第一篇:让阅读成为“悦读”-教学教案
1、朗读课文,知道文中毛毛、亮亮、冬冬三位小朋友在爸爸回来后的不同表现。
2、明辨是非,懂得要热爱自己的父母、学会体谅父母。
3、理解课文中有关字词。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巩固字词,导入新课。
二、做记号——在游戏中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插图。并在图中毛毛、亮亮、冬冬这三位小朋友的边上做上简单的记号,以表明自己对他们的看法。
2、集体交流:你做了怎样的记号?说说原因。
[“做记号”这一形式给整体感知阶段的阅读增添了不少情趣。看!小朋友们抢着上讲台展示自己做记号,他们给冬冬画上了★,打上了√,画上了翘起的大拇指、展开的笑脸;而给毛毛和亮亮打上了×,画上了哭脸„„听!他们还头头是道地说着自己理由以及对文中三个人物的看法。“读”与“说”中包含着创造的乐趣,自我展示的愉悦。在这时,教育的力量是春风化细雨,涧物细无声。]
三、赛赛演演——在朗读中感悟。
1、赛读描写毛毛、亮亮表现的段落。
(1)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朗读,准备参赛。
(2)开展“毛毛队”和“亮亮队”的朗读比赛。(随机指导:毛毛、亮亮—调皮;爸爸—很累。)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热热闹闹的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朗读的乐趣。]
2、演读描写冬冬表现的段落。
(1)选演员:谁能学冬冬把话说得很甜很甜?优胜者来当冬冬;谁能读出爸爸激动的心情?主动性是好的来当爸爸。
(2)演员上台表演,集体评议,提出完善的建议。
(3)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从形式上看是在选演员、评演技,实际上还是练朗读、学说话。学生进入了生动活泼的课文情境,亲身体验了冬冬的正确行为。这样的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满足了学生好表现的心理。]
四、体验角色——在说写中明理。
1、有感情朗读全文。
2、对毛毛和亮亮说一句心里话:毛毛、亮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象写话。(可任选一题)
(1)第二天,爸爸回来了,毛毛、亮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爸爸回来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本令学生望而生畏的“说写任务”,因转换成一种活泼的形式而使学生感到轻松,激起了学生说写的兴趣。你看,他们教育毛毛和亮亮的样子多么美好!他们还骄傲地说自己对父母的关心,表现得多么懂事!在角色体验中,教学难点似乎不攻自破,思想教育也已悄悄落实。]◆[2003年12月5日]
第二篇:家长会发言稿:让悦读成为习惯
家长会发言稿:让悦读成为习惯
家长会发言稿:让悦读成为习惯
尊敬的家长,大家晚上好!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让悦读成为习惯”。我说的“悦”,想不仅仅停留在门字框的“阅”,我希望是喜悦的“悦”,即让快乐的阅读成为习惯。在我跟大家探讨这个话题之前,我想让大家通过举手的方式,让我们来统计几个数据,先感谢大家的支持!请各位班主任站在黑板前面,用粉笔登记数字。
1、您和孩子经常在家或在书店一起看书吗?(爸爸或妈妈只要有一位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看书的就可以举手)请班主任写上第1题:多少人。
2、您觉得您的孩子喜欢看书吗?(判断是否喜欢,可以以这样的标准:比如孩子一写完作业就摸着一本书,或者孩子一回家就只想着看书而不是玩其他的,或者孩子每天已经养成看书的习惯,固定有半小时或一小时的时间看书)请举手,班主任写上第2题:多少人。
3、您想让自己的孩子爱上看书吗?请举手,班主任写上第3题:多少人。
谢谢大家的合作!现在请班主任马上将结果用短信或微信发给级长,由级长帮我统计三道题,每道题的总数,马上发到我们的级长微信群。辛苦老师们!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和一位朋友之间的故事。我这位朋友今晚也应该坐在教室里和大家一样开家长会吧!不好意思,没有经过你的同意,我就把我们之间的事情说给大家听了哈!她常关注我的微信,知道我爱看书。她也想看书,于是,就向我借书。有朋友向我借书我是非常乐意的,所以我尽自
己最大的能力在书柜中寻找着自己觉得适合朋友看的书。有借有还,来来往往了好几次。她的孩子有些调皮,在一二年级的时候,父母对他的表现不太满意。但是,我在这学期欣喜地听到朋友告诉我,老师真有方法,我的孩子语文进步了!我真替我朋友高兴!我更替进步的孩子高兴!我敢肯定,孩子的老师一定是有方法的,让孩子进步。我现在想让大家想象一下的是:我这位朋友借了我的书,她在她的孩子面前是一个怎样的妈妈呢?爱看电视的妈妈?爱打牌的妈妈?爱玩手机的妈妈?还是,爱看书的妈妈?大家再想象一下,如果您的孩子晚上在家写作业,而您却静静地坐在旁边看书,这样的画面温馨吗?这样的画面有影响力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您的家庭常常有这样的画面,我敢肯定,您的孩子一定是优秀的!
有一位最著名的老师——现任北京第十一校的校长李希贵就用他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上初中三年级的侄女
做了一个实验,让他们去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卷子批出来时,这两个孩子的平均分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他得出的结论是:大量的阅读让语文成绩遥遥领先!就是说,一个孩子的认识水平,如果我们给他积累了、如果给他大量地铺垫了,他的高度就会超出他这个特定年龄段。正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阅读、积累和感悟,所以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李希贵校长还说,语文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阅读的力量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终生。
关于阅读的好处,我相信在座的家长大多都知道,不需要我再赘述。
那么,我现在从两个方面来说说我们如何做,才让我们的孩子能让悦读成为习惯吧!
(一)第一方面,我把我们学校的做法告诉大家。
细心的家长一定知道,我们这几年的寒假和暑假,都发给孩子们一张假期
阅读计划和阅读任务。比如: 2014年的寒假计划是《让我们一起走进阅读的世界》;暑假计划是《让我们一起阅读经典名著》;2015年寒假是《让我们一起快乐“悦”读》;暑假是《我要像毛爷爷一样读书》;2016年寒假是《和好书作伴,一起开启悦读模式》。孩子们在悦读过程中自由选择完成“采蜜集”、“好书推荐”、“阅读卡”、“手抄报”等阅读任务,每学期进行一次评比、展示、颁奖。在我们的校外展板上上两周刚刚展出2016年寒假阅读优秀的学生名单。家长有空的时候,可以去看看有没有您孩子的作品或名字。
这学期我们学校在阅读这块又有了新的起色。有三个活动开展:一是视频推荐悦读,亲子读书分享会;二是教师同读一本书,撰写读后感;三是家长同读两本书,读后感分享。我解释一下这三个活动:
一、什么是视频推荐悦读?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孩子只是单纯的看到一本书的名字,是不是
很难激起他阅读的欲望?但是,如果通过讲故事的形式、面对面地和孩子交流这本书的趣味性,孩子想读这本书的欲望是不是产生了?只有孩子发自内心地想去看这本书,他才会真正走进书本中去汲取知识和力量。我们就是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平台,让孩子随时随处可以带着“老师”为他推荐书目。因为在去年的时候,我被湛江市教育局聘为“湛江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于是我们成立了工作室机构:组长为韩观贵校长;副组长为黄小锋副校长、梁莉莉副校长;主持人是我:潘唯女;成员有五位:符张慧主任、郑越秀老师、赖国圆老师、黎淑明老师、郑建容老师。这是刚起步成立的机构,在以后,我们会继续吸纳成员,包括老师或家长。现在每个成员负责一个年级的阅读视频推荐,时间在两分钟左右,精心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好书,用多种形式拍摄下来。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推荐12本书了,各年级的第三本正在准备中。
这些视频可以在您的手机上随时播放,只需要您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即可。请班主任通过演示文稿点开我们工作室的二维码图片,请家长打开微信,举起手机,对着二维码扫一扫就可以关注了。如果现在不方便扫的,请记下公众号pwnmsgzs25(班主任写在黑板上),回家后再加。
在这个微信平台里,我们希望有更多家长参与其中,所以我们前段时间发了短信给大家,希望大家把自己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故事记下来,一起读书的情景拍下来,发到我们邮箱,我们将择优发布图文,让大家拥有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平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二、关于教师同读一本书活动,我们正在进行中。我们韩校长非常注重我们老师的阅读,他认为只有老师不断地通过阅读,才能不断地提升老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也只有老师率先垂范,才能给学生一个言传身教的榜样。所以,本学期老师开展了同读一本书《读书是
教师最好的修行》、撰写读后感活动。从五月三日开始到现在,已有十几位老师交来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我们也陆陆续续将老师的心得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如果大家留意,也许能读到孩子老师的作品。
三、关于家长同读两本书活动,我们准备让家长现在就行动起来。有两本书非常适合家长们阅读:尹建莉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和东子写的《好爸爸胜过好老师》。估计有部分家长已经阅读过,那么,阅读过的就请您再把书找出来,回顾一下自己的育子历程,写写心得,投到我们学校的邮箱,我们择优发布,让大家分享;还没有阅读的,建议大家上网或书店购买,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读读书,也许,您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次活动,我们将再由学校统一发一条短信,短信中会告诉大家阅读的书名、学校邮箱、截稿日期。敬请大家多留意,并积极参与。相信您的参与,会带动和影响您的孩子,当您和孩子读
书的照片或您写的文章在学校里发表时,孩子会增强自信感。
(二)第二方面,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位老师如何引导他的女儿阅读的一些经验。如果带了笔的家长,可以对感兴趣的经验记一记,回家之后就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性实施。
这位老师说,父母送给孩子的礼物不应该是财富,孩子的财富应该让他们靠自己的双手赚取。我们父母能给孩子的,除了养育,最好是给他们终身受益的习惯,比如阅读。孩子有的天性就是爱看书的,但有的孩子未必,要说天性,爱看电视的更多,所以让孩子爱看上书,家长的引导就很重要。
1、尽早在每天的固定时间给孩子读故事,这对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很重要。
2、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他们看到你在阅读。孩子都善于模仿,自己亲身示范胜过一遍又一遍的说教。如果父母坚持每天都看一点书,慢慢地
看书会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然后慢慢地看书也会成为你孩子生命中的一部分。
3、不用过分强调看书的姿势,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看书有个缺点,怎么舒服怎么来,这时千万别演变为情绪对抗,他要躺在沙发上看书,你不许,他偏要,你扔书,这样一来二去还怎么看书?还有,孩子看书看快看慢,也别管,家长不要让孩子看书的时候强调读懂,认字,理解,慢读,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4、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或者书店。逐步从纯漫画,图文漫画,文字比较多的漫画,文字有内涵的漫画,过渡到文字书,不着急,书看多了,品位自然就提高了。
5、书的品种要丰富,不要有局限性。孩子爱看什么书,不爱看什么书,大人可以引导,但不应该过分限制。孩子读书有个问题,不像成人,有意识选择一些书补充自己的知识面,开阔眼界。
孩子读书,如果自己选,往往是只读自己喜欢的类型,这样下去,思维也就局限在一个套路里。所以买书,无论是天文地理,文史经哲,小说散文,漫画绘本,都应兼收并蓄,也就是知识面要买够。
6、不要把读书,视作对孩子的一种惩罚方式。反之要给孩子增加一些阅读的快乐。比如奖励新书,读他写的文章,把他的文章贴到博客或微博空间里……等等。
第三篇:让数学教学成为
让数学教学成为“授之于渔”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把“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精神贯穿我们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会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将知识融会贯通。
学生学会“渔”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耐心、细心、爱心地做好“授之于渔”这项工作,使学生用更多的数学来解决学习及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四篇:让错题成为教学
让错题成为教学“亮点
一、缘起
学生数学错题天天有,如何减少错题、预防错题的发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难点。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题,大多数老师的做法是:打上红红的叉,再附上“订正”。长此以往导致的后果是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又慑于老师的权威,只好抄袭,问题始终没能解决。到了期末,积压的东西渐渐多了,更是无所适从。长此下去,产生习得性无助,学习困难的自我暗示随之而至。
其实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题,我们不能无奈地、被动地采取“错题----改正”这样单一循环的方式,而应该以研究者的角色,以积极的态度,因势利导,让错题成为引导学生进行再度探究的学习资源,成为教师反思自己教学得失的载体,成为教学的“亮点”。
二、探索
(一):课前——预设生成“亮点”。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故意制造一些美丽的错误并主动呈现错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凭借自己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找错、知错和改错,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纠错欲望,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比较、判断、思考、甚至引发争议,让学生在错题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究,从而让学生了解并改正,预先实行控制。那么课堂就会展现出它真实、精彩的魅力,学生也因此兴趣盎然。
有教师在进行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时,想到学生对倒数的概念往往辨析不清,便在进行相应的知识铺垫后,预设了一组概念辨析题。
例如: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得数是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因为 6/7 和 7/6 乘积是 1,所以 6/7 是倒数,7/6 也是倒数;
3、假分数的倒数一定小于 1。
辨析片段
生 1:我认为第 1 题是对的,应打√;比如 6/7 ×7/6 得数是 1,所以 6/7 和 7/6 互为倒数;
生 2:第 1 题是错的,应打×;因为,乘积得 1 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
生 1:我还是认为第 1 题可以打√,因为得数也包含乘出来的得数;
生3:我赞成生 2 的意见,只有乘积的 1 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加、减或除出来的得数是 1 的两个数,不能算是互为倒数。例如刚才复习题中 6/7 +1/7 =1,6/7 和 1/7 是互为倒数吗?当然不是!
生 1:哦,我懂了。1 题应打×。2 题也应该打×,6/7 ×7/6 乘积是 1,所以只能说 6/7 和 7/6 这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不能孤立的说 6/7 是倒数,7/6 是倒数。
师:这样理解对吗?,生齐:对!
生 4:第 3 题是对的,如 9/8 的倒数是 8/9 ,17/12 的倒数 12/17 ,8/9 与 12/17 都小于 1;
生5:第 3 题是错的,7/7、9/9、12/12 都是假分数;它们的倒数仍然是 7/7、9/9、12/12 , 它们的倒数分明等于 1,而不是小于 1;所以这句话应改为 “大于 1 的假分数的倒数一定小于 1” 才对。
点评:
教师预设的 3 个判断题,均是学生过去易混淆的“错点”;让学生通过辨别、分析、争论、比较、探讨,最后弄清楚“倒数”概念的准确内涵,起先出错的同学自己找到了错因,纠正了原先错误的判断。“错点”变“亮点”的辨析过程,多么精彩啊!
(二):课中——疏导生成“亮点”。
课堂预设是在课堂教学之前考虑的,但众所周知,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 同样,一个教师在不同的班级即使上同样的教学内容,课堂也往往不会一样,因为,生成的课堂难免出现“不可预约的错误”。在课堂上听到学生不同的声音,尤其当“错点”呈现之时,教师要学会延迟评判,进行巧妙疏导,让学生们自己通过讨论“错点”,析“错因”,找对策,将它转化、生出新“亮点”,进而自主掌握知识。
有老师在教学有余数的小数除法时,让学生计算:38.2÷2.7,并要求进行验算。大部分学生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有的同学得出的商是1.4,有的同学得出的余数是4。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该教师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1)余数4与除数2.7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是错误的。
(2)验算:1.4×2.7+0.4≠38.2,说明商是错误的。
(3)验算14×2.7+4≠38.2,说明余数是错误的。
紧接着,教师再带着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倍,商里的小数点不能忘记,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4缩小10倍,得0.4。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题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上面的例子中,教师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三):作业——比较生成“亮点”。
一直以来,对于错题,我的做法一贯都是一讲到底。讲完后,心里感到很踏实、很满足。因为觉得自己讲的那么认真,那么细致,那么卖力,学生一定都听明白了。可是最终的结果并不理想,一些讲过多遍的类型题或原题,到了考试的时候,学生照旧做错。这种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怪现象,使我陷入了烦躁、不安和痛苦之中,并引起了我深深地思索:“到底原因出在哪里呢?用个什么法子才能让学生真正牢固地掌握住了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不断地调查思考、请教前辈,最后终于明白:是老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钻研、讨论和思考。学生就好比一个容器,只是被动地接受,对于老师讲的内容并没有在大脑这台机器中进行深加工,因此过一段时间后,就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终于找出了解决错题的一个方法,那就是“自查自纠——讨论提高——总结深化”三步教学法。
下面我把自己的一些做法简单的作个介绍,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第一步:自查自纠。把批改过的作业本、练习题或试卷下发后,首先让学生将出现的典型性错误抄下来,再布置学生对着答案钻研自己做错的题。要求他们通过再次钻研,能够查找出自己做错的原因,是审不清题意?是粗心大意?还是定义、定理、概念不清?教育他们争取在自查中独立纠正自己错误的思维和步骤。当然,这一步需要老师的指导。老师在教室里不断巡回,一边鼓励学生大胆钻研,一边个别启发点拨。在自查中,学生表现的很积极,我看到他们一会儿翻书,一会儿验算,一会儿苦苦思索,一会儿在纠错本上记录。实践证明,在老师的鼓励和个别指导下,绝大多数的错题,学生能够独立解决。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而且也让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同时,还有利于克服其在平日里学习做题中粗心大意、断章取义、审题不清等不良习惯。应该说,这是体现学为主体、解决错题的最基础一步。
第二步:讨论提高。对于一些自查自纠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分组讨论中解决。我把全班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6—7名同学,每小组的组长一般都是本学科比较突出的学生,由他(她)组织和主持本小组的讨论。在讨论前,我一般都先教育学生:一定要珍惜讨论的机会,假如你有疑问就主动提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假如你会解答,那么你就毫无保留地把思路展示给大家,让我们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因此,每当讨论时,各个小组都很热烈。而此时的我,也忙前跑后,一会儿加入这个小组讨论,一会儿又加入那个小组讨论。通过参与他们的讨论,使我不仅了解到了他们存在的共性问题,而且还能不失时机地给予讲的好的同学以表扬和鼓励。实践证明,学生很乐意讨论,讨论的也很有成效,不少的疑难问题就在讨论中解决了。同时,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自我,获得了自信,体验了成功。另外,学生在讨论中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增进友谊,这就更加激发了他对合作探究的热情,和对学习生活的热情。应该说,这是体现学为主体、解决错题的最重要的一步。
第三步:总结深化。通过课前的批改和课堂上前二步的教学活动,老师已进一步了解到了学生思维的障碍及其原因。在这个基础上,老师走上讲台,整体上给学生来一个画龙点睛,突破重、难点。例如学生在讨论:“男生比女生多4/5,那么女生比男生少多少?”这道题仍不明白时,我就重点强调到:“解这类题,关键是要抓住谁做单位„1‟,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数量关系式。”通过观察确定未知量是在左边还是在右边,若在右边则只需列乘法便可解决;若在左边则可以考虑采用列方程或除法的方法加以解决。同学们听后都豁然开朗,他们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老师还要简明扼要地归纳出典型错题的原因及一些解此类题型的规律、方法。当学生恍然大悟后,老师再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出示典型错题再练题,以求深化巩固。应该说,这是体现教为主导、巩固错题的最关键一步。
三、感悟
1、数学错题是小学生作业练习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
小学生做数学练习,无论是课堂、家庭,笔头、口头或其它类型的题目,均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小学生。由于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完善,数学做错题应属于正常现象。教育家说过,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同理,做错题也可算是小学生的权利。我们应有正确的错题观,允许学生出错,宽容错题,延迟评判;着力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错点,分析错因,及时订正。
2、数学错题是教师开发课堂教学新资源的宝贵探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错题正是学生学习数学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带有童气的、十分宝贵的一种“利教研学”资源。善抓“错题点”,可以归类追因,找出对策;可以研错纠错,反败为胜;也可正误对比,探悟真知;还可以反思教法,改进教学……找出教师误导的源头,关注学生出错过程的体验,讨论纠错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点石成金巧让错题“坏事变好事” ……总之,数学错题完全可以成为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宝贵探点。
3、智导“错点”变“亮点”是促进学生砺志成长的重要举措。
“错题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善待错题”也是促进学生“立志”向、扬志气、强意志”的重要举措之一。“错题”作为一个载体,解剖它、研究它、转化它, 其研究过程师生、家长均可从不同的视角参与,既可出智慧,也能常砺志,还能大辐射(指带动各学科错题的减少与师生家长成长中错误的预防等等。
第五篇:读《让孩子成为自己》心得体会
学习《让孩子成为自己》心得体会
学习了《人民教育》13年1月刊发的冀晓萍的《让孩子成为自己》一文,我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每个人的珍贵在于我就是我,而不是别人的复制品。中国教育要想实现新的突破,要想培养出创新人才,必须珍重这种独特性,让孩子成为自己。可是我们的教育,却总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发展,分数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已决定了老师的一切。《让孩子成为自己》一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让我们认识自己,让孩子做回自己
要让学生成为自己,做回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具有其个性的独立个体,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首先要从思想深处、观念源头明白孩子是一个无型的个体,不能让教师自身成为一名雕刻师,变孩子的无型为有型。教师只能让孩子知道塑造的“方向”,给予孩子无限自由的空间任其捏塑。也许孩子的发展不尽如我们所想。但是,只要我们为其掌好舵、为其扬起帆,他们终究会有到达彼岸的那一刻,或许这才能让孩子在远航的途中收获意外的惊喜。让教师自己成为一名欣赏者,而不是用“过来人”的眼光去看待眼前发生的一切。结果对每一个人固然重要,但是,创造的过程才是孩子成长真正过程。让他们走自己的路,让他们有一条属于自己而别人从未走过的成功之路,这才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
二、留住孩子易逝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每个人求知欲和创造力的发动机。儿童的好奇心是生命成长的内在冲动,但这种好奇是珍贵而不稳定的。泯灭孩子的好奇心,好比是让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失去灵气和灵性,这样的教育就如同一个隐形的杀手、如同给孩子喂食慢性毒药。教师要善于留住孩子的好奇心,挖掘孩子的创造力。现状中是很难的,教师要有教学成绩,首先必须培养适应应试教育的学生。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好的教学成绩,他就会身败名裂,就会被斥责为“误人子弟”。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其重要性,只有抱着一切为孩子,为了一切孩子的未来,宠辱不惊,将个人名利置之度外,才会产生实现过程的行动,才会有留住孩子易逝的好奇心的教学行为。
三、让每个孩子找到属他的学校
教育,不是要培养一群“读死书”的孩子,一样的思维,一样的行为的孩子。而是要让每个孩子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要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要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是一朵奇葩,我们教师要将学校变为适应其开花结果的土壤。不要单纯地使其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好学生”(成绩好)。正如《让孩子成为自己》一文中所说:“快或慢没有优劣之别,只是节奏不同。”。作为教师,要力求“为了一切孩子”。是一切,不管起点如何,只要我们为其提供足够的养分、充足的阳光,“一切”都能蓬勃生长。要把每一个学生当作可以塑造的天才。不要让我们的思想完全洗涤孩子的大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必须重生为小孩,不失其赤子之心,才能为儿童谋福利。”。教育本身没有功利性,它是为了孩子而存在,而不是为了满足一种被社会承认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淡泊名利,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爱。如此就能从中获得职业幸福,做到心无旁骛。
总之,教师是孩子学习与成长的引导者,而不是思想的灌输者;是孩子跌倒时的搀扶者,而不是使其永不跌倒者。是孩子学习的引导者;是孩子遇到困难时的帮助者;是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鼓励者。老师们,让我们遵循自然的规律;遵循教育的规律;让孩子有自信心的成长,让孩子自觉、自主的学习。让我们的孩子自觉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3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