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活动

时间:2019-05-15 03:2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活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活动》。

第一篇:《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活动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活动

——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的课题研究报告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通过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研究与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问题研究活动,探索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进行问题研究活动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感兴趣的问题。

3.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活动,研究和解决不同层次的学习问题,力争全员参与,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4.通过对问题研究活动的组织、参与和指导,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使教师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并探索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式和方法。

二、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到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品德与社会课主要采取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等多种多种学习方式。都说明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2.关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活动,现阶段进行综合研究的依然比较少,多数停留在收集资料为教学服务,以及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等阶段,缺少课内外相结合,将问题研究活动当做重要的教学手段的研究。

3.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基本策略,指导学生具体解决品德与社会课所涉及的社会问题,以及在开展过程中的原则、策略问题,在现有所知道的文献中,研究者较少,不少方法也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有研究的必要。

三、已有的基础

1.研究的条件:各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已有多年,积累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成果。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本人长期担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一定的经验,接受过本学科的国家级培训,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2.研究的基础:现在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很多,能找到比较多的参考资料。在日常的教学中,一直在坚持开展收集课外资料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通过国家级培训学习,有比较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作指导。

四、研究的目标、方法和成果形式

1.本课题研究的长远目标是: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问题研究活动,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习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将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研究的能力和研究的精神。2.本课题研究的近期目标是:在现有教材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教学内容,重视开发和利用课外教学资源,组织开展问题研究活动,在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品德与社会课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探索进行问题研究活动的基本规律、途径和方法。

3.在第一学期的实践研究中,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通过问题研究活动的切实开展,对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进行问题活动形成初步的,感性的,比较实际的认识,为进一步总结问题研究活动基本规律、途径和方法奠定基础。

4.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1)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了解情况,对问题研究的认识情况。(2)教育经验总结法。通过在教学中开展实际的问题研究活动,及时总结经验,形成较为明确的认识,探索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途径和方法。(3)行动研究法。在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研究计划,总结研究经验。

5.初步的成果形式是:

(1)完成一篇有关“初步认识”的研究性论文。(2)展示部分学生的问题研究成果。

五、研究论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活动

——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的几点认识——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谈四个方面的初步认识:教材与社会结合,提出研究问题;课内与课外结合,开展研究活动;引导与规范结合,提高研究能力;重视参与和实践,培养研究精神。

【关键词】社会性发展 学习方式的转变 研究精神 研究能力

体验 探究 解决问题

实践 参与 分层次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品德与社会课应以儿童为主体,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鼓励参与性学习,强调通过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等多种学习方式实施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和确定问题或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能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在现行所有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都可以引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由此可以知道,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进行问题研究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科教材、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社会事件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问题或专题,开展问题探究活动,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实践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与社会结合,提出研究问题

问题是研究的基础,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属性之一。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是将研究性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服务,是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原则、策略、方法和手段,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效率和针对性,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成长,以便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区别于单纯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因此,将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展研究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要区别。

1.教材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出发点。

品德与社会课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物。要开展问题研究活动,必须以教材为出发点,发现和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主要的方法包括:

①利用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的现有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研究。例如以教材中提出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深入研究,拓展认识。

②利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表露,提出问题开展研究。例如学生在学习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有关抗日战争的内容时,学生对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异常愤恨。可以此为契机,发动学生利用休息日到“五.三”惨案纪念碑参观调查,并收集和整理有关日军暴行的相关资料,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更加真切的认识到侵略者的残暴,和平的珍贵。

③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与调整,开发利用身边的现实教材,发现和挖掘研究的问题。如在学习祖国的建设成就内容时,通过扩大学习范围,充分利用学生比较了解的、最新的国家建设成就,发现问题并开展研究,象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神舟飞天,蛟龙下水,天宫一号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研究热点。

2.社会现象与生活是问题的源泉。

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开放学习空间,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教科书的同时,鼓励师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从广阔的社会中开发丰富多采的课程资源。在社会现象和生活中发现和研究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认识和关注;有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社会现象和生活更加贴近学生,只要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就会产生无数个为什么,成为学生的问题源泉。主要的方法有:

①追踪社会热点,开展专题研究。如国际上巴以冲突骤然加剧,感兴趣的学生就开始关注研究有关巴以冲突的各种媒体报道,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写出了自己的研究报告。国内连续两架民航飞机坠毁,就有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活动。

②结合社区的生活,开展调查研究。如在新的泉城路开通之际,引导学生开展了“泉城路上话今昔”的专题研究活动。高架路改造,小清河改造,也会引起了不少学生的注意,许多家住附近的同学可以开展追踪研究。

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开展研究。如学校开展的精神文明值勤活动中,总是有不少学生因不戴少先队的标志而被扣分,就引导参与值勤的学生进行了相应的调查研究活动,统计了较为准确的数据,并对不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学生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设想。

3.问题的产生、发现与挖掘。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提倡和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不是依靠由外向内的知识传授,而是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态度、能力、知识目标的实现,都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条件。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问题主要应该由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提出。主要的做法是:

①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环境和氛围。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如运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情景创设,课堂上留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课外多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等。

②关注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喜欢的问题。如在学习中日甲午战争的内容时,学生对的邓世昌事迹最感兴趣,就引导学生围绕邓世昌提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③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触发对其他相关问题的兴趣,产生出新的问题和新的价值观,尽管这些问题并不一定符合正在研究的问题的要求,但它却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学生的研究动向,充分肯定这些生成性问题的价值,并引导学生挖掘和开展新的研究,这也是研究性学习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的真正源泉。

二、课内与课外结合,开展研究活动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两条腿走路,是开展问题研究活动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始终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但是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着眼于学生社会性的综合发展,鼓励学生在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中,提高社会认识,研究社会问题,丰富社会体验,提倡开放学习空间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应该努力做到课内外结合。

1.课堂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主要场所,开展问题研究活动,课堂也应该是主阵地。课堂生可以开展的活动有

①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学习较为系统的社会常识,为学生创设发现、提出问题的环境和研究问题的氛围,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例如对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尽可能不要否定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心身边发生的事情等。

②通过生动讲述、组织辩论、自由发言、交流展示等多种学习方式,不断的培养、保持和提高学生研究社会问题的兴趣。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对共产党员行为的辩论,可以引发对身边共产党员的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学生们得出了自己比较满意、比较信服的结论,认为绝大多数的党员是合格或优秀的。

③在教师的帮助下,主要通过学生自由结合的形式,组成问题研究小组。通过分组讨论、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出比较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选择确定适合的研究方法,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研究成果的机会和场所。

④通过制定研究计划、指导与帮助、交流与展示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互相帮助,互相借鉴,相互补充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⑤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确定学习主题,制定和实施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意识。如学习“国家机构”一部分内容时,就可以根据学校离政府很近的实际情况,选择政府机构作为研究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活动。促进了学生对身边社会的关注和研究意识。

2.基于开放学习空间的需要,更因为研究性学习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课外的研究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和大量的。在课外的活动中,主要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引导、鼓励和组织学生收集并利用各种类型的课外资料,为自己的研究活动服务,收集方式可以是剪报粘贴,资料摘抄,资料复印,资料软盘,资料光盘,实物模型等等,还可以与微机课结合,利用校园网收集和储存相关资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资料的作用。

②以集体、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社会调查活动,活动时还特别应该注意尽量与少先队活动以及学校组织的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在研究的过程中既要分工,更要合作,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合作,体验合作研究的过程,通过研究与自己相关的社会问题,增强对社会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③争取让学生形成问题研究的成果,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问题研究报告、一次调查或访谈的记录、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一张主题手抄报,或与语文课结合,撰写一篇体会性作文,征得科学课老师的支持,进行一次相关的科学实验等。

④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起到跟踪和指导的作用,教师应该作为平等的成员之一,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活动中去,追踪学生的研究情况,并在其中起引导的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研究中的疑难问题,探究失败的原因,应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帮助学生发现并适时转向新的研究问题或方向。教师要指导学生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研究成果。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开展问题研究活动,应特别注意课内外活动的结合,充分发挥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用。

①相互之间的结合,课上确定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形成研究小组,课外收集资料,调查访问,进行研究活动。课外形成研究成果,课上进行交流与展示和提高。课上开阔眼界,形成对社会新的认识,产生问题,课外进行研究实践,形成研究能力,养成研究意识,感受社会,增强责任感,发展学生的社会性。

②相互促进与提高,利用课上问题的刺激强度和适当的表扬与奖励,促进和保持课外研究的积极性。以课上的交流展示和指导,促进课外研究能力的形成提高。以课外的研究活动,补充课上研究时间的不足。以课外研究活动的多样性,促进因材施教原则的落实。以丰富多彩的课外研究活动,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引导与规范为手段,提高研究能力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应该给以恰当的引导与规范,发挥教师作为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身上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研究的潜力,但是潜力不等于能力,需要要不断的开发和培养,因为学生提出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接受学习也已经成为习惯,学生往往习惯于在课堂上了解社会知识,开展模拟活动,一旦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社会调查与研究活动的时候,有时积极性很高,但总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毕竟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知之甚少,对科学研究有一种高深寞测的感觉,每次在对初学者提出要研究一些社会问题的时候,学生都感到很茫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研究问题的欲望很强,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知道却不多。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把问题研究活动作为实施课程的重要手段之一,必须注意引导规范学生的研究行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1.通过适当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学生不知道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缺少研究问题的兴趣,主要是对研究性学习了解的太少,教师就应该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从最容易研究的问题开始,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始,启发和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引导学生从课本中现成的、喜欢的问题开始研究,逐渐深入,如:对于西方列强为什么要帮助清军进攻太平军的问题,学生读书基本可以回答,就此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收集资料,了解一下西方列强到底从清政府那里得到了哪些利益?从太平军手里能否得到这些好处?通过整理和分析资料,学生可以得到更清晰的认识,进而让学生明白,这就是深入研究问题的一种形式,从而消除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神秘感。

②引导学生从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开始研究,如引导学生调查身边的一位共产党员,先从家长就是党员的学生做起,列出提纲,去了解家长的情况,学生可以比较容易的完成自己的调查活动,并从中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体验社会调查的过程。③引导学生从最感兴趣的社会生活问题开始研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总会产生无穷的探究欲望,这正是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动力所在。

④发现学生的研究潜力,给予适当的引导,如有的学生会从网上收集资料,就引导他在通过网络完成问题研究;有的学生喜欢绘画,就可以鼓励他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学生喜欢出手抄报,就让他用手抄报的形式表现或展示研究的成果。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发现,自己的许多优势或特长,在研究社会问题的时候都可以得到应用,研究的兴趣会提高,研究的能力也会增强。

2.通过规范研究行为,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开展解决问题研究活动,应该不断促进学生研究行为的规范化。

①遵循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突出学生的六个自主,即自主确定研究问题,自主选择研究方法,自主开展研究活动,自主得出研究结论,自主解决实际问题,自主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减少研究性学习的随意性,规范学生的研究行为,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将相关内容围绕核心问题整合在一起,形成研究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可以全班共同研究一个大的主题,学习小组研究其中的一个专题,学生个人研究其中的某一个小问题,如此,学生的研究活动就会有的放矢,达到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目的,也有利于研究活动的规范与指导。

③要提出不断提高、不同层面的要求,分阶段开展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在实践中将学生的研究活动分为问题研究、课题研究、专题研究、主题研究等四个层面,对不同层面的研究活动提出各不相同的具体要求;为学生收集资料的活动制定了四不限、一联系、重应用的要求,即收集渠道不限,内容多少不限,资料形式不限,资料数量不限,要与社会课的学习内容、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相联系,要重视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在研究问题时的应用。这样,学生总会有研究的问题,总会有提高的余地,总会有努力的方向,总能有选择的余地,可以不断的提高研究的水平,提高研究的能力。

④要重点指导,充分利用交流与展示的手段和机会,让学生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不断提高。如对研究能力较强,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或小组进行重点的跟踪指导,总结研究经验,得出研究成果,再通过推荐阅读,介绍经验,集体交流等多种形式,使其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可以较快的提高全体学生的研究水平。再如,在小组交流与展示研究成果时,让学生为别人的研究成果找出优点和提出建议,使学生能发现别人的长处,启发自己的思维,提高研究的能力。

⑤建立综合评价机制与表扬激励机制,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促进学生研究兴趣的保持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如采用档案袋式和累积加分的形式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用随时表扬和奖励的形式评价和促进研究的过程。档案袋将学生的研究成果积累起来,使学生随时感受到研究的收获,体会到研究的乐趣,产生新的研究兴趣。通过累积加分制,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不断的得到累积加分,研究层次会不断提高,研究能力会不断增强。通过随时的表扬与激励,学生能随时体会到研究的快乐,乐于将自己的研究问题不断的深入下去,扩展开来,从而促进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

⑥研究活动应尽量符合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过程。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启发于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但应注意的是,小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比较弱,不可过于强求研究活动的科学性,不能苛求学生象社会学家的研究一样,科学而规范,只要能符合一般的科学研究规律就可以了。

3.小组合作是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开展问题研究活动,主要的组织形式有集体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和个人研究三种,其中小组合作应成为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即有利于发挥不同学生的研究特长、研究优势,又有利于能力的相互促进与补充,更有利于学生交流与合作意识的培养,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通过合作,可以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多人的合作,可以研究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并能调节和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应该注意的是:

①研究小组应该尽量让学生自由结合,自然形成,切不可强行组合,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学生许可的情况下,对研究小组进行适当的微调,以有利于问题的研究为标准。

②小组合作研究也应该与集体的主题学习,及个人的问题研究相结合,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合作研究的潜力,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

四、参与实践最重要,培养研究精神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需要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实践,要通过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精神。对社会问题的研究,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特别是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活动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像社会学家那样进行社会科学研究,逐步养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环境的保护,升华精神境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也要求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鼓励儿童的参与性学习,强调通过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等多种学习方式实施课程,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学生研究精神是在社会课教学中,开展解决问题式的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研究的兴趣和意识。学生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会问题的研究活动中,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与研究,会自然而然的培养和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观察意识,研究意识,参与意识,价值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1.参与实践最重要。要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参与实践是研究活动的基础和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研究问题时,无论是确定研究问题,进行研究,体验过程,享受快乐,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为基础的,只有亲自参与了,实践了,学生才能了解、认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式,才能转变单一的、被动的接受性学习的旧观念。只有亲自参与了,实践了,学生才能在研究活动的过程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在活动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②开展问题研究活动,提倡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应该坚持面向全体的基本原则,要相信人人都有研究的潜能,即使所谓的差生也能参与课题的研究,即使是很简单的研究活动也是一种体验,也能解决学生心中感兴趣的问题,所有的孩子将来都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但参与和实践没有差别,研究问题的体验没有差别。

2.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应该认识到,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体验,而不是活动的结果;是探索的欲望、研究的精神,而不是学生创造的研究成果,是教师最应该关心的。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研究精神。

①要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研究身边的生活问题,社会上的热点问题。

②要培养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意识。学生每天都生活在社会之中,但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却常常会熟视无睹,不会观察,问题研究活动,就是要通过对身边问题、社会热点的研究,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社会的意识,关心了解社会热点的愿望,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困惑。

③开展问题研究活动,更要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对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生活问题,要有研究的欲望,学会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产生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形成一定的研究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

④开展问题研究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这里所说的参与意识,不仅仅是参加研究活动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应该让学生明白,自己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也应该而且能够参与社会生活,并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转变部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

⑤开展问题研究活动,要培养学生的价值意识,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对身边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开展:“弯弯腰,拣拾垃圾的活动”可以使身边的环境更清洁,生活更美好。“制定六.一活动计划的活动”可以影响班级或学校的六.一庆祝活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也有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3.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学生研究意识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身边的事情,社会热点,是否更加关注和愿意参与。

②在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有主动参与社会研究和实践的愿望。③在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将开展问题研究作为一种常用的学习方式。④在研究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是否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相互交流或向大家展示。⑤在研究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产生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问题。⑥在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过程中,当遇到自己感兴趣或困惑的问题时,学生是否信心十足的通过研究活动来解决,并知道该怎样开展研究活动和向谁寻求怎样的帮助。

总而言之,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是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即应该遵循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更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应该有一个系统的实验研究过程,需要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不利因素】

现阶段,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活动,有以下几点难以克服的不利因素,制约着这项研究的深入开展。

1.评价机制问题。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旧有的评价方式严重阻碍者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现有的以教师的论文、文凭、荣誉和各种应用证书等硬件为主的评价方式,以及过分苛求学生的研究成果的倾向,也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

2.过大的班额。也是影响问题研究活动的重要因素。一些重点小学,城区热点学校,班额都比较大,每个班甚至达到60—70人,假如算3-5人一个研究小组的话,一个班就有接近20个研究小组,两个班就是近40个,以一名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根本无法全部照顾到的。

3.教师的观念和研究能力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开展问题研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4.教材内容的编排,难以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特点,也影响着问题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只有结合实际进行必要的改造,才更有利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问题研究活

第二篇: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学大纲对中年级的最基本要求着重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深入浅出地寓道德概念和行为习惯要求与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二、教学目标。

1、三条轴线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2、四个方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儿童生活的前期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儿童生活的主调)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时代的进步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三、教法设想

1、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2、利用插图,图文对照,边看边说边想,帮助学生理解。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

4、结合红星儿童团的各项活动进行教育。

5、充分利用教学用书中的儿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四、各单元教学内容与措施。第一单元(第1—4课)认识你真好

本单元的学习重在帮助学生熟悉和适应学校生活,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学习学校生活中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培育和发展主体意识。为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第二单元(第5—8课)快乐每一天

生活不可能天天艳阳高照。“迟到”“写字不好”“上学路上怎么走”“一日事务怎样巧安排”这些问题都会困扰着儿童。本单元就抓住这些儿童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问题,展开讨论、分析、通过合理归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儿童在学习中,寻找到了战胜挫折的良策,获取了一份成长的经验,也就获得了一份快乐。第三单元(第9—12课)我像小树苗

本单元没有直白的,纯道德的理性说教、而是寓“教”于乐,因势利导,通过幽默、夸张、离奇的童话故事,学生亲自参与的游戏活动等,让儿童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使他们认识到“马虎、撒谎”对少年儿童来讲是品德、习惯不良的前奏,面对曾有过的马虎、撒谎等行为不掩饰、不回避,努力远离“长鼻子”,告别“小马虎”,做一个不说谎话、做事有耐心,有毅力、不敷衍的文明儿童,为他们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第四单元(第13—16课)冬爷爷来了

本单元以“变化”为主线贯穿其中,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四季的变化,学生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的同时欣赏自己的进步,在自我积累经验中提出新的发展目标,迎接新的一年,迈向新的生活。1.拉拉手 交朋友 活动目标要求: 1.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和同学、老师交往的情感,初步体验作为集体生活中的一员的快乐。2.行为目标:

了解并遵守交往及游戏中的规则、纪律,初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

3.知识目标:

通过参与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活动过程 :

活动

(一):认识老师和同学 1.老师自我介绍,与同学交朋友

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实验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我是你们的班主任老师,我们以后

要一起学习,你们遇到什么困难可以找我,我们还会成为好朋友呢!老师边说边走下讲台和同学拉手。

2.放多媒体动画片,给学生引见4个小动物。有几个小伙伴,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们是谁呢?(放多媒体动画片)

(4个同学带着头饰上场)康康熊、乐乐猴、爱爱鸽、创创鼠分别向大家作自我介绍。3.同桌同学相互认识

小朋友,你们已经认识了老师和4个小动物,你们同学之间还不熟悉,想相互认识一下 成为新朋友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互相认识。4.学做名片并展示交流。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认识的新朋友。

6.学儿歌:拍拍手、拉拉钩,我们成为新朋友;拍拍手,拉拉钩,我们都是好朋友。

课间活动:学生边唱边跳《中国功夫》。活动

(二):做游戏,愉快地结识新朋友。游戏1:找朋友

刚才,大家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也成了好朋友。好朋友朋友在一起喜欢做什么游戏呢?

今天我们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游戏2:网小鱼

先学儿歌:游啊游,游啊游,游到网边快快跑。跑不掉,被逮着,开开心心作介绍。

活动

(三)红黄蓝绿大行动,相同兴趣的同学在一起加深认识。小朋友,你们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相同兴趣的人在一起会有更多的话,玩得更开心,相互了解也更深。小组活动。

每个小队选一个代表,给大家介绍小组的活动情况。

2.我们的校园 活动目标要求: 1.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及主人翁意识。2.行为目标:

通过活动,了解学校的规则和纪律,并能够自觉遵守。②

懂得尊重学校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3.知识目标:

熟悉校园环境,认识校园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设施,能利用这些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活动过程 : 我也想当升旗手 教学目标 :

通过对升国旗场景的感受,升国旗时规范行为的辨析及做国旗的实践,培养学生对国旗的认识和尊敬、热爱国旗的情感。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国旗,知道升国旗时的行为规范。教学难点 :

养成升国旗时起立、脱帽、行注目礼的习惯。教具学具:

升旗仪式的录象、红、黄纸、彩笔、胶棒、小剪刀等。教学过程 :

一、认识国旗

1、教师分发4面小国旗给各小组,认识国旗的形状、颜色、五角星的位置等。

2、提问、探究

(1)国旗为什么是红色的? 象征革命(用先烈的鲜血染成)(2)五星各有什么含义?

(黄色象征光明,大星象征共产党,小星象征各族人民,四星围绕大星象征各国人民大团结。)

二、动手做一做

1、给国旗涂颜色

2、动手做国旗

3、教师指导剪五角星

将剪好的五角星贴到红纸上,展示成果。

三、参加升国旗实践活动,体验升国旗感受

1、观看升旗仪式录象带,讨论:(1)升国旗场面怎样?

(2)你想当升旗手吗?怎样才能当升旗手?(3)我们应带着怎样的情感参加升旗仪式?

2、展示第4页下图,找一找:哪些同学做法对?哪些做法不对?为什么?

3、组织升旗活动,将升旗的规范知识用到实践中去。

4、小学生活开始啦 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热爱新集体的情感,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上学的基本任务,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教具学具:

小动物的头饰、录音带《上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还记得开学第一天穿上新衣服,背上新书包,高高兴兴来到学校的情景吗?你现在觉得小学生的生活怎样?(2)同桌议一议,畅所欲言。

(3)活动:拿出展示牌、写体验,可画图、写词、写短句来表达。(4)简要说说怎么体会到的。

二、学习故事

(1)走进故事屋,想一想,怎样做个好学生?(2)活动

取出头饰表演,听《小熊上学》的故事,配乐分角色读故事,看书上的图。(3)你们听了这个故事,小熊是个令你满意的小学生吗?(4)演一演 小熊应该怎么做呢?演一演

三、总结

同学们在帮助小熊的过程中,也许已经发现了:小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要求也明显提高了,学习时间长了,游戏时间少了,学习方式也不一样了,这些都要逐步适应,相信同学们会很快适应愉快而紧张的小学生活。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帮小熊找到了不足,还用自己的一个生活事例教小熊学会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真了不起!在同学们中,也有适应小学生活的,还闹了笑话,请大家来帮帮小豆豆。

二、看图讲故事

1、出示图片:小豆豆不适应小学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1)晚上看电视久了,第二天早上起不来,上学迟到了。(2)经常忘记老师布置的口头作业。(3)上课想起好玩的事,不专心听讲。(4)把发的课本丢了。

(5)上课铃响了,还想再玩一会儿。

三、学习课文,树立榜样 园园是怎样做个好学生的?

1、指导观察图意

2、学儿歌

3、相互表扬、欣赏

4、小型成果展 优秀家庭剪贴本 手工绘画展

四、联系自身,谈谈自己怎样适应小学生活,做个好学生的?

1、哪些地方适应了?哪些不适应?

2、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出出“金点子”

五、儿歌总结 课时

一、活动准备阶段

二、活动进行阶段:

1.教师交待注意事项。如:遇到问题要学会求助,注意保持安静,学习用多种方式去观察,听到铃声回教室等。2.各条路线的参观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分头行动。第二课时

三、活动交流阶段:

1.小朋友,你们在参观校园的过程中,都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老师请各小组的同学先在一起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一个同学向全班同学来汇报。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你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做小向导带你的好朋友去参观。

四、活动延伸阶段

展示自己最喜欢的校园一景。

1.你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校园的什么地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想想你准备怎样表达?

2.小朋友可以自己用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如果你觉得自己一个人完成有点困难,你也可以邀请你的好朋友与你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

3.学生活动

4.展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

五、活动小结

同学们,今天又对我们的校园有了新的认识,你觉得我们的校园怎样? 老师祝愿大家在我们美丽、现代化的校园里茁壮成长!

第三篇: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学大纲对低年级的最基本要求和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深入浅出地寓道德概念和行为习惯要求与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二、教学目标。

1、三条轴线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2、四个方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儿童生活的前期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儿童生活的主调)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时代的进步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三、教法设想

1、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2、利用插图,图文对照,边看边说边想,帮助学生理解。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

4、结合红星儿童团的各项活动进行教育。

5、充分利用教学用书中的儿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四、各单元教学内容与措施。第一单元(第1—4课)认识你真好

本单元的学习重在帮助学生熟悉和适应学校生活,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学习学校生活中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培育和发展主体意识。为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第二单元(第5—8课)快乐每一天

生活不可能天天艳阳高照。“迟到”“写字不好”“上学路上怎么走”“一日事务怎样巧安排”这些问题都会困扰着儿童。本单元就抓住这些儿童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问题,展开讨论、分析、通过合理归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儿童在学习中,寻找到了战胜挫折的良策,获取了一份成长的经验,也就获得了一份快乐。第三单元(第9—12课)我像小树苗

本单元没有直白的,纯道德的理性说教、而是寓“教”于乐,因势利导,通过幽默、夸张、离奇的童话故事,学生亲自参与的游戏活动等,让儿童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使他们认识到“马虎、撒谎”对少年儿童来讲是品德、习惯不良的前奏,面对曾有过的马虎、撒谎等行为不掩饰、不回避,努力远离“长鼻子”,告别“小马虎”,做一个不说谎话、做事有耐心,有毅力、不敷衍的文明儿童,为他们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第四单元(第13—16课)冬爷爷来了

本单元以“变化”为主线贯穿其中,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四季的变化,学生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的同时欣赏自己的进步,在自我积累经验中提出新的发展目标,迎接新的一年,迈向新的生活。1.拉拉手 交朋友 活动目标要求: 1.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和同学、老师交往的情感,初步体验作为集体生活中的一员的快乐。2.行为目标:

了解并遵守交往及游戏中的规则、纪律,初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3.知识目标:

通过参与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活动过程 :

活动

(一):认识老师和同学 1.老师自我介绍,与同学交朋友

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实验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我是你们的班主任老师,我们以后

要一起学习,你们遇到什么困难可以找我,我们还会成为好朋友呢!老师边说边走下讲台和同学拉手。

2.放多媒体动画片,给学生引见4个小动物。有几个小伙伴,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们是谁呢?(放多媒体动画片)

(4个同学带着头饰上场)康康熊、乐乐猴、爱爱鸽、创创鼠分别向大家作自我介绍。3.同桌同学相互认识

小朋友,你们已经认识了老师和4个小动物,你们同学之间还不熟悉,想相互认识一下 成为新朋友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互相认识。4.学做名片并展示交流。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认识的新朋友。

6.学儿歌:拍拍手、拉拉钩,我们成为新朋友;拍拍手,拉拉钩,我们都是好朋友。

课间活动:学生边唱边跳《拍手唱歌笑呵呵》。活动

(二):做游戏,愉快地结识新朋友。游戏1:找朋友

刚才,大家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也成了好朋友。好朋友朋友在一起喜欢做什么游戏呢?

今天我们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游戏2:网小鱼

先学儿歌:游啊游,游啊游,游到网边快快跑。跑不掉,被逮着,开开心心作介绍。

活动

(三)红黄蓝绿大行动,相同兴趣的同学在一起加深认识。小朋友,你们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相同兴趣的人在一起会有更多的话,玩得更开心,相互了解也更深。小组活动。

每个小队选一个代表,给大家介绍小组的活动情况。

2.我们的校园 活动目标要求: 1.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及主人翁意识。2.行为目标:

① 通过活动,了解学校的规则和纪律,并能够自觉遵守。② 懂得尊重学校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3.知识目标:

熟悉校园环境,认识校园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设施,能利用这些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活动过程 : 我也想当升旗手 教学目标 :

通过对升国旗场景的感受,升国旗时规范行为的辨析及做国旗的实践,培养学生对国旗的认识和尊敬、热爱国旗的情感。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国旗,知道升国旗时的行为规范。教学难点 :

养成升国旗时起立、脱帽、行注目礼的习惯。教具学具:

升旗仪式的录象、红、黄纸、彩笔、胶棒、小剪刀等。教学过程 :

一、认识国旗

1、教师分发4面小国旗给各小组,认识国旗的形状、颜色、五角星的位置等。

2、提问、探究

(1)国旗为什么是红色的? 象征革命(用先烈的鲜血染成)(2)五星各有什么含义?

(黄色象征光明,大星象征共产党,小星象征各族人民,四星围绕大星象征各国人民大团结。)

二、动手做一做

1、给国旗涂颜色

2、动手做国旗

3、教师指导剪五角星

将剪好的五角星贴到红纸上,展示成果。

三、参加升国旗实践活动,体验升国旗感受

1、观看升旗仪式录象带,讨论:(1)升国旗场面怎样?

(2)你想当升旗手吗?怎样才能当升旗手?(3)我们应带着怎样的情感参加升旗仪式?

2、展示第4页下图,找一找:哪些同学做法对?哪些做法不对?为什么?

3、组织升旗活动,将升旗的规范知识用到实践中去。

4、小学生活开始啦 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热爱新集体的情感,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上学的基本任务,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教具学具:

小动物的头饰、录音带《上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还记得开学第一天穿上新衣服,背上新书包,高高兴兴来到学校的情景吗?你现在觉得小学生的生活怎样?(2)同桌议一议,畅所欲言。

(3)活动:拿出展示牌、写体验,可画图、写词、写短句来表达。(4)简要说说怎么体会到的。

二、学习故事

(1)走进故事屋,想一想,怎样做个好学生?(2)活动

取出头饰表演,听《小熊上学》的故事,配乐分角色读故事,看书上的图。(3)你们听了这个故事,小熊是个令你满意的小学生吗?(4)演一演 小熊应该怎么做呢?演一演

三、总结

同学们在帮助小熊的过程中,也许已经发现了:小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要求也明显提高了,学习时间长了,游戏时间少了,学习方式也不一样了,这些都要逐步适应,相信同学们会很快适应愉快而紧张的小学生活。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帮小熊找到了不足,还用自己的一个生活事例教小熊学会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真了不起!在同学们中,也有适应小学生活的,还闹了笑话,请大家来帮帮小豆豆。

二、看图讲故事

1、出示图片:小豆豆不适应小学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1)晚上看电视久了,第二天早上起不来,上学迟到了。(2)经常忘记老师布置的口头作业。(3)上课想起好玩的事,不专心听讲。(4)把发的课本丢了。

(5)上课铃响了,还想再玩一会儿。

三、学习课文,树立榜样 园园是怎样做个好学生的?

1、指导观察图意

2、学儿歌

3、相互表扬、欣赏

4、小型成果展 优秀家庭剪贴本 手工绘画展

四、联系自身,谈谈自己怎样适应小学生活,做个好学生的?

1、哪些地方适应了?哪些不适应?

2、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出出“金点子”

五、儿歌总结 课时

一、活动准备阶段

1.谈话:小朋友,开学已经好多天了,大家肯定认识了学校的一些地方。但是我们入学不久,还有好多地方不熟悉,给大家的生活带来许多的不便,为了让我们尽快熟悉校园,在校园愉快地学习、生活,让我们一起来玩“参观校园”活动。

2.先选出四个参观小组的组长上台抽签。第一条参观路线:小操场――阶梯教室 第二条参观路线:大操场――信息教室 第三条参观路线:自然实验室――教师办公室 第四条参观路线:饮誉教室――舞蹈房――食堂

二、活动进行阶段:

1.教师交待注意事项。如:遇到问题要学会求助,注意保持安静,学习用多种方式去观察,听到铃声回教室等。2.各条路线的参观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分头行动。第二课时

三、活动交流阶段:

1.小朋友,你们在参观校园的过程中,都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老师请各小组的同学先在一起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一个同学向全班小朋友来汇报。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你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做小向导带你的好朋友去参观。

四、活动延伸阶段

展示自己最喜欢的校园一景。

1.你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校园的什么地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想想你准备怎样表达?

2.小朋友可以自己用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如果你觉得自己一个人完成有点困难,你也可以邀请你的好朋友与你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3.学生活动

4.展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

五、活动小结

小朋友,今天又对我们的校园有了新的认识,你觉得我们的校园怎样? 老师祝愿大家在我们美丽、现代化的校园里茁壮成长!

第四篇:《品德与社会》体验教学的实践研究

《品德与社会》体验教学的实践研究

王景芹 辽宁省凌源市四合当中心校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自从任教《品德与社会》以来,在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勤奋努力下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笔者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活动设计、课后实践活动三方面来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 课前活动准备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学习品德,热爱生活为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不仅拓展到了课前,还延伸到了课后,这样给了学生很多学习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们在自我展现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那就应该让学生课前积极准备,为课堂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需要,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孩子们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对这次活动主题进行了相应的资料搜集、课前体验、准备素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去体会、去感受,为课堂上的学习提供基础。

例如:笔者在教《噢!家乡》这课时,课前笔者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指导、示范,积极调动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孩子们带来了家乡四季的照片、图片,还带来了地球仪、地图、家乡的土特产,甚至有的还带来了家乡风光介绍的VCD光碟。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高效地完成了本节教学目标。让笔者感慨学生潜力的同时,更觉得课前活动准备的重要性。

二 课堂活动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因为《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孩子更多地通过实践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产生共鸣。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巧妙地设计课堂活动,尽量做到——设计新颖独特。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1.创设情境,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游戏课堂导入方式有助于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认真听讲,激发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可以寓教于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我的家庭》一课时,笔者首先把学生带到情境中: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你的家庭是怎样组成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你都叫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笔者及时地给予表扬和小小的奖励,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每一位学生都活起来,投入课堂活动中,人人都是局内人。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动起来

《品德与社会》课要培养的是热爱生活的儿童,孩子们正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中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脱离社会实际来进行。只有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便于每个学生愉快地动起来。课堂中笔者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有时是实地采访调查,有时是快乐的教学游戏,有时是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有时是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种种的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动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起来。

孩子们是充满童趣的,平时笔者在设计活动时把自己也想象成一个孩子,用自己的“童心”去设计吸引孩子的活动。笔者教《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首先组织学生做一个小游戏,让一部分孩子举着自己制作的标志牌,另一部分学生手里拿着老师事先写好的有关标志名称的纸条,以找朋友的方式找一找,找到自己的朋友,这样在“找朋友”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对交通标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让学生演一演在有信号灯的地方,交警怎样指挥,汽车、行人如何通过。学生们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这样学生们能够主动地去遵守交通规则。

三 课后实践活动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悟并得到发展的。教师除了在课内学习,校内训练外,还必须积极开拓各种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走出校外,走向生活,回归社会,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活动,使德育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儿童的生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同的节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活动主题,决定了活动时间长短的不同。因此,《品德与社会》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该终止于一次活动。它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的变化、事情的发展而不断地延续、深化下去。只有让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让学生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认知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践中去深入体验,才能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品德与社会课应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认知渠道,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会生活,感悟生活。所以,笔者在教学中灵活地安排了一些课后实践活动。

如:笔者在教《自觉遵守规则》时,学生在懂得图书馆要保持安静,乘公共汽车要排队,人人要遵守交通法规后,笔者让学生在课后实践活动中验证,这样,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做人,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品德的人。

现在,笔者和孩子们都喜欢《品德与社会》,孩子们喜欢合作探究了,懂得实践了,热爱学习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这新课程的舞台上,孩子们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茁壮成长。世纪需要能力型、活力型、创造型的人才,《品德与社会》教学呼唤主体开放的教学。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社会是实践的主阵地,课堂上的观点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体验、认同。教师不能拘泥于教科书,照本宣科,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跳出教材,与班队活动、少先队活动、家庭社会实践相结合,视生活为活的教科书,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教育空间内学会选择,择善而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第五篇:《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从小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能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接受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教师要尽量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浅显语言、理解的情境,让他们明白教师话语的含义。法律知识比较单调乏味,如果对学生照本宣科地讲解抽象的法律条文,或者借助于听一两次法制理论教育讲座,都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为那样的教育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不但不能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甚至还会造成学生用消极的方式去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因此,教师有必要将现行各类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开发,并把开发出来的法制因素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渗透,从而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唱响法制教育的旋律。《品德与社会》教材安排了相当丰富的法律知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征,充分利用品德课的资源,对学生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法制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遵循教学计划和不改变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情况下,对学科内容的知识进行巧妙设计,努力寻找切入点和渗透点,向学生讲授该课知识的同时,将法律知识融入进去。

例如,在讲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学会集体小主人――自主选举班委会这一课的时候,我利用教材和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本班的学生自主选举班委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民主选举的方法,在真切的生活体验中体会民主选举的意义,增强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为他们将来参与社会民主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在学习《信任是做人的根本》这一课,利用书本上的案例:广州发生了严重的“假酒中毒”事件,导致50多人中毒,十多人死亡。在向学生讲授诚信是一份社会的责任,也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规则,同时也让学生树立了保护产权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可以解决法制教育与一般教育在课时上的矛盾。渗透教育追求的是与主课内容的自然融合,并非教师在主课上专门设置时间进行法制教育,而是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不仅丰富了主课的内容,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其次,可以较好地解决法制教育与教学计划之间的矛盾。课时少、教学容量大是当今义务教育的一大特征。如果法制教育的内容根据主课的内容而确定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没有必要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也无须重新编制专门的法制教材,通过教师对主课的内容进行巧妙的安排就能实现法制教育;第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法律知识本来就是抽象乏味的条文,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如果把这些法律条文通过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演绎,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实用化,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二、在教学案例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真实的事例,让学生充分讨论,透过实例,掌握法律知识。例如,我利用《法在我们身边》这一课的事例:我们社区有一个叫玉娟的同学,今年11岁,父母下岗后,家庭生活困难,因此,家里的人不打算让她上学,要让她到大伯开的饭店里打工。让学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看法。首先,我问学生:由于家庭生活困难,玉娟的父母让孩子辍学打工这种做法对吗?孩子们都说不对,玉娟应该上学读书,但是,至于为什么不对,孩子们就说不上来了,于是我就相机给孩子出示有关的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十三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玉娟的父母的做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其次,玉娟的大伯也违反了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规定: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岁的未成年人,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这样一说,孩子们都明白了自己原来享有如此重要的权利。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结合品德教学游戏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游戏的方式习得知识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我们在进行游戏教学时,可借助情境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守法。

例如,在讲授《学校生活有规则》这一课,我在没有讲明规则的情况下进行游戏比赛,选男生5人,女生6人,男生传沙包,女生传乒乓球,哪一队先传完就赢。游戏结束后,同学们争论不休,都说不公平。针对这种现象,我相机给学生引入关于规则的教学,告诉学生游戏规则是由参加游戏的人共同制定的。如果游戏没有规则,或者有规则而不遵守,游戏就无法进行。在讲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他们知道,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规则也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规则有大有小,国家法律就是最大的规则。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守法,国家就不能安定,所以同学们要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五凤小学)

下载《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活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活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 《走近残疾人》是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5课中的第一个内容。本课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残......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 海原县杨明中学李耀林 现在的一些品德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实际生活,局限于书本的世界,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直面灾害 1.天有不测风云 (第一课时) 元江第四小学 王记芸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和成因,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 2.了解曾......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10.衣食的来源 林丰乡中心校:肖 维 一、教学目标: 知道衣食对人生存的重要,初步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说明

    什么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就是对你将要上的那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活动进行设计。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即在上品德与社会课之前,根据品德与社会课......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当矛盾发生时》案例 五年级 刘春胜 一、活动主题 当矛盾发生时 二、教材分析 《当矛盾发生时》是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的第三课。随着年龄的增长,五年级的孩......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中国制造”走向全球教学设计 任课教师:陈立宁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商品形象的变迁,感受“中国制造”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2、感受中国经济的......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 本学期我根据《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岁月如梭,转眼间一学期即将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全学期依照教材内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