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
《走近残疾人》是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5课中的第一个内容。本课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残疾人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感受残疾人面对困难时的那种顽强不屈的意志,激发学生尊重残疾人、理解残疾人,从而能够愿意主动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本节课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残疾人,我设计了三个体验活动,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将这三个活动逐一进行(也可分组——每个小组领取任务后,分别展开体验,同时进行能够节省时间,但是那样的话很可能给孩子一种做游戏的感觉,容易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在不自觉中使这节课变成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游戏课从而失去了我们设计这几个环节的本来意义)。
在进行体验残疾疾人这一环节时,同学们的配合非常好,完成的比较顺利。三个体验活动中,我感觉让学生体验肢体有残疾时学生的体会最深刻。因为前面两个活动我采用的是请同学来体验,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方式来完成的。而这次的活动,要求所有的同学都亲自参加体验,当他们用双手将自己上衣的`拉链轻轻松松就拉开的时候,他们的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我问他们是什么感觉的时候——“太简单了”、“轻松极了”、“小意思”……这些词脱口而出。但是当我让他们将左手背到身后,只用右手将拉链再拉上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再去说上面说过的词语了,只见他们有的用牙咬;有的一只手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还有的同位之间在互相帮忙……等我再问他们感觉怎么样时,他们的回答变成了——“太难了”、“真不容易”、“我可受不了”……我想,他们已经真正的感受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也能体会他们在做某一件事情时,需要付出比我们常人多得多的努力,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
整堂课完成下来,我感觉同学们与老师的配合比较融洽,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再做进一步的完善。如:某些环节的衔接还不是那么连贯,对于同学们回答完问题时的评价、借助孩子们的回答及时补充、引导同学们思考问题等方面,自己说得还是过于多,应该再多给孩子们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2
20xx年11月8日,教研室的视导活动,准备的课题是八年级上册第九课项目三《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总体感觉:架子还算稳,但骨肉不丰满,不细腻。 先说一下不足之处:
1、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简单、笼统。大多数时候在用“好、很好、还行”等等随口性的评价,失去了它实质的作用。课后想想,评价应该有三个方面的主要作用:鼓励、补充、纠错、提升。鼓励应该是具体的,学生回答的好,到底好在哪里,“读的`好,还是有新意,还是很全面,条理清晰”,学生应该有个明确的落脚点。这节课中的纠错尤其做得不好,如“一学生根据图片辨别侵犯了哪种权利时,对五种权利的含义及表现明显认识不清晰,我只是否定了他的答案,换了其他同学来继续回答。没有指出原因,更没有加以引导,分析辨别。我自己也意识到,做好评价的背后是不懈的学习与努力,做为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性格脾气,书籍的涉猎,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等的积累沉淀。我更深深的体会到,在课堂上做好评价的前提,首先老师是一位认真的倾听者。因为准备课,连续几天熬夜,有些疲惫,思维有些卡壳,没有了听也就无所谓的评了。
2、问题设计有些随意。有一部分问题过小,价值不大,缺少思维含金量。仅需要“对”或“错”的判断而已;而有些问题过大,过于笼统,缺乏层次性,梯度不够。如本节课中,引用了网上的一段关于食品安全的调侃段子作为案例,出示问题:怎样摆脱这种“爽”的生活?在学生讨论中我发现,这个问题太大了,它不是单方面的责任,而是有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甚至还有监管部门,国家的法制建设等等,学生们考虑时却相对单一而集中,费了不省时间。如果把它分解为几个小问题:要想摆脱这种生活,哪些人负有责任?他们各自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应该更容易思考与解答。
有一点还值得自己欣慰:各环节的设计,案例的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一天恰逢“党的十八大”召开,导入时进行了时政播报,也是政治课的一大特点;中间选用的案例,都是近年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如“毒胶囊事件”,“典型的食品安全事件”;采用了学生们喜欢的形式:漫画、网络段子、视频(中间有一段歌曲改编),以诙谐幽默的形式接近了学生与教材、社会的距离,营造了融洽的课堂气氛。
困惑:在课堂上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其实这一点不是个新课题。就自己而言,从未正儿八经坚持来做,常常碰到课堂沉闷,学生无话可说时,让学生自由讨论一下,更多时候形式远远大过了作用。
一节课结束了,遗憾很多,我会一直努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3
今天,我上了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3课《让烦恼走开》,这是我跟岗学习的第二次上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导师和同行们给我反馈的意见,我总结反思如下:
一、导入课题简洁明了
开课依始,引用歌曲《小小少年》切入,请学生说说有什么烦恼,并设计了“烦恼树”,突出了“美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关键性问题,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情感认识,也为揭示课题巧设伏笔。
二、主线清晰目标明确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解析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升华,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整节课层次清晰,紧扣“烦恼”这一主题,设计巧妙“感知烦恼——了解烦恼——解决烦恼——健心教育”四个板块,使凝固的教材文本溶化成了生动的课堂,使“教学关键性问题达到二级思维深度”,帮学生排除烦恼,让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们已走进文本,做到回归生活,建立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构思新颖尊重体验
从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美的课堂教学思维”开展了“倾诉烦恼”、“小品表演”、“解烦锦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目的是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说、主动议、主动探究,积极地表达思维,课堂上达到有百分之60以上的学生发言。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且层层递进,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洗礼,良好的行为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
四、校本拓展情感升华
在拓展环节中巧妙展示了孩子们在校本活动中“健心”“立美”的图片,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谈生活体会,排除烦恼。说明黄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地制宜的;不是老调重弹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我们也看到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在回味之余,我也在认真地思考,如何让课堂教学更趋于完美?品德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舞台,在这节课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每一次的互动,当学生的情感接收碰撞时,教师和学生可否教学具有个性的评价,让情感的体念更深入内心?使我深深地反思和触动,学生的成长是离不开教师的适当的赏识评价。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4
《我们都是好邻居》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四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学习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家庭,并从认识自己的家庭开始,逐步认识丰富多彩的社会,树立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的意识。
教材通过体验活动、生动的事例、歌谣、图片等内容引导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感知家庭责任感;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知道家庭成员间要相互沟通、平等相待;懂得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和设施等内容。本主题引导学生愿意与邻居和睦相处,知道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谦让;懂得邻居和睦相处可以使每一个家庭得到帮助,感受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快乐,学习邻里之间相处的常识,做个好邻居。这样不仅大家都愉快,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与邻居的接触是很多的,教学中出示书上的小故事,谈感受画面上的小姑娘怎么了?她得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小姑娘的家人知道了又是怎样感谢帮助老奶奶的,老奶奶的心情怎样?谈谈自己与邻居相处的经历与感受。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自己家和邻居家和睦相处的小故事,请同学们谈一谈,有的的同学谈到了住平房的邻里之间的和睦,有的讲到住楼房邻里之间不怎么来往。在交流中逐渐让学生理解“邻居结得好,如同得大宝。”引导学生明白,无论是住平房还是住楼房,我们都需要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当邻居家有困难时,应主动帮助;当邻居和你家有矛盾时,应多为别人想一想;如果妨碍了邻居的利益,就应主动承认错误,并立即改正。我们只有这样互相体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邻居之间才能和睦相处,大家都会感到心情愉快、生活安定。本课教学采用了学生居住社区的内容,结合学生处理邻里关系的实例,相对效果比较好些,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邻里之间理解还是需要多些引导。
要是有条件走入社区参加点社区的实践活动,应该会更好些。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5
《向谁学》是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中的一课,本组教材是围绕“我在学习中长大”这个专题编排的,本课主要围绕“向谁学”来开展,教材选编本文的意图是:
1、看到自我两年来的进步,发现自我的优点和长处,并为自我在学习中所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和自豪。
2、探讨学习方法,感受学习方法和途径的多样性,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3、明白学习要不怕困难、善于思考;明白珍惜时光和合理安排时光。在交流学习经验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初步感受我们的社会是个学习化的社会,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终身的事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上要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
根据这些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基本设计理念:
1、在教学上要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
2、体现新课程“实、新、活、用”的特点;
3、贴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根据本课的基本设计理念,我对本课进行了设计:
首先,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行为目标: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情感目标:让学生愿意透过各种渠道来学习。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我进行了相关的课前准备:
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根据这些要求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一些贴合学生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
1、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渠道很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利用课件对学生进行教学;
2、为了更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我在教学中营造了宽松安全的发言环境;
3、为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潜力,我还设计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课后合作的实践活动等环节;
因此,透过学习,还让学生明白到了:学到的知识、本领和道理,不仅仅仅是在课上学到的,还可从书本、媒体、报纸、电视、他人等等进行学习。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6
《交通问题带来的问题》一课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我给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两个关键词:一是观察,二是思考。具体说,就是让学生了解交通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懂得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并运用恰当的方法搜集各类信息,了解现代社会人们是怎么解决交通问题,并展开想像的翅膀畅想末来的绿色交通。
我认为,品德课不是对儿童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要以儿童参与其中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课堂资源应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堂活动和思考,又运用到生活中去。我以《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课为载体,综合了许多孩子身边有关的交通问题,来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让课堂更多贴近生活。
就本堂课,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第一,着眼观察。
我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课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挖掘学生的情感。
(1)我利用新闻导入本课,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中国的车多,
? ? ? ? (2)运用本学校校门口“周末接学生造成交通堵塞”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交通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话可说。
(3)用身边的事例,感染学生,让他们更理智地看待安全问题。随后,我利用学校周边交通图,让学生对安全问题畅所欲言,进而介绍一些身边的交通标识。学生看到熟悉的路段,发言积极,十分投入。
第二,着力轻松。
我的教学对象是儿童,交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他们来说太过沉重。所以,我根据教材的特点着力营造、渲染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
第三,着重思考。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是采用活动化学习的形式进行,因而活动的全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所以提问也是开放性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查找相关的资料,充分体现了认知的多元化,感受的差异性,提高的层次性。如在小组讨论如何减少尾气危害时,学生能展开想像的翅膀,从能源、绿化、过滤等多个方面思考,从而解决汽车带来的污染问题。
这堂课最后一个环节是“金点子征集活动”,让学生展望家乡未来,为家乡的交通出谋划策。学生充分的把自己的想法发挥出来了,我感觉到了孩子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在承担建设的重任。
限于本人水平与能力,总觉得有些不尽人意之处,还可以再加以改进。上完这堂课后,经过几个老师的互相交流,我进行了归纳整理如下:
第一:所设计的环节太多了,整堂课的容量太大了。在出示一些交通事故数据后,我让学生谈谈该对司机朋友说些什么。学生很积极,我也没来得及适时调整引入下一环节,所以后来在讨论解决“尾气危害”时,时间有点仓促。老师应该理性地掌握时间,后来想想其实这个环节可以简单带过,学生在讨论自己平时要注意的交通安全时就已经达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目的,再让学生说说司机朋友要注意的交通规则,有点画蛇添足。
第二:我在和学生一起观看交通带来的问题时,因为要考虑下面的思路,没有和学生一起观看感受,没有做到和学生共情。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从容清晰地思路,这是我以后要注意追求的。
课堂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希望自己在教学设计时能化繁为简,从想得多到想得精,抓住精髓,我希望在课堂能有“胜似闲庭信步”般的从容淡定,让课堂能收放自如。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7
第一单元“生命是宝贵的”学习主题下有三个话题-----生命的奥秘、珍爱我们的生命和善待自然万物。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这一切都要从正确认识生命开始。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带领学生探究生命的奥秘。我在执教《生命的奥秘》一课时的时候,努力挖掘教材资源,针对课程标准,紧紧把握住教学目标,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大胆转变学习方式,教学中针对六年级儿童的特点,重视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以及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能力的培养和社会知识获得的有机结合;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学有所获的空间。本节课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努力突出品德与社会学科特点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所以,本节课在学生知识、生活经验的缺乏的情况下,我大胆让学生课前收集整理与胎儿生长发育相关的资料,让他们初步了解了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如何长大,把学生带到现实生活中去思索,探究生命孕育的奇妙话题。再引导学生对“自己出生的那一天家里人都如何度过的”这一问题课前进行深入的调查,特别强调要了解妈妈在那一天受了哪些苦,一步步地使学生初步懂得“生命不仅仅神奇,而且特别珍贵”的重要意义,因为它不仅包涵了母亲怀孕时的艰辛和对宝宝的精心呵护,同时也离不开父亲及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至从生命孕育的那一刻起,我们都被浓浓的爱包围着。及时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获得情感体验,整节课无形之中渗透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悟到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本节课至始至终重视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突出了品德性的特点。
二、以“主体多元 合作探究”教模呈现活动
这节品德与社会课主要是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奥秘的,生命对于一些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太抽象了,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大胆的以我校推行的“主体多元 合作探究”教模为活动呈现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听讲为主动探究,利用预习(包括前制性学习)环节,把在关生命奇妙的话题抛给学生自己探究,让他们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在自主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在与小组同伴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中,一步步探究生命的奥秘,感知生命孕育的神奇。课上让他们把书包双肩背于胸前,体会母亲怀孕时的感受;讲述自己出生那一天的故事,感受自己的到来给整个家庭所带来的幸福;再听一位妈妈现场讲述生孩子时的感受,体会做妈妈的艰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展示自我学习成果的同时,感悟出每个人生命的宝贵。很多孩子在听完阿姨的讲述之后说:妈妈真伟大!并由此感悟也生命的宝贵。
三、及时抓住即时生成的问题
“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这节课我不仅努力地合理利用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密切关注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还注意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借机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得出结论。通过一个小话题“感受妈妈孕育我们的艰辛”,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体验、思考、研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同时我还注意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如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人产房外焦急的等待、亲朋好友的奔赴相告”,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到家人的担心和喜悦,懂得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也属于家人,也属于社会。我巧妙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四、深入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自悟自得
一直以来,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方式是讲,道理是灌输的,中间缺乏一个学生自己领悟内化的过程,形成一听就懂,欲做却不能的情形。因此新课标中特别强调自悟与启发的统一,以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本节课我让学生在课前调查自己出生时的故事、妈妈怀孕时家人的付出等问题,让学生自主在社会生活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我适时鼓励学生做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让学生充分感悟生命是宝贵的重要意义,从而启发学生层层深入、自悟自得感到珍爱生命的重要,培养学生爱父母、爱家人、爱社会的情感。
整节课的教学可以说是较为成功的,大部分学生热情高涨,受到教育,可是我还是发现有少数孩子很茫然。在合作学习中,我上前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和同桌交流时,有一个孩子的回答让我觉得很意外。他说:“我不觉得我父母为我做了什么,也感觉不到他们的爱,妈妈还经常打我呢!”孩子的话触动了我,现在的确有很多父母对子女寄予很高的期望,对自己的小孩要求非常严格,轻则训斥重则打骂,很少和孩子进行沟通,总觉孩子太小不懂。而现在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比较孤独,如果父母平时不注意他们的心理需求,多与孩子聊聊天,多听听他们讲话的话,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会比较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这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从这节课上我明白了,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的课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建立新的课程目标下的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更好的教学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也产生许多困惑,但是我相信,只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努力钻研,我们的教学会更完美。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8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书,然后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组讨论,谈感受。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得到提升。在本堂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学习弱势群体自强不息的精神。
对学生来说,弱势人群一般难以成为他们的关注对象,通过教学使他们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不再是出于同情,而是出于尊重,再为他们喝彩的同时,给予关爱。学生通过搜集和了解弱势人群顽强奋争、自强不息的典型事例,了解他们每一点成绩的来之不易,激发敬佩之情,学会尊重和关爱弱势群体。为他们喝彩。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9
《多与少的思考》一课出自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可爱的祖国”,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资源、人口的现状,我国虽然地大物博,总资源丰富,但因总人口太多,所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低。在了解了我国资源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自发产生节省资源的想法,从而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节约习惯。
“人口”与“资源”这些概念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离他们的生活也比较远,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走近它们、了解它们,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遵循“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课前让学生选择性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资源,并在课堂中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掌握主动权,比枯燥地讲解什么叫资源效果更好。
品德与社会课程建立在学生的生活体验及现有认知上,因此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一个情境——把粉笔分给多数学生,产生一盒不够分的'结果,再通过问题“把这一盒粉笔比做我们国家的资源,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的资源总量虽然多,但是因为人口太多了,所以仍然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再通过数学算式:总资源÷总人口=资源人均占有量,让学生了解到节能及控制人口的必要性。
在课的最后,向学生发出了“低碳生活”的号召,并要求学生制定详细的计划,并把这些细则落实到生活中,形成节约能源的生活好习惯。比如:除了人口计划之外,我们还能做到哪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保护环境、节约用水、节约用纸……最后通过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与社会现状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用事实说话,从而提高本节课讲述的可信度。
品德课是一门综合课,主旨是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学习者参与现实的生活,要活用知识,在参与中学习,是社会参与的过程。并在学习中提高自己思考的能力,发展多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0
《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一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时,我给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两个关键词:一是观察,二是思考。具体说,就是让学生了解交通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懂得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并运用恰当的方法搜集各类信息,了解现代社会人们是怎么解决交通问题,并展开想像的翅膀畅想末来的绿色交通。
我认为,品德课不是对儿童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要以儿童参与其中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课堂资源应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堂活动和思考,又运用到生活中去。我以《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课为载体,综合了许多孩子身边有关的交通问题,来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让课堂更多贴近生活。
就本堂课,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第一,着眼观察。
我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课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挖掘学生的情感。
(1)我利用复习旧知导入本课,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实感受认识到中国的交通发展迅猛给生活带来方便,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了解大意,并展示了一系列图片资料,让学生看到了交通给社会带来的诸多问题。
(2)我运用本学校校门口“接送学生造成交通堵塞”的实例,让学生真实感受交通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话可说。
(3)在教育学生要注意交通安全时,我展示了小学生在马路中间踢球造成车祸、不满12周岁上路骑车违反交通规则的课件,用贴近生活的事例,感染学生,让他们更理智地看待安全问题。随后,让学生对安全问题畅所欲言,进而介绍一些身边的交通标识。学生看到熟悉的路段,发言积极,十分投入。
(4)在谈到治理交通污染、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时,我展示了政府在交通方面是怎样治理和利用新能源的。让学生进一步真实地感受到新能源带给我们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就在我们身边。
第二,着力轻松。
我的教学对象是儿童,交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他们来说太过沉重。所以,我根据教材的特点着力营造、渲染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
(1)在这堂课中,交通事故作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不想太沉重地渲染,而是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交谈中懂得要遵守交通规则,乐意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人。
(2)教师采用诙谐的语言,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
第三,着重思考。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是采用活动化学习的形式进行,因而活动的全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所以提问也是开放性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查找相关的资料,充分体现了认知的多元化,感受的差异性,提高的层次性。如在小组讨论如何减少尾气危害时,学生能展开想像的翅膀,从能源、绿化、过滤等多个方面思考,从而解决汽车带来的污染问题。
这堂课最后一个环节是“金点子征集活动”,让学生展望家乡未来,为家乡的交通出谋划策。学生充分的把自己的`想法发挥出来了,我感觉到了孩子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在承担建设的重任。
限于本人水平与能力,总觉得有些不尽人意之处,还可以再加以改进。上完这堂课后,经过几个老师的互相交流,我进行了归纳整理如下:
第一:所设计的环节太多了,整堂课的容量太大了。在出示交通事故数据后,我让学生谈谈该对司机朋友说些什么。学生很积极,我也没来得及适时调整引入下一环节,所以后来在讨论解决“尾气危害”时,时间有点仓促。老师应该理性地掌握时间,后来想想其实这个环节可以简单带过,学生在讨论自己平时要注意的交通安全时就已经达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目的,再让学生说说司机朋友要注意的交通规则,有点画蛇添足。
第二:我在和学生一起观看交通带来的问题时,因为要考虑下面的思路,没有和学生一起观看感受,没有做到和学生共情。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从容清晰地思路,这是我以后要注意追求的。
课堂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希望自己在教学设计时能化繁为简,从想得多到想得精,抓住精髓,我希望在课堂能有“胜似闲庭信步”般的从容淡定,让课堂能收放自如。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就是从身边的案例从故事中让同学们得出启发,明白生命于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爱我们的生命。这节课我是分成两大部分四小部分进行的。
一: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1,要有求生的意志
2要掌握求生的方法策略。
二: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1,对待别人的生命的态度
2,对待自己的生命的`态度一个个的故事吸引学生的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当生命遇到威胁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信念:“活下去”!让学生明白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生命。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自我肯定自我尊重。面对残缺的生命我们更要给予关心帮助更要尊重,善待他人的生命。课堂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结束。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有一些收获但同时也有一些遗憾和不足。
一:课堂上还是我自己讲的过多,总是担心学生们说不好,自己有些越俎代庖,很多应该学生说的东西自己一着急就都说出来了,整堂课还是我在主导,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学生紧张是一方面的原因同时自己的引导没有到位,没有把学生们的积极性很好的激发出来。
二:自己没有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导致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
三:板书过于简单而且有些潦草不太适合初中学生接受,影响了学生的认知。
四:课堂上留给学生们思考的时间过短,学生思维没有能够很好的被启发开来。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2
核心提示:我讲授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了解了社会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形式,知道了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
我讲授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了解了社会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形式,知道了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方式,在表演中,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不足:
1.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
1.我们要多提问学生,应多关注学困生。
2.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开阔他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3
《蔚蓝色的地球》是小学品德与社会第十册“我们的地球”单元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使学生了解地球,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体会人类为揭开地球奥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地球的愿望。教学重点是感受人类为揭开地球奧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这节课来源于我们品德与社会 “双新”活动的一节自己的研讨课。当时,我从自己出发,把很多知识通过“给”的方式告诉学生,虽然,学生也掌握了,也理解了,也感动了,但是总觉得缺了些什么!上完课后,双新老师就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肖老师也做了详细的点评,她说:到了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需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孩子要能说,要会说,要知道怎样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缺的正是主动性。因此,我们做的第一个调整,就是变“老师说”为“学生说”,于是就有了一开课时的交流——“你知道哪些关于地球的科学知识?”上课伊始就充分地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来说。课上的交流,咱们也尽量地减缩了老师的话,把言语权、思考权、交流权、表达权留给了学生。
既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说,需要学生有内容可说,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需要学生开展好课前的资料调查活动,找到有用的信息进行合作交流。这也就需要学生明白怎样去进行课前调查,以及怎样正确合理地处理好手头上搜集到的大量的资料,要学会找到关键的、与主题有关的信息,为了锻炼孩子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这节课我们就是以小组合作汇报交流为主要形式。肖老师非常正式地提出了关于交流梯度的设计,说这样能让学生明确活动任务,注意交流的层次,努力提高合作实效。于是,又有了这一段话:“请大家快速阅读书上的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前调查,在小组内交流,与同组伙伴一起,共同确定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为专题,准备相关有实效的资料进行展示,并且请组长安排好展示次序。看哪一个小组能在五分钟时间内出色地完成合作任务!”课上,孩子们果然行动起来了,他们利用自己找到的丰富资料,有效地进行了不同话题的交流。与次同时,我自己还根据学生特点,利用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并训练学生的倾听习惯和思考能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既交流了,又学习了,既锻炼了,又提高了。
以前,我对于学生的课前调查的'评价总是一带而过,认为他们能找到就行了,没有具体的要求。这样一来,学生的交流就很没有实效了。在这次的做课过程中,也让我意识到了这么做的后果,纠正了自己对待学生调查资料的态度。肖老师告诉我,在学生准备汇报的过程中,老师一定也要把自己当做是小组的一员,走进每个小队进行了解,看他们找到了一些什么资料,甚至还要帮助学生明确哪些知识是真正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老师的脑子里也必须清楚地确定小组交流的顺序。哪些小组可以先让他们说,哪些小组的资料可作为补充,做到心中有数。于是,课堂上,我认真地下到各个组去巡视,去了解,并请来了彩色卡片帮忙,根据学生小组调查内容的不同,我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学生的汇报次序。从古人的猜想,到探险家的探索,再从科学家的论证,到宇航员的观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询人类了解地球形状的全过程。
课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出示,每一次提问,每一段讲述,都是精心安排的。但是,这也抵挡不了学生的课堂生成。昨天的展示课上,第一个问题就遇到了“冷场”,当我问学生还知哪些地球的课外知识时,几乎每人举手,我不知道是孩子们紧张,还是他们没准备好,当时自己也很急。就在这时,我想起了肖老师平时经常跟我们说的:学生的思考需要靠老师的引导,问题要问明确。于是,我再一次地提问“地球是我们所熟悉的,从咱们平时读的课外书中,平时看的电视节目中,平时学习的课文中你有哪些收获?”渐渐地,一个孩子举手了,两个孩子举手了……在后面,为了让学生感受人类为揭开地球奧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我让学生大声地齐读这些科学家和探险家的名字,自己也被他们的贡献感动着,激情满怀地讲述。因为,只有老师的感情融入了,学生才能被你所感染,体会其中情感。这也是肖老师告诉我的!
这节公开展示课,在教研室肖老师的精心策划和耐心指导下,我们从设定目标,到设计活动,从准备资料,到课件的利用制作,从大的活动环节,细化到每一句话语,从教案的确立,到学情的预设,都投入了极大的努力。在做课过程中,我被肖老师的认真钻研态度感动着,被她的示范演绎感染着,被她的表扬鼓励激励着……不禁地敬佩着肖老师思维的敏捷,教学的严谨,设计的完善,知识的渊博…… 肖老师正是这样一路走来,正是这样一路用心地培养着我们青年教师,帮助我们更快地成长。在此,我要真诚地对肖老师说声“谢谢您!”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4
阴雨连绵的春雨已经持续了半个多月,湿滑的地面困住了好动孩子们的脚步。教室、走廊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渐渐冲击了他们求知的激情,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该如何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呢?课前的思考让我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二次修改和预设,那就从寻找学生兴趣的支点出发吧!
这是一篇让学生知道健康重要性的品德课教学,看看明天我要上的班级课表,我发现学生上午的前三节课都是在教室里坐着上的主课内容,基本没有什么活动内容,我何不现场就以进行游戏的形式作为导入呢?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从容地走上了讲台,面带微笑的对学生说:“你们想做游戏吗?”尽管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对于做游戏他们仍然乐此不疲,刚刚还略显沉闷的课堂马上热闹起来,纷纷猜测着老师会要和他们玩什么游戏呢?我吊足了他们的口味,让游戏要求和规则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生满怀期待的'心情里:“想做游戏就必须认真听,仔细跟着老师做,而且脚步要轻,(因为楼下有学生在上课),可以笑,但不能交头接耳,动作做错了的同学马上要蹲下(这个游戏是站着做)。”听完要求,学生立即专注起来。我开始示范动作:第一个游戏是有节奏地拍手。学生和我一起做,随着节奏越来越快,没有集中注意力的学生还是出现了错误,于是同桌之间相互“揭发”,弄得做错的同学很不好意思地蹲了下去,而继续游戏的孩子则拿出了比刚才更认真的态度参加活动;第二个游戏的内容是:跑步变节奏变动作。这不但是训练学生的运动技能,也是考验他们的反应力。这一个活动更是让他们洋相百出,大家笑得前俯后仰。
游戏在笑声中结束了,看着还在气喘吁吁的学生,我马上问他们刚才的活动有什么感受?因为有了亲身的体验,发言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说:“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方式既锻炼了身体,又让我们感到了学习的快乐。”有的说:“我觉得刚才还冷飕飕的身体一下子就变热和了。”还有的同学兴奋地讲道:“我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健康的身体在于运动,现在不冷了,我想接下来上课也不会分神了。”正当我准备总结时,还有一只小手高举着,生怕老师不给他这个发言的机会,索性自己站起来补充说:“我认为今天的游戏还告诉我们只有集中注意力、反应灵敏,才能把事情做好。”
听了他们的话语,我知道此刻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这种将知识的内容融入游戏中的教学方式,既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又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理,真是一箭双雕。有了这样好的开始,我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状况已不再担心,因为我知道他们一定会演绎得非常精彩!
下课铃声响起,我重新陷入了课堂教学新的思索中:要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新知,就要求我们的备课必须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如: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
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需要穿插怎样的体验,从而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支点,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肯定、鼓励、引导和矫正等等。只有重视学生乐于学习的因素,那么才能激发他们对知识主动探究的愿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才会闪耀出语言、思想和精神的光辉!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5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应该体现从教材走向生活。《发生在我家里的事》这一课正是基于此的一种教学实践。通过学习教材让学生了解节俭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与作用,懂得节俭是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让学生观看《洗手》、《打包》两段录相。看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看法,并适时给予评价,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区分什么样的行为是节俭,什么样的`行为是浪费。
二、联系实际,实话实说
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三个故事,联系实际想到自己家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然后通过小记者采访,让学生发现一些源于生活的节俭与浪费现象。
三、课前调查汇报
构建开放的课堂,课前让学生到社会去调查,并把搜集到的资料进一步加以整理。课上各小组采用照片、幻灯片、录像、实物展示、小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汇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节俭是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节俭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年轻一代应该继承的。
四、反思自己,指导生活
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联系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资源与人口矛盾日渐突出等国情,使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思考节俭的意义,并且把这个传统美德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节俭转化为自觉、持久的行为习惯。
通过本节课“从教材走向生活”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发现所学对自己的意义:以节俭为荣,以挥霍为耻。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这学期由于学校的人员调整,根据学校的安排我担任(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开学的前两周,上课时,我发现学生们上品社课无精打采,学习的气氛远不如语文、数学,就连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不是太感兴趣,尽管我努力的引导他们读文字、看图片、列举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课堂仍然是平平淡淡,冷冷清情。正在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时,第三周上课更令我大吃一惊:课堂上有的同学偷偷写语文、数学作业;有的同学居然把崭新的课本撕破了,更有甚者拿钢笔、彩笔在书上乱涂乱画,把书上画的一些著名人物“改头换面”。看到此现象,我又惊又气又难受,惊的是六年级学生竟然这样缺乏道德品质,气的是六年级学生竟然这样不重视品社课,难受的是我们的品德教育竟如此失败。我努力地咽下胸中的气愤,静下心来与学生们交谈。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学生们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副课,没必要认真学习,再说课文中的许多知识他们也听不懂,还不如腾出时间学语文数学呢。听了学生们的话,我连续几天陷入沉思,《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很好的学科,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困境?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经过思考与查阅资料,我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品德与社会》学科不受重视。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多年,但在应试教育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而使它微乎其微。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流于形式,成为所谓的副科,学生认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二、学生的作业多,负担重。教师们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加班加点加作业,学生的作业不按时交会受到批评,他们课余时间写不完,只能在所谓的副科上偷着写,而比起音乐、美术、体育课来说《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他们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于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成为他们偷写语数作业的最佳选择。
三、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他们认为太简单,他们在生活中就已经会了。而有些内容比如有关抗战历史、祖国建设历史、科技发展等,农村学生们平日阅读量小,听的少,见得更少,这些知识离他们又太遥远。因此,他们对《品德与社会》学科不感兴趣。
四、教师的身教作用发挥不好。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仍有发生,降低了思品教育的效果;小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五、家庭原因。家庭是小学生初次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子女的天伦关系保证了父母通过教养子女来塑造其行为规范,引导其融入社会。一些家庭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管教子女,难以发挥传统的居家照顾角色,出现家中子女自理生活、无人管教现象,学校(教师)—家庭(父母)—学生(子女)之间的交流减少,使得社会不良风气对小学生施加影响的机会和
效果增强;还有一些父母以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态度来管教子女,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较强,敢于反抗师长及父母,也滋生了桀骜不羁、自我本位、自我放纵等不良品性。
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课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学生背着沉重的作业包袱怎么能快乐健康的学习?把玩耍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