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作业答案
作业1
1请从教学大纲(或教材中)国学经典语录123句中选择你印象最深(或对你影响较大)的三句。简单谈一谈你对于这三句话的独到理解。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招致疲乏,甚至更加危险。”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3.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这句话句话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已病防变。
2你喜欢的学习“国学”的方法是什么?举例:读经典; 观看视频讲座 ; 听老师讲解经典;上网浏览相关知识;或 其他。请简要说明理由。有很多方法都可以进行学习“国学”,读经典、观看视频讲座、听老师讲解经典、上网浏览相关知识。我觉得这连个是分不开的,首先是读经典,只有你读过经典之后才才能了解到经典的内容是什么,才能知道什么是经典算是个了解的过程;其次是观看视频讲座,自学只能了解皮毛,在这个快速的时代,想要学习,但是又不耽误工作的方法就是观看视频讲座,这样可以合理的安排时间进行进一步的学习;第三是听老师讲解经典,每个人对于经典的解读都不一样,所以只有去真正的走入课堂,听老师在讲解,才能进一步吸收、理解经典;最后是上网浏览相关知识,经过了前面的学习,最后通过上网浏览想要了解的知识,对自己未了解的知识进行补充,使自己全方位的了解、学习、知晓“国学”。所有的方法相融合是一个全方位学习“国学”的不错的方法,也是我喜欢的方法。
3你认为学习“国学”的意义何在?“国学热”的原因是什么?
事实上,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学”开始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广泛重视,在90年代掀起热潮,至今不仅经久不衰,而且历久弥新。学习“国学”的意义在于能够通过对千百年来各种“国学”文献的了解、掌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这些经典思想、理论、观点用于指导当代社会中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汲取“国学”的营养,帮助人们解决诸多使人困惑的问题,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思路,指明方向,提供了21世纪人类发展所需要的价值指导和智慧动力。“国学”热的主要原因就是当代人们逐渐发现和领悟到“国学”中的经典内容对当今社会是有益的,并且给予人们很多启迪。
4我们的文字教材中的十章主题,(1)你认为对你的实际生活和工作有帮助意义的是哪一章?请选择,可多选:第一章 信仰,第二章 仁德,第三章 中庸,第四章 知识,第五章 学而,第六章 择业,第七章 顺逆,第八章 人事,第九章 为政,第十章 理想(2)请结合实际工作或生活来谈谈为什么对你有帮助意义?
(1)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七章
(2)我个人认为第七章《顺逆》对我的现实生活更有指导意义。因为人的一生往往是在顺境和逆境的交替中向前发展,当我们身处顺境时千万不要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只是一时,逆境随时可能到来;当我们身处逆境时,也没有必要悲观失望,因为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所以,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因为它们对于人生的作用和影响都是二重的。所以当我们身处顺境时,我们要积极地利用顺境所产生的有利条件,避免顺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取得更大的成功;当我们身处逆境时,只要淡然处之,有乐观的精神和不懈的行动,就能最终战胜逆境,同样也可以使我们获得在顺境中难以得到的人生重大收获。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这样,人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作业2 翻译:
1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务必使百姓趋向于义敬奉鬼神而远离他们也就可说是智了。”又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有仁德的人艰苦努力在前获取在后做到这些也可说是仁了。
2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心里有喜怒哀乐却不表现出来被称作中表现出来却能够有所节制被称作和。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养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做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的。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富和贵当然是人们所想要的但不是行“仁道”而得到了它那么也是不应当拥有它的贫和贱当然是人们所厌恶的如果履行仁道而得到了贫贱那就是道的原因是不能摆脱的。
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所迷,其日固久。(《老子》第五十八篇)
福祸相依并存由来已久。你怎么能简单的判断出事情是好是坏呢。光明正大也可以另辟蹊径好心好意也可能办出坏事。世上的人们对此已经迷惑很久了。
8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有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很庄重接近他很温和听他说话很严厉。” 子夏所说的这三变其实是君子的三方面特点容貌庄重态度温和说话严厉。他说一个人有高尚修养的君子之人,有三种变相看起来很庄重俨然不可侵犯,实际上跟他一接近又觉得他非常温和,充满了感情,但听他讲话,其所讲的内容都很正派很严肃很严厉他不会乱讲话不会讲无关紧要的、下流的、不三不四的话尽管他也会说笑话但他言语的内容都是非常庄重的、健康向上的、高尚的。10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荀子·议兵》)
荀子说“智慧莫过于放弃疑虑,行为莫过于不出错误,做事莫过于没有后悔,事情做到没有后悔就行了,成功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制定称谓政令要严密并有威慑力庆贺奖赏刑罚要必然地讲信用办理馆舍收藏财物要周密并牢固迁徙举事进退要安全并稳重要迅疾并快速侦察敌人观察变化要秘密并深入要分析并验证遇到敌人决定战斗必然要用自己所明了的情况来定不要用自己所怀疑的情况来定。这就称之为六种方法。没有想要将领而又羞愧于废止的没有急于胜利而又忘记失败的没有威慑内部而又轻视外面的没有只见到利益而又不顾其危害的凡考虑事情想要周详而且用裁度并想要通达这就称之为五种权宜变通的方法。所以不接受领导命令的情况有三种可以杀死他但不可以使他去坚守不完备的阵地可以杀死他但不可以使他去攻击不能取胜的敌人可以杀死他但不可以使他去欺侮百姓。这就称之为三种准则。凡是接受领导的命令而统率三军三军得到安定百官得到安排各种事物都走上正轨那么领导的夸奖不能使他喜悦敌人的行动不能使他发怒这就称之为是有准则的将领。思虑必然先要在事情发生以前重复地以恭敬的态度慎重地对待结局如同对待开始一样结局与开始都一样慎重这就称之为最大的吉祥。凡百事的成功,必然在于恭敬地对待;而百事的失败必然在于轻慢地对待。所以恭敬胜过怠慢那就吉祥怠慢胜过恭敬那就灭亡计划胜过欲望那就顺利欲望胜过计划那就凶险。作战如同守卫行动如同作战有功劳就如同侥幸。敬重谋略不荒废敬重事业不荒废敬重办事人员不荒废敬重大众不荒废敬重敌人不荒废。这就称之为五种不荒废。慎重地行为于这六种方法、五种权宜变通、三种准则而且对待处置以恭敬不荒废的态度这就称之为天下无敌的将领那就会通达于神明了。” 简答:(此题3选1,注意看题干)
何谓学习之道?谈一谈对“有教无类”的理解?
我认为学之要在于勤思,慎思,善思。有教无类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孔子的学生中就是各种阶层的人都有,所以他主张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何谓“中庸之道”请结合实际生活谈一谈中庸之道是如何帮助人们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何谓“内圣外庸”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内圣外庸是对内圣外王的一种扩大与发展。一个人只有内在具有圣人的才德,凭借自身的“圣”之德力悦服、取信于人。人生的价值应是重内轻外,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王天下”,但是每一个人都要以内修才德,在各自岗位做出优异的成绩,“内圣外庸”可以成为每一个普通人的人生理想。
作业3 主题一:
我认为思不仅是思考的意思,还是反省的意思。“三思而后行”中的三思,不是思考三次的意思,而是思考后并反省的意思。常于学、勤于思、敏于行。要经常的学习,在经过思考和反省后,做事要反映迅速、行动敏捷。我认为“致知之道有二:曰学,曰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助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这句话充分的阐明了学和思的关系。勤于思、敏于行的关系:三思后,却不去行动,那也是不行的。我认为“三思而后行”,在“行”之后要做到“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不用在乎成功与否,只要自己不后悔就行了。以上是我对学、思、行之间关系的理解。主题二:
五不足恃的理解:任何人都有梦想,可是自己的梦想究竟怎么才能实现呢?“五不足恃”故事向我们表明了一个道理:其他人依靠不得,成事必须靠自己。所以,从各方面综合提高自己的能力,把“修身”的功夫做到位,理想在机会来临的时候就有可能让你把握住了。一味地指望别人,到头来吃苦的还是自己。好多品质都是逐步形成的,好多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养,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这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便是向理想一步一步靠近的过程。不要放弃,用心去做,成功就在眼前。求人不如求己!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与其依靠上天乞怜,命运垂青,不如依靠自己的信心和勇气,依靠自己的双手去艰苦奋斗,拼搏人生!主题三:
梓人传(柳宗元)
本文作者通过一个梓人“善度材”,“善用众工”的故事,生动形想而又合理自然地阐明了当宰相治理国家的道理。“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梓人的“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与宰相的“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异曲同工!文中引用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分工不同,各司其职;有现实积极意义。作者从一个建筑师入手,详细地介绍他是如何盖房子的,然后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与建设国家进行类比。从中找出相同之处,细致入微,让人信服。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然后从反面进行论述,指出违背事物规律的后果,让人深思,最后点出作为灵魂人物的处事原则:举贤任能,不宜事务躬亲,懂得审时度势,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无为而治与理应坚守的中庸之道。主题四:
有志者事竟成故事出自《后汉书·耿弇传传》:帝(刘秀)谓合曰:“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久者事竟成也。”。“久”终于。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事情,最终能成功。也作“有志者事竟成。” 有一次,刘秀派耿弇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二郡的豪强张步。张步兵强马壮,是耿弇的一个劲敌。张步听说耿弇率兵来攻。就派大将军费邑等分兵把守历下、祝阿、临淄,准备迎击。耿弇先攻下祝阿,以后用计相继攻下历下和临淄。张步着急起来,亲自带兵反攻临淄,于是在临淄城外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的大血战。在战斗中,耿弇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断箭杆,带伤仍坚持战斗。刘秀闻讯,亲自带兵前来支援。在援兵还未到达的时候,部将陈俊认为张步兵力强大,建议暂时休战,等到援兵来后再发动进攻。可是耿弇却认为不能把困难留给别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耿弇终于把张步打得大败。几天后,刘秀来到临淄,慰劳军队。他在许多将官面前夸奖耿弇说: “过去韩信破历下开创基业,现在将军攻克祝阿,连战连捷,两功相仿,从前你在南阳曾建议请求平定张步,我当时以为你口气太大,恐怕难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成千上万条谚语中,我最欣赏和推崇的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树立了理想,有了远大的人生目标,就要为之而奋斗、拚搏,总有一天会成功的。古今中外,立志成才者的事例,举不胜举。有些出身贫寒、力尽艰辛、坎坷,经过不断的艰苦奋斗,成为对社会、对民族大有作为的企业家、科学家、文学家,那些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呕心沥血、勤于苦读的,后来,在科技、文化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自学成才者们,那些身残志不残,以顽强的毅力、坚强的信心和无比惊人的毅力,在生活中和事业上成为强者的人们,还有那些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成功者们,无一都是在“有志者事竟成”的启发和鼓舞下,通过长期不辞辛苦的努力,终于得到了世人的公认并为世人所敬佩。我喜欢这条谚语,因为它给了我读书的力量和信心,使我成为一名读书人。虽然,写作的艺术和技巧还有待去掌握和探索及提高的,但是“有志竟成”在引导我在成熟的道路上奔波,也是它给了我立下我说:一句话十个字:养成好习惯,受益一辈子的决心和信念。这里说的好习惯是指要养成爱读书、喜欢书的习惯。作为读书人,爱书、爱读书这是她的本性使然,习惯成自然。读书可以丰富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了解许多科学知识;读书可以拥有千里眼,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通四方,很多事都可以未卜先知。现在今天为止到写1658篇博文,也是“有志竟成”的结果,我也坚信它在我以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还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我还是要努力,要研究和探讨出更好的学习的方法,使自己能够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收获。由于科学的发展,历史上用一天学完的东西,今天用一小时就够了,一部电视剧就可以让人们了解几千年以前的古老社会的文化、历史及生活背景。当今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生产的提高等也不是依靠人的体力能实现的,而需要人的知识、智慧和科学技术。这一切的实现都得需要我们加倍地学习才行。我想这个“志”的成功要比任何“志”的实现都要难,但是,知难而上才是成功者的必由之路。因此,我要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学习。我相信,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因为,有志者事竟成。作业4 《道德经》的完成背景: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伊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 “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 “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 “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观点:
一、天地万物的成因。天地万物究竟是怎么来的,其运行规律和兴衰存亡究竟是谁主宰。这个问题一直是世人想探索而又无法探索的问题。有的国家宗教认为是上帝。有的国家宗教认为是天主。而老子认为这个主宰者是无法名状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故混而为一。...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勉强称其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一就是太极。老子又说这个“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天地万物各有不同的秉性这个秉性就是“德”。是天地万物的具体体现,而这个德是道所派生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说明道是天地万物来源的本体德是道的具体功能体现。道通过德主宰天地万物。“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人的处世之道。老子教导人类处世的观念有很多是值得借鉴的。其一要柔。柔弱胜刚强。“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要学会象水一样随物就形,就不会有困惑而且会很自在。其二人要知止知足。“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人不可为名利所惑。要适可而止不要贪得无厌也不要追求盈满老子有句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其三人要慈爱。这也是老子的“三宝”之一。要对世间万物无论善恶保持一种慈爱之心因为万物皆道所生德所养。而且所谓善恶只是所占的角度不同罢了。人间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有时就是一念之间。其四要节俭。这是老子的“三宝”之二。天下万物都是道所生都来之不易所以要懂得珍惜学会节俭。不要将物糟蹋浪费更不能暴殄天物。其五不为天下先。这也是老子的“三宝”意思是不要逞能充强木出于林风必催之。出头的椽子先烂。人能保持中立最安全。
三、君主为政之道。老子的为政之道主要是“无为”。“无为”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也是道之根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永远是无所作为的但实际上却生养天地万物而无所不为。侯王如果能遵循道的规律万民自然会教化为完美的人。关键是要人民没有私心杂念。即“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在无为的同时还要“无争”要谦下。“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争故为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江海因甘于处在溪流的下游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想处于万民之上一定要在言语上对万民谦虚也不要与万民争利。“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提倡第二个为政之道就是“德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这就是以德服人以德感人。其次是提倡节俭“治人、事天莫若啬。”
四、兵家之道。老子的用兵之道主要有第一是兴正义之师“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第二是“不武”不怒。“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老子认为“天恶强勇于敢则杀。”第三是不客战。“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得尺。”第四是不轻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第五是示弱。这样可以让对方轻敌。“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同时柔弱似水则无坚不摧。“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五、养生之道。老子非常注意养生。据史料记载: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老子的养生之道一是清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二是要顺其自然。老子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三是建立朴德。要见素抱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说明修身养性的重要。四是要稳重。“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启示意义:
《道德经》是一服调整平衡心态的良剂。二十一世纪生活节奏更快,竞争拼搏更剧烈。在这种情况下,《道德经》提示你要“致虚极,守静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在烦杂中留给自己一块清净恬静的空间,自足自乐。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好事非绝对是好事坏事也非绝对是坏事。《道德经》讲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十分精辟的。绝处逢生乐极生悲。每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中都会碰到的。《道德经》给人的启示是十分有益的。如做人要处下不居上,处贱而不为贵,要“至柔 ”然后才能驰骋天下.“至坚”攀高是站不稳脚跟的跨大步是行不通的。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 无功、自矜不长等话都足以作为座右铭。读《道德经》是带着问题去读的。联系先秦历史稍为懂得老子为什么有这种思 想联系《孙子兵法》稍为懂得老子的军事思想,联系《周易》比较容易懂得 “推天道以明人事”的道理。
第二篇:2013国学经典第二次网上作业答案
一、单选题
1、孔子说宁武子“愚不可及”,意思是()。A.比任何人都愚蠢B.聪明超过众人C.装愚谁也及不上D.狡猾无人能比
2、“克己复礼”之“礼”是指()。
A.周礼 B.礼乐 C.礼仪 D.夏礼
3、告子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其意为()。
A.性与义在根本上是相同的 B.性像杞柳般柔软,义像桮棬般有用
C.性是先天的,义是后天的 D.人性像杞柳,可以做成不同的桮棬
4、孝的总原则是()。
A.在家无怨 B.为父母守丧 C.为父母操劳 D.不违背礼
5、“蓰”的意思是()。
A.一倍 B.三倍 C.五倍 D.七倍
6、中国“古代辩对散文的开元者”和“驳论文体的滥觞”是指()。
A.《论语》 B.《孟子》 C.《韩非子》 D.《荀子》
7、“化性起伪”的意思是()。
A.改变人性的虚伪之恶 B.变化天性之恶而兴起后天的人为
C.人性随环境而变虚伪 D.教化会导致天性发生人为的变化
8、“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句中“殿”字的意思是()。
A.宫殿 B.评定 C.分配 D.实施
9、儒家称“敬爱年长者”为()。
A.悌 B.爱 C.礼 D.仁
10、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是()。
A.墨子 B.孔子 C.老子 D.孟子
11、“仁”落实到具体的人与人关系就是()。
A.礼 B.义 C.忠 D.孝
12、被荀子《非十二子》斥为“贱儒”、“禹行而舜趋”的是(A.曾子 B.子夏 C.子思 D.子张
13、常与孔子抬杠,最终死于卫乱的孔子弟子是()。)。
A.子贡 B.子路 C.颜回 D.宰我
14、《性恶》一文中荀子对善恶所作的区分是()。
A.顺性自然为善,悖性人为为恶 B.谦让勤劳为善,好利好逸为恶 C.懂得礼义为善,不懂礼义为恶 D.正理平治为善,偏险悖乱为恶
15、被谭嗣同斥为乡愿、卖孔的是()。
A.孟子 B.荀子 C.子思 D.颜回
16、“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中的“侠”是指()。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17、庄子说“为天使,难以伪”的意思是()。
A.被天道驱使,难以使人诈伪
B.作为天使是难以伪装的 C.为了天的使命,难免要伪装 D.被天道驱使,难于被伪道驱使
18、“与贫穷地”句中之“与”的意思是()。
A.离开 B.赞许 C.参与 D.施予
19、《显学》一文“此人所以简巫祝也”句中的“简”意为()。
A.选择 B.检验 C.规劝 D.轻视
20、先学于儒后全面反对儒家的先秦诸子是()。
A.庄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21、孟子说的“四德”是指()。
A.仁、义、忠、孝 B.仁、义、礼、智
C.德、义、礼、信 D.仁、礼、忠、诚
22、“稷下学宫”在()。
A.齐国 B.楚国 C.鲁国 D.赵国
23、“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此言出自()。
A.老子 B.庄子 C.墨子 D.杨朱
24、“就有道而正焉”的意思是()。
A.不走邪道要走正道 B.接近有道者,端正自己德行
C.只走大道就能正确 D.有道德的人,就是正义代表
25、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26、墨家主张给贤者厚禄,目的是为了()。
A.赏赐其贤 B.使其无养家之忧 C.高薪养廉 D.鼓励其办成事情
27、“见侮不辱”的意思是()。
A.被欺侮不甘受辱 B.被欺侮不以为受辱 C.被人欺侮而受辱 D.见人受侮辱不出手
28、孔子认为,君子不同于小人的是()。
A.君子言必信 B.君子能器 C.君子喻于义 D.君子善辩
29、《墨子》中属于“墨守”范畴的有()。
A.五篇 B.七篇 C.十一篇 D.十七篇
30、《性恶》一文中“合于文理”的“文理”是指()。
A.文明与理性 B.文化理论 C.文章的道理 D.礼仪制度
二、多选题
1、被孟子视为主要论敌的是()。
A.老子 B.墨子 C.杨朱 D.荀子
2、孔子对“好学”的定义包含哪些内容?()
A.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就有道而正焉 D.君子喻于义
3、以下哪些人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子?()
A.曾参 B.闵子骞 C.孝己 D.唐尧
4、按荀子的标准,以下哪些属于“天性”?()
A.目明耳聪 B.子让于父,弟让于兄
C.好利疾恶
D.饥欲饱,寒欲暖,劳欲休
5、古代中国最核心的主流学术思想出自以下哪几家?()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6、孔子生前遭受不少隐士的讥讽,包括()。
A.接舆 B.长沮 C.桀溺 D.荷蓧丈人
7、《尚贤》以哪些事例来说明古人“尚贤”的成功?()
A.尧举舜 B.禹举益 C.汤举伊尹 D.文王举闳夭、泰颠
8、儒、墨两家针锋相对的主张有()。
A.儒“尚亲”,墨“尚同” B.儒“亲亲之仁”,墨“兼爱” C.儒“厚葬”,墨“节葬” D.儒“尚礼乐”,墨“非乐”
9、孟子说的“四心”,除了“恻隐之心”外,还包括()。
A.羞恶之心 B.辞让之心 C.是非之心 D.仁义之心
10、以下哪几例说明“有性善,有性不善”这一观点?()
A.尧为君而有象
B.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C.瞽瞍为父而有舜
D.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11、《孟子?告子上》一文中“放心”的意思是:()
A.放逐其心 B.放宽其心 C.开放其心 D.安放其心
12、《性恶》开篇作者列举了哪些人性的特点?()
A.好利 B.好声色 C.疾恶 D.好争夺
13、以下哪些是孔子之言?()
A.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 B.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C.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D.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14、《性恶》一文中,荀子批驳了孟子哪些观点?()
A.人之学者,其性善 B.恶必定是因为丧失其性的缘故 C.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 D.人固有仁、义、礼、智“四端”
15、告子与孟子辩论人性时,用了哪几个比喻?()
A.杞柳、桮棬
B.湍水
C.白羽、白雪、白玉
D.犬、牛
16、以下属于“人道派”的有()。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17、以下哪几篇《墨子》文章被称为“墨经”?()
A.《天志》 B.《经上》 C.《小取》 D.《明鬼》
18、韩非之前的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是()。
A.商鞅 B.李斯 C.申不害 D.慎到
19、同样提倡“仁义之道”却又针锋相对的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20、韩非用哪些例子说明“民智不可用”?()
A.百姓耕田垦草 B.婴儿剔首揊痤
C.大禹决江浚河 D.子产开亩树桑
三、判断题
1、荀子认为,圣人的本性与众人同,但圣人未舍弃本性,而众人舍弃了本性。
2、荀子又称“孙况”、“孙卿”。
3、荀子批评杨、墨“无父无君”。
4、西周时期人们仍然崇尚“鬼神”。
5、“得民心”是墨子的主张。
6、荀子批评墨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
√ ×
√ ×
√ ×
√ ×
√ ×
7、师旷是春秋时著名乐师。
√ ×
8、除了墨子反对“三年之丧”,儒家弟子宰我也反对。
√ ×
9、韩非特别推崇《老子》的《解老》、《喻老》两篇。
√ ×
10、宋钘对待受欺侮的态度是“见侮不辱”。
√ ×
11、孔子主张主张“天治天事,人治人事”。
√ ×
12、庄子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由此可见庄子主张“相濡以沫”。
√ ×
13、孟子是战国晚期儒家的重要代表。
√ ×
14、儒家主张“自得”,道家主张“不自得”。
√ ×
15、墨家“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主张,针对儒家世卿世禄的世袭制度。
√ ×
16、老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
17、儒家首创尧、舜禅让说。
√ ×
18、“其善者伪也”的意思是:那些善是伪装的。
√ ×
19、孔子批评宁武子“愚不可及”。
√ ×
20、《论语》是孔子的著作。
21、法家提倡“王道”。
22、孟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
23、墨者之葬,桐棺三寸,服丧三年。
24、现今传世之《庄子》有52篇。
25、荀子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
√ ×
√ ×
√ ×
√ ×
√ ×
第三篇:国学作业(最终版)
国学基础Ⅱ
《史记》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启迪
11级新闻(专升本)、丁琦、23号
【摘要】:《史记》 由于客观真实地记载了历史, 因而被称为“信史”,也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说其在史学和文学上的地位。而如果从新闻角度来分析,《史记》中的篇章,尤其是本纪、世家、列传部分,对新闻报道也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史记》则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在新闻的重要原则— — 新鲜上,二者截然相反。但二者同是基于事实,刨除时效性这一因素,新闻与史学有许多共通之处,这就使二者具备了比较研究的基础。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学习司马迁对事实的艺术表达,将使新闻作品更具可读性。
【关键字】:真实性;史记;新闻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新闻本源是事实。新闻报道,是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通过新闻媒介的反映。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事实在先,新闻在后,唯物论与唯心论在新闻理论中的一条明确界线,就是是否主张尊重事实,而且是否在实践中真正尊重事实[1]。
强调新闻的真实性,还要处理好正面宣传与揭露阴暗面的关系。社会生活中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阴暗面的情况、性质也各不相同。对于企图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推翻共产党领导的带有阶级斗争性质的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揭露,目的是打击敌对势力;对于人民内部的缺点错误,新闻媒介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前提下,也要正确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进行揭露和批评。但是,真象真实的新闻也不能有闻必录一样,发表揭露阴暗面的新闻,除了经过调查确保真实之外,还要经过慎重的选择,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选择那些带有典型性的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事例发表,用以教育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纠正和克服这些消极现象。
《史记》就很好的做到这一点,每个历史的还原都有其教育意义。班固在评论《史记》 时说 :“自有刘向, 扬雄博群书, 皆称迁有良史之材, 服其善序事理, 辩而不卑、质而不 1
俚,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2]其谓‘实录’。” 通观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的史记, 处处都闪耀着史家力求再现历史真实的人性光芒。这首先表现在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汉王朝统治集团和最高统治者的客观描述。司马迁写汉高祖刘邦固然没有抹杀他统一楚汉纷争、建立伟大国家的作用, 但也没有放过他的虚伪、狡诈和无赖品质的揭露。在《高祖本纪》中, 司马迁把刘邦写成“受命而帝”的神圣人物;但在《项羽本纪》中却通过与项羽的鲜明对比, 写出了他的怯懦、卑琐和无能。在垓下之战以前, 刘邦几乎无不处于挨打受辱的地位, 而下面两个片断更真实地描写了他的流氓无赖、残酷无情。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道逢得孝惠、鲁元, 乃载行。楚骑追汉王, 汉王急, 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曰:“ 虽急, 不可以驱, 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当此时, 彭越数反梁地, 绝楚粮食, 项王患之。为高俎, 置太公其上, 告汉王曰:“ 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 , 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尔翁, 则幸分我一杯羹。”[3]
其他如《萧相国世家》中写刘邦猜忌功臣, 而《淮阴侯列传》 中则借韩信之口, 谴责了刘邦诛杀功臣的罪行, 道出了 狡兔死, 走狗烹;高鸟尽, 良弓藏;敌国破, 谋臣亡” 这一封建社会君臣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安乐的真理。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描写揭露了刘邦的真实面目, 从而勾消了在本纪中所作的一些神圣颂扬。对于“今上”汉武帝的暴力统治司马迁也作了真实记载。《循吏列传》中写孙叔敖、郑子产等五人, 没有一个汉代人。而《酷吏列传》却全写汉代人, 其中除景帝时的郅都外, 其余九人都是汉武帝时暴力统治的执行者。张汤 “为人多诈, 舞智以御人”, 但最为武帝信任。他治狱时, 善于巧立名目, 完全看汉武帝眼色行事。杜周也是同样角色, 当别人质问他:“ 君为天子决平, 不循三尺法, 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杜周却回答说:“ 三尺安出哉? 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 当时为是, 何古之法乎?”这里司马迁彻底揭露了封建社会法律的虚伪性, 指出它不过是统治者任意杀人的工具。《酷吏列传》还描述了酷吏们屠杀人民的罪行。义纵任襄太守时,一日竟“杀四百余人, 其后郡中不寒而栗”。王温舒任河内太守时, 捕郡中 “豪猾”, 连坐千余家;二三日内, 大举屠杀, “至流血十余里”。汉朝惯例,春天不杀人, 王温舒顿足曰:“ 嗟乎, 令冬月益展一月, 足吾事矣!”作者在写这群酷吏时每每指出 “上以为能”, 从
侧面反映了汉武帝的残暴[3]。
司马迁还真实地描写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起义反抗。在《酷吏列传》中他写道: 自温舒等以恶为汉, 而郡守、都尉、诸侯二千石欲为治者, 其治大抵尽放温舒。而吏民益轻犯法, 盗贼滋起。南阳有梅免、白政, 楚有殷中、杜少, 齐有徐勃, 燕赵之间有坚卢、范生之属。大群至数千人, 擅自号, 攻城邑, 取库兵, 释死罪, 缚辱太守、都尉, 杀二千石,为檄告县趣具食。小群盗以百数, 掠卤乡里者, 不可胜数也。”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写道: 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 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 风起云蒸, 卒亡秦族。天下之端, 自涉发难。”这些描写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真理[4]。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为了创作史记,曾经游历全国,遍搜各类史料,但无论如何,他不可能起死人于地下进行当面采访,与现代记者相比,他所引用事实的真实性多少要打点折扣。但《史记》通过对事实的艺术表达,弥补了其在真实性上的“误差”。日本近代学者斋滕正谦曾说:“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史记会注考证》引《拙堂文话》)。这说明,通过艺术感染,事实可以更加真实。并且,读者在相信“这是事实”的同时,更能体会到艺术的美感。如果新闻作品能达到这样的感染力,将超越“昨日黄花”的水平,成为美的享受。
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生命,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特征和方法。新闻真实性的定义: “对报道的事件、人物、思想观点, 在细节和言语上都要准确可靠;事件发生的原因、对事件的解释, 也必须以事实为准绳, 引文、数字、史料要引之有据。”[ 5] 新闻传播的真实性, 要求传播的事实有根有据, 传播过程实事求是, 传播结果与事实原貌完全一致;要求新闻做到事实真实和总体真实,即新闻报道中的每一项事实和全部事实都准确无误, 都与实际生活中的同类事实完全一致;要求能够通过事实的报道而揭示该事实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本质。要善于运用筛选事实、以小见大、对比衬托、点面结合、再现场景、画龙点睛的手法体现记者的立场、观点和倾向性。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贵在“真实”二字, 古今中外的新闻记者无一不把真实当作新闻的生命。我们的新闻记者应当坚持真实性原则, 从高度社会责任感出发, 注重新闻的社会效益,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履行国家主人翁职责, 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所需的新闻信息, 讴歌他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才能和劳动业绩, 正确反映他们的愿望、主张和要求, 并且支持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行为, 批评、揭露违反人民利益的错误言行及其他社会不良现象, 起到一个道德法庭的舆论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良荣主编.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03.[2]张子侠.班氏父子与《史记》的学术命运[J].文学史研究1995,(4).[3]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4]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5]余家宏等主编.新闻学基础[M].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5.【读后感】(08-司笑笑)
史书需要真实, 新闻更需要真实。读了上述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史记》的“实录”精神与新闻学在求真性、求实性原则追求上的相通性和互融性。“以史立言”的写作手法更是我们新闻报道在表达倾向和意见时的一个重要借鉴手法。通过再现历史精神来展示自已的精神, 这是司马迁历史著述的最高境界。我想, 这也应该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时代使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一切文学创作的起始点,也是新闻写作的起始点。新闻写作虽然是事实的写作,却综合反映着作者思想政治以及阅历知识等各方面的积累,这与创作文学作品撰写评论文章以至某项工作某个活动的总结报告都是相通的。《史记》为现代新闻写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提供了丰厚的依据。
【读后感】(42-李丹)
“真实”不仅仅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髓所在。假若新闻与历史的面目呈现在大众面前时,是经过篡改后一系列的“事实”,那么我想,无论是曾经的历史,还是当今的新闻,它们都俨然变成了戏剧化的主观“故事”。所以说,新闻与历史都一样,真实性都是它们的生命,而二者的最大共通之处也恰恰在于此。
作者在整个篇章中,主要着眼点就是对于新闻与历史真实性的分析。首先,作者开门见山的阐明了新闻真实性的要义所在,并强调了在新闻报道中,真实的第一性,以及新闻的第二性。其次,大量引用史记中的史实,从而强调史记对于真实历史的描述。再次,又阐述了在新闻报道中,坚持真实性应达到如何要求,以及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写作的进程中,应坚持真实性原则,并从而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舆论作用。
整篇文章结构完整,脉络清晰。阅读后,让人记忆犹新,意味深长。
第四篇:国学智慧,答案
孔子在文化上的承上启下
1、简述孔子在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时发挥的重大作用。
2、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精神内涵。
3、如何从各方面修炼成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
1【单选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孔子把商朝【周朝】最重要的典籍做了整理)A 孔子是生于老子之后的 B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 C 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
D 孔子把商朝最重要的典籍做了整理
2【单选题】《春秋》是根据(A鲁国)历史改编的。A 鲁国 B 燕国 C 赵国 D 魏国
3【判断题】《论语》是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对)4【单选题】孔子用(B 道德)区分君子与小人。A 财富 B 道德 C 血统 D 官职大小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
1【判断题】《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107次,“小人”一词出现107【24】次。2【判断题】孙中山革命提出的口号“大同社会”是由儒家思想提升出来的。(对)3【单选题】在儒家典籍里(C 人与人)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A 人与天 B 天与地 C 人与人 D 人与神
4【单选题】孔子最提倡以(A 格局)来区分君子与小人。A 格局 B 财产 C 阶层 D 道德
5【单选题】信奉鬼神较少的典籍是(D《论语》)。A 《左传》 B 《国语》 C 《楚辞》 D 《论语》
错)(6在论语中君子和小人成为孔子区分人的一个基本尺度(对)
君子的内涵
【单选题】要想成为君子,下列做法错误的是(D 自弃)。A 修己 B 务本 C 乐他 D 自弃
2【单选题】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君子?下面不包括哪些? A 要修己 B 要利他 C 要吃亏 D 要乐他
3【单选题】论语中有句“父母唯其疾之忧”是对(C 孝)的解释。A 忠 B 仁 C 孝 D 义
4【判断题】儒家思想认为君子的道德底线是“仁”。(对)
君子之道
1【单选题】“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解释错误的是:(D 做事不用认真)A 人要有敬畏之心 B 做事要认真 C 做事要有边界 D 做事不用认真
2【单选题】“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对(B 仁)的描述。A 孝 B 仁 C 忠 D 义
3【判断题】孔子认为所有人认为是好人的人就是好人。(对)4【单选题】“德不孤必有邻”是谁说的? A 老子 B 孟子 C 孔子 D 荀子 5成为君子,从气度上讲,要仁爱天下(对)
通过本章学习,你需要掌握和了解以下问题: 广义《春秋》与狭义《春秋》
1、分析史官所承担的使命。
2、思考孔子编订《春秋》的贡献及缺失之处。
3、分析《春秋三传》的自身特色和各自得失。
1【单选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在古代《春秋》只是鲁国才有的)。A 史可以通古今之理
B 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经”的作用 C 史的作用在汉朝形成共识
D 在古代《春秋》只是鲁国才有的
2【判断题】《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12个国君,242年的历史大事纲要。(3【单选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天人”不是史官的组成系统)。A 史官在古代是很多官员的统称 B 老子是出身于史官
C “天人”不是史官的组成系统 D 古代的“卜官”也属于史官 4【单选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现在的《春秋》是记录西周和东周的历史)A 鲁国曾是周公伯禽的封地
B 现在的《春秋》是记录西周和东周的历史 C 孔子编订了《春秋》
D 《春秋》在春秋时期各国都有的一本书
5【判断题】在周朝,卜官和巫官地位上升,而主管作用下降。(错)6史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错)
春秋三传之别
1【单选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春秋》的字数比《左传》多)。A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 B 《春秋》的字数比《左传》多
C 《左传》最大的影响是“行人辞令” D 《左传》是研究历史得失,总结教训的 2【判断题】
在汉代时对《春秋》这本书诠释的有“春秋五传”。(对)
3【判断题】《公羊传》和《谷梁传》在汉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4【单选题】现在说的春秋三传不包括(C 《夹氏传》)。A 《左传》 B 《公羊传》 C 《夹氏传》 D 《谷梁传》
5属词比事,《春秋》教也。来自《礼记》(对)
对)
如何读《春秋》
1【单选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谷梁传》属于齐学)A 《公羊传》更接近贵族对《春秋》的阐释 B 《谷梁传》更接近普通人对《春秋》的阐释 C 《谷梁传》属于齐学 D 《谷梁传》属于鲁学
2【单选题】不属于郑玄在《六艺论》中对三传评说的是(D 公羊善于经)。A 左氏善于礼 B 公羊善于谶 C 谷梁善于经 D 公羊善于经
3【判断题】《公羊传》主要强调了帝权对国家的控制,属于齐学。(对)4【判断题】叶少蕴在《春秋序传》中认为《左传》传义不传事。(错)5范宁在《谷梁传集解序》中对三转进行了评说(对)
《尚书》中的“古文经”与“今文经”
通过本章学习,你需要掌握和了解以下问题:
1、“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二字如何诠释《尚书》的治国经验。
2、怎么理解今、古文经的问题。
1【判断题】汉代初传播的汉书称为今文尚书。(对)
2【判断题】汉学以训诂为特征,宋学对经蕴含的哲理进行讨论阐发。(对)3【单选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秦朝之前,记录《尚书》用的文字是隶书 B 《诗经》是从西周早期开始的 C 《周易》是从伏羲开始的
D 《尚书》是五经中问题最复杂的书
4【单选题】下列关于“今文经”和“古文经”说法不正确的是()。A 二者在文字上有差异 B 研究方法相同
C 探求本义是古文经的特点 D 今文经多经传进行阐发
5【判断题】《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政书。(对)6伏生是秦朝时期的人(对)
《尚书》的流传
1【判断题】在东汉时期,《古文尚书》得到广泛传播。(错)2【单选题】对于“经”的说法错误的是()。A 经是文化的根本 B 是国家的核心典籍 C 是国家的一个文化宗旨 D 今文经在延传中保持了本意
3【判断题】现在的《古文尚书》不是先秦的,也不是汉代的,是晋朝时伪造的。(对)4【判断题】《尚书》的内容包括虞、夏、商、周四个朝代。(对)5【单选题】对《尚书》的文体解释错误的是()。A 训是誓言,命令
B 典是最正统的文献记载 C 谟是君臣的研讨记录 D 诰是颁布的命令
6传世两千多年的尚书是一部伪书(对)
《尚书》的中心思想
1【单选题】《尚书》总结的周朝治国经验不包括()。A 不用旧臣 B 惟德是辅 C 以亲九族 D 九族既睦
2【判断题】在记录内容方面,《尚书》比《国语》更正式,更重要。(对)3【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是由选拔产生的君主是()。A 尧 B 舜 C 周武王 D 大禹
4【判断题】百官在古代是由特定的家族担任的。(对)5人心惟危,道心惟做这句话出自论语(错)
《尚书》的治国之道
1【判断题】商朝能统一国家的重要原因是有了铜器并且发明了车。(对)2【单选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商朝是东夷部落 B 周朝更多继承了商朝 C 周朝更多继承了夏朝 D 墨家推崇勤俭
3【单选题】不属于《尚书》中的经验总结的是()。A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B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C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D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4【单选题】春秋时期继承《尚书》治国精髓的国家是()。A 赵国 B 秦国 C 魏国 D 鲁国
5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出自《左传》(对)
诗到《诗经》
1【单选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先秦各国都有诗
B 先秦时歌词是可以传下来的
C 先秦时歌词与乐谱都不能传播下来 D 诗经是汉朝以后才有的叫法
2【判断题】《诗经》是周朝所有诗的合集。(错)3【判断题】徒歌指唱歌时无伴奏,又称为清唱。(对)4【判断题】在古代诗与歌是同一个概念。(错)
5【判断题】我国在先秦的时候,音乐就以“乐谱”的形式传下来的。(错)
6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说的是: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对)
《诗经》的编订
1【单选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墨家学说面对的是社会下层 B 墨子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工匠侠客 C 墨家的原则是述而不作 D 儒家的原则是述而不作
2【单选题】汉朝时《诗经》分为四个流派,其中不包括()。A 齐 B 鲁 C 毛 D 赵
3【单选题】关于汉朝4个诗派说法错误的是()。A 鲁诗侧重于讲故事 B 鲁诗较谨言
C 齐诗进行说解,把阴阳融进去 D 毛诗强调诗的政治功能
4【判断题】春秋时期墨家和儒家是广收弟子的。(对)5【判断题】《诗经》只有个别篇章有序言。(错)6诗经的编订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对)
风、雅、颂待做
1【单选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列士是以国家诸侯名义献诗 B 卿大夫不可以以个人名义献诗 C 卿大夫以职务名义献诗 D 商颂是周天子管的
2【判断题】在古代,歌本与诗本没有区别,是一样的。(错)
3【判断题】《商颂》是宋国专门整理他们流传下来的商朝祭祀先祖的曲子。(对)4【判断题】周诗有大雅和小雅两种,后来的周诗指的是《诗经》。(对)5【判断题】鲁襄公29年,《诗经》基本编订,但没有进行分类。(错)6季札观礼记叙了季札出使鲁国,鲁国人为他表演周王室的乐舞。(对)
赋、比、兴待做
1【单选题】下列具有概括功能的是()。A 象形字 B 形声字 C 会意字 D 指事字
2【判断题】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三体三用”。(对)3【判断题】“比”是类比,形成咏物和比德的传统。(对)4【单选题】对于赋的功能说法错误的是()。A 具有铺陈作用
B 具有描写自然界声色的功能 C 具有类比功能 D 具有叙述功能
5【判断题】朱熹的《诗集传》兼顾诗与经的做法。(对)
6“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末足以容”来自中庸(对)
孟子生平与孟子理论
1【判断题】《论语》是最晚被列为儒家经典的一本书。(错)
2【单选题】南宋的()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称为四书。A 岳飞 B 沈括 C 朱熹 D 王守仁
3【判断题】孟子认为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是因为人有仁、义、礼、智。(对)4【判断题】《孟子》与《论语》的观点没有一点关联。(错)5【单选题】孟子的性善论中的“性”指的是()。A 生性—客观的肉体 B 文性—理想的精神 C 本性—自然属性 D 人性—社会属性
6儒家的道是指“仁、义、礼、智、信”(对)
孟子对儒学思想的发展
1【判断题】孔子的“仁”是理想的品德与感情,孟子的“义”是现实的标准与准则。(2【判断题】孔子的“礼”与孟子的“礼”都是要恢复周天子的乐礼。(错)3【判断题】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说的建构来源于社会。(对)
4【判断题】孟子对“仁”的来源做了解释,“仁”来源于人的本性。(对)5【单选题】对诸子百家的学说不正确的是()。A 老子讲道 B 孔子讲义 C 孟子讲义 D 韩非子讲法
6孔子认为“仁”是一种情感(对)
从内圣到外王
1【判断题】法家的文化是管理人的行为,而儒家是从思想上约束人。(对)2【单选题】不属于孟子对仁义的观点的是()。A 内心守仁,做事讲义 B 仁,从心也,义,人路也
C 仁是处理社会关系的,义是处理血缘关系 D 仁是处理血缘关系的,义是处理社会关系的 3【判断题】孟子主张人应当居仁由义。(对)
4【单选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内圣指的是把仁心用于社会中 B 外王指的是要把仁心用到社会中 C 内圣指的是内部修养仁心 D 要内圣就要做到存心
5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对)
《孟子》的内在要求
1【单选题】孟子学说的“仁政王道”解释不正确的是()。A 仁政是按照仁的原则,按义的方式做事 B 《尚书》的对仁政的说法是德政
对)C 后学说将仁政称为王道 D 仁政与刑政是统一的
2【判断题】陪臣执国命是指上级被降级。(错)
3【单选题】贵族共和体制在不同时期可以叫不同的名字。A 正确 B 错误
4【单选题】孟子所指的君子三乐不包括()。A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B 金榜题名
C 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 D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5民主是由老子提出的(错)
天命与人性
1【单选题】古时对天的看法不包括:()A 自然之天 B 主宰之天 C 法律之天 D 道德之天
2【单选题】“天命之谓性”出自? A 《大学》 B 《论语》 C 《周易》 D 《中庸》
3【判断题】《大学》是中国的修心大法,《中庸》讲的是修心的目标。(4【判断题】古代将“性”分三品:圣人、贤人、俗人。(对)5道德经又称《老子》(对)
《中庸》里的儒家思想待做
1【判断题】《中庸》提倡的道是儒家之道。(对)2【单选题】关于“道”的说法正确的是()。A 儒家的道指的是邪道 B 道家的道是邪道 C 道家的道是正道
D 正道和邪道都是道家的道
3【单选题】儒家所讲的道很大程度上讲的是“正道”,意思是? A 道德 B 品质 C 修养 D 知识
错)4【单选题】《中庸》中“率性而谓道”的“率”的意思是()。A 遵循
B 领先占领 C 随心随欲 D 心想事成
《中庸》的内在含义
1【单选题】《中庸》的“中”解释错误的是()。A 周易认为是“位中” B 周易认为是时中 C 道家认为是时中 D 道家认为是中和
2【判断题】《中庸》中认为小人中庸,君子反中庸。(错)3【单选题】关于儒家对“中庸”的“中”描述错误的是()。A 不偏不倚 B 偏离中间位置 C 内在 D 作为动词
4《论语》中还记录了孔子弟子的言行。(对)
《中庸》的修炼之道
1【判断题】五十而知天命,所以正确对待天命的态度是听天由命。(错)2【单选题】不属于《中庸》所说人做事的三个层面的是()。A 安而行之 B 利而行之 C 懒惰而行之 D 勉而行之
3【判断题】“诚明”讲的是修养过程,“明诚”说的是讲教过程。(对)4【判断题】慎独自省要求人要有戒备之心,要有警惕之心。(对)
5“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选自《中庸》(《周易》的基本概况
1【判断题】《周易》是群经之首。(对)2【单选题】从《尧典》开始记录的是? A 《周易》 B 《诗经》 C 《尚书》 D 《礼义》
对)3【单选题】以下形成时间最长的是? A 《周易》 B 《诗经》 C 《尚书》 D 《礼义》
4【单选题】《周易》的“易”的意思有:变易、()、简易。A 容易 B 不易 C 易得 D 易理
5易学界普遍认为,《周易》的形成时间早于《连山易》。(错)
变而化之,时而用之。是《周易》值得借鉴之处。(对)、协理三才,天人合一的视野。取自《周易》(对)
当时能够接受教育的只是贵族。(对)
知止而后又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选自《大学》(对)
《大学》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对)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让百姓仁爱敦睦、明理向善,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对)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现如今国学之意是指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与学术。(对)用人之为人,不用人之为我是法家学说(对)
《周易》的内容蕴涵
1【单选题】《周易》具有培养人的含蓄万物,()的胸怀。A、包容万物 B、万物一体 C、兼容并包 D、同胞物与
2【单选题】《周易》中的“地”指的是()。A、大地 B、土地 C、地球 D、地域
3【判断题】《周易》就是一本占卜之书。(对)
4【判断题】《周易》是周文王那个时代的很多人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包括宇宙认识的一个总结。(对)
《周易》值得借鉴之处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单选题】读《周易》我们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A、战天斗地 B、勇往直前 C、进德修业 D、不思进取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周易》讲的德行就是一种对人的()。A、关怀 B、习惯 C、激励 D、勉励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化境就是一种在变化中达到的最完美的状态。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化境就是一种变化状态,达到的一种最完美的状态。我的答案:√
《周易》与人生修养已完成 成绩:1 【单选题】《周易》这本书里边所体会出来的一种精神叫? A、道德意思 B、秩序意识 C、佛家意识 D、鬼神意识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
所谓的协理三才,就是指思考的时候要兼顾()。A、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和意外因素 B、外部环境、内在素养和客观条件 C、天地人 D、礼法情 3 【判断题】
75.0分
乾卦和坤卦是讲人和神。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周易》里边只有两个卦讲天和地。我的答案:√
《大学》的基本概况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单选题】《大学》放在四书的第一篇主要是因为《大学》准确概括了儒家的()。A、意义 B、内容 C、宗旨 D、目的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明德”指的是像日月一样的德行,给人以()和温暖。A、光明 B、光辉 C、阳光 D、柔美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3 【单选题】“新民”的“新”的意思是()。A、新事物 B、新气象 C、新格局 D、革新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大艺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并不包含人的修养。()我的答案:×
《大学》的核心内容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单选题】
“英雄相惜”是讲()的人相惜。A、贤良 B、智慧 C、英勇 D、谋略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新民”的意思? A、改变自己 B、亲民 C、学习D、实践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知止而后有定”的“止”就是止于至善。()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定而后能静”的“静”指的是安心做事。()我的答案:√
《大学》的核心思想已完成 成绩:1 【单选题】“静而后能安”的安指的是(),心安理得。A、安全 B、安稳 C、安慰 D、安定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安而后能虑”的“虑”指的是()。A、思虑周详 B、考虑 C、顾虑 D、想法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格物指的是明理。()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正心是讨论中国人性的一个本源。()我的答案:√
《大学》的具体要求已完成 成绩:1 【单选题】“正心”指的是每个人要正确地面对自己的()
分分 100.0
100.0 A、心志 B、心情 C、心智 D、心性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治国”就是管理一个(),把他治理好。A、四海 B、大家族 C、国家 D、小诸侯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3 【单选题】《中庸》里边讲五达道的意思是怎么去调节人际关系。A、正确 B、错误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大学》里讲端正是方向,忠正是原则。()我的答案:√
领导力的内在要求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单选题】《新君主论》讲的主要是? A、世界上各国政要的危机公关 B、怎么当君主 C、怎么统治国家 D、怎么当领导人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国学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所积累的有关政治 经济 文化,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A、正确 B、错误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3 【单选题】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是谁讲的?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荀子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 4 【单选题】不属于领导干部要具备的素养的是()。A、奢侈 B、知识 C、能力 D、修养 我的答案:A
识人之术与自我提升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单选题】法家的“因性说”的“因”是()的意思。A、因为 B、顺着 C、遵循 D、按照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中国文化中的两个用人策略:一是用人之长;二是用人()。A、之能 B、之技 C、之短 D、之功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3 【单选题】“气度”是()的问题。A、高度 B、广度 C、宽度 D、管理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
儒家学说的“化性说”的意思是指法律约束。我的答案:×
儒学与领导力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单选题】“疏通知远”指的是通透而()。A、广博 B、想得远 C、周全 D、看得远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荀子讲()。A、法 B、术 C、势 D、礼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则有:仁、义、礼、法。()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儒家学说是一个守天下的学说。()我的答案:√
儒学的具体要求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单选题】恭俭庄敬这四个字是对一个人的基本的一个素养。A、正确 B、错误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无为”就是要放权,“无不为”就是要抓住()。A、重点 B、关键 C、要害 D、方向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敬”一方面是敬人,一方面是敬事。()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道家学说讲人往低处走。()我的答案:√
道家、佛学与领导力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单选题】“涵容”就是要()别人。A、包容 B、宽容 C、尊敬 D、恭敬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谦退是保身之法”是哪个学派的思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佛家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中国的管理之法是法家学说和儒家学说的结合。()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道学讲寡色欲以养肾气。()我的答案:√
法家、兵家与领导力已完成 成绩:1 【单选题】“仁 智 信 勇 严”出自? A、《论语》 B、《吴子》 C、《六韬》 D、《孙子兵法》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不属于法家的治国策略的是()。A、司法于官 B、明法于国 C、司法于民 D、任法于贤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3 【单选题】兵家对将领的基本要求是:仁、智、信、()、严。A、义 B、礼 C、德 D、勇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4
分 100.0
【判断题】法家的用人术:实能、专任、易制()我的答案:√
礼的含义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单选题】《礼》是综合()而形成的。A、人伦关系 B、物质分配 C、等级秩序 D、天道人情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礼》在中国文化中起的是()的作用。A、法律 B、道德 C、宪章 D、规矩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礼》是在唐之后称为《礼记》的。()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
《仪礼》、《周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我的答案:√
礼的来源已完成 成绩:1 【单选题】《礼》起源于()。A、生活 B、社会 C、家族 D、禁乱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
君子的最主要特征? A、礼让 B、谦让 C、修身养性
100.0分 D、谦卑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礼与法不同之处在于礼是一种社会规则,是约定俗成的。()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礼》有成为社会规范并维持社会秩序的教化功能。()我的答案:√
礼的建构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单选题】在早期的时候关于“礼乐关系”的表述上是几种? A、1.0 B、2.0 C、3.0 D、4.0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仪礼》的功能和《周礼》的特点? A、“礼”的一个概念 B、礼的做法 C、礼的形成 D、礼的发展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3 【单选题】“礼别异”、“乐合同”强调的是一个现实的()功能,政治化概念。A、文化 B、社会 C、政治 D、经济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礼、乐在社会关系中分别代表社会中建立人际关系的两种方式。()我的答案:√
礼的精神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单选题】早期官员的管制也是()的一种秩序。A、礼乐 B、仪礼 C、礼度 D、礼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三省六部制是跟哪本书借鉴的? A、《大学》 B、《中庸》 C、《周礼》 D、《论语》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3 【单选题】《周礼》这本书有前代周朝的影子。A、正确 B、错误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礼是从动机上进行约束。()我的答案:√
老子学说的特点已完成 成绩:1 【单选题】“动莫若敬”的“动”指的是()。A、心动 B、行动 C、口动 D、一举一动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中国文化几千年来起主导作用的学说是什么? A、经学 B、子学 C、佛学 D、心理学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3 【单选题】“德莫若让”指的是()。A、人要有道德 B、要懂得谦让
C、谦让是最好的德行 D、谦让就是有道德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4
分 100.0 【判断题】九流十家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我的答案:√
“道”的内涵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单选题】老子所说的“道”是指()。A、道路 B、道德 C、手段
D、宇宙的根本规律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得意忘言”是彼此心里知道,不用计较于()了。A、对错 B、是非 C、语言 D、行为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3 【单选题】古代的史官主要是服务谁的? A、庶民 B、王室 C、士大夫 D、商人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 4 【单选题】《国语》、《左传》中引用的史官的话不是史官脱口而出的,而是什么? A、《诗经》里的话 B、国家的政策
C、是代代相传总结出来名言 D、是自己学识的升华 我的答案:C
“道”与“德”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单选题】“道法自然”的“自然”指的是()。A、自然界 B、生物界 C、世界
D、自然而然的状态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老子所说的“德”是指()A、品德 B、德行
C、规定性的特质 D、德性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五德始终”指的是万物分为金木水火土,每种物都有自身的德。()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道家与道教的不同之处在于道家尊重自然,不去改变自然界。()我的答案:√
退守是大智慧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黑格尔辩论法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什么? A、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B、客观辩证法 C、朴素辩证法 D、德礼辩证法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退守并不是一味地退让,而是一种()。A、手段 B、目的 C、策略 D、战术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退守大智慧不能让人心情逍遥,心性快乐。()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老子所说的慈,指的是天地有仁心,对老百姓有恩惠,而老百姓体会不到。()我的答案:√
从老子到庄子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单选题】庄子把人分为神人、智人和()。A、圣人 B、贤人
C、真人 D、小人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庄子》学说里认为,天性和人性是()的。A、分离 B、相似 C、相合 D、冲突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游于逍遥”就是庄子提倡的一种很自然的思想。()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庄子》这本书主要是围绕“道法自然”来展开的。()我的答案:√
《庄子》的内涵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单选题】“心斋”讲的是()。A、内心的虚空 B、心性无烦忧 C、没有想法 D、回到你的本性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庄子讲的“坐忘”就是忘掉理、法,忘掉外在的约束,忘掉社会中的自己,回到你的()。A、精神 B、心灵 C、本性 D、本真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经学关注的是人的群体,而子学关注的是个体。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同于大通”的“通”就是对这个社会彻底地明白了。()我的答案:√
《庄子》的心性逍遥已完成 成绩: 75.0分 1 【单选题】齐物论的理论推导是()。A、道法自然 B、人法地 C、万物有灵 D、道生万物 2 【单选题】庄子认为治理天下,首先要()天下,然后才能治。A、了解 B、安抚 C、顺应 D、恩惠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万物有灵说认为世上的万物都是像人一样,有他的灵气存在,有他的神灵存在。()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顺物自然是说人完全按照外在的特点来生存,而不去强求。()我的答案:√
法家主张与儒家的争辩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单选题】接受并追随墨家思想的人主要是哪些人? A、侠客和工匠 B、侠客和庶人 C、工匠和商人 D、商人和侠客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庄子对墨子的评价是()。A、善守御 B、为节用 C、节律苦行 D、好学而博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3 【单选题】墨家思想有:尚贤、非命、()、尚同等。A、坐忘 B、心斋 C、明鬼 D、仁义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墨子的主张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我的答案:√
墨子与《墨子》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单选题】《墨子》各篇分为()三篇,内容大同小异。A、上下 B、前后 C、上中下 D、内外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亲士”就是亲近能够成就()的人。A、功名 B、事业 C、大事 D、伟业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尚同”指的并不是上下同心同德。()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墨家的“大同”被儒家吸收了。()我的答案:√
《墨子》的内容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单选题】“义政”讲天下食者众,而耕者寡,今天下莫为()。A、富 B、平C、义 D、信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儒墨学说起点(),都是想让国家变得更好,老百姓过上好日子。A、相同 B、相似 C、相合 D、相异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3 【单选题】《墨子》认为一个国家为什么会灭亡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A、4.0 B、5.0 C、6.0 D、7.0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墨子对人们的分工是:能谈辨者谈辨,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我的答案:√
《墨子》的思想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单选题】墨家的思想中与“天志”对应的是什么? A、兼爱 B、非攻 C、非乐 D、明鬼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天志”、“明鬼”理念的作用是对帝王、达官贵人的()。A、约束 B、制约 C、命定论 D、监督权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3 【单选题】做商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A、法商 B、儒商 C、佛商 D、道商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墨家是不相信命的,而儒家相信。(对)我的答案:√
法家治道之思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单选题】“礼制“就是把天下系于一个人身上,“法制”是把天下系于一套制度。A、正确 B、错误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礼是用于维持()内部秩序。A、国家 B、天下 C、王室 D、国民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3【单选题】不属于商鞅治国的三套理念的是()。A、帝道 B、王道 C、霸道 D、人道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4【判断题】“帝道治国”是以仁政为主,刑政为辅。(对)我的答案:√
法家法制之思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我们说的“依法治国”是指没有人能凌驾于()之上。A、国君 B、贵族 C、法律 D、法礼
2【单选题】春秋战国时期最后通过变法取得成功的是哪一个国家? A、卫国 B、齐国 C、晋国 D、秦国
3【单选题】中国最早的县叫做什么? A、甘谷县 B、蓝田县 C、嘉裕县 D、雁门县
4【判断题】以法制国就是“以法来管制百姓”。(对)我的答案:√
法家法制之道 1【单选题】商鞅变法内容分为:正名、职分和()。A、定一 B、统一 C、归一 D、同一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2【单选题】《法经》的内容不包括()。A、《宪法》 B、《捕法》 C、《杂法》 D、《盗法》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3【判断题】正名就是把国家官员循名责实。(对)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判断题】商鞅变法重视的是商业。(错)我的答案:×
《韩非子》的精神内核
1【单选题】商鞅在立法时提出的原则是什么? A、弃古法新 B、师法自然 C、道法天成 D、法正 2【单选题】
不属于韩非的变法主张的是()。A、弃古法新
B、重变革而反法古 C、舍道德而论刑赏 D、论道德而舍刑赏
3【判断题】法律假定人性是善的。(错)
4【判断题】韩非认为“申子未尽于术;商鞅未尽于法”。(对)
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是商鞅的说法。(错)
李俚变法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对)
陪臣执国命是家臣掌政的意思。(对)
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耶?选自《史记 尚君列传》(对)
《非儒》是我国古籍《老子》里记载的一篇文章。(错)“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选自《墨子 七魂》(对)
“尚贤”是儒家思想。(错)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对)
“道生万物”是《齐物论》的理论推导。(对)
墨子提出心性逍遥的前提是“心斋”(错)
杨朱是儒墨的支持者(错)
大巧若拙跟大智若愚是近义词。(对)
《长歌行》作者是王磐,明代诗人、画家。精通音律,以创作散曲著称。(对)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对)
礼的基本组成包括“礼度”。(对)
礼的构建是循时而为。(对)
礼仅仅是对先祖的怀念。(错)
三礼分别是《礼仪》、《周礼、《礼记》。(对)
韩非是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
“治大国,若烹小鲜”取自孟子《道德经》。(错)
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推出了“仁爱待人,推己及人”的主要观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
《礼记》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对)
东周时期,“观乐”“观礼”还要到鲁国。(对)
和顺于道义而理于义。穷理尽性而至于命。(对)
第五篇:国学智慧答案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孔子把商朝最重要的典籍做了整理。
2、孔子用(道德)区分君子与小人。
3、《春秋》是根据(鲁国)历史改编的。
4、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传统,导致只有贵族可以读书。()错误
5、《论语》是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正确
6、在儒家典籍里(人与人)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
7、孔子最提倡以(格局)来区分君子与小人。
8、信奉鬼神较少的典籍是(论语)。
9、孙中山革命提出的口号“大同社会”是由儒家思想提升出来的。()正确
10、孟子从不以财产和地位区分君子与小人。()错误
11、《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107次,“小人”一词出现107次。()错误论语中君 子出现107次,小人出现24次
1、要想成为君子,下列做法错误的是(自弃)。修己、务本、乐他
2、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君子?下面不包括哪些?要吃亏
3、论语中有句“父母唯其疾之忧”是对(孝)的解释。
4、儒家思想认为君子的道德底线是“仁”。()正确
5、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说的是人到了一定年纪听天由命,不用学习的意思。()错误
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对(仁)的描述。
7、“德不孤必有邻”是谁说的?孔子
8、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解释错误的是:(做事不用认真)人要有敬畏之心、做事要认
真、做事要有边界
9、墨家的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的爱是有差别分先后顺序的。()正确
10、孔子认为所有人认为是好人的人就是好人。()错误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在古代《春秋》只是鲁国才有的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3、《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12个国君,242年的历史大事纲要。()正确
4、在周朝,卜官和巫官地位上升,而主管作用下降。()错误
5、《春秋》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正确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7、现在说的春秋三传不包括(、《夹氏传》)。
8、《公羊传》和《谷梁传》在汉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
9、在汉代时对《春秋》这本书诠释的有“春秋五传”。()正确
10、不属于范宁在《谷梁传集解序》对三传的评说的是(谷梁辩而裁)。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谷梁传》属于齐学)
2、不属于郑玄在《六艺论》中对三传评说的是(公羊善于经)。
3、《公羊传》主要强调了帝权对国家的控制,属于齐学。()正确
4、叶少蕴在《春秋序传》中认为《左传》传义不传事。()错误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尚书》是五经中问题最复杂的书)。
6、汉初伏生将《尚书》传给三家,不属于这三家的是(东方朔)。
7、下列关于“今文经”和“古文经”说法不正确的是(研究方法相同)。
8、《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政书。()正确
9、汉学以训诂为特征,宋学对经蕴含的哲理进行讨论阐发。()正确
10、汉代初传播的汉书称为今文尚书。()正确
1、对于“经”的说法错误的是(今文经在延传中保持了本意)。
2、对《尚书》的文体解释错误的是(、)。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汉代的《古文尚书》有16篇)
4、现在的《古文尚书》不是先秦的,也不是汉代的,是晋朝时伪造的。()正确
5、在东汉时期,《古文尚书》得到广泛传播。()错误
6、《尚书》的内容包括虞、夏、商、周四个朝代。()正确
7、《尚书》总结的周朝治国经验不包括(不用旧臣)。
8、下列选项中,不是由选拔产生的君主是(周武王)。
9、不是《尚书》主要研究内容的是:(怎么享受生活)
10、在记录内容方面,《尚书》比《国语》更正式,更重要。()正确
11、百官在古代是由特定的家族担任的。()正确
1、不属于《尚书》中的经验总结的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2、春秋时期继承《尚书》治国精髓的国家是(鲁国)。
3、商朝重视民本,周朝重视祭天。()错误
4、商朝能统一国家的重要原因是有了铜器并且发明了车。()正确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商朝是东夷部落 B、周朝更多继承了商朝 C、周朝更多继承了夏朝 D、墨家推崇勤俭不选C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先秦时歌词与乐谱都不能传播下来)。
6、不属于《诗经》中的篇章的是(《烛之武退秦师》)。
7、徒歌指唱歌时无伴奏,又称为清唱。()正确
8、在古代诗与歌是同一个概念。()错误
9、我国在先秦的时候,音乐就以“乐谱”的形式传下来的。()错误
10、《诗经》是周朝所有诗的合集。()错误
11、“颂”分为早期积累和后期加工以及改编的。()正确
1、关于汉朝4个诗派说法错误的是(鲁诗侧重于讲故事)。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墨家的原则是述而不作)。
3、汉朝时《诗经》分为四个流派,其中不包括(赵)。
4、《诗经》的编订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正确
5、春秋时期墨家和儒家是广收弟子的。()正确
6、《诗经》只有个别篇章有序言。()错误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孔子修改了诗经的篇章)。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卿大夫不可以以个人名义献诗)。
9、在古代,歌本与诗本没有区别,是一样的。()错误
10、《商颂》是宋国专门整理他们流传下来的商朝祭祀先祖的曲子。()正确
11、周诗有大雅和小雅两种,后来的周诗指的是《诗经》。()正确
12、鲁襄公29年,《诗经》基本编订,但没有进行分类。()错误
1、对于赋的功能说法错误的是(具有类比功能)。
2、不是从性质方面来解释风雅颂的是(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3、下列具有概括功能的是(形声字)。
4、朱熹的《诗集传》兼顾诗与经的做法。()正确
5、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三体三用”。()正确
6、“比”是类比,形成咏物和比德的传统。()正确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战国策》讲的是“仁”)。
8、孟子的性善论中的“性”指的是(人性—社会属性)。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孟子谨言)。
10、南宋的(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称为四书。
11、孟子认为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是因为人有仁、义、礼、智。()正确
12、《孟子》与《论语》的观点没有一点关联。()错误
13、儒家的道讲的是仁、义、礼、智、信。()正确
14、《论语》是最晚被列为儒家经典的一本书。()错误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仁指的是责任)
2、对诸子百家的学说不正确的是(孔子讲义)。
3、孔子的“仁”是理想的品德与感情,孟子的“义”是现实的标准与准则。()正确
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说的建构来源于社会。()正确
5、孟子对“仁”的来源做了解释,“仁”来源于人的本性。()正确
6、孔子的“礼”与孟子的“礼”都是要恢复周天子的乐礼。()错误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内圣指的是把仁心用于社会中)。
8、不属于孟子学说的是(从民主到民本)。
9、不属于孟子对仁义的观点的是(仁是处理社会关系的,义是处理血缘关系)。
10、法家的文化是管理人的行为,而儒家是从思想上约束人。()正确
11、孟子主张人应当居仁由义。()正确
1、贵族共和体制在不同时期可以叫不同的名字。正确
2、孟子所指的君子三乐不包括(金榜题名)。
3、孟子学说的“仁政王道”解释不正确的是(仁政与刑政是统一的)。
4、陪臣执国命是指上级被降级。错误
5、民本就是把百姓当做根本。()正确
6、古时对天的看法不包括:(法律之天)
7、“天命之谓性”出自?《中庸》
8、古代将“性”分三品:圣人、贤人、俗人。()正确
9、墨子尊天,但反对有命。()正确
10、《大学》是中国的修心大法,《中庸》讲的是修心的目标。()错误
1、关于“道”的说法正确的是(正道和邪道都是道家的道)。
2、《中庸》中“率性而谓道”的“率”的意思是(遵循)。
3、儒家所讲的道很大程度上讲的是“正道”,意思是?道德
4、《中庸》提倡的道是儒家之道。()正确
5、慎独是指做事的时候要单独做。()错误
6、关于儒家对“中庸”的“中”描述错误的是(偏离中间位置)。
7、《中庸》的“中”解释错误的是(道家认为是时中)。
8、《中庸》中认为小人中庸,君子反中庸。()错误
9、儒家认为治国的人一定得是君子。()正确
1、不属于《中庸》所说人做事的三个层面的是(懒惰而行之)。
2、不属于《中庸》的要求的是:(不问)
3、“诚明”讲的是修养过程,“明诚”说的是讲教过程。()正确
4、慎独自省要求人要有戒备之心,要有警惕之心。()正确
5、五十而知天命,所以正确对待天命的态度是听天由命。()正确
6、《周易》的“易”的意思有:变易、(不易)、简易。
7、从《尧典》开始记录的是?《尚书》
8、以下形成时间最长的是?《周易》
9、《周易》的八个基本的卦分别是:乾、坤、震、艮、坎、离、兑、巽。()正确
10、《周易》是群经之首。()正确
1、读《周易》要有阴阳平衡,()的视角。对立统一
2、《周易》具有培养人的含蓄万物,()的胸怀。兼容并包
3、《周易》中的“地”指的是()地域
4、《周易》就是一本占卜之书。正确
5、《周易》是周文王那个时代的很多人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包括宇宙认识的一个总结。正确
6、《周易》讲的德行就是一种对人的()。勉励
7、读《周易》我们要有一种自强不息,(进德修业)的精神。
8、《周易》的最后一个卦?即济未济
9、化境就是一种变化状态,达到的一种最完美的状态。正确
10、化境就是一种在变化中达到的最完美的状态。正确
1、《周易》这本书里边所体会出来的一种精神叫?秩序意识
2、读《周易》具有培养协理三才(超凡)的境界。不选广博包容
3、《周易》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
4、《周易》里边只有两个卦讲天和地。正确
5、乾卦和坤卦是讲人和神。错误
6、“明德”指的是像日月一样的德行,给人以(光明)和温暖。
7、“新民”的“新”的意思是(革新)。
8、《大学》放在四书的第一篇主要是因为《大学》准确概括了儒家的(宗旨)。
9、大艺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并不包含人的修养。()错误
10、小艺指的是大家所熟悉的六书。()正确
1、“英雄相惜”是讲(贤良)的人相惜。
2、“新民”的意思?改变自己
3、儒家所说的“君子”指的是能够担当()的大任。、治国利民
4、“定而后能静”的“静”指的是安心做事。()正确
5、“知止而后有定”的“止”就是止于至善。()正确
6、一个人要想成长成一个温文尔雅的君子需要八个发展的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确
7、“安而后能虑”的“虑”指的是()。思虑周详
8、“静而后能安”的安指的是(),心安理得。安定
9、正心是讨论中国人性的一个本源。()正确
10、格物指的是明理。()正确
1、《中庸》里边讲五达道的意思是怎么去调节人际关系。正确
2、“正心”指的是每个人要正确地面对自己的()心性
3、“治国”就是管理一个(小诸侯),把他治理好。
4、儒家强调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两个方向是指?物我关系和人际关系
5、《大学》里讲端正是方向,忠正是原则。()正确
6、《新君主论》讲的主要是?世界上各国政要的危机公关
7、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来讲更重要的要具备几方面的素养?3
8、不属于领导干部要具备的素养的是()。奢侈
9、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是谁讲的?老子
10、国学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所积累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行之有效的管理 经验。正确
1、“气度”是(管理)的问题。
2、法家的“因性说”的“因”是(顺着)的意思。
3、中国文化中的两个用人策略:一是用人之长;二是用人(之短)。
4、儒家学说的“化性说”的意思是指法律约束。错误
5、格局决定思路。()正确
6、《孝经》把人分成五等人,第一等最高的是天子?正确
7、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荀子讲()。礼
8、“疏通知远”指的是通透而(周全)。
9、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则有:仁、义、礼、法。()正确
10、儒家学说是一个守天下的学说。()正确
1、“无为”就是要放权,“无不为”就是要抓住(要害)。
2、恭俭庄敬这四个字是对一个人的基本的一个素养。正确
3、“广博易良”的“易良”的意思是(能够把道理讲清楚)。
4、“敬”一方面是敬人,一方面是敬事。()正确
5、道家学说讲人往低处走。()正确
6、“涵容”就是要(包容)别人。
7、“谦退是保身之法”是哪个学派的思路?道家
8、道教有五门学问:山、卜、(命)、相、医。
9、中国的管理之法是法家学说和儒家学说的结合。()正确
10、道学讲寡色欲以养肾气。()正确
1、法家的“势”指的是(权威)。
2、兵家对将领的基本要求是:仁、智、信、(勇)、严。
3、“仁智信勇严”出自?《孙子兵法》
4、不属于法家的治国策略的是(司法于民)。
5、法家的用人术:实能、专任、易制()正确
6、《礼》在唐代之前指的是(《礼仪》)。
7、《礼》在中国文化中起的是(宪章)的作用。
8、《礼》是综合(天道人情)而形成的。
9、《仪礼》、《周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正确
10、《礼》是在唐之后称为《礼记》的。()正确
1、《礼》是对先祖的(怀念)。
2、君子的最主要特征?修身养性
3、《礼》起源于(禁乱)。
4、礼与法不同之处在于礼是一种社会规则,是约定俗成的。()正确
5、《礼》有成为社会规范并维持社会秩序的教化功能。()正确
6、《仪礼》的功能和《周礼》的特点? “礼”的一个概念
7、“礼别异”、“乐合同”强调的是一个现实的()功能,政治化概念。政治
8、在早期的时候关于“礼乐关系”的表述上是几种?2
9、“礼别异”不是指人与人能够产生一定的距离感。()错误
10、礼、乐在社会关系中分别代表社会中建立人际关系的两种方式。()正确
1、早期官员的管制也是(礼)的一种秩序。
2、《周礼》这本书有前代周朝的影子。正确
3、三省六部制是跟哪本书借鉴的?《周礼》
4、礼制是对礼的(规范)进行概括。
5、礼是从动机上进行约束。(正确)
6、“德莫若让”指的是(谦让是最好的德行)。
7、中国文化几千年来起主导作用的学说是什么?经学
8、诸子之说形成一方面来源王官之学的下行,另一个方面是什么?读书的普及
9、“动莫若敬”的“动”指的是(一举一动)。
10、九流十家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正确
1、“得意忘言”是彼此心里知道,不用计较于(语言)了。
2、《国语》、《左传》中引用的史官的话不是史官脱口而出的,而是什么?是代代相传总结出 来名言
3、老子所说的“道”是指(宇宙的根本规律)。
4、古代的史官主要是服务谁的?王室
5、《老子》这本书是尹喜请老子在函谷关写就的。()正确
6、老子所说的“德”是指(规定性的特质)
7、德经相对于道经来说更多地体现在什么方面?不同属性
8、“道法自然”的“自然”指的是()。自然而然的状态
9、“五德始终”指的是万物分为金木水火土,每种物都有自身的德。()正确
10、道家与道教的不同之处在于道家尊重自然,不去改变自然界。()正确
1、黑格尔辩论法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什么?朴素辩证法
2、退守并不是一味地退让,而是一种()。策略
3、老子所说的慈,指的是天地有仁心,对老百姓有恩惠,而老百姓体会不到。()正确
4、“无为而无不为”指的是好像什么事都不做,但却把什么事都做了。()正确
5、退守大智慧不能让人心情逍遥,心性快乐。()错误
6、《庄子》不是在说理,而是用大量的物象、形象、故事、(神话)等作为说理的凭据。
7、庄子把人分为神人、智人和(真人)。
8、《庄子》学说里认为,天性和人性是(冲突)的。
9、“游于逍遥”就是庄子提倡的一种很自然的思想。()正确
10、《庄子》这本书主要是围绕“道法自然”来展开的。()正确
1、“心斋”讲的是(回到你的本性)。
2、庄子讲的“坐忘”就是忘掉理、法,忘掉外在的约束,忘掉社会中的自己,回到你的(本 性)。
3、“同于大通”的“通”就是对这个社会彻底地明白了。()正确
4、经学关注的是人的群体,而子学关注的是个体。正确
5、“心斋”不是心性逍遥的前提。错误
6、庄子认为治理天下,首先要(顺应)天下,然后才能治。
7、齐物论的理论推导是(道生万物)。
8、庄子说的“顺应天下”一方面是指顺应民心,另一方面是指顺应(传统)。
9、顺物自然是说人完全按照外在的特点来生存,而不去强求。()正确
10、万物有灵说认为世上的万物都是像人一样,有他的灵气存在,有他的神灵存在。()正确
1、接受并追随墨家思想的人主要是哪些人?侠客和工匠
2、庄子对墨子的评价是(好学而博)。
3、墨家思想有:尚贤、非命、(明鬼)、尚同等。
4、墨家的思想在社会稳定的时候能极大的发展,在社会松散的时候很难继续发展。错误
5、墨子的主张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正确
6、《墨子》各篇分为(上中下)三篇,内容大同小异。
7、“亲士”就是亲近能够成就(事业)的人。
8、墨家“大同社会”的思想被哪个学派吸收了?儒家
9、“尚同”指的并不是上下同心同德。()错误
10、墨家的“大同”被儒家吸收了。()正确
1、《墨子》认为一个国家为什么会灭亡的原因有几个方面?7
2、“义政”讲天下食者众,而耕者寡,今天下莫为(义)。
3、儒墨学说起点(相同),都是想让国家变得更好,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4、《墨子·法仪》篇主要讲的是法天之说。()正确
5、墨子对人们的分工是:能谈辨者谈辨,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正确
6、做商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佛商
7、“天志”、“明鬼”理念的作用是对帝王、达官贵人的(监督权)。
8、墨家的思想中与“天志”对应的是什么?明鬼
9、节葬是并不是不能用生者的钱来厚葬死者。()错误
10、墨家是不相信命的,而儒家相信。()正确
1、“礼制“就是把天下系于一个人身上,“法制”是把天下系于一套制度。正确
2、礼是用于维持(王室)内部秩序。
3、不属于商鞅治国的三套理念的是(人道)。
4、“帝道治国”是以仁政为主,刑政为辅。()正确
5、兵刑合一是实行霸道的第一步。()正确
6、我们说的“依法治国”是指没有人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7、中国最早的县叫做什么?甘谷县
8、春秋战国时期最后通过变法取得成功的是哪一个国家?秦国
9、以法制国就是“以法来管制百姓”。()正确
10、法家的法制是由国君和贵族制定制度大家来遵守。()正确
1、《法经》的内容不包括(《宪法》)。
2、商鞅变法内容分为:正名、职分和(定一)。
3、法律的三个基本问题是:立法、(执法),普法。
4、商鞅变法重视的是商业。()错误
5、正名就是把国家官员循名责实。()正确
6、不属于韩非的变法主张的是(论道德而舍刑赏)。
7、商鞅在立法时提出的原则是什么?弃古法新
8、法律假定人性是善的。()错误
9、商鞅在建立法规时提出“弃古法新”。()正确
10、韩非认为“申子未尽于术;商鞅未尽于法”。()正确 “天命之谓性”出自?《中庸》 “静而后能安”的安指的是(),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