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校本作业(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1:0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学校本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学校本作业》。

第一篇:国学校本作业

《论语》学而篇第一课时

一、填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孔子说:“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自己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

《论语》学而篇第二课时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弟的意思是:孝,指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即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整句话的意思是: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践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而喜好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不愿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这样的人从来没有。领导者治国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论语》学而篇第三课时

一、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鲜:少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二、写几句关于诚信的格言: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精诚所加,金石为开。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学而篇第四课时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及时的温习了呢?”

《论语》学而篇第五课时

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整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慎重决事以取信于民,节省开支以爱怜其民,役使百姓要在农闲时节”。

二、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格言有: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论语》学而篇第六课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弟子们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学习,要尊重同学和老师,言行谨慎而且诚实,要有广泛的爱心,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好这些事情后,还有精力的,那就去学习六艺等诗书文化典籍。”

《弟子规》中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话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论语》学而篇第七课时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夏说:“由于尊敬他的贤德,就必会改变对他的看法。如果他服侍父母,能竭尽自已的能力;奉侍君主,在危难时敢于献身;和朋友交往,能言而守信--这个人虽然没有学习过,但我也认为他是念过书了。”

第二篇:国学作业(最终版)

国学基础Ⅱ

《史记》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启迪

11级新闻(专升本)、丁琦、23号

【摘要】:《史记》 由于客观真实地记载了历史, 因而被称为“信史”,也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说其在史学和文学上的地位。而如果从新闻角度来分析,《史记》中的篇章,尤其是本纪、世家、列传部分,对新闻报道也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史记》则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在新闻的重要原则— — 新鲜上,二者截然相反。但二者同是基于事实,刨除时效性这一因素,新闻与史学有许多共通之处,这就使二者具备了比较研究的基础。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学习司马迁对事实的艺术表达,将使新闻作品更具可读性。

【关键字】:真实性;史记;新闻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新闻本源是事实。新闻报道,是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通过新闻媒介的反映。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事实在先,新闻在后,唯物论与唯心论在新闻理论中的一条明确界线,就是是否主张尊重事实,而且是否在实践中真正尊重事实[1]。

强调新闻的真实性,还要处理好正面宣传与揭露阴暗面的关系。社会生活中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阴暗面的情况、性质也各不相同。对于企图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推翻共产党领导的带有阶级斗争性质的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揭露,目的是打击敌对势力;对于人民内部的缺点错误,新闻媒介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前提下,也要正确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进行揭露和批评。但是,真象真实的新闻也不能有闻必录一样,发表揭露阴暗面的新闻,除了经过调查确保真实之外,还要经过慎重的选择,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选择那些带有典型性的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事例发表,用以教育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纠正和克服这些消极现象。

《史记》就很好的做到这一点,每个历史的还原都有其教育意义。班固在评论《史记》 时说 :“自有刘向, 扬雄博群书, 皆称迁有良史之材, 服其善序事理, 辩而不卑、质而不 1

俚,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2]其谓‘实录’。” 通观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的史记, 处处都闪耀着史家力求再现历史真实的人性光芒。这首先表现在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汉王朝统治集团和最高统治者的客观描述。司马迁写汉高祖刘邦固然没有抹杀他统一楚汉纷争、建立伟大国家的作用, 但也没有放过他的虚伪、狡诈和无赖品质的揭露。在《高祖本纪》中, 司马迁把刘邦写成“受命而帝”的神圣人物;但在《项羽本纪》中却通过与项羽的鲜明对比, 写出了他的怯懦、卑琐和无能。在垓下之战以前, 刘邦几乎无不处于挨打受辱的地位, 而下面两个片断更真实地描写了他的流氓无赖、残酷无情。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道逢得孝惠、鲁元, 乃载行。楚骑追汉王, 汉王急, 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曰:“ 虽急, 不可以驱, 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当此时, 彭越数反梁地, 绝楚粮食, 项王患之。为高俎, 置太公其上, 告汉王曰:“ 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 , 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尔翁, 则幸分我一杯羹。”[3]

其他如《萧相国世家》中写刘邦猜忌功臣, 而《淮阴侯列传》 中则借韩信之口, 谴责了刘邦诛杀功臣的罪行, 道出了 狡兔死, 走狗烹;高鸟尽, 良弓藏;敌国破, 谋臣亡” 这一封建社会君臣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安乐的真理。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描写揭露了刘邦的真实面目, 从而勾消了在本纪中所作的一些神圣颂扬。对于“今上”汉武帝的暴力统治司马迁也作了真实记载。《循吏列传》中写孙叔敖、郑子产等五人, 没有一个汉代人。而《酷吏列传》却全写汉代人, 其中除景帝时的郅都外, 其余九人都是汉武帝时暴力统治的执行者。张汤 “为人多诈, 舞智以御人”, 但最为武帝信任。他治狱时, 善于巧立名目, 完全看汉武帝眼色行事。杜周也是同样角色, 当别人质问他:“ 君为天子决平, 不循三尺法, 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杜周却回答说:“ 三尺安出哉? 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 当时为是, 何古之法乎?”这里司马迁彻底揭露了封建社会法律的虚伪性, 指出它不过是统治者任意杀人的工具。《酷吏列传》还描述了酷吏们屠杀人民的罪行。义纵任襄太守时,一日竟“杀四百余人, 其后郡中不寒而栗”。王温舒任河内太守时, 捕郡中 “豪猾”, 连坐千余家;二三日内, 大举屠杀, “至流血十余里”。汉朝惯例,春天不杀人, 王温舒顿足曰:“ 嗟乎, 令冬月益展一月, 足吾事矣!”作者在写这群酷吏时每每指出 “上以为能”, 从

侧面反映了汉武帝的残暴[3]。

司马迁还真实地描写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起义反抗。在《酷吏列传》中他写道: 自温舒等以恶为汉, 而郡守、都尉、诸侯二千石欲为治者, 其治大抵尽放温舒。而吏民益轻犯法, 盗贼滋起。南阳有梅免、白政, 楚有殷中、杜少, 齐有徐勃, 燕赵之间有坚卢、范生之属。大群至数千人, 擅自号, 攻城邑, 取库兵, 释死罪, 缚辱太守、都尉, 杀二千石,为檄告县趣具食。小群盗以百数, 掠卤乡里者, 不可胜数也。”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写道: 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 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 风起云蒸, 卒亡秦族。天下之端, 自涉发难。”这些描写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真理[4]。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为了创作史记,曾经游历全国,遍搜各类史料,但无论如何,他不可能起死人于地下进行当面采访,与现代记者相比,他所引用事实的真实性多少要打点折扣。但《史记》通过对事实的艺术表达,弥补了其在真实性上的“误差”。日本近代学者斋滕正谦曾说:“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史记会注考证》引《拙堂文话》)。这说明,通过艺术感染,事实可以更加真实。并且,读者在相信“这是事实”的同时,更能体会到艺术的美感。如果新闻作品能达到这样的感染力,将超越“昨日黄花”的水平,成为美的享受。

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生命,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特征和方法。新闻真实性的定义: “对报道的事件、人物、思想观点, 在细节和言语上都要准确可靠;事件发生的原因、对事件的解释, 也必须以事实为准绳, 引文、数字、史料要引之有据。”[ 5] 新闻传播的真实性, 要求传播的事实有根有据, 传播过程实事求是, 传播结果与事实原貌完全一致;要求新闻做到事实真实和总体真实,即新闻报道中的每一项事实和全部事实都准确无误, 都与实际生活中的同类事实完全一致;要求能够通过事实的报道而揭示该事实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本质。要善于运用筛选事实、以小见大、对比衬托、点面结合、再现场景、画龙点睛的手法体现记者的立场、观点和倾向性。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贵在“真实”二字, 古今中外的新闻记者无一不把真实当作新闻的生命。我们的新闻记者应当坚持真实性原则, 从高度社会责任感出发, 注重新闻的社会效益,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履行国家主人翁职责, 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所需的新闻信息, 讴歌他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才能和劳动业绩, 正确反映他们的愿望、主张和要求, 并且支持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行为, 批评、揭露违反人民利益的错误言行及其他社会不良现象, 起到一个道德法庭的舆论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良荣主编.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03.[2]张子侠.班氏父子与《史记》的学术命运[J].文学史研究1995,(4).[3]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4]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5]余家宏等主编.新闻学基础[M].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5.【读后感】(08-司笑笑)

史书需要真实, 新闻更需要真实。读了上述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史记》的“实录”精神与新闻学在求真性、求实性原则追求上的相通性和互融性。“以史立言”的写作手法更是我们新闻报道在表达倾向和意见时的一个重要借鉴手法。通过再现历史精神来展示自已的精神, 这是司马迁历史著述的最高境界。我想, 这也应该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时代使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一切文学创作的起始点,也是新闻写作的起始点。新闻写作虽然是事实的写作,却综合反映着作者思想政治以及阅历知识等各方面的积累,这与创作文学作品撰写评论文章以至某项工作某个活动的总结报告都是相通的。《史记》为现代新闻写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提供了丰厚的依据。

【读后感】(42-李丹)

“真实”不仅仅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髓所在。假若新闻与历史的面目呈现在大众面前时,是经过篡改后一系列的“事实”,那么我想,无论是曾经的历史,还是当今的新闻,它们都俨然变成了戏剧化的主观“故事”。所以说,新闻与历史都一样,真实性都是它们的生命,而二者的最大共通之处也恰恰在于此。

作者在整个篇章中,主要着眼点就是对于新闻与历史真实性的分析。首先,作者开门见山的阐明了新闻真实性的要义所在,并强调了在新闻报道中,真实的第一性,以及新闻的第二性。其次,大量引用史记中的史实,从而强调史记对于真实历史的描述。再次,又阐述了在新闻报道中,坚持真实性应达到如何要求,以及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写作的进程中,应坚持真实性原则,并从而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舆论作用。

整篇文章结构完整,脉络清晰。阅读后,让人记忆犹新,意味深长。

第三篇:国学作业答案

作业1

1请从教学大纲(或教材中)国学经典语录123句中选择你印象最深(或对你影响较大)的三句。简单谈一谈你对于这三句话的独到理解。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招致疲乏,甚至更加危险。”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3.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这句话句话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已病防变。

2你喜欢的学习“国学”的方法是什么?举例:读经典; 观看视频讲座 ; 听老师讲解经典;上网浏览相关知识;或 其他。请简要说明理由。有很多方法都可以进行学习“国学”,读经典、观看视频讲座、听老师讲解经典、上网浏览相关知识。我觉得这连个是分不开的,首先是读经典,只有你读过经典之后才才能了解到经典的内容是什么,才能知道什么是经典算是个了解的过程;其次是观看视频讲座,自学只能了解皮毛,在这个快速的时代,想要学习,但是又不耽误工作的方法就是观看视频讲座,这样可以合理的安排时间进行进一步的学习;第三是听老师讲解经典,每个人对于经典的解读都不一样,所以只有去真正的走入课堂,听老师在讲解,才能进一步吸收、理解经典;最后是上网浏览相关知识,经过了前面的学习,最后通过上网浏览想要了解的知识,对自己未了解的知识进行补充,使自己全方位的了解、学习、知晓“国学”。所有的方法相融合是一个全方位学习“国学”的不错的方法,也是我喜欢的方法。

3你认为学习“国学”的意义何在?“国学热”的原因是什么?

事实上,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学”开始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广泛重视,在90年代掀起热潮,至今不仅经久不衰,而且历久弥新。学习“国学”的意义在于能够通过对千百年来各种“国学”文献的了解、掌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这些经典思想、理论、观点用于指导当代社会中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汲取“国学”的营养,帮助人们解决诸多使人困惑的问题,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思路,指明方向,提供了21世纪人类发展所需要的价值指导和智慧动力。“国学”热的主要原因就是当代人们逐渐发现和领悟到“国学”中的经典内容对当今社会是有益的,并且给予人们很多启迪。

4我们的文字教材中的十章主题,(1)你认为对你的实际生活和工作有帮助意义的是哪一章?请选择,可多选:第一章 信仰,第二章 仁德,第三章 中庸,第四章 知识,第五章 学而,第六章 择业,第七章 顺逆,第八章 人事,第九章 为政,第十章 理想(2)请结合实际工作或生活来谈谈为什么对你有帮助意义?

(1)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七章

(2)我个人认为第七章《顺逆》对我的现实生活更有指导意义。因为人的一生往往是在顺境和逆境的交替中向前发展,当我们身处顺境时千万不要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只是一时,逆境随时可能到来;当我们身处逆境时,也没有必要悲观失望,因为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所以,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因为它们对于人生的作用和影响都是二重的。所以当我们身处顺境时,我们要积极地利用顺境所产生的有利条件,避免顺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取得更大的成功;当我们身处逆境时,只要淡然处之,有乐观的精神和不懈的行动,就能最终战胜逆境,同样也可以使我们获得在顺境中难以得到的人生重大收获。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这样,人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作业2 翻译:

1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务必使百姓趋向于义敬奉鬼神而远离他们也就可说是智了。”又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有仁德的人艰苦努力在前获取在后做到这些也可说是仁了。

2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心里有喜怒哀乐却不表现出来被称作中表现出来却能够有所节制被称作和。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养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做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的。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富和贵当然是人们所想要的但不是行“仁道”而得到了它那么也是不应当拥有它的贫和贱当然是人们所厌恶的如果履行仁道而得到了贫贱那就是道的原因是不能摆脱的。

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所迷,其日固久。(《老子》第五十八篇)

福祸相依并存由来已久。你怎么能简单的判断出事情是好是坏呢。光明正大也可以另辟蹊径好心好意也可能办出坏事。世上的人们对此已经迷惑很久了。

8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有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很庄重接近他很温和听他说话很严厉。” 子夏所说的这三变其实是君子的三方面特点容貌庄重态度温和说话严厉。他说一个人有高尚修养的君子之人,有三种变相看起来很庄重俨然不可侵犯,实际上跟他一接近又觉得他非常温和,充满了感情,但听他讲话,其所讲的内容都很正派很严肃很严厉他不会乱讲话不会讲无关紧要的、下流的、不三不四的话尽管他也会说笑话但他言语的内容都是非常庄重的、健康向上的、高尚的。10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荀子·议兵》)

荀子说“智慧莫过于放弃疑虑,行为莫过于不出错误,做事莫过于没有后悔,事情做到没有后悔就行了,成功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制定称谓政令要严密并有威慑力庆贺奖赏刑罚要必然地讲信用办理馆舍收藏财物要周密并牢固迁徙举事进退要安全并稳重要迅疾并快速侦察敌人观察变化要秘密并深入要分析并验证遇到敌人决定战斗必然要用自己所明了的情况来定不要用自己所怀疑的情况来定。这就称之为六种方法。没有想要将领而又羞愧于废止的没有急于胜利而又忘记失败的没有威慑内部而又轻视外面的没有只见到利益而又不顾其危害的凡考虑事情想要周详而且用裁度并想要通达这就称之为五种权宜变通的方法。所以不接受领导命令的情况有三种可以杀死他但不可以使他去坚守不完备的阵地可以杀死他但不可以使他去攻击不能取胜的敌人可以杀死他但不可以使他去欺侮百姓。这就称之为三种准则。凡是接受领导的命令而统率三军三军得到安定百官得到安排各种事物都走上正轨那么领导的夸奖不能使他喜悦敌人的行动不能使他发怒这就称之为是有准则的将领。思虑必然先要在事情发生以前重复地以恭敬的态度慎重地对待结局如同对待开始一样结局与开始都一样慎重这就称之为最大的吉祥。凡百事的成功,必然在于恭敬地对待;而百事的失败必然在于轻慢地对待。所以恭敬胜过怠慢那就吉祥怠慢胜过恭敬那就灭亡计划胜过欲望那就顺利欲望胜过计划那就凶险。作战如同守卫行动如同作战有功劳就如同侥幸。敬重谋略不荒废敬重事业不荒废敬重办事人员不荒废敬重大众不荒废敬重敌人不荒废。这就称之为五种不荒废。慎重地行为于这六种方法、五种权宜变通、三种准则而且对待处置以恭敬不荒废的态度这就称之为天下无敌的将领那就会通达于神明了。” 简答:(此题3选1,注意看题干)

何谓学习之道?谈一谈对“有教无类”的理解?

我认为学之要在于勤思,慎思,善思。有教无类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孔子的学生中就是各种阶层的人都有,所以他主张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何谓“中庸之道”请结合实际生活谈一谈中庸之道是如何帮助人们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何谓“内圣外庸”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内圣外庸是对内圣外王的一种扩大与发展。一个人只有内在具有圣人的才德,凭借自身的“圣”之德力悦服、取信于人。人生的价值应是重内轻外,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王天下”,但是每一个人都要以内修才德,在各自岗位做出优异的成绩,“内圣外庸”可以成为每一个普通人的人生理想。

作业3 主题一:

我认为思不仅是思考的意思,还是反省的意思。“三思而后行”中的三思,不是思考三次的意思,而是思考后并反省的意思。常于学、勤于思、敏于行。要经常的学习,在经过思考和反省后,做事要反映迅速、行动敏捷。我认为“致知之道有二:曰学,曰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助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这句话充分的阐明了学和思的关系。勤于思、敏于行的关系:三思后,却不去行动,那也是不行的。我认为“三思而后行”,在“行”之后要做到“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不用在乎成功与否,只要自己不后悔就行了。以上是我对学、思、行之间关系的理解。主题二:

五不足恃的理解:任何人都有梦想,可是自己的梦想究竟怎么才能实现呢?“五不足恃”故事向我们表明了一个道理:其他人依靠不得,成事必须靠自己。所以,从各方面综合提高自己的能力,把“修身”的功夫做到位,理想在机会来临的时候就有可能让你把握住了。一味地指望别人,到头来吃苦的还是自己。好多品质都是逐步形成的,好多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养,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这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便是向理想一步一步靠近的过程。不要放弃,用心去做,成功就在眼前。求人不如求己!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与其依靠上天乞怜,命运垂青,不如依靠自己的信心和勇气,依靠自己的双手去艰苦奋斗,拼搏人生!主题三:

梓人传(柳宗元)

本文作者通过一个梓人“善度材”,“善用众工”的故事,生动形想而又合理自然地阐明了当宰相治理国家的道理。“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梓人的“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与宰相的“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异曲同工!文中引用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分工不同,各司其职;有现实积极意义。作者从一个建筑师入手,详细地介绍他是如何盖房子的,然后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与建设国家进行类比。从中找出相同之处,细致入微,让人信服。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然后从反面进行论述,指出违背事物规律的后果,让人深思,最后点出作为灵魂人物的处事原则:举贤任能,不宜事务躬亲,懂得审时度势,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无为而治与理应坚守的中庸之道。主题四:

有志者事竟成故事出自《后汉书·耿弇传传》:帝(刘秀)谓合曰:“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久者事竟成也。”。“久”终于。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事情,最终能成功。也作“有志者事竟成。” 有一次,刘秀派耿弇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二郡的豪强张步。张步兵强马壮,是耿弇的一个劲敌。张步听说耿弇率兵来攻。就派大将军费邑等分兵把守历下、祝阿、临淄,准备迎击。耿弇先攻下祝阿,以后用计相继攻下历下和临淄。张步着急起来,亲自带兵反攻临淄,于是在临淄城外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的大血战。在战斗中,耿弇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断箭杆,带伤仍坚持战斗。刘秀闻讯,亲自带兵前来支援。在援兵还未到达的时候,部将陈俊认为张步兵力强大,建议暂时休战,等到援兵来后再发动进攻。可是耿弇却认为不能把困难留给别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耿弇终于把张步打得大败。几天后,刘秀来到临淄,慰劳军队。他在许多将官面前夸奖耿弇说: “过去韩信破历下开创基业,现在将军攻克祝阿,连战连捷,两功相仿,从前你在南阳曾建议请求平定张步,我当时以为你口气太大,恐怕难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成千上万条谚语中,我最欣赏和推崇的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树立了理想,有了远大的人生目标,就要为之而奋斗、拚搏,总有一天会成功的。古今中外,立志成才者的事例,举不胜举。有些出身贫寒、力尽艰辛、坎坷,经过不断的艰苦奋斗,成为对社会、对民族大有作为的企业家、科学家、文学家,那些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呕心沥血、勤于苦读的,后来,在科技、文化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自学成才者们,那些身残志不残,以顽强的毅力、坚强的信心和无比惊人的毅力,在生活中和事业上成为强者的人们,还有那些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成功者们,无一都是在“有志者事竟成”的启发和鼓舞下,通过长期不辞辛苦的努力,终于得到了世人的公认并为世人所敬佩。我喜欢这条谚语,因为它给了我读书的力量和信心,使我成为一名读书人。虽然,写作的艺术和技巧还有待去掌握和探索及提高的,但是“有志竟成”在引导我在成熟的道路上奔波,也是它给了我立下我说:一句话十个字:养成好习惯,受益一辈子的决心和信念。这里说的好习惯是指要养成爱读书、喜欢书的习惯。作为读书人,爱书、爱读书这是她的本性使然,习惯成自然。读书可以丰富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了解许多科学知识;读书可以拥有千里眼,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通四方,很多事都可以未卜先知。现在今天为止到写1658篇博文,也是“有志竟成”的结果,我也坚信它在我以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还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我还是要努力,要研究和探讨出更好的学习的方法,使自己能够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收获。由于科学的发展,历史上用一天学完的东西,今天用一小时就够了,一部电视剧就可以让人们了解几千年以前的古老社会的文化、历史及生活背景。当今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生产的提高等也不是依靠人的体力能实现的,而需要人的知识、智慧和科学技术。这一切的实现都得需要我们加倍地学习才行。我想这个“志”的成功要比任何“志”的实现都要难,但是,知难而上才是成功者的必由之路。因此,我要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学习。我相信,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因为,有志者事竟成。作业4 《道德经》的完成背景: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伊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 “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 “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 “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观点:

一、天地万物的成因。天地万物究竟是怎么来的,其运行规律和兴衰存亡究竟是谁主宰。这个问题一直是世人想探索而又无法探索的问题。有的国家宗教认为是上帝。有的国家宗教认为是天主。而老子认为这个主宰者是无法名状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故混而为一。...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勉强称其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一就是太极。老子又说这个“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天地万物各有不同的秉性这个秉性就是“德”。是天地万物的具体体现,而这个德是道所派生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说明道是天地万物来源的本体德是道的具体功能体现。道通过德主宰天地万物。“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人的处世之道。老子教导人类处世的观念有很多是值得借鉴的。其一要柔。柔弱胜刚强。“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要学会象水一样随物就形,就不会有困惑而且会很自在。其二人要知止知足。“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人不可为名利所惑。要适可而止不要贪得无厌也不要追求盈满老子有句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其三人要慈爱。这也是老子的“三宝”之一。要对世间万物无论善恶保持一种慈爱之心因为万物皆道所生德所养。而且所谓善恶只是所占的角度不同罢了。人间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有时就是一念之间。其四要节俭。这是老子的“三宝”之二。天下万物都是道所生都来之不易所以要懂得珍惜学会节俭。不要将物糟蹋浪费更不能暴殄天物。其五不为天下先。这也是老子的“三宝”意思是不要逞能充强木出于林风必催之。出头的椽子先烂。人能保持中立最安全。

三、君主为政之道。老子的为政之道主要是“无为”。“无为”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也是道之根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永远是无所作为的但实际上却生养天地万物而无所不为。侯王如果能遵循道的规律万民自然会教化为完美的人。关键是要人民没有私心杂念。即“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在无为的同时还要“无争”要谦下。“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争故为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江海因甘于处在溪流的下游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想处于万民之上一定要在言语上对万民谦虚也不要与万民争利。“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提倡第二个为政之道就是“德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这就是以德服人以德感人。其次是提倡节俭“治人、事天莫若啬。”

四、兵家之道。老子的用兵之道主要有第一是兴正义之师“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第二是“不武”不怒。“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老子认为“天恶强勇于敢则杀。”第三是不客战。“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得尺。”第四是不轻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第五是示弱。这样可以让对方轻敌。“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同时柔弱似水则无坚不摧。“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五、养生之道。老子非常注意养生。据史料记载: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老子的养生之道一是清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二是要顺其自然。老子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三是建立朴德。要见素抱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说明修身养性的重要。四是要稳重。“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启示意义:

《道德经》是一服调整平衡心态的良剂。二十一世纪生活节奏更快,竞争拼搏更剧烈。在这种情况下,《道德经》提示你要“致虚极,守静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在烦杂中留给自己一块清净恬静的空间,自足自乐。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好事非绝对是好事坏事也非绝对是坏事。《道德经》讲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十分精辟的。绝处逢生乐极生悲。每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中都会碰到的。《道德经》给人的启示是十分有益的。如做人要处下不居上,处贱而不为贵,要“至柔 ”然后才能驰骋天下.“至坚”攀高是站不稳脚跟的跨大步是行不通的。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 无功、自矜不长等话都足以作为座右铭。读《道德经》是带着问题去读的。联系先秦历史稍为懂得老子为什么有这种思 想联系《孙子兵法》稍为懂得老子的军事思想,联系《周易》比较容易懂得 “推天道以明人事”的道理。

第四篇:校本课程计划(国学)

我校为积极推进学校特色建设,提高特色办学质量,培育“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在本学期继续将诵读国学经典这一工作在全校中进行,帮助学生励志明理,启迪心智和提高修养,并在轻松愉快和潜移默化中吸收和继承中国优秀文化。我级部将积极投入到本项工作中。

一、诵读《弟子规》,明做人真理

1、每周校本课时,学生在教师带领下认真学习《弟子规》这一国学典籍,明确其中思想含义。

2、开展一次国学诵读会。诵读会上同学们要积极投入,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诵读。

3、开展一次《由„„想到的》故事会。同学们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片段展开理解,畅谈自己由此想到的方方面面,这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品性修养。

4、开展一次《国学思想的优与劣》辨析会。辩论会上双方可以各抒己见,所持观点要有理有依据。

5、办一份手抄报。学生不可以对文字进行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得以合适的应用。

6、开展一次《和父母同读一段文》交流会,会议上学生和家长一起畅谈自己对同一段文字的理解,这将加强两代人思想上的沟通。

二、书写毛笔字,提高思想境界

1、校本课上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毛笔字的书写练习

2、练习之前对基本笔画进行简单的指导,在赏析中得以区分不同写法的不同韵味。

3、加强师生之间的、生生之间的交流;注重小组内的交流和全班内的交流,让评价机制活跃起来。

三、学习国学精华,传播传统文化

1、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的培养,使其对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2、注重引导学生在家庭中宣讲国学,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中普及。

第五篇:校本研修作业

小学数学教师个人校本研修计划

校本研修,是指立足于本校工作实际,根据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和锻炼,提高教师专业修养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的一种教师继续教育形式。

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根据学校的工作实际,自身的发展要求,特制定校本研修个人工作计划。

一、研修目标

1、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校计划精神,不断提高学校研训工作的质量和教师自主发展意识。

2、以自我反思、集体备课、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创新校本研修的模式,开拓校本研修之路,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拓展校本研修途径、健全校本研修机制。

3、以加强师德修养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努力铸就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优,教学技能全,教学基本功硬,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需求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和人力保障。

4、通过调查研究,立足实际,切实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中的各种具体问题,聚焦课堂,努力实现课改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5、通过探索初中研究型教师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帮助经验型的骨干教师突破发展瓶颈,为他们转变为具有较高素质的研究型教师奠定基础。探讨高效率地构建研究型教师群体的方法与途径,使校本研修更深入、更全面地开展下去。

二、研修内容;

(一)多读对自己有用的书,进行读书研习。广泛阅读各类书目,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领悟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的真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注意多钻研、勤思考,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在总结和反思中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近期内,我计划精读一些有关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方面的书刊,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工作之余,我计划欣赏一些文学书籍,写好读书感想,从而不断充实自己。

(二)在实践中进行教学研讨。

目前进行的新课改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我将继续积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平时就当天发生的教学突发事件,教学感悟反思,学生的思想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与同组教师交流学习。

(三)加强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研究,做创新型的教师。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争取每学期都能有一篇质量较高的反思和教学设计。同时,还要坚持每天都有点滴收获,及时归纳、及时总结,写出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研讨论文。并一如既往地准时参加校内外教科研培训活动,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四)在备课管理上,朝着A级管理奋斗,在原来的基础上向前一步。

四、具体实施方案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坚持不懈地学。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多渠道地学。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通过网络学习新课标,在教学中理解应用新课标。(3)广泛地学。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多听课,坚持做到听好每一堂教研课,做好教研笔记。取长补短,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勤于动笔,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1)及时积累专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尝试进行教学案例的分析,把自己的专题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走进学生心灵,创造多彩人生,学习,再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超越自己。校本研修总结

本学年,我通过学习更新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个性特长,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并创出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特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能扎扎实实丰富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政治修养,以求对学校的发展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二、详细目标:

1、业务素质方面

①丰富了远程教育专业的知识,能熟练的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电子备课。②丰富了教研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③运用多种形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④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计算,使计算能力有了提高。

三、具体措施:

1、以“同伴互助,自学反思”为主要形式。

我自主学习,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形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把日常工作与教学融为一体,以新课程为导向,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教育实验等多种活动方式,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反思,边反思边改进,边改进边提高。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和同伴合作、探究,不断探索、创新、调整、充实,总结经验,提高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2、认真学习《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各种书刊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使自己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扎实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广阔的知识背景,较高的业务水平,来加快新课程发展建设步伐,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

3、更好地运用电子备课平台和教学课件,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专题讲座: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利用远程教育等资源听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

5、教学观摩:随时和本组教师互听互评,进行教学交流。

总之,本学期我勤奋努力,很好地完成了计划。使自己有较大的进步。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各类需求的人才离不开教师。因此,从事教育的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对人、对社会的一个又一个新的要求。“校本培训”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为广大教师打开了方便之门,锻炼了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本学期,我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树立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理念,加强合作,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的习惯。研修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研修意识,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这学期的时间里,我认真进行着研修,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寻找突破口,为了以促使自己的工作在今后再上一个新台阶,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能够按时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并做好理论学习记录,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1、在校本研修培训中,我校组织了有关“各学科教学基本模式”、“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等教学理论的学习。开展多层次教育科学研究,人人有课题,人人学理论,人人掌握科研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

2、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认真开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教学、有效作业设计和批改的研究,进行跨年级、跨学科、跨学段进行听课研讨,教研组在“研”字上下功夫,在自觉主动有效上下功夫,继续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充分调动各年级组长的能动性。每次教研活动都有详细的记录。本学期我们继续加强对随堂课的调研力度,加强调讲的范围。面落实了教学工作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考核要“严”、质量要“高”。严格要求自己,在每周听节课程之后,向相关学科的教师学习课堂教学的方法。都会选一节本周最难把握的课大家共同讨论分析,取长补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使我受益匪浅。

二、各教研组要积极组织老师听课、研讨,总结优点,发现不足,逐步提高;强化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特别强调要发挥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打破了以往教师备课各自为战的局面,每月个教研组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的,每次集体备课,每一堂教研课都是教研组集体的结晶,通过实践来改进和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重难点前移”,推行课堂模式“重难点前移”,提高研修实效。、听课、研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使我们的教学方式逐渐的成熟起来,教师在互动、互补、合作中不断提高了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已形成的教育观念顺利地转化了能动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师不断走向成熟,给我们的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取得更大的效益。

下载国学校本作业(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学校本作业(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本作业[最终版]

    威戎小学五年级语文第11周校本作业 班级:一、猜猜我是谁(猜字谜)。1、三人同日来,喜见百花开。 2、草堆下面两只狗。 3、一人不算小。4、又到村中。5、人在云上。6、你我各一半,......

    国学经典第一次作业

    第一题.1,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意思是: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到好处。中庸看是无所为,其实不一定啊,很多情形它就化解了很多的事情。2,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

    国学经典作业2

    何为学习之道 1、 通过看书、听课、模仿、效法等途径获取知识、道理或者技能。都说“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习是一项十分辛苦的事情,要达到快乐学习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在学习中感......

    《国学经典》校本教材实施方案

    附城初级中学《国学经典》校本课程 实 施 方 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引领我校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名著,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人文精神......

    校本课程国学诵读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弟子规》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是真、......

    校本研修作业指引

    校本研修作业指引 前言: 提升工程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研修主课题是“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课堂学习活动”。您需要围绕着这个主课题,结合您目前课堂教学中的思考或困惑,为您自己......

    校本研修作业 - 副本

    八一街小学数学组研修活动方案 主题 :“生本视角”课堂标准的建构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必要性分析: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新课标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理念,其注重学......

    校本研修作业范文

    通过对视频课程以及对其中所有的课程材料的学习,我对校本研修有了初步也深刻的认识,真是感觉到眼前的境界是豁然开朗,懂得了很多以前只是模糊感觉却说不出来的道理。校本研修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