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学校教学观念转变困惑 Microsoft Word 文档(本站推荐)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中家长的两种错误观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于这句话我们都耳熟能详,正因为教育对一个国家、民族的振兴起着十分重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所以“科教兴国”是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面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要求。提起教育很多人的理解是笼统的,认为教育就是教书育人,但真正操作起来其中所涉及的内容很广、问题很多,不管从哪个层面去看,从哪个角度去分析,都有许多潜在的因素值得深入探究。我作为一名实际参与教学的农村教育工作者,从参加工作至今已七载有余,深感教育工作意义重大,责任自然也不言而喻同样重大。在农村教学其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作为热爱教师职业的我认为,克服各种困难是值得骄傲的。近几年存在于学生家长中的对待自己子女教育的两种极端观念却让我深深担忧。这两种观念严重制约着正常的教学,成为教育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下面就家长的这两种观念谈一下我个人的一点体会:
一、观念一,认为孩子的教育是由教师主要在学校完成的,对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关注度不高。
1、主要表现。说起孩子的家长,很多人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说得十分恰当,从孩子出生到学说话、学会走路,几乎都由家长教会。再到孩子懂事迈入校园开始更为系统的、全面的学习,家长仍然承担着教育和监护孩子的重要责任,这种责任不因孩子的入学而全部迁移至学校和教师。家长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往往胜于教师。但在农村,由于各种外在因素和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家长们常把自己子女往学校一送便认为,剩下的其他一切教育任务都由教师负责处理。至于自己孩子的在校表现如何,学习情况怎样那就看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了。家长从此便一心忙于自己的事情,把孩子的教育置之度外。这种现象在农村相当普遍。举个实际教学中的例子,在我们学校,为了更好的教好孩子,每学期的中期考试后学校都要召开全校学生的家长会。在和家长实际接触过程中,个别家长常由于忙于家中各种琐事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更让人惊讶的是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几年级就读。这种事足见家长在这方面的失责。当然像这样的事极少,但家长的这种态度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常见的就是部分家长对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具体表现很少了解,学生在某一阶段中学习是进步了抑或有所退步,对于这种动态的变化家长很少了解,知之甚少。我了解到的情况是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每次的考试成绩,那是他们衡量孩子学习的主要依据。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可取,因为那很片面。孩子的成长需要时刻关注,并且要从多个角度来了解孩子。
2、这种观念对教学的影响。我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说,认为影响有三。第一,学生在学习上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对于自己成长中的每一次进步得不到家长的激励,学生体验到的学习喜悦感和成功感不强烈,往往还由于自己不被大人认可而失望,久而久之学生对待自己的进步会失去动力,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变的被动。学生认为自己表现的好坏都是无关紧要的,从而放松自己,影响学习。第二,对于学生的内向、孤僻等不良性格的形成有催进因素,这些家长的子女往往表现出集体观念差,缺乏团队的协作精神。第三,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冷漠容易造成学生的流失,个别学生辍学后家长不能主动、及时的劝说让其返校。作为学生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在时间和地域上又有很多限制,对于教学工作很多只能在学校完成,学生离开校园后的监管还得依靠家长。所以说家长的这种错误观念对教学的负面影响是很深远的。
3、这种观念的形成原因和必要的引导措施。对于家长这种观念的形成究其主要原因不外有二,其一,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家长自身对教育的理解片面,自认为学生在学校中学会认字和掌握一般的计算能力就可以了。其二,农村由于剩余劳动力多,家长中外出务工人员太多,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多。家长由于受距离等条件的限制,多数对自己子女的教育表现出的是无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渐渐的对自己子女的教育疏于督促便习以为常。针对这种问题现象,首先要从家长的思想上提高认识,作为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要大力引导,让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问题重新审视,对这种错误观念的危害要有深刻的认识,逐渐转变这种观念,进而让他们在行动中慢慢转变。
二、观念二,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期望值太高,从而在学习上对孩子是苛刻要求,甚至强迫,在生活上过分溺爱。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天下所有的父母对自己子女未来道路和命运的美好心愿,这合乎情理。但在现代社会中,父母把这种美好的心愿过分夸大后,对子女的教育想尽各种办法最后变成了强迫孩子学习。家长对教育孩子的尺度标准把握不准。看到别的孩子有出息自己心里就急,孩子在学习上表现的就像父母手中的木偶。但在生活中家长又是过分迁就孩子,孩子真正变成了大人的“小祖宗”,家长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关怀。结果却适得其反,在学习的高压下,学生开始变得厌学,生活上表现的又是无主见,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这种现象最早城市多,现在城市家长觉悟高了,这种现象逐渐不存在了。但农村家长为了改变下一代的境况这种观念逐渐多了起来。比如我所了解到的,农村部分家长在孩子很小时就盲目的让孩子背诵古诗词和英语单词,当然背诵并不是坏事,但违背学生自己的意愿就不是好事了。学生被迫无奈后也就开始学会应付了,到头来学习效果并不如人愿。这个时候家长又认为问题出在农村教学跟不上城市,又会替孩子选择学校,一味盲目转学,殊不知几经波折后学习表现还是如此,此时家长也满头雾水开始迷茫,不知哪儿出了问题。而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出了错,不知这些家长们是不是对自己的急功近利有所反思?
教育本来就是在家长、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协作下完成的,尤其家长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他们必须在教育理念上有全面和科学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观念的引导下才能真正让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为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快乐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吧。
更新农村教师教育理念、提高农村教师教学能力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在农村教育发展的机遇期中,作为教育发展主体的教师有着重大的使命,他们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水平。当前。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的重点应放在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上。
[关键词]新农村新课程教师素质
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教育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是教师对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它内化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直接指导教师的行为。正确的教育理念能让教师按照科学的方式、组织合理的教育资源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六年中,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尽快地将新的教育理念内化和延伸到农村教师教学活动中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当前提升农村教师素质重点应首先放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上。
一、农村教师哪些教育观念需要更新
1.引导农村教师转变课程观,努力成为农村特色课程的开发者。长期以来,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参与教育研讨的机会不多,更较少参与课程
开发,他们总是被动地接受教研成果,或者作为消费者来消费由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开发出的课程。这直接造成两种结果,一是由于我国目前城乡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主要生活在城市里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在进行课程开发时更多地是关注城市学校的教学需要,在课程设置和内容编写上,主要以城市文化为主,农村文化并没有成为教育资源,因而并不完全切合农村教育实际,使课程难以满足农村教学,或者由于缺乏硬件条件和相关的教育资源使课程难以开展。二是由于课程开发是远离农村教师,教师只是课程的解释者和实施者,导致他们并不关注课程,缺乏课程意识。同时,由于没有参与课程的开发,也就很难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改革的核心和价值取向,使课程的实施受到影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赋予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的权利。农村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农村的实际,成为农村乡土课程开发的主体,将农村文化纳入到教育教学中。比如将农村族群观念纳入思想品德课程中,引导学生更好理解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将对土地的眷念引入自然或生物课程中,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教师必须重新认识课程,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增强课程意识,超越原有的只是把课程作为学习材料或学科看待的做法,组织切合农村教育实际和农村学生的实际需要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学习内容和进度,对农村学生实施有农村特色、符合农村和学生发展实际的教育。
2.引导农村教师转变学生观,把学生视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在今天的中小学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现象:一是“教育成为类似于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的对人进行复制式大量生产”,学生只是教育这台大机器上的一个个等待按预定程序进行标准化加工的“零件”,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了。二是一些教师和学校为了应对教育资源市场化配置和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压力,将升学率、达标数作为教育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为了升学率、达标数,部分所谓的“双差生”被排斥在教师关注的重点之外,成为被“放弃的群体”。这些现象在城市和农村都存在,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尤其在农村,如果教师不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想升学的学生将更难与城市学生竞争;另一方面,接受完义务教育或中途辍学的人所学知识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对称,出现“升学无望,致富无术”的尴尬局面。
要改变上述情况,教师必须转变过去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看法。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能够学习好的,教师应公平的面对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和挖掘。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要承认学生是有差别的,采用个别化、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去学习。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容易产生自卑,性格易内向,冒险和探索意识不强;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卫生指导,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些特殊性都需要农村教师认真加以研究和对待,为农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智商和情商两个方面的基础。
3.引导农村教师转变教师观,将自己定位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其职能就是进行单向度的知识灌输。但是,在知识爆炸性增长的现代社会,教师是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甚至本学科范围内的知识。把教师塑造成知识的化身既不符合现实,又会错误地引导教师成为知识的收集者、保管者而不是利用者和创造者,会给教师造成过大的负担,也会限制教师的创新活动。从农村教师的学历背景、知识结构、培训经历来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就进入师范教育(中师、师专)或者高中毕业后进入师范大学学习,毕业后到农村任教,由于长期的学校生活使他们对农村的生产和农村的文化并不熟悉,而较短的城市学习经历也没有使他们熟悉城市的文化和生活,再加上缺乏及时和畅通的继续学习渠道,农村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更新不及城市教师多和快,这就造成农村教师难以将教材中的许多新概念、新事物讲清楚。同时,他们由于缺乏农村生产方面的技术,因而面对学生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也难有很好地指导。面对这样一种现实,农村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重新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再也不能固守教师中心的做法,而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首先应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学习”的关系,这个合作关系建立的基础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其次,农村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开发切合学生和农村实际的课程,组织多种教育资源来引导和指导学生。
4.引导农村教师确立新的教育时空观,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传统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其阶段性和终极性。这种阶段性和终极性容易使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隔阂,已成为个体和社会向前发展的制约因素。农村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都要求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是不可能随着基础教育阶段的一次性学习的结束而彻底完成,新的教育时空观其核心就是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农村教师有责任按照终身学习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形成终身学习的动力。同时,农村学生可能会由于家庭经济等原因而过早结束学业,这也要求农村教师要关注学生将来就业和谋生的需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实践能 力的培养,特别是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离开学校后依然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农村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教师通过持续的学习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增强业务能力。教师更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模范实践者,树立起多元学习观念,积极参加在职培训、自觉开展教学科研、加强教学反思,把学习和科研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二、农村教师重点要提升哪些方面的教学能力
将新的教育理念内化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并以此为要求来提升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从当前农村教师的实际来看,应重点提升农村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课堂设计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育评价能力和问题应对能力。
1.提升农村教师地域特色课程的开发能力。课程开发是指“使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要求的持续不断的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与过程。”地域特色课程是指教师根据当地地域特色和学生的实际状况,以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课程体系。对于农村而言,特色课程开发就是将对农村学生的生活、生产以及后续发展有实际意义的课程,比如农田管理、牲畜疫病防治、民俗民风、历史传统、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等整合成系统的课程并纳入到学校教学中。这些课程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学校特色,如果由课程专家开发,则难免出现一刀切,忽视差异性的老问题。由农村教师去开发,一方面可以使课程更贴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为教师更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因此由教师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更能反映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参与地域特色课程开发,促进他们深入学生生活环境之中,考察研究学生的生存条件,找准学生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兴趣点,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与学生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易于使学生接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2.增强农村教师课堂设计能力。课堂设计能力,是指教师有意识地预设课堂教学环节,通过安排富有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上充满活力,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之所以强调农村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主要针对过去农村教育中教师偏重知识传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视不够这个问题提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农村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他们在深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或是进入城市工作,与城市学生在动手能力、质疑精神和创新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增强农村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实际上就是农村教师实践新的学生观的具体行为,保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落实。要提高农村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师在备课中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为主线来安排教学,把教学的重难点与学生的能力增长点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构建起师生良性互动的开放教学模式,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3.增强农村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反思是教师持续成长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教师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对提高教学水平、形成教学特色、激发学习动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更要积极反思,通过反思去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既可以借助教学实况录像或定期的微格教学进行反思,又可以借助教学日志进行反思。其内容以每天教学活动为主,将当天自认为最好的、最不好的、最难以解决的、最满意的、最头痛的事件细致记录下来。一段时间后,对这些记录进行回顾,教师就可以发现这些记录概括了自己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和常遇到的难题,帮助教师了解优缺点,有助于教师针对性地校正失误,还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和调整。通过长期的坚持,教师便会逐渐养成反思的习惯。
4.提升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根据心理学归因机制,适当的评价,有利于强化受众的某项行为。在追求和谐发展的今天,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而教师在对自己和同行的评价时应将“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好了基础,使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及体质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好了基础,包括接受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三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从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方面去培养学生,为学生的多种可能性的发展打好了基础。确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指标”的教育评价观,要求教师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五个转变”,即“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课程内容以服务应试为主向以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教学评估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转变。”
5.增强农村教师问题应对能力。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马克思也曾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把这句话放在教育背景下来理解,可以得出问题是最能反映一个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其内心状态的结论。作为教师发现和找准学生存在的问题是进行教育的关键。能否发现问题、是否敢于面对问题、能否切实解决问题,既是衡量一个教师能力的标杆,有时衡量一个教师责任感的标杆。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各种思想都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学生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不强,这就使他们更容易遭遇思想上的困惑或受到不良因素的负面影响。比如,目前在中小学存在的厌学情绪、沉迷网络游戏、暴力倾向、心理脆弱、价值观扭曲等。对这些问题及早发现和有效防治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直该增强问题意识和问题应对能力,历炼出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并注意积累处理相关问题的知识和措施,建立起适合自己的问题应对机制。另外,农村地区的学生还存在一些特殊的问题比如辍学率高、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这更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出现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农村教师则应更多的关注。
提高新农村教育发展的质量,关键在教师的素质和努力,高等师范院校、广大教师培训机构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深入推进基础课程改革,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广大农村教师的头脑,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为培养更多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建设者服务。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学校面临的困惑探因
包括本次新课程改革在内,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历了多次改革,成绩当然有目共睹,但另一种情况也不可忽视.至目前为止,农村学校课堂上“一本教科书,一本教案,一只粉笔”的现象仍多为见。虽然新课标实施下的新课改对每位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但,勿庸讳言,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在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仍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真正把新课改落实到实处,新课改在农村学校面临着困惑,遭遇着尴尬的农村学校无论学校分布范围,还是在校师生人数,在教育领域占据着重要位置.如果新一轮的课改不在广大农村学校深入取得成效,那将是本次课改的巨大缺憾,甚至是我国义务教育事业中阶段性的失误.所以,探讨新课改在农村学校面临困惑的原因,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而言,责无旁贷.我认为这此困惑既有主观意识的影响,也有客观条件的制约。一.思想意识的影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他们的课堂改革意识对课改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农村地区地理环境封闭,信息交流条件差,作为农村学校教师,往往受着这些因素的约束,总是习惯固守传统教学观念运用旧有的教学手法,在新课改进行之际:
1,乘坐顺水船,涛声依旧
广大农村教师还习惯地把这次新课改当成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方法的变革,没有真正领悟到本次课改的真谛,没有真正认识到从思想上改革教学观念的重要性,没有把握住课改的实施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这一要求。相反,认为师生平等了,师生互动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自己的课堂教学时间不够了,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了。因而,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还在沿用着自己的老方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苦苦应酬,以不变应万变,固守着自己长期据有的以已为中心的课堂阵地。有的教师且认为,新课改需要学生们必须具有一定的水平,农村学生缺少这方面的条件,只能寄希望于那些先进的地方取得了经验,然后来个“学习借鉴”,就好像语文教学中以往学习魏书生的课堂民主管理,钱梦龙的“三主四式”那些模式一样,只求在教法上照搬照用。不能主动摸索适合本地区学校教学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方法、新路子,使得新课改进程步伐缓慢,有的甚至是原地不动。
2,盲目赶潮流,矫枉过正
有敢于尝试的勇气,应该给予肯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严重盲目性,使得新课改面临着另一方面的困惑。
这种做法的老师受课改大势所驱,决心“大干一番”,所以就按自己所理解的新课改要求,不结合农村教育状况实际,认为课堂上就是“激发”兴趣,传授学习“方法”,结果导致教学过程本末倒置,其“方法”也只能是缘本求鱼。在这些老师执教的课堂上,只强调“学生的活动”,往往缺乏对学生的合理正确的引导,只追求表面的热闹,一堂课下来,学生倒很开心,但收效甚微。这种现象表面看课改行动了起来,但却不具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这样的困惑更值得我们深思。因为这一做法从表面看“行动”了起来,更具有迷惑性。
二.客观条件方面的限制:
现在,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广阔的信息渠道,学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中启发思维,在思维中沉淀知识,在知识中形成能力。而在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客观条件制约了这些环节,使新课改在农村学校面临困惑。1.教师因素
教师一直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出现,老师们已习惯于自己那种高高在上的角色定位,而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这一角色定位的转化,在广大农村学校还很难做到,因为教师也长期在落后封闭的环境下重复完成教书匠之任务,很难一时转变过来,更不能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课改实践。另外,农村教师的来源途径不一,相当数量的教师需要不断的接受继续教育,才能达到新课改要求的执教水平。2.先进教学设施缺乏 现在,农村学校先进教学设施的缺乏,成为影响教学的一个凸显的问题,与新课改的适用要求差距更大了。如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等等只是普九验收时硬件设施的摆设,很难在平时教学中发挥实际作用,它的应用功能几近为零。另外,关键是这些设施除了镇级以上的中心校拥有外,其他级别低一些的学校根本就不具备这些设施,例如:包括老师在内能够操作微机,那都是“高人”了。这些显然妨碍了农村学校新课改的进行,好多课改内容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让广大农村学校而对新课改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农村广大地区生活贫困,学生的课外“武装”也简单的可怜,能拥有上学的机会就不错了,别说再有额外购置学习资料的能力了。这也使农村课堂教学只能是一本教材闯天下了。三.评价制度方面的制约:
一个学校的质量,要受到方方面面的评价,一个教师的业绩如何,也要受到评价,单就主管部门就有一系列的评价制度,而这些评价制度就如一把双刃剑,能保证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但有时也会影响到新课改的进行。
1.上令下行,不敢越雷池半步,有时可能导致因噎废食
如新课改的一些活动课,就要搜集大量课外材料,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吗,有时活动课走出课堂,效果就比较明显,但如遇到安全问题这一做法就行不通。当然强调安全无疑是对的,所以面对安全问题制度的执行,这样的活动也只能是“望令兴叹”。诚然,活动的开展多种多样,并不一定非外出活动不可,这只是举例说明问题而已。2.面对考试指挥棒,教师也只能是“服从为天职”
新课改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应该是各方面素质综合提高。但可怕的是往往中考、高考成了广大教师教学行为的指挥棒,这一问题不仅仅局限在农村,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与奖金、晋职、晋级相挂钩。所以,首先得保证学生考好,不然,进行课程改革成功了还好,万一失败,就此一项指标那教师就会陷入“十恶不赦”的窘境。另外,社会现实环境的影响,也会抹杀教师进行课改的积极性。
农村学生家长让孩子上学,最大指望就是孩子能成才,抱定的是“朝为旧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朴素愿望。面对家长的愿望,多让学生考入大学或重点高中是农村教师的任务,否则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至于课改,短期内很难一下子取得明显效果,如果不能尽力地满足家长和学生的要求和希望,这样的老师在人们心目中自然就是“不务正业”了。
总之,新课改任重道远,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学校,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应该谨记前人遗训“吾将上下而求索”,你我约定:在新课改路途上共同努力,一道前进。
【论文关键词】新课改;农村教师;教学观念;转变
【论文摘要】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农村初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调查,我们看到农村教师至少在教学观、知识观、能力观等方面已经有了转变。这引发我们对农村教师观念转变过程的思考:自我实现需要的增长与培训平台设置的不足、自我价值的理性建构与管理机制的保障难度、自我发展的主观选择与客观环境的空间限制,使农村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内在转变不断面临理论与实践的考验。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村教育的成败关系着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是目前新课改面临的一大挑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其功能、结构、内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开放性等特点。新课改的不断深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既是一次挑战,又是一次发展的机遇。
一、农村教师的教学观念调查
新课改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又一次改革。这一改革,旨在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改革启动之初,许多教师并没有立即响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的深入,新课改也就慢慢被人们所接受。为了了解农村中学教师对新课改的态度,了解他们的教学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是否产生了变化,以及产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江苏省苏北地区一所农村初中的教师进行了调查。该学校虽然离市区很近,但还是在乡镇开发区内。学校的教学楼房比较简陋,教学硬件和软件还不完善,学生课外学习与娱乐场所还在建设之中,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从收回的调查问卷看,年龄在21 ~40岁的教师对新课改持“赞成”态度,而年龄在40岁以上的教师,其中担任行政职务的持“基本赞成”的态度,没有担任任何职务的则抱有“除改教材其他无变化”的态度。年龄在21~ 40岁的是教师队伍中年轻的一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们把握了时代的脉络,不断关注新的教育动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及专业基本技能。除提高教学能力之外,他们还阅读教育类各种书籍,把握参加每一次培训的机会,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适应着新课改。可以说,正是有了这些新鲜血液注入到教师队伍中,才使得新课改更加快速、有效地实施。而年龄在40岁以上的教师们,年龄偏大,接受新的事物没有年轻教师快,虽然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是还不能适应这种新的理念。他们用传统教学模式教了几十年,让他们短期内改变原有的模式,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等技术,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而他们中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们,出去参加学习的机会比其他同龄的教师多,所以相对来说接受新事物比较快。
该校还有30%的教师不能全面接受新课改,其中绝大部分是老教师。通过了解,学校的领导十分重视新课改,正准备开展“新课改下,我的教学变化”系列主题活动。这样教师们可以互动,年轻的教师可以带动年老的教师,让他们感受到课改后课堂教学变化的好处以及学生们所获得的良好成绩。教师之间还可以相互学习,把新课改真正落到实处。2009年以来,“五严”规定的严格执行,学校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管理模式;盐城市“有效教学”年的开展,对教学、教研“有效”性不断追问,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在被动与主动中改变着。
二、新课改对农村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根据前面所说的“农村教师新课改现实状况”的调查,笔者已经对该校教师有了初步了解。为了进一步了解新课改对农村教师教学观念产生的影响,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及跟一些教师交谈,感受到新课改对教师的影响至少表现在教学观、知识观、能力观等方面。
(一)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当前农村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可避免地以追求升学为目的,往往是为升学而教,为升学而学。面对新课程的推进和新教材的使用,农村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也在悄悄的改变着。一是慢慢调整自我定位。教师自我角色的调整,从笔者观察到的农村课堂教学来看,形式上明显地表现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互动,“教学互动,是指教与学两个要素围绕课程目标针对同一个事实积极交流沟通和相互作用的规则运动形式。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逐渐成为课堂的互动基础,教师自称为由“主演”向“配角”、又由“演员”向“导演”转变。二是重新审视学科价值。伴随着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实施,各学科负载着传承学科知识、技能的功能,也对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访谈中,可以体会到这所学校的教师对学科素养的理解已较深人。例如有教师谈到,“学科素养有别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蕴含着丰富的再学习潜能,它必须通过学生内心世界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才能得以提高。”这样的观念得到大多数在座教师的认同。三是渐渐改变学生观。“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可能获得成功的。对于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学生,要看到其不成熟的一面,指导其健康成长。其次,他有着丰富的个性,有着自身的特质。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并对其独特性进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展,成为富有个性的人,应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再次,学生是独立的人,有着自己的责任与权利。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尊重其主体性,并使自己的教育与教学适应不同个体的情况与要求。对于《走进新课程》中这段话的理解,这所学校的教师认为,可以理性地接受。而如何理性地落实在行动上,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二)教师知识观的转变。A教师是该校一位教龄比较长的语文老师,从与他的交谈得知,他的教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人们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那时学生来学校读书是半天学习,半天劳动,还要帮助家里干活。那时候的学生知识面窄,没有好的教育条件,而且大部分学生对教育看得不是很重。所以教师不需要备什么课,直接进教室上课,课堂上只要读读课文,教学生认认字也就行了。那时教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教书匠”,比较轻松。第二个阶段,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学生们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以外,课外也能读到越来越多的书报、杂志,想通过课堂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时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则要有一桶水。第不阶段便是新课改的实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在课堂上已不满足于获得知识,更希望能提高学习能力,甚至能用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在给予学生一杯水的同时,则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流。而只给学生“知识”已不够了,学生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方法。A教师感叹,为了吃教学“这碗饭”,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了。
(三)教师能力观的转变。B教师是该校一位教龄比较长的数学老师,且兼教务处主任工作。他说,过去考察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实际就是备课、上课、课外辅导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被简化为“备”教案、“教”教案,充当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如果能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就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当新课改提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要建构民主、平等、对话的课堂,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才发现自己教学、科研能力的严重不足。长期以来的惯性曾经让我们试图抵制这种变化,但是接踵而来的课程模式、教材内容、考试方式的变化,已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应有怎样的教学能力?怎样才能具备这样的教学能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三、对农村教师观念转变过程的思考
(一)自我实现需要的增长与培训平台设置的不足
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教师的发展需要是一种社会需要,是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应。当教师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促使教师去从事满足需要的行为活动,从而产生相应的动机。农村教师的发展需要与所有教师内在发展愿望相一致,它与教师对教师职业本质的理解密切相关,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表现是对某种特定目标的追寻,有改变自身与周围环境的愿望。
农村教师一旦将自己置身于教师这个专业群体中,首先会感受到的是环境对自己发展的限制,因而寻求改变环境进而改变自身的愿望就应运而生。这样,农村教师就会主动寻求学习机会,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政府也会通过制度安排为教师的发展提供选择的机会与渠道。但是,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却在两方面遇到困难:一方面政府的政策与制度并非出自引导教师继续专业化的历程,而是把教师纳人到刻板的制度框架内,教师失去了对课程、对学习方式的选择权;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新教师与20年以上的老教师一同学习,接受同样内容与方式的培训,这就使部分教师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缺乏内驱力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继续教育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思考的,是让教师适应这种“被培训”,还是合理地设置培训平台,答案应是不言自明的。
(二)自我价值的理性建构与管理机制的保障难度
从理性上分析,农村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必须懂得乡村学生的生活与个性,否则得不到学生的响应和尊重;另一方面,国家提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采纳新的教学方法,反对死记硬背、“注人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注重儿童的心理特点,考核和教学督导员也要求老师加强教育教学素养,但是家长对不断更新的教学
内容与方式产生怀疑。农村教师群体在适应国家教育要求和满足社区需要之间产生困惑,教师在国家控制与乡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间存在冲突。新课程标准与乡村民众期望之间产生差距,乡村社会对教育现代性的疑惑,一方面表明来自西化、城市化的教学方式在乡村中遭遇的阻力和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国家乡村教育现代化诉求未能从底层民众的视角来尊重乡村生活的合理性。对于大多数的农民来说,教育是作为孩子升迁性工具而存在。政府提倡以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仍然只是停留在文件上,未能有效地深人到课堂教学中。
农村教师在观念转换过程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职业中的“人”,另一个是人所从事的“专业”。前一个强调职业属性特征对从业者的影响,后一个则关注人在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个人对专业的方方面面的理性感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为核心,并与教师奖罚相挂钩,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在农村依然很普遍。况且现行的国民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乡村文化多样性,排挤地方性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从而造成了学校教育与乡村社区的疏远和隔离。事实上,国家教育政策、地方政府、学校与乡村生活之间存在诸多摩擦与整合,教育与乡村社会的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自我发展的主观选择与客观环境的空间限制
教师是一个群体,又是一个“具体个人”,其“个体生命是以整体的方式存活在环境中,并在与环境一日不可中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构成中生存与发展。因此,不能脱离教师所处的具体学校环境研究其发展。教师发展是“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不能离开教师所处的环境研究影响其发展的原因。因为人的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不是外砾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农村教师对课程改革从被动承担到主动选择,明显感觉到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制约,在个人主观意愿与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冲突时,主观的选择必须服从客观的环境。随着城市化程度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农村教育与地方社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新式教育在课程、教法、师资等方面与乡村社会产生种种不适应和冲突,农村教师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群体。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乡村本色在逐渐淡化,虽然地方性文化小传统仍然顽强地持续延伸。九年义务教育、大众传媒和通讯网络以及行政体系的广泛延伸,乡村文化小传统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农村教师的专业选择由被动承担转化为主动选择,发展的程度只能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渐变相适应。于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师的反思成了形式主义的工作总结,或撰写上报材料,“校本课程”开发成了“集体备课”。
在现实中,我们在期待农村教师教学观念与行为转变过程中所要面对的理论与实践困难远不止这些。尽管农村学校的课改从“自为”到“自足”再到“自在”的过程举步维艰,我们所能做的是不停的寻求—关注—寻求。因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意味着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学生的发展意味着社会的发展,而农村社会的发展意味着为农村教师的转变与发展不断提供可能。
第二篇: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提升人文素养
2017年9月13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我们县教育局组织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的部编新教培训。那精辟的教材分析、可行的教学建议、激烈的教学讨论不时地在脑海里浮现,那精彩的教学情景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参加本次活动的体会,那就是受益匪浅。
1、在本次培训中,主讲朱老师从拼音与识字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几方面的教学建议中,使我对部编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教材培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
3、讲授新教材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材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材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4、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5、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语文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我一定会珍惜本次学习培训的机会,认真学习,利用更多的时间给自己“充电”,为将来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第三篇:转变教学观念
实践证明,新课程最大的难点是观念的更新。那么,作为今天的教师,该更新哪些观念呢?
厦门教育学院章立早同志专门从事教育干部的培训工作,在和基层教育一线的教师和干部接触中,他发现大家在思想上有许多困惑。于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依据自己对教育的研究和对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判断,有针对性地记录下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感悟,日积月累,形成这39条教育理念。现刊发如下,以期望和广大读者朋友共同探寻解决我们思想困惑的更多新理念。希望读者朋友积极投稿,把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悟到的新理念提炼出来,与大家分享。教 育
1、知识教育靠“灌输”,人文教育靠熏陶。
2、我国教育的一些优势(学生的计算能力强等),现代技术是可以代替的,而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弱等),却是现代技术无法代替的。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改革的主要原因。
3、我们教师要牢记:没有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没有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永远不可能从某一位成功教师那里克隆相同的教育艺术或方法来对自己的学生实行成功教育。如果真的能够那样,世界将是只有领袖、政治家、科学家、诗人、银行家、企业家和大富翁的世界,世界也将变得无法存在。
4、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学 校
5、我们不应该片面理解学校只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为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发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放弃教师发展而追求学生发展,最终学生的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教 师
6、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美好的未来。
7、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应自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
8、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9、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10、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11、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12、这几种比喻很值得我们教师欣赏: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课堂教学
13、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题。如果学生提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是学生提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难怪有人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所以,中国学生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会不断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连老师也回答不了,就算很成功了,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会突发奇想,富有创意。
14、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要首先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立场,而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式的裁决,而要进行富于启发价值的评价;不要对学生鲜明的个性或完全否决或过度赞赏,而要引导学生鲜明的个性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15、衡量教育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16、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现在的课堂教学,学生应该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17、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走进教室,学习后在更高层面上产生不同的新问题。
18、教师在课堂上要控制自己的表现欲,惟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及思考的时间。如今学生在课堂上缺少的就是“表现机会”和“思考时间”。
19、教师向学生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向教师提出“为什么”。20、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学就是为了‘会学’”。教师与学生
21、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22、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23、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自己的是同样多的!
24、教师的表扬或鼓励,对有些学生而言是“锦上添花”,对有些学生而言则是“雪中送炭”。相比之下,教师应该更多一些“雪中送炭”。
25、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26、批评学生时一定要讲究方法,而表扬学生时则可以适当地信口开河。教师的专业化
27、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学习的速度务必大于教育变革的速度。教师要将“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业需要,形成“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处,事事是学习之事”的理念。
28、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29、能使学生超过自己的教师才是最好的教师,能使自己超过教师的学生才是最好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有超越之胆,即具有敢于超越教师的精神;有超越之识,即具有超越教师的能力;有超越之智,即具有超越教师的智慧。30、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是一个成熟的高素质教师。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1、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学生行为习惯
32、学生行为优秀不是真正的优秀,学生行为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行为习惯。
33、当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需要的时候,原先认为“学习是苦事”就会变成“学习是乐事”。
师 德
34、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
35、宁可让学生说错误的真话,也不要让学生说漂亮的假话。
36、“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成功;“抱怨”,肯定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管 理
37、没有最好的教师,只有用好的教师。创新能力
38、质疑能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能力之一,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只有通过质疑和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不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得以不断提高。教师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学生就敢于质疑;教师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学生就善于质疑;教师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自由的教学氛围,学生就经常质疑。现代教育方向
39、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新、否定等级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导思想;人性化、信息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价值取向,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特征。
第四篇:转变作文教学观念
转变作文教学观念
当前小学生怕写作文存在的问题:无物可写,无话可说,写不具体,写不真实、基本功差。这些问题的存在与作文课堂教学观念有直接关系。在传统的作文教学课堂观中,学生的写作以教师的命题内容为中心,自主写作的空间狭小,并且遵循“教师讲——学生做”的封闭的作文教学模式。其结果是:学生越写越厌,越写越无话可写。到最后把作文当作一种负担或应付;而语文教师也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视为难题。
教学的实质在于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者。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小学作文课堂教学也就是要贯彻这样的课堂观。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就必须以学生为本位,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明确小学作文教学目标,把握小学作文教学“按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阶段来安排“的特点,构建以师生互动、交往的作文教学模式,让小学生“乐意写”,“自由写”,最后“学会写”。
第五篇:转变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
《转变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
英语组校本培训资料三
时间:2015年1月14号下午 地点:1-3-2办公室 主讲人:周洁 学时:4学时
多年来,职业中学的基础课程教学备受冷落,这与普通中学的关注程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事实上,职业中学的学生多数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家庭情况普遍不好,素质不高,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注。而中职阶段是他们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为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随着职业教育走出低谷,职校生就业形势好转以及单招规模逐年扩大,职教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多,但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由于职教自身的特点,诸如生源素质下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等条件的制约,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其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职校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改革,观念先行,教学观念的落后又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目前在大多数职校教师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 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共性轻差异,重独立轻合作,重认知轻情感,重课内轻课外,重智育轻德育,高耗费低效率等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普遍存在,甚至在一些公开教学活动上也有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与当今的课程改革相距甚远。要适应时代进步,适应课程改革,适应职教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中等职校教师亟需转变教学观念。要转变教学观念,必须弄清这些观念形成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在传统教育、应试教育观念长期影响下的语文教师,一时很难摈弃旧观念的痼疾,尤其是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片面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致使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脱离职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滋长了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和厌学情绪。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氛围不浓,教师缺乏转变教学观念的紧迫感。
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中学,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差异性越来越大,学生入学的起点不高,有不少学生实际上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合格要求。很多学生基础薄弱,素养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职校后,很多学生甚至片面的认为,职业学校只要专业技能好,其它科目无所谓,部分学生家长也持这一观点,学生更加放松对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教师的要求当然不会很高,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很轻易地应付。另外,由于职业中学培养目标也不同于普通中学,基本上没有升学压力,因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压力就小,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改变教学观念的紧迫感就越弱。近年来,随着单招规模扩大,参加单招人数增多,职校教师才有更多机会参加一些大的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学法,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然而,同普通中学相比,这些活动实在是少之又少。
三、职业学校的体制不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职业学校缺少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吃大锅饭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教师参加教研、教改的积极性不高,学校的学术氛围不浓。教学考核上是根据量的多少来分配奖金,质的好坏只占很少一部分,结果是上好上坏一个样,难以调动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职教改革步伐加快,职教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迫使职教界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一些新课题应运而生。尽管某些学校选择了一些针对性的课题进行研究,但真正参与的教师不多,即便进行调查研究,也不是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而是当作一项任务,为研究而研究。写论文,也是急功近利,多半是因为评职称的需要而东拼西凑,很少能深入职教实际,深入学生学习实际。这里并非否认职教同行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同普通中学相比,我们的教学难度确实很大,这点,我深有体会。职业学校的体制不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无异于痴人说梦。
四、职业学基础课受重视程度不够,延缓了教师转变观念。
中等职业学校固有的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思想一时很难消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职教文化课重视不够,包括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自身也忽视文化课的教学,这些都不利于教师转变观念。众所周知,高校年年扩招,普高热的持续冲击,中等职业教育每况愈下,很多学校面临困难。因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学校文化课教研力度不够,职业学校文化课教研活动普遍偏少,对广大职业学校教师进行进修培训的机会更少。很多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理论念一无所知,相当一部分从未见过新课标,何谈用新理念来指导教学行为?
五、校园网络的建立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产生的负作用。
目前,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普及了校园网,校园网的建设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动力支撑。校园网理应成为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实施新课标的手段,然而,很多教师迷恋于网络上的游戏,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荒废在网络游戏、聊天上,无心钻研教材,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网络是把“双刃剑”,推行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关键是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观念陈腐,师德失衡,再先进的技术也无从替代人的观念、思想。
其实,对中等职业学校而言,更需要新课程理念。一方面,中等职校语文教学环境相对宽松,升学压力不重;另一方面,职校本身的特点,也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条件,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实践、创业精神、创新意识等是职业学校学生迫切需要的。因而,新课程理念职业高中比普通高中更需要,当务之急,要转变教学观念,我认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该转变以下几种理念:
1、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校教育的本质内含是塑造人,以人为本。“教育就是把人变成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从一定的层面上来说,教师的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要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发展,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
2、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我们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只关注自己教了多少,上得如何,这种“满堂灌”的方法是最落后、最省力但也是最不负责的教法。
课堂教学的根本途径是“千方百计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要注意是“实现”而不是“体现”。老师永远代替不了学生。老师懂并不代表学生就会。现代教学认为:并非讲了学生就会了,而是学生学了、学生感悟了、才能发展。教师讲得再好也是自己在表演,有时还出现“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的怪现象。大家都知道教师的“教”是为了“不复需教”。叶圣陶讲“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行探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能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教师“教”的最高层次不是教会,教懂,而是会学,教会学生终身做人的道理和受益的学习方法。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叫“学校”,不叫“教校”,是“学堂”,而不是“教堂”?据联合国科教文《学生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3、教师要转变课堂上角色
教师在讲台上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可能对学生终身产生影响。正如“一支粉笔绘华厦,三尺讲台有雷声”。小小讲台,能展示古今中外,能讲出五州风雨,能讲出千军万马。能改变人一生的命运。然而教师在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同时,不要忘了学生。教师应是导演,应组织学生演好“戏”,排好“节目”。教师应是教练,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指导他们如何跑、如何打、如何赛!不仅战术,思想上也负责。有了骄气要批评,缺乏斗志要鼓励。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造性地利用课堂资源,千方百计地与学生一起创设最佳教学情景,营造情景交融的心理氛围,使学生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脑思、动手写、独立地投入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个人的主宰。教与学要互相沟通、互相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实施多向信息传递。
4、教师要转变师生关系
教师要正确看待今日的学生。当今的学生:智慧、聪明、早熟、接受快、信息广、起点高,今非昔比。教师要彻底摒弃“师道尊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教育,要以人为本。师生应是教学合作的伙伴,师生应一块学习,一块研究,共同切磋,教学相长。共同度过中学美好的时光。对学生,争取做人做学问都突飞猛进,对教师则事业有成,桃李满天下。师生应是朋友、同志。学校本身是一种服务行业,在为社会、为家长、为下一代、为祖国的强盛服务。教师的微笑致关重要,微笑是教师一种高修养,是一种高境界,是对自己工作感到满意,对自己课有必胜信心,对自己的事业感到称心的表现。
5、教师要把“失败为成功之母”转变为“成功是成功之母”
“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理念在教育上要转变。老是失败,会让学生丧失自信。
批评过多,讽刺挖苦,不能增强学生的抗挫折力。鼓励、表扬会给学生插上翅膀,扬起风帆。“数子十过,不如赞其一功”。不要光找学生缺点。心理学认为:当外界的剌激使人原有的一些活动得到维持和发展,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而且能良性循环。
6、教师要转变职业理想观念
教师不能只当教书匠,要作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教师应把专家型、研究型教师当作自己奋斗目标。教师职业本身特点:明显的辛苦性,复杂性,操心多,责任大。教师职业本身是一种精神境界,不可能发财。“想发财,你别来”。“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人要有一种精神”。要当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就不能急功近利,不得浮燥,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勤奋学习,辛勤耕耘,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辈子兢兢业业,为自己的信仰而追求,争取实现先念书,后教书,到最后写书,这样每一个教师所羡慕的美好愿望。
7、教师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
教师持续长时间高紧张的脑力劳动,需要调节。教师需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需要总结、反思、充电。需要安排好个人生活,好以利再战。学生的学习也要讲究效率。学习需在一个安静稳定的环境中进行。从学到体验到悟有一个过程。不能指望开几个夜车就能有什么创造发明。教育有其内部规律。从人的生长史看,人一生下来总是先躺着,再学会翻身,再学会坐。再学会爬,然后走、跑,而学会说话更晚,一步也不能少。教学也是这样。“教必有法,教无定法。”,“有模式论,不唯模式论。”教学教改之所以难,难在不好形成固定模式和套路。没有任何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去适合任何教学情景。教师要搞课题、搞研究,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效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要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所以要搞好教学科研。教科研在教学上的本质内涵,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量与质的相互转变的各种数据的思维取值,在此基础上升华为一种教育理念,从而为教学提供最有价值的指导与改进方案,最终提高广大教师的自为能力与感知教学的高层次意识。
8、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是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否则再好的教材也无用,再好的经也给念歪了。“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不会有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时代变了,对象变了,教材变了,教师必须从头学习,抓紧充电。对于新教师,则注重以实践任务为主线;对于初级教师要突出知识的更新和实践经验的反思,旨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对于中高级教师要以教育科研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重点,通过教育科研的过程参与促进他们从“经验型”向“专家型”教师的过渡。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
希望我们广大教师以实际行动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使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