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03:5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

第一篇: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

群落的结构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2.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群落的结构特征,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

(2)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群落的结构。

第2课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某池塘示意图(标出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的各种生物)

师:幻灯片上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池塘,从池塘中我们可以看到基本划分为三个部分,水面、水中和水底。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分别有哪些种群?举例说明。生:至少有8个种群。有黑鱼、草鱼,水面上有浮萍、水葫芦等,还会有一些藻类。水底有河蚌、螺蛳,淤泥中会有各种微生物。

师:这位同学列举得非常详细,池塘中主要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植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和微生物类群。这些种群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其实不用思考,我们也知道,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个体之间是有联系的。在这里我们做这样一个假设,池塘中的肉食性鱼黑鱼被人类大量捕捞,池塘中其他种群的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生: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着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在一起的种群之间也有着很多的联系,某一种群的数量不止受到同种生物个体的影响,还要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所以我们研究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要观察的范围放得更大一些,要把池塘中所有生物的大家庭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我们叫它群落。群落在我们之前研究种群的时候有给大家提到过,现在,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群落?今天这节课将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群落的结构。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师:了解了群落的定义以后,请同学来举些群落的例子。

生:一块稻田中的水稻、杂草、各种昆虫、青蛙等动物组成一个群落。师:其他同学认为这些动植物种群的总和能否称为一个群落?

生:不能,因为稻田中除了各种动植物以外还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师:很好,要注意群落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生物的总和。

师:从群落的概念中,可看出群落是以种群作为基本组成单位的,能组成群落的种群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而且群落这个有机整体比我们前面所讨论的种群这个整体层次更高、范围更广。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当把种群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时,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

生:研究了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还研究了种群的数量变化。

师:回答得非常好。群落是更高层次的整体,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又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获得一些新的认识。我们以池塘群落为例,来看看群落需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师:池塘里面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也就有很多的种群,对于稻田来说,也有好多生物种群,但是池塘群落和稻田群落相同吗?

生:是不一样的。

师:你从哪儿可以判断它们是不同的呢?

生:组成池塘群落和稻田群落中的各种种群是不同的。

师:非常好,通常情况下,不同群落的群落结构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研究一个群落首先要研究这个群落中有多少种群,而且不同种群在同一个群落中数量上是有差异的,哪些种群的数量比较多,占优势?这些种群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有些什么样的联系呢?这些都是研究一个群落必须要分析清楚的问题。在池塘中,水面表层、中层和底层生活的都是哪些生物?

生:表层主要是一些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中层生活着一些吃草的鱼群,底层主要生活着肉食性的鱼类、蚌、螺蛳。池塘的淤泥中还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师:可以看出不同的种群在这池塘群落中占据了不同的位置,从而导致整个池塘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还有,池塘、森林等这些群落如果受到干扰或破坏,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些我们将在群落的演替中一起探讨。看来,研究的角度不同,出现的问题也就不同,站得越高,能发现的问题越多,而且也能使我们分析问题越具体、越全面。下面,我们就针对群落水平上的这些问题逐一进行探讨。

板书: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师:每个群落都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构成。如果要区别不同的群落,我们首先从哪个角度去分析呢?先请同学观察福建武夷山的长绿阔叶林和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还有图边上的相关信息。说说这两个森林群落有哪些区别?

生:新疆北部主要是长绿针叶树种,而南方许多森林的树种主要是阔叶乔木。师:大家会发现,观察某一群落时,一般都会去分析该群落主要有哪些物种,也就是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而且,最明显的是该群落中数量较多,起到主要作用的物种,也称优势种。所以不同群落其种类组成的优势种是不同的。那为什么北方主要是针叶林呢?从个体水平的新陈代谢过程思考一下呢?

生:树叶变成针状主要是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热量的散失来适应外界寒冷的环境。师:很好。通过信息还能找出有什么样的区别吗?

生: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在福建武夷山动植物种类繁多,而在寒冷的冻原上,动植物种类相对要少得多。

师:从这两个群落的物种组成上,可以发现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有差别的。我们把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书上的这两个森林群落物种丰富度哪个更大?

生: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物种丰富度大。

师:同样,从我国东北到海南木本植物的丰富程度会怎么变化呢? 生:应该是越来越丰富。

师:这和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生活中,我们也会有这样的尝试,南方的森林明显会比北方的生物种类多,最简单的例子便是,热带雨林和大兴安岭这些。从这里我们又能得到一个结论: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说来,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从赤道到北极,人们会发现动植物的种类将逐渐减少。有关的丰富度,我们课后一起做一个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板书:

三、种间关系

师:不论是具有繁多生物种类的热带森林还是生物稀少的冻原地带,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种群并不是随机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种间关系有哪些?各种种间关系对群落中的种群有些什么样的影响?这些也是我们在群落水平上需要研究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些例子。

课件展示:

资料一:1934年,生态学家高斯选用了两种形态和生活习性上很接近的草履虫进行了以下实验:取相等数量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用同一种杆菌为诱饵,放在某个容器中培养。结果发现:开始时两个种群的数量都有增长,随后双小核草履虫个体数继续增加,而大草履虫个体数下降,16天后只有双小核草履虫存活。这两种草履虫都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高斯还对两种草履虫进行了单独培养,培养的结果,两种草履虫的数量一开始都是增加的,后来都维持在一个最大值。

资料二: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捕食雪兔。研究人员在90多年的时间里,对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作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资料三:(1)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2)蛔虫寄生在人体内,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粒中。

资料四:(1)白蚁消化道内生活着一种厌氧型的多鞭毛虫,这种原生动物能分泌水解纤维素的酶用来消化白蚁的食物——木材。

(2)防治松毛虫常用的方法有招灰喜鹊和施放松毛虫白僵病菌。(3)美洲的灰松鼠引入英国后,当地原有松鼠几乎完全被灰松鼠所替代。

(4)人体肠道中的某些细菌,靠人体肠道中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同时,他们还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供人体利用。

师:如何解释资料一中的实验结果呢?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的数量都增加能说明什么问题?

生: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的数量都增加说明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师:放到一起培养后,开始两个种群的数量都有所增加,为什么最后会只剩双小核草履虫了呢?

生: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师:分析得很好。资料一中还有这么一句:这两种草履虫都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为什么要加这么一句?能够说明什么?

生:进一步证明了大草履虫的死亡是由于没能够争夺到食物引起的,而并不是由于被有毒物质杀死。

师:像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间关系我们就称为竞争。课件展示: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师:两种草履虫是为了争夺食物,最后的结果是双小核草履虫占优势,大草履虫灭亡。食物只是生物生活资源的一个方面,大家能不能举些生物竞争其他生活资源的例子呢?

生:水稻和稻田中的稗草之间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

师:对,再比如小家鼠和褐家鼠要争夺居住的空间和食物等。我们再一起来分析资料二,观察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而且一般总是雪兔的数量先增加,接着猞猁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减少也是一样的。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比较仔细。也就是说,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这两种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什么样的关系会使雪兔增加接着猞猁也增加,而雪兔减少时猞猁也减少呢?

生:很可能猞猁是吃雪兔的。

师:是的,像猞猁和雪兔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为捕食。简单一点说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如果说猞猁在森林中消失,大家想想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生:雪兔的数量肯定会大量增加。师:会不会无限地增加下去呢?

生:不会。因为存在一定的环境容纳量。雪兔大量增加,使得雪兔的食物——植物大量减少。

师:所以大家考虑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师:看来,群落中的每一种生物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猞猁和雪兔属于捕食关系,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呢?

生1:狼和兔子,青蛙和昆虫。生2:羊和草,草履虫和枯草杆菌。师:捕食关系在自然界中是非常普遍的。而且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后,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是一定的,是不能颠倒的。那么,被捕食者会不会因为捕食者的存在而消失呢?捕食者的捕食行为对于被捕食者来讲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呢?

生:一般被捕食者不会因为捕食者的存在而消失,而且,我认为捕食行为对被捕食者来说是有利的。

师:为什么是有利的呢?

生:因为动物世界中,经常看到在草原上豹子捕食斑马时,一般都是吃掉跑得慢的、一些体弱多病的个体。反而使斑马种群中生存下来的个体都是些强者。

师:是的。体弱多病的个体捕食掉后,还可以防止疾病的传播。那么,跑得慢的或没有保护色的个体被捕食掉后,从遗传学的角度来分析,能使得不利于生物生存的遗传基因不会遗传到后代中,有利于后代的遗传特性。

我们讲了捕食和竞争两种种间关系,比较资料一和资料二中,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都和食物有关,资料一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竞争);资料二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捕食)。但是结果相同吗?

生:不相同。资料一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资料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师:所以捕食和竞争是不相同的。一起来看一下资料三,这里面又提到了哪些种间关系? 不难看出,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是互惠互利,属于互利共生;蛔虫和人是寄生关系。课件展示: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师:我们把四种种间关系介绍完了,下面请同学分析一下资料四里面提到的例子各属于哪一种种间关系?

生1:(1)属于互利共生;(2)中松毛虫和灰喜鹊是捕食关系;松毛虫和施放的松毛虫白僵病菌是寄生关系。

生2:(3)是竞争关系,(4)是互利共生。师:很好,看来大家对种间关系都掌握得不错。板书: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师:有着直接或间接种间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构成了生物群落。在这个大家庭中,各种生物是随机分布的吗?还是各自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生:是各自占据一定空间的。

师:由于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从不同的观察角度,群落的空间结构分成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群落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原因是什么?这对群落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

板书: 1.垂直结构 课件展示:

森林植物的分层现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层、灌木层和乔木层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某森林中鸟类的分层现象:林冠层栖息着鹰、伯劳、杜鹃、黄鹂等;中层栖息着山雀、莺、啄木鸟等;林下层则生活着画眉、八色鸫等。

师:森林中,导致植物具有分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可能和光照的强度有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要不同的光照强度。

师:确实如此。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的植物就分布在适合自己生长的光照范围内。这样的垂直分布有什么意义呢?

生:各种植物各得其所,而且充分利用了照射到森林中的阳光。

师:那么,森林中各种动物的分层现象是不是由于光照引起的呢?动物的分层和植物的分层现象有没有关系呢?

生:动物分层不是由光照引起的,应该和植物的分层有关,因为动物的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植物,植物还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

师:所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那么,森林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其他生物群落有没有垂直结构呢?

生:也有。比如,池塘群落中藻类主要分布在表层其他植物,还可分成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这就是植物分层;动物中螃蟹、虾、河蚌等主要生活在水底层,而鱼类中,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这四大家鱼,在池塘中所占的水层也是不同的。

师:藻类为什么主要分布在水面表层?

生:因为藻类要进行光合作用,要分布在有光照的地方。

师:除了光照对水生生物的分布有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吗?想象水体中和陆地上有哪些区别?

生:溶氧量和盐度也会影响生物的分布。

师:所以不同的群落我们应该具体分析。草原群落有没有垂直结构呢?它的植物分层的层次和森林相比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也有。但是它的层次没有森林多。师:草原中动物的种类和森林相比呢? 生:没有森林多。

师:实际上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因此,由于森林的植物层次比草原植物层次多,所以森林群落一般比草原群落的动物种类多。群落的垂直结构或者说生物的分层现象有什么意义呢?

生: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能最充分地利用空间和营养物质,就像植物分层可以充分利用光照,从而为动物生产更多的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空间。

板书: 2.水平结构

师:不仅从垂直方向上看,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空间,其实,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导致生物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生:可能和光照不均匀有关,例如,在森林中,在乔木的基部和其他被树冠遮住的地方,光线较暗,适合苔藓植物和其他喜阴植物生存,而树冠下的间隙或其他光照较充足的地方,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师:从他所举的例子中也可以看出其实和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也有关系,比如苔藓长在树阴下,一方面是这儿光线不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因为苔藓是喜阴植物。除了这两方面的因素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也和土壤的一些性质有关,比如,土壤的酸碱度、土壤的湿度也会影响到植物的生存。

师:人类的行为会不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呢? 生:也会的,过度放牧、盲目开垦等能破坏地表的植被。师:植被的破坏对土壤有没有影响呢? 生:会使土壤的水分蒸发加快。师:也会导致地表土壤的含盐量逐渐增加,使一些耐盐碱植物生活良好,而其他植物逐渐死亡,也就使草原植物成斑块分布,有了一定的水平结构。

生:由于人类的践踏也会使周边生长的植物不同。

师:对。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群落也就会具有一定的水平结构。那么,在农业生产上,人们有没有利用群落空间结构的原理,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呢?

课件展示: 桉树——菠萝结构

海南省某林场在桉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桉树是一种深根性树种,而菠萝的绝大部分根系分布在地表10~20 cm的范围内。两种植物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地利用了不同土壤内的水分和养分。同时,由于菠萝地上部分的覆盖作用,一方面有效地截留了降水,降低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又减少了地表蒸发。桉树的一般高度在2m左右,而菠萝高度多在1m以下,桉树喜光,而菠萝属于半阴生植物。两种植物高矮结合,充分利用了不同层次的光能。

课堂小结

师:有没有你所了解的例子呢?

生:有些人家的屋顶、墙面还有市区的立交桥的两侧栏杆上都被绿色植物包围了,这也是对空间的充分利用吧,还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

师:是的,这些立体绿化也是很好的例子。我们今天所研究的群落的这些特征有什么样的意义?给你带来些什么样的启示?

生1:我觉得使我以后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会更注意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且能从更高层次的角度,更大的范围去全面考虑问题。

生2:这一节知识,让我更明白了保护各种动植物的意义,不光是为了保护某一种生物,实质上我们在保护某种生物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和它生活在一起的其他生物,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种间关系。

生3:还让我觉得生物学有很多值得去研究的地方,我一定会好好学好生物。师:大家讨论得非常好。我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五、板书设计

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物种组成,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群落的分布范围和边界等问题。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的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四、种间关系 1.捕食 2.竞争 3.寄生 4.互利共生

五、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第二篇:4.3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一、教材分析

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学生能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因。3)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学生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二)教学难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1.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性鱼、植食性鱼等举例。

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通过池塘实例,使学生明白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知识做好铺垫。

(二)板书课题: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三)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群落所具有的特征,知道群落水平上需研究的内容。

2、特别要理解并掌握群落的空间结构。

3、了解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一步理解种间关系。

(四)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课本71至76页,注意资料分析中的图片和图4-10,并在课本中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5分钟)

1、什么是群落?什么是丰富度?

2、种间关系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3、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哪些?

(五)自学检测

学生回答自学指导提出的问题,相互补充,教师引导。

(六)后教

一)群落的概念

教师:结合问题探讨中池塘生物种群组成的例子,强调各个种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群落的概念。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

提问: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都不是)

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教师:结合课本P71研究群落图表

设问: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和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P71研究群落的图表内容,回忆上一课时的探究活动。讨论:群落研究的内容和种群研究的内容的区别,以及研究群落的意义。

使学生领悟: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教师:(1)展示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其它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引导学生理解群落在物种数目和组成上的差别,包括常见的物种、占优势的物种等。

(2)引导学生归纳丰富度的概念。学生:(1)观看课件展示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对比、回答:新疆北部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福建武夷山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

(2)归纳群落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并理解物种丰富度的差异主要与气候有关。

四)种间关系

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72-73的资料分析,再进行讨论: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1.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2.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教师: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数据的能力。为下一环节学习种间的四种关系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3图4-10种间关系。

设问: 1.在资料分析中,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猞猁与雪兔的种间关系分别是什么?

2.请举出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例子。

种间关系(“+”表示有利,“-”表示有害)学生:读图,理解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的概念。物种关系类型关系一般特征实例A B学生:思考、回答:

地衣、根瘤彼此有利,彼此依赖互利共生++1.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之间是竞争关系,猞猁与雪兔之间蛔虫和人一方有利,一方受害+-寄生是捕食关系。

水稻和稗草彼此抑制竞争--2.列举捕食、竞争、寄生、互

种群A得利羊与草捕食利共生的其他例子。+-种群B有害狼与羊教师:及时对学生列举的例子进行评析。使学生明白种间的关系非常普遍;竞争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还包括对资源和空间的相互争夺。五)群落的空间结构

教师:结合课本P74-75图4-11、12、13,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图片,并对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进行对比。

设问: 1.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2.这些结构有什么意义?

3.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动物的垂直分层有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图片,讨论、归纳:

1.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的特点,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的特点。2.可以更好的利用资源,如阳光。

3.在垂直方向上,动物的分布依赖于植物的分布。

教师:使学生认同不同群落在结构上的差异与气候、人为因素等有关;不仅陆地群落具有空间结构,水生群落一样具有。

六)小结: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七)当堂训练 1.“种豆南山下,草盛苗木稀”,这里草与豆之间的关系是()

A.寄生

B.互利共生

C.竞争

D.捕食

2.白蚁肠道内生活着鞭毛虫,帮助消化纤维素,如果杀死鞭毛虫,白蚁就会缺乏营养而死亡。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

A.共栖

B.互利共生

C.寄生

D.竞争

3.青霉生长期间能分泌青霉素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青霉和其他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A.捕食

B.竞争

C.互利共生

D.寄生 4.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5.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植被分布状况是:山麓热带雨林,山腰常绿阔叶林,上层温带针叶林,顶部高山草甸。决定这种分布状况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

B.土壤

C.温度

D.水分

6.达尔文曾发现几种生物的食物链:红花三叶草→土蜂→野鼠→家猫。请回答:

(1)猫与鼠和鼠与蜂之间的关系叫做________。这个食物链表明:猫多对牧业发展____________。

(2)有一种土蜂的变种能直接在红花三叶草的花蕾处咬出一个洞来吸取花蜜,同时招引本地短口器的小蜂前来吮蜜,这种不作传粉的土蜂与三叶草的关系为___________,与本地小蜂形成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自然界中这种具有嚼洞取蜜行为的土蜂,其产生从遗传学观点看,可能是由

产生的一种______行为。

(3)当地农民如果不种红花三叶草,而改种一种开白花、蜜腺较浅的三叶草,这种白花三叶草茎柔软,难以支持土蜂飞落,不久本地小蜂成为优势种群,这时小蜂与土蜂间成为_______关系。出现土蜂大幅减少的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其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群落:同意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更高层次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三、种间关系

1、捕食

2、竞争

3、寄生

4、互利共生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第三篇:4.3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子江中学 苏小玫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5、通过比较种群和群落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问题,掌握类比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3、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4、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二)教学难点:

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我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

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对教学目标、情境、资料等环节的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体现其主体地位,并使学生在有效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课前准备

1、教师:上网查找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本P75探究活动内容,小组按要求完成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制作取样器、讨论选择采集地点和取样,并在课外完成这一活动;把取样的结果带回课堂,为课堂上进行物种丰富度的统计做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1.可以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性鱼、植食性鱼等方面举例。

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通过池塘实例,使学生明白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知识做好铺垫。

(二)归纳提炼“群落”的概念

教师:结合问题探讨中池塘生物种群组成的例子,强调各个种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群落的概念。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

学生:通过实例提炼出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提问: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都不是)

(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教师:结合课本P71研究群落图表 设问: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和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P71研究群落的图表内容,回忆上一课时的探究活动。讨论:群落研究的内容和种群研究的内容的区别,以及研究群落的意义。

使学生领悟: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四)探讨“群落的物种组成” 教师:(1)结合课本P72图4-

8、图4-

9、相关信息,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引导学生对比两个森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别,包括常见的物种、占优势的物种等。

(2)引导学生归纳丰富度的概念。学生:(1)观看课件展示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对比、回答:新疆北部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福建武夷山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

(2)归纳群落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并理解物种丰富度的差异主要与气候有关。

教师:通过对课前学生活动作谈论,总结。提问:(1)统计出的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能否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度?有哪些原因使取样地点的物种丰富度不同?

(2)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哪些方面表现得较好?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学生:仔细采集样本中的小动物,做好统计记录,并进行简单的分类。学生:讨论、回答:

1.探究活动的统计结果可以区别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的差异,但不能完全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度。物种的生存环境、气候条件、物种之间的关系、人为因素等都会影响丰富度。

2.小组间进行交流,对实验本身提出改进的意见,对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自我批评。

(五)、探讨“种间关系”

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72-73的资料分析,再进行讨论: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1.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2.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3.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种间关系(“+”表示有利,“-”表示有害)关系类型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物种A B+++---+-关系一般特征彼此有利,彼此依赖一方有利,一方受害彼此抑制种群A得利种群B有害实例地衣、根瘤蛔虫和人水稻和稗草羊与草狼与羊 教师: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数据的能力。为下一环节学习种间的四种关系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3图4-10种间关系。

设问: 1.在资料分析中,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猞猁与雪兔的种间关系分别是什么?

2.请举出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例子。

学生:读图,理解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的概念。学生:思考、回答:

1.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之间是竞争关系,猞猁与雪兔之间是捕食关系。2.列举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其他例子。

教师:及时对学生列举的例子进行评析。使学生明白种间的关系非常普遍;竞争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还包括对资源和空间的相互争夺。

(六)探讨“群落的空间结构”

教师:结合课本P74-75图4-11、12、13,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图片,并对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进行对比。

设问: 1.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2.这些结构有什么意义?

3.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动物的垂直分层有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图片,讨论、归纳:

1.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的特点,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的特点。2.可以更好的利用资源,如阳光。

3.在垂直方向上,动物的分布依赖于植物的分布。

教师:使学生认同不同群落在结构上的差异与气候、人为因素等有关;不仅陆地群落具有空间结构,水生群落一样具有。

(七)小结: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群落:同意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更高层次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三、种间关系

1、捕食

2、竞争

3、寄生

4、互利共生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七、作业设计

课本P77练习,根据所剩时间的多少,适当补充本节练习题(内容见下面的练习题)。

1、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共生、竞争、捕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2、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某草原上各生物种群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图中鼠与兔之间构成了_______关系,猫头鹰和蛇之间既是 关系,又是 关系。

(2)从进化角度看,鹿奔跑速度会越来越快。鹿奔跑速度的提高是通过__________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鹿群个体间在奔跑速度上的_________为鹿的进化提高了选择材料,而定向的__________决定了鹿的进化方向。

(3)由于人们连续地围猎狼,使_______大量繁殖,结果草原植被受到破坏。停止围捕_ _________年后,狼的数量逐渐增多,该草原生物种群间又恢复平衡。

八、教学反思

本次公开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命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本课有四个亮点:①体现新课程理念,把实验探究与理论学习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动手、动脑、动口;②充分利用教材

中的图表,把所学的知识以直观的图解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主体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以及总结等等过程主动地构建新知识;③运用现实生活的例子与本节知识点联系,降低了知识点难度。④穿插于课堂中的“问题串”,能够较有效地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较好的课堂氛围。在新知识的学习之后,我及时对本节课作出总结,并加以练习,在另一层面上复习知识点。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活动增强了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面得到拓宽,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但本节课在课堂程序上需要进一步调整,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尚未得到充分的拓展,需要加以挖掘和拓展。

在实践中我渐渐认识到,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将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这样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无穷奥妙,而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将在训练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四篇:高中生物必修二群落的演替教案

大家现在在ppt上看到的这幅图就是地球的一个平面示意图。在100多年前,在这个红色圈圈的地方发生了一件大事。这是红色圈圈区域的放大图,这个地方有一座火山,是属于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在100多年前,这个火山大爆发了。

这是岩浆。岩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好了,这一张就是岩浆冷却之后的情形。在这个位置,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到,这块黑黑的地方,这就是岩浆留下的痕迹,已经变成了一些光裸的岩地。那么这一地区还有可能恢复到原来群落的结构吗?我们继续看。

1883年火山爆发,可是在几年后,就出现了小草和蜘蛛,而到了1909年,这里就出现了202种动物;到了1919年,出现了621种动物;到了1934年,出现了880种动物,而且还出现了乔木,最后变成了一片小树林。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刚开始的群落都逐渐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了,这个过程就叫做群落的演替。

翻到书上第78页,自己勾出演替的概念。这个概念很简单,但是大家要注意一个问题,如果这里我们改一下,改成这里在出现小草以后,我们人为地种植大量的树木,让它变成了树林,那么这里从小草地变成小树林的过程还叫不叫群落的演替?

为什么不叫,对了,所以这里我们要注意,这里强调的是要在自然状态下。回到我们刚刚看到的火山爆发以后的整个过程,最开始的光裸岩地变成了后来的小树林,那么这整个演替过程具体来看,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呢?

下面大家自己看书,结合78页下方的思考与讨论,仔细阅读79页“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现在不看书,你能自己背出裸岩上演替的几个阶段吗? 看到思考和讨论,第一题(地衣解释一下)······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几个阶段,同时思考,植物变化有什么特点? 我们现在回到问题2······问题3······ 现在做一下82页基础题第二题。刚刚我们说到的这一种演替方式,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种演替类型,叫做“初生演替”。书上80页下方,勾出初生演替的概念,一起读一遍,“初生演替是指”起。我们可以看到要能说明一个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有哪些条件呢?不论哪一种条件我们可以看到,初生演替的起始地是没有植物存在的,而且没有可供正常植物体生存的土壤条件。比如火山岩、沙丘、冰川泥。这些地方最开始的时候是不存在任何植被的。

那么我问:被火烧得光光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是不是初生演替?为什么?第一,它有可供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第二,虽然表面被烧得光光的,但是在土壤中其实还存在许多植物的根,不是有句诗叫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讲的这个意思。这种演替我们就把它归为第二种演替类型——次生演替,看书,什么是次生演替?书上列举出了哪些例子?

下面大家自己看书,80页的“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

(找同学)你概括一下,这个演替过程要经历哪些阶段?所有演替最后都可以形成树林?

这里我们引入一个顶级群落的概念,顶级群落指一个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比如,在这个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中,它的顶级群落是什么?是不是所有群落演替中的顶级群落都是在森林阶段呢?举个例子。内蒙古大草原上,它的顶级群落是在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

“丰富度?逆行演替?”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两种演替类型。

在这个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中,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哪些?

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都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说明群落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命系统。但是不可忽视的还有人类的活动,你了解哪些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呢?

第五篇:高中生物必修三4.4群落的掩体教案1教案2

群落的演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方法与过程 通过学习群落的变化,去追踪群落变化的原因,空间、食物以及有无敌害。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我们身边的动物正在减少,增强他们保护大自然的爱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的政策。教法导引

本节应紧紧抓住“动态发展观”实施教学。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在进行“问题探讨”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资料片(或类似题材),引发学生思考。事实上,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出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教师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教材中提供了“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意在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例,但人们未必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过。教学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题目上做文章,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在课堂中组织讨论。

名师课堂

(一)名师说课

本节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关于群落的演替过程,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和正文表述,一方面介绍群落演替的类型和演替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让学生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教材列举了许多实例,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关注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本节最后讲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让学生了解和认同国家的有关政策及其重要意义。

(二)精品教案

导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板书:

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课本,并完成“思考与讨论”。老师提示:

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

(一)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二)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 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阅读课本,并完成“思考与讨论”。老师提示:

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hm2,荒山造林3.25×106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hm2。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950km2“长”到了5100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350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m3。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师生共同回顾这一节课的内容。

下载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文字素材4 新人教版必修3

    群落的结构要素 生物的每一组织水平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并与其功能相联系,生物群落也是如此。群落结构是群落中相互作用的种群在协同进化中形成的,其中生态适应和自然选择起了主......

    高中生物4.4群落的演替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

    4.4 群落的演替 【目标导航】 1.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2.举例说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过程。3.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一、群落的演替及演替类型 1.概念:随着......

    高中生物《群落的动态》教案13 中图版必修3

    第2节 群落的动态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群落的演替属于理解层次水平,即在知道的基础上,把握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并能对群落演替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解释。教科书首先从火灾破坏原有......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一节教案

    中心发言人: 总课时: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一节。在......

    群落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生物组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陶红梅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3、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

    (高中生物必修三总结)

    《必修3》必记知识归纳 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高一生物《稳态与环境》全套教案:4.3《群落的结构》新人教版必修3(本站推荐)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82页(汇编)

    个人备课录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 总 课时 课 题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 学 目 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