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践活动——荡秋千
实践活动——荡秋千
临城实验小学 张保华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 页 教学目标
1.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操作,分析研究得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 教学难点
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认真操作实验,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学具准备
铁架台、质量不同的砝码、长短不同的绳子、秒表一块。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引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荡过秋千吗?好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和荡秋千有关.(板书课题:荡秋千)感兴趣吗?荡秋千时有什么感受? 2.学生谈荡秋千的感受:“很快乐,有飞起来的感觉,很刺激等等”
3.教师适时提醒::老师能感觉到你们荡秋千的快乐和惬意,但是在荡秋千是一定要注意安全。4.出示课本54页插图
从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
5.学生回答:“有三个小孩在荡秋千;第一个比较瘦,中间那个比胖不瘦,第三个比较胖;第一个的绳子短,中间的绳长,第三个不长不短。”
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
1.为了便于区分,分别给他们标上号。(是从左往右分别标上1、2、3号)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与同伴比什么?
2.学生回答:“比谁荡的高;比谁荡的快;比谁荡的远;比谁荡的次数多;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谁荡的次数多。”
3.教师总结:你们真会玩,但一节课的时间有限,那我们就比荡秋千的次数吧.(板书:荡秋千的次数)
4.教师提问:“刚才有个学生说在什么前提下比荡秋千的次数?” 学生回答:时间相同
5.时间不相同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因为比赛要公平,所以时间必须相同。
6.那就让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比比荡秋千的次数吧。(板书:在相同的时间内。)再看画面,你认为几号会赢,请用手指的个数来表示你的选择。(有三种选择)7.“数学讲究的是道理,请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学生回答:“一号的绳子比较短,所以他荡的次数多;一号的体重轻,所以他荡的次数多。二号的绳子最长,所以我认为二号荡的次数多;三号最重,我认为三号荡的次数多。”
8.教师总结:同学们有两种猜想:一是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会不会与质量有关,(板书:质量)二是他会不会与绳长有关,(板书:绳长)到底于什么有关,又有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 学生回答:做实验。
9.做实验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怎样做试验,庆在小组内商讨验证两种猜想的方法。
三、实验验证,探究新知 1.小组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制定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及时点拨指导。
2.交流试验方案
实验方案一(绳长相同,质量不同):用轻重不同的物体挂在绳子上摆一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数数各自摆了多少次。
实验提示:绳的长短怎样?物体的质量怎样?
如果物体的质量不同,绳的长短也都不相同,你还能判断出它是否与质量有关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如果一个时间长,一个时间短,时间长的肯定白的次数多;如果质量、绳长和时间都不相同,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影响了荡秋千的次数。
实验方案二(质量相同,绳长不同):用长短不同的绳子挂上同一个物体摆一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数数各自摆了多少次。
实验提示:绳的长短怎样?物体的质量怎样? 3.小组实验操作(1)师演示操作方法
① 老师准备三个不同质量砝码,用相同长度的绳吊着,把三个砝码从同样高度荡起,用力均匀。
② 教师换三个砝码进行同样实验。(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小组长先分好工,再取出材料完成实验一
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试验,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发现问题及时给与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①、时间15秒,绳长相同,都是30厘米。50克的砝码摆了33次,100克的砝码摆了33次,200克的砝码摆了33次,我们组发现:绳长和时间相同,质量不同,摆动的次数相同。
②、时间15秒,绳长相同,都是15厘米。50克的砝码摆了25次,100克的砝码摆了25次,200克的砝码摆了25次,我们组发现:它们摆动的次数相同。绳长相同,质量不同,摆动的次数相同,说明了什么? 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与物体质量无关。(板书:无关)
绳长不同,摆动的次数真不相同吗?答案藏在实验二里,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二。小组汇报实验二的试验情况:
实验二:时间是15秒,质量都是100克,绳长是15厘米的摆了33次。绳长是20厘米的摆了30次。绳长是25厘米的摆了28次.我们发现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有关。
教师板书: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有怎样的关系?绳越长,摆动的次数越少;绳越短,摆动的次数越多。
(3)小结: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老师强调注意前提是“相同时间内”。
请同学们在回过头来看画面,现在再来让你选择,你认为几号会赢,理由是什么? 学生:1号会赢,因为他的绳子最短。
四、全课总结
1.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到了,今天学的开心吗?想说点什么?
学生回答:这节课学会了“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2.荡秋千中有这么多数学知识,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同学们平时要做个生
活有心人,用心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好吗? 板书设计
荡秋千
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
教学反思
《实践活动——荡秋千》是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一次综合应用。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获得一些初步的探究经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本节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创设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通过让学生猜想比赛结果、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规则等环节,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方法,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能力。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在小组合作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都能充分展示各自的独特想法与个性魅力,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挖掘,落实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存在的不足
1.在“创设情景,设置悬念”环节时,由于课堂教学语言的疏漏,导致悬念“不悬”。
2.在“合作探究,实验验证”环节,部分小组第一次实验失误时,我没有及时提醒学生总结教训,在第二次实验是加强合作。使用建议
让学生多试验几次,效果更好。
第二篇:《荡秋千》
分享阅读活动:《荡秋千》
执教:俞晓青
活动目标:
1、大胆推测故事情节,愿意在集体面前表达。
2、在肢体动作模仿中,感受鳄鱼的凶恶和小猴子的机灵。
3、初步感受《荡秋千》儿歌的节奏性。
活动准备:一本大书、前期铺垫荡秋千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观察封面,1、这是什么小动物?你认识吗?
2、小猴子是怎样的一只小动物?(会爬树、会荡秋千)
小结:小猴子又机灵又聪明,会在树上荡秋千。
3、你们仔细看看小猴子眼睛朝着哪里,猜猜看到了谁?
二、理解故事情节
页
一、1、猴子看到了谁?
2、大鳄鱼想干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小猴会不会被吃掉?
小结:揭露文字,念第一页的内容。四只猴子荡秋千,一条鳄鱼爬上岸,啊呜— 页二
1、我们来看看小猴子到底有没有吃掉?小猴子去哪儿了?(教师提升:小猴子会荡秋千,逃到其他地方去了)
2、树上还剩下几只小猴子?
3、大鳄鱼还会吃猴子吗?
小结:还剩三只小猴子,小猴子会不会被吃掉?(留疑)
页三
1、大鳄鱼想吃哪只猴子?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这条大鳄鱼会不会吃到小猴子呢?
小结:三只小猴荡秋千,一条鳄鱼爬上岸,啊呜——
页
四、页五
1、这两幅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2、小猴子会不会被鳄鱼吃掉?
揭示文字教师小结
页五:
1、鳄鱼有没有吃到小猴?为什么?鳄鱼头上有什么?这是什么意思?(丰富词汇:火冒三丈)
2、大鳄鱼为什么火冒三丈?
3、小猴子怎么逃得?逃到哪里去了?
2、这只小猴会不会被它吃掉?会想什么办法不被吃掉呢?(我们学学小猴子的样子)
页六
你们看看,小猴子怎么做的?(小猴子荡秋千逃走了,非常灵活的逃走了。)页七
1、大鳄鱼怎么了?为什么哭?
2、树上还有没有小猴子?小猴子到哪里去了?
小结:小猴子都逃走了,大鳄鱼没有迟到小猴子。大鳄鱼嚎啕大哭。
三、完整阅读大书。
让我们一起来再看一遍荡秋千好吗?
延伸: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次俞老师念得时候是不是边拍小手边念的,和平时讲分享阅读不一样。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学着拍手打节奏念儿歌,那我们回教室一起去看小书,打节奏好吗?分享阅读活动:《荡秋千》
第三篇:荡秋千--教案
《荡秋千》教案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荡秋千》,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这充满朝气,欢乐的童心世界。
2、通过节奏拍击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歌曲中的节奏难点。
3、在学唱过程中了解仡佬族歌曲欢快的情绪,并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教学重点与难点:
1、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附点四分符点节奏要唱好;两处的大跳要唱准;八分休止符要断开。
2、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引导学生学习歌曲处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爱我中华》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开始本堂课的学习。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一首《爱我中华》唱的是中国一共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就有55个。我知道大家课外知识都很丰富,那么,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呢?
二、节奏练习
我们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仡佬族。全体起立,跟老师一起轻轻地走。X X X X X|x.x
X X X – 请听第三条有什么特点: 迅速停止,在音乐中,迅速停止用什么符号——休止符第一条节奏:附点四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第三条节奏:迅速停止;
三、歌曲学习:;1.我们走啊走,走啊走,来到了仡佬族的村庄,一进;仡佬族小朋友非常热情邀请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播放歌曲《荡秋千》;学生随音乐晃动手臂,老师请个别同学上台荡秋千;2.我们知道好的歌曲都是由美妙的旋律构成的,现在;这里有四条旋律,现在老师来唱一唱,请你听一听,我;3.跟唱四个曲调
第一条节奏:附点四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
第三条节奏:迅速停止
四、歌曲学习:
1.我们走啊走,走啊走,来到了仡佬族的村庄,一进村子,就发现有很多小朋友在——出示图片 荡秋千,他们呀荡得非常的高兴,一边荡还一边唱歌。
仡佬族小朋友非常热情邀请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现在请我们的小朋友一起来荡一荡秋千。我请表现最好的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下。
播放歌曲《荡秋千》
学生随音乐晃动手臂,老师请个别同学上台荡秋千。
2.我们知道好的歌曲都是由美妙的旋律构成的,现在我就来考考大家的耳朵灵不灵。
这里有四条旋律,现在老师来唱一唱,请你听一听,我唱的是哪一条,用手指迅速地表示。
3.跟唱四个曲调,注意:
附点四分音符,休止符、低音
连起来唱歌谱,并跟琴唱一唱。
4.刚才我们唱的旋律就是仡佬族儿歌,荡秋千的曲调。既然来到了仡佬族,怎能不学学仡佬族的儿歌呢?
这首荡秋千是四二拍的歌曲,二拍子的强弱规律,强弱,我们一起边听歌曲边挥拍,并找一找,哪两句的歌谱是一样的。
第二句和第五句
第三句和第六句
唱谱
5.现在老师给这首歌曲加一点点变化,请你仔细听,在哪里有了变化,当听到这个变化的时候,迅速地用手表示
加哟哟
在后面是二分音符的地方加了哟哟,这两个哟哟,唱的要有弹性。
师生合作:生加哟哟
6.在这首歌曲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秋千的声音?唱一唱
第二句,如果这样唱(不加休止符)
哪些地方表现了秋千从高荡到低?
7.跟琴唱全曲,重难点指导
8.跟音乐唱全曲,手臂荡起来
五、仡佬族舞蹈学习
跟歌曲一起来
三个动作
六、表演歌曲
1.加哟哟
2.铃鼓
3.舞蹈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仡佬族,在以后以后的音乐课中我们还会走进其他的民族的音乐。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下节课再见。
第四篇:荡秋千反思
《荡秋千》教学反思
正值清明时节,因此,我安排了关于清明的《荡秋千》活动进行教学。在最初的由老师讲解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开始,孩子们了解了秋千的来历,但对于小班的孩子,也还只是在于初步的了解。在后来,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了荡秋千活动。虽然孩子们只是抱着玩游戏的心理,但孩子们已经融入到了清明节的风俗习惯中,游戏中孩子们参与了清明节的风俗活动。分析:
由于我们班的年龄特点,在我讲解秋千的来历时,孩子们对于清明节的一些知识并不了解。甚至有个别小家伙在老师讲解时出现了和身边小朋友讲悄悄话的现象,其实这些也不能说是孩子们不遵守活动的纪律,主要是老师讲解的都是相对较枯燥的历史,对于孩子们来说不够趣味性。在玩荡秋千时,孩子们的兴趣就非常的高,争先恐后的要玩,这也正显示出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改进措施: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知识经验积累也会越来越丰富,对于清明节的一些风俗习惯也就越来越了解。在以后的类似的活动中,我要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我们班孩子的性格特点。分局孩子们的兴趣而设。
第五篇:《荡秋千》教案
《荡秋千》
教学理念及设计意图
《荡秋千》是一首曲调活泼跳跃,节奏明快,反映仡佬族儿童生活情景的童谣。它反映了仡佬族儿童在秋千上陶醉地、自由地飞荡时的情景!本课教学以“秋千”为线索,以仡佬族的民族风情和“荡秋千”的乐趣为教学的链来贯穿整堂课。把教学的内容有序的整合在这条线上,让学生在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感受和表现音乐。同时,体会仡佬族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情境教学是本课的主要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声音和音乐,画面、氛围等全方位地感受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引导学生用体验式学习音乐。
教学目标
1、在聆听、表演等音乐活动中,感受歌曲情绪,并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能用愉快的情绪,自然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荡秋千》,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的舞蹈性,随音乐快乐地表演。
教学方法
体验参与、情境诱发、自组合作。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机、歌曲磁带、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荡过秋千吗?好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和荡秋千有关,大家感兴趣吗?
师:荡秋千时有什么感受?
生谈荡秋千的感受:很快乐,有飞起来的感觉,很刺激等等。师适时提醒:老师能感觉到你们荡秋千的快乐和惬意,但是在荡秋千是一定要注意安全。
三、新课教学
1、初听歌曲《荡秋千》。
2、教师范唱《荡秋千》,学生律动,并加入语言节奏。如:嘎吱嘎吱„„
3、有感情地读歌词。
4、师生合作。
用接龙的方式演唱歌曲。(提示八分休止符的演唱)
5、生生合作。
用接龙的方式演唱歌曲。
6、指导学生用欢快的情绪,自然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荡秋千》。
7、学唱《荡秋千》歌谱。
8、小组合作表现歌曲。如:为歌曲加入引子和尾声。
9、介绍仫佬族风土人情。
设计意图:通过欢快、活泼的音乐和简单有趣的动作,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了浓浓的音乐气氛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一个初步的印象。鼓励学生自己识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仫佬族儿歌《荡秋千》,又领略了仡佬族的风土人情。同学们,让我们伴着歌谣走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