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教育案例(精)
情景背景:
大班的飞飞小朋友在班里是出了名的“打架好手”,每天都有关于他的一些新闻。每当他看到其他孩子做游戏、玩玩具时,他悄悄地靠近他们,趁其不备便伸手去抢玩具,抢不到就撒泼哭闹,甚至拔出拳头伸向同伴。他的一对拳头几乎成了他的全部语言。由于他爱打人,同伴们都不愿与他一起玩,还不断地向我告状,告状声越多,他越孤单,拳头也就越多地伸向别人。分析:
我想,飞飞的行为一定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有关。通过电话家访和与来接送的家长交谈,我了解到他的爸爸文化层次较低,飞飞的妈妈对飞飞百依百顺,从不对他提出任何要求,而爸爸却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他的爸爸自述:“飞飞在家不听话,跟他讲道理太累,还是痛打一顿有效,打痛了,他才会记住。有时被打后还不服,反而发起了野性,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久而久之,在爸爸的影响下,使飞飞形成了打人的行为。据观察,飞飞在幼儿园,他非常想和别人交流,又因为表达的方式与众不同,小朋友都不愿与他一起玩。学期总目标:
有耐心,懂得与同伴友好地玩。懂得遵守规则,不随意动手打人,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第一阶段目标、措施:
1、通过老师对孩子的观察、正确对待俊俊的攻击性行为。
2、家园合作。要做到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同时要求飞飞的妈妈也改变与其爸爸在教育上截然不一致的做法,不要去迁就孩子的不良行为;多了解标标的闪光点,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阶段目标、措施:
1、班里开展讲文明、懂礼貌活动,造成一种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氛围来感化他、影响他。
2、扬长避短,多看到他的闪光点,以表扬鼓励的方式教育、引导他。
第一阶段:
时间:2006年2月25日上午10:00
音乐活动时,飞飞跟着老师唱了两句后就开始坐不住了。先玩弄自己的鞋子,然后扯扯身边女孩子的头发、衣服,弄得小朋友直嚷嚷:“老师,飞飞动我。”请他上前表演时,他却突然跑到风琴前,东摸西摸。我连忙制止后,他就朝小朋友们做了个鬼脸,惹得全班孩子哈哈大笑,他却像没他事一样,走开了。
时间:2006年3月5日上午区域活动
在建构区里,孩子们正在用积木搭房子、桥、公园等各种建筑,飞飞跑到雯雯面前,看了一下,迅速地从他们搭好的房子中拿走两块拱形的积木。雯雯他们几个叫到:“快放下,是我们的。”可飞飞没理,往他搭的桥走去。这时,旁边的家豪一把抓住飞飞的衣服,飞飞一转身拿起积木就向他的头上砸去,嘴里还喊着:“打死你!”这时别的小朋友也围了过来,似乎想一起对飞飞要讨个说法。飞飞则握紧拳头、双眼睁大、咬牙切齿地说:“我要把你们都打死!”孩子们被他的话吓住了,不知如何是好? 第一阶段小结:
看到孩子这段时间的表现,我认为他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而表现出来的无意识的失控行为。针对他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如果过分关注他,只会扩大他的问题和缺点。如果就此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反而会使他感到自己与其他小朋友不一样,是个不好的典型,从而更加导致他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因此,在他出现无意识失控行为时,我会设法加以阻止,但决不斥责他,也不实施压服教育,以免因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伤害他。然后,再找适当的机会,了解他的行为动机,耐心地告诉他同伴间的相处之道,暗示他努力改正缺点。当他稍有进步时,我便马上大张旗鼓地予以表扬、鼓励,让他逐步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和信任。另外,我认为俊俊表现出来的许多行为特征可能与成人的过多关注有关。他已习惯于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一旦别人注意他,他就会感觉被忽视,就会作出一些过激反应(包括侵犯行为)以引人注意。所以,我常常“故意”不去关注他的举动,逐渐使他也“忽视”自己。
第二阶段:
“我要玩这个大球”
时间:2004年3月18日上午9:00 地点:操场“滚大球”运动场地
我和孩子们站在操场上,和孩子们讨论游戏的规则,飞飞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羊角球”。这时场地上的球只剩下一个了,飞飞和亮亮同时拿到这个球。两个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争起来。飞飞大喊:“是我先拿到的。”亮亮说:“不对,你是跑过来的,是我先拿到的。”飞飞仍大叫:“我要玩。”我轻轻地对他们说:“你们俩商量一下,想个办法,要不,这样下去谁也玩不起来。”于是新亮亮用商量的口气对飞飞说:“我先玩,等会儿交换地时候再给你玩,好吗?”飞飞松开拿着大球的手,我以为他同意了亮亮的方法,正想表扬他,没想到他猛地抓起亮亮的胳膊狠很地咬了一口。亮亮痛得立刻松开了手,哭了起来。飞飞见状立即拿着羊角球准备玩起来。分析:
攻击有两种表现方式:直接攻击和替代性攻击,直接攻击是对欲攻击的对象直接予以侵害。飞飞的表现应属于这类,他的攻击性行为其攻击的意图主要不在于伤害他人,而是为了得到“大球”,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我咬他,我就能得到大球。”攻击只是他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
“他先打我的”
时间:2004年4月12日中午12:00 地点:盥洗室
午睡时间到了,小朋友在准备入厕。男孩子有序地站在小便池前排起队,飞飞站在伟伟后面挨得很紧。伟伟转过头对飞飞说:“飞飞,你往后面站一点行吗?”飞飞没理他,仍然贴在伟伟身身上。伟伟上完厕所拎裤子的时候,胳膊肘不小心碰到了挨着他的飞飞,飞飞不由分说从背后紧紧勒住伟伟的脖子,伟伟大喊:“放开我,你干吗?”我立刻走上前,一边叫飞飞松开手,一边观察着伟伟的脖子。幸好及时,要不准得出事。我问飞飞:“你为什么要勒伟伟的脖子?”飞飞理直气壮地说:“他用膀子打我。”
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主要依赖于具体情境和儿童的认知因素。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这些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可能缺乏社会信息的处理能力,或者是对社会信息的解释出现了偏差。像飞飞这样的带有高攻击性的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常常用倾向与带着敌意的眼光去看待伙伴的行为和意向,也就是说,飞飞将别人一个无意的动作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错误的判断使他做出了错误的攻击反应。“我是奥特曼”
时间:2004年5月26日下午4:25 地点:活动室
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飞飞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我摸摸飞飞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飞飞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飞飞大喊:“我要玩。”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不,我还要玩一会儿。”……我见状立即对飞飞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飞飞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示意让飞飞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飞飞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飞飞的边上。飞飞拿着他插的宝剑在冰冰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说完,他用“宝剑”刺向冰冰的胸口。“宝剑”断了,于是飞飞用手当宝剑,在冰冰身上乱打,冰冰哭着喊:“老师,他打我。”飞飞的妈妈看见冰冰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飞飞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飞飞嘴巴一咧,大哭起来……飞飞的妈妈生气地拉起飞飞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分析:
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飞飞对于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他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
行为专项训练:由于标标小朋友与同伴交往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因此,培养他合作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平时,我经常让他当值日生,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勺子、分碗、分盘子;使他能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与同伴交流。时间:2006年6月3日下午
在玩结构游戏的时候,我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让他与同伴拼搭动物园的各种动物。他玩得很认真,而且不断变化手中的作品。快结束时,飞飞面前的玩具少了,找不到他要的积塑,就离开了自己的位置,到领桌去拿,嘴里还说“借我一块”。到了评价的时候,我请飞飞给大家讲讲自己的作品是什么,漂亮吗;他很自信地说:“是熊宝宝,漂亮!”我向全体幼儿亮出了他的作品,并表扬了飞飞懂得向别人借玩具,也表扬了借给他的几位幼儿。飞飞体验到了与人合作,对人礼貌的愉快,并在同伴中树立了好孩子的形象。
我们发现飞飞虽然很调皮,好动,很喜欢打人,但他很喜欢讲故事,听故事。我平时会在自由时间里,让他坐在我的旁边给他讲故事。如《四个好朋友》,《小红花找朋友》,《雷锋的故事》等,并从中引导他要有礼貌,要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懂得爱护公物,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做错了事要说“对不起”。虽然他在听的时候似懂非懂的样子,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却也表现得不错。如:有一次我组织小朋友到草地捡落叶,这时飞飞说:“要不我也学雷锋,去捡吧。我笑着说:“好吧,小雷锋,去捡吧。”他高高兴兴地去了,而且表现很不错。
学期总结:
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像飞飞这样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屡屡发生。曾经有人在某个幼儿园两个班级进行观察时发现,这种频繁发生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加以矫治,将不利于儿童健全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养成。更重要的是攻击性行为容易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影响伙伴关系和幼儿园、学校的教学秩序,严重的可能导致棘手的法律问题。因此,对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应首先积极预防,对于已经发生的攻击行为要及时地处理,防止造成更恶劣的后果。
像飞飞一样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也许是在家里最让家长操心的孩子,是幼儿园里最让老师“头疼”的孩子,对这样的孩子应该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经过一段时间,我们惊异地发现飞飞打人的行为明显减少了,与同伴的关系也开始变得融洽起来了。在游戏中懂得与同伴友好地玩,懂得遵守规则,不随意动手打人,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他向同伴伸出的不再是拳头,而是一双合作和友好的手。同伴对他也很认可,经常推荐他当组长,这不断促使他努力控制自己不良行为。
通过一学期的家园配合训练,飞飞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飞飞的转变让我深深体会到:孩子是希望,孩子是未来,特殊的孩子更需要关注。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每一个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同时新的形势对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艺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观察能力,善于捕捉各种教育契机,才能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儿童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成为幼儿心理的疏导者和良好个性的培育者,进而成为一名新时期优秀的幼儿教师。
第二篇:学前教育原理案例分析
案例
一、小宝已经3岁了。近些天,孩子的“言行举止”比较特别。比如,有一天老师带孩子做户外活动时,小宝突然说:“太阳公公一个人在天上,他会不会孤单啊?太阳公公有家吗?有没有爸爸、妈妈?”小宝特别不喜欢老师管他,总是“不听话”。比如,本来会自己好好地用汤匙吃饭,却故意把米粒撒一饭桌,用手捡着放到嘴里。不过小宝有时也挺可爱的。比如,前天中午,老师帮小宝盛好饭,小宝一脸认真地说:“老师,你辛苦了。”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下面问题:
(1)孩子的“言行举止”说明了什么?
(2)这个时期,幼儿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案例分析
孩子的行为举止说明:
(1)孩子正处于心理的高速发展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比如,提出“太阳公公会不会孤单”、“太阳有没有爸爸、妈妈”,说明思维的发展,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像的发生,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进行了延伸、扩展。“不听话”说明孩子最初的独立性的出现;“故意用手捡米粒放进嘴里”说明孩子动作技能的发展,对新的动作产生了兴趣;会说“老师辛苦了”,说明儿童已开始使用抽象的词语,但还经常需要和具体活动联系在一起。(2)注意保护孩子的探究精神,但要和重视安全结合起来,而且不要打击孩子积极认知的兴趣。孩子“反抗期”的执拗,要注意教育,不要养成任性的性格,同时又不能耻笑、威胁孩子。对待孩子的独立性,要注意教育,防止养成执拗性的同时,也要防止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不良性格。
案例
二、经过长时间教育,我发现班上大部分孩子洗手的方法还是不正确,手总是洗得不干净。我们几位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我让孩子们相互看看、摸摸自己和别人的手,比比谁的手干净,并让孩子们总结洗手的“小诀窍”。有的孩子说“要用肥皂搓,再用水冲干净”。有的说“洗手时要卷起袖子,不然会把衣服弄湿的”。我搬来了娃娃家的“脸盆”、“肥皂”、“毛巾”等,请孩子们学习并练习洗手的正确步骤:先卷袖子→打开水龙头冲一下手→用肥皂搓手心和手背→用水冲干净→用毛巾擦干水。为了帮助孩子牢固地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我还画了一些洗手的小图示,编上1、2、3、4、5,并附上简单的说明文字,将其贴在洗手池的上方墙上。终于,孩子们都能按正确的步骤洗手了。
以上案例中老师的做法好在哪里?为什么?体现了幼儿教育中的哪些原则?请结合案例具体说明。
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教师恰当地利用了多种手段、多种原则来促进教学的实施,尤其是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掌握了学生发展的特点,抓住了学生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了这一教学难题。案例中教师利用幼儿日常行为的教学来启发幼儿,让幼儿掌握了一项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园教师不仅是幼儿的教育者,而且是生活上的看护者,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余,还应该对幼儿的日常生活进行教育,做到保教结合。案例中教师很好地利用了教授幼儿洗手的机会,不仅很好地贯彻了教学原则,还教会幼儿洗手的方法,做到了一举两得。
教师还应用了一些教育原则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中幼儿教师灵活机智地应用了若干教学原则,将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放在了问题解决的前台,以一种教学的方式教会幼儿如何洗手。幼儿也对掌握该技能产生了兴趣,并且乐于付诸实践,幼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活动性和综合性教育原则。
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好在充分认识和利用了一日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教育价值,因为无论是幼儿的生活活动还是作业课、参观访问等教学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活动还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都有其各自重要的教育作用。
案例
三、目前,我国由于升大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而这种竞争也影响到学前教育阶段,如社会上风行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难以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做法,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
请你从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这一角度分析以上现象。
案例分析
(1)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一目标是确定幼儿园教育任务、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
(2)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提出来的。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它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兼顾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提法又与学校教育目标略有不同,如把“体”放到了第一位,这是因为,在幼儿阶段,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健全发展较以后各年龄阶段更为重要。
(3)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人,所以教育目标是否合理,除了符合社会要求之外,还要看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成年人画一个菱形图案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很困难的,即使3岁孩子照葫芦画瓢,要临摹一张菱形图样也是很困难的。这就是说,幼儿的发展是有一定年龄特征和规律的,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教育目标如果不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不符合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就不可能变成现实。因此,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4)一味地追求某个方面发展,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可能严重损伤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进程,损伤儿童潜能发育,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发展迟缓、压抑和伤害。
案例
四、如今走在大街上,时常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小眼镜”;寒暑假,各大医院儿童眼科专家常常要为前来就诊的大量眼疾患儿治疗。已有20年幼儿教育教龄的罗老师感慨地说:“近几年,视力不佳的幼儿明显增多了。”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幼儿教师应如何帮助并教育幼儿注意眼的保健。
案例分析
近年来,由于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很多幼儿沉迷于电脑游戏,导致视力下降.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幼儿为此所困扰,幼儿教师应初步具备帮助幼儿保护和提高视力的能力。(1)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画画;看书写字时眼睛距书本保持1尺以上距离;不躺着看书,以免眼与书距离过近;不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因为身体活动可导致书与眼的距离经常变化,极易造成视觉疲劳;集中用眼一段时间后应望远或到户外活动,以消除眼的疲劳。
(2)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采光条件、适宜的读物和教具。幼儿活动室窗户大小适中,使自然光充足。室内墙壁、桌椅家具等宜用浅色,反光较好。自然光不够充足时,宜用白炽灯照明。为幼儿提供的书籍,字体宜大,字迹、图案应清晰。教具要大小适中、颜色鲜艳、画面清楚。
(3)定期给幼儿测查视力。要定期为幼儿测查视力,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及时矫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行为,及时发现幼儿视力异常表现。
(4)教育幼儿注意用眼安全和卫生。幼儿教师要教育幼儿不要用手揉眼睛,毛巾、手帕要专用,用流动的水洗手、洗脸,以防沙眼、结膜炎等;教育幼儿不玩可能伤害眼睛的危险物品,预防眼外伤。
案例
五、在伦敦举行的父母与子女会议上,英国“0至3岁”公司总裁马修·梅尔梅德说,很多父母热衷于让幼儿玩大量的益智玩具,安排幼儿进行各种“开发智力”的活动,希望借此提高孩子的语言、认知等能力。如果学习压力过重,幼儿的大脑会不堪重负。这样,孩子长大后容易对事物缺乏兴趣和好奇心,竞争力弱,不善于为人处世。
请谈谈在中国实际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重智育轻体育、重知识轻道德的表现,其原因是什么? 案例分析
这种现象的存在有着诸多原因。
(1)长期文化传统的影响。作为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人们较为重视给予儿童足够的文化知识,至于其他方面则可忽视。
(2)家长的功利需要。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十分普遍。许多家长过早地为孩子选择职业定向,学习一技之长,希望孩子能够在人才竞争中取胜。而作为幼儿教育目标当中一些基本的内涵则被忽视和削弱了,如幼儿的人格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素质的提高等。
(3)应试教育的压力。由于升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当中,而这种竞争也已经广泛深入影响到幼儿教育阶段。在社会上风行的“0岁方案”“神童方案”等,无不反映出应试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影响。正因为上述原因,家长和幼教机构难以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做法,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的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干扰和影响了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贯彻实施。
幼儿体、智、德、美各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特色园”“兴趣班”的做法常常只注重幼儿的某一方面发展,盲目攀比,拔苗助长,如果利用不好会阻碍幼儿的正常发展,无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最终造成幼儿思维、个性发展的扭曲,与人们愿望适得其反。
第三篇:学前教育基本原理案例分析
小宝已经3岁了。近些天,孩子的“言行举止”比较特别。比如,有一天老师带孩子做户外活动时,小宝突然说:“太阳公公一个人在天上,他会不会孤单啊?太阳公公有家吗?有没有爸爸、妈妈?”
小宝特别不喜欢老师管他,总是“不听话”。比如,本来会自己好好地用汤匙吃饭,却故意把米粒撒一饭桌,用手捡着放到嘴里。不过小宝有时也挺可爱的。比、如,前天中午,老师帮小宝盛好饭,小宝一脸认真地说:“老师,你辛苦了。”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下面问题:
(1)孩子的“言行举止”说明了什么?
(2)这个时期,幼儿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孩子的行为举止说明:
(1)孩子正处于心理的高速发展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比如,提出“太阳公公会不会孤单”、“太阳有没有爸爸、妈妈”,说明思维的发展,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像的发生,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进行了延伸、扩展。
“不听话”说明孩子最初的独立性的出现;“故意用手捡米粒放进嘴里”说明孩子动作技能的发展,对新的动作产生了兴趣;会说“老师辛苦了”,说明儿童已开始使用抽象的词语,但还经常需要和具体活动联系在一起。
(2)注意保护孩子的探究精神,但要和重视安全结合起来,而且不要打击孩子积极认知的兴趣。孩子“反抗期”的执拗,要注意教育,不要养成任性的性格,同时又不能耻笑、威胁孩子。对待孩子的独立性,要注意教育,防止养成执拗性的同时,也要防止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不良性格。
经过长时间教育,我发现班上大部分孩子洗手的方法还是不正确,手总是洗得不干净。我们几位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我让孩子们相互看看、摸摸自己和别人的手,比比谁的手干净,并让孩子们总结洗手的“小诀窍”。有的孩子说“要用肥皂搓,再用水冲干净”。有的说“洗手时要卷起袖子,不然会把衣服弄湿的”。我搬来了娃娃家的“脸盆”、“肥皂”、“毛巾”等,请孩子们学习并练习洗手的正确步骤:先卷袖子→打开水龙头冲一下手→用肥皂搓手心和手背→用水冲干净→用毛巾擦干水。为了帮助孩子牢固地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我还画了一些洗手的小图示,编上1、2、3、4、5,并附上简单的说明文字,将其贴在洗手池的上方墙上。终于,孩子们都能按正确的步骤洗手了。
以上案例中老师的做法好在哪里?为什么?体现了幼儿教育中的哪些原则?请结合案例具体说明。
在本案例中,教师恰当地利用了多种手段、多种原则来促进教学的实施,尤其是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掌握了学生发展的特点,抓住了学生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了这一教学难题。案例中教师利用幼儿日常行为的教学来启发幼儿,让幼儿掌握了一项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园教师不仅是幼儿的教育者,而且是生活上的看护者,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余,还应该对幼儿的日常生活进行教育,做到保教结合。案例中教师很好地利用了教授幼儿洗手的机会,不仅很好地贯彻了教学原则,还教会幼儿洗手的方法,做到了一举两得。
教师还应用了一些教育原则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中幼儿教师灵活机智地应用了若干教学原则,将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放在了问题解决的前台,以一种教学的方式教会幼儿如何洗手。幼儿也对掌握该技能产生了兴趣,并且乐于付诸实践,幼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活动性和综合性教育原则。
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好在充分认识和利用了一日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教育价值,因为无论是幼儿的生活活动还是作业课、参观访问等教学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活动还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都有其各自重要的教育作用。
目前,我国由于升大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而这种竞争也影响到学前教育阶段,如社会上风行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难以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做法,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
请你从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这一角度分析以上现象。
:(1)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一目标是确定幼儿园教育任务、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
(2)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提出来的。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它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兼顾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提法又与学校教育目标略有不同,如把“体”放到了第一位,这是因为,在幼儿阶段,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健全发展较以后各年龄阶段更为重要。
(3)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人,所以教育目标是否合理,除了符合社会要求之外,还要看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成年人画一个菱形图案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很困难的,即使3岁孩子照葫芦画瓢,要临摹一张菱形图样也是很困难的。这就是说,幼儿的发展是有一定年龄特征和规律的,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教育目标如果不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不符合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就不可能变成现实。因此,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4)一味地追求某个方面发展,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可能严重损伤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进程,损伤儿童潜能发育,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发展迟缓、压抑和伤害。
如今走在大街上,时常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小眼镜”;寒暑假,各大医院儿童眼科专家常常要为前来就诊的大量眼疾患儿治疗。已有20年幼儿教育教龄的罗老师感慨地说:“近几年,视力不佳的幼儿明显增多了。”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幼儿教师应如何帮助并教育幼儿注意眼的保健。
近年来,由于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很多幼儿沉迷于电脑游戏,导致视力下降.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幼儿为此所困扰,幼儿教师应初步具备帮助幼儿保护和提高视力的能力。
(1)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画画;看书写字时眼睛距书本保持1尺以上距离;不躺着看书,以免眼与书距离过近;不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因为身体活动可导致书与眼的距离经常变化,极易造成视觉疲劳;集中用眼一段时间后应望远或到户外活动,以消除眼的疲劳。
(2)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采光条件、适宜的读物和教具。幼儿活动室窗户大小适中,使自然光充足。室内墙壁、桌椅家具等宜用浅色,反光较好。自然光不够充足时,宜用白炽灯照明。为幼儿提供的书籍,字体宜大,字迹、图案应清晰。教具要大小适中、颜色鲜艳、画面清楚。
(3)定期给幼儿测查视力。要定期为幼儿测查视力,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及时矫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行为,及时发现幼儿视力异常表现。
(4)教育幼儿注意用眼安全和卫生。幼儿教师要教育幼儿不要用手揉眼睛,毛巾、手帕要专用,用流动的水洗手、洗脸,以防沙眼、结膜炎等;教育幼儿不玩可能伤害眼睛的危险物品,预防眼外伤。
在伦敦举行的父母与子女会议上,英国“0至3岁”公司总裁马修·梅尔梅德说,很多父母热衷于让幼儿玩大量的益智玩具,安排幼儿进行各种“开发智力”的活动,希望借此提高孩子的语言、认知等能力。如果学习压力过重,幼儿的大脑会不堪重负。这样,孩子长大后容易对事物缺乏兴趣和好奇心,竞争力弱,不善于为人处世。
请谈谈在中国实际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重智育轻体育、重知识轻道德的表现,其原因是什么? 这种现象的存在有着诸多原因。
(1)长期文化传统的影响。作为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人们较为重视给予儿童足够的文化知识,至于其他方面则可忽视。
(2)家长的功利需要。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十分普遍。许多家长过早地为孩子选择职业定向,学习一技之长,希望孩子能够在人才竞争中取胜。而作为幼儿教育目标当中一些基本的内涵则被忽视和削弱了,如幼儿的人格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素质的提高等。
(3)应试教育的压力。由于升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当中,而这种竞争也已经广泛深入影响到幼儿教育阶段。在社会上风行的“0岁方案”“神童方案”等,无不反映出应试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影响。正因为上述原因,家长和幼教机构难以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做法,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的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干扰和影响了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贯彻实施。
幼儿体、智、德、美各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特色园”“兴趣班”的做法常常只注重幼儿的某一方面发展,盲目攀比,拔苗助长,如果利用不好会阻碍幼儿的正常发展,无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最终造成幼儿思维、个性发展的扭曲,与人们愿望适得其反。
第四篇:学前教育典型案例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典型案例
人的幼年时期是人脑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期。良好的早期教育能使幼儿智商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使其智力充分发展,为以后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前教育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也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前教育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尤其是“入园难”的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本校抓住机遇,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几年以来,所有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全部就业,奋斗在学前教育的第一线,为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教学系统设计首先要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根据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构建教学模型,并设计教学系统的培养目标。第二阶段,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所需人才的培养规格;合理构建该教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以及人才综合能力的形成规律和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制定教学计划。随后,根据各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科特点,确定其课程标准。主要内容有:该课程教学总目标、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教材编写与选用说明、学习评价与考核等内容;第三阶段,设计教学资源,其中包括根据课程标准选定或编写教材、组织和培训师资、建立相应的教学环境,以及完善管理体制;最后,进行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设计方案。
一、设置培养模块、确定专业课程
根据社会需求人才结构和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划分为“德育培养”、“专业技能培养”、“文化素质培养”和“职业资格认证”四个不同的模块。四个不同的模块分由不同的课程组成,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分批进行专项培养训练。具体模块及课程设置如下表所示:
二、课程结构变更
1.德育: 校训“明德励志,善学笃行”,有计划,有目标为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社会道德教育,校规校纪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等。
2.专业技能:主要包括钢琴,舞蹈,声乐,手工,书法,美术,视唱,乐理等专业课程,丰富学生的才艺,开阔学生的眼界,为日后实践活动奠定良好地基础。
3.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开有“英语,数学,儿童文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课程,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4.实训模块:开设 “幼儿园活动教程”,为学生见习、实习与幼儿园对接 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根据职业种类的变化和对技能要求的倾向性,对专业内各个模块的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更改。
在“德育培养”模块,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激发创业热情开增开“生涯规划”课程。
在“专业技能培养”模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技能,针对性地开展技能课程,将钢琴课程细分为“钢琴基础教程”和“钢琴伴奏”。
在“文化素质培养”模块,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与国际接轨能力增开专业“英语课程”。
在“实训模块”,以“幼儿园活动教程”为理论基础,学生在第二学年,开始进入幼儿园进行见习,实习活动。
在“职业资格认证”模块,为了让学生能被社会广泛的认可,将各类职业资格认证分学期在教学中完成,以考证作为课程学起考核标准,在学生毕业前期组 2
织学生参加中级保育员资格认证。
第五篇:学前教育顶岗实习典型案例(最终版)
学前教育顶岗实习典型案例
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日益深入,关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加以及时引导,是幼儿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还刚刚起步,而心理障碍发生率由80年代的6%到90年代的8、6%上升到目前的18、9%,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包括情绪积极向上。而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历程,其是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身心激动状态,此状态包含复杂的情感性反应与生理的变化,幼儿的情绪由于受到各种不同的情境因素的刺激,反映出的情绪类型不同,带来的各种情绪表现方式也不同,小班幼儿由于处在一个从家庭与幼儿园,父母长辈和老师,幼儿个体与集体同伴相互转换的一个特殊时期,幼儿入园最难过的关就是心理适应,特殊时期的不适应性带来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幼儿情绪问题。据观察,小班孩子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在:哭闹、发脾气等入园焦虑、吮吸手指头、抓人等攻击性行为、遗尿、紧张挤眼、恋物习惯等等。本文针对小班幼儿两个典型情绪问题进行了跟踪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心理干预,进行个案研究,帮助幼儿排解情绪障碍,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案例(一)
锴锴不打人了
——关于纠正一位小班幼儿情绪攻击性行为的教育案例
研究对象描述:锴锴,2006年12月生,是个特别淘气的男孩子,经常有意无意的打伤和撞伤同伴,在班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就连我们班从未谋面的家长都知道他的大名,因为,他的名字以最高频率通过自己孩子的嘴巴出现在家长们的面前。锴锴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情绪变化的比较快,高兴了会大喊大叫,不如意了,就乱扔玩具,自控能力较差,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强烈的占有欲,经常因为争抢小朋友的玩具而起争执,甚至攻击别的小朋友。另外,他的动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经常有意无意推倒小朋友,有时还会冷不丁的突然撞到老师的身上,要你抱他,他会显得特别高兴和兴奋。他的攻击性行为与恶意攻击和伤害别人的行为有本质上的不同,他的攻击性行为常常伴有较强烈的情绪变化,这一行为称之为情绪攻击性行为。因此,我将锴锴作为个案,进行观察、引导和疏通,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情绪,减少直至杜绝情绪攻击性行为对其他孩子的伤害。
典型事例描述:
幼儿园的第一天,锴锴就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来,别的孩子在因为父母的离开而哭闹时,他尤其活跃,一会跑到玩具角玩玩玩具,一会左冲右撞、跑来跑去,他特别的高兴和兴奋。正当老师为他的出色表现和他那高兴劲而表扬他时,情况不妙了,锴锴手舞足蹈的高兴忘了形,将坐在旁边的小朋友撞翻在地,被撞翻在地的幼儿号啕大哭,老师拉着叫他给小朋友道歉,他挣脱了老师的手,跑到一边玩玩具去了,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才短短的半天工夫,前后就有6名孩子告他的状,都是反映锴锴打到他了或是推到他了。此后,锴锴经常无缘无故地打人,抢玩具,欺负同伴,搞破坏,对于老师的制止,他一点反应也没有。
家庭情况简述:锴锴的父母亲文化素质较好,平时由于工作繁忙,从小就一直由保姆带大,自然事事都由着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还常出现不答应其无理要求就打保姆的现象。在与其父母交流中,他们也认为,自己的孩子格外调皮,不听话,而他们对孩子缺少较为正确的教育方法,不知用什么办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希望老师对其孩子严格教育。
系统干预步骤:
一、关注孩子的情绪反应,理解孩子的攻击行为
刚来园没有几天,班上有很多的孩子告他的状,说锴锴打他了,为了避免伤害事故的再次发生,我往往采用的是否定、批评等消极行为和教育方法,还告诫其他孩子离他远一点。结果适的其反,锴锴的行为非但没有得到纠正,反而变本加厉,更多的小朋友和家长到我这儿告他的状,于是,我在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是否恰当,如何让锴锴尽快纠正这一行为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相信孩子》一书中的话给了我启发:要善于透过幼儿淘气、不听话的现象发现美好的品质得到蓬勃发展,那么恶习就会受到排挤。锴锴的恶作剧、推撞别人目的是想引起老师和小朋友的注意,让大家都来关注他的情绪反应。如果老师总想着孩子的缺点,那关注点肯定在孩子的错误上,这样孩子就越来越没有信心,产生逆反心理。作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移情能力,学会欣赏、理解、宽容有问题的幼儿。经过分析,我认为他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以及情绪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无意识行为。因此,我改变了对锴锴的态度,试着走进他,去理解他,当推人现象再一次发生时,我并没有指责他,而是帮他说话,帮助他去向别的小朋友道歉“锴锴不是故意的,请你原谅他好吗,其实他是喜欢你,才碰了你。”锴锴的表现也因为老师态度的改变而改变,他第一次真诚的向别人到了歉,不象过去一样若无其事了,还学老师的样子,帮助别人摸一摸撞疼的地方。这一细微的变化再一次证明了要真正的理解孩子的重要性。
二、引导孩子表露自己的情绪、帮助孩子宣泄过激情绪。
教师要理解他的内心需要和行为动机,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同时宽容孩子,尊重他的个性,允许他暂时犯一些错误,然后耐心倾听他的心声。因此,我坚持天天与他交谈,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当他特别高兴的时候,将其拉到身边,抱抱亲亲他,请他谈谈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和他共同分享快乐的事情。当他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时,安抚他、帮助疏导他的异常情绪,使他愿意与老师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高兴事情和不高兴的事情。老师与孩子平等、细致的进行交流,老师和其他孩子的关爱使他的情绪有了合理的排解途径,从而一点点淡化他的情绪攻击性行为。
三、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发现肯定闪光之处
我用转移他的注意力来制止不良行为,然后通过故事教育法帮助他找出哪里对了,哪里错了,使其明白推别人是不受别人的喜欢的,培养他与同伴友好交往的意识,传授交往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发现进步及时表扬。有一次午饭后,小朋友将椅子摆放的很整齐,嘟嘟放椅子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乐乐,乐乐大哭起来,一旁的锴锴看见了,他说了一句话“跟她道歉”,看来,他已将老师的话随机运用在生活当中了,这句话使我找到了借机鼓励他的机会,我趁此机会表扬他:“你们看,锴锴知道撞到别人会很疼的,以后我们大家都要小心一点,不要撞到别人身上。”老师的话和小朋友的掌声使他更加明确了怎样做大家才喜欢。
锴锴很喜欢帮老师做事情,我利用他的这一特点,经常性的让他做一些小事情,比如为小朋友分勺子、分点心呀等等,他在这些为大家服务的事情中情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小朋友开始将他试为能干的大哥哥了,开始接纳和喜欢他了。
正面教育的方法使锴锴愉悦的接纳了老师的意见,不知不觉明白了道理,有意识的减少了情绪攻击性行为,帮助树立了自信,维护了他在小朋友面前的良好形象。使他喜欢上了集体,也使大家喜欢上了他。
案例(二)
渊渊不吸手指头了
——关于纠正一位小班幼儿吮吸习惯的教育案例
研究对象描述:
渊渊,2006年10月生,是一个内向的男孩子。他有一个特殊嗜好,喜欢吮吸手指头,经常一个人偷偷的将手指头放在嘴里津津有味的吸,吸的手指头都蜕皮了,大拇指关节处被吸的肿的高高的。据父母反应,这个习惯在2岁就已形成。
典型事例描述:
渊渊又将他的小手放在嘴巴里了,好象婴儿吸奶瓶一样,老师告诉他,这样很不卫生的,请他拿出来,可是转个身他又我行我素了。
睡着的时候,我们又发现他将手指头塞在嘴巴里,香甜的进入了梦乡„„我们悄悄的将他的手指头拔出来,没有想到,他居然能在睡着的时候,将手指头继续塞回嘴巴里。
家庭情况简述:渊渊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几个月才回趟家,母亲自由职业,常常要去外地照顾父亲,还有两个已上小学的姐姐和哥哥,家里一直是由保姆照顾这几个孩子的生活,而这个保姆年纪很小,不过20来岁。渊渊从小就由这个小保姆带大,每天晚上都和她睡,保姆自然是样样事儿都由着他,渊渊对小保姆也特别亲热,整天形影不离。父母亲有空的时候才回趟家,与渊渊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由于缺少父母的必要关爱,年幼的渊渊显得特别焦虑和内向,因此,吮吸手指的不良习惯就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形成了。对于渊渊吮吸手指这一不良习惯,父母时常批评制止,有时忍不住狠狠地打他手。在成人的“严厉”攻势下,虽然会有所改正,但在成人不注意的时候就会吮吸得更加厉害。
研究对象分析
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情绪是伴随人们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活动效率,对行为起着重要的动机作用。情绪动机作用有正反两个方面,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活动效率,起正向的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活动效率,甚至引发不良行为,起着反向的推动作用。由于父母和保姆的教养态度不同,渊渊在保姆处“一切由着他”的行为在父母处受阻,使他产生了一种焦虑感。渊渊就是希望通过吮吸手指来安慰自己,从而减轻紧张的心情。孩子吮吸手指,它会成为阻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引起家长和老师们的足够重视。
系统干预步骤:
一、创设温馨轻松的环境,缓解孩子的紧张压力
教师和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要寻找引起孩子紧张的环境并及时消除,创设一种洋溢着温馨气氛的环境,让孩子保持安定的情绪,这是帮助孩子克服吮吸手指坏习惯的关键一步。认识到这一点后,我通过电话、面谈、联系册等形式与渊渊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对策,帮助形成正确的教育态度,通过交流,我们达成了共识,对渊渊的吮吸手指不再强行干预,采取循序渐进的干预策略,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平时多关心他、必要时提醒他,让渊渊进入一个心理舒缓期。另外,要求家长有空多来陪陪孩子,满足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情感。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在无事做的时候,最容易不知不觉地吮吸手指,因此,要丰富孩子的生活,转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幼儿园,鼓励渊渊多与小朋友一起玩耍,体会集体游戏给他带来的快乐。父母还可以利用休息日多带孩子外出游玩,引导他们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画画做游戏、折纸工、看图书等学习知识上,并指导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孩子不觉得寂寞无事做而吮吸手指。
三、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岁的孩子已萌发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告诉他把手放在嘴里很不卫生的,让他懂得不把手放到嘴里的道理。当孩子稍有进步时,父母和老师要及时肯定他、鼓励他,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自制力。
四、采取孩子能接受的干预手段
在家里或幼儿园入睡前,我们为他设计好“放手的位置”,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自然而然地不去吮吸手指了。另外,我们为他准备了创口贴,贴在他的小手上,并告诉他,小手受伤了,需要它来帮助他治病,当他觉得难受时,我们鼓励他,小手需要保护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
终用亲切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孩子,最后,渊渊接受了我们的干预手段,直至他的小手伤口恢复了,他的吮吸习惯自然而然就纠正过来了,最后,他还在小朋友面前洋洋得意的说:“我的手指头穿衣服了!”积极的干预手段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由此
可见,强行的必要干预还是可行的,就看你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让孩子来接受它。
效果反馈:渊渊已经不吸手指头了,他已经顺利度过了这一不适应期,而且他和父母的感情加深了,我们为他的健康成长而高兴!
关于小班幼儿“情绪问题”个案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存在问题
1、幼儿的情感缺失,是引发幼儿情绪问题的主要因素
现代的社会是快节奏的社会,父母的工作很忙,工作压力大,很少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往往将抚养孩子的任务移交到长辈、亲戚、保姆或托幼机构身上,与孩子沟通、相处的时间较少,往往易造成孩子的情感缺失和情感偏移,这两个案例都集中体现了这一显着的特点。
2、教养态度的不一致,容易郁积幼儿情绪问题
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高度期望,过于严格的心理,而长辈们通常溺爱孩子,缺少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父母与长辈、父母与老师对孩子教养方法的不一致性给了孩子不明确模糊的信息,没有正确的是非观,易造成孩子情绪波动起伏大、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由于不一样的文化背景、文化程度、教养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容易郁积情绪问题。比如:攻击性行为、任性、退缩、不自信等等情绪异常行为。
3、忽视孩子的情绪问题,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常识。
个案研究过程中,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异常情绪问题要么反映过于激烈,认为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表现出很焦急的样子,期望及时制止孩子的情绪问题,这些在无形中通过表情、声音、情感传递给孩子,孩子感染到这份来自父母或者其他人的焦虑,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绪问题非但没有得到纠正,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情绪问题日益加重。另外,有的家长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小孩子就是这样的,长大就自然会好了,他们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问题都很重视,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情绪问题。
另外,家长们对孩子出现的情绪问题不知该如何引导教育,缺乏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常识。他们往往将纠正孩子的情绪问题的期望寄予教师。
几点思考
1、全新认识幼儿情绪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的情绪特点体现出不稳定性和外显性,3岁孩子的心灵里已经开始萌发出“独立”的意识,这也是他骄傲的源泉。他们现在的任务是需要学会对情绪的控制能力,生活就好像是被情绪驱使的小船,小家伙的兴趣则在于尝试并让大人们关注他的情感。孩子的情感得到了满足,情绪就呈现出积极健康的一面。因此,教师、家长、社会教育大环境需要共同认识幼儿情绪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情绪教育提升幼儿的情绪适应能力,做到防范与未然,避免出现不应该出现的幼儿情绪问题。将幼儿的情绪导向健康、积极的一面。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促进情绪心理健康。
2、学习和掌握幼儿情绪教育的基本方法
为人父母、为人师者的教育观念决定着孩子的情绪态度,科学的、正确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技巧需要学习和掌握。以下是几种幼儿情绪教育的方法,供参考和借鉴。方法一:对他的期望不要过高
给孩子示范该怎么做,但不要强迫他。你对他说话的语调和面部表情的柔和是最佳的沟通方式。
方法二:宽容和理解孩子
当孩子有异常情绪反应时,我们应持理解和宽容之心,尽量平静对待。做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做他们的朋友。为孩子创设孩子轻松的心理环境
方法三: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有异常情绪的时候,通过转移注意力,设法缓解孩子的异常情绪。尽量避免或减少争执,可转移情绪,让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气氛变得温和。
方法四:帮助孩子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形成认知自身的情绪
让孩子了解各种情绪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了解情绪的各种集体表现,形成正确的情绪观。
方法五:建立表扬的奖励方式
不要还没弄明白孩子的要求时就惩罚他,其实向他做解释并不是件很难的事情。当孩子重新开始时,你要及时地表扬他的努力。当孩子有丁点的进步时,因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孩子是在大人的赏识中进步成长的。
方法六:“1、2、3”训练法则
孩子足以明白你的“1、2、3”法则,容许孩子有考虑和自主选择的时间,帮助形成规则和学习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方法七:关注幼儿情绪、进行合力教育
家庭和幼儿园对于孩子的情绪问题应给予共同关注、共同商讨配合,共同实施教育,家园的合力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