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

时间:2019-05-15 04:5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

第一篇: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

804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 1、2006年10月案例分析题

实验人员在5岁的孩子面前放两只相同的矮而宽的玻璃杯,装的水也一样多,问他“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会不假思索的说“一样多。”实验者又当着他的面把一只杯子里的水倒入一只又高又长的杯子,再问他“现在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认为矮而宽的杯子里水多,重复几次都这样,问他为什么?他指着杯子的宽度说“这个宽了就大了。” 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孩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答:这是儿童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这是儿童思维发展特征之一。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5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这个时期的儿童往往只注意状态,特别是最终状态,而不考虑达到这些状态要经历的转变。不会考虑转变,造成了前运算时期儿童思维的不可逆性。对于这个年龄的儿童来说,同时考虑高度和容量是做不到的,他们被杯子外形迷惑,只能根据外形作出大小判断,也就是水容量的判断。

举例,生活中我们发现儿童会根据身材高矮或者照片尺寸大小判断人的年龄,数学活动中数字和物体对齐的顺序打乱,就觉得两者数目不相等了。都反映了单维注意的特征。(书124页)2、2007年10月案例分析题

幼儿芳芳今年3岁,是个很漂亮的小女孩。妈妈教会她“4+2=6”之后,问她“2+4”等于多少,她居然说自己不知道!妈妈摇摇头,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这么笨呢?

请问:这一案例揭示了儿童的什么问题?请加以分析原因。其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题要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3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 阶段,其思维具有不可逆性。这个案例揭示的真是儿童思维不可逆性的特点。儿童思维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灵活性增强,开始 从单维注意向两维注意过度,形成“守恒”概念,思维的可逆性开始形成和发展。(见教材P122—126)3、2008年10月案例分析题

唐老师在中班某一个教学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观察小兔子。她带来一只活生生的小兔子,要求孩子们安静仔细地观察,没想到孩子们都围了上去,又是摸又是拽,怎么都安静不下来。唐老师很生气:你们怎么这么坐不住呢? 问题:孩子们为什么坐不住?唐老师应该让他们安静下来观察吗?

她该如何把这个教学环节安排好?请结合所学教育和心理理论进行分析阐述。

答: 从幼儿的生理特点来看,他们的神经系统兴奋大于抑制,容易扩散,因此在面临新鲜刺激的时候会比较兴奋;从他们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的思维具有行动性和形象性,感知觉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对待事物是通过视、听、触、味、嗅等多种感觉去认识的,而不像成人那样以视觉为优势。(该部分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分析案例中儿童的表现)因此,观察对于幼儿来说不只是坐着看,而是去触摸、去闻、去摆弄。李老师不应该让孩子们安静地坐着看,而是应该给予他们活动的机会,通过丰富的感知觉的活动去“观察”。

孩子们坐不住是因为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特点之一是“动作性和活动性”。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而且持续的时间很短,他们的兴趣容易变化,稳定性很差,他们的语言发展水平也决定了他们还不可能用内部语言才“消化”审美对象。因而缺乏静观欣赏能力。幼儿审美是动态的,要靠动作来体现,他们爱好动手动口,在操作过程中得到审美满足。

唐老师不能强制孩子们安静下来,应该妥善处理这个教学环节。

唐老师应该在活动中遵循审美的相互性原则,在观察欣赏的时候,气氛是活跃轻松自由的,允许幼儿分组近距离观察小兔子,发现小兔子外形特征,而不是让幼儿坐端正,教师说教和灌输。还要遵循审美的形象化原则,在教学中用生动的模式,如请孩子们轻轻抚摸小兔子、喂食、给小兔子取名等,使幼儿感受美的形象。审美教育过程是一个需要创造性的过程,审美活动在幼儿身上产生的效应并非教师能完全控制,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变化、调整审美教育活动,不能强求规范、一律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创造性。(辅导57页 书198页)

2009年10月案例分析题 同上 4、2010年10月案例分析题

皮亚杰运用“三座山”问题对儿童心理进行研究:儿童坐在一个立体的三座山模型的一侧,把洋娃娃放在模型的另一侧或者对面。这样,洋娃娃与儿童看模型的角度是不同的。然后,让儿童从山的各种角度的照片中选择一张照片,反映从洋娃娃角度所看到的位置。研究发现,幼儿阶段的儿童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儿童的这一特点在他们的活动和生活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这个案例揭示的真是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征。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一时期是“前运算智能”,儿童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可能与别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从客观的、从他人的立场去认识事物。,“三山任务”过于复杂,前运算时期的儿童不能完成这次任务。在语言小组活动中,孩子们面对面坐着,进行“交谈”,实际上谁都不关心对方讲什么,或者把别人的描述作为自己描述的主题。在生活中,这个阶段的孩子在玩捉迷藏游戏时,有点孩子采用把自己藏起来的方法,并且用手把自己的眼睛遮起来,他以为自己看不见别人了,别人也就看不见他了。(25-27)

2011年1月案例分析题

同上“三山问题” 5、2011年10月案例分析题 李老师非常烦恼,在班上,她总是教育小朋友要互相关心爱护,学会分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时好不容易见到有的孩子有了进步,但在家过完一个周末再回到幼儿园,孩子又回到了以前的样子,请用儿童观的形态理论分析这一现象。

答:以上是李老师对儿童社会性教育内容。幼儿在园能和同伴友好相处,一回到家就成了“指挥”父母的小皇帝。这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家庭集体中的地位可以和幼儿园中的地位不一样,可以享受的权利也不一样。在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指的是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担任的角色,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种自我概念是在中大班逐渐形成的,但还处于较低水平。所以有以上的两面性表现。李老师应该知道,社会性教育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教师要尊重幼儿主体性,发挥儿童主体性功能,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社会性教育,教师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强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一贯性,教师之间、教师和保育员之间,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也要态度一致,幼儿园和家庭在教育上一致和配合。否则就会抵消教育作用,造成幼儿行为两面性。强调社会情感的培养,唤起儿童对他人的关心帮助。(138页)6、2012年1月案例分析题

某幼儿混合班开设课程几乎与小学一年级相同,老师的教育教学也搬用小学上课的方法,教幼儿拼音、识字、计算等知识和技能,期中、期末还进行考试、评分,很少组织游戏和体育活动,对唱歌、图画课不重视,经常改上拼音、识字、计算及智力训练课。结果一年半载下来,班里的幼儿体质明显下降,生病回家的有好几位,在班里上课的也多是无精打采。这班幼儿升入小学后,多数对语文、数学课不感兴趣,而对考试分数却分分计较,他们的体、智、德、美综合素质还不如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同年级其他同学。运用所学的有关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的理论加以分析和评论(要求:指出上述做法的不妥或错误之处,并指出违反了哪些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同时阐述正确的做法应当如何)。

答:上述幼儿园做法是错误的,忽视儿童实际活动和直接经验,不顾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根据成人期望给儿童设臵要求和目标。教师太多单向灌输,儿童主动学习少,儿童的兴趣需要以及个性的发展被臵于次要位臵,割裂幼儿的知识联系,故幼儿很难讲学习的成果进行综合统一和迁移,有很大的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违背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违背了儿童智能培养的目标。幼儿处于感知运动和前运算阶段,有特定的发展特点和任务,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不同于小学生更不同于成人,因此,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应该从儿童的发展现实出发加以选择和确定,同时注意个别差异。

1、处理好知识获得和智能形成的关系。

2、把我幼儿智能发展水平。

3、智能发展以感知觉培养为基础。

4、注重动机、兴趣、情感等一系列非智力因素培养。在智能开发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幼儿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性格。(辅导41页)7、2012年10月案例分析题

有一对年轻夫妇,对其儿子6个月就教他走路,1岁刚开始呀呀学语,就教他数数,1岁半就教他识字,目标是“2岁扫盲,3岁读书”。2岁上小小班,每天回家,要他跟学一则故事或寓言、童话,背一首古诗、做一道小学一年级的数学题„„结果他们这个儿子在进入小班、中班、大班时,游戏能力都很差,虽然智力表现还可以,但在集体活动中不合群,人际交往困难;到小学后,其学习成绩也只处于中下水平。

运用学前教育学基础理论理论分析上述这对年轻夫妇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正确的家庭早期教育应该如何进行

答:年轻夫妇没有处理好知识获得和智能形成的关系。过早实施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不利。智能不等同于智商,不等同于知识获得的多寡。在社会舆论的不当引导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早期幼儿教育纲要曾一度以知识获得为重心,过多强调幼儿获得知识,忽视幼儿智能发展,把知识掌握和智能培养割裂,忽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过早过迟实施教育都是有害的,会对儿童智力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应该把握幼儿智能发展水平确定智能培养合理时机,给与适量教学,同时以感知觉培养为基础,促进幼儿智能协调发展。并注重兴趣、求知欲、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8、2013年1月案例分析题

王老师组织了一次小班文学活动《谁的注意好》,布置了场景:小兔的家。活动中,通过听、看、表演,幼儿很投入地体验了“小羊使劲锤”、“小猫用力踢”、“小鸭大声喊”、“小鸡轻轻敲”等不同的叫门方式。最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谁的主意好?幼儿异口同声回答:“小鸭的主意好”。显然,大家没能说出“正确”答案,王老师又换了一个问题让幼儿选择题:“小鸭和小鸡的主意,那个更好”?终于,有几名幼儿想起文中小兔说的“我想听到有礼貌的敲门声”,说出了“小鸡轻轻敲门的主意好”。尽管很多幼儿提出异议,可王老师还是在有了“正确结论”后,结束了活动。活动后,有老师指出:讨论这一环节,王老师应该让幼儿充分讨论,未必小鸭的主意不比小鸡的好。王老师提出:如果这样的话,如何体现“有礼貌的敲门”这一教育目标呢?您认为,王老师该如何处理这个环节呢?

【答案要点】首先,小班幼儿思维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对“好主意”的理解受限于自己的经验。可能在他们看来,小鸭子声音大,能让小兔子听见,所以选择题小鸭子。我认为,案例中老师的提问方式对孩子有误导。如果想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老师可以把问题提得更清楚一些,比如,“哪个办法更有礼貌”。基于前面活动的铺垫,幼儿应该能很快找到“正确答案”,从而实现这次活动的教育目标。其次,教师必须摆脱“我要教孩子”的想法,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当孩子给出了与教师预期的答案不同的回答时,没必要扼杀孩子的想法,急于把孩子的思想引上教师事先画好的“轨道”,而是应该再听听幼儿的意见,在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后因势利导。本案例中,教师可以继续对幼儿提问:“为什么小鸭子的主意好?”“小兔子喜欢哪种敲门声?”“如果你是小兔子,你喜欢谁”等等。如果通过这些引导,幼儿依然觉得小鸭子的主意最好,教师不妨就按照幼儿的思路把活动开展下去。这是对幼儿的尊重,也是对老师能力的一种考验。至于原先制定好的教育目标,教师完全可以在其他活动中实现。9、2013年10月案例分析题

我们成年人把人和物的界限分的很清楚,把想象和实在分的很清楚,在儿童心中这种分别是很模糊的,他把物看成和自己一样,认为他们有生命和痛痒„„孩子看天说,星星在眨眼睛,孩子看露水说花儿再垂泪。请分析儿童这种心理。

答:这种心理是泛灵论倾向。是学前儿童具有的一种思维特征,即把无生命的对象视为有生命有意向的东西。把死板的物体生命化,把心灵世界物质化。在幼儿心目中,星星和花朵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这种现象类似成人艺术中的“拟人化”,幼儿“泛灵论”的倾向达到的“物我同一”是意识尚未充分泛化的同一,是内在主观世界和物质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的一种表现。这些幻想让幼儿获得审美上的满足。(辅导57页)

10、案例分析题

小宝已经3岁了。近些天,孩子的“言行举止”比较特别。比如,有一天老师带孩子做户外活动时,小宝突然说:“太阳公公一个人在天上,他会不会孤单啊?太阳公公有家吗?有没有爸爸、妈妈?” 小宝特别不喜欢老师管他,总是“不听话”。比如,本来会自己好好地用汤匙吃饭,却故意把米粒撒一饭桌,用手捡着放到嘴里。不过小宝有时也挺可爱的。比、如,前天中午,老师帮小宝盛好饭,小宝一脸认真地说:“老师,你辛苦了。”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下面问题:(1)孩子的“言行举止”说明了什么?(2)这个时期,幼儿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答:孩子的行为举止说明:

(1)孩子正处于心理的高速发展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比如,提出“太阳公公会不会孤单”、“太阳有没有爸爸、妈妈”,说明思维的发展,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像的发生,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进行了延伸、扩展。“不听话”说明孩子最初的独立性的出现;“故意用手捡米粒放进嘴里”说明孩子动作技能的发展,对新的动作产生了兴趣;会说“老师辛苦了”,说明儿童已开始使用抽象的词语,但还经常需要和具体活动联系在一起。

(2)注意保护孩子的探究精神,但要和重视安全结合起来,而且不要打击孩子积极认知的兴趣。孩子“反抗期”的执拗,要注意教育,不要养成任性的性格,同时又不能耻笑、威胁孩子。对待孩子的独立性,要注意教育,防止养成执拗性的同时,也要防止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不良性格。

11、案例分析题

经过长时间教育,我发现班上大部分孩子洗手的方法还是不正确,手总是洗得不干净。我们几位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我让孩子们相互看看、摸摸自己和别人的手,比比谁的手干净,并让孩子们总结洗手的“小诀窍”。有的孩子说“要用肥皂搓,再用水冲干净”。有的说“洗手时要卷起袖子,不然会把衣服弄湿的”。我搬来了娃娃家的“脸盆”、“肥皂”、“毛巾”等,请孩子们学习并练习洗手的正确步骤:先卷袖子→打开水龙头冲一下手→用肥皂搓手心和手背→用水冲干净→用毛巾擦干水。为了帮助孩子牢固地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我还画了一些洗手的小图示,编上1、2、3、4、5,并附上简单的说明文字,将其贴在洗手池的上方墙上。终于,孩子们都能按正确的步骤洗手了。

以上案例中老师的做法好在哪里?为什么?体现了幼儿教育中的哪些原则?请结合案例具体说明。

答:在本案例中,教师恰当地利用了多种手段、多种原则来促进教学的实施,尤其是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掌握了学生发展的特点,抓住了学生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了这一教学难题。案例中教师利用幼儿日常行为的教学来启发幼儿,让幼儿掌握了一项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园教师不仅是幼儿的教育者,而且是生活上的看护者,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余,还应该对幼儿的日常生活进行教育,做到保教结合。案例中教师很好地利用了教授幼儿洗手的机会,不仅很好地贯彻了教学原则,还教会幼儿洗手的方法,做到了一举两得。

教师还应用了一些教育原则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中幼儿教师灵活机智地应用了若干教学原则,将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放在了问题解决的前台,以一种教学的方式教会幼儿如何洗手。幼儿也对掌握该技能产生了兴趣,并且乐于付诸实践,幼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活动性和综合性教育原则。

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好在充分认识和利用了一日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教育价值,因为无论是幼儿的生活活动还是作业课、参观访问等教学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活动还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都有其各自重要的教育作用。

12、案例分析题

目前,我国由于升大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而这种竞争也影响到学前教育阶段,如社会上风行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难以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做法,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请你从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这一角度分析以上现象。

答:(1)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一目标是确定幼儿园教育任务、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

(2)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提出来的。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它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兼顾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提法又与学校教育目标略有不同,如把“体”放到了第一位,这是因为,在幼儿阶段,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健全发展较以后各年龄阶段更为重要。

(3)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人,所以教育目标是否合理,除了符合社会要求之外,还要看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成年人画一个菱形图案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很困难的,即使3岁孩子照葫芦画瓢,要临摹一张菱形图样也是很困难的。这就是说,幼儿的发展是有一定年龄特征和规律的,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教育目标如果不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不符合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就不可能变成现实。因此,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4)一味地追求某个方面发展,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可能严重损伤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进程,损伤儿童潜能发育,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发展迟缓、压抑和伤害。

13、案例分析题

如今走在大街上,时常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小眼镜”;寒暑假,各大医院儿童眼科专家常常要为前来就诊的大量眼疾患儿治疗。已有20年幼儿教育教龄的罗老师感慨地说:“近几年,视力不佳的幼儿明显增多了。”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幼儿教师应如何帮助并教育幼儿注意眼的保健。

答:近年来,由于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很多幼儿沉迷于电脑游戏,导致视力下降.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幼儿为此所困扰,幼儿教师应初步具备帮助幼儿保护和提高视力的能力。

(1)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画画;看书写字时眼睛距书本保持1尺以上距离;不躺着看书,以免眼与书距离过近;不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因为身体活动可导致书与眼的距离经常变化,极易造成视觉疲劳;集中用眼一段时间后应望远或到户外活动,以消除眼的疲劳。

(2)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采光条件、适宜的读物和教具。幼儿活动室窗户大小适中,使自然光充足。室内墙壁、桌椅家具等宜用浅色,反光较好。自然光不够充足时,宜用白炽灯照明。为幼儿提供的书籍,字体宜大,字迹、图案应清晰。教具要大小适中、颜色鲜艳、画面清楚。

(3)定期给幼儿测查视力。要定期为幼儿测查视力,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及时矫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行为,及时发现幼儿视力异常表现。

(4)教育幼儿注意用眼安全和卫生。幼儿教师要教育幼儿不要用手揉眼睛,毛巾、手帕要专用,用流动的水洗手、洗脸,以防沙眼、结膜炎等;教育幼儿不玩可能伤害眼睛的危险物品,预防眼外伤。

14、案例分析题

答:在伦敦举行的父母与子女会议上,英国“0至3岁”公司总裁马修·梅尔梅德说,很多父母热衷于让幼儿玩大量的益智玩具,安排幼儿进行各种“开发智力”的活动,希望借此提高孩子的语言、认知等能力。如果学习压力过重,幼儿的大脑会不堪重负。这样,孩子长大后容易对事物缺乏兴趣和好奇心,竞争力弱,不善于为人处世。

请谈谈在中国实际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重智育轻体育、重知识轻道德的表现,其原因是什么? 这种现象的存在有着诸多原因。

答:(1)长期文化传统的影响。作为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人们较为重视给予儿童足够的文化知识,至于其他方面则可忽视。

(2)家长的功利需要。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十分普遍。许多家长过早地为孩子选择职业定向,学习一技之长,希望孩子能够在人才竞争中取胜。而作为幼儿教育目标当中一些基本的内涵则被忽视和削弱了,如幼儿的人格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素质的提高等。

(3)应试教育的压力。由于升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当中,而这种竞争也已经广泛深入影响到幼儿教育阶段。在社会上风行的“0岁方案”“神童方案”等,无不反映出应试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影响。正因为上述原因,家长和幼教机构难以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做法,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的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干扰和影响了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贯彻实施。

幼儿体、智、德、美各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特色园”“兴趣班”的做法常常只注重幼儿的某一方面发展,盲目攀比,拔苗助长,如果利用不好会阻碍幼儿的正常发展,无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最终造成幼儿思维、个性发展的扭曲,与人们愿望适得其反。

第二篇:学前教育基础理论选择填空以及判断历年真题含参考答案

06-13年填空选择汇总

1.从教育的起源看,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12.1(1)

2.教育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促进个体适应和成长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和选择性功能。12.1(2-3)

3.我国的学前教育具有福利性和教育性。08.10;11.1;11.10;12.10;13.1(3-4)。

4.家庭教育具有时间上的首施性和延续性特点。11.10;13.10(4)5.家庭教育具有方法上的个别性和多样性特点。06.10(5)6.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是指托儿所和幼儿园。11.1;13.10(6)

7.学前教育学可以分解为学前教育基本原理、学前教育课程论和学前教育活动论。11.1;13.1;13.10(9)

8.学前教育学具有独立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07.10;08.10;13.1(10)9.从形式看,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是公养公育。07.10;13.1(12)10.学前教育理论到19世纪中叶才真正成型。08.10(12)

11.我国对儿童提出六大解放的教育家是陶行知。07.10;09.10;12.10;13.10(15)12.提出按人的身体成熟状况划分年龄阶段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10.10;11.10;12.10;13.10(15)

13.创办我国第一所乡村幼师的教育家是陶行知。08.10;10.10;12.10;13.10(16)14.在我国率先用日记法研究儿童心理,并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的是陈鹤琴。06.10;10.10;11.1;13.1(16)

15.陈鹤琴创办的我国最早的幼教研究刊物是《幼稚教育》。11.10;13.10(16)16.主张普及教育,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从婴儿到成年的不同年龄对象的是夸美纽斯。06.10(17)

17.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初步形成的是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13.10(17)18.夸美纽斯所说“母育学校”的意思是母亲膝前的教育。07.10(18)19.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见诸于《爱弥儿》。11.1;13.1(18)

20.主张实施爱的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瑞士教育家是裴斯泰洛齐。06.10;12.1(19)21.提出实行公共平等的集体保育思想的是卢梭。08.10;11.10(19)22.1837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被称为幼儿园之父的是德国教育家,重视儿童游戏的价值,设计恩物,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的是福禄贝尔。08.10;09.10;10.10;11.1;12.1;12.10;13.1;13.10(20)23.福禄贝尔的教育著作《人的教育》。12.1(20)24.第一个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是福禄贝尔。13.1(20)

25.属于杜威的教育思想的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重组。09.10;10.10;12.1(21)

26.“儿童中心论”的倡导者是杜威。10.10;12.10(21)27.提出“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生活”的是杜威。12.1(21)

28.设计了训练感觉的教育活动,强调儿童感官训练和肌肉练习的是意大利儿童教育家是蒙台梭利。06.10;09.10;13.1(22)

29.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以医学、生理学为基础用直接观察的研究方法,建立了“科学的教育学”。08.10;11.10(22)

30.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办的、采用一些特殊方法训练处境不利的贫穷儿童的教育机构名称是“儿童之家”。07.10;12.10(22)

31.强调早期经验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在道德教育上提出“人格化”教学方法的学派是精神分析学派。09.10;12.1(23-24)

32.班杜拉提出儿童通过直接体验和观察产生学习。11.1;12.1;13.1(24)33.苏联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一项法令,其中陈述或强调了一些学前教育的理论观念及主张,这项法令是《学前教育构想》。08.10;10.10;13.1(28)34.儿童观、教育观及教师观便是学前教育理论中的核心观念。07.10(31)

35.英国早在1908年就通过了《不列颠儿童宪章》,以明确儿童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权力。12.1(32)

36.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是多元的,不具有法律性。06.10(33)

37.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不具有法律效力,且在一定时期具有明显的多元性。07.10(33)

38.杀婴现象体现了神本位的儿童观。12.1(40)39.在我国清末幼儿园教师被称为保姆。06.10(49)

40.在我国清末培养幼儿教师的机构被称为保姆传习所和保姆学堂。11.10;13.10(49)41.生物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圈,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07.10(55)

42.人类发展生态学把复杂的环境系统分为四个层次,即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宏观系统。07.10;11.1;13.1(59-65)

43.人类发展生态学把复杂的环境分为四个层次,其中微观系统的要素有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09.10;10.10(60)

44.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幼儿同伴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并逐步取代了与父母关系的重要性是在三岁后。13.10()

45.对于幼儿来说,家庭与幼儿园及邻里、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属于中间系统。11.10(65)

46.幼儿园教育环境应该具有可操作性、童趣性和安全性。06.10;07.10;12.1;13.1(67-70)

47.学前教育目标具有对幼儿教师思想和观念的规范作用。08.10(73)

48.学前教育目标首先要考虑儿童的水平和需要,最后才考虑学科结构、系统。08.10(74)

49.确定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主要是儿童、社会和学科。07.10;08.10;11.1;13.1;13.10(74-75)

50.在确定教育目的的思想方法或立场上,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个人本位论,另一种是社会本位论。11.1;13.1(45,74)

51.在所有学前教育目标中,最具有操作性的是教育活动目标。06.10(78)52.教育目标不管从哪一种结构出发,它的最终归宿必然是儿童的发展。06.10;12.10(79)

53.布鲁姆在学前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了三种教育目标,分别是情感、认知、动作技能。11.10;13.1;13.10(80)

54.本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是《奏定蒙养院章程》。07.10;09.10;12.1(85)

55.1996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学前教育目标。12.1(86)56.学前儿童的骨骼软组织丰富,可塑性强,所以要注重身体姿态的培养。08.10(95)57.构成幼儿体格、体能教育最基本的活动内容是身体练习。09.10;10.10(102)58.学前儿童的基本体操指徒手体操和轻器体操(轻器械操)。06.10;10.10(102)59.幼儿身体练习包括了基本动作、基本体操、排队和变换队型三个方面。08.10(102)60.要积极利用空气、阳光、水等自然因素锻炼幼儿身体。06.10(106)

61.儿童开展专门的“三浴”体格锻炼,即指组织专门的空气浴、水浴和日光浴。07.10;09.10;11.10;12.10(106)

62.皮亚杰认为智能是由运算结构决定的。07.10;10.10;11.1;12.10;13.1(111)63.儿童智能发展特征的考察可以循两个视角:一个是年龄,另一个是性别。06.10(113)

64.智能核心随儿童年龄的不同而产生变化,3岁前主要是动作,4-5岁主要是图形知觉。08.10;11.10(115)

65.儿童智能核心随儿童年龄的不同而产生变化,5-6岁主要是语言、数学等。09.10;10.10;12.10(115)

66.围绕智能的发展,有两种不同的争论,一是遗传决定论,二是环境决定论。09.10;12.1;13.1(116)

67.遗传决定论认为认知发展由先天的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的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其创始人是高尔顿。12.1(116)

68.环境对智能的作用最有说服力的研究方法是养子研究。06.10;10.10;12.10(117)69.武德沃斯认为,个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决定的,遗传是智能发展的条件,环境是智能发展的决定因素。07.10(118)70.儿童具备象征思维能力的标志是信号物。06.10(122)71.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06.10(122)

72.3岁幼儿在玩捉迷藏游戏时,用手把自己眼睛遮起来,他以为自己看不到别人,别人也看不到他了,这说明幼儿的思维特征的自我中心。07.10;10.10;11.1;13.1(123)

73.《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条中强调:“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这是对幼儿智能培养的总体的、概括的描述。07.10(127)74.维果茨基提出的“任何教学都存在最佳的,也就是最有力的时期”出自《学前教学与发展》。08.10(128)

75.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是维果茨基。11.1;13.1(129)

76.根据观察迪克逊划分出婴儿自我认识的四个阶段,第二阶段称为“游戏伙伴”阶段。08.10(136)

77.2岁半左右,幼儿开始使用“我”,这是幼儿哪方面发展的表现自我意识。11.10(137)

78.幼儿(园)独立性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是从 3岁开始的。09.10;12.1;13.10(143)79.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是社会性微笑。09.10;11.10(160)

80.“陌生人焦虑”的发生是在婴儿6~8个月时。10.10;11.1;12.10;13.1(160)81.学前儿童社会性交往的阶段为:以客体为中心阶段、简单交往阶段和互补性交往阶段。06.10(167)

82.美(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06.10;07.10;12.1;12.10(176)83.美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情感性和功利性。11.1(180)

84.审美过程有三个核心要素,分别是: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活动。11.1;13.10(182)

85.审美教育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为核心的教育。11.10(184)86.赵宋光称审美教育为立美教育。06.10;10.10;12.10(188)

87.幼儿有一定的审美活动的指向性和选择性称为审美偏爱。06.10(191)

88.幼儿美感的表现特点是活动性、表面性和模仿性。08.10;10.10;11.10;12.10(192)89.园所环境主要包括园所物质环境和园所精神环境两个方面。09.10;12.10(198)90.在幼儿园中,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以及幼儿园游戏等均是幼儿美育的重要途径。07.10(203)

91.幼儿园课程中两种相对的课程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06.10;10.10;12.1;12.10(207)

92.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是游戏。08.10(212)

93.幼儿园具有保育和教育的双重任务。11.1(213)

94.进步主义代表人物杜威在《儿童与课程》一书中阐述了有关儿童教育课程的理论主张。07.10;10.10;11.1;11.10;13.1(214)

95.在课程实施的进程上杜威强调了儿童的活动。06.10;10.10;12.10;13.10(215)96.杜威的课程进程最好的描述是

。13.10()

97.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布鲁纳主张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发现法和探究法。08.10;11.1;12.1(221)

98.皮亚杰认知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08.10(221)

99.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我调节型。06.10(221)100.皮亚杰认为认知的两种功能是组织和适应。08.10;12.1;12.10(222)101.主体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刺激,这一过程是

。13.10()

102.行为分析学派特别重视个别化教学,他们承认学生有个别差异。08.10;13.10(238)

103.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两种强化的作用,分别是自我强化和替代强化。11.1(239)104.社会学习理论主张示范教学。11.10(239)

105.在知识系统化的指导思想下,强调学科的学科体系,这种课程是分科课程。11.10(245)

106.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13.1(249)

107.学前教育活动最为典型,也是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一贯倡导的主要教育活动形式是上课。11.10(250)

108.能够引导幼儿用感官了解周围生活中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事件、设施等活动的类型是参观。11.1(251)

109.能够让儿童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从事发现、探究和建构活动的类型是操作。06.10(251)

110.发生认识论和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是皮亚杰。09.10;10.10;12.1(255)111.皮亚杰把影响儿童智慧发展的因素确定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影响以及平衡性。11.10(256)

112.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是教育活动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互动。07.10(262)113.教师和幼儿之间直接的相互作用有对称性互动和补充性互动。09.10;11.1;12.10(262)

114.学前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有目标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11.1;11.10;12.10;13.10(263)

115.下列做法中符合学前儿童心理环境创设要求的是在儿童科学探索遇到困难时,教师激励儿童继续探索。13.1(266)

116.属于早期经典游戏理论的是成熟说。12.1(270)117.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是精力剩余说。11.1(270)

118.“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霍尔。07.10;08.10;11.10(271)119.弗洛依德认为,儿童的活动原则是快乐原则。11.10(273)

120.皮亚杰认为个体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这就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同化)。10.10;11.10(274)

121.一个孩子有了“狗”的概念,以后他把大狗、小狗、黄狗、黑狗统统纳入他原有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就是同化。11.1;13.10(274)

122.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游戏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这种游戏是合作游戏。07.10(280)123.根据游戏的关键性特征可将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游戏。08.10;12.10(283)124.儿童是从3岁后以后,逐渐创造角色游戏的,之前角色游戏以模拟动作作为满足。12.1(288)

125.由皮亚杰提出的理论是客体永久性图式理论。06.10;12.1(256)126.幼儿神经系统活动中兴奋占优势,易扩散。06.10;07.10()

127.我国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必须接受的教育。08.10()

128.现代游戏理论包括了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发展学派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09.10()

129.象征性游戏发生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09.10()

130.让幼儿懂得尊敬长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乱扔杂物,确定这些教育内容的依据是规范环境。09.10()

131.著名的“三山问题”经常被用以说明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09.10()132.康德强调以真、善、美为教育目的,强调教育的社会需要性,他的教育目的观是社会本位。09.10;10.10;12.10()

133.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的结果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09.10;13.10()134.在《理想国》及《法律篇》提出学前社会公育观的是柏拉图。09.10()135.幼儿的表现具有模仿性、活动性和表面性。09.10()

136.学前教育机构的学前教育目标具有明确的计划性和目的性。09.10()137.“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指的是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10.10()138.卢梭说:“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他所持的教育目的的立场是个人本位。11.10;13.10()139.以0—

6、7岁这一特定年龄的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是学前教育。12.10()140.幼儿的生活和活动要尽量做到“四化”,即净化、绿化、美化和活动化。13.10()

141.一个女孩早晨见妈妈涂口红,上幼儿园后把蜡笔放在自己嘴边,做涂的动作,皮亚杰认为母亲的行为给他形成了

。13.10()

第三篇:2002-2008年司法考试法理学历年真题-案例分析题

2002-2008年司法考试法理学历年真题-案例分析题

2008年

五、论述题

材料:

案例一:2005年9月15日,B市的家庭主妇张某在家中利用计算机ADSL拨号上网,以E话通的方式,使用视频与多人共同进行“裸聊”被公安机关查获。对于本案,B市S区检察院以聚众淫乱罪向S区法院提起公诉,后又撤回起诉。

案例二: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5月,Z省L县的无业女子方某在网上从事有偿“裸聊”,“裸聊”对象遍及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电脑上查获的聊天记录就有300多人,网上银行汇款记录1000余次,获利2.4万元。对于本案,Z省L县检察院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起诉,L县法院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判处方某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并处罚金5000元。

关于上述两个网上“裸聊”案,在司法机关处理过程中,对于张某和方某的行为如何定罪存在以下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应定传播淫秽物品罪(张某)或者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方某);第二种意见认为应定聚众淫乱罪;第三种意见认为“裸聊”不构成犯罪。

问题1:

以上述两个网上“裸聊”案为例,从法理学的角度阐述法律对个人自由干预的正当性及其限度

参考范文:

同样“裸聊”,不同结果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聊天成为很多市民消遣、交友的重要途径,裸聊也成为一个时髦的“玩意”。裸聊侵害了社会善良风俗,有一定社会危害性,关于裸聊否有罪也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笔者认为,在第一个材料中,张某裸聊不应定罪;而第二个材料中的方某则应认定为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一样的裸聊,不一样的结果,其差别的关键在于刑法中一个重要原则——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其内涵丰富,包括要求罪和刑都要有法律明文规定,禁止溯及既往,禁止有罪类推,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等含义。根据这一原则,司法机关定罪和量刑都必须按照法律规定来判断,而不仅仅是看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材料一种张某的裸聊虽然有伤风化,但我国刑法并无规定裸聊构成犯罪的法律条文,也不属于淫秽信息,不能类推适用,因此不应认定为犯罪。法 律 教育*网原创。材料二中的方某的裸聊则以牟利为目的,传播裸聊照片,完全符合刑法第362条、367条的规定,应认定为方某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

罪刑法定原则是法治主义在刑法中的直接体现,是法治社会与专制社会中刑法的根本分野所在。其反对罪刑擅断和刑事类推,不仅对保护社会安宁有重要作用,对保障人权具有更重大的意义。对于类似裸聊的新生事物,可以通过行政处罚、规范网络秩序等其他手段进行管理,并进一步完善法制。不能一味追求严刑厉法,否则只能得不偿失。参考答案:

为了自由,我们应作法律的奴仆

近代以来,法律的最高目标在于保护个人自由,这已经成为法律界的共识。然而,“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法律保护自由,但这并非意味着拥有自由就可以任性妄为。近年来,屡屡出现的网络“裸聊”行为就不仅不符合法律的自由意图,而且也严重损害了社会利益,它不再属于自由的范围,相反,却是一种应为法律禁止甚至惩罚的违法行为。

在法学上,关于自由存在两个基本原则,其一是自由平等原则,就是说公民在基本权利的享有上应当平等,不允许歧视和特权;其二是不伤害原则,就是公民在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自由的时候,不得损害他人的自由,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善良风俗。对于“裸聊”的行为,也许有人认为它属于私生活的范畴,属于道德调整的领域,法律不应过多干预。然而,必须承认的现实是,裸聊,尤其是有偿的裸聊行为,不仅败坏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良好社会风气,也给国家网络管理及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危害。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网络通讯的隐秘性和传播性,裸聊行为还会引发其他的违法活动,比如网络淫秽图片的传播,利用裸体照片进行的欺骗和敲诈等等。这些情况表明,对于网络行为,该允许的应当允许,但如果某些行为超出了自由的限度,伤害了他人和社会,则必须接受法律的规制。

当然,法律对于自由的限制,应以宪法为依据,以正当程序和人权保障为原则。考虑到网络技术的特殊性,对于裸聊等网络违法行为,国家应尽量先通过行政处罚的手段加以约束,只有在该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情况下,而且在不挑衅“罪刑法定原则”的情况下,才可以运用刑罚的手段加以惩处。

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曾说:“为了自由,我们应作法律的奴仆”,自由是有限度的,公民只有服从法律,才有自由和权利可言,这句话,对于走向法治的中国社会,应当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2002-2008年司法考试法理学历年真题-案例分析题 1

2008年

六、简单题

一、(本题20分)

材料:据新华社4月13日电:2006年4月,中共中央提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

《法制日报》2008年2月1日报道:2007年岁末,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时指出,要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这“三个至上”所蕴含的精神,不仅体现了执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问题:

请根据以上材料,从法与政治和法的作用的角度简答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

答题要求:

1.观点正确,表述完整、准确;

2.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1.法和政治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法离不开政治,政治也离不开法。这就是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一方面要强调党的领导,执法为民,强调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强调服务大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又必须包含依法治国、公平正义的涵义和价值,必须强调宪法法律至上。

这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从法和政治的角度看,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政治性、人民性和法律性的统一。

2.法的作用泛指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法不仅具有规范作用也具有社会作用,其社会作用是由法的本质和目的所决定,社会主义法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具有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这种作用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个方面,即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进一步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社会主义法的作用的发挥与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四川

一、(本题20分)

问题:

从法律意识与法律职业的关系的角度,简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性。

答题要求:

1.观点正确,表述完整、准确;

2.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1.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法律职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法律职业者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们对法律精神实质的理解程度,并直接关系到他们处理案件的正确、合理与否。法律职业者的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对法律职业人员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法律职业人员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战略举措,意义重大而深远。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适应新时期司法、执法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需要,是确保司法、执法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客观需要。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可以培养和提升法律职业人员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保证他们正确地合理地处理法律问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可以进一步端正司法、执法理念,进一步增强司法、执法能力,进一步规范司法、执法行为,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进一步加强职业队伍建设。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执法工作和法律职业人员的满意度,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简答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并阐释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的基本内涵。

答题要求:

1.观点明确,表述完整、准确。

2.不少于400字。

答案: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五个方面。

2.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

3.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第一,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三,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

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这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

第一,必须维护宪法权威;

第二,必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第三,必须树立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的公信力。

③严格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007年

甲题:

素材一:中国古籍《幼学琼林》载:“世人惟不平则鸣,圣人以无讼为贵。”《增广贤文》也载:“好讼之子,多数终凶。”中国古代有“无讼以求”、“息讼止争”的法律传统。

素材二:1997年3月11日,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指出,1996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各类案件520多万件,比上年上升约16%。2007年3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指出,2006年各级人民法院共办结各类案件810多万件。

根据所提供的素材,请就从古代的“无讼”、“厌讼”、“耻讼”观念到当代的诉讼案件数量不断上升的变化,自选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题要求:

1.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不少于500字。

【解题思路】

1.指出该材料中反映了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基本行政法原则。

2.指出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基本内容、构成要件与适用条件。

3.指出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信赖利益保护。

乙题:

据报道,在城市建设中,有的政府部门发出有关土地使用的许可证照后,因法律、法规、规章的修改、废止,或城市规划修改等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了公共利益而撤回已生效的许可。也曾有个别地方的政府部门在颁发土地使用证照过程中确有审查不严的问题,为弥补过错过失而以公共利益需要为由收回已生效的许可;或为了以更高价位将土地出让给他人,而以公共利益需要为由收回已生效的许可。

请就上述情况,根据行政法有关原则,谈谈你的看法及建议。

答题要求:

1.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不少于500字。

【解题思路】

思路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如何进行现代转化:一方面要看到传统文化的诉讼观有其熟人社会、农耕文明等传统基础,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种观念与现代社会的纠纷解决有不合适的地方,比如陌生人社会的到来、纠纷解决日益复杂化,因此对于传统与习惯要学会在尊重下进行改造;

思路二:围绕法作为社会控制工具的作用和其局限性来答题。一方面要看到现代司法程序的重要作用,能够很好的规范人们的行为、确保人们的预期,另一方面很多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又不一定要由正式的诉讼来解决,要看到诉讼爆炸的同时也呼唤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手段。

某民法典第一条规定:“民事活动,法律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依照习惯;没有习惯的,依照法理。” 请回答:

1.比较该条规定与刑法中“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原则的区别及理论基础;

2.从法的渊源的角度分析该条规定的涵义及效力根据;

3.从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的角度分析该条规定在法律适用上的价值与条件。

答题要求:

1.在上述3个问题中任选其一作答,或者自行选择其他角度作答;

2.在分析、比较、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观点并运用法学知识阐述理由;

3.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4.不少于600字。

1.比较该条规定与刑法中“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原则的区别及理论基础。

答案及解析:

该条明确规定了民法的渊源和民事活动的规则体系,与刑法上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该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民法的渊源和民事活动的规则是多元的,不仅包括制定法,还包括习惯和法理。在成文法国家,法官在解决民事争议时,首先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裁判,但是,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法官也不能以此为借口而拒绝裁判。法官可以依据习惯、法理对民事争议做出妥善解决。与此相反,刑事活动要严格按照法律的明文规定进行,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即要求“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在解决被追诉者的刑事责任问题时,司法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活动。不能根据习惯,更不能依据法理从事上述行为。

之所以存在上述分歧,是因为民事活动与刑事追诉活动的性质存在本质的区别。民事活动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的自由意志,贯彻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安排自己的私人生活。只要当事人没有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法律就不应对其活动横加干涉。并且,法律具有局限性,不可能对纷繁复杂的民事活动规定得一概无余。在审理新型民事案件时,法律可能会出现漏洞。此时,法官就要诉诸习惯、甚至是法理来求得对该争议的公正合理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市民社会生活,才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人格。而在刑事追诉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这是尊重和保障人权、防止司法擅断的根本要求。刑事追诉活动对公民的人身、自由、财产及其他权利的影响甚巨。一不留神,就可能造成冤假错案,给个人及其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刑事追诉活动要严格依法办事,不能滥用自由裁量权。

综上所述,为了尊重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充分发展个人人格,民事活动的规则是多元的,包括法律、习惯和法理等。而为了尊重和保障人权、防止司法擅断,刑事追诉活动一定要严格依法进行,切实贯彻“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

【解析】本题具有极强的理论深度和难度。

我国《民法通则》第6条和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我国《合同法》第125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上述几条规定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民事活动的规则体系包括法律和习惯,而对于法理作为民法渊源和民事活动规则的地位,没有给予承认。这种观点也体现在司法部的《2006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中。该大纲民法部分第一章第三节民法的渊源部分,明确地开列了我国民法的渊源为制定法与习惯。

我国《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该条规定确立了我国的罪行法定原则。该原则的理论基础是宪法所确立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和原则。尊重人权原则要求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应当使公民能够事先预见自己行为的法律效果。因此,对于什么样的行为构成犯罪,对犯罪应该怎样处罚,必须由法律明文规定。保障人权原则要求,刑事追诉活动必须依法进行,不得滥用自由裁量权,防止司法擅断。

本题的设问一,要求考生论述该条规定与刑法“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原则的区别及其理论基础,这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对民法和刑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理解,对市民社会活动规则和国家活动规则有着清楚的区分。

2.从法的渊源的角度分析该条规定的涵义及效力根据。

答案及解析:

法的渊源通常是指法的效力渊源,即形式意义上的法的渊源,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的效力和地位的法的表现形式。该民法典的规定体现了制定法、习惯、法理三大渊源,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该条规定的效力体系。

在这个效力体系中,三大渊源的地位不是并列的,而是按照一定的价值位阶呈现出梯度排列,并由此构成了法的适用“轨迹”。其中,制定法居于效力位阶的首位,具有优先适用性,在制定法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排除习惯和法理的适用;习惯居于效力位阶的第二位,当且仅当在制定法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可以直接适用习惯并排除对法理的适用;法理

居于效力位阶的末位,当且仅当制定法和习惯都缺乏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可加以适用。

三大渊源的价值位阶、适用梯度与其在法律效力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关联,由此形成了体现法律价值判断的效力依据。其中,制定法体现了国家对民事主体行为的最低限度的强制性规制,因而具有排除其他法的渊源的效力;习惯与制定法相比,一方面具有补充制定法规定缺失的功能,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意思自治的民法理念,另一方面也可以经权力机关认可而上升为法律,从而具有法定强制性;法理与制定法和习惯相比,更侧重于“兜底”性功能,即在制定法和习惯难以调整某种法律关系的情况下,通过法学理论的推演达到相对公正、科学的法的适用效果,从而实现法的价值的个案平衡。

综上,该民法典的规定对法的渊源的阐释体现出了法的价值位阶原则和个案平衡原则,科学地诠释了三大渊源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法从习惯到习惯法,再从习惯法到制定法的历史发展进程。

【解析】该民法典的规定主要体现了制定法、习惯、法理三大渊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分析该条文、阐释其效力依据的关键。应该看到,三大渊源的价值位阶、适用梯度的形成根源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及法制传统等社会存在,并与其在法律效力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关联,由此形成了体现一定法律地位和价值判断的效力依据。

3.从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的角度分析该条规定在法律适用上的价值与条件。

答案及解析:

该条明确规定了法官解决民事争议时,适用民事活动规则的顺序。对我国的民事司法活动及法律工作者进行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具有借鉴意义。

法律解释,就是对法律的含义进行说明和解析。法律推理,就是运用法律理由来进行论辩的过程和活动。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是法律活动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在解决法律争议、进行司法裁判时,两者更成为这些法律活动的实质和中心内容。我们都知道,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不可能穷尽社会生活的所有情况。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民事活动领域。面对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民事生活,法律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当遇到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新型民事案件时,法官就要求助习惯和法理。法律教 育网我国《合同法》第125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习惯可以作为我国民法的渊源。

从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的角度分析。本条的规定具有三个层次的重要意义:首先,肯定了法律的局限性,承认了制定法存在漏洞;其次,明确了民法的渊源及其适用顺序。第三,要求法官不得以“法无明文规定”为由拒绝裁判。该条在法律适用上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民事活动,法律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这里的“有法律”是民事活动适用法律的前提条件。所谓“有法律”,在民事活动领域,不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还应当包括可推知的规定。第二,“民事活动,法律没有规定的,依照习惯”。这里“依照习惯”的条件是“无法律”和“有习惯”。“法律没有规定的”是指法律既没有明文规定,也不能从法律可推知的规定中找到依据。这里的“习惯”,指习惯法,是人们经过长期反复实践而受其约束的行为惯式。第三,“民事活动,没有习惯的,依照法理。”这里“依照法理”的条件包括“无法律”、“无习惯”和“有法理”。关于法律和习惯的理解如前所述。这里的“法理”指对某问题达成的通常和一般的认识,尤指公认的学说和原理。

由上可知,该规定在民事法律适用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在适用该条进行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解决法律争议时,也要注意如上所述的各种限制条件。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从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的角度对条文在法律适用中的价值与条件进行论述,对考生的理论功底要求非常高。考生需要对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的含义、规则等具有深刻的理解。要对该条文对法律适用的价值进行分析,对法律适用的条件进行概括。考生需要透彻地分析该条文的逻辑结构,对条文中的关键词——“法律”、“习惯”和“法理”作出深刻剖析。充分论述三种渊源的适用顺序与条件。

2005年

英美法系国家实行判例法制度,法官的判决本身具有立法的意义,并对以后处理类似案件具有拘束力。我国主要以成文法律及司法解释作为审判案件的依据,同时最高人民法院也通过公布案例指导审判实践。请围绕“判例、案例与司法解释”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要求:

1.在分析、比较、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观点并运用法学知识阐述理由:

2.说理清楚,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达准确:

3.字数不少于500字。

考点:判例法、案例、司法解释、成文法。

解析:

1、关于审题

这道论述题难度并不大,但是许多考生做的并不好,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掌握论述题的审题技巧;

做答论述题有三个环节:一是审题,即读懂题意,找准问题。二是知识,即运用相关法律知识概念点。三是论证,即通过严密的逻辑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论证自己的观点。

一般来说,只要复习完大纲规定的内容,就基本具备了知识能力,倒如本题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法理学教材中,属于

法理学的基本概念。一般来说,参加考试的考生都是大学毕业,都具备了基本的写作能力。而论述题的主要难点就在审题上,只是绝大部分考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论述题的审题的中心问题是:命题者希望你做什么?了解命题意图的第一步是审查论述题要求考生回答的问题是什么?今年的论述题问题是:请围绕“判例、案例与司法解释”谈谈你的看法。

围绕“判例、案例与司法解释”谈看法的意思就是希望考生运用“判例、案例与司法解释”的相关概念谈你的看法。但是再进一步的阅读你会发现我们在上辅导课时一直在强调的论述题特点:论述题答题要求中并没有明确你谈对什么问题的看法。所以阅读试题之后一般的考生可能会有困惑,就是这道试题究竟希望我论述什么?这就需要你通过审题去寻找命题者究竟希望考生回答什么问题。

通过对题干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本题可能主要是要求你谈谈对“最高人民法院也通过公布案例指导审判实践”这一做法的看法。这样我们就完成了审查题的第一步,即明确了问题。发现问题能力是考察专业素养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审题第二步:细化问题,并且选择自己的论点。无论点不成论述,因此选择论点就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题至少能细化出如下几个具体问题:

(1)我国应该施行判例法,或者支持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公布案例指导审判实践这一改革。

(2)我国不应该实行判例法,或者反对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公布案例指导审判实践这一改革。

(3)“最高人民法院也通过公布案例指导审判实践”这一改革合法。

(4)“最高人民法院也通过公布案例指导审判实践”这一改革不合法。

通过审题,我们发现了四个问题。其中前两个问题属于是否应然性问题,后两个属于合法性判断问题。至此,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或者拿手的角度选定一个具体问题展开论述了。

2、关于解题

本题的解题分两步进行:

一是知识部分,即分析和对比判例法、成文法、司法解释及判例的概念,以及成文法与判例法的优缺点。以上知识主要集中在法理学教材中,属于纯知识问题。

二是看法部分。要求考生明确自己的观点即论点,之后就可以展开全面的论证。

3、几点说明

(1)通过和一些考生面对面交流,以及网络上考生对论述题的反应,我们感觉到论述题的审题是考生普遍比较薄弱的问题。

(2)本题的原型来自人民法院的一项改革,这也再次说明了论述题命题素材的时事性特点。

(3)要想把本题回答的有理有据、有血有肉,不但需要介绍判例法、成文法的来龙去脉,还需要介绍最高人民法院推行公布典型案例指导各地办案这一改革措施的背景。而这些具体知识都是大纲所没布要求的,这也说明论述题是一个考察法学素养的试题,考生应该不断的加强平时的积累和训练才可能获得更好的分数。

(4)由于该题难度并不大,所以不再列举具体的例文。

2003年

案情:某市为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规范日益混乱的交通秩序,决定出台一项新举措,由交通管理部门向市民发布通告,凡自行摄录下机动车辆违章行驶、停放的照片、录像资料,送经交通管理部门确认后,被采用并在当地电视台播出的,一律奖励人民币200 元-300 元。此举使许多市民踊跃参与,积极举报违章车辆,当地的交通秩序一时间明显好转,市民满意。新闻报道后,省内甚至外省不少城市都来取经、学习。但与此同时,也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有违章驾车者去往不愿被别人知道的地方,电视台将车辆及背景播出后,引起家庭关系、同事关系紧张,甚至影响了当事人此后的正常生活的;有乘车人以肖像权、名誉权受到侵害,把电视台、交管部门告上法庭的;有违章司机被单位开除,认为是交管部门超范围行使权力引起的;有抢拍者被违章车辆故意撞伤后,向交管部门索赔的;甚至有利用偷拍照片向驾车人索要高额“保密费”的,等等。报刊将上述新闻披露后,某市治理交通秩序的举措引起了社会不同看法和较大争议。

问题:请谈谈你对某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合法性、合理性的认识。(注意:不能仅就此举引发的一些问题、个案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

答题要求:1.运用掌握的法学知识阐释你认为正确的观点和理由;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述准确;3.答题文体不限,字数要求800-1000字。

解题思路:这一题按照要求从合法性、合理性两方面进行认识。合法性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立法和执法的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2)法律渊源、法律效力方面,下位法不能违反上位法;(3)委托社会组织、个人执法的合法性。从这些方面衡量,交通管理部门向市民发布的这一通告应当说有合法性依据。

合理性问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1)法律价值。如秩序与自由,维持秩序与限制自由关系的处理,是否考虑了价值排序原则、比例原则;如正义与效率,提高行政效率与实现社会正义关系的处理,是否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2)法律与道德。法律的道德基础,法律规定与社会常理的一致,善法与恶法的判断。(3)法治社会的权利保障。法治的目的、意义。从这些方面考虑,交通管理部门的这一做法缺乏合理性根据。

第四篇:行政法历年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2011年)

六、(本题22分)

案情:经工商局核准,甲公司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为木材切片加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合同,由乙公司供应加工木材1万吨。不久,省林业局致函甲公司,告知按照本省地方性法规的规定,新建木材加工企业必须经省林业局办理木材加工许可证后,方能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企业登记,违者将受到处罚。1个月后,省林业局以甲公司无证加工木材为由没收其加工的全部木片,并处以30万元罚款。期间,省林业公安局曾传唤甲公司人员李某到公安局询问该公司木材加工情况。甲公司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省林业局的处罚

决定。

因甲公司停产,无法履行与乙公司签订的合同,乙公司要求支付货款并赔偿损失,甲公司表示无力支付和赔偿,乙公司向当地公安局报案。2010年10月8日,公安局以涉嫌诈骗为由将甲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某刑事拘留,1个月后,张某被批捕。2011年4月1日,检察院以证据不足为由作出不起诉决定,张某被释放。张某遂向乙公司所在地公安局提出国家赔偿请求,公安局以未经确认程序为由拒绝张某请求。张某又向检察院提出赔偿请求,检察院以本案应当适用修正前的《国家赔偿法》,此种情形不属于国家赔偿范围为由拒绝张某请求。

问题:

1.甲公司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何确定本案的地域管辖?

2.对省林业局的处罚决定,乙公司是否有原告资格?为什么?

3.甲公司对省林业局的致函能否提起行政诉讼?为什么?

4.省林业公安局对李某的传唤能否成为本案的审理对象?为什么?李某能否成为传唤

对象?为什么?

5.省林业局要求甲公司办理的木材加工许可证属于何种性质的许可?地方性法规是否

有权创设?

6.对张某被羁押是否应当给予国家赔偿?为什么?

7.公安局拒绝赔偿的理由是否成立?为什么?

8.检察院拒绝赔偿的理由是否成立?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由省林业局所在地的法院管辖。因为本案被诉行为为省林业局直接作出的没收和罚款的行政处罚,且不属于行政诉讼特殊地域管辖的情形,故应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

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

2.没有。因为乙公司与省林业局的处罚行为无直接的、实质性的利害关系,对甲公司不履行合同及给乙公司带来的损失,乙公司可以通过对甲公司提起民事诉讼等途径获得救济。

3.不能。因为致函是一种告知、劝告行为,并未确认、改变或消灭甲公司法律上的权利义务,是对甲公司的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根据《行政诉讼法》及最高法院的司

法解释,致函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4.(1)不能。因为本案原告的诉讼请求是撤销省林业局的处罚行为,传唤行为由省林业公安局采取,与本案诉求无关,不能作为本案审理对象。

(2)不能。因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治安传唤适用的对象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李某并未违反治安管理规定,故省林业公安局不得对李某进行治安传唤。

5.属于企业设立的前置性行政许可。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地方性法规不得设定企业或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

6.应当。因为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对公民采取逮捕措施后,决定不起诉终止追究刑事责任的,受害人有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7.不成立。因为修正后的《国家赔偿法》已经取消了司法赔偿的确认程序,以此为由

拒绝赔偿缺乏法律依据。

8.不成立。因为本案侵权行为持续到2010年12月1日以后,按照最高法院的司法解

释,应当适用修正后的《国家赔偿法》。

(2010年)

七、(本题25分)

材料近年来,为妥善化解行政争议,促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行政机关相互理解沟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国各级法院积极探索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从制度层面对行政诉讼的协调、和解工作机制作出规范,为促进行政争议双方和解,通过原告自愿撤诉实现“案结事了”

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09)》披露,“在2009年审结的行政诉讼案件中,通过加大协调力度,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和解后撤诉的案件达43,280件,占一审行政案件的35.91%.”

总体上看,法院的上述做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赢得了公众和社会的认可。但也有人担心,普遍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合法性审查原则不完全一致,也与行政诉讼的功能与作用不完全相符。

问题请对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的做法等问题谈谈你的意见。

答题要求1.观点明确,逻辑严谨,说理充分,层次清晰,文字通畅;2.字数不少于500

字。

「参考答案」

法治乃合法性与合理性之平衡器「定事实」在材料中,全国各级法院积极探索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赢得了公众和社会的认可,但也产生了普遍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合法性审查原则不完全一致的争论,引发了“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的做法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分析”的法律难题。

「站立场」我们认为,法院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的做法权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本案中就产生了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合法性审查原则的冲突,最后导致该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要求法院在行使权力的同时注意其他的原则,防止权力突破边界。

「说理由一」首先,权力的行使应当符合合法性原则。对于权力主体,合法性原则要求权力行使的主体和权力行使的范围以及种类等预先由法律来规定。因此,对权利的限制上,“法无授权即禁止”。而对于个人而言“法不禁止即自由”。结合材料,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从制度层面对行政诉讼的协调、和解工作机制作出规范,而最高法院具有一定的法律解释权,故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的做法

具有合法性。

「说理由二」其次,权力的行使应当坚持合理性原则。所谓合理性原则就是符合社会整体价值观,具体可以概括为目的正当、手段合理以及结果均衡。任何权力的行使,都必须有正当的目的,必须借助合理的手段,必须实现均衡的结果。结合本材料,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09)》披露,“在2009年审结的行政诉讼案件中,通过加大协调力度,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和解后撤诉的案件达43,280件,占一审行政案件的35.91%.该制度达到了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具有合理性。

「说理由三」最后,法治的理想就是实现权利行使的合法和合理的平衡,否则“无合理性的合法性会变为僵化,无合法性的合理性则沦为恣意”。每种权力空间是有限的,界限就在于其他的权利。法律已经为权力主体设定了边界,则任何人都不得超越该界限,否则即为违法。具体到本案,从合法性上讲,法院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必须有法律的依据,不能朝令夕改,同时,从合理性上说,要加强具体操作过程的公开透明,创造一个足够公开透明、能保证充分公共监督的制度环境,防止行政诉讼的偏离轨道。

「再强调,做评论」综上所述,“法治乃合法性和合理性之平衡器”。合法性始终是法律最基本的内容。因此要求法治国家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尊重人的权利。但是,合法的行为不一定就是合理的行为,要求法律在具体的制度当中进行权衡,为应对新型的法律现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实现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和谐共存。

(2009年)

六、(本题20分)

案情:高某系A省甲县个体工商户,其持有的工商营业执照载明经营范围是林产品加工,经营方式是加工、收购、销售。高某向甲县工商局缴纳了松香运销管理费后,将自己加工的松香运往A省乙县出售。当高某进入乙县时,被乙县林业局执法人员拦截。乙县林业局以高某未办理运输证为由,依据A省地方性法规《林业行政处罚条例》以及授权省林业厅制定的《林产品目录》(该目录规定松香为林产品,应当办理运输证)的规定,将高某无

证运输的松香认定为“非法财物”,予以没收。高某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没收决定,法院予

以受理。

有关规定:

《森林法》及行政法规《森林法实施条例》涉及运输证的规定如下:除国家统一调拨的木材外,从林区运出木材,必须持有运输证,否则由林业部门给予没收、罚款等处罚。

A省地方性法规《林业行政处罚条例》规定“对规定林产品无运输证的,予以没收”。

问题:

1.如何确定本案的管辖法院?如高某经过行政复议再提起诉讼,如何确定管辖法院?

2.如高某在起诉时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法院应如何立案?对该请求可否进行单独审

理?

3.省林业厅制定的《林产品目录》的性质是什么?可否适用于本案?理由是什么?

4.高某运输的松香是否属于“非法财物”?理由是什么?

5.(1)法院审理本案时应如何适用法律、法规?理由是什么?

(2)依《行政处罚法》,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应当符合什么要求?本案《林业行政处罚条例》关于没收的规定

是否符合该要求?

参考答案:

1.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直接提起行政诉讼,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所在地的法院管辖。本案的被诉行政行为由乙县林业局作出,故乙县法院具有管辖权。如高某经过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复议机关改变原处罚决定的,复议机关所在地的基层法院也有

管辖权。

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院应当对撤销没收决定请求与赔偿请求分别立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行政赔偿的请求进行单独审理或对二项

请求合并审理。

3.省林业厅制定的《林产品目录》是根据地方性法规授权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行政诉讼中不属于法院应当依据或者参照适用的规范,但可以作为证明被诉行政行为合法的事实依

据之一。

4.高某运输的松香不是“非法财物”。因为高某具有加工、收购、销售松香的主体资格,也向甲县工商局缴纳了松香运销管理费,因此对该批松香享有合法所有权,不能将该批松香

认定为“非法财物”予以没收。

5.(1)《森林法》及《森林法实施条例》均未将木材以外的林产品的无证运输行为纳入行政处罚的范围,也未规定对无证运输其他林产品的行为给予没收处罚。A省地方性法规《林业行政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扩大了《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关于应受行政处罚行为

以及没收行为的范围,不符合上位法。根据行政诉讼法律适用规则,法院应当适用《森林法》

及《森林法实施条例》。

(2)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本案《林业行政处罚条例》关于没收的规定超出了《森林法》及《森林法实施条例》行政处罚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不符合有关要求。

【主要参考法律规定】《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最高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

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2008年)

六、(本题20分)

案情:因某市某区花园小区进行旧城改造,区政府作出《关于做好花园小区旧城改造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工作的通知》,王某等205户被拆迁户对该通知不服,向区政府申请行政复议,要求撤销该通知。区政府作出《行政复议告知书》,告知王某等被拆迁户向市政府申请复议。市政府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书》,认为《通知》是抽象行政行为,裁定不予受理复议申请。王某等205户被拆迁户不服市政府不予受理复议申请的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一审法院认为,在非复议前置前提下,当事人对复议机关不予受理决定不服而起诉,要求法院立案受理缺乏法律依据,裁定驳回原告起诉。

问题:

1.本案是否需要确定诉讼代表人?如何确定?

2.行政诉讼中以复议机关为被告的情形主要包括哪些?

3.若本案原告不服一审裁定,提起上诉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4.如果二审法院认为复议机关不予受理行政复议申请的理由不成立,应当如何判决?

5.本案一、二审法院审理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

6.若本案原告不服一审裁定提起上诉,在二审期间市政府会同区政府调整了补偿标准,上诉人申请撤回上诉,法院是否应予准许?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本案需要确定诉讼代表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同案原告为五人以上,应当推选一至五名诉讼代表人参加诉讼,在指定期限内未选定的,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指定。

2.行政诉讼中以复议机关为被告的情形主要包括:

①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原告不服复议决定的;

②复议机关在复议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原告不服的;

③复议机关拒绝受理复议申请或者不予答复,原告不服的。

3.若本案原告不服一审裁定,提起上诉的主要理由是:复议机关不受理复议申请的行为是行政机关的一项具体行为,无论是否属于行政复议前置的情形,只要原告不服该复议决定,均可以起诉,法院应予受理。

4.如果二审法院认为复议机关不予受理行政复议申请的理由不成立,应当作出撤销“不予受理决定书”,判令复议机关受理复议申请。

5.本案一、二审法院审理的对象是市政府不予受理复议申请的决定。因为原告起诉要求撤销的就是该决定,故法院应当以该决定作为合法性审查的对象。

6.若本案原告上诉后市政府会同区政府调整了补偿标准,上诉人可以申请撤回上诉,法院经审查,若认为该市、区政府调整补偿标准的行为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不超越或放弃职权,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申请撤回上诉是上诉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第三人无异议的,法院应予准许。

(2008年·四川)

六、(本题20分)

案情:2006年10月11日晚,王某酒后在某酒店酗酒闹事,砸碎店里玻璃数块。此时某区公安分局太平派出所民警任某、赵某执勤路过酒店,任某等人欲将王某带回派出所处理,王某不从,与任某发生推搡。双方在扭推过程中,王某被推倒,头撞在水泥地上,当时失去知觉,送往医院途中死亡,后被鉴定为颅内出血死亡。2006年12月20日,王某之父申请

国家赔偿。

问题:

1.公安机关是否应当对王某的死亡承担国家赔偿责任?为什么?

2.王某的父亲是否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提出国家赔偿请求?

3.本案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如何计算?

4.本案国家赔偿义务机关是谁?

5.若本案公安机关需承担赔偿责任,赔偿方式和标准是什么?

6.如果公安机关对受害人赔偿后,对民警如何处理?

7.若王某的父亲获得国家赔偿,他能否再要求民警任某承担刑事附带民事责任?

参考答案:

1.公安机关应当对王某的死亡承担国家赔偿责任。因为公安民警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与王某发生推搡致王某摔倒死亡,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其行为构成违法,王某虽也有过错,但不能免除国家赔偿责任,符合国家赔偿责任构成要件,国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王某的父亲有权以自己名义提出国家赔偿请求。因为国家赔偿法规定:受害的公民死亡,其继承人和其他有扶养关系的亲属有权要求赔偿。

3.本案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应当自民警执行职务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两年。

4.本案的国家赔偿义务机关是某区公安分局。

5.若公安机关承担国家赔偿,赔偿方式为支付被害人死亡赔偿金和丧葬费,总额为国家上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0倍;对死者生前抚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还应当支付生活费,标准参照当地民政部门有关生活救济规定办理,被抚养人是未成年人的,支付到18周岁为止,其他无劳动能力的人支付到死亡时止。

6.如果公安机关对受害人赔偿后,若认为民警犯有重大过失,可以责令该民警承担部分

或全部赔偿费用。

7.王某的父亲不能再要求民警任某承担刑事附带民事责任。

(2006年)

论述题

2002年7月,某港资企业投资2.7 亿元人民币与内地某市自来水公司签订合作合同,经营该市污水处理。享有规章制定权的该市政府为此还专门制定了《污水处理专营管理办法》,对港方作出一系列承诺,并规定政府承担污水处理费优先支付和差额补足的义务,该办法至

合作期结束时废止。

2005年2月市政府以合作项目系国家明令禁止的变相对外融资举债的“固定回报”项目,违反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处理现有保证外方投资固定回报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精神,属于应清理、废止、撤销的范围为由,作出“关于废止《污水处理专营管理办法》的决定”,但并未将该决定告知合作公司和港方。港方认为市政府的做法不当,理由是:其一,国务院文件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对涉及固定回报的外商投资项目应“充分协商”、“妥善处理”,市政府事前不做充分论证,事后也不通知对方,违反了文件精神;其二,1998年9月国务院通知中已明令禁止审批新的“固定回报”项目,而污水处理合作项目是2002年经过市政府同意、省外经贸厅审批、原国家外经贸部备案后成立的手续齐全、程序合法的项目。

请:

1.运用行政法原理对某市政府的上述做法进行评论;

2.结合上述事件论述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

答题要求:

1.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不少于600字。

答案:

1.该市政府的行为是违法的,违背了诚信政府的基本品质与对公民信赖利益的保护。港商之所以在合作项目中投入巨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相信政府、信赖政府,因为该项目经过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同意,手续齐全、程序合法。市政府还专门制定了《污水处理专营管理办法》。应该说,港商对政府文件和与自来水公司签署的合作合同的合法性深信不疑。

制定和撤销、废止行政规章是政府的法定职权。特别是当市政府发现自己制定的规章与国家法律、法规不一致时,出于国家法制统一和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废止已经生效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废止文件不只是政府的事情,还是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大事,必须遵照依法行政和信赖保护原则谨慎定夺,而不能倚仗政府权大,或者个人利益必须让位于公共利益的老思路任意妄为。

表面上看,本案市政府是在贯彻上级指示,严格依法行政,纠正不当文件。而实际上,该行为已经侵犯了相对人的信赖利益。

首先,该项目是否属于国务院政策明令禁止要求妥善处理的事项并不清楚;

其次,即使《污水处理专营管理办法》违反了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属于必须废止的文件,责任也完全在政府本身,而不是的投资人。

第三,即使该文件确属需要废止的违法不当文件,也要经过正当程序,依法补偿信赖利益遭受损失的投资人,而不能置投资人的合理期待与信赖利益于不顾,随意“废止”自己制定发布的文件,更不能未经对方同意,单方面撕毁合作合同。如果政府为了“依法行政”,废止已经生效的文件,执意收回自己的承诺,改变原来的行政行为,那么就要证明这种做法所获得的公共利益必然大于信守原来承诺给相对人带来的利益。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政府可以改变或者收回其承诺,但也必须对相对人由此遭受的损失承担补偿责任。

2.依法治国的精义在于依法行政。该事件折射出来的就是政府不能依法行政,则依法治国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公平正义的理念也就无法实现。

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在于:

(1)合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本案中政府随意废止规范性文件而不履行告知和补偿义务,就是在程序和实体上都有违法的情况。

(2)合理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本案中政府行为应该确保相对方的合理期待得到

保证,应该遵守比例原则。

(3)程序正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时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

责,与行政管理相时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具体到本案,政府废止规范性文件,必须首先履行告知的义务,这是基本的程序正义的要求。

(4)诚实守信。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对信赖利益的漠视是本案政府最大的违法之处。政府诚信的关键就在于对于相对人的受益不能随意剥夺,以免破坏相对人的合理预期。

(5)权责统一。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本案中,政府不能只行使公权力,对于生效的规范性文件一撤了之,而不承担任何补偿责任。《行政许可法》第8条实际上已经明确规定,即使因为合法原因废止相关许可或规范性文件,政府对于公民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补偿责任。

(2005年)

一、(本题10分)

案情:甲市人民政府在召集有关职能部门、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公司(以下简称城市公交公司)召开协调会后,下发了甲市人民政府《会议纪要》,明确:城市公交公司的运营范围,界定在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公交公司在城市规划区内开通的线路要保证正常运营,免缴交通规费,在规划区范围内,原由交通部门负责的对城市公交公司违法运营的查处,交由建设部门负责。《会议纪要》下发后,甲市城区交通局按照《会议纪要》的要求,中止了

对城市公交公司违法运营的查处。

田某、孙某和王某是经交通部门批准的三家运输经营户,他们运营的钱路与《会议纪要》规定免缴交通规费的城市公交公司的两条运营线路重叠,但依《会议纪要》,不能享受免缴交通规费的优惠。三人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会议纪要》中关于城市公交公司免缴交通规费的规定,并请求确认市政府《会议纪要》关手中止城区交通局对城市公交公司

违法运营查处的内容违法。

问题:

1.甲市人民政府《会议纪要》所作出的城市公交公司免缴交通规费的内容是否属于行政

诉讼受案范围?为什么?

答案:属于受案范围。本案中《会议纪要》作出的规定不属于行政指导行为,也不属于

抽象行政行为。

解析: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1、12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中就特定事项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作出的单方行政职权行为。

会议纪要用于记载和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会议纪要所记载、传达的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是与会者及其组织领导者的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会议成果的结晶,集中反映了会议的精神实质。会议纪要并非标准的法律文书,其是否具有法律上的执行力,还是仅具有指导性,应当具体认定。在本案,《会议纪要》是甲市人民政府下发的,接收该《会议纪要》的单位均为市政府管辖下的部门或公司,它们当然得贯彻执行。据此,该《会议纪要》具有强

制执行力。

甲市人民政府《会议纪要》所作出的城市公交公司免缴交通规费的内容,针对的对象是特定的,而且只能一次适用,不属于抽象行政行为,构成具体行政行为。

2.田某、孙某和王某三人是否具有原告资格?为什么?

答案:具有原告资格。甲市人民政府的决定直接影响到了三人的公平竞争权。具体行政行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公平竞争权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第1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对涉及其公平竞争权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竞争关系的存在乃是公平竞争权存在的基础。在理论上,狭义的竞争关系,是指商品或服务之间具有替代关系(相同或者近似的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之间的相互争夺交易机会的关系。一般认为,在狭义竞争关系中存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于问题的解释》第13条第1项规定的公平竞争权。

在本案,因某、孙某和王某三人运营的钱路与《会议纪要》规定免缴交通规费的城市公交公司的两条运营线路重叠,这意味着该三人与城市公交公司存在狭义竞争关系。市政府《会议纪要》授予城市公交公司免缴交通规费的优惠,使得城市公交公司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而“公平”要求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遵循合理性的原则,实施行政行为时平等地对待同等条件的竞争者,权衡和比较不同的私益。综上,甲市人民政府《会议纪要》影响到了三人的公

平竞争权。

3.田某、孙某和王某三人提出的确认甲市人民政府中止城区交通局对城市公交公司违法运营查处的内容违法的请求,是否属于法院的审理范围?为什么?

答案:不属于。该请求涉及到甲市人民敏府对建设局和交通局的职能调整,属于政府对行政机关之间的职权分配,不属于司法审查的范围。

解析: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3项,内部行政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所谓内部行政行为,是基于上级与下级、组织与个人之间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或其他的隶属关系,在行政机关内部就内部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比如行政机关就机构建制、工作程序、规章制度、后勤事务进行的管理及对公务员进行的奖惩、任免活动均属于内部行政行为。《会议纪要》关于对城市公交公司违法运营查处权的转移的规定属于内部行政行为。

(2003年)

七、(本题8分)

案情:甲公司于1995年获得国家专利局颁发的9518号实用新型专利权证书,后因未及时缴纳年费被国家专利局公告终止其专利权。1999年3月甲公司提出恢复其专利权的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于同年4月作出恢复其专利的决定。2000年3月,甲公司以专利侵权为由对乙公司提起民事诉讼。诉讼过程中,乙公司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请求,要求宣告9518号专利权无效。2001年3月1日,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维持该专利有效的审查决定并

通知乙公司。

问题:

1.如乙公司对恢复甲公司专利权的决定提起行政诉讼,其是否具有原告资格?为什么?

答案:乙公司具有提起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或乙公司有权对恢复专利权的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1分)。因为专利局恢复甲公司的专利权对乙公司将要或必然产生损害,乙公司与恢复专利权的行政行为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或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1分)。

解析:依据《行政诉讼法》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13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一)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涉及其相邻权或者公平竞争权的;

(二)与被诉的行政复议决定有法律上利害关系或者在复议程序中被追加为第三人的;

(三)要求主管行政机关依法追究加害人法律责任的;

(四)与撤销或者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

2.如乙公司于2002年4月对恢复甲公司专利权的决定提起行政诉讼,是否超过行政诉

讼的起诉期限?为什么?

答案:乙公司于2002年4月提起行政诉讼已经超过起诉期限(1分)。因为乙公司自从2001年3月1日起已经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提起行政诉讼的诉权或起诉期限,按照行政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原告的起诉期限为三个月,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计算,从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超过两年(1分)。

解析:依据《行政诉讼法》 第39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41条,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

3.2000年8月25日修正的《专利法》对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决定的效力是如何规定的?

答案:对专利复审委员会决定不服的,专利申请人或宣告专利权无效请求人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2分)。

解析:《专利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专利申请人对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复审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4.1992年9月4日修正的《专利法》对专利权的恢复未作出任何规定,假设被告在诉讼中提出“恢复专利权的行为属于合法的自由裁量行为”,你认为是否成立?为什么?

答案:被告在诉讼中提出“恢复专利权的行为属于合法的自由裁量行为”的观点(说法、主张)不成立(1分)。因为按照依法行政原则中职权法定的要求,行政行为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授权。由于法律对被告没有恢复专利权的授权,所以其行为不属于合法的行政自由裁量

行为(1分)。

解析:依法行政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法律优越,即禁止行政机关违反现行有效的法律;二是法律保留,即行政机关活动应当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为前提和基础。本题涉及到法律

保留原则。

(2002年)

九、(本题11分)

某县医院根据上级文件的规定和主管部门批准,向县邮电局申请开通“120”急救电话,县邮电局拒绝开通,致使县医院购置的急救车辆和其他设施至今不能正常运转,而遭受损失。县医院遂以县邮电局为被告向县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县邮电局立即履行开通“120”急救电话的职责,并赔偿县医院的经济损失。县邮电局辩称:“120”急救电话属于全社会,不属于县医院。根据文件的规定,县邮电局确对本县开通“120”急救电话承担义务,但是不承担对某一医院开通“120”急救电话的义务。原告申办“120”急救电话,不符合文件的规定,请求法院驳回县医院诉讼请求。县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医疗机构申请开通“120”急救电话的程序是: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并提交书面报告,由地、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后,到当地邮电部门办理“120”急救电话开通手续。原告县医院是一所功能较全、急诊科已达标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具备设置急救中心的条件。县卫生局曾指定县医院开办急救中心,开通“120”急救电话。县医院向被告县邮电局提交了开通“120”急救专用电话的报告,县邮电局也为县医院安装了“120”急救电话,但是该电话一直未开通。县医院曾数次书面请求县邮电局开通

“120”急救电话,县邮电局仍拒不开通。

现问:

1.本案县医院与县邮电局之间的争议属于民事争议还是行政争议,为什么?

答案:是行政争议。邮电局在本案中属于经授权而成为行政主体的被告,本案中的争议涉及公共利益,邮电局对120电话的管理具有行政管理性质。

2.原告的赔偿请求应否得到支持?为什么?

答案:否。法律规定安装120电话的目的是实现一种公共利益,而不是为医院设定一种财产权,邮电局安装120电话的义务所对应的权利并非医院的财产权,因而医院不可因邮电

局违背此法定义务而要求赔偿。

3.如果法院判令县邮电局自判决生效之日起15天内为原告开通“120”急救电话,县邮电

局拒不开通,法院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从期满之日起,对该邮电局按日处以50元至100元的罚款。

2)向邮电局上一级机关或者监察、人事机关提出司法建议,并要求将处理情况告知人

民法院。

3)参照《民事诉讼法》第102条的有关规定,对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

款处罚。

4)拒不履行判决,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

任。

第五篇:心理咨询师二级案例分析题总结(历年真题大题汇总)

二级心理咨询师操作技能案例分析总结

一、诊断篇

1.1对该求助者需要考虑哪些初步诊断。(20分)/、简述对该求助者的诊断及依据。(10分)/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及依据是什么?(20分)答:作出诊断: 诊断依据:(1)排除标准:按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观是否一致,内在的精神活动与外在的行为表现是否一致,个性是否相对稳定。是否有自知力,是否有幻想的精神病性障碍。(2)症状表现:是不是由现实刺激引起的(心理冲突是常形还是变形)。认知、行为、情绪、躯体症状

(3)病程标准:症状持续时间。

(4)严重程度:精神痛苦程度,求助者的症状是否影响了社会功能,是否有泛化、回避出现。

1.2对该求助者应考虑哪些初步诊断?并简要说明理由(30分)答:(1)疑病性神经症,理由如下:求助者表现出对身体的过分注意和感觉过敏,在医院进行过检查后仍不相信,多次到医院看病,均被告知没有异常,但是仍然不信。

(2)焦虑型神经症,理由如下:焦虑型神经症是一种一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

(3)精神分裂症,理由如下: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障碍,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一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能维持清晰的意识和基本智力,但某些认知功能会出现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长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精神活动的衰退。发作期自知力基本丧失。

(4)人格障碍,理由如下:人格障碍的要素包括早年开始,于童年或少年起病;人格的一些方面过于突出或显著增强,导致牢固和持久的适应不良;对病人带来通过或贻害周围。(5)恐怖症,理由:求助者对不应该感到恐惧的对象情景恐惧,由此产生内心的变形冲突。病程,严重程度,社会功能损害程度。

(6)抑郁症,理由:兴趣下降或消失,情绪低落

(7)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理由:强烈的精神创伤,创伤性体验后反复出现,强迫性回忆

(8)适应障碍,理由:应激性时间,反应性情绪障碍,社会功能损害

2、请对该求助者进行病因分析。(20分)/造成该求助者主要心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10分)

答:每个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都是有生物原因、社会原因、心理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生物原因(2)社会原因: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系统(3)心理原因:认知、不合理信念、行为模式、情绪、个性因素(认知、情绪、行为、人格)

3、请分析求助者经受的压力的种类。(10分)精神压力、生理压力、社会压力

4、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10分)答:(1)心理症状(2)生理症状

5、针对求助者的摄入性谈话,需要注意哪些内容?(10分)答:(1)心理咨询态度必须保持中性(2)提问中避免失误

(3)心理咨询师在摄入性会谈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4)不能够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5)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评论。

(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语,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6、针对求助者的摄入性谈话,如何避免提问方式的失误?(10)分(1)避免提问“为什么”的问题。暗示求助者的行为或情绪是错误的(2)避免多重选择性的问题。使信息受到限制(3)避免多重问题。使求助者不知所措(4)避免修饰性反问。实际上不构成问题

(5)避免责备性问题。以反问形式责备求助者。产生威胁感,引起防卫

(6)避免解释性问题。这是心理咨询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推动求助者去自我探索。

7对该求助者进行鉴别诊断(10分)强迫症与疑病症、抑郁症相区分;根据症状表现排除其他诊断的可能性。

8对该求助者(精神分裂症)还应重点收集哪些资料(10分)答:为了对求助者进行全面的了解,还需要收集以下资料:(1)求助者的出生情况,以确定其未受到脑损伤。

(2)求助者目前的身体状况,有无躯体疾病史,求助者曾患哪些疾病,以判断是否有一些躯体疾病引发,或一些躯体疾病的后遗症。

(3)求助者是否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案例中仅提到母亲在年轻时“曾被诊断为精神病”。(4)还需要向求助者的其他家庭成员了解情况,比如求助者的父母。资料了解:求助者个体方面的(生物特性的、心理与行为的以及自我意识及其表现的)情况;有关求助者的环境条件(人事关系、工作环境、生活的物质条件);他人对她的评价(对她的一般印象、对治疗情况的评价等)

二、咨询篇

1、咨询中通过何种途径与方法与求助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10分)3次

答:咨询关系是指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任何心理咨询学派的理论与方法,都必须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平台,所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

咨询师应做到如下:

(1)对求助者表达尊重。尊重意味着无条件接纳,意味着平等、礼貌、信任、保护隐私、真诚。

(2)营造热情、温暖的氛围。初次来访时适当询问,表达关切。通过倾听和非言语行为,表达热情;咨询时耐心,认真,不厌其烦。咨询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到温暖。

(3)表达真诚。真诚是内心的自然流露,不能靠技巧所能获得的,真诚建立在对人的乐观看法,对人的基本的信任、对求助者关切和爱护的基础上,同时也建立在接纳自己、自信谦和的基础上。真诚是咨询师的基本素质。(4)表达共情。

(5)积极关注来访者。心理咨询师要辩证、客观地看待求助者,并帮助求助者积极关注自己,避免盲目乐观,反对过分消极,立足实事求是。

2、在与该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时,应考虑哪些主要特征。(10分)2次 答: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商定的咨询目标应包括一下特征:(1)具体或量化的。(2)可行的。(3)积极的。(4)双方接受。

(5)属于心理学范畴。(6)可以评估的。

(7)多层次统一。如果仅有一个目标,则咨询目标的特征应该是统一的;如果咨询目标不是单一而是多个的,则目标与目标间应该是协调统一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具体目标与长远目标应该是统一的。

3、与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时应包含那些内容?(10分)2次

答:咨询方案就是咨询工作的计划,有明确咨询方案的咨询会使咨询事半功倍,因此,咨询方案时咨询工作必须的。一般来说,咨询方案应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1)咨询目标

(2)咨询的具体心理学方法或技术的原理和过程(3)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

(4)双方各自特定的责任、权利与义务,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5)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6)咨询的相关费用(7)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

4、咨询中求助者出现了严重的阻抗,请说出如何应对阻抗。(10分)

答:阻抗本质上是人对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阻抗产生的原因有:(1)因为成长必然带来痛苦。(2)因为行为的失调是机能性的。

(3)求助者可能带有某种反抗心理咨询的动机。应对方法:(1)解除戒备心理,指咨询师不必把阻力问题看得过于严重。(2)正确地进行诊断和分析。

(3)以诚恳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力。

6、针对该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咨询师在咨询中使用了系统脱敏法,请写出其原理。(10分)答:步骤:第一步,教求助者掌握放松技巧;第二步,把引起焦虑的情景划分等级;第三步,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景,同时做放松练习。第四步经过在在实景中的重复练习,使求助者逐渐从过去引起焦虑的情景中脱敏。

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思想是:让一个原可以一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给予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注意事项:(1)如果引发求助者焦虑或恐惧的情景不止一种,可以针对不同情景建立几个不同的焦虑等级表。然后对每个焦虑等级表实施脱敏训练。

(2)系统脱敏时求助者想象的次数多少,依个体不同和情景不同而变化。

(3)在系统脱敏过程中,当一开始焦虑分数超过50,仅靠重复放松就很难降低了。(4)有的求助者不能用想象和放松的方法降低焦虑水平,可以考虑改用其他方法。

7、针对本案例,心理咨询师使用了面质技术,请说出应用面质技术的注意事项。(15分)答:面质技术又称“质疑”、“对峙”、“对质”、“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促进求助者的探索,最终实现统一。在咨询中常见的矛盾如下:(1)言行不一致

(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

(4)求助者、咨询师的意见不一致 在使用面质技术时要注意一下几点:(1)以事实根据为前提。(2)避免个人发泄。(3)避免无情攻击。

(4)要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基础。(5)可用尝试性面质。

8、针对求助者的焦虑,咨询师使用了求助者中心疗法,请简述求助者中心疗法咨询过程的各个阶段。(15分)2次 答:求助者中心疗法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求助者中心的心理咨询过程注重在咨询师与求助者互动的过程中,求助者内在的态度、情感及体验性的活动过程,注重求助者内在的心理历程及其发展演变规律性的特点。罗杰斯认为,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求助者从刻板固定走向变化,从僵化的自我结构迈向流动,从停止在连续尺度的一段迈向更适应、灵活的一段。美国心理学家佩特森把这个咨询过程分为七个阶段。

(1)求助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求助者不远主动求治疗和帮助(2)求助者开始“有所动”阶段。

(3)求助者能较为流畅地、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

(4)求助者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但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

(5)求助者能够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然有一些迟疑。(6)求助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情感变得协调一致(7)求助者几乎可以不需要咨询师的帮助,就可以继续自由地表达自己。

9、请简述贝克抑郁情绪模型中的任意两种认知曲解类型(10分)答:(1)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患者兼职一种不现实的标准,认为自己达不到这个标准,就是失败。

(2)任意推断:指缺乏事实根据,草率地下结论。

(3)选择性概括:指仅仅根据个别细节,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是一种“以偏概全”。

(4)过度引申:指在一个小小失误的基础上,做出关于整个人生价值的结论。

(5)过度夸大和过分缩小:过度夸大和过分缩小指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的重要性,而贬低自己的成绩或优点。这也是一种过度引申。而在做成一件事时,又觉得微不足道,纯属侥幸。

(6)个人化:指患者主动为别人的果实或不幸承担责任。将一切不幸、事故或别人生病均归于自己的过失,引咎自责。

(7)选择性消极注视:指选择一个消极的细节,并且总是记住这个细节,而忽略其他方面,一直觉得整个环境都染上消极的色彩。

(8)情绪推理: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必然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9)应该倾向是指病人常用“应该”或“必须”等词,要求别人和自己(10)乱贴标签:这也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形式,以为将自己的问题贴上一个标签就可以完事。

10、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其具体程序是什么?(10分)答: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学习如何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的应对压力情景的策略。具体程序是

(1)通过角色扮演和想象使求助者面临一种可以引发焦虑的情景(2)要求求助者评价他们的焦虑水平

(3)教给求助者察觉那些他们在压力情景下产生的引发焦虑的认知(4)帮助求助者通过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5)让求助者注意重新评价后的焦虑水平

11、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的工作程序是什么?(10分)答:(1)建立咨询关系。良好的咨询关系

(2)确定咨询目标。发现错误的认知和观念,形成正确的认知方式(3)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4)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

(5)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语义分析技术是一种重要的解释并纠正深层错误观念的方法

(6)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行为矫正技术用来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7)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就是以布置家庭作业或让求助者阅读有关认知疗法材料的方式给求助者提出某些相应的任务,这实际上是前面几个咨询过程在实际生活情景中过的进一步延伸。

12、简述求助者中心疗法的自我理论。(10分)

答:自我理论是一种人格理论,强调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的唯一动机。自我理论阐述了人格结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人格异化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经验。在求助者中心疗法理论中,罗杰斯所使用的经验概念是指求助者在某一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其中既包括有意识的心理内容,也包括那些还没有意识到的心理内容。经验包括个体的认知和情感事件,他们能够被个体知觉到,或者具有被知觉的能力。

(2)自我概念。求助者中心疗法理论非常重视人的自我概念。但自我概念不同于自我。自我是指求助者真是的本体,自我概念主要是指求助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自我概念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最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在该理论中自我概念并不总是与一个人自己的经验或机体的真实的自我相一致的。

(3)价值的条件化:每个人都存在这两种价值评价过程。一种是人先天具有的有机体的评价过程,另一种是价值的条件化过程。价值条件化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而非建立在个体自身有机体的评价的基础之上。

12、简述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人性观。(15分)答:求助者中心疗法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乐观的,它把人看作是一个努力寻求健全发展的人。罗杰斯坚持认为人们是值得信赖的,可利用的“能源”是丰富的,并能够自我理解,自我指导,能够进行积极的改变,过着有效的丰富的生活。其基本观点是:(1)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2)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3)人是可以信任的。

13、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与特点是什么?(10分)3次 答: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艾里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原理:(1)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和情绪的变化(2)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应从人认知中找到原因(3)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

(4)认知和行为的恶性循环,会使心理问题变得越发严重

(5)认知行为疗法是在认知和行为以及情绪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 认知行为疗法具有以下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

(2)假设心里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技能障碍的结果(3)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

(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所有认知行为疗法都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型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中主动地角色,同时都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

14、在心理咨询中应如何选择咨询方法?(10分)

答:不同的问题应选择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阶段可选择不同过的方法。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专长和经验会影响方法的选择。

15、如果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缓解情绪,说明其原理。(10分)

答: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是abc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即人的情绪C不是由A引起的,B是产生C的直接原因。人们对某一事件A 的看法B不同,情绪反应C也不同。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人的想法所引起的,艾里斯认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当人们陷入情绪障碍之中时,是自己的想法是自己感到不快的,是人们自己选择了这样的情绪体验。合理情绪疗法就是帮助来访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方式,减轻来访者由于不合理信念所带来的情绪困扰。

16、内心冲突的性质

答:心理冲突的变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他涉及的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一般人认为简直不值得为他操心,胡哦哦这是不懂精神病学的人感到难以理解,为什么很容易解决的问题病人绝解决不了。二是他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17、使用阳性强化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是什么?(10分)

答:阳性强化法是行为主义疗法之一,在心理咨询中有重要的应用。(1)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

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及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及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促进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的频率,行为得以产生或改变,这就是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

阳性强化法的工作程序包括:明确治疗的靶目标,监控靶行为,设计新的行为结果,实施强化,追踪评估。

(2)阳性强化法的注意事项

目标行为单一具体,阳性强化法要改变的行为应该单

一、具体非常明确。保证强化物对该行为的强化。

阳性强化应该适时、适当,对目标行为的阳性强化,应该在行为出现时进行,不可提前或错后。对目标行为的强化也要强度适当,过大,可能造成动机过强,或缺乏后期的强化;过小,无法达到刺激的强度,可能是阳性强化无效。

随时间进程,强化物可以由物质刺激变为精神奖励,带目标行为固化为习惯后,最终可以撤销强化物。

18、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恐惧使用了冲击疗法,请简述其基本过程。(10分)答:冲击疗法即满灌疗法,是暴露疗法之一,是让求助者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现实的或想象的唤起强烈焦虑的刺激情景中。可以分为现实冲击疗法和想象冲击疗法。冲击疗法的基本过程如下:

(1)筛选确定治疗对象:体格检查排除不适用者

(2)签订治疗协议:向求助者介绍原理、过程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对求助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承受的痛苦不应该隐瞒和淡化。同时也告知疗效,决心接受治疗后,签订协议。(3)治疗准备工作:确定刺激物,布置治疗室,准备应急药品

(4)实施冲击治疗:求助者随咨询师进入治疗室,在指定位置坐下,然后咨询师迅速、猛烈地向求助者呈现刺激物。每次治疗时间应根据求助者的应激反应的情况而定。其情绪反应要求超过求助者以往任何一次焦虑的紧张程度,力求达到极限,其生理反应要求出现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的变化。极限,以情绪的逆转为标志。通常一次治疗要持续30-60分钟。冲击疗法一般实施2-4次,1日1次或间日一次。少数求助者只需要一次即可痊愈。

19、生物反馈法的基本原理 答:生物反馈法是通过现代电子仪器,将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体内生理功能予以描记,并转换为数据、图形或声、光等反馈信号,让求助者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在咨询师的指导下有意识的通过呼吸、冥想等方法,了解并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技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测验篇

(1)诊断是否有精神病性障碍,及诊断是否具有非情景性致病因素或人格因素,可选用MMPI人格测量。

(2)为排查其他心理症状,可选用SCL-90测量。该量表又称症状自评量表,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症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是了解求助者心理卫生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3)选用BPRS,评定精神病性问题的严重程度。

(4)选用SAS,SDS对求助者的抑郁和焦虑的状态和程度进行描述。

(5)EPQ测验,不但可以直观的判断出被试者的内外向性、精神之以及情绪稳定性,还可以判断其气质类型。

四、结束篇

1、通过咨询,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得以解决,请说出如何结束咨询关系。(10分)答:(1)确定咨询结束的时间(2)全面回顾和总结

(3)帮助求助者运用所学的方法和经验(4)让求助者接受离别

2、案例结束时咨询师对咨询效果进行了评估,请简述评估咨询效果的维度(10分)答:咨询效果的评定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进行:(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

(2)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

(3)求助者周围人士特别是家人、朋友和同事对求助者改善状况的评定。(4)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5)咨询师的评定。

3、咨询结束一年后,应该对该求助者进行效果评估,请说明远期效果评估时自我接纳程度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答:远期疗效评估时我接纳程度评估的内容包括:

(1)自述症状与问题的减轻或消除。这是最基本的考虑因素。要看求助者接受咨询以后,原来所申述的精神症状或者困扰的问题严重程度是否减低或得以消除。

(2)性格方面的成熟情况。整个人的性格是否变得比较稳定成熟,也是另一个衡量指标。远期疗效评估时自我接纳程度评估的方法包括:求助者口头报告和量表评估。此外:远期疗效评估还包括社会接纳程度评估和随访调查

(1)社会接纳程度评估:社会接纳程度主要包括求助者的行为表现和与周围环境的适应情况。评估方法主要是家属或四周人的观察;咨询师本身的审查。

(2)随访调查:通过追踪回访可以评价原来的诊断分析是否正确,帮助和指导是否有效,这是咨询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步。常用的回访方式有追踪卡、通信、面谈和电话。

4、若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不匹配,应怎样处理?应注意些什么?(10分)

答:一旦咨询师意识到咨询关系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咨询师应该主动加以处理。例如可以进行主动调整,如存在从图示,不把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态度或生活方式等强加给求助者,主动化解冲突。当无法实现匹配时,进行转介。(1)调整咨询关系的匹配程度

对于咨询师忌讳的情况,咨询师应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不批评指责求助者,并主动调整自己对求助者问题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情绪。

咨询师冲突的情况下,咨询师不应以自己的好恶、是非观念为评判标准,善于接纳不同类型的求助者,避免与求助者在个性和观点上发生冲突。(2)在无法实现匹配的情况下转介,转介的注意事项包括:

应当事先征求求助者的意见并说明理由。在说明理由是,要尊重求助者,不可过于直率。

咨询师应该向求助者介绍信咨询师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其专业特长。在转介时可向心理咨询师详细的介绍求助者的情况,提供自己的分析和看法,但不宜泄露求助者出于对自己的信任而提供的的隐秘。

如有必要,原咨询师可以与新咨询师交流,包括咨询情况这属于职业交流,但一般不得干预心咨询师的咨询活动。

5、心理咨询师使用多种方法,其有效性的共同因素是什么?

(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的咨询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点。(2)求助者的强烈求助动机、积极态度。(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

(5)促进求助者的人之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

下载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关系案例历年真题(5篇)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关系案例试题课程代码:03294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公共关系案例2.“大公关”3.研究假设4.大型活动5.市场开拓6.品牌......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

    第一章 qi 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及价值第一节教育与学前教育一、教育(1)教育的界定1)教育的定义: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

    历年真题

    1992年,人是万物的尺度,学习就是回忆,形式与质料(亚),真观念,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休谟的因果观,四假相说,复杂观念,潜能与现实,亚对柏理念论的批判,黑格尔对德古典唯心路......

    管理学基础历年案例分析题

    历年案例分析题 2003年 五、论述题(10分) 假如某企业要选聘一名高级主管,它应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源渠道?为什么? 六、案例分析(10分) 优秀企业家马恩华是河北省保定棉纺厂厂......

    招教案例分析历年真题

    2012 年河南省郑州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汇编试卷(六) 五、案例分析题 2.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教 师:“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

    行政法历年司考真题(案例分析)

    四、案例分析题: 案情:经工商局核准,甲公司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为木材切片加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合同,由乙公司供应加工木材1万吨。不久,省林业局致函甲公司,告知按照......

    广东遴选公务员案例分析题真题集

    1、 某县农业局通过公开选拔了局长,有四位副局长,该局长上任后曾多次表示要带领全体职工干好本局工作,上任3个月后,通过听取部分职工及对上任领导有意见的职工的意见,对单位的制......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1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及价值第一节教育与学前教育一、教育(一)教育的界定(1)教育的定义: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