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教案 绿色的变奏—好大一棵树

时间:2019-05-15 03:0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音乐教案 绿色的变奏—好大一棵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音乐教案 绿色的变奏—好大一棵树》。

第一篇:七年级音乐教案 绿色的变奏—好大一棵树

灌云县沂北中学“四步四学”导学案

七年级音乐备课组

课题:绿色的变奏—好大一棵树

班级:

姓名:

课型: 新授课

主备: 叶苏标

审核:

备课时间: 2014.6.8 上课时间: 第十八周

学习目标:

有想象力地表现作品的感情与形象。学习重点:

能用自己喜爱的音乐表现方式展示你的创造才能,用音乐表达你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美好向往!学习难点:

把握歌曲内在力量的呈现过程,用刚柔结合、富有节奏感的声音演唱,尽可能地从旋律节奏与歌词朗读节奏中寻找到一种音乐的动力感。学教过程: 1.练声

2.乐曲解析

《好大一棵树》以拟人化的手法赞扬大树撒给大地绿荫、为人类造福的品格和志向蓝天的情怀。

歌曲旋律具有通俗歌曲的特点,洋溢着音乐的现代气息。曲调为四拍子,宫调式,单二部曲式。每个乐段由两个对称的乐句构成,的核心节奏贯穿全曲。3.音乐常识之器乐

西洋管弦乐队:又称交响乐队,即大规模的西洋乐器演奏团体,由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弦乐组构成。

民族管弦乐队:由中华民族乐器组成的大型乐队,由吹管组、弹拨组、打击乐组、拉弦组构成。

丝竹乐:由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合奏的音乐,盛行于南方。一般不用唢呐和音响强烈的打击乐器,具有规模较小、轻快活泼、细腻雅致的特点。

电子音乐: 运用电子方法产生和修饰的音乐。新一代电子音乐家用计算机控制电子音响合成器,完成音乐作品。

达标检测:

辨识结构——请听两段轻音乐,你能听出它们是几拍子的吗?是A+B结构还是A+B+A结构?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绪?拍子、曲式结构、情绪。课后作业:

了解新纪元音乐的定义。

灌云县沂北中学“四步四学”导学案

七年级音乐备课组

节奏练习课后反思:

第二篇:五年级美术下册好大一棵树教案

五年级美术下册好大一棵树教案

好大一棵树

教学目标:、能运用视觉、触觉等感官,感受自然中的树和艺术作品中树的形态特征,有亲近、爱护树木和生态环境的情感。

2、能主动收集有关赞美树的文字、歌曲、美术、摄影等作品,探究用表演、绘画、制作等多种艺术方式,表现丰富多彩的树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3、感受树美化我们的环境,点缀着我们的城市,装扮着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美的感受和希望。

教学准备:、不同类型树木的图片、纪录片、美术手工材料。

2、《好大一棵树》歌曲录音带或光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学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

先来做一个变色游戏。

教师将示范用的白纸贴在黑板上,用黄色分别画两组不同方向的并列线(如图1)。然后引导学生注意色彩变化。教师在左边一组并列黄线之间用红色笔画相间的并列红线(或点),要求学生眯起眼睛观察,注意整体象什么颜色?(学生回答橙色或桔黄色)教师表扬学生回答正确,引导学生概括出:黄色与红色配在一起就是橙色。板书:红+黄=橙。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可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用蓝色在另一组黄线并列线之间加同一方向的蓝色相间的并列线(或点),再让学生眯起眼睛观察,看看又变成了什么颜色?(学生回答绿色)学生会感到色彩变化游戏很有兴趣。教师概括:黄色与蓝色配在一起,就变成了绿色。板书:黄+蓝绿。然后教师在两组色线处分别用三种原色笔重叠添画上粗重的树干和几枝大树枝

学生马上看出这是两查树,导出题:会变色的树(板书)。教师指出,树上方枝叶部分叫作树冠,下面直立与地面相通的部分叫树干,扎入土地部分叫根。

三、引导学生观赏本例图

左上图是公园花圃的照片,黄、红、橙、绿各色的花、叶平行排列,很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右上图是色彩变化例图。指导学生观看,教师加以讲解:左边一纵列,上边是黄色色块,中间是黄白相间的并列色线,视觉效果就成了淡黄色,如下边的淡黄色块;中间一纵列,上边是红色色块,中间是红黄相间的并列色线,视觉效果为橙色,如下边的橙色色块;右边一纵列,上边是蓝色色块,中间是蓝黄相间的并列色线,视觉效果则成了绿色,如同下边的绿色色块。可让学生稍远观察,整体感受,体会这种色彩的变化现象。

引导学生结合观察过的各种树概括出:春天的树长出了新树叶,呈现嫩绿色;秋天的树叶变成了橙色或黄色,并阅读(可稍加讲解)左上图下面的说明。

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举例说明画树冠可以用不同方向的线、点或近似枝叶走向的线来表现不同的树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如图3)。

让学生用红蓝色笔画出并列相间的线或点并放远观察,认识红、蓝两种原色配成紫色的色彩变化现象,并板书:红+蓝=紫。

四、学生作业

启发学生吸用红、黄、蓝三色笔练习画树,以两种颜色相是的点、线画树冠,用三种色重叠画树的树干,教师巡视指导,启发学生大胆表现自己对树的形态、色彩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将作业放远观察,领会色彩变化的不同情趣。

五、堂小结

选取有代表性的作业引导学生欣赏,给以鼓励。

教师小结:各种不同的颜色都是由红、黄、蓝三种颜色配出来的,由于每种色含量不同,产生的色彩变化效果也不同。启发学生后试着用这三种色彩变化效果进行配色绘画练习,看看还能产生出哪些色彩变化效果。

执教者:张斌

执教时间:第九周

教学后记:欣赏中学生对蒙德里安的《灰色的树》感到不美,于是我从油画的笔触、肌理等方面介绍了油画的特殊美。这样对于学生理解书上的作品作了铺垫。

第三篇: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好大一棵树教案

科教版小学艺术五年级下册美术

《好大一棵树》

位:武陟县育才学校

名:李子君

好大一棵树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视觉、触觉等感官,感受自然中的树和艺术作品中树的形态特征,有亲近、爱护树木和生态环境的情感。

2、收集有关赞美树的文字、歌曲、美术、摄影等作品,探究用表演、绘画、制作等多种艺术方式,表现丰富多彩的树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3、感受树美化我们的环境,点缀我们的城市,装扮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美的感受和希望,倡议大家要爱护树木花草,保护人类家园。教学准备:

1、不同类型树木的图片、美术手工材料。

2、《好大一棵树》歌曲及相关影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学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师:出示一张多媒体课件图片

与学生对话:你能看出图上是什么吗? 生:看出这是棵长到围墙上的树,师:是啊,这棵树可真大啊,大的我们只看到扎入地面与墙壁的老树根,如果加上粗壮的树干及上方枝叶部分的树冠,那会有多大啊!真是好大一棵树啊!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它、了解它、认识它好吗?

导出课题:好大一棵树(板书)。

师:这样的大树,在我们的身边已越来越少。借着图片,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下吧!

三、展示欣赏几张大树图片

师: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树的形象用词语来形容、赞美一下!

生:高耸入云、枝繁叶茂、苍劲挺拔、秀美飘逸……

师:那当你看到这些高大的树时,你能联想到哪些人呢?

生:爸爸„妈妈„老师„

师:其实,每一棵树,就像一本书、一个人,需要你去了解、去关爱、去用心品读。你有没有静下心来,驻足观察过你身边的树呢?去读她的形态、它的色泽、它的肌理,来更近一步认识树,了解树呢?我们来静心读一读吧。

(播放有声读物并有关树的图片,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树,激发对树的情感)。

师:那一棵棵姿态迥异、旁逸斜出的参天大树,散发着生机与活力,那一片片苍翠碧绿的树林,防沙、固堤,美化我们的环境,点缀我们的城市,装扮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美的感受和希望。

有多少树,成为艺术作品中讴歌、赞美、表现的对象;有多少树,人们赋予它人的精神和品格。松树挺风傲雪,坚韧不屈;白杨树朴实无华,挺直向上;榕树独木成林,扎根于沃土撑起的却是蓝天……

(结合图片点击欣赏)

师:树原来这么美,喜欢吗? 生:喜欢。

师:那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的喜爱之情呢? 生:„„

(小组讨论)

四、布置作业

描绘我喜欢的树

教师巡视指导,启发学生大胆表现自己对树的形态、色彩的感受,领会对树的不同情趣。(提出具体要求)

五、展示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以印制自己绿色手印的方法,肯定学生作品,并写下自己的一份爱心与祝福,让全体学生的作品组成一幅“爱心树”,让学生自我情感得到升华。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好大一棵树这一课,从树的精神中,无不给我们以人生有益的启迪。树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离不开树,树也需要人们去栽培和关爱。爱护树木就是关爱我们自己的生命,爱护树木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七、拓展延伸

希望回去办一期以大树为题材的手抄报,或亲手种上一棵树苗。从今做起,建起绿色长城,撑起心中沃土,学会感恩,学会奉献,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同学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我们像大树一样百折不挠、茁壮成长,早日成为国家栋梁。谢谢大家。

八、板书设计

好大一棵树

第四篇:“好大一棵树”主题班会活动材料

“好大一棵树”主题班会活动材料

好大一棵树

——主题班会

一.活动背景:

现在的孩子95%以上都是独生子女,因为生活条件优越,以及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孩子们普遍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人很好地相处,缺乏彼此尊重、友爱合作等等。现在全社会都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有和谐才有和平,有和平才更好地发展。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主题中重要的一部分。此次班会,以一棵枝繁叶茂、蓬勃向上的大树作为和谐主题的诠释,然后以班级生活为载体,力争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引领学生们学习、感悟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意义、境界,让和谐的画面顶格在每一个学生心中。

本次活动设计的主要特点是:

1.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以和谐为主旋律,确定活动形式。2.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让活动成为孩子们自己喜欢的活动。3.让学生参与活动方案的设计,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二.活动目的:本次班会的目的在于通过班会引导孩子们感悟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意义,增进同学间的友谊;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励同学团结合作努力上进。从而,促使同学们更加热爱班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树立良好的班风,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活动准备:

1.召开班队干会议,向他们讲明本次主题班会的目的,商讨班会的内容。2.布置教室,准备道具,创作歌曲。3.让学生共同参与活动设计。

4.组织排练有关节目:游戏《顶球》,情景短剧《放学路上》,小品〈同桌之间〉,快板书〈夸夸咱班这个家〉,教唱〈好大一棵树〉、〈爱我班级〉两首歌曲。四.活动过程:

全班齐唱:《好大一棵树》。

主持人1:好大一棵树,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服。

主持人2:好大一棵树,任你狂风呼,绿叶留下多少故事,有乐也有苦。

主持人1:欢乐你不笑,痛苦你不哭,撒给大地多少绿荫,那是爱的音符。

主持人2: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主持人1:看这棵大树,蓬勃向上,充满活力,她枝繁叶茂,血脉相连。

主持人2:我们的班级多像这棵大树,46个同学,46朵花,4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主持人合:让班级的大树永远郁郁葱葱!

硋灶中心小学二年(1)班“好大一棵树”主题班会现在开始。主持人1:首先请欣赏游戏:《顶球》。【

一、做游戏】 比赛规则:六位同学分成三组,每组两位同学背对背,顶着一个篮球向终点冲刺,如果中途球掉了,应从头开始,看看哪组同学配合得最好,最先到达终点的一组为优胜者。

主持人2:经过一番紧张的比赛,三组终于决出胜负,请获奖的同学说说你们的心情怎样?你们是怎样取胜的?

同学1:我们的心情非常激动,我们取胜主要是因为我们配合得好。同学2:在运球的时候不能光想到自己,更多的是想到和同伴配合。主持人1:其他同学能谈一谈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吗? 同学3:同学之间的配合、协调是取胜的法宝。同学4:同学之间要多想到别人,这样才能和谐共处。主持人2:只有同学之间紧密配合,和谐共处,才能取得胜利。主持人1:接下请欣赏情景短剧表演:《放学路上》 【

二、情景短剧表演】

情节:一同学甲走路,不小心踩到同学乙,同学乙很气愤,结果两人吵起来。

主持人2:同学们你们评评理,他们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 同学1:我认为是甲不对,他踩了别人应该说对不起,不管他是不是故意的,他都伤害了别人,都是应该道歉的。

同学2:我认为乙不对,他太小心眼了,他没有受到太大的伤害,应该原谅甲的无心之过,不要太计较。

同学3:我觉得同学之间应该互相谦让,互相包容,不要太斤斤计较,这样才能和睦相处。主持人1:大家说得好极了,在集体生活中,我们就应该互相谦让,互相爱护,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愉快地成长。主持人2:下面请欣赏小品《同桌之间》。【

三、小品表演】

情节:甲乙同桌,甲忘了带课本,想和乙共用课本,乙怕影响自己上课,把书和身子都扭到桌边,不让甲看。主持人1:请大家自由发表看法。

同学1:我认为乙不对,他太自私了,应该让同桌看书,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否则怎能和谐相处。

同学2:我也认为乙不对,他和同桌看一本书,自己也不会受什么影响,同时还帮助了别人,为什么不助人为乐呢?

主持人2: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友爱,这样,我们的相处才演奏出和谐的音符,大家在一起才会感觉到温暖幸福。主持人1:接下请听快板书《夸夸咱班这个家》。【

四、听快板书表演】

《夸夸咱班这个家》

甲:走上台,笑哈哈,今天夸夸我的家。乙:你家的门牌多少号? 甲:硋灶下角91号。乙:你家的人口多不多? 甲:能坐满一辆大客车 乙:你家到底姓啥姓? 甲:每个人姓的不一定!张戴王,赖朱黄,罗陈林郭何郑杨。乙:你竟顺嘴瞎乱编。甲:哎,我家就是二三班!

乙:原来夸的是你们班,这跟你家不沾边!

甲:我们班,你帮我,我帮他,你说他是不是我的家? 乙:是家。

甲:老师们,关心教导胜爹妈,你说它是不是我的家? 乙:是家。

甲:这班要求得非常严,上课不让练少林拳!乙:废话!

甲:这个问题不算大,还不准在底下说句话。乙:说话不影响别人吗?

甲:好,咱一点声音也不出,在底下翻翻卡通书。乙:嗐,你的纪律不咋的,学习也不会有好成绩。甲:就为这,老师给我换了座,右边来了个大傻个。乙:啊?

甲:他的个子比我高不少,学习真是非常好,从此后,我的功课他来补,我们成立了学习互助组。乙:好,同学就应是这样,共同进步多帮助。

甲:我的进步可真快,月底就把红花戴,同学向我来祝贺,我从心里往外乐,决心编个数来宝,把我的心情表一表。乙:对,夸夸咱班这个家,希望人人热爱它。(甲、乙)合:你追我赶比一比,大家都来看集体。主持人2:有了同学间的理解、信任,有了老师的教诲、点拨,我们的同学一定会友爱、合作、主动、刻苦、坚韧、勇敢、自信、乐观;我们的班集体一定会平等、团结、和谐、进取!主持人1:我们班级是一棵树,我们46位同学是46朵花,我们4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让我们同舟共济,互帮互助,和谐相处,使我们的这颗大树永远郁郁葱葱,46朵花永远灿烂美丽!

主持人2:让我们在《爱我班级》的歌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班会。

五、欣赏创作歌曲《爱我班级》】

班主任讲话: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今天的主题班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希望你们能以此次班会为动力,化为实际行动,增进同学间的团结、互助、友爱,为构建我们这个和谐、美好的家园而共同奋斗!五.活动总结及反思:

“好大一棵树”活动总结及反思:

为了构建和谐的班集体,培养学生与别人交往、合作能力,根据目前农村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增多,孩子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为他人着想,不能与他人很好地相处,缺乏彼此尊重、友爱合作等这一现状,我们围绕“如何构建和谐的班集体”这一主题,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好大一棵树”这一主题班队活动。

本次活动的各项内容是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的。整个活 动从设计、筹备到活动的主持、活动的开展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老师只是作适当的点拨指导。本次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游戏,有情景短剧表演,有唱歌,有小品表演,有快板书表演等。学生的参与面广,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这种自主、多元、动态的活动形式,很受广大师生的青睐。由于计划周密,准备工作充分,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也非常成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育成效,受到了参加观摩的本校各班辅导员老师和学生们的充分肯定。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懂得了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的班集体?如何构建和谐的班集体?为了增进同学间的团结、互助、友爱,构建和谐的班集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本次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针对性,能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活动。由于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孩子们彼此感受都比较深刻,因此受到的教育效果也比较显著,达到了预期的活动目的。在整个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自主设计活动内容,在活动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自己,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自身的潜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施展,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本次活动中,每个孩子都感受多多,收获多多。同学们通过主题班会这个特殊的平台,猎取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尝到了活动的快乐和甜头,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互相尊重,友爱合作的道理。同时他们的思想觉悟,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收到了“一石双鸟”的教育成效。

总而言之,跟过去相比,这种高效、省时的主题活动形式,打破了 过去由老师一手代劳,学生只当演员或观众的被动局面,为孩子们创造了更多施展才华和获取成功的机会,因而很受孩子们的垂爱。但在有关表演方面的技巧上,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方面,体现得不是很充分,还有待于加强。这些也是我们今后在开展班队活动过程中需要探究和努力的方向。

六.附班会有关材料:

全班齐唱的创作歌曲:《爱我班级》

歌词:四十六位同学,四十六朵花,四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四十六颗心灵汇成一句话,爱我班级爱我班级爱我班级。咳罗伲罗咳罗咳,咳罗伲罗咳罗咳,咳罗伲罗咳罗伲罗咳罗爱我班级。爱我班级,大家团结一心,爱我班级,构建和谐的校园,爱我班级,勤奋学习进取,爱我班级,四十六个兄弟姐妹四十六颗心灵汇成一句话,爱我班级。

第五篇:七年级音乐教案

七年级

第一单元七子之歌

一、教学目标

(一)知道澳门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能够用歌声表现企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在理解《七子之歌—澳门》的基础上,能够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现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

(三)聆听《七子之歌—澳门》、《东方之珠》及《鼓浪屿之波》,能够说出三首歌曲在音乐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四)聆听交响曲《1997.天地人》序曲,能够想象音乐的意境,并判断几个基本的音乐表现手段出现的先后顺序。

二、教材分析

(一)《七子之歌—澳门》

1.背景资料《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组诗。组诗分七章。它们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澳门》是组诗为首的一章。原诗全文如下: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922年7 月,闻一多先生赴美留学。因不堪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毅然于1925年5 月回国。而“五卅惨案”就在他归国后数日发生。英、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闻一多先生更是义愤填膺。他痛感中国人不仅在国外被人歧视,就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也要受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欺凌。于是,感慨万千地写下了一系列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即是其中之一部。这首诗发表在1925年7 月4 日的《现代评论》上。其时正值“五卅运动”高潮期间。在诗的序中,闻一多先生写道:“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七子之歌》等三首爱国诗篇在《现代评论》发表后,郭沫若立即在《长虹》杂志上予以转载,李一氓也写出专论予以推荐:“我相信新诗坛的生命更新了,新诗坛的道程另辟了,新诗坛发向他祖国的希望之光益强了。”

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用深情而诚挚的音调为《澳门》这首诗谱上了曲。自此,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响彻了神州大地。谁都不会忘记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片中一位年仅7 岁的澳门小姑娘用她那充满童真的动人声音演唱着《七子之歌—澳门》。那歌声打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何止如此,那歌声也牵动着全世界正直善良人的心。

2.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诗人、学者。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自幼便树立了坚定的爱国思想。在“五。四”运动中,他曾在给父母的信中说:“当知二十世纪少年当有二十世纪之思想,即爱国思想也。”此后,曾写下了《发现》、《一句话》等一系列爱国诗篇。1922年留学美国。归国后曾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3年投身于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的斗争。1946年7 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其诗风深沉严谨,在形式上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李海鹰(1954~)作曲家。广东省广州人。1981年毕业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作曲进修班。现任广东电视台音乐总监。主要作品有《弯弯的月亮》、《我不想说》、《走四方》等。

3.歌曲分析现在课本上的《七子之歌—澳门》原名《七子之歌》,根据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曲改编而成。

《七子之歌—澳门》为单二部曲式。第一乐段(第1 ~9 小节)的旋律比较平稳。其第三乐句(第5、6 小节)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在这里,形成了本乐段的一个小高潮,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思念中的母亲作着真诚的倾诉。第二乐段(第11小节之后)开始处就出现了一个六度大跳,且第一乐句的旋律多在高音区回转,加上强力度的处理要求,它好像是在呐喊,在表现一种盼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感情。第二乐句是稍加变化的重复。它进一步使这种情绪变得更加浓烈。最后一个乐句深情而又肯定,把渴望回归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Macau ”是闽南方言“妈阁庙”的葡萄牙语译音。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的妈阁庙前侵入我国土。侵略者误将妈阁庙的闽南方言当作当地地名。

4.相关知识有关澳门的地理、历史知识澳门地区位于珠江口西侧,包括澳门半岛、凼(dang)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面积约16平方公里。澳门三面临海,北与珠海市接壤,东与香港隔海相望。现有人口40万,其中95% 以上为中国血统。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进入澳门。1557年,通过贿赂守澳中国官员,得以在澳门定居。

鸦片战争后,不断扩大其侵略地盘,于1851年、1864年又先后侵占了凼仔岛和路环岛。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收复澳门,我国政府与葡萄牙政府进行了多次谈判,1987年4 月13日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正式恢复了对澳门所行使的主权,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二)《东方之珠》

1.歌曲分析《东方之珠》是台湾作曲家罗大佑的代表作,并由作者本人首唱。歌曲倾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心声。为带补充段的单二部曲式。

《东方之珠》这首歌,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歌曲的第一部分为复乐段结构。两个乐段的旋律基本相同。两个乐段中的第一乐句,相对地说,都比较平稳。然而,其第二乐句,开始时是连续的同音重复,紧接着便八度大跳转入低音区。它似乎从亲切、温柔的呼唤开始,以耐人寻味的深情加以延续。歌曲的第二部分有转向下属调的明显倾向,使歌曲的色彩产生鲜明的变化。在这个乐段中,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

几个音连续上行至全曲的最高音,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包含三连音在内的紧密节奏,从而掀起这首歌的高潮。特别是“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的真挚话语,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

补充部分是歌曲第二部分的完全重复。它将全曲的高潮进一步延展。其画龙点睛之句——“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则得以多次强调,从而将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亲爱的祖国。

2.相关知识

香港地区位于珠江口东侧,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因盛产沉香而得名香港(又名“香江”、“香海”)。该地面积为106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615 万,其中98% 为中国血统,通行粤语。香港是亚洲东部的重要交通中心和国际自由贸易港,也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之一。

1842年,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侵占了香港岛。1860年和1898年,分两次强占了九龙半岛。为收复香港,我国政府同英国政府进行了多次谈判,于1984年12月19日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 月1 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三)《鼓浪屿之波》

1.背景资料鼓浪屿是厦门市的一个美丽小岛,素有“海上花园”之称,又因岛上的音乐氛围浓郁,培养了不少音乐家,因而又有“音乐之岛”的美誉。1981年,词、曲作者一同去福建沿海深入生活。在鼓浪屿共登日光岩,极目远眺、遥想当年郑成功从这里领兵渡海,拼死战斗,终于赶走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思及今日,台湾与大陆尚处于隔离状态,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于怀,便共同写下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

2.作者简介张藜(1932~)歌词作家。辽宁大连人。1948年入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后从事创作及教学工作。1978年调入中央民族乐团工作。代表作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苦乐年华》等。钟立民(1925~)作曲家。江西南昌人。中山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就读于广东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曾任《歌曲》编辑部副主编、编审。代表作:《鼓浪屿之波》、《美国黑孩子小杰克》、《瑞丽江之夜》等。

3.歌曲分析这首歌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描述“我”生在台湾,却远离故土。站在与台湾基隆港遥遥相对的鼓浪屿,面对大海,思念故乡与亲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不可遏制地迸发了出来。

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第一乐段(第5 ~12小节)可分为四个乐句。第一乐句的旋律起始于这首歌的高音区,而后由高到低,通过连续四组“递音”下行至低音“sol ”,形成一个非常流动起伏的宽幅度旋律。这旋律犹如一股涌动的浪花,又似“我”那奔涌的思绪和澎湃的心潮。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发展与延伸。切分节奏、流畅的旋律及三拍长音的运用,给人一种源远流长的感觉,仿佛“我”站在鼓浪屿,而思念故乡之情早已漂向远方——美丽的台湾岛。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第四乐句则是全曲的中心乐句。它肯定地表达了“我”热爱家乡一切可爱之处的思想感情。第二乐段(第13~22小节)也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出现了六度大跳,进而趋向高音区运行,一股激动之情油然而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在这里,作者采用了弱起、跳进等手法推动旋律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将旋律放在下属调上运行,从而加强了歌曲的动力并带来强烈的新鲜感。在这两个乐句的歌词中,特别提到了日光岩。这一来是日光岩为鼓浪屿的制高点,且为重要名胜之地;二来是300 年前,日光岩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军、挥师东渡之地。第三乐句重复唱出了两个“我渴望”,情绪表现得内在而急切。第四乐句多出了这样一个乐汇。它打破了整个歌曲的方整性结构,实现了一种迫切之情,显得深情无限,思乡之情被推到了极限的边缘。最后两小节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结尾。它既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也实现了点题的目的。

4.相关知识有关台湾的地理、历史知识: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

等8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有36 000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岛面积为35759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一大岛。

台湾东临太平洋、北向东海、西南望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它是我国东南方的海上门户,也是海防的重要屏障。台湾省约有2 174 万人口(1997年)。汉族约占其人口总数的98%.其中大部分人的祖籍是福建省和广东省。语言及风俗习惯与大陆相近。高山族约占全省人口的2%,是世代居住在台湾的少数民族。台湾省自古就属于中国。公元3 世纪,三国的孙吴政权;7 世纪的隋朝政府,曾先后派万余人赴台。12世纪中叶,宋朝政府曾派兵驻守澎湖列岛。后来,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17世纪末,大陆赴台开拓者超过10万人。1624年、1626年,荷兰及西班牙殖民者曾两度侵入台湾。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次年收复全岛。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省建制。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省得以光复。

(四)《1997。天地人》交响曲

1.背景资料《1997。天地人交响曲——为大提琴、编钟、童声合唱及乐队而作》。这首交响曲是作曲家谭盾应香港各界庆祝回归委员会的特别委约,为香港回归大型庆典创作的音乐作品。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当日上午举行的“香港回归祖国和特区政府成立大会”上,谭盾指挥演出了这首交响曲的部分段落——序曲。当天晚上,在香港文化中心完整地演出《1997。天地人》交响曲全曲。1997年7月5日(香港回归祖国后的第五天),这部气势恢弘的交响曲再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奏响。在谭盾亲自指挥下,大陆的中华编钟乐团及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合唱团、香港的亚洲青年乐团、著名的美籍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合作演出。该交响曲由“天”、“地”、“人”三个乐章组成,乐队由代表中国辉煌历史的古代编钟、交响乐队和童声合唱团组成,参加演奏和演唱的成员达三百人之多,其中童声合唱占二百人。

作者认为,1997年香港回归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大事,也是世界关注的一件大事,所以该庆典交响曲必须具有世界性、震撼性,必须突出中华民族的风格和气派,并让东西方都能接收,并能体现全中国人民崭新的精神面貌、信心和实力。因此该交响曲必须气势磅礴,有张力与震撼性,并能从历史的角度把过去与未来连接在一起,这就是该交响曲体现的主要特点。但是该交响曲也未取得人们的一致好评,人们对这部交响曲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也有人对它提出批评。

2.作者简介谭盾(1957—)作曲家。湖南长沙人。小学时开始学习二胡、笛子、小提琴,中学时自学作曲。1976年,入湖南省京剧团任小提琴演奏员。1977年考入中

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9年,获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比赛一、二等奖。1981年,交响曲《离骚》获第一届全国交响音乐作品评奖鼓励奖。1983年毕业,留校任教攻读硕士学位。同年,弦乐四重奏《风。雅。颂》参加德累斯顿国际韦伯室内乐作品比赛获二等奖。1986年赴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其音乐作品形式多种多样,风格新颖,富于创造精神。主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两乐章交响乐》、《乐队及三种固定音色的间奏》,交响曲《道极》、《长城》,歌剧音乐《九歌》、《马可。波罗》等,1997年7月1日,他创作并指挥的《1997。天地人》交响曲参加了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政权交接仪式演出。

3.乐曲分析《1997。天地人》交响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天》;第二乐章《地》;第三乐章《人》。

序曲是整个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开始部分。乐曲在甜美的童声合唱声中开始,童声合唱可以说是“代表未来的声音”。童声合唱发出的“wu„„”声,表示一种渴望、祈祷的声音,童声合唱发出的“heihohei”声,是一种“原始的呼唤”,还有“ha”声,代表着“喜悦”的心情。这是一曲和平之歌,欢快而庄重。接着是大提琴独奏,大提琴如诉如泣的吟唱,它作为“一位历史的证人”,用凄凉、悲切的颤音讲述着民族苦难的过去。编钟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代表我们辉煌的过去,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沧桑,我们的感受和经历。乐曲中童声合唱那天使般的和声,编钟和打击乐充满律动的节奏,引出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歌声,乐曲进入第一个高潮。

(五)音乐知识

1。歌唱的表现在课本上,对学生“歌唱的表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歌唱时要有自信心,要敢于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心声,积极参与歌咏活动。唱歌时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到歌咏活动中来,要有信心地、大胆地唱歌。

第二,要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努力做到有感情地唱歌。歌唱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正确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在整个歌唱教学的过程中,从听范唱开始,教歌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歌曲的艺术处理,都要注意正确表现歌曲的思想感情。

第三,集体唱歌时,要注意看指挥,要使自己的声音与集体的声音融为一体,协调一致。这是集体唱歌的基本要求。课堂唱歌教学基本上都是集体唱歌,无论是合唱还是齐唱,都要强调歌唱活动的整体性、一致性。注意听指挥是保证这种一致性的起点。

第四,学习唱歌的基本技能,使自己的歌声越来越动听。唱歌教学中结合学习唱歌,进行

唱歌基本技能的练习,提高唱歌表现力。要求做到音高、节奏准确,咬字、吐字清楚,合唱时声部和谐、均衡。歌唱的基本技能包括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方法,自然圆润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

以上四方面要求,主要通过歌唱实践活动逐步培养。

2。歌唱的姿势在课本上,对学生歌唱的姿势,提出了以下要求:“坐立要直,肩颈放松;两眼平视,面部自然;感情充沛,精神饱满。”这里实际上不仅是对歌唱姿势的要求,而且包含了歌唱时精神状态方面的要求。

歌唱的姿势,在课堂教学中包括坐姿和站姿。教师可根据情况提出具体要求,并进行经常性的练习,以形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三、教学建议

(一)学时分配。本单元可用两课时。具体安排建议如下:第一课时。学习演唱《七子之歌——澳门》。有条件的班级要学习多声部合唱,实在条件不允许亦可改为齐唱。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或复习歌曲,结合“实践与创造”的第一题,探讨歌曲的情感处理,探讨、设计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和音色表现歌曲的感情。聆听《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和《1997。天地人》交响曲。欣赏可结合“实践与创造”的第二、第三题进行。

“实践与创造”的第四、第五题,可在本单元开始或结束时,结合导入或小结环节进行。本单元有音乐知识学习“歌唱的表现”和“歌唱的姿势”内容,可结合唱歌教学进行。重要的是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随时进行这方面的指导和练习。

(二)演唱《七子之歌——澳门》1.演唱《七子之歌——澳门》时,应把表现歌曲的情感置于核心的地位。为此,要注意两个乐段的力度对比,注意歌词中的逻辑重音(如:“你可知Macau 不是我真姓”中的-“你”、“Macau ”、“不是”、“姓”)。此外,歌中曾多次呼唤母亲,表达了人们企盼早日回到祖**亲怀抱的强烈愿望。这些短句的旋律多数都是上行。如:“”、“”

其中,有的表现为急切,有的表现为深情,有的则表现为激动。因此在力度层次上也要有所区别。但是,也有一句旋律是下行的:“”它好像是从激动的呐喊到内心的期待,表达了游子离别已久、迫切希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心情,其中也隐含着一种痛苦难过的感情。因此,歌曲第二乐段最后部分的感情内涵是颇为复杂的。

2.为了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容及情感内涵,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范唱,还要适当地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闻一多先生的简历、《七子之歌》的内容以及澳门、香港、台湾的相关情况。

介绍中务必掌握恰当的“度”。

3.演唱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艺术处理上,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设计演唱方案,好的方案即可采纳实践。对学生的讨论意见,老师应予以鼓励,以保护他们的创造积极性。

(三)聆听《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及交响曲《1997.天地人》序曲1.聆听《东方之珠》和《鼓浪屿之波》时,务必完整地聆听全歌。为细致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及表现方法,可在聆听中结合歌唱进行,也可以结合分析讨论进行。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更要鼓励学生富有创新思想的见解。

2.聆听《1997.天地人》序曲可以是浏览性的。只要引导学生正确判断编钟、童声合唱、大提琴独奏及管弦乐合奏出现的先后顺序即可。如能在此基础上想象音乐的意境则更好。

(四)本单元内容贯穿着一个思想教育主题——早日实现统一祖国大业。为达到教育目的,应在教育方式上特别注意:避免说教,寓教育内涵于艺术实践活动中,重情感陶冶,重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倾向及表现。

参考书目

《歌声中的二十世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读者》1999年11期甘肃人民出版社《中国音乐家名录》中国音乐家协会编广西人民出版社第二单元天山之春

一、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少数民族音乐与中原音乐文化(乃至阿拉伯音乐文化)间的联系,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二)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牧马之歌》和《青春舞曲》,并背唱这两首歌。

(三)聆听《乌夏克木卡姆达斯坦间奏曲》、《褐色的鹅》及《新疆之春》,能够感受、体验热瓦甫弹唱、十二木卡姆、冬布拉弹唱及小提琴齐奏的音乐情绪及艺术特征,能够认识并辨别胡西塔尔、手鼓等乐器的音色。

(四)能够用器乐的形式为《青春舞曲》配伴奏,并能为《青春舞曲》填充配器谱。

二、教材分析

(一)《牧马之歌》1。背景资料歌曲《牧马之歌》作于1958年。原是一首男声独唱歌曲。曲调健美、豪放,富于舞曲特点。歌曲短小精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歌曲音乐吸收了冬布拉音乐的音调,采用民间乐曲中双句反复的乐段结构形式,歌词按从早到晚的顺序描写

了哈萨克牧马人的生活,表现了哈萨克少年热爱马群、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自豪心情。

2。作者简介石夫(1929—)作曲家。原名郭石夫。湖南湘潭人。自幼在农村广泛接触影子戏等民间音乐。1949年毕业于湖南华中高级艺术师范学校。1950年任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助理员及编辑、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文化部创作员。曾到新疆深入生活,采录了大量民歌,并学会了冬布拉、热瓦甫等民族乐器的演奏。19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同年任教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1964年调中央歌剧舞剧院专任作曲。后任中央芭蕾舞团作曲。作有3部歌剧、9部舞剧、8部交响曲、8部舞蹈音乐、3部电影音乐、40多首小型器乐曲、200多首歌曲。其中歌剧《阿依古丽》、民族舞剧《文成公主》、钢琴曲《噶什喀尔舞曲》及《第二新疆组曲》,交响组曲《天山音画》,歌曲《解放军同志请你停一停》、《牧马之歌》及儿童歌曲《娃哈哈》、《牧童之歌》等都有较大影响。此外,他还有不少关于少数民族音乐及创作理论方面的论述。

3。歌曲分析歌曲有4段歌词。歌词和曲谱都曾有多种不同版本。

歌曲为一段体。从第1小节到15小节,共四个乐句(双句反复,即每句都反复一次)。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是完全相同的反复,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的结尾稍有变化。歌曲的曲调十分紧凑,旋律有跳荡感,富于哈萨克民族音乐的特色。歌曲中“sol”音的重复和环绕它所形成的歌腔尤为突出,产生欢乐、活跃的气氛。表现了牧民开朗、豪放的性格,以及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从第16小节以后为衬词句(哎嘿!啦啦哩啦啦„„),这是副歌部分,由第二乐句派生而来,但以一种变化的形式出现,使前后的情绪产生对比,它使牧马少年开朗豪放的性格和欢乐活泼的音乐形象更加突出。衬词句中的上波音共出现了3次,起到了活跃气氛、展示旋律华彩的作用,更加突出了歌曲的民族色彩。

演唱时应注意情感的连贯,声音要明亮有力,副歌衬词部分应唱得欢快、热情,要表现出歌曲豪爽、奔放的特点。

4。相关知识哈萨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里坤和木垒两个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人口111万(1990年)。

据民间传说,“哈萨克”意为“战士”或“白色天鹅”。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现在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哈萨克族源远流长,根据有关文献记载,从公元前119年西汉张骞出使乌孙后的五百余年间,今伊犁河谷以及伊塞克湖周边地带的居民以乌孙为主体,也有先于乌孙居住

在这里的部分塞种人和月氏人。6世纪中叶,游牧于阿勒泰的突厥人建立了突厥汗国,乌孙故地的居民增添了突厥成分。继乌孙、突厥之后,哈萨克族的先民们还与西辽的契丹人和蒙古兴起时的乃蛮、克烈、钦察以及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等相互融合。13世纪初,乌孙、乃蛮、克烈等部落西迁到中亚一带,15世纪60年代,锡尔河下游的部分牧民在吉来和扎尼别克的率领下返回故土,迁到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1757年清政府统一新疆后,部分哈萨克人民又陆续回到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放牧。1864年游牧在斋桑湖一带的哈萨克族12个克烈部落离开原牧地,移居阿尔泰山以南放牧,1883年,又有哈萨克黑衠部落三千多户迁入伊犁和博尔塔拉一带,后来还有很多的哈萨克族牧民陆续迁回。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变化,逐步形成了我国现在的哈萨克族。

哈萨克人在婴儿出生后,别人不能问其性别,知情人也不许讲出去。第二、第三天举行庆祝,宰羊,邻里妇女要送礼物,青年男女在晚上跳舞。这种活动要进行三天。在婴儿40天时,举行“四十天礼”,参加者要给孩子送衣服、串珠、鹰毛等礼物。由长者给婴儿起名字。礼仪后才可以公布婴儿的性别。孩子5岁左右举行骑马礼,头上插羽毛到各家拜访,亲友们要送马鞍、马鞭、肚带、马蹬带等。男孩在5—7岁时举行割礼,行礼的前4—5天,孩子穿上新衣服,腰系白布带,骑着由别人牵着的马走亲戚,亲友们要送礼。饮食方面以肉食和奶食为主,他们制作的马奶酒是名贵的饮料。

哈萨克族性情直爽、诚恳、热情、好客。男女青年都精于骑术,赛马、刁羊、姑娘追、摔跤等是人们普遍喜欢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服饰与游牧生活关系密切,牧民衣服大多用牲畜皮毛制成。冬天男子多穿羊毛皮大氅,腰束镶有金属花纹装饰的皮带,右侧佩有小刀。妇女穿连衣裙以银元或银制品作装饰。姑娘们的花帽上常以猫头鹰羽毛做帽缨。妇女戴白布披巾,长及脚跟。男女都穿长统皮靴。工艺品丰富多彩,妇女善于制作各种毡制品、毛制品和服饰。不少男子会制作木器、铁器和骨器。用金银、玉石制作的各种装饰造型水平都较高。喜爱音乐,能歌善舞,民间乐器“冬布拉”远近驰名。

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狩猎业。除少数经营农业的已经定居之外,绝大多数牧民都按季节转移牧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意为“送旧迎新”)。

冬布拉是流行于我国新疆哈萨克族地区的一种弹拨乐器。音箱木制,呈梨形。有两面扁平和面平背扁两种。琴杆较长,上用丝弦缠成8至10余个品。面板上开一音孔,安一琴马。张两条弦。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弹拨。常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也是冬布拉弹唱的主要伴

奏乐器。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了冬布拉乐器改革,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计有4弦12品的最高音冬布拉,4弦15品的高音冬布拉,2弦16品的中音冬布拉和2弦17品的低音冬布拉等。

(二)《乌夏克木卡姆达斯坦间奏曲》

1.乐曲介绍木卡姆是流传于我国新疆维吾尔族人民聚居地区的一种具有统一调式体系的,以歌、舞、乐组合而成的传统古典大曲。它多用于民间的习俗节日、喜庆婚礼和娱乐晚会等场合。其歌词多反映爱情生活、痛恨黑暗势力、追求幸福生活的内容。

维吾尔族木卡姆可分为:“喀什木卡姆”、“多朗木卡姆”及“哈密木卡姆”三种类型。因为整个大曲有12套之多,故又称之为“十二木卡姆”。《乌夏克木卡姆》系喀什木卡姆中的一套。这套大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大曲(即:琼乃额麦);第二部分为3 ~4 首叙事歌曲及3~4 首间奏曲组成叙事性套曲;第三部分是由2 ~7 首歌曲组合而成的歌舞组曲。其中的叙事歌曲称作“达斯坦”。《乌夏克木卡姆达斯坦间奏曲》是一首器乐曲。它的开头是一个极为简短的引子,由扬琴奏出。随后是一个较长的慢板部分,由胡西塔尔独奏。这段音乐好像在叙述着一个美丽的故事,音乐中带有冥想、憧憬的意境。随着手鼓的过渡性节奏,音乐进入一种热烈、欢快、充满激情的意境之中。这段音乐是用笛子、扬琴、胡西塔尔、大提琴、手鼓等乐器合奏的。乐曲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2.维吾尔民族乐器介绍维吾尔族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分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等。弹拨乐器有都它尔、弹布尔、热瓦甫等。拉弦乐器有胡西塔尔、艾捷克等,吹管乐器主要有笛子、唢呐等,打击乐器中以手鼓最为著名。

“胡西塔尔”是维吾尔族的一种拉弦乐器。它是根据久已失传的古乐器“艾西塔尔”改革研制成功的。维吾尔话中,“胡西塔尔”是“欢喜琴”的意思。这种乐器的音色柔和,常用于独奏、合奏及伴奏。“手鼓”是汉族人民对新疆一种打击乐器的俗称。它的原名是“达卜”,主要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地区。由于民族的不同,他们所使用的手鼓在形制上、演奏方法上都有差别。维吾尔族手鼓在框内周边都缀有小铁环,且有大小两种。大手鼓主要用于乐队和舞蹈伴奏,小手鼓用于木卡姆乐队。塔吉克族手鼓的鼓框较深,内框不缀小铁环,有的却装有三对小钹。通常,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都由男子敲击手鼓,而塔吉克族几乎全由妇女演奏。由于携带方便,它不仅在一般场合可以使用,就是骑在马上或骆驼上也能用来自娱。

3.相关资料维吾尔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维吾尔族人口721万(1990年)。主要

聚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聚居在天山以南。另外在湖北的桃源、常德也有三千余人。1955年10月1日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人个个能歌善舞,节日庆典大家一起载歌载舞。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戴“朵帕”(四棱小花帽)。维吾尔族人喜欢喝奶茶,主食是面粉制作的烤饼,称为“馕”,拉面也是他们喜欢吃的主食。节日和待客时,往往用羊肉、羊油、胡萝卜、葡萄干、洋葱和大米一起煮成饭,以手抓食。平日吃的水果很多,连煮粥、做包子和点心都离不开水果。馕、抓饭、茶、奶、瓜果是必备的饮食品。他们的壁毯和丝绸极富艺术特色,维吾尔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擅长植棉、园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工业企业,棉、毛纺织业、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维吾尔族历史文化遗产有《十二木卡姆》、《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以及大量的民族医学文献等。维吾尔族的音乐歌舞蜚声国内外,民族乐器品种多样,造型精巧,民族服饰风格独特。

维吾尔族的渊源可追溯至古代匈奴、丁零、高车、铁勒、回纥等操突厥语的部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和原来居住在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四缘?穴即狭义的西域?雪操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各语族语言的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血缘衍化和融合,最终形成了近现代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在历史上曾先后信奉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袄教和佛教。10世纪末叶伊斯兰教传入,一直到今天仍然信奉伊斯兰教。维吾尔族说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西匈语支。8世纪曾用过突厥如尼文,9—15世纪用过回纥文,现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

(三)《褐色的鹅》1.音乐分析哈萨克族人民一直把天鹅视为吉祥的动物。因此,在哈萨克民歌中歌唱天鹅的内容就比较多。《褐色的鹅》(也有人将其歌名译为《天鹅》)就是其中颇为典型的一首。

《褐色的鹅》是一首冬布拉弹唱。它借用天鹅自由飞翔、凌波戏水、高唱赞美之歌的形象,抒发了哈萨克人民歌唱幸福生活、憧憬美好未来的思想感情。歌曲为A 大调,以3/8 拍为主的混合拍子(3/8、4/8、5/8、6/8),用单二部曲式结构写成,冬布拉为主要伴奏乐器。

2.相关知识冬布拉弹唱 哈萨克人民非常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演唱者多自弹自唱,用冬布拉伴奏。从音乐上看,它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歌唱性的弹唱。其唱词固定,旋律优扬、宽广。其二是说唱性的弹唱。其唱词往往由演唱者即兴编唱;其旋律多是简洁、明快的。由于冬布拉的弹奏方法基本上是弹、挑,故而经常运用一弹一挑、一弹两挑、两弹一挑的方法为歌曲

伴奏,从而形成冬布拉弹唱艺术在节奏上的特征——以3/8 拍为主的混合拍子。

(四)《新疆之春》

1.作者简介马耀先(1938—)小提琴演奏家。回族。乌鲁木齐人。1959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管弦系。同年入中央实验歌剧院任演奏员。1961年调新疆歌舞团任乐队首席兼独奏演员,后任乐队队长。作有《新疆之春》等乐曲和歌曲。

李中汉(1933—)作曲家。河北定县人。1949年入西北艺术学校学习小提琴。1954年考入西安音乐专科学校专修作曲。在校期间合作创作了《新疆之春》等。现在铁道部第一工程局文工团任作曲。作有小提琴曲《欢乐的牧场》、歌剧音乐《帕丽扎特》等。

2.乐曲分析《新疆之春》作于1956年。乐曲采用维吾尔音乐风格的音乐语言,表现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及欢欣鼓舞的乐观情绪。乐曲的感情乐观豪爽,乐思奔放流畅。

《新疆之春》单三部曲式结构。乐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由疏而密,继而疏密交替,其旋律多用同音重复和级进的方法,加上钢琴铿锵有力的伴奏音型、小提琴的多种演奏技法(如:连弓、分弓、跳弓、装饰音、重音„„),表现出一种热烈、欢快、酣畅、富于激情的音乐情绪。

其中的第二乐句,使用了切分的短促音型以及原位mi与降mi的交替变化,从而形成一种颇具特色的风味。

乐曲的第二部分采用了新疆舞蹈中手鼓的伴奏节奏为素材,小提琴用双音奏出舞曲性的旋律:

这段旋律先后在D大调和A大调上展现后进入高潮。可以说,第二部分乐曲给人以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强烈印象。经过一个华彩段(由小提琴独奏),乐曲进入第三部分(A')。这部分音乐基本上再现了第一部分的内容,但在结束部分却有所不同。即:结束部分有一个尾奏。这首乐曲除有独奏的形式外,还有小提琴重奏、齐奏等多种形式。

(五)《青春舞曲》

1.作者简介王洛宾(1913—1996)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曾用名艾依尼丁。北京市人。曾任新疆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1931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声乐和钢琴。1934年辍学,当中学音乐教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1938年7月到兰州,参加西北抗战剧团和血花剧团,开展西北的抗日歌咏运动。为了配合抗日救国宣传创作了一些抗战歌曲。1939年底到西宁组织青海抗战剧团。1941年被捕入狱。1944年出狱后在青海某中学任教。1949年,在西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随军进入新疆,任职于新疆军区政治部文艺科。1986年任乌鲁木齐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他自

1937年开始,长期从事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整理工作。在甘肃、新疆各地接触了西北各少数民族音乐,记录、译配了大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民歌,如《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掀起你的盖头来》、《都它尔和玛丽亚》、《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黑眼睛》等。沟通了西北少数民族音乐与内地民间音乐。创作歌曲有《风陵渡的歌声》、《洗衣歌》、《老乡,上战场》、《血花曲》、《少年进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高高的白杨树》、《亚克西》、《民族团结亚克西》等,创作歌剧音乐有《沙漠之歌》、《两代人》、《战斗的历程》、《托木尔的百灵》等。他数十年在西北地区工作,成为开发我国西北民族音乐宝库的先驱者,他的音乐创作深深地扎根于大西北的民间音乐土壤。他的部分音乐作品流传至今,影响广泛,被誉为“西部歌王”。

2.歌曲分析《青春舞曲》是王洛宾根据维吾尔族民歌整理创编的歌曲。这首歌的歌词用富于哲理的生活现实告诉年轻人:有些事物可以去而复返,有些事物却是一去不复返的。而人的青春正像那鸟儿一样,飞去后即不再回头。这首词虽没有什么明确的警句格言,但它却真挚地警示着年轻人: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这首歌的原调为f小调,拍。歌曲的显著特点是,全曲的节奏轻快、跳跃,充满活力,具有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和模拟手鼓演奏的风格。曲调上下流动、偶有跳跃,显得十分欢快、流畅。歌曲短小精练,出现多次反复和变化反复。这些都非常适合于维吾尔族歌舞表演。歌曲共九句?穴包括反复?雪,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五个短句构成。第一、第二乐句和第四、第五乐句完全相同,仅有中间一句作为过渡。第二部分,是两个乐句?穴第六和第七乐句?雪的连续反复。其中第七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变化反复。相同或相似的节奏和曲调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给人以亲切、活泼、充满青春活力的感受。

(六)器乐曲《青春舞曲》器乐曲《青春舞曲》是根据歌曲《青春舞曲》改编而成的。它的主旋律就是歌曲原来的曲调,用竖笛来吹奏。只不过它从原来的f 小调移至了现在的d 小调。手鼓和碰铃两个声部只给了乐段主体部分的节奏谱,而补充段则要由学生来设计补充。手鼓部分的节奏采用了新疆舞蹈的典型节奏:

碰铃的节奏基本上是每拍一击,只在乐段主体的最后部分稍有变化: 

三、教学建议

(一)学时分配。本单元可用3课时。具体安排建议如下:第一课时。学习演唱《牧马之歌》。聆听《新疆之春》,结合进行“实践与创造”的第三题活动。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牧马之歌》,探讨歌曲的艺术处理,如何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实

践与创造”第一题)。聆听《乌夏克木卡姆达斯坦间奏曲》和《褐色的鹅》。结合进行“实践与创造”的第二题活动。

第三课时。学习演唱《青春舞曲》。乐器演奏《青春舞曲》。结合“实践与创造”第四题活动,将歌唱活动、器乐演奏和动作表演结合起来。

注意设计一个本单元导言和结束语,进行地区民族音乐教育。

(二)学唱《牧马之歌》1。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哈萨克民族风格,学唱前可聆听演唱录音或教师的范唱,以体验哈萨克族民歌的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唱的过程中应侧重于体验、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风格。多采用模仿(模唱)和比较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运用适当的歌唱技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

歌曲中有以下地方可能出现困难,教学中应予以注意:

变化音:装饰音(上波音):第16小节的后半拍起唱:第11小节的前十六分音符后八分音符节奏:解决的方法,主要是采用模仿的方法,必要时提出专门练习。

(三)学唱《青春舞曲》1。这首歌曲比较短小,旋律优美,易唱易学。开始时可让学生多听几遍教师的范唱或放演唱录音。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尽快学会演唱。重点放在学习、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与风格。

(四)聆听《乌夏克木卡姆达斯坦间奏曲》、《褐色的鹅》及《新疆之春》:1。对欣赏作品要完整地聆听,以便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整体性的印象。

2。初听音乐前,最好给学生设置一些引导性或启发性的问题,以便学生做到有目的地聆听。如:①《乌夏克木卡姆达斯坦间奏曲》使用了哪些乐器?整个乐曲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②演唱《褐色的鹅》,伴奏乐器是什么?这首歌的音乐情绪如何?

③《新疆之春》的主奏乐器是什么?伴奏乐器又是什么?其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演奏形式属于哪一种?

3。复听音乐时,要有目的地探索音乐要素、音乐风格、音乐文化方面的问题。如:①《乌夏克木卡姆达斯坦间奏曲》慢板部分与快板部分,在音乐情绪上不同的原因;在音乐风格上与汉族音乐不同的地方。探索中应从节奏、旋律、音色、调式、速度、力度、表演形式等要素上寻找根据。教学过程中,可将十二木卡姆、达斯坦知识介绍给学生。

②《褐色的鹅》可探索歌曲显现出来的混合拍子现象及其旋律特征。也可将冬布拉、热瓦

甫两种乐器的音色加以对比。还可介绍冬布拉弹唱这种艺术形式。

③应该对《新疆之春》的结构形式进行探索。还应探索每部分音乐的情绪特征及其表现方法。细致些,可探索音乐的第二部分之转调现象。

4。聆听过程中要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引导学生补足乐谱中的旋律线;判断乐器音色;边聆听边做律动(甚至舞蹈)等。

(五)演奏《青春舞曲》时,记谱方法与歌曲有些区别,要引导学生在演奏中适应。练习合奏时,打击乐声部的人数不宜过多,要注意声部间在音量上的均衡问题。

在演奏乐器尚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作适当变通处理。如由教师或个别学生演奏乐器,全班学生(或分组)进行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甚至还可以进行模拟打击乐器演奏(如拍手、奥尔夫的“声势”)的活动。

(六)在聆听《新疆之春》和演奏《青春舞曲》的过程中,都有一些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参考书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音乐辞典》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欣赏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苗晶撰稿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制作、广播。

第三单元 欧洲风情

一、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欧洲民间音乐感兴趣,喜欢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并能主动探索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内涵。

(二)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桑塔。露琪亚》,背唱其中的一段歌词,并能初步认识船歌这种音乐体裁。

(三)能够感受、体验《桑塔。露琪亚》、《伏尔加船夫曲》、《我的太阳》及《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的音乐情绪及风格;分辨男高音、男低音、小提琴、西班牙吉他的音色,初步了解有关吉他的音乐知识。

(四)能够参与演唱活动中的即兴表演。

二、教材分析

(一)《桑塔。露琪亚》

1。歌曲介绍《桑塔。露琪亚》是意大利那不勒斯(又称“那坡里”)的一首著名船歌。

它是意大利作曲家科特劳按威尼斯船歌的风格创作而成的。

那不勒斯是个很美丽的海港。这里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海滩——桑塔。露琪亚和玛莱卡莱。桑塔。露琪亚海滩前是一片绿色的平静海洋。风和日丽的时候,人们会驾着小船在这里荡漾,或许还高唱着这里的船歌。至于“桑塔。露琪亚”这一名字的由来,有人说她是意大利民间传说中一位女神的名字;也有人说她是当地一位美丽姑娘的名字。总之,这名字是美好幸福的象征。

歌词将夏夜的美丽景色展示在人们面前。它使人陶醉,令人难以忘怀。歌曲为C大调、3/8 拍,中速稍快,由两个乐段(单二部曲式)构成。歌曲的旋律优美而流畅,钢琴的伴奏模仿着吉他的风格,再加上词曲间有机的结合,给人以无比美好的艺术享受,是一首雅欲共赏的、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歌曲之一。

2。相关知识船歌船歌这种音乐体裁的产生与发展,与威尼斯的游览船——贡都拉——有重要的关系。贡都拉的船身狭长,首尾均都翘起,适宜在狭窄的水巷中航行。这种船体多漆成黑色。艄公喜欢穿黑白相间的服装,头上戴有红色帽箍的草帽,用单桨划船。船家都喜欢唱当地的民歌,这就是威尼斯船歌。这种歌曲的特点是:多采用3/8 拍、6/8 拍或12/8拍,给人以摇晃的感觉。其情感色彩也多是开朗、豪放、热情洋溢的。

现代意义的船歌,也包括与威尼斯船歌相类似的声乐曲或器乐曲。如:舒伯特的歌曲《在水上歌唱》;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的二重唱《船歌》;肖邦的钢琴曲(Op.60);柴科夫斯基的钢琴曲《六月》等。

世界三大男高音简介帕瓦罗蒂(1935-)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其音色晶莹、明亮、富有穿透力。

多明戈(1941-)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其音色丰满华丽、坚强有力。卡雷拉斯(1946-)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其音色流畅抒情、清峻柔美。

(二)《伏尔加船夫曲》1。歌曲介绍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一条河流。俄罗斯人民称它为“母亲河”。这是因为伏尔加河流域自然风光秀丽,资源丰富,两岸人民勤劳勇敢,并且建立起自己生活的家园,创造了优秀的俄罗斯文化的原故。所以,他们对伏尔加河的感情就像对母亲的感情一样。

《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流传很广的俄罗斯民歌。它的速度徐缓,旋律朴实,为b 小调调性,适合男低音演唱。这种种因素形成了《伏尔加船夫曲》那忧郁、深沉的基本格调。歌中一再重复的劳动号子动机:在力度变化上很有层次。它采用了由弱到强、又由强到弱的处理方

法从而形象地描绘了纤夫们拖着沉重的货船、迈着艰辛的步伐由远而来,复又远去,直到最后消逝在远方的情景。《伏尔加船夫曲》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忍辱负重,却饥寒交迫。因此,他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踏平世界的不平路,对着太阳唱起歌。”

2。相关知识夏里亚宾(1873-1938)俄国男低音歌唱家。擅唱《伏尔加船夫曲》、《两个掷弹兵》等歌曲;擅演苏萨宁、鲍里斯等角色。

(三)《我的太阳》

1。背景资料这是一首著名的、具有浓郁意大利民歌风格的独唱歌曲。由卡普阿(E。diCapua,1864—1917)作曲,卡普罗(G。Capurro)作词。歌曲作于1898年,在同年举行的那波里音乐节上首演之后迅即流传。曾被改编为各种器乐曲和乐器独奏曲。这首歌是男高音歌唱家们最喜爱演唱的歌曲之一。

歌词作者卡普罗受莎士比亚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诗句的启发,创作了这首歌曲的歌词。《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两行诗句:“是什么光从那边窗户透出来?芽那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卡普罗运用这句诗的立意,把爱人的笑容比作我的太阳,以赞美太阳来表达真挚的爱情。

卡普阿是19世纪意大利作曲家。关于卡普阿创作《我的太阳》这首歌曲的情况,后人有种种传说。有人说,这是他写的一首情歌,在歌曲中把心爱的人比作太阳;还有人说,这首歌表现了两兄弟的深厚感情。传说有一回,哥哥代替弟弟去受苦而离开家乡,弟弟送他,心中充满了感激和留恋之情,把哥哥比作灿烂的太阳。一般认为,这首歌曲借赞美灿烂阳光和蔚蓝晴空,热情讴歌对恋人的爱慕之情。歌曲的词曲浑然一体,情深意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有不少人误认为这首歌是一首意大利民歌,因为它是民歌手们经常演唱的曲目(民间传统方法演唱),意大利人民像喜欢自己的民歌那样热爱它。这首歌曲成为意大利的象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的战后首次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按照规定要演奏各国国歌。当时意大利驻芬兰大使馆没有向大会提供自己国家国歌的乐谱,而运动会负责工作的人,出于对刚刚战败的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的厌恶,也懒得去向意大利使馆索取乐谱。在开幕式上,当意大利运动员入场时,乐队无法演奏意大利国歌,这时乐队指挥急中生智,以《我的太阳》一歌来代替,乐声骤起,全场观众先是感到惊奇,继而哗然大笑,随之,大家随着歌曲节拍鼓着掌,成千上万的不同国籍的人们,和着乐声一齐高唱《我的太阳》,用以倾泻人民对法西斯的义愤。如果不是真有其事,很难想像一首抒情歌曲居然成为轰动于世的反法西斯的战歌。这首歌曲由于有了这番不同寻常的经历,以后流传得就更加广泛了。

《我的太阳》有多种中文译本。我们课本采用的是由尚家骧译配的。

2。歌曲分析歌曲原为G大调(课本采用C大调记谱),2/4 拍,结构为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歌曲的一开始出现的主题(曲例一),在中音区以具有下行倾向的优美、流畅的旋律,爽朗豪放,赞美灿烂的阳光和蔚蓝的晴空,令人精神为之爽朗,并感到温暖。

曲例一

歌曲后半部分(曲例二),转入高音区,以气息宽广的音调组成。情绪热情奔放,倾诉了第一人称对心爱人儿——心中的太阳的爱慕之情。在“啊,太阳,我的太阳”一句,伴随着强音的出现,用了和声大调的降Ⅵ级音“b6”,使歌曲色彩一新,给人以情深意切的艺术感受。

曲例二

在结尾处,出现了旋律的最高音,并在高音“”和“”上自由延长,表达了爱的激情,使歌曲的情绪更为激动和感人。歌曲在深情的尾声中结束。

(四)《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

1。作者简介塔雷加(1852—1909)西班牙吉他演奏家。从小家境清寒,一边做工,一边师从盲音乐家学习吉他。1874年获资助进入马德里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与和声,后从事教学和演奏活动。1878年在巴塞罗那举行吉他独奏会获得成功,以后经常到巴黎、伦敦演出,被誉为“吉他的萨拉萨蒂”。1885年定居巴塞罗那,并常在西班牙和法国巡回演出。他创作了八十余首吉他曲,其中不少曲目已成为吉他音乐的古典名作。

2。乐曲介绍中世纪时,由阿拉伯及北非侵入西班牙的摩尔人,在西班牙南部的格拉纳达城建立了格拉纳达王国。摩尔人在格拉纳达山丘上盖起了阿尔罕布拉宫。在这座中世纪的宫殿里,珍藏着闻名于世的壁画——这是古代伊斯兰文化的宝贵遗产。15世纪时,西班牙人开展复国运动,摩尔统治者被赶出了西班牙。但是,格拉纳达王国的遗址及阿尔罕布拉宫中珍藏的壁画却成为后世旅游的胜地和观光的对象。

西班牙吉他演奏家、作曲家塔雷加曾到阿尔罕布拉宫游览。他对那古老的宫殿建筑和华丽的壁画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而在1896年创作了《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这首传世之作。

《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的结构形式是:A+ B+ 尾声(即单二部曲式带尾声)。其第一乐段为a 小调、3/4 拍、行板。旋律优美,采用轮指的手法奏出;其伴奏音型为分解和弦。

这段音乐带有柔和、清幽、沉思的意境,仿佛在描绘落日余晖下的阿尔罕布拉宫,它金碧辉煌、庄重肃穆。其第二乐段为A大调。旋律显得高雅、深沉,在丰满的大三和弦衬托下,表现出王宫及壁画的豪华气派。乐曲的两个乐段交替重复后,引出了尾声

它由高潮趋向平静,好像阿尔罕布拉宫在夜幕中逐渐隐去,又好像“回忆者”进入了完全沉思的状态。3。相关知识吉他。中世纪时,摩尔人将一种拨弦乐器传入西班牙。随后,逐步定型为今天的西班牙吉他(简称吉他)。与它同类的乐器还有意大利吉他、班杜里亚琴、西滕琴、班卓琴、夏威夷吉他(横置在膝上演奏的吉他。用金属按弦器代替手指按弦并在琴弦上滑动奏出旋律)。

三、教学建议(3 课时)

(一)学时分配。本单元可用3课时。具体安排建议如下:第一课时。学习演唱《桑塔。露琪亚》。有条件的班级要学习二部合唱,实在条件不允许亦可改为齐唱。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桑塔。露琪亚》,探讨歌曲的艺术处理,如何表现船歌的风格(“实践与创造”第一题)。聆听《伏尔加船夫曲》和《我的太阳》,结合进行“实践与创造”的第二题和第四题活动。

第三课时。继续学习《桑塔。露琪亚》,有条件的可学习英文演唱。聆听《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结合进行“实践与创造”第三题活动。

(二)学唱《桑塔。露琪亚》1。要把唱好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作为教学的重点。2。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以下手段:⑴歌曲中的变化音可能会给学生造成一些困难,可以采用先直接唱歌词、而后再唱歌谱的方法或伴随琴声歌唱的方法予以解决。但切忌脱离艺术表现的专业性技能训练将学生束缚住。歌曲的二、三声部,可让音乐基础较强的学生演唱。唱合唱时要注意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

演唱中要有一些摇荡的律动感。必要时,可鼓励学生将身体随着歌曲的节拍自然地活动起来。⑶要求学生背唱歌词,至少要背唱一段。条件允许的学校,可用英文演唱歌曲。⑷要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演唱形式并试验其演唱效果。也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与本歌有联系的相关文化。如:船歌、意大利的地理情况、威尼斯水城、贡都拉船、著名歌唱家及斯卡拉蒂歌剧院等。其中,有的内容可由学生在课上或在课下进行交流。

(三)聆听《伏尔加船夫曲》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应完整地聆听作品,从而使学

生对作品的艺术整体留有深刻的印象。

2。《伏尔加船夫曲》的教学,要抓住以下重点:歌曲的主要艺术特点(如:力度层次的演变特点、劳动号子式的固定音型、男低音的音色„„),歌曲的主题思想(踏平世上的不平路)。

3。随着录音中的力度变化,要求学生用劳动号子式的固定音型伴唱。4。参照列宾的油画,讨论歌曲的内容。5。利用歌曲片段,引导学生做即兴表演。

(四)聆听《我的太阳》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聆听帕瓦罗蒂、多明戈及卡雷拉斯的演唱录音。也可以聆听我国歌唱家的演唱录音。目的是激发起学生的歌唱兴趣,并为学生体验与掌握歌曲的风格、进一步分析认识歌唱家的演唱风格做好准备。

2。结合欣赏,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实践与创造”的第四题)。3。简单介绍《我的太阳》,可模唱歌曲中的一两个片段。

(五)聆听《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时,可采用以下方法:1。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2。聆听全曲,分析乐曲的旋律特点、音乐情绪、乐曲结构等。其中,应注意两段旋律呈现的次数,尾声与前两段旋律有什么联系,演奏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轮指奏法、分解和弦伴奏)。3。引导学生检索、讨论有关吉他的文化知识。

参考书目

《365首外国古今名曲欣赏》贺锡德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外国通俗名曲欣赏词典》罗传开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编译上海音乐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音乐欣赏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编上海文艺出版社

第四单元行进中的歌

一、教学目标

(一)喜欢本单元歌唱与聆听的进行曲,愿意深入总结进行曲在生活中的广泛作用。振奋精神,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投入生活。

(二)会背唱《当兵的人》。能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根据歌曲表情需要,运用饱满有力、连贯抒情的声音,表达解放军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豪迈情怀。

(三)聆听《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片段)、《拉德茨基进行曲》。能够听辨乐曲的主题;知道曲作者的名字;能运用进行曲的知识分析所欣赏进行曲音乐的主要特点、它们所适用的演出场合及功能。

二、教材分析

(一)《当兵的人》 1.背景材料

“当兵的人”是现代军人的代名词,也是一个透着光荣感、充满自豪感的称谓。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军人们放弃了不少个人机遇,以无私奉献精神,履行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1994年,当兵出身的作者在部队深入生活时有感于此,创作了歌曲《当兵的人》。王晓岭的词作歌颂了军人在和平年代的价值,唱出了新时期士兵的豪迈心声。曲作者臧云飞、刘斌谱出一首极具阳刚之气的进行曲。音乐简炼上口,第一句“咱当兵的人”就以先声夺人的气势唱出了军威。这首歌由刘斌首唱,深受战士和人民群众的喜爱,被人们誉为“真正军人的歌”。

2.作者简介

王晓岭(1949~)歌词作家。河北定州人。1969年入伍。1984年起在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从事创作。代表作有歌词《三唱周总理》、《风雨兼程》、《当兵的人》等。

臧云飞(1952~)作曲家。祖籍河北清苑,生于山西太原。1969年入伍,1979年起在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从事音乐创作。代表作有歌曲《当兵的人》、《珠穆朗玛》等。

3.歌曲分析

《当兵的人》为4/4 拍,降B 大调,两段体结构(有带再现因素的单二部曲式)。伴唱唱出开始的引子,是由歌曲的音乐主题构成,集中、有气势,展现出军人的英雄形象。

独唱接着唱出歌曲的主要部分——A 段,前16小节为复乐段结构,鲜明生动地刻画出当代军人威武高大的形象。B 段,后16小节为四句体结构,音乐由高音区转入中低音区,舒展亲切,是发自内心的倾诉,与A 段形成对比。接着音乐发展逐渐向上,显示出“热血儿郎”的英雄气概。歌曲的最后补充结束句,不但是主题的再现,同时将情绪推向全曲的高潮结束。这豪迈的心声就是当代中国当兵的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最好的表达。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背景材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作于1939年7月,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此曲原为《八路军进行曲》,是《八路军大合唱》中的第四首。在解放战争时期,歌词作了一些修改,改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51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颁发试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中,将它改名为《人民解放军军歌》。1965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其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歌。

2.作者简介

郑律成(1918~1976)作曲家。出生于朝鲜南部全罗南道光州。1933年来中国,进入朝鲜革命组织“义烈团”办的革命干部学校,并开始学习音乐。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入抗日宣传活动。1937年到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抗大等校学习和工作,著名歌曲《延安颂》就是在这里创作的。1939年1 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45年日本投降后回朝鲜工作,任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协奏团团长、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等职。1950年回到中国并加入中国籍。1976年12月7 日病逝。

郑律成是一位多产作曲家,作有300 多首(部)包括歌曲、大合唱、歌剧、电影音乐等各类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歌曲《延安颂》、《延水谣》、《八路军进行曲》(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朝鲜人民军进行曲》、《采伐歌》、《我们多么幸福》、《绿色的祖国》,大合唱《兴安岭上雪花飘》、《图们江》及歌剧《望夫云》等都是著名的作品。他的音乐充满激情,旋律朴实流畅,富有特色,结构简练,深受中朝人民喜爱。

3.乐曲分析

由铜管乐演奏。作品集中表现了人民军队豪迈雄壮、势不可挡、勇往直前的军威。全曲采用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C)写成。乐曲开始是简短的、号角式的引子,同音重复和铿锵的节奏使人振奋:

第一部分(A)的4 个乐句,基本上是采用重复和变化重复的手法发展而成的,连续的切分节奏使曲调具有坚韧的性格,象征着人民军队刚毅沉着地行进在祖国大地上。第二部分(B)的第一、二乐句,是第一部分第一乐句的变化反复,接着出现了连续上行的自由模进,把歌曲推向第一个高潮:

第三部分(C)的开始,出现了戎马倥偬中的抒情音调,使乐曲更具革命乐观主义的色彩:

接着,以这个乐句为基础,并结合引子的音调、节奏,推出排山倒海般的豪壮音调,在奔腾向前的气势中结束全曲,如:



(三)《婚礼进行曲》(选自歌剧《罗恩格林》) 1.背景材料

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与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齐名。在国外,人们习惯地把这两

首乐曲并用,瓦格纳写的这一首,作为新人入场时举行婚礼的庆典音乐;门德尔松写的那一首,作为礼成之后,新人退场,进入洞房时的音乐。

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原是三幕传奇歌剧《罗恩格林》里的一首混声四部合唱。《罗恩格林》剧情梗概是:在天上“圣杯王国”里,有位守卫圣杯的武士名叫罗恩格林。一天,他看到了人间发生的一件不平之事,便来到人间,击败了那阴险的篡位者弗列德里克,解救了公主爱尔莎和她的弟弟。爱尔莎爱上了罗恩格林。当他们论及婚嫁时,罗恩格林提出爱尔莎永远不能问他的姓名和来历。但在结婚的当晚,爱尔莎被坏人挑唆,提出了这个不能问的问题,被坏了婚誓。罗恩格林只好离开爱尔莎回到了“圣杯王国”。

《婚礼进行曲》是歌剧《罗恩格林》第三幕第一场开始时,贵妇们引导新人进入洞房时唱的混声合唱。

2.作者简介

瓦格纳(1813~1883)德国作曲家、作家。他生于莱比锡,自幼喜爱戏剧、文学和音乐。1828年入莱比锡尼柯莱伊学校。这一年他听了贝多芬的交响曲深受感动,决心成为作曲家。1831年师从韦因利格学习作曲,次年出版第一部作品《C 大调交响曲》。40年代初相继完成歌剧《黎恩济》和《漂泊的荷兰人》,在德累斯顿演出并获成功。1843年任德累斯顿宫廷剧院指挥。在40年代后半期完成取材于传说的歌剧《汤豪舍》和《罗恩格林》。1849年参加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失败后逃亡瑞士,撰写《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作品》和《歌剧和戏剧》等论著,并作为指挥在欧洲各地演出。同时完成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前两部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不久受聘定居慕尼黑,写成歌剧《纽伦堡名歌手》。后在拜罗伊特建剧院以实践他改革歌剧的主张。1876年剧院举行落成典礼,首演所作大型歌剧《尼伯龙根指环》。1882年完成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其他作品还有管弦乐曲《齐格弗里牧歌》、《浮士德序曲》等。

3.乐曲分析

《婚礼进行曲》由管风琴演奏。乐曲为降B 大调,2/4 拍,稍快的中板速度,用复三部曲式的结构写成。乐曲的旋律优美,情绪抒情而庄重。乐曲的开始有一个短小、庄严的引子:

A 段有一个主题和一个副题。主题A(婚礼主题):副题:然后是乐曲的中段,它转到了G 大调,这个曲调是从A 段发展而成的:

这一主题旋律比主题A 显得温柔活泼,带有一定的歌唱性,表现了婚礼的温和愉

悦气氛。接着,乐曲转回原调,再现主题A.整个乐曲演奏时,常采用由弱至强,再由强至弱的音响和力度处理,象征着婚礼行列由远至近,又由近至远,最后,在渐渐消失的乐声中结束。这首《婚礼进行曲》充满着欢乐和幸福的气氛。现在听到的音响,除了混声合唱之外,还有用管风琴及交响乐队演奏的乐曲。

(四)《葬礼进行曲》(片段) 1.背景材料

《葬礼进行曲》是肖邦所作的三首奏鸣曲中最著名的《降b 小调奏鸣曲》(OP.35)中的第三乐章。作于1837年。钢琴曲。肖邦于1839年的夏天,在给亲友芳达纳的信中曾说:“我目前正在写作一首降b 小调的钢琴奏鸣曲,我计划将那首寄给你的葬礼进行曲加入其中”。因《降b 小调奏鸣曲》完成于该年夏季,所以这首《葬礼进行曲》是事先已作好的。同时该奏鸣曲又是以《葬礼进行曲》为基调,因此研究肖邦的学者,就称其为“死之诗”,好像在哀悼那些为祖国而勇敢献身的爱国志士。

2.作者简介

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其父是法国人,在华沙一所中学任法文教师。其母是一位很有音乐才能的波兰妇女,善弹钢琴,爱唱波兰民歌。受母亲的影响,肖邦从小就爱上了波兰民间音乐。肖邦6 岁开始学习钢琴和即兴演奏。7 岁时他登台演出,还用波兰民间音调创作了一首《g 小调波兰舞曲》。16岁入华沙音乐学院。这时,他无论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829年在老师和朋友的建议下,他到国外旅行演出,通过他的音乐作品,宣扬波兰民族精神。临行时,带了一杯波兰泥土。1930年从维也纳去巴黎途中,传来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从此他定居巴黎,并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1849年10月17日病逝于巴黎,享年39岁。临终前他要求亲人在他死后把他的心脏运回祖国。

肖邦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祖国,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一直伴随着他的生活和创作。他怀着期望民族独立的忧国忧民之情,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民族性格、思想内容深刻的钢琴曲。他的作品以钢琴曲为主,虽不用标题,但有标题性构思,题材紧紧联系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主义的诗歌,常采用玛祖卡、波洛奈兹、夜曲、圆舞曲等民间音乐体裁并赋予新的意义。德国作曲家舒曼把肖邦的音乐比作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肖邦还被誉为“钢琴诗人”和“波兰民族的伟大歌手”。肖邦在创作上的成就,对其后的西欧音乐(特别是钢琴创作)有深远的影响,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其主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 部,奏唱曲3

首,叙事曲、谐谑曲各4 首,练习曲20全首,玛祖卡51首,夜曲19首,波洛奈兹12首,前奏曲25首,圆舞曲10余首,以及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室内乐和少量歌曲等。肖邦的钢琴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色多变、音响华丽而富于激情;速度自由,踏板用法独特,多样化的快速经过乐句尤为出神入化。

3.乐曲分析

《葬礼进行曲》用钢琴演奏。乐曲为降b 小调,4/4 拍,慢板,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在两小节的引子之后,悲痛的主题在降b 小调上沉重地演奏出来。它的和弦宛若哀悼的钟声,庄严肃穆的旋律展示出一幅送葬队伍缓缓行进的悲壮场面:

乐曲的中部旋律哀婉、抒情,明朗中略带轻柔朦胧,把人们带入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和对自由未来的向往。歌曲式的旋律及开阔、透明的伴奏织体与前后两部分的深沉悲壮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在关系大调上进行的中部,从旋律的抒情性质及结构的方整、清晰等方面看,无疑是三声中部性质的。结构属于单主题发展式的三部曲式。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音乐又回到深沉的悲痛的情绪中。最后,力度渐弱,表示送葬的行列渐渐远去,乐曲轻轻的结束。

(五)《拉德茨基进行曲》 1.背景材料

《拉德茨基进行曲》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于1848年创作的。拉德茨基是奥地利的陆军元帅,从1815年至1831年,他在威登伯克、隆巴等地任骑兵总司令。拉德茨基积极维护奥地利帝国殖民统治,曾率领军队侵略邻国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北部任总督多年。从德、奥出版的历史书看,拉德茨基被视为英雄式的人物,而在意大利则认为他是一个侵略者。老约翰。施特劳斯所写的这首进行曲正是炫耀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茨基的威风。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对这支曲子所歌颂的人并不感兴趣。后来,由于此曲曲调十分动听,具有英雄的性格,演出时能获得较好的剧场效果,人们也就渐渐地忘记了拉德茨基那段不光彩的历史,喜欢起这支曲子来。

2.作者简介

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自幼学习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0岁左右在伴舞乐队中演奏中提琴。1819年参加兰纳组织的四重奏团。1824年兰纳将乐队一分为二,老约翰。施特劳斯任第二乐队指挥。1825年他自己组织乐队,并发表作品。1833年起,他率乐队到欧洲许多国家演出,受到欢迎。1846年返回维也纳被任命为皇室舞会音乐指

导。老约翰。施特劳斯是维也纳圆舞曲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他所作的圆舞曲,节奏活泼,切分音和休止符应用巧妙。他的音乐作品共有252 首,其中圆舞曲就有152 首。此外,还有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当属《拉德茨基进行曲》。老约翰。施特劳斯有三个儿子都是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和爱德华。施特劳斯。为分清他们父子,后来人们在父名前加上“老”字,以示区别。

3.乐曲分析

《拉德茨基进行曲》D 大调,2/2 拍,复三部曲式,由管弦乐队演奏。此曲子既有进行曲的节奏又比较轻松诙谐,它没有太多的军队战斗的进行曲特点,反而更接近幽默、欢乐的风格。乐曲开始是一个简短的序奏——引子:

第一部分A 段为单三部曲式(a+b+a)。其a 主题是用带装饰音的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写成,伴有战马奔腾的节奏,描写拉德茨基在马上的威武形象:

经过一个4 小节的间奏过渡:

接着转入第二乐段的b 主题。b 主题较为抒情、明亮、妩媚。这段音乐结束在b 小调上:又经过4 小节的间奏,以b 小调的属和弦,特别是以音程作为过渡,然后再现a 主题,结束A 段。第二部分B 段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b)。音乐转入A 大调,此段也有一个简短的引子:

B 段的a 主题比较活泼,与A 段形成对比。描写拉德茨基骑在马上慢步奔跑、检阅部队时的既轻松又严肃的形象:

B 段第二乐段b 的音乐材料来自a 主题,是它的展开,最终再现a 主题结束。第三部分再现乐曲第一部分A 段音乐。

(六)相关知识

1.进行曲 进行曲原为军队中用来统一行进步伐、表现雄壮军威、鼓舞士气的队列音乐。其节奏清晰、结构方整,常用偶数拍子,如二拍子、四拍子。进行曲根据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军队进行曲”。曲调激越昂扬、威武雄壮,用管弦乐队或铜管乐队演奏,并广泛使用打击乐器。例如舒伯特所作《军队进行曲》,可供多种不同组合的乐器演奏,是最通俗的进行曲之一。(2)“婚礼进行曲”。速度一般较快,表现欢乐的气氛。例如门德尔松所作《仲夏夜之梦》中的《婚礼进行曲》。(3)“丧礼进行曲”。速度较慢,常用小调,情绪沉郁哀伤。例如贝多芬所作《英雄交响曲》中的第二乐章;肖邦所作《降b 小调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三乐章。其他尚有“凯旋进行曲”、“庆典进行曲”等。进行曲的速度大体分为以下几

种:“慢速进行曲”,每分钟约75拍:“快速进行曲”,每分钟约108 ~128 拍:“急速进行曲”,每分钟约140 ~160 拍。

2.管乐队 管乐队又称为“军乐队”或“铜管乐队”,是由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的吹奏乐队。17世纪前欧洲的帝王在战场上常用号声传达军令,而将号手、鼓手组成简陋乐队,归属骑兵兵团。18世纪中叶,普鲁士国王腓德烈二世将这种简陋的单一鼓号乐队扩充为包括部分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等在内的“混合”乐队。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拿破仑促进了管乐队的发展,当时的军乐队编制已达42名。总之,管乐队产生和形成的历史与军队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管乐队的编制无统一规定,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区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但是在管乐队中,单簧管族乐器占有相当于管弦乐队中之小提琴的地位。现代的管乐队,除交响乐队中所使用的所有木管、铜管乐器均可用于管乐队之外,还在木管乐器中加入高、中、低音的各种调高的萨克斯管,在铜管乐器中加入短号、大号,并采用各种调高的长号族乐器。打击乐器以大、小军鼓,大、小镲,以及三角铁为主。如在音乐会上演出,常加进低音提琴和定音鼓、木琴、钢片琴等。

三、教学建议

(一)课时分配,本单元可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以学唱《当兵的人》和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为重点。第二课时可欣赏《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拉德茨基进行曲》3 首乐曲,然后进行为不同场合选择相应音乐的练习。由于进行曲是学生从小到大接触较多的一种音乐体裁,所以教学难度不大。但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进行曲音乐的特点及用途有进一步的了解是值得引起教师注意的问题。

整个单元一共要接触5 首进行曲,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学生参与体验的形式,使学生感受进行曲是一种用于队列行进的音乐。

(二)学唱《当兵的人》。由于学生对歌曲比较熟悉,可以先随音乐轻声唱词,然后边分析音乐边唱谱。歌唱时注意音乐的力度及休止的控制。学生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歌唱,如“咱当兵的人”反复强调的是“咱”字,要用有弹性有力度的声音演唱。休止符可以用有休止和无休止加以对比,以加深对休止的印象。歌唱中还要注意A、B 段情绪的对比,A 段要注意声音有气势,进入B 段要注意声音舒展亲切,结尾处要显得更深沉有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边看刘斌演唱的光盘边随着唱。《当兵的人》是一首四拍子歌曲。开始可以用斜8 字

过渡。教材中有两种4/4 节拍的图示,左边的图示适用于偏快的速度,右边的图示适合于偏慢的速度。《当兵的人》使用左图即可。

由于七年级已有学生进入变声期,教师要提醒学生切不可模仿刘斌等成年人的演唱。

(三)《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可以先听齐唱,再听铜管乐演奏。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分析其音乐的特点。例如音乐的体裁、音乐分几段、音乐的基本情绪、音乐的表演形式、铜管乐队的基本编制等。可以预先布置学生边听边思考,然后进行议论。

(四)《婚礼进行曲》与《葬礼进行曲》(片段)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聆听,让学生比较二者在音乐体裁、节拍、速度、力度、调式、演奏乐器、基本情绪、应用场合等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练习中的第二题是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片段)进行比较的练习。可以用不同速度唱每首进行曲的主题;也可以用边听边踏步的方法;还可以由三组学生分别模拟3 首进行曲的场景:阅兵式仪仗队入场、婚礼庆典新人入场、送葬的队伍在行进。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学生情绪的调控。答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中速)步伐有力。《婚礼进行曲》(稍快的中板)步伐欢快。《丧礼进行曲》(慢板)步伐沉重。

(五)《拉德茨基进行曲》,可以用拍手或跺脚的形式进行参与,体会并区别音乐不同段落的不同情绪。此段音乐学生喜欢也容易听懂,不必过多介绍。练习中出现的音乐实际是A 段的a 主题和B 段的a 主题。答案:A ——战马奔腾威风凛凛。B ——骑在马上检阅部队,严肃而轻松。

(六)聆听3 首进行曲片段,可以个人作,也可以分小组填写,第一首适宜()用,第二首适宜()用,第三首适宜()用。此练习也可由一名学生向其他学生介绍进行曲片段,请其他学生回答。总之要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七)关于进行曲与曲作者介绍等有关知识,应引导学生养成读书、课下自己查阅资料的习惯,变教师教学生被动接受为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参考书目

《歌声中的20世纪》刘习良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365 首外国古今名曲欣赏》贺锡德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百科词典》缪天瑞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试用音乐课本。教师用书1 》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教育编辑室主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五单元金色乐章

一、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室内乐作品感兴趣,并能主动探索与室内乐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二)能够用热烈、欢快的情绪演唱《跳吧!跳吧!》。

(三)聆听《G大调弦乐小夜曲》、《如歌的行板》、《二泉映月》,能够感受、体验3首乐曲不同的音乐情绪,并能从音乐要素方面探索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能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掌握有关弦乐合奏、弦乐四重奏、室内乐、小夜曲、鱼咬尾等音乐知识。

(四)演奏《如歌的行板》。

(五)能够创造性地参与鱼咬尾创作、自制拨弦乐器等音乐实践活动。

二、教材分析

(一)《二泉映月》

1.背景资料《二泉映月》是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原为二胡独奏曲,经吴祖强改编,使其成为一首弦乐合奏曲。

关于《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1979年8 月14日《无锡报》上,有祝世匡先生的一篇重要回忆文章。现摘录如下:

当年录音后,杨(荫浏)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名《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抄袭得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下来了。

这段回忆资料告诉我们:这首乐曲本来是无标题的。它的曲名乃是几个人即兴而定,与乐曲内容本无密切的关联。因此,我们理解音乐,不能囿于标题的含义,而应从乐曲本身的音乐表现着手。也只有这样,似乎更恰当、更合乎情理。

2.作者简介华彦钧(1893~1950)民间音乐家。又名阿炳,江苏无锡人。4岁丧母,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观,成为街头流浪艺人。抗日战争时期,他编唱过《汉奸的下场》等歌曲;抗战胜利后,编唱过《金圆券满天飞》等唱词,揭露并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

吴祖强(1927~)作曲家。原籍江苏武进,出生于北京。1947年入南京国立音乐院学习

作曲。1952年赳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专修理论作曲。1957年回国,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曾任该院副院长、院长之职,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代表作品有:交响音画《在祖国大地上》、《钢琴变奏曲》、《弦乐四重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等;与他人合作的作品有:舞剧音乐《鱼美人》、《红色娘子军》,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等。

3.乐曲分析《二泉映月》有个短小的引子:

它好像一声凄楚的长叹,用一句古诗来形容,那就是“从头便是断肠声”。在弦乐合奏中,这个句子先由中提琴奏出,继而由小提琴在高八度处模仿,接着出现一串由低到高的拨奏,从而将人们引入一种凄凉、寂静、冥思的意境之中。

乐曲的第一乐段是全曲的基础,由三个乐句组成。其中的第一乐句是:这一句旋律,宁静而平稳,好像凝神沉思,又好像在低声倾诉。第二乐句围绕宫音上下回旋。它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变得昂扬起来,流露出无限的感慨之情:

第三乐句多在高音区流动:

这一乐句中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也显得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在弦乐合奏中,第一乐段的全部主旋律皆由第一小提琴演奏。其它4 个声部与第一小提琴呈复调形态出现。音乐情绪由平静、深沉转为激动、昂扬。它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同时也流露了作者饱尝人间辛酸后的痛苦、悲凉、哀伤情绪。

乐曲随后的几个乐段,以第一乐段为基础,采用“换头合尾”的变奏手法写成。这一系列变奏,把阿炳由沉思而忧伤、由忧伤而悲愤、由悲愤而怒号、由怒号而憧憬的种种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例如:

这是经过几次变奏之后,由于力度、速度、织体等因素的积聚与发展,使音乐情绪推向高潮部分的旋律。它激愤而辉煌,是阿炳的气质、魄力之表现,是他的倔强、刚毅性格之表现,也是他反抗黑暗势力并与其坚决斗争之表现。因此,听到这里,闻者莫不为之深深感动。

4.相关知识鱼咬尾 鱼咬尾是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它类似于文学创作中“顶真”的修词方法。如,李白的诗《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也随君渡湘水„„”在《二泉映月》的第一乐段中,第一乐句的收束音为宫音,第二乐句的启始音也为宫音;第二乐句的收束音为徵音,第三乐句的启始音也为徵音。这种句头咬句尾的创作手法即是“鱼咬尾”。

(二)《G 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1。作者简介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生于萨尔茨堡的一个宫廷乐师家庭。4岁开始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起随父亲在欧洲各大城市演奏,轰动了欧洲乐坛,被誉为“神童”。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写了一部歌剧。此后相继写出大量作品。1773年任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乐师,因不甘忍受屈辱的仆从地位,于1781年愤然辞职在维也纳定居,专事创作。由于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仅仅活到36岁就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其创作汲取奥地利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的营养,作品清新,充满诗意,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作品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近二十部,交响曲五十余部,康塔塔、清唱剧、小夜曲以及各种体裁的器乐曲、声乐曲等千余部。

2.乐曲分析《G 大调弦乐小夜曲》是莫扎特所写同类体裁的最后一部作品,完成于1787年8 月10日。这部作品流传最广,也最受欢迎。乐曲的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其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括了两段风格不同的音乐:主部主题的开头是带有那不勒斯风格的一段旋律:

这部分音乐用主、属和弦的分解和弦构成旋律,采用问答式的手法作为旋律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给人以雄壮有力、流畅明快的感受。随后,呈现了一段柔婉轻盈的旋律:这段旋律留给人们一种庄重典雅的舞蹈印象。接着,乐曲把人们引向一种热烈欢快的景象之中。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带有浓郁的维也纳风格。它优美、抒情、温柔、靓丽,富于青春的气息。其一:

这段旋律精巧、活泼,每句的后半部分多用跳进写成。其二:这段旋律轻盈、俏皮、欢快、活泼,给人以十分开朗的感受。乐曲的展开部很精练,只有20小节。它采用了主部主题的两部分内容。开头是主部主题的引伸:

尽管它非常短小,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此后,主要是将副部主题的后半部分在不同的调性上加以发展变化。其素材是: 乐曲的再现部基本上保持了呈示部的面貌。但在调性上,再现部完全呈现在G 大调调性上。整个乐章在绚丽灿烂的色彩中结束。

3.相关知识

 小夜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中的爱情歌曲。多为青年人于黄昏、夜晚徘徊于恋人窗前演唱(奏)的独唱曲或独奏曲。音乐情绪缠绵委婉,多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18世纪中叶,作曲家创作的供室内乐队或管乐器演奏的组曲,也称作小夜曲。其音乐风格近似于嬉

游曲或遣兴曲。它常常用于晚间娱乐活动。

艺术歌曲 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的诗作而创作的歌曲,称为艺术歌曲。艺术歌曲多为独唱曲,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对演唱技术也有较高的要求,常供音乐会演唱使用。如舒伯特的《魔王》,声乐套曲《冬之旅》、《天鹅之歌》;舒曼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门德尔松的《乘着歌声的翅膀》等。艺术歌曲流行于欧洲18世纪末。中国近代艺术歌曲,例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黄自的《玫瑰三愿》;青主的《我住长江头》;贺绿汀的《嘉陵江上》,以及其他许多当代作曲家的作品。

(三)《如歌的行板》1。作者简介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国作曲家。生于沃特金斯克矿区,父亲是矿上的总督察。柴科夫斯基自幼学钢琴,185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法律学校,进入司法部任职,同时钻研音乐。1862年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配器法。1866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得友人梅克夫人的资助,辞去教职,专事创作。他勤奋地工作,在音乐的各种体裁上都大显身手,创作出极其优秀的作品。作品有《悲怆交响曲》等6部交响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12年序曲》、《意大利随想曲》,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10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钢琴套曲《四季》以及艺术歌曲等。其创作着重内心刻画,表现细腻,旋律、和声、配器富于表现力,音乐语言平易近人,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2.乐曲分析《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 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乐曲的素材是一首叫作《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如歌的行板》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演奏时,4 件乐器通常都加上弱音器,从而使其音色都带有朦胧、暗淡的色彩。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的旋律用变奏的手法重复了一遍:这段委婉的旋律,给人以忧郁、沉思的印象,情绪显得十分压抑。第二乐段的旋律是第一乐段的变奏:此后,再重复第一乐段的内容。乐曲的第二部分由两段旋律构成。其一:其二:这两段旋律,前者带有忧郁的情调,好像在祈求着什么;后者的情绪则悲伤而不安。特别是大提琴拨奏的固定音型:及两个内声部的切分音伴奏:它们犹如沉重的脚步声和不断的喘息声,从而使那种忧郁不安的情绪更为鲜明地突显了出来。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它好像有说不完的痛苦,又好像在千方百计地寻找解脱痛苦的方法。最终,好像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了宗教上。因为作者在乐曲的结尾处使用了宗教歌曲惯用的变格终止方法。即:

1877年初,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的这部作品。当听到《如歌的行板》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曾说:“从这首乐曲里,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

3.相关知识室内乐原指在客厅、房间内演奏的“家庭式”音乐,以区别于宗教音乐及交响乐、歌剧、舞剧音乐。

17、18世纪,室内乐多半与家庭的娱乐生活有关。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大师们完善了室内乐的体裁形式并赋予其新的活力。浪漫主义的大师们则进一步充实发展了室内乐的内容和形式。此后,作曲家们更注重通过室内乐抒发情感,同时也具有了标题特征。现在,人们所理解的室内乐,是指各种器乐重奏曲及声乐中的浪漫曲、重唱曲。在室内乐作品中,弦乐四重奏具有重要的、代表性的地位。通常,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个声部组成。

(四)《跳吧!跳吧!》

1。歌曲分析《跳吧!跳吧!》是一首热烈、欢快的,具有舞曲风格的斯洛伐克民歌,也可以说是一首经过改编的民间舞曲。

歌曲表现了人们在冬日晚宴上,围着火炉,拉起圆圈,快乐地歌舞时的热烈、欢乐情景。歌词内容富于生活情趣,并带幽默感,表现了歌舞当中相互娱乐的风趣。音乐的明显特点是:连续切分节奏和曲调多处反复。乐句短小,多处重音,使节奏更加鲜明、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适合舞蹈动作。

歌曲原有4段歌词,选入本课本时删去其中一段。

歌曲为F大调,2/4 拍,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穴单二部曲式?雪。A段(第1—16小节)由四个乐句构成。这四个乐句节奏完全相同,旋律则用移位模仿的方法发展乐思。最显著的特点是后半部分的连续的切分节奏。乐句短小,重音突出,节奏鲜明,情绪热烈、活泼,极富舞蹈动感。B段(第17—32小节)为复乐段结构,开始用附点音符节奏,使音乐显得舒展,与A段形成对比,随后又回到原来的(与A段各句相同的)节奏型,并以“啦啦啦„„”来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

歌曲为小快板速度,可以配合舞蹈动作连续演唱。

2。相关知识欧洲的“轮舞” 欧洲民间舞蹈中流行最广的形式。轮舞是群众性的集体舞蹈,队形在圆形的基础上发展变化,人们逐个连接起来,首尾相接闭合起来形成“轮”状,有时也可以打开形成“链舞”。有的形成一个答题圆,有的分成几个小圈又合起来,还有的是双圈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或者内外交错移动等。世界各地有许多各种各样、不同风格的轮舞。

斯洛伐克 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现为斯洛伐克共和国。面积49,036平方千米。人口约530万。民族为斯洛伐克族。首都布拉迪斯拉法。斯洛伐克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农牧业国家,田园风光,风景秀丽。公元10世纪建立斯洛伐克共和国,1918年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20世纪80年代末,从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分离出来,成立斯洛伐克共和国。

三、教学建议

(一)学时分配。本单元可用3课时。具体安排建议如下:第一课时。学习演唱《跳吧!跳吧!》。探讨歌曲的艺术处理(“实践与创造”第一题)。

第二课时。聆听《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和《二泉映月》,结合进行“实践与创造”的第二题和第四题活动。

第三课时。聆听《如歌的行板》,有条件的班级学习器乐演奏。结合进行“实践与创造”的第三题活动。

(二)学唱《跳吧!跳吧!》,要引导学生用热烈、欢快的情绪,轻快、有力的声音,稍快的速度,表现舞曲的风格。注意唱好歌曲的重音和切分节奏。可以试着结合模仿轮舞的动作进行创造性活动,例如:手拉手围成圆圈边走边唱;或者用某种动作来配合切分节奏,如拍手、跺脚等。

(三)聆听《G大调弦乐小夜曲》、《如歌的行板》、《二泉映月》:1.聆听音乐前,应唱一唱乐曲的主题。如:《二泉映月》的主题乐段;《G 大调弦乐小夜曲》的(一)、(二)两条旋律。2.这3 首乐曲都不是那种单一情绪的音乐作品。因此,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判断乐曲多种音乐情绪的发展脉络,并尽力从音乐要素上探索其相关联系。3.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与其相关的音乐知识。如:鱼咬尾、小夜曲、室内乐等。4.尽量培养学生独立检索资料、阅读资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有准备地、积极主动地聆听音乐。

(四)演奏《如歌的行板》时,务必注意乐曲的句法,要使每个乐句都做到连贯、流畅。此外,还应注意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

(五)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音乐实践活动。如:对音乐作品的内容进行联想、想像,大胆发表个人见解,阐述自己感受音乐的体验;自制拨弦乐器,在乐曲的指定位置参与伴奏;边唱歌曲边做轮舞模仿动作;为乐曲主题旋律填写歌词;做“鱼咬尾”创作练习等。

参考书目

《传统民族器乐曲欣赏》李民雄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365 首外国古今名曲欣赏》贺锡德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编译上海音乐出版社

第六单元 荧屏乐声

一、教学目标

(一)对本单元所学电影歌曲及音乐产生兴趣,进而激发爱国热情。能主动思考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乐于参与探讨电影音乐的特点。

(二)学唱《雪绒花》,能以对祖国满怀深情的歌声背唱歌曲。学习用二声部演唱,各声部注意相互配合,声音和谐统一。

(三)聆听《冰山上的雪莲》、《我心永恒》两首电影歌曲及电影《悍牛与牧童》的音乐。能体验、领会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信息。

(四)能应用所学电影音乐的知识,分组为《西游记》唐僧师徒中的一人设计选配音乐或创编配乐。

二、教材分析

(一)《雪绒花》

1。背景资料音乐剧《音乐之声》,是美国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和剧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第二于1959年完成的,演出后大受欢迎。1965年改编成同名电影。同年,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

《音乐之声》的故事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事情。在萨尔茨堡一座古老的修道院中有一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生性活泼、热爱生活、擅长弹吉他、喜欢唱歌。后来,玛丽亚到特拉普特上校家担任家庭教师,玛丽亚用爱心与音乐和几个失去母爱的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上校离家期间玛丽亚和孩子排练了合唱。孩子们用甜美、和谐的歌声迎接上校回家,歌声深深打动了上校,激发了他歌唱的兴致。上校轻拂六弦琴,唱了《雪绒花》,歌曲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玛丽亚在上校家赢得了孩子们的心。上校向玛丽亚求婚了。在他们外出度蜜月回到萨尔茨堡时,德国法西斯侵占了上校的祖国和家乡,还要让他到海军去服役。上校是个热爱祖国的军人,不肯为敌人工作。他和玛丽亚决计带着孩子们逃往瑞士。

就在他们整装逃跑之际,被敌人发现了,上校伪称是去萨尔茨堡参加音乐节演出。敌人对他们进行了严密的监视,看守很严。特拉普特上校家庭合唱团在这个晚会上表演的第一个节目就是《雪绒花》。当《雪绒花》这首象征祖国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听众们的内心都沸腾了,人们怀着对祖国的必胜的信念,一齐高唱起来,歌声使敌人感到恐惧。

《雪绒花》在剧中完整地出现了两次,第二次歌唱比第一次更令人激动。

2。歌曲分析《雪绒花》为C 大调、3/4 拍,全曲为两段体结构(即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方整,带有较浓郁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曲调朴实感人。主题音调在全曲中先后3 次出现,赞颂祖国祝愿祖国之情贯穿全曲。A 段共16小节,节奏舒缓、旋律起伏变化较小,亲切抒情有赞颂祖国之意。B 段也是16小节,第一句节奏变化出现了休止,旋律也出现了五度跳进,与A 段形成对比,表现出了对祖国的热情,情绪较为激动,力度相对加强。第三句再现A 段主题,在祝福祖国万年长青的歌声中结束全曲。二声部主要起烘托作用,更增加了歌曲的美感。

(二)《冰山上的雪莲》

1。背景资料《冰山上的雪莲》是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的一首插曲。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要讲述守卫新疆边防哨所的我军指战员和边疆少数民族共同斗争,识破敌特阴谋,剿灭匪徒的故事。影片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冰山上的雪莲》,在20世纪60年代风靡全国。

2。作者简介雷振邦(1916~1977)作曲家,北京人,满族。1939年他考入东京日本高等音乐学校学习作曲,1943年回国任教。1949年起他先后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音乐创作。他长期到各少数民族地区深入生活,他的作品多运用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进行提炼、创新,深受群众喜爱。

3。歌曲分析《冰山上的雪莲》是一首歌颂纯真友谊的歌曲。歌曲出现在影片中爱国的塔吉克族青年卡拉到境外侦察时与被胁迫出境的受尽欺凌的塔吉克族姑娘古兰丹姆相遇的对唱。姑娘向卡拉倾诉自己的痛苦,卡拉表达了对古兰丹姆的同情和鼓励。古兰丹姆从中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决心不顾一切回国投奔解放军。歌曲抒发了古兰丹姆的极度痛苦,也表达了卡拉对她的劝慰鼓励之情。

歌曲用了c 小调,6/8、9/8 拍,为一段体结构(单一部曲式)。这首歌曲用新疆民歌素材创作而成,体现出地区的民族的特色,而6/8、9/8 拍及小调性的选择,又决定了这首歌曲的抒情特色。第一乐句是以级进的音乐形态写成的音乐主题:

它平稳流畅,构成此歌的旋律特点,那忧伤深情的曲调,把人带进对亲人的倾诉与劝慰之中。接着的音乐进行一步步高涨,使情绪逐渐激动起来,第二乐句中对“雪莲”二字的音乐处理,既显得开朗,又含蓄内在,似对雪莲的感叹,又似对光明未来的呼唤。第三乐句的音乐转折使语气肯定,表现出无比的激动,既有无比悲痛的宣泄,又有对友人的劝慰鼓励。而第四乐句,由“啊”开始拖腔把歌曲推向高潮,最后结束在小调的主音上。把朋友之间的信任、关怀

之情,集中抒发出来。

(三)《我心永恒》

1。背景资料《我心永恒》是影片《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影片《泰坦尼克号》曾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等11项大奖,它成为历年来最受欢迎的影片。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主要表现了一对年轻恋人杰克和罗丝在当时号称“不沉之船”的泰坦尼克号首航中初遇,杰克不顾贫富悬殊苦苦追求上流社会的富家女子罗丝。当这艘豪华巨轮在严寒的北大西洋与冰山相撞时,这对年轻恋人的甜蜜恋情,竟然瞬间变成了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

《我心永恒》在电影中贯穿始终,多次出现。体现电影主题音乐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处理、不同的作用。但歌曲中倾诉的语气、高亢的呼叫、深深的眷恋、无限的追思是一条主线。

2。歌曲分析这首歌曲为B 大调,4/4 拍,两段体结构(单二部曲式)。

开始的引子激动不安,把人们带进一个思绪万千的意境之中,为表达对恋人的钟情倾诉作了充分准备。

第一乐段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开放性乐段,共8 小节,接着是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第一乐句的主题开始,向下环绕后又向上级进构成音乐主题:好似倾诉性的对话,有点激动,两主音与导音的交替进行及中音与下属音的进行,更突出抒发了这种感情。第二乐句是音乐主题的发展,结束在属音“5”上,构成乐段的开放性结束,给人以不稳定之感,以感叹的语气表达对恋人的真情。而乐段的变化重复,使这种感情进一步得到抒发。

第二乐段为复乐段结构,8小节一个大乐句。乐句的第一分句中出现五度、八度的大跳:造成跌宕起伏的曲调在中高音区进行,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对比,是全曲的高潮所在,好似情不自禁地对恋人的高亢呼唤。其中休止符的运用,加强了表现力,第二乐句又加深了这种感情。在最后的结束中再现了音乐主题的材料,使全曲达到统一,使人感到,对恋人的爱永留记忆,对恋人的情,永留终身。

(四)《悍牛与牧童》配乐

1。背景资料标题为“Mong Dong ”的音乐是电影动画片《悍牛与牧童》完整的配乐,它始终配合动画片牧童驯服悍牛的剧情发展。

动画片的情节与音乐始终紧密结合。影片开始描绘出一幅宁静的山村野景。音乐由人声断断续续地发出没有明确语义的声调,飘浮不定的短笛声更衬托出山野自然的寂静、古朴。接着影片进入中段,众多的壮汉企图制服一头骠悍的蛮牛,但大家使尽浑身力气却也无济于事,悍

牛依旧桀骜不驯。音乐恰恰越加炽烈,喧嚷的声音,紧张的节奏,不协和的音响,让人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的争斗、冲突是那样不谐调和激烈。最后,一个小牧童,手拿一束嫩草,轻而易举地驯化了这头悍牛,牧童的行为令众人惊愕不解。当牧童骑上牛背远去,一切又重归于自然、宁静之中。音乐描绘了这一过程。它带给人的是人与动物、大自然间的和谐、质朴。

2。作者简介瞿小松(1952~)作曲家主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交响组曲《山与土风》、混合室内乐电影动画片配乐《Mong Dong 》、清唱剧《大劈棺》、歌剧《俄狄浦斯之死》等。

3。乐曲分析曲作者运用了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在作品中将不同的人声当作乐器使用,这样就使人声与多种乐器形成不同组合,造成多种音色的交织与变化,再加上打击乐器的表现作用,使音乐与画面、情节紧密配合相得益彰。其中人声、放牧时的吆喝声、看热闹的喧闹声,以及特色乐器的运用,如古琴、埙、独弦琴等,均对场景的描绘起了重要作用,这是作曲家精心创作与设计的结果。此外,音乐力度的变化对比,也对整个动画片《悍牛与牧童》的剧情发展,起了贯穿全局的作用。

(五)相关知识

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是指为电影创作、编配的音乐,是20世纪新出现的一种音乐艺术体裁,它是综合艺术——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音乐具有音乐的一般共性,又有其特性。电影音乐的特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它的创作构思以影片的题材、内容、形式、风格为依据,音乐要与画面内容、对白、音响效果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第二,在影片中音乐有自身的总体构思,但又受电影情节发展的制约,因此,其结构较自由,可以是完整乐曲,也可以是一个乐句、一个动机、一个和弦、一声打击乐音响。第三,电影音乐的演奏、演唱要经过录音等一系列技术处理,最后通过放映体现其艺术效果。

电影音乐的功能主要有:第一,突出主题作用,概括体现影片的主题思想,表达作者对影片内容的主观态度。第二,抒情作用,抒发影片人物的感情,塑造与刻画人物的性格及心理变化。第三,描绘作用,主要用音乐渲染烘托画面的情绪与气氛,或加强画面中的视觉形象的情绪与节奏;或用音色音响描绘画面中的自然景物。第四,背景气氛作用,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特定的基调和背景气氛,包括表现影片的时代特征、民族特点、地方色彩、生活气息等。第五,推动剧情发展作用,音乐参与影片的情节发展,成为影片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六,结构统一作用,通过音乐的重复变化、发展,加强影片艺术结构的连贯性、完整性和统一性。

奥斯卡最佳歌曲奖 “奥斯卡金像奖”其实是俗称,其正式名称应为“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奖品是一尊高13.5吋、重8.45磅的镀金青年人像。他的双手紧握一柄锋利的长剑,挺立在一盘艺术化了的电影胶卷上,透出英武豪迈、生机勃勃的气势。

奥斯卡音乐奖分最佳音乐创作、最佳配乐和最佳歌曲3个奖项。近年来,前两个奖项似乎有合并的趋向。“最佳音乐创作奖”是授给为大型故事片而创作整套音乐的作曲家的。“最佳配乐奖”不单纯指选配现成的乐曲,而是指创造性地使用与主题有关的音乐素材的。“最佳歌曲奖”则是授与专为影片而创作的歌曲作者的。

三、教学建议

(一)课时分配。本单元可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可以把重点放在《雪绒花》的欣赏与学唱上。第二课时可以浏览性的欣赏另外3首作品,也可以以其中一首为主加以分析。由于教学时间紧,创作练习可以在第一节课上布置,第二节课结束时展示。关于电影音乐的特点及功能不必重点讲解、讨论,只要学生能在学唱与欣赏中有所感悟即可。

整个单元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一定要有详有略。同时还可以结合当时学生喜欢的影片(健康向上的)选择其音乐加以介绍,使教学更具时代感。

(二)学唱与欣赏《雪绒花》。此曲可以先欣赏,在听的基础上学唱,这样很易掌握歌曲的基本情绪。让学生先听再唱,再听再唱,从中体会同一首歌在电影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在学唱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分析音乐,找出曲调的重复与变化之处,在理解的基础上调整控制自己的呼吸、音色、力度、速度。

关于二声部,实际上只要学会即可。但是两个声部如何配合却要下些工夫。开始时可以让全体学生轻声唱一声部,教师唱二声部,让学生边唱边聆听。然后学生唱二声部,教师唱一声部。再将学生分为两个声部进行练习。切记,要让学生聆听音乐的整体效果,使合唱成为一个整体。

学唱之初要鼓励学生划拍唱歌。唱会歌时要加入伴奏。三拍划拍最初可以用划三角形练习,即:“下外上”,先单独练习划拍,再听音乐划拍,然后自己边唱边划拍。教材中的三拍划拍图示下方的适用快速的音乐,上方的适用于中速或慢速的音乐。《雪绒花》可以用上方的图示划拍。关于歌曲的思想性爱国主义感情问题,不必专门讲解。教师可以结合影片中的两段情节变化,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演唱,即可水到渠成的达到感染教育的目的。

(三)《冰山上的雪莲》在欣赏时可以让学生边听边用手在空中划旋律线;也可以边听

边用笔在纸上画旋律线,如果觉得难度大还可以让学生看书上的图谱。总之,其目的是通过动觉、视觉及听觉上对旋律变化的感受加深对音乐的体验。《冰山上的雪莲》旋律变化与歌者的心情紧密相关。从音乐起始就比较激动,随着对朋友的诉说、劝慰,歌声越加激动,当想到个人所遭遇的苦难时,有如江河一泻千里。学生可以直接从中体会音调的上行下行,节奏的疏密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欣赏时可以使用电教手段,展现卡拉与古兰丹姆对唱的画面及音乐。

(四)《我心永恒》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品,教学不必过多介绍电影故事情节。欣赏时学生可以边听边轻轻哼唱,体会音乐的主题思想——深沉、刻骨铭心的永恒爱情。由于这段音乐在电影中以不同形式多次出现,也可以选其对比性比较强的段落例如初识、相爱、生死诀别等场面,对照画面加以欣赏,从中体会音乐贯穿主题、发展情节、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五)《悍牛与牧童》动画片的配乐,音乐极富特色。音乐的构思新颖别致,结合教材上的插图欣赏,学生很容易接受并喜欢。教师可以尝试把音乐直接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分组边听边分析。

(六)音乐创作练习。可以将学生分成四组,各分担一个角色,先讨论角色特征,设计简单动作或情节,再思考用什么样的音乐表现最合适,然后再自己制作音响或挑选打击乐器,或选择相应的音乐进行排练、表演。

如果开始时学生对这种创作摸不着头绪,也可以先由教师选4 段音乐,让学生听后讨论这段音乐最适合《西游记》师徒中的哪一个角色,请一位学生配合音乐表演。还可以先集体创作一个角色、一个情节、一段音乐。总之,这种创作练习的目的要有助于对电影音乐特性及功能的理解体验。

参考书目

《365 首外国古今名曲欣赏。续集》(下册)贺锡德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VCD 光盘《音乐之声》江苏文化音像出版社VCD 光盘《冰山上的来客》中影音像出版社VCD 光盘《泰坦尼克号》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音乐教科书》(试验本)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百科词典》缪天瑞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下载七年级音乐教案 绿色的变奏—好大一棵树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音乐教案 绿色的变奏—好大一棵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音乐教案

    课题: 第一单元 阳光少年 班级:七年级一班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授课时间:2011-9-16 教学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课次:1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学唱《中华人民......

    七年级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春天的脚步 第1课 渴望春天(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 2、 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

    七年级音乐教案

    [原创]湘版初中音乐教案集 《身边的音乐》湖北省宜都市姚店中学 谭平 课题:身边的音乐教学目标: 1、找出身边的音乐,了解这些音乐的作用; 2、识别音乐的情绪,发挥创造想象力......

    好大的爸爸 教案

    文档仅供参考 好大的爸爸 目标: 用夸张的手法画出小朋友穿着爸爸衣服的 美术—好大的爸爸 目标: 用夸张的手法画出小朋友穿着爸爸衣服的滑稽形象,体现出爸爸高大的形象。 准备:......

    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

    七年级音乐上册 第三单元 草原牧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银杯》,聆听歌曲《牧歌》,学习一段体、蒙古族民歌长调与短调知识。 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蒙古族音乐感兴趣,乐于主动......

    牧歌 七年级音乐教案

    课题:《牧歌》 课时:一课时 课型: 唱歌课 教具:多媒体 钢琴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通过对《牧歌》的学唱和欣赏,让......

    苏教版七年级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与你同行》教案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聆听、演唱、讨论、创编等活动中体会作品的情感、氛围、学习用好些统一的声音准确塑......

    七年级音乐《雪绒花》教案

    雪绒花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通过欣赏《音乐之声》插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教学活动。 2、知识目标:了解电影音乐及电影音乐的特点、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