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镇平小学语文教研组一优秀作业 《在急流中》教学设计
在急流中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运用由课文中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年轻母亲的勇敢顽强,坚定镇静及对孩子深深的爱。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年轻母亲带给作者的感动及作者的赞美之情。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直奔主题,谈话引入新课《在急流中》
师:板书:急流
师:看到这个词,你立刻就会想到什么?
生:我看到汹涌澎湃的江水。
生:我看到咆哮而下的江水。
生:我看到水流湍急的河水
师:贝江就是这样的江。师激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贝江是一个水流湍急,汹涌澎湃的江。(相机指导朗读)
师:在波涛滚滚的贝江上,发生了一件震撼人心的事。咱们今天一起去看看。把(板书:在急流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受人物的可贵的精神。
学生读课文,要求字字入心,句句入目,声声入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出示四组词,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生词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从学习词语的消极状态转为学习的积极状态,使词语教学进入感性状态。
(1)蓊郁
(2)喧嚣 襁褓 驾驭
(3)湍急多变
(4)小筏子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这几组词,我们怎样来理解它们?
(指名说)谁来说说“蓊郁”怎样理解?
生:茂盛的意思。
师: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课文中这样写道:“江两岸是绿荫蓊郁的青山,山坡上覆盖着翠竹和杉树,还有杜鹃。我想,若是在春天,满山遍野的杜鹃盛开时,一定会很美。”
师:你真会学习!这就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那请你读读这段话,其他学生认真听,看你能听出什么?
该生读后,师指名问:你们听出了什么呢?
生:贝江两岸很美丽。
师:一个词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师:我们来看第二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的偏旁都相同。
师:根据偏旁,你能理解“喧嚣”的意思吗?
生:声音多而杂乱。
师:你怎么理解的呢?
生:一个词语里面有五个口,这么多人乱说,能不乱吗?
师:你能说说哪些地方是喧嚣的吗?
生:菜场上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特别喧闹。还有广场……
师:太棒了!那谁来说说“襁褓”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因为这两个字都是衣字旁,书中图画上母亲身上背了一个用布包着的孩子,所以我认为,应该是包孩子的布或小被子。
师:理解非常正确!谁来说说“驾驭”一词的意思?[ 生:操纵马的意思。
师:在文中操纵的是什么?
生:小筏子
师:马,筏子都是什么?
生:交通工具。
师:同学们,这三组词我们根据词的偏旁部首来理解词语。我们来看湍急多变,看到它,你就会想起文中还有和它相类似的词,你能很快地找到吗?
生:急流汹涌
师;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你就好理解了,你仔细看是不是?
生:就是水流得急,水势大,浪花奔腾的意思。
师: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类似词语联想法。我们来看最后一个词:小筏子,你怎样理解它?
生:从书中的图来看,就是用竹子做成的竹排,是一种交通工具。
师:根据图画也可以理解词语。
总结:看来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啊!联系上下文法,类似词语联想法,根据偏旁部首来理解,根据插图都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词语。同学们,这些词语在课文中是有生命的呀,包含着那么丰富的情感,我们要用心去读,用心去发现那一个个语言珍珠。
师:谁能根据老师板书的词语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讲了一个年轻的母亲,划着竹筏在水流湍急的贝江上,勇敢前进的事。
三:细品课文,深入体会人物的可贵精神 学生读课文三自六自然段,看那些词句牵动着你的心?用笔划出来,也可以写写感受。
反馈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师:谁来说说哪些词语牵动着你的心?
生:“小筏子”这个词牵动着我的心。因为在急流汹涌的江面上划行太危险了。
师:会遇到什么危险?
生:险滩和礁石,一不小心就会翻了,人掉进江里就没有命了。
师:是呀,读出你的感受吧。
生读书,小筏子的危险没有读出,师范读后,又让该生读,有进步。
师:谁再来谈谈,你从这句话读出了什么?
生:“拼命挣扎”一词牵动着我的心。因为我担心小筏子支撑不住,那水流在汹涌了。
师:是呀,那小小的筏子怎么能经得起那么大的风浪呢?把环境的危险,你的担心,送进去,读读吧。
生读并相机指导朗读。
师:这么汹涌的江水,这样的一只小筏子,你敢坐吗?
生:我不敢。
师:是呀,太危险了!可是作者仔细一看。却看到驾驭筏子的却是一个女人,他会怎么想呢?文中没有描写,谁能
展开想象的翅膀来说说?
生:啊!太危险了!那么柔弱的女子怎能抵得住这么大的风浪呢?
师:那你认为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航行的应该是什么人?
生:身材魁梧的男人。
师:是啊!太危险了!老师也担心呀。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让我们牵肠挂肚的女人,在急流汹涌的贝江上有什么表现吧?
生:“只见她双手不停地划桨,驾驭着筏子,灵巧地避开险滩和礁石,在湍急多变的江水中曲折前行。她背着一个红色的包裹,远远看去,像一朵随波漂流的红杜鹃。”[ 师:你读出了什么呢?
生:我读出了女子很勇敢,镇定。
师:那你就读读吧,让大家感受到女子的勇敢,镇定。
生读
师:我们继续交流还有哪些词句牵动着你的心?
生:“划竹筏的竟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她神色镇定,平静的目光注视着前方……我向她挥手……我发现,襁褓中的孩子将脑袋靠在母亲的肩膀上,正在酣睡,筏子上颠簸和江上的惊险,他居然一无所知。”一个带着孩子的母亲在急流汹涌的贝江上竟那么勇敢,那么镇定,让我很感动。
师:带着你的感动读读这段课文。
生读
师:你还能体会出什么?
生:母亲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呀!
师:文章从开始到现在,作者一直在仔细观察,既没有心理描写,也没有语言描写,而在这一段中,作者向那位母亲挥了挥手,你能体会出什么?
生:作者对那位母亲深深的敬意。
生读,师相机指导。
师:母亲拼命地往前划着,渐渐远去,可作者还是忍不住回头看看,他看到了什么?
生:他看到了那耀眼的红色在水烟迷蒙的江面上一闪一闪,像一簇不息的火苗。
师:那不息的火苗是什么?
生:那是勇敢,镇定的火苗。
师:这勇敢,镇定的火苗仅仅闪在江面上吗?
生:也闪在作者的心里面,闪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里面。
师:是呀,正是那火苗闪在了作者的心里面,所以多少年过去了,他依然不会忘记在一幕。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段,试着理解它,然后同桌互相交流各自的看法。
生读,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作者忘不了母亲镇定的神态,坚定的眼神,奋力划桨的动作,也就是忘不了那个母亲的勇敢,坚定。
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像那个母亲一样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勇敢前进的人不多。
四 补充资料,深化主题。
师:正是这种面对困难能勇敢面对的精神深深地扎根在作者的心里面,所以在作者的写作道路上,无论他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从容面对。当前,一些作家,出版社出现惟利是图,文化媚俗的现象,所以曾经有人断言文学必将死亡。当记者问起今天的文坛是否还能有经典传世之作问世时,赵丽宏显出了出人意料的信心。他说:“我不会为此事而焦灼,一定会有一些作家,非常沉静地在那里思索,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浮躁。不管世事如何变化,我坚守着自己的文字!”正是作者坚守着自己的文字,所以他写出了许多经典之作,有许多文章被选入中小学课本。
师:在生活的急流中,作者能坚守自己的文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那你呢?拿起你的笔,和老师一起写一些。
师生一同写。
师生交流:师:谁来读读你写的?
生一致要求老师先说。
师:在生活的急流中,我会奋勇拼搏,勇往直前。
生纷纷说,好的让学生写在黑板上:
梁佳怡:在生活的急流中,我会坚定自己的信念,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我都不会退缩。
崔世铮:我不会像融化的雪水任由流淌,要像风雨中的的大树那样,搏击风雨,自强不息。
……
师:你认为谁写的最好,挑选出来,写在课题旁完成板书。
生一致推选出写得最好。
师把推选出的学生的话写在课题旁。
师:下面请同学们任意选三句话,连成一段话,写下来。
生写,然后指名上台读自己写的话。
师:同学们,无论是文中的母亲,作者,老师,你们……在生活的急流中,我们都要勇敢,镇定地面对,我们要做生活中的强者!下课
板书设计:
在急流中
勇敢
坚强
沉着
奋进
做生活的强者
流 中》教案高 波
镇平县察院小学
《在 急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上册《在急流中》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在急流中》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在急流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年轻母亲的勇敢顽强、坚定镇静及对孩子的深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年轻母亲带给作者的感动及作者的感动及作者的赞美之情。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 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急流”指的是什么,应该怎样面对?
一、谈话导入。
出示课题“在急流中”,同学们谁来说说“急流”的含义?(急流指湍急的水流。)如果驾船人在这样湍急的水流里行驶会怎么样?(很危险。)带着这样的心境来品读课题。那驾船人在急流中会遇到什么危险呢?(翻卷的浪花、险滩、礁石等)驾船人在危险中需要如何应对?(勇敢沉着)让那个我一起读出驾船人的勇敢吧!这样勇敢的驾船人着实让人(敬佩),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再读课题。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希望文中这位在急流中的驾船人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二、自学课文。(读课文,解疑惑,读书读书,我最美。)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边读边画出文中戴红帽子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谁来说说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内容了解了,要想读通课文,必须要扫除文中的拦路虎------生字新词,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的生字吧!(看结构,找部首,识字识字,我最牛!)谁能试着正确的读下来。(出示生字表)船舷(用图片出示)江两岸是绿茵蓊郁的青山(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识记生字)逆流而上(用图片出示)驾驭(用图片出示)酣睡(联系生活理解)喧嚣(根据生字结构识字并理解字义)。
3、扫除了拦路虎让我们一起轻松进入课文,首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读目标,有方向,学习学习,我最棒!)
三、出示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江水湍急的词句,体会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边读课文边勾画出描写年轻母亲动作神态的句子,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3、看到贝江上的这一幕,作者的内心受到受到怎样的触动和启发?
4、读完本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第三个目标是否能放在第一个,先学习课文的重点语句,最后一段里的“在贝江上见到的这一幕,我很难忘。急流中那位驾筏的年轻母亲镇定的神态,坚定的眼神,奋力划桨的动作,还有„„”)
四、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同学们开始吧,谁愿意先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画出描写急流的词句。
2、指名回答,(句子)他找的这个句子大家都找到了吗?你能从你找的这个句子中找出哪些词语体现了“急”字?
3、指名回答,(词语)你能试着把这些词语重读,来读读这句话。(生读)读得真好!大家都来读读这句话。咱们继续交流
4、指名回答,(句子)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比喻)这里用什么比喻什么?(用小蜻蜓来比喻小筏子),这句话是写急流的,可是却把在急流中的小筏子比作小蜻蜓是为了说明什么?(竹筏小、处境危险)如此危险的急流中仍然拼命挣扎着逆流而上,从中我们看出划桨人什么样的品质?(勇敢、沉着、不怕困难、坚强、奋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现在谁能把划桨人的勇敢、沉着、坚强、奋进读出来?(生读、评价)
5、课文中还有很多地方描写了划桨人的动作和神态,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曲线画出这些语句,同样旁批自己的感悟。
6、谁愿意让大家分享你的收获?(句子)同学们,划桨的是一个什么人?(一个女人)当你知道是一个女人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想法?(感到很吃惊,觉得这个女人很了不起)请你把这种感悟也读进去。(读课文)请大家看老师标出的四个词语“不停”、“灵巧”、“湍急多变”、“曲折前行”,你从中又能体会到划桨的女人的什么品质?(坚强、镇定)请带着这种感悟再读一读。(生读,评价)
7、我们继续分享,谁还画出了哪些句子?()当我们知道这个红包裹是一个襁褓的时候,你心里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感动)带着这种感动读一读这句话。
8、文中还有几个地方写到了这个襁褓,谁能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句子)这两句话前后呼应,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分别把这个红包裹比作了„„(红杜鹃和红包裹)这个看上去给人以美得视觉感受的红杜鹃和火苗,其实更加衬托出背着这个包裹的年轻母亲在逆流中前进的坚强和勇敢。而这时襁褓里的小孩是什么样子的?(句子:我发现,襁褓中的孩子将脑袋靠在母亲的肩膀上,正在酣睡,筏子上的颠簸和江上的惊险,他居然一无所知。)孩子安然酣睡,似乎早已习惯这种激流勇进,这种逆流而上,看着这样的母子,看着这样的场景,我们的心中涌动着一种发自心底的感动。感动于年轻母亲的坚强,感动于年轻母亲的镇定,感动于年轻母亲的奋进!下面让我们齐声朗读这句话,读出年轻母亲带给我们的这份感动和激励!
9、年轻母亲的坚强、镇定、勇敢、奋进不仅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作者,感动了贝江上的每一个人。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再次感受来自作者的感动。
10、出示句子:“在喧嚣的人世里,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勇敢沉着地面对生活的急流呢?”请结合生活实际小组内讨论这句话的含义。(生讨论,自由畅谈)
11、老师希望它就像作者心中那簇不息的火苗,永远激励大家勇敢、沉着地面对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12、读完了课文大家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五、课堂检测。
第三篇:《在急流中》教学设计范文
《在急流中》教学设计
镇平县柳泉铺镇第一中心小学
曾庆元
景。快看,这美丽的风景中突然出现了一抹亮丽的红色。同学们赶快看一看这美丽的红色是什么?(一位年轻的母亲)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第二部分(3-6自然段),作者看到划竹筏年轻母亲的过程。并且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这一过程的。(由远及近)
3、在湍急多变的江水中,有个女人在曲折前行,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景象的?找出你认为描写的精彩的语句。
4、指名反馈。
① “我向前方望去,只觉得眼前一亮——急流汹涌的江面上,远远地出现了一只小筏子,就像一只小小的蜻蜓,落在水里拼命挣扎着逆流而上。”
小蜻蜓落在水中拼命挣扎,就好像这位母亲一样努力挣扎这前进。这比喻句更形象地突出了这位母亲的什么?谁来说一说?(坚强、勇敢)
② “只见她双手不停地划桨,驾驭着筏子,灵巧地避开险滩和礁石,在湍急多变的江水中曲折前行。”
能说说好在哪里吗?(动作描写,“不停地”、“灵巧地避开”、“险滩”、“礁石”说明虽然前行困难很大,但她仍然在坚持,可以看出划桨人不仅勇敢而且相当镇定)
③ “她背着一个红色的包裹,远远看去,像一朵随波漂流的红杜鹃。”
把“红包裹”比作“红杜鹃”,突出她的美丽,为下文埋下伏笔。
了这样一个疑问。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年轻的母亲给作者带来的疑问是什么?
课件出示:“在喧嚣的人世里,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勇敢沉着地面对生活的急流呢?”
3、小组合作,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启示人们要像年轻母亲一样勇敢沉着地面对生活的急流)
五、拓展延伸
1、们的生活学习中,也会遇到“急流”,今天我们学习了《在急流中》这篇课文,那么以后我们如果遇到生活中的“急流”,遇到困难时应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举例来说明。(像年轻母亲一样,勇敢沉着地面对)
2、有了年轻母亲给我们的启示,那么面对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出的疑问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回答呢?(在喧嚣的人世里,我一定能像年轻母亲那样勇敢沉着地面对生活的急流!)
六、学写法
1、这节课到了最后老师还是被一个问题困扰着,这篇文章重点是在写作者看到年轻母亲在江面上勇敢地前行,并且作者用了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自己看到年轻母亲的经过,那么为什么作者还要在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中描写那么多的景物呢?他们与作者看到年轻母亲勇敢前行有什么联系吗?(小组合作讨论)
2、指名反馈
江水的湍急为下文作铺垫;两岸风光的旖旎,衬托出年轻母亲的美丽;把“红包裹”比作“火苗”与前面的“红杜鹃”的比喻相呼应,“小筏子”,学生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可以说终身受益。(详见《在激流中》教学实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嘛。
(二)教学流程清晰。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听故事导入新课——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自学生字词,让学生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抓重点词句,细品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勇敢,镇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面对困难;我的教学流程是:从“急流”一次谈话导入新课——学生读书,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抓重点词句,细品课文,体会母亲的勇敢,镇定——拓展作者坚守文字的资料——读写结合,让学生写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好的板书到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挑选三句话连起来写成一段话。
(三)在阅读教学中,都能运用各种不同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和体验。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我在课堂上,激情讲述故事导入本身就是很好的范例,还有后面的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读,默读,指名读等方法的运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学生读不好的时候,多次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感受。尤其是在细品课文这一环节,在学生读中有所感悟之后,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悟,读出味道。
(四)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我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勇敢,镇定,同时引导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也应该向文中的母亲那样不退缩,勇往直前,自强不息。
(五)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结合,在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学生把在阅读课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以致用,提高写作能力。在教学本课时,我在补充资料,深化主题之后,让学生写自己在生活的急流中,应该怎么做?好的写到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挑选三句话连起来写成一段话。以教材为例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当然,这两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
我在引导学生细品课文的环节,是按镜头由远到近引导学生来体会的,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勇敢,镇定,比较顺手。可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不够,有牵的痕迹。另外,语言不够简练。
第四篇:在急流中教学设计
《在急流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年轻母亲的勇敢沉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年轻母亲带给作者的感动及作者的赞美之情。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次贝江之旅,留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勾画相关的语句。
2.出示:在贝江上见到的这一幕„„再也不会消失。读句子。“这一切”指什么?
为什么这幅画面会感动作者,深刻地留存在他的记忆中?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贝江,去看看这位在急流中奋勇前进的年轻母亲。板书:年轻母亲
二、感受贝江 1.请同学们看视频,出示:贝江视频
看着视频,你想到了哪些词?
(汹涌澎湃
咆哮而下
水流湍急„„)
2.课文是怎样描写贝江的?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语句。出示:湍急的江水„„奔向远方。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水流的湍急,气势磅礴)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学生边说边出示)
3.请把你的感受带到朗读中去吧。
4,这样的描写对年轻母亲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年轻母亲出现的艰难环境,衬托出年轻母亲面对危险时的勇敢、从容、镇定。)
过渡:在水流湍急的贝江上,年轻的母亲却是划着竹筏前进的。让我们随作者去看看急流中这动人心魄的一幕吧。
三、品读课文,深入体会人物的可贵精神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3——6自然段,哪些语句牵动着你的心?用笔画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感受,还可以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2.学生读课文,作批注,相互交流,师边巡视,边指导。3.汇报
谁来说主哪些语句牵动着你的心?
(1)出示:急流汹涌的江面上„„落在水里拼命挣扎着逆流而上。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牵动着你的心?(小筏子)(出示:小筏子)
哦,小筏子这个词牵动着你的心,为什么呢?(在急流汹涌的江面上滑行太危险了。)会遇到什么危险?
(险滩和礁石,一不小心就会翻了,人掉进江里就没命了。)是啊,读出你的感受吧。
从这句话中还读出了什么?
(拼命挣扎,因为我担心小筏子支撑不住,那水流太汹涌了)
是啊,那小小的筏子怎么能经得起那么大的风流呢?把环境的危险,你的担心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吧。
咱们一起感受一下吧(齐读)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小筏子比作红杜鹃)(出示:红杜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小的蜻蜓落在了湍急的江水里,处境十分危险,但它仍然挣扎着前进,表现出划竹筏人的勇敢。)
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会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这么汹涌的江水,这样的小筏子,你敢坐吗?(不敢)那你认为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航行的应该是什么人?(身材魁梧的男人)嗯,你认为只有身材魁梧的男人才有如此的勇敢,对吧?
可作者仔细一看,发现驾竹筏的却是一个女人,他会怎么想呢?课文没有对作者进行心理描写,谁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你会怎么想呢?
是啊,太危险了,老师也担心呀,这个让我们牵挂的女人在急流汹涌的贝江有什么表现呢?
(2)出示:只见她双手不停地划桨,驾驭着筏子,灵巧地避开险滩和礁石,在湍急多变的江水中曲折前行。她背着一个红色的包裹,远远看去,像一朵随波漂流的红杜鹃。
读句子,你读出了什么呢?
(虽然困难很大,但年轻母亲仍然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在江水中曲折前进。她不但勇敢,而且相当镇定。)那你就读读吧,让大家感受到女了的勇敢与镇定。
后边是一个——比喻句,把——比作——(出示:红杜鹃)突出了——她的美。
过渡:我们继续交流,还有哪些语句牵动着你的心?
(3)出示:划竹筏的,竟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她神色镇定,平静的目光注视着前方„„我向她挥手„„我发现,襁褓中的孩子将脑袋靠在母亲的肩膀上,正在酣睡,筏子上颠簸和江上的惊险,他居然一无所知。
这是小筏子到了大船跟前时,作者看到的情景,作者抓住了年轻母亲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非常生动。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年轻母亲的勇敢与镇定让我深受感动)请带着你的感动读读这段吧。还体会到了什么?
“竟”写出了作者的惊讶和赞叹。“镇定”“平静”写出了她面对惊险所表现出来的沉着、镇定。
作者向那位母亲挥了挥手,你能体会到什么?(作者对那位母亲深深的敬意。)
是啊,面对危险,年轻母亲沉着镇定,深深地打动了作者。请带着我们共同的感动读读这段话吧。
过渡:年轻母亲拼命地往前划着,渐渐远去,可作者还是忍不住回头看看,他看到了什么?
(4)出示:回头看„„像一簇不息的火苗„„
那不息的火苗是什么?
(把包裹比作火苗,与前面的“红杜鹃”遥相呼应,写得很美,还能衬托出年轻母亲的坚强。)
这是一簇怎样的火苗?(勇敢,镇定的火苗。)
这勇敢,镇定的火苗仅仅跳动在江面上吗?(也闪动在作者的心里面)
是啊,正是那火苗跳动在作者的心里,所以多少年过去了,他依然不会忘记这一幕。
出示:在贝江上见到的这一幕„„再也不会消失。(齐读)
(5)在贝江上所见到的这一幕,深深地震撼着作者的心灵,他禁不住这样感慨——出示:在喧嚣的人世里,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勇敢沉着地面对生活的急流呢?
板书:勇敢
沉着
这是一个什么句?你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吗?生活的急流是什么呢?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急流?你打算怎么做呢?拿起你的笔写写吧。(出示:写一写)
谁来读读你写的?
老师读了这篇课文也深有体会,(出示)齐读 在喧嚣的人世里,我们要
出示:像她那样勇敢沉着地面对生活的急流。
希望这句话就像作者心目中那簇不息的火苗那样,永远激励着大家勇敢沉着
地面对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永远做生活的强者。
板书设计:(最后,将板书画成一朵火苗)
在急流中
(年轻母亲)勇敢 镇定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业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业设计
潭山中心小学——刘玉兰
语文教学,作业是构成完整语文教学体系,是巩固和运用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如何在学生作业设计上,落实新课程精神呢?下面本人就结合教材,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让学生在多元化作业中,获得对知识的巩固。
作业应该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一种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
课堂教学中,教师已注意到多方面的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很少想起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生习、思考的结果,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之间浅薄的文本符号的往来。学生不仅个性没有得到发挥,而且思维潜力也得不到挖掘,难以由此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主体。所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
我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尝试改进为包括自我选择性作业、人文作业、多层次性作业、操作性作业、趣味表演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的时候以画图、剪报、查资料,甚至是手工制作等方式来完成;鼓励学生以看、听、摸和想像等多种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例如,教学《草虫的村落》一课,让学生自己想像中草虫的村落的景象。再如教学《彩色的翅膀》这一篇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
海岛的知识。并用各种形式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第二天。有的同学做好了知识卡片,有的画出美丽的图画,有的还剪出了西沙群岛美丽的剪纸……做这样的作业,同学兴奋,教师高兴,有时边家长也会参与,一举多得呀!
这样,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是一个极好的凭借,它给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由此激发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在愉悦倒是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他们的潜能,与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得了许多的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这就是多元化作业的妙处所在。
二、因村施教就应设计多层次作业。
我们的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也各有不同,应使每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而他们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都在有较大的不同,他们对所需知识的程度也都不同。因此,作业的设计和布臵必须多层次,有差异。我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有趣味的作业,一方面使这些“差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提高一些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同时也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
当这生对他所知道的东西犹感不足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最有效。适量、适当的作业和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对优生是如此,对后进生更是如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难度的作业,让好、中、差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上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不正是,因材施教,设计多层次作业的功效吗?
三、设计自选式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然
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布臵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过去的作业多为教师于课后布臵,作业的数量、难度以及作业完成的形式,教师有着决定权,并以一定的学习纪律作为强制力保障实施。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 动接受任务的境地。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一般说来学生总是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聪明一些的学生完成得较好,不够用功的学生就常采取逃避和拖延的办法?在新课标下,如何改变过去作业不足之处,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呢?其中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作业,自己挖掘自己的学习动力。
学生对自己选择的翻开,有学习的兴趣,找到了自己前进的动力,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单单只满足书本的知识,还在寻找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选择作业,这使学生有了热情参与的期望。同时,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有了作业的选择权,他们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而能够尽力的去完成任务。
学生对自主选择的作业,有学习的兴趣,找到了自己前进的动力,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单单是满足书本的知识,还在寻找更为广阔的课外发展空间,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选择作业,这使学生有 了热情参与的期望。同时,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有了作业的选择权,他们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而能够尽力去完成任务。
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时,他不会把作业看成负担,而会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
能否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减少机械性抄记作业,实行基础性作业自己定制制度,对生字、新词、句段的抄记采用自己定量的方式。再如,同类作业实行难度选择制。把一个较难的问答题或小练笔,改成两三个难易不同但训练类型相似的题目。形成梯级,让学选择其一。这样很好的照顾了个别是差异。另外,适当增加一些给 主题但又不限于
形式、内容的综合性作业。例如“母亲节”期间,给学生安排一项作业——“给妈妈一个惊喜”要求看谁做的真诚又有创意,然后再写一小段日记,把自己的创意和妈妈的欣喜记下来。
我们把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放权让学生自主地选合于自己的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乃至作业要求。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完成作业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会把作业看成是负担,能按时完成,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即便学生某天由于其它作业多,家中有事能完成,我也不责怪,只要在交来的空白作业本上写明事由就行。我们也应该相信学生是不会“长期欠债”的,同时这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体得到了发展。
四、设计趣味性作业,满足学生的心理特征需求。
学生怕作业、拖拉作业大都是因为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练习形式。而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作业的也应讲究趣味性,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如教学了《不合群的小蝌蚪》和《爸爸的咳嗽》这两篇后,我布臵学生养几次不同类型的小蝌蚪,不时的观察,并写出观察日记。这一作业的设计不但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让学生在作业中学会了许多自然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写作能力以及爱护小动物的爱心。
作业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怎么利用作业更好地巩固教学,让学生在作业中充分运用知识,掌握知识,深化知识,并让学生在作业中体验成就感,是我们教师应该努力方向。我们就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积极创新,争取激发学生作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