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酸碱中和滴定》教案

时间:2019-05-15 03:3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备课:《酸碱中和滴定》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备课:《酸碱中和滴定》教案》。

第一篇:备课:《酸碱中和滴定》教案

《酸碱中和滴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有关计算,初步学会酸碱和滴定的实验操作方法,掌握酸碱中和滴定所使用的仪器。

能力培养:通过酸碱中和滴定相关量关系、使用仪器和指示剂的选择、实验操作中有关问题的讨论探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科学思想: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的测定、记录、数据处理等实验方法,对学生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重点、难点 : 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方法及有关计算。

课堂模式:P.B.L课堂教学模式及问题解决模式.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入情境]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需要配制一定物质的浓度的溶液的方法,如果有现成的溶液,我们怎样测定其浓度呢?

倾听、回想、思考、生疑。

揭示本课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问]:今有100mL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你能想出多少种测定其浓度的方法? ⑴取5mL溶液蒸干,称量所得溶质的质量,然而计算可以吗?⑵测量溶液的pH值,换算成氢氧化钠的浓度可以吗?⑶取20mL氢氧化钠溶液与某种已知浓度的酸溶液反应的体积,然而计算氢氧化钠的浓度可以吗?还有等等。

激发学思考,使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引入新课]:本节重点是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原理、操作方法和精确测量溶液体积的一般方法,来测定未知物质的浓度。

[板书]第五节

酸碱中和滴定

[复习提问1]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板书]1.中和反应实质

思考并回答,写出离子方程式:

H++OH-=H2O

使学生从离子反应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复习提问2]试找出下列各反应中c酸、c碱、V酸、V碱之间的关系: 1.盐酸跟氢氧化钠溶液恰好中和 2.盐酸跟氢氧化钡溶液恰好中和 3.硫酸跟氢氧化钠溶液恰好中和

4.磷酸跟氢氧化钠溶液恰好中和

先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工中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这比找出酸和碱两溶液的相关量之间的关系。

为学生全面理解中和滴定的含义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归纳总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如下关系:n元酸和n’元碱恰好中和时,n’c酸V酸=nc碱V碱

[板书]2。酸碱中和反应有关量的关系和计算。

思考、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例题]投影:有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0.23L,需加入0.11mol/L的盐酸溶液0.29L,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溶液是多少?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解题过程。

[板书]略

在教师引导下审题,找出已知V碱=0.23L 然后,与教师共同完成解题过程。

巩固上面酸碱中和滴定的相关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

[设问]在化工生产和化学实验中,经常需要知道某种酸或碱溶液准确的物质的量浓度。比如,实验室有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怎样测定它的准确物质的量浓度呢?

倾听、思考后回答:首先量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再测定与之恰好中和的已知浓度的盐酸或硫酸溶液的准确体积,再利用相关量关系求出氢氧化钠溶液物质的量溶液。

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板书]3.酸碱中和滴定: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做酸碱中和滴定。思考、记忆

了解酸碱中和滴定。

[质疑1]为使酸碱中和滴定结果准确、误差小的两个关键问题是什么?

思考后得出:准确测定两种溶液的体积,判断中和反应恰好完全进行。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质疑2]如何准确测定两种溶液体积?启发引导选择哪种仪器误差会更小?

[投影] 同时看课本图3-13

通过比较、得结论:用滴定管量取溶液的体积更准确,因为,滴定管的直径小,误差小。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等思维能力,明确为什么要使用滴定管。

[质疑3]如何准确判断酸碱恰好中和?(追问)怎样选取择指示剂?

思考分析得出:使用指示剂,并使颜色改变明显。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小结]在学生回答后总结: 1.中和滴定不选用石蕊指示剂;

2.已知浓度强酸滴定未知浓度强碱一般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3.已知浓度强碱滴定未知浓度强酸一般选用酚酞指示剂。

倾听、思考为什么?并准确记忆。

明确指示选用的原则,并为学生思考留有余地。

[板书](1)中和滴定实验仪器介绍: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烧杯、滴定管夹、量筒、铁架台。

感知、猜想、记忆。

初步记住中和滴定所用仪器。

[展示]依次介绍中和滴定管所用仪器的名称、特点和使用的正确方法,并做好示范操作。

观察、思考、并产生疑问:为什么酸式滴定管与碱式滴定管结构上不同。

对酸碱中和滴定所使用的仪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质疑4]为什么酸式滴定管与碱式滴定管结构上不同呢?提示同学们从玻璃的主要成分及碱的化学性质等角度考虑。

思考、讨论得出:碱液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碱式滴定管用乳胶管结构代替。

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释化学问题的能力。

[板书](2)中和滴定操作(请学生看图3-14)[边讲边实验]用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为例。

[投影]实验步聚(见附件2)

观察、记录、计算、体会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方法。

初步掌握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操作方法。

[讲述]中和滴定在实际中的应用意义。

听讲。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小结]采用录像的方式再现中和滴定操作的要领和实验步聚,结合录像片小结。

巩固中和滴定实验操作方法的认识,加深理解。

巩固、加深理解。

[反馈性问题]酸碱中和滴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引导:⑴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①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两种溶液的体积;②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反应完全。解决办法:①需要能在滴加溶液时准确计量所加溶液体积的容器――滴定管;②选用合适的酸碱指示剂,该指示剂能与酸与碱之间完全反应时发生颜色变化。

巩固、加深理解。[布置作业] 阅读《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课后完成家庭小实验

课本第75页第三、四、五题。

明确作业及要求。

巩固练习。

[投影]随堂检测

酸碱恰好完全中和时,它们的()一定相等。质量

(B)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D)H+和OH-的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也相同的一元酸和一元碱相互中时,溶液()。

(A)显酸性(B)显碱性(C)显中性(D)酸碱性无法判断

3.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HCl溶液,一般选用()作指示剂,用已知物质的量溶液泊HCl溶液滴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一般选用()作指示剂。

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的是()。

(A)用标准的盐酸溶液润洗酸式滴定管2-3次(B)用待测碱液润洗碱式滴定管2-3次(C)用待测碱液润洗锥形瓶2-3次(D)用蒸馏水润洗锥形瓶2-3次

酸碱中和的本质,酸碱中和的相关量的关系。酸碱中和相关量的关系,盐类水解。了解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

附1.随堂检测答案 1.(D)2.(D)

3.酚酞

甲基橙

4.(C)

附2.投影片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操作步聚: 1.滴定前的准备工作

(1)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2)检查滴定管;(3)用标准液润洗耳恭听碱式滴定管;(4)取标准氢氧化钠溶液,使液面在“0”刻度以下(5)用待测液润洗酸式滴定管;(6)取待测定盐酸溶液,使液面在“0”刻度以下。

以上操作均要注意逐出气泡。2.滴定

量取待测盐酸溶液25mL 于锥形瓶中,滴入2-3滴酚酞,振荡。

把锥形瓶放在碱式滴定管的下面,并在瓶子底垫一块白瓷砖(或白纸),小心滴入碱液,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直到因加入一滴碱液后,溶液由元色变成红色,并在半分钟内不褪去为止;记录滴定前后液面刻度于下表。

(3)把锥 形瓶子里的溶液倒掉,用蒸馏水把锥 形瓶子洗干净,按上述操作重复一次。

(4)取两面三刀次测定数值的平均值计算待测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第二篇:酸碱中和滴定教案

第四节

酸碱中和滴定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属于分析化学的内容,主要讨论定量分析中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酸碱中和滴定操作简便、快速,并且有足够的准确性,因此,该方法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遵照教学大纲,本节教材尽管对中和滴定的操作要求并不高,但并不能因此而降低本节教材教学的重要实际意义。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酸碱中和滴定原理的介绍上,而不应放在中和滴定操作的熟练训练以及提高有关计算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上。

教材先从分析化学的角度,简单提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然后解释了什么叫酸碱中和滴定,以及酸碱中和滴定的实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教材转入对本节的重点内容即酸碱中和滴定原理的讨论。

酸碱中和滴定原理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第一,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即H++OH-===H20;第二,酸碱中和滴定的计量依据和计算,即酸和碱起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它们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具体地讲,就是会应用

n(A)v(A)n(B)c(A)v(A)等关系推导出c(B)= 并n(B)v(B)n(A)v(B)能应用上述关系式进行有关酸碱中和滴定的计算;第三,如何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

教材以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为例,较详细地讨论了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以及溶液从碱性经中性突变到微酸性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说明可以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并根据指示剂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来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

教材第二部分主要是利用演示实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仅将整个滴定操作过程由教师向学生示范一遍,而且也把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如何利用测得的实验数据来进行有关的计算等.较详细地介绍给了学生。

教材最后的讨论题,实质上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和滴定的计量依据和计算公式,这对于中和滴定的准确计算是很重要的。

本节教材的教学包括对酸碱中和滴定原理的讨论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示范两部分。酸碱中和滴定原理的教学设置为以下几个知识台阶进行:(1)从离子反应的角度引导学生讨论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2)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角度引导学生讨论酸碱中和滴定的计算依据;(3)从盐类水解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酸碱中和滴定完成时指示剂颜色突变情况。中和滴定实验示范教学包括了滴定的整个操作过程,如滴定管的润洗、加液、去气泡、滴定、滴定终点的判断,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等。同时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影响实验成败的一些关键操作,为学生独立进行中和滴定实验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中和滴定的原理。

2.使学生初步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

3.使学生掌握有关酸碱中和滴定的简单计算4.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教学难点

酸碱中和滴定的计算依据及有关计算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用具

1.盐酸标准液、未知浓度的NaOH、酚酞

2.25 mL的酸式滴定管、25 mL的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烧杯 3.中和滴定的录像带、放像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教师举起一种食品包装袋,如奶粉的外包装袋)

[师]同学们在买到一袋食品时,注意到上面标有哪些说明吗? [生]食用方法、成分、含量、生产日期等等。[师]在这些说明中,成分及其含量的测定,都属于化学工作者的任务。在化学上,鉴定物质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叫定性分析,而测定各成分的含量分别为多少叫定量分析。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板书]第四节

酸碱中和滴定 [问]什么叫中和反应?

[生]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师]请同学们写出以下几个反应的方程式:①HCl+NaOH

②H2SO4+NaOH

③H3PO4+NaOH [学生练习,并使一个学生板演] HCl+NaOH====NaCl+H2O H2SO4+2NaOH====Na2SO4+2H2O H3PO4+3NaOH====Na3PO4+3H2O [师]请同学们把以上化学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

[教师提示]H3PO4是弱电解质,注意离子方程式中的写法。

[学生写完后,教师总结]由以上离子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出,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都

-是酸电离的H+和碱电离出的OH反应生成H2O,那么中和滴定的原理是什么呢?

[板书]1.原理

[师]从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来看,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其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数之间有何关系?

[生]酸碱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师]如果我们用A表示酸、B表示碱,就有以下关系式:

[板书]n(A)V(A)(A:酸;B:碱)n(B)V(B)[讲述并板书]我们知道,在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和浓度又有如下关系: n=c·V

代入上式可得出:c(A)V(A)c(B)V(B)V(A)V(B)[讲述]根据以上关系式,用一种已知浓度的酸与一定体积的未知浓度的碱反应,若能测得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酸的体积,就可求出碱的浓度,这就是中和滴定的原理。即:

[板书]cB=V(B)V(A)c(A)V(A)V(B)

[讲述]若酸、碱都是一元的,则c(B)=

c(A)V(A)

V(B)[板书]若V(B)V(A)1,则cB=

c(A)V(A)V(B)[师]下面我们利用以上关系式算一道题。

-[投影]用0.1032 mol·L1的HCl溶液,滴定25.00 mL 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完成时,用去HCl溶液27.84 mL。通过中和滴定测得NaOH 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边分析边板书]根据NaOH和HCl反应的方程式,它们反应时物质的量之比为1∶1,由上述公式可求出NaOH的浓度。

解:因HCl和NaOH都是一元的,所以c(B)=

c(B)V(A)

V(B)c(HCl)VHCl(aq)0.1032 molL-10.02784 L-c(NaOH)==0.1149 mol·L1 VNaOH(aq)0.02500 L[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原理,给中和滴定下个定义。

[学生叙述,教师板书]

2.定义: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酸碱中和滴定。[讲述]从原理来看,中和滴定很简单,但在实验中,要想尽可能地减小误差,获得较准确的测量结果,还必须使用精密的实验仪器和严格的实验操作,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中和滴定仪器的选择。

[板书]3.仪器的选择

[讲述]盛放标准液和量取待测液用到的精密仪器叫滴定管,滴定管有两种,盛放或量取酸液要用酸式滴定管,盛放和量取碱液用碱式滴定管。

[板书](1)滴定管(酸式、碱式)[展示]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

[师]请同学说出滴定管结构上有何特点,为什么酸式滴定管不能盛放碱液,碱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酸液?读数时可以读到小数点后几位?

[学生分组观察滴定管后回答](1)零刻度在上方。

(2)酸式滴定管下端为玻璃活塞,盛放碱液会生成Na2SiO3,使活塞不能旋转。(3)碱式滴定管下端为一段橡皮管,酸液会腐蚀橡胶。(4)滴定管可以读到小数点后两位。

[展示]被腐蚀的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

[师]这是两支被腐蚀的滴定管,已经都不能使用了,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实验中一定要爱护仪器。

那么,我们用滴定管时,滴定管如何固定呢? [生]铁架台和滴定管夹 [板书](2)铁架台、滴定管夹。

[展示铁架台和滴定管夹,并把滴定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师]要计算待测液的浓度,还必须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待测液,那么用什么容器盛放待测液呢?

[生]甲:烧杯。乙:锥形瓶。

[讲述]在滴定过程中,为了使酸碱充分反应,要不断地摇动盛待测液的容器,因此,盛待测液的容器口径要小,以免摇动过程中液体溅出,因此选用锥形瓶。

[板书](3)锥形瓶。

[师]我们选好了仪器,但仍然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因为我们无法知道加入的标准液是否已恰好和待测液完全中和,因此还要选择合适的指示剂,那么常用的指示剂有哪些?在不同的pH范围内各显什么颜色呢?请同学们打开书71页,看表3-2。

[讲述]石蕊也是一种指示剂,但由于其色差小,变色不敏锐,因此在滴定实验中一般不用。常用的指示剂为酚酞或甲基橙[板书](4)指示剂:酚酞或甲基橙。

[师]有了这些仪器和试剂我们就可以进行实验了,那么实验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实验后的数据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我们下一节课讨论。

[布置作业]1.课后作业一、二。2.完成课本P75家庭小实验 ●板书设计

第四节

酸碱中和滴定

1.原理:n(A)V(A)(A:酸,B:碱)n(B)V(B)因为n=c·V 所以c(A)V(A)c(B)V(B)V(A)

V(B)cB=V(B)V(A)c(A)V(A)V(B)若V(B)c(A)V(A)1,则cB= V(A)V(B)2.定义: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酸碱中和滴定。3.仪器的选择

(1)滴定管(酸式、碱式)(2)铁架台、滴定管夹(3)锥形瓶

(4)指示剂:酚酞或甲基橙 ●教学说明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中和滴定的原理,在教学中采用以旧引新的方法来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中和滴定的原理。由于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已非常熟悉,因此对中和滴定的原理也很容易理解,第一课时只介绍中和滴定的原理内容有点少,因此把第五节的内容分为两课时完成,把中和滴定仪器的选择放在第一课时,中和滴定的操作及有关计算放在第二课时。

参考练习

1.下列仪器中没有零刻度的是()A.温度计

B.量筒 C.滴定管

D.托盘天平游码标尺

答案:B 2.有一支50毫升的酸式滴定管,其中盛有0.1mol·L-1 NaOH溶液,液面恰好在15mL刻度处,若将试管内的碱液全部放完,恰好中和锥形瓶内35mL盐酸,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0.1mol·L-1 B.<0.1mol·L-1 C.0.1mol·L-1 D.不能确定 答案:A 3.下图是向100 mL的盐酸中,逐渐加入NaOH溶液时,溶液的pH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A.原来H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 B.x为含0.1 mol NaOH的溶液

-C.原来H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 D.x 为含0.01 mol的NaOH的溶液 答案:AD 4.准确量取25.00 mL KMnO4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A.50 mL量筒

B.10 mL量筒

C.50 mL的酸式滴定管

D.50 mL的碱式滴定管 答案:C

第三篇: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案例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定性实验探究式新课。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实践。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集体意识,很好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酸式碱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

但本节课不成功的一点是由于时间的限制,致使比较重要的误差分析上太仓促,学生练的太少,掌握的还不够好,需要在下节课加强练习。

离子反应 教学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中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确实,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课程的实施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探究性学习,探究学习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一节课成败与否的关键之一是应把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学得主动。不应把学生看作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有待点燃的火把,他们有主动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和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其次是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学得生动而有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一般性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并会判断溶液中离子是否大量共存,属于技能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因此,教学中强调在教师的诱导下,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练习等方式自主获得知识,从而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酸碱中和滴定教学设计

第四节

苯酚

教学设计

鹿泉市第一中学

薛志山

设计说明:我校实施学案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包括八个环节,即确定目标,制定学案,完成预案,设计检测;学生自学,展示交流,检测反馈,拓展延伸。本教学设计是学生通过自学并完成学案后的一节运用分组实验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展示的新授课。

学情分析:1.本节课的内容不是太难,学生完全可以自学解决。

2.学生在上课前已经对课本知识进行了预习,并认真填写了“学案”,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建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3.通过对《烃的衍生物》第一节《溴乙烷》及第二节《乙醇》的学习,学生对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方法已经基本掌握。如反应机理、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等。

4.本节课授课班级是我校的理科实验班,学生的整体素质比较高,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对苯酚性质的实验设计及验证上,充分利用化学的学科特点,以实验事实为依据,以理论为准绳,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并通过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

知识目标:1.掌握苯酚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理解苯酚的化学性质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3.理解有机物中基团之间的影响造成物质性质的变化。

能力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合作能力。

2.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探究、类比推测,实验验证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类比推测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态度,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3.小组合作,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方法:类比推测、实验探究、实验验证 教学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苯酚的酸性---弱酸性的实验设计、实验探究。

3.如何证明苯酚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产物,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本步实验设计的意图是基于----由2中苯酚纳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溶液变浑浊,说明碳酸可以把苯酚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苯酚的酸性比碳酸还弱,而另一种反应产物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呢?)这里需要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需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思考,结合已有知识得出答案。

4.向苯酚溶液和苯中分别滴入浓溴水,振荡,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苯酚能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而苯和甲苯都不能,为什么?(由感性到理性,由实验事实引起学生思考,进而理解羟基对苯环的影响)。5.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分别滴入苯和苯酚,振荡,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由感性到理性,由苯酚在空气中放置显粉红色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推出它一定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通过实验得到验证,让学生体会成就感,激起学生深入思考,得出这是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产生的结果。)

6.向苯酚溶液滴入FeCl3溶液,观察现象。7.你们组还希望做哪些实验?

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论证、分组实验。

8.苯酚的哪些性质体现了苯环对羟基的影响?哪些性质体现了羟基对苯环的影响?

9.总结苯酚的性质,展示交流。

四、作业:1.根据本节课所做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2.如何分离苯与苯酚的混合液? 3.如何鉴别己烯、己烷、苯酚。

3、苯酚有毒,如果沾在皮肤上,应怎么处理?

三、苯酚的化学性质

1、苯酚的酸性(1)、苯酚和水混合以后有什么现象?体现了苯酚的什么性质?加入氢氧化钠后有什么变化,体现了苯酚的什么性质?写出相关的方程式。

(2)写出苯酚的电离方程式。

(3)比较苯酚、醋酸和碳酸的酸性强弱,如何证明你的结论?

(4)苯酚钠的水溶液是中性的吗?为什么?

(5)向苯酚钠的水溶液中分别滴加稀盐酸、醋酸溶液、通入CO2气体,有何现象?由此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6)苯酚与碳酸钠反应吗?若反应,得到的产物是什么?

(7)苯酚是一种弱酸,你能写出苯酚和金属钠的反应方程式吗?

(8)分别写出钠与水、乙醇反应的方程式。比较钠与水、乙醇和苯酚反应的反应速率。

2、苯酚的取代反应

(1)写出苯酚和溴的取代反应方程式

(2)苯酚还可以与哪些物质发生取代反应?

3、苯酚的显色反应

苯酚可以和什么物质发生显色反应?有什么现象?

红色药皂、舒肤佳之类药皂抗菌性虽强、但对皮肤、眼结膜刺激性也大,不宜使用。其实一般的香皂也有抗菌的作用。

实验问题设计:

1.设计实验验证苯酚的溶解性。2.设计实验验证苯酚的酸性。问题讨论与归纳、反思与提高: 1.醇羟基与酚羟基的异同。

2.哪些性质体现出苯环与羟基的相互影响。3.如何分离苯与苯酚的混合液? 4.如何检验苯酚、己烯、己烷?

5.设计实验证明酸性:乙酸>碳酸>苯酚,并画出实验装置图。

6.比较在相同条件(同温度、同物质的量浓度)下醋酸钠、苯酚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的pH大小 实验用品。

苯酚、药匙、滤纸(4片)、酒精灯、火柴、NaOH溶液、稀盐酸、Na2CO3溶液、NaHCO3溶液、FeCl3溶液、火柴、大烧杯、小烧杯(盛有一定量的冷水)、浓溴水、苯、CCl4、乙醇、酸性KMnO4溶液、酚酞、石蕊、蒸馏水、试管架(一个大试管、10个小试管)。【启普发生器(两个)内装药品】

自学未解决的问题:

小组讨论后仍未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中和滴定练习

1.简述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2..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遗传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2)环境。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3)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自身的态度和所付出的精力。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身心发展的动力。

3.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1)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2)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4)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5)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4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做好教育工作?(1)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气质中积极的一面,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类型中的消极影响。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2)由于气质特点不同,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生身上产生的教育效果不同。这就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3)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4)教师本人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5.简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基本要求(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2)把学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4)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6.简述应试教育的负效应。(1)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结果是把基础教育搞成了升学教育,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忽视了德、体、美、劳的教育,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背离了我国教育目的和基础教育的性质,违反了人的成长规律。(2)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有两种具体的表现:一是不断加大习题量和使用各种辅导材料;二是不断增加课时,拉长授课时间。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3)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在升学教育中,以考试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学方法简化,实施恶性补习,大量购置试题集和试卷,面对升学有望的学生教学。这些严重导致了学生的分化,尤其是毕业班时期的分化是最严重的。7.社区在发展教育中有着什么样的功能?(1)服务功能。社区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和自我意识,把教育的发展真正当成与社区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置于应有的重要地位。(2)教育功能。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须得到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形成一体化的社会环境(3)宣传功能。有效的大众传媒是宣传、强化尊师重教,培养对教育认同和自我意识的有效途径。(4)经济功能。地方和区域负有为教育筹集资金的主要任务,社区的教育投入对学校来说至关重要。(5)协调功能。在协调社会大众传媒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与学校教育目标的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特点。(1)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2)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3)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4)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下载备课:《酸碱中和滴定》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备课:《酸碱中和滴定》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酸碱中和反应教案

    《课题2:酸碱中和反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

    《酸碱中和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威海市温泉学校 仝淑华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和分析讨论,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利用中和反应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2.通过酸和碱反应的探究,提......

    酸碱中和教案(朱燕)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1课时 酸碱中和反应及应用 赫章民中:朱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NaOH与HCl是否恰好中和。 2、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实......

    酸碱中和反应教案(共五篇)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

    酸碱中和反应教案(精选5篇)

    课题:酸碱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

    酸碱中和反应教案[大全5篇]

    课题:酸碱中和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酸碱滴定方案设计1(共5则)

    分析方案设计 在实际工作中,定量分析化学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如试样有无机物和有机物,有含量高有含量低;要求上往往也各不一样,有的是要求单项的分析,有的则要求全分析,......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学校:驿马力农九年制学校 姓名:晋晓敏 科目:化学 职务:教师 【教材的作用和地位】本课是学习常见酸和碱之后进一步学习的。主要是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