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酸碱滴定方案设计1
分析方案设计
在实际工作中,定量分析化学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如试样有无机物和有机物,有含量高有含量低;要求上往往也各不一样,有的是要求单项的分析,有的则要求全分析,有时则要求在微区或表面进行分析,或要求价态分析等。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选择制订不同的分析方法,适应于不同情况和要求,其中有些是成熟的分析方法,可查阅较大型的参考书或有关部门出版的操作规程,有些分析难以查到合适的分析方法,或方法不适用于具体情况,分析工作者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修改,制订合适的操作规程,有时则要经一段时间研究后,才能制订出分析方法规程,总之,方法的选择制订直接关系到分析任务的完成。
在本实验课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安排一些简单试样分析方案设计练习或通过实验验证,在方案设计时要求具体写明方法原理、试剂配制、仪器准备,样品准备,样品的称取量,具体的分析步骤操作和分析结果的计算,一般简单试样分析方案设计,可参考本课程理论和实验教材,必要时可以再参考其他有关书刊则可完成。
下面给出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合滴定和沉淀滴定法有关试样测定,供设计选择。试样分析方案设计不一定受规定的方法限制,可以打破界线,也可用几种方法完成,只要设计的方案简单易行、准确、快速、可靠、经济则可。
一、酸碱滴定方案设计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培养学生查阅有关书刊的能力。
2.运用所学知识和参考资料设计分析实验,对实际试样写出实验方案。
3.在教师指导下对各种混合酸碱体系的组成含量进行分析测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前一周将待测混合酸碱体系交学生选题,学生根据题目查阅的资料,自拟分析方案,待教师审阅后,进行实验工作,写出实验报告。
5.提示:在设计混合酸碱组分测定方法时,主要应考虑下面几个问题。(1)有几种测定方法?选择一种最优方案。
(2)所设计方法的原理:包括准确分步(分别)滴定的判别;滴定剂选择;计量点pH计算;指示剂的选择及分析结果的计算公式。
(3)所需试剂的用量、浓度,配制方法。(4)实验步骤:包括标定,测定及其它实验步骤。(5)数据记录(列成表格形式)。
(6)讨论:包括注意事项,误差分析,心得体会等。
(二)分析方案设计实验示例
例:以酸碱滴定法测定NaOH~Na3PO4混合溶液中各组分的含量(克/升),设其浓度分别各约为0.1mol·L-1
一、原理
NaOH和Na3PO4均为强碱,可以接受质子生成H2O或其酸(HPO42-、H2PO4-)。设用HCl测定其接受质子反应如下:
NaOH+HCl=NaCl+H2O
PO43-+H+=HPO42-
HPO42-+H+= H2PO4-
当以HCl滴定Na3PO4至第一化学计量点时生成HPO42-,溶液中[H+],为:
[H] Ka2Ka3107.21012.36109.8
pH = 9.8
—滴定于第二化学计量点时生成H2PO4-,溶液[H+]为:
[H] Ka1Ka2102.12107.2104.7
pH = 4.7 当滴定至第一化学计点量pH=9.8,根据HCl滴定NaOH的滴定曲线,其突跃范围pH值9.7~4.3此时NaOH和Na3PO4分别被滴定生成H2O和HPO42-,此时可以选择百里酚酞(变色范围pH为9.3~10.5)作指示剂指示终点,终点由蓝色变为无色,消耗盐酸的体积以V1(mL)表示;继续用甲基橙(变色范围pH 3.1~4.4)作指示剂,再用HCl滴至由黄色变橙色为第二化学计量点,此时产物分别为NaCl和NaH2PO4,第二次消耗的盐酸为V2(mL)(第二化学计量点也可用溴酸兰作指示剂(pH 3.1~4.6由紫色变为黄色)其计量为:
cHCl2V2MNa3PO421000V1000cNa3PO4(克/升)
cNaOH(克/升)cHCl(V1V2)VMNaOH10001000
式中:V为所取试液的体积(mL)。
二、试剂和仪器
1.0.2mol·L-1HCl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① 0.2mol·L-1HCl溶液的配制:量取18mL浓盐酸以1000ml蒸馏水稀释摇匀,备用。
② 0.2mol·L-1HCl溶液浓度标定:
准确称取烘干无水碳酸钠(Na2CO3)三份,每份质为量0.3xxx克左右,加入30~40mL水溶解,加入1~2滴甲基橙指示剂,用配制的HCl溶液滴定至由橙色为终点,计算HCl标准溶液浓度:
cHClmNa2CO3VHCl21000
MNa2CO32.0.1%百里酚酞溶液:0.1克溶于100ml 90%乙醇中。3.0.2%甲基橙溶液。
4.0.1%溴酚兰溶液:0.1克溶于100ml 20%乙醇中。5.基准物质:Na2CO3
6.仪器:称量瓶、滴定管、移液管、量筒锥形瓶等等。
三、实验步骤
用25mL移液管准确移取三份试液分别于三个250mL锥形瓶中,加入2滴百里酚酞指示剂,用HCl标准溶液滴定至蓝色变无色为第一终点。记下滴下消耗HCl体积为V1(ml),继加入甲基橙指示剂1~2滴,再用HCl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橙色为第二终点记下第二次消耗HCl体积为V2(ml)。计算测定各组分的含量(克/升)。
(三)设计题
Na2CO3-NaHCO2(摩尔比1:1.5)
设计题要求: 1.实验原理 2.试剂和仪器 3.分析步骤
4.分析数据及数据处理(表格形式表示)讨论与体会(包括注意事项,误差分析,心得体会等)6.其他分析方法(以流程图方式表示)
第二篇:酸碱中和滴定实验
酸碱中和滴定
1.实验原理
(1)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根据中和反应的等量关系来测定酸(或碱)的浓度。
(2)利用酸碱指示剂明显的颜色变化,表示反应已完全,指示滴定终点。
指示剂选择的基本原则:
变色要灵敏,变色范围要小,使变色范围尽量与滴定终点溶液的酸碱性一致。
①不能用石蕊作指示剂。
②滴定终点为碱性时,用酚酞作指示剂,例如用NaOH溶液滴定醋酸。
③滴定终点为酸性时,用甲基橙作指示剂,例如用盐酸滴定氨水。
③强酸滴定强碱一般用甲基橙,但用酚酞也可以。
2.实验用品
(1)仪器:酸式滴定管(如图A)、碱式滴定管(如图B)、滴定管夹、铁架台、锥形瓶。
(2)试剂: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蒸馏水。
(3)滴定管的使用
3.实验操作(以标准盐酸滴定待测NaOH溶液为例)
(3)终点判断:
等到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且在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视为滴定终点并记录标准液的体积。
(4)操作步骤
①仪器的洗涤
滴定管(或移液管):自来水→蒸馏水→待装溶液润洗。
锥形瓶:自来水→蒸馏水(禁止用所装溶液洗涤)。
②装液调整液面
装液,使液面一般高于“0”刻度,驱除玻璃尖嘴处的气泡。
③读数
调整液面在“0”刻度或“0”刻度以下,读出初读数,记为“X.XX mL”,滴定终点,读出末读数,记为“YY.YY mL”,实际消耗滴定剂的体积为(YY.YY-X.XX)mL。
4.数据处理
按上述操作重复二至三次,根据用去标准盐酸体积的平均值,求出c(NaOH)。
5.误差分析(以标准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碱(酚酞作指示剂)为例)
练习:
1.【19安徽改】[共17分]
为测定大气中臭氧(O3)含量,将0℃、1.01×105Pa的空气VL慢慢通过足量KI溶液,使臭氧完全反应,反应后的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试纸变蓝;然后将所得溶液用amL cmol/L的Na2S2O3溶液进行滴定恰好到达终点。(已知:2Na2S2O3+I2=Na2S4O6+2NaI)
①O3与KI溶液反应生成两种单质,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
②该滴定实验中除烧杯、锥形瓶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
③该实验中可选用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作指示剂,(2’)
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空气中臭氧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4’)
④甲同学认为在滴定前应微热溶液,以排除溶液中溶解的O3和O2,不然会使滴定结果偏_____(填“低”或“高”)。(3’)
2.【19深圳一模改】[4分]
磷酸二氢钾在工农业和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测定产品纯度的反应原理为 KH2PO4+NaOH=KNaHPO4+H2O
取产品 3.00 g,加入 15 mL 蒸馏水溶解,加入指示剂,用 0.5000 mol/L NaOH 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40.00 mL,该产品的纯度为(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4’)
3.【山东18一模改】【19分】
阅读材料:市售高锰酸钾试剂纯度一般到99%到99.5%,在制备和储存的过程中,常常混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以及其他杂质,因此不能直接配制。同时,高锰酸钾的氧化性很强,能与水中的有机物缓慢发生反应,生成的MnO(OH)2又会促使高锰酸钾进一步分解,见光则分解的更快。因此,高锰酸钾溶液不稳定,特别是配制初期浓度易发生改变。为了获取稳定的高锰酸钾溶液,配成的溶液要储存于棕色瓶中,密闭,在暗处放置7-8天;或者加水溶解后煮沸10到20分钟,静置2天以上,用微孔玻璃漏斗过滤除去二氧化锰等杂质再标定。
H2O2是医药、卫生行业上广泛使用的消毒剂。某课外小组采用滴定法测定某医用消毒剂中H2O2的浓度。实验步骤如下:
①标准液的配制和标定:称取一定量KMnO4固体溶于水,避光放置6~10天,过滤并取滤液于滴定管中待用,称取1.34 g Na2C2O4 [M(Na2C2O4)=134g/mol]固体于锥形
瓶中,加水溶解,再加H2SO4酸化,滴定至终点,消耗KMnO4溶液的体积40.00 mL,滴定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反应为:5H2C2O4+2Mn
+6
=2Mn2++10CO2↑+8H2O。
②H2
O2浓度的测定:取待测样品25mL稀释至500mL,再移取10.00mL于锥形瓶中,加H2SO4酸化,用上述KMnO4标准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溶液的体积3.00 mL。
回答下列问题:
(1)②中移取10.00mL待测液所用主要仪器名称为 。(2分)
(2)配制KMnO4标准液需要久置并过滤掉变质生成的MnO2,过滤操作需用 。(2分)
a.普通漏斗和滤纸 b.布氏漏斗和滤纸 c.不需滤纸的微孔玻璃漏斗
(3)标定KMnO4标准液时需要控制温度为75~85℃,温度过低反应较慢,温度过高
可能会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而导致KMnO4标准液的标定浓度偏高,在恒定温度下进行滴定操作时,开始时反应速率较慢,随后加快,导致速率加快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KMnO
4标准液滴定H2O2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 ;(3分)
当滴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认为已达到滴定终点。(3分)
(5)该医用消毒剂中H2O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3分)
(6)②中若用盐酸代替H2SO4,测定结果 ___ (填“偏高”“ 偏低”或“无影响”)(2分)
滴定答案:1.(17分)
①
(3分)
②碱式滴定管;(2分)
③淀粉;(2分);
滴入最后一滴硫代硫酸钠溶液,溶液蓝色褪去,且30s不恢复。(3分)
(4分)
④ 偏高(3分)
2.(4分)90.7%
3.(19分)
(1)酸式滴定管(或移液管)(2分)
(2)c(2分)
(3)草酸分解(2分)生成的 Mn2+对反应具有催化作用(2分)
(4)2Mn
+5H2O2+6H+=2Mn2++5O2↑+8H2O(3分)
滴入一滴KMnO4溶液后,锥形瓶中液体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3分)
(5)1.5(3分)
(6)偏高(2分)
第三篇:酸碱中和滴定教案
第四节
酸碱中和滴定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属于分析化学的内容,主要讨论定量分析中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酸碱中和滴定操作简便、快速,并且有足够的准确性,因此,该方法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遵照教学大纲,本节教材尽管对中和滴定的操作要求并不高,但并不能因此而降低本节教材教学的重要实际意义。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酸碱中和滴定原理的介绍上,而不应放在中和滴定操作的熟练训练以及提高有关计算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上。
教材先从分析化学的角度,简单提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然后解释了什么叫酸碱中和滴定,以及酸碱中和滴定的实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教材转入对本节的重点内容即酸碱中和滴定原理的讨论。
酸碱中和滴定原理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第一,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即H++OH-===H20;第二,酸碱中和滴定的计量依据和计算,即酸和碱起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它们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具体地讲,就是会应用
n(A)v(A)n(B)c(A)v(A)等关系推导出c(B)= 并n(B)v(B)n(A)v(B)能应用上述关系式进行有关酸碱中和滴定的计算;第三,如何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
教材以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为例,较详细地讨论了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以及溶液从碱性经中性突变到微酸性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说明可以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并根据指示剂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来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
教材第二部分主要是利用演示实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仅将整个滴定操作过程由教师向学生示范一遍,而且也把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如何利用测得的实验数据来进行有关的计算等.较详细地介绍给了学生。
教材最后的讨论题,实质上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和滴定的计量依据和计算公式,这对于中和滴定的准确计算是很重要的。
本节教材的教学包括对酸碱中和滴定原理的讨论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示范两部分。酸碱中和滴定原理的教学设置为以下几个知识台阶进行:(1)从离子反应的角度引导学生讨论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2)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角度引导学生讨论酸碱中和滴定的计算依据;(3)从盐类水解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酸碱中和滴定完成时指示剂颜色突变情况。中和滴定实验示范教学包括了滴定的整个操作过程,如滴定管的润洗、加液、去气泡、滴定、滴定终点的判断,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等。同时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影响实验成败的一些关键操作,为学生独立进行中和滴定实验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中和滴定的原理。
2.使学生初步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
3.使学生掌握有关酸碱中和滴定的简单计算4.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教学难点
酸碱中和滴定的计算依据及有关计算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用具
1.盐酸标准液、未知浓度的NaOH、酚酞
2.25 mL的酸式滴定管、25 mL的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烧杯 3.中和滴定的录像带、放像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教师举起一种食品包装袋,如奶粉的外包装袋)
[师]同学们在买到一袋食品时,注意到上面标有哪些说明吗? [生]食用方法、成分、含量、生产日期等等。[师]在这些说明中,成分及其含量的测定,都属于化学工作者的任务。在化学上,鉴定物质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叫定性分析,而测定各成分的含量分别为多少叫定量分析。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板书]第四节
酸碱中和滴定 [问]什么叫中和反应?
[生]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师]请同学们写出以下几个反应的方程式:①HCl+NaOH
②H2SO4+NaOH
③H3PO4+NaOH [学生练习,并使一个学生板演] HCl+NaOH====NaCl+H2O H2SO4+2NaOH====Na2SO4+2H2O H3PO4+3NaOH====Na3PO4+3H2O [师]请同学们把以上化学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
[教师提示]H3PO4是弱电解质,注意离子方程式中的写法。
[学生写完后,教师总结]由以上离子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出,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都
-是酸电离的H+和碱电离出的OH反应生成H2O,那么中和滴定的原理是什么呢?
[板书]1.原理
[师]从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来看,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其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数之间有何关系?
[生]酸碱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师]如果我们用A表示酸、B表示碱,就有以下关系式:
[板书]n(A)V(A)(A:酸;B:碱)n(B)V(B)[讲述并板书]我们知道,在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和浓度又有如下关系: n=c·V
代入上式可得出:c(A)V(A)c(B)V(B)V(A)V(B)[讲述]根据以上关系式,用一种已知浓度的酸与一定体积的未知浓度的碱反应,若能测得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酸的体积,就可求出碱的浓度,这就是中和滴定的原理。即:
[板书]cB=V(B)V(A)c(A)V(A)V(B)
[讲述]若酸、碱都是一元的,则c(B)=
c(A)V(A)
V(B)[板书]若V(B)V(A)1,则cB=
c(A)V(A)V(B)[师]下面我们利用以上关系式算一道题。
-[投影]用0.1032 mol·L1的HCl溶液,滴定25.00 mL 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完成时,用去HCl溶液27.84 mL。通过中和滴定测得NaOH 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边分析边板书]根据NaOH和HCl反应的方程式,它们反应时物质的量之比为1∶1,由上述公式可求出NaOH的浓度。
解:因HCl和NaOH都是一元的,所以c(B)=
c(B)V(A)
V(B)c(HCl)VHCl(aq)0.1032 molL-10.02784 L-c(NaOH)==0.1149 mol·L1 VNaOH(aq)0.02500 L[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原理,给中和滴定下个定义。
[学生叙述,教师板书]
2.定义: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酸碱中和滴定。[讲述]从原理来看,中和滴定很简单,但在实验中,要想尽可能地减小误差,获得较准确的测量结果,还必须使用精密的实验仪器和严格的实验操作,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中和滴定仪器的选择。
[板书]3.仪器的选择
[讲述]盛放标准液和量取待测液用到的精密仪器叫滴定管,滴定管有两种,盛放或量取酸液要用酸式滴定管,盛放和量取碱液用碱式滴定管。
[板书](1)滴定管(酸式、碱式)[展示]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
[师]请同学说出滴定管结构上有何特点,为什么酸式滴定管不能盛放碱液,碱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酸液?读数时可以读到小数点后几位?
[学生分组观察滴定管后回答](1)零刻度在上方。
(2)酸式滴定管下端为玻璃活塞,盛放碱液会生成Na2SiO3,使活塞不能旋转。(3)碱式滴定管下端为一段橡皮管,酸液会腐蚀橡胶。(4)滴定管可以读到小数点后两位。
[展示]被腐蚀的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
[师]这是两支被腐蚀的滴定管,已经都不能使用了,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实验中一定要爱护仪器。
那么,我们用滴定管时,滴定管如何固定呢? [生]铁架台和滴定管夹 [板书](2)铁架台、滴定管夹。
[展示铁架台和滴定管夹,并把滴定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师]要计算待测液的浓度,还必须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待测液,那么用什么容器盛放待测液呢?
[生]甲:烧杯。乙:锥形瓶。
[讲述]在滴定过程中,为了使酸碱充分反应,要不断地摇动盛待测液的容器,因此,盛待测液的容器口径要小,以免摇动过程中液体溅出,因此选用锥形瓶。
[板书](3)锥形瓶。
[师]我们选好了仪器,但仍然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因为我们无法知道加入的标准液是否已恰好和待测液完全中和,因此还要选择合适的指示剂,那么常用的指示剂有哪些?在不同的pH范围内各显什么颜色呢?请同学们打开书71页,看表3-2。
[讲述]石蕊也是一种指示剂,但由于其色差小,变色不敏锐,因此在滴定实验中一般不用。常用的指示剂为酚酞或甲基橙[板书](4)指示剂:酚酞或甲基橙。
[师]有了这些仪器和试剂我们就可以进行实验了,那么实验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实验后的数据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我们下一节课讨论。
[布置作业]1.课后作业一、二。2.完成课本P75家庭小实验 ●板书设计
第四节
酸碱中和滴定
1.原理:n(A)V(A)(A:酸,B:碱)n(B)V(B)因为n=c·V 所以c(A)V(A)c(B)V(B)V(A)
V(B)cB=V(B)V(A)c(A)V(A)V(B)若V(B)c(A)V(A)1,则cB= V(A)V(B)2.定义: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酸碱中和滴定。3.仪器的选择
(1)滴定管(酸式、碱式)(2)铁架台、滴定管夹(3)锥形瓶
(4)指示剂:酚酞或甲基橙 ●教学说明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中和滴定的原理,在教学中采用以旧引新的方法来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中和滴定的原理。由于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已非常熟悉,因此对中和滴定的原理也很容易理解,第一课时只介绍中和滴定的原理内容有点少,因此把第五节的内容分为两课时完成,把中和滴定仪器的选择放在第一课时,中和滴定的操作及有关计算放在第二课时。
参考练习
1.下列仪器中没有零刻度的是()A.温度计
B.量筒 C.滴定管
D.托盘天平游码标尺
答案:B 2.有一支50毫升的酸式滴定管,其中盛有0.1mol·L-1 NaOH溶液,液面恰好在15mL刻度处,若将试管内的碱液全部放完,恰好中和锥形瓶内35mL盐酸,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0.1mol·L-1 B.<0.1mol·L-1 C.0.1mol·L-1 D.不能确定 答案:A 3.下图是向100 mL的盐酸中,逐渐加入NaOH溶液时,溶液的pH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A.原来H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 B.x为含0.1 mol NaOH的溶液
-C.原来H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 D.x 为含0.01 mol的NaOH的溶液 答案:AD 4.准确量取25.00 mL KMnO4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A.50 mL量筒
B.10 mL量筒
C.50 mL的酸式滴定管
D.50 mL的碱式滴定管 答案:C
第四篇:酸碱中和滴定教学设计
第四节
苯酚
教学设计
鹿泉市第一中学
薛志山
设计说明:我校实施学案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包括八个环节,即确定目标,制定学案,完成预案,设计检测;学生自学,展示交流,检测反馈,拓展延伸。本教学设计是学生通过自学并完成学案后的一节运用分组实验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展示的新授课。
学情分析:1.本节课的内容不是太难,学生完全可以自学解决。
2.学生在上课前已经对课本知识进行了预习,并认真填写了“学案”,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建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3.通过对《烃的衍生物》第一节《溴乙烷》及第二节《乙醇》的学习,学生对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方法已经基本掌握。如反应机理、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等。
4.本节课授课班级是我校的理科实验班,学生的整体素质比较高,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对苯酚性质的实验设计及验证上,充分利用化学的学科特点,以实验事实为依据,以理论为准绳,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并通过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
知识目标:1.掌握苯酚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理解苯酚的化学性质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3.理解有机物中基团之间的影响造成物质性质的变化。
能力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合作能力。
2.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探究、类比推测,实验验证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类比推测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态度,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3.小组合作,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方法:类比推测、实验探究、实验验证 教学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苯酚的酸性---弱酸性的实验设计、实验探究。
3.如何证明苯酚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产物,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本步实验设计的意图是基于----由2中苯酚纳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溶液变浑浊,说明碳酸可以把苯酚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苯酚的酸性比碳酸还弱,而另一种反应产物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呢?)这里需要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需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思考,结合已有知识得出答案。
4.向苯酚溶液和苯中分别滴入浓溴水,振荡,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苯酚能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而苯和甲苯都不能,为什么?(由感性到理性,由实验事实引起学生思考,进而理解羟基对苯环的影响)。5.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分别滴入苯和苯酚,振荡,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由感性到理性,由苯酚在空气中放置显粉红色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推出它一定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通过实验得到验证,让学生体会成就感,激起学生深入思考,得出这是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产生的结果。)
6.向苯酚溶液滴入FeCl3溶液,观察现象。7.你们组还希望做哪些实验?
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论证、分组实验。
8.苯酚的哪些性质体现了苯环对羟基的影响?哪些性质体现了羟基对苯环的影响?
9.总结苯酚的性质,展示交流。
四、作业:1.根据本节课所做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2.如何分离苯与苯酚的混合液? 3.如何鉴别己烯、己烷、苯酚。
3、苯酚有毒,如果沾在皮肤上,应怎么处理?
三、苯酚的化学性质
1、苯酚的酸性(1)、苯酚和水混合以后有什么现象?体现了苯酚的什么性质?加入氢氧化钠后有什么变化,体现了苯酚的什么性质?写出相关的方程式。
(2)写出苯酚的电离方程式。
(3)比较苯酚、醋酸和碳酸的酸性强弱,如何证明你的结论?
(4)苯酚钠的水溶液是中性的吗?为什么?
(5)向苯酚钠的水溶液中分别滴加稀盐酸、醋酸溶液、通入CO2气体,有何现象?由此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6)苯酚与碳酸钠反应吗?若反应,得到的产物是什么?
(7)苯酚是一种弱酸,你能写出苯酚和金属钠的反应方程式吗?
(8)分别写出钠与水、乙醇反应的方程式。比较钠与水、乙醇和苯酚反应的反应速率。
2、苯酚的取代反应
(1)写出苯酚和溴的取代反应方程式
(2)苯酚还可以与哪些物质发生取代反应?
3、苯酚的显色反应
苯酚可以和什么物质发生显色反应?有什么现象?
红色药皂、舒肤佳之类药皂抗菌性虽强、但对皮肤、眼结膜刺激性也大,不宜使用。其实一般的香皂也有抗菌的作用。
实验问题设计:
1.设计实验验证苯酚的溶解性。2.设计实验验证苯酚的酸性。问题讨论与归纳、反思与提高: 1.醇羟基与酚羟基的异同。
2.哪些性质体现出苯环与羟基的相互影响。3.如何分离苯与苯酚的混合液? 4.如何检验苯酚、己烯、己烷?
5.设计实验证明酸性:乙酸>碳酸>苯酚,并画出实验装置图。
6.比较在相同条件(同温度、同物质的量浓度)下醋酸钠、苯酚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的pH大小 实验用品。
苯酚、药匙、滤纸(4片)、酒精灯、火柴、NaOH溶液、稀盐酸、Na2CO3溶液、NaHCO3溶液、FeCl3溶液、火柴、大烧杯、小烧杯(盛有一定量的冷水)、浓溴水、苯、CCl4、乙醇、酸性KMnO4溶液、酚酞、石蕊、蒸馏水、试管架(一个大试管、10个小试管)。【启普发生器(两个)内装药品】
自学未解决的问题:
小组讨论后仍未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案例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定性实验探究式新课。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实践。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集体意识,很好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酸式碱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
但本节课不成功的一点是由于时间的限制,致使比较重要的误差分析上太仓促,学生练的太少,掌握的还不够好,需要在下节课加强练习。
离子反应 教学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中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确实,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课程的实施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探究性学习,探究学习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一节课成败与否的关键之一是应把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学得主动。不应把学生看作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有待点燃的火把,他们有主动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和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其次是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学得生动而有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一般性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并会判断溶液中离子是否大量共存,属于技能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因此,教学中强调在教师的诱导下,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练习等方式自主获得知识,从而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