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酸碱化学性质专题试题
合在一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 + 2NaOH == X + H2O,试推断X的化学式为。
13.右图是稀释浓硫酸实验的示意图。
(1)写出图中a 仪器的名称及其作用:_______,;b 容器所盛的试剂是________(填“水”或“浓硫酸”)。(2)稀释时,若两种试剂添加顺序颠倒,将会发生。(3)现有失去标签的相同体积的两瓶液体,一瓶是98%的浓硫酸,另一瓶是10%的稀硫酸,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列举两种方法来区别它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将一根生锈的铁钉插入足量的稀硫酸中,首先看到_______,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又看到铁钉表面_______出现,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
三、探究题(8分)
15.期末化学实验老师整理药品时,拿出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钙粉末[Ca(OH)2)],他让小王和大伟对这瓶氢氧化钙粉末的组成进行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这瓶氢氧化钙是否已经生成碳酸钙(CaCO3)而变质?(2)进行猜想:
①氢氧化钙全部变为碳酸钙;②氢氧化钙部分变为碳酸钙;③氢氧化钙没有变质。(3)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下表是对猜想①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示例:
(4)反思与应用:
氢氧化钙变质是由于与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缘故,反应的化学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氢氧化钙应______保存。
B卷(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
分)
1.(07山东)下列质量增加的变化有一种与其它三种存在本质的区别,这种变化是
A.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质量增加 B.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质量增加 C.久置的生石灰质量增加 D.久置的铁钉生锈质量增加
3.铁、盐酸、石灰水、硫酸铜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四种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两圆相交部分(A、B、C、D)表示物质间反应的主要实验现象,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A.有气泡产生 C.有红色固体析出
B.无明显现象 D.有蓝色沉淀生成石灰水 A 稀盐酸
B 硫酸铜 C
D 铁
4.(07镇江改编)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有助于获得化学知识并学
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下列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呈红色,证明该溶液是碱溶液
B.将镁条放入某无色溶液中,产生无色气体,证明该溶液是盐酸
C.向露置的生石灰上,滴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证明生石灰已变质
D.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的集气瓶中,火焰熄灭,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5.有下列四种实验设计及操作,实验过程中其现象不足以说明C02与Na0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
ABCD
6.右图是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有关粒子之间反应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盐酸溶液中含有氢离子和氯离子
B.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C.两种溶液混合时,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 D.两种溶液反应前后,各种离子的数目不变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6分)
7.锅炉发生爆炸,可能是由于锅炉内水垢过厚或缺水造成的。为了防止锅炉爆炸,常采用下
列措施:
(1)通过锅炉水位计指示情况,及时向锅炉内补充水。水位计应用了原理。(2)定期清洗锅炉。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请写出用稀盐酸清洗水垢的化学方程式(写一个即可)
。8.右图是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设计的一个趣味实验,请参与实验并回答问题:
将分液漏斗里适量的水加人大试管中,使足够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完全溶解后,能观察到的现是; 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9.(07成都改编)现有失去标签的两瓶无色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某化学探究小组打算用化学方法加以区别。请回答:
在不选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的情况下,按表中方法一(示例)填写。所选试剂须属于不
(6分)10.(07福建龙岩)右图为硫酸厂废水处理示意图,排污口流出的废水用碱液池流出的碱中和。工业生产中,在测定废水(假设只含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的基础上,通过调节碱液阀控制碱液的流量(单位时间排出碱液的量)达到中和废水的目的。
已知:中和50 mL废水需要l%NaOH溶液40 mL。试求:
3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假设废水和NaOH溶液的密度均为1 g·cm)
参考答案: A卷
一、1.D提示:熟石灰、消石灰都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化学式为Ca(OH)2;HCl是盐酸中的溶质,二者不是同种物质。
2.B提示: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溶质HCl减少。3.A提示: ③④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4.D提示:NaOH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5.D提示:NaOH固体具有吸水性可作气体干燥剂,但它能与SO2反应,故不能干燥SO2。6.B提示: 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变成了碳酸钠。
7.C提示:掌握各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点,弄清复分解反应和中和反应的从属关系。
8.A提示:石灰水可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每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100份质量的碳酸钙,从溶液中析出的沉淀质量大于进入溶液的气体质量,故溶液质量减少。9.B提示:苯甲酸和醋酸都属于酸,pH小于7,具备酸的一般性质。10.D用石蕊试液鉴别澄清的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二、11.(1)CaO+H2O=Ca(OH)2(2)强烈的腐蚀性(3)服用食醋,并大量饮水
12.(1)吸收水蒸气(或吸收水分或潮解)吸收二氧化碳(或与二氧化碳反应或写化学方程
式也可)(两空答案顺序不分先后)(2)Na2SiO
313.(1)玻璃棒 搅拌 浓硫酸(2)酸液飞溅(3)①观察呈油状粘稠的为浓硫酸 ②用玻
璃棒蘸取在纸上写字,字迹变黑的为浓硫酸 ③称其质量,质量大的为浓硫酸 等 14.铁锈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Fe2O3+3H
SO4=Fe2(SO4)3+3H2O
有气泡冒出 Fe+H2SO4=FeSO4+H2↑
2232 B卷
一、1.B提示:浓硫酸吸水使质量增加是物理变化,氢氧化钠、生石灰和铁钉等三种物质的质
量增加都是因为发生了化学变化。2.D提示:二氧化碳与NaOH溶液反应
3.C提示:掌握相邻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和有关反应方程式是正确解答的关键。
4.C提示:A证明溶液是碱性溶液,但不一定是碱溶液;B证明溶液是盐酸或稀硫酸等;D证明气体是二氧化碳或氮气等;C证明生石灰含有碳酸钙,故已变质。
5.B提示:A中鸡蛋进入瓶内、C中气球变大、D中塑料瓶变瘪都是由于NaOH与CO2反应使装置内的气压减小产生的现象。因CO2能溶于水,故B中的水位上升不足以说明C02与Na0H溶液发生了反应。
6.D提示: 两种溶液反应前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数目减少。
二、7.(1)连通器(2)CaCO3+2HCl== CaCl2+H2O+CO2↑ 或Mg(OH)2+2HCl== MgCl2+2H2O 8.U型管中,a端水位下降,b端水位上升。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使试管内的气压升高。
9.提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题意即可。下面是两种可行的办法:
三、10.解:设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x。
2NaOH+H2SO4= Na2SO4↓+2H2O 8098
-3-3
mL×1g·cm×1%50 mL×1g·cm×x
-3-3
80︰98=(40 mL×1g·cm×1%)︰(50 mL×1g·cm×x)x=0.98%
答: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是0.98%。
第二篇: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学案
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班级
姓名
号数
搭档
实验时间:
【实验目的】1、加深对酸碱盐的主要性质的认识。
2、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练习滴管、试管的使用和药品添加等基本实验操作。
【实验用品】
试管、点滴板、滴管、稀盐酸、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生锈的铁钉、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硫酸钠溶液。
【实验步骤】
注意:
酸和碱有腐蚀性,实验时应注意安全!
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实验一
参考下图进行实验,比较酸和碱与指示剂的作用。
石蕊溶液滴入稀硫酸中变
色
石蕊溶液滴入稀盐酸中变
色
石蕊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变
色
石蕊溶液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变
色
酚酞溶液滴入稀硫酸中变
色
酚酞溶液滴入稀盐酸中变
色
酚酞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变
色
酚酞溶液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变
色
实验二
将一个生锈的铁钉放入试管中并加入约2mL稀盐酸。观察。一段时间后再观察。
铁钉表面的铁锈
溶液由无色变成色
长时间浸泡的铁钉表面产生
化学方程式:
除锈时要注意:。
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实验三
1、在试管中加入约1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2-3滴酚酞溶液,然后边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边不断振荡试管。
溶液颜色由
变
结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约2mL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然后加入5-6滴氢氧化钠溶液。
向上述试管分别中加入稀盐酸,振荡。
试管①产生;
试管②产生;
化学方程式:
实验四
分别取约1mL的硫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于两支试管中,滴加几滴BaCl2溶液,再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硝酸,振荡。
试管③产生;
;
试管④产生
。
化学方程式:;
。
【问题与交流】
1、通过上述实验,你能总结出酸碱盐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吗?
2、现有一瓶标签破损的白色粉末状固体如右图,小明猜测可能是氯化钠、碳酸钠或硫酸钠中的某一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该固体的成分。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第三篇:《酸碱中和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威海市温泉学校 仝淑华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和分析讨论,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利用中和反应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2.通过酸和碱反应的探究,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3.通过交流和讨论,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化学对生产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教学的重、难点及其突破】
1.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及其应用。2.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实质的理解。
重难点处理:通过学生充分合作设计方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电能模拟PH变化,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分析溶液中微粒,理解中和反应实质;科学归纳定义与实质。学生通过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体会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化学观。
【教学方法分析】
教法分析:问题探究法——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解释疑惑,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表达、感悟力等综合能力;注重学生过程评价,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重难点。
学法指导:探究学习——在合作学习探究的氛围中,自主设计、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深刻、系统地理解,并建构知识体系。
【仪器准备】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PH试纸,玻璃棒,玻璃片,试管,烧杯,纸巾,滴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视频:36吨浓硫酸泄漏,情况十分危急,有关部门紧急用熟石灰来抢险。
学生观看视频,提出问题:事故处理中为什么可以用熟石灰抢险浓硫酸?酸和碱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呢?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事例——硫酸灌装车泄漏,引出酸与碱的反应,让学生体会化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授 板块一 实验探究
教师:我们以稀盐酸为酸的代表,氢氧化钠溶液为碱的代表,开启今天的科学探究之旅。
环节一 提出问题
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了吗? 环节二 猜想假设
你的猜想是什么?让实验来说话。实验演示:向氢氧化钠中滴加稀盐酸。
教师追问:没有明显现象就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吗?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参加反应的物质在不断减少甚至消失。
教师:要证明反应的发生,可以从哪些角度思考? 学生总结:①反应物是否消耗,②新物质是否生成。教师点拨: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我们可以借助其他试剂,通过明显的现象来证明反应物消失了或有新物质生成了。
环节三 设计实验
教师:请利用桌上的仪器和药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设计出能证明你的猜想的方案。
屏幕展示要求: 1.使用什么试剂?
2.具体的实验方案是什么? 3.为么该现象能证明反应发生?
4.点评其他小组的方案时,可以从方案的可行性,以及是否需要改进等角度考虑。
组内设计方案,投影展示学生方案,学生交流并相互点评。环节四 进行实验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环节五 交流共享
教师挑选两组表述实验现象。
教师追问:为什么颜色变化能证明反应的发生? 学生分享看法。环节六 实验结论
学生总结:盐酸和氢氧化钠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抛出大问题,让学生探究活动中不断生成的小问题,达成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思考,发散思维的目的。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六个环节,研究酸与碱是否发生化学反应,体会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
板块二 探究微观本质
教师:任何宏观现象均有其微观本质,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什么盐酸和氢氧化钠会反应呢?让我们走进该反应的微观世界。
教师播放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动画。
学生观看后,交流两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并分析微观反应过程: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水分子,钠离子与氯离子仍以离子的形式在溶液中自由移动。
教师提升: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质就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水显中性。【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身对反应实质的分析,体会用微观解释宏观的科学研究方法,建立正确的化学反应微粒观。通过学生分析物质组成,达成提升学生“会用化学的眼光认识物质”的核心素养目标。
板块三 分析溶液PH变化情况
教师: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消失,溶液的酸碱性都发生了改变。向氢氧化钠中滴加稀盐酸时,溶液的PH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屏幕展示PH传感器绘制的PH图,组内交流。
学生分析A,B,C,D每一点上溶质种类、溶质微粒、溶液酸碱性、溶液PH等情况。
教师提升: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我们可以更直观的得出:该反应可以改变溶液酸碱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PH值的变化情况分析,体会PH计比PH纸更精准;同时感受酸和碱反应过程中溶液的微粒变化情况,更深层次理解酸和碱反应的实质。
板块四 归纳定义与实质
教师:这些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属于同一类反应,请写出它们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归纳出中和反应的定义。
教师:那反应实质是什么呢?我们来分析这三个反应的微观实质。
学生投影展示分析实质。
提升:中和反应能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酸和碱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比较,归纳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实质,体会归纳这一学科方法的应用;达成提升学生“能用化学语言表达物质与变化” 的核心素养目标。
板块五 学以致用 反馈训练1:学生解释“贵州松桃两车相撞36吨浓硫酸泄漏,用氢氧化钙来抢险”的原因。
教师点拨:利用中和反应能解决生活、生产和科学实验的许多实际问题。
学生自学课本。
学生交流:除了应用于医疗外,还可以应用于农业改变土壤酸碱性,工业处理废水,科研改变溶液酸碱性。
反馈训练2:学生分析斯达舒的原理。提升: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中和反应的各种应用,并运用中和反应解决生活问题,达成提升学生“会用化学思维改造物质”的核心素养目标;体会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化学观。
板块六 总结与练习
教师:总结才有收获,反思才有进步,谈谈我们这节课收获了什么?
学生自主发言,分享收获。
教师:学以致用才是真本事。一起来进入“请你帮帮忙”环节:
1.今夏威海海水浴场附近出现大量海蜇聚集的现象,有游客不幸被海蜇蜇伤!海蜇毒液呈酸性,请你帮忙,从游客身边能找到的物品中,选择可涂于患处急救的:
A.牛奶(pH约6.4)B.果汁(pH约4)C.肥皂水(pH约10)D.啤酒(pH约3)
2.食用松花蛋时常感到有涩味,是因为制作过程中用到了熟石灰等碱性原料。为减轻涩味,可在食用时添加调味品,这种调味品最好是:
A.食盐 B.食醋 C.香油 D.酱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节课收获的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方法、观念等方面的掌握情况。通过“请你帮帮忙”环节,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生产问题的能力;达成提升学生“会用化学思维改造物质”的核心素养目标。
板书设计
第四篇:酸碱盐教学策略
酸碱盐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中,酸碱盐之间关系密切,因此是初中化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中考的主要内容,更是初中与高中教学衔接的重要知识。
如何搞好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呢?我认为,在酸碱盐的教学中,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应既要符合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要符合新课程的目标要求,辅之以恰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正确把握好课标要求
老师对酸碱盐这一部分的教学要求把握偏差是最大的。虽然实施新课程已经有些年头了,但是听课过程中还是发现一部分老师还是要求过多、过高。有一部分是无意的——平时不能认真学习“教学要求”,教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跟教着辅走,跟着经验走;有一部分是故意拨高难度——新课程教材因为兼顾学生中心,学科系统性没了,上了几年下来,效果不好,干脆就回到老教材的路子上。这种过多、过高的要求,其结果是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学习负担,而且对基本的内容没强调到位,增加的部分又把学生搞混了。因此,应注意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认真按照《课程标准》备课、开展教学,进一步明确教学要求,清晰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有机重组,夯实基础
酸碱盐的学习能否顺利进行,要看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学生学习中需要书写大量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因此首先要强化训练化学式的书写,为学习酸碱盐时书写大量的化学方程式夯实基础。由于在探究酸碱盐反应规律时要考虑物质的分类和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因此需要把教材重组,提前学习物质的分类,特别是酸碱盐的分类。使学生能从酸碱盐的组成特征来区分物质类别,并通过顺口溜、口诀等强化记忆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只有强化了这些知识,夯实了基础,才有可能学好酸碱盐。
三、重视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知识
教师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好演示实验,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要重视学生的探究实验,尽可能多地创设学生实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归纳酸碱盐的反应规律,掌握酸碱盐的性质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等能力。如在学习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时增加实验:请同学用导气管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吹气,观察能否反应。由于没有明显现象,学生都以为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此时老师向溶液中慢慢地滴入稀盐酸,让同学们注意观察,发现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已经变了质,并得出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方法之一是加入稀盐酸。通过这些实验的直观现象,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这个知识点,并且由于学生对这些实验有较浓的兴趣,印象非常深刻,知识掌握非常牢固。
四、在重点知识的教学上要把握好“度”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酸碱盐教学的度呢?这是所有初中化学教师十分困惑的问题,一方面,平时的教学辅导书和考试在酸碱盐方面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如果教得简单,学生在一次次练习中与考试中常常会“碰壁”,信心就会消磨殆尽,学习的兴趣也会无影无踪。如果教得“到位”一部分接受能力比较差、理解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就会感到很痛苦,听不懂,甚至遇到酸碱盐题目就发晕。那么,准确把握酸碱盐的教学的难度至关重要。下面举部分例子进行说明:
在探究酸碱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时,可以通过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每组的实验药品不同,每组做四个实验,其中两个实验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另两个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从实验事实中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最后安排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掌握该规律。
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对于判断酸碱盐之间能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非常重要。从反应物来看,碱与盐反应,盐与盐反应时要求反应物都是可溶的,从生成物来看,要生成气体、沉淀或水。这一部分知识,对于高中学习离子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因而,对于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按照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我们可以这样处理:一是务必要教会学生怎么使用溶解性表;二是在实验中尽量多地展示常见酸碱盐的样品和对应的溶液,让学生感知它们的颜色、状态,再仔细观察教材中的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分组讨论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指导学生结合规律去感知,而不要死记硬背;三是编顺口溜记忆溶解性表。如:钾钠氨盐硝酸盐,都能溶于水里面;氯化物除氯化银,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碱溶钾钠铵和钡,碳酸只溶钾钠铵;微溶只有三四个,悄悄记在心中间。讲授元素化合物知识要尽量利用实物和实验。以物质的性质为线索,把有关物质的制法、用途、保存方法等知识串联起来。教师在讲解酸碱盐知识时,在新授课中须要通过实验,结合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概括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在复习课中,须要指导学生联系已知的事实和理论进行演绎推理,得出酸碱盐性质的知识网络图。在习题课中,通过难度适中的多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
五、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学科,与生活实际有较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生活事例出发,引出化学知识,并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或社会中存在的现象。如炒菜时在铁锅中加食醋有什么好处?蚊虫叮咬后又痛又痒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在学习盐酸时用家庭用品洁厕净中含有盐酸,它能除去厕所中的水垢,引出盐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学了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氯化银后,立刻引入:自来水中存在盐酸,有些不法分子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骗人,你能揭开不法分子的骗人勾当吗?当学习了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硫酸钡时,马上引入:已知可溶性钡盐有毒,在医院做肠胃透视检查身体时,要服用“钡餐”—— 硫酸钡,但误服碳酸钡会引起中毒,解毒方法之一是服用一种泻盐硫酸镁,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加深对酸碱盐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寓学于乐。
六、教学要循序渐进,阶梯式螺旋上升
酸碱盐知识难度较大,在新课进行中不能追求教学进度,不求量,但求质。可适当放慢进度,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给学生消化吸收练习巩固的时间。新授课练习时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课要起点低,小坡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实际上,以上补救知识缺陷、补充同类反应等多种措施,都会使教学进度慢下来。如果教学进度过快,学生还未理解巩固就向下进行新课,做成了夹生饭,即使再回锅也不容易蒸熟。学生尚未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又会产生新的认知障碍。
七、适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通过实验,可指导学生归纳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在复习中,可归纳物质或离子共存的条件、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必须记住的常见沉淀、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的判断方法等,这些归纳,可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形势在不断变化,教学策略也要相应变化。只有因时制宜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总体成绩,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酸碱盐-教案设计
酸碱盐-教案设计
一、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二、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
黑色CuOC粉MnO2Fe3O4
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
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 CuSO45H2O
绿色Cu2(OH)2CO3
2、溶液(多为无色)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 溶液、FeSO4
溶液、Fe(NO3)2
溶液黄色溶液(铁盐溶液)FeCl3
溶液、Fe2(SO4)3
溶液、Fe(NO3)3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
溶液、CuSO4
溶液、Cu(NO3)2
溶液蓝绿色溶液-CuCl2
溶液(较浓)
三、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