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力推进道德课堂建设 走好教育生态文明之路(定稿)
全力推进道德课堂建设
走好教育生态文明之路 ——在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田保华(二○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同志们:
众所周知,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一定程度上说,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市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既满怀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又冷静地审视着教育的现实。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一直站在为学生一生负责的高度,深深地思考着一个永恒的命题:课堂,究竟该拿什么献给学生?
自2001年,金水区作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率先启动新课程实验以来,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来,为破解“这一命题”,全市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始终站在文化变革、文化再造的高度,紧紧抓住课堂教学、校本教研、质量监控等三个关键环节,致力于新课程的新课堂建设,校本教研研究课堂,质量监控监控课堂,促进了课堂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了新课程实施品质的不断提升。校本教研,从理论建设、制度建设的层面上,回落到了“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这一“粗糙的地面”。质量监控,从单一的成绩分析,提升到了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过程、学习状态和师生精神共同成长的关注。课堂教学,从课改初期的无所适从、甚至盲从,一步步走向了成熟与理性;从关注课堂方向,到关注课堂道德、关注课堂生命,到关注课堂文化(课堂生态)的重建;一步步走上了“构建道德课堂,提升师生生命质量”这一教育生态文明之路,确立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题与目标。十年来,我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在研究中前行,在反思中发展,走过的是一条问题持续解决、注重成果积累、不断生成提升的持续生长之路。如果说课改之初,相对于过去的旧课堂,新课程所要求的新课堂是个什么模样,我们还不十分清楚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是清清楚楚了:那就是“道德课堂”。道德课堂,是我们源于过去的旧课堂教学中道德缺失、不道德和反道德的一种教育主张。构建道德课堂,提升师生生命质量,既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努力达到的目标和境界。
一、道德课堂的理念
道德课堂,是在郑州市课改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高品质的课堂形态;是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学习生态的课堂,是能够很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课堂,是一种德性化、人性化、生命化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家园。推进道德课堂建设,就是要改善教师的教学生态,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态,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享受到幸福和快乐,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
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课堂是生活,同样也离不开道德。课堂即生命,是教师、学生延续、发展生命的地方,若将善待学生生命落实到课堂之中,课堂定然是鲜活的,富于人性的;而道德缺失的课堂却很容易使教学转化为一种机械的、单调的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疲惫、厌烦、焦虑等感受。长此以往,必将扼杀师生鲜活的生命形式,恶化他们的生存状态。因此,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的理念,从道德自觉的高度,去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审视那些不道德的教育现象,努力的加以改进和完善,使我们的教师在道德的环境中进行有道德的教学,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使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都合乎道德的要求,让我们的课堂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我们认为,教育即道德: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道”的途径,至于“德”之目标。所谓“道”,即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所谓“德”,即生态:围绕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目标而建构的课堂生态。
道德课堂的理念,与新课程“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相一致;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相一致;与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相一致: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掌握住学习的方法,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获得价值引领与价值认同,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与发展。
道德课堂的理念,与《说文解字》对“教育”一词“内涵”的精辟解释相一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必定包含着教人做人、使人为善、使人向善的意图和努力。教人做人,使人为善,使人向上,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道德标准;满足了这一标准的活动或影响,才堪称是“教育”。
道德课堂的理念,根植于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可以从《道德经》中去寻根:“道”,即天道,即自然规律;阐述的是合乎自然规律,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德”,即人德,即人生的行为准则;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从事于德者,同于德。
如果说“道”是形而上的,那么“德”则是形而下的,其目的是学道以行德,以道而成德。围绕“道”“德”二字,我们要重新建构四个全新的概念:即学道、学德;师道、师德。
学道,即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规律、成长规律。道德课堂,核心是尊重学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是合乎规律、尊重规律的。
学德,即学习生态,构建和谐、生长的学习生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情感收获。道德课堂学德的构建是以“小组学习”为形态,以“独学、对学、群学”为基本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课堂又以展示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课堂认为,展示是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
师道,即教师的角色。道德课堂认为,教师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助理,是学生的学长,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与学生是平等的同伴关系。实现了这种角色转变的教师才称其为“道德教师”。角色即人格,离开了“道德教师”这一角色,教师便缺失了“人格”。道德教师的基本品质是发现学生、研究学生、基于学情和指导学法,即从“四学”出发,高度认识并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师德,即相信学生。道德课堂认为相信学生就是师德。过去的旧课堂因为施教者不相信学生,所以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由此造成了教师普遍的包办、代替、灌输和强迫。在这种背景下,所谓学生的“学”,只能是有限学习。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道德课堂的师德,强调师生之间构建“学习共同体”,课堂上要处理好与学生、文本、环境、教学资源和经验的关系。
在传统意义的课堂上,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者,扮演的是“二传手”。这种角色的错位,往往导致灌输式、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学生的抵触性较强,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正是这种教师角色的错位,才导致了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被异化,造成了师生关系的扭曲和变异。道德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师尽快完成教师自身角色的重新审视,尽快完成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重构起“平等、尊重、信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构建道德课堂的实质就是在养心,既是在养我们教育者自己的心,也是在养学生的心。“养心”是教育的本质所在。甲骨文中的“教”字,右边的“文”中有一个“心”字,几经演变,那颗“心”不见了。从本质上讲,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心灵”是一切经验的基础,他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欲望使我们存在,而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一个人的快乐与幸福,不是由你获得了多少来决定,而是决定于你感受到了多少。教育之道,道在心灵。毫不客气地说,如果孩子们的心灵没有被教师感应到过,一切教育都是没有用的,教育的本质将离我们越来越远。因此,教育应该回归到心灵深处。
二、道德课堂要求教师必备八大教学素养
道德课堂,不仅仅是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育德问题,也不仅仅是研究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问题;而是研究课堂教学的德性问题、人性问题,研究解决课堂教学的目的、行为和结果的一致性问题。
道德课堂要求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从道德自觉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审视那些不道德的教育现象,努力加以改进和完善;使自己在道德的环境中进行有道德的教学,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都符合道德要求,使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让课堂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道德课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秉承道德的准则,使用“合道德”的方式,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在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幸福,获得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就是最大的课堂道德。这正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具体体现。
道德课堂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学生学习的主权;通过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实施“独学、对学、群学”三种学习方式,抓好“课前、课中、课后”课堂三段,构建“先学、展示、反馈”的课堂流程,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提升每一堂课的课堂质量。
道德课堂最终要实现质的飞跃:教师把教学变非理性教学为理性教学,把教学变体力劳动为智力劳动、智慧劳动,把课堂变知识课堂为情感课堂,变“教本”为“学本”;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单纯依赖教师为自主、合作、探究;最终形成师亦生、生亦师,师生相长;兵教兵,兵练兵,兵兵互动的课堂生态,实现学生学习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共同提升。
因此,推进道德课堂建设,任何一位学科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八大教学素养:
一是回答好三个问题。任何一位学科教师、任何一节课都必须回答好三个问题:(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问题: 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哪里?教师要回
答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问题。(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回答不好这三个问题,一定不是一节好课。
二是具备三种基本能力。即设计教学的能力(编写学习指导书、编制导学案)、实施教学的能力(构建课堂生态)、评价教学的能力(达标测评、跟踪发展)。设计教学的能力是基础,实施教学的能力是关键,评价教学的能力是保障。不具备这三种基本能力的教师,一定不是一位合格教师,也一定不是一位好教师。
三是把握三个前提。即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把握不好这三个前提,教学设计就无从谈起。
四是做到三个读懂。即读懂课标和教材(学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不懂得“课堂,究竟是谁的?”,既是师道问题,又是师德问题。
五是完成六个转变。即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教学,既是新课程的要求,又是师道的要求。
六是明确课堂方向。课堂教学,要有效的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目标的虚化;有效地把握和利用课程资源,避免教学内容的泛化;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把握教师的引导性,避免教师使命的缺失;既要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又要力求避免教学过程的形式化。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坚持教材是基本资源,灵活运用、扩展、开发、构建多种教学资源;坚持真正“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性;坚持以启发探究式教学为主,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
七是解读课程标准。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是学科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如果不进行学科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就是一句空话!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从基于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出发,科学设置符合“学情”的学习目标,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实质上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二次开发)问题,也就是国家课程在本校的有效实施问题,更是学科教师的学科能力问题。不会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二次开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
八是构建道德课堂生态。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推进课程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文化的传承。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在“营造”着一种课堂文化氛围和课堂生态,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和自然成长。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文化(生态)问题;可以说,课堂生态
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构建道德课堂生态,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教学活动,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倡导以问题为纽带、进行启发探究教学,实现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通过倡导合作学习,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
三、推进道德课堂建设的十大行动策略 一是“让教学回家”,即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先学”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也就是学习方式的重建。“后教”就是以学论教,即根据学生的学而教,是对学的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学”是教师的准确定位,教师必须超越学生的“先学”而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道德课堂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其核心是学习观和学习方法的变革,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是学习方式的重建和课堂教学重建的支点。要达到的目的是“少教多学”。
二是编制导学案(教学指导书、学案、调节教学案、学习卷)。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抓手,一开始是学生学习的“学步车”,然后慢慢过渡到成为学习的路线图和导航仪。编制导学案的实质,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二次开发);核心是“教材”变“学材”,解读课程标准的成果即生成导学案。
三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围绕学习小组构建“动车组”系统,同质异组,异质同组,组内结对。实现“兵教兵、兵练兵”。
四是实施“独学、对学、群学” 三种基本学习方式。
五是抓好“课前、课中、课后” 课堂三段,即构建“大课堂”概念。六是建构具体的课堂流程:“先学、展示、反馈”。流程承载着规律。“先学、展示、反馈”是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
七是重视“先学”。先学,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没有充分的先学,就没有精彩的展示。先学,是一条教学规律,不是可用可不用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预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八是突出“展示”。突出学生的“展示性”学习,主张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展示,是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
九是强调“反馈”。抓好对子之间反馈、小组长组织反馈和课代表对本节课全体学情反馈,每一位学生通过整理学案,完成个人自我修复。
十是制定评课标准,即评课三看:看状态,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状态;看过程,学习即经历体验,缺少过程就没有学习;看成果,让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
构建道德课堂,我们只给理念,不给模式。我们不主张确立道德课堂的固定模式,只设立了基本的课堂教学“通用原则”和“基本方法”。我们倡导各学校基于校情和学情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学习内容、不同教学情境下都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课堂形态。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郑州一中的“主体课堂”、七十四中的“理解课堂”、五十二中和师院附小的“生命课堂”、荥阳三中的“全参与课堂”、107中学和中原区的“生本课堂”、纬三路小学的“情智课堂”、惠济区的“和谐课堂”等等,都是道德课堂的有效的呈现形态。
构建道德课堂,重在行动研究。我们不应该把道德课堂神秘化、复杂化,而应该简单化、行动化。道德课堂在哪里?就在我们身边!推进课程以来,我们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为提高课堂效率,采取的任何改革措施,都是构建道德课堂的有效举措。各县区、各学校一定要按郑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关于构建道德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的要求,做到校校有课题,人人有课题;人人参与研究,人人参与实践,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意识品质和行为品质不断提升。我们已经行走在道德课堂的路上,今后的任务是要走得更扎实、更有效,走好这条教育生态文明之路!
课程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有一种智慧叫行动。行动就是改变,持续的行动,持续的改变,智慧的生成自己的事业。有一种品质叫坚持。坚持就是突破,持续的突破,持续的生成,持续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以有效地实现专业引领。坚持就是进步,坚持就是成长,坚持就是引领。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追求。做一任校长,就要让学校的品位有新的提升。“做了牛,就不能误春”。我们一定要肩负着责任,满怀着激情,去追求自己教育理想、教育梦想的实现。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净化,品位和境界得以提升,去享受高质量的教育人生!
第二篇:推进道德课堂坚持教育生态文明
推进道德课堂坚持教育生态文明
——来集二初中学习田保华局长讲话精神汇报材料 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在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力推进道德课堂建设,走好教育生态文明之路》,提出了课堂改革的关键是构建道德课堂这一全新的命题。指明了学校工作的方向,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我校对田局长的讲话精神做了认真的传达,对今后的学校教学工作做了安排部署。
一、领导重视,专项学习会议内容
10月28日,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在郑州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全力推进道德课堂建设, 走好教育生态文明之路”的重要讲话之后,我校全体教职工在校长的组织和主持下对讲话内容进行了专题学习。通过学习我们沉思:到底怎样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认真的学习着,思考着。面对当前课堂上存在的问题,田局长专门对“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说:一个教师必须回答好三个问题: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如何确信自己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这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这些问题在提醒我们教师必须把目标、过程方法及教学评价牢记在心,检验自己的课堂教学。
通过学习,我校全体教师对道德课堂及教育生态文明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认识到,道德课堂就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高品质课堂形态,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秉承道德的准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愉快和幸福,得到 1
学业与身心全面发展。而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这就是最大的课堂道德。这也正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具体体现。
在传统意义的课堂上,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者,这种角色的错位往往导致灌输式,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学生的抵触性较强,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正是这种教师角色的错位,才导致了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被异化,造成了师生关系的扭曲和变异。道德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师尽快完成自身角色的重新审视,尽快完成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重构起“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先学”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也就是学习方式的重建。“后教”就是以学论教,即根据学生的学而教,是对学的的再创造。
二、深入领会,学习会议精髓
“构建道德课堂,提升师生生命质量,既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努力达到的目标和境界。”这既是田局长对全市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赋予的历史重任。
众所周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来源于课堂,学生的“苦学”与“乐学”、“死学”与“活学”、“难学”与“易学”、“学会”与“会学”等各种关系都在课堂内进行的,因此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把握好三个问题,即:你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学习目标)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学习策略)你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学习结果评价),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努力探索和研究,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到知识,在积极、愉快、兴奋的环境下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田局长所提出的道德课堂是新课程形势下的一种高品质课堂教学形式,作为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努力探索,在不断地尝试与失败中总结经验,改变我们已有的教学模式,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轻松,使我们的学生学的更有兴趣。通过学习,我们对“道德课堂“有了更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道德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这其实就是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到的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喜悦等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学习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
田局长指出,推进道德课堂建设,教师要完成六个转变。即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
教学,既是新课程的要求,又是师道的要求。我们认为,我们学校的课程改革推进了这么多年,虽然课堂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知识本位、应试本位和分数本位的课堂教学现象依旧存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仍然充塞着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究其原因,田局长的话可谓一语中的:“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和“虚假自主、虚假合作、虚假探究、虚假渗透”。对此,我们确实应该深刻反思,真正树立“道德课堂”的思想意识。
三、积极落实,营造道德课堂
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我为构建道德课堂建言活动。让大家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背景下课堂的不道德之处。要求教师杜绝课堂中的不道德行为,列出自己为构建道德课堂的行动计划。利用周三教研活动时间,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发言。让每位老师畅所欲言,谈一谈自己对道德课堂的认识以及今后怎样做才能达到构建道德课堂的要求。
1、统一思想,端正认识。学校在统一组织学习田局长讲话后,各教研组就组织教师积极进行讨论,大家纷纷表示:在课堂上只有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自主、自由,给学生心灵放飞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加强平等、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学生就会创造出奇迹。
2、加强课堂规范,提升课堂品位。本学期,学校加强了课堂教学常规的督促和检查力度,坚持一周一次学科教研组教研会,单双周检查教师学案、听课记录,教师全员参与校级课堂教学达标评优活动,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互听互评活动。
3、深入课堂反思,不断进行课堂诊断。教师每上完一节课后,都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预习方法的指导,“学案”的使用等方面是否真正体现有利于学生的预习,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思想方面,是否突出“三个促进”,即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科建设发展;在教学目标方面,是否有长期、中期、近期目标,是否有教学目标、改革目标、研究目标;在教学资源方面,是否善于发掘、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通过学习研讨,我校教师对建设道德课堂达成了如下共识:道德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高品质课堂形态。道德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家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秉承道德的准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愉快和幸福,得到学业与身心全面发展。道德课堂关乎学生的健康发展,关乎祖国的明天未来,切不可等闲视之。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会议精神为指导,规范课堂教学行为,让课堂真正成为合乎道德的课堂,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力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突出重点强化措施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杨店镇党委、政府
2011年10月29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几年来,我镇以“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为目标,不断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强化措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先后获得了省级文明乡、省级卫生乡、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省级旅游强乡镇、省级绿化模范乡镇等荣誉,并成功实现了撤乡建镇。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实施农田水利和土地整治项目为契机,着力培育生态高效新产业
去年以来,我镇认真实施了国家级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工程项目,形成了3万亩的高标准方田,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增强了抗灾能力和发展后劲,为推进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打下了坚实基础。按照全县农村六大重点工程的部署要求,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形成了王楼西兰花、于村山药、曹营牛蒡、泗汶胡萝卜四大规模种植基地5000余亩。按照建设核桃大县的要求,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建成了彩山、文山、武山、九顶莲花山核桃、樱桃特色林果基地6000余亩,将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积极探索推进社区加产业、商贸进社区模式,按照新建社区复垦土地不少于20%的比例用于发展产业项目。目前王楼社区形成了:金银花种植基地、朝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和服装加工项目,可解决就业岗位1000多个,实现了农民就地工人化。大力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创食品、王海獭
1兔养殖,已发挥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下一步,我镇将着力实施好国家级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现农田整治全覆盖,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二、抓住驻地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两大重点,全力打造优美宜居新环境
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是镇党委、政府近几年来的工作重点和目标。2007年,我镇对镇驻地郭军路段南展北延,进行了开发改造,高标准完成了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扩大了驻地小城镇的规模,打造了优美宜居新环境,提升了集聚和承载能力;2008年在王村南建设了千米迎宾大道;2009年建设了庙口至路村仿古民俗商贸街;2010年建成了民俗文化展馆,集聚了人气和商机,提升了杨店南大门的对外形象,打造了杨店跨越发展的新名片。确立了“一城三园六社区”的规划布局,以新型农村社区为抓手,大力实施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程,先后启动建设了滨湖、王楼、泗汶三处社区,新建住房40万㎡,回迁入住2100户。每个社区都实现了污水处理、垃圾运送、社区物业、老年公寓、农机大院、农家菜园“六配套”,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实现了社区和谐共建。对宜林荒山、荒滩、沟渠、村庄周围和农田林网进行了高标准植树绿化,改善了生态环境。坚持抓点、带线、促面,全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抽调一名领导干部靠上抓,组建了环境综合整治执法大队,配备专车,统一着装,聘用64名保洁员,健全了长效机制,形成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整体合力。
三、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大力倡导文明健康新风尚 每个新建社区都建设了高标准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文化健身广
场,实现了办公有场所、服务有平台、活动有阵地。社区服务中心设有“一厅九室三市两栏一园一校一场”,为开展“乡村文明行动”搭建了物质载体。实行机关干部服务进社区,为群众提供惠民补贴、计生服务、劳动就业、新农合报销等全方位服务。社区成立了老年体育协会、民间艺术展演队等群众组织,定期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节庆文化演出等活动。组建了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为社区党员设岗定责,设立了社区卫生保洁岗、治安巡逻岗、致富带富岗、扶危济困岗等不同岗位,党组织和群众的关系更加融洽。通过农村环境面貌的变化和提升,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提高了,全镇上下重视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更加浓厚。
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精神为动力,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为抓手,继续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快进度,全力推进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建设,为建设产业发达、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新杨店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第四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我们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战略路径,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又同时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而具有几个鲜明的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从以前的“征服自然”“改变自然为人类服务”,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自然,恢复生态”转变。
其次从目标看,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走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那么如何建设中国生态文明?
(一)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更加科学利用自然为人类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五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全力建设美丽常熟
——《中国梦·江苏篇章》专刊约稿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美丽常熟
常熟市环境保护局
2014年是确保“十二五”环保规划顺利完成的关键之年,全市环保工作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以及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严守生态红线,狠抓污染减排,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强化执法监测监管,着力提升治污水平,切实解决环境突出问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把常熟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生态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现代江南名城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抢抓历史机遇,立足部门职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规划的实施,发挥环保牵头部门作用,明确生态文明示范市的创建目标,着力打造两大体系,即市、镇、村三级联动体系和园区、社区、企业三级共建体系,力争建成1-2个生态文明镇和一批生态文明示范企业,建成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二是提升理念,营造氛围。以纪念“65”世界环境日为抓手,组织开展层次更高、周期更长、影响更广、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系列宣传活动,建设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做好先进典型的挖掘宣传;同时,要更加重视畅通公众参与环保的渠道,深化环保志愿者活动,做到公益活动广泛、社区教育常态、生态知识普及。三是突出重点,工程推进。根据苏州市委市政府对2014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的任务分工,编制《“十大工程”2014实 1
施方案》,并推动建设,同时扎实推进我市新一轮生态文明三年(2013-2015)行动计划的重点工程项目,会同市委督查室建立起生态文明工程项目督查机制,切实支撑美丽常熟建设。
二、全面完成污染减排任务。污染减排任务是“十二五”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我们将紧扣减排目标,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程建设力度,持续提高减排管理水平。一是抢进度,力争超额完成序时进度。对照“十二五”减排目标任务,在前三年完成削减比例的基础上,明确剩余两年的任务,重新排定剩余两年的减排工程项目并督查实施,力争所有项目在2014年底前全部形成减排能力,超额完成“十二五”减排序时进度。二是抓工程,落实减排“八大工程”。尽快启动工程建设,稳步推进项目进度。结构减排求落实,要加快推进印染行业综合整治;加大热电整合,推进热电厂及燃煤分散锅炉关停;加快清洁能源使用,完成沙家浜区域50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项目建设。工程减排求进度,全面完成全市火电企业机组以及热电企业锅炉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同步改造,提高烟气工程完成率;加快推进城西污水厂、东南污水扩建工程,完善生活污水收水管网建设,不断提升污水接管率,加快农村分散式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切实提高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率,加快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小规模养殖场的关停并转。管理减排求执行,强化监管效能,不断提升治污设施运转率、排放达标率、黄标车环保检测率,逐步降低煤炭含硫率。三是求创新,突破减排增量难点。积极探索开展排污权交易工作,拟定相关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将总量指标经济化;同时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污染物总量区域平衡管理办法,建立总量
预警制度,提前告知各板块主要领导区域总量使用情况,提高环境资源意识,形成倒逼机制,提升地方政府减排动力。
三、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作为环保职能部门,我局始终把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第一要务。一是切实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编制《常熟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2014年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明确当前和近阶段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其他各项重点工作,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及时启动燃煤锅炉整治,重点开展禁燃区建设和建成区、集镇区、开发区10T/h及10T/h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及20T/h以上燃煤锅炉脱硫、脱硝、除尘提标改造;推进印染、化工、电子等重点行业企业废气污染治理,解决一批废气污染突出问题;强化机动车尾气监管,实施第二阶段高污染机动车限行,会同相关部门共同推进老旧机动车淘汰工作;完成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调查工作,摸清全市涉及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工业源、生活源、流动源以及其他源基本信息和产排污水平,编制出台《常熟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二是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全力做好望虞河和阳澄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工作,及早制订计划,完善推进机制,加强督查考核和技术指导,确保任务完成。增加自动监测的覆盖面,在全市主要河道推行断面长工作机制,定期通报断面水质监测分析结果,使各板块主要领导及时了解各自区域水质情况。开展以印染、化工、货架等重污染行业为重点的综合整治,督促指导两个化工园区对照上级要求以及整改计划,落实相关项目推进,完善监测监控预警体系建设,提升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防控能力。落实最严格的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持续推进饮用水源地预警平台建设,完善水源地巡查联动机制,定期组织开展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污染处置应急演练,提高饮用水源地应急保障水平。三是切实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开展污染场地调查,注重土壤修复。加强与国土、经信、规划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强化污染场地跟踪管理,建立搬迁、关闭企业场地备案制度,逐步对拟再开发利用的污染场地开展风险评估和场地修复。
四、全面强化环境监测监管。以维护环境安全为核心,保障群众健康为目的,进一步创新监管模式,加大执法力度,实现环保执法新突破。一是专项执法要有创新,明确新的“百千万”目标,即环境标准化企业超百家,环境信访压降1000件,环境监管进厂超过万家。要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重点排污单位为重点,强化环保后督查,确保污水排放达标;要以环保专项行动为抓手,严格落实“三严”执法要求,对环境违法行为 “零容忍”,营造全社会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的浓厚氛围。二是挂牌督办要有实效。继续会同纪委监察部门,对群众反映强烈、污染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环境问题实施挂牌督办,通过部门联动、板块协同,解决一批环境热点难点问题。三是联动执法要有效果。继续加强与公检法等政法部门的联动合作,做到机制常态化,执法规范化。充分发挥公安局派驻警务室作用,查处典型案件,形成震慑威力;继续加强与法院合作,提高环境执法处罚的执行力;加强与检察部门合作,健全环境执法法律监督机制。四是环境信访要有下降。优化环境信访调处机制,高度重视初信初访,继续实
施环境信访通报制、约谈制、限批制、分流交办制等制度,提高处置的及时能力;加大积案化解力度,提高重大信访处置能力;完善市镇村三级调处网络,提高协调处置能力;力争实现“三下降一提高”,即总量、越级、重复信访数量下降,满意率有提升。五是环境监测要有保障。确保监测数据及时准确、真实可靠,做到实时发布、及时上报、对异常情况进行反馈分析;继续加强饮用水源地、乡镇地表水自动监测以及大气灰霾子站监控系统建设工作,新增一套多参数饮用水源地监测监控系统、建设6个镇域主要河道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工作,摸清灰霾形成原因,不断完善灰霾监测监控系统监测能力。拓展委托监测业务,加强监测数据审核,积极探索环保业务委托监测新路子。
五、全面加强队伍能力建设。2014年我局将持续推进服务品牌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加强能力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的环保队伍。一是服务发展创新高。继续畅通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实施环保行政审批服务效能改革,服务重点项目,开展服务经济挂钩企业结对服务活动,局领导挂钩分工,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同时严把项目验收关,实现环境监管与服务的高效融合。二是智慧环保再创新。加快推进“智慧环保”云平台建设,完善各类业务系统,开发环保企业服务门户,扩展各类环境和污染源的监控手段,使该平台成为环保管理决策和服务基层企业的重要技术支撑手段。三是环境信息要公开。做好重点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工作,将40个国、省控重点排污企业的基本情况、环境监测、总量控制、污染防治、等8个方面的环境监管信息在常熟环保网站上进行全面公开,自觉接受公众监督,督
促企业更好落实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此外,对于行政处罚企业名单每月进行公布,对于重点违法典型案件每季度进行曝光。四是队伍素质要提升。重点开展创先争优系列活动,即,“争做执法标兵、争当环保卫士”竞赛活动和“树形象、塑正气”教育监督活动。要通过开展主题活动,进一步增强主动意识和服务意识,提升监管水平,强化廉政建设;建立起一套预防职务犯罪的机制和依法行政的监督机制,将会同监察局继续开展突出环境问题联合督查、环境信访督办问责、重点流域行业综合整治、行政执法重点案件的抽查督查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