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推进道德课堂建设
积极推进道德课堂建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教学中的道德课堂建设工作势在必行。在中牟县教体局举行教学工作会议后,我镇各中小学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教体局会议精神,进一步结合本校工作实际情况,完善工作管理制度,调整工作方法,组织和带领广大教师积极开展道德课堂建设工作,认真学习领会郝新岭局长讲话精神,按照县教研室《关于学校道德课堂观察的指导意见》。具体安排本校工作的实施步骤,积极推进了我镇道德课堂工作建设的顺利开展。但是根据中心校了解情况,在工作过程中,还有部分教师对道德课堂建设工作中的某个环节领会的不够深刻,这就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切合实际情况编制“课堂纲要”、“导学案”和“作业规划”,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编写以上三个文字材料前一定要在充分了解教材结构、学生
学习情况、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差异等情况后,才能开始动笔编写。只有这样,编写的材料才能有助于教学,才能帮助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例如编制导学案,故名思议,导学案即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那就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能脱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体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编写导学案前要精确把握教学目标、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才能选择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才能设计不同层次的反馈练习题而适应全体学生,我们的课堂才能面对全体学生,才能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使一个学生落伍,我们课堂才真是道德课堂。
二、努力做好道德课堂的课堂观察活动
课堂观察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推进课堂建设,各校要积极组织校内
各教研组积极开展课堂观察活动。要根据教体局的指导意见组织教师开展 1
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1、认真搞好学习小组建设,完善课堂观察活动的各项工作机制,确保课堂观察活动常态化、规范化。
2、开好课前会议。课前会议对整个课堂观察意义重大,观察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自己的观察点,以及自己的观察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被观察教师做到哪些等,做到在观察前心中有数。
3、做好课堂交流,每个观察教师都要在交流时根据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实际感受而说出自己对观察课的看法,要结合课堂过程中的实际环节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供大家讨论,究竟哪种方法更适合学生学习,供智者在以后工作中验证。
4、做好课堂观察的反思体验,教师在课堂观察后要认真撰写观察的感受,即教学反思,被观察教师要根据在交流过程中观察教师的交流情况,写出自己本节课的完善方案。教研组要写出观课总结。
三、不断学习、积极参与、逐步提高
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学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我们广大教师,身处时代大潮中,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跟随时代的发展,做一个敢于踩着时代浪尖的弄潮儿,那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学习,每个教师必须弄通道德课堂工作的理论知识和驾驭课堂的技能,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在学习中提高,在学习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做一名知识功底深厚、教学技能精湛、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效果优异而深受广大师生爱戴的新时代教师。
第二篇:坚定不移的推进道德课堂建设
坚定不移的推进道德课堂建设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耿庄小学
余新莉 2011-6-27
坚定不移的推进道德课堂建设
耿庄小学 余新莉 2010年暑假,教育局通知:每位老师认真在网上学习田局长精心制作的道德课堂课件理论,并写出自己对道德课堂的认识和见解,开学后,一位即将退休的焦老师说:“暑假让学的道德课堂理论,真不错,如果能扎扎实实去做好,真是一件大好事!我很赞成道德课堂的观点。”作为校长,对我触动挺大的。一位老教师,他对校长说出这样的话,试问:他图得什么?我很感动!当时,自己在心里就默默地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道德课堂坚持做下去,做好!因为我年轻,工作经验不足,所以老教师提的建议,说的每一句话,我都会牢牢的记在心里,常常细细的去体会。
经过暑期的学习,老师们已经对道德课堂理论有了初步的认识,个别教师已经慢慢尝试着去做。今年开学,在经开区教育局“8347”计划的科学引领下,特别是“三项改革”中的学区制改革,本学期在我区做的比较扎实。唐保华局长和戴红燕局长对课堂教学改革力度非常大,极为重视,多次召开全体校长会,听取校长们的意见和建议,上下达成一致以后,全面铺开,道德课堂建设工作在我区如火如荼的开展,每位教师投身其中。
学区制开展道德课堂建设期间,老师们出现一些困惑,教育局的领导和教研室人员立即组织教师培训,并且分学科、目标非常明确的组织培训,让老师明白了“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和“导学案”的书写、设计以及教学中如何科学有效的实施。听了局领导的报告之后,我明白了许多,相信老师们也是如此。
我们学校首先领导班子统一思想,多次学习道德课堂理论,特别是道德课堂建设十八条(教师必备的八大教学素养、十大行动策略)。我们成立道德课堂建设组织,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领导班子成员、骨干教师任组员,每位组员担任的都有任务。余校长负责道德课堂诊断,王副校长负责引领全体教师制定课程纲要、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导学案的制定和实施,辅导员申老师负责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工作,孟老师负责教师成长记录袋的工作,赵老师负责全体教师课题的研究工作。有了明确的分工和较深刻的认识之后,全体教师多次学习,特别是十大行动策略中的第六条:先学、展示、反馈,第十条:评课三看:看状态、看过程、看结果。我校以此为突破口,首先营造道德课堂建设的氛围:做条幅、做版块、结对子听评课诊断、业务学习、撰写读书笔记„„.学校每周一早上召开道德课堂建设组织成员会,各自对负责的那块工作进行汇报总结,汇报进展困惑、困难,布置本周工作。学校要求每位成员要把学期目标分解成每周目标,使老师周周有事做,并不感觉很吃力,到了学期末,就自然的把该做的工作都做完了,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我们就是要,在学校的引领下,老师们一口一口的吃饭,也不撑着、也不饿着。每周、每期都有提高。
下面就具体工作作以汇报:
一、学校灵魂 结合这几年我们走过的教育之路,再和许多专家的教育理念相比,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多次会议讨论,在建设书香校园、道德课堂的基础上,我们实施“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完善人的生命价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人和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我们要培养涵养教师、儒雅学生。营造求真、至善、尚美的校 风。我们的校训:读书改变命运,习惯成就人生。教风: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博学善教,终身学习。学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立君子品,做有德人。我们本着这样的办学理念,虽然我们较为偏远,校舍陈旧,设施落后,生源贫乏,师资队伍并不算强大,但我们办学思想并不落后,我们坚信“用文化、用思想引领学校、师生全方位成长发展”的理念是科学的,是有远见的,是负责任的。我们一手抓师生读书工程、一手抓师生习惯教育。因为我们的校训就是:读书改变命运,习惯成就人生。
(一)、一手抓师生读书工程
1、帮助教师澄清一种认识:现在是学习型社会,教师这个行业,更应该“学习、学习、再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网络求助,与专家同行。营造书香氛围,帮助老师打开思想的大门,相信:肯定会培养出 “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博学善教,终身学习”的教师队伍。相信:道德课堂的建设一定会稳步进行。因为教育的一切工作,靠教师。
2、在全体教师的引领和感染下,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因为“学校在窗外”。做文化墙、建立阅览室、设立阅读课、倡导师生写读书笔记„„相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学风一定会营造出来。
(二)、一手抓师生习惯教育
习惯决定人的命运,好习惯成就人的一生。老师的工作习惯、学习习惯;学生的读书习惯、书写习惯、倾听习惯、纠错习惯、卫生习惯„„.都需要一点一点去建立,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一旦坚持做好,学生会受益一生。学生是学校的命脉所在,学生工作做好了,学校所有工作自然就很棒了。有一位专家说得好:凡是优秀的教师、优秀的班主任、优秀的校长都是细节做到了极致。说的太对了!小细节折射大问题,小细节蕴含大道理。发现就及时引导,发现就及时教育。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在校长的引领下,学校全体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细节教育,当然也包括对老师的细节教育。不管是校长、领导班子成员、还是一线教师,随时随地发现孩子的不规范行为,第一时间告知本人,并记录在学校细节教育登记表上,进行谈话、讲道理、做思想工作,使其意识到自己言行的不规范、不文明,必须要改正,还要承担之后此类不文明行为的发现者、制止者和教育者。我们秉承一个原则:只引导,不惩罚。认识到位、行为规范是目的。比如:在乒乓球台上来回跳;折柳树枝折向日葵;在阅览室借阅的图书要用报纸包裹着去看,爱惜书籍要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校园不欢迎零食、不吃三无食品;一年级的黑板经常擦得明亮明亮的,一尘不染;打扫清洁区要快、净; 下雨了,学生带的都有伞,二楼的学生下楼时伞尖朝下,注意安全„„.二、学校课改情况
1、道德课堂诊断观察
道德课堂诊断工作是道德课堂建设推进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教育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主阵地在课堂,所以学校高度重视,由余校长亲自抓这块工作。我们全体教师在道德课堂理念的引领下,实行“同伴互助”,学科教师“一对一”结对子,严格按照道德课堂诊断观察量表去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导学案、听评课。
课堂上
结对子教师在做道德课堂诊断
2、教师成长记录袋 为了加快道德课堂的推进,帮助教师不断进行反思,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耿庄小学特意为教师建立成长记录袋。在创建过程中,学校还专门印制了《教师工作手册》。教师还收集自己有关的教学数据、教学成果,对其进行判断和反思,并寻找到提高和改进的途径,为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奠定了基础。
3、学生成长记录袋
耿庄小学学生成长记录袋主要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如:优秀作业、活动记录、发表作品、记录自己学习活动的照片、实验报告等一些相关的证据与材料,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人人有课题研究
余校长带领全校教师认真学习道德课堂理念,强调每位教师在尝试道德课堂改革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因为“问题即课题”),确立自己的课题研究,由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作以登记,把学期研究的目标分解成每周的周研究目标,按部就班的、较为科学的开展道德课堂课题研究工作,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5、课程纲要、教学设计、导学案的制定
道德课堂,作为郑州市课改土壤里生长起来的、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高品质的课堂形态,本期成为我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耿庄小学全体教师在认真学习道德课堂理念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课堂改革,从编写“课程纲要”入手,精心设计“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合理编制“导学案”,使“教师变学长”、“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使课堂高效。
道德课堂建设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们做得远远不够,在经开区教文体局的科学引领下,我们耿庄小学全体教师会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努力使开发区教育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三篇:积极推进销售网络建设
积极推进销售网络建设
有关销售网络的问题,一直是当前营销研究的一个热点。一些专家用“网络重组”“网、络革命”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当前企业界正在经历着的网络变迁。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销 售网络建设似乎并不存在统一的模式。一些企业坚信自销的价值,一些企业更为强调经销的 作用,理论界一些专家则呼吁建设超级网络组织。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这不仅有助于 我们弄清楚销售网络问题的实质,也必将有助于加快我国企业界销售网络优化的进程。
销售网络: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
几年前,我们在一家民营公司兼职从事销售策划的时候,正逢四通集团的一位副总裁田 志强先生到公司参观考察。当时公司正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阶段,希望在引进外资和技 术有所突破,但这需工作的进展不快,难度较大。而当时四通集团在方面的进展非常突出,先后与世界上一些知名的大企业进行了高水平的合资合作。在座谈会上,当人们问及四通集 团何以能在合资合作方面取得巨大突破时,田志强先生平静地说: “国际知名企业选中四通 集团作为合作伙伴,并不是因为四通的产品优势,也不是因为技术优势,因为与国际知名企 业相比,四通的产品与技术优势算不了什么,国际企业看中的,是四通集团所拥有的全国性 销售网络,是四通集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产品推向全国各个地区的能力。这就是四通集 团的优势,也是任何国际企业难以达到的。”时隔几年,我们对这段话的印象依然十分深刻,因为这段话非常恰当地表达了销售网络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对一些成功企业的研究表明,注重销售网络的创新和发展,是这些企业走向成功的可靠 保证和共同法定。江苏春兰集团 在十多年发展中所创造的: “春兰销售模式”,就是一个典 型的代表。最初的春兰,采用的也是直销模式,通过“提篮小卖”叩开了市场的大门。但伴 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直销模式的局限性日益突出。80年代后期,春兰集团在销售 上完成了第一次网络重组,将直销制改为代理制,通过大幅度让利,将商业伙伴拉上企业的 “战车”,工商联手,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在具备了一定条件后,他们又改造了企业的销 售部门,将销售体系与企业分离,单独组建销售公司,并在全国大中城市组建分公司和办事 处,为上万个商业销售网点服务。进入90年代,当代理制广泛被同行采用时,春兰集团又酝酿了第二次网络重组,及时 推出了“受控代理制”。在每年年末,企业与大量的经销代理商签订代理合同,经销代理商 逐月按时
按量向企业预交购货款,同时,按照合同规定按时按量从企业进货,企业则除在批 发价上让利给经销代理商之外,每年在合同保质保量完成后,企业向经销商集中返还利润,其幅度甚至超过工厂所得利润。显然,这种代理制度增加了企业对销售网络的控制程度,有 助于与经销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90年代后期,当春兰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据主要份额的时候,他们又进行了第三次网络 重组,创造了“卖方信贷”的新型营销方式。春兰集团在银行设立总金额达13亿元的专项 资金,让经销商用“春兰”的贷款购进春兰产品,从而借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将金融拉入工 商经济利益共同体。这样,原来由工商企业共同担当的风险变成了由企业、商业、金融三家 共担,企业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获得了最大的经济效益,既回忆了资金的周转和利用,又
杜绝了“三角债”的形成。春兰集团的实践进一步告诉我们,企业的销售网络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付出智慧、不 断积累和创新的过程。企业的每一次努力,每一次科学的变革,都有将为企业的销售实现做 出贡献,都会不断增强企业的销售实力。显然,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多方面的,有专利、商标、企业形象、管理软件等,而拥有健全、有力的销售网络,正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企业在销售网络建设上所做出的努力,是企业十分重要的投资行为。而缺乏这种投资热情的企业,必将丧失对市场的主动权。
现代企业销售网络模式评价
现代企业的销售网络模式,依据网络主体的构成情况,大体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纯粹自销模式。即企业通过组建自己的销售队伍和独立的销售部门,而将产品直接 送达至用户或消费者。目前运用纯粹自销网络的企业,以工业品和特殊用品行业为最多。这 些行业的客户性质比较单一,数量也有限,企业有条件通过直销的方式予以满足。此外,一 些刚刚建立的日用品企业,由于规模偏小,产量有限,品牌知名度不高,在刚刚创业时也往 往采用自销网络模式。企业采用自销网络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气见的,不但可以完全控制企 业的销售渠道,而且有利于掌握第一手的市场信息,随时改变销售策略,在与竞争者较量时,不会被动挨打。特别是一旦顾客进行投诉时,可以迅速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把问题点降到 最低,对由此产生的后遗症,做好最佳的防范措施。但企业采用自销网络模式,也不是不存 在问题,如管理人才难觅,销售成本加大;更重要的是,如果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从事销售 活动,很可能会导致企业
的市场覆盖面不大,市场开拓缓慢,从而有可能使企业丧失先机,被竞争对手所击败。二是纯粹销模式。即企业相对弱化自销功能,而运用总经销、总代理的方式,通过现代 商业销售体系,将产品销售给用户或消费者。目前运用纯粹他销网络的企业,通常是一些名 牌消费品企业。一些工业品企业在自销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也采用这种方式。企业运用纯粹 他销模式,可以减少企业的直接投入,降低销售管理的风险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借用 市场上现有的销售网络,在较短的时间内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覆盖面。然而,采用纯粹他销 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由于销售网络的控制权不在自己手里,一旦经销商或代理商发生人事 变动,往往会影响到双方的合作。另外,由于企业没有与销售终端建立有效的联络,因而一 旦市场行情及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发生变化时,企业往往由于经销商或代理反应迟钝而不能 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从而危及企业的长远利益。特别是在价格体系完全由经销商或代理商 全面掌握的情况下,在价格策略的调整上,难免会产生许多头疼脑热的问题,有时会影响经 销商或代理商的积极性。事实上,在现代市场条件下,纯粹的自销模式和纯粹的他销模式都不是企业销售网络的 主要形式。在企业的销售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是第三种形式,即“自销声匿迹+他销”的网 络模式。这一方面是因为许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迫切感到需要加强对销售网络的控制,从而 强化了自销机构的建设和自销队伍的培养;另一方面,一些商业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需 要生产企业在促销、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根据企业对销售网络控制程度的不同,可以将 “自 销+他销”的销售网络模式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自销主导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自销机构,如在企业总部 成立销售部或销售公司,而在各区域市场上成立办事处或分公司,但企业的销售机构并 不与最终客户或消费者接触,而是通过大量的零售商来组织具体的销售工作。企业采用 这种模式,减少了大量的销售中间环节,对市场的把握明显增强,可以根据市场情况采
取较少灵活和积极的销售策略,而不必对单个中间商过分依赖。这种模式是许多企业期 望建立的理想形式,然而,要建立这种模式并非易事。首先,企业需要拥有一大批能征 服善战的销售管理人才,以担负起企业各分支机构的稳定性;再次,最关键的,是要得 到中间商的合作,这不只取决于销售力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企业的营销支持,如产品 的差异性、品牌形象以及促销力
度的大小等。显然,这涉及到企业的一种整体性营销安 排,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市场动作能力,从而确立起企业的明显优势,如此方能站稳脚 跟,真正达到控制市场的目的。2、他销主导模式。他销主导模式的特点是企业虽然拥有自己的自销机构和人员,但销售的主动权或控制权往往不在自己手里,而是通过总经销、总代理的方式来完成销 售工作。不过,由于拥有自己的自销机构和人员,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与经销商或代理商 的接触,或提供更为独特的服务,而赢得中间商的信任和合作,从而有可能使企业的产 品在各个市场比较理想,则他销主导模式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企业采用他销主导 模式,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淡化对市场的管理工作。有所作为的企业,除了加强对总经 销商或总代理商的服务以外,还把管理活动延伸至销售的各个环节,主要是帮助总经销 商或总代理商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想一想,如果本该由经销商或代理商所做的促 销工作,如对于各级批发商和零售商的促销工作,而由生产企业帮助完成,并且没有提 出利益方面的要求,这对中间商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中间商没有理由不在企业的产 品销售上给予全力配合。在销售实践中,一些企业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将自销力量融入 到经销或代理体系中,巧妙地利用经销商或代理商的地域优势及关系优势,从而使自己 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种新型的销售联合体。3、自销与他销平衡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并非是基于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在实践 上自销力量各他销力量的势均力敌,或者各有优势,会使两种网络之间合作的压力,以 实现双赢的目标; 然而消极的平衡又可能导致双方之间相互分离,从而使企业的销售工 作面临危机,企业必须及早采取措施,以改变这种局面。此外,还有一种平衡的局面是 基于市场或产品的差异而设立的,它可以看作是企业的一种有意的销售安排,例如企业 在一些市场或产品中建立纯粹的自销网络,或自销主导的网络体系,而在另外一些市场 或产品中建立纯粹的他销网络,或他销为主的网络。企业采用这样的安排,可能是企业 的权宜之计,但如果这种网络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企业利益的最大实现,而企业又拥 有实施这种网络的合适资源时,未尝不是一种现实的安排。企业销售网络建设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企业的销售网络建设,对许多企业来说,都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不少企业对此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甚至不顾企业内外客观条件,对建网工 作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
求。例如一些企业为了配合新产品的销售工作,提出要在半年时 间内建立全国大、中城市网络,在一年时间内建立全国县、乡网络;一些企业则庄稼活 推行“买断制”,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以最快的速度扩大经营网点。这些任务的提出,往往与企业存在的某种“浮躁”情绪有关,因而潜藏着巨大的经营风 险。我们认为,销售管理地一六科学,非理性的销售行为虽然可以暂使用权企业赢得空 前的辉煌,但难以保证企业长久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希望企业能够确立“稳健经 营”的观念,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销售工作,而不是一味地急 于求成。显然,企业采取何种网络模式,是企业综合平衡内外各方面因素的结果。尤其紧下 一些因素,企业必须在网络建设的过程中进行认真的研究:
1、
2、
3、
4、
5、
6、
企业现状。企业现状主要是指企业的规模大小、资金实力,以及企业的历 史经验、文化习惯以及管理能力。显而易见,企业的规模较大、实力雄厚,通常愿意建立较为独立的销售网络,甚至购轩运输工具,建立仓储设施,发展物流配送等。企业在网络模式选择上,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可以建 立自销为主的网络类型,也可以采取他销为主的形式。当企业做出自己的 选择时,还必须考虑企业的历史条件和管理能力。对于长期依赖中间商销 售商品的企业,如果改为发展自销网络,就必须认真评估自己的经验和管 理能力,否则,将会使企业的销售工作面临极大的经营风险。产品特点。产品特点主要是指产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大小、技术特点、创 新程度以及物理性质等。显然,一些技术复杂的商品,时新商品,单位价 值较市制商品,体积大、比较笨重的商品,易腐料变质的商品,以及附加 服务多或具有特殊用途的商品,多采用自销为主的渠道;而一引起便得商 品,技术简单的商品,耐久耐磨的商品,单坐较低的商品,累加便函易带 或附加服务较少的商品,多采用他销为主的形式。消费者因素。企业直接服务的消费对象,也会影响到销售网络模式的选择。专家们根据消费者对购买活动的介入程度和品牌间的差异程度,将消费者 购买行为分为习惯性购买、多样性购买、直辖市性购买、复杂性购买等。不同的消费者行为类型对销售网络建设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对于习惯性 购买行为,企业在注重建设自销网络的同时,必须努力实现销售网点的便 利性和稳定性,即发挥各种类型零售网点的作用;而对于复杂性的购买行 为,则相对要求建立企业控制性较加紧的网络
第四篇: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全能政府”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限政府”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服务型政府是针对传统管制型政府的弊端而提出的新概念。在传统管制型政府模式下,行政权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缺乏自主的空间,政府控制着社会资源的支配权和分配权,社会公众对政府产生了绝对依赖性,形成了事实上的“全能政府”运作方式。而服务型政府强调的是政府责任的有限化。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重要的是明确政府行为与市场调节和社会自我调节的边界,政府的行政能力、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社会的自我调和能力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
近年来,在各大中城市最引人注目的社会建设工程之一便是城市社区管理在探索之中不断前进,不断发展,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社区管理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管理”,更涉及到多方面的制度创新,成为再造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一个制度创新过程,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基础平台。社区管理不仅对原有的居委会管理体制进行了创新,同时将政府公共服务的触角引向社区,方便了居民群众,改善了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社区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依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政府发展公共服务需要社区这个平台,需要通过这个平台来延伸自己的服务,也需要这个平台来分担部分政府需要转移的工作职能;另一方面是社区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社区已经在承担着很多公共服务到社区的功能,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也在改变政府一统天下的局面,政府行政功能和社区自治功能正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作用,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一、城市社区体制改革要求政府改变指令型的工作模式——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倒逼机制
从2000年开始的城市社区管理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原居委会管理体制,建立新的社区居委会,构建社区平台;第二阶段:依托社区平台,推进各项服务和建设事业进社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第三阶段:深化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基层管理机制,加强各项服务,进一步提高社区建设水平。贯穿这三个阶段始终的则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工作运行机制的创新,时下的社区居委会与2000年以前的居委会已不可同日而语。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计划经济的理念浸染到政治和社会领域,所有的资源都由政府部门所掌控,居委会实际上成为街道办事处的“下级”,街道办事处与各居委会之间签订工作目标,街道办事处对居委会主任进行考核,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对居委会主任行使任免权、调动权是改革前的惯常现象,城市管理实际上形成了市——区——街——居委会四级架构,而且人们往往将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放在一起来谈,统称为街、居工作。而社区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是真正落实《居委会组织法》,顺应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后加强城市基层管理的需要,将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和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居委会重新定
位,对城市社区进行重新调整划分、重新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的地域界限得以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相对独立性得以确立,要求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代言人作用,同时要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居民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工作要求逐步成为基本的工作运行机制。
城市社区体制改革的直接成果是社会建设初步独立出来,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以指令性工作为主要方式的居委会管理体制得以改变,社会建设相对独立的意义是巨大的,它使人们逐步摆脱行政管理的依赖性,如果说过去居委会主要是政府的传声筒,现在社区居委会的定位更主要的是当好全体社区居民利益的代表,为了居民的利益向政府部门提出呼声和要求,成为沟通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和纽带。
从制度供给视角来考察,社区体制改革正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政府部门适应社会变化,逐步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一种制度创新。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供给是对制度需求的一种回应,是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而提供法律、伦理或经济的准则或规则的过程。制度的供给是由制度的非均衡状态触发的,制度非均衡就是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一种不满意或不满足,意欲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其所以出现了不满意或不满足,是当一个社会在发生剧烈的变革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制度短缺问题,当社会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新的社会关系时,原有的制度系统难以对新产生的问题加以处理或解决时,就会出现制度供给不足或短缺问题。
这一制度创新的直接后果是将社会与政府的界限逐步明晰,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不仅开始认识到无偿地指挥居委会干属于自身的工作不合法,行动上也在积极探索将自身工作落实到社区的有效途径,政府工作责任主体得以明确。
改革的直接后果是制度创新的倒逼机制开始形成,社区自治组织定位明确后要求政府自觉转变职能:政府部门不能直接指挥社区自治组织,自己要想办法服务到社区居民。一方面政府部门的工作需要落实到社区、服务到居民,另一方面,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居委会职能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变,居委会不再是任务的当然承接者。在社区层面购买岗位,用以落实政府部门的工作成为新的选择。全国各大中城市在深化城市社区管理的过程中,普遍出现在社区层面建立“社区工作站”、“社区服务站”的现象,把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等公共服务项目通过购买岗位的形式在社区落实。
政府买岗人员直接为社区居民服务,体现了政府服务意识的提升,过去将居委会作为部门派出机构的“泛行政化”局面得以改变,本是自治层的居民委员会角色回归得以完成。制度创新不知不觉已经出现,社区体制改革以及随之而来的加强社区管理的过程,成为基层社会重构的过程。当一项制度不适合时代发展时就要创造一个新的制度来代替它,社区体制改革带来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重构,激发了政府服务方式的创新,但新的制度又要经过
一定时间的试验阶段来检验它的可行性,比如政府在社区买岗人员的定位、人力资源的整合等问题就存在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引致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公共服务型、有限责任型政府理念也逐步形成。这是一个符合发展规律的一个衍生链条,而且,这个变化还在发展,创新还在继续。
二、社区管理带来基层社会的组织化引致社区功能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可依赖的平台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单位化社会体制逐渐瓦解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走低,“非组织化”或“去组织化”现象愈益突出。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单位化体制日趋丧失了其组织社会以及提供社会支持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大量的公民游离于社会组织、社会支持和社会福利体系以外。
社区管理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再组织化。在城市基层,通过城市社区管理的推进,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社区协商议事会等社区内的主体组织进一步健全,社区内的民间组织和社区志愿者组织发展更为有序,居民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明显加强。
社区党组织在基层产生了很大作用,在武汉市,不仅大部分社区实现党组织的书记与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而且在开展各类服务居民活动中,往往也是党员在起着重要的倡导作用。武汉市有两个未设街道办事处、人口近10万的百步亭和常青花园社区,社区党委起着联系上级党委、开发商、物业公司、居民委员会的重要作用,各方力量在社区党委的整合下有序运作,社区居民的各类需求得到了比较好的满足。
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法律上拥有组织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地位,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直接成果是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年龄结构更加合理,文化结构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不断加强。从武汉市的情况看,社区体制改革后,有4900多名原居委会老群干离开工作岗位,平均年龄由原来的59岁下降到39岁,平均文化程度由原来64%的群干为初中以下上升为97%的群干为高中以上,此后几届社区居委会换届使社区群干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社区居委会群干得到的培训机会日益增多,市政府还破天荒地组织30名“十佳”社区工作者到新加坡学习培训。社区群干素质提高直接表现在社区管理的绩效上,在武汉市从2003年开始推进的“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的创建工作中,社区群干充分领会市政府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服务“四到社区”的决策精神,组织和动员居民群众参与社区的创建工作,全市20多万个创建项目得以完成,社区破损路、违章建筑、楼道杂乱、污水满溢问题得以解决,极大地改善了社区人居环境,依托社区的再就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也得以有效开展起来。特别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成功整治了多年未能解决的4万多辆正三轮车问题,都是依靠社区群干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把政策宣讲
清楚才得以完成的。“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推行这个工程中,政府的行政职能和社区的自治功能在社区平台上得以有效整合。
社区民间组织的发育也为社区功能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民间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的“自组织”,不仅有着与社会成员或居民的天然联系以及组织社会的天然能力,而且可以扮演政府和社会成员之间沟通联系的中介和桥梁,通过自愿、协商的方式和专业的手段去服务特定的社会群体并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自武汉市推进社区体制改革,加强社区管理以来,社区内的民间组织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每个社区都建立了至少1个以上的社区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形式各异,有的是便民服务社、有的是腰鼓队、有的是吴天祥小组,共同的特点是贴近居民需要,服务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从社区管理的实践看,社区民间组织活跃的社区,社区服务的功能往往也比较强。比较典型的如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李小海志愿服务队”、“关爱小组”、“温馨姐妹”、“阳光姐妹”、“和谐传播小组”、“爱心传递小组”等20多个社区民间组织,改变了过去居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做到了“事有人管、难有人帮、苦有人问”,营造了一种守望相助的大家园式的温馨和谐氛围。江汉区单洞社区发展得非常好的巾帼家政服务队的成员全部是该社区的腰鼓队成员,文化活动的凝聚力把居民动员组织起来,为社区功能的提升打下基础。
社区的再组织化的成效日益显现:社区内的失业群体、退休人员依托社区也有了相应的服务平台,一改过去失业、退休群体离开岗位之后陷入无所适从的局面,社区的组织化还体现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城市基层有了依托和抓手,在社区平台构建之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要是在宏观上的宣传,社区平台形成之后,社区警务室、社区安保队以及电子监控社区的建设一下子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为一个系统工程,综合治理的效果真正体现出来。公共服务社区化也成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方向和有效途径,武汉市将政府在社区内的买岗人员、社区居委会人员和社区内的各类民间组织通过“社区服务站”的平台加以整合,社区服务站已逐步成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提供者,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机制也在探索当中发展。政府在社区层面买岗提供服务,总体来讲仍然是带有探索性的新生事物,这类人员的身份定位尚处于不够明朗的状态,但根据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国际上政府“瘦身”的普遍趋势,他们从定位上应脱离政府序列,政府定向购买服务的“民间组织”或许是他们的发展方向。
在社区层面建立公共服务网络,为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服务,为政府转变职能创造提供前提和条件,有利于 “小政府、大社会”目标的实现。从现代治理理念的角度看,只有通过建设和谐社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调动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才能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管理机制,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
三、社区管理促进基层民主的深化——政府提高公共服务回应能力的催化剂
服务型政府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行政效率问题。西方国家为改变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推行了“政府再造”,提出要实现政府的“顾客导向”,即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民作为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的顾客,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要听取“顾客”的意见、反映“顾客”的需求,及时地为“顾客”排忧解难。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依赖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良好互动。在互信、互通、互惠、互补基础上形成平衡、稳定、协调、和谐的政社关系。
城市社区管理的推进部分地为这一问题找到了实现的途径——通过扩大和深化城市基层民主、畅通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民意沟通渠道,政府的回应能力在提高,公共产品提供的针对性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及时程度在提高。
城市社区管理通过发展基层民主作为核心内容,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居民参与机制。武汉市在推进社区管理的过程中,将政府计划投建在社区的公共项目在社区内进行公示,听取居民群众的意见,使政府的决策与居民群众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并创造条件扩展社会自主发展的资源和空间,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了市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城市基层民主的发展促进了公共利益表达机制的建立。政府通过社区建设搭建起利益表达平台,了解居民的利益诉求,使各种利益经过协调整合出公共利益。
基层民主的发展促使政府对公共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回应。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和重大事件的听证制度,建立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建立健全评价和监督机制,社区组织及其居民通过实施监督公共服务质量的活动,促使政府提升对公民需求的回应力。为解决“油烟扰民”问题,武汉市在社区层面推进了“社区社会事务听证会”,把各方面的代表找到一起,共同对社区内的餐饮门点的经营进行评议,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居民评议意见,按照相关法规对问题加以处理,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存在于基层社区的难题,交流与沟通代替了命令与强制的方式,实现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的“双赢”。社区监督评议功能的发挥促进政府提高服务效率。武汉市在社区管理中广泛开展社区组织评议街道办事处、评议区政府职能部门,社区居民评议社区居民委员会等评议活动,评议活动的开展促进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居民之间在互信、互通、互惠、互补基础上形成平衡、稳定、协调、和谐的政社关系,建立起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评价和监督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社区及其居民通过实施监督公共服务质量的活动,促进政府部门转变作风、职责落实、服务到位。充分发挥社区评议作用,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当前,由于评议制度还只是作为工作中的经验在推广,还没有上升到法律或比较高层次的制度层面,有的社区组织群干碍于情面,评议工作还不够严肃,评议的制度化建设问题还需要加强。
基于社区平台的公共利益表达机制初现雏形。基层民主的发展也为社区居民的利益表达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在推进社区管理的过程中,一些社区组织负责人通过民主选举成为地方
人民代表,基层民主和国家整体的民主政治建设逐步融合,政府听取呼声的渠道日益广泛,近年来推进城市社区管理过程中,武汉市不少区政府还与新闻媒体联手开展“社区对话”活动,各级政府部门负责人与社区居民代表面对面,在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民之间搭起平等交流的平台和利益表达平台,了解居民的利益诉求,倾听群众意见,现场研究问题,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建立受居民群众欢迎的公共利益表达机制。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社区管理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社会结构变化的需要,它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化,社区管理的加强有助于社会自我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提升,有助于政府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同时,制度创新非一日之功,虽然趋势已经确立,但这种创新还需要不断发展,制度的完善和成熟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第五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
实现工业化、推进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既有经验,也有教训。由于推进城镇化任务艰巨而复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明确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促进城镇化发展。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是把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并要做到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这是我们未来五年的任务,也是针对目前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问题而提出的要求。比如说,目前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的统计中,包含了1亿多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但这个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享受到城市户籍所附着的社会福利,还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这种现象被描述为“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或“半城镇化”。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产业支撑、资源环境、基础设
施承载能力等问题。所以,“十二五”时期推进城镇化建设,要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城镇化观念,少走弯路,逐步提高我国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首先,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有产业就有就业机会,而相对充足稳定的就业是城镇化的基础,要让农民家庭进入城市定居,最基本的条件是能够就业、在城镇有基本稳定的收入。这就要避免盲目的城镇化,不能以为圈了地、建了城区就是城镇化了。从根本上讲,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劳动者,这样他们才能在城镇长期、稳定地生活下去。
第二,做好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将“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的统筹,其中首先就是要求做好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推进城镇化必须要考虑到资源、环境、公共设施的承载能力,不能盲目地扩大城镇的建设规模,不能以为大就是好,不能以为大楼高、马路宽就是城镇化,城镇化除经济功能外,还要具备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功能。
第三,要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化,必须打破城乡之间二元分割的体制,除了搞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外,更重要的是打破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藩篱,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制度,只有这样,城乡间人口与劳动力的流动、转移才可能变得自然。
第四,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特别处理好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庭在就业、教育、看病等方面的基本保障问题。对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应
为他们通过努力逐渐融入城市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或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在现阶段,还不能急于割断农民和农村的联系,首先要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其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能随便侵犯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必须尊重农民自由选择的权利,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将放弃这些权利作为农民进城的一个条件。
第五,在农村土地问题上,必须认真执行现行法律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土地的政策规定,不能以城镇扩张为由去侵占农民和农村集体土地权利。允许在规定范围内进行试点探索,但是不能违法侵权。应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目标,探索农村非农用地进入建设用地市场的途径与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面,应严格执行政策(国务院2010年47号文),不能擅自扩大试点范围和违反“增减挂钩”具体规定。
第六,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即“三化同步”)的战略和工作要求,既要克服冒进、盲目的城镇化建设,也不能忽视农业和农村的建设,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真正促进“三化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