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5 03:4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出师表》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出师表》教学实录》。

第一篇:《出师表》教学实录

《出师表》教学实录

该课获2013 年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李玉芬/ 执教李玉芬、陈明杰/ 整理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三国时期有很多故事流传千古,“白帝城托孤”便是其中之一。先主刘备病重,临终前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嗣子”指的是何人?

生:“嗣子”指的是后主刘禅(chán)。

师:哦?注意这个名字应该念作刘禅(shàn)。那后人是如何评价刘禅的呢?

生:称他为“扶不起的阿斗”!

师:面对扶不起的刘阿斗,诸葛亮会遵照先主刘备的遗言取而代之吗?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课文———《出师表》。

(师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正音释义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根据题目,你能说说诸葛亮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篇奏章的吗?

生:是在出兵打仗前。

生:公元227 年,诸葛亮准备出师伐魏,夺取中原,出发前给后主刘禅写了这篇奏章。

师:不错,“出师”即出兵打仗之意。看来出兵打仗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面对这样长的一篇文言文,大家做的准备工作又如何呢?

(生纷纷点头,信心十足。)

师:老师来检测一下。

(屏显。)

中道崩殂 妄自菲薄

陟罚臧否 裨补阙漏

猥自枉屈 夙夜忧叹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生读,同桌纠正。)

师:很好。请你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读一遍,好吗?

(生很自信地领读,全班跟读。)

师:同学们,对于文中一些生僻的、难以识记的字词,我们不妨采用追根溯源的办法来识记,比如———

(屏显。)陟,金文=(阜,盘山石阶)+(步,前行)。本义:从山底往山顶走。

师:人们在造字之初,赋予陟(zhì)“从山底往山顶走”的本义,后来便有“晋升”这一引申义。大家不防根据本义识记引申义,这样追根溯源的识记会更加准确牢固。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说说这些成语和四字短语的意思。

(生说,师指导明确。)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朗读时的节奏把握得很准确。这和什么有关呢?

生:都是四字的,比较简单。

(生笑。)

师:原来如此,大家太小看自己了。这几个句子你们一定也可以读得很好!不信试试,注意要读准字音、节奏!

(屏显。)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生读,师指导,根据句意明确节奏,生齐读。)

师:文言的学习也如同登山,由字词到短语、句子,由读音到节奏、释义,单位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同学们平时学习文言就应如此,不打无准备之战,不做徒手之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通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一向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在这次出兵之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后主刘禅。他千叮咛万嘱咐地向刘禅提出了哪些意见?请大家默读一遍课文。

(生默读,师巡视。)

生:他劝刘禅要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生:要陟罚臧否,不存私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生:还要向先汉学习,亲贤臣,远小人。

师:同学们说得很全面。哪位同学可以简单地小结一下呢?

生:说来说去,也就是三条意见:开张圣听,赏罚公平,亲贤远佞。

师:这位同学很有领导风范啊,高度概括,一语中的!我们请他谈谈哪一条意见在领导看来最为重要呢?

(生抓耳挠腮,师生笑。)

师:先请领导坐下来和群众一同讨论讨论,可以听听群众的意见嘛!

(生小声议论,师见机指点。)

生:我觉得第一条意见最为重要,如果君王不能广开言路,他就听不到更多更好的意见,对于国家的治理自然有很大的影响。

生:我想了半天,还是觉得亲贤远佞最为重要。你看诸葛亮借古鉴今,用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衰颓进行对比,就是要得出“亲贤臣,远小人”对于一个国家至关重要的观点。

师:看来领导不好当啊,得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地得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其实君主昏庸主要在于贪于私欲,蔽于视听,因而忠奸不辨。诸葛亮对后主宠信奸臣委婉指出,含蓄劝谏。所以老师认为,开张圣听是前提,赏罚公平是原则,亲贤远佞则是关键!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份奏章中还有一些内容看似与此次出师无关,实则蕴涵着作者良苦用心的内容?

生:我发现了,第6、7 两节就是这样的。

师:哦?那你能说说这两节都写了什么吗?

生:这两节诸葛亮主要在写自己的生平和经历。

师:很好,详实地述说自己的生平经历。这其中暗含着作者怎样的良苦用心呢?

生:诸葛亮是想告诉刘禅,我和你的父亲是至交,你父亲把你交给了我,我忠于他也一定会忠于你,你就放心吧!

(师生笑。)

生:我觉得诸葛亮是想借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历,启发后主要发愤图强,好好治国,切不可辜负先帝一片痴心。

(生鼓掌。)

生:作者说尽自己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创业历程,就是想以创业艰难之情打动刘禅,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江山,努力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业!

师:真好!有感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有尽先主托孤之任的忠贞之情,有盼后主发愤图强的忧国之情,更有叹创业艰难的伤时之情。原来这“表”中有这样多的情感。请同学们再读课题,注意红色的字(“表”)。

(生齐读课题。屏显。)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四、诵读涵泳,体会情意

师:可见,“表”不仅言事,更重陈情。有人曾这样评价《出师表》所陈之情。

(屏显。)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

———南宋·安子顺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好好读读这第6 节,深入地体会诸葛亮作为一代忠臣的良苦用心吧!

(生自由读。师指导。)

师: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为我

们深情地朗读第6 节呢?

(生沉默。)

师:老师知道了,把“深情”拿

掉,“朗读”第6 节如何?

(一生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还不错,没有读错什么音。

师:懂得知足的孩子其实很幸福。

生:情感不够,显得比较平淡。

师:也就是说不够“深情”。那你说说哪些词语要特别深情。

生:“苟全性命”和“猥自枉屈”。

师:为什么?

生:诸葛亮说到“苟全性命”时应该会想到自己当年身居草庐的情景,好像很卑微的样子;“猥自枉屈”说的是刘备,他亲自降低身份来请“我”,“我”当然很感谢他了!所以这两处要读得特别深情。

师:就像他这样的,哪位同学还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慨?

生:我觉得同是表达感恩之情,那个“三顾”要深情地读,重读。刘备当时也算是很有名气了,却能放下身架多次拜访居于草庐之中的诸葛亮。

师:很好,你来把这一句试着读一读。

(生朗读后,师范读,生再读。)

师:其实当我们特别深情地去朗读时,重读是一种方式,弱读也是一种方式,这就是“重音弱读”了。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屏显。)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师:加点的是“重音重读”,画波浪线的则需要“重音弱读”,大家试试。

(生试读,师指导,生再读。)

师:大家在读这个“感激”的时候恐怕只读出了一种意思,那就是现在的“感谢”之意。有谁预习到了这个词语,知道它属于哪种特殊的文言现象吗?

生:“感激”应该是古今异义词,在文中不仅表示感谢、感动之意,还表示由此奋发的意思。

师:看来这位同学可以成为战场上的将领啊!所以,我们弱读它,只是音弱而已,气不可弱,将感动、奋发留于心底。

(师范读,生齐读。)

师: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心存感激。尽管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是在他的内心仍然深藏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理想,或许他一直在等一个人的出现,或许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时机的到来。等这个人出现了,他就会为他奔走效劳,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让我们一齐深情地朗读这一节吧!

(生深情朗读。)

师:带着这样的感激之情,面对刘备的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只能———

(屏显。一生用情朗读。)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师:这就是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满腔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同学们,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这样的表书不计其数。可是在从远古走来的路上,他们有的丢失了,有的倦怠了,有的则被历史的长河卷走了,但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啊!究竟是什么使得《出师表》流传千古,动人心扉,我想,大家的心中自有答案。最后,布置作业。

(屏显。)

1.积累文章中的四字短语。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第6段。

第二篇:《出师表》教学反思

今天有两节课,我的第一节课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但《出师表》一文确实有点难,在预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说明了学生还是很可爱的,知道学习的,我也一直给他们进行预习的指导,而在第二节的时候,仍然是进度很慢,讲了一节课才讲了两个自然段,而在网上看到的教学片段,和我的教学完全是两码事,学生对课文翻译的内容,我生怕掌握不住,另外几个学生在下课的时候还与我交流,这让我感到很高兴,至少说他们能把学习当成一回事,而我更应该好好备课,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让他们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收获.

第三篇: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课文中的几种判断句式。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5、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新授课)〖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题解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⑴与吴国通好;⑵加强内政建设;⑶平定南方叛乱。

三、生字、重点词 1、给生字注音:

殂(cú)弘(hóng)菲(fěi)陟(zhì)否(pǐ)裨(bì)阙(quē)苟(gǒu)猥(wěi)夙(sù)驽(nǔ)攘(rǎng)咎(jiù)诹(zōu)祎(yī)咨(zī)颓(tuí)先帝遗德(yí)以遗陛下(wèi)长史(zhǒng)行阵和睦(hóng)性行淑均匀(xíng)以塞忠谏之路(sè)2、解释重点词:

危急存亡之秋:紧要时刻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大不宜异同:不同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给予。

叹息痛恨:痛心遗憾。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而鄙陋。猥自枉屈: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由是感激:感动、激动。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深入不毛:苗。庶竭驽钝:比喻才能平庸。攘除奸凶:排除、铲除。以彰其咎:表明、显扬;过失。以咨诹善道:询问。

四、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五、学生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前五段的内容,并对每段内容加以小结。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教学过程〗

一、第1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⑵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⑶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⑷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⑸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小结:

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2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

⑵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⑶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⑷“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5、小结: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三、第3、4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⑵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⑶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⑷概括第3段的内容?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⑸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⑹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⑺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⑻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5、小结:

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四、第5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⑵“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⑶“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5、小结:

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第三课时(阅读理解课)〖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后4段的内容,并对每段内容加以小结。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6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⑵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⑶“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⑶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⑷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小结:

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二、第7段 1、朗读。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⑵“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⑶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5、小结:

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三、第8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⑵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⑶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5、小结:

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四、第9段

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第四课时(总结复习课)〖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2、复习重点词。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

1、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2、复习重点词。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难点〗

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 板书: 出师表

(蜀)诸葛亮

第一部分:晓之以理。

第一层(1):分析形势,提出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

第二层(2):提出第二条建议──“赏罚严明”

第三层(3~5):推荐文臣武将,提出第三条建议──“亲贤远小”。第二部分:动之以情(6)述身世,讲经历。

(7)叙述受命之后的心情与措施,表忠心。

(8)总提期望与要求。

(9)结束语:报先帝、忠陛下

二、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1、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他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咛,言词恳切,语重心长,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2、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 之情全篇,处处为刘禅 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还有大量的合成词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三、复习重点词

四、完成课后练习

第四篇:《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然而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 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大概是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报答

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在陛下身上啊。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

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②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④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⑤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

②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志向思虑忠贞纯正的人,所以先帝才选拔来给予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

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成效。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晓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过去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说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为中部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①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②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③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概括第3段的内容?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⑤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⑥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⑦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⑧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不痛心和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侍中郭攸之、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①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②“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③“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地处偏远,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尔来二十有(yîu)一年矣。

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日夜担忧兴叹,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的没有成效,从而损害先帝的明察。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装备充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应当勉励三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心于陛下的职责的事。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至于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适当措施,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①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②“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③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④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的任务交给我,如果不能成功,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用来告慰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用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追念先帝遗愿,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①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②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③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面对着奏章眼泪滴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

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第五篇:《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

齐芳

于丽欣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表这种文体。B 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常识 2 能力目标:

A 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B 理解字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

A 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B 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常识 2理解字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A 讲解法 使用这一方法,引导学生解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B提问法 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伴随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完成对文本的学习。

C 创设情景法 通过对文本写作背景的梳理,为学生尽可能的还原作者当时的心境,让学生从对作者和创作背景的理解出发,来对课文进行解读,体悟文中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抱负与志趣”,围绕着这个主题,我们先后学习了孟子和墨子的文章。在文章中了解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志向: 孟子,主张为道义舍弃他宝贵的生命。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他的文中这样写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着也。”

而墨子,提倡为和平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今天,我们将要去了解一个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他就是——诸葛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出师表》。二 介绍作者,解题,文章创作背景 提问:关于诸葛亮,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有意的同学起来说一下?

(学生答完之后,适当进行补充)2 指出“表”这种文体

表 :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3解题,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我们将要学的也是《前出师表》。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三 朗读课文,梳理字词读音

1 教师范读课文,读得要感情,使学生产生共鸣。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2 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 A 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 B 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

C 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 学生答问,师生共评(需板书)

请学生说出他的个人划分观点,如有不足,请学生进行补充,在一起归纳段意。

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 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教师学生结合注释共同翻译课文,并重点注意一下词语的意思: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异同:偏义复词,偏向异 及:以及 为:做 在译读课文的同时,思考讨论完成以下问题。(可以抽学生回答,不足之处再由教师进行补充)A 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B 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3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A 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B 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

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4 指导背诵:

A 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B 学生试着自己背 C 抽优生背 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具有以下的品质: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 六 布置作业 1 背诵1—2自然段 2 预习3—7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检查背诵 二 分析课文3-5段 1 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全班分三组,每组个读一段 2 教师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是以:因此

志虑:志,志向;虑,理想,心思。愚:诸葛亮的谦称 良实:善良,诚实

所以:“之所以”的简化,„的原因 痛恨:痛惜,遗憾

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间不远了。

3 思考:

A 第3、4两段写什么?

B 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又是如何提出的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小结第一部分: 第2题问题:

A 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为何反复陈说这一条?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B 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

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三 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之前5段,讲的都是诸葛亮对朝廷的忠贞,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什么呢?

(可学生回答,也可教师讲述,视情况而定)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学生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 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之后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讲解。

躬耕:亲自耕种. 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思考问题:

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这两段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 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结合这两段,讲解“寓情于叙”的特点 讨论:“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今

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 布置作业 课后背诵课文3-7段 2 预习翻译8、9段 第三课时 一 检查复习:

抽两名学生分别背诵第一、二部分 二 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 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 2 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以老师讲解为主 3 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 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受恩感激

4 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表达效果会怎样?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更换之后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 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三 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分析句中包含的情感(如果课文中以讲解过的可跳过),并进行批判的接收 四 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五 布置作业 1 熟练背诵全文 尽可能的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齐芳 于丽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2.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教学突破】

1.引导学生朗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作品意境,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2.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深入对文本的解读。

一、猜人物激趣,导入新课 猜人物。

师: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件显示)

1.首先,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2.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领悟感情再读一遍。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4.听名家朗读录音,领悟。(师读,故意读掉“闲”字)5.播放《春江花月夜》,学生自由朗读课文。6.朗读挑战赛:播放《春江花月夜》。

我来跟名家比一比,男女生各选一位代表来挑战,其余同学用你的掌声来打打分。

7.男女生齐读全文,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8.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9.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10.课件显示:我这样概括文意:

苏轼,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在 的月光下夜游,他觉得。

三、研读及赏析(课件显示)

1.你最欣赏文中的哪句话?试找出来读一读。

2.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请用“这句话真妙,妙在——”简要谈谈你的理解。(提问点评后投影幻灯片7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四.探究与感悟

哪一句流露出作者思想感情?苏轼是“闲人”么?

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课件穿插显示资料)

张怀民: 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明确:贬谪的落寞(自嘲),自遣的达观(自慰),赏月的欣喜(自得)„„

五、拓展延伸。(课件显示)

结合实际,联系本文学后体会,任选角度,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

六、小结。背诵

1.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看着屏幕上这三句话,把课文最后这四句话背一下,看谁第一个背出。学生齐背最后四句。

师:(课件显示:播放《春江花月夜》)师: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的去领略生活。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生(齐读):“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淡薄名利,有一个诗意人生。齐背课文。

七、作业设置:

1.请收集: 有关写月的诗词名句。

2.请选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八:板书

下载《出师表》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出师表》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出师表》 教学设计

    《出师表》 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习并积累文言词句。 2.把握的主要内容,明确诸葛亮的三条建议,体会诸葛亮知恩图报的思想感情。 3.体会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 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白改敏 授课人:董丽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积累名句,背诵全文......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 姚滩学校 胡赵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案设计 熊新平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3、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1 前面已学过《隆中对》,学生对三国形势和诸葛亮的为人,以及他和刘备的关系已经有所了解,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旧知识。把《隆中对》和......

    教学《隆中对》《出师表》

    教学《隆中对》《出师表》 1、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基本国策,实际是就是为实现刘备的人生理想而量身打造的一生道路。可刘备却“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留下一个烂摊子让诸葛亮来......

    《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教学反思(15篇) 《出师表》教学反思1 《出师表》全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无非是想让诸臣不要忘了刘禅是先帝之嗣,不要忘了先帝之“殊遇”和“简拔”,其用心可谓深......

    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教学反思永安中学严霞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本课时内容是在前几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前提是熟悉课文。研读与赏析的过程是按照段落层次展开的,从局部到整体,从思想内容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