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课堂充满活力的几点思考-梁金萍
今天的“对话教学”是新课改的一个理念,在实践中怎样落实呢?教师又该怎样操作呢?其实这个问题,在课程标准中已经给出思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1、坚持生活性;
2、坚持活动性;
3、坚持参与性;
4、坚持综合性;
5、坚持开放性。显而易见,生活、活动、参与、综合、开放,十个字应该是我们探索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方式的指导思想。而活动则是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的载体与支点。什么是活动:活动,是活动化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活动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是课程改革中备受推崇的一个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活动的过程就是师生与文本对话,是对学生品德教育的过程。(语文、数学都有活动课)什么是活动化教学,一般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操作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活动是社会课教学模式的支点,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什么选择活动作为支点,在课堂上实施活动化教学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其一,活动化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而言的,长期以来,小学德育类课程的教材内容基本是政治化、概念化、成人化。教学方法也是灌管式、说教式。在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论,已成为不可逾越的,固有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得到发挥,教学失去针对性和实效性。用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的,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来打破过去那些固有的旧的教学模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活动化教学顺应了当前小学德育类课程教学变革的要求。2002年颁发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活动自然而然也就成为课堂教学的支点。由此可见,活动化教学是小学德育类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其三,活动化教学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以证明,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天性好玩,生性好动是不容置疑的。因此,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性,开展活动不仅是儿童认知的源泉,也是儿童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儿童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有效提高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唯有活动化教学才能真正完成。所以说,活动是儿童教育的载体,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支点,活动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让儿童主动、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应该成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主要模式。简言之,课程呈现的形式为学生主体参与性的综合活动课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其活动性的重要特征。把活动作为教学的支点,倡导做中学。其实,课程标准中在实施建议部分也做了一些提示。诸如: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模拟表演、参观访问、展示交流、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欣赏评论、训练、讲故事、游戏、公益劳动、服务慰问等等。这些活动有探究性的、体验性的、交往性的、操作性的、实践性的、评价性的……,但无论是哪种性质的活动,除了要突出儿童直接参与外,必须强调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要为活动而活动。哪些活动设计符合实际,哪些活动常态下可以操作的,活动中是否真正做到师生、生生互动,活动本身是否真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等等。都与科学构建,合理选择活动模式有着必然联
系。
让学生喜爱上《品德与社会》课的几点思考
长海县小长山乡中心小学 梁金萍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中,存在着道德意识浅薄,行为习惯不良等问题。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新的教学理念使得《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开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下面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如何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让课堂充满活力谈谈个人体会。
一、教学内容要源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才是有效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做好学情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只有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基础,有目的地把学生引进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中,课堂教学才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而是真正成为一种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体现出这门新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核心思想。
二、课内外结合,树立“大教育”的观念。
社会就是大课堂,要想学好《品社》这一科,不能使学生局限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将教材作为一个范例,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1、把课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品社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它的内容涉及知识极为广泛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文本比较简约,它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一种提示和引导,给教和学都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努力使自己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把社会生活中当前国情、国策、国内外局势以及人们关心的敏感话题,把本校、本社区和本地区的相关课程资源及时地充实进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报纸、新闻、杂志上收集资料,自主选题,自主展开学习过程,自主总结学习结果,将课外知识融入到课内教学。例如:过:“六·一”儿童节时,指导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其他地区儿童是怎样生活的,他们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让学生了解同一片蓝天,同一片土地却有不一样的家园。教师及时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让课堂知识在课外得以实践。课堂活动形成的知识,需要具体行动的检验,才会真正起到规范行为、养成良好品质的作用。在课堂上,通过种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通过学生的体验,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升和整合,凸显教育意义,变得更加清晰,课后,教师想方设法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续到课外,使这种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收获走向生活,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的终点不是下课铃响的那一刹那,而是真正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生命里,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例如:在学习第九册《帮助残疾人》时,课堂上让学生谈谈自己打算以怎样的行动帮助老人或残疾人,以怎样的行动计划去实施,然后指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走近老人、走近残疾人,伸出友爱之手帮助他们,把行动落实到实处。教学《生活中的安全》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安全常识之后,布置学生回家找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等等。
3、家校合作,共同营造教育的大课堂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的欲望导致许多孩子成了学习的奴隶,剥夺了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生活的机会。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师有义务帮助家长把这些整天压在书本里的孩子解放出来。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方面,就要动点脑筋了,可以与语文教师、美术教师沟通合作,共同布置写一写、画一画的任务。例如学习
三、从多个环节,培养学生探究欲望
1、开课的导语要精心准备,要有助于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之中。例如教学《走近残疾人》一课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我设计了用手语对学生说“我见到你们很高兴”,在学生不懂老师手势的情况下,让学生体会老师当时内心的着急与苦恼,再激发学生去探究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导入《走近残疾人》这一课,学生就能较快进入到学习情境之中。
2、重视问题的设计
E·R·汉密尔顿说:“教与学的全部过程贯穿着提问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恰当地选择提出问题的时机,科学准确地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就可以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沟通师生知识上、情感上的交流,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高质量、针对性强的提问,不仅能引起学生注意,积极的思维,而且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实现,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让板书活动起来。
好的板书,对学生认知的提升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教学《走近残疾人》一课的板书,我设计了两个心形图案。代表残疾人的心形图案中随教学进行,写入“困难、痛苦、坚强”等词语,而代表我们健康人的心形图案中,也相机写入“同情、尊重、赞美”等词语。在教学的总结阶段,我引导学生把我们心中对残疾人的“同情、尊重、赞美”送入残疾人的“心”中,教师随机把“同情、尊重、赞美”填入代表残疾人的心形图案中,并引导学生体会:残疾人的内心会发生哪些变化?三年级的小学生能很自然想到“困难、痛苦、”变小了,更有学生想到“坚强”变大了。这种效果得益于活动的板书设计。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由此可见,兴趣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它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到去进行学习,从而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探求新的知识。可见,激发学生的品社学习兴趣,对于激活品社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因素,具有很大的前提先决作用。
1、角色换位,内化认识
有的历史题材,跟当代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久远,因此,学生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导致不能自主学习,而通过“角色换位”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
例如,教学《诚实守信》这课时,如果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吃亏”的说法理解得不够“清”,不够“透”,我就用 “角色换位”的方式,启发学生“自我体验”——当别人对自己诚实时,讲信用时,自己的心情怎样,做事又怎样;反之,当别人失信或欺骗自己时,自己的心情又怎样,对别人又会怎样看待。经过“角色换位”,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情感体验的对比,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做老实人,说老实话,虽然暂时吃点亏,最终却利国利民又利己”的道理。
2、开展课堂辩论,使课堂焕发生命力。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如:在教学《真正的友谊》这课时,我给学生准备了一道讨论题:小学生过生日,该不该互相送礼物?再把全班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自由辩论。由于这一问题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有的学生自身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于是双方各抒己见,展开辩论,唇枪舌剑,异常激烈。学生在辩论中全体参与,大胆发言,此起彼伏,结果大家形成了共识。最后,教师总结,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3、模拟实践活动,知行结合,兴趣盎然。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 ;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模拟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教学中,我有目的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用学生亲身的实践去巩固道德认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知行统一
教学《家里的文明礼貌》这课时,学生知道礼貌待人的 意义后,我让学生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在与长辈交谈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在饭桌上就餐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家里来客人要注意哪些礼节?学生发言回答巩固了礼貌待人的规范。这种规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还必须以此来规范自身的实践。于是我又设计了情景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如老师到你家去做客,你怎么做?师生现场扮演角色,按礼貌待人的要求去做。学生不仅再显现了课本中的礼貌待人的情景,还调动了原由的积累,使学习的“礼貌用语”和“礼貌动作”更为丰富。
在教学《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路语言》这节课时,我严格把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渗透自我保护意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司机模拟演练活动。幻灯片场景为公路,不时变换交通标志,全班同学参与,手握方向盘,见到交通标志要说出标志的含义及如何行驶。学生们两手在胸前握着方向盘感觉就像真的司机行驶。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认识了交通标志,而且强化开车要小心,进行了注意安全的教育。课堂上师生共同参与,其乐融融。
总之,我们的教学自始至终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贴近他们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品社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的重要阵地。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有着丰厚的教育内涵,但每课的内容仅由几幅图画和简洁的文字组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致力于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充实教学内容,开拓教学空间,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我们要对教材再度开发,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时,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还要体验网络资源,网络教育提供的环境是一个开放式的、自由的空间,鼓励了学生按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和过程,从而创建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师生互动”中生成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在备课时往往无法预料和估计,它具有瞬时性、不可预料性和不可重复性,也正是这样它才显得宝贵而有意义。
3、教学组织方式的选择 按“欣赏地球——探究地球——感谢地球”的组织形式开展教学。使教学形式灵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充分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在欣赏、交流、探究中,他们感受到了地球的美,体会到地球给予我们的一切,我们要学会保护地球,感谢地球。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设计活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小集镇宋家营小学 李会明
我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说声“谢谢”》的教学设计,谈谈在设计活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活动
本节课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四个活动:
(一)回忆生活,说声“谢谢”;
(二)真情播放,送出谢谢;
(三)表里一致,行动谢谢;
(四)总结升华,心存谢谢。这些活动都是在深入了解学生兴趣、需要、体验和能力基础上设计出的活动方案,这些“活动”很好地为实现“目标”服务,增强了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活动内容要体现生活性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正是基于对课标的正确解读,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从儿童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鲜活材料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例如,活动二:回忆生活,说声“谢谢”。教师课件要呈现教材中三幅图,说说在这三幅画面中我们应该感谢谁,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你对谁说过谢谢,谁对你说过谢谢等让学生回忆生活,感受谢谢。
三、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
本节课,整个教学活动,教师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通过听歌曲、讲故事、听故事、讨论、交流、汇报、采访、朗诵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谢谢、说声谢谢、送出谢谢、行动谢谢、心存谢谢。教学活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感悟,在体验中加深认识,在实践中情感得到升华。
四、活动过程重视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拨动孩子们的“情”弦,以情感人、以情促思、以情导行。例如,“小记者采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深刻感受到老师的辛苦。《义鼠》的故事在打动孩子的同时更荡涤着孩子心灵,最后师生在《感恩的心》的音乐声中一起朗诵《我感谢》这首诗,把师生情感推向高潮。老师有感情的小结深深触动了孩子心灵,拨动孩子的情感,指导孩子的言行
当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活动设计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但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只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我们总会找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来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形成。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向儿童的课内外生活开放,设计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该课程的几个特征。一学年来,我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艺术欣赏”“讲故事”“体验与考察”等形式搞好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较好地实现了课程目标。由于品德与生活体现了活动型课程的新理念,教材包含开发资源的新特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验具有多样化的新形式,故而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积极发现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的对策是成功开展教学活动的保证。本文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当新世纪钟声敲响之际,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智能时代,我们的思维方式 也随之主张多元化和差异性,每个人都演绎这属于他(她)自己的情怀和对人生的感
悟。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
活动过程,没有学就无所谓教。活动的过程即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
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尊
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活泼地发展;在参与中获
取知识,提高道德认识,培养创新能力。
一、兴趣导入,启发参与。
托尔斯泰:“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
学生探究知识和获得能力的动力,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因此,教师 的职责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兴趣因素,想方设法采
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感受到上课
是一种享受,愿意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直接动机;变换导语术,巧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结合实际质疑问难,如我教《学会礼貌用语》,开课伊始,我发录像带,内容是同学们早上到校与值日老师问好情景。看到自己在电视里,同学
们都很高兴,彼此说着讲着。此时,学生处于最佳情感氛围中,学生在参与中知道礼
貌用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又如我教《我爱花、我爱草》时,我首先放《春天在哪里
?》的歌曲,学生们听到熟悉的歌曲也跟着唱了起来。我话语一转问:同学们你们想
不想去春游。接着展示公园意境,有树、有花、有草。让学生说说公园怎么样?在谈
话的基础上,产生爱花、草、树木的意愿。可见,在教学中以音乐、故事、悬念、图
画、谜语等方式引发学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能激起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
意识,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
二、创设情景,激励参与。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给学生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
。”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可通过多种手段(包括语言感染、图画演示、角色表演以
及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变无声、单一的书面语言的生动、立体的形象,创设出
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情境,营造出贴进生活,易于产生共鸣的氛围,增强学生的体验,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如我教《我爱花,我爱草》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我创设 了一个同学小明到公园游玩的情境,他见到小朋友摘花,折树枝时,他的是怎么做的
?当屏幕出现两个小男孩相进草坪拍球时,这是匆匆跑来的小明到了他们的跟前会说
什么?让学生小组互说。于是为什么要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就牢记于孩子们的心中。
再如我教《团结力量大》时,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做“顶球”的实验。让他们每人限用一
指头,自己试一试能不能把球顶起。然后,看看你们怎样才能把球顶起。随着一声声
口令“一二三”许多小组都把球顶了起来。学生在动手实验当中真正明白了团结力量大 的道理。美国华盛顿一所小学的墙上写着:我听见之后,就忘记了;我看见之后,就
记住了;我做过之后,就理解了。
再如教学《我爱花,我爱草》一课时,学生戴上花草树木的头饰,将花草树木被
牵扯、攀折、摇晃时所蒙受的苦难以及痛苦不堪的表情传递给同学们,拟人化的表演
深深撞击着孩子们幼小善良的心灵,他们争相表示要爱护花草树木。因此,创设合乎
实际能营造氛围的情境,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激起他们参与活动的情感,让
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参与品质的形成。
三、在参与中培养创新能力。
参与品质培养的落脚点是参与能力的培养。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 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quot;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要求,祖国建设的需要,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着重研究的课题。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当把开发学生的
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根本任务。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在
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中实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更为开放的现代创造教育观,既充分挖掘课文中蕴藏的创造性因素,又有要注意创造民主和谐,积极活泼的教学情
境,善于激发、发现、爱护学生每时每刻产生的”创造火花“,积极组织进行创新思维
训练,参加创造性实践活动。如我教《我爱花,我爱草》一课,在学生提高道德认识
以后,我让学生每人设计一句警示语,提醒人们爱护花、草、树木。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内容丰富有趣。有的写”我是嫩嫩的草,别把我践踏“,又有的
写”我是美丽的小花,我为众人开放“,有的写”花、草、树木为人类服务,我们都来
爱护他们“--五花八门,无所不有,当同学们看着自己写的警示语在投影仪上出现,小脸上露出高兴的笑容。最后我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警示语利用课余时间把它做成警
示牌,插到校园的花圃里,生活区的草坪上--使得思想品德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
中去。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激情,最终导之以行,回到生活中,成为学生自身拥有 的美德。这样的教学过程,培养出的人才是有本之木;这样学习的学生,受到的思想
教育才会根深蒂固;这样的学习过程,才会自然实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才会无斧凿 之痕。
四、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评价是强化学生正确动机,使学生看到自己学习成功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评价,正面的肯定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增强参与教学活动的信心。让
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更体现了以”关爱生命“"以人为本”为中心的现代教育
思想,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精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关注评价的过程,重视评价双方在评价进行中的沟通、理解和让步,让被评价者最大
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这就是评价的最大利益,其目的是为了改进。在教学中,我是 这样做的:
一。采用星级评价,呵护孩子自尊心。
在教学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每一次经历的测试,都是自
信心的良好时机。因此,在考试(期末各学科整合)与评价 中精心呵护他们的自信
心,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的学习和情感态度上,我采
用“送星星”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评价与鼓励,让他们在“数星星”所带来的快乐而自豪的
心理体验中对学习充满自信。
二。改革单一评价主体,建立多元评价.以往的评价,学生是被动的评价对象,而教师是绝对的评价者,家长一般是观望
者。为了改变这种陈旧的评价状况,在上学期期末评价中我们把孩子和家长都融合到 评价中来,让大家共同参与评价。在我们的评价中有孩子的自评、同伴的互评,更有
亲切的“爸爸妈妈的话”和“老师的话”,每个人都参与到评价中,每个人都关注孩子的
成长、在充满爱意的鼓励行评语中,孩子们体会到成功与收获,并自觉进行反思与诊
断、正是这种“多元的主体评价”方式所带来的信任与期望,使每个孩子都感到“我能 行”。
三。开展兴趣十足的非学业内容的评价,全面的评价学生。
思与改进呢?经过酝酿,我们设计了“学生非学业评价表”,从学生的学习习惯、愿望、兴趣、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中可以自己评价自己,让他们更多的
反思自己,改进学习行为。五。归纳评价,创新升华。
在较好的实现了教学主体的初步参与、有效参与、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要改变过去对思想品德课中的总结方式,由教师包办总结转为学生自己或师生共
同作总结,在总结之前,教师再次提出一些容易模糊的认识和在日常生活以及社会
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求学生用当堂所学的新知识、新观点进行评价或辨析,使
学生在评价、辨析中,一是促使其新的道德认识的形成 ; 二是有利于检验课堂教学
达标的程度 ;三是起到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知
行统一的效果。
然后由学生按照自己掌握的程度和理解的深度自由发言,营造出民主、活泼的气
氛,使得学生的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行为等融合为一体。在
由教师或学生用凝练的语言,紧扣教学目标做总结。师或生总结之后,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联系实际的布置些有研究性、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课后去调查研究或亲自去
实践,是课内、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参与,使我们 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得以在学科教学中落到实处。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重学生参与品质的培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原则,在激情中培养参与品质,在参与中获
得成就感,改变了“空问说教”和“概念式灌输”的局面,给思想品德课注入了活力。使
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生动的、主动的、和谐的、健康的发展。注:本篇论文曾获柳州市论文大赛二等奖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大家都知道,新课程理念所突出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了适应这种学习方式,教材设计的体例及内容,必须与其是同步的,这样就派生出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综合性,诸如: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去图书室、上网收集资料,还有动手制作,开展活动让学生体验等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形式。――――从学生生活领域上来说:这次课程改革突出强调的一个理念“教育回归生活”,为什么要回归呢?第一,在以往的教育和课程中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弊端,那就是教育与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际生活,思品课在这方面的问题可能更突出一些,教师空泛的政治说教,学生发言说假话、编瞎话、唱高调、喊口号,屡见不鲜。第二,以往的课程是实践与理论脱节,重说教轻生活。大家都知道,存在决定意识,生活是第一性的,学生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教育要回归生活也就是回到生活的本源中去。把儿童生活中所能涉及的生活范围综合起来,并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来逐渐扩大他们的生活圈,课标就是根据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生活范围,来确定6大主题教育目标,对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个要求好比一个同心圆,它先以“我在成长”为圆点,然后到“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一点一点向外扩展。这样安排,就是根据儿童生活的实际,打破了思想品德,历史和地理知识的原有的学科逻辑,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全面,只求与儿童实际生活的链接。这就是对学生生活范围综合的本意。(6大版块,56个教育要点)
4、课程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课程总的目标要求。)
第二篇:让课堂充满活力
让 课 堂 充 满 生 命 力
——听张人利校长《后茶馆式教学》感悟
3月22日下午聆听了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张人利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报告,他讲到上世纪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校长提出了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意即课堂气氛不必过于严肃,只有教师讲学生听,而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像茶馆那样,随便交谈议论。这样的教学,在上海乃至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茶馆式”教学方法符合了教育发展总趋势,其中“议”是对话的一种重要方法,使我更有系统的加以认识和提进。
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认识
在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张校长提到的课堂教学中常见突出问题也是我需要改进的方面,虽然接受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却还是有时觉得在教学中自己讲的不多不够清楚,懂的知识重复讲,教师讲的时间多,而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了,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不清楚的没有呈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注重“茶馆式”教学,学生活动多,积极性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书自学能力,开阔思路,发展智力。
学生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活动中,互相切磋补充,也时时产生创见,有利于锻炼创造能力。因此,“茶馆式”教学的本质是让教育走向对话和合作,让教育走向学习共同体,将现行常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结合运用,只有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特别在新课程推进到现在,中、小学教师都有优化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诉求。
二、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
在全国的优秀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尝试教学,洋思经验,杜郎口和段力佩的茶馆式教学,他们都是成功教学先学后教,学生为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教师是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活力,使课堂充满生命力。但由于不同学科体系逻辑结构变成以学生的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针对课的类型、学科特点、学段特点和学习方式等差异性,那么以上各种教学就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有相对的局限性。
张人利校长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他结合自己学校的实践探究后,以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为基础,进行不断完善发展,并提出了“后茶馆式”教学,它主要以“议”为核心,他是关注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改变过去以往的按次序定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的讲解方式。也不像在杜朗口中教师在“讲”的用时上有什么规定,因为有规定就会有限制性,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内容处理都不一样的。而是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不确定“读、练、议、讲、做”教学方法的教学用时,不拘泥教学方法应用完整,更不规定教学方法的教学顺序,以教材为载体,进行以学定教,它的教学价值取向更加明确,是以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为导向来确定“读、练、议、讲、做”的合理选择。学生自己学得懂的,或部分学生学得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了解学生的认知度,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让学生多交流,教师在对同一问题的讨论、对话中,对原先有错误的或不全面的想法进行修正,共同探讨或者拓展完善,从而提高实际教学能力,提高课堂的有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减少无效劳动,它不但关注学生今天的发展,更加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
三、课堂教学引入研究性学习
张校长在《后茶馆式教学》中倡导从“书中学”、“做中学”。他在80年代“茶馆式”教学的基础上多了个“做做”,从仅为单一的一种学生学习方式——“书中学”,发展为两种学生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不仅让学生获得间接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获得直接的知识,张校长就是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因为有的概念、有的内容、有的方法,如果没有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学生是很难掌握的。像小学自然就是适合这种教学模式,它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从小培养学生从科学的视角关注身边的事物的意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才能有效的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体验科学的过程与本质,发展学会学习的能力,建构起正确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态度。后茶馆式教学还会让学生在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发言自由,形式宽松,虽然气氛活跃,但议题也并不松散,也真突出了以“议”为特点。
当然,作为教师的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不断具备丰富的知识,极其敏锐的课堂反应能力,真正做到精熟文本,才能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形式更灵活,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第三篇: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作者简介:陈工厂,男,1978年3月出生,汉族,2000年6月毕业于周口师专政史系,从毕业至今一直在项城市付集一中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现任中学二级教师,九年级班主任。工作单位:项城市付集一中 邮编:466225 通讯地址: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付集一中 联系电话:***
[摘要]《课程标准》和时代的发展都要求我们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将活力注入课堂。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关键词] 兴趣 活力 积极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由此可见,体现个性,以人为本,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更何况时代的发展也呼唤着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推进着教育课程的改革。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将活力注入历史课堂,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关注、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在课堂上有活力,主动地进行学习。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
1、设计好开课导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能设计出精彩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或富有哲理的导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始终以浓厚的兴趣上好该节课。比如:我在上《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是这样引入的: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所以今年1月20日新科总统奥巴马的就职典礼格外引人注目。出乎意料的是就职典礼结束后举行的花车巡游奥巴马将终点选在了林肯纪念堂。无独有偶1963年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演说的地点也选在了林肯纪念堂。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仅仅是巧合吗?刚刚同学们说到因为他俩都是黑人而历史上使美国黑人获得解放赢得自由的正是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100多年前他为挽救联盟解放黑人奴隶领导了美国的南北战争,历史上又叫做‘The American Civil War’,即‘美国内战’。”那么这场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呢?对美国历史的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南北战争。
2、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展示形象逼真的景观,直观生动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代替单纯的说教与复述,让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其中,既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合作精神,又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例如:《难忘九一八》一课中,我给学生播放了新编九一八小调、九一八事变视频、松花江上和西安事变视频,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关于西安事变的解决问题,我作了如下设问:西安事变中捉住了蒋介石,那么,该如何处置蒋介石呢?通过学生的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开展实践活动,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时空
新的课程标准大力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倡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努力改变过去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而要做到这些,开放教学内容就显得极其重要。因此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开展实践活动,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时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已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学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教师指导学生到图书馆、互联网中查找相关资料,核实整理成文字材料,带到课堂中与同学、老师进行展示、交流。例如学习长征时,让学生去搜集长征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就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些活动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主动探究知识,体验创造成果的喜悦,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2、让学生自主编演历史小品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让学生自主编演历史小品剧,例如,在讲述商鞅变法时,就上演了一出《商鞅舌战群臣》。当“历史老人”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进入历史情景以后,由同学们自己扮演的历史人物、历史场景便活生生地再现在渴求知识的同学们面前。最后经过概括归纳,并引导同学们对商鞅、秦孝公、旧贵族、老百姓的不同言行进行了分析讨论,从而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3、组织历史辩论赛。辩论是最能激发思维灵感火花的方法,也是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组织一些此类活动,能大大激发同学们在历史学习中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而且巩固深化了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我们课本中有许多问题都可用到辩论法,像“鸦片战争能否避免?落后就要挨打吗?西方列强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等,这些问题都是发散性的,答案也是多方面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辩论,大胆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认识会更深刻,思路会更开阔。总之,富有生命活力的历史课堂是多元性、开放性的,提倡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鼓励创新。
4、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学习雕版印刷时就可以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准备一张纸,在纸上写自己的名字,写三遍、再三遍、再三遍,然后让学生谈感受:(枯燥、乏味、单调、浪费时间)再让学生用小刀在橡皮上把自己的名字刻出来,自制一枚印章,并蘸上墨水印在纸上,多印几遍;与前一个实验比较,从中体会雕版印刷的方法和好处。
三、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只有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才能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开动思维;或是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也可能有时侯这些学生的回答会与教师的答案相差甚远,这时你一方面应鼓励他说出其理由,另一方面应充分肯定他的回答中哪怕是细微的正确之处。然后给他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一是有利于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活跃的氛围,在师生的积极问答中加强互信、互动。二是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自己被承认和被尊重,尝到回答问题的甜头。这样才能使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也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全面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总之,要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从桎梏学生思维的沉闷的传统课堂到放飞学生心灵,充满活力的新型课堂,虽“路漫漫兮”,但我们仍将“上下求索”,努力寻求突破,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第四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让课堂充满活力》
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让课堂充满活力》
现代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会学”,而且要使学生“乐学”。至关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更加需要采用多种刺激手段,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提高其注意的稳定性,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一、促进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上课的时候,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训练而且训练必须要注重实效,能够使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更加融洽,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较好地实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重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展开这方面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积累的乐趣和收获,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学生能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三、开展游戏,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动态的,只有在活动中,兴趣才能发挥其对认识和活动本身的推动作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限制甚至剥夺儿童的活动,他们很快就会对学习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年级学生具有很明显的争强好胜的心理倾向,在课堂上如果能恰当的采用竞争等激励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对目标刺激做出迅速反应的水平,从而使有意注意得
到加强,让学生思维更加灵敏,而且通过竞赛可以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提高学习效果,在一些对话较多的教学当中,要求学生分组、分角色进行比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评价中树立学生的信心
教师的一句称赞,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种兴奋剂,能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外,可以积极引入课外知识,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上课开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小故事作为引题,也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巧妙运用故事引入,常常能够调节课堂的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乐学”的情绪。
总之,点点滴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的创新,需要我们教师学会抓住每一个教学因素,将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目标落到实处,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的学有所获,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第五篇:构建有效课堂 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构建有效课堂,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之一。课堂要活起来,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学生学的“活”首先要教师教的“活”,产生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要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起来,就要有活的教学目标,活的教学设计,活的教学内容,活的教学过程,活的教学评价,活用教学媒体和手段。我认为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精心地备课,教学思路清晰。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思路清晰地教学,课堂教学才能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使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同时,该准备的教具一定要准备,适当的教具能使课堂更形象,气氛更活跃,学生更有激情,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学生,生动的教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营造充满乐趣的教学过程,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课堂上老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尤其是创造性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认知结构,使孩子们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得到迁移,因此就要注意过程的灵活性。要变老师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去发现问题、1
分析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尊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我提前打印一篇文章分发给学生,设置相关问题,主要包括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的连接,分段,段落调整,段落排版,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上机,依靠集体力量,自行讨论解决任务。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脑的兴趣,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无疑会诱发学生在心理上参与学习的愿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课堂充满新的活力。
三、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电脑不是学出来的,玩出来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就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开始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创造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
四、自主学习,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通过亲自探索发现事物的关系和规律,能使学生产生兴奋感、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端正其创造发明的态度。的确,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能发挥出内在的潜力,这就使他们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激发出创新的活力。如在学习“美化工作表”时,我让学生根据“Word”中所学知识,自主去学习,遇到问题先独立思考解决,不能解决的与同学共同探究解决。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成功,既激活了学生的旧知,也给了学生充分展开思维的空间,使整个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五、师生互动,实践创新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教师讲授演示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探究的基础上再上机实践。例如:在学习“艺术字”的插入时,出示学习任务:把艺术字插入到文章中,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究操作,只提示从“插入”菜单中找图片的命令。在插入艺术字再进行调整后,却遇到了困难——对插入的艺术字不满意,怎样进行再加工呢?这时教师应当鼓励让学生一起探究。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告诉老师,应双击“艺术字”就能出现艺术字重新编辑的窗口,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他们留一分求知的欲望,一次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也就会多一分创造的信心与成功的体验,学习信息技术课堂的激情就会经久不变。
六、多元评价,激发动力
表扬和激励是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在学生眼中,他们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自己努力创造的成果。课堂评价中教师可以多一些鼓励,少用评判的语言,不直接说“对”或“错”,不简单地“比比谁做得好”,而是让评价多元化。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可采用一些
“布局合理、排版美观”、“步骤清晰、颜色搭配合理”“操作熟练,输入正确”等等话语;在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她们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时,可以说“请说出你这样做的理由”、“为何插入的图片不能移动”等话语。评价时,师生共同参与,突出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让他们在实践和反思中发现自我,欣赏他人。同时增强自我敢评估能力,提高学习的内驱力。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尽量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与生动,同时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努力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信息技术课堂。
读《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有感
今天第一次聆听到张晓风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这篇文章,感觉心情很是沉重,深深体会到教师的肩上的责任重大,是啊,多年来,我们的每一位家长怀着同样的信任、期待和担忧,把白纸一样纯洁的孩子交给了教育机构,交给了社会,几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收获了怎样的一个青年呢?仔细聆听后,我又反复阅读,我非常地感动与不安,感动来自我们孩子的父母对我们教师的信任,不安则源于父母给与老师的这份重托。
我也是一位母亲,读了文章后,我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一位母亲的心声,对孩子的爱以及对社会,对社会、教育机构的那份惶恐。不管孩子优秀与否,他在自己的母亲心理都是唯一的,它是全家的希望。每一位家长交给我们老师一个孩子,希望孩子能在.老师的管教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身为人师的责任。我感觉自己十多年来每天肩上的重担。感觉这十几年来面对的不仅仅是几十个孩子,那一双双眼睛的背后,还有一位位诚惶诚恐的母亲,她们把孩子交给我,我感觉自己的责任非常重大,我将怎样做才不辜负这些母亲们呢?这是我应该下心思去思考的。文章的结尾处,焦虑的作家不得已发出这样的感叹:“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呢?”这句话是多么语重心长,又有多少期盼和无奈。
当我们自认为已经很关心很爱护自己的孩子了,可能还时常会受点委屈,但站在一个家长的角度去看的话,总觉得还是欠缺了点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怨天尤人,埋怨孩子不够听话,埋怨好心得不到好报,静下心来,想想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们生气的宝贝,原来也都有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匆忙的步履,泥泞的心情遮掩了我们的双眼;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镣铐,升学的压力,扰乱了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练,鲜花的簇拥。
今天,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我的孩子,多年以后,你将还给我一个怎样的人呢?”我常常这样想。
读书给了我很多的感悟和灵感,这篇文章使我认识到自己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我会用关注的眼光去欣赏每一位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会有自己的闪光之处,甚至是调皮捣蛋的孩子。作为老师,不应该每天盯着他们的缺点,应善于发现每位孩子的优点。赞美他们,借助优点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克服缺点。
再一个我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充实,提升自己,给自己加重,让读书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书应与我们每个人为伴。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与书为伍,让书成为我们教师生涯的一部分,做一个充满书卷气的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怎么来呢?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读书。特别是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文化素养和在精神修养方面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在读书的过程成长起来。
希望面对家长、面对社会时,我们都能底气十足、信心百倍的大喊:今天,你们交给我一个孩子,明天,我将还你们一个朝气蓬勃、健康快乐、充满智慧、永远向上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