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后古诗词《野望》
《野望 》 作者:王绩 年代: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据说,这首诗的主旨正好能反映隐士们的高节,有古人评价为证:“读《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隐情.千古自有知己。”这首诗似乎是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的,在今天也不难理解。“徙倚”是徘徊的意思,“薇”是野豌豆苗。而最后一句“长歌怀采薇”,可能隐藏着两个典故。其一是诗经里有《采薇》篇,其二是古代有两个著名隐士伯夷、叔齐,他们坚持不食周粟而上山采薇。
因此诗的最后两句就可以这样理解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了。”王绩估计最后也没有上山,所以只能讲追怀。
第二篇:《野望》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2.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4.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
5.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
6.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分)
7.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野望》
1.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2分,符全诗意即可)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分)
4.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5.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6.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1分)又没有真正的知己,(1分)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2分)
7.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8.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第三篇:《野望》
李白曾“南穹苍梧,东涉溟海”,杜甫也曾“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从烟波浩渺的东海,到白雪皑皑的天山,从繁华喧嚣的长安城,到杳无人烟的西疆大漠,还有那顶天立地的三山五岳,甚至是千年迷城楼兰胜境,每一处,都能在唐诗中寻觅到其身影。《野望》
作者=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第11期
-诗词译文-
“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第四篇:古诗词赏析——课后反思
古诗词赏析——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探索实践,是我运用网络进行古诗赏析的初次尝试,它令我反思回味,在多方面给我深刻启迪,给我以强烈的震撼。体会如下:
一、要以先进教学理论、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高科技社会语文教学面临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 依据国内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关理论 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生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用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识和探究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激励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层次和效率。
二、制定周密教学计划,努力实践语文课标要求。通过本阶段教学,我力争教学在以下五方面体现语文课标要求:1积累·整合、2感受·鉴赏、3思考·领悟、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其次,通过本阶段教学,努力实践语文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上网自学,制作课件网站,小组研究交流讨论,教师引导点拨,学会初步鉴赏古诗,掌握分析古诗情感的基本方法,他们对古诗的学习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厌烦到喜爱,从不愿意发言到争先恐后的发言。信息技术融入语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三、学生发展必然促进教师提高,教师要彻底更新传统教学观念。过去我总认为学生上网自学做了课件网站,就是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很好整合,从没想过运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甚至在市区有关专家初娜娜、杨小平、吴琼、陈燕老师建议我进行网络教学,最后5分钟留给学生通过网络提交作业当堂写作他们的读古诗感受时,我认为没有必要多此一举,担心学生能力差,教学效果不好,不能正确认识学生在认知知识过程中存在的巨大潜能。在他们的动员下,我进行了初次尝试。恰恰是这初次尝试,这一堂网络课最后5分钟,学生当堂通过网络提交的精彩的学习古诗感悟,3周的学习,教学效果瞬间显现出来,学生在认知知识过程中存在的巨大潜能此刻爆发了,他们独到深刻的学习古诗的感悟,深深感染了我教育了我,使我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为我彻底洗脑,一些听课教师也不禁感慨万千:我们做老师的未必都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写出这样一些精彩的富于哲理的感悟。
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合理有效的整合,其教学效果是传统语文教学无法替代的,它不但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能促进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提高。伴随高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将有更多更新的课题等待我们实践探索,它将拥有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第五篇:《野望》鉴赏
【古诗文鉴赏-八上】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着从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颈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二、填空题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 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地点: 东皋,时间: 薄暮,事件 望。
三、选择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B、颔联运用了对偶和拟人修辞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C、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古诗文鉴赏-八上】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着从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颈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填空题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地点:,时间:,事件。
三、选择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B、颔联运用了对偶和拟人修辞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C、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