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自由落体教案5(五篇)

时间:2019-05-15 03:4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物理自由落体教案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物理自由落体教案5》。

第一篇:高一物理自由落体教案5

2.82 自由落体运动(习题课)

学习目标

熟练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Ⅱ

知识复习

1、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有何特点?谈谈你的理解。答: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答:

3、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有什么特点? 答: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如何? 答:

(1)规律:速度变化规律

位移变化规律(2)推论:

(3)特点:

(4)画出v-t图

例题选讲:

【例题1】一个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落至地面前最后一秒钟内通过的路程是全程的一半,求它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

解法一:

解法二:利用推论:

【例题2】一小钢珠由塔顶静止开始释放,最初的3秒内的位移为S1,最后3秒内的位移为S2,若S2—S1=6米,求塔高为多少?

(g=10m/s2)

巩固练习

1、一石块从楼房阳台边缘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 到达地面, 把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分为相等的三段, 如果它在第一段时间内的位移是1.2m, 那么它在第三段时间内的位移是()(A)1.2m

(B)3.6m

(C)6.0m

(D)10.8m

2、一个物体从某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 已知它第一秒内的位移恰为它最后一秒内位移的一半, g取10m/s2, 则它开始下落时距地面的高度为:

()(A)5m

(B)11.25m

(C)20m

(D)31.25m

3、物体自楼顶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 落到地面的速度为v. 在此过程中, 物体从楼顶落到楼高一半处所经历的时间为:

()(A)v/2

(B)v/(2g)

(C)

2v/(2g)

(D)(22)v/(2g)

4、一物体从16 m 高的A处自由落下,它经过B点时的速率是落地时速率的3 / 4,则B点离地的高度为____ m。(g 取10 m / s2)

5、一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经过一高度为2m的窗户用时间0.4s,g取10m/s2.则物体开始下落时的位置距窗户上檐的高度是____m.6、有A、B两个小球,在不同高度上做自由落体运动,A球下落1 s后,B球开始下落,两球同时落到地面。已知B球离地面高度为15m,问A球从多高处下落?g取10m/s2。

参考答案:

1、C

2、B

3、C

4、7 5、0.45 6、37.32m

第二篇:高一物理自由落体教案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来自通化师范学院,我的名字叫林雪。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1.2.5自由落体运动

我今天说课内容包括以下六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

首先

1、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由落体运动》是必修一第二章第5节的内容。它是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之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首先对前面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其次加强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为必修二平抛运动的学习做好了准备。因此本节课是本章知识的复习课,是联系生活的应用课,也是后继学习的知识准备课。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匀变速运动规律的理解。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2)教学目的

依据新课程标准规定,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是: 知识与技能: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条件和性质。知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设计,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动学生积极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渗透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

(3)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

教材的特点 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有利于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通过阅读材料体会伽利略研究问题的科学思路和方法;通过频闪照片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本节的特点、重点及难点,我将采用以下的内容处理。(4)教材内容的处理艺术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情况,我采用情感模式与和谐模式教学。其过程大致如下:引导——参与——合作——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的协作意识、愉快、和谐地学习。体现了双主教学模式。

2、说教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自由下落运动的理想化模型,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因此我采用图像和形象图景的教学模式,建立由实际情景──理论模型──新实际情景的有机联系。加强抽象的物理规律与形象的实际情景的紧密联系,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自由落体的概念和条件。自由落体运动也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有其广泛性和特殊性,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将本节分为五个阶段:复习引入阶段、学习新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反馈调控阶段、总结归纳阶段。其中在学习新知识阶段,我主要采用探究实验的方法教学,首先通过进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设疑。引导学生来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并让学生试着自己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研究物理模型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接着通过探究与共同讨论中,解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进行探究实验。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团结合作、总结概括及表达的能力。

3、说学法

高中一年级学生只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一些物理知识,了解了生活中一般知识、•对直观性的现象不论正确与否都有很深的印象。•关于“重物落得快”这一现象,习以为常。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强,生活积累并不丰富,对这一现象的见解有时未免失于偏颇、粗浅。又由于以往教师满堂讲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既领悟不到前人智慧结晶的精妙之处,又体会不出它们的用途。因此我要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愉快的情景下,创设探究式教学环境,辅以情感模式与和谐模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自发的产生探索物理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树立起能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给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概括、表达、论证的方法,发展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4、说教学程序设计

依据以上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我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个环节:复习引入阶段。

1、复习提问:

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

b、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比有什么特点?

指出:回顾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它可以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中。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结论来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接着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在此过程留给学生独立的观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二个环节:学习新知识阶段。

演示:将一张纸和一个小石块同时在同一高度同一地点释放; 现象:重物先着地,重的物体下落较快。

提问:如果将纸片揉成一团在和小石块同时在同一高度同一地点释放结果会怎样呢? 让学生猜测实验现象再演示,调动学生尽早投入课堂积极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演示:将纸片揉成一团在和小石块同时在同一高度同一地点释放; 现象:几乎同时着地,轻重不同的物体同时下落。

提问:两次实验用的物体是相同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认识到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

介绍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研究。学习伽利略相信科学,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引出课题:自由落体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

牛顿管实验

a、未抽气时: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下落的慢 b、抽成真空时: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通过牛顿管实验使学生再次认识到生活中观察到重物下落快的原因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从而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条件。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条件

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条件:在没有空气的真空里才能发生,若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只有空气阻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的下落才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在这里概念的强调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进一步提出问题: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它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引导让学生通过频闪照片看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是一条直线,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越来越大,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但究竟是否是匀变速呢?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启发学生利用照片上的数据并根据∆s=aT2 来验证。并运用v-t图像法、s-t图像法。让学生自己分析、处理数据。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及时引导。结奏应放慢,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也使学生对自由落体的性质有深刻的印象。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引出重力加速度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自主总结说明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及引起其变化因素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引导学生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 V0t + at

 Vt= g t

S = V0+Vt2-V0=2as  Vt=2as

第三个环节:巩固知识阶段

利用多媒体给出练习题。让学生复习巩固本节的知识,重点放在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及规律的分析和方法的训练上。

第四个环节:反馈调控阶段

根据学生的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不同情况,我会再提出一些习题供学生课后学习。第五个环节:总结归纳阶段

以上是对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从提出问题通过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中,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也学会了对物理问题的分析研究方法。

教学反思

首先,本节课最重要是对科学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方法的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这样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探究出来的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比教师告诉的印象要深刻的多,也让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有了更好的效果。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结束今天的说课内容,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谢谢指导!1212at

S = at 2222

第三篇:高一物理功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功的概念.2、牢固掌握功的计算公式.3、熟练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并能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熟练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

讨论、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初中学过的功的概念吗?

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师:在初中学习功的概念时,我们强调物体运动方向和力作用方向的一致性。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不一致呢?比如相反呢?力对物体究竟有没有做功?若做了功,又做多少功呢?我们怎样来计算这些功?今天,我们进一步来学习功。

二、新课教学

1、功的初步概念

〔讲述〕

那么,高中对功是怎样定义的呢?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如果使物体在力的方向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教师板书定义,同时举例)人拉车向前运动,如图1,说明拉力对车做了功。(强调车在拉力作用下,发生了哪一段位移,并指明位移的方向。)强调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师:手提水桶水平地行走,提力对水桶有没有做功? 生:没有。师:为什么?

生:缺少了做功的一个条件,提力方向(竖直方向)上水桶没有发生位移。师:重力对水桶有没有做功? 生:没有。师:为什么?

生:缺少了做功的一个条件,重力方向上水桶没有发生位移。

(教师可视情况再举一些事例)师:想一想,高中物理中功的概念与初中有什么不同? 生:高中讲“位移”,初中讲“距离”。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高中讲“发生”一段位移,初中讲“通过”的距离。

师:“位移”与“距离”有什么区别?“发生”跟“通过”有什么差异?(学生疑惑,回答不全面)〔讲述〕

位移是矢量,距离是标量。

发生的一段位移并不要求物体非要沿着发生位移的路径通过,如人提水桶上坡,提力对水桶做功。见图2,人提水桶上坡的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竖直方向两个分运动。提力对作水平方向上分运动的水桶不做功,对作竖直方向上分运动的水桶不做功。用“发生一段位移”取代“通过的距离”不是简单的更换词组,它使我们所学的功的概念更深刻、更严密、更科学、更具普遍意义。其实,功这个概念是19世纪人们在广泛使用各种机械时总结出来的。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功的概念也渐趋严密、科学、完善。我们学习功的概念也应由浅入深,由局部到一般。在今天和往后的学习中,我们是能体会到这一点的。(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和认知规律的教育)

2、功的计算公式

〔讲述〕

功和大小是由力的大小和物体在力方向上发生位移的大小来确定的,力越大,位移越大,功就越大。

那么,怎样计算功的大小呢?

第一种情况,当力和位移方向一致时,也就是力和物体运动方向一致。(教师板画图3)(请学生上黑板来写)生:W=FS 师:对。功等于力的大小和位移大小的乘积。这里的F表示恒力的大小,S表示位移的大小,W表示所做的功。

〔讲述 〕

第二种情况,当力和位移方向成某一角度α时。譬如人拉小车(教师板画图4),当拉力方向与小车位移方向有一夹角,即拉力F跟小车位移S矢量间的夹角为α时,我们来分析拉力F对小车所做的功。

我们可把力F分解成F1(F1与S同向)和F2(F2与S垂直)两个分力。根据功的定义,分力F1做功等于F1S;在分力F2方向上小车没有发生位移,所以,分力F2对小车不做功(或者说,F2对小车做功等于零)。因此,力F对小车所做的功等于F1S,由于F1=F cosα,所以,拉力对小车所做的功可表达为:

W=FScosα

这是计算功的一般公式

上述第一种情况是α=0°时的特例。

师:从计算功的一般公式,谁能表达一下,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什么?

生: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师:对,力对物体所做的力等于力、位移两矢量的大小和它们间夹角余弦三者的乘积。功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它是一个标量。那么,功的单位是怎样的呢?

〔讲述〕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1焦就是1牛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1米的位移所做的功,即1焦=1牛×1米=1牛·米。

功的其它单位还有千·小时。(板书)

1千·小时=3.6×10 焦耳

63、功的一般公式的讨论

(板书)

W=FScosα

〔讲述〕

(1)当α=0°,即力、位移方向一致时,cosα=1,W=FScosα=FS>0,这是初中学过的计算功的公式(举例简析,见图5(a))力对物体做正功。

(2)当0≤α<π/2 即力、位移方向之间夹角是一锐角时,cosα>0,W=FScosα>0,力对物体做正功。如人推车前进时,推力对车做正功(见图5(b))。结论:当0≤α<π/2时,力对物体都做正功。

(3)当α=π/2(即力、位移方向垂直)时,cosα=0,W=FScosα=0,力对物体不做功,或者说,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零。

例:①物体在水平桌面上运动功,重力G和支持力F跟位移方向垂直,这两个力都不做功。②单摆运动的悬线给小球的拉力,对小球不做功。③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需的向心力对物体永不做功。

小结:物体作曲线运动时,法向力对它不做功。

(教师挂出课前抄好题的小黑板)

【例1】

某人用30牛拉力拉着质量为50千克的木箱在光滑水平面上移动30米的距离。已知拉力与水平地面成30°夹角,(见图6),问拉力对木箱做了多少功?重力、支持力对木箱各做了多少功?

解:拉力F和位移S间的夹角α为30°,拉力对木箱做正功。

WF = FScosα=30×30×0.866=779.4J ∴拉力F对木箱做功779.4 J。

由于重力G与位移S方向垂直,故WG =0,重力对木箱不做功。

水平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N=G-FScosα=5×9.8-30×(1/2)=475 N,方向竖直向上,由于支持力N与位移S方向垂直,故WN=0,支持力对木箱也不做功。

(4)当π/2<α≤π,即力、位移方向间夹角为一钝角或平角时,因为cosα<0,W<0。这时,力对物体做负功。

如人用推力阻碍小车向前运动,但小车还是向前发生了一段位移时,设推力F和小车位移S之间的夹角为α,π/2<α≤π,见图7(a),我们就说推力F对小车做了负功,或者说:小车克服推力做了功(取正值)。

又如刹车后的汽车在摩擦力f的作用下缓缓停下来,f、S反向,α=π,cosα=-1,我们说,在这一过程中,摩擦力对汽车做了负功,或者说,汽车克服摩擦力做了功,见图7(b),再如上抛物体在上升运动过程中,重力G和位移S反向,α=π,cosα=-1,重力对物体做了负功,或者说物体克服重力做了功,见图7(c)。

【例2】

某人用300牛推力推着质量为40千克的木箱,使木箱沿水平地面移动30米,已知推力F与水平地面成30°夹角,见图8,木箱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0,问推力、摩擦力对木箱各做了多少功?(g=10米/秒)解:将推力F分解成F1、F2两个分力,其中F1与S平行,F2与S垂直,分力F2对木箱不做功。故推力F做的功,WF=WF1=F1S=FScosα=300×300×

=7782 J,摩擦力f=μN=μ(mg+Fsinα)=0.2×(40×10+300×(1/2))=110 N,摩擦力做功:Wf=fScosα=110×30×(-1)=-3300 J, 就是说木箱克服摩擦力做功3300 J。

4、合力的功

〔例3〕

如图9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放置一物体重200N,用50N的水平力F拉着物体前进400米,已知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0,求物体在这一运动过程中,所受合外力对它所做的功。

【分析 】

物体在这一段运动过程中,共受重力G、支持力N、拉力F、摩擦力f四个外力的作用,方向如图所示。

解一:我们先求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再求合外力的功。令水平向右,竖直向上为正方向。F合外力=∑Fx+∑Fy=F-f+N-G=F-μN=50-0.20×200=10 N,F合外力的方向水平向右,与位移S同向,α=0,cosα=1 故

W合外力=F合外力Scosα=10×400×1=4×10

3J 合外力做正功。

二、我们也先求各力对物体所做功,再求总功。

WF=FScosα1=50×400×1=2×10

3J(正功),Wf=fScosα2=μNScosα2=0.20×200×400×(-1)=-1.6×10 3

J(负功),由于WG=0,WN=0,故 W总=WF+Wf+WG+WN=2×10 3

+(-1.6×10 3)=4×10 3 J 通过例3的解析,我们不难得出下面的结论:

①合外力在段位移上对物体(系统)所做的功等于各个分外力在同一位移上的功的代数和。②合外力对物体(系统)做正功,表示物体(系统)机械能增加,合外力对物体(系统)做负功,表示物体(系统)机械能减少,合外力对物体(系统)做功等于零。表示物体(系统)机械能不变。

【三】小结

【四】板书设计

1、功的概念

作用在物体上的 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力和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是做功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W=FScosα,这是计算功的普适公式,F、S均是矢量,α是两矢量间的夹角,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

3、对功的公式的讨论

①当0≤α<π/2时,力对物体做正功 ②当π/2<α≤π时,力对物体做负功 ③当α=π/2时,力对物体不做功

4、合力的功

合力的等于各分力功的代数和。

第四篇:自由落体教案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第3章第3节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资源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4: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

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实验参与与自由讨论相结合,并在体验中掌握学习方法

五、教学仪器

多媒体课件、小纸片、纸带、质量不同的重物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演示]将粉笔头从高处释放.[提问]观察到运动的特点? 竖直下落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认识这一类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

(1)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的决定因素

[演示]让一个纸片与小钢球同时自由下落,可看到什么现象? 生:钢球落得快

师:对,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经验——重的物体下落的快,这也是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阐述的影响人们两千多年的看法.但是实际上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同学们可能也听说过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这个由伽利略做的实验就是研究这个问题的,并且他还用归谬法、数学推理都证明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演示]把刚才的纸团揉成团,和小钢球同时落下,同学们再观察.生:几乎同时落地.

师:为什么同一纸片,形状不一样,其下落快慢不同呢?

生:这是空气阻力的影响.揉成团的纸团比纸片所受阻力小得多,所以与钢球几乎同时落地.

[演示]牛顿管实验.

[说明]该实验不事先抽气,让同学参与,自己得出在牛顿管中由于抽气而使物体在下落时不受空气阻力.

生:牛顿管中的羽毛、粉笔头、纸片、硬币同时落下,同时落到管底. [结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师: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运动呢?我们会猜想它会不会就是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呢?这样需要来证明才能确定。

(2)指导学生看“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效果”的插图。

提问:要证明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方法一:利用连续相邻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为定值进行推导。方法二:证明连续相邻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比是连续的奇数比。)

(设计说明:这种方法先猜想后用实验验证的方法也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3)分析频闪照片,分析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运动,进而指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结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多媒体演示:

比萨斜塔实验。

观察现象:轻的物体和重的物体,同时落地。总结: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无关。进一步思考: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下落快慢如何?

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重力加速度方向g总是竖直向下

不同的地理位置,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利用自由落体仪测出当地重力加速度,并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表格 课堂小实验

请一位同学与你合作,让他用两个手指捏住长尺上端,你的拇指与食指拳曲成环状放在尺下端的零刻度周围(手的任何部位都不要碰到尺,见下图).当他一松手、尺子开始下落时,你立刻把尺握住.记下握住尺的位置,读出尺下落的高度,就能算出你的反应时间,你想知道这样做的原理吗? 巩固练习

有一种“傻瓜”照相机,其光圈(进光孔径)随被拍摄的亮度自动调节,而快门(曝光时间)是固定不变的.为估测该照相机的曝光时间,实验者从某砖墙前的高处使一个石子自由落下,拍摄石子在空中的照片如下图所示.由于石子的运动,它在照片上留下了一条模糊的径迹. 已知每块砖的平均厚度为6cm.拍摄到的石子位置A距石子起落点竖直距离约2m,怎样估算这个照相机的曝光时间?

分析:石子下落可简化为如图所示:由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可得:

h12gt2(hh)1 g(tt)2,则可求出曝光时间t2

解析:石子做自由落体运动,它留下的径迹AB的对应运动时间即为曝光时间。设开始下落点为O,由照片可发看出AB长对应两块砖的厚度,即AB=6×2cm=0.12m,OA=2.0m,故OB=2.12m,由h12gt知,从O至A和从O至B所用时间分别为2tA2OAg22s0.63stB102OBg22.12s0.65s 10所以曝光时间为ttAtB0.02s

课堂小结:自由落体运动

一、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1、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叫做自由 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

2、重力加速度变化规律:在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是相

同的,在不同的地方,g的值略有不同.

(1)纬度越大的地方,g越大.(2)高度越高的地方,g越小.

3、常取g=9.8m/s2

4、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立向下的。

四、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

vgth1gt2v22gh2

第五篇:自由落体教案

08物本(1)080501145 陈武凡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第3章第3节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资源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4: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

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实验参与与自由讨论相结合,并在体验中掌握学习方法

五、教学仪器

多媒体课件、牛顿管、小纸片、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质量不同的重物等。

演示实验1: 观察质量不同的重物下落快慢

将形状大小相同的金属片与纸片从距离地面同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释放,二者是否同时落地?

学生猜想:金属片先落地。

学生分析原因:

1、金属片比纸片重下落得快。

2、纸片受阻力比金属片的大,纸片下落得慢。

演示实验2:将纸片揉成纸团后重复上面的探究实验,二者是否同时落地? 学生猜想:金属片先落地。

实验现象:金属片比纸片先落地,但与纸团下落的时间大大缩小。

学生分析原因:纸团受阻力大大减小,所以纸片下落的时间与金属片下落的时间大缩短。提问:通过演示实验,物体下落快慢与质量有关吗?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索,最后请同学演示,并说明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与质量无关。

多媒体演示:

比萨斜塔实验。

观察现象:轻的物体和重的物体,同时落地。总结: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无关。进一步思考: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下落快慢如何?

演示实验2: 牛顿管实验

(1)当管中有空气时,不同物体下落快慢不同。

(2)将管中空气抽干净后,不同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学生分析原因:影响物体下落运动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没有空气阻力时,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1:请同学们根据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假设猜想

2:自由落体运动是否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是如何验证? 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器材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验证猜想。

数据处理,作出v-t图像

指导学生回顾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速度V=at,位移S=1/2gt2。

实验结果: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重力加速度方向g总是竖直向下

不同的地理位置,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利用自由落体仪测出当地重力加速度,并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表格 课堂小实验

请一位同学与你合作,让他用两个手指捏住长尺上端,你的拇指与食指拳曲成环状放在尺下端的零刻度周围(手的任何部位都不要碰到尺,见下图).当他一松手、尺子开始下落时,你立刻把尺握住.记下握住尺的位置,读出尺下落的高度,就能算出你的反应时间,你想知道这样做的原理吗? 巩固练习

有一种“傻瓜”照相机,其光圈(进光孔径)随被拍摄的亮度自动调节,而快门(曝光时间)是固定不变的.为估测该照相机的曝光时间,实验者从某砖墙前的高处使一个石子自由落下,拍摄石子在空中的照片如下图所示.由于石子的运动,它在照片上留下了一条模糊的径迹. 已知每块砖的平均厚度为6cm.拍摄到的石子位置A距石子起落点竖直距离约2m,怎样估算这个照相机的曝光时间?

分析:石子下落可简化为如图所示:由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可得:

h12gt2(hh)12g(tt),则可求出曝光时间2t

解析:石子做自由落体运动,它留下的径迹AB的对应运动时间即为曝光时间。设开始下落点为O,由照片可发看出AB长对应两块砖的厚度,即AB=6×2cm=0.12m,OA=2.0m,故OB=2.12m,由h2OAg221012gt2知,从O至A和从O至B所用时间分别为

2OBg22.1210tAs0.63stBs0.65s

所以曝光时间为ttAtB0.02s

课堂小结:自由落体运动

一、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1、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叫做自由 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

2、重力加速度变化规律:在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是相

同的,在不同的地方,g的值略有不同.

(1)纬度越大的地方,g越大.(2)高度越高的地方,g越小.

3、常取g=9.8m/s2

4、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立向下的。

四、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

12vgthgt2v2gh2

下载高一物理自由落体教案5(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物理自由落体教案5(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由落体》教案

    活动目标1.了解简单的自由落体现象,能探索并发现不同物体下落时有不同样子。2.初步尝试用不同的线条(直线、波浪线、“摇摆线”等)进行记录。3.能积极地参加科学探索活动。活动......

    自由落体教案法制教育

    §2.5自由落体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

    自由落体教案(合集)

    2008级物理学一班 张晴晴 106012008042 自由落体运动 内容与地位 本节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第一个二级主题“运动的描述”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内容标......

    高一物理寒假作业5(五篇)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高一物理寒假作业五 一、 选择题:1、(06重庆).如图,在同一竖直面内,小球a、b从高度不同的两点,分别以......

    高一物理公开课教案

    高一物理公开课教案 授课老师:戴志刚班级:高一(11) 班授课时间:2003年12月3日课题: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教学目的: (1) 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 刘丽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

    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理解自由落体加速度,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索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体验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3、情感目标......

    高一物理圆周运动教案

    6.5 圆周运动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线速度的概念,知道它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理解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会用它们的公式进行计算。 2、理解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