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物理电池组教案
第十一节 电池组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相同电池串联,并联组成的电池组的特性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和组成电池组。
引 入:我们知道,用电器要在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下才能正常工作。任何一个电池都有一定的电动势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如果用电器的额定电压低于电池的电动势,额定电流也小于电池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我们可以用单个电池来给电器供电。实际上,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常常高于电池的电动势,额定电流也常常大于电池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把几个电池连成电池组,以便提高供电的电压或者增大提供的电流。如:手电照明的电源就是两节电池的组合。若干个相同电池连接成电池组的基本方法有两种:①串联;②并联。
设 问:若干个相同电池怎样串联(并联)成电池组?
串联(并联)后的电池组相当于一个新电池,这个新电池有什么特点?即电池组的电动势,内电阻,电流与单个电池的电动势,内电阻,电流有什么关系?(学生阅读)
新课教学:
1. 串联电池组:
连接:把电池的正负极依次连接起来就组成了串联电池组。
特点:设串联电池组是由n个电动势都是ε,内阻都是r的电池组成
串联电池组的电动势:
由于开路时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故可用电压表测出串联电池组的电动势ε串
ε串﹦nε
串联电池组的内电阻:
由于电池是串联的,电池的内电阻也是串联的,故串联电池组的内电阻r串
r串=nr 故:串联电池组的电动势等于各个电池电动势之和,串联电池组的内电阻等于各个电池内电阻之和。
说明:(1)串联电池组的电动势比单个电池的电动势高,当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高于单个电池的电动势时,可以串联电池组供电。而用电器的额定电流必须小于单个电池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2)用几个相同电池组成串联电池组时,注意正确识别每个电池的正负极,不要把某些电池接反。2.并联电池组:(阅读教材)
连接:把n个电池的正极和正极连在一起,负极和负极连在一起,就构成并联电池组 特点:设并联电池组是由n个电动势都是ε,内电阻都是r的电池组成的 并联电池组的电动势:
ε并=ε
并联电池组的内电阻:
r并=r/n 故:由n个电动势和内电阻都相同的电池连接成的并联电池组,它的电动势等于一个电池的电动势,它的内电阻等于一个电池的内电阻的n分之一。
说明:(1)并联电池组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大于单个电池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当用电器的额定电流比单个电池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大时,可以采用并联电池组供电。
思考:当电池的电动势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小于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时,可以怎样连接n个相同的电池呢?
例题分析:
例1:将4只相同的电池串联起来,给一只电阻R供电。已知每个电池电动势为1.5伏,内电阻为0.2欧,电阻R=5.2欧.求(1)R两端的电压;(2)每节电池的内电阻消耗的功率.(5.2V;0.2W)
例2:将4个电动势均为1.5V,内阻均为0.25欧的电池串联起来对外供电,要使此电池组输出功率为8W,则输出电流可能为(A.C)A.2A B.1.5A C.4A D.2.5A
说明:电源总功率=输出功率+电源消耗的功率
例3:有两个相同的电池,每个电池的电动势为1.5V,内电阻为1.0欧.把这两个电池接成并联电池组,外接电阻为9.5欧.求通过外电路的电流和电池组两端的电压.《高二物理》P59(4)
例4:现有电动势为1.5V,内电阻为1欧的电池若干,每个电池允许输出的电流为0.05A,又有不同阻值的电阻可作为分压电阻,设计一种电路.使额定电压为6V,额定电流为0.1A的用电器正常工作,画出电路图,并标明分压电阻的阻值.☆
例5:如图所示的盒内有导线和三节干电池组成的电池组,ABCD是四个接线柱,用电压表测量任意两点间的电压,测得结果如下:UAC=0 UBD=UAB=UCB=1.5V;UAD=UCD=3V.试判断盒内电池是怎样连接的?《高二物理》P59
作 业:(1)《高二物理》P59(1)~(5)
(2)《基础训练》第十节。
第二篇:高一物理公开课教案
高一物理公开课教案
授课老师:戴志刚
班级:高一(11)班授课时间:2003年12月3日
课题: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教学目的: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能用平均速度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3)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教学难点:平均速度及其应用。
教学媒体:实物投影、电脑多媒体。
教学方法:类比法、比较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学
师:同学们,前一段时间,全国人民的目光都盯向我们广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运会于 11月25日胜利闭幕。运动场上,健儿们奋勇争先,取得了一个个的骄人战绩。倍受国人关注的田径项目“百米飞人”大战令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称为“飞人”?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
多媒体显示1:显示课题“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师:田径上的“飞人”是如何确认的?请看<<南方日报 九运快报>>: 多媒体显示2:以千分之一秒优势夺冠
师:广东小伙子尹汉钊胜在时间---0.001秒,看过百米飞人比赛后,再来看一下游泳项目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多媒体显示3:游泳比赛的成绩两种比较方法
师:从上述体育项可分析出,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将怎么比? 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同小结:(1)在时间相同时,可比较位移。
(2)在位移相同时,可比较时间。这在体育比赛中最为常
见一种方法
二、理解概念、探索规律:
1、统一比较标准,引入速度概念:
师:通过刚才的对比分析得到:两种比较方法都能比较出物体的快慢,如果位移和时间都不相同怎么比?
生:讨论,得出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师:为了比较运动的快慢,我们引入速度的概念
多媒体显示4: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 比值。
师生:共同讨论速度的表达式、单位、单位的换算、表达式的理解等
多媒体显示5:表达式、单位、单位的换算
表达式:v=s/t
单位:(1)国际单位: 米每秒m/s
(2)常用单位:千米每时km/h
(3)换算关系:1m/s=3.6km/h
匀速直线运动中v=s/t的理解:
(1)v是恒量,s与t成正比。
(2)s一定时,t与v成反比
(3)t一定时,s与v成正比
师:小结:速度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它的大小在数值上
等于单位时间内位移大小。速度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2、提出问题,引入平均速度
师: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利用v=s/t v的大小是不变的恒量,但在变速
直线运动中s/t不再是恒量,求出的结果是什么呢?
多媒体显示6:平均速度、火车时刻表
师:今年10月21日我国火车第四次提速,提速后广东到北京时间进一
步缩短。由火车时刻表,同学能看出什么问题?
生:思考、讨论
师:大致讲解火车时刻表的使用,火车的分类,火车所做的运动不再是
匀速运动,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我们称为平均速度,各段时间,各段位移的平均速度都不相同。
多媒体显示7:平均速度概念、表达式、意义、注意问题
(1)平均速度表示物体一段时间的平均快慢程度
(2)表达式:v=s/t
(3)平均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4)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5)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根据实际情况,引入瞬时速度
师: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或某段位移的运动情况,汽车、摩托车前面均有一个速度计,在行驶过程中,速度计的指针总是摇摆不定,原因是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不一样,具有瞬时性,我们把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
多媒体显示8:瞬时速度
师: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生:瞬时速度也是速度,它也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师:如果只取瞬时速度的大小,把它的大小我们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由于速率只是瞬时速度的大小,因此它是标量,根据以上所述,小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师生:(1)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
(2)速度=位移/时间,速率=路程/时间。
(3)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
三、理解概念、注重应用
1、基础练习(略)
2、提高练习(略)
四、小结本课,突出重点。
1、速度、平均速度都是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
2、平均速度要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3、速率是标量,它是标量。
第三篇:高一物理功率教案
功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功率的概念:
(1)知道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知道功率的定义和定义式P=W/t;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
(3)知道公式P=Fv的物理意义。2.掌握功率的计算:
(1)能够用公式P=W/t解答有关的问题。(2)能够用公式P=Fv解答有关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功率的概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如果学生能懂得做功快慢表示的是能量转化的快慢,自然能感悟出功率实际上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功率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这是难点。学生往往认为,在某瞬时物体没有位移就没有做功问题,更谈不上功率了。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功率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这个难点就不易突破,因此,在前面讲清楚功率的物理意义很有必要,它是理解瞬时功率概念和物理意义的基础。
三、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
首先以提问方式复习上一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义。
然后提出力对物体做功的实际问题中,有做功快慢之分,物理学中又是如何来描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率
初中同学们学习过功率的有关知识,都知道功率是用来描述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我们一起讨论一些问题。
力F1对甲物体做功为W1,所用时间为t1;力F2对乙物体做功为W2,所用时间为t2,在下列条件下,哪个力做功快?
A.W1=W2,t1>t2;
B.W1=W2,t1<t2; C.W1>W2,t1=t2; D.W1<W2,t1=t2。
上述条件下,哪个力做功快的问题学生都能作出判断,其实都是根据W/t这一比值进行分析判断的。让学生把这个意思说出来,然后总结并板书如下:
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和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功率。如果用W表示功,t
明确告诉学生上式即为功率的定义式,然后说明P的单位,W用J、t用s作单位,P的单位为J/s,称为瓦特,符号为W。最后分析并说明功率是标量。
接下来着重说明,功率的大小与单位时间内力所做的功为等值。
至此,再将功的定义式与速度v的定义式作类比,使学生理解,虽然研究的是不同性质的问题,但是研究方法是相同的(同时也为后面讲瞬时功率做了些准备)。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功率的物理意义。
上一节我们讲了功的概念、功的公式之后,经过分析和讨论,对功的物理意义已有所了解。谁能复述一下?
在学生说出做功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之后,立即启发:那么做功快慢恰能表明能量转化的快慢吗?因此,应该将功率理解为是描述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并将这一认识进行板书。
2.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
举例一个质量是1.0kg的物体,从地面上方20m高处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第1s时间内下落的位移是多少?(与学生一块算出是5m,g取10m/s2)这1s内重力对物体做多少功?(与学生一起算出W1=50J)第2s时间内物体下落的位移是多少?(15m)这1s内重力对物体做多少功?(W2=150J)前1s和后1s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各是多大?(P1=50W,P2=150W)这2s时间内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是多大?(P=100W)指出即使是同一个力对物体做功,在不同时间内做功的功率也可能是有变化的。因而,用P=W/t求得的功率只能反映t时间内做功的快慢,只具有平均的意义。板书如下:
(1)平均功率
(2)瞬时功率
为了比较细致地表示出每时每刻的做功快慢,引入了瞬时功率的概念,即瞬时功率是表示某个瞬时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提出瞬时功率如何计算的问题后,作如下推导:
一段较短时间内的平均功率可以写成如下公式(P=ΔW/Δt),而Δ
P=F·v此为瞬时功率计算公式
讨论:
①如果作用于物体上的力F为恒力,且物体以速度v匀速运动,则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保持不变。此情况下,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与任一瞬时的瞬时功率都是相同的。
②很多动力机器通常有一个额定功率,且通常使其在额定功率状态工作(如汽车),根据P=Fv可知:
当路面阻力较小时,牵引力F也小,v可以大,即汽车可以跑得快些; 当路面阻力较大,或爬坡时,需要比较大的牵引力,v必须小。这就是爬坡时汽车换低速挡的道理。
③如果动力机器原来在远小于额定功率的条件下工作,例如汽车刚刚起动后的一段时间内,速度逐渐增大过程中,牵引力仍可增大,即F和v可以同时增大,但是这一情况应以二者乘积等于额定功率为限度,即当Fv=P额。以后,这种情况不可能实现。
应用公式P=Fv计算m=1kg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中下落1s末和2s末的瞬时功率。
由v1=10m/s按公式求得P1=100J;由v2=20m/s按公式求得P2=200J。根据上述结果启发学生思考瞬时功率的物理意义。最后指出,此题中是重力对物体做功,使重力势能逐渐向动能转化。随着时间的延续,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加快。
3.例题讲解
例1.如图1所示,位于水平面上的物体A的质量m=5kg,在F=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向右运动,位移为s=36m时撤去拉力F。求:在下述两种条件下,力F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各是多大?(取g=10m/s2)
(1)设水平面光滑;
(2)设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5。
解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①让学生计算力F在36m位移中所做的功,强调功只由F和s这两个要素决定,与其它因素无关,因而两种情况下力F做的功相同,均为W=360J。②由同学计算这两次做功所用
分别求出t1=6s,t2=12s。③用功率的定义式即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求得P1=60W,P2=30W。
如果有的同学用公式vt2=2αs分别求出每次的末速度,再用公式
例2.如图2所示,位于水平面上的物体A,在斜向上的恒定拉力作用下,正以v=2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F的大小为100N,方向与速度v的夹角为37°,求:
(1)拉力F对物体做功的功率是多大?
(2)物体向右运动10s的过程中,拉力F对它做多少功?(sin37°=0.6,cos37°=0.8)通过此例题的解答,让学生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P=Fvcosα,并提醒学生,不要认为F与v总是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知道,在功率已知的条件下,可以用W=P·t计算一段时间内力所做的功。第(1)问的结果为P=160W;第(2)问的结果为W=1600J。
例3.课本p.113上的例题,先让学生自己看。让学生注意船速增大的物理过程分析,然后结合图3再做讲解。指明船在额定功率条件下行驶,牵引力F与速度v的乘积为一定值,在图中为双曲线,设阻力f正比v,则这两条线的交点P的横坐标值即为最大速度vm。
四、课堂小结
1.我们讲了功率概念之后,得到了两个公式,定义式P=W/t和瞬时功率的公式P=F·v。
2.公式P=W/t中的t趋近于零时,P即为瞬时功率。不过此公式主要用来计算平均功率。公式P=Fv中,当v为瞬时速度时,P即为瞬
应的时间段。
五、说明
1.将功率理解为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具有普遍意义。如一台电动机的额定功率是10kW,表明它每秒钟可以将10kJ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不管它是否工作。因而机器的功率实际上可以表示它进行能量转化的能力大小。2.力可以做负功,自然也有负功率。学生不问到时可以不讲。课本上也没讲。重要的不是功率的正负问题,而是要结合实际问题说清楚能量转化的方向和快慢。例如,一物体沿粗糙水平面向前滑动,根据P=f·v可知其机械能向内能转化,转化的快慢与速度v成正比,这就表达清楚了,没有强调负功率的必要。
第四篇:高一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什么是参考系,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知道是否能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决定.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能够区别位移和路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并会通过分析纸带上的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以下一些概念:机械运动,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重点是质点和位移的概念,难点是位移概念.教材在本章开始处列举了大量的实例,给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在本节一开始,也是通过生动的实例,给出参考系的概念,接着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学习质点的概念,渗透理想化思维方法;再进一步学习时刻与时间,位移和路程等概念.每一小节重点突出,又相互关联,实例鲜明,配图恰当,便于学生的接受,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较多,很多知识初中时学过,并且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建议让同学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可让同学提前预习或课上给出时间看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让同学看书后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质点和位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位移概念的引入与理解
主要设计:
一、参考系: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什么叫机械运动?请举一些实例说明.
2、描述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定什么?看什么量是否在改变?什么叫参考系?为什么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同一运动,如果选取的参考系不同,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请举例说明.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是什么?(虽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实际上总是本着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选取)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讨论问题之间进行)
1、太阳系资料:行星绕太阳运转情况.
2、银河系资料:星系旋转情况.
3、电子绕原子核运转情况.
4、飞机空投物资情况.
二、质点: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投掷手榴弹时怎样测量投掷距离?把教室的椅子从第五排移到第一排怎样测量椅子移动的距高?汽车绕操场一周怎样测量它经过的距离?以上几种情况用不用考虑这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什么叫质点?
3、小物体一定能看成质点吗?大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吗?请举例说明?
4、什么叫轨迹?什么叫直线运动?什么叫曲线运动?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火车(200米长)穿山洞(100米长)情况.
2、地球公转及自转情况.
(三)总结提高:
1、对于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的问题,关键在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等,如果对我们研究的问题影响不大,就可以把该物体看成一个质点.
2、学习质点概念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我们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
三、时刻和时间间隔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上午8时开始上课”,到“8时45分下课”,这里“8时”和“8时45分”的含义各是什么?“每一节课45分”的含义又是什么?
2、“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中“8点”的含义是什么?
3、校百米纪录是10.21s、第2s末、第2s内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说“物体由A点移动500米到达B点”,清楚吗?
2、如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3、什么叫位移?为什么说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从天津到上海,海、陆、空三种路线抵达情况.
2、在400米跑道上进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况.
探究活动
1、请你手托一石子水平匀速前进,突然释放石子,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再请站在路边的人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二者观察到的运动轨迹一样吗?请解释原因.2、找一份《旅客列车时刻表》分析一下趟列车全程运行的总时间?各站点的停留时间?相邻两站间的运行时间?
第五篇:高一物理《曲线运动》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一开始提出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明显区别,引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紧接着通过观察一些常见的现象,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的这一点(或这一时刻)的切线方向.再结合矢量的特点,给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从实验入手得到:当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再通过实例加以说明,最后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适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适合对学生进行探求物理知识的训练:创造情境,提出问题,探求规律,验证规律,解释规律,理解规律,自然顺畅,严密合理.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法建议
“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建议是:首先让学生明确曲线运动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图片、动画,或让学生举例,接着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可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展示录像资料,让学生总结出结论.接着通过分析速度的矢量性及加速度的定义,得到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教学建议是: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先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提问题: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得到结论,再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加以解释.如果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先从理论上分析,然后做实验加以验证.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一)让学生举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一些实例
(二)展示图片资料
1、上海南浦大桥
2、导弹做曲线运动
3、汽车做曲线运动
(三)展示录像资料:l、弯道上行驶的自行车
通过以上内容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的感性认识,紧接着提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
(四)让学生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
(五)展示录像资料2:火星儿沿砂轮切线飞出 3:沾有水珠的自行车后轮原地 运转
(六)让学生总结出曲线运动的方向
(七)引导学生分析推理:速度是矢量→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变化→具有加速度→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方案一]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沿水平直线滚动的小球,若在它前进的方向或相反方向施加外力,小球的运动情况将如何?若在其侧向施加外力,运动情况将如何?
(二)演示实验;钢珠在磁铁作用下做曲线运动的情况,或钢珠沿水平直线运动之后飞离桌面的情况.(三)请同学分析得出结论,并通过其它实例加以巩固.(四)引导同学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方案二]
(一)由物体受到合外力方向与初速度共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引入课题,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思考:如果合外力垂直于速度方向,速度的大小会发生改变吗?进而将问题展开,运用力的分解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力改变运动状态的两种特殊情况:
1、当力与速度共线时,力会改变速度的大小;
2、力与速度方向垂直时,力只会改变速度方向.最后归结到:当力与初速度成角度时,物体只能做曲线运动,确定物体做哪一种运动的依据是合外力与初速度的关系.(二)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通过举生活实例加以巩固:
展示课件三,人造卫星做曲线运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课件2,抛出的手榴弹做曲线运动,加强认识.探究活动
观察并思考,现实生活中物体做曲线运动的实例,并分析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情况与各点速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