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高一物理2.2教案
第二章第2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学分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采取的是由生活到物理的编写思路。通过本节教学,不但要使学生认识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而且要通过对这问题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和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个方法,图像、公式、以及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等。这一点可能对学生更为重要,要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有所体会。本节在内容的安排顺序上,既注意了科学系统,又注意学生的认识规律。讲解问题从实际出发,尽量用上一节的实验测量数据。运用图像这种数学工具,相对强调了图像的作用和要求。这是与以前教材不同的。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图像的运用随处可见,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何种工作,掌握最基本的应用图像的知识,都是必须的。学生在初学时往往将数学和物理分割开来,不习惯或不会将已学过的数学工具用于物理当中。在教学中应多在这方面引导学生。本节就是一个较好的机会,将图像及其物理意义联系起来。
在本节教材最后,通过图像提出了一般变速运动(非匀变速运动)的问题,这是对问题自然的扩展和引伸,目的是开阔学生思路,并不是要深入讲解非匀变速运动。教学中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掌握,以利因材施教,使学生各得其所。
教学目标:
(一)物理观念
1.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特点,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的特点。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v-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4.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二)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图象和用物理语言表达相关过程的能力。2.引导学生研究图象、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3.引 导学生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
(三)科学态度与责任
1.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教学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及应用。教学难点:
1.学会用t 图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tv0at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方法与学习策略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启发是比较重要的,教师清晰的思路能正确的引导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并学习到新的方法,因此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模型.生活中的许多运动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运动规律往往比较复杂,但我们忽略某些次要因素后,有时也可以把它们看成匀变速直线运动.例如:
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超车时,可以认为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刹车时则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
深受同学们喜爱的滑板车运动中,运动员站在板上从坡顶笔直滑下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笔直滑上斜坡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描绘出了小车的v-t图象,它能否表示小车做什么样的运动呢?小车的速度随时间怎样变化?我们能否用数学方法得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呢?
二、新课教学(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1、这是什么图象?图线中的一点表示什么含义? 图像反映出什么物理量间的关系?
2、图象具有什么特点?从图象可判断物体做什么运动?
3、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
1、从图可判断物体速度如何变化?
2、物体的加速度如何表示?又如何变化呢?
3、物体做什么运动?
4、a>0一定是加速运动,a<0一定是减速运动吗?
★纵轴截距表示初速度。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 的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2.性质
(1)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相等。
Δv(2)=a相等,保持不变。Δt3.分类
(1)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变速直线运动。(2)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如下图所示,直线a反映了速度随时间是的,即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图象;直线b反映了速度随时间是的,即是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图象。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1.速度公式:v=v0+at。
2.对公式的理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时刻的速度v等于物体在开始时刻的速度v0加上在整个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at。
1.公式v=v0+at的物理意义: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描述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1)v0、v分别表示物体的初、末速度。(2)a为物体的加速度,且a为恒量。3.公式的矢量性
(1)公式中的v0、v、a为矢量,应用公式解题时,一般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a、v与v0的方向相同时取正值,与v0的方向相反时取负值。
(2)a与v0同向时物体做匀加速运动,a与v0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4.公式的适用条件:公式v=v0+at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5.公式v=v0+at的特殊形式(1)当a=0时,v=v0(匀速直线运动)(2)当v0=0时,v=at(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三)速度图象(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如图甲所示,由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随时间改变,因而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从图象中可以直接读出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1)如图乙所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a反映速度随时间是均匀增大的,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图象;直线b反映速度随时间是均匀减小的,为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图象.
(2)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当速度减为零之后,又会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加速度不变,则整个运动过程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乙中的c所示. 3.对v-t图象的几点说明(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横截距:表示物体在开始计时后过一段时间才开始运动,或物体经过一定时间速度变为零.
(3)与横轴的交点:表示速度方向改变的时刻,如图乙中直线c的t1时刻和图丙中的t2时刻.(4)图线拐点:表示加速度方向改变的时刻,如图丙中的t1时刻.(5)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
(6)直线的斜率:大小等于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第二篇:高一物理公开课教案
高一物理公开课教案
授课老师:戴志刚
班级:高一(11)班授课时间:2003年12月3日
课题: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教学目的: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能用平均速度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3)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教学难点:平均速度及其应用。
教学媒体:实物投影、电脑多媒体。
教学方法:类比法、比较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学
师:同学们,前一段时间,全国人民的目光都盯向我们广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运会于 11月25日胜利闭幕。运动场上,健儿们奋勇争先,取得了一个个的骄人战绩。倍受国人关注的田径项目“百米飞人”大战令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称为“飞人”?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
多媒体显示1:显示课题“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师:田径上的“飞人”是如何确认的?请看<<南方日报 九运快报>>: 多媒体显示2:以千分之一秒优势夺冠
师:广东小伙子尹汉钊胜在时间---0.001秒,看过百米飞人比赛后,再来看一下游泳项目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多媒体显示3:游泳比赛的成绩两种比较方法
师:从上述体育项可分析出,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将怎么比? 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同小结:(1)在时间相同时,可比较位移。
(2)在位移相同时,可比较时间。这在体育比赛中最为常
见一种方法
二、理解概念、探索规律:
1、统一比较标准,引入速度概念:
师:通过刚才的对比分析得到:两种比较方法都能比较出物体的快慢,如果位移和时间都不相同怎么比?
生:讨论,得出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师:为了比较运动的快慢,我们引入速度的概念
多媒体显示4: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 比值。
师生:共同讨论速度的表达式、单位、单位的换算、表达式的理解等
多媒体显示5:表达式、单位、单位的换算
表达式:v=s/t
单位:(1)国际单位: 米每秒m/s
(2)常用单位:千米每时km/h
(3)换算关系:1m/s=3.6km/h
匀速直线运动中v=s/t的理解:
(1)v是恒量,s与t成正比。
(2)s一定时,t与v成反比
(3)t一定时,s与v成正比
师:小结:速度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它的大小在数值上
等于单位时间内位移大小。速度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2、提出问题,引入平均速度
师: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利用v=s/t v的大小是不变的恒量,但在变速
直线运动中s/t不再是恒量,求出的结果是什么呢?
多媒体显示6:平均速度、火车时刻表
师:今年10月21日我国火车第四次提速,提速后广东到北京时间进一
步缩短。由火车时刻表,同学能看出什么问题?
生:思考、讨论
师:大致讲解火车时刻表的使用,火车的分类,火车所做的运动不再是
匀速运动,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我们称为平均速度,各段时间,各段位移的平均速度都不相同。
多媒体显示7:平均速度概念、表达式、意义、注意问题
(1)平均速度表示物体一段时间的平均快慢程度
(2)表达式:v=s/t
(3)平均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4)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5)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根据实际情况,引入瞬时速度
师: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或某段位移的运动情况,汽车、摩托车前面均有一个速度计,在行驶过程中,速度计的指针总是摇摆不定,原因是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不一样,具有瞬时性,我们把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
多媒体显示8:瞬时速度
师: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生:瞬时速度也是速度,它也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师:如果只取瞬时速度的大小,把它的大小我们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由于速率只是瞬时速度的大小,因此它是标量,根据以上所述,小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师生:(1)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
(2)速度=位移/时间,速率=路程/时间。
(3)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
三、理解概念、注重应用
1、基础练习(略)
2、提高练习(略)
四、小结本课,突出重点。
1、速度、平均速度都是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
2、平均速度要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3、速率是标量,它是标量。
第三篇: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
刘丽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一、讲解摩擦力有关概念的教法 介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摩擦力的存在.由于摩擦力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摩擦力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摩擦力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
主要强调:摩擦力是接触力,摩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不是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因数越小.实际上,当两物体表面很粗糙时,由于接触面上交错齿合,会使动摩擦因数很大;对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洁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动摩擦因数更大,表面越光洁,动摩擦因数越大.但在力学中,常称“物体表面是光滑的”这是忽略物体之间的摩擦力的一种提法,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与上面叙述毫无关系.
N为物体所受的正压力.摩擦力的大小变化随着外力的变化关系如图: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小于最大静摩擦力,但一般情况下认为两者相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设问法、讲解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问题
1、目前我们学了哪几种力?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大小方向如何确定?
教师总结前几节所学习内容,为方便知识体系的理解,在分析力时可把握如下几个过程:
1、力产生的原因;
2、力的大小、方向.
二、新课教学
(一)、引入新课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对于每一种力,都需要知道它的产生条件、会计算它的大小、能判断它的方向.前面我们为你学习了其中两种力:重力和弹力.这一节我们学习第三种力——摩擦力.摩擦力是三种力种比较难掌握.
首先请学生分析图示(如图所示),教师可以演示这个实验,B物体用钩码代替:
提问1:木块A受几个力?
答案:重力、支持力、拉力、摩擦力
提问2:拉力与摩擦力是什么关系?去掉B,摩擦力是否存在?
答案:一对平衡力.不存在,即摩擦力为0.
提问3:摩擦力起什么作用?
答案:在B的作用下,物体A要向右运动,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摩擦力就是阻碍A物体向右运动,从而使A物体与支持面保持相对静止.
(二)静摩擦力的讲解:
1、概念总结:
(1)、静摩擦力:物体间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的摩擦力.
(2)、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在上述实验中,不断增加钩码,使拉力增大,可以分析出:静摩擦力也是增大.但当增大到某一值时,A物体开始滑动了.A物体将要滑动的瞬间
2、例题讲解:
握住水杯,使水杯在空中保持不动.让学生讨论水杯是否受摩檫力.若受,则其大小、方向怎样?
答案:水杯受到重力、手的弹力、手的静摩擦力作用.由于水杯静止在空中,因此静摩擦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相等.
3、继续演示实验,在前述实验中,继续增加钩码个数,木块开始缓慢匀速滑动后,开始提问.
提问4:木块此时受几个力?
答案:重力、支持力、拉力、摩擦力.
提问5:此时摩擦力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阻碍物体运动. 教师总结:
(三)滑动摩擦力的讲解
1、滑动摩擦力:物体间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继续实验,向A木块施加压力(可以添加砝码),接着再愿基础上添加钩码,让木块又开始缓慢滑动.让学生讨论比较两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四)讲解例题,可以参考书上的例题.
三、小结
四、组织学生讨论课后习题
五、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课题1:
内容: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写出对于我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摩擦的认识。可以选择的课题建议:
1、“如果没有摩擦力,世界将会怎样”,关于本课题,可以让学生查找一些类似的文章并写出感想……,对于本文的写作形式可以不加限制。
2、“关于摩擦力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本课题具有专题性质,可以针对某一方面详细叙述,如“摩擦在体育运动中”;“摩擦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等等。课题2:
内容:通过实验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有关的因素。
1、实验验证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已经详细的讲述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因此学生在用实验研究滑动摩擦力时往往对实验的原理忽略,而注重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准确性,因此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并说明为什么要如此设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后写出详细的实验报告。
2、测量滑动摩擦力
相对与“实验验证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本实验是其延续,如果说实验1是提出了研究问题的方向,那么实验2就是针对具体细节的研究方案。建议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后写出详细的实验报告。
第四篇: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理解自由落体加速度,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索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体验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3、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见义勇为的思想教育和集体观念教育。教学重点
理解不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都相同。教学难点
从实验中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及其运动性质。教学方式
讲解、演示、师生互动、对比归纳。教学仪器
金属片,纸片;牛顿管,抽气机;重物,直尺。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故事 :
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左右,杭州滨江区的闻涛社区的一处住宅小区内,两岁女孩突然从10楼高空坠落,眼看一出悲剧即将上演。刹那间,刚好路过的吴菊萍毫不犹豫冲过去,徒手抱接了一下女孩,自己的左臂瞬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但是,由于她奋不顾身的这一接,女孩稚嫩的生命得救了。同样有着两岁儿子的吴菊萍之后被人们称为最美妈妈!
多么惊险的一幕,吴菊萍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确实值得大家学习,如果2岁小女孩是从半米高的位置落到大人手中,小女孩会毫发无损,而从10层楼高的位置落下来后,为什么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吴菊萍从观察到动手接住小女孩,允许她反应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她又冒着多大的危险去接小女孩的呢?
生活中有许多这种落体现象。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今天只研究最简单、最理想的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新课教学] 提问:大家看见过落体运动吗? 树叶的下落; 雨滴、雪花的下落; 蹦极时,人的下落;
工地上,从高处落下的砖头和瓦片;等等。提问:你们仔细观察过落体运动吗? 演示实验:小石头和羽毛的下落。实验现象:小石头下落的比羽毛快。
早在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大量物体下落的现象,归纳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提问: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呢?
同学们可以通过实验研究这个问题,桌上有金属片和纸片,利用它们设计小实验,做一做。对你看到的现象进行说明。
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介绍他设计的实验方案,动手做一做,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思考。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可见,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得快。显然也不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物体下落的快慢不是由它们的轻重决定的。
16世纪末的伽利略,做了一个很有名的实验——斜塔实验(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也就说明了这一点,另外他还有有一个很巧妙的推理:假设“重的物体下落得快”是正确的,那么大石头要比小石头下落得快了。把两块石头用绳拴在一起下落,大的就会被小的拖着减慢,整体比大的单独下落要慢。可是,两块石头加起来比那块大的还重,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反而慢。而前提是上面的假设。可见,假设是错误的。
提问: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观察到:物体确实下落得有快有慢。这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在刚才的实验里,纸片变成纸团,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得出,空气阻力的影响小了,受空气阻力的影响。
提问: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也就是在一个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图景是什么样子呢?
演示实验:牛顿管实验
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演示金属片与羽毛的下落。在有少部分空气的空间里,演示金属片与羽毛的下落。在有大量空气的空间里,演示金属片与羽毛的下落。实验现象:
(1)筒内没有空气时,金属片和羽毛下落的快慢相同。他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2)筒内有空气后,金属片和羽毛下落的快慢就不同了。
筒内没有空气时,物体只受重力,这种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一、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要注意理解“自由”这两个字:只受重力、初速度为零。
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不过,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如果空气阻力的影响很小,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实际物体的下落运动,受空气阻力,如果空气阻力的影响是次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忽略空气得阻力,抓住主要因素,认为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由静止下落,这样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这种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的处理方法是物理学上常用的处理方法,称之为理想化方法。
提问:在刚才的演示实验中:小石块的下落可不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呢?羽毛的下落可不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呢?
到此为止,我们对自由落体运动有了正确的认识:不同物体从同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可是,在历史上,从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到16世纪末的伽利略,在漫长的时间里人们是在不断地认识落体运动 的。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圣人,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他的著作很多,对西方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限于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他在物理方面的论述,今天看来很多是不恰当的。但是,在两千年前他能够通过观察、归纳,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已经很不简单了。我们应该正确评价他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呢? 演示实验:小球的下落 实验现象:
(1)从静止开始运动(2)运动得越来越快(3)轨迹是直线
我们不难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加速直线运动。提问:是初速度为零的匀 加速直线运动吗?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在课堂上我们先来看一个摸拟实验 ——用频闪照片分析自由落体运动 介绍频闪照相的原理。
频闪照相是每隔相等的时间暴光一次,每暴光一次就把这一时刻物体所在的位置记录下来,从而可以知道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物体的位移。
出示一张频闪照相的数据,让同学们分组进行处理,让每组的中心发言人总结出实验结论。小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性质
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提问:请同学们算一算,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多少? 提出重力加速度的定义。
三、自由落体加速度
(1)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常用g表示。
(2)方向:竖直向下
下面列出了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值。
地 点
纬 度
重力加速(m·s-2)特 点
赤道
0°
9.780
广州
23°06′
9.788
?
武汉
30°33′
9.794
?
上海
31°12′
9.794
?
东京
35°43′
9.798
?
北京
39°56′
9.801
?
纽约
40°40′
9.803
?
莫斯科
55°45′
9.816
?
北极
90°
9.832
小结:国际上取北纬45°海平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值作为标准值:即g=9.8m/s2。(3)大小:g=9.8 m/s2,粗略的计算中,g=10 m/s2。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因此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也适用,大家还记得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吗? 速度规律
Vt=V。+ a t 位移规律
S=V。t+at 速度位移规律
Vt2-v2。=2aS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因此:
四、规律
速度规律
Vt=gt 位移规律
h=gt 位移规律
Vt2=2gh 练习1:这是新余九中的教学楼,共有六层,如果从六楼释放一个小球,请你估算:从开始运动起,它在1s内、2s内、3s内下落的位移分别是多少?
接下来轻松一下,做一个小游戏。
这个小实验能检验人反应的灵敏程度。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反应灵敏,对战士、司机、飞行员、运动员等尤其如此,当发现某种情况时,能及时采取相应行动,战胜对手,或避免危险。人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
提问:你能根据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设计一个小实验,测出你的反应时间吗? 读一读(课本第38页)这段材料。
提问:这个实验的原理、器材、怎么操作、怎么读数、怎么计算出反应时间。
提出:可以跟踪检测自己的反应时间;检测不同人群的反应时间(性别、年龄、职业等)。研究采集到的数据,总结出反应时间跟哪些因素有关?等等。这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小课题,同学们可以在课外继续研究。练习2: 小结:略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本第二章第八节的内容,请同学们课后认真阅读课本上这一节的内容,并完成练习八的(1)至(4)。
第五篇:高一物理圆周运动教案
6.5 圆周运动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线速度的概念,知道它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理解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会用它们的公式进行计算。
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v=rω=2πr/T
3、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极限法理解线速度的瞬时性。
2、运用数学知识推导角速度的单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2、体会应用知识的乐趣。★教学重点
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
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归纳分析,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抛体运动的规律,这节课开始我们再来学习一类常见的曲线运动――圆周运动。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圆周运动的实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活动:学生纷纷举例。选出代表发言。教师活动:待学生举例后,提出问题:
这些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哪些运动得更快?我们应该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
引导学生讨论教材“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自行车的大齿轮、小齿轮、后轮上各点运动的快慢。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的发言,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过渡到对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线速度的学习上来。
点评:让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必急于纠正学生回答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要给学生创造发表见解的机会,创设问题情境,拓宽思考问题的空间。保护学生的学
(2)定义: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连接运动质点和圆心的半径转过Δθ的角度跟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就是质点运动的角速度;(3)定义式:ω= t3、角速度的单位
教师活动:线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角速度的单位又是什么呢?
[投影]阅读提纲
(1)怎样度量圆心角的大小?弧度这个单位是如何得到的?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国际单位制中,角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3)有人说,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不变的运动,也是角速度不变的运动,这两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结合阅读提纲阅读课本内容,完成对角速度单位的学习。师生互动:投影知识点并点评、总结
(1)圆心角θ的大小可以用弧长和半径的比值来描述,这个比值是没有单位的,为了描述问题的方便,我们“给”这个比值一个单位,这就是弧度。弧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单位,计算时,不能将弧度带道算式中。(2)国际单位制中,角速度的单位是弧度每秒(rad/s)
(3)第一句话是错误的,因为线速度是矢量,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后一句话是正确的,因为角速度是标量,没有方向,因此角速度是不变的。
教师活动:教材中还提到了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它们是什么?单位如何?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掌握转速和周期的概念。
4、线速度跟角速度的关系
教师活动:线速度和角速度都能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推导出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推导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式。点评:通过推导,加深对知识的学习,掌握知识间的联系。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实例探究
[例1]如图所示的传动装置中,B、C两轮固定在一起绕同一轴转动,A、B两轮用皮带传动,三轮半径关系是rA=rC=2rB.若皮带不打滑,求A、B、C轮边缘的a、b、c三点的角速度之比和线速度之比.2h2R=rxr1.g22【说明】 这是一个涉及匀速圆周运动和平抛运动的综合性题目,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有三点:一是知道水滴离开伞缘时的速度方向与伞缘相切,且线速度的大小与伞缘的线速度大小相同;二是认识到水滴离开伞缘后做平抛运动;三是正确画出示意图,将三维空间的运动情况简化为平面图形.画示意图往往能帮助形成清晰的物理情景,若能养成画示意图的良好习惯,对于提高解题能力是十分有益的.★课余作业
课后讨论完成P47“问题与练习”中的问题。
★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教学建议
本节课从运动学的角度来研究匀速圆周运动,围绕着如何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展开,要求理清各个物理量的相互关系,并能在具体的问题中加以应用.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都是用来描述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用线速度比较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时,质点运动的圆周半径必须是相同的,用周期和角速度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程度时,则不必考虑圆周的半径.在教学时应指明,我们可根据研究问题的方便,选用不同的描述方法.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周期和角速度这两个量是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线速度则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因为线速度是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其大小虽然不变,但它的方向却是时刻改变的,因此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是相对线速度的大小不变而言的。
2008级电子班 2008141859
赵庆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