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弹力》说课稿
《弹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弹力》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2节内容。弹力是学生在学习了力的概念后,进一步学习的另一种性质的力,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之一。弹力的学习至关重要,它是学习摩擦力的基础更是力学部分的基础,无论是从知识本身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知识外延来看,本节知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通过实例,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认识到弹力存在;在实验探究力与形变的关系之后,又回到了弹力应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弹力对生活的影响。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①掌握形变与弹力的定义,弹力大小和形变大小的关系。②能判断一些简单的弹力的方向。
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形变和弹力的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实验,学会从实验现象中分析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目标 :通过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2、教学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大小及方向的判断 教学难点: 弹力方向的判断
重点的突破要充分利用教材和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难点的突破利用多媒体演示多个物体的形变,看形变恢复的方向,使与之接触物体的运动方向确定弹力的方向。同时画出几种常见情形下的弹力的方向加以巩固。
3、学情分析
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但思想上、心理上还不太成熟,思维的敏捷度还不够高,并且大部分停留在初中的形象思维。对于本节的形变和弹力来说,学生已学习力的基本概念、并且在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关于弹力的生活实例,如弓箭、气球、跳板等等,为学习弹力打下了基础。也就是说他们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但是不知道是如何产生的,这就需要引导他们一步步的深入,挖掘出问题的本质。
4、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讲解、讨论、探究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学法: 学生在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弹簧或橡皮筋 刻度尺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设计问题,情景引入
首先,我通过一个小车弹簧实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产生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小车和弹簧之间存在着一个力,然后设疑:这个力是什么力,是怎么产生的?既开阔学生思路,又启发学生思维,从而顺理成章的导入了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引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第二环节——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形变:
通过直接提出的方式,提出形变的定义,让学生形成形变物体所具有的一般特征。举例说明,学生再举例。让学生归纳形变的种类,并介绍什么是弹性形变,以及弹性限度,使学生获得直观认识。
提出问题: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吗?
接着给学生介绍微小形变的基本概念并视频演示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瓶子形变和桌面的形变。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将微小的形变放大。让学生明白:所有的物体都有形变,有的形变我们不能直接看出,要仪器才可以显示。
(设计意图:通过微小形变的演示,让学生了解物理实验中的放大法,培养学生科学的素养,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
2、弹力概念:
在学生对形变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结合刚才的实验,分析两个实例,一是:弹簧拉车,二是:受压直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发生形变的弹簧能给物体以力的作用,发掘出这个力就是弹力,从而得出弹力的定义。
弹力的产生条件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先引导学生阅读弹力定义,从定义中找出弹力产生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再举出几个具体实例,向学生们展示桌面上的书和吊于电线下的灯这两个模型让学生分析,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绳的拉力也是弹力。
3、弹力的方向
常见的弹力:支持力,压力,拉力
实例分析:书本放在桌面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支持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它发生怎样的形变?
(2)支持力是怎么产生的?方向与形变方向的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3)压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它发生的形变?
(4)压力是怎么产生的?方向如何?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学生讨论:(1)拉力是一种什么力?
(2)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怎么产生的?
(3)拉力方向向哪?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得到弹力方向的方法,尝试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几个实例,分析并画出弹力的方向,进一步提问:怎样分析判定弹力的个数?做到不多画一个弹力,也不少画一个弹力?因为弹力是接触力,根据前面的经验学生可很快得到结论:可以绕研究对象一圈,看看它与哪几个物体相接触。4.弹力有无的判断
方法:拆除法 假设法 趁热打铁再做练习,加以巩固。
5、弹力大小的探究
演示实验: 同一弹簧悬挂不同质量的重物.观察猜想:
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同学们猜想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形变量之间可能存在怎样的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1.如何确定弹簧的拉力的大小?
2.弹簧的伸长量如何来测,需要记录什么? 3.设计出你的实验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兴趣。)学生小组展示,教师点评,得出结论:胡克定律F=kx 进一步说明: 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 国际单位是N/m 强调: x 是指弹簧的伸长量.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过程
(设计意图:规范学生实验步骤,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第三个环节——课时小结,巩固练习
为了让学生们能对这节课所学的新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指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重难点知识进行了复习小结,使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升华,课外让学生自己对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的应用展开调查,研究这些力的大小和方向,做到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通过课时小结,检验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识,通过巩固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对弹力大小和方向的认识,以便检验课堂的效果。)
板书设计: 一.形变
1.概念: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 2.弹性形变:撤去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3.弹性限度 二.弹力: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他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称为弹力
1.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压力、支持力方向
3.弹力的大小:胡克定律F=kx k :弹簧的劲度系数 国际单位是N/m x : 弹簧的伸长量.五.【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生活实际内容引入,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学生有意注意,设计合理的探究内容,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教学目标。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第二篇:《弹力》说课稿
《弹力》说课稿
《弹力》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节知识从前后联系来看,弹力的认识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和力的三要素的认识。而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还能为今后学习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为后面力和运动的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让学生体会到许多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3.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使用弹簧测力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做实验的兴趣,严谨的科学态度,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和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爱护仪器,做事有条理,善始善终的良好品质。
二.教具:拉力计、握力计、弹簧测力计,吸盘挂钩、多媒体课件、玻璃瓶等。
三.说教法
1.目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标(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使学生学有方向,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发现。
2.课件演示与实验结合法、多媒体辅助法(通过观察、分析课件,并用学生实验来验证自已的想法是否正确)。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弹力
(1)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
2.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及展示课件
(1)弹簧测力计的作用
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2)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主要是由弹簧、指针、刻度盘、外壳等组成的。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演示:拉拉力计,用力越大,拉力计伸的越长。
结论: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分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力的大小。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后第1、2题。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1.(1)弹性形变:物体发生形变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2)弹力: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簧测力计
(1)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原理: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构造:指针、弹簧、刻度盘、外壳等。
(2)使用方法:认清量程与分度值,校零,测力时弹簧轴线与力的方向一致,视线与刻度盘垂直。
《弹力》说课稿2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平一中的王雕,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下面我将从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学指导思想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精彩的实验设计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让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体会科学的物理思想。 由于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的阶段,所以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但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因此我将这节课设计成了实验探究课,采用“问题→猜想→实验→结论”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弹力》是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弹力的学习可以为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打下基础。
2. 教材的特点
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及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求学生亲身体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三、学情分析
1. 知识层面
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弹力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弹力产生的原因和弹力的方向还理解的不透彻,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弹力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2. 能力层面
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对实验现象及结果作出初步分析,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3. 心理层面
学生们好奇心强,有实验探究的热情,有通过实验认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愿望,但还不能完整体会出知识所体现的内在价值。
四、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分析,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形变的概念以及形变的分类
2. 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方向
3. 知道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
4. 能够使用表格、图象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微小形变的实验,让学生体会“放大”思想
2.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体会等效思想
3. 通过学生演示实验,让学生逐步体会构建物理模型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讨论、交流、展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2. 感受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3.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2. 实验探究弹力产生的过程和弹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1. 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2. 弹力产生的条件 方向
3.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关系的实验设计
六、教学策略
教法
物理教学以实验探究为基础,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创设情景——观察——猜想——实验——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关系的实验设计,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采用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进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七、教学过程
为使本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学生体验,导入新课
(课前每小组分发实验器材)
让学生动手体验实验器材,感受形变。
设计意图:学生切身体验各种器材,感受到形变,对本节课的内容充满好奇,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二)师生演示,认识形变
1. 师生演示橡皮筋、揉纸团等实验。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参与实验,亲身体会形变的不同类型,并通过展示图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情感教育。
2. 抛出问题:弹簧的形变是否一定是弹性形变。
设计意图: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弹性形变的概念后,设置该问题,通过教师引导,能够加深学生对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的理解。
3. 学生按压桌面,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到光点的移动。
设计意图:用手按压桌面,手的形变很容易观察到,但桌面是否发生了形变却很难观察,教师采用微小形变演示仪使学生观察到这种形变,从而让学生在感受到微小形变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物理实验中的“放大”思想。
(三)问题导学,初探弹力
1. 弹力的产生
教师抛出问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想做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引入弹力。
教师继续设问: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上台演示橡皮筋实验和学生两人一组演示推手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弹力的产生,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弹力的同时注意明确弹力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从而为弹力定义和方向的学习做好准备。
2. 弹力的定义
学生阅读弹力定义,然后参与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逐字阅读弹力的定义,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弹力,但由于概念较为抽象,因此在阅读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将弹力定义中的形变物体具体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弹力的定义。
(四)小组合作,再探弹力
1. 问题探究:弹力产生的条件
5名学生演示实验,教师引导,得出弹力产生的条件,之后引入例题,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先通过观看实验,清楚地感受到弹力产生所需要的条件,之后,师生共同完成练习,在练习中让学生学会利用”撤物法”判断弹力是否存在。
2. 设计实验,探究弹力的方向
设计意图:弹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为顺利突破,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多个演示实验,通过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归纳总结的探究方法,不但让学生探究出弹力方向,也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培养。
3. 学生展示弹力方向
设计意图:学生虽掌握了弹力的方向,但在具体案例中如何去画弹力的方向仍存在疑虑,通过上台展示,进而组内交流、更正,之后再展示,最终由教师点拨,掌握常见弹力的方向。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五)实验探究,感悟应用
1. 问题探究:弹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实验,总结出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较难回答,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中
亲身体会,得出结论。
2. 进一步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播放微课,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引入微课,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感受数据处理在实验探究中的魅力。
3. 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弹力在生产和生活当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
(六)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让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教师提出问题:弹簧的弹力与弹簧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留给学生进行课后探究。
设计意图:当堂总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纲要,提高学习的水平,而课后探究实验的设计则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弹力》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弹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内容,是高中学生在本教材学习中的一个大难点。本节内容通过弹簧被拉伸和压缩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弹力的产生原因和条件,通过放大有机玻璃和桌面的微笑形变的演示实验,拓宽学生的认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弹力方向的教学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委托破重难点,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讨论、体会弹力的方向,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概括了弹力的方向。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特点
本节教材从展示宏观的`形变引入,而演示微小形变更为关键,使学生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让学生认识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都会产生形变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引出弹力的概念,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平时说的压力、支持力、推力、拉力等都属于弹力。随后对于几种常见弹力的分析,总结出弹力的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从研究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入手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弹力概念的建立、弹力产生、弹力方向的确定。教学难点:在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形变的认识,通过学生起手实验,体会弹力的产生,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弹力的概念。然后对常见的推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特殊弹力进行归类。
分析总结弹力的方向,在介绍特殊的方法分析弹力的有无,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理性思维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要想理解弹力这一抽象概念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弹簧或橡皮筋
五、教学设计流程图
六、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形变
由同学们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引入新课。视频播放: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情景
得出形变的概念及各类形变。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作铺垫。]
视频播放和动画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由于这种形变不容易观察,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有没有发生形变?解决的办法是视频播放和动画演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为什么光点会往下移?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后得出结论: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不明显。为后面解决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探索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演示弹簧拉伸,折叠纸张后不能恢复原状。学生概括:得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概念。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学生概括:得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实学验生弹力的定义和产生条件探究弹力弹力的方向和有无的判断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教师总结规范概念。
[设计意图:演示生活例子,多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知识,自主概括概念,最后老师总结;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探索弹力
实例分析1、实例分析2并回想以播放的视频
1.弹力的概念。 总结产生弹力的条件。
2.常见弹力及其方向的确定。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习题,总结各类弹力的方向压力;支持力;绳子的弹力
3.弹力有无的判断
方法:撤去支撑物法假设法+共点力平衡法
[设计意图: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让学生学会方法的迁移。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体会弹力的产生和产生原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同时感受到探索物理问题的成就,从而顺利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设计意图:开设开放式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板书设计
弹力
《弹力》说课稿4
一、交代说课的题目及出处
首先交代说课的题目,然后说明这个题目是选择了哪一版本的教材。现行的适用教材版本很多,如,人教版、沪科版、浙教版等等。
例:我说课的题目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弹力》。这样就向评委及听课者交代了你要说什么,是属于哪一本教科书上的。
二、交代说课主要内容的框架
这一环节就是将自己接下来要说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设计一个框架结构,可以用PPT展示出来。目的向评委介绍你接下来要说的有哪些内容,先让评委有所了解。
例如,“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依据以上内容阐明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三、如何说教材
说教材应该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本节课在本章及整个高中物理体系中的作用,这两方面入手。深刻剖析教材对本节内容的设计,表明本节内容的重要性。
例如,《弹力》一节说课。编排特点: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多用建议,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进而掌握知识。同时采用新授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历经探究过程,自主获取新知识,并在其中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物理学思想,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向受到到熏陶。总之新教材更注重基础性、连贯性、探究性和实践性。本章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弹力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的重力、弹力、摩擦力是受力分析的常见力,而受力分析又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及本节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此外,弹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四、如何说学情
说学情实际上就是分析学生,研究学生。既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看学生正处于什么样的身心发展规律之中。同时也要从学生的知识经验方面进行分析,既在学生的头脑中有多少关于本节内容的知识,前概念如何,是否存在思维定势等。
学生心理分析:在心理方面高一新生正处于直觉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并且通过初中两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分析、归纳能力。
知识经验分析:在知识经验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弹力的初步知识,对弹力的概念有感性认识,但对弹力方向的确定及大小计算还不明确。
五、如何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在这一环节要说明你是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在教学中你将怎样达到这样的目标。不要说有三维目标,简单的说1、2、3。每一个目标最好有一种或几种教学手段来完成。
例如,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结合教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交代了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生亲身演示实验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
(3)通过探究弹力大小实验让学生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并会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演示桌面和玻璃瓶微小形变让学生体验微小形变的存在,并掌握物理学中的研究方法——放大法。
(2)通过探究胡克定律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收集处理数据、总结规律的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合作进行实验、观察、探索求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团队意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
六、如何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难点也要有依据,教学重点是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教学难点要依据不同学校的学生特点和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共同决定。
例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深入挖掘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由于压力支持力拉力方向判断和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大小也是今后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我确定教学重点为(1)弹力的方向。(2)胡克定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
由于微小形变不易察觉及生活中物体间接触方式较复杂,再结合高一新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我确定本节难点为1、微小形变的判断。及2、弹力方向的确定。
七、说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一环节要阐明你采用什么方法来教,用这种方法的依据和理由是什么,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同时也要阐明学生的学法,其实说学法的含义是“你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本节内容”。
例如,教法:实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
因为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弹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微小形变是一个难于察觉的现象,弹力方向不好判断。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实验教学法,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及理性分析能力,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由于本节内容基本概念多,并采用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较多,为此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清晰再现实验过程我采用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以学生为中心”是本教学设计的中心思想。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结果,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与探究获得对弹力相关现象的直观认识,并对实验和探究得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概括和总结出弹力的概念及规律。
八、说教学程序设计
在这之前应该说明你是在全面分析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程序设计的,因为前面所说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你的过程设计提供依据的。
(一)说引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你打算用什么手段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进而引入新课。同时说明,你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在哪里。
例如,《弹力》此处我通过PPT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弹力图片和奥运会跳水视频,通过展现使学生感受到今天所学的内容用途很广,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动机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
只有明确了弹性形变的概念之后,才能明确弹力是如何产生的,进而在问题一中通过(1)让学生使弹簧、握力计、橡皮泥发生形变。
(2)适时提出问题:松手后曾发生形变的物体状态有何不同。
(3)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概括总结出弹性形变概念。之后教师及时提出问题:用力拉弹簧会怎样,学生用力拉过之后发现弹簧为恢复原状,此时给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这些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思考起来也很容易就发现他们在本质上的区别。而让学生亲自作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弹性形变的感受及对弹性限度的理解。
过度语 学生认识弹性形变之后教师启发过度刚才几个实验我们看见了明显的形变,而桌面和玻璃瓶能发生形变吗?进而进入问题二探究中。
2、微小形变
首先让学生观看桌面微小形变实验,提出放大法,让学生知道桌面的微小形变只有借助仪器才能观察到。演示一我是将教科书中的彩图活化,一是降低了难点二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放大法我又设计了演示实验2,我没单一演示教科书中玻璃瓶形变实验,而是采用对比试验,通过矿泉水瓶的明显形变过渡到玻璃瓶的微小形变,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解了难点。
过渡语 体验了微小形变的存在之后,我启发过度发生形变的物体会跟他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进而引入问题3
3、弹力及产生条件
在这一问题中我让学生动手压缩、拉伸弹簧并提出问题:A:手为什么受力?B:施力物体是谁?在此我让学生将自己比作这跟弹簧,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弹力是因为施力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通过动手实验和类比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概括总结出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认识了弹力之后,我启发道通常研究一个力要从力的三要素出发,为此引导学生从弹力的方向和大小两方面进行研究弹力。
4、弹力的方向
首先我以实例:书放在水平桌面上,和天花板上的吊灯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
弹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为此我采用了如下方法:在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探究中我没有采用教科书中的“书放在水平桌面上”这个方法,而是通过体验装水气球对桌面的力过度到书对桌面的压力;通过体验海面对重物的支持力过渡到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个实验橡皮筋拉重物实验,通过体验橡皮筋拉重物的力过度到电线对电灯的拉力。通过上述实验让学生再次体会放大法,并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解了难点。 5、胡克定律——学生探究实验
在弹力大小问题的探究中,我首先向学生出示实验器材,特别强调的是,我提供了多个弹簧,目的是引出进度系数的概念。同时我改变以往实验中只探究弹簧的拉伸量与弹力大小关系的实验,而是让学生从弹簧的压缩和拉伸两方面入手探究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个验证弹簧压缩量与弹力大小关系的器材,如图,(为了减小相对误差,我在压缩弹簧上加上润滑油,同时在实验时告知学生要使用多个钩码,如两个钩码算一个)。
实验之前,要告知学生,不要超过弹性限度。探究过程采用学生分组实验,如甲组探究弹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量关系,乙组探究弹力大小与弹簧压缩量关系,教师分发实验记录表格,以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
这种通过多组实验进行对比的方法也是很多科学家得出物理规律的途径,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学生进行探究之后教师要进行适当总结,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练习巩固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设计三个练习题覆盖了本节内容的重难点。由此评价学生对本节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四)、课后小结
而在课后小结方面我比较注重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堂总结,而且指导学生以“知识网络”的形式进行总结,这样能够使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复习本节内容的依据。
在布置作业部分: 我主要以巩固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减轻学生负担为目的安排这样两个作业。
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体现教材中的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弹力》说课稿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乐于制作弹簧测力计,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弹簧测力计、握力计、钩码、头发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或接触到一些有趣的物体.它们在被挤压后,形状或体积会发生变化,但一旦撤消挤压,它们就会恢复原来的形状;而一些物体即使撤消挤压后,它们也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样貌.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日常所见、所用,找找哪些物体能够恢复形状?哪些物
体不能恢复原貌?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介绍弹性和塑性的概念,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二、新课教学
1.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想知道自己使出的力多大,或一个物理受到多大的重力,怎样才能测出来呢?可不可以利用一个物体受到力变长,不受力能够恢复原来形状即弹性去制作出一种工具来测量呢?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弹性有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发表见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表扬学生的讨论,并鼓励学生利用手上的器材,进行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归纳结论.引导学生分析一个完整的弹簧测力计还需要些什么?
学生参考课本P5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内容使用测力计.
学生自己动手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和使用过程,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积极回答.
启发并引导学生指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教师指出市场上用的各种测力计及秤都是利用在弹性范围内,弹簧受的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一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的定义
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4.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
《弹力》说课稿6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过渡句:首先来说一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2节,本节主要从弹力的产生,及其大小、方向、作用点等几点详细剖析了弹力的相关知识,其实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弹力,所以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知识基础,但高中阶段的弹力,重点是弹力的产生、几种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大小,比初中阶段的知识更复杂,更深入,学生学习本节课之后,能够对弹力有更深层的认识,本节中对弹簧弹力大小的探究,也为学生今后分析更复杂的物体受力情况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接触过几种基本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所以此时的他们已经能够较为科学地分析物体的受力,对于弹力的产生、方向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弹力方向,如轻杆、轻绳等,学生还需要系统地进行学习。这个时期的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分析设计简单的实验,并且他们也乐于在课堂上亲自操作,动手实验,所以本节中我将胡克定律作为探究实验来进行,更好地让学生们融入课堂,主动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和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弹性形变与弹力;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能够判断常见几种弹力的方向;掌握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胡克定律的过程中,学会客观、科学地分析问题,加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弹力的认识,领略自然的奥秘,懂得物理与生活生产密切的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弹力的产生条件,常见弹力的方向以及胡克定律。
难点
弹力的有无以及弹力的方向。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思维特点)
本节课我采用了演示实验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体会微观放大法的巧妙之处,利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厚积而薄发,在做了一系列的准备活动之后,我的教学过程将如下呈现,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环节
(过渡句:首先是导入环节)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观看蹦极视频,并谈谈对这项运动的的了解,提问学生:在绳子绷直的时候,人受到绳子的力是什么样的力?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弹力?引入本节新课——《弹力》。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来,极限运动会造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在惊心动魄的视频之后,让学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学知识,养成学生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现象的习惯,学生学习过弹力,可以很轻易地回答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句:接下来的新课讲授环节,这也是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
本节课的内容包含四个重要知识点:首先是弹性形变和弹力。
学生在初中对于弹力的学习,距离本节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些知识点他们可能已经遗忘,所以在进入本节较难知识点之前,我还是会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感受弹力,回忆起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我会让学生们亲自拉动橡皮条,捏橡皮泥,观察松手之后二者是否恢复原状,并让学生回答二者分别是什么形变。紧接着,我会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和之前对于弹力的学习,尝试归纳弹力的定义,我补充并强调弹力产生的条件。接着继续提出问题:如果施加在弹簧、橡皮条这样物体上的力越来越大,会出现什么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弹性形变的概念,并让学生意识到初中阶段学到的弹簧测力计使用时不能超过量程,其实就是不能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这样可以将初高中的知识联系起来,解答学生在低年级时产生的疑惑,让学生体会到物理课程螺旋式学习,层层递进的学科特点。
接着是第二个知识点:研究几种常见弹力。
我会提问常见的弹力都有哪些?此时根据学生以前的知识基础,可能会回答压力,支持力等,接着我会让学生们注意到研究的关键点,向他们提出问题:刚才说到的的这些弹力,他们真的发生了弹性形变吗?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理论推导不如眼见为实,所以接下来我会演示实验,用手压桌子,以平面镜放大微小形变,让学生们观察墙上光斑的移动情况,演示结束后,询问同学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意识到,虽然手压桌子的力产生时产生的弹力形变非常微小,但是确实存在,让学生们体会微观放大法对物理研究的精妙之处,接着,为了让这个实验充分发挥作用,我会让学生继续思考,手压桌子时,压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是什么样的,并让学生练习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我会在此时强调,弹力的作用点是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上,为了方便研究,要画在受力物体的重心上。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弹力的方向有清楚的初步认识,为接下来复杂的受力分析做好铺垫。
为了让学生对于常见弹力的方向有较为全面的的了解,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多种典型情境,我选择的案例如下:匀速运动小车内靠在车内壁的球,物体之间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接触,轻杆、轻绳、轻弹簧上挂物体等,让学生尝试到黑板上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此时学生可能会不断地出错,我会带领学生详细分析案例中弹力的方向,让学生这种知错,改错当中,对于弹力方向的判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我根据典型案例,总结正确画出弹力的方向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我再进行纠错,最后将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地进行总结,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然后是第三个个知识点:探究胡克定律。
学习力时通常从三要素进行研究,到这里学生已经知道了弹力的作用点、方向,所以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进行猜想后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安排让每个小组利用不同规格的弹簧进行实验,我会提醒同学们实验中注意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后画出 F----x 图象,分析弹力与弹性形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胡克定律内容。
环节三:巩固提高
(过渡句:新课讲授之后就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果胡克定律利用F---kx来表示,它又代表了什么意义呢?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胡克定律,可能只知道表达式,没有对其物理意义进行深入思考,此时让他们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更好地把握胡克定律表达出的意义。
环节四:小结作业
(过渡句:最后就是小结作业环节了)
小结时,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则是画出课后习题中弹力的示意图。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继续在课下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今后分析更复杂的受力打下良好基础
七、说板书设计
《弹力》说课稿7
我说课的题目是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第一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教学内容简介
本章是在前一章学过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来研究力学中常见的弹力、重力和摩擦力,以及杠杆、滑轮和其他一些简单机械,本章知识是学习后续知识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基础,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基础的一章。本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类型的力——弹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教学实践表明,被动力(如弹力、静摩擦力)的概念是学生难于接受的.因此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本节通过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探究,利用弹力的作用效果来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从而达到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并不难学,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与难点
从教材形成特点、结构体系、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规律,我确定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设计
通过上述分析,本节课教学中以实验探究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如拉(压)弹簧、撑杆跳、跳板跳水等实例,并通过拉动皮筋、挤压气球、拨动钢尺使学生获得形成弹力概念的感悟。经历一系列的实例分析、动手实验,使学生认识弹性与塑性,弹性形变和弹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其实质都是弹力。对于微小的形变,可以通过转换、放大的方法观察到弹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
物理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还有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功能。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衡量力的大小,是制作测力工具的理论依托,有目的的指导学生以两个人实验合作小组,利用弹簧、钩码、刻度尺等器材来探究弹簧的伸长量和受到拉力大小的关系。伸长量和现有长度是学生十分容易混淆的地方,我利用塑料吸盘将轻质弹簧竖直悬挂在黑板上,并且将弹簧的拉伸位置巧妙地“固定”在黑板上进行演示,学生清晰而直观地明白了伸长量和现有长度的区别,进一步明确了实验探究中研究的主体是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我并没有把实验步骤和结论不加启发和引导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当“模仿者”,而是让学生自己摸索当“探索者”。通过边思考边操作,并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绝大多数学生得出正确规律: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学生得出规律后,我又引导学生以拉力为横坐标,以伸长为纵坐标,用数学图像来表示两者的关系。并尝试评估自己与别人的成功与失败。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经历弹簧测力计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动手制作弹簧测力计的要求对初中生来说是高了一点,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我在教学过程中耐心地加以引导、启发纠正和帮助,并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
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生看着手中自制的弹簧测力计,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用手拉动自制测力计挂钩,感受1N、2N、5N的力有多大,并让同学合作测量笔袋的拉力,鼓励学生分别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人的头发试验,研究人的头发能承受的拉力和年龄及性别的关系.并尝试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渗透学科间的交叉.在测量力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或不妥的操作。我及时发现,层层分析,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让学生明辩正确的操作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规范地操作弹簧测力计的习惯。
(3)巩固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在本节课上我安排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
(4)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回家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一题,
板书设计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探究结论,一半留作分析作图.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力的作用效果来反映力的大小为思维主线,层层递进。测力计的原理隐含了一个间接测量的原则。不仅测力计是这样,向前面学过的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等都是如此,看到的是长度、角度的变化,反映的却是温度、电流、电压。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启发学生领会。另外,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教师应作出最充分的预设。
《弹力》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孩子们玩过各种各样的球,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玩具保龄球等,并且知道这些球的特点和玩法,它们都具有弹性,而弹力球具有比其它球都大的弹性,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发现弹力球在有些地方跳得高,有些地方跳的低。因此,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精神,促进幼儿动手能力,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弹力球》。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幼儿操作,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幼儿大胆猜想,鼓励幼儿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三、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2、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四、活动准备:
1、活动要在玩过几种球的基础上进行。
2、弹力球或玻璃球幼儿每人1个。
3、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使弹力球跳的低的辅助材料(如木板、地毯、海绵等)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游戏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教学,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让孩子快乐的玩弹力球。
2、引导法:针对幼儿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指导的方法,它体现了教师的调控能力。
学法:
1、自主探索法:为幼儿准备多种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弹力球的弹性。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3、记录法:幼儿在记录表中填写探索结果。
六、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你玩过什么球?
老师出示不同材质的球,让幼儿观察比较,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球什么不同,感知球的软硬特性。
——什么球跳得高?
教师用同样的力气拍球,让幼儿观察那个球跳得高,得出结论:弹力球比其它球的弹性大,跳得高。
2、弹力球跳起来。
——你是怎么玩弹力球的?
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弹力球可以怎样玩呢?拍球、抛球、滚球、踢球、赶小猪等。
——怎样让弹力球跳得高?
——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同伴的不同玩法。
那咱们一起来玩玩吧!玩的时候请小朋友们比较:那个球跳得高。通过自己玩以及和同伴玩与交流。幼儿总结:弹力球跳得最高。老师:“咱们再来一次弹力球跳高的比赛,看看谁的弹力球跳得最高?”
3、比一比。
——请幼儿猜想:怎样使弹力球跳的低?画出表格。
那你知道用什么办法能让弹力球跳的的低吗?(用力小)。
——鼓励幼儿用收集的材料木板、地毯、海绵等进行试验。活动前一起确定一个参照标准,已确定那个球跳的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使用的方法。
老师给你们提供了木板、地毯、海绵这些材料,你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吧!
——个别演示,请认为自己的弹力球跳的低的幼儿进行演示。
——教师启发幼儿说出弹力球在哪儿跳的低?
——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后与猜想作比较。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表面光滑平整,质地坚硬材料让弹力球跳得高;表面粗糙(带有纹理和凹陷),质地柔软的的材料让弹力球跳得低。
4、操作记录。
——教师与幼儿在图表上再次记录下操作结果。
七、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教师一改往日的“老师讲,学生学”得传统教学模式,从感知弹力球的特性,到探索弹力球在哪跳的低,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目的是为孩子们搭建了探究的平台;一步步的启发引导,目的是为了孩子们有效的去探究。真正做到让孩子在玩中学。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弹力》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分析
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二)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⑵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⑷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
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⑵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四、教学用具
⑴演示用具:弹簧、钢丝、激光笔、细竹竿、微小形变放大器一套、已拉坏了的弹簧、钢尺。
⑵学生探究实验用具:铁架台(带支架),两个原长一样但劲度系数不一样的弹簧、刻度尺、钩码10个、长20cm的细铁丝。
五、教学设计流程
六、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形变
由同学们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①弹簧的压缩形变;②弹簧的拉伸形变③视频播放:竹竿形变、钢丝的扭转形变。
得出形变的概念及各类形变。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作铺垫。]
设问:摩天大楼在风的吹拂下会不会摆动,发生形变吗?
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由于这种形变不容易观察,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有没有发生形变?解决的办法是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为什么光点会往下移?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后得出结论: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不明显。为后面解决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探索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演示弹簧拉伸,压缩都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被压缩后不能恢复原状。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的概念。
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教师总结规范概念。
[设计意图:演示生活例子,多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知识,自主概括概念,最后老师总结;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探索弹力
演示实验:(播放视频)
1.弹力的概念。
2.常见弹力及其方向的确定。
⑴压力;⑵支持力;⑶绳子的弹力
让学生知道桌面受到的压力是由于拳头形变产生的,拳头受到的支持力是由于桌面形变产生的。
接着引导学生探索绳子弹力的产生及其方向的确定。
●判断如图所示,相互接触的A、B两小球间是否有相互作用的弹力。
采用“假设法”分析,让学生知道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弹力。
3.总结产生弹力的条件
[设计意图:利用放大法分析压力和支持力的产生原因,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让学生学会方法的迁移,同时感受到探索物理问题的成就,从而顺利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探究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
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
引出问题: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提出问题: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呢?
猜想:根据你们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体验,对上述关系进行猜想?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使学习更具有目的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探究氛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实验探究:(由于猜想不一定正确)为了验证你的猜想,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完成实验探究。
老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有些组使用的弹簧是不一样的)──分析数据──处理数据
实验次数
物体的重力G/N
弹簧的长度L/cm
弹簧的伸长量x/cm
弹力的大小F/N
利用Excel软件绘出F—X图象。
在同一个直角坐标,做出两个不同弹簧的F—X图象,然后进行比较。
图象法处理数据更为直观,更容易得出物理变化规律,且该种方法处理数据能更好地减小实验的偶然误差。
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得出胡克定律:F=KX(K为弹簧的颈度系数)
[设计意图:在探究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定量关系时,由学生进行猜想、实验和得出规律,并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绘制F—X图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和物理学科的整合。能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学理念。对探究实验过程教师加以指导,使学生学会团结合作、学会探究物理规律;再加上熟练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五)弹力的应用(图片,视频播放:射箭)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产品设计离不开物理理论,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
(六)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①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课外布置:自制弹簧秤,并组织评比。
[设计意图:开设开放式问题,布置课外自制弹簧秤,并组织评比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板书设计
形变与弹力
(一)形变
《弹力》说课稿10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过渡语)首先来说一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2节,本节主要从弹力的产生,及其大小、方向、作用点等几点详细剖析了弹力的相关知识,其实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弹力,所以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知识基础,但高中阶段的弹力,重点是弹力的产生、几种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大小,比初中阶段的知识更复杂,更深入,学生学习本节课之后,能够对弹力有更深层的认识,本节中对弹簧弹力大小的探究,也为学生今后分析更复杂的物体受力情况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语)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接触过几种基本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所以此时的他们已经能够较为科学地分析物体的受力。对于弹力的产生、方向,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弹力方向,如轻杆、轻绳等,学生还需要系统地进行学习。这个时期的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分析设计简单的实验,并且他们也乐于在课堂上亲自操作,动手实验,所以本节中我将胡克定律作为探究实验来进行,更好地让学生们融入课堂,主动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和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弹性形变与弹力;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能够判断常见几种弹力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探究胡克定律的过程中,学会客观、科学地分析问题,加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生活中常见弹力的认识,领略自然的奥秘,懂得物理与生活生产密切的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常见弹力的方向判断。
【难点】弹力的有无以及几种弹力的方向的判定。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思维特点:
本节课我采用了演示实验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体会微观放大法的巧妙之处,利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六、说教学过程
厚积而薄发,在做了一系列的准备活动之后,我的教学过程将如下呈现,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首先是导入环节: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观看蹦极视频,并谈谈对这项运动的的了解,提问学生:在绳子绷直的时候,人受到绳子的力是什么样的力?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弹力?引入本节新课——《弹力》。
【意图:视频导入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来,极限运动会造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在惊心动魄的视频之后,让学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学知识,养成学生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现象的习惯,学生学习过弹力,可以很轻易地回答出提出的个问题,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接下来的新课讲授环节,这也是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
本节课的内容包含四个重要知识点:首先是弹性形变和弹力。
学生在初中对于弹力的学习,距离本节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些知识点他们可能已经遗忘,所以在进入本节较难知识点之前,我还是会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感受弹力,回忆起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我会让学生们亲自拉动橡皮条,捏橡皮泥,观察松手之后二者是否恢复原状,并让学生回答二者分别是什么形变。紧接着,我会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和之前对于弹力的学习,尝试归纳弹力的定义,我补充并强调弹力产生的条件。接着继续提出问题:如果施加在弹簧、橡皮条这样物体上的力越来越大,会出现什么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弹性形变的概念,并让学生意识到初中阶段学到的弹簧测力计使用时不能超过量程,其实就是不能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意图:这样可以将初高中的知识联系起来,解答学生在低年级时产生的疑惑,让学生体会到物理课程螺旋式学习,层层递进的学科特点。】
接着是第二个知识点:研究几种常见弹力。
我会提问常见的弹力都有哪些?此时根据学生以前的知识基础,可能会回答压力,支持力等,接着我会让学生们注意到研究的关键点,向他们提出问题:刚才说到的的这些弹力,他们真的发生了弹性形变吗?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理论推导不如眼见为实,所以接下来我会演示实验,用手压桌子,以平面镜放大微小形变,让学生们观察墙上光斑的移动情况,演示结束后,询问同学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意识到,虽然手压桌子的力产生时产生的弹力形变非常微小,但是确实存在,让学生们体会微观放大法对物理研究的精妙之处,接着,为了让这个实验充分发挥作用,我会让学生继续思考,手压桌子时,压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是什么样的,并让学生练习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我会在此时强调,弹力的作用点是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上,为了方便研究,要画在受力物体的重心上。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弹力的方向有清楚的初步认识,为接下来复杂的受力分析做好铺垫。
为了让学生对于常见弹力的方向有较为全面的的了解,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多种典型情境,我选择的案例如下:匀速运动小车内靠在车内壁的球,物体之间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接触,轻杆、轻绳、轻弹簧上挂物体等,让学生尝试到黑板上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此时学生可能会不断地出错,我会带领学生详细分析案例中弹力的方向,并总结弹力常见模型的弹力方向判断,如(加速运动小车内的球)判断弹力有无可以根据加上弹力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来判断;(物体之间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接触)点面之间的弹力方向是垂直于面的;(蹦极)轻绳弹力沿着绳收缩的方向;(轻弹簧被拉伸)轻弹簧的弹力方向与恢复形变方向相同;轻质活杆弹力沿杆方向,轻质死杆根据运动状态按牛顿运动定律进行判断。让学生这种知错,改错当中,对于弹力方向的判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我根据典型案例,总结正确画出弹力的方向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我再进行纠错,最后将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地进行总结,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环节三:巩固提高
新课讲授之后就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在巩固环节,我主要是例题的形式加强同学们对弹力方向的判断认识。我会画出几种常见模型,让学生思考后各自在自己的草稿上画出它们的弹力方向,并让个别同学板演的形式进行练习,已掌握本节的难点。
【意图:采用这种学生自主练习的方式进行巩固,既能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又能巩固新课讲授时所总结出的弹力方向判断方法,达到进一步突破本节难点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最后就是小结作业环节了:
小结时,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则是画出课后习题中弹力的示意图。
【意图: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继续在课下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今后分析更复杂的受力打下良好基础】
七、说板书设计
以上便是我的板书设计。
《弹力》说课稿11
【说教材】
《弹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内容,是高中学生在本教材学习中的一个大难点。本节内容通过弹簧被拉伸和压缩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弹力的产生原因和条件,通过放大有机玻璃和桌面的微笑形变的演示实验,拓宽学生的认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弹力方向的教学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委托破重难点,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讨论、体会弹力的方向,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概括了弹力的方向。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特点:本节教材从展示宏观的形变引入,而演示微小形变更为关键,使学生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让学生认识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都会产生形变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引出弹力的概念,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平时说的压力、支持力、推力、拉力等都属于弹力。随后对于几种常见弹力的分析,总结出弹力的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从研究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入手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弹力概念的建立、弹力产生、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在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形变的认识,通过学生起手实验,体会弹力的产生,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弹力的概念。然后对常见的推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特殊弹力进行归类。分析总结弹力的方向,在介绍特殊的方法分析弹力的有无,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理性思维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要想理解弹力这一抽象概念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弹簧或橡皮筋
【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形变
由同学们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引入新课。视频播放: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情景得出形变的概念及各类形变。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作铺垫。
视频播放和动画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由于这种形变不容易观察,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有没有发生形变?解决的办法是视频播放和动画演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为什么光点会往下移?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后得出结论: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不明显。为后面解决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探索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演示弹簧拉伸,折叠纸张后不能恢复原状。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概念。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
(三)探索弹力
实例分析1、实例分析2并回想以播放的视频。
1.弹力的概念。 总结产生弹力的条件。
2.常见弹力及其方向的确定。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习题,总结各类弹力的方向。
⑴压力;
⑵支持力;
⑶绳子的弹力
3.弹力有无的判断
方法:撤去支撑物法。
假设法+共点力平衡法。
[设计意图: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让学生学会方法的迁移。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体会弹力的产生和产生原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同时感受到探索物理问题的成就,从而顺利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①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设计意图:开设开放式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第三篇:弹力说课稿
弹力说课稿
弹力说课稿1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过渡语)首先来说一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2节,本节主要从弹力的产生,及其大小、方向、作用点等几点详细剖析了弹力的相关知识,其实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弹力,所以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知识基础,但高中阶段的弹力,重点是弹力的产生、几种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大小,比初中阶段的知识更复杂,更深入,学生学习本节课之后,能够对弹力有更深层的认识,本节中对弹簧弹力大小的探究,也为学生今后分析更复杂的物体受力情况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语)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接触过几种基本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所以此时的他们已经能够较为科学地分析物体的受力。对于弹力的产生、方向,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弹力方向,如轻杆、轻绳等,学生还需要系统地进行学习。这个时期的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分析设计简单的实验,并且他们也乐于在课堂上亲自操作,动手实验,所以本节中我将胡克定律作为探究实验来进行,更好地让学生们融入课堂,主动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和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弹性形变与弹力;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能够判断常见几种弹力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探究胡克定律的过程中,学会客观、科学地分析问题,加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生活中常见弹力的认识,领略自然的奥秘,懂得物理与生活生产密切的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常见弹力的方向判断。
【难点】弹力的有无以及几种弹力的方向的判定。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思维特点:
本节课我采用了演示实验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体会微观放大法的巧妙之处,利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六、说教学过程
厚积而薄发,在做了一系列的准备活动之后,我的教学过程将如下呈现,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首先是导入环节: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观看蹦极视频,并谈谈对这项运动的的了解,提问学生:在绳子绷直的时候,人受到绳子的力是什么样的力?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弹力?引入本节新课——《弹力》。
【意图:视频导入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来,极限运动会造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在惊心动魄的视频之后,让学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学知识,养成学生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现象的习惯,学生学习过弹力,可以很轻易地回答出提出的个问题,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接下来的新课讲授环节,这也是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
本节课的内容包含四个重要知识点:首先是弹性形变和弹力。
学生在初中对于弹力的学习,距离本节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些知识点他们可能已经遗忘,所以在进入本节较难知识点之前,我还是会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感受弹力,回忆起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我会让学生们亲自拉动橡皮条,捏橡皮泥,观察松手之后二者是否恢复原状,并让学生回答二者分别是什么形变。紧接着,我会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和之前对于弹力的学习,尝试归纳弹力的定义,我补充并强调弹力产生的条件。接着继续提出问题:如果施加在弹簧、橡皮条这样物体上的力越来越大,会出现什么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弹性形变的概念,并让学生意识到初中阶段学到的弹簧测力计使用时不能超过量程,其实就是不能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意图:这样可以将初高中的知识联系起来,解答学生在低年级时产生的疑惑,让学生体会到物理课程螺旋式学习,层层递进的学科特点。】
接着是第二个知识点:研究几种常见弹力。
我会提问常见的弹力都有哪些?此时根据学生以前的知识基础,可能会回答压力,支持力等,接着我会让学生们注意到研究的关键点,向他们提出问题:刚才说到的的这些弹力,他们真的发生了弹性形变吗?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理论推导不如眼见为实,所以接下来我会演示实验,用手压桌子,以平面镜放大微小形变,让学生们观察墙上光斑的移动情况,演示结束后,询问同学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意识到,虽然手压桌子的力产生时产生的弹力形变非常微小,但是确实存在,让学生们体会微观放大法对物理研究的精妙之处,接着,为了让这个实验充分发挥作用,我会让学生继续思考,手压桌子时,压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是什么样的,并让学生练习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我会在此时强调,弹力的作用点是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上,为了方便研究,要画在受力物体的重心上。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弹力的方向有清楚的初步认识,为接下来复杂的受力分析做好铺垫。
为了让学生对于常见弹力的方向有较为全面的的了解,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多种典型情境,我选择的案例如下:匀速运动小车内靠在车内壁的球,物体之间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接触,轻杆、轻绳、轻弹簧上挂物体等,让学生尝试到黑板上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此时学生可能会不断地出错,我会带领学生详细分析案例中弹力的方向,并总结弹力常见模型的弹力方向判断,如(加速运动小车内的球)判断弹力有无可以根据加上弹力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来判断;(物体之间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接触)点面之间的弹力方向是垂直于面的;(蹦极)轻绳弹力沿着绳收缩的方向;(轻弹簧被拉伸)轻弹簧的弹力方向与恢复形变方向相同;轻质活杆弹力沿杆方向,轻质死杆根据运动状态按牛顿运动定律进行判断。让学生这种知错,改错当中,对于弹力方向的判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我根据典型案例,总结正确画出弹力的方向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我再进行纠错,最后将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地进行总结,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环节三:巩固提高
新课讲授之后就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在巩固环节,我主要是例题的形式加强同学们对弹力方向的判断认识。我会画出几种常见模型,让学生思考后各自在自己的草稿上画出它们的弹力方向,并让个别同学板演的形式进行练习,已掌握本节的难点。
【意图:采用这种学生自主练习的方式进行巩固,既能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又能巩固新课讲授时所总结出的弹力方向判断方法,达到进一步突破本节难点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最后就是小结作业环节了:
小结时,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则是画出课后习题中弹力的示意图。
【意图: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继续在课下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今后分析更复杂的受力打下良好基础】
七、说板书设计
以上便是我的板书设计。
弹力说课稿2
【说教材】
《弹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内容,是高中学生在本教材学习中的一个大难点。本节内容通过弹簧被拉伸和压缩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弹力的产生原因和条件,通过放大有机玻璃和桌面的微笑形变的演示实验,拓宽学生的认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弹力方向的教学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委托破重难点,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讨论、体会弹力的方向,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概括了弹力的方向。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特点:本节教材从展示宏观的形变引入,而演示微小形变更为关键,使学生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让学生认识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都会产生形变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引出弹力的概念,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平时说的压力、支持力、推力、拉力等都属于弹力。随后对于几种常见弹力的分析,总结出弹力的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从研究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入手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弹力概念的建立、弹力产生、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在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形变的认识,通过学生起手实验,体会弹力的产生,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弹力的概念。然后对常见的推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特殊弹力进行归类。分析总结弹力的方向,在介绍特殊的方法分析弹力的有无,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理性思维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要想理解弹力这一抽象概念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弹簧或橡皮筋
【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形变
由同学们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引入新课。视频播放: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情景得出形变的概念及各类形变。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作铺垫。
视频播放和动画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由于这种形变不容易观察,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有没有发生形变?解决的办法是视频播放和动画演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为什么光点会往下移?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后得出结论: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不明显。为后面解决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探索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演示弹簧拉伸,折叠纸张后不能恢复原状。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概念。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
(三)探索弹力
实例分析1、实例分析2并回想以播放的视频。
1.弹力的概念。 总结产生弹力的条件。
2.常见弹力及其方向的确定。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习题,总结各类弹力的方向。
⑴压力;
⑵支持力;
⑶绳子的弹力
3.弹力有无的判断
方法:撤去支撑物法。
假设法+共点力平衡法。
[设计意图: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让学生学会方法的迁移。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体会弹力的产生和产生原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同时感受到探索物理问题的成就,从而顺利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①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设计意图:开设开放式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弹力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孩子们玩过各种各样的球,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玩具保龄球等,并且知道这些球的特点和玩法,它们都具有弹性,而弹力球具有比其它球都大的弹性,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发现弹力球在有些地方跳得高,有些地方跳的低。因此,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精神,促进幼儿动手能力,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弹力球》。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幼儿操作,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幼儿大胆猜想,鼓励幼儿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三、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2、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四、活动准备:
1、活动要在玩过几种球的基础上进行。
2、弹力球或玻璃球幼儿每人1个。
3、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使弹力球跳的低的辅助材料(如木板、地毯、海绵等)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游戏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教学,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让孩子快乐的玩弹力球。
2、引导法:针对幼儿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指导的方法,它体现了教师的调控能力。
学法:
1、自主探索法:为幼儿准备多种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弹力球的弹性。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3、记录法:幼儿在记录表中填写探索结果。
六、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你玩过什么球?
老师出示不同材质的球,让幼儿观察比较,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球什么不同,感知球的软硬特性。
——什么球跳得高?
教师用同样的力气拍球,让幼儿观察那个球跳得高,得出结论:弹力球比其它球的弹性大,跳得高。
2、弹力球跳起来。
——你是怎么玩弹力球的?
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弹力球可以怎样玩呢?拍球、抛球、滚球、踢球、赶小猪等。
——怎样让弹力球跳得高?
——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同伴的不同玩法。
那咱们一起来玩玩吧!玩的时候请小朋友们比较:那个球跳得高。通过自己玩以及和同伴玩与交流。幼儿总结:弹力球跳得最高。老师:“咱们再来一次弹力球跳高的比赛,看看谁的弹力球跳得最高?”
3、比一比。
——请幼儿猜想:怎样使弹力球跳的低?画出表格。
那你知道用什么办法能让弹力球跳的的低吗?(用力小)。
——鼓励幼儿用收集的材料木板、地毯、海绵等进行试验。活动前一起确定一个参照标准,已确定那个球跳的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使用的方法。
老师给你们提供了木板、地毯、海绵这些材料,你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吧!
——个别演示,请认为自己的弹力球跳的低的幼儿进行演示。
——教师启发幼儿说出弹力球在哪儿跳的低?
——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后与猜想作比较。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表面光滑平整,质地坚硬材料让弹力球跳得高;表面粗糙(带有纹理和凹陷),质地柔软的的材料让弹力球跳得低。
4、操作记录。
——教师与幼儿在图表上再次记录下操作结果。
七、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教师一改往日的“老师讲,学生学”得传统教学模式,从感知弹力球的特性,到探索弹力球在哪跳的低,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目的是为孩子们搭建了探究的平台;一步步的启发引导,目的是为了孩子们有效的去探究。真正做到让孩子在玩中学。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弹力说课稿4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过渡句:首先来说一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2节,本节主要从弹力的产生,及其大小、方向、作用点等几点详细剖析了弹力的相关知识,其实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弹力,所以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知识基础,但高中阶段的弹力,重点是弹力的产生、几种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大小,比初中阶段的知识更复杂,更深入,学生学习本节课之后,能够对弹力有更深层的认识,本节中对弹簧弹力大小的探究,也为学生今后分析更复杂的物体受力情况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接触过几种基本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所以此时的他们已经能够较为科学地分析物体的受力,对于弹力的产生、方向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弹力方向,如轻杆、轻绳等,学生还需要系统地进行学习。这个时期的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分析设计简单的实验,并且他们也乐于在课堂上亲自操作,动手实验,所以本节中我将胡克定律作为探究实验来进行,更好地让学生们融入课堂,主动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和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弹性形变与弹力;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能够判断常见几种弹力的方向;掌握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胡克定律的过程中,学会客观、科学地分析问题,加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弹力的认识,领略自然的奥秘,懂得物理与生活生产密切的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弹力的产生条件,常见弹力的方向以及胡克定律。
难点
弹力的有无以及弹力的方向。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思维特点)
本节课我采用了演示实验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体会微观放大法的巧妙之处,利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厚积而薄发,在做了一系列的准备活动之后,我的教学过程将如下呈现,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环节
(过渡句:首先是导入环节)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观看蹦极视频,并谈谈对这项运动的的了解,提问学生:在绳子绷直的时候,人受到绳子的力是什么样的力?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弹力?引入本节新课——《弹力》。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来,极限运动会造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在惊心动魄的视频之后,让学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学知识,养成学生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现象的习惯,学生学习过弹力,可以很轻易地回答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句:接下来的新课讲授环节,这也是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
本节课的内容包含四个重要知识点:首先是弹性形变和弹力。
学生在初中对于弹力的学习,距离本节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些知识点他们可能已经遗忘,所以在进入本节较难知识点之前,我还是会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感受弹力,回忆起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我会让学生们亲自拉动橡皮条,捏橡皮泥,观察松手之后二者是否恢复原状,并让学生回答二者分别是什么形变。紧接着,我会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和之前对于弹力的学习,尝试归纳弹力的定义,我补充并强调弹力产生的条件。接着继续提出问题:如果施加在弹簧、橡皮条这样物体上的力越来越大,会出现什么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弹性形变的概念,并让学生意识到初中阶段学到的弹簧测力计使用时不能超过量程,其实就是不能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这样可以将初高中的知识联系起来,解答学生在低年级时产生的疑惑,让学生体会到物理课程螺旋式学习,层层递进的学科特点。
接着是第二个知识点:研究几种常见弹力。
我会提问常见的弹力都有哪些?此时根据学生以前的知识基础,可能会回答压力,支持力等,接着我会让学生们注意到研究的关键点,向他们提出问题:刚才说到的的这些弹力,他们真的发生了弹性形变吗?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理论推导不如眼见为实,所以接下来我会演示实验,用手压桌子,以平面镜放大微小形变,让学生们观察墙上光斑的移动情况,演示结束后,询问同学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意识到,虽然手压桌子的力产生时产生的弹力形变非常微小,但是确实存在,让学生们体会微观放大法对物理研究的精妙之处,接着,为了让这个实验充分发挥作用,我会让学生继续思考,手压桌子时,压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是什么样的,并让学生练习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我会在此时强调,弹力的作用点是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上,为了方便研究,要画在受力物体的重心上。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弹力的方向有清楚的初步认识,为接下来复杂的受力分析做好铺垫。
为了让学生对于常见弹力的方向有较为全面的的了解,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多种典型情境,我选择的案例如下:匀速运动小车内靠在车内壁的球,物体之间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接触,轻杆、轻绳、轻弹簧上挂物体等,让学生尝试到黑板上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此时学生可能会不断地出错,我会带领学生详细分析案例中弹力的方向,让学生这种知错,改错当中,对于弹力方向的判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我根据典型案例,总结正确画出弹力的方向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我再进行纠错,最后将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地进行总结,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然后是第三个个知识点:探究胡克定律。
学习力时通常从三要素进行研究,到这里学生已经知道了弹力的作用点、方向,所以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进行猜想后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安排让每个小组利用不同规格的弹簧进行实验,我会提醒同学们实验中注意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后画出 F----x 图象,分析弹力与弹性形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胡克定律内容。
环节三:巩固提高
(过渡句:新课讲授之后就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果胡克定律利用F---kx来表示,它又代表了什么意义呢?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胡克定律,可能只知道表达式,没有对其物理意义进行深入思考,此时让他们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更好地把握胡克定律表达出的意义。
环节四:小结作业
(过渡句:最后就是小结作业环节了)
小结时,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则是画出课后习题中弹力的示意图。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继续在课下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今后分析更复杂的受力打下良好基础
七、说板书设计
弹力说课稿5
我说课的题目是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第一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教学内容简介
本章是在前一章学过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来研究力学中常见的弹力、重力和摩擦力,以及杠杆、滑轮和其他一些简单机械,本章知识是学习后续知识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基础,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基础的一章。本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类型的力——弹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教学实践表明,被动力(如弹力、静摩擦力)的概念是学生难于接受的`.因此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本节通过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探究,利用弹力的作用效果来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从而达到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并不难学,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与难点
从教材形成特点、结构体系、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规律,我确定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设计
通过上述分析,本节课教学中以实验探究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如拉(压)弹簧、撑杆跳、跳板跳水等实例,并通过拉动皮筋、挤压气球、拨动钢尺使学生获得形成弹力概念的感悟。经历一系列的实例分析、动手实验,使学生认识弹性与塑性,弹性形变和弹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其实质都是弹力。对于微小的形变,可以通过转换、放大的方法观察到弹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
物理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还有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功能。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衡量力的大小,是制作测力工具的理论依托,有目的的指导学生以两个人实验合作小组,利用弹簧、钩码、刻度尺等器材来探究弹簧的伸长量和受到拉力大小的关系。伸长量和现有长度是学生十分容易混淆的地方,我利用塑料吸盘将轻质弹簧竖直悬挂在黑板上,并且将弹簧的拉伸位置巧妙地“固定”在黑板上进行演示,学生清晰而直观地明白了伸长量和现有长度的区别,进一步明确了实验探究中研究的主体是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我并没有把实验步骤和结论不加启发和引导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当“模仿者”,而是让学生自己摸索当“探索者”。通过边思考边操作,并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绝大多数学生得出正确规律: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学生得出规律后,我又引导学生以拉力为横坐标,以伸长为纵坐标,用数学图像来表示两者的关系。并尝试评估自己与别人的成功与失败。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经历弹簧测力计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动手制作弹簧测力计的要求对初中生来说是高了一点,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我在教学过程中耐心地加以引导、启发纠正和帮助,并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
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生看着手中自制的弹簧测力计,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用手拉动自制测力计挂钩,感受1N、2N、5N的力有多大,并让同学合作测量笔袋的拉力,鼓励学生分别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人的头发试验,研究人的头发能承受的拉力和年龄及性别的关系.并尝试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渗透学科间的交叉.在测量力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或不妥的操作。我及时发现,层层分析,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让学生明辩正确的操作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规范地操作弹簧测力计的习惯。
(3)巩固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在本节课上我安排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
(4)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回家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一题,
板书设计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探究结论,一半留作分析作图.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力的作用效果来反映力的大小为思维主线,层层递进。测力计的原理隐含了一个间接测量的原则。不仅测力计是这样,向前面学过的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等都是如此,看到的是长度、角度的变化,反映的却是温度、电流、电压。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启发学生领会。另外,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教师应作出最充分的预设。
弹力说课稿6
一、交代说课的题目及出处
首先交代说课的题目,然后说明这个题目是选择了哪一版本的教材。现行的适用教材版本很多,如,人教版、沪科版、浙教版等等。
例:我说课的题目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弹力》。这样就向评委及听课者交代了你要说什么,是属于哪一本教科书上的。
二、交代说课主要内容的框架
这一环节就是将自己接下来要说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设计一个框架结构,可以用PPT展示出来。目的向评委介绍你接下来要说的有哪些内容,先让评委有所了解。
例如,“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依据以上内容阐明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三、如何说教材
说教材应该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本节课在本章及整个高中物理体系中的作用,这两方面入手。深刻剖析教材对本节内容的设计,表明本节内容的重要性。
例如,《弹力》一节说课。编排特点: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多用建议,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进而掌握知识。同时采用新授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历经探究过程,自主获取新知识,并在其中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物理学思想,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向受到到熏陶。总之新教材更注重基础性、连贯性、探究性和实践性。本章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弹力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的重力、弹力、摩擦力是受力分析的常见力,而受力分析又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及本节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此外,弹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四、如何说学情
说学情实际上就是分析学生,研究学生。既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看学生正处于什么样的身心发展规律之中。同时也要从学生的知识经验方面进行分析,既在学生的头脑中有多少关于本节内容的知识,前概念如何,是否存在思维定势等。
学生心理分析:在心理方面高一新生正处于直觉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并且通过初中两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分析、归纳能力。
知识经验分析:在知识经验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弹力的初步知识,对弹力的概念有感性认识,但对弹力方向的确定及大小计算还不明确。
五、如何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在这一环节要说明你是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在教学中你将怎样达到这样的目标。不要说有三维目标,简单的说1、2、3。每一个目标最好有一种或几种教学手段来完成。
例如,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结合教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交代了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生亲身演示实验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
(3)通过探究弹力大小实验让学生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并会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演示桌面和玻璃瓶微小形变让学生体验微小形变的存在,并掌握物理学中的研究方法——放大法。
(2)通过探究胡克定律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收集处理数据、总结规律的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合作进行实验、观察、探索求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团队意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
六、如何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难点也要有依据,教学重点是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教学难点要依据不同学校的学生特点和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共同决定。
例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深入挖掘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由于压力支持力拉力方向判断和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大小也是今后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我确定教学重点为(1)弹力的方向。(2)胡克定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
由于微小形变不易察觉及生活中物体间接触方式较复杂,再结合高一新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我确定本节难点为1、微小形变的判断。及2、弹力方向的确定。
七、说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一环节要阐明你采用什么方法来教,用这种方法的依据和理由是什么,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同时也要阐明学生的学法,其实说学法的含义是“你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本节内容”。
例如,教法:实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
因为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弹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微小形变是一个难于察觉的现象,弹力方向不好判断。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实验教学法,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及理性分析能力,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由于本节内容基本概念多,并采用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较多,为此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清晰再现实验过程我采用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以学生为中心”是本教学设计的中心思想。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结果,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与探究获得对弹力相关现象的直观认识,并对实验和探究得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概括和总结出弹力的概念及规律。
八、说教学程序设计
在这之前应该说明你是在全面分析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程序设计的,因为前面所说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你的过程设计提供依据的。
(一)说引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你打算用什么手段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进而引入新课。同时说明,你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在哪里。
例如,《弹力》此处我通过PPT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弹力图片和奥运会跳水视频,通过展现使学生感受到今天所学的内容用途很广,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动机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
只有明确了弹性形变的概念之后,才能明确弹力是如何产生的,进而在问题一中通过(1)让学生使弹簧、握力计、橡皮泥发生形变。
(2)适时提出问题:松手后曾发生形变的物体状态有何不同。
(3)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概括总结出弹性形变概念。之后教师及时提出问题:用力拉弹簧会怎样,学生用力拉过之后发现弹簧为恢复原状,此时给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这些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思考起来也很容易就发现他们在本质上的区别。而让学生亲自作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弹性形变的感受及对弹性限度的理解。
过度语 学生认识弹性形变之后教师启发过度刚才几个实验我们看见了明显的形变,而桌面和玻璃瓶能发生形变吗?进而进入问题二探究中。
2、微小形变
首先让学生观看桌面微小形变实验,提出放大法,让学生知道桌面的微小形变只有借助仪器才能观察到。演示一我是将教科书中的彩图活化,一是降低了难点二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放大法我又设计了演示实验2,我没单一演示教科书中玻璃瓶形变实验,而是采用对比试验,通过矿泉水瓶的明显形变过渡到玻璃瓶的微小形变,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解了难点。
过渡语 体验了微小形变的存在之后,我启发过度发生形变的物体会跟他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进而引入问题3
3、弹力及产生条件
在这一问题中我让学生动手压缩、拉伸弹簧并提出问题:A:手为什么受力?B:施力物体是谁?在此我让学生将自己比作这跟弹簧,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弹力是因为施力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通过动手实验和类比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概括总结出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认识了弹力之后,我启发道通常研究一个力要从力的三要素出发,为此引导学生从弹力的方向和大小两方面进行研究弹力。
4、弹力的方向
首先我以实例:书放在水平桌面上,和天花板上的吊灯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
弹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为此我采用了如下方法:在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探究中我没有采用教科书中的“书放在水平桌面上”这个方法,而是通过体验装水气球对桌面的力过度到书对桌面的压力;通过体验海面对重物的支持力过渡到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个实验橡皮筋拉重物实验,通过体验橡皮筋拉重物的力过度到电线对电灯的拉力。通过上述实验让学生再次体会放大法,并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解了难点。 5、胡克定律——学生探究实验
在弹力大小问题的探究中,我首先向学生出示实验器材,特别强调的是,我提供了多个弹簧,目的是引出进度系数的概念。同时我改变以往实验中只探究弹簧的拉伸量与弹力大小关系的实验,而是让学生从弹簧的压缩和拉伸两方面入手探究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个验证弹簧压缩量与弹力大小关系的器材,如图,(为了减小相对误差,我在压缩弹簧上加上润滑油,同时在实验时告知学生要使用多个钩码,如两个钩码算一个)。
实验之前,要告知学生,不要超过弹性限度。探究过程采用学生分组实验,如甲组探究弹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量关系,乙组探究弹力大小与弹簧压缩量关系,教师分发实验记录表格,以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
这种通过多组实验进行对比的方法也是很多科学家得出物理规律的途径,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学生进行探究之后教师要进行适当总结,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练习巩固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设计三个练习题覆盖了本节内容的重难点。由此评价学生对本节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四)、课后小结
而在课后小结方面我比较注重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堂总结,而且指导学生以“知识网络”的形式进行总结,这样能够使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复习本节内容的依据。
在布置作业部分: 我主要以巩固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减轻学生负担为目的安排这样两个作业。
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体现教材中的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弹力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节知识从前后联系来看,弹力的认识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和力的三要素的认识。而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还能为今后学习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为后面力和运动的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让学生体会到许多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3.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使用弹簧测力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做实验的兴趣,严谨的科学态度,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和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爱护仪器,做事有条理,善始善终的良好品质。
二.教具:拉力计、握力计、弹簧测力计,吸盘挂钩、多媒体课件、玻璃瓶等。
三.说教法
1.目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标(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使学生学有方向,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发现。
2.课件演示与实验结合法、多媒体辅助法(通过观察、分析课件,并用学生实验来验证自已的想法是否正确)。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弹力
(1)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
2.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及展示课件
(1)弹簧测力计的作用
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2)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主要是由弹簧、指针、刻度盘、外壳等组成的。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演示:拉拉力计,用力越大,拉力计伸的越长。
结论: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分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力的大小。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后第1、2题。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1.(1)弹性形变:物体发生形变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2)弹力: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簧测力计
(1)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原理: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构造:指针、弹簧、刻度盘、外壳等。
(2)使用方法:认清量程与分度值,校零,测力时弹簧轴线与力的方向一致,视线与刻度盘垂直。
弹力说课稿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乐于制作弹簧测力计,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弹簧测力计、握力计、钩码、头发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或接触到一些有趣的物体.它们在被挤压后,形状或体积会发生变化,但一旦撤消挤压,它们就会恢复原来的形状;而一些物体即使撤消挤压后,它们也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样貌.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日常所见、所用,找找哪些物体能够恢复形状?哪些物
体不能恢复原貌?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介绍弹性和塑性的概念,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二、新课教学
1.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想知道自己使出的力多大,或一个物理受到多大的重力,怎样才能测出来呢?可不可以利用一个物体受到力变长,不受力能够恢复原来形状即弹性去制作出一种工具来测量呢?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弹性有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发表见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表扬学生的讨论,并鼓励学生利用手上的器材,进行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归纳结论.引导学生分析一个完整的弹簧测力计还需要些什么?
学生参考课本P5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内容使用测力计.
学生自己动手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和使用过程,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积极回答.
启发并引导学生指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教师指出市场上用的各种测力计及秤都是利用在弹性范围内,弹簧受的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一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的定义
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4.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
弹力说课稿9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平一中的王雕,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下面我将从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学指导思想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精彩的实验设计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让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体会科学的物理思想。 由于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的阶段,所以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但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因此我将这节课设计成了实验探究课,采用“问题→猜想→实验→结论”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弹力》是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弹力的学习可以为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打下基础。
2. 教材的特点
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及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求学生亲身体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三、学情分析
1. 知识层面
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弹力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弹力产生的原因和弹力的方向还理解的不透彻,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弹力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2. 能力层面
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对实验现象及结果作出初步分析,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3. 心理层面
学生们好奇心强,有实验探究的热情,有通过实验认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愿望,但还不能完整体会出知识所体现的内在价值。
四、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分析,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形变的概念以及形变的分类
2. 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方向
3. 知道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
4. 能够使用表格、图象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微小形变的实验,让学生体会“放大”思想
2.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体会等效思想
3. 通过学生演示实验,让学生逐步体会构建物理模型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讨论、交流、展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2. 感受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3.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2. 实验探究弹力产生的过程和弹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1. 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2. 弹力产生的条件 方向
3.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关系的实验设计
六、教学策略
教法
物理教学以实验探究为基础,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创设情景——观察——猜想——实验——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关系的实验设计,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采用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进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七、教学过程
为使本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学生体验,导入新课
(课前每小组分发实验器材)
让学生动手体验实验器材,感受形变。
设计意图:学生切身体验各种器材,感受到形变,对本节课的内容充满好奇,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二)师生演示,认识形变
1. 师生演示橡皮筋、揉纸团等实验。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参与实验,亲身体会形变的不同类型,并通过展示图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情感教育。
2. 抛出问题:弹簧的形变是否一定是弹性形变。
设计意图: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弹性形变的概念后,设置该问题,通过教师引导,能够加深学生对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的理解。
3. 学生按压桌面,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到光点的移动。
设计意图:用手按压桌面,手的形变很容易观察到,但桌面是否发生了形变却很难观察,教师采用微小形变演示仪使学生观察到这种形变,从而让学生在感受到微小形变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物理实验中的“放大”思想。
(三)问题导学,初探弹力
1. 弹力的产生
教师抛出问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想做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引入弹力。
教师继续设问: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上台演示橡皮筋实验和学生两人一组演示推手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弹力的产生,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弹力的同时注意明确弹力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从而为弹力定义和方向的学习做好准备。
2. 弹力的定义
学生阅读弹力定义,然后参与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逐字阅读弹力的定义,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弹力,但由于概念较为抽象,因此在阅读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将弹力定义中的形变物体具体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弹力的定义。
(四)小组合作,再探弹力
1. 问题探究:弹力产生的条件
5名学生演示实验,教师引导,得出弹力产生的条件,之后引入例题,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先通过观看实验,清楚地感受到弹力产生所需要的条件,之后,师生共同完成练习,在练习中让学生学会利用”撤物法”判断弹力是否存在。
2. 设计实验,探究弹力的方向
设计意图:弹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为顺利突破,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多个演示实验,通过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归纳总结的探究方法,不但让学生探究出弹力方向,也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培养。
3. 学生展示弹力方向
设计意图:学生虽掌握了弹力的方向,但在具体案例中如何去画弹力的方向仍存在疑虑,通过上台展示,进而组内交流、更正,之后再展示,最终由教师点拨,掌握常见弹力的方向。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五)实验探究,感悟应用
1. 问题探究:弹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实验,总结出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较难回答,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中
亲身体会,得出结论。
2. 进一步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播放微课,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引入微课,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感受数据处理在实验探究中的魅力。
3. 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弹力在生产和生活当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
(六)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让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教师提出问题:弹簧的弹力与弹簧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留给学生进行课后探究。
设计意图:当堂总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纲要,提高学习的水平,而课后探究实验的设计则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弹力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分析
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二)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⑵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⑷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
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⑵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四、教学用具
⑴演示用具:弹簧、钢丝、激光笔、细竹竿、微小形变放大器一套、已拉坏了的弹簧、钢尺。
⑵学生探究实验用具:铁架台(带支架),两个原长一样但劲度系数不一样的弹簧、刻度尺、钩码10个、长20cm的细铁丝。
五、教学设计流程
六、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形变
由同学们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①弹簧的压缩形变;②弹簧的拉伸形变③视频播放:竹竿形变、钢丝的扭转形变。
得出形变的概念及各类形变。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作铺垫。]
设问:摩天大楼在风的吹拂下会不会摆动,发生形变吗?
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由于这种形变不容易观察,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有没有发生形变?解决的办法是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为什么光点会往下移?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后得出结论: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不明显。为后面解决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探索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演示弹簧拉伸,压缩都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被压缩后不能恢复原状。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的概念。
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教师总结规范概念。
[设计意图:演示生活例子,多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知识,自主概括概念,最后老师总结;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探索弹力
演示实验:(播放视频)
1.弹力的概念。
2.常见弹力及其方向的确定。
⑴压力;⑵支持力;⑶绳子的弹力
让学生知道桌面受到的压力是由于拳头形变产生的,拳头受到的支持力是由于桌面形变产生的。
接着引导学生探索绳子弹力的产生及其方向的确定。
●判断如图所示,相互接触的A、B两小球间是否有相互作用的弹力。
采用“假设法”分析,让学生知道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弹力。
3.总结产生弹力的条件
[设计意图:利用放大法分析压力和支持力的产生原因,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让学生学会方法的迁移,同时感受到探索物理问题的成就,从而顺利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探究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
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
引出问题: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提出问题: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呢?
猜想:根据你们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体验,对上述关系进行猜想?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使学习更具有目的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探究氛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实验探究:(由于猜想不一定正确)为了验证你的猜想,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完成实验探究。
老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有些组使用的弹簧是不一样的)──分析数据──处理数据
实验次数
物体的重力G/N
弹簧的长度L/cm
弹簧的伸长量x/cm
弹力的大小F/N
利用Excel软件绘出F—X图象。
在同一个直角坐标,做出两个不同弹簧的F—X图象,然后进行比较。
图象法处理数据更为直观,更容易得出物理变化规律,且该种方法处理数据能更好地减小实验的偶然误差。
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得出胡克定律:F=KX(K为弹簧的颈度系数)
[设计意图:在探究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定量关系时,由学生进行猜想、实验和得出规律,并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绘制F—X图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和物理学科的整合。能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学理念。对探究实验过程教师加以指导,使学生学会团结合作、学会探究物理规律;再加上熟练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五)弹力的应用(图片,视频播放:射箭)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产品设计离不开物理理论,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
(六)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①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课外布置:自制弹簧秤,并组织评比。
[设计意图:开设开放式问题,布置课外自制弹簧秤,并组织评比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板书设计
形变与弹力
(一)形变
弹力说课稿11
弹力
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教材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另外学生对形变的理解还停留在看得见的形变,所以微小形变是连结初高中弹力知识的桥梁。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知道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4、知道弹力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使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及微量放法解决问题的巧妙。2、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弹力小的计算、实验设计与操作、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重点
难点
重点
重点
教学重难点
教法、学法
第四环节:走向生活实际应用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教学过程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课件展示)多媒体播放拉弓射箭、蹦极、跳水等情景: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1、实验演示:压缩弹簧、海绵,用手弯曲竹片,我们能明显地观察到什么现象?
2、形变(放法)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桌子发生形变了吗?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二、几种弹力生活中的弹力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三、弹力的方向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回顾实验,分析弹力即压力和支持力
灯受到的弹力的方向和绳子收缩方向有什么关系?
4、弹力的计算(胡克定律)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第一步:定性感受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第二步:学生探究实验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画出力的示意图。
第四环节:走向生活,实际应用。
视频播放:撑杆跳高
从形变与弹力的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高的原因?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书本:P56习题
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的变化。分类——弹性形变、非弹性形变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判断有无弹力的方法——假设法、条件法方向——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小——胡克定律F=kx
板书设计
形变
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力
效果分析
考虑到高一学生本阶段仍以感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特点,特别注重像视频、音频这样的感性教学资源,让学生往理性的思维逐步过渡,另外,通过微小量放法的实验等让学生能对一些不易用肉眼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深入认识。简单易懂的实验探究和生活中现象的科学解释,让学生能透彻的领悟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的判断,这样对以后的教学会有很的助。
弹力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弹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内容,是高中学生在本教材学习中的一个大难点。本节内容通过弹簧被拉伸和压缩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弹力的产生原因和条件,通过放大有机玻璃和桌面的微笑形变的演示实验,拓宽学生的认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弹力方向的教学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委托破重难点,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讨论、体会弹力的方向,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概括了弹力的方向。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特点
本节教材从展示宏观的形变引入,而演示微小形变更为关键,使学生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让学生认识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都会产生形变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引出弹力的概念,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平时说的压力、支持力、推力、拉力等都属于弹力。随后对于几种常见弹力的分析,总结出弹力的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从研究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入手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弹力概念的建立、弹力产生、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在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形变的认识,通过学生起手实验,体会弹力的产生,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弹力的概念。然后对常见的推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特殊弹力进行归类。
1
分析总结弹力的方向,在介绍特殊的方法分析弹力的有无,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理性思维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要想理解弹力这一抽象概念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弹簧或橡皮筋
五.【教学设计流程图】
六.【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形变
由同学们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引入新课。 视频播放: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情景
得出形变的概念及各类形变。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作铺垫。]
视频播放和动画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由于这种形变不容易观察,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有没有发生形变?解决的办法是视频播放和动画演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为什么光点会往下移?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后得出结论: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不明显。为后面解决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探索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演示弹簧拉伸,折叠纸张后不能恢复原状。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概念。 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2
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实学验生弹力的定义和产生条件 探究弹力 弹力的方向和有无的判断 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总结规范概念。
[设计意图:演示生活例子,多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知识,自主概括概念,最后老师总结;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探索弹力
实例分析1、实例分析2并回想以播放的视频 1.弹力的概念。 总结产生弹力的条件。 2.常见弹力及其方向的确定。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习题,总结各类弹力的方向 压力;支持力;绳子的弹力 3.弹力有无的判断
方法:撤去支撑物法 假设法+共点力平衡法
[设计意图: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让学生学会方法的迁移。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体会弹力的产生和产生原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同时感受到探索物理问题的成就,从而顺利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设计意图:开设开放式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板书设计】
弹 力
(一)形变: 2、分类:弹性形变 塑性形变 (二)弹力
第四篇:《弹力》说课稿
《弹力》说课稿
甘肃省秦安一中物理教研组 张秀峰
一、教材分析:
弹力的概念是力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学生对它已有初步认识,在高中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它的理解。本节课将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的产生及产生条件、作用点和方向以及大小,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弄清弹力的发生、作用点和方向,还要让学生经历对问题的探究过程,领悟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归纳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理性思维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要想理解弹力这一抽象概念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2.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4.通过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5.了解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确定。胡克定律的理解及应用。教学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及弹力方向的确定。关于弹簧弹力的多解问题。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形变的认识,通过学生亲手实验,体会弹力的产生,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弹力的概念。然后对常见的推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特殊弹力进行归类分析总结弹力的方向,在介绍特殊的方法分析弹力的有无,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用具:
1.演示形变用的橡皮泥、棉线、橡皮条、弹簧、小车、砝码、小竹竿、输液瓶(红墨水)、细导管、钢锯条
2.演示胡克定律用的直尺、弹簧、钩码等。3.视频录像。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每个同学用一个小弹簧轻轻的拉一拉、压一压,有什么感受? 有没有感觉到你的手受到一个力的作用?(有)
那么,这又是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又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问题。
2、新课(1)形变
教师演示几个小实验 用手捏橡皮泥 用力拉橡皮筋
用力将小竹竿、钢锯条弯曲。
学生:讨论观察到的各种实验现象中的共性与区别,发表看法(他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有的是体积发生了变化)
师生讨论、总结
形变: 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板书)
师生讨论、实验总结
弹性形变――(弹性限度)
微小形变――(用带细导管输液瓶)(看书本:桌面的微小形变课后自己做)(2)弹力
1.弹力产生的原因。提出问题:
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外力,如果物体受力后发生的是弹性形变,那么发生弹性形变后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动手做实验讨论总结:用弹簧、小车组成实验工具如课本本P55图)结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一种使物体恢复原状的力)
弹力概念: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称为弹力。(板书)
2.弹力的特点: A:弹性形变 B:成对出现:形变物体对与它接触的物体的弹力和与它接触的物体对它的弹力(使形变物体恢复原状的力)
C:弹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的 常见的弹力:支持力、压力、拉力 弹力的方向如何?(分组讨论)
事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本,分析书与桌面之间的弹力
形变物
施力物 受力物 俗称 方向 书形变产生弹力 木板形变产生弹力
事例2 分析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与电线之间的弹力
形变物
施力物 受力物 俗称 方向 电灯形变产生弹力 电线形变产生弹力
事例3 压缩、拉伸弹簧
形变物 施力物 受力物
方向 弹簧形变产生弹力 物体形变产生弹力
总结:弹力的方向总是跟施力物恢复原形状的方向一致或与受力物恢复原形状的方向相反
3.弹力的大小
先让学生动手拉弹簧,定性感受弹力的大小跟物体形变程度的关系。再让学生做实验,定量地研究弹簧弹力的大小跟弹簧形变量大小的关系。
方案
1、学生自行探索:在一个后面附有长度刻度的弹簧上面挂钩码,当钩码数量增加时,弹簧中的弹力增大,伸长量增大,把读数记录在表中
分析实验数据,得结论:
板书:胡克定律:在弹簧弹性限度内,弹性体弹力的大小跟弹性体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公式:f=kx 理解:
1.x――伸长(或压缩)的长度,区别与弹性体本身长度关系。
2.x-―劲度系数,跟弹性体的粗细、材料长度等有关,反映了弹性体本身的特性,与f和x无关。
八、板书设计
形变与弹力
(一)形变
九、作业:
课后作业:
2、3
十、小结:
引导学生在小组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纲要,提高学习的水平。【总结】a.形变和弹性形变
b.弹力的概念
c.弹力的有无与弹力方向的
d.胡克定律的表达式,劲度系数的单位、符号及物理意义
e.确定弹簧弹力大小的计算 【课外研究】我们在物理中会碰到许多弹力,但他们的方向是有共同规律的,你能不能找出?这个问题希望大家根据书本在课后去找资料、同学间相互讨论来完成一篇关于更一般的弹力方向的规律的小论文。
课后反思:
我总体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落实到位,学生参与较积极,教学互动较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课堂上,我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老师互动,用课件显示微小形变实验,让同学们感受形变无处不在,然后提问光点位置发生变化说明什么?还播放了弓箭、蹦床、撑杆跳等视频,力图从生活实践引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效果,果然,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且视频非常精彩,使得学生注意力迅速转到课堂上来,于是我从这一实际提问,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齐声回答问题。这样,我花很少时间就引入了课题。
第五篇:弹力说课稿
高中物理说课稿:《弹簧形变和弹力》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二)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⑵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⑷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2.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重点: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
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⑵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难点: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四、教学用具
1、演示用具:弹簧、钢丝、激光笔、细竹竿、微小形变放大器一套、已拉坏了的弹簧、钢尺。
2、学生探究实验用具:铁架台(带支架),两个原长一样但劲度系数不一样的弹簧、刻度尺、钩码10个、长20cm的细铁丝。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形变
由同学们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①弹簧的压缩形变;②弹簧的拉伸形变③视频播放:竹竿形变、钢丝的扭转形变。
得出形变的概念及各类形变。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作铺垫。] 设问:摩天大楼在风的吹拂下会不会摆动,发生形变吗? 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由于这种形变不容易观察,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有没有发生形变?解决的办法是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为什么光点会往下移?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后得出结论: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不明显。为后面解决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探索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演示弹簧拉伸,压缩都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被压缩后不能恢复原状。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的概念。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学生概括:得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教师总结规范概念。
[设计意图:演示生活例子,多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知识,自主概括概念,最后老师总结;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探索弹力 演示实验:(播放视频)1.弹力的概念。
2.常见弹力及其方向的确定。⑴压力;⑵支持力;⑶绳子的弹力
让学生知道桌面受到的压力是由于拳头形变产生的,拳头受到的支持力是由于桌面形变产生的。
接着引导学生探索绳子弹力的产生及其方向的确定。
●判断如图所示,相互接触的A、B两小球间是否有相互作用的弹力。采用“假设法”分析,让学生知道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弹力。3.总结产生弹力的条件
[设计意图:利用放大法分析压力和支持力的产生原因,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让学生学会方法的迁移,同时感受到探索物理问题的成就,从而顺利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探究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 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
引出问题: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提出问题: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呢?
猜想:根据你们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体验,对上述关系进行猜想?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使学习更具有目的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探究氛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实验探究:(由于猜想不一定正确)为了验证你的猜想,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完成实验探究。
老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有些组使用的弹簧是不一样的)──分析数据──处理数据
利用Excel软件绘出F—X图象。
在同一个直角坐标,做出两个不同弹簧的F—X图象,然后进行比较。
图象法处理数据更为直观,更容易得出物理变化规律,且该种方法处理数据能更好地减小实验的偶然误差。
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得出胡克定律:F=KX(K为弹簧的颈度系数)[设计意图:在探究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定量关系时,由学生进行猜想、实验和得出规律,并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绘制F-X图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和物理学科的整合。能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学理念。对探究实验过程教师加以指导,使学生学会团结合作、学会探究物理规律;再加上熟练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五)弹力的应用(图片,视频播放:射箭)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产品设计离不开物理理论,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
(六)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①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课外布置:自制弹簧秤,并组织评比。
[设计意图:开设开放式问题,布置课外自制弹簧秤,并组织评比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形变与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