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教学设计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是一首很有特色的七绝送别小诗。作者用恭维笔法,赞颂了对方远离家乡到江南从军报效国家之举。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教学准备
课前布臵预习任务,了解有关古诗的作者、诗句相关背景的资料,为理解两首古诗做准备。可以在学习古诗之前来读一读“小链接”中《我国古代的信息传递》一文,对古代信息传递方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学过程
一、朗读指导
读诗要注意韵味,要注意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朗读前一定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解过程。《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的感情基调则完全不同,通过记叙、描写李判官不远万里辞家到江南从事军务,以及沿途的美丽景色,赞美了他报效国家的义举。诗歌的感情应是赞美的。
二、阅读教学
在对这首古诗的意思大致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丰富古诗所描述的事件或情景,运用语言表达出来;也可以请绘画好的学生将自己脑海里对古诗的体会,通过画面表现出来。这样文、画结合,使古诗的内容更加丰富、具体。
五、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这首古诗和以往我们学习古诗不同的是,在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之余,还要使学生明白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怎样的,从而激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教学时可把体会这层意思单独作为一个环节呈现,以突显板块的主题。
相关资料
刘长卿(约709~约786),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得罪,贬为岭南的南巴尉。经过江西时,与诗人李白等有诗往还。上元二年(761)从南巴返回,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刘长卿有诗记其事:“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代宗大历五年(770)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德宗建中二年(781),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
第二篇: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教案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组织学生背诵《从军行》。
二、学习新课
1.导语:出声地读一读古诗《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看一看这一次你又感受到什么?组织学生汇报针对这首古诗你都了解了什么?(教师相映出示幻灯)
2.组织学生体会着读一读
3.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意 4.你们还有哪些地方讲不通。
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市。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事鼓鼙:从事军务。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楚:古代楚国,现代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5.小组内讨论诗的大意。
6.再读古诗,具体分析,边读边悟(感情激昂、充满豪情)。全诗扣在哪个字上?体会作者的“送”是怎样的送。
“万里辞家”是什么意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
“楚云西”这样表达的好处?
最后一句修辞手法?作用?
三、课外延伸(出示幻灯片)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第三篇: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原文及赏析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长卿。其古诗全文如下: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前言】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是盛唐刘长卿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品描述的是诗人送一位做判官(地方长官的僚属)的南方朋友赴军。深厚的友情,倾注于这首情意依依的诗中。
【注释】
1.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市
2.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3.事鼓鼙: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
4.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
5.楚:古代楚国,现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翻译】
你离别家乡不远万里去从事军务,西去的云彩飘在金陵的路上。江畔迷人的春色留不住你,青青的芳草也好像在为你送行。
【赏析】
润州,故治在今江苏镇江,距金陵相近,因此唐人也称润州为金陵。诗人送一位做判官(地方长官的僚属)的南方朋友赴军,深厚的友情,倾注于这首情意依依的诗中。
前二句先写出分别之因与所到之地,首句句内倒装,应是“辞家万里事鼓鼙”,“万里”径置句首,突出此行迢迢,是为长离之别,为下文作了铺叙。“事鼓鼙”,指从事军务,“金陵(润州)驿路”是驰马赴往所在,但并非目的地,只是临时驻扎的“行营”,还将继续奔赴“楚云西”,即安徽淮南一带,古属楚地。而次句含示:将取道金陵行营
还将向西边的楚地进发。不说楚地,而说“楚云”,意在明辞家“万里”之遥,透出诗人眺望远方,关切友人征途迢迢的行程。上二句意绪明白,就空间的遥远叙写别意,末二句再从时间角度向前一层,说明挥手匆匆。“江春”有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之伤思。“草色青青”含“萋萋满别情”式的意绪,触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情怀,这于作者,自所难免。然而这里抛开送者之情,而着眼于别者之意。既觑定行者,又不落言筌。
说“江春不肯留行客”似乎它原来能留行客,而此番却故意“不留”了。从军者别得急急,送别者却情思深深,希望再有个“劝君更进一杯酒”的小叙机会,种种情意,见于言外,因此,末句的“草色青青送马蹄”,既是指江春不仅家乡固有,而且,一眼望去,春色不尽、青青无际,将护送着友人伴其而去。另一面惜别、欲留的情意,也随着这无尽的青青草色展开,难舍难别的友情转化为青草对马蹄的依恋。
第四篇: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原文翻译及赏析1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刘长卿〔唐代〕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就要离开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军营,通往金陵的驿路上,楚地的白云似乎也同你一样,渐渐地向西飘去。长江两岸的春色留不住你的脚步,青青的绿草也在为你送行。
注释:
李判官:诗人的一位朋友,任判官一职。
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市。
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事鼓鼙(pí):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
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代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
楚云西:古代楚国地方的西部,这里指送别的所在。
行客:过客;旅客。
草色青青:形容草长得好(多用于形容春天的美景)。
鉴赏
“万里辞家事鼓鼙”是说李判官将要辞别家人与亲朋好友,不远万里到润州去从事军务。诗人想要强调的,一是行人路途的'遥远;一是行人履行公务的特殊性,是要去执行军务。这便暗含了诗人为他送行的原因和忧虑。因为古代交通工具极不发达,即使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也无非是北人骑马南人乘船而己。所以古代的分别往往不是意味着“西出阳关无故人”,便是意味着“人生不相见,动辄参与商”了。更何况李判官这次是到山重水阻的润州去“事鼓鼙”。诗人一再说明行人所去之地的遥远,这里又进一步暗寓着诗人为行人命运未卜而深深忧虑。
“金陵驿路楚云西”就是从地理座标系上为我们标出李判官所去之地的方位。诗里说金陵的驿路直通楚地之西。这里的金陵即润州,因为按照唐代行政区域的划分,润州也属于金陵的辖区。
“江春不肯留行客”一方面点出了这次送别的时间是春天,另一方面诗人又移情于物,抱怨那逝者如斯的江水和一年一度的春花为什么不愿意挽留远行客。
“草色青青送马蹄”,化用了“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意境,同时也是诗人与行者难舍难分的送行场面的真实写照。两位友人并驾驱马,踏着河畔青草缓缓前行。
全文句句、字字都倾注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忧虑与担心,以春天春草“不肯留”“送马蹄”的无情反衬出离别者内心的有情。
刘长卿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原文翻译及赏析2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作者:刘长卿
朝代:南北朝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翻译:
你离别家乡不远万里去从事军务,西去的云彩飘在金陵的路上。江畔迷人的春色留不住你,青青的芳草也好像在为你送行。
赏析:
润州,故治在今江苏镇江,距金陵相近,因此唐人也称润州为金陵。诗人送一位做判官(地方长官的僚属)的南方朋友赴军,深厚的友情,倾注于这首情意依依的诗中。
前二句先写出分别之因与所到之地,首句句内倒装,应是“辞家万里事鼓鼙”,“万里”径置句首,突出此行迢迢,是为长离之别,为下文作了铺叙。“事鼓鼙”,指从事军务,“金陵(润州)驿路”是驰马赴往所在,但并非目的地,只是临时驻扎的“行营”,还将继续奔赴“楚云西”,即安徽淮南一带,古属楚地。而次句含示:将取道金陵行营还将向西边的楚地进发。不说楚地,而说“楚云”,意在明辞家“万里”之遥,透出诗人眺望远方,关切友人征途迢迢的行程。上二句意绪明白,就空间的遥远叙写别意,末二句再从时间角度向前一层,说明挥手匆匆。“江春”有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之伤思。“草色青青”含“萋萋满别情”式的意绪,触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情怀,这于作者,自所难免。然而这里抛开送者之情,而着眼于别者之意。既觑定行者,又不落言筌。说“江春不肯留行客”似乎它原来能留行客,而此番却故意“不留”了。从军者别得急急,送别者却情思深深,希望再有个“劝君更进一杯酒”的小叙机会,种种情意,见于言外,因此,末句的“草色青青送马蹄”,既是指江春不仅家乡固有,而且,一眼望去,春色不尽、青青无际,将护送着友人伴其而去。另一面惜别、欲留的情意,也随着这无尽的青青草色展开,难舍难别的友情转化为青草对马蹄的依恋。
第五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李瑞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定塘小学 李瑞瑞(402)
教学目标:
1、交流、了解诗人。在初步朗读中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自主学习,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观察图中的插图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句的含义。
3、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心得,整理学习中的难点。
4、全班交流,梳理诗意,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积累描写送别或友情的优秀诗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师: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赠汪伦》这首诗你们还记得吗?它是谁写的,你能向大家介绍这位伟大的诗人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
生:诗人是李白。他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被世人称为诗仙。我们还学过他写的《静夜思》。
二、解题:
师:
1、出示题目,齐读课题。
2、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你了解黄鹤楼吗?
生:齐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向诗人辞行去广陵。结合课文注释,交流收集到的黄鹤楼的资料。
三、初读古诗。
师: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1、学习诗中两个生字。
2、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
(1)课件范读,划分节奏,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己先学着读一读。
(2)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3、相信你能读好,也能写好。
生:(1)自由读诗,勾画出生字,并认读生字。
(2)划分诗的节奏并尝试读出韵律。
(3)抄写诗句。
四、理解诗意,情感升华。
1、自读自悟。
师:自由读诗,结合课文的注释和插图,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把不懂的问题在书中作标记。
生:结合课文的注释和查字典,理解诗句的大意。
2、小组交流,互相请教,试着解决不懂的内容,交流读懂的内容。
3、组织全班交流。
(1)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这场送别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生:地点是在黄鹤楼,时间是在烟花三月也就是春天。师: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生:春天的百花争相开放。到处是鲜艳的色彩。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里的扬州城。(课件播放扬州风景)生:欣赏扬州的风景,更深理解烟花三月。
师: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
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人非常羡慕孟浩然能在这样美丽的季节去往扬州,自己也非常地向往。
(2)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尽管依依不舍,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孟浩然的船走了,李白回去
了吗?你从哪里知道?
生:李白一直目送孟浩然乘船离开。他一直看到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小船不见了?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 “孤帆”什么意思? 这么大长江上难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这条小船吗?为什么诗人却说孤帆呢?
生:孤帆是指一条帆船。江上有很多船,只是因为诗人的眼里只有孟浩然这个老朋友,突出诗人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你为什么会这样想?
生:诗人舍不得朋友离去。因为在诗中,李白称他为故人,是好朋友。好朋友离开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自己当然会依依不舍。
五、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师: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义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让我们再来把他的深情厚谊读出来吧。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远地留在心中,好吗?那赶快背下这首诗。
生:练背全诗。师:抽查背诵。
六、课外拓展
师:李白的送别诗把他对孟浩然的依依惜虽之情表露无疑,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生:《赠汪伦》 《别董大》
七、作业
试着把诗改写成一篇作文,或者把它画下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新课标》对三、四年级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古代诗词语言精美,生动,本节课我用音乐、媒体教学等手段,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研自得、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用精心准备的导语和切合诗意的古曲音乐,烘托出一个浓浓的读书氛围,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而板书立求简洁、明了。我遵循农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原则。在导入理解课题后逐步采取读正确、读出正确的节奏,再读出诗歌的韵味。在导入环节,我以学生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赠汪伦》为切入点直接导入课题,让学生一目了然。
导入之后由于诗题较长,所以除了读正确之外还要读出节奏。而对于诗文,先做到正确、再读出节奏,而重点是要读出韵味。如何进入到诗的情境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再读出诗中情。我想这也是这节课做得最不够的地方。学生都知道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依依惜别”“恋恋不舍”学生能够说出我们老师要的和考试要的标准答案,可是这种情却进入不了学生的内心。也就是说学生不是有感而发的。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曾经把学生当做“零”起点去教,结果发现没有一点突破。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要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在 “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抓住两个主要意境点“烟花三月”和“故人西辞”,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但是这里比较遗憾的是我的操作太快,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品味的时间。
本节课我还重在积累。拓展学习送别诗,默写或抄写本节课要学习的这首古诗。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