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曹刿论战》复习要点

时间:2019-05-15 03:2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下:《曹刿论战》复习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下:《曹刿论战》复习要点》。

第一篇:九下:《曹刿论战》复习要点

《曹刿论战》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它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共200多年间的历史,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二、背诵课文(略)

1、文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6、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

7、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8、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9、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0、表明曹刿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原因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三、句读停顿(略)

1、可 / 以一战。战 / 则请从。

2、夫 / 战,勇气也。一鼓 / 作气,再 / 而衰,三 / 而竭。

3、夫 / 大国,难测 / 也,惧 / 有伏焉。吾 / 视其辙乱,望 / 其旗靡,故 / 逐之。

4、小大/ 之狱,虽 / 不能察,必 / 以情。

四、字词解释:

1、通假字: “徧”同“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一词多义:

①故:故克之(因此,所以)

公问其故(缘故,原因)②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请允许我)③从:战则请从(跟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④信:必以信(实情)

小信未孚(信用)⑤何:何以战(什么)

又何间焉(为什么,何必)

⑥焉:又何间焉(语气词,相当于“呢”)

惧有伏焉(“于之”的合音,在那里)⑦以 何以战 / 可以一战(凭,靠)

必以分人(把)必以信 / 必以情(根据,按照)

⑧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迎战齐军这件事)

忠之属也(代词,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登轼而望之(代词,代齐军撤退的情况)

公与之乘(代词,代他,指曹刿)

故克之 / 故逐之(代词,代他们,指齐师)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将鼓之 / 公将驰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⑨其:公问其故(这样,如此)

下视其辙 / 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师)

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

3、古今异义:

①小大之狱:案件(古);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今)

②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古);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今)

③齐师伐我: 讨伐,攻打(古);今义:砍伐

④又何间焉:参与(古);今义:隔开,不连接;时间或空间(今)

⑤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古);今义:轻视,看不起(今)

⑥弗敢加也:虚报,以少报多(古);今义:增加(今)⑦虽不能察:即使(古);今义:虽然(今)⑧再而衰:第二次(古);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今)

⑨必以信:实情(古);今义:书信(今)

⑩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古);今义:忠诚(今)

五、翻译课文(略)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9、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0、彼竭我盈,故克之。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六、内容理解:

1、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关于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

2、本文的特点是“记言”,剪裁得当。以“远谋”为线索组织材料;并使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的“鄙”,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从而塑造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

3、表明对话背景的句子是:齐师伐我;公将战。

4、反映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态度的话语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5、表明全文线索(纲,文眼)的词语是:远谋。

6、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取信于民”在文中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分析鲁庄公“鄙”的表现。点拨:战争前:“公将战”表现其轻率;前两次答语中,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表现其目光短浅。战争中:“将鼓”“将驰”表现其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争后:“问其故”表现其胜不知因,平庸。

8、分析曹刿“远谋”的表现。

点拨:战前,他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他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战后,他善于总结经验。

9、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是: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10、评价鲁庄公其人。

点拨: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浅,政治上平庸;在战争过程中,他急于迎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启发下终有所悟,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知人善任,与一般昏君有别。

11、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几个方面?

点拨: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12、“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而鲁庄公的“鄙”又自始自终衬托曹刿的“远谋”。

13、文章详略得当。文章详写曹刿关于战前准备和战机把握以及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的言论,略写战争过程,从而表现了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而对表现中心无关的内容,如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军事装备情况,战争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都略而不提。

14、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点拨:战前:鲁 浅陋 ;曹 有远谋

战时:鲁 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曹 详察敌情,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知;曹 细说原委

好处是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卓越军事才能。

15、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点拨: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 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16、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点拨:①为下文写庄公的“鄙”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17、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点拨:(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七、人物形象:

1、怎样评价曹刿其人?

点拨:富有爱国热情,有远见卓识,临危不乱,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2、鲁庄公真的就没有可取之处吗?

点拨:不是,鲁庄公的可取之处在于他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用,并且亲临前线担任统帅。

八、课外拓展:

1、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后比喻鼓起干劲,一口气完成。

2、大凡高瞻远瞩者都注重人民的作用,举例说明。点拨:①李世民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②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3、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点拨: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牧野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成语:投鞭断流、风声 鹤唳、草木皆兵)。

4、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写出评价。

①文天祥起兵抗元,宁死不屈。②岳飞精忠报国,英勇抗金。③邓世昌,奋勇抗日,壮烈殉国。④林则徐不畏洋人,虎门销烟。⑤戚继光抗击倭寇,保家卫国。

九、试题演练:

1、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C)

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

B、写齐师败绩的情况 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

2、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D)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冲锋陷阵的精神

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3、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A)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论述作战要靠勇气

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

4、文中用了哪些事例证明曹刿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看法是正确的?(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C、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D、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ABCD)

第二篇:曹刿论战 复习

《曹刿论战》

一、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形作动,独自享有

2.神弗福也:

名作动,赐福,保佑

3.公将鼓之:一鼓作气:

名作动,击鼓进军

4.忠之属也:

形作动,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5.又何间焉:

名作动,参与二、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肉食者谋之:

代词,指这件事

2.忠之属也/小大之狱:

结构助词,的3.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4.登轼而望之:

代词,指齐国军队

5.公与之乘:

代词,他

6.故逐之:

代词,他们

以:1.何以战:

凭借

2.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必以信:

根据

4必以情:

而:1.登轼而望之:

表顺承/修饰

2.再而衰,三而竭:

表修饰/顺承

其1其乡人曰:他的2公问其故:他

3吾视其辙乱:他们的乃:

乃入见:于是

战则请从:就

三、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战于长勺,倒装句

2.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

3.必以分人,省略句必以(之)分人

4.可以一战:

省略句可以(之)一战。

5.忠之属也,判断句

6.夫大国,难测也。

判断句

7.再而衰,三而竭。

省略句

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省略句

9.何以战?

倒装句

10乃入见。

省略句

乃入见(庄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通假字: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孰视之:同熟,仔细

二、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闻寡人之耳者:

使动用法,使…听到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作状,当面

3.朝服衣冠:

朝:名作状,在早晨

服:名作动,穿衣服

4.吾妻之美我者:意动用法,认为……美

5.私我也:

形作动,偏爱三、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问之客曰:

代词,指这件事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孰视之:

代词,他,指徐公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齐国之美丽者也/臣之妻私臣/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6.数月之后:语气助词,不译

7.燕、赵、韩、魏闻之:

代词,代这种情况

而: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表并列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表顺承

3.窥镜而自视:

表修饰

4.暮寝而思之:

表修饰

5.时时而间进:

表修饰

以: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

其:谓其妻曰:

他的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倒装句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判断句

3.皆以美于徐公:

倒装句

省略句

4.能谤讥于市朝:

倒装句

5.吾孰与徐公美?倒装句

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

7.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倒装句/判断句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倒装句

9.与坐谈。

省略句

陈涉世家

一、通假字: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適戍左渔阳:通“谪”,惩罚,处罚

2.为天下唱:同“倡”,倡导、发起

3.卜者知其指意:同“旨”

4.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经

5.将军身被坚执锐:同“披”,穿着

二、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法皆斩:法,名作状,按照法令,依法

2、天下苦秦久矣:苦,意动用法,苦于,以……为苦

3、此教我先威众耳:威,使动用法,使……畏惧,服从

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名作状,用丹砂,王,名作动,称王

5、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这里用作动词,用网捕

6、固以怪之矣:怪,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7、忿恚尉:忿恚,使动用法,使……恼怒

8、夜篝火:篝,名作状,用竹笼罩着

9、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作名,指铠甲,锐,形作名,指武器

10、诸郡县苦秦吏者:苦,意动用法,苦于,以……为苦

11、尉果笞广:笞,名作动,用鞭、杖或竹板打

12、狐鸣呼曰:狐,名作状,像狐狸那样

13、皆指目陈胜:指目,名作动,用手指,用眼看三、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

2、怅恨久之: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4、二世杀之:代词,他,指公子扶苏

5、固以怪之矣:代词,指这件事

6、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代词,它们

而:1、拥者笑而应曰:表修饰

2、夺而杀尉:表顺承

3、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折

4、为坛而盟:表顺承

5、收而攻蕲:表顺承

以:1、扶苏以数谏故:因为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

3、以激怒其众:来

4、祭以尉首:用

5、杀之以应陈涉:来

6、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经

7、蕲以东:表时间方位的界限

乃:1、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动词,是

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陈胜者,阳城人也。

判断句

2、吴广者,阳夏人也。

判断句

3、吾闻二世少子也。

判断句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判断句

5、项燕为楚将。

判断句

6、上使外将兵。

省略句

上使(之)外将兵。

7、吴广以为然。

省略句

吴广以(之)为然

8、然足下卜之鬼乎?

省略句

然足下卜之(于)鬼乎?

9、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省略句

乃丹书(于)帛曰“陈胜王”

10、令辱之。

省略句

令(其)辱之

11、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省略句

倒装句

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

12、祭以尉首。

倒装句

13、士卒多为用者。

被动句

出师表

一、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以光先帝遗德

名作动,发扬光大

2.恢弘志士之气

形作动,发扬,扩展

3.亲贤臣,远小人:

形作动,亲近/疏远

4.攘除奸凶:

形作名,奸邪凶顽的人

5.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名作动,罚

6.此皆良实:

形作名,忠良诚实的人

7.庶竭驽钝:

形作名,平庸的才能二、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结构助词,的2.欲报之于陛下也:

代词

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恢弘志士之气:的4悉以咨之/愿陛下亲之信之:

代词,他们

5.先帝称之曰能:

代词,他

而: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表转折

2.可计日而待也

表修饰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表并列

则:1.则汉室之隆:那么

2.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就

以: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

3.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以致

4.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

5.以告先帝之灵/以咨诹善道:来

其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他们

2以彰其咎:

他们的三、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判断句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倒装句

3.试用于昔日。倒装句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倒装句

5.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倒装句

6.诚宜开张圣听。

省略句

7.此皆良实。

判断句

8.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判断句

9.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倒装句

10.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事之事。

倒装句

1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省略句、倒装句

12.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判断句

13.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判断句

曹刿论战

一、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形作动,独自享有

2.神弗福也:

名作动,赐福,保佑

3.公将鼓之:一鼓作气:

名作动,击鼓进军

4.忠之属也:

形作动,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5.又何间焉:

名作动,参与二、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肉食者谋之:

代词,指这件事

2.忠之属也/小大之狱:

结构助词,的3.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4.登轼而望之:

代词,指齐国军队

5.公与之乘:

代词,他

6.故逐之:

代词,他们

以:1.何以战:

凭借

2.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必以信:

根据

4必以情:

而:1.登轼而望之:

表顺承/修饰

2.再而衰,三而竭:

表修饰/顺承

其1其乡人曰:他的2公问其故:他

3吾视其辙乱:他们的乃

乃入见:于是

战则请从:就

三、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战于长勺:

倒装句

2.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

3.必以分人。

省略句必以(之)分人。

4.可以一战。

省略句可以(之)一战。

5.忠之属也。

判断句

6.夫大国,难测也。

判断句

7.再而衰,三而竭。

省略句

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省略句

9.何以战?

倒装句

10乃入见。

省略句

乃入见(庄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通假字: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孰视之:同熟,仔细

二、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闻寡人之耳者:

使动用法,使…听到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作状,当面

3.朝服衣冠:

朝:名作状,在早晨

服:名作动,穿衣服

4.吾妻之美我者:意动用法,认为……美

5.私我也:

形作动,偏爱三、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问之客曰:

代词,指这件事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孰视之:

代词,他,指徐公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齐国之美丽者也/臣之妻私臣/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6.数月之后:语气助词,不译

7.燕、赵、韩、魏闻之:

代词,代这种情况

而: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表并列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表顺承

3.窥镜而自视:

表修饰

4.暮寝而思之:

表修饰

5.时时而间进:

表修饰

以: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

其:谓其妻曰:

他的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倒装句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判断句

3.皆以美于徐公:

倒装句

省略句

4.能谤讥于市朝:

倒装句

5.吾孰与徐公美?倒装句

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

7.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倒装句/判断句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倒装句

9.与坐谈。

省略句

陈涉世家

一、通假字: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適戍左渔阳:通“谪”,惩罚,处罚

2.为天下唱:同“倡”,倡导、发起

3.卜者知其指意:同“旨”

4.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经

5.将军身被坚执锐:同“披”,穿着

二、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法皆斩:法,名作状,按照法令,依法

2、天下苦秦久矣:苦,意动用法,苦于,以……为苦

3、此教我先威众耳:威,使动用法,使……畏惧,服从

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名作状,用丹砂,王,名作动,称王

5、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这里用作动词,用网捕

6、固以怪之矣:怪,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7、忿恚尉:忿恚,使动用法,使……恼怒

8、夜篝火:篝,名作状,用竹笼罩着

9、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作名,指铠甲,锐,形作名,指武器

10、诸郡县苦秦吏者:苦,意动用法,苦于,以……为苦

11、尉果笞广:笞,名作动,用鞭、杖或竹板打

12、狐鸣呼曰:狐,名作状,像狐狸那样

13、皆指目陈胜:指目,名作动,用手指,用眼看三、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

2、怅恨久之: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4、二世杀之:代词,他,指公子扶苏

5、固以怪之矣:代词,指这件事

6、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代词,它们

而:1、拥者笑而应曰:表修饰

2、夺而杀尉:表顺承

3、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折

4、为坛而盟:表顺承

5、收而攻蕲:表顺承

以:1、扶苏以数谏故:因为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

3、以激怒其众:来

4、祭以尉首:用

5、杀之以应陈涉:来

6、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经

7、蕲以东:表时间方位的界限

乃:1、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动词,是

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陈胜者,阳城人也。

判断句

2、吴广者,阳夏人也。

判断句

3、吾闻二世少子也。

判断句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判断句

5、项燕为楚将。

判断句

6、上使外将兵。

省略句

上使(之)外将兵。

7、吴广以为然。

省略句

吴广以(之)为然

8、然足下卜之鬼乎?

省略句

然足下卜之(于)鬼乎?

9、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省略句

乃丹书(于)帛曰“陈胜王”

10、令辱之。

省略句

令(其)辱之

11、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省略句

倒装句

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

12、祭以尉首。

倒装句

13、士卒多为用者。

被动句

出师表

一、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以光先帝遗德

名作动,发扬光大

2.恢弘志士之气

形作动,发扬,扩展

3.亲贤臣,远小人:

形作动,亲近/疏远

4.攘除奸凶:

形作名,奸邪凶顽的人

5.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名作动,罚

6.此皆良实:

形作名,忠良诚实的人

7.庶竭驽钝:

形作名,平庸的才能二、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结构助词,的2.欲报之于陛下也:

代词

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恢弘志士之气:的4悉以咨之/愿陛下亲之信之:

代词,他们

5.先帝称之曰能:

代词,他

而: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表转折

2.可计日而待也

表修饰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表并列

则:1.则汉室之隆:那么

2.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就

以: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

3.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以致

4.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

5.以告先帝之灵/以咨诹善道:来

其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他们

2以彰其咎:

他们的三、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判断句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倒装句

3.试用于昔日。倒装句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倒装句

5.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倒装句

6.诚宜开张圣听。

省略句

7.此皆良实。

判断句

8.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判断句

9.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倒装句

10.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事之事。

倒装句

1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省略句、倒装句

12.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判断句

13.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判断句

第三篇:九下《曹刿论战》之试题精选

《曹刿论战》试题精选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神弗福也()4.小大之狱()..5.战于长勺________公将鼓之________公将驰之________遂逐齐师_______ ___ .....6.小惠未徧()小信未孚()公问其故()望其旗靡 ....()7.既克,公问其故()()8.彼竭我盈()9.忠之属也()....10.何以战()11.弗敢专也()..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7.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9.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三.简答题

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答:____________ 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___ 和___。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答:__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答: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答:________________

6.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答:____ 7.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 8.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 1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 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答:__________ 13.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答:_____ 14.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答:__________ 15.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 之时(用原文填空)。1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答:__ 17.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答:_____ 18.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答:________

第 1 页

《曹刿论战》试题精选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参与 2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3赐福,保佑 4案件 5.在 击鼓 驱车(追赶)

于是;追赶、追击 6.同“遍”,遍及(普遍);为人所信服(信服);原因(缘故);倒下 7.已经;战胜 8.“充满”或“士气正旺盛”.9.尽力做好本分的事10.凭借 11.独自占有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3.鲁庄公与曹刿共坐一辆战车,(齐鲁两军)在长勺交战。4.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5.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6.当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7.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8.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9.(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三.简答题

1.政治上取信于民 2.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3.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4.(1)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6.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7.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9.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10.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11.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12.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1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6.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17.语言描写

议论

18.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第 2 页

第四篇:曹刿论战复习教案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苏教版九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

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基础知识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语音、语调。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4、【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隙)

2.小大之<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3.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古义:用来祭祀的牛、羊、猪 今义:为正义献出自己的生命)

6.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

7.<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第二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古义:类 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 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 今义:独自掌握和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运)

5、一词多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所以 故

既克,公问其故

原因

民弗从也

听从 从

战则请从

跟随

既克,公问其故

这样 如此 其

吾视其辙乱

他们的指齐军的

其乡人曰

他的指曹刿的

6、【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赐福。

2.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击鼓进军。四,背诵课文及注释 五课文内容、一分析层次

第一段写战前,写曹刿请见庄公并与之讨论进行的政治准备和用兵作战的条件。

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第二段写两军交战的实况。

这一部分作者笔墨不多,但是鲁军如何进攻、追击,齐军如何败绩、溃逃的情形历历在目。曹刿适时选择出击、追击的时机,他采取了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

第三段,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这部分实际是全文的重点,它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夫战,勇气也。”在此,曹刿所说“勇气”,是战时士气的集中表现,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并不应鼓而动,齐军激发起来的勇气没有得到相对的呼应,反而很快由亢奋转为衰惫。曹刿抓住了这种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这段文字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

二、问题探究: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公问其故”

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8: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最佳时机,“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条件,我们可以概括为“辙乱旗靡”。这两层都表现了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9.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三、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课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

,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

,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 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这次战役,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成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 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 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远谋体现

一知“民心向背”,有为国分忧的精神; 二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 三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

第五篇:曹刿论战复习教案

集体备课教案

曹刿论战

执教:吴海涛

复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2、掌握文中的重点句子;

3、综合理解课文内容;

4、鉴赏拓展 复习重点:

1、实词解释。

2、句子翻译。

3、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

4、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复习难点:

1、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复习时间:1课时 复习过程:

一、导入:

《曹刿论战》是一篇重点文言文篇目,从重点词句到内容都有很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二、全班齐读课文

三、真题再现(宁夏中考试题文言文)

四、展示复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2、掌握文中的重点句子;

3、综合理解课文内容;

4、鉴赏拓展

五、自主学习:

学生围绕目标自由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提问。为下面回答问题做铺垫。

(一)、文学常识积累: 《曹刿论战》选自《

》,相传是

时期

所作。《左传》原名《

》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 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是一部

()名著和

名著。本文所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你还知道哪些战役是以少胜多?

答案:《左传?庄公十年》

春秋

左丘明

左氏春秋

编年

史学 文学

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

(二)、字词句积累

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à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

(三)展示提升:

1、通假字【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2、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集体备课教案

②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擂鼓

3、古今异义词

(1)肉食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3)虽不能察()(4)必以情()....(5)忠之属也()(6)牺牲玉帛()(7)再而衰()....

1、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品德低劣

2、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3、古义:即使;今义:虽然,转折关系的连词

4、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5、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6、古义:指猪、牛、羊等;今义:舍弃自己利益或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7、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4、重点字词解释。(1)肉食者谋之(2)又何间焉(3)肉食者鄙(4)何以战(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6).........牺牲玉帛(7)弗敢加也,必以信(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9)小大之狱,虽不能察(10).........必以情,忠之属也(11)齐师败绩(12)公将驰之(13)登轼而望之(14)下视其辙(15)遂逐齐师........(16)既克,公问其故(17)夫战,勇气也(18)再而衰(19)望其旗靡(20)大国,难测........也(21)惧有伏焉(22)彼竭我盈 ..答案:

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2、参与;

3、目光短浅;

4、凭、靠;

5、有“养”的意思;不;个人专有;

6、指猪、牛、羊等;丝织品;

7、虚报;实情;

8、为人所信服;赐福、保佑;

9、案件;即使;明察;

10、以实情判断;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11、大败;

12、驱车(追赶);

13、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

14、车轮轧出的痕迹;

15、追赶、追击;

16、已经;原因、缘故;

17、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18、第二次;

19、倒下;20、推测、估计;

21、埋伏;

2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5、文言句式(1)宾语前置句式: “何以战”等于“以何战”,译作:您靠什么作战?

(2)省略句式:“必以分人” 等于“必以(之)分人”。译作: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译作: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击士兵们的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了。

(3)判断句式:夫战,勇气也。译作: 作战,靠的是勇气

重点句子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0、夫战,勇气也。

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2、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案:

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

2、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见识浅陋,不能作长远谋划。

3、您靠什么作战?

4、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5、小恩小惠不能普遍分给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

6、祭祀用的的牛、羊、丝织品,我不敢(向神)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

7、小的信用,不能受到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给你的。

集体备课教案

8、大大小小的案件,既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9、这是尽了职份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作战。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0、作战,靠的是勇气

1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击士兵们的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了。

12、他们的勇气用尽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六、质疑释疑、精讲点拨: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翻译句子,注意红色字词。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肉食者的鄙在文中有没有体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找到这些句子并准确翻译,注意红色的字词。(出示投影,战前:战中:)

⑴战前: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问题:鲁庄公做到了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战中: ①把握战机

问题:曹刿论有怎样的见解呢?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②详察敌情

问题:为什么要详察敌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曹刿决定追击?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讨论分析:曹刿和庄公的性格特点。

曹刿:爱国---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有政治远见----知道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有军事才能----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稳健沉着------未可可矣

庄公:不懂政治-不知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急躁鲁莽---将鼓将驰 不通军事---不知取胜的原因

5、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6、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7、文章中心: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站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出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六.板书

战前准备:取信于民

战争过程:一鼓作气,集体备课教案

战后分析:反攻时机——彼竭我盈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

七、作业:作者介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句子翻译10个。

《曹刿论战》说课稿

一、说教材:

《曹刿论战》的教材地位:

《曹刿论战》是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选自我国古代经典著作《左传》。“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曹刿论战》记述了齐鲁战争的情况,写得很有策略,题目是“论战”,文章就围绕曹刿论作战的道理,因此全文对战争的过程没有一一展开,简单带过,而将重点放在曹曹刿“论战”略、战术和战后论述战争成败的原因。二.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2、掌握文中的重点句子;

3、综合理解课文内容;

4、鉴赏拓展 重难点:

《曹刿论战》一文,语言简洁,虽然内容不多,但人物形象又是呼之欲出,而曹刿又是本文的重点人物,对于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又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为本文确定的教学重点是:

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

3、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教学难点:

1、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三、说学法: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些文言文,也具备了初步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但学生的基础不够统一,部分同学动口动手的能力仍较弱,有不爱动口说的现象,即使会了也羞于启齿。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法时注重加强学生的诵读和讨论交流。文章语言比较简洁,理解课文的难度不大,但时间久远个别词语古今文义差别较大,也仍有一定的难度。本篇课文就着重引导学生自己自学课文,通过学生的朗读,自己疏通文义,理解生字词;通过讨论形式解决有关课文内容,品析课文的中心,从而引出人物的形象分析,让学生思考在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里。

四、说教法: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索,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平等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六步诵读法:范读;译读;研读;品读;诵读;类读。辅以多媒体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加大教学容量,老师参与其中、师生互教互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教育质量。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想:

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本文的翻译难度看,让学生课外翻译课文后再到课堂上来交流,然后按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进行阅读,读后来概括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则安排学生完成“论战”为题的原因,以及鲁庄公和曹刿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主要以启发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来完成。

(二)课前准备:

集体备课教案

1、布置学生先在课前翻译课文,划出自己或小组合作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字词解释、句子翻译、课文理解等。

2、诵读课文,为鲁曹二人对话加上神态、动作。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按以往传统的教学,教学《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就是让同学们解释词语读读,翻译句子,在分析人物性格,把曹刿的“远谋”充分挖掘一番,再与鲁庄公的“鄙”对照一下,学生知道课文通过对比手法刻画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这篇课文就算完成任务了。但是在准备公开时,我想了又想,到底要如何来开这篇课文呢?几次修改教案,总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为了更有效的达到课标的要求,我就想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思考,也有足够多的时间讨论,发现问题.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作为一种课程理念,我心里已经清楚明白了,但很难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贯彻实施。在一堂课中间,放手倾听学生的感受“始”,到不知不觉将学生的感受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的“终”。每个学生都富有不同的个性,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当然也不同,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限止,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原创性的东西,所以课堂气氛虽活跃,却收不到了意想的效果。但本节课也有一些收获.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的朗读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在分析课文结构时,同学们众说纷纭,我并没有作过多的否定,而是给了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并让同学课下有意见的同我个别讨论.课堂有秩序地进行着,每个同学都极力表现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寻找充分的论据,以说服别人.

2.语文课堂中没有丢掉“朗读”这个基本的教学手段。朗读是眼、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是书面语言的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用声音再现原作的一种手段。学生合作探究式的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收到多种功效。

3.思想教育应该贯穿其中。

如果不能透过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质,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就少了一半。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从中初步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面对矛盾冲突,对学生很有帮助。学习语文知识绝不能仅限于课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学习了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相关文章中运用,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这种习惯,如果学生的条件有限,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帮助,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这也正是新教材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原因。

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我认为还是学生在最后的课外延伸当中,当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做为班级中的一员,在重大活动当中应当怎么做的问题时,我先让班长回答,班长举了自己在运动会上没能积极参与比赛,只是做些后勤工作,而且不能很好关心比赛的同学而自责,同学们都更加兴奋了.接下来就有更多的同学站起来说了自己曾经不关心或没有这种意识的缺点,并表示以后一定要积极改正。

下载九下:《曹刿论战》复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下:《曹刿论战》复习要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一、原文填空 1、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 , 。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取信于民)是: , , 。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 , 。 4、“ ”“......

    九下《曹刿论战》之试题精选[最终版]

    第5周晚练《曹刿论战》试题精选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 ...3.神弗福也 4.小大之狱 ..5.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遂逐齐师( ).....6.小......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卷)

    大连五中初三语文学案设计人:高文审题人:潘妮 鄢东石 范思扬 1 《曹刿论战》复习案 一、解释加点字 十年春,齐师( )伐( )我,公将( )战。曹刿请( )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

    《曹刿论战》教案

    盐城市腾飞路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⑵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⑴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⑵在......

    曹刿论战学案

    21《曹刿论战》学案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填空。 本文选自《 》,相传是 时期的 所作,是根据 史编写的 (体)史书。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 的著名战例。本文通过对比塑造了曹......

    《曹刿论战》复习题

    《曹刿论战》复习题 1.十年春,齐师 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 食 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曹刿论战》复习题

    《曹刿论战》复习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