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微生物实验教案(大全)
实验一显微镜使用与细菌染色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2.学习掌握细菌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方法。
二、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1.显微镜的结构
显微镜有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机械装置主要作用是使光学系统,紧固在一个光轴直线上,而且可精确地调节各光学系统部件之间的距离,使显微镜产
生清晰的物象。其组成包括:①镜座和镜臂;②镜筒;③物镜转换器;④载物台;⑤调焦装置(粗调节器和细调节器)。光学系统使显微镜最主要地部分,起分辨和放大目的物地作用。其组成包括:①目镜;②物镜;③集光器;④反光镜;⑤光源(自然光源和电光源)。
光学显微镜基本结构:
1.照明灯(Lamp)2.聚光器(Condenser)3.载物台和切片夹(Mechanical stage and specimenretainer)4.推进器(Mechanicalstage adjustment knob)5.物镜(Objectives)6.粗细螺旋(Course andfine focus knob)7.目镜(Oculars)8.照相机等接口(Connection to camera, etc.)2.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标本得到足够的照明由标本反射或折射出的光线经物镜进入使光轴与水平面倾 斜45 度的棱镜,在目镜的焦平面上,即在目镜的视场光阑处,成放大的侧光实像,该实像在经目镜的接目透镜放大成虚像,所以人们看到的实虚像。3.分辨力与数值孔径
显微镜的光学技术参数包括:数值孔径、分辨率、放大率、焦深、视场宽度、覆 盖差、工作距离等等。这些参数并不都是越高越好,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在使用时,应根据镜检的目的和实际情况来协调参数间的关系,但应以保证分辨率为准。1. 数值孔径
数值孔径(又称开口率numerical aperture 简写NA)是物镜和聚光镜的主要技术参数,是判断两者(尤其对物镜而言)性能高低的重要标志。其数值的大小,分别标刻在物镜和聚光镜的外壳上。数值孔径是光线投射到物镜上的最大开口角度一半的正弦,乘上标本与物镜间介质的折射率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如下:NA=nsinu/2 成正比,与焦点的距离成反比。显微镜观察时,若想增大NA 值,孔径角是无法增大的,唯一的办法是增大介质的折射率n 值。基于这一原理,就产生了水浸物镜和油浸物镜,因介质的折射率n 值大于1,NA 值就能大于1。2. 分辨率
显微镜的分辨率是指能被显微镜清晰区分的两个物点的最小间距。其计算公式 是σ = λ/NA 式中σ 为最小分辨距离;λ 为光线的波长;NA 为物镜的数值孔径。可见物镜的分辨率是由物镜的NA 值与照明光源的波长两个因素决定。NA 值越大,照明光线波长越短,则σ 值越小,分辨率就越高。要提高分辨率,即减小σ 值,可采取以下措施
(1)降低波长λ 值,使用短波长光源。(2)增大介质n 值以提高NA 值(NA=nsinu/2)。(3)增大孔径角u 值以提高NA 值。(4)增加明暗反差。3. 放大率和有效放大率
由于经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所以显微镜总的放大率应该是物镜放大率和目 镜放大率的乘积。显然,和放大镜相比,显微镜可以具有高得多的放大率,并且通过调换不同放大率的物镜和目镜,能够方便地改变显微镜的放大率。放大率也是显微镜的重要参数,但也不能盲目相信放大率越高越好。显微镜放大倍率的极限即有效放大倍率。分辨率和放大倍率是两个不同的但又互有联系的概念。当选用的物镜数值孔径不够大,即分辨率不够高时,显微镜不能分清物体的微细结构,此时即使过度地增大放大倍率,得到的也只能是一个轮廓虽大但细节不清的图像,称为无效放大倍率。反之如果分辨率已满足要求而放大倍率不足,则显微镜虽已具备分辨的能力,但因图像太小而仍然不能被人眼清晰视见。所以为了充分发挥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应使数值孔径与显微镜总放大倍率合理匹配。4.镜头的识别
低倍、高倍和油镜接物镜的识别方法,可直接读它上面刻的倍数,简便方法是低 倍镜较短,高倍镜较长,油镜更长且上面刻有黑圈。使用时一定要识别清楚,不可认错,否则在转换物镜时会碰压镜头,损坏物镜的危险。放大倍数越高的接物镜它的焦距越小,工作距离也越小,因此油镜观察时镜头和玻片极为接近,使用时应该注意。
三、实验方法
1.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作简单染色: 涂片→干燥→固定→染色→镜检
(1)涂片:在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然后取菌少许,洗入蒸馏水滴中,做成薄薄一层。
(2)干燥:细菌涂片一般应让他自然风干。有时为使它干得快些,可以把涂片小心在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烘干。
(3)固定:细菌涂片常用火焰固定法。即将涂片不快不慢地在火焰上通过2-3 次,菌体受热固着于玻片上。
(4)染色:细菌简单染色常用石炭酸复红或草酸铵结晶紫为染色剂。在已固定的涂片上加一大滴石炭酸复红染色液,使盖住整个涂抹面,静置染色1 分钟。(5)水洗:染色完毕用自来水把玻片上的染色液冲洗干净。
(6)镜检:将染色片晾干,或用吸水纸把多余的水吸去晾干,再用显微镜观察。2.用大肠杆菌(E.coli)和金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a aureus)作革兰氏染色: 染色方法的要点及原理:先用结晶紫染色,再加碘液固定,酒精处理后用番红复 染。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染色的具体步骤:涂片→固定→初染→媒染→脱色→复染→镜检(1)取菌按常法涂片、干燥、固定。(2)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 分钟。(3)充分水洗后加碘液处理1 分钟。
(4)水洗后酒精脱色15-20 秒。(用酒精连续滴洗,至不溶出颜色为止)。(5)水洗后加番红染色1 分钟。
(6)充分水洗,吸去余水后晾干,镜检。
四、作业
1.画出你在油镜下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并注明放大倍数? 2.在染色中,固定一步起何作用?酒精脱色一步为何是关键? 3.用油镜观察应注意哪些问题?滴加香柏油起什么作用? 4.油镜使用完后应如何处理?
实验二放线菌与霉菌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插片法和水浸片法观察放线菌和霉菌的方法。2.学习掌握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丝状菌体的技能。
二、实验内容
1.用插片法观察绘图放线菌的形态并注意“三丝”分化。将灭菌的盖玻片斜插在涂布放线菌孢子的培养基的平板上,一半露在外面,恒温培养后在培养基表面和盖玻片上部都有放线菌生长,小心取出盖玻片,放在干净的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
2.用水浸片法观察:青霉(Penicillium.sp)、曲霉(Aspergillus.sp)的形态和分生孢子。根霉(Rhigopus.sp)的假根和孢囊孢子。梨头霉(Absidia.sp)的接合孢子,木霉(Trichederma.sp)的形态,注意分枝形态。
霉菌菌丝一般可从培养体上直接调取,作成水浸片。具体方法:在清洁载玻片中央,加蒸馏水一滴,用解针挑取少量菌丝放入水滴中,这时两手各持针一支,将菌丝分开,不使缠结成团。挑开菌丝后,轻轻加上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观察。
三、作业
1.绘图、记录南昌链霉菌、青霉、木霉、曲霉和根霉的形态。2.绘图、记录梨头霉的接合孢子形态。3.用水浸片法观察丝状真菌应注意哪些事项?
实验三污水环境细菌运动性与原生动物、藻类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用悬滴法观察细菌运动性的方法和技术。2.学习掌握用水浸片法观察原生动物和藻类的形态。
二、实验内容
1.用悬滴法观察污水中细菌的运动性,注意运动方向。2.用水浸片法观察原生动物的形态、运动性并注意分类。(1)鞭毛虫类(Flagellata):绿眼虫、波豆虫(2)肉足虫类(Sarcoclina):变形虫、太阳虫
(3)纤毛虫(Ciliata):草虫、肾形虫、钟虫、豆形虫、漫游虫等 3.用水浸片法观察藻类的形态、种类并注意分类。(1)绿藻:空球藻属(Fudoria)珊藻属(Scendesmus)鼓藻属(Cosmarium)小球藻属(Chlorella)盘星藻属(Pediastrum)
(2)裸藻:眼虫藻属(Euglena)(3)硅藻:舟形藻属(Navicula)直链藻属(Melosira)平板藻属(Tabellaria)
三、作业
1.绘图记录细菌的运动方向,悬滴法观察应注意哪些事项? 2.绘图记录原生动物、藻类的形态、种类和名称。
实验四 微生物的大小测定与数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了解测微尺的结构,掌握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2.观察酵母菌的形态,掌握鉴别死活酵母菌的方法。
3.学习了解血球计数板的结构,掌握微生物数量测定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在低倍镜和高倍镜下求出目镜测微尺的校正值。(1)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圆形玻片,在玻片的中央刻有一小尺,它是在5 毫米内作50 等分刻制的,每一等份为0.1 毫米。另一规格是5 毫米作100 等分,每等分为0.05 毫米。镜台测微尺是刻在载玻片中央的小尺,它是在1 毫米内作100 等分刻成的,每等分10 微米。
(2)目镜测微尺校正的方法
将镜台测微尺上面的透镜片取下,把目镜测微尺放在光阑上,刻度朝下。把镜台 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用低倍物镜检视,使测微尺位于视野中央。注意区分视野内两把尺哪个是目镜测微尺,哪个是镜台测微尺。利用推进器或转动目镜使两尺的第一条线(0 线)互相重合,然后找出另一条重合线。如重合线较多选取距0 线最远的重合线。记下两条重合线之间两尺的刻度,依公式算出目镜测微尺的校正值。目镜测微尺校正值(每刻度微米数)= 两重叠刻度间镜台测微尺格数×10 两重叠刻度间目镜测微尺格数
2.用美兰水浸片法观察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c)的形态,注意出芽繁殖
和死活酵母菌的染色形态,并测量大小。3.用血球板计算黑曲霉孢子的数量。(1)血球计数板
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计总数的方法。因为计 数板载片和盖片间的容积一定,所以可以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内微生物总数。血球计数板是一只特制载玻片。载片上有两个方格网,每一方 格网共分九个大方格,其中间的一个大方格用来做微生物计数,所以又称为计数室。计数室的刻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每个大方格分成16 个中方格,每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25 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 个小方格,不论哪一种,一个大方格,都等分成(25×16 或16×25)400 个小方格。因为每个大方格边长为1 毫米,载片与盖片间距离为0.1 毫米,所以每个计数室(1 个大方格)体积为0.1 立方毫米。测出每个中方格菌数,就可以算出一个大方格的菌数,由此推算出1 毫升菌液内所含的菌数。一个大方格是16 个中方格时,应当数4 角4 个中方格(即100 个小方格)的菌数,一个大方格是25 个中方格时,除取4 角4 个中方格外,还要数中央一个中方格(即为80 个小方格)的菌数。计算公式如下: 16×25 计数板:
总菌数/ml= ×400×10000×稀释倍数=每个小方格内菌数×4×106×稀释倍数 25×16 计数板:
总菌数/ml= ×400×10000×稀释倍数=每小方格内菌数×4×106×稀释倍数(2)血球计数板计数方法
①视待测菌悬液浓度,加无菌水适当稀释,以每小格的菌数可数为度。②取洁净的血球计数板一块,在计数区上盖上一块盖玻片。
③将黑曲霉孢子悬液摇匀,用滴管吸取少许,从计数板中间平台两侧的沟槽内沿盖玻片的下边缘摘入一小滴(不宜过多),让菌悬液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充满计数区,勿使气泡产生,并用吸水纸吸去沟槽中流出的多余菌悬液。也可以将菌悬液直接滴加在计数区上,不要使计数区两边平台沾上菌悬液,以免加盖盖玻片后,造成计数区深度的升高。然后加盖盖玻片(勿使产生气泡)。
④静置片刻,将血球计数板置载物台上夹稳,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区后,再转换高倍镜观察并计数。由于生活细胞的折光率和水的折光率相近,观察时应减弱光照的强度。
⑤计数时若计数区是由16 个大方格组成,按对角线方位,数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4 个大方格(即100 小格)的菌数。如果是25 个大方格组成的计数区,除数上述四个大方格外,还需数中央l 个大方格的菌数(即80 个小格)。如菌体位于大方格的双线上,计数时则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以减少误差。
⑥测数完毕,取下盖玻片,用水将血球计数板冲洗干净,切勿用硬物洗刷或抹擦,以免损坏网格刻度。洗净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放入盒内保存。
三、作业
1.测量酵母菌的大小(高倍镜): 菌名 宽(目镜格数)长(目镜格数)平均
2.在不改变目镜和目尺,而改变物镜来测定同一酵母菌时,其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3.根据你的操作,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的误差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应如何尽量减少误差,力求准确?
实验五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培养基的制备原理与方法。2.学习掌握玻璃器皿的包扎与灭菌方法。
3.学习掌握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的原理与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玻璃器皿的包扎
(1)每4-5 人为一组包扎:直径9 厘米培养皿3 包,每包6 皿,1ml 吸管2 支,5ml吸管2 支,玻璃刮铲3 支。
(2)每一小组制备18×180mm 试管无菌水5 支,每支4.5ml 自来水,250ml 三角瓶带玻璃珠无菌水1 瓶,装自来水45ml,以上塞好棉塞包扎后待灭菌。2.培养基制备
(1)培养基是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代谢产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混合物。培养基的原材料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素和水。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和实验目的不同,培养基也有不同的种类和配制方法。(2)制备流程:称量→溶解→蒸煮→调pH→分装→包扎→灭菌(3)高氏一号培养基配方
可溶性淀粉 20g K2HPO4 0.5g KNO3 1g MgSO4.7H2O 0.5g NaCl 0.5g FeSO4 10mg 琼脂 20g 蒸馏水 1000ml PH 值 7.2—7.4(4)每小组制备高氏培养基250ml,分装15*150mm 试管8-10 支,余液分装250ml 三角瓶2 瓶,塞棉塞包扎待灭菌。(5)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 ①要严格按配方配制。②调pH 不要过头。
③干热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堆放过紧,注意温度的时间控制,70ºC 以下放物、取物。
④高压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过多,加热后排除冷空气,到时降压回零取物。3.消毒(disinfection)与灭菌(sterilization)消毒: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杀死微生物的营养体。灭菌: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物体上一切微生物。
(1)干热灭菌法:把待灭菌的物品均匀地放入烘箱中,升温至160ºC,恒温1 小时即可。此法适用于玻璃皿、金属用具等的灭菌。
(2)高压蒸汽灭菌法(一般121ºC,30min,适用培养基):把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可密闭的加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的,以大量蒸汽使其中压力升高。由于蒸汽压的上升,水的沸点也随之提高。在蒸汽压达到1.055 公斤/厘米2 时,加压蒸汽灭菌锅内的温度可达到121ºC。在这种情况下,微生物(包括芽孢)在15-20 分钟便会被杀死,而达到灭菌目的。如灭菌的对象是砂土、石蜡油等面积大、含菌多、传热差的物品,则应适当延长灭菌时间。
(3)间歇灭菌法:待灭菌的物品放在灭菌器或蒸笼里,每天蒸煮1 次,每次煮沸1h,连续3d 重复进行。在每两次蒸煮之间,将物品(指培养基)放在37ºC 恒温条件下培养过夜,这样可以使每次蒸煮后未杀死残留的芽孢萌发成营养体,以便下次蒸煮时杀灭。
(4)巴氏灭菌法:有些食物会因高温破坏营养成分或影响质量,如牛奶、酱油、啤酒等,所以只能用较低的温度来杀死其中的病原微生物,这样既保持食物的营养和风味,又进行了消毒,保证了食品卫生。该法一般在62ºC,30 分钟既可达到消毒目的。此法为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首创,故名为巴氏消毒法。4.棉塞的制作
三、作业
1.高氏一号培养基属于何种性质培养基?有沉淀吗?为什么?
2.高压蒸汽灭菌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实验六 环境微生物的分离与生理鉴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平板稀释法分离环境微生物的技术。2.学习掌握微生物生理生化鉴别的基本方法。3.学习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内容 1.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分离微生物是,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pH、氧气等要求的不同,供给 它们适宜的生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菌种生长,不利于其他菌 种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不需要的菌种。分离方法用稀释平板分离法,其最终目 的是要在培养基上出现欲分离微生物的单个菌落,同时还可以测定分离的微生物 的数量。
(1)方法:将土样随机称取10g,加入至装有90 ml 无菌水带玻璃珠的三角 瓶中,旋转震荡30min,作逐级分离,逐级稀释见下图,用无菌吸管吸取不同稀 释度菌悬液0.1ml 涂布平板。(2)稀释度选择:
①牛肉膏培养基:10 皿(稀释度10﹣4,10﹣5,10﹣6,三个重复,一个备用); ②高氏一号培养基:10 皿(稀释度10﹣3,10﹣4,10﹣5,三个重复,一个备用); ③真菌培养基:10 皿(稀释度10﹣3,10﹣4,10﹣5,三个重复,一个备用);
2.用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接种糖发酵培养基、石蕊牛乳培养基、蛋白 胨培养基和淀粉培养基作生理鉴别实验。(1)糖发酵试验
各种细菌由于具有不同的酶系统,致使它们能利用不同的底物,或虽然可 以利用相同的底物,却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因此可以利用各种生理生化反应 来鉴别细菌。糖发酵是最常用的生化反应,存在于大多数细菌中。不同的细菌 在糖的分解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细菌能分解某种糖并产生酸性物质(如 乳酸、丙酸、醋酸等)和气体(如二氧化碳、氢、甲烷等),而有些细菌只产生酸 不产生气体。例如大肠杆菌分解乳糖和葡萄糖产酸并产气,普通变形杆菌分解 葡萄糖产酸产气,但不能分解乳糖。酸的产生可利用指示剂来判断。在培养基 中加入溴甲酚紫(pH5.2 为黄色,pH6.8 为紫色),当发酵产酸时,使培养基由 紫色变为黄色。气体的产生可由发酵试管中倒置的德汉氏小管中有无气泡的出 现来验证。(2)石蕊牛乳试验
牛乳中通常含有蔗糖、乳糖、蛋白质、酪素等成分。微生物对牛乳的利用主 要是指乳糖及酪蛋白的分解利用。牛乳中常加入石蕊作酸碱指示剂和氧化还原指 示剂。微生物对牛乳的利用可分三种情况:①酸凝固作用:微生物发酵乳糖后产 生许多酸,使石蕊变红,同时酸度很高时,可使牛乳凝固。②凝乳酶凝固作用: 某些微生物能分泌凝乳酶,使牛乳中的酪蛋白凝固,这种凝固作用在中性环境中 发生,通常这类微生物还具有水解蛋白质的能力,从而会产生一些碱性物质,是 石蕊变蓝。③胨化作用:酪蛋白被水解变得清亮而透明,胨化作用可以在酸性或 碱性条件下进行,并且一般石蕊色素还原脱色。(3)产氨和产硫化氢试验
某些微生物具有脱氨酶,能使氨基酸在各种作用下脱去氨基而生成氨,氨的 产生可用红色石蕊试纸夹悬于培养试管的棉塞下检验,培养后试纸变蓝,即判为 产氨。
某些微生物能分解培养基中的含硫氨基酸生成硫化氢。可用醋酸铅试纸,接 种试验菌于培养液中,立即将试纸悬夹于棉塞下,纸条下端与液面接近,但不可 接触。如试纸变黑为正反应即产硫化氢。(4)淀粉水解试验
某些微生物具有淀粉酶,可以使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而另一些微生 物则没有这种特性。将试验菌在淀粉水解培养基的平板上划“+”接种。培养后打开皿盖,滴加碘液于培养基,轻轻旋转培养皿,使碘液铺满整个平板。因培养基内含淀粉,遇碘立即变兰,但如果供试菌能分解淀粉,则菌落周围淀粉已被水解,此时遇碘不变色,因而菌落外围出现无色透明圈。
三、培养基的配制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牛肉膏 3g 蛋白胨 5g NaCl 0.5g 琼脂 20g 蒸馏水 1000ml PH 值 7.2—7.4 2.高氏一号培养基 可溶性淀粉 20g K2HPO4 0.5g KNO3 1g MgSO4.7H2O 0.5g NaCl 0.5g FeSO4 10mg 琼脂 20g 蒸馏水 1000ml PH 值 7.2—7.4 使用时加1%重铬酸钾溶液0.5ml/250ml 培养基。3.马丁培养基 葡萄糖 10g 蛋白胨 5g KH2PO4 1g 琼脂 20g MgSO4.7H2O 0.5g 自然PH 值
蒸馏水 1000ml 煮溶后加1%孟加拉红3.3ml,搅匀。(8 磅即112℃灭 菌30min)4.糖发酵培养基 牛肉膏 3g 蛋白胨 5g 葡萄糖 5 g 水 1000 ml PH 值 7.2-7.4 加溴甲酚紫1.6%的酒精溶液1ml(8 磅即112℃灭菌30min)
溴甲酚紫1.6%酒精溶液的配制:称溴甲酚紫1.6g 溶于50ml 酒精(95%),再加 入蒸馏水50ml,用滤纸过滤后用三角瓶装,放冰箱备用。5.石蕊牛乳培养基
牛奶(1000g)→煮沸→离心(4500 转/分钟,5 分钟)→去脂→调PH 值 7.2→加入石蕊液使牛奶成兰色→分装15×150ml 试管→8 磅灭菌20 分钟。石蕊液配制:称2.5g 石蕊,加50ml 蒸馏水研磨,研磨石蕊时,先加少许蒸馏水 研磨,研磨过程中慢慢滴加蒸馏水,研磨到无颗粒为止,再进行抽滤。6.淀粉水解培养基 蛋白胨 10g NaCl 5g 牛肉膏 5 g 可溶性淀粉 5g 琼脂 20g 蒸馏水 1000 ml PH 值 7.2 7.产硫化氢培养基 蛋白胨 20g NaCl 5g 牛肉膏 2.5 g 柠檬酸铁铵 0.5g 硫代硫酸钠 0.5g 蒸馏水 1000 ml
三、作业
1.平板稀释分离环境微生物应注意哪些事项? 2.生理鉴别试验的原理与反应有哪些?
实验七 环境微生物分离与生理鉴定结果检查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识别。
2.学习掌握环境微生物生理鉴定结果分析的原理与方法。3.学习掌握微生物纯化培养接种的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内容
1.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识别
(1)细菌:菌落表面光滑或粗糙,边缘整齐或不规则,奶油状。
(2)放线菌:菌落表面呈绒状,粉状或绒毛状,有些产色素,有同心环,不易 调起。
(3)酵母菌:菌落大而厚,湿润粘稠,易调起,多数呈乳白色,少数红色。(4)霉菌:菌落大而疏松,呈绒毛状、絮状或蜘网状,有色素,比细菌大数倍 到几十倍。
2.土壤中细菌、放线菌、霉菌分离的结果统计 3.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检查 项目 E.coli B.subtilis CK 备注 糖发酵 产酸 产气 产酸 产气 石蕊牛乳 凝固 液化 凝固 液化 蛋白胨 产NH3 产H2S 产NH3 产H2S 产淀粉酶
4.菌落纯培养斜面接种
将分离到的放线菌单菌落,通过无菌操作技术移接到斜面培养基,30℃培养5-7 天。
实验八 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多管发酵法
一、实验目的
结合水净化工程中的细菌检验,掌握水环境监测中和给水水质检验中大肠杆菌群 数的测定方法,同时通过大肠杆菌群的测定,了解大肠杆菌群的生化特性。
二、原理
总大肠菌群可用多管发酵法或滤膜法检验。多管发酵法的原理是根据大肠菌群细 菌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以及具备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呈杆状等有关特性,通过初发酵试验、平板分离和复发酵试验等三个步骤进行实验求得水样中的总大肠菌群数。试验结果以最可能数(most probable number),简称MPN 表示。
三、仪器
高压蒸气灭菌器;恒温培养箱;冰箱;生物显微镜;载玻片;酒精灯;镍铬丝接 种棒;培养皿(直径100mm);试管(18×180mm);吸管(1、5、10mL);烧杯;锥形瓶;采样瓶等等。
四、培养基的制备:
1.乳糖蛋白胨培养液:将10g 蛋白胨、3g 牛肉膏、5g 乳糖和5g 氯化钠加热溶解于1000mL 蒸馏水中,调节溶液pH 为7.2—7.4,再加入1.6%溴甲酚紫乙醇溶液1mL,充分混匀,分装于试管中,于115℃高压灭菌器中灭菌20min,贮存于冷暗处备用。
2.三倍浓缩乳糖蛋白陈培养液:按上述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的制备方法配制。除蒸 馏水外,各组分用量增加至三倍。3.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
(1)贮备培养基的制备:于2000mL 烧杯中,先将20—30g 琼脂加到900mL 蒸 馏水中,加热溶解,然后加入3.5g 磷酸氢二钾及10g 蛋白胨,混匀,使其溶解,再用蒸馏水补充到1000mL,调节溶液pH 至7.2—7.4。趁热用脱脂棉或绒布过滤,再加10g 乳糖,混匀,定量分装于250 或500mL 锥形瓶内,置于高压灭菌器中,在115℃灭菌20min,贮存于冷暗处备用。
(2)平皿培养基的制备:将上法制备的贮备培养基加热融化。根据锥形瓶内培 养基的容量,用灭菌吸管按比例吸取一定量的5%碱性品红乙醇溶液(1000mL 培养基约加20mL5%碱性品红乙醇溶液),置于灭菌试管中;再按比例称取无水亚硫酸钠(1000mL 培养基约加5g 无水亚硫酸钠),置于另一灭菌空试管内,加灭菌水少许使其溶解,再置于沸水浴中煮沸10min(灭菌)。用灭菌吸管吸取已灭菌的亚硫酸钠溶液,滴加于碱性品红乙醇溶液内至深红色再退至淡红色为止(不宜加多)。将此混合液全部加入已融化的贮备培养基内,并充分混匀(防止产生气泡)。立即将此培养基适量(约15mL)倾入已灭菌的平皿内,待冷却凝固后,置于冰箱内备用,但保存时间不宜超过两周。如培养基已由淡红色变成深红色,则不能再用。
五、测定水源水总大肠菌群实验步骤
1、初发酵试验
于各装有5mL 三倍浓缩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的5 个试管中(内有倒管),分别加入 10mL 水样;于各装有10mL 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的5 个试管中(内有倒管),分别加入1mL 水样;再于各装有10mL 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的5 个试管中(内有倒管),分别加入1mL1: 10 稀释的水样。共计15 管,三个稀释度。将各管充分混匀,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24h。(2)平板分离:上述各发酵管经培养24h 后,将产酸、产气及只产酸的发酵管分别接种于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上,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24h,挑选符合下列特征的菌落。
2、平板分离
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上:紫红色,具有金属光泽的菌落;深红色,不带或略带金 属光泽的菌落;淡红色,中心色较深的菌落。取有上述特征的群落进行革兰氏染色:
①用已培养18—24h 的培养物涂片,涂层要薄。②将涂片在火焰上加温固定,待冷却后滴加结晶紫溶液,1min 后用水洗去。③滴加助染剂,1min 后用水洗去。④滴加脱色剂,摇动玻片,直至无紫色脱落为止(约20—30s),用水洗去。⑤滴加复染剂,1min 后用水洗去,晾干、镜检,呈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呈红色者为阴性菌。
3、复发酵试验
上述涂片镜检的菌落如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的杆菌,则挑选该菌落的另一部分接 种于装有普通浓度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的试管中(内有倒管),每管可接种分离自同一初发酵管(瓶)的最典型菌落1—3 个,然后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h,有产酸、产气者(不论倒管内气体多少皆作为产气论),即证实有大肠菌群存在。根据证实总大肠菌群存在的阳性管数,查后附表1“最可能数(MPN)表”,即求得每100mL 水样中存在的总大肠菌群数。我国目前系以1L 为报告单位,故MPN 值再乘以10,即为1L 水样中的总大肠菌群数。
例如,某水样接种10mL 的5 管均为阳性;接种1mL 的5 管中有2 管为阳性; 接种1:10 的水样1mL 的5 管均为阴性。从最可能数(MPN)表中查检验结果5-2-0,得知100mL 水样中的总大肠菌群数为49 个,故1L 水样中的总大肠菌群数为 49×10=490 个。对污染严重的地表水和废水,初发酵试验的接种水样应作1:
10、1:100、1:1000 或更高倍数的稀释,检验步骤同“水源水”检验方法。如果接种的水样量不是10mL、1mL 和0.1mL,而是较低或较高的三个浓度的水 样量,也可查表求得MPN 指数,再经下面公式换算成每100mL 的MPN 值。
六、思考题
1、你认为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关键在哪一步?为什么?
2、大肠菌群测定利用了它的哪些生化特性?
表1 最可能数(MPN)表
(接种5 份10mL 水样、5 份1mL 水样、5 份0.1mL 水样时,不同阳性及阴 性情况下100mL 水样中细菌数的最可能数和95%可信限值)
实验九
空气微生物检测(平皿落菌法)
实验目的和原理:用营养琼脂培养基培养细菌;用查氏琼脂培养基培养霉菌;用高氏淀粉琼脂培养基培养放线菌。通过实验了解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学习习近平皿落菌法检测空气微生物。
实验器材:高压蒸汽消毒锅,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玻璃皿,营养琼脂培养基,查氏琼脂培养基,高氏淀粉琼脂培养基。方法与步骤: 一.培养基制备
1.营养琼脂培养基:牛肉膏1.5g,蛋白胨5g,NaCl 2.5g,琼脂10g,加水至500ml,加热、搅拌至琼脂溶解,调pH7.2~7.4,121℃蒸汽灭菌20分钟。
2.查氏琼脂培养基:NaNO3 1g,KCl 0.25g,K2HPO4 0.5g,MgSO4 0.25g,FeSO4 0.005g,琼脂10g,蔗糖15g,加水500ml,加热、搅拌至琼脂溶解,115℃蒸汽灭菌20分钟。
3.高氏淀粉琼脂培养基:可溶性淀粉10g先用少量冷水调成糊状,在火上加热,然后加水及KNO30.5g,K2HPO4 0.25g NaCl 0.25g,MgSO4 0.25g,FeSO4 0.25g,琼脂10g,加热溶化,调pH7.0~ 7.2,补足水至500ml,121℃灭菌20分钟。二.每组15个平皿灭菌将营养琼脂培养基、查氏琼脂培养基、高氏淀粉琼脂培养基,三种培养基各倒5个平板,冷凝。
2.在一定面积房间或室外,按4角和中央5点,每种培养基每点放一个平板,打开盖,室内放置10分钟,室外放置3分钟后盖盖,营养琼脂培养基在37℃培养24h,查氏和高氏培养基在28℃培养48h。
3.培养结束,观察各种微生物的菌落形态,将微生物种类、菌落数和计算结果记录于下表:
三.计算:空气微生物数(个/m3)=5个皿平均菌落数×50000÷平皿底面积(cm2)÷暴露时间(min)
四.卫生标准:我国还无统一的空气卫生标准,室内一般以500~1000/m3作为参考指标。
地点
采样时间
细菌菌落
霉菌菌落
放线菌菌落
计算结果(个/m3)
细菌数量
霉菌数量
放线菌数量
实验九 菌种保藏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菌种保藏的基本原理。2.掌握常用的几种不同的菌种保藏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微生物个体微小、代谢旺盛、生长繁殖快,如果保存不妥容易发生变异和杂菌污染,甚至导致细胞死亡等现象。因此,保存好菌种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包括传代培养法、载体法、悬液法、冷冻法和真空干燥法
三、试剂与器材
1.材料大肠杆菌、青霉菌、放线菌
2.试剂液体石蜡、甘油、五氧化二磷、95%乙醇、10%盐酸、无水氯化钙、食盐、干冰
3.器材无菌吸管、无菌滴管、无菌培养皿;安额管、冻干管、40目与100目筛子、油纸、滤纸条(0.5X1.2cm)、干燥器、真泵器、真空泵、真空压力表、喷灯、L形五通管、冰箱、低温冰箱(—30℃)、超低温冰箱和液氮罐等。
四、实验内容
1.斜面保藏法 2.液体石蜡法 3.穿刺保藏法 4.砂土管保藏法
5.冷冻真空干燥保存法
五、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
1.清楚各种保藏方法的优缺点,针对不同要求选择适宜的保藏方法。2.熔封安瓶时防止封闭不严。3.液氮冻存操作应防止冻伤。
六、思考题
根据你自己的实验。谈谈1--2种菌种保藏方法的利弊?
第二篇:微生物实验教案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案[实验项目] 实验一 微生物学试验常用玻璃仪器洗涤及干热灭菌 [教学时数]
3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认识微生物实验所需要的各种器皿,了解常用工具和仪器的名称、用途。2.掌握对玻璃器皿的清洗、包扎方法与干热灭菌的操作过程。[实验原理]
微生物学实验要求较高的无菌状态,因此,实验所用的器皿,大多数要进行消毒、灭菌从而用以培养微生物,所以对其质量、规格、洗涤和包扎方法均有一定要求。
清洁的玻璃器皿是实验得到正确结果的先决条件,包扎方法要能保证防止污染杂菌。
干热灭菌的原理,空的玻璃器皿一般用干热灭菌。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性与其本身的含水量有关,在菌体受热时,当环境和细胞内含水量越大,则蛋白质凝固就越快,反之含水量越少,凝固缓慢。与湿热灭菌相比,干热灭菌所需温度要高(160~170℃),时间要长(1~2h),但干热灭菌温度不能超过180℃,否则,包器皿的纸或棉塞就会烧焦,甚至引起燃烧。[实验材料与设备]
1.培养皿、大试管、三角瓶6只、烧杯(500ml)2只、烧杯(1000ml)1只、小试管6只、吸管(0.2ml 2支,0.5ml 2支,1ml 2支,5ml 2支)共8支。2.去污粉、肥皂、清洗剂、毛刷。3.棉花、扎绳、包扎纸。[实验步骤]
(一)学习下列常用仪器的种类、规格和应用范围 1.培养皿
由一底一盖组成一套,常用的培养皿皿底直径90 mm,高15mm,皿底皿盖均为玻璃制成。制成平板,可用于分离、纯化、鉴定菌种、活菌计数以及测定抗生素、噬菌体的效价等。2.试管
(1)大试管(约18mm×180mm): 可装倒平板用的培养基,可作制备斜面用(需要大量菌体时用),装液体培养基用于微生物的振荡培养。
(2)中试管[(13~15)mm×(100~150)mm]: 装液体培养基培养细菌或做斜面用,用于细菌、霉菌、病毒等的稀释和血清学试验。
(3)小试管[(10~12)mm×100mm]:一般用于糖发酵或血清学试验,和其它需要节省材料的试验。3.三角瓶 规格有100mL、250mL、500mL和1000 mL用来装无菌水、培养基和振荡培养微生物等。4.烧杯
规格有50mL、100mL、250mL、500mL和1000mL 用来配制培养基与各种溶液等。5.吸管 规格有0.1mL、1mL、2mL、5mL、10mL用来量取转移各种溶液等。6.量筒 规格有50mL、100mL、250mL、500mL。
(二)学习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 1.新玻璃器皿的洗涤
在2%的盐酸溶液中浸泡数小时,用自来水冲洗干净。2.旧玻璃器皿的洗涤
(1)试管、培养皿、三角瓶:洗衣粉和去污粉洗刷,自来水冲洗 A 装有固体培养基:刮掉,洗涤
B 带菌的器皿:2%来苏尔或0.25%新洁尔灭消毒液中浸泡24小时或煮沸0.5小时,然后洗涤 C 带病原菌培养物的器皿:先高压蒸汽灭菌,倒去培养物(2)玻璃吸管:吸管尖端与装在水龙头上的橡皮管连接,反复冲洗
A 吸过血液、血清、糖溶液或染料溶液等的玻璃吸管:立即投入盛有自来水的容器中浸泡,实验后集中冲洗。B 塞有棉花的吸管:用水将棉花冲出,然后冲洗
C 吸过含有微生物培养物的吸管:2%来苏尔或0.25%新洁尔灭消毒液中浸泡24小时然后洗 D 吸管内壁有油垢:洗涤液中浸泡数小时,再冲洗
(三)学习各种器皿的包扎
1.培养皿的包扎:牛皮纸或旧报纸包紧,一般以5~8套培养皿包成1包 2.吸管的包扎:
在上端约0.5cm处,塞入一小段1.5 cm长的棉花(勿用脱脂棉),目的是避免将外界或嘴中杂菌吹入管内,或不慎将菌液吸出管外。用4~5 cm宽的长纸条卷起来3.试管和三角瓶等的包扎:用橡皮塞和牛皮纸。(四)干热灭菌 1.装入待灭菌物品
将包好的待灭菌物品(培养皿、吸管等)放入电烘箱内,关好箱门。物品不要摆太挤,以免妨碍空气流通;不要接触电烘箱内壁的铁板,以防包装纸烤焦起火。
2.升温 接通电源,拨动开关,打开电烘箱排气孔,让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升至100℃时,关闭排气孔。3.恒温 当温度升达到160~170℃时,恒温调节器会自动控制调节温度,保持此温度2h。干热火菌过程。严防恒温调节的自动控制失灵而造成安全事故。
4.降温 切断电源、自然降温。
5.开箱取物 待电烘箱内温度降到70℃以下后,打开箱门,取出灭菌物品。[指导与训练方案]
1.通过本次实验你认识了微生物学实验常用的哪些器皿? 2.简述玻璃器皿洗涤的基本要求。3.简述干热灭菌的操作步骤。[实验项目]
实验二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教学时数]
4学时[实验目的与要求]1.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2.了解常见灭菌、清毒基本原理及方法;掌握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及过滤除菌的操作方法。[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代谢产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混合物。培养基的原材料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素和水。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和实验目的不同,培养基也有不同的种类和配制 方法。
从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可分为: 1.合成培养基:由各种纯化学物质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
2.半合成培养基:一部分纯化学物质和一部分天然物质配制而成。3.天然培养基:利用天然来源的有机物配制而成。
从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可分为: 1.液体培养基:不加凝固剂的液体状态培养基。2.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左右的凝固剂的固体状
态的培养基或农副产品培养基。3.半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0.2—0.5%凝固剂而成的半固体状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察氏一号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霉菌培养基。
高压蒸汽灭菌方法主要是通过升温使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杀死微生物的效果。当蒸汽压达到1.055kg/cm2时,锅内温度可达到121℃,一般维持20min,即可杀死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或芽孢,而达到灭菌目的。[实验材料与设备]
1.器材 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培养基、分装器、天平、牛角匙、高压蒸汽灭菌锅、pH度纸、棉花、牛皮纸、记号笔、麻绳、纱布、吸管、培养皿、电烘箱、注射器、微孔滤膜过滤器、镊子等。2.试剂 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 [实验步骤] 1.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无菌检查 2.干热灭菌:装入待灭菌物品→升温→恒温→降温→开箱取物
3.高压蒸汽灭菌:加水→装物品→加盖→加热→排冷空气→加压→恒压→降压回零→排汽→取物→无菌检查 4.过滤除菌:组装灭菌→连接→压滤→无菌检查→清洗灭菌 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1.要严格按配方配制。2.调pH不要过头。
3.干热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堆放过紧,注意温度的时间控制,70ºC以下放物、取物。4.高压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过多,加热后排除冷空气,到时降压回零取物。
5.过滤除菌要注意各部件灭菌,压滤时,压力要适当,不可太猛太快,滤膜要注意清洗保存。[指导与训练方案]
1.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如何检查灭菌后的培养基是无菌的? 2.在配制培养基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为什么? 3.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应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 4.培养基的配制原则是什么? [实验项目]
实验三 环境和人体微生物的检测及无菌操作技术[教学时数]3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通过检测环境和人体中微生物的存在,体会微生物分布的广泛性。
2.学习无菌操作的技术,掌握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方法。[实验原理] 自然环境中和人及动物的体表、体内都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它们一遇到适合的条件就会大量繁殖。当把取自不同来源的含菌样品接种于含有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的固体培养基时,就会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体群落-菌落。每种微生物菌落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如大小、颜色、表面干燥或湿润、隆起或扁平、粗糙或光滑、边缘整齐或不整齐等。因此,可以通过平板培养来检测不同环境下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和特点。[实验材料与设备] 1.恒温培养箱、磁力搅拌器、移液枪
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察氏一号培养基;地面以下5-10cm的土壤; 3.酒精灯、无菌棉棒、无菌生理盐水、涂布棒、记号笔、培养皿、吸管、试管、三角瓶 [实验步骤] 1.无菌操作技术 在酒精灯火焰旁操作,将融化并冷却至不烫手的灭菌固体培养基倒入无菌的培养皿,倒量为容积的1/3~1/2或者覆盖皿底5毫米左右,然后平放到桌面待其凝固即为无菌平板。
2.土样的稀释分离
制备土样悬浊液:称取土样1g,迅速倒入盛有99ml无菌水和玻璃球的三角瓶中,置入磁力棒,搅拌10-15min,使土样充分打散,即成10-2的土壤悬浊液。稀释:用无菌移液管吸10-2的土壤悬液0.5mL,放入4.5mL无菌水中即为10-3稀释液,如此重复,可依次制成10-3~10-6的稀释液。(注意:操作时每一个稀释度换用一支移液管,每次吸入土液后,要将移液管插入液面,吹吸3次,每次吸上的液面要高于前一次,以减少稀释中的误差。)3.环境及人体各部位取菌样 4.标记、培养
标记: A-Ⅰ-1-10-5姓名
按培养基类别:细菌培养基--A,霉菌培养基--B 按3个大组:Ⅰ、Ⅱ、Ⅲ、按4个中组:1-4 按样品类别:10-
5、10-
6、口腔--a、鼻腔--b、头发--c、空气--d按个人标记:姓名
培养:将接种的平板分别放入细菌和霉菌培养箱中培养。霉菌保持25-27℃,3-5天;细菌35-37℃,1-2天。
[指导与训练方案]
1、无菌倒平板时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2、平板接种后为什么要倒置培养?
3、通过本次试验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实验项目]
实验六 细菌的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 [教学时数] 3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习对细菌的涂片、染色和无菌操作技术。
2.了解染色原理、学习并掌握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技术。[实验原理] 细菌的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染色后,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
微生物学中常用的是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染色部位分芽孢、鞭毛、荚膜染色
其机理主要是由于两类细菌的细胞壁成分和结构不同。G+菌,肽聚糖多,脂质少,酒精不易进入; G-菌,肽聚糖少,脂质多,酒精易进入 [实验材料与设备] 1.菌种:E.coli(大肠杆菌)、B.subtilis(枯草芽孢杆菌)、玉米细菌等
2.试剂:石炭酸复红染色液、革兰氏染色液(草酸铵结晶紫、碘液、95%乙醇、沙黄染色液)3.其他:显微镜、载玻片、生理盐水、酒精灯、接种环、吸水纸、擦镜纸等 [实验步骤]
一、单染色法: 滴无菌水→ 涂片→自然干燥→ 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高倍镜、油镜)
二、革兰氏(Gram)染色法
1.涂片
2.初染:在做好的涂面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1-1.5分钟,倾去染液,流水冲洗至无紫色。3.媒染:先用新配的路哥氏碘液冲去残水,而后用其覆盖涂面14.脱色:除去残水后,滴加
95%酒精进行脱色约
分钟,后水洗。
秒,后立即用流水冲洗。
5.复染:滴加番红染色液,染1-1.5分钟,水洗后用吸水纸吸干。6.镜检:观察染色结果并绘图。[指导与训练方案]
1.革兰氏染色过程中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玉米细菌、金黄葡萄球菌等分别被染成什么色,分别为革兰氏反应的什么菌 ?
2.涂片用的玻璃片为什么不得有油污?为什么涂片要求菌膜要均匀、薄? 3.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4.染色注意事项有哪些? [实验项目]
实验七 微生物的显微镜计数、大小测量和酵母菌的死活鉴别 [教学时数] 5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习并掌握利用显微镜直接计数的基本方法。2.了解并掌握酵母菌的死活鉴别染色的原理和技术 [实验原理] 1.两种常用计数方法,即直接计数法(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本实验是利用血球计数板进行直接计数。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由于计数室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以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数目来换算成单位体积内的微生物总数目。由于此法计得的是活菌体和死菌体的总和,故又称为总菌计数法。3.美兰(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呈无色),活的酵母菌具有将氧化型美兰还原成还原型的能力,故染色后是透明的,而死的酵母菌则被染成了蓝色。
计数方法:计数时,通常数五个(或四个)中方格的总菌数,然后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上25或16,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lml菌液中的总菌数。设被选作计数的中方格中的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如果是25个中方格的计数板,则1mL菌液中的总菌数=A/5×25×104×B=50000A·B(个)如果是16个中方格的计数板,则1mL菌液中的总菌数=A/4×16×104×B=40000A·B(个)[实验材料与设备] 酵母菌悬液(市售的干酵母粉)血球计数板、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接种环、分类计数器 0.1%的美蓝染色液 [实验步骤] 1 制备菌悬液、染色 用吸管吸取菌悬液(1滴)加入试管,用生理盐水(8滴)进行稀释,滴加(1滴)美兰染色液。加菌悬液样品 将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盖上盖玻片,再用毛细滴管将摇匀的菌悬液由盖玻片边缘滴一小滴,让菌液沿缝隙靠毛细渗透作用自动进入计数室,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液(注意一定不要有溢出和产生气泡)。3 显微镜计数 加样后静止1 min,先用低倍镜然后换成高倍镜,计数时,对位于线上酵母菌,一般只数上方和左边线上的,当酵母菌芽体达到母细胞大小的二分之一时,可记作两个细胞。计数一个样品要从两个计数室中计得的值来计算样品的含菌量。清洗血球计数板 计数完毕,将计数板在水龙头下冲洗干净,切勿用硬物洗刷,洗完后自行晾干或用电吹风吹干。5.计算 :利用相应公式进行计算(见前面公式或者课本公式),并将实验结果填入作业中的表格内。实验注意事项
1.要正确使用显微镜,光线亮度要调的合适。
2.菌液制备要精准,稀释倍数要合适。如果浓度过大就再稀释,如果过小再重做。3.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出芽计一半
4.浓度稀释标准:以每小方格内含有5-10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5.计数室内一定不要有溢出和产生气泡。
6.其他微生物孢子技术与酵母菌类似,基本操作一样。7.确保血球计数板清洗干净。[指导与训练方案] 1.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应注意什么? 2.将计数结果填入表格中。
3.简单说明酵母菌死活染色的原理。[实验项目]
实验八 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 [教学时数] 3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测微尺的构造和使用,学习并掌握测定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方法。[实验原理]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的测量是在显微镜下用目镜测微尺来进行的,但由于测量的是放大后的图像,故目镜测微尺在不同放大倍率下每格实际代表的长度也随之变化,因此,需用物镜测微尺来校正在不同放大倍率下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
物镜测微尺是中央刻有精确刻度的载玻片,一般是将1 mm等分为100格,每格长0.01mm,即10 um,它不直接用于测量细胞大小,而是用于校正目镜测微尺的每格的相对长度。
[实验材料与设备] 酵母菌悬液(市售的干酵母粉)或者制作的霉菌装片
目镜测微尺,物镜测微尺、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0.1%的美蓝染色液 [实验步骤](—)装目镜测微尺
(二)校正目镜测微尺
1.将物镜测微尺刻度面朝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
2.先用低倍镜观察,将目镜测微尺刻度与物镜测微尺的刻度平行。使两尺的第一条刻度线相重合,再寻找两尺的另 10 一条重合的刻度线,分别记录两重合线之间物镜测微尺和目镜测微尺所占的格数,由公式计算出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长度。
3.用同样的方法换成高倍镜进行校正,记录并计算在每种倍率下目镜测微尺每一格所代表的长度。
(三)酵母细胞大小的测定
制备菌悬液、染色: 用吸管吸取菌悬液(1滴)加入试管,用生理盐水(8滴)进行稀释,滴加(1滴)美兰染色液。
制片: 用吸管吸取1滴上述菌悬液滴加到干净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注意一定不要有溢出和产生气泡),将多余菌液用吸水纸吸干。
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在不同倍率下测量菌体的长度和宽度,记录测定值,并计算出酵母的长、宽值。[指导与训练方案] 1.为什么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或物镜时,必须用镜台测微尺重新对目镜测微尺进行校正? 2.如何校正目镜测微尺? 3.如何测定细菌的大小?
[实验项目1]实验1 常用玻璃仪器包扎及干热灭菌;培养基的制备(口述)与高压蒸汽灭菌(操作-必做)1.1 培养皿、试管、吸管的洗涤包扎及干热灭菌(操作-必做)1.2 培养基分装到三角瓶和试管与高压蒸汽灭菌(操作)[实验项目2 实验2 无菌操作技术,倒平板和接种(操作-必做)1.倒平板,以清水代替;试管接试管;试管接培养皿 [实验项目3] 实验3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操作-必做)1.枯草杆菌 [实验项目4] 实验4 微生物的显微镜计数(操作-必做)
酵母菌[实验项目5]实验5 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操作)会校正和测量酵母菌或真菌菌丝
第三篇:实验3 环境微生物的检测
实验三 环境微生物的检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2.懂得无菌操作在微生物实验中的重要性。3.了解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二、实验原理
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数量庞大的微生物。土壤、江河湖海、尘埃、空气、各种物体的表面以及人和动物体的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都存在着各种微生物。由于它们体积微小,人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它们个体的存在。但是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可以在发霉的面包、朽木上看到某些微生物群体。这些现象表明,自然界只要有微生物可以利用的物质和环境条件,微生物就可以在其上生长繁殖。据此,我们在实验室里就可以用培养基来培养微生物。
培养基是用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其中含有微生物所需要的六大营养要素: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气体和水分。此外,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的要求,在配制培养基时还需用酸液或碱液调节至适宜的pH。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进行灭菌。所谓灭菌是指采用各类的物理或化学因素,使物体内外的所有微生物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经过灭菌后的物体是无菌的。消毒是与灭菌完全不同的概念,它是指用较温和的物理因素杀死物体表面和内部病原微生物的一种常用的卫生措施。
灭菌的方法较多,广泛使用的是高温灭菌,其中最常用的是高压蒸汽灭菌法。此法是把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可密闭的加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的。在1.05kg/cm2的蒸汽压力下,温度可达121℃。一般只要维持15~20min,就可杀死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和它们的各种孢子。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是生物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操作技术。为了确保纯种不被杂菌污染,在整个接种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无菌概念,经常保持实验台及周围环境的清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的污染,这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如将微生物接种到适合其生长的固体培养基表面,在适宜的温度下(一般细菌37℃:霉菌等28℃),培养一段时间(一般24~48h)后,少量分散的菌体或孢子就可生长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胞群体,此即菌落。如平板上的菌落是由单个细胞(或单个孢子)生长繁殖而成的,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若培养后大量菌落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为菌苔。不同种的微生物可形成大小、形态各异的菌落,根据微生物菌落形态的不同,可初步鉴别出四大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
细菌的菌落呈圆形、较小而薄、透明或不透明、质地“细腻”,有的具有色泽,有的边缘不整齐,有的表面湿润、光滑,有的表面干燥有褶皱。此外,细菌常因分解含氮化合物而产生臭味。
酵母菌的菌落通常比细菌菌落大,圆形、厚、不透明、色素单一,多为乳白,少数为橙或红色。酵母菌因普遍能发酵含碳有机物产醇,故菌落多伴有酒香味。
防线菌菌落小而致密,或坚硬、或呈粉状。不少放线菌还产生特殊的土腥味。
霉菌菌落大而疏松、或大而紧密。气生菌丝会发育形成一定形状、构造和色泽的子实器官,所以菌落表面往往有肉眼可见的构造和颜色。
三、实验材料
人体表和空气中的微生物。
四、实验器材与试剂
1.器材
恒温培养箱、无菌平皿、电炉、酒精灯、火柴、无菌棉签和记号笔。2.试剂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酵母膏葡萄糖培养基(简称YPD)、高氏一号培养基和查氏培养基。
五、实验操作
I.融化培养基
将装有无菌培养基的三角瓶置水浴中煮沸,待培养基融化后取出,当冷至50~60℃左右时,进行下一步。II、倒平板
有持皿法和叠皿法,操作要点如下: 1.持皿法
(1)将无菌培养皿叠放在酒精灯左侧,以便拿取。(2)点燃酒精灯。
(3)酒精灯旁,左手握三角瓶底部,倾斜三角瓶,右手旋松棉塞,用右手小指与小尾鱼际(即小指边缘)夹住棉塞并将其拔出(切勿将棉塞放在桌上),随之将瓶口在火焰上过一下(不可灼烧,以防爆裂),以杀死可能沾在瓶口的杂菌。然后将三角瓶从左手换至右手(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拿住三角瓶的底部)。操作中瓶口应保持在火焰2~3cm,瓶口始终向着火焰,以防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左手拿起一套平皿,用无名指和小指托住皿底,用中指和拇指夹住皿盖,食指于皿盖上为支点,在火焰旁,打开皿盖,让三角瓶伸入,随后倒入培养基。一般倒入15ml左右培养基即可铺满整个皿底。盖上皿盖,置水平位置待凝。然后将三角瓶移至左手,瓶口在次过火并塞紧瓶盖。2.叠皿法
此法适于在超干净台上操作,基本步骤同持皿法。不同之处是左手不必持皿,而是将瓶皿叠放在酒精灯的左侧并靠近火焰。按上述方法用右手拿三角瓶,左手打开最上面的皿盖,倒入培养基,盖上皿盖后即移至水平位置待凝。再依次倒下面的平皿。操作中瓶口始终向着火焰,以防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III、贴标签
待培养基完全凝固后,在皿底帖上标签,注明检测类型,组别及日期(也可用记号笔书写在皿底)IV、检测方法
环境中微生物种类多样,检测方法也各异,先选几种列举如下: 1.空气 检测实验室空气中的微生物时,只要打开无菌平板的皿盖,让其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5~10min)然后将皿盖盖上即可。
2.桌面 检测实验台桌面微生物是,可用一根无菌棉签,先在无菌平板的
图4-1 含菌棉签平板划线示意图
左:开启皿盖法
右:划线示意图
一个区域内湿润和试划几下,然后用其擦抹桌面等物体表面,在以此棉签在平板的另一区域作来回划线接种(如图4-1)。本操作应以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即在火焰旁用左手拿起平板,用中指 无名指和小指托住皿底部,用食指和大拇指夹住皿盖并开成一缝,右手持棉签在培养基表面划线接种,无菌棉签湿润和试剂区可作为无菌对照。
3.头发 移去放在桌面上的无菌平板的皿盖,是头发部位位于平板的上方,并用手指拨动头发数次,在盖上皿盖即可。
4.手指 可用未洗的手指先在无菌平板的培养基一侧(约一半的面积)作划线接种,并在皿底作好标记。然后用肥皂、流水洗手,用洗净的手指于平板培养基的另一侧作同样的划线接种,盖好皿盖。待培养后比较两杂菌生长的情况。
5.口腔 打开无菌平板培养基的皿盖,使口对着平板培养基的表面,以咳嗽或打喷嚏的方式接种,然后盖上皿盖。
V、培养
将以上各种检测平板倒置于28℃培养箱中培养,至下周实验时观察并计数各平板上的菌落数。
VI、观察
注意观察不同类型菌落的大小、外形和颜色等特征,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VII、清洗
观察记录完毕后,将含菌平板放在沸水中煮30min以上,杀死培养基表面生长的各种微生物,然后清洗并晾干培养皿。
六、思考题
1.通过本实验后,谈谈你对微生物的分布以及数量的认识。2.本实验中那些步骤属无菌操作?为什么? 3.如何描述菌落的形态特征?
第四篇: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
微生物实验心得
姓名:关琦琦
学号:09070401048 班级:生物科学09-2班
指导老师:吾尔恩 微生物实验心得
本学期已临近尾声,我们即将告别微生物实验这门课程,在这一学期,八个微生物实验中,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这些知识将会陪伴我们一生,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一些实验来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微生物实验。
我选取的实验是《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之所以选择这则实验是因为这则实验比较简单,而且涉及面非常多。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则实验所涉及到的知识面。环境对微生物生长影响主要分以下几种
温度:通过影响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细胞结构入细胞膜的流动性及完整性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微生物群体生长、繁殖最快的温度为其最适生长温度。
PH: H+影响菌体细胞质膜上电荷性质,微生物吸收物质变化,影响代谢,高浓度H+或引起菌体表而蛋白质和核酸水解以及影响酶和活性.渗透压:微生物在等渗溶液中可正常生长繁殖;在高渗溶液中细胞失水,生长受到抑制;在低渗溶液中,细胞吸水膨胀,因为大多数微生物具有较为坚韧的细胞壁,细胞一般不会裂解,可以正常生长,但低渗溶液中溶质含量低,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抗生素: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许多微生物可以产生抗生素,能选择性的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
微生物的实验其实简单来说步骤几乎相同:制作培养基、倒平板、接种微生物、培养、观察菌种生长情况从而得出结论。本次实验也是这样首先制作培养基,在进行倒平板步骤时,对平板环境进行区分,然后进行接种。
在进行倒平板的时候,要注意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倒置,同时也要保持平板的厚度均匀。
在进行菌种接种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划线方式,一般是选择Z字形划线法,注意不要把平板弄破,等到平板凝固后才可以进行接种。接种时也要注意在无菌条件下接种。经过培养后,再观察最后得出结论。
通过一学期的实验,我越发的明白实验操作对于结果的重要性。实的基础。实验操作可以说是实验成 功与否的关键部分,可是马虎不得。对于需要团队合作的实验,个人 认为要有强势的人员搭档,不说是精通实验操作规程,最少也得知道实验的基本操作,掌握要做实验的操作方法,这对于后续的实验无疑 是与决定性作用的。对于个人的实验能力,关键还是要看平时的积累,有些实验操作繁琐复杂,需要极大的耐心,这些都应该是逐渐培养起 来的。最后,简单谈一下自己在微生物实验室做实验的心得体会。刚开始的时候,最令我头痛的就是培养基的配制、消毒灭菌,培养基的配制和消毒与灭菌两个实验可以说是微生物实验的最近本课程,内容有配制培养基、分装培养基、为下次试验准备菌种及无菌器材等,内容显得非常繁多紧凑,需要准备的器材、药品及用具较多、较杂、较细。最后只能是提前参照微生物实验教材,将实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药品、器材及仪器等统统罗列出来,计算出实验时大小材料需用的数量,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在实验准备时遗忘相关物品,另一方面也可为以后同一实验的准备工作提供依据,使实验准备工作逐步趋于程序化,从而在有效低实验准备工作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准备效率。还有一点很重要,在科研型实验室里就不能不说导师和师兄师姐,其实他们才是最具价值的“活文献”,他们就是实验室里的参考文献,活参考书。生物就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其中科研经验的积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导师和师兄师姐的一句话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大幅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效率。总之,为了保证实验过程高质高量完成,除了实验准备及实验过 程外,还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实验操作人员必须 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熟练的实验技能及高度的责任心,在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同时还要和理论课老师积极沟通,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学好微生物实验这门课程。
第五篇:微生物实验工作总结
一、教学实验室的改建与新建工作
XX 年初我院对 qj05 楼一楼进行实验室改造,成果如下:
1.更换中央实验台 8 只
2.qj05 楼 108、112 两个实验室原为工艺实验室和书库,经改造建成微生物实验室,可兼做化学类实验。
3.改建预备室 1 个
4.改建微生物培养室 1 个
5.改建饲料工艺实验室 1 个
6.改建计算机房 1 个
此次改造后,我院教学实验室增加面积 200 多平方米,并且将本科教学实验室集中在 qj05 楼一楼,可基本满足本科实验教学的需要,也便于管理。
二、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计划
最近几年食品学院在调整教学计划,增开大型综合实验的同时,也加强了实验室条件建设,基础实验分室的仪器设备得到补充更新,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实验条件,因此实践教学的质量也有所提高,生均仪器设备占有量已超过 1000 元。
XX 年食品学院新开了一个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需要进行必要的建设,另外由于我院教学实验室基础实验分室经改造后,在原信控大楼一楼成立了本科教学实验室,有五个实验室,比原先增加了两个实验室,以前由各研究所承担的部分实验课现在也由院教学实验室承担,现在承担的实验课增加了 14 门学院基础实验分室承担的实验课程增加,需要添置仪器设备;部分仪器设备需要更新;部分 实验分室的 仪器设备需要配套;学院新办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建设,由于以上原因学院向校教务处申请实验室条件建设项目预计需要建设经费 80 万元(表 1),但该项目 XX 年初批准后,实验室的有关同志从寒假开始就进行了采购工作,在上半年全部完成。本项目建成后,所有实验室,包括仪器设备全部可对食品学院三个专业的学生开放,除教学实验课外,对本科生毕业论文也可提供较好的条件。每年受益的学生人数约 600(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有两届)多人,并为 XX 年《食品分析》这门食品学院公共课程的教学实验提供一定的准备,该项目完成后也为学院的研究生实验课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尤其是工艺实验分室购置了一套肉制品的小型实验室加工设备,为本科教学实验以及科研项目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本期建设项目结束后,教学实验室已向教务处递交了总结报告。
表 1 XX 年完成的实验室建设项目一览表
项目名称
实验分室名称
申请经费金额(元)
执行金额(元)
食品专业综合实验条件建设
工艺实验分室
304100
353605(还未完成)
新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条件建设与仪器购置
基础实验分室
440899
293934
焙烤实验分室条件建设
焙烤实验分室
63299
63762
工艺实验分室条件建设
工艺实验分室
18000
共计(元)
826298
三、实验室岗位聘任工作
XX 年我院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聘期已经到期,学院结合实验室调整的机会,通盘考虑岗位的设置,按照学校《江南大学 XX-XX 岗位聘任与岗位津贴的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学院开展了 XX-XX 的岗位聘任工作,在实施岗位聘任与岗位津贴的过程中,学院对教职工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组织教职工深入学习有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文件、要破除平均主义,坚持以责定岗、以岗定酬、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的原则,强化聘任,严格考核,岗位聘任工作在 XX 年 2 月底之前完成。通过本轮岗位聘任工作消除了部分同志的思想顾虑,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完善了学院实验室的管理,有利于完成学院的实验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
表 2 各实验室实验人员安排情况一览表
实验室名称
实验技术人员姓名
重点实验室 楼
史小华
肖刚 楼
朱雅东
檀亦兵 楼
闻芳
陆建安 楼
袁信华
院教学实验室
主任
王希东
基础实验分室
徐榕榕
姜瑞霞
黄文利
吕源玲
暂缺编 1 人
工艺实验分室
孙定红
王革新
薛其生
邹建新
焙烤实验分室
王领军
学院仪器设备管理员
钱玲
学院维修电工
王锡栋
食品科学研究所
朱卫红
袁博
历凡
食品营养与安全研究所
代卉
张添
粮油科学研究所
潘秋琴
杨庆萍
四、教学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
我院教学实验室 XX 年完成了 2 台大型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工作。
表 3 XX 年食品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安装调试一览表
仪器设备名称
实验室名称
安装调试责任人
安装调试完成日期
双螺杆挤出机
工艺实验分室
孙定红
XX.5.13
超高温瞬时杀菌装置
工艺实验分室
王革新
XX.2.19
五、教学实验室的教学任务
XX 年年底学院对实验室进行了调整,原研究所的教学实验分室全部撤消,成立教学实验中心,下辖三个实验分室:基础实验分室、工艺实验分室、焙烤实验分室。学院教学实验室承担全部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
表 4 XX 年食品学院本科实验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一览表
学期
实验课名称
课时数
实验人数
实验人时数
实验员姓名
05-06 学年
(第 2 学期)
食品基础、专业综合实验(02 级)
160
244
39040
徐榕榕
1952
姜瑞霞
1952
吕源玲
1952
黄文利
1952
王革新
5205
孙定红
5205
薛其生
5205
王领军
3904
潘秋琴
3904
史小华
生物化学(包括动物生物化学)
355
5325
徐榕榕
5325
姜瑞霞
饲料工艺
561
邹建新
饲料加工综合实验
1000
邹建新
孙定红
饲料工艺
饲料加工综合实验
吕源玲
黄文利
仪器分析(04 级食质)
472.5
吕源玲
仪器分析(04 级食质)
472.5
黄文利
06-07 学年
(第 1 学期)
微生物学
353
5295
吕源玲
5295
黄文利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和方法
665
吕源玲
665
黄文利
仪器分析(食科试点班)
240
吕源玲
240
黄文利
食品化学
1174.5
徐榕榕
1174.5
姜瑞霞
感官评定
169
3042
袁 博
多糖与糖化合物分析
210
徐榕榕
210
姜瑞霞
食品质构与流变
256.5
徐榕榕
256.5
姜瑞霞
食品生物检测技术
220
徐榕榕
220
姜瑞霞
食品基础、专业综合实验(03 级)
120
259
1554
徐榕榕
1554
姜瑞霞
1554
吕源玲
1554
黄文利
4144
王革新
4144
孙定红
4144
薛其生
6216
王领军
3108
邹建新
3108
王希东
动物解剖与组织学
208
王希东
饲料化学
234
王希东
动物生理
390
王希东
动物营养综合实验
3440
代卉
袁信华
合计
107002
表 5 XX 年食品学院研究生实验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一览表
学期
实验课名称
课时数
实验人数
实验人时数
实验员姓名
05-06 学年
(第 2 学期)
食品酶学
1328
吕源玲
1328
黄文利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和方法
380
吕源玲
380
黄文利
06-07 学年
(第 1 学期)
淀粉化学
182
徐榕榕
182
姜瑞霞
食品酶学
120
1920
吕源玲
1920
黄文利
天然产物化学
378
王希东
现代毒理学与方法
378
徐榕榕
378
姜瑞霞
合计
8754
表 6 XX 年食品学院短学期实验技能培训实验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一览表
学期
实验课名称
课时数
实验人数
实验人时数
实验员姓名
XX 年暑假(03、04 级培训)
生物化学(03 级)
307
767.5
徐榕榕
767.5
姜瑞霞
生物化学(04 级)
353
882.5
徐榕榕
882.5
姜瑞霞
微生物学(03 级)
307
767.5
吕源玲
767.5
黄文利
饲料工艺(03 级)
172
邹建新
合计
5007
六、实验室的本科教学迎评工作
按照校评估办以及教务处的工作要求,学院首先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有关评估工作的各项文件及评估方案,正确理解评估方案的内涵。通过学习评估工作文件,理解了评估工作的目的、原则、方法和内容。大家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评估,更重要的是要搞好本科教学工作,在做材料工作时候注意到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提供的材料必须是真实的,数据必须是可靠的;第二个就是材料必须要有针对性,即材料必须是针对评估方案的,不要有关无关的材料都放在一起;第三就是材料要有层次性;第四是材料要有原始性,最好是把原来有的文件、制度拿出来。因此每个实验室对基本情况和数据进行了仔细认真的整理和统计。
按照学校有关部门的要求,做好教学档案的归档、教学资料的整理工作,以及评估的材料工作。教学档案和教学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应该是看实验室平时工作的基础,但我们平时没有注重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工作量是比较大的,通过这次评估工作要把教学档案的归档工作规范起来。
(一)按照规定学校的六种规章制度(《学生实验守侧》、《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实验室防火安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低值耐用品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和学院的有关规章制度已经在实验分室上墙。
(二)各种帐册、记录本已经按照规定填写。
(三)各实验室应按照学校的规定收集整理各种工作资料。
七、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
XX 年我院为了加强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制定了《开放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和《开放实验室规章制度》。
(一)本科生课余研究项目进展情况
XX-XX 学年我院有 7 个本科生课余研究项目,XX 年完成了 5 个项目。
表 7 XX-XX 年 食品学院本科生课余研究项目一览表
序号
课余研究项目名称
指导教师姓名
学生姓名
备注
猪肉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检测
吕文平
路静、徐文婷
抗菌肽的抑菌作用及制备
乐国伟
刘卫云、王婷婷
完成
血脂代谢与机体抗氧化状况的关系
乐国伟
孙国栋、龚如
完成
寡糖的微波固相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
施用晖
原雪琦、刘意
完成
方便面的营养评价
施用晖
周成成
完成
花式香肠的研究与开发
王海鸥
王芳
完成
黑豆制品加工工艺研究
王海鸥
张海明、胡茂浩
XX 年在大三年级(XX 届)招聘一批本科生利用已学到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院实验室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实验室。今年的课余研究项目中有 4 个项目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这在往年是没有的。本期项目原则上应该在 XX 年 4 月 30 日 之前结束,因此目前正在进行中,但在本科评估中得到评估专家的好评。
钟 芳
平向莉 *、徐优、陈敏敏
食品化学研究室
红枣软糖加工(学生立项)
王海鸥
吕建功 *、赵明思、王娜、仇美娟、庞安平、金凤
本科生课余研究实验室
膨化食品
钱 和
朱勇进 *、姜森、冯园、张嫔娉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研究室
注 1 : * 者为课题组长。:本科生课余研究实验室为开放实验室,位于 qj05 楼 102 室。
(二)焙烤实验分室开放情况
一年来,焙烤实验室承担了一次本科生的大型综合实验,两期学生焙烤俱乐部培训班,研究生实验,以及有各学科组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课题。
本科生的大型综合实验: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共八个班 240 人,进行为期 3 周四个实验的遁环。
XX 年实验室举办了两期学生焙烤俱乐部培训班,第 1 期为 60 人,第 2 期为 77 人,每期 11 周,每周一次,每次下午 1 点到 5 点进行焙烤理论与实践操作培训(先讲解后操作),培训结束后进行实践操作考核和理论考试,共有 112 名通过者获得焙烤中心发的合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