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重点总结

时间:2019-05-12 13:4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微生物重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微生物重点总结》。

第一篇:环境微生物重点总结

复习大纲 微生物学基础

绪论及第一、二章复习要点 微生物分类系统,命名法则

常见细菌的拉丁文名称

E.coli(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氏菌(大肠杆菌)Candiada utilis 产朊假丝酵母 无细胞结构生物

 Virus(病毒)

原核生物

 Bacteria(细菌) Archaea(古菌) Algae(藻类)真核生物

 Fungi(真菌:酵母、霉菌) Protozoa(原生动物)微生物的命名

 微生物的命名法是采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

微生物名称

属名(名词形式)+种名(形容词形式)

 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Escherichia coli(Miugula)Castellani et Chalmers 1919. 细菌如果只鉴定到属,没鉴定到种,则该细菌只有属名,属名后加sp(单数)或spp(复数)如:Bacillus sp.微生物的特点

体积小,面积大 

吸收多,转化快 

生长旺,繁殖快 

适应强,易变异 

种类多,分布广

病毒的结构与特点 特点

 形体极其微小。 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每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 无产能酶系,无蛋白质合成系统,在宿主的活细胞内营专性

寄生。

结构

 病毒主要由核酸内芯和蛋白质衣壳构

成,有些还具有囊膜。

 有些病毒只仅具有核酸或蛋白质。病毒的溶原性

 噬菌体可分为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

体两类型。

 烈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

起宿主细胞裂解。

 温和噬菌体是当它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和在宿主染色体上,随宿主的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继续生长。

细菌的主要形态、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及理化性质

 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 杆菌

螺形菌 丝状菌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 荚膜、粘液层、衣鞘、菌胶团、鞭毛、菌毛、芽胞 革兰氏染色机制

 主要有三种观点  等电点学说

G+菌与G-菌等电点不同。

 渗透学说

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不同。

 化学学说

G+菌与G-菌核糖核酸镁盐含量不同。放线菌形态和结构((补充)

 放线菌的菌体为单细胞菌丝。菌丝体

分三类:

 营养(基内)菌丝  气生菌丝  孢子丝 研究古菌的意义 第三章复习要点 原生动物分类

根据原生动物的细胞器和其他特点,将原生动物分为四个纲:  鞭毛纲  肉足纲  纤毛纲  孢子纲

生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微型后生动物的指示作用

 轮虫是水体寡污带和污水生物处理效果好的指示生物。

 线虫是污水净化程度差的指示生物。 生长因素

微生物营养类型的概念

根据微生物对碳素营养物的同化能力不同,可 红斑顠体虫:能够蚕食活性污泥。 颤蚓、水丝蚓:是水体底泥污染的指示生物,能够富集重金属。

 浮游甲壳生物是河流污染和水体自净的指示生物

霉菌的结构,毛霉、根霉的结构特点。霉菌: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内臵网及各种内含物,幼龄菌液泡往往小而少,老龄菌液泡大而多。菌丝:无隔膜菌丝 有隔膜菌丝 菌丝体:营养菌丝体 气生菌丝体 毛酶的特点

 其菌丝白色,腐生,极少寄生,毛霉的生活史有无性和有性繁殖两个阶段。

 它分解蛋白质能力强,常用于制作腐乳,有的种用于生产柠檬酸和转化甾体物质。

根霉的特点

 大部分菌丝为气生菌丝,生长迅速。 根霉分布广,产糖化酶能力强。民间用根霉和酵母菌混合作为甜酒曲,工业用它作糖化菌。

酵母菌的形态、代谢、繁殖

形态:酵母菌形态有呈卵圆形、圆形、圆柱形或假丝状。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1)无性繁殖 芽殖:主要的无性繁殖方式,成熟细胞长出一个小芽,成熟后脱离母体。

裂殖:少数酵母菌可以借细胞横割分裂而繁殖,例如裂殖酵母。(2)有性生殖

 酵母菌以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ascospore)的方式进行有性繁殖。

真菌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第四章复习要点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分类

 水

 碳素营养源  氮素营养源  无机盐

以把微生物分为无机营养和有机营养两种,又由于碳源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光能营养型和化能营养型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吸收的方式及特点。

 单纯扩散

不与细胞膜上任何成分发生特异性作用,不需要能量。 促进扩散

特异性载体蛋白(渗透酶)构相改变,不需要能量

 主动运输

需要能量和渗透酶,逆浓度梯度积累营养物质

 基团转移

需要能量,被运输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培养基的分类(注意!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不同)

(一)根据物理状态

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二)根据培养基组分

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和半合成培养基。

(三)根据培养基用途

 普通型、选择型、鉴别型、加富型

不同呼吸类型的特点,异同。

三种氧化产能的类型的特点,异同 第五章复习要点

分批培养,连续培养概念及特点

(一)分批培养

 将细菌接种到一定量新鲜的液体培养

基中培养,定时取样计数,以细菌量影响因素: 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连接各遗传特性 点形成一条曲线,即细菌的生长曲线。培养条件和环境  停滞期 细胞需要合成分裂所需的酶、ATP和其他成分,为细胞分裂作准备。 指数期 细胞完成生理调整,基质营养和环境适宜。 静止期 营养物质逐渐消耗,代谢废物逐渐积累。 衰亡期 菌体老化、生长环境进一步恶化。 连续培养又称开放培养,是在研究典型生长曲线的基础上,通过认识稳定期到来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而实现的。 常用连续培养装臵:  恒浊器  恒化器

细菌生长曲线各阶段内容、特点及应用  停滞期 现象:培养体系内细胞数目几乎保持不变。原因:细胞需要合成分裂所需的酶、ATP和其他成分,为细胞分裂作准备。影响因素: 菌种的生理活性 培养基的组分 接种量

 指数期 现象:细胞代谢活动旺盛,分裂速度最快、代时最短,细胞数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加。原因:细胞完成生理调整,基质营养和环境适宜。影响因素: 遗传特性

培养条件和环境

 静止期

现象:体系内新生细胞数与死亡细胞数相等,活菌数达到最大值,产生次生代谢产物。原因:营养物质逐渐消耗,代谢废物逐渐积累。

 衰亡期 现象:体系内细胞死亡速率超过生长速率。

原因:菌体老化、生长环境进一步恶化。影响因素:

遗传特性 培养条件和环境

极端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极端高温的影响 极端高温引起菌体蛋白质变性以及蛋白酶和脂肪的破坏。极端高温引起细胞膜脂类溶解,产生穿孔。

2、极端低温对微生物的影响 抑制菌体生长,导致敏感菌死亡。裂解或冰晶刺伤

极端PH对微生物的影响  引起微生物表面的电荷改变,进而影响营养物的吸收。 影响培养基中有机化合物的离子化作用,间接影响微生物。 使酶的活性降低,影响生物化学过程。 降低微生物对高温的抵抗能力。 使微生物对很多毒剂更为敏感。

有害氧化物的危害及去除  具有强氧化性,对微生物有毒害作用:如:  超氧阴离子(O2-) 过氧化氢(H2O2) 羟自由基(OH.) 过氧化物 微生物对有害氧化物的去除方式

辐射对微生物的影响  紫外辐射对微生物的影响  导致胸腺嘧啶二聚体形成。 应用:空气及表面消毒  电离辐射对微生物的影响  低剂量促进生长或引发变异  高剂量引起水分解,产生强氧化性物质对微生物产生致死作用。 应用:食品防腐、诱导微生物变异筛选优良菌种。微生物间的关系(定义)

一、竞争关系 不同微生物种群在同一环境中,对食物等营养、溶解氧、空间和其他共同要求的物质互相竞争,互相受到不利影响。

二、互生关系 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的生活条件,或双方互为有利

三、共生关系 不能单独生活的两种微生物共同生活后组成共生体,在营养上互为有利所。

四、偏害关系 一种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某些代谢产物对一种微生物生长不利。

五、捕食关系 微生物之间的对抗表现为吞食与被吞食,这种关系就叫捕食关系。

六、寄生关系 寄生菌需要在宿主体内生活,从中摄取营养才能得以生长繁殖,这种关系称为寄生关系。

第七章复习要点 生态系统组成及分类 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或转化者 根据生存环境:水体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等。根据动态和静态:河流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等。根据生物群落:动物生态系统、植物生态系统及微生物生态系统等。水体自净过程及自净程度评价标准 1.水体自净过程  物理作用:稀释、沉淀(强) 化学作用:日光、氧气等对污染物的分解(弱) 生物作用:生物降解(食物链)(强)

2、衡量水体自净的指标 水体外观、化学指标、生物种类、数量及比例关系、溶解氧等等 A、P/H指数与BIP指数 B、氧垂曲线 C.氧浓度昼夜变化幅度

D.水体外观

水体有机物污染指标(1)细菌菌落总数(CFU):  细菌菌落总数是指l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培养24h后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 细菌菌落总数除说明水被生活废弃物污染程度外,还指示该饮用水能否饮用。结合大肠菌群数以判断水的污染源和安全程度更全面。(2)总大肠菌群:  总大肠菌群又称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群。它们是一群兼性厌氧的、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在37℃能不同程度地发酵乳糖产酸、产气。是指示水体被粪便污染的一个指标。(3)其他有机物污染指标  TOC(总有机碳)有机物在有氧情况下加热,测得生成的二氧化碳量. BOD5(生化需氧量)异养细菌在一定条件下5天内的耗氧量. COD(化学需氧量)通过重铬酸钾将有机物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所需要氧气量.AGP AGP即藻类的生产潜在能力,测定方法:  废水或天然水体滤膜除菌及杂质。 接入特定藻类,一定条件下培养。 取适量培养液滤膜过滤,烘干至衡重,换算1L藻类中的干重即为该水样AGP。

第八章复习要点 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固氮与其他含氮物质转

化不在考试范围)硫循环(引起活性污泥膨胀的几种硫细菌)

第九章复习要点

好氧活性污泥的组成及微生物群落 好氧活性污泥的组成:好氧微生物;兼性厌氧微生物(兼有少量的厌氧微生物):有机的和无机的固体杂质

菌胶团的结构及作用

好氧活性污泥(绒粒)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是能起絮凝作用的细菌形成的细菌团块,称菌胶团。

作用:1。有很强的生物絮凝、吸附能力和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2、菌胶团对有机物的吸附和分解,为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3、为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提供附着栖息场所。

4、具有指示作用:通过菌胶团的颜色、透明度、数量、颗粒大小及结构的松紧程度可衡量好样活性污泥的性能 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的作用(具体)1.、指示作用 1)、根据它们的活动规律判断水质和污水处理程度,还可以判断活性污泥培养的成熟程度 2)、根据原生动物种类判断活性污泥和处理水质的好坏.3)、根据原生动物遇恶劣环境改变个体形态及其变化过程判断进水水质变化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2、净化作用

3、促进絮凝作用和沉淀作用 好氧生物膜(概念)

好氧生物膜是由多种多样的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粘附在生物滤池滤料上或粘附在生物转盘盘片上的一层带粘性、薄膜状的微生物混合群体。

好氧活性污泥丝状膨胀成因、机理 成因

1.、温度、溶解氧、可溶性有机物及其种类、有机物浓度、PH变化也会引起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 机理: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用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假说解释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的机理:在单位体积中、成丝状扩展生长的丝状菌的表面积与体积比絮凝性菌胶团细菌的大,对有限制性的营养和环境条件的争夺占有优势;絮凝性菌胶团处于劣势,丝状菌就能大量生长繁殖成优势菌,从而引起丝状菌膨胀。

第十章复习要点

微生物除磷原理:某些微生物在好氧是不仅能大量吸收磷酸盐合成自身核酸和ATP,而且能逆浓度梯度过量吸磷合成贮能的多聚磷酸盐颗粒于体内,供其内源呼吸用,这些细菌称为聚磷菌。聚磷菌在厌氧是又能释放磷酸盐于体内外,故可创造厌氧、缺氧、和好氧环境,让聚磷菌先在含磷污废水中厌氧放磷,然后再好样条件下充分地过量吸磷,然后通过排泥从污水中除去磷,可以达到减少污废水中磷含量的目的

菌落(colony)单个微生物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的群落。

芽孢:有些细菌(多为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高度浓缩脱水所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 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荚膜(capsule)荚膜: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微量元素:无机盐也是微生物生长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其中铁、锰、铜、钴、锌、钼等盐一般是酶的辅因子,需求量不大(10-8~10-6 mol/L),称为“微量元素”。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在载体的协助下,在能量的作用下运进或运出细胞膜的过程。

生长因素:微生物不能从普通的碳源、氮源营养物合成、而需在其培养基中令外加入少量才能满足这些微生物生长需要的有机物称为生长因子。

无机营养微生物:具有完备的酶系统,能利用CO2和CO32-中的碳素为唯一的碳素营养的一类微生物。

无氧呼吸:是指有机碳化合物经彻底或者不彻底氧化,所脱下来的电子经部分电子传递链,最后传给外源的无机氧化物(个别是有机氧化物)并释放较少能量。P/H指数是水体中光合自养型微生物(P)与异养型微生物(H)密度的比值。反映水体有机污染和自净的程度。

巴斯德效应:在厌氧条件下,向高速发酵的培养基中通入氧气,则葡萄糖消耗减少,抑制发酵产物积累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即呼吸抑制发酵的作用。

水活性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溶液或物质于一定空间空气气相平衡时的含水量与空气饱和水量的比值,相当于该溶液的蒸汽压也纯水蒸汽压的比值,用小数表示。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互生关系:(或合作关系)指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微生物共存于同于环境中,相互提供营养及其他生活条件,双方互为有利,相互受益。

土壤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土壤中天然的微生物资源或人为的投加目的菌株,甚至用构建的特意讲解功能菌投加到各污染土壤中,将滞留的污染物快速降解和转化恢复土壤的天然功能

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它表示废水在微生物存在下进行生化降解五日内所需要的氧的数量,单位mg/l。

硝化作用:氨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好氧生物膜是有多种多样的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黏糊在生物滤池滤料上或黏附在生物转盘盘片上的一层黏性、薄膜状的微生物混合群体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

发酵: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的过程 溶源性细胞: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态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致死温度:导致生物体热死的(包括在此温度下持续受热)最低温度。或是导致生物体冻死的(包括在此温度下持续受寒)最高温度。

化能自养微生物:以CO2作为唯一碳源,氧化S、H2S、H2、NH3、Fe等时,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ATP作为合成有机物所需的能量来源的一类微生物。

世代时间:细菌两次细胞分裂之间的时间称为代时(世代时间)

光复活(Photoreactivation Repair)作用是一种高度专一的DNA直接修复(Direct Repair)过程,它只作用于紫外线引起的DNA嘧啶二聚体(主要是TT,也有少量CT和CC)。

AGP:藻类的生产潜在能力。

CFU(Colony-Forming Units)经培养所得菌簇形成单位的英文缩写。将稀释后的一定量的菌液通过浇注或涂布的方法,让其内的微生物单细胞一一分散在琼脂平板上,待培养后,每一活细胞就形成一个菌落。

恒浊连续培养:是使细菌培养液的浓度恒定,以浊度为控制指标的培养方式 灭菌:用理化的方法将培养基、发酵设备或其他目标物中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及其芽胞(或孢子)杀灭或去除,从而达到无菌的过程。

第二篇:微生物重点总结

微生物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益生菌(probiotics):某些细菌或真菌有利于宿主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平衡,能抑制对宿主有害的微生物的生长。

(2)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是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微生物的动物。

(3)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霉菌孢子在内的全部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4)消毒(disinfection):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仅要求达到消除传染性的目的,而对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孢子并不严格要求全部杀死。

(5)消毒剂(disinfectant):用于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化学药品。(6)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能使接种的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7)半数感染量(ID50):某些病原微生物只能感染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但不引致死亡,可用ID50来表示其毒力。

(8)毒力因子(virulence factor):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称为毒力因子,主要有侵袭力和毒素。

(9)机会致病菌(oppotunistic pathogene):是指某些细菌通常并不主动入侵宿主,但当宿主的免疫屏障被打开或免疫功能异常时,这类细菌就会进入机体的血液或组织,造成感染并治病。

(10)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多为环状双螺旋DNA分子。质粒可以自身复制,随宿主菌分裂传到子代菌体。(11)毒力岛(pathogenicity island):PAI是指病原菌的某个或某些毒力基因群,分子结构和功能有别于细菌基因组,但位于细菌基因组之内,因此称之为“岛”。

(12)转化(transformation):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化。

(13)转导(transduction):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菌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菌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称为转导。

(14)微生物:(micro live):是一类肉眼看不见,有一定形态结构,能在适宜环境中生长繁殖的细小生物的总称。

(15)菌落(colony):细菌在适合生长的固体培养基或内部生长,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群体称为菌落。

(16)培养基(culture medium):是人工配制的基质,含有细菌生长繁殖必须的营养物质。

(17)虑过除菌(sterilization by filtration):是通过机械、物理组留作用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等微生物除去的方法。但滤过除菌常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以及细菌L型等颗粒。

(18)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内持续存在或增殖。(19)接合(conjugation):是两个完整的细菌细胞通过性菌毛直接接触,由供体菌将质粒DNA转移给受体细菌的过程。

(20)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和扩散,这种能力称为侵袭力。二 填空题

(1)1683年荷兰人吕文虎克用自制的放大200倍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微生物。

(2)八大类微生物:细菌 真菌 放线菌 支原体 螺旋体 立克次氏体 衣原体 病毒。

(3)巴斯德用曲颈瓶实验证明了自然发生论是谬论。

(4)细菌的大小以生长在适宜的温度和培养基的幼龄对数期培养物为标准。

(5)细菌的基本形态分为球状 杆状 螺旋状。(6)细菌的繁殖方式都是简单的裂殖。

(7)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特有的成分,肽聚糖是细胞壁所特有的物质。

(8)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 S层 鞭毛 菌毛 芽孢等

(9)细菌菌体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物质摄取

生物合成 聚合作用

组装4个步骤。

(10)热力灭菌法分为干热灭菌法和湿热灭菌法两大类。

(11)在干热的情况下,由于热空气的穿透力低,需要160摄氏度维持2小时,才能达到杀死所有微生物及其芽孢 孢子的目的。(12)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于121·3摄氏度维持15-20分钟可杀死包括芽孢之内的所有微生物。

(13)遗传变异一般包括基因突变和基因转移两个方面,基因突变一般包括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是指染色体的一大段发生了变化,包括染色体结构上的缺失 重复 插入 易位和倒置。(14)2005我国曾有猪链球菌2型大范围感染人和猪的报到。(15)大肠杆菌抗原主要有O K H 三种。(16)粘附素包括菌毛 外模蛋白

紧密素等

(17)病毒的核酸分为两大类,DNA 和RNA,二者不同时出现,把MRNA的碱基序列作为标准,凡与此相同的核酸称为正链,与其互补的称为负链。

(18)真菌从形态上分为酵母菌 霉菌及担子菌三大类。

(19)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的细菌,具多形性,可通过细菌滤器。(20)能形成芽孢的杆菌有:

简答题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有哪些?

2细菌的生长曲线如何确定?有何意义? 3大肠杆菌与沙门氏杆菌的生长特性有何区别? 4细菌芽孢有何作用?

5确定某种细菌是否致病性的依据主要有哪些?

6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水平的科赫法则取得了那几点共识?

7内毒素与外毒素的生长特性有哪些区别? 8鸡霍乱与鸡新城疫的区别有哪些? 9溶血分为哪几种?主要特点有哪些? 10如何鉴别支原体菌落 细菌菌落及细菌L型菌落? 11抗原性漂移与抗原性转移有何显著特点? 12病毒的一般特征?

第三篇:微生物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论 基本内容:

(1)微生物学的特点与研究对象(2)微生物学的发展史(3)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4)未来微生物的发展展望 基本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及其特点(2)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3)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利害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微生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微生物发展史中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贡献 第二章

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基本内容:

(1)细菌的形态、构造和功能(2)放线菌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3)蓝细菌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构造和功能基本要求:

(1)掌握细菌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2)掌握放线菌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3)了解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教学重点:

(1)掌握细菌的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2)掌握放线菌的构造

教学难点:掌握细菌的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基本内容:

(1)真核微生物概述

(2)酵母菌的形态、构造和功能(3)霉菌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4)蕈菌的发育过程 基本要求:

(1)掌握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

(2)掌握酵母菌和霉菌的细胞构造和繁殖方式(3)了解蕈菌的发育过程

教学重点:

(1)掌握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

(2)掌握酵母菌和霉菌的细胞构造和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掌握酵母菌和霉菌的细胞构造和繁殖方式 第四章

病毒和亚病毒 基本内容:

(1)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2)4类病毒的繁殖方式(3)病毒与实践

基本要求:

(1)掌握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

(2)掌握4类病毒的繁殖方式(3)理解亚病毒的概念及其构造(4)了解病毒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 教学难点:掌握4类病毒的繁殖方式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基本内容:

(1)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4)培养基 基本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和营养类型(2)掌握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3)了解培养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类型 教学重点: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教学难点:掌握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 第六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基本内容:

(1)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2)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3)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4)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和发酵生产 基本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2)理解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3)了解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

(4)理解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在发酵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异养和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教学难点:掌握微生物的代谢调节的作用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基本内容:

(1)微生物纯培养的获得(2)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3)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4)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5)微生物培养法概论

(6)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基本要求:

(1)掌握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

(2)掌握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3)掌握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4)掌握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5)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6)了解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微生物纯培养和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 主要因素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基本内容:

(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2)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3)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4)基因工程

(5)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基本要求:

(1)掌握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掌握基因突变的原理及其在诱变育种中的应用(3)掌握基因重组的原理及其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4)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及其应用

(5)了解菌种的衰退的原理及其菌种复壮和保藏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基因突变的原理及其在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掌握基因重组的原理及其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基本内容:

(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2)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3)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4)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基本要求:

(1)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2)掌握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9种关系(3)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4)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 教学难点:掌握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9种关系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基本内容:(1)传染

(2)非特异性免疫(3)特异性免疫

(4)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5)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1)掌握传染的定义、决定传染结局的3大因素以及传染的3种结局

(2)掌握非特异性免疫的4个方面(3)掌握特异性免疫的3个层次(4)了解免疫学的基本方法以及应用(5)了解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

(1)掌握传染的定义、决定传染结局的3大因素以及传染的3种结局

(2)掌握非特异性免疫的4个方面 教学难点:

(1)掌握特异性免疫的3个层次(2)掌握非特异性免疫的4个方面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基本内容:

(1)通用分类单元

(2)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3)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4)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基本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通用分类单元(2)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3)了解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4)掌握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微生物的通用分类单元 教学难点:掌握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第四篇:卫生微生物考试重点

一.卫生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1.环境中与人类相关的微生物即卫生微生物 2.卫生微生物所处的环境: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 二.卫生微生物学的应用及研究前景?

1.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控制和治疗及其预防的应用 2.在生物危害和恐怖中的应用 3.在生物病原性突发事件中的应用 4.在科学发展和研究中的应用

5.在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服务中的应用 三.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三个基本规律?

1.限制因子定律:存在于稳定环境中,任何生物的生物量取决于环境中该生物生长所需的最低营养浓度。

2.耐受性定律:是指生物对于环境中生态因子能耐受的范围。3.综合作用定律;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取决于综合环境 四.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类型?

1.互生关系:偏利互生.互利互生.互惠互生 2.寄生关系3.捕食关系4.竞争关系5.拮抗关系6.种间共处 五.微生物生态研究的应用?

1.在病因研究中的应用2.在认识疾病本质中的应用3.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4.在环境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六.真菌包括哪些微生物,水体富营养化于哪种藻类相关? 酵母菌.霉菌.丝状菌.类酵母菌

甲藻 海洋赤潮

十三.生物危害有哪些后果和影响?

1.心理恐慌.2.危机生存.社会崩溃.3.军队严重减员.战斗力锐减.4.促进医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5.促进国际合作.共同抵御危害 十四.生物战剂伤害的防护?

1.防护原则:预防为主,专业技术保证.群众性防护为主,综合防护,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2.防护方法:物理防护:呼吸道防护.体表防护.集中防护,免疫防护: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综合性的防护措施,生物战剂防护的组织措施。十五.影响水中微生物存活的主要因素?

温度.溶氧量.光照.静水压.氯离子浓度.化学物质.营养物质 十六..水微生物的来源有哪些?

自然存在的微生物群落,外界带入的微生物群落 十七.水中理想指示菌应具备的条件?

1.在污染的水中的致病菌存在时,指示菌应存在 2.在未污染的水中不存在 3.指示菌的数量应大于致病菌 4.指示菌的密度应与污染水有一定关系

5.在水中存在寿命要比致病菌长,并对消毒剂有相同或较强的抵抗力 6.适用于各种水源

7.指示菌的特性应稳定,在水中不能繁殖 8.检测方法简单.快速.定量.准确性高

十八.饮用水中细菌学微生物指标及卫生标准?

1.可引起许多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或引起术后切口与烧伤创面的感染等 2.引起变态反应 3.污染食品 4.动物呼吸道传染病同样可通过空气传播 5.空气中小麦黒锈病可随风飘散数千里,导致大片麦田受害

6.在制药.发酵.电子元件生产过程中若遭受空气微生物的污染,则可以直接导致产品报废

7.在战争及恐怖活动中,敌人若施放生物战绩气溶胶,对人群的生命安全会形成重大伤害

二十四.医院环境的生境特征?

1.医院病人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普遍降低 2.医院是病人高度集中的场所 3.诊疗手段在医院中应用普遍

二十五.医院感染微生物的特点,医院环境微生物的来源?

特点:1.多为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 2.病原体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3.耐药菌株多见 来源:1.获得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 2.外环境感染 二十六.微生物实验室生境特征?

1.研究对象多具有感染性 2.废弃物多具有感染性 3.微生物实验室可能是具有感染性的环境

4.消毒灭菌方法不当的选择性压力

二十七.如何预防微生物实验室的微生物污染?

1.技术操作环节 2.设施保障 3.制度保障 4.免疫接种及应急措施保障 二十八.公共场所生境特征?

1.公共场所人员流动大,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更加容易,甚至造成疾病的爆发于流

6.该变饮食习惯

三十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1.潜伏期短2.与饮食有明确的关系3.临床症状以急性肠胃炎为主要表现4.发病人对健康人没有传染性5.有明显的季节性6.与人们膳食习惯有关 三十四.真菌产生毒素的条件,真菌毒素的致病特点? 条件:产毒菌株.营养物质.温度.水分.空气

致病特点:1.真菌毒素结构简单.分子量很小.对热稳定 2.中毒发生主要通过被真菌污染的食品.在可疑食品中能检出真菌及其毒素 3.真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损害实质器脏官 4.没有传染性和免疫性 5.真菌繁殖及产毒需要一定的温度及湿度,因此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5.没有传染性和免疫性 三十五.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目的/ 评价产品卫生质量.制定防治措施.提高工艺水平三十六.HACCP体系在食品卫生监督中的意义? 1.以较低的成本保证较高的食品安全性

2.使确保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成为食品监督部门和企业共同最求的目标 3.与国际食品法规接轨,促进我国食品出口 三十七.食品微生物的研究前景?

1.推广HACCP体系,加强食品的卫生监督 2.深入研究真菌毒素和细菌毒素 3.改进与建立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 4.制定和修订食品微生物国家标准 三十八.化妆品一次污染的来源?

第五篇:环境微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一显微镜使用与细菌染色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2.学习掌握细菌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方法。

二、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1.显微镜的结构

显微镜有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机械装置主要作用是使光学系统,紧固在一个光轴直线上,而且可精确地调节各光学系统部件之间的距离,使显微镜产

生清晰的物象。其组成包括:①镜座和镜臂;②镜筒;③物镜转换器;④载物台;⑤调焦装置(粗调节器和细调节器)。光学系统使显微镜最主要地部分,起分辨和放大目的物地作用。其组成包括:①目镜;②物镜;③集光器;④反光镜;⑤光源(自然光源和电光源)。

光学显微镜基本结构:

1.照明灯(Lamp)2.聚光器(Condenser)3.载物台和切片夹(Mechanical stage and specimenretainer)4.推进器(Mechanicalstage adjustment knob)5.物镜(Objectives)6.粗细螺旋(Course andfine focus knob)7.目镜(Oculars)8.照相机等接口(Connection to camera, etc.)2.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标本得到足够的照明由标本反射或折射出的光线经物镜进入使光轴与水平面倾 斜45 度的棱镜,在目镜的焦平面上,即在目镜的视场光阑处,成放大的侧光实像,该实像在经目镜的接目透镜放大成虚像,所以人们看到的实虚像。3.分辨力与数值孔径

显微镜的光学技术参数包括:数值孔径、分辨率、放大率、焦深、视场宽度、覆 盖差、工作距离等等。这些参数并不都是越高越好,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在使用时,应根据镜检的目的和实际情况来协调参数间的关系,但应以保证分辨率为准。1. 数值孔径

数值孔径(又称开口率numerical aperture 简写NA)是物镜和聚光镜的主要技术参数,是判断两者(尤其对物镜而言)性能高低的重要标志。其数值的大小,分别标刻在物镜和聚光镜的外壳上。数值孔径是光线投射到物镜上的最大开口角度一半的正弦,乘上标本与物镜间介质的折射率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如下:NA=nsinu/2 成正比,与焦点的距离成反比。显微镜观察时,若想增大NA 值,孔径角是无法增大的,唯一的办法是增大介质的折射率n 值。基于这一原理,就产生了水浸物镜和油浸物镜,因介质的折射率n 值大于1,NA 值就能大于1。2. 分辨率

显微镜的分辨率是指能被显微镜清晰区分的两个物点的最小间距。其计算公式 是σ = λ/NA 式中σ 为最小分辨距离;λ 为光线的波长;NA 为物镜的数值孔径。可见物镜的分辨率是由物镜的NA 值与照明光源的波长两个因素决定。NA 值越大,照明光线波长越短,则σ 值越小,分辨率就越高。要提高分辨率,即减小σ 值,可采取以下措施

(1)降低波长λ 值,使用短波长光源。(2)增大介质n 值以提高NA 值(NA=nsinu/2)。(3)增大孔径角u 值以提高NA 值。(4)增加明暗反差。3. 放大率和有效放大率

由于经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所以显微镜总的放大率应该是物镜放大率和目 镜放大率的乘积。显然,和放大镜相比,显微镜可以具有高得多的放大率,并且通过调换不同放大率的物镜和目镜,能够方便地改变显微镜的放大率。放大率也是显微镜的重要参数,但也不能盲目相信放大率越高越好。显微镜放大倍率的极限即有效放大倍率。分辨率和放大倍率是两个不同的但又互有联系的概念。当选用的物镜数值孔径不够大,即分辨率不够高时,显微镜不能分清物体的微细结构,此时即使过度地增大放大倍率,得到的也只能是一个轮廓虽大但细节不清的图像,称为无效放大倍率。反之如果分辨率已满足要求而放大倍率不足,则显微镜虽已具备分辨的能力,但因图像太小而仍然不能被人眼清晰视见。所以为了充分发挥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应使数值孔径与显微镜总放大倍率合理匹配。4.镜头的识别

低倍、高倍和油镜接物镜的识别方法,可直接读它上面刻的倍数,简便方法是低 倍镜较短,高倍镜较长,油镜更长且上面刻有黑圈。使用时一定要识别清楚,不可认错,否则在转换物镜时会碰压镜头,损坏物镜的危险。放大倍数越高的接物镜它的焦距越小,工作距离也越小,因此油镜观察时镜头和玻片极为接近,使用时应该注意。

三、实验方法

1.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作简单染色: 涂片→干燥→固定→染色→镜检

(1)涂片:在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然后取菌少许,洗入蒸馏水滴中,做成薄薄一层。

(2)干燥:细菌涂片一般应让他自然风干。有时为使它干得快些,可以把涂片小心在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烘干。

(3)固定:细菌涂片常用火焰固定法。即将涂片不快不慢地在火焰上通过2-3 次,菌体受热固着于玻片上。

(4)染色:细菌简单染色常用石炭酸复红或草酸铵结晶紫为染色剂。在已固定的涂片上加一大滴石炭酸复红染色液,使盖住整个涂抹面,静置染色1 分钟。(5)水洗:染色完毕用自来水把玻片上的染色液冲洗干净。

(6)镜检:将染色片晾干,或用吸水纸把多余的水吸去晾干,再用显微镜观察。2.用大肠杆菌(E.coli)和金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a aureus)作革兰氏染色: 染色方法的要点及原理:先用结晶紫染色,再加碘液固定,酒精处理后用番红复 染。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染色的具体步骤:涂片→固定→初染→媒染→脱色→复染→镜检(1)取菌按常法涂片、干燥、固定。(2)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 分钟。(3)充分水洗后加碘液处理1 分钟。

(4)水洗后酒精脱色15-20 秒。(用酒精连续滴洗,至不溶出颜色为止)。(5)水洗后加番红染色1 分钟。

(6)充分水洗,吸去余水后晾干,镜检。

四、作业

1.画出你在油镜下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并注明放大倍数? 2.在染色中,固定一步起何作用?酒精脱色一步为何是关键? 3.用油镜观察应注意哪些问题?滴加香柏油起什么作用? 4.油镜使用完后应如何处理?

实验二放线菌与霉菌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插片法和水浸片法观察放线菌和霉菌的方法。2.学习掌握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丝状菌体的技能。

二、实验内容

1.用插片法观察绘图放线菌的形态并注意“三丝”分化。将灭菌的盖玻片斜插在涂布放线菌孢子的培养基的平板上,一半露在外面,恒温培养后在培养基表面和盖玻片上部都有放线菌生长,小心取出盖玻片,放在干净的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

2.用水浸片法观察:青霉(Penicillium.sp)、曲霉(Aspergillus.sp)的形态和分生孢子。根霉(Rhigopus.sp)的假根和孢囊孢子。梨头霉(Absidia.sp)的接合孢子,木霉(Trichederma.sp)的形态,注意分枝形态。

霉菌菌丝一般可从培养体上直接调取,作成水浸片。具体方法:在清洁载玻片中央,加蒸馏水一滴,用解针挑取少量菌丝放入水滴中,这时两手各持针一支,将菌丝分开,不使缠结成团。挑开菌丝后,轻轻加上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观察。

三、作业

1.绘图、记录南昌链霉菌、青霉、木霉、曲霉和根霉的形态。2.绘图、记录梨头霉的接合孢子形态。3.用水浸片法观察丝状真菌应注意哪些事项?

实验三污水环境细菌运动性与原生动物、藻类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用悬滴法观察细菌运动性的方法和技术。2.学习掌握用水浸片法观察原生动物和藻类的形态。

二、实验内容

1.用悬滴法观察污水中细菌的运动性,注意运动方向。2.用水浸片法观察原生动物的形态、运动性并注意分类。(1)鞭毛虫类(Flagellata):绿眼虫、波豆虫(2)肉足虫类(Sarcoclina):变形虫、太阳虫

(3)纤毛虫(Ciliata):草虫、肾形虫、钟虫、豆形虫、漫游虫等 3.用水浸片法观察藻类的形态、种类并注意分类。(1)绿藻:空球藻属(Fudoria)珊藻属(Scendesmus)鼓藻属(Cosmarium)小球藻属(Chlorella)盘星藻属(Pediastrum)

(2)裸藻:眼虫藻属(Euglena)(3)硅藻:舟形藻属(Navicula)直链藻属(Melosira)平板藻属(Tabellaria)

三、作业

1.绘图记录细菌的运动方向,悬滴法观察应注意哪些事项? 2.绘图记录原生动物、藻类的形态、种类和名称。

实验四 微生物的大小测定与数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了解测微尺的结构,掌握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2.观察酵母菌的形态,掌握鉴别死活酵母菌的方法。

3.学习了解血球计数板的结构,掌握微生物数量测定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在低倍镜和高倍镜下求出目镜测微尺的校正值。(1)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圆形玻片,在玻片的中央刻有一小尺,它是在5 毫米内作50 等分刻制的,每一等份为0.1 毫米。另一规格是5 毫米作100 等分,每等分为0.05 毫米。镜台测微尺是刻在载玻片中央的小尺,它是在1 毫米内作100 等分刻成的,每等分10 微米。

(2)目镜测微尺校正的方法

将镜台测微尺上面的透镜片取下,把目镜测微尺放在光阑上,刻度朝下。把镜台 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用低倍物镜检视,使测微尺位于视野中央。注意区分视野内两把尺哪个是目镜测微尺,哪个是镜台测微尺。利用推进器或转动目镜使两尺的第一条线(0 线)互相重合,然后找出另一条重合线。如重合线较多选取距0 线最远的重合线。记下两条重合线之间两尺的刻度,依公式算出目镜测微尺的校正值。目镜测微尺校正值(每刻度微米数)= 两重叠刻度间镜台测微尺格数×10 两重叠刻度间目镜测微尺格数

2.用美兰水浸片法观察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c)的形态,注意出芽繁殖

和死活酵母菌的染色形态,并测量大小。3.用血球板计算黑曲霉孢子的数量。(1)血球计数板

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计总数的方法。因为计 数板载片和盖片间的容积一定,所以可以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内微生物总数。血球计数板是一只特制载玻片。载片上有两个方格网,每一方 格网共分九个大方格,其中间的一个大方格用来做微生物计数,所以又称为计数室。计数室的刻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每个大方格分成16 个中方格,每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25 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 个小方格,不论哪一种,一个大方格,都等分成(25×16 或16×25)400 个小方格。因为每个大方格边长为1 毫米,载片与盖片间距离为0.1 毫米,所以每个计数室(1 个大方格)体积为0.1 立方毫米。测出每个中方格菌数,就可以算出一个大方格的菌数,由此推算出1 毫升菌液内所含的菌数。一个大方格是16 个中方格时,应当数4 角4 个中方格(即100 个小方格)的菌数,一个大方格是25 个中方格时,除取4 角4 个中方格外,还要数中央一个中方格(即为80 个小方格)的菌数。计算公式如下: 16×25 计数板:

总菌数/ml= ×400×10000×稀释倍数=每个小方格内菌数×4×106×稀释倍数 25×16 计数板:

总菌数/ml= ×400×10000×稀释倍数=每小方格内菌数×4×106×稀释倍数(2)血球计数板计数方法

①视待测菌悬液浓度,加无菌水适当稀释,以每小格的菌数可数为度。②取洁净的血球计数板一块,在计数区上盖上一块盖玻片。

③将黑曲霉孢子悬液摇匀,用滴管吸取少许,从计数板中间平台两侧的沟槽内沿盖玻片的下边缘摘入一小滴(不宜过多),让菌悬液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充满计数区,勿使气泡产生,并用吸水纸吸去沟槽中流出的多余菌悬液。也可以将菌悬液直接滴加在计数区上,不要使计数区两边平台沾上菌悬液,以免加盖盖玻片后,造成计数区深度的升高。然后加盖盖玻片(勿使产生气泡)。

④静置片刻,将血球计数板置载物台上夹稳,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区后,再转换高倍镜观察并计数。由于生活细胞的折光率和水的折光率相近,观察时应减弱光照的强度。

⑤计数时若计数区是由16 个大方格组成,按对角线方位,数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4 个大方格(即100 小格)的菌数。如果是25 个大方格组成的计数区,除数上述四个大方格外,还需数中央l 个大方格的菌数(即80 个小格)。如菌体位于大方格的双线上,计数时则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以减少误差。

⑥测数完毕,取下盖玻片,用水将血球计数板冲洗干净,切勿用硬物洗刷或抹擦,以免损坏网格刻度。洗净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放入盒内保存。

三、作业

1.测量酵母菌的大小(高倍镜): 菌名 宽(目镜格数)长(目镜格数)平均

2.在不改变目镜和目尺,而改变物镜来测定同一酵母菌时,其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3.根据你的操作,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的误差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应如何尽量减少误差,力求准确?

实验五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培养基的制备原理与方法。2.学习掌握玻璃器皿的包扎与灭菌方法。

3.学习掌握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的原理与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玻璃器皿的包扎

(1)每4-5 人为一组包扎:直径9 厘米培养皿3 包,每包6 皿,1ml 吸管2 支,5ml吸管2 支,玻璃刮铲3 支。

(2)每一小组制备18×180mm 试管无菌水5 支,每支4.5ml 自来水,250ml 三角瓶带玻璃珠无菌水1 瓶,装自来水45ml,以上塞好棉塞包扎后待灭菌。2.培养基制备

(1)培养基是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代谢产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混合物。培养基的原材料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素和水。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和实验目的不同,培养基也有不同的种类和配制方法。(2)制备流程:称量→溶解→蒸煮→调pH→分装→包扎→灭菌(3)高氏一号培养基配方

可溶性淀粉 20g K2HPO4 0.5g KNO3 1g MgSO4.7H2O 0.5g NaCl 0.5g FeSO4 10mg 琼脂 20g 蒸馏水 1000ml PH 值 7.2—7.4(4)每小组制备高氏培养基250ml,分装15*150mm 试管8-10 支,余液分装250ml 三角瓶2 瓶,塞棉塞包扎待灭菌。(5)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 ①要严格按配方配制。②调pH 不要过头。

③干热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堆放过紧,注意温度的时间控制,70ºC 以下放物、取物。

④高压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过多,加热后排除冷空气,到时降压回零取物。3.消毒(disinfection)与灭菌(sterilization)消毒: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杀死微生物的营养体。灭菌: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物体上一切微生物。

(1)干热灭菌法:把待灭菌的物品均匀地放入烘箱中,升温至160ºC,恒温1 小时即可。此法适用于玻璃皿、金属用具等的灭菌。

(2)高压蒸汽灭菌法(一般121ºC,30min,适用培养基):把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可密闭的加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的,以大量蒸汽使其中压力升高。由于蒸汽压的上升,水的沸点也随之提高。在蒸汽压达到1.055 公斤/厘米2 时,加压蒸汽灭菌锅内的温度可达到121ºC。在这种情况下,微生物(包括芽孢)在15-20 分钟便会被杀死,而达到灭菌目的。如灭菌的对象是砂土、石蜡油等面积大、含菌多、传热差的物品,则应适当延长灭菌时间。

(3)间歇灭菌法:待灭菌的物品放在灭菌器或蒸笼里,每天蒸煮1 次,每次煮沸1h,连续3d 重复进行。在每两次蒸煮之间,将物品(指培养基)放在37ºC 恒温条件下培养过夜,这样可以使每次蒸煮后未杀死残留的芽孢萌发成营养体,以便下次蒸煮时杀灭。

(4)巴氏灭菌法:有些食物会因高温破坏营养成分或影响质量,如牛奶、酱油、啤酒等,所以只能用较低的温度来杀死其中的病原微生物,这样既保持食物的营养和风味,又进行了消毒,保证了食品卫生。该法一般在62ºC,30 分钟既可达到消毒目的。此法为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首创,故名为巴氏消毒法。4.棉塞的制作

三、作业

1.高氏一号培养基属于何种性质培养基?有沉淀吗?为什么?

2.高压蒸汽灭菌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实验六 环境微生物的分离与生理鉴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平板稀释法分离环境微生物的技术。2.学习掌握微生物生理生化鉴别的基本方法。3.学习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内容 1.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分离微生物是,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pH、氧气等要求的不同,供给 它们适宜的生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菌种生长,不利于其他菌 种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不需要的菌种。分离方法用稀释平板分离法,其最终目 的是要在培养基上出现欲分离微生物的单个菌落,同时还可以测定分离的微生物 的数量。

(1)方法:将土样随机称取10g,加入至装有90 ml 无菌水带玻璃珠的三角 瓶中,旋转震荡30min,作逐级分离,逐级稀释见下图,用无菌吸管吸取不同稀 释度菌悬液0.1ml 涂布平板。(2)稀释度选择:

①牛肉膏培养基:10 皿(稀释度10﹣4,10﹣5,10﹣6,三个重复,一个备用); ②高氏一号培养基:10 皿(稀释度10﹣3,10﹣4,10﹣5,三个重复,一个备用); ③真菌培养基:10 皿(稀释度10﹣3,10﹣4,10﹣5,三个重复,一个备用);

2.用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接种糖发酵培养基、石蕊牛乳培养基、蛋白 胨培养基和淀粉培养基作生理鉴别实验。(1)糖发酵试验

各种细菌由于具有不同的酶系统,致使它们能利用不同的底物,或虽然可 以利用相同的底物,却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因此可以利用各种生理生化反应 来鉴别细菌。糖发酵是最常用的生化反应,存在于大多数细菌中。不同的细菌 在糖的分解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细菌能分解某种糖并产生酸性物质(如 乳酸、丙酸、醋酸等)和气体(如二氧化碳、氢、甲烷等),而有些细菌只产生酸 不产生气体。例如大肠杆菌分解乳糖和葡萄糖产酸并产气,普通变形杆菌分解 葡萄糖产酸产气,但不能分解乳糖。酸的产生可利用指示剂来判断。在培养基 中加入溴甲酚紫(pH5.2 为黄色,pH6.8 为紫色),当发酵产酸时,使培养基由 紫色变为黄色。气体的产生可由发酵试管中倒置的德汉氏小管中有无气泡的出 现来验证。(2)石蕊牛乳试验

牛乳中通常含有蔗糖、乳糖、蛋白质、酪素等成分。微生物对牛乳的利用主 要是指乳糖及酪蛋白的分解利用。牛乳中常加入石蕊作酸碱指示剂和氧化还原指 示剂。微生物对牛乳的利用可分三种情况:①酸凝固作用:微生物发酵乳糖后产 生许多酸,使石蕊变红,同时酸度很高时,可使牛乳凝固。②凝乳酶凝固作用: 某些微生物能分泌凝乳酶,使牛乳中的酪蛋白凝固,这种凝固作用在中性环境中 发生,通常这类微生物还具有水解蛋白质的能力,从而会产生一些碱性物质,是 石蕊变蓝。③胨化作用:酪蛋白被水解变得清亮而透明,胨化作用可以在酸性或 碱性条件下进行,并且一般石蕊色素还原脱色。(3)产氨和产硫化氢试验

某些微生物具有脱氨酶,能使氨基酸在各种作用下脱去氨基而生成氨,氨的 产生可用红色石蕊试纸夹悬于培养试管的棉塞下检验,培养后试纸变蓝,即判为 产氨。

某些微生物能分解培养基中的含硫氨基酸生成硫化氢。可用醋酸铅试纸,接 种试验菌于培养液中,立即将试纸悬夹于棉塞下,纸条下端与液面接近,但不可 接触。如试纸变黑为正反应即产硫化氢。(4)淀粉水解试验

某些微生物具有淀粉酶,可以使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而另一些微生 物则没有这种特性。将试验菌在淀粉水解培养基的平板上划“+”接种。培养后打开皿盖,滴加碘液于培养基,轻轻旋转培养皿,使碘液铺满整个平板。因培养基内含淀粉,遇碘立即变兰,但如果供试菌能分解淀粉,则菌落周围淀粉已被水解,此时遇碘不变色,因而菌落外围出现无色透明圈。

三、培养基的配制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牛肉膏 3g 蛋白胨 5g NaCl 0.5g 琼脂 20g 蒸馏水 1000ml PH 值 7.2—7.4 2.高氏一号培养基 可溶性淀粉 20g K2HPO4 0.5g KNO3 1g MgSO4.7H2O 0.5g NaCl 0.5g FeSO4 10mg 琼脂 20g 蒸馏水 1000ml PH 值 7.2—7.4 使用时加1%重铬酸钾溶液0.5ml/250ml 培养基。3.马丁培养基 葡萄糖 10g 蛋白胨 5g KH2PO4 1g 琼脂 20g MgSO4.7H2O 0.5g 自然PH 值

蒸馏水 1000ml 煮溶后加1%孟加拉红3.3ml,搅匀。(8 磅即112℃灭 菌30min)4.糖发酵培养基 牛肉膏 3g 蛋白胨 5g 葡萄糖 5 g 水 1000 ml PH 值 7.2-7.4 加溴甲酚紫1.6%的酒精溶液1ml(8 磅即112℃灭菌30min)

溴甲酚紫1.6%酒精溶液的配制:称溴甲酚紫1.6g 溶于50ml 酒精(95%),再加 入蒸馏水50ml,用滤纸过滤后用三角瓶装,放冰箱备用。5.石蕊牛乳培养基

牛奶(1000g)→煮沸→离心(4500 转/分钟,5 分钟)→去脂→调PH 值 7.2→加入石蕊液使牛奶成兰色→分装15×150ml 试管→8 磅灭菌20 分钟。石蕊液配制:称2.5g 石蕊,加50ml 蒸馏水研磨,研磨石蕊时,先加少许蒸馏水 研磨,研磨过程中慢慢滴加蒸馏水,研磨到无颗粒为止,再进行抽滤。6.淀粉水解培养基 蛋白胨 10g NaCl 5g 牛肉膏 5 g 可溶性淀粉 5g 琼脂 20g 蒸馏水 1000 ml PH 值 7.2 7.产硫化氢培养基 蛋白胨 20g NaCl 5g 牛肉膏 2.5 g 柠檬酸铁铵 0.5g 硫代硫酸钠 0.5g 蒸馏水 1000 ml

三、作业

1.平板稀释分离环境微生物应注意哪些事项? 2.生理鉴别试验的原理与反应有哪些?

实验七 环境微生物分离与生理鉴定结果检查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识别。

2.学习掌握环境微生物生理鉴定结果分析的原理与方法。3.学习掌握微生物纯化培养接种的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内容

1.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识别

(1)细菌:菌落表面光滑或粗糙,边缘整齐或不规则,奶油状。

(2)放线菌:菌落表面呈绒状,粉状或绒毛状,有些产色素,有同心环,不易 调起。

(3)酵母菌:菌落大而厚,湿润粘稠,易调起,多数呈乳白色,少数红色。(4)霉菌:菌落大而疏松,呈绒毛状、絮状或蜘网状,有色素,比细菌大数倍 到几十倍。

2.土壤中细菌、放线菌、霉菌分离的结果统计 3.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检查 项目 E.coli B.subtilis CK 备注 糖发酵 产酸 产气 产酸 产气 石蕊牛乳 凝固 液化 凝固 液化 蛋白胨 产NH3 产H2S 产NH3 产H2S 产淀粉酶

4.菌落纯培养斜面接种

将分离到的放线菌单菌落,通过无菌操作技术移接到斜面培养基,30℃培养5-7 天。

实验八 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多管发酵法

一、实验目的

结合水净化工程中的细菌检验,掌握水环境监测中和给水水质检验中大肠杆菌群 数的测定方法,同时通过大肠杆菌群的测定,了解大肠杆菌群的生化特性。

二、原理

总大肠菌群可用多管发酵法或滤膜法检验。多管发酵法的原理是根据大肠菌群细 菌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以及具备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呈杆状等有关特性,通过初发酵试验、平板分离和复发酵试验等三个步骤进行实验求得水样中的总大肠菌群数。试验结果以最可能数(most probable number),简称MPN 表示。

三、仪器

高压蒸气灭菌器;恒温培养箱;冰箱;生物显微镜;载玻片;酒精灯;镍铬丝接 种棒;培养皿(直径100mm);试管(18×180mm);吸管(1、5、10mL);烧杯;锥形瓶;采样瓶等等。

四、培养基的制备:

1.乳糖蛋白胨培养液:将10g 蛋白胨、3g 牛肉膏、5g 乳糖和5g 氯化钠加热溶解于1000mL 蒸馏水中,调节溶液pH 为7.2—7.4,再加入1.6%溴甲酚紫乙醇溶液1mL,充分混匀,分装于试管中,于115℃高压灭菌器中灭菌20min,贮存于冷暗处备用。

2.三倍浓缩乳糖蛋白陈培养液:按上述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的制备方法配制。除蒸 馏水外,各组分用量增加至三倍。3.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

(1)贮备培养基的制备:于2000mL 烧杯中,先将20—30g 琼脂加到900mL 蒸 馏水中,加热溶解,然后加入3.5g 磷酸氢二钾及10g 蛋白胨,混匀,使其溶解,再用蒸馏水补充到1000mL,调节溶液pH 至7.2—7.4。趁热用脱脂棉或绒布过滤,再加10g 乳糖,混匀,定量分装于250 或500mL 锥形瓶内,置于高压灭菌器中,在115℃灭菌20min,贮存于冷暗处备用。

(2)平皿培养基的制备:将上法制备的贮备培养基加热融化。根据锥形瓶内培 养基的容量,用灭菌吸管按比例吸取一定量的5%碱性品红乙醇溶液(1000mL 培养基约加20mL5%碱性品红乙醇溶液),置于灭菌试管中;再按比例称取无水亚硫酸钠(1000mL 培养基约加5g 无水亚硫酸钠),置于另一灭菌空试管内,加灭菌水少许使其溶解,再置于沸水浴中煮沸10min(灭菌)。用灭菌吸管吸取已灭菌的亚硫酸钠溶液,滴加于碱性品红乙醇溶液内至深红色再退至淡红色为止(不宜加多)。将此混合液全部加入已融化的贮备培养基内,并充分混匀(防止产生气泡)。立即将此培养基适量(约15mL)倾入已灭菌的平皿内,待冷却凝固后,置于冰箱内备用,但保存时间不宜超过两周。如培养基已由淡红色变成深红色,则不能再用。

五、测定水源水总大肠菌群实验步骤

1、初发酵试验

于各装有5mL 三倍浓缩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的5 个试管中(内有倒管),分别加入 10mL 水样;于各装有10mL 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的5 个试管中(内有倒管),分别加入1mL 水样;再于各装有10mL 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的5 个试管中(内有倒管),分别加入1mL1: 10 稀释的水样。共计15 管,三个稀释度。将各管充分混匀,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24h。(2)平板分离:上述各发酵管经培养24h 后,将产酸、产气及只产酸的发酵管分别接种于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上,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24h,挑选符合下列特征的菌落。

2、平板分离

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上:紫红色,具有金属光泽的菌落;深红色,不带或略带金 属光泽的菌落;淡红色,中心色较深的菌落。取有上述特征的群落进行革兰氏染色:

①用已培养18—24h 的培养物涂片,涂层要薄。②将涂片在火焰上加温固定,待冷却后滴加结晶紫溶液,1min 后用水洗去。③滴加助染剂,1min 后用水洗去。④滴加脱色剂,摇动玻片,直至无紫色脱落为止(约20—30s),用水洗去。⑤滴加复染剂,1min 后用水洗去,晾干、镜检,呈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呈红色者为阴性菌。

3、复发酵试验

上述涂片镜检的菌落如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的杆菌,则挑选该菌落的另一部分接 种于装有普通浓度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的试管中(内有倒管),每管可接种分离自同一初发酵管(瓶)的最典型菌落1—3 个,然后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h,有产酸、产气者(不论倒管内气体多少皆作为产气论),即证实有大肠菌群存在。根据证实总大肠菌群存在的阳性管数,查后附表1“最可能数(MPN)表”,即求得每100mL 水样中存在的总大肠菌群数。我国目前系以1L 为报告单位,故MPN 值再乘以10,即为1L 水样中的总大肠菌群数。

例如,某水样接种10mL 的5 管均为阳性;接种1mL 的5 管中有2 管为阳性; 接种1:10 的水样1mL 的5 管均为阴性。从最可能数(MPN)表中查检验结果5-2-0,得知100mL 水样中的总大肠菌群数为49 个,故1L 水样中的总大肠菌群数为 49×10=490 个。对污染严重的地表水和废水,初发酵试验的接种水样应作1:

10、1:100、1:1000 或更高倍数的稀释,检验步骤同“水源水”检验方法。如果接种的水样量不是10mL、1mL 和0.1mL,而是较低或较高的三个浓度的水 样量,也可查表求得MPN 指数,再经下面公式换算成每100mL 的MPN 值。

六、思考题

1、你认为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关键在哪一步?为什么?

2、大肠菌群测定利用了它的哪些生化特性?

表1 最可能数(MPN)表

(接种5 份10mL 水样、5 份1mL 水样、5 份0.1mL 水样时,不同阳性及阴 性情况下100mL 水样中细菌数的最可能数和95%可信限值)

实验九

空气微生物检测(平皿落菌法)

实验目的和原理:用营养琼脂培养基培养细菌;用查氏琼脂培养基培养霉菌;用高氏淀粉琼脂培养基培养放线菌。通过实验了解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学习习近平皿落菌法检测空气微生物。

实验器材:高压蒸汽消毒锅,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玻璃皿,营养琼脂培养基,查氏琼脂培养基,高氏淀粉琼脂培养基。方法与步骤: 一.培养基制备

1.营养琼脂培养基:牛肉膏1.5g,蛋白胨5g,NaCl 2.5g,琼脂10g,加水至500ml,加热、搅拌至琼脂溶解,调pH7.2~7.4,121℃蒸汽灭菌20分钟。

2.查氏琼脂培养基:NaNO3 1g,KCl 0.25g,K2HPO4 0.5g,MgSO4 0.25g,FeSO4 0.005g,琼脂10g,蔗糖15g,加水500ml,加热、搅拌至琼脂溶解,115℃蒸汽灭菌20分钟。

3.高氏淀粉琼脂培养基:可溶性淀粉10g先用少量冷水调成糊状,在火上加热,然后加水及KNO30.5g,K2HPO4 0.25g NaCl 0.25g,MgSO4 0.25g,FeSO4 0.25g,琼脂10g,加热溶化,调pH7.0~ 7.2,补足水至500ml,121℃灭菌20分钟。二.每组15个平皿灭菌将营养琼脂培养基、查氏琼脂培养基、高氏淀粉琼脂培养基,三种培养基各倒5个平板,冷凝。

2.在一定面积房间或室外,按4角和中央5点,每种培养基每点放一个平板,打开盖,室内放置10分钟,室外放置3分钟后盖盖,营养琼脂培养基在37℃培养24h,查氏和高氏培养基在28℃培养48h。

3.培养结束,观察各种微生物的菌落形态,将微生物种类、菌落数和计算结果记录于下表:

三.计算:空气微生物数(个/m3)=5个皿平均菌落数×50000÷平皿底面积(cm2)÷暴露时间(min)

四.卫生标准:我国还无统一的空气卫生标准,室内一般以500~1000/m3作为参考指标。

地点

采样时间

细菌菌落

霉菌菌落

放线菌菌落

计算结果(个/m3)

细菌数量

霉菌数量

放线菌数量

实验九 菌种保藏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菌种保藏的基本原理。2.掌握常用的几种不同的菌种保藏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微生物个体微小、代谢旺盛、生长繁殖快,如果保存不妥容易发生变异和杂菌污染,甚至导致细胞死亡等现象。因此,保存好菌种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包括传代培养法、载体法、悬液法、冷冻法和真空干燥法

三、试剂与器材

1.材料大肠杆菌、青霉菌、放线菌

2.试剂液体石蜡、甘油、五氧化二磷、95%乙醇、10%盐酸、无水氯化钙、食盐、干冰

3.器材无菌吸管、无菌滴管、无菌培养皿;安额管、冻干管、40目与100目筛子、油纸、滤纸条(0.5X1.2cm)、干燥器、真泵器、真空泵、真空压力表、喷灯、L形五通管、冰箱、低温冰箱(—30℃)、超低温冰箱和液氮罐等。

四、实验内容

1.斜面保藏法 2.液体石蜡法 3.穿刺保藏法 4.砂土管保藏法

5.冷冻真空干燥保存法

五、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

1.清楚各种保藏方法的优缺点,针对不同要求选择适宜的保藏方法。2.熔封安瓶时防止封闭不严。3.液氮冻存操作应防止冻伤。

六、思考题

根据你自己的实验。谈谈1--2种菌种保藏方法的利弊?

下载环境微生物重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微生物重点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微生物总结

    微生物:一类分布广泛、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微小生物的总称。 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

    微生物总结

    第一章、绪论 巴斯得的贡献:1、彻底否定了“自生说”2、免疫学—预防接种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3、巴斯德消毒法 柯赫贡献:1、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2、发现了肺......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开放基金课题管理办法(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本着“开放、竞争、协作、创新”的原则,为了在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领域创......

    微生物复习总结

    11级食品质量与安全班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 荚膜芽胞细菌外膜Ames试验溶原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毒性噬菌体 L-型细菌Vi抗原血浆凝固酶内毒素卡介苗二相性真菌 肥达反应外裴反......

    微生物实验总结

    微生物实验总结 姓名:赵叶锋班级:食品科学113学号:2011013522 大三的第二学期块结束了,这个学期操作了四个微生物实验,以及一个自主设计性实验。通过前阶段对四个实验的操作和认......

    口腔微生物总结

    1. 口腔生态系:是指口轻微生物与口腔环境所组成的微小生态系统,包括生态区、微生物、生态因子等因素。 2. 生态区:是生态系统的空间层次,是生物体生存的环境区。(生态区→生境......

    微生物总结(合集5篇)

    观察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应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为宜。 L form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者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

    微生物总结题

    1、下列微生物中,不能在人工合成培养基上生长的是() A、细菌B、放线菌C、病毒D、酵母菌 2、自然界中微生物数量最多的地方是() A、田野上空的空气B、河流C、土壤D、海洋 3、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