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总结 13-15(★)

时间:2019-05-12 13:4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生物总结 13-1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微生物总结 13-15》。

第一篇:微生物总结 13-15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

一.选择题

1.厌氧芽胞梭菌能耐受恶劣环境条件是因为有(D)

A.菌毛 B.鞭毛 C.荚膜 D.芽胞 E.内毒素

2.厌氧芽胞梭菌在自然界中存在特点是(C)

A.释放毒素量少于动物体内 B.产生多种侵袭性酶 C.以芽胞形式存在

D.以具有感染性的繁殖体形式存在 E.致病性强

3.无芽胞厌氧菌的特点是(D)A.形态特征有鉴别意义 B.只能用抗酸染色 C.主要引起外源性感染

D.在肠道内数量是大肠埃希菌的1000倍 E.菌体内形成异染颗粒 4.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引起(A)

A.无芽胞厌氧菌感染 B.厌氧芽胞杆菌感染 C,结核杆菌感染 D.链球菌感染 E.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5.厌氧芽胞梭菌与无芽胞厌氧菌具有的共性是(B)

A.形态染色性 B.专性厌氧 C.在人体内的分布 D.致病性 E.对人体的危害

6.目前所知毒性最强的毒素是(B)

A.破伤风痉挛毒素 B.肉毒毒素 C.卵磷脂酶 D.炭疽毒素 E.鼠疫毒素

7.破伤风痉挛毒素毒性极强,仅次于(C)

A.金葡菌TSST-1 B.霍乱肠毒素 C.肉毒毒素 D.白喉毒素 E.溶血毒素

8.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重要条件为(C)

A.细菌芽胞污染伤口 B.菌群失调 C.伤口的厌氧微环境 D.细菌繁殖体污染伤口 E.机体免疫力低下

9.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破伤风,其目的是(D)A.抑制破伤风梭菌生长 B.阻止细菌产生毒素

C.中和结合在神经细胞上的外毒素 D.中和游离于神经细胞外的外毒素 E.中和进入血液中的外毒素 10.紧急预防破伤风最好注射(B)

A.破伤风类毒素 B.破伤风抗毒素 C.丙种球蛋白 D.抗生素 E.破伤风死菌苗

11.产气荚膜梭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其中最重要的是(A)

A.α毒素 B.β毒素 C.ε毒素 D.κ毒素 E.ι毒素

12.对于破伤风痉挛毒素的特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E)

A.属神经毒素 B.化学性质为蛋白质

C.该毒素可被肠道蛋白酶所破坏 D.是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

E.该毒素毒性最强,对人致死量小于0.1µg 13.属于破伤风梭菌形态染色方面的特性是(D)

A.有荚膜 B.无鞭毛

C.菌体呈竹节状排列 D.菌体呈鼓槌状

E.芽胞正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 14.破伤风梭菌培养后的菌落特点为B(B)

A.形成花菜样菌落

B.血平板上形成薄膜状爬行生长物 C.形成脐状菌落 D.血平板上无溶血环

E.血平板上菌落周围有双层溶血环 15.注射TAT的目的是(C)

A.对易感人群进行常规预防 B.杀灭伤口中繁殖的破伤风梭菌 C.对可疑破伤风患者治疗及紧急预防 D.主要用于儿童的预防接种 E.中和与神经细胞结合的毒素 16.以神经外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

A.肉毒毒素 B.产气荚膜梭菌 C.链球菌 D.霍乱弧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17.气性坏疽的典型症状之一是组织气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B)

A.细菌产生透明质酸酶 B.细菌能分解多种糖类 C.细菌产生卵磷脂酶 D.细菌产生细胞毒素 E.细菌产生肉毒毒素

18.对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极有价值的快速诊断方法是(A)

A.从深部创口取材直接涂片镜检 B.取坏死组织做动物试验 C.取坏死组织进行分离培养 D.取标本做“汹涌发酵”试验 E.以上都不是

19.下列细菌在牛奶培养基上培养时能产生“汹涌发酵”现象的是(B)

A.破伤风梭菌 B.产气荚膜梭菌 C.肉毒梭菌 D.大肠杆菌 E.霍乱弧菌

20.血平板上能形成双溶血环的细菌为(D)

A.肉毒梭菌 B.炭疽杆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产气荚膜梭菌 E.破伤风梭菌

21.产气荚膜梭菌的培养特点是(C)

A.血平板上无溶血环 B.分离培养用SS培养基

C.牛奶培养基中产生“汹涌发酵”现象 D.培养基中要加入胆盐

E.在TCBS培养基上因分解蔗糖呈黄色菌落 22.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C)

A.炭疽病 B.假膜性肠炎 C.食物中毒

D.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E.破伤风

23.Nagler反应原理是因为产气荚膜梭菌(D)

A.分解乳糖产酸产气 B.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 C.能液化明胶 D.分解卵黄中卵磷脂 E.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生H2S

24.能引起食物中毒,但很少有胃肠炎症状的细菌是(A)

A.肉毒梭菌 B.产气荚膜梭菌 C.肠炎沙门菌 D.副溶血性弧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25.肉毒毒素的特点是(C)

A.可完全被肠道蛋白酶水解 B.可致组织大块坏死

C.进入小肠后解离,被吸收进入血循环 D.引起骨骼肌强直性收缩 E.该毒素具耐热性 26.肉毒梭菌的芽胞特点是(B)

A.椭圆形,位于菌体顶端 B.椭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 C.正圆形,位于菌体顶端 D.正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 E.椭圆形,小于菌体

27.肉毒毒素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机理是由于(A)

A.阻碍乙酰胆碱的释放 B.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的释放 C.抑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D.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E.直接导致细胞变性坏死 28.气性坏疽发病多见于(B)A.节肢动物叮咬 B.战伤

C.食用污染食物 D.吸入污染的空气 E.平时的工伤、车祸 29.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于(C)

A.肠粘膜上皮细胞 B.红细胞 C.神经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白细胞

30.肉毒毒素作用的主要部位是(E)

A.肠上皮细胞 B.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C.脑神经细胞 D.胃粘膜细胞 E.外周胆碱能神经

二、填空题

1.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将厌氧性细分为两大类:即___厌氧芽胞梭菌属__________和______无芽胞厌氧菌__________。

2.在特殊结构方面,厌氧芽胞梭菌属中除产气荚膜梭菌等极少数例外,均有__无芽胞厌氧菌______,无___荚膜__________。

3.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重要条件是伤口形成______厌氧微环境______,其主要致病物质为_________破伤风痉挛毒素___。

4.破伤风感染应给予注射_破伤风抗毒素___________中和游离的毒素及大剂量______抗生素_______杀伤繁殖体。

5.破伤风痉挛毒素使神经系统中毒的主要机制可归纳为四步:_.与神经系统的结合__________、_;内在化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膜的转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质溶胶中作用靶的改变________。

6.目前我国采用的百白破三联疫苗是由____百日咳疫苗______、__百日咳疫苗________、___百日咳疫苗______三种成分。

7.产气荚膜梭菌在血平皿上形成双层_______溶血环,在牛奶培养基中出现___汹涌发酵_______现象。

8.产气荚膜梭菌感染途径多见于__战伤______,并引起气性坏疽。

9.肉毒梭菌主要通过___食入被污染的食品

__________感染,引起以___神经末梢麻痹_________为主要症状的肉毒中毒。

10.在人体正常菌群中__.厌氧菌________占有绝

对优势,是其它___非厌氧性_____细菌的10~1000倍。

11.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重要条件有_____寄居部位的改变_____、_宿主免疫力下降_________、_____菌群失调____、_____局部形成厌氧微环境_________。

12.证实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关键步骤为_____分离培养与鉴定 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

1.厌氧性细菌:是一群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可分为两大类即厌氧芽胞梭菌属和无芽胞厌氧菌

2.Nagler反应:产气荚膜梭菌在卵黄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浊圈,若在培养基中加入α毒素的抗血清,则不出现浑浊,此为该菌特点之一。3.“汹涌发酵”现象产气荚膜梭菌在牛奶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其中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H2和CO2),可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将液面封固的凡士林层上推,甚至冲走试管口棉塞,气势汹涌,称为汹涌发酵现象。

4.TAT:破伤风抗毒素。目前所用的TAT是用破伤风类毒素多次免疫马所获得的马血清纯化制剂,可中和破伤风痉挛毒素,用于破伤风感染的治疗与紧急预防(注射前需皮试)

四、问答题

1.简述破伤风梭菌的感染条件、主要致病物质及防治原则。

破伤风感染的重要条件是伤口形成厌氧微环境;伤口深而窄,有异物、泥土、血凝块、坏死组织等堵塞伤口,局部组织缺血,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均易造成厌氧微环境。破伤风梭菌致病的主要物质是破伤风痉挛毒素。防治原则包括三方面:一要正确处理伤口及清创扩创;二要进行特异性预防,一般以注射类毒素主动免疫为主,以注射TAT作紧急预防;三要治疗,包括使用特异性抗毒素及抗生素。

2.简述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机理

破伤风梭菌感染后,在厌氧条件下,在局部繁殖并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毒素通过外周神经末梢沿神经沿神经轴突逆行向上,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从而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的释放,使肌肉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失调,造成麻痹性痉挛。3.简述肉毒毒素的致病机理

肉毒梭菌在厌氧条件下能产生毒性极强的肉毒毒素,主要随污染的食品入消化道,被降解吸收经血液和淋巴液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神经肌接头处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弛缓性麻痹。

4.请列举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

①内源性感染,多呈慢性过程;②无特定病型;③分泌物或脓液粘稠,有恶臭,有时有气体;④分泌物直接涂片可见细菌,但普通培养法无细菌生长;⑤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长期无效。

总结人:吴彪、马昕、孔晓瑞

第十四章

分支杆菌属

一.选择题

1.分枝杆菌属最主要的特点是

A.无特殊结构 B.能分枝生长 C.一般不易着色 D.胞壁含大量脂质 E.不产生内外毒素

2.下列细菌中生长速度最慢的是

A.大肠杆菌 B.霍乱弧菌 C.结核分枝杆菌 D.乙型链球菌 E.脑膜炎球菌

3.结核分枝杆菌常用的培养基是

A.罗氏培养基 B.庖肉培养基 C.巧克力平板

D.吕氏血清斜面培养基 E. SS培养基

4.关于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专性需氧

B.抗酸染色阳性

C.培养的菌落呈颗粒、结节状 D.耐酸碱性强 E.耐盐性强

5.与结核杆菌抗酸性有关的成分是

A.分枝菌酸 B.磷脂 C.蜡脂D D.索状因子 E.结核菌素

6.区别结核分枝杆菌与非结核分枝杆菌有重要意义的试验是A.乳糖发酵试验 B.锡克试验 C.热触酶试验 D.结核菌素试验 E.毒力鉴定试验

7.卡介苗的制备是利用结核杆菌的哪种变异?

A.形态 B.菌落 C.耐药性 D.抗原性 E.毒力

8.病后获得感染免疫的细菌为

A.霍乱弧菌 B.结核杆菌 C.破伤风梭菌 D.白喉杆菌 E.痢疾杆菌 9.卡介苗的性质属于

A.死菌苗 B.类毒素 C.抗毒素 D.抗生素 E.减毒活疫苗

10.结核杆菌所致疾病最常见的是

A.肺结核 B.淋巴结核 C.肾结核 D.肠结核 E.结核性胸膜炎

11.不是通过内毒素或外毒素为致病物质的细菌是

A.白喉杆菌 B.伤寒杆菌 C.结核分枝杆菌

D.霍乱弧菌 E.产气荚膜梭菌

12.下列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以体液免疫为主 B.属于感染免疫 C.体液和细胞免疫并重 D.不能通过人工主动免疫获得 E.细胞免疫与Ⅰ型超敏反应同时建立 13.卡介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

A.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 B.成年人 C.严重结核病人

D.新生儿和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 E.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14.能从痰液中检出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细菌是

A.表皮葡萄球菌 B.结核分枝杆菌 C.白喉杆菌 D.脑膜炎奈氏菌 E.脆弱类杆菌

15.下列哪组细菌均属于胞内寄生菌?

A.伤寒杆菌、痢疾杆菌 B.伤寒杆菌、结核杆菌 C.破伤风梭菌、结核杆菌 D.炭疽杆菌、结核杆菌 E.霍乱弧菌、白喉杆菌

16.鉴别非结核分枝杆菌有无致病性的试验是

A.热触酶试验 B.乳糖发酵试验 C.抗煮沸试验 D.乳化试验 E.触酶试验

17.结核杆菌胞壁中脂质含量高与下列特性无关的是A.免疫性 B.致病性 C.生长特性 D.抵抗力 E.染色性

18.下列关于结核杆菌形态染色方面的特点,错误的是

A.细长略弯的杆菌 B.菌体外有荚膜 C.一般染色不易着色 D.一般用抗酸染色法

E.Albert染色后可见异染颗粒

19.结核杆菌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不正确的是

A.标本直接涂片镜检 B.血清学试验测抗体 C.动物试验 D.分离培养鉴定

E. PCR技术鉴定结核杆菌的DNA 20.目前麻风病的微生物学诊断主要依靠

A.在鼻粘膜或皮损处取材,用抗酸性染色后检查

B.麻风菌素试验

C.测血清中麻风杆菌特异性抗体 D.分离培养 E.动物试验

二、填空题

1.分枝杆菌属细菌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主

要是_________,这和其______、生长特性、致病性、______等密切相关。

2.分枝杆菌种类较多,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类。

3.结核杆菌的致病物质与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关。

4.结核的免疫属于________,又称_________。5.特异性预防结核病可对新生儿接种______________。

6.根据菌落色素和生长速度将非结核分枝杆菌分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4组。

7.根据麻风病人机体的免疫状态、病理变化和临

床表现可将大多数患者临床病理表现分为_________型麻风和____________型麻风。三.名词解释

1.感染免疫2.结核菌素试验3.麻风细胞4.抗酸杆菌 四.问答题

1.简述结核杆菌的生物学性状。2.简述结核杆菌的免疫性

3.试述结核分枝杆菌脂质成分在致病中的作用 4.试述结核菌素实验原理及结果判断和意义?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D

2.C

3.A

4.E

6.C

7.E

8.B

9.E

10.A

12.B

5.A

11.C

13.D

14.B

15.B

16.C

硫酸脑苷脂可抑制吞噬细胞中吞噬体与溶酶体的17.A

18.E

19.B

20.A

二、填空题

融合,使结核杆菌在吞噬细胞中长期存活。

1.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

分枝菌酸

染色性

抵抗力 2.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

非结核分枝杆菌

麻风分枝杆菌

总结人:李星城、马永壮、宋文斌

3.荚膜

脂质

蛋白质 4.感染免疫

有菌免疫 5.卡介苗

6.光产色菌

暗产色菌

不产色菌

迅速生长菌 7.瘤

结核样

三、名词解释

1.即有菌免疫,只有当结核分枝杆菌或其组分存在于体内时才有免疫力;一旦体内的结核杆菌或其组分全部消失,免疫也随之不存在。

2.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引起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 3.麻风分枝杆菌是一种典型胞内菌,病人渗出物标本涂片可见大量麻风分枝杆菌存在于细胞内,细胞胞浆呈泡沫状。

4.分枝杆菌属细菌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其使得一般染色不易着色,但可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而着色,着色后又能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故称为抗酸杆菌。

四、问答题

1.①形态与染色:细长略带弯曲的杆菌,有荚膜,经抗酸染色后菌体呈红色;②培养特性:专性需氧,营养要求特殊,在罗氏培养基上生长缓慢,2~4周可出现花菜状菌落;③生化反应,热触酶试验阴性用以区别于非结核分枝杆菌;④抵抗力:对酸碱、干燥、孔雀绿等抵抗力较强,对湿热、酒精、紫外线和某些抗结核药敏感;⑤变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易发生毒力、耐药性等变异。

2.结核分枝杆菌是胞内感染菌,其免疫主要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结核的免疫属于感染免疫,即有菌免疫,只有当结核分枝杆菌或其组分存在于体内时才有免疫,一旦体内的结核杆菌或其组分全部消失,免疫也随之不存在。结核杆菌所产生的免疫性与导致机体超敏反应是同时发生的。3.结核杆菌脂质与其致病性密切有关:磷脂,能促使单核细胞增生,引起结核结节形成和干酪样坏死;索状因子,与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密切相关,能抑制白细胞游走和引起慢性肉芽肿;蜡脂D,具有佐剂作用,可激发机体对结核菌素产生超敏反应;

第十六章

动物源性细菌

一、选择题

1.母畜感染后可引起流产的病原体为

A.炭疽杆菌 B.布氏杆菌 C.鼠疫杆菌 D.痢疾杆菌 E.白喉杆菌

2.食入未经消毒的羊奶,最有可能患的病是

A.霍乱 B.肉毒中毒 C.波浪热 D.结核 E.霍乱

3.菌体呈卵圆形,两端浓染的G— 菌是

A.炭疽杆菌 B.白喉杆菌 C.结核杆菌 D.鼠疫杆菌 E.肺炎球菌

4.在正常情况下,有毒株细菌形成R型菌落的是A.大肠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布氏杆菌 D.伤寒杆菌 E.鼠疫杆菌

5.鼠疫杆菌传播媒介是:

A.鼠蚤 B.鼠虱 C.恙螨 D.蜱 E.蚊

6.下列细菌中属于需氧芽胞杆菌的是:

A.破伤风梭菌 B.炭疽杆菌 C.产气荚膜梭菌

D.艰难梭菌 E.鼠疫杆菌

7.青霉素串珠试验阳性的细菌为:

A.产气荚膜梭菌 B.破伤风梭菌 C.炭疽杆菌 D.白喉杆菌 E.链球菌

8.下列属于动物源性的细菌有:

A.霍乱弧菌 B.炭疽杆菌 C.伤寒杆菌 D.白喉杆菌 E.破伤风梭菌

9.在我国流行占绝对优势的布鲁菌病的病原体是:

A.羊布氏杆菌 B.牛布氏杆菌 C.猪布氏杆菌 D.犬布氏杆菌 E.鼠布氏杆菌

10.布氏杆菌感染人体后,使患者的热型呈波浪式是由于:

A.细菌进入血液 B.外毒素的反复释放 C.反复形成菌血症 D.细菌的潜伏感染 E.细菌被巨噬细胞吞噬

11.引起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是:

A.霍乱弧菌 B.痢疾杆菌 C.结核杆菌 D.鼠疫杆菌 E.白喉杆菌

12.鼠疫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是:

A.37~42℃ B.35~37℃ C.32~35℃ D.27~30℃ E.20~25℃

13.鼠疫杆菌的培养特性与一般病原菌比较,最突出的是:

A.营养要求不高 B.兼性厌氧

C.普通培养能生长 D.最适生长温度27~30℃ E.生长缓慢

14.鼠疫特异性的预防措施是:

A.接种鼠疫杆菌类毒素 B.接种鼠疫杆菌抗毒素 C.接种鼠疫减毒活菌苗 D.灭鼠

E.早期应用抗生素

15.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是

A.葡萄球菌 B.炭疽杆菌 C.鼠疫杆菌 D.布氏杆菌 E.白喉杆菌

16.可形成荚膜的需氧芽胞杆菌是:

A.炭疽杆菌 B.蜡样芽胞杆菌 C.枯草芽胞杆菌 D.多粘芽胞杆菌 E.嗜热脂肪芽胞杆菌

17.炭疽毒素的毒性作用主要是直接损伤:

A.红细胞 B.白细胞 C.巨噬细胞 D.淋巴细胞 E.微血管内皮细胞

18.炭疽杆菌主要引起哪种动物疾病?

A.啮齿动物 B.肉食动物 C.节肢动物 D.草食动物 E.以上都不是

19.鼠疫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采取的标本不合适的为:

A.淋巴穿刺液 B.病人痰液 C.病人粪便 D.血液

E.尸体肝、脾等组织 20.人类最常见的炭疽病是:

A.肺炭疽 B.肠炭疽 C.皮肤炭疽 D.败血症 E.脑膜炎

二、填空题

1.布氏杆菌是一类革兰氏染色______短小杆菌,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_______布氏杆菌。2.布氏杆菌主要致病物质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增强了该菌的侵袭力。

3.鼠疫在临床上常见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炭疽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__________和

用,炭疽毒素是主要致病物质,可直接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所致疾病有皮肤炭疽、肠炭疽和肺炭疽,极少数并发败血症、脑膜炎,临床以皮肤炭疽最多见。

2.预防重点应放在家畜感染的防治和牧场的卫生防护上;发现病畜应严格隔离或处死深埋;特异性预防是对人类和易感家畜接种炭疽减毒活疫苗;治疗以青霉素首选,也可用其它广谱抗生素。

总结人:唐仲鹏、____________;引起的疾病以________最为多见。

三、名词解释 1.动物源性细菌 2.串珠试验

四、问答题

1.简述炭疽杆菌感染人体的途径及其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2.简述炭疽杆菌的防治原则。3.简述引起人畜共患的细菌病。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B

2.C

3.D

4.E 5.A

6.B 7.C

8.B

9.A

10.C 11.D

12.D

13.D

14.C 15.B

16.A

17.E

18.D 19.C

20.C

二、填空题 1.阴性

羊 2.内毒素

荚膜

侵袭酶 3.腺型

肺型

败血症型 4.荚膜

炭疽毒素

皮肤炭疽

三、名词解释 1.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即由一种病原菌同时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某些传染病,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动物作为传染源,人类通过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污染物及媒介动物叮咬等途径感染而致病,这些细菌统称为动物源性细菌。2.炭疽杆菌在含微量青霉素的培养基上,链杆菌排列的细菌形态发生变异,变成大而均匀呈链状的串珠状,对该菌有鉴别意义。

四、问答题 1.感染途径有皮肤小伤口、呼吸道和消化道等;致病物质有荚膜和炭疽毒素,荚膜具有抗吞噬作赵义勇、葛世豪、李嘉

第15章嗜血杆菌属

选择题:

1.关于嗜血杆菌属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B)

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可呈多形态性

B.有鞭毛,无芽胞

C.营养要求较高,在人工培养时需新鲜血液才能生长

D.对人致病的主要有流感嗜血杆菌、杜克嗜血杆菌等

2.可出现“卫星现象”的细菌是:(B)

A.布鲁氏菌

B.流感杆菌

C.链球菌

D.鼠疫杆菌

E.淋球菌

3.流感杆菌不产生的致病物质是:(A)A.外毒素 B.内毒素 C.菌毛

D.荚膜 E.Ig蛋白酶

4.流感杆菌的分离鉴定不包括:

(E)

A.菌落形态

B.生化反应

C.卫星现象

D.荚膜肿胀试验

E.动物毒力试验

5.流感杆菌可引起的疾病中不包

括:(E)

A.脑膜炎

B.鼻咽炎

C.慢性支气管炎

D.中耳炎

E.流行性感冒 6.嗜血杆菌属人工培养时需加新鲜血液才能生长,因为血液中含有:(CD)A.蛋白质 B.呼吸酶 C.X因子 D.V因子 E.氨基酸

7.对人致病的主要嗜血杆菌是:(ABC)A.流感嗜血杆菌 B.埃及嗜血杆菌 C.杜克嗜血杆菌 D.副流感嗜血杆菌 E.溶血性嗜血杆菌

8.流感杆菌的特点包括:(CDE)

A.革兰阳性杆菌 B.鞭毛及芽胞

C.生长需要X因子和V因子 D.有荚膜强毒株,常引起原发性急性化脓性感染

E.无荚膜弱毒株,常引起呼吸道继发感染

9.关于流感杆菌的致病性哪些是正确的:(ABCDE)

A.致病物质有荚膜、菌毛及内毒素等

B.可引起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 C.原发感染多为有荚膜的b型菌株引起

D.继发感染多为无荚膜菌株引起 E.感染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者 10.流感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包括:(ABCD)A.荚膜 B.菌毛 C.内毒素 D.Ig蛋白酶 E.外毒素 二,天空题

1.流感嗜血杆菌广泛存在于正常人的(上呼吸道),为革兰染色(格兰阴性小杆菌). 2.培养流感嗜血杆菌必须在培养基中加入(新鲜血液),以提供(V)因子和(X)因子. 3.流感嗜血杆菌的培养常用(巧克力)平板. 三,名词解释 卫星现象:

流感嗜血杆菌生长时需V因子和X因子,将其流感杆菌分区划线在巧克力平板或血平板上,然后点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因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合成V因子,置于37℃,培养18h-24h后观察菌落特点,凡是靠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感杆菌生长得较好,形成菌落较大;而远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越远的流感杆菌菌落越小,此现象称为卫星现象。这有助于对流感嗜血杆菌的鉴定. 问答题:

1.试比较流感嗜血杆菌与百日咳杆菌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的异

同?

答:(1)百日咳杆菌和流感杆菌在形态结构、染色性、培养和致病性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如都是革兰阴性小杆菌,无鞭毛和芽孢营养要求高;强毒株都有菌毛和荚膜和内毒素。

(2)两者不同点主要有:①培养所需营养物质不同:流感杆菌需新鲜血液提供X因子和V因子培养基为加热后的血平板,谓之“巧克力色平板” ;百日咳杆菌需甘油、马铃薯和血液配置的鲍-金(B­G)培养基。②致病物质:百日咳杆菌除荚膜、菌毛和内毒素外,还可产生外毒素。③感染类型和所致疾病:无荚膜的流感杆菌是条件致病菌,主要引起内源性感染、继发感染;有荚膜的强毒株引起外源性原发感染,并可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因此感染部位并不限于呼吸道。百日咳杆菌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致病菌,主要通过飞沫感染呼吸道,以外毒素损伤呼吸道纤毛细胞引起痉挛性阵咳。百日咳杆菌不入血,因此不引起败血症。

2.流感嗜血杆菌所致感染有何特点?

答: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特点是:(1)该菌在人群的携带率高,达到50%;(2)所致疾病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感染两类:原发性感染多为有荚膜的b型菌株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如脑膜炎、鼻咽炎等,属于外源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常继发于流感、麻疹、百日咳等疾病,大多由无荚膜的菌株引起,属于内源性感染。(3)机体对该菌的免疫力以体液免疫为主,但是免疫力不持久。

总结人:凯赛尔江、热孜亚罕

第二篇:微生物总结

微生物:一类分布广泛、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微小生物的总称。

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控制某些特定的生物学性状,不是细菌生长所必需。

荚膜:是细菌合成分泌的包绕于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界限清晰性质稳定结合牢固。培养基:由人工方法经灭菌后制成,专供微生物生长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一般pH为7.2-7.6。

兼性厌氧菌:兼有需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无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中,经过十八到24小时培养后,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红细胞吸附:流感病毒等感染细胞后,由于细胞膜上出现了血凝素(HA),具有吸附脊椎动物红细胞的能力,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吸附。抗毒素:通常是用细菌类毒素给马多次注射后,取其免疫血清提取免疫球蛋白精制而成抗生素:微生物来源的抗菌药物,以及人工化学修饰或半合成的衍生物

无菌:就是指没有活菌的意思。

1:细胞壁结构、化学组成及功能?答:化学组成:G+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②磷壁酸:粘附功能,与致病性有关;抗原性很强③其他成分:如A群链球菌的M蛋白G-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②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脂类A(毒性成分,无种属特异性);核心多糖;特异多糖。功能:①维持细菌固有形态②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③物质交换④决定菌体的抗原性。2:G-菌与G+菌细胞壁的异同点及其意义?答: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

11:与医学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答:① 毒素与侵袭性酶:外毒素和内毒素②热原质: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耐高温,250℃干烤破坏。③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④维生素:如VitK、B族维生素。⑤色素:脂溶性和水溶性色素。⑥细菌素:无治疗应用价值。13: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答:多数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呈杆状(植物病毒)、丝状(初分离的流感病毒)、弹状(狂犬病毒)、砖块状(如痘类病毒)和蝌蚪状(噬菌体)。病毒的核心和衣壳,二者构成核衣壳,病毒包膜和其他辅助结构。化学组成:核心:主要为核酸,化学组成为DNA或RNA。衣壳:包绕在核心外面的一层蛋白质,由许多蛋白质亚单位(壳粒)组成。包膜:化学组成: 脂质蛋白质糖类。

答: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多细胞真菌

结构:菌丝和孢子,菌丝:分为营养菌丝、气中菌丝、生殖菌丝;孢子:是真菌的繁殖体。结构:细胞壁外成分;细胞壁;隔膜;其他结构。

25:真菌培养特性。答:最常用的培养:沙保弱培养基。温度:多数都在22 ~ 28oC,但深部感染真菌最适温度为37oC,pH4.0 ~ 6.0病原菌通常生长缓慢,1~4周。

26:真菌繁殖方式。答:①无性生殖:①由菌丝断裂形成新个体②细胞直接分裂产生子细胞③产生芽生孢子④产生孢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②有性生殖:指经过两性细胞配合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27:真菌抵抗力答:①对干燥、阳光、紫外线及常用消毒剂有强抵抗力②不耐热,菌丝与孢子60℃ 1小时均可杀死③2﹪石炭酸、10%甲醛、0.1%升汞、2.5%碘酊敏感④抗真菌药物:菌集团。

纯培养基:挑取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培养基中,生长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

毒性噬菌体:在宿主菌细胞内噬菌体增殖产生子代噬菌体,宿主菌被裂解,形成溶菌性周期。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成为前噬菌体,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到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变成溶原性细菌,形成溶原性周期。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转座子:细菌基因组中的一段DNA序列,可以在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伴随转座子的移动,会出现插入突变。基因转移: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受体菌的过程为基因转移。

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称为重组,重组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性状。转化: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质粒或染色体等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

接合: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转导: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菌的DNA片段转移到受菌体内使受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溶原性转换:某些前噬菌体可导致细菌基因型和性状发生改变,例如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毒素的机理,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其基因可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使宿主菌获得噬菌体基因赋予的新的性状,称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融合的过程。融合后的染色体之间发生重组。病毒的自我复制:以病毒核酸为模板,经过复杂的生化过程,复制子代病毒的核酸并通过转录翻译产生病毒蛋白质,装配成熟后释放到细胞外,这种增殖方式称为病毒的自我复制。顿挫感染:被病毒侵入的细胞如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必需成分,则病毒不能合成本身成分,或能合成但不能组装和释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非容纳细胞与容纳细胞

缺陷病毒: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正常增殖,不能复制出完整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此病毒即缺陷病毒。缺陷病毒+辅助病毒完成复制

干扰现象:当两种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发生一种病毒的增殖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某些病毒感染细胞时不出现CPE或其他易于测出的变化(如HAd),但能干扰其后感染的另一病毒的增殖,从而阻抑后者所特有的CPE 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眼结膜,口腔、鼻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粘膜中的不同种类和数量及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正常微生物群通称为正常菌群

细菌群体: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材料表面后,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共同组成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机会性感染:由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

毒力: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侵袭素:某些细菌的基因编码一些具有侵袭功能的蛋白多肽,促进该病原菌向邻近组织扩散甚至介导进入邻近黏膜上皮细胞内。

包涵体:细胞浆或细胞核内出现光镜下可见的斑块状结构

G+ 菌: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维立体②磷壁酸:重要表面抗原,与粘附致病有关,加强稳定细胞壁G-菌: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组成二维结构, ②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组成)功能:屏障结构LPS是G-菌的内毒素。细胞壁结构异同:G+菌/G-菌--强度:较坚韧/较疏松--厚度:厚20-80nm/薄10-15nm--肽聚糖层数:多可达50层/少,1-2层--肽聚糖结构: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维立体/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二维平面--脂类含量/少/多--磷壁酸:有/无--外膜:无/有,由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组成3:细菌L型,特殊结构种类、化学组成、抗原性及意义?答:定义: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种类:G+菌细胞壁缺失后,仅有胞膜,称原生质体,G--菌肽聚糖层受损,尚有外膜,称原生质球。抗原性及意义:高度多形性,大小不一;大多染成G-;高渗低琼脂含血清培养基—油煎蛋样菌落;去除诱因后,有些可回复为原菌;某些L型仍有致病性,引起慢性感染。作用于胞壁的抗菌性药对L型感染治疗无效

4:细菌的特殊结构?答:①荚膜:多糖或多肽的多聚体。功能a抗吞噬b黏附作用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d有抗原性,用于细菌的鉴定和分型②鞭毛:蛋白质,由基础小体丝状体钩状体组成,高度抗原性。功能a是细菌的运动器官b某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c根据鞭毛的动力和鞭毛的抗原性可用以细菌的鉴别和分类③菌毛:由亚单位菌毛蛋白构成。功能a黏附作用b传递遗传物质④芽孢:生产芽孢的细菌都是革阳菌。功能:a增强抵抗力b不直接致病c鉴定。

5:细菌的遗传物质?答:细菌染色体,质粒,噬菌体:

6:基因转移与重组方式的种类及定义?答:定义:基因转移: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受体菌的过程为基因转移。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称为重组,重组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性状。分类:转化,接合,转导,融合,转换.【表格】类型:基因来源/转移方式--转化:供菌游离的DNA片段/直接摄入--接合:供菌质粒DNA/ 性菌毛--转导:供菌任意DNA或噬菌体与供菌特定DNA/噬菌体--融合:两菌原生质体的DNA/融合--转换:温和噬菌体/吸附穿入

7:噬菌体及其相关概念。答:1)毒性噬菌体:在宿主菌细胞内噬菌体增殖产生子代噬菌体,宿主菌被裂解,形成溶菌性周期。2)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成为前噬菌体,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到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变成溶原性细菌,形成溶原性周期。

8: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答:营养物质/酸碱度 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温度 多数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7℃/气体 据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渗透压。

9: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答:生长曲线:一定数量的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连续定时取样测定活菌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作图,得到的一条曲线。迟缓期:适应阶段。对数期:对抗生素敏感,细菌鉴定选此期。稳定期:代谢产物形成(如外毒素、抗生素、芽胞等)。衰亡期:菌体细胞呈现多种形态。

10:按细菌对氧需要的分类?答:据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14:双链DNA病毒的复制周期?答:vDNA(RNA聚合酶)→早期mRNA(翻译)→早期蛋白(酶)→ vDNA(酶)子代DNA → mRNA→结构蛋白.→子代DNA+结构蛋白→子代病毒。简要过程: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

15:顿挫病毒,缺陷病毒的概念?答:顿挫病毒:被病毒侵入的细胞如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必需成分,则病毒不能合成本身成分,或能合成但不能组装和释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非容纳细胞与容纳细胞。缺陷病毒: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正常增殖,不能复制出完整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此病毒即缺陷病毒。缺陷病毒+辅助病毒=完成复制 16:细菌的感染与致病。答:感染: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并导致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17:细菌的毒力比较,外毒素与内毒素生物学特性。答:【表格】种类:内毒素★外毒素。来源:G-菌★G+菌部分G-菌。编码基因:染色体基因★质粒或前噬菌体或染色体基因。存在部位: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化学成分:脂多糖★蛋白质。稳定性:好(160℃2~4h才破坏)★差(60~80 ℃30m可破坏)。毒性作用: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抗原性:弱,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

18:细菌感染的类型答:①不感染②隐性感染③潜伏感染④显性感染:急慢性感染;局部、全身感染⑤带菌状态。

19:病毒感染类型。答:①隐性感染②显性感染:急性病毒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数日或数周回复,病原消灭型感染。持续性病毒感染:慢性病毒感染;潜伏性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20:细菌的致病机制。答:细菌的致病性强弱取决于毒力,细菌的毒力因子:①侵袭力:致病菌突破宿主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黏附素、荚膜和微荚膜、侵袭性物质②毒素:细菌产生的损伤宿主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的毒性物质,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

21: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答:①生物拮抗:竞争粘附(占位性保护)作用;产生有害代谢物质;营养竞争②营养作用③免疫作用④抑癌作用⑤抗衰老作用。

22:病毒分离鉴定方法及病毒在培养细胞中的增殖的指标。答:病毒的分离:①动物接种②鸡胚培养;流感病毒初次分离接种于羊膜腔;流感病毒的再培养接种于尿囊腔③组织培养④细胞培养 — 病毒分离鉴定中最常用的方法单层细胞培养;原代细胞培养;二倍体细胞培养;传代细胞培养。指标:1)细胞的变化①细胞病变效应:有些病毒在细胞内增殖时引起的特有的细胞病变,如细胞变圆、聚集、坏死、溶解或脱落②多核巨细胞形成:有些病毒如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作用于细胞膜,使邻近的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③胞质或核内包涵体的形成狂犬病病毒、巨细胞病毒。2)红细胞吸附流感病毒等感染细胞后,由于细胞膜上出现了血凝素,具有吸附脊椎动物红细胞的能力,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吸附。常用来鉴定具有血凝素的黏病毒或副黏病毒的增殖3).红细胞凝集检测含血凝素病毒的方法4)干扰现象5)空斑形成试验。

23:病毒成份的检测(抗原、核酸检测)答:1.病毒抗原的检测2.病毒核酸的检测

24:真菌的形态结构(单细胞和多细胞真菌)。

灰黄霉素、制霉菌素B、二性霉素B、氟康唑和酮康唑;对抗生素不敏感。

28:抗菌药物的种类与作用机制。答:杀菌药和抑菌药。机制: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②抑制细菌

细胞膜功③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④抑制细菌核酸合成。29:细菌耐药的机制。答:产生钝化酶;细胞通透性的改变;靶位结构的改变;建立代谢旁路;代谢酶分子的改变

30:医院感染的定义。答:由医院的病原生物或其毒素导致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

31: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答: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原则上应对所有送检标本做分离培养,以便获得单个菌落后进行纯培养,从而对细菌做进一步的生物学、免疫学、致病性或细菌的药物敏感性等方面的检查,最终获得确切的报告。生化试验:得到细菌的纯培养物后,用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硝酸盐还原实验等对细菌的酶系统和其代谢产物的检查,是鉴别细菌的重要方法之一。血清学实验:利用含已知的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对细菌进行群和型的鉴别。

微生物种类名称★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致病机理及所致疾病

破伤风梭菌:菌体细长,芽胞正圆比菌体粗,位于菌体顶端菌体鼓槌状★不发酵糖类,不分解蛋白质。条件:局部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有泥土或异物污染,大面积创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主动免疫;迅速对伤口清创扩创,防止形成厌氧微环境;紧急预防:TAT(精制破伤风抗毒素);治疗: 早期足量使用TAT,抗生素。产气荚膜梭菌:G+粗大杆菌,芽胞位于次极端,椭圆形,直径小于菌体形成明显荚膜★血平板:双层溶血环,代谢十分活跃,牛奶培养基:“汹涌发酵”现象。增加血管通透性,组织坏死,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坏死性肠炎。

肉毒梭菌:G+粗短杆菌,芽胞位于次极端,椭圆形,菌体呈网球拍状,严格厌氧,分型多,生化反应复杂★肉毒毒素,抑制乙酰胆碱释放,引起运动神经末梢失调→肌肉麻痹;食物中毒,婴儿肉毒中毒。

支原体:菌落油煎蛋型,高度多形态型,细胞膜含高度固醇,无细胞壁,对青霉素有抵抗作用★支原体肺炎,病变为间质性肺炎,可合并支气管肺炎。称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不规则发热,刺激性咳嗽,头痛。婴幼儿病情严重,发病急,病程长,以呼吸困难为主。有些合并其他系统病变,如循环系统等。飞沫传播。立克次体:是一类体积微小,绝大多数为自身代谢不完善,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

衣原体:严格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沙眼:感染眼结膜上皮细胞→增殖,包涵体→局部炎症→早期流泪、有粘液脓性分泌物、结膜充血及滤泡增生→后期结膜瘢痕、眼睑内翻、倒睫以及角膜血管翳引起的角膜损害→影响视力或致盲包涵体结膜炎、泌尿生殖道感染、沙眼衣原体肺炎、性病淋巴肉芽肿

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基本结构及生物学形状与细菌相似★梅毒,人是唯一传染源,致病物质为荚膜样物质,透明质酸酶;后天通过性接触传播或者先天经过母体传播。

第三篇:微生物总结

第一章、绪论

巴斯得的贡献:

1、彻底否定了“自生说”

2、免疫学—预防接种

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3、巴斯德消毒法

柯赫贡献:

1、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2、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3、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病原菌——柯赫原则

4、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

5、配制培养基

微生物的5大共性:

1、体积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分布广、种类多

5、适应性强、易变异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一、涂布平板法作用:用于纯种分离、筛选菌落、得到单菌落,对一些细菌进行计数 五区划线发作用:纯化菌种、得到单菌落

摇瓶实验作用:菌种筛选、发酵实验、种子培养等 穿刺法的作用:保藏厌氧菌种、研究微生物的动力 之字划线法的作用:保藏菌种、单菌落的获取

二、斜面菌种保藏法:保藏期限3个月以内,沙土管保藏法:保藏期限1~10年主要适用于产孢子的,如芽孢杆菌、放线菌 石蜡油封藏法:保藏期限1~2年

真空冷冻干燥法:保藏期限5~10年,液氮超低温病结法:保藏期限5~10年 第三章

一、细胞壁:根据细胞壁将原核生物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种。

1、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特点:厚度大(20~80nm)和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革兰氏阳性菌的机械阻拦与保护作用有肽聚糖完成。磷壁酸:是结合在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磷壁酸为革兰氏阳性菌所特有。对于革兰氏阳性菌而言,抗原性由磷壁酸完成。磷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1)、其磷酸分子上较多的负电荷可提高细胞周围镁离子的浓度进入细胞后就可以保证细胞膜上一些需镁离子的合成提高活性 2)储藏磷元素 3)、增强某些致病菌如A族链球菌对宿主细胞的黏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以及补抗体的作用 4)赋予革兰氏阳性菌以特异的表面抗原 5)可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6)调节细胞自溶素的活力,借以防止细胞自溶而死亡

2、革兰氏阴性菌:由肽聚糖和外膜组成,外膜中的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菌所特有的 外壁层可分为3层:外层为脂多糖层,中层为磷脂层,内层为脂蛋白 革兰氏阴性菌外膜的作用:1)控制细胞透性

2)提高镁离子浓度 3)决定细胞的抗原性

4)类脂A是类毒素的主要成分

脂多糖:是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

脂多糖的功能:1)其中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2)因其负电荷较强,有吸附镁离子、钙离子等阳离子以提高其在细胞表面的浓度作用 3)由于LPS结构多变,决定了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表面抗原决定族 4)是许多噬菌体在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 5)具有控制某些物质进出细胞的部分选择性屏障功能

3、革兰氏染色机制: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膜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与乙醇与丙酮作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任呈紫色。反之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的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进行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则保留紫色。

二、芽孢

芽孢:某些细胞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芽孢的特点:1)芽孢内新陈代谢几乎停止,处于休眠状态,但保持潜在萌发力

2)芽孢不具生殖能力,仅只是一种休眠体 3)抗逆性最强的生命体之一,有抗热、抗化学药物、抗辐射和抗静水压能力 4)含水量低,壁厚而致密,通透性差,不易着色,折光性强

5)一个孢子萌发只产生一个营养状态的细胞 芽孢的耐热机制: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和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从而是皮层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而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因此,导致核心具极强的耐热性。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一、营养物质:能够满足微生物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条件所需的物质 营养:微生物获得U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

二、1、碳源:是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为微生物提供碳素来源的物质。为微生物提供碳元素与能量

2、氮源:为微生物提供氮元素来源,只有少数自养微生物能利用铵盐、硝酸盐同时作为氮源与能源(是构成细胞中核酸和蛋白质的重要元素)氮源的类型:无机氮、有机氮、气体氮

3、无机盐:作用:作为酶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维持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结构的稳定性、调节并维持细胞的渗透压、控制细胞的氧化还原电位和作为某些微生物生长的能源物质。

4、生长因子:通常是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的且需量很少,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5、水:生理功能:1)起到溶剂与运输介质的作用

2)参与细胞内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3)维持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稳定的天然构象

4)是良好的导热体,调节细胞温度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分类(P84表格)

三、1、培养基的配制原则:1)目标明确

2)营养协调

3)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4)原料来源的选择

2、C多有助于次生物质分泌,N多有助于个体生长发育

3、PH:细菌:7.0~8.0

酵母菌:4.0~6.0

放线菌:8.0~9.0

霉菌:4.0~5.8

4、维持培养基PH的方法:1)加缓冲剂一氢和二氢磷酸盐的混合物

2)备用碱:CaCO3、CaHCO3 3)弱酸盐:柠檬酸盐、乳酸盐

4)液氨或盐酸

5、原料来源:1)经济节约原则:以粗代精、以废代好、以简代繁

2)原料来源要广泛

3)原料药易处理、处理成本要低

4)原料处理后废物、废液、废气要少

6、选择和配制培养基的方法四种:生态模拟、查阅文献、精心设计、实验比较

四、培养基的分类

1、按成分不同划分:天然培养基:优点为取材方便,营养丰富,种了多样,配制方便合成培养基:优点:组分精确,重复性好确定:较昂贵,一般用于研究

2、根据物料状态划分: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进行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活菌计数及菌种保藏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特征、分类鉴定及噬菌体效价滴定液体培养基:用于大量培养微生物,研究生理代谢

3、按用途划分:基础培养基:用于培养野生型微生物和原养型微生物 加富培养基(营养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制成的一类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作用一般为分离某种微生物而专门设计或培养营养要求严谨的异样微生物 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可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 选择培养基: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要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微生物的生长 第五章、微生物代谢

微生物发酵过程的三个阶段:脱氢(电子)、递氢(或电子)和受氢(或电子)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些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代谢: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是微生物体内所进行的全部生化反应的总称。主要由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两个过程组成。分解代谢:是指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能量(都是氧化反应)合成代谢:是指细胞利用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大分子,在这个过程要消耗能量(都是还原反应)

代谢途径都是有一系列连续的酶促反应构成的

P102~P105EMP HM ED途径的特点功能以及途径路线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受体的不同可将发酵和呼吸分为有氧和无氧呼吸两种 P108 TCA途径图

TCA循环特点:1)氧虽然不直接参与其中反应,但必需在有氧条件下运行

2)每个丙酮酸产生15个ATP 3)位于一切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枢纽地位,可为生物合成提供各种碳价原料

TCA的生理意义:1)为细胞提供能量

2)各种能源物质彻底氧化的共同代谢途径(对于微生物来说)3)物质转化枢纽

无氧呼吸:电子受体不是氧气而是外源无机物与部分简单小分子有机物

发酵作用:没有外源电子受体,底物具有的能量只释放一小部分,合成少量ATP 三种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化,氧化磷酸化

光合磷酸化的特点:1)光驱使下电子自菌绿素上逐出后经类似呼吸链又回到菌绿素

2)产还原力[H]和产ATP分别进行,还原力来自于H2O等无机物

3)不产生氧气 合成代谢:微生物利用能量代谢所产生的能量、中间代谢产物以及从外界吸收的小分子合成复杂细胞物质的过程

P118~P119 CO2固定路线图

蓝细菌孤单的抗氧化保护机制:1)分化出特殊的还原性异形胞

2)非异形胞蓝细菌固氮酶的保护将固氮与光合进行时间上分隔

微生物固氮反应6要素:1)ATP的供应

2)还原力[H]及传递氢载体

3)固氮酶

4)还原底物——氮气

5)镁离子

6)严格厌氧微环境

联合固氮菌:指必需生活在植物根茎叶,动物肠道等处才能进行固氮的微生物,不形成类似根瘤的共生结构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酶活性的调节,即调节已经存在的酶分子的活性,是酶在化学水平的变化。另一类是酶合成的调节,即调节酶分子的合成量,是遗传水平发生的变化 第六章

一、生长曲线延滞期

特点:1)生长速率常数为零,细胞数目不增加或增加很小

2)细胞形态变大或 增长许多杆菌可长成丝状

3)合成代谢十分活跃,核糖体、酶类和ATP 的合成加速产生各种诱导酶

4)对外界不良条件如NaCl溶液,温度和抗 生素等理化因素反应敏感

出现原因:1)微生物接种到一个新的环境,暂缺乏足够的能量和必需的生长因子

2)“种子”老化即处于未对数期或种子未活化

3)接种时损伤

影响其长短的因素与实践意义:1)接种龄:对数期种子延滞期短,延滞期或衰亡期的种子延滞期较长

2)接种量:接种量大,延滞期较短,接种量小,延滞期较长

3)培养基成分:培养基成分丰富的延滞期较短,培养基成分与种子培养基一致的延滞期较短

二、生长曲线指数期

特点:1)生长速率最快,细胞呈指数增长

2)生长速率恒定

3)代谢旺盛,细胞组分平衡发展

4)群体的生理特性一致

影响指数期的意义:1)菌种:不同菌种代时差异极大

2)营养成分:营养越丰富代时越短

3)营养物浓度: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生长总量

4)培养温度: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生长总量

指数期的实践意义:1)是代谢、生理研究的良好材料

2)是增殖噬菌体的最适宿主菌龄

4)革兰氏染色是采用此期微生物

生长曲线稳定期特点:1)活细胞总数维持不变即新增殖的细胞数与衰亡的细胞数相等,菌体总数达到最高点

2)细胞生长速率为零

3)细胞生理上处于衰老,代谢活力钝化,细胞成分合成缓慢,革兰氏染色发生变化

三、生长曲线衰亡期

特点:细胞以指数速率死亡,有时细胞速率的降低是由于抗性细胞的积累,细胞变形退化,有的发生自溶,革兰氏染色发生变化

影响衰亡期的因素及实践意义:1)与菌种的遗传特性有关:有些细菌的培养经历所有的各个生长时期,几天以后死亡,有细菌培养基个月乃至几年以后任然有一些货细胞

2)与是否产芽孢有关:产芽孢的细菌更易幸存下来

3)与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有关:补充营养和能源,以及中和环境毒性,可以减缓死亡细胞的死亡速率,延长细菌培养物的存货时间

四、分批培养:是指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的培养基中,经过生长培养,最后一次收获培养方式 连续培养:在一个恒定容积的的流动系统中培养微生物,一方面以一定速率加入新的培养基,另一方面又以相同的速率流出培养物(菌体和代谢产物)

连续发酵的优点:1)高效

2)产品质量较稳定

3)节约了大量动力、人力、水和蒸汽,且使水、汽、电的负荷均衡合理

连续发酵的缺点:1)菌种易退化

2)易污染杂菌 3)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一般 同步生长:就是指在培养物中所有微生物细胞都同一生长阶段,并都能同时分裂的生长方式 同步培养法包括诱导法与选择法

诱导法:是采用物理、化学一男子使微生物生长到某一阶段而停下来,使所有细菌都达到这个阶段时再使其生长 恒浊器:根据培养器内微生物的生长密度并借光电控制系统来控制培养液流速,以取得菌体密度高,生长速度恒定的微生物细胞的连续培养

恒化器:与恒浊器相反,是一种设法使培养液流速保持不变 最高生长速率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一种连续培养装置 装置

控制对象

培养基

培养基流速

生长速率

产物

应用范围

恒浊器

菌体密度(内控制)

无限制生长因子

不恒定

最高速率

大量菌体或与菌体平行的代谢产物

生产为主

恒化器

培养基流速(外控制)

有限制生长因子

恒定

低于最高速率

不同生长速率的菌体、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其

实验室为主

五、防腐:是在某些化学物质或物理因子作用下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一种措施,它能防止食物腐败或防止其他物质霉变 消毒:利用某种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它可以起到防止感染或传播的作用

灭菌: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第七章

1、病毒的特点:1)形态及其微小,一般能通过细菌滤器必须自电镜下才能观察

2)没有细胞构造,主要成分仅为核酸与蛋白质

3)每一种病毒致含有一种核酸

DNA和RNA 4)依靠自身的核酸进行复制,一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等原件实现装配,实现繁殖

5)严格细胞内寄生,缺乏完整的酶和产能系统,只能利用宿主细胞的现成的代谢系统合成病毒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

6)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力的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器侵染力

7)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8)有些病毒的基因可以整合到宿主的基因中去

2、病毒与活细胞的区别:1)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

2)几乎所有的毒粒中只有DNA或RNA一种类型的核酸

3)在细胞外不能增殖

3、得到一步生长曲线的实验:二院培养系统:1)低浓度病毒宿主细胞(给几分钟时间侵染)2)高倍稀释病毒与细胞的培养物

3)保湿培养

4)不同时间取样,涂布平板,得到效价

5)以时间为横坐标,病毒浓度为纵坐标绘图

4、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后增殖裂解宿主 溶原性噬菌体(温和性细菌):感染后大多数可整合到宿主基因中少数以染色体外独立存在

5、病毒分为真病毒和亚病毒,亚病毒又分为类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朊病毒 类病毒:是一种只包含RNA的病毒,只在植物中出现,分质量极小,不能编码蛋白质 卫星病毒:寄生于与之无关的辅助病毒的基因产物的病毒 卫星RNA:是指必需依赖一些辅助病毒进行复制的小分子单链RNA,他们被包藏在辅助病毒的壳体中

朊病毒:是一类能引起哺乳动物亚急性海绵样脑病的病原因子 第八章

P204页Griffith转化实验等3个实验

基因组:是指位于细菌或细胞中的所有基因 大肠杆菌基因组的特点:1)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2)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

3)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

4)基因组重复序列少而短

质粒:是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中

转座子:是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种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质粒的主要类型:致育因子、抗性因子、Col质粒、毒性质粒、代谢质粒、隐秘质粒

致育因子:又称F质粒,其大小约100kb,这是最早发现的一种与大肠杆菌的有性生殖现象(结合作用)有关的质粒

抗性因子:是另一类普遍而重要的质粒,主要包括抗药性和抗重金属两大类,简称R质粒 Col质粒:该质粒含有编码大肠菌素的基因,大肠菌素是一种细菌蛋白,只杀死近缘且不含Col质粒的菌株,而宿主不受其产生的细菌素的影响

毒性质粒:致病菌中携带的能引起致病性的质粒,这些质粒具有编码毒素的基因 代谢质粒:携带有能降解某些基质的酶的基因的质粒

隐秘质粒:不显示任何表型效应,它们的存在只有通过物理方法检测出来 原核生物中对的转座因子有3种类型:插入顺序(IS)、转座子(Tn)、病毒(Mu)转座的遗传学效应:插入突变、产生染色体畸变、基因的移动和重排

基因突变: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包括一对或几对碱基的缺失、插入或置换,而导致的遗传变化

碱基变化对遗传信息改变的四种类型: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 同义突变:是指某个碱基的变化没有改变产物氨基酸序列的密码子变化

错义突变:是指碱基序列的改变引起了产物氨基酸的改变(可能为致死突变)无义突变:是指某个碱基的改变,使代表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蛋白质的合成的终止密码子,蛋白质的合成提前终止,产生短截的蛋白质

移码突变:由于DNA序列中发生1~2个核苷酸的缺失或插入,使翻译的阅读框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改变位置以后的氨基酸序列的完全变化(一般为致死突变)

表型变化的突变型:营养缺陷型,抗药性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形态突变型 营养缺陷型: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物的突变型,只有从周围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或前体物才能生长 影印平板P218 抗药性突变型:是由于基因突变使菌株对某种或某几种药物,特别是抗生素产生抗性的一种突变型

条件致死突变型:是指在某一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死效应的突变型 形态突变型:是指造成形态改变的突变型(包括菌落形态、颜色一件噬菌斑形态)

自发突变的缘由:1)NDA复制过程产生的错误

2)碱基互变异构体的相互转变

3)转座子的随机插入基因

自发突变的特性:1)非对应性

2)稀有性

3)规律性

4)独立性

5)遗传和回复

6)可诱变性

诱发突变:碱基类似物、插入染料、直接与DNA其化学反应的诱变剂、辐射和热、生物诱变因子

DNA损伤修复:光复活作用、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 光复活:由phr基因编码的光解酶进行

切除修复:又称暗修复,该修复系统除了碱基错误配对和单核苷酸插入不能修复外,几乎其他DNA损伤均可修复,是细胞内主要修复系统

重组修复:是一种越过损伤而进行的修复,这种修复不将损伤碱基除去

SOS修复:是DNA分子受到较大范围的重大损伤时诱导产生的一种应急反应 P226~227 高频重组菌等

转导:是由病毒介导的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的一种方式

供体DNA进入受体的命运:1)发生稳定的转导子

2)流产转导:即不被降解,又不被整合,也不被复制

3)外源DNA被降解,转导失败

遗传转化:是指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分子被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并得到表达的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过程

4个影响供体DNA与受体细胞间的最初相互作用:1)转化片段的大小

2)形态:双链DNA 3)浓度:在在临界值出现之前成正比

4)生理状态:感受器——刚停止DNA合成 微生物育种:诱变育种、代谢育种、体内基因组育种 代谢育种:改变代谢途径、扩展代谢途径、构建新的代谢途径 体内基因组育种:原生质体融合,杂交育种

融合子的判别:1)亲本遗传标记的互补的2)亲本灭活后性状的恢复

3)具有双亲本的荧光标记 第九章

顺式作用元件:位于基因的旁侧,可以调控影响基因表达的核酸序列。其本身并不编码蛋白质

反式作用因子:通常为蛋白质或RNA,其特征是可以合成并扩散到目标场所发挥作用 正调控:控制因子通过与启动子原件结合来激活基因的表达 负调控:抑制物与操纵基因结合起来阻止基因表达 P248 操纵子的结构

P249图

P250 图

启动子:是RNA聚合酶和CAP的结合位点,控制着转录的起始,一个启动子可以启动多个基因的表达

操纵基因:DNA上的一个结合位点,阻抑物能与之结合抑制相邻启动子的起始转录,操纵基因不表达任何东西 终止子:控制转录结束

转录因子:转录起始过程中RNA聚合酶所需要的辅助因子

转录水平的调控:1)DNA的结构

2)RNA聚合酶的功能

3)蛋白质因子及其他小分子配基的相互作用

第四篇:微生物复习总结

11级食品质量与安全班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

荚膜芽胞细菌外膜Ames试验溶原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毒性噬菌体

L-型细菌Vi抗原血浆凝固酶内毒素卡介苗二相性真菌

肥达反应外裴反应抗-O试验S9Ascoli热沉淀反应菌落总数

病毒病毒包膜

二、重点复习:

1、简述食品卫生细菌学样品采样的原则、种类及特点。

2、菌种保存的方法、特点及菌种保管的规章制度。防止菌种退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细菌外毒素的特点。

4、大肠菌群的定义,食品中大肠菌群数是指什么?

5、致病性葡萄球菌有哪些重要特点?

6、简述肠杆菌科细菌共同的生物学特性,如何初步区分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

7、鉴定A群、B群链球菌的特征性生化试验。

8、如何区别肺炎链球菌与草绿色链球菌?

9、小结KIA、MIU、O/F、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及SS、MaCC平板的指示剂.10、小结微生物学生化试验中常用酸碱指示剂(如酚红、甲基红、溴甲酚紫、溴麝香草酚

蓝、中性红)的显色特点。

11、比较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变形杆菌在KIA、MIU上的表现及肠道选择性培养

基(SS、麦康凯)上的菌落特点。

12、沙门菌细菌学检查标本采集的原则。

13、变形杆菌的鉴定依据。

14、结肠炎耶尔森菌的重要特征。

15、如何对疑为霍乱的病人标本进行细菌学检验?

16、试述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17、蜡样芽胞杆菌的形态与培养特性、选择性培养基,所致疾病。

18、军团菌的形态与培养特性、培养基,所致疾病、传播方式

19、肉毒杆菌的形态特征、肉毒外毒素的特点及致病机制、所致疾病、传播方式。

20、试述炭疽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类型。

21、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培养特点(培养基、培养条件、生长表现)及抵抗力。

22、试述Ames试验的原理、试验菌株、主要方法及结果判定。

23、细菌的分类标记有哪些?简述细菌的分类方法及特点。

24、测定DNA碱基组成的方法及意义,判定同属不同种及同一种内不同菌株的标准分别是什

么?(注:同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的G+C mol %差别应在4%~5%以下。同属不同种的G+C mol %

差别应在10%~15%以下,通常低于10%。)

25、常见的微生物突变类型有哪些?各有何特点?(营养缺陷型、抗药性突变型、条件致

死突变型、形态突变型)

注:抗药性突变型的特点是正选择标记(即突变株可直接从抗性平板上获得,在加有相

应抗生素的平板上,只有抗性突变能生长。)

营养缺陷突变型的特点是在选择培养基(一般为基本培养基)上不生长,即负选择标记。

26、数值分类法与传统方法的区别。

27、什么是真菌,病原性真菌的培养条件与细菌有何不同?

第五篇:微生物实验总结

微生物实验总结

姓名:赵叶锋班级:食品科学113学号:2011013522

大三的第二学期块结束了,这个学期操作了四个微生物实验,以及一个自主设计性实验。通过前阶段对四个实验的操作和认知的基础上,展开第五个实验的自主设计。实验分别是菌落总数测定,霉菌和酵母的检查和计数,乳酸菌的检验,微生物药敏试验以及探讨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这学期的微生物实验是在上学期微生物实验的基础上的累积和扩展延伸:以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和灭菌,微生物接种技术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为技术基础进行的,以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为目的。

下面我来谈谈我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第一个实验是菌落总数测定。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下这个名词:菌落形成单位,我现在的理解就是:1ml或者1g待测样品中菌落的个数,一定要注意的是单位是CFU/ml或CFU/g。还有就是要掌握好对高压蒸汽灭菌锅的操作。实验之前要充分做好预习工作,以便实验的进行。由于是测定微生物实验,就要尤其小心其他杂菌的混入影响实验结果。因此要做好实验仪器和各种试剂的灭菌,有培养皿,试管,移液枪头(装在盒子中),按要求配置好的琼脂培养基和生理盐水,按各自要求用纱布和报纸包扎好,送入高压蒸汽灭菌锅进行灭菌。玻璃仪器在包扎前要进行清洗,并烘干,以免水分沾湿报纸。灭完菌后取出物品进入超净工作台,超近工作台的紫外灯在进入20分钟前开启,并在进入时关闭,以免影响人体。要对台面进行消毒处理,用酒精擦拭。可以在等待琼脂培养基冷却到50摄氏度左右前对待测样品进行10倍系列稀释至需要的浓度。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标记好浓度或者按顺序排列在试管架上以免弄混,同一个试管里吸取样品才能用同一个枪头进行移液。再进行平板接种。待琼脂培养基冷却好后,用右手打开纱布并将锥形瓶拿住,将瓶口靠近酒精灯再进行灭菌,左手拿培养皿用大拇指和食指稍微打开培养皿盖,将琼脂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心内,不用倒很多,使琼脂培养基没过培养皿表面即可。培养皿一定是平拿在手上的,倒好后轻轻盖上培养皿盖,缓慢地平方在超净工作台台面边缘处,再推至中间。再用移液枪取1ml样品快速打入培养皿中央,盖上培养皿盖,然后用手轻轻摇晃,千外不要太大力。然后贴上标签记号,静置。如此依次操作下去。静置一段时间待培养基凝固后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培养一段时间再取出进行观察计数。

我们组的实验结果不甚理想,培养皿中的微生物都是连成一片的,或者是培养皿壁上也都长着,主要是由于待测样品打入培养皿后,摇晃不均匀或者太大力了,以至于菌液没分散开来或是跑到培养皿壁上去了。

第五个实验是自主设计实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选取3个环境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均可进行设计。根据前四个实验的基础,通过小组探讨和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加以验证。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可以结合小组的智慧,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理论,增加感性认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并使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

通过这次的实验,我明白了任何事情丢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虽然实验结果不是很理想,但是我参与了过程,通过小组讨论我们也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找到了解决的方法,避免了下一次失误。并且从中理解了团队讨论和合作的重要性。以上即是我的全部感想。

下载微生物总结 13-1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微生物总结 13-1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口腔微生物总结

    1. 口腔生态系:是指口轻微生物与口腔环境所组成的微小生态系统,包括生态区、微生物、生态因子等因素。 2. 生态区:是生态系统的空间层次,是生物体生存的环境区。(生态区→生境......

    微生物重点总结

    微生物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益生菌(probiotics):某些细菌或真菌有利于宿主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平衡,能抑制对宿主有害的微生物的生长。 (2)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是指不存在某些特......

    微生物总结(合集5篇)

    观察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应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为宜。 L form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者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

    微生物总结题

    1、下列微生物中,不能在人工合成培养基上生长的是() A、细菌B、放线菌C、病毒D、酵母菌 2、自然界中微生物数量最多的地方是() A、田野上空的空气B、河流C、土壤D、海洋 3、霉菌......

    微生物实验总结

    食品卫生综合检验试验总结 食品质量091金秀建2009016521 为期五天(2012年6月11日-15日)的食品卫生综合检测实验已经告一段落了,在这一周的微生物实验主要包括牛奶中大肠菌群的......

    微生物大题总结

    球菌 1,何谓SPA?简述其作用。 答: 葡萄球菌A蛋白 (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的蛋白质;可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IgG分子的Fc段非特异性结......

    微生物二总结

    绪论 一, 什么是微生物 1. 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 微生物的分类:见下表1(P1) 二, 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 (一) 一个难以认识的微生物世界 微生......

    总结微生物名词解释

    1原生质体:脱去细胞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 2芽孢: 芽孢就是有些细菌(多为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高度浓缩脱水所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 3菌落:由单个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