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总结资料

时间:2019-05-12 13:4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生物总结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微生物总结资料》。

第一篇:微生物总结资料

1、微生物: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数单细胞,少数多细胞,还有些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

2、转导: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3、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4、普遍性转导: 噬菌体可以转导供体菌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的转导过程。

5、局限性转导: 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并与后者的基因组整合;重组,形成转导子的现象。

6、接合: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7、转染:指用提纯的病毒核酸去感染其宿主细胞或其原生质体,可增殖出一群正常病毒后代的现象

8、基因突变: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而导致的遗传变化就称基因突变。

9、非特异性免疫: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可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

10、特异性免疫: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针对性排除或摧毁,灭活相关抗原的防御能力,又称获得性免疫

11、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物质

12、抗体: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血清活性成分称为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

13、生长曲线:将少量微生物细胞接种至恒体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测定含菌数,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对数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14、同步培养:采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使微生物处于比较一致的生长发育阶段上的培养方法叫同步培养。例如利用孔径大小不同的滤膜,将大小不同的细胞分开培养,可使同一大小的细胞处于同一生长阶段。

15、营养缺陷型:通过诱变产生的,在某些物质的合成能力上出现缺陷、因而必须加入相应物质才能生长的变异菌株,叫营养缺陷型。

16、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细胞后,暂不完成生命周期,通常不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

17、外毒素:G+菌一种代谢产物,蛋白质性质,其毒性强,抗原性强,但对理化因子敏感,易失去活性面保持抗原性。

18、内毒素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外层的脂多糖(LPS),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

19、类毒素: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

20、高频重组菌株:该细胞的F质粒已从游离态转变为整合态,当与F-菌株相接合 时,发生基因重组的频率非常高

21、溶源性: 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由于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上,与宿主细胞 DNA 同步复制,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这称为溶源性。.22、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及碱基等。

23、灭菌:指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灭菌后的物体不再有可存活的微生物。

24、消毒:指利用某种方法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25、溶源转变:是指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以外的其他的表型改变,包括溶源菌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

26、化能异养型:以有机碳化合物作为能源,碳源和能源也是有机碳化合物的微生物是化能有机异养型。

27、纯培养: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

1、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最基本的特性是体积小,面积大。微生物是一个突出的小体积大面积系统,从而赋予它们具有不同于一切大生物的五大共性,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故而产生了其余四个共性。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和代谢废物的排泄面使微生物具有了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的特点。环境信息的交换面使微生物具有适应强,易变异的特点。而正是因为微生物具有适应强,易变异的特点,才能使其分布广,种类多。

2、如何鉴别一固体平板上生长的灰白色菌落是细菌还是酵母菌? 用显微镜观察。

酵母菌:菌落大,鼓,光亮一般货乳黄色 白色容易挑取

细菌:菌落小,扁平,有特殊结构的表面会有褶皱,糖被,芽孢等,有臭味 3.革兰氏染色原理是什么?

(本题10分)

答:革兰氏染色是原生质染色,染色后细胞内形成了深紫色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而脱色与否则决定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G+ 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孔径缩小,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不能被酒精脱色,仍呈紫色。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因其含脂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酒精将细胞脱色,细胞无色,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4、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物理因子

A、温度:为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每种微生物都有三种基本温度: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最高生长温度

B、氧:对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很大,根据微生物和氧的关系,可将微生物分成4类,专性好氧微生物、专性厌氧微生物、兼性好氧微生物、微量氧微生物

C、PH :为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每种微生物都有三种基本PH:最低生长PH、最适生长PH、最高生长PH。

5、根据细菌的不同生长时期的特点安排接种、发酵、化验检测以及放罐等生产工序(10分)细菌的生长曲线可分为四个时期:

A、迟缓期:菌种接种后细菌并不立即生长和繁殖,而要经过一段调整和适应。迟缓期细胞质均匀,代谢活力很强,蛋白质和RNA含量增加,菌体积显著增大。迟缓期末细菌的长度增大,形状变化较大,此时细菌对热、化学物质等不良条件的抵抗力减低。

B、对数期:对数期活菌数和总菌数非常接近,细菌的生长速度达到高峰,世代时间最短,细胞的代谢活性比较稳定,酶的活力也高。因此,接种宜选择处于对数期的细菌接种到相同的培养基上,并在同一温度下培养,细菌仍以原来的生长速度继续其对数生长,而不会出现迟缓期,因而缩短了培养时间。另外,对数期的细胞也是化验检测的好材料。C、稳定期:在生长过程中,营养物质不断消耗及代谢毒物积累,致使细菌分裂的速率降低,世代时间延长,细胞活力减退。此时群体中细菌的繁殖速度与死亡速度相等,活菌数目保持相对稳定,细胞积累次级代谢产物达最大量。

D、死亡期:细菌的群体衰落,死亡率大于繁殖率,活菌数量、次级代谢产物逐渐减少。

6、什么是缺壁细菌,试简述四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及实践意义。

缺壁细菌是指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或在实验室菌种的自发突变中发生缺壁细胞壁的细菌;此外,在实验室中,还可用人为的方法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或对现成细胞壁进行酶解而获得缺壁细菌。

缺壁细菌共有四类:

(1)L-型细菌:指细菌在特定的条件下,由基因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多形态,有的可通过细菌滤器而又称滤过型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

(2)原生质体:是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着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3)原生质球:又称球状体,是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去除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革兰氏阴性细菌新生细胞壁合成后,还残留着部分细胞壁而形成的细菌细胞,它呈圆球形。

(4)支原体: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因它的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所没有的甾醇。所以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膜仍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上述原生质体和球状体的共同特点是:无完整的细胞壁,细胞呈球状,对渗透压极其敏感,革兰氏染色阴性,即使有鞭毛也无法运动,对相应噬菌体不敏感,细胞不能分裂等。当然,如在形成原生质体和球状体以前已有噬菌体侵入,则它仍能正常复制.增殖和裂解;同样,如在形成原生质体前正在形成芽孢,则该芽孢也仍能正常形成。原生质体或球状体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故是研究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

7、某发酵工厂生产菌株经常因噬菌体“感染”而不能正常生产,在排除了外部感染的可能性后有人认为是由于溶源性菌裂解所致,你的看法如何?并设计一实验证明。

本人也认为有这种可能性。

溶源菌是指在核染色体组上整合有前噬菌体并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的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具有自发裂解、诱导、免疫性、复愈、溶源转变等特性。

检验方法是将适量发酵液与大量的敏感性指示菌(遇溶源菌裂解后所释放的温和噬菌体会发生裂解性生活周期者)相混合,然后加至琼脂培养基中倒一平板。过一段时间后溶源菌就长成菌落。由于在溶源菌分裂过程中有极少数个体会发生自发裂解,其释放的噬菌体可不断侵染溶源菌菌落周围的指示菌菌苔,所以会产生一个个中央有溶源菌小菌落、四周有透明圈的特殊噬菌斑

8、普遍型转导,局限型转导的区别?

1)被转导的基因共价地与噬菌体DNA连接,与噬菌体DNA一起进行复制、包装以及被导入受体细胞中.而完全转导包装的可能全部是宿主菌的基因;

2)局限性转导颗粒携带特定的染色体片段并将固定的个别基因导入受体,故称为局限性转导; 3)局限性转导发生于溶原性后期,普遍性转到则发生于裂解期.4)局限转导只能用温和噬菌体,普通转导烈性温和均可.9、简述一个细菌进入机体的遭遇

细菌进入机体的过程是细菌与机体发生相互关系的一个过程。首先,细菌必须突破宿主的“三道防线”即机械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系统后,在宿主的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细菌若长期保持着潜伏状态或亚临床的感染状态,则传染病就不至于发生;反之,如果环境条件有利于细菌的大量繁殖,并随之产生大量的酶和毒素来损害其宿主,则宿主即会患传染病。

10、细菌获同步生长的方法:

(1)选择法:从非同步生长的细菌中选出同一生长阶段的细菌(用滤膜过滤或密度梯度离心法),然后培养出同步生长细菌。

(2)诱导法:控制细菌生长条件(如温度、培养基成分等)来诱导细菌进行同步生长。

11、在结合前质粒间的基因能转移吗?

在自然条件下,很多质粒都可通过细菌结合作用转移到新的宿主内。但在人工构建的质粒载体中,一般缺乏此种转移所必须的mob基因,因此不能自行完成从一个细胞到另一个细胞的接合转移。如需将质粒载体转移进受体细菌。需诱导受体细菌产生一种短暂的感受态以摄取外源DNA.12、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答:①在微生物与工业发展的关系上,酿酒,酿醋等微生物的发酵作用②微生物在当代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例如,以菌治害虫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技术;以菌增肥效和以菌促生长的微生物增产技术;以菌做饲料和以菌当蔬菜的单细胞蛋白和食用菌生产技术;以及以菌产沼气等生物能源技术。

③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当代全人类广泛的重视。微生物是占地球面积70%以上的海洋和其他水体中光合生产力的基础;是一切食物链的重要环节;是污水处理中的关键角色;是生态农业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自然界重要元素循环的首要推动者;以及是环境污染和监测的重要指示生物;等等

④微生物与在食品上的应用。调味品,发酵食品,酸乳,蔬菜加工。⑤微生物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抗菌素,维生素。⑥微生物在能源生产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13、从遗传学角度谈谈你对朊病毒的理解和看法?

朊病毒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质,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

复制: 最引起当今科学家兴趣和关注的是朊病毒的复制机理。由于朊病毒是一种只含有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分子生物并且只能在寄生宿主细胞内生存。因此,合成朊病毒所需的信息,有可能是存在于寄主细胞之中的,而朊病毒的作用,仅在于激活在寄主细胞中为朊病毒的编码的基因,使得朊病毒得以复制繁殖。

14.将待分离突变株的原始菌株以合适的稀释度涂布到野生型菌株和突变株均能 生长的主平板上,然后经培养后形成单菌落。

2.通过消毒的印章,将a平板的菌落分别原位转移到c平板(与a相同,选择培 养基)和d平板(基本培养基)。

3.经培养后对照如果在c上长而在d上不长的则为所需分离的突变型。4.从c上挑取菌落在完全培养基上进行划线分离纯化。

15、请设计实验来决定在一种特定的细菌中发生的遗传转移过程是转化、转导还是接合?说明每一种的预期结果。设想有下列条件和材料可以利用:(1)合适的突变株和选择培养基。(2)Dnase(一种降解裸露DNA分子的酶)。(3)两种滤板:一种能够持留细菌和细菌病毒,但不能持留游离的DNA分子;另一种滤板只能持留细菌。(4)一种可以插入滤板使其分隔成两个空间的玻璃容器(如U型管)。

选取相对应的双重营养缺陷型菌株(如A+B+C-D-和A-B-C+D+)作为实验菌株。配制基本培养基和补充培养基。在U型管的两头分别接入不同的营养缺陷型菌株。中间加入能够持留细菌和细菌病毒的滤板。一段时间后,取菌液用双蒸水洗涤,涂布在基本培养基和补充培养基上,有菌落长出。但如在U型管内加DNA酶,则在基本培养基上无菌落长出——转化。在U型管的两头分别接入不同的营养缺陷型菌株。加入任何一种滤板在基本培养基和补充培养基上,均没有菌落长出。但如不加滤板,在基本培养基和补充培养基上,有菌落长出——接合。

在U型管的两头分别接入不同的营养缺陷型菌株。中间加入能够持留细菌和细菌病毒的滤板,在基本培养基和补充培养基上,均没有菌落长出。但加入仅可持留细菌的滤板在基本培养基和补充培养基上,有菌落长出——转导。

16、Hfr×F- 和 F+×F-杂交得到的接合子都有性菌毛产生吗?它们是否都能被M13噬菌体感染呢?

Hfr×F-中,由于Hfr菌株的染色体在向F-的转移过程中,整合在染色体上的F因子(实际是F'因子),除先导区外,绝大部分处于转移染色体的末端,由于转移过程中常被中断,因此F因子不易转移到受体细胞中,所以Hfr×F-得到的接合子仍然是F-,无性菌毛的产生;而F+×F-得到的接合子有性菌毛产生,能被M13噬菌体感染,因为M13的侵染途径是性菌毛。

17、自发突变的特性

(1)非对应性(2)稀有性(3)规律性(4)独立性(5)遗传和回复性(6)可诱变性(7)可逆性(8)稳定性

18、设计一种用微生物处理废水或废渣,变废为可用资源的方案。

19、Ames试验

1、什么是纯培养物,在实验室如何利用固体培养基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物? 答:纯培养物是只含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在实验室如何利用固体培养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物:1)稀释涂布平板法;2)平板划线分离法;3)浇注培养法。

2、试述一种细菌的苏氨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方法。答:(1)诱变剂处理;

(2)淘汰野生型:用青霉素法。将诱变剂处理后的单细胞悬液均匀涂布于相应基本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同时在平板表面均匀喷上青霉素。培养后用影印方法接种到完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3)检出缺陷型:将上述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全部用影印接种工具转印到另一基本培养基平板上。比较两种平板上菌落生长情况,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不生长但是在完全培养基上能生长的菌落就是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4)鉴定缺陷型:生长谱法。(6分))

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有哪些?各举一例。(本题6分)

答:1)光能自养型微生物,例如蓝细菌;2)光能异养型微生物,例如红螺菌;3)化能自养型微生物,例如硫化细菌;4)化能异养型微生物,例如黑曲霉。

4、细菌四个生长时期特点:

(1)延迟生长期:生长慢;体积变大或增长;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高;合成代谢活跃;对外界不良环境条件敏感。

(2)对数生长期:生长速度快,菌体数目按几何级数增加; 各组分平衡生长;代谢旺盛。(3)稳定生长期:生长速率=死亡速率,菌数保持恒定,菌体量达最高点;内含物积累;次级代谢产物合成。

(4)衰亡期:生长速率<死亡速率,活菌数减少;菌体退化、自溶。

5、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1)是生物个体在其后天活动中接触了相应的抗原后而获得的。(2)其产物与相应的刺激物之间是有针对性的。

(3)包括体液免疫系统和细胞免疫系统或细胞介导免疫系统。

(4)特异性免疫力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间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条件下有很大的差别。

6、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1)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逐步形成的,有针对性(2)与同微生物接触的次数有关(3)有个体特异性

9、试述根据F质粒的有无,可以把大肠杆菌分为几种类型菌株,请对它们进行简要说明。

答:根据F质粒的有无,可以把大肠杆菌分为四种类型菌株: 1)F+菌株,F因子独立存在,细胞表面有性菌毛; 2)F-菌株,不含F因子,没有性菌毛;

3)Hfr菌株,Hfr菌株仍然保持着F+细胞的特征,具有F性菌毛。

4)F′菌株,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特称为F′因子

10、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区别:

真核微生物:细胞壁无肽聚糖,细胞膜有固醇、有内质网、液泡、溶酶体、微体、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80S核糖体、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多条染色体、有丝分裂。原核微生物:细胞壁有肽聚糖、细胞膜无固醇、无细胞器、70S核糖体、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单条染色体、无有丝分裂。

11、荚膜的作用:

(1)保护细胞免受干燥的影响;(2)贮藏养料,以备营养缺乏时利用;(3)具有表面附着作用,与病原菌的毒性密切相关(4)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

1.溶菌酶抑菌机理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合成。

()

2.在固体培养基中,琼脂的浓度一般为2%。

1、微生物来说,碳源可作为能源。(×)

2.高压蒸汽灭菌方法适用于一切物品和培养基的灭菌。(×)

3.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是一切生理过程中的最适温度。(×)

4.组成微生物细胞的化学元素来自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5.原核生物只存在有性繁殖过程 ×)

6.自发突变具有不对应性和稀有性的特点

7.在可见光照下可以对微生物进行紫外线诱变而达到育种目的。×

9、外毒素主要为革兰代阴性菌分泌,对热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被破坏。

(x)

第二篇:微生物总结

微生物:一类分布广泛、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微小生物的总称。

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控制某些特定的生物学性状,不是细菌生长所必需。

荚膜:是细菌合成分泌的包绕于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界限清晰性质稳定结合牢固。培养基:由人工方法经灭菌后制成,专供微生物生长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一般pH为7.2-7.6。

兼性厌氧菌:兼有需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无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中,经过十八到24小时培养后,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红细胞吸附:流感病毒等感染细胞后,由于细胞膜上出现了血凝素(HA),具有吸附脊椎动物红细胞的能力,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吸附。抗毒素:通常是用细菌类毒素给马多次注射后,取其免疫血清提取免疫球蛋白精制而成抗生素:微生物来源的抗菌药物,以及人工化学修饰或半合成的衍生物

无菌:就是指没有活菌的意思。

1:细胞壁结构、化学组成及功能?答:化学组成:G+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②磷壁酸:粘附功能,与致病性有关;抗原性很强③其他成分:如A群链球菌的M蛋白G-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②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脂类A(毒性成分,无种属特异性);核心多糖;特异多糖。功能:①维持细菌固有形态②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③物质交换④决定菌体的抗原性。2:G-菌与G+菌细胞壁的异同点及其意义?答: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

11:与医学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答:① 毒素与侵袭性酶:外毒素和内毒素②热原质: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耐高温,250℃干烤破坏。③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④维生素:如VitK、B族维生素。⑤色素:脂溶性和水溶性色素。⑥细菌素:无治疗应用价值。13: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答:多数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呈杆状(植物病毒)、丝状(初分离的流感病毒)、弹状(狂犬病毒)、砖块状(如痘类病毒)和蝌蚪状(噬菌体)。病毒的核心和衣壳,二者构成核衣壳,病毒包膜和其他辅助结构。化学组成:核心:主要为核酸,化学组成为DNA或RNA。衣壳:包绕在核心外面的一层蛋白质,由许多蛋白质亚单位(壳粒)组成。包膜:化学组成: 脂质蛋白质糖类。

答: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多细胞真菌

结构:菌丝和孢子,菌丝:分为营养菌丝、气中菌丝、生殖菌丝;孢子:是真菌的繁殖体。结构:细胞壁外成分;细胞壁;隔膜;其他结构。

25:真菌培养特性。答:最常用的培养:沙保弱培养基。温度:多数都在22 ~ 28oC,但深部感染真菌最适温度为37oC,pH4.0 ~ 6.0病原菌通常生长缓慢,1~4周。

26:真菌繁殖方式。答:①无性生殖:①由菌丝断裂形成新个体②细胞直接分裂产生子细胞③产生芽生孢子④产生孢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②有性生殖:指经过两性细胞配合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27:真菌抵抗力答:①对干燥、阳光、紫外线及常用消毒剂有强抵抗力②不耐热,菌丝与孢子60℃ 1小时均可杀死③2﹪石炭酸、10%甲醛、0.1%升汞、2.5%碘酊敏感④抗真菌药物:菌集团。

纯培养基:挑取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培养基中,生长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

毒性噬菌体:在宿主菌细胞内噬菌体增殖产生子代噬菌体,宿主菌被裂解,形成溶菌性周期。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成为前噬菌体,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到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变成溶原性细菌,形成溶原性周期。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转座子:细菌基因组中的一段DNA序列,可以在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伴随转座子的移动,会出现插入突变。基因转移: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受体菌的过程为基因转移。

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称为重组,重组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性状。转化: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质粒或染色体等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

接合: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转导: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菌的DNA片段转移到受菌体内使受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溶原性转换:某些前噬菌体可导致细菌基因型和性状发生改变,例如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毒素的机理,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其基因可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使宿主菌获得噬菌体基因赋予的新的性状,称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融合的过程。融合后的染色体之间发生重组。病毒的自我复制:以病毒核酸为模板,经过复杂的生化过程,复制子代病毒的核酸并通过转录翻译产生病毒蛋白质,装配成熟后释放到细胞外,这种增殖方式称为病毒的自我复制。顿挫感染:被病毒侵入的细胞如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必需成分,则病毒不能合成本身成分,或能合成但不能组装和释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非容纳细胞与容纳细胞

缺陷病毒: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正常增殖,不能复制出完整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此病毒即缺陷病毒。缺陷病毒+辅助病毒完成复制

干扰现象:当两种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发生一种病毒的增殖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某些病毒感染细胞时不出现CPE或其他易于测出的变化(如HAd),但能干扰其后感染的另一病毒的增殖,从而阻抑后者所特有的CPE 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眼结膜,口腔、鼻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粘膜中的不同种类和数量及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正常微生物群通称为正常菌群

细菌群体: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材料表面后,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共同组成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机会性感染:由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

毒力: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侵袭素:某些细菌的基因编码一些具有侵袭功能的蛋白多肽,促进该病原菌向邻近组织扩散甚至介导进入邻近黏膜上皮细胞内。

包涵体:细胞浆或细胞核内出现光镜下可见的斑块状结构

G+ 菌: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维立体②磷壁酸:重要表面抗原,与粘附致病有关,加强稳定细胞壁G-菌: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组成二维结构, ②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组成)功能:屏障结构LPS是G-菌的内毒素。细胞壁结构异同:G+菌/G-菌--强度:较坚韧/较疏松--厚度:厚20-80nm/薄10-15nm--肽聚糖层数:多可达50层/少,1-2层--肽聚糖结构: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维立体/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二维平面--脂类含量/少/多--磷壁酸:有/无--外膜:无/有,由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组成3:细菌L型,特殊结构种类、化学组成、抗原性及意义?答:定义: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种类:G+菌细胞壁缺失后,仅有胞膜,称原生质体,G--菌肽聚糖层受损,尚有外膜,称原生质球。抗原性及意义:高度多形性,大小不一;大多染成G-;高渗低琼脂含血清培养基—油煎蛋样菌落;去除诱因后,有些可回复为原菌;某些L型仍有致病性,引起慢性感染。作用于胞壁的抗菌性药对L型感染治疗无效

4:细菌的特殊结构?答:①荚膜:多糖或多肽的多聚体。功能a抗吞噬b黏附作用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d有抗原性,用于细菌的鉴定和分型②鞭毛:蛋白质,由基础小体丝状体钩状体组成,高度抗原性。功能a是细菌的运动器官b某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c根据鞭毛的动力和鞭毛的抗原性可用以细菌的鉴别和分类③菌毛:由亚单位菌毛蛋白构成。功能a黏附作用b传递遗传物质④芽孢:生产芽孢的细菌都是革阳菌。功能:a增强抵抗力b不直接致病c鉴定。

5:细菌的遗传物质?答:细菌染色体,质粒,噬菌体:

6:基因转移与重组方式的种类及定义?答:定义:基因转移: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受体菌的过程为基因转移。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称为重组,重组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性状。分类:转化,接合,转导,融合,转换.【表格】类型:基因来源/转移方式--转化:供菌游离的DNA片段/直接摄入--接合:供菌质粒DNA/ 性菌毛--转导:供菌任意DNA或噬菌体与供菌特定DNA/噬菌体--融合:两菌原生质体的DNA/融合--转换:温和噬菌体/吸附穿入

7:噬菌体及其相关概念。答:1)毒性噬菌体:在宿主菌细胞内噬菌体增殖产生子代噬菌体,宿主菌被裂解,形成溶菌性周期。2)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成为前噬菌体,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到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变成溶原性细菌,形成溶原性周期。

8: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答:营养物质/酸碱度 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温度 多数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7℃/气体 据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渗透压。

9: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答:生长曲线:一定数量的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连续定时取样测定活菌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作图,得到的一条曲线。迟缓期:适应阶段。对数期:对抗生素敏感,细菌鉴定选此期。稳定期:代谢产物形成(如外毒素、抗生素、芽胞等)。衰亡期:菌体细胞呈现多种形态。

10:按细菌对氧需要的分类?答:据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14:双链DNA病毒的复制周期?答:vDNA(RNA聚合酶)→早期mRNA(翻译)→早期蛋白(酶)→ vDNA(酶)子代DNA → mRNA→结构蛋白.→子代DNA+结构蛋白→子代病毒。简要过程: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

15:顿挫病毒,缺陷病毒的概念?答:顿挫病毒:被病毒侵入的细胞如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必需成分,则病毒不能合成本身成分,或能合成但不能组装和释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非容纳细胞与容纳细胞。缺陷病毒: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正常增殖,不能复制出完整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此病毒即缺陷病毒。缺陷病毒+辅助病毒=完成复制 16:细菌的感染与致病。答:感染: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并导致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17:细菌的毒力比较,外毒素与内毒素生物学特性。答:【表格】种类:内毒素★外毒素。来源:G-菌★G+菌部分G-菌。编码基因:染色体基因★质粒或前噬菌体或染色体基因。存在部位: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化学成分:脂多糖★蛋白质。稳定性:好(160℃2~4h才破坏)★差(60~80 ℃30m可破坏)。毒性作用: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抗原性:弱,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

18:细菌感染的类型答:①不感染②隐性感染③潜伏感染④显性感染:急慢性感染;局部、全身感染⑤带菌状态。

19:病毒感染类型。答:①隐性感染②显性感染:急性病毒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数日或数周回复,病原消灭型感染。持续性病毒感染:慢性病毒感染;潜伏性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20:细菌的致病机制。答:细菌的致病性强弱取决于毒力,细菌的毒力因子:①侵袭力:致病菌突破宿主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黏附素、荚膜和微荚膜、侵袭性物质②毒素:细菌产生的损伤宿主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的毒性物质,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

21: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答:①生物拮抗:竞争粘附(占位性保护)作用;产生有害代谢物质;营养竞争②营养作用③免疫作用④抑癌作用⑤抗衰老作用。

22:病毒分离鉴定方法及病毒在培养细胞中的增殖的指标。答:病毒的分离:①动物接种②鸡胚培养;流感病毒初次分离接种于羊膜腔;流感病毒的再培养接种于尿囊腔③组织培养④细胞培养 — 病毒分离鉴定中最常用的方法单层细胞培养;原代细胞培养;二倍体细胞培养;传代细胞培养。指标:1)细胞的变化①细胞病变效应:有些病毒在细胞内增殖时引起的特有的细胞病变,如细胞变圆、聚集、坏死、溶解或脱落②多核巨细胞形成:有些病毒如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作用于细胞膜,使邻近的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③胞质或核内包涵体的形成狂犬病病毒、巨细胞病毒。2)红细胞吸附流感病毒等感染细胞后,由于细胞膜上出现了血凝素,具有吸附脊椎动物红细胞的能力,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吸附。常用来鉴定具有血凝素的黏病毒或副黏病毒的增殖3).红细胞凝集检测含血凝素病毒的方法4)干扰现象5)空斑形成试验。

23:病毒成份的检测(抗原、核酸检测)答:1.病毒抗原的检测2.病毒核酸的检测

24:真菌的形态结构(单细胞和多细胞真菌)。

灰黄霉素、制霉菌素B、二性霉素B、氟康唑和酮康唑;对抗生素不敏感。

28:抗菌药物的种类与作用机制。答:杀菌药和抑菌药。机制: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②抑制细菌

细胞膜功③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④抑制细菌核酸合成。29:细菌耐药的机制。答:产生钝化酶;细胞通透性的改变;靶位结构的改变;建立代谢旁路;代谢酶分子的改变

30:医院感染的定义。答:由医院的病原生物或其毒素导致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

31: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答: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原则上应对所有送检标本做分离培养,以便获得单个菌落后进行纯培养,从而对细菌做进一步的生物学、免疫学、致病性或细菌的药物敏感性等方面的检查,最终获得确切的报告。生化试验:得到细菌的纯培养物后,用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硝酸盐还原实验等对细菌的酶系统和其代谢产物的检查,是鉴别细菌的重要方法之一。血清学实验:利用含已知的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对细菌进行群和型的鉴别。

微生物种类名称★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致病机理及所致疾病

破伤风梭菌:菌体细长,芽胞正圆比菌体粗,位于菌体顶端菌体鼓槌状★不发酵糖类,不分解蛋白质。条件:局部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有泥土或异物污染,大面积创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主动免疫;迅速对伤口清创扩创,防止形成厌氧微环境;紧急预防:TAT(精制破伤风抗毒素);治疗: 早期足量使用TAT,抗生素。产气荚膜梭菌:G+粗大杆菌,芽胞位于次极端,椭圆形,直径小于菌体形成明显荚膜★血平板:双层溶血环,代谢十分活跃,牛奶培养基:“汹涌发酵”现象。增加血管通透性,组织坏死,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坏死性肠炎。

肉毒梭菌:G+粗短杆菌,芽胞位于次极端,椭圆形,菌体呈网球拍状,严格厌氧,分型多,生化反应复杂★肉毒毒素,抑制乙酰胆碱释放,引起运动神经末梢失调→肌肉麻痹;食物中毒,婴儿肉毒中毒。

支原体:菌落油煎蛋型,高度多形态型,细胞膜含高度固醇,无细胞壁,对青霉素有抵抗作用★支原体肺炎,病变为间质性肺炎,可合并支气管肺炎。称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不规则发热,刺激性咳嗽,头痛。婴幼儿病情严重,发病急,病程长,以呼吸困难为主。有些合并其他系统病变,如循环系统等。飞沫传播。立克次体:是一类体积微小,绝大多数为自身代谢不完善,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

衣原体:严格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沙眼:感染眼结膜上皮细胞→增殖,包涵体→局部炎症→早期流泪、有粘液脓性分泌物、结膜充血及滤泡增生→后期结膜瘢痕、眼睑内翻、倒睫以及角膜血管翳引起的角膜损害→影响视力或致盲包涵体结膜炎、泌尿生殖道感染、沙眼衣原体肺炎、性病淋巴肉芽肿

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基本结构及生物学形状与细菌相似★梅毒,人是唯一传染源,致病物质为荚膜样物质,透明质酸酶;后天通过性接触传播或者先天经过母体传播。

第三篇:微生物总结

第一章、绪论

巴斯得的贡献:

1、彻底否定了“自生说”

2、免疫学—预防接种

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3、巴斯德消毒法

柯赫贡献:

1、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2、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3、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病原菌——柯赫原则

4、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

5、配制培养基

微生物的5大共性:

1、体积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分布广、种类多

5、适应性强、易变异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一、涂布平板法作用:用于纯种分离、筛选菌落、得到单菌落,对一些细菌进行计数 五区划线发作用:纯化菌种、得到单菌落

摇瓶实验作用:菌种筛选、发酵实验、种子培养等 穿刺法的作用:保藏厌氧菌种、研究微生物的动力 之字划线法的作用:保藏菌种、单菌落的获取

二、斜面菌种保藏法:保藏期限3个月以内,沙土管保藏法:保藏期限1~10年主要适用于产孢子的,如芽孢杆菌、放线菌 石蜡油封藏法:保藏期限1~2年

真空冷冻干燥法:保藏期限5~10年,液氮超低温病结法:保藏期限5~10年 第三章

一、细胞壁:根据细胞壁将原核生物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种。

1、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特点:厚度大(20~80nm)和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革兰氏阳性菌的机械阻拦与保护作用有肽聚糖完成。磷壁酸:是结合在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磷壁酸为革兰氏阳性菌所特有。对于革兰氏阳性菌而言,抗原性由磷壁酸完成。磷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1)、其磷酸分子上较多的负电荷可提高细胞周围镁离子的浓度进入细胞后就可以保证细胞膜上一些需镁离子的合成提高活性 2)储藏磷元素 3)、增强某些致病菌如A族链球菌对宿主细胞的黏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以及补抗体的作用 4)赋予革兰氏阳性菌以特异的表面抗原 5)可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6)调节细胞自溶素的活力,借以防止细胞自溶而死亡

2、革兰氏阴性菌:由肽聚糖和外膜组成,外膜中的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菌所特有的 外壁层可分为3层:外层为脂多糖层,中层为磷脂层,内层为脂蛋白 革兰氏阴性菌外膜的作用:1)控制细胞透性

2)提高镁离子浓度 3)决定细胞的抗原性

4)类脂A是类毒素的主要成分

脂多糖:是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

脂多糖的功能:1)其中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2)因其负电荷较强,有吸附镁离子、钙离子等阳离子以提高其在细胞表面的浓度作用 3)由于LPS结构多变,决定了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表面抗原决定族 4)是许多噬菌体在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 5)具有控制某些物质进出细胞的部分选择性屏障功能

3、革兰氏染色机制: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膜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与乙醇与丙酮作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任呈紫色。反之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的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进行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则保留紫色。

二、芽孢

芽孢:某些细胞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芽孢的特点:1)芽孢内新陈代谢几乎停止,处于休眠状态,但保持潜在萌发力

2)芽孢不具生殖能力,仅只是一种休眠体 3)抗逆性最强的生命体之一,有抗热、抗化学药物、抗辐射和抗静水压能力 4)含水量低,壁厚而致密,通透性差,不易着色,折光性强

5)一个孢子萌发只产生一个营养状态的细胞 芽孢的耐热机制: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和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从而是皮层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而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因此,导致核心具极强的耐热性。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一、营养物质:能够满足微生物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条件所需的物质 营养:微生物获得U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

二、1、碳源:是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为微生物提供碳素来源的物质。为微生物提供碳元素与能量

2、氮源:为微生物提供氮元素来源,只有少数自养微生物能利用铵盐、硝酸盐同时作为氮源与能源(是构成细胞中核酸和蛋白质的重要元素)氮源的类型:无机氮、有机氮、气体氮

3、无机盐:作用:作为酶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维持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结构的稳定性、调节并维持细胞的渗透压、控制细胞的氧化还原电位和作为某些微生物生长的能源物质。

4、生长因子:通常是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的且需量很少,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5、水:生理功能:1)起到溶剂与运输介质的作用

2)参与细胞内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3)维持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稳定的天然构象

4)是良好的导热体,调节细胞温度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分类(P84表格)

三、1、培养基的配制原则:1)目标明确

2)营养协调

3)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4)原料来源的选择

2、C多有助于次生物质分泌,N多有助于个体生长发育

3、PH:细菌:7.0~8.0

酵母菌:4.0~6.0

放线菌:8.0~9.0

霉菌:4.0~5.8

4、维持培养基PH的方法:1)加缓冲剂一氢和二氢磷酸盐的混合物

2)备用碱:CaCO3、CaHCO3 3)弱酸盐:柠檬酸盐、乳酸盐

4)液氨或盐酸

5、原料来源:1)经济节约原则:以粗代精、以废代好、以简代繁

2)原料来源要广泛

3)原料药易处理、处理成本要低

4)原料处理后废物、废液、废气要少

6、选择和配制培养基的方法四种:生态模拟、查阅文献、精心设计、实验比较

四、培养基的分类

1、按成分不同划分:天然培养基:优点为取材方便,营养丰富,种了多样,配制方便合成培养基:优点:组分精确,重复性好确定:较昂贵,一般用于研究

2、根据物料状态划分: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进行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活菌计数及菌种保藏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特征、分类鉴定及噬菌体效价滴定液体培养基:用于大量培养微生物,研究生理代谢

3、按用途划分:基础培养基:用于培养野生型微生物和原养型微生物 加富培养基(营养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制成的一类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作用一般为分离某种微生物而专门设计或培养营养要求严谨的异样微生物 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可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 选择培养基: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要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微生物的生长 第五章、微生物代谢

微生物发酵过程的三个阶段:脱氢(电子)、递氢(或电子)和受氢(或电子)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些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代谢: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是微生物体内所进行的全部生化反应的总称。主要由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两个过程组成。分解代谢:是指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能量(都是氧化反应)合成代谢:是指细胞利用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大分子,在这个过程要消耗能量(都是还原反应)

代谢途径都是有一系列连续的酶促反应构成的

P102~P105EMP HM ED途径的特点功能以及途径路线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受体的不同可将发酵和呼吸分为有氧和无氧呼吸两种 P108 TCA途径图

TCA循环特点:1)氧虽然不直接参与其中反应,但必需在有氧条件下运行

2)每个丙酮酸产生15个ATP 3)位于一切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枢纽地位,可为生物合成提供各种碳价原料

TCA的生理意义:1)为细胞提供能量

2)各种能源物质彻底氧化的共同代谢途径(对于微生物来说)3)物质转化枢纽

无氧呼吸:电子受体不是氧气而是外源无机物与部分简单小分子有机物

发酵作用:没有外源电子受体,底物具有的能量只释放一小部分,合成少量ATP 三种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化,氧化磷酸化

光合磷酸化的特点:1)光驱使下电子自菌绿素上逐出后经类似呼吸链又回到菌绿素

2)产还原力[H]和产ATP分别进行,还原力来自于H2O等无机物

3)不产生氧气 合成代谢:微生物利用能量代谢所产生的能量、中间代谢产物以及从外界吸收的小分子合成复杂细胞物质的过程

P118~P119 CO2固定路线图

蓝细菌孤单的抗氧化保护机制:1)分化出特殊的还原性异形胞

2)非异形胞蓝细菌固氮酶的保护将固氮与光合进行时间上分隔

微生物固氮反应6要素:1)ATP的供应

2)还原力[H]及传递氢载体

3)固氮酶

4)还原底物——氮气

5)镁离子

6)严格厌氧微环境

联合固氮菌:指必需生活在植物根茎叶,动物肠道等处才能进行固氮的微生物,不形成类似根瘤的共生结构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酶活性的调节,即调节已经存在的酶分子的活性,是酶在化学水平的变化。另一类是酶合成的调节,即调节酶分子的合成量,是遗传水平发生的变化 第六章

一、生长曲线延滞期

特点:1)生长速率常数为零,细胞数目不增加或增加很小

2)细胞形态变大或 增长许多杆菌可长成丝状

3)合成代谢十分活跃,核糖体、酶类和ATP 的合成加速产生各种诱导酶

4)对外界不良条件如NaCl溶液,温度和抗 生素等理化因素反应敏感

出现原因:1)微生物接种到一个新的环境,暂缺乏足够的能量和必需的生长因子

2)“种子”老化即处于未对数期或种子未活化

3)接种时损伤

影响其长短的因素与实践意义:1)接种龄:对数期种子延滞期短,延滞期或衰亡期的种子延滞期较长

2)接种量:接种量大,延滞期较短,接种量小,延滞期较长

3)培养基成分:培养基成分丰富的延滞期较短,培养基成分与种子培养基一致的延滞期较短

二、生长曲线指数期

特点:1)生长速率最快,细胞呈指数增长

2)生长速率恒定

3)代谢旺盛,细胞组分平衡发展

4)群体的生理特性一致

影响指数期的意义:1)菌种:不同菌种代时差异极大

2)营养成分:营养越丰富代时越短

3)营养物浓度: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生长总量

4)培养温度: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生长总量

指数期的实践意义:1)是代谢、生理研究的良好材料

2)是增殖噬菌体的最适宿主菌龄

4)革兰氏染色是采用此期微生物

生长曲线稳定期特点:1)活细胞总数维持不变即新增殖的细胞数与衰亡的细胞数相等,菌体总数达到最高点

2)细胞生长速率为零

3)细胞生理上处于衰老,代谢活力钝化,细胞成分合成缓慢,革兰氏染色发生变化

三、生长曲线衰亡期

特点:细胞以指数速率死亡,有时细胞速率的降低是由于抗性细胞的积累,细胞变形退化,有的发生自溶,革兰氏染色发生变化

影响衰亡期的因素及实践意义:1)与菌种的遗传特性有关:有些细菌的培养经历所有的各个生长时期,几天以后死亡,有细菌培养基个月乃至几年以后任然有一些货细胞

2)与是否产芽孢有关:产芽孢的细菌更易幸存下来

3)与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有关:补充营养和能源,以及中和环境毒性,可以减缓死亡细胞的死亡速率,延长细菌培养物的存货时间

四、分批培养:是指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的培养基中,经过生长培养,最后一次收获培养方式 连续培养:在一个恒定容积的的流动系统中培养微生物,一方面以一定速率加入新的培养基,另一方面又以相同的速率流出培养物(菌体和代谢产物)

连续发酵的优点:1)高效

2)产品质量较稳定

3)节约了大量动力、人力、水和蒸汽,且使水、汽、电的负荷均衡合理

连续发酵的缺点:1)菌种易退化

2)易污染杂菌 3)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一般 同步生长:就是指在培养物中所有微生物细胞都同一生长阶段,并都能同时分裂的生长方式 同步培养法包括诱导法与选择法

诱导法:是采用物理、化学一男子使微生物生长到某一阶段而停下来,使所有细菌都达到这个阶段时再使其生长 恒浊器:根据培养器内微生物的生长密度并借光电控制系统来控制培养液流速,以取得菌体密度高,生长速度恒定的微生物细胞的连续培养

恒化器:与恒浊器相反,是一种设法使培养液流速保持不变 最高生长速率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一种连续培养装置 装置

控制对象

培养基

培养基流速

生长速率

产物

应用范围

恒浊器

菌体密度(内控制)

无限制生长因子

不恒定

最高速率

大量菌体或与菌体平行的代谢产物

生产为主

恒化器

培养基流速(外控制)

有限制生长因子

恒定

低于最高速率

不同生长速率的菌体、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其

实验室为主

五、防腐:是在某些化学物质或物理因子作用下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一种措施,它能防止食物腐败或防止其他物质霉变 消毒:利用某种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它可以起到防止感染或传播的作用

灭菌: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第七章

1、病毒的特点:1)形态及其微小,一般能通过细菌滤器必须自电镜下才能观察

2)没有细胞构造,主要成分仅为核酸与蛋白质

3)每一种病毒致含有一种核酸

DNA和RNA 4)依靠自身的核酸进行复制,一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等原件实现装配,实现繁殖

5)严格细胞内寄生,缺乏完整的酶和产能系统,只能利用宿主细胞的现成的代谢系统合成病毒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

6)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力的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器侵染力

7)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8)有些病毒的基因可以整合到宿主的基因中去

2、病毒与活细胞的区别:1)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

2)几乎所有的毒粒中只有DNA或RNA一种类型的核酸

3)在细胞外不能增殖

3、得到一步生长曲线的实验:二院培养系统:1)低浓度病毒宿主细胞(给几分钟时间侵染)2)高倍稀释病毒与细胞的培养物

3)保湿培养

4)不同时间取样,涂布平板,得到效价

5)以时间为横坐标,病毒浓度为纵坐标绘图

4、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后增殖裂解宿主 溶原性噬菌体(温和性细菌):感染后大多数可整合到宿主基因中少数以染色体外独立存在

5、病毒分为真病毒和亚病毒,亚病毒又分为类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朊病毒 类病毒:是一种只包含RNA的病毒,只在植物中出现,分质量极小,不能编码蛋白质 卫星病毒:寄生于与之无关的辅助病毒的基因产物的病毒 卫星RNA:是指必需依赖一些辅助病毒进行复制的小分子单链RNA,他们被包藏在辅助病毒的壳体中

朊病毒:是一类能引起哺乳动物亚急性海绵样脑病的病原因子 第八章

P204页Griffith转化实验等3个实验

基因组:是指位于细菌或细胞中的所有基因 大肠杆菌基因组的特点:1)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2)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

3)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

4)基因组重复序列少而短

质粒:是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中

转座子:是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种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质粒的主要类型:致育因子、抗性因子、Col质粒、毒性质粒、代谢质粒、隐秘质粒

致育因子:又称F质粒,其大小约100kb,这是最早发现的一种与大肠杆菌的有性生殖现象(结合作用)有关的质粒

抗性因子:是另一类普遍而重要的质粒,主要包括抗药性和抗重金属两大类,简称R质粒 Col质粒:该质粒含有编码大肠菌素的基因,大肠菌素是一种细菌蛋白,只杀死近缘且不含Col质粒的菌株,而宿主不受其产生的细菌素的影响

毒性质粒:致病菌中携带的能引起致病性的质粒,这些质粒具有编码毒素的基因 代谢质粒:携带有能降解某些基质的酶的基因的质粒

隐秘质粒:不显示任何表型效应,它们的存在只有通过物理方法检测出来 原核生物中对的转座因子有3种类型:插入顺序(IS)、转座子(Tn)、病毒(Mu)转座的遗传学效应:插入突变、产生染色体畸变、基因的移动和重排

基因突变: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包括一对或几对碱基的缺失、插入或置换,而导致的遗传变化

碱基变化对遗传信息改变的四种类型: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 同义突变:是指某个碱基的变化没有改变产物氨基酸序列的密码子变化

错义突变:是指碱基序列的改变引起了产物氨基酸的改变(可能为致死突变)无义突变:是指某个碱基的改变,使代表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蛋白质的合成的终止密码子,蛋白质的合成提前终止,产生短截的蛋白质

移码突变:由于DNA序列中发生1~2个核苷酸的缺失或插入,使翻译的阅读框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改变位置以后的氨基酸序列的完全变化(一般为致死突变)

表型变化的突变型:营养缺陷型,抗药性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形态突变型 营养缺陷型: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物的突变型,只有从周围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或前体物才能生长 影印平板P218 抗药性突变型:是由于基因突变使菌株对某种或某几种药物,特别是抗生素产生抗性的一种突变型

条件致死突变型:是指在某一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死效应的突变型 形态突变型:是指造成形态改变的突变型(包括菌落形态、颜色一件噬菌斑形态)

自发突变的缘由:1)NDA复制过程产生的错误

2)碱基互变异构体的相互转变

3)转座子的随机插入基因

自发突变的特性:1)非对应性

2)稀有性

3)规律性

4)独立性

5)遗传和回复

6)可诱变性

诱发突变:碱基类似物、插入染料、直接与DNA其化学反应的诱变剂、辐射和热、生物诱变因子

DNA损伤修复:光复活作用、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 光复活:由phr基因编码的光解酶进行

切除修复:又称暗修复,该修复系统除了碱基错误配对和单核苷酸插入不能修复外,几乎其他DNA损伤均可修复,是细胞内主要修复系统

重组修复:是一种越过损伤而进行的修复,这种修复不将损伤碱基除去

SOS修复:是DNA分子受到较大范围的重大损伤时诱导产生的一种应急反应 P226~227 高频重组菌等

转导:是由病毒介导的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的一种方式

供体DNA进入受体的命运:1)发生稳定的转导子

2)流产转导:即不被降解,又不被整合,也不被复制

3)外源DNA被降解,转导失败

遗传转化:是指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分子被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并得到表达的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过程

4个影响供体DNA与受体细胞间的最初相互作用:1)转化片段的大小

2)形态:双链DNA 3)浓度:在在临界值出现之前成正比

4)生理状态:感受器——刚停止DNA合成 微生物育种:诱变育种、代谢育种、体内基因组育种 代谢育种:改变代谢途径、扩展代谢途径、构建新的代谢途径 体内基因组育种:原生质体融合,杂交育种

融合子的判别:1)亲本遗传标记的互补的2)亲本灭活后性状的恢复

3)具有双亲本的荧光标记 第九章

顺式作用元件:位于基因的旁侧,可以调控影响基因表达的核酸序列。其本身并不编码蛋白质

反式作用因子:通常为蛋白质或RNA,其特征是可以合成并扩散到目标场所发挥作用 正调控:控制因子通过与启动子原件结合来激活基因的表达 负调控:抑制物与操纵基因结合起来阻止基因表达 P248 操纵子的结构

P249图

P250 图

启动子:是RNA聚合酶和CAP的结合位点,控制着转录的起始,一个启动子可以启动多个基因的表达

操纵基因:DNA上的一个结合位点,阻抑物能与之结合抑制相邻启动子的起始转录,操纵基因不表达任何东西 终止子:控制转录结束

转录因子:转录起始过程中RNA聚合酶所需要的辅助因子

转录水平的调控:1)DNA的结构

2)RNA聚合酶的功能

3)蛋白质因子及其他小分子配基的相互作用

第四篇:微生物复习总结

11级食品质量与安全班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

荚膜芽胞细菌外膜Ames试验溶原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毒性噬菌体

L-型细菌Vi抗原血浆凝固酶内毒素卡介苗二相性真菌

肥达反应外裴反应抗-O试验S9Ascoli热沉淀反应菌落总数

病毒病毒包膜

二、重点复习:

1、简述食品卫生细菌学样品采样的原则、种类及特点。

2、菌种保存的方法、特点及菌种保管的规章制度。防止菌种退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细菌外毒素的特点。

4、大肠菌群的定义,食品中大肠菌群数是指什么?

5、致病性葡萄球菌有哪些重要特点?

6、简述肠杆菌科细菌共同的生物学特性,如何初步区分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

7、鉴定A群、B群链球菌的特征性生化试验。

8、如何区别肺炎链球菌与草绿色链球菌?

9、小结KIA、MIU、O/F、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及SS、MaCC平板的指示剂.10、小结微生物学生化试验中常用酸碱指示剂(如酚红、甲基红、溴甲酚紫、溴麝香草酚

蓝、中性红)的显色特点。

11、比较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变形杆菌在KIA、MIU上的表现及肠道选择性培养

基(SS、麦康凯)上的菌落特点。

12、沙门菌细菌学检查标本采集的原则。

13、变形杆菌的鉴定依据。

14、结肠炎耶尔森菌的重要特征。

15、如何对疑为霍乱的病人标本进行细菌学检验?

16、试述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17、蜡样芽胞杆菌的形态与培养特性、选择性培养基,所致疾病。

18、军团菌的形态与培养特性、培养基,所致疾病、传播方式

19、肉毒杆菌的形态特征、肉毒外毒素的特点及致病机制、所致疾病、传播方式。

20、试述炭疽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类型。

21、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培养特点(培养基、培养条件、生长表现)及抵抗力。

22、试述Ames试验的原理、试验菌株、主要方法及结果判定。

23、细菌的分类标记有哪些?简述细菌的分类方法及特点。

24、测定DNA碱基组成的方法及意义,判定同属不同种及同一种内不同菌株的标准分别是什

么?(注:同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的G+C mol %差别应在4%~5%以下。同属不同种的G+C mol %

差别应在10%~15%以下,通常低于10%。)

25、常见的微生物突变类型有哪些?各有何特点?(营养缺陷型、抗药性突变型、条件致

死突变型、形态突变型)

注:抗药性突变型的特点是正选择标记(即突变株可直接从抗性平板上获得,在加有相

应抗生素的平板上,只有抗性突变能生长。)

营养缺陷突变型的特点是在选择培养基(一般为基本培养基)上不生长,即负选择标记。

26、数值分类法与传统方法的区别。

27、什么是真菌,病原性真菌的培养条件与细菌有何不同?

第五篇:微生物实验总结

微生物实验总结

姓名:赵叶锋班级:食品科学113学号:2011013522

大三的第二学期块结束了,这个学期操作了四个微生物实验,以及一个自主设计性实验。通过前阶段对四个实验的操作和认知的基础上,展开第五个实验的自主设计。实验分别是菌落总数测定,霉菌和酵母的检查和计数,乳酸菌的检验,微生物药敏试验以及探讨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这学期的微生物实验是在上学期微生物实验的基础上的累积和扩展延伸:以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和灭菌,微生物接种技术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为技术基础进行的,以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为目的。

下面我来谈谈我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第一个实验是菌落总数测定。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下这个名词:菌落形成单位,我现在的理解就是:1ml或者1g待测样品中菌落的个数,一定要注意的是单位是CFU/ml或CFU/g。还有就是要掌握好对高压蒸汽灭菌锅的操作。实验之前要充分做好预习工作,以便实验的进行。由于是测定微生物实验,就要尤其小心其他杂菌的混入影响实验结果。因此要做好实验仪器和各种试剂的灭菌,有培养皿,试管,移液枪头(装在盒子中),按要求配置好的琼脂培养基和生理盐水,按各自要求用纱布和报纸包扎好,送入高压蒸汽灭菌锅进行灭菌。玻璃仪器在包扎前要进行清洗,并烘干,以免水分沾湿报纸。灭完菌后取出物品进入超净工作台,超近工作台的紫外灯在进入20分钟前开启,并在进入时关闭,以免影响人体。要对台面进行消毒处理,用酒精擦拭。可以在等待琼脂培养基冷却到50摄氏度左右前对待测样品进行10倍系列稀释至需要的浓度。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标记好浓度或者按顺序排列在试管架上以免弄混,同一个试管里吸取样品才能用同一个枪头进行移液。再进行平板接种。待琼脂培养基冷却好后,用右手打开纱布并将锥形瓶拿住,将瓶口靠近酒精灯再进行灭菌,左手拿培养皿用大拇指和食指稍微打开培养皿盖,将琼脂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心内,不用倒很多,使琼脂培养基没过培养皿表面即可。培养皿一定是平拿在手上的,倒好后轻轻盖上培养皿盖,缓慢地平方在超净工作台台面边缘处,再推至中间。再用移液枪取1ml样品快速打入培养皿中央,盖上培养皿盖,然后用手轻轻摇晃,千外不要太大力。然后贴上标签记号,静置。如此依次操作下去。静置一段时间待培养基凝固后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培养一段时间再取出进行观察计数。

我们组的实验结果不甚理想,培养皿中的微生物都是连成一片的,或者是培养皿壁上也都长着,主要是由于待测样品打入培养皿后,摇晃不均匀或者太大力了,以至于菌液没分散开来或是跑到培养皿壁上去了。

第五个实验是自主设计实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选取3个环境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均可进行设计。根据前四个实验的基础,通过小组探讨和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加以验证。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可以结合小组的智慧,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理论,增加感性认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并使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

通过这次的实验,我明白了任何事情丢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虽然实验结果不是很理想,但是我参与了过程,通过小组讨论我们也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找到了解决的方法,避免了下一次失误。并且从中理解了团队讨论和合作的重要性。以上即是我的全部感想。

下载微生物总结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微生物总结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口腔微生物总结

    1. 口腔生态系:是指口轻微生物与口腔环境所组成的微小生态系统,包括生态区、微生物、生态因子等因素。 2. 生态区:是生态系统的空间层次,是生物体生存的环境区。(生态区→生境......

    微生物重点总结

    微生物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益生菌(probiotics):某些细菌或真菌有利于宿主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平衡,能抑制对宿主有害的微生物的生长。 (2)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是指不存在某些特......

    微生物总结(合集5篇)

    观察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应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为宜。 L form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者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

    微生物总结题

    1、下列微生物中,不能在人工合成培养基上生长的是() A、细菌B、放线菌C、病毒D、酵母菌 2、自然界中微生物数量最多的地方是() A、田野上空的空气B、河流C、土壤D、海洋 3、霉菌......

    微生物实验总结

    食品卫生综合检验试验总结 食品质量091金秀建2009016521 为期五天(2012年6月11日-15日)的食品卫生综合检测实验已经告一段落了,在这一周的微生物实验主要包括牛奶中大肠菌群的......

    微生物大题总结

    球菌 1,何谓SPA?简述其作用。 答: 葡萄球菌A蛋白 (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的蛋白质;可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IgG分子的Fc段非特异性结......

    微生物二总结

    绪论 一, 什么是微生物 1. 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 微生物的分类:见下表1(P1) 二, 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 (一) 一个难以认识的微生物世界 微生......

    总结微生物名词解释

    1原生质体:脱去细胞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 2芽孢: 芽孢就是有些细菌(多为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高度浓缩脱水所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 3菌落:由单个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