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试题库总结

时间:2019-05-12 13:4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生物试题库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微生物试题库总结》。

第一篇:微生物试题库总结

微生物试题库

第一部分 细菌学总论

一、选择题

【A型题】

1.证明细菌具有鞭毛结构的常用方法是: A.鞭毛 B.中介体 C.细胞膜

D.核糖体 E.核质

7.青霉素抗菌作用的机理是:

A.干扰菌细胞壁的合成 B.破坏菌细胞壁上的磷壁酸 A.革兰染色法 B.抗酸染色法 C.普通琼脂培养法 D.液体培养法 E.半固体培养法

2.革兰染色法在临床上常用于: A.鉴别细菌的血清型别 B.协助临床选择用药 C.诊断疾病 D.解释发病机制 E.判定细菌的免疫性 3.测量细菌的常用单位是: A.mm B.μm C.nm D.pm E.? 4.不属于细菌的基本结构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浆 D.细胞器 E.核质

5.细菌细胞壁的最主要成分是: A.脂类 B.蛋白质 C.糖类 D.脂蛋白 E.肽聚糖

6.不属于细胞基本结构的是:

C.干扰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D.破坏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E.破坏菌细胞壁的多糖骨架 8.溶菌酶的杀菌机理是: A.干扰菌细胞壁交联桥的合成 B.干扰二氨基庚二酸的活性 C.破坏聚糖骨架上四肽侧链的连接 D.干扰菌细胞核质的活性

E.破坏菌壁多糖骨架β-

1、4键的连接 9.关于L型细菌叙述错误的是: A.由于细胞壁缺陷常呈多形态

B.染色体不易着色 C.无致病力

D.常规细菌学检查多呈阴性 E.除去诱导因素可回复成原来的细菌 10.质粒是细胞的: A.染色体以外DNA B.核质RNA

C.储存高能的胞浆颗粒 D.胞浆中rRNA E.中介体

11.关于菌毛叙述错误的是: A.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B.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C.成分是蛋白质

D.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E.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见

12.细菌的革兰染色性不同主要是因为:A.形态不同 B.营养需要不同

C.生理功能不同 D.细菌细胞壁结构不同 E.致病性不同

13.细菌学形态学检查中最常用染色方法是:

A.抗酸性染色法 B.特殊染色法 C.暗视野墨汁染色法 D.美兰单染色法 E.革兰染色法

14.细菌的繁殖形式是: A.接合 B.裂殖 C.胞子 D.二分裂 E.复制

15.在细菌生长曲线中菌数增加最快的是: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全部生长过程

16.有关热原质叙述错误的是: A.是多数G-菌少数G+菌合成代谢产物 B.是G-菌细胞壁中脂多糖 C.注入人、动物体可引起发热 D.可被121℃20分钟处理破坏 E.可经吸负剂、石棉滤板除掉

17.下列那种不是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A.色素 B.细菌素 C.抗生素 D.维生素 E.抗毒素

18.关于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叙述错误的是:A.是细菌的病毒 B.不具有抗原性

C.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D.形态多呈蝌蚪状 E.较细菌的抵抗力强

19.不产毒的白喉棒状杆菌,携带了β—棒状杆菌噬菌体后便可产生这种现象称为: A.转导 B.转化 C.接合 D.溶原性转换 E.原生质体融合

20.病原菌引起疾病的最佳组合是: A.毒力+侵入门户+细菌数量 B.毒素+侵袭力+侵入门户 C.侵袭力+细菌数量 D.细菌数量+侵袭酶类

E.侵入门户+毒素+细菌表面结构 21.细菌内毒素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主要由G—菌产生 B.化学成分主要是脂多糖 C.对人体组织有选择性毒性作用 D.可单独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E.可使鲎血液变形细胞溶解物凝固 22.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是: A.所有的G+菌 B.所有的性G-菌

C.大多数G+菌和少数性G-菌 D.大多数性G-菌和少数性G+菌 E.少数G+性菌和少数G-性菌 23.关于类毒素叙述正确的是: A.细菌崩解后释放出的毒素 B.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C.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 D.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制成 E.内毒素经甲醛脱毒制成 24.属于细胞毒素的外毒素是: A.白喉毒素 B.破伤风痉挛毒素 C.肉毒毒素 D.链球菌红疹毒素

E.产气荚膜梭菌毒素

25.由细菌毒素制备的人工自动免疫制剂是: A.外毒素 B.抗毒素 C.类毒素 D.自身菌苗 E.亚单位疫苗

26.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A.人工被动免疫主要注射特异抗体 B.人工被动免疫也能用于治疗 C.人工被动免疫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D.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预防 E.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紧急预防 27.关于细菌耐药机制,下述叙述错误的是:

A.R质粒是携带耐药基因的质粒 B.染色体突变可导致耐药 C.转座子可携带耐药基因 D.耐药基因极少通过接合转移 E.质粒编码的耐药通常是多药耐药 28.关于消毒灭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70%乙醇杀菌效果比100%乙醇好 B.高压蒸汽灭菌杀菌温度是121℃ C.巴氏消毒法可杀死乳品中的病原菌,但不能杀死所有细菌

D.碘液使细菌DNA的胸腺嘧啶(T)形成二聚体而杀菌

E.去污剂能破坏细菌细胞膜

29.下列哪种方法能最有效杀死芽胞:

A.干热灭菌法 B.巴氏消毒法 C.高压蒸气灭菌法 D.间歇灭菌法 E.煮沸法

【B型题】

A Leeuwenhock B Koch

C Pasteur D Jenner E Fleming

30.首先研制成功狂犬病疫苗的科学家是: 31.首先发明显微镜的是: 32.首先发现结核分枝杆菌的是: 33.首先发现青霉素的是:

34.首先研制牛痘苗用于预防天花的是:

A 细菌 B 立克次体 C 真菌 D 螺旋体 E 病毒

35.能通过细菌滤器的是: 36.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是: 37.有多细胞形态的是: 38.胞浆内有完整的细胞器的是: 39.部分种带有鞭毛的微生物是:

A 抗原性变异 B 形态变异 C 耐药性变异 D 菌落变异 E 毒力变异 40.卡介苗属于 41.H—O变异属于 42.S—R变异属于

43.志贺菌链霉素依赖株属于: 44.沙门菌细胞壁特异性多糖丧失属于:

A 败血症 B 脓毒血症 C 毒血症 D 菌血症 E 菌群失调症

45.细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是:

46.细菌在血液和脏器中繁殖并能引起脏器 3 的化脓性病灶:

47.病菌侵入血流,但不大量繁殖是: 48.病菌不侵入血流,其产生的毒素入血是: E.菌毛

61.G—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是: A.脂多糖 49.长期大量服用抗生素肠道可发生:

A 青霉素 B 氨基甙类抗生素 C 氯霉素 D 利福平E 磺胺

50.抑制细菌RNA聚合酶的是:

51.抑制肽聚糖合成的是:

52.抑制细菌蛋白合成的是:

53.抑制细菌叶酸合成的是:

A 干烤法 B 紫外线照射 C 高压蒸气灭菌法 D 巴氏消毒法 E 过滤除菌法

54.手术器械消毒常用:

55.无菌室空气消毒常用:

56.普通琼脂培养基的除菌常用:

57.血清的除菌常用:

58.玻璃器械的灭菌常用:

【X型题】

59.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支原体

B.螺旋体 C.立克次体

D.放线菌 E.白假丝酵母菌 60.细菌的特殊结构有: A.肽聚糖 B.荚膜 C.脂多糖 D.鞭毛

B.外膜 C.脂蛋白 D.磷壁酸 E.肽聚糖

62.与医学关系密切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有: A.热原质 B.外毒素 C.抗生素 D.内毒素 E.吲哚

63.与医学关系密切的细菌分解代谢产物有: A.热原质 B.H2S C.外毒素 D.吲哚 E.丙酮酸

64.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方式有: A.转化 B.转导 C.溶源性转换 D.接合 E.原生质体融合

65.检测病原菌特异性抗原免疫学方法有:A.协同凝集试验 B.动力试验 C.生化反应 D.琼脂双扩散试验 E.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66.属于细菌侵袭性的物质有: A.荚膜 B.细菌素 C.菌毛 D.热原质

E.透明质酸酶

67.医院感染的特点包括:

A.以内源性感染为主 B.感染对象是住院患者 C.传播方式以接触传播为主 D.病原体易确定

E.抗生素治疗通常效果不好 68.我国的计划免疫包括:

A.乙型肝炎疫苗 B.麻疹疫苗

C.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D.流行性脑膜炎疫苗 E.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二、名词解释

1.L型细菌 2.热原质 3.BCG 4.转化 5.转导 6.溶原性转换 7.接合 8.噬菌体 9.温和噬菌体 10.前噬菌体 11.溶原性细菌 12.侵袭力 13.细菌亚单位疫苗 14.Sterilization(灭菌)15.Disinfection(消毒)

三、简答题

1. 微生物主要分哪些类?

2. 细菌的特殊构造有哪些?各有何实际意义?

3. 质粒有何基本特征?医学上比较重要的质粒有哪些?

4. 请指出五种产生外毒素的细菌,及产生的外毒素类型和该菌引起的一种主要疾病。5. 为什么说质粒编码的耐药性对临床抗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6. 举出5种当前预防效果较好的疫苗,并说明预防何种疾病。

四、论述题

1.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有何区别?其结构对细菌的致病性、药物敏感性、革兰氏染色性有什么影响?

2.在医学上有重要意义的合成代谢产物有哪些?热原质有何重要意义? 3.试述噬菌体感染细菌的溶菌周期。4.略述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5.细菌通过哪些方式产生耐药性?如何控制细菌耐药的发生?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E 2 B 3 B 4 D 5 E 6 A 7 A 8 E 9 C 10 A 11 A 12 D 13 E 14 D 15 B 16 D 17 E 18 B 19 D 20 A C 22 C 23 D 24 A 25 C 26 E 27 D 28 D 29 C 30 C

A 32 B 33 E 34 D 35 E 36 E 37 C 38 C 39 A 40 E

B 42 D 43 C 44 A 45 A 46 B 47 D 48 C 49 E 50 D

A 52 B 53 E 54 C 55 B 56 C 57 E 58 A 59 ABCD

BDE 61 ABCE 62 ABCD 63 BDE 64 ABCDE 65 ADE

ACE 67 ACE 68 ABCDE

二、名词解释

1.L型细菌:是指在某情况下,(如受溶菌酶或青霉素作用),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结构可遭破坏,或其合成受到抑制,当菌细 5

胞壁受损后细菌并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称L型细菌。

2.热原质:许多革兰阴性菌如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及一些革兰阳性菌如枯草芽胞杆菌,合成代谢过程中合成一种多糖,将其注入人体可引起发热反应。

3.BCG:是卡、介二氏把有毒的牛型结核杆菌在含有胆汁,马铃薯,甘油的培养基上长期人工培养,经13年,传230代,得到毒力减弱而抗原性稳定的菌株称卡介苗(BCG),用于结核病的预防。

4.转化:是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正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叫转化。

5.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转导。

6.溶原性转换:是指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如产气白喉杆菌的形成。

7.接合:是指两个细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DNA转入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接合。如R质粒的转移。

8.噬菌体:是侵袭细菌(或螺旋体、真菌)的病毒,具有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严格寄生性及分布广泛特性。

9.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不裂解细菌,但其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DNA上,成为细菌DNA的一部分,并能与细菌染色体一起复制,当细菌分裂时又能传至子代细菌的。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10.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核酸称前噬菌体。

11.溶原性细菌:染色体上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并有4个特性。

12.侵袭力:是指绝大多数病原菌具有侵入

并定位于某组织,适应机体生化环境进行增殖,并向其他部位扩散,抵抗机体的防御机能的性能。

13.细菌亚单位疫苗:是利用细菌表面结构的某种化学成分制成的疫苗如脑膜炎奈瑟菌和流感嗜血杆菌表面的特异性多糖,经提纯后加入适当吸附剂,可制成多糖疫苗。14.灭菌:指杀灭或去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抵抗力极强的细菌芽胞。15.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可能仍存活。

三、简答题

1.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 2.特殊结构有四种:(1)荚膜:具有抗吞噬及抗消化作用,与致病力有关;(2)鞭毛:为细菌的运动器官,有抗原性;(3)菌毛:有黏附于多种细胞受体的作用,与致病力有关,有抗原性;(4)芽胞: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可保护细菌耐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此外,还可根据这些特殊结构的有无及其特点,在实践中可用来鉴定细菌。灭菌时,芽胞是否被杀死可作为判定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3.基本特征为:(1)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2)质粒携带的基因往往赋予宿主细菌新的表型;(3)可在细菌间转移;(4)几种质粒可同时共存于同一细菌细胞内。较重要的质粒有R因子(致育因子、编码性菌毛)、Col因子(大肠菌素因子,控制大肠菌产生大肠菌素)。

4.金葡菌—肠毒素—食物中毒;破伤风梭菌—痉挛毒素—破伤风;肉毒梭菌—肉毒毒素—食物中毒;白喉棒状杆菌—细胞毒素—食物中毒;产气荚膜梭菌—a毒素—气性坏疽。

5.质粒编码的耐药性对临床药物治疗尤其重要,因为:①耐药质粒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菌,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②质粒编码的耐药性通常是多重耐药(MDR);③质粒可通过接合在菌株间高频传递。

6.牛痘苗预防天花;小儿麻痹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卡介苗预防结核;麻疹疫苗预防麻疹;狂犬病疫苗预防狂犬病;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白百破三联疫苗预防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等。

四、论述题

1.革兰阳性菌:强度较坚韧,厚度月20~80nm,肽聚糖层多,可达50层,呈三维结构,肽聚糖量多磷壁酸+,外膜-,脂多糖-,脂蛋白-,致病性菌多产生外毒素,对青霉素敏感,革兰染色+,呈紫色。革兰阴性菌:强度较疏松,较薄,5~10nm,肽聚糖层数少,1~3层,呈二维结构肽聚糖含量少,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多糖+,致病性多产生内毒素,药敏对链霉素等敏感,革兰染色性-,呈红色。

2.重要的合成代谢产物有热原质、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与侵袭性酶类(透明质酸酶、卵磷脂酶等)、色素、抗生素、细菌素及维生素等.热原质是许多革兰阴性菌如伤寒沙门菌等及一些革兰阳性菌如枯草芽胞杆菌产生的一种多糖,将其注入人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热原质耐高温,不被高压灭菌法所破坏.生产的生物制品或注射用制剂如被其污染,去除热原质比较困难。因此,生物制品或注射用制剂在生产中,应无热原质,制成后要防止细菌生长,否则新的热原质又会产生。

3.周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吸附阶段:尾部吸附到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或脂蛋白受体上,分泌酶类,溶解细菌壁,出现小孔,核酸进入细菌体内。(2)生物合成阶

段:核酸进入后,在细菌体内复制DNA及合成蛋白质,然后装配成子代噬菌体。(3)释放阶段;子代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增殖到一定程度,菌体裂解,噬菌体放出。4.内毒素 产生:细菌死亡崩解后释放;化学组成:脂多糖(类脂A);抵抗力;耐热、稳定;甲醛处理:不能脱毒;毒性弱;致病作用:无特异性,各菌内毒素成分基本相同故均可引起发热、休克、DIC等;产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抗原性较弱。外毒素 产生:生活过程中分泌到体外;化学组成:蛋白质:抵抗力:不耐热、不稳定;甲醛处理:可脱毒成类毒素;毒性极强;致病作用:对组织的毒性作用的高度选择性、引起特殊病变及临床症状;产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抗原性较强。

5.细菌通过多种机制实现耐药:①产生钝化酶,如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编码β-内酰胺酶耐青霉素和头孢霉素;革兰阴性菌通过腺苷化酶、磷酸化酶或乙酰化酶,修饰氨基甙类药物,或者编码氯霉素乙酰转移酶从而耐氯霉素;②细胞通透性的改变,如四环素;③靶位结构的改变,如氨基甙类和红霉素耐药;④建立代谢旁路,如磺胺和TMP的耐药;⑤代谢酶分子的改变,如TMP耐药菌株有二氢叶酸还原酶的同功酶,不被TMP抑制。通过以下途径可最大限度防止耐药发生:①维持高水平药物浓度,在最短时间内清除原始感染细菌;②联合使用两种没有交叉耐药的药物,避免耐药株被筛选出来;③避免滥用药物,防止细菌过多接触该药。

第二部分 病毒学总论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病毒基本性状叙述错误的是: A.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

B.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 C.含有DNA和RNA D.对干扰素敏感 E.耐冷不耐热

2.用于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 A.微米(μm)B.毫微米(nm)C.微微米(pm)D.毫微微米(fm)E.微微微米(am)3.关于病毒结构叙述错误的是: A.核酸和衣壳组成核衣壳 B.有包膜的病毒才有感染性 C.衣壳由壳粒构成 D.病毒包膜表面可有刺突 E.各种病毒壳粒数目不相同 4.可称为病毒体的结构是: A.核衣壳

B.核酸 C.衣壳

D.包膜

E.壳粒

5.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DNA病毒是:A.腺病毒

B.风疹病毒 C.正粘病毒

D.弹状病毒 E.脊髓灰质炎病毒

6.呈螺旋对称型的RNA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腺病毒 C.痘类病毒

D.疱疹病毒 E.脊髓灰质炎病毒

7.决定病毒具有感染性的是: A.核酸

B.衣壳 C.包膜

D.神经氨酸酶 E.血凝素

8.病毒的增殖方式是: A.复制

B.二分裂 C.分枝

D.减数分裂 E.芽生

9.下述与病毒蛋白质无关的作用是: A.吸附作用 B.保护核酸作用 C.病毒包膜的成分 D.对脂溶剂敏感性 E.免疫原性

10.病毒所合成的晚期蛋白的功能是: A.抑制宿主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B.合成包涵体的基质蛋白 C.构成病毒衣壳蛋白 D.抑制宿主细胞核酸的合成

E.合成子代核酸所需要的DNA多聚酶 11.以破胞方式从细胞向外释放的病毒是:A.流感病毒

B.麻疹

C.脊髓灰质炎病毒

D.腮腺炎病毒 E.呼吸道合胞病毒

12.以“出芽”方式从细胞释放的病毒是: A.ECHO病毒

B.麻疹病毒 C.柯萨奇病毒

D.腺病毒 E.脊髓灰质炎病毒

13.对病毒抵抗力叙述错误的是: A.大多数病毒60℃30分钟可被灭活 B.大多数病毒在-70℃下可存活

C.紫外线能灭活病毒

D.甲醛能使病毒灭活,但保留抗原性 E.所有病毒对脂溶剂都敏感

14.一种病毒所产生的衣壳或包膜包在另一19.储存病毒遗传信息的是: 种病毒基因组外,这种变异称之为: A.突变

B.基因重组 C.加强作用

D.表型混合 E.互补作用

15.下述哪种属于病毒基因突变: A.交叉复活

B.多重复活 C.温度敏感性变异

D.互补作用 E.表型混合

16.病毒与立克次体相同的特点是: A.含有DNA和RNA B.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 C.含有核蛋白体 D.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E.对抗生素敏感

17.病毒不同于衣原体的特点是: A.能通过细菌滤器 B.对抗生素不敏感 C.可引起机体多部位感染 D.严格地细胞内寄生 E.在感染细胞内可形成包涵体 18.无包膜的病毒是: A.疱疹病毒

B.披膜病毒 C.流感病毒

D.腺病毒 E.狂犬病病毒

【B型题】

A 衣壳

B 核酸 C 包膜

D 核衣壳 E 壳粒

20.保护病毒核酸的是: 21.无包膜病毒完整病毒体的是: 22.电镜下可见的病毒形态学最小单位是: 23.含有宿主细胞成分的是:

A 裸露20面体对称型 B 裸露螺旋对称型 C 有包膜20面体对称型 D 有包膜螺旋对称型 E 复合对称型 24.流感病毒是: 25.肠道病毒是: 26.噬菌体: 27.单纯疱疹病毒:

A 有包膜RNA病毒 B 无包膜RNA病毒 C 有包膜DNA病毒 D 无包膜DNA病毒 E 缺陷病毒:

28.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9.丁型肝炎病毒: 30.乙型肝炎病毒: 31.腺病毒: 32 戊型肝炎病毒:

A 正粘病毒科 B 副粘病毒科 C 披膜病毒科 D 肝DNA病毒科 E 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33.麻疹病毒属于: 34.流感病毒属于: 35.甲型肝炎病毒属于: 36.风疹病毒属于: 37.乙型肝炎病毒属于:【X型题】

38.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病毒有: A.腺病毒 B.流感病毒

C.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D.单纯疱疹病毒 E.脊髓灰质炎病毒 39.螺旋对称的病毒有: A.麻疹病毒

B.狂犬病病毒 C.副流感病毒

D.柯萨奇病毒 E.呼吸道合胞病毒 40.有包膜的病毒是: A.HIV B.EB病毒 C.柯萨奇病毒

D.ECHO病毒 E.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41.无包膜病毒有: A.森林脑炎病毒

B.腺病毒 C.甲型肝炎病毒

D.巨细胞病毒 E.脊髓灰质炎病毒

42.病毒非遗传性变异包括: A.互补作用

B.加强作用 C.基因重组

D.表型混合 E.基因突变

43.有关包膜病毒叙述正确的是: A.出芽释放 B.包膜上多有刺突

C.包膜含有宿主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D.对脂溶剂敏感

E.易侵入肠道并在肠粘膜细胞中增殖 44.关于病毒复制叙述正确的是:

A.只能在活细胞内复制 B.从宿主细胞获得能量

C.复制过程中始终保持完整的结构和传染性

D.早期蛋白能抑制宿主细胞核酸与蛋白质合成

E.晚期蛋白是病毒的结构蛋白 45.病毒复制周期包括: A.吸附穿入

B.脱壳 C.生物合成D.形成始体 E.装配与释放

46.持续感染类型包括: A.隐性感染 B.潜伏犬感染 C.慢发病毒感染 D.急性感染 E.慢性感染

47.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包括: A.抑制病毒增殖 B.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C.免疫调节作用

D.使机体产生抗病毒中和抗体 E.直接杀伤靶细胞 48.能垂直传播的病毒有: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风疹病毒 C.巨细胞病毒 D.HIV

E.柯萨奇病毒B组

49.可能与持续感染发生有关的因素是: A.病毒抗原性弱,机体难以产生免疫 B.机体免疫力低下,不能清除病毒 C.病毒与宿主细胞基因整合,长期共存 D.病毒存在受保护部位,逃避免疫作用 E.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形成包涵体

50.测定病毒在组织培养中增殖的指标是:

A.PFU

B.细胞融合 C.CPE

D.培养液PH的变化 E.红细胞吸附

51.预防病毒病获得成效的疫苗是: A.小儿麻痹疫苗

B.流感疫苗

C.乙肝疫苗

D.牛痘苗 E.风疹疫苗

二、名词解释

1.复制周期 2.顿挫感染 3.缺陷病毒 4.干扰现象 5.ts突变株 6.CPE 7.包涵体 8.干扰素 9.PFU 10.血凝抑制试验

三、简答题

1.病毒有何主要特点?

2.病毒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主要功能是什么?

3.简述ts突变株获得的条件及实际意义? 4.病毒复制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 5.举例列出5个与医学有关的DNA病毒科名称?

6.举例列出5个与医学有关的RNA病毒科名称?

7.病毒感染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有哪些?

8.简答干扰素抗病毒的作用特点?

四、论述题

1.试述病毒性疾病特异性预防措施和制剂。2.举例说明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种类及其特点。

3.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是什么?

4.试述病毒致病机制与细菌致病机制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CBBAAA 7 AADC C 12 B 13 E 14 D 15 C 16 B 17 B 18 D 19 B 20 A D 22 E 23 C 24 D 25 A 26 E 27 C 28 A 29 E 30 C

B 33 B 34 A 35 E 36 C 37 D 38 ACDE 39 ABCE 40 ABE

BCE 42 ABD 43 ABCD 44 ABDE 45 ABCE 46 BCE 47 ABC

BCDE 49 ABCD 50 BCDE 51 ACD

二、名词解释

1.复制周期:病毒增殖是复制,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复制一般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与释放5个阶段,称为病毒的复制周期,经过复制产生大量的子代病毒。

2.顿挫感染:病毒进入细胞内,细胞不提供酶、能量及必要成分,则不能合成病毒本身成分,或虽能合成部分或全部成分,但不能装配与释放。

3.缺陷病毒: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如丁型肝炎病毒。

4.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共同感染同一细胞 11

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5.ts突变株:就是温度敏感性突变株。即在28℃~35℃条件下可增殖,而在37℃~40℃条件下则不能增殖。这是因为ts变异的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或酶在较高温度下失去功能,故病毒不能增殖。

6.CPE:病毒在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破坏死亡的作用称其为杀细胞效应,这种效应在体外组织培养时可观察到细胞变园、聚集、脱落等,称为致细胞病变作用(CPE)。主要见于无包膜病毒,如肠道病毒等。7.包涵体:是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见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斑块,一般呈园形或椭园形,称为包涵体。包涵体由病毒颗粒或成分组成,也可是增殖痕迹。

8.干扰素:是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使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生物活性。

9.PFU:是检查和滴定病毒感染性的方法,原理:稀释不同浓度病毒加入单层细胞培养瓶中,病毒吸附后加一层琼脂,使病毒在单层细胞培养中有限扩散,每个有感染性病毒,可形成病灶,经活性染料使活细胞着色,病变细胞不着色,肉眼可见蚀斑,每个蚀斑由一个感染性病毒颗粒复制,称为蚀斑形成单位(PFU)。

10.血凝抑制试验:有血凝素(HA)的病毒能凝集人或动物红细胞,称为血凝现象,血凝现象能被相应抗体抑制称为血凝抑制试验,原理是相应抗体与病毒结合后,阻止病毒表面HA与红细胞结合,常用于正粘病毒、副粘病毒及黄病毒等的辅助诊断、流行病调查,也可用于鉴定病毒型与亚型。

三、简答题

1.(1)体积微小;(2)结构简单,仅含有一种核酸;(3)严格寄生,只能在一定种类活细胞中增殖;(4)对抗生素不敏感而对干扰素敏感。

2.基本结构为核心和衣壳;辅助结构主要是包膜,有的病毒有其他辅助结构如触须样纤维。核心成分为核酸其功能:(1)决定病毒特性;(2)病毒复制;(3)具有感染性。总之核酸是主导病毒感染、增殖、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衣壳的成分是蛋白其功能:(1)保护病毒核酸;(2)参与感染过程;(3)具有抗原性。包膜成分含蛋我糖和脂类,其功能:(1)维持病毒结构完整性;(2)有与宿主细胞膜亲和及融合的性能;(3)有病毒种、型抗原特异性。3.ts株是条件致死性突变株,是温度敏感性突变株。ts突变株在28℃~35℃条件下可增殖而在37℃~40℃条件下不能增殖。Ts株可用于疫苗株筛选。

4.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与释放。

5.属DNA病毒的病毒科有:小DNA病毒科如细小DNA病毒B19;乳多空病毒科如人乳头瘤病毒;腺病毒科如腺病毒;肝DNA病毒科如HBV;痘病毒科如天花病毒;疱疹病毒科如单纯疱疹病毒等。

6.属RNA病毒的病毒科有:小RNA病毒科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黄病毒科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逆转录病毒科如HIV和HTLV;正粘病毒科如流感病毒;副粘病毒科如麻疹病毒;弹状病毒科如狂犬病病毒。7.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主要有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ELISA试验及蛋白印迹技术。

8.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特点(1)抗病毒作用无特异性;(2)干扰素作用有种属特异性;(3)干扰素是作用于细胞,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而发挥作用的,并不是干扰素直接 12

作用于病毒。

四、论述题

1.人工主动免疫制剂主要有:(1)减毒活疫苗,是用自然或人工选择法来筛选对人毒力低或无毒的变异株病毒,制成活疫苗用于主动免疫,如牛痘苗、麻疹疫苗等。(2)灭活疫苗,经适当方法使病毒灭活而不影响其抗原性制备的疫苗。(3)亚单位疫苗,是用化学试剂裂解病毒,提取其包膜或衣壳的成分,除去核酸而制备的疫苗。(4)多肽疫苗,用病毒表面抗原的多肽成分制备的疫苗。(5)基因工程疫苗,即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制备的疫苗。人工被动免疫制剂有免疫血清和丙种球蛋白,或与细胞免疫有关的转移因子等。

2.持续性感染包括:①潜伏感染,其特点是长期潜伏在人体特定组织或细胞内,与机体保持相对平衡。当受某些因素影响,机体抵抗力下降,病毒激活而出现临床症状,如HSV潜伏在三叉神经节,激活后引起唇疱疹。②慢性病毒感染是于急性感染后病毒仍长期存在于体内,引起慢性过程。患者有临床症状,并能经常地或间歇地排出病毒。如乙肝病毒感染。③慢发病毒感染,其特点是潜伏长,发病慢。病原有两类:一类是逆转录病毒,如HIV;另一类是朊粒,如库鲁病。麻疹缺陷病毒引起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也属慢发病毒感染。

3.(1)溶细胞作用,病毒感染细胞在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破坏死亡;(2)稳定状态感染,引起细胞膜成分改变使①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②细胞膜表面出现由病毒基因编码的新抗原;(3)细胞凋亡;(4)包涵体形成;(5)细胞转化和增生,肿瘤病毒感染细胞后不导致细胞损伤和溶解,而是引起细胞转化;(6)病毒基因组与细胞基因整合。

4.细菌的致病性主要取决于细菌的侵袭力和毒素的产生。侵袭力包括细菌的吸附和侵入、繁殖与扩散及抵抗机体的防御功能的能力。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病毒的致病机制与细菌相比有两个特点;①病毒有严格的寄生性,它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因此病毒的致病作用是以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为基础,包括引起溶细胞、细胞膜变化、基因整合及细胞发生转化和增生等。②病毒性感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是因为病毒有组织亲嗜性,造成官器包括免疫系统的损伤,引起炎症和免疫病理性损伤,因此病毒的致病机制较细菌复杂。

第三部分 细菌学各论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无芽胞细菌中,抵抗力最强的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C.百日咳鲍特菌 D.淋病奈瑟菌 E.肺炎链球菌

2.某校多名学生在食堂进餐后数小时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取剩余食物作细菌培养,染色为G+培养物可分解甘露醇。你推测可能是哪种菌所致

A.A族链球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猪霍乱沙门菌 D.产气荚膜梭菌 E.志贺菌

3.化脓性病灶局限的原因,这是由于病原菌产生

A.透明质酸酶 B.凝固酶 C.耐热核酸酶 D.链道酶

E.链激酶

4.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无关的疾病是

A.蜂窝组织炎 B.猩红热

C.急性肾小球肾炎 D.败血症

E.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5.测试机体对猩红热有无免疫力的方法是

A.抗O试验 B.Dick试验 C.鲎试验 D.外斐试验 E.肥达试验

6.某孕妇产前检查时发现有淋病性子宫颈炎。分娩后应对新生儿作何处理?

A.迅速将患儿放入无菌隔离室 B.1%硝酸银滴眼 C.给婴儿注射青霉素 D.给婴儿口服氟哌酸 E.0.01%洗必泰清洗婴儿皮肤

7.关于脑膜炎奈瑟菌的生物学性状,叙述错误的是

A.革兰阴性,成双排列

B.营养要求高,常用巧克力培养基培养 C.对环境因素抵抗力较强 D.产生自溶酶

E.初资分离时在5%~10% CO2条件下生长良好

8.某患者头痛剧烈,喷射性呕吐,皮肤出血性淤斑。查脑膜刺激征(+)。培养此病原菌应选用

A.罗氏培养基 B.博-金培养基 C.巧克力培养基 D.吕氏培养基 E.血琼脂平板

9.鉴别致病与非致病肠道杆菌的重要依据是

A.是否发酵葡萄糖 B.是否分解乳糖 C.是否具有鞭毛 D.是否具有菌毛 E.是否具有芽胞

10.大肠埃希菌的典型生化反应是

A.分解乳糖产酸产气、IMViC++―― B.不分解乳糖、IMViC++―― C.分解乳糖产酸产气、IMViC――++ D.不分解乳糖、IMViC――++ E.可发酵任何糖类、IMViC+-+- 11.一4岁女孩在随母亲旅游中,吃小店卖水果沙拉,回家3天后,出现严重腹部痉挛痛,大便次数不断增加,且多次血便,伴发烧,呕吐,到医院急诊,检查有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等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该儿童可能感染的是

A.伤寒沙门菌 B.鲍氏志贺菌

C.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 D.副溶血性弧菌 E.霍乱弧菌

12.在半固体培养基表现为无动力的菌属是

A.沙门菌属 B.志贺菌属 C.大肠埃希菌属 D.变形杆菌属 E.沙雷菌属

13.如果肥达试验结果是H:1:640、O:1:320、PA:1:80、PB:1:80,该患者可能是

A.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副伤寒 B.肖氏沙门菌所致副伤寒 C.伤寒沙门菌感染 D.回忆反应 E.预防注射

14.关于霍乱弧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或逗点形

B.革兰染色阴性

C.一端单鞭毛,运动活跃

D.营养要求高,在普通培养基不能生长 E.生长繁殖温度范围广,耐碱不耐酸 15.一男性患者,剧烈腹泻米泔水样便伴呕吐1天。无腹痛,无里急后重。查体,皮肤干燥,眼窝内陷。血压80/60mmHg。初步诊断应首先进行下列何种检查

A.便常规 B.尿常规

C.取粪便标本立即进行直接悬滴检查 D.取耳血立即进行直接悬滴检查 E.碱性蛋白胨水接种

16.一位18岁女学生就诊时主诉:近一个多月来咳嗽,痰中时有血丝。消瘦并常感疲乏无力,午后潮湿,心悸,盗汗,食欲不振。对该患者的痰标本应选用的染色法是 A.革兰染色法 B.墨汁染色法 C.鞭毛染色法 D.抗酸染色法 E.镀银染色法

17.对破伤风梭菌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伤口感染,细菌侵入血而致病 B.革兰阴性菌,具周鞭毛 C.不能形成芽胞 D.芽胞抵抗力强 E.致病物质主要是内毒素 18.肉毒毒素作用于: A.脊髓前角 B.脊髓后角

C.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 D.呕吐中枢 E.血管内皮

19.白喉棒状杆菌具有鉴别意义的主要特征是

A.R质粒

B.β—棒状杆菌噬菌体

C.异染颗粒 D.包涵体 E.F质粒

20.布鲁斯菌引起的人类疾病是: A.波浪热 B.结核病 C.伤寒 D.破伤风 E.肉毒中毒

21.不只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的微生物是: A.衣原体 B.细菌 C.立克次体 D.支原体 E.螺旋体

22.立克次体与细菌的主要区别是: A.体积微小?

B.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C.不能通过细菌滤器? D.严格细胞内寄生 E.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B型题】 A 肺炎链球菌 B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C 金黄色葡萄球菌 D 流感嗜血杆菌 E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 23.常引起食物中毒的是

24.常引起婴儿腹泻的是

25.常引起大叶性肺炎的是

26.常引起猩红热的是

27.与风湿热有关的细菌是

A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B 伤寒沙门菌 C 变形杆菌 D 福氏志贺菌

E 大肠埃希菌

28.能迅速分解尿素,但只有个别菌株能发酵乳糖的是

29.除个别菌株外,可迅速分解乳糖的是

30.无动力的肠道杆菌是

A 肥达反应:TO抗体略高,TH抗体不高,乙型副伤寒抗体增高

B 肥达反应:TO抗体增高,TH抗体不高 C 肥达反应:TO抗体增高,TH抗体增高 D 肥达反应:TO抗体不高,TH抗体增高 E 肥达反应:TO抗体不高,TH抗体不高 31.乙型副伤寒感染

32.接种过伤寒疫苗

33.伤寒病早期

A 白喉外毒素 B 霍乱肠毒素 C 破伤风痉挛毒素 D 产气荚膜梭菌的α毒素 E 肉毒毒素

34.选择性阻断神经细胞中抑制性递质释放的是

35.使EF-2失活,蛋白质合成受阻的是 36.作用于细胞膜卵磷脂的是 37.活化腺苷酸环化酶的是 38.阻碍乙酰胆碱的释放的是

A 恙螨

B 人虱

C 鼠蚤

D 蚊

E 鼠虱

39.流行性回归热的传播媒介是 40.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 41.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 42.恙虫病的传播媒介是 43.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是

【X型题】

44.引起化脓性感染的革兰阳性球菌有

A.葡萄球菌 B.链球菌 C.肺炎链球菌 D.脑膜炎奈瑟菌 E.淋病奈瑟菌

45.链球菌所引起的疾病有

A.猩红热 B.风湿热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急性肾小球肾炎 E.产褥热

46.疑为淋病,采集标本应注意

A.标本应立即保温 B.标本应立即保湿 C.标本应立即冷藏 D.标本应立即接种至增菌液 E.标本应置于5%~10% CO2中培养 47.产生肠毒素的细菌有

A.霍乱弧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痢疾志贺菌

D.大肠埃希菌O157:H7血清型 E.ETEC

48.志贺毒素具有哪些毒性

A.内毒素毒性 B.细胞毒性 C.神经毒性 D.心肌毒性 E.肠毒性

49.下列哪些细菌可引起食物中毒

A.伤寒沙门菌 B.鼠伤寒沙门菌 C.肉毒梭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产气荚膜梭菌

50.关于霍乱发生的叙述,正确的有

A.为人畜共患疾病

B.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污染水源或食物经口摄入

C.只需摄入5~10个细菌即可使人致病 D.细菌入侵肠上皮细胞和肠腺而损伤肠壁 E.致病是通过肠毒素作用于小肠上皮细胞4.支原体(Mycoplasma)

5.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6.衣原体(Chlamydia)7.螺旋体(Spirochetes)

三、简答题

1.疑为流行行脑脊髓膜炎,如何进行微生物学诊断?

受体引起剧烈腹泻和呕吐

51.抗酸染色呈阳性的微生物包括

A.结核分枝杆菌 B.麻风分枝杆菌 C.放线菌 D.诺卡菌 E.非结核分枝杆菌

52.无芽胞厌氧菌引起感染的条件可能有:A.细菌进入非正常寄居部位

B.长期使用抗生素致使机体内菌群失调 C.机体患消耗性疾病、抵抗力下降 D.局部组织Eh下降,导致厌氧环境的形成

E.局部有需氧菌生长

53.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相同之处: A.能通过细菌滤器 B.无细胞壁 C.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D.对青霉素不敏感 E.菌落形态相似

54.螺旋体引起的疾病有: A.梅毒 B.回归热 C.钩体病 D.奋森咽颊炎 E.莱姆病

二、名词解释

1.SPA 2.Widal test(肥达试验)3.BCG(卡介苗)

2.简述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种类、致病部位、致病机理及常见O血清型(各举出1个血清型)。

3.简述霍乱肠毒素的组成及致病机制。4.主要的动物源性细菌有哪些?各引起哪些人畜共患病?

5.支原体主要引起哪些疾病?

6.请举出主要的立克次体病的病原体、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

7.简述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免疫学特点?

四、论述题

1.试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某高校发生学生集体出现发热、剧烈恶心、呕吐、腹泻症状,经治疗病情很快得到控制,检查食堂发现某厨师正患化脓性感染,试问如何进行微生物学检查,以防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3.A族链球菌产生哪些毒素和酶?引起哪些疾病?

4.试述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和结果分析。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 2 B 3 B 4 E 5 B 6 B 7 C 8 C 9 B 10 A 11 C 12 B 13 C 14 D 15 C 16 D 17 D 18 C 19 C 20 A D 22 D 23 C 24 E 25 A 26 B 27 B 28 C 29 E 30 D

A 32 D 33 B 34 C 35 A 36 D 37 B 38 E 39 B 40 C

B 42 A 43 D 44 ABC 45 ABDE 46 ABE 47 ABCDE

BCE 49 BCDE 50 BE 51 ABCDE 52 ABCDE 53 ABCDE 54 ABCDE

二、名词解释

1.SPA:葡萄球菌A蛋白(SPA)是绝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SPA可与除IgG3外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二者结合后,IgG的Fab段仍然可以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实验室常利用SPA这种特性进行协同凝集试验,广泛应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的检测。2.肥达试验: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用于肠热症的辅助诊断。

3.卡介苗(BCG):是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230次移种传代,历时13年而获得的减毒活菌株,目前广泛用于人类结核病的预防。

4.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无细胞壁,形态上呈多形性,可通过除菌滤器,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5.外斐反应: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的多糖抗原与变形杆菌某些菌株(如OX19、OX2、OXk等)的菌体抗原有共同的抗原成分。由于变形杆菌抗原易于制备,其凝集反应结果又便于观察,因此临床检验中常用这类变形杆菌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这种交叉凝集试验称为外斐反

应(Weil-Felix reaction),用于检测人类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供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

6.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类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主要包括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7.螺旋体(Spirochetes)是一类细长、柔软、呈螺旋状弯曲、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生物学的位置是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对人致病的主要有疏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属和钩端螺旋体属。

三、简答题

1.取患者脑脊液或刺破皮肤出血瘀斑取渗出物作涂片或培养。血液标本作培养。带菌者检测可取鼻咽拭子。方法包括①直接涂片镜检:如镜下见到中性粒细胞内、外有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时,即可作出初步诊断;②分离培养与鉴定:血液与脑脊液标本在血清肉汤培养基中增菌后,接种到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上,置于含5%~10%CO2的环境中孵育。挑取可疑菌落涂片镜检,并作生化反应及型特异性多价血清的凝集试验鉴定;③快速诊断法: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及血清中存在脑膜炎球菌可溶性抗原,可采用已知的抗体检测有无相应的抗原,方法有对流免疫电泳和SPA协同凝集试验。2.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

菌株 作用部位 疾病与症状 致病机制 常见O血清型

ETEC 小肠 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 质粒介导LT和(或)ST肠毒素,大量分泌液体和电解质 6、8、15、25、27、78、148、159

EIEC 大肠 水样便,继以少量血便 质粒介导侵袭和破坏结肠粘膜上皮细胞 28ac、29、112ac、124、136、143、144、152、164、167

EPEC 小肠 婴儿腹泻;水样便 质粒介导粘附和破坏上皮细胞 2、55、86、111、114、119、125、126、127、128、142、158 EHEC 大肠 水样便,继以大量出血,可并发HUS 溶原性噬菌体编码SLT-I或SLT-II,中断蛋白质合成 157、26、111 EAggEC 小肠 婴儿腹泻;持续性水样便 质粒介导集聚性粘附上皮细胞,阻止液体吸收并产生毒素 42、44、3、86等

3.霍乱肠毒素由一个A亚单位和5个相同的B亚单位构成的一个热不稳定性多聚体蛋白,B亚单位可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在细胞膜上形成一亲水性穿膜孔道。使A亚单位通过孔道进入细胞浆,A亚单位在发挥毒性作用前需经蛋白酶作用裂解为A1和A2两条多肽。A1作为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可使NAD(辅酶Ⅰ)上的腺苷二磷酸核糖(ADP-R)转移到G蛋白上,称GS,此为腺苷环化酶的一部分。GS的活化可使细胞内ATP转变为cAMP,使cAMP水平升高,使钠依赖的氯的分泌增加,内皮细胞对Na+和Cl-的吸收被抑制,主动地大量分泌Cl-、HCO3-,使水被动地通过粘膜细胞向外流出,导致严重的水和电解质的丧失,产生腹泻与呕吐。

4.(1)布鲁斯菌,引起布鲁斯菌病,也称波浪热。(2)鼠疫耶尔森菌,引起鼠疫。(3)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炭疽。5.对人致病的主要有肺炎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肺炎支原体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和原发性非典型肺炎。解脲脲原体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盆腔感染、输卵管炎及不孕症。6.普氏立克次体——流行性斑疹伤寒——人虱;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蚤;恙虫病东方体——恙虫病——恙螨;贝纳柯克斯体——Q热——蜱 7.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传播途径:性接

触、垂直传播、经血传播。免疫学特点:以细胞免疫为主。一般认为当体内持续有螺旋体存在时,对再感染有免疫力即传染免疫,一旦螺旋体被杀灭,其免疫力亦随之消失。

四、论述题

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包括多种毒素及胞外酶:①凝固酶;②葡萄球菌溶血素;③杀白细胞素;④肠毒素;⑤表皮溶解毒素;⑥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I。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化脓性炎症、毒素性疾病及菌群失调症三大类疾病:①化脓性炎症包括皮肤、器官及全身感染,如皮肤软组织感染(疖、痈、毛囊炎、麦粒肿、蜂窝组织炎、伤口化脓等)、内脏器官感染(心内膜炎、血源性骨髓炎、脑膜炎、肺部感染等)以及全身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等);②毒素性疾病,如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毒性休克综合征等;③葡萄球菌性肠炎,是由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使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繁殖产生肠毒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疾病,本质是菌群失调性肠炎。

2.对疑似葡萄球菌所致食物中毒,标本应同时从化脓性病灶采集脓液标本和食物中毒患者的剩余食物或呕吐物等标本。分别进行以下检查:①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根据细菌形态、排列方式及染色性,可作出初步诊断;②分离培养与鉴定:将标本接种到血琼脂平板上,37℃培养18小时后可长出典型菌落,观察溶血现象及色素,致病性葡萄球菌的特点是:产生金黄色色素,有溶血性,凝固酶阳性,可发酵甘露醇;③凝固酶试验:可用试管法或玻片法;④食物中毒的检测:取患者呕吐物或剩余食物作为标本,接种于肉汤培养基,孵育后取滤液注射于6~8周龄的幼猫腹腔,如注射后4小时内幼猫出现呕吐、腹泻、体温升高或死亡等现象,提示有肠毒素存在的可能;⑥药敏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易产生耐药性变异,故 19

对临床分离出的葡萄球菌标本,应做药敏试验,以便挑选出细菌敏感的药物,⑦噬菌体分型:肠毒素性食物中毒主要由Ⅲ群菌株引起,必要时可做噬菌体分型以追踪传染源。3.A族链球菌较强的侵袭力取决于其能产生多种胞外酶及毒素:①脂磷壁酸(LTA);②M蛋白;③致热外毒素;④溶血素;⑤侵袭性酶,包括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等。A族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三种主要类型:①化脓性感染,如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丹毒、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痈、脓疱疮等)和其它系统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咽炎、鼻窦炎、中耳炎及产褥热等);②中毒性疾病,如猩红热、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③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4.结核菌素试验是用结核菌素来测定对结核分枝杆菌能否引起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以判断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方法是分别取由人结核分枝杆菌来源和卡介苗来源的PPD各5单位注入两前臂皮内,48~72小时后,红肿硬结超过5mm者为阳性,≥15mm为强阳性,对临床诊断有意义;两侧红肿中,若PPD-C侧大于BCG-PPD侧时为感染,反之则可能为卡介苗接种所致;小于5mm者为阴性反应。阳性反应表明机体已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卡介苗接种成功,对结核分枝杆菌有迟发型超敏反应及一定的特异性免疫力。强阳性反应则表明可能有活动性结核病。阴性反应表明受试者可能未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或未接种过卡介苗,但应考虑几种特殊情况:①受试者处于原发感染的早期,T淋巴细胞尚未被致敏;②老年人;③患严重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如麻疹等)的患者;④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患者或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均可出现阴性反应。

第四部分 病毒学各论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不属于与肠道病毒的是:

A.腺病毒

B.脊髓灰质炎病毒

C.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毒

D.柯萨奇病毒

E.ECHO病毒

2.均以粪-口途径传播的微生物是:

A.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

B.乙型肝炎病毒-破伤风杆菌

C.狂犬病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D.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麻风杆菌

E.布氏杆菌-新型肠道病毒

3.诊断流感最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是: A.血凝抑制试验

B.中和试验

C.PCR试验

D.血凝试验

E.ELISA试验

4.孕妇感染哪种病毒可引起胎儿先天性畸形?

A.流感病毒

B.鼻病毒

C.麻疹病毒

D.冠状病毒

E.风疹病毒

5.不是由人类出血热病毒引起的疾病是:

A.肾综合征出血热

B.回归热

C.新疆出血热

D.埃博拉热

E.马堡热

6.感染宿主细胞易形成包涵体的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麻疹病毒

C.狂犬病病毒

D.腺病毒

E.巨细胞病毒

7.HIV感染靶细胞表面的受体主要是: A.CD4分子 B.CD8分子 C.CCR5 D.CXCR4 E.CCR3 8.HBV感染后血清内不能测得的HBV标志是: A.HBsAg B.HBcAg C.HBeAg D.Pre-S1 Ag E.Pre-S2 Ag

9.血清中检查出HBsAg和HBeAg说明此病人是: A.无传染性

B.有传染性 C.有免疫力

D.病情较稳定 E.恢复期

10.乙型肝炎五项检查中仅抗-HBs阳性则表示:

A.乙型肝炎恢复或疫苗接种后获得免疫力 B.乙型肝炎携带者 C.HBV正在肝细胞内复制 D.已转变为慢性肝炎 E.血清具有传染性

11.目前引起输血后肝炎的病毒主要是: A.HDV B.HEV C.HBV D.HAV E.HCV

12.下列病毒属于双链DNA病毒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HSV

C.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D.HAV E.HIV

13.目前已在全世界灭绝的病毒是

A.HIV B.HBV C.天花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HSV

14.不含有核酸的病原体是:

A.virus B.prion C.fungus D.bacteria E.chlamydia

【B型题】

A 风疹病毒

B 麻疹病毒

C 冠状病毒

D ECHO病毒

15.属于小RNA病毒科的是

16.引起胎儿先天性畸形的是

17.能引起SSPE的是

A 鸡胚培养

B 组织细胞培养

C 动物接种

D 光学显微镜查包涵体

E 血清学检查

18.分离流感病毒常采用的方法是

19.分离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常采用的方法是

20.诊断狂犬病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21.分离脊髓灰质炎病毒采用的方法是

A 风疹病毒

B 麻疹病毒

C 狂犬病病毒

D 流感病毒

E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2.易发生潜伏感染的病毒是

23.引起恐水症的病毒是

24.易发生变异的病毒是

25.经垂直感染引起胎儿畸形的是

26.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有关的是

?

下列病毒在人体内潜伏部位分别是

A HSV-1 B HSV-2 C CMV D VZV

27.三叉神经节和颈上神经节

28.骶神经节

29.唾液腺、乳腺、肾

30.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

【X型题】

31.主要经消化道传播的病毒有:

A.柯萨奇病毒

B.脊髓灰质炎病毒

C.HAV D.HEV

E.肠道病毒70型

32.属于呼吸道病毒的是: A.风疹病毒

B.轮状病毒

C.弹状病毒

D.鼻病毒

E.冠状病毒

33.属于病毒性疾病的组合是:

A.天花-麻疹-斑疹伤寒

B.流行性乙型脑炎-鹦鹉热-流感

C.狂犬病-登革热-森林脑炎

D.流行性出血热-小儿麻痹-带状疱疹

E.波浪热-回归热-登革热

34.属于逆转录病毒的是: A.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B.黄病毒

C.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D.人类嗜T细胞病毒 E.风疹病毒

35.HIV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主要有:A.ELISA查抗体 B.ELISA查抗原 C.蛋白印迹查抗体 D.分离鉴定病毒 E.检测核酸

36.可经性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有: A.尖锐湿疣

B.AIDS C.戊型肝炎

D.乙型肝炎

E.成人T细胞白血病 37.可引起垂直传播的病毒有

A.HBV B.HIV C.HSV D.CMV E.风疹病毒

38.可经血传播的病毒有

A.HBV B.HSV C.EBV D.CMV E.VZV

39.与人类肿瘤发生有关的病毒有 A.HIV B.HBV C.HTLV D.HPV E.EBV

二、名词解释

1.抗原性漂移 2.抗原性转变 3.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4.内基小体(Negri body)

5.固定毒株(Fixed strain)

6.AIDS 7. Dane颗粒 8. Prion

三、简答题

1.如何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发生?

2.流感病毒包括哪些型别?分型和分亚型的依据是什么?

3.甲型流感病毒为什么容易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4.列举5种呼吸道病毒及其所致疾病。5.简述AIDS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HIV主要致病机制。

6.简述HIV实验室诊断的主要方法。7.简述肝炎病毒的种类及核酸类型、传播途径及转归有何异同。

8.人疱疹病毒包括哪些?各引起什么疾病?

9.试举出可引起普通感冒的五种病毒。

10.常见的人和动物的Prion病包括哪些?

四、论述题

1.按下列要求分别论述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体的感染途径及所致疾病的特点。(1)细菌(3例以上);(2)其他微生物(2例以上);(3)病毒(2例以上)。

2.叙述狂犬病的预防对策。

3.简述HIV复制过程。

4.试述检测HBV抗原-抗体系统的临床意义。

5.简述HBV形态、结构及基因组功能。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 2 A 3 A 4 E 5 B 6 C 7 A 8 B 9 B 10 A 11 E 12 B 13 C 14 B 15 D 16 A 17 B 18 A 19 C 20 D B 22 E 23 C 24 D 25 A 26 B 27 A 28 B 29 C 30 D

ABCD 32 ADE 33 CD 34 AD 35 ABCDE 36 ABDE 37 ABCDE 38 ACD 39 BCDE

二、名词解释

1.抗原性漂移:通常认为流感病毒基因发生了点突变,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部分人群对新毒株没有免疫力,引起小规模流行。一般认为是属于量变,即亚型内变异。2.抗原性转变:流感病毒株表面抗原结构一种或两钟发生变异,形成新亚型,由于与前一次流行株抗原结构相异,人们缺少对变异病毒株的免疫力,从而引起大流行。一般认为是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

3.SSPE:是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属于麻疹病毒急性感染的迟发并发症,表现为大脑机能衰退,1~2年内死亡。现在认为脑组织中的病毒为麻疹缺陷病毒,由于在脑细胞内病毒M基因变异而缺乏合成麻疹病毒M蛋白的能力,从而影响病毒的装配、出芽及释放。

4.内基小体:狂犬病病毒在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在胞浆内形成的嗜酸性包涵体,叫内基小体,可作为诊断狂犬病的指标。

5.固定毒株:将野毒株在家兔脑内连续传代后,病毒对家兔致病的潜伏期逐渐缩短,50代左右时,潜伏期可由原来的4周左右缩短为4天~6天;但继续进行传代,潜伏期不再缩短。这种毒力变异的狂犬病病毒被称为固定毒株,其重要特点是对家兔的致病性增强,对人或犬的致病性明显减弱;并且

从脑外途径对犬进行接种时,不能侵入脑神经组织引起狂犬病。

6.AIDS: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原体为HIV。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传播、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临床表现经过原发感染急性期、无症状潜伏期、AIDS相关综合征及典型AIDS四阶段,最后常死于感染和相关肿瘤。

7.Dane颗粒:是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电镜下呈大球形颗粒。其结构由双层壳和核心组成。外壳为包膜,表面有HBsAg、Pre-S1Ag和Pre-S2Ag。内壳为衣壳含有HBeAg和HbcAg。核心为双链DNA和DNA多聚酶。

8.Prion:即蛋白性感染颗粒(prot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的英文缩写。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至今未能查到核酸,对理化作用的抵抗力强,具有传染性,潜伏期长,引起人和动物形成以海绵状脑病(TSE)为特征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痴呆、共济失调、震颤等症状,随即昏迷死亡。

三、简答题

1.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最佳措施是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进行人工自动免疫。以口服形式接种糖丸型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后,病毒可以在肠道细胞增殖,不致病,不引起病毒血症,但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血清中和抗体,并可以在肠道黏膜产生分泌型的IgA(sIgA)。这些抗体可以通过阻断病毒对肠道细胞的感染,来发挥预防脊髓灰质炎的作用。在使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时,需要合理调整三个型别疫苗的比例、选择服用季节、注意服用方法和保存形式等,以避免疫苗株之间的干扰和保证疫苗株的活性。

2.流感病毒根据核蛋白(NP)和膜蛋白(MP)抗原性不同分为甲、乙、丙三型。根据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抗原性不同,甲型流感病毒可分为原甲型、亚甲型、亚洲甲型、香港甲型和新甲型等若干甲型。

3.甲型流感病毒最易发生变异,主要是HA和NA的变异。有时变异幅度小,称为抗原性漂移引起小流行;有时变异幅度大,形成新亚型,人们对新亚型病毒缺乏免疫力,易造成大的流行或世界性大流行。

4.流感病毒-流感,麻疹病毒---麻疹及SSPE,呼吸道合胞病毒---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风疹病毒-风疹及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腮腺炎病毒-流行性腮腺炎。

5.AIDS传播途径主要经性接触、血液及垂直传播。临床表现包括四个阶段,即原发感染急性期、无症状潜伏期、AIDS相关综合征及典型AIDS期。HIV主要致病机制是:破坏带有CD4分子的免疫细胞,因此造成大量免疫细胞特别是Th细胞损伤而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由此发生致死性感染或并发肿瘤而死亡。

6.(1)检测抗体:常采用ELISA法进行筛查试验,阳性者用Western印迹试验进行确认试验。(2)病毒分离鉴定:常用PHA刺激的正常人淋巴细胞接种标本分离HIV,用检测抗原、检测逆转录酶活性或电镜检测病毒方法鉴定;(3)检测HIV蛋白抗原(P24);(4)检测核酸,常用RT-PCR和核酸杂交法。

7.包括HAV、HBV、HCV、HDV和HEV。肝炎相关病毒有GBV/HGV和TTV。除HBV、TTV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病毒。除HAV和HEV经口传播,其余型主要经输血注射,也可经性传播、垂直传播途径。HAV和HEV引起肝炎转归较好,一般不转慢性,也无携带者。HBV、HCV和HDV可转为慢性肝炎、部分转化为肝硬化和肝癌,也有携带者。

8.人类疱疹病毒的种类及其所致的主要疾 24

病毒 所致疾病

人疱疹病毒1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龈口炎、唇疱疹、角结膜炎、脑炎 人疱疹病毒2型(单纯疱疹病毒Ⅱ型)生殖器疱疹、新生儿疱疹 人疱疹病毒3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肺炎、脑炎 人疱疹病毒4型(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 人疱疹病毒5型(人巨细胞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输血后引起的传染性单核增多样综合征、先天畸形、肺炎、肝炎 人疱疹病6型 婴儿急疹、幼儿急性发热病、间质肺炎 人疱疹病毒7型 幼儿急疹、脑炎、肝炎(?)人疱疹病毒8型 Kaposis肉瘤 疱疹B病毒 脊髓炎和出血性脑炎

9. 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可引起普通感冒。

10.Prion感染人和动物引起TSE,常见的动物TSE是羊瘙痒病和疯牛病,而人类TSE是库鲁病(Kuru disease)和克雅病(Creutzfeld-Jakob disease,CJD)等。

四、论述题

1.(1)细菌:①布鲁杆菌,牛、羊、猪为本菌自然宿主,感染后能引起母畜流产。流产胎畜、子宫分泌物、尿、便及乳制品、肉制品中均可有细菌存在,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眼结膜等途径传染给人,引起布氏菌病,亦称波状热。②炭疽杆菌,人因接触患病动物或其尸体、皮毛而被感染,可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引起人的皮肤炭疽、肺炭疽及肠炭疽等。③鼠疫,本菌储存宿主是鼠啮齿类动物,传播媒介主要是鼠蚤。传播方式“鼠→蚤→人”。该病流行前,先在鼠类中流行,通过带菌鼠蚤叮咬或呼吸道传播给人群。可引起人腺鼠疫、肺鼠疫及败血症型鼠疫。(2)其他微生物:①钩端螺旋体,自然界中钩体感染野生动物、家畜和鼠类,钩体从动物尿中排出污染环境,人类可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或经口侵入人体,引起钩端螺旋体病。②斑疹伤寒立克次体,鼠是自然贮存宿主,借鼠蚤或鼠虱在鼠间传播,鼠蚤可把立克次体传染给人,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3)病毒:①狂犬病病毒,自然条件下,可引起犬、猫或野生动物等的感染。当人们被患狂犬病的犬咬或抓伤时,即可患狂犬病。②森林脑炎病毒,该病毒可在野兽和野鸟等动物中自然循环,传播媒介是蜱,人被带毒蜱叮咬即可患森林脑炎。③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该病毒传播媒介是蚊子,传染源是受病毒感染的猪、牛、马、驴、羊等病畜,但主要传染源是感染的幼猪。当携带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蚊子叮咬人时,则可使人感染,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

2.狂犬病预防最主要是捕杀野犬,加强家犬管理,接种狂犬病疫苗。人被狂犬咬伤后,应采取下列措施:①伤口处理:立即用20%肥皂水、清水冲洗伤口后,涂以5%碘酒,必要时局部用狂犬病病毒高效价免疫血清进行浸润注射。②疫苗接种:狂犬病潜伏期一般较长,人被咬伤后应尽早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以防发病。现用二倍体细胞培养制备的疫苗,可按说明书进行注射,但要注意过敏反应。③注射免疫血清:咬伤严重的病人,在使用疫苗前先注抗狂犬病病毒血清。或先捕获犬观察1周发病后,将其杀死、取脑查包涵体或病毒抗原,阳性者按上述方法预防。

3.HIV的复制过程主要是:(1)首先HIV包膜刺突糖蛋白(gp120)与细胞上的特异受体(CD4分子等)结合,然后病毒包膜与细胞膜发生融合;(2)核衣壳进入细胞质内脱壳、释放出RNA进行复制;(3)在病毒自身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病毒RNA为模板,经逆转录形成互补的负链DNA,构 25

成RNA:DNA中间体。中间体中的RNA被RNase H水解,再由负股DNA复制成双股DNA;(4)在病毒基因整合酶的作用下,病毒基因组整合于细胞染色体基因组,这种整合的病毒DNA称为前病毒(Provirus)。当各种因素刺激前病毒活化而进行自身转录。在宿主细胞RNA多聚酶II作用下,病毒DNA转录形成RNA。有些RNA经拼接成为mRNA,在细胞的核蛋白体上转译成子代病毒的结构蛋白及非结构蛋白;还有些RNA经加帽加尾作为子代基因组RNA,并与结构蛋白装配成核衣壳,并通过宿主细胞膜获得包膜,构成完整的子代病毒体,以出芽方式释放到细胞外。

4.HBsAg(+):表明机体感染了HBV。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携带者均可阳性;抗HBs:表明机体对HBV有免疫力,表示感染恢复或疫苗接种获免疫力。HBeAg(+):是HBV体内复制和血液传染性强的标志;抗HBe表明恢复期,已获一定免疫力;抗HBcIgM表示HBV感染早期在体内复制,血液传染性强;抗HBcIgG,出现于慢性乙肝或趋向恢复。

5.HBV归属于肝DNA病毒科。HBV在电镜下有3种病毒颗粒,即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和大球形颗粒或称Dane颗粒。Dane颗粒有3层结构,外壳蛋白(相当于病毒包膜)有HBsAg、前S2和前S1抗原),内衣壳,有HBeAg和HBcAg,核心为DNA及DNA聚合酶成分。HBV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其中负链为完整长链,正链为短链。在长链DNA链上含有S区、C区、P区和X区等4个基因。(1)S区:由S、前S2和前S1基因构成,编码出3种不同分子量HBsAg,即主要蛋白HBsAg(S区编码)、中等分子HBsAg(S+ PreS2编码)和大分子HBsAg(S+PreS2+PreS1编码)。它们共同构成HBV的外壳。(2)C区:由

C和前C两个基因构成,分别编码183个氨基酸的HBcAg(核衣壳蛋白)和9个氨基酸的前C蛋白。E抗原(HBeAg)的编码区主要在前C区,并与C基因部分重叠。(3)P区:编码DNA聚合酶、逆转录酶及RNA酶H,为病毒复制所需。(4)X区:编码X蛋白(HBxAg),可反式激活一些细胞的癌基因及病毒基因,可能与HBV致癌性有关。

第五部分 真菌学

一、选择题

【A型题】

1.真菌对哪种因素抵抗力最弱? A.干燥

B.60℃1小时加热

C.紫外线

D.化学药物

E.潮湿

2.鉴定真菌最常用的简便方法是

A.革兰染色后镜检

B.动物接种

C.血清学鉴定

D.皮肤变态反应

E.直接镜检形态结构

3.在显微镜下观察真菌时,常用于处理标本的物质是:

A.硝酸银

B.甘油

C.氢氧化钾

D.青霉素、链霉素

E.灰黄霉素

4.真菌孢子的主要作用是

A.繁殖

B.抵抗不良环境

C.入侵宿主细胞

D.引起炎症反应

E.引起变态反应

5.具有多种繁殖方式的微生物是

A.衣原体

B.螺旋体

C.真菌

D.细菌

E.立克次体

6.引起婴幼儿鹅口疮的真菌是: A.皮肤丝状菌 B.新生隐球菌 C.荚膜组织胞浆菌 D.白假丝酵母菌 E.着色芽生菌

7.关于白假丝酵母菌叙述错误的是:A.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中 B.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C.易形成继发感染 D.只侵犯粘膜 E.无特异性预防方法

8.新生隐球菌最主要的感染方式是:A.呼吸道吸入孢子 B.消化道吞入孢子 C.内源性感染 D.通过输血感染 E.密切接触感染

9.新生隐球菌的致病物质是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荚膜多糖 D.真菌毒素 E.毒素

10.白假丝酵母菌生成的特有孢子是:A.关节孢子 B.大分生孢子 C.小分生孢子 D.厚膜孢子 E.担状孢子

11.不侵犯毛发的浅部真菌有:

A.石膏样小孢子菌 B.犬小孢子菌 C.红色毛癣菌 D.石膏样毛癣菌 E.絮状表皮癣菌

12.能使白假丝酵母菌长出厚膜孢子的培养基是

A.普通琼脂培养基 B.血琼脂培养基

C.含胱氨酸的血琼脂培养基 D.沙保琼脂培养基 E.玉米粉培养基

【B型题】

A 表皮癣菌 B 小孢子癣菌 C 新生隐球菌 D 白假丝酵母菌 E 黄曲霉菌

13.与肝癌发生有关的是 14.发癣的病原体是 15.甲癣的病原体是 16.鹅口疮的病原体是 17.脑膜炎的病原体是

【X型题】

18.真菌的繁殖方式有:

A.芽生

B.裂殖

C.萌管

D.隔殖

E.二分裂

19.真菌引起疾病的机制是:

A.直接感染

B.变态反应

C.毒素中毒

D.潜伏感染

E.整合感染

20.真菌的基本结构有:

A.菌丝

B.芽胞

C.孢子

D.荚膜

E.异染颗粒

21.真菌菌落类型有:

A.酵母样菌落

B.酵母型菌落

C.丝状菌落

D.卷发状菌落

E.透明菌落

22.关于真菌孢子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真菌的休眠状态

B.抵抗力不如细菌芽胞强

C.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

D.大部分真菌即能形成有性孢子,又能形成无性孢子

E.大分生孢子是鉴定半知菌类的重要依据

23.真菌的基本特征有:

A.具有细胞壁

B.具有典型的细胞核

C.无根、茎、叶的分化

D.只进行无性繁殖

E.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

24.与目前真菌感染明显上升有关的原因有:

A.真菌的变异明显增加

B.抗生素的大量使用

C.免疫抑制药物的大量使用

D.器官移植和导管插管技术的开展

E.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大量增加

25.真菌与细菌的不同点:

A.有细胞核

B.有细胞壁

C.有孢子

D.具有双相性

E.无专性厌氧培养特性

26.有关菌丝的描述,正确的是:

A.能产生孢子的菌丝称为生殖菌丝

B.能向空气中生长的菌丝称为营养菌丝

C.菌丝长度随不同条件下生长而异

D.菌丝断裂是真菌的繁殖方式之一

E.菌丝形态可作为鉴别真菌的依据

27.培养真菌的条件:

A.最适pH为4~6

B.培养浅部感染真菌最适温度为22℃~28℃

C.培养深部感染真菌最适温度为37℃

D.需厌氧

E.需干燥

28.有致癌作用的真菌毒素是: A.黄曲霉素 B.黑曲霉素 C.红曲霉素 D.棕曲霉素 E.烟曲霉素

二、名词解释

1.孢子

2.类酵母型菌落

3.真菌

4.酵母菌

5.霉菌

6.菌丝体

7.有隔菌丝

8.假菌丝

9.双相性真菌

10.沙保培养基

?

三、简答题

1.简述真菌对人类所致疾病的几种形式。

2.简述真菌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检查基本原则。

3.深部感染真菌主要包括哪些;并分别指出所致主要疾病。

4.浅部感染真菌包括哪些?引起什么病?微生物学检查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四、论述题

1.对新生隐球菌感染如何进行微生物学检查? 2.简述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微生物检查方法及结果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B 2E 3C 4A 5C 6D 7D 8A 9C 10D 11E 12E 13E 14B 15A 16D 17C

18ABCDE 19ABC 20AC 21ABC 22A 23ABCE 24BCDE 25ACDE 26ACDE 27ABC 28ABCDE

二、名词解释

1.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又可发芽,形成菌丝并发育成菌丝体。

2.类酵母型菌落:培养基表面的菌落外观形状类似酵母型菌落,但有假菌丝由菌落向下生长,伸入培养基。如假丝酵母菌的菌落。

3.真菌: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主要特征是有典型的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能进行无性或有性繁殖、大多数种类为多细胞,少数种类为单细胞。

4.酵母菌:单细胞真菌称之为酵母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出芽繁殖,芽生孢子成熟后脱落成为新个体。

5.霉菌:多细胞真菌称之为霉菌,由菌丝和孢子组成,两者交织在一起。

6.菌丝体: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形成菌丝,菌丝又可长出许多分支,交织成团,称为菌丝体。

7.有隔菌丝:菌丝内形成横的隔膜,将菌丝分成数个细胞。大多数致病性真菌的菌丝为有隔菌丝。

8.假菌丝:芽生孢子长至一定大小后不与母体脱离,形成菌丝状,则被称为假菌丝。

9.双相性真菌:可因环境条件的改变,出

现酵母菌型和丝状菌型两种形态,并可相互转变的真菌,称为双相性真菌。

10.沙保培养基:是培养真菌常用的培养基,成分简单,主要含葡萄糖、蛋白胨和琼脂。鉴定真菌时通常以在沙保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形态为准。

三、简答题

1.主要有三种形式:①真菌直接引起深浅部感染性疾病;②真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③真菌毒素中毒。

2.①取材,于致病部位取新鲜标本;②直接镜检,粘稠或角质的甲屑类标本用10%KOH处理,加温后不需染色,直接用低倍或高倍显微镜检查菌丝或孢子,如疑隐球菌感染可用墨汁染色观察;③培养,常用加抗生素的沙保培养基培养后观察菌落。

3.主要包括白假丝酵母菌,引起①皮肤、粘膜感染即湿疹样皮肤念珠菌病,肛门周围瘙痒症,鹅口疮,口角糜烂,以鹅口疮多见;②内脏感染如肺炎、肠炎等;③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新生隐球菌,可侵犯各器官,引起慢性脑膜炎等疾病。

4.浅部感染真菌主要侵犯毛发、指(趾)甲和皮肤,引起各种癣病。它包括表皮癣菌属、小孢子癣菌属、毛癣菌属的真菌。常见的有絮状表皮癣菌、犬小孢子菌、铁锈色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以及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等浅部感染真菌。

微生物学检查法一般采取直接观察病人标本的真菌结构或观察经培养后的菌落及真菌形态、结构。

四、论述题

1.①直接镜检:墨汁染色涂片镜检是常用的简便方法。脑脊液标本离心后取沉淀、痰和脓标本则可直接检查。染色后镜检,见有圆形或椭圆形的菌体,其外有宽厚的荚膜即可作出诊断。②分离培养:培养是确诊的标准。可用沙保培养基,于30℃左右培养最为适宜,2d-5d即可形成典型的隐球菌菌落。从菌落取菌镜检,可见到圆形或椭圆形菌体,无假菌丝形成。③血清学试验:主要是检测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多糖特异性抗原。检查方法主要有乳胶凝

集试验和ELISA等,其中乳胶凝集试验最常用。对抗原效价的检测有助于判断预后。2.①涂片镜检 对检查白假丝酵母菌的脓痰标本可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皮肤、指(趾)甲标本先用10%KOH溶液消化后镜检。镜检时,必须同时看到有出芽的酵母菌和假菌丝,才有诊断意义,说明白假丝酵母菌在组织中定居。因为只有带假菌丝的念珠菌在荚膜上才有粘附力和侵入宿主细胞的能力,如果只看到酵母细胞而未见假菌丝,可能只是腐生性念珠菌的污染。②分离培养 必要时可将待检材料接种于沙保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观察芽生孢子伸长形成的假菌丝,并接种于玉米粉培养基,观察厚膜孢子,厚膜孢子也具有鉴别意义。

试卷样卷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5分。请在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一最佳答案,并在相应答案标号上划“○”)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 2.目前引起输血后肝炎的病毒 3.与肾综合征出血热传播有

细胞是: 最常见是: 密切关系的是: A.CD4+T细胞 A.HDV A.蚊

B.CD8+T细胞 B.HEV B.幼猪

C.红细胞 C.HCV C.中国仓鼠

D.血小板 D.HAV D.黑线姬鼠

E.成纤维细胞 E.HBV E.金黄地鼠

4.最易发生变异的病毒是: 5.引起SSPE的病原体是: 6.戊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是: A.疱疹病毒 A.呼吸道合胞病毒 A.输血

B.流感病毒 B.麻疹病毒 B.垂直传播

C.脊髓灰质炎病毒 C.腮腺炎病毒 C.直接接触

D.腺病毒 D.登革病毒 D.粪--口途径

E.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E.埃可病毒 E.注射血制品

7.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是: 8.均以粪--口途径传播的微生物是: 9.病毒中和抗体作用的主要机理是:

A.斑疹伤寒 A.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 A.阻止病毒吸附

B.流行性乙型肝炎 B.乙型肝炎病毒--破伤风梭菌 B.抑制病毒脱壳

C.钩端螺旋体病 C.狂犬病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C.抑制病毒释放

D.新疆出血热 D.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流行性出 D.抑制病毒复制

E.回归热 血热病毒 E.直接杀伤病毒

E.布氏杆菌--麻风分枝杆菌

10.最易发生隐性感染的微生物是: 11.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理是: 12.甲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根据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A.直接灭活病毒 A.NP B.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B.对病毒有特异杀伤作用 B.MP

C.麻疹病毒 C.作用于邻近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C.HA和NA

D.腺病毒 D.干扰病毒的吸附作用 D.RNA节段

E.流感病毒 E.直接干扰病毒蛋白的合成 E.LP

13.属于DNA病毒的是: 14.属于缺陷病毒的是: 15.森林脑炎的传播媒介是: A.柯萨奇病毒 A.腺病毒 A.虱

B.狂犬病毒 B.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B.鼠蚤

C.森林脑炎病毒 C.登革病毒 C.蜱

D.腺病毒 D.巨细胞病毒 D.螨

E.脊髓灰质炎病毒 E.丁型肝炎病毒 E.蚊

16.生长速度最慢的细菌是: 17.引起大叶性

肺炎的病原体是: 18.下列细菌中有SPA者为:

A.霍乱弧菌 A.大肠埃希菌 A.表皮葡萄球菌

B.艰难棱菌 B.肺炎链球菌 B.腐生葡萄球菌

C.结核分枝杆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伤寒沙门菌 D.肺炎衣原体 D.溶血葡萄球菌

E.肺炎克雷伯菌 E.肺原支原体 E.人葡萄球菌

19.可疑伤寒发病2周时微生物学检 20.原核细胞微生物中基因组 21.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

查分离培养的标本最好采取 最小的是: 最弱的细菌是:

A.骨髓 A.大肠埃希菌 A.淋病奈瑟菌

B.血液 B.肺炎支原体 B.炭疽芽胞杆菌

C.粪便 C.结核分枝杆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尿 D.衣氏放线菌 D.肺炎克雷伯菌

E.十二指肠液 E.钩端螺旋体 E.副溶血性弧菌

22.属真核细胞微生物的是: 23.决定细菌抗吞噬的结构是: 24.有异染颗粒的细菌是: A.白色念球菌 A.鞭毛 A.结核分枝杆菌

B.衣氏放线菌 B.菌毛 B.大肠埃希菌

C.脆弱拟杆菌 C.中介体 C.白喉棒状杆菌

D.产气荚膜梭菌 D.荚膜 D.百日咳杆菌

E.丙酸杆菌 E.芽胞 E.炭疽芽胞杆菌

25.5%Nacl溶液最好的灭菌方法是 26.发现微生物的学者是: 27.可经性接触和垂直传播的微生物是

A.煮沸消毒法 A.巴斯德(Pasteur)A.化脓性链球菌

B.X线照射法 B.吕文虎克(Leeuwenhoek)B.普氏立克次体

C.间隙灭菌法 C.科霍(Koch)C.新型隐球菌

D.高压蒸汽灭菌法 D.琴纳(Jenrur)D.鹦鹉热衣原体

E.流通蒸汽灭菌法 E.弗莱明(Fleming)E.梅毒螺旋体

28.青霉素抗菌作用机理是: 29.分离淋病奈瑟菌常用培养基是: 30.破伤风梭菌致病的重要条件是:

A.干扰菌细胞壁的合成 A.血平板 A.菌经伤口入血并繁殖

B.干扰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B.巧克力平板 B.菌经血扩散至中枢

C.干扰菌细胞膜的合成 C.S.S平板 C.伤口的厌氧微环境

D.干扰菌DNA合成 D.普通琼脂平板 D.菌经伤口向周围组织扩散

E.干扰菌蛋白质合成 E.沙氏琼脂平板 E.机体抵抗力低

31.质粒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 32.钩体病的传染源主要是: 33.肺炎支原体主要引起人类:

A.转化 A.鼠类和猪 A.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

B.转导 B.病人 B.大叶性肺炎

C.接合 C.带菌者 C.小叶性肺炎

D.溶原性转换 D.马 D.支气管肺炎

E.细菌细胞融合 E.牛 E.间质性肺炎

34.引起婴幼儿鹅口疮的是: 35.布氏杆菌引起人类的疾病是:

A.皮肤待状菌 A.肠热症

B.新型隐球菌 B.猩红热

C.白色念球菌 C.登革热

D.荚膜组织胞浆菌 D.产褥热

E.着色芽生菌 E.波浪热

二、多选题(每题1分,共5分。每题有5个备选答案,其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 的相应题号按顺序写在题干后面)

1.病毒血清学诊断常用的试 2.与医学关系密切的细菌合 3.可潜伏感染的病毒有: 验有: 成代谢产物有:

A.中和试验 A.热原质 A.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B.凝集试验 B.外毒素 B.痘类病毒

C.补体结合试验 C.抗生素 C.单纯疱疹病毒

D.血凝抑制试验 D.内毒素 D.脊髓灰质炎 31

病毒

E.沉淀试验 E.质粒 E.巨细胞病毒

4.能垂直传播的病毒: 5.细菌的特殊结构有:

A.脊髓灰质炎病毒 A.肽聚糖

B.风疹病毒 B.荚膜

C.巨细胞病毒 C.脂多糖

D.HIV D.鞭毛

E.流感病毒 E.菌毛

三、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细菌的基本形态有、、,其繁殖方式为。

2.病毒基本结构包括、,辅助结构主要是。

3.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

4.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

5.引起人畜共患疾病的病原菌有、、。

6.引起人类疾病的逆转录病毒主要是、。

7.普氏立克次体传播媒介为 引起人类 疾病。

8.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4分)

1.BCG

2.肥达反应

3.干扰素

4.转化

5.前噬菌体

6.Dane颗粒

7.内基小体

五、简答题(每题3分,共21分)

1.AIDS病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2.破伤风病的防治原则如何?

3.病原性真菌主要引起人类哪几种类型疾病?

4.当人被狂犬咬伤后,应采取哪些措施预防狂犬病发生?

5.疱疹病毒主要包括哪些?各引起什么病

6.简述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

7.人类沙门菌病包括哪些类型?

六、论述题(每题5分,共10分)

1.检测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有何实际意义?

2.分析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和应用意义。

一、单选题(35题,共35分)A 2 C 3 D 4 B 5 B 6 D 7 A 8 A 9 A 10 A 11 C 12 C 13 D 14 E 15 C 16 C 17 B 18 C 19 C 20 B A 22 A 23 D 24 C 25 D 26 B 27 E 28 A 29 B 30 C

C 32 A 33 A 34 C 35 E

二、多选题(5题,每题1分,共5分)ABCD 2 AC 3 ACE 4 BCD 5 BDE

三、填空(8题,每空0.5分,共15分)

1. 球形、杆形、螺形、二分裂

2. 核心、衣壳、刺突

3.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志贺菌、霍乱弧菌、沙门菌、产气荚膜梭菌

4. 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5. 布鲁菌、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胞杆菌

6. HIV、HTLV

7. 人虱、流行性斑疹伤寒

8.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抑制细菌细胞膜功能、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核酸合成四、名词解释(7题,每题2分,共14分)

1. BCG是卡、介二氏把有毒的牛型结核杆菌在含有胆汁,马铃薯,甘油的培养基上长期人工培养,经13年,传230代,得到毒力减弱而抗原性稳定的菌株称卡介苗(BCG),用于结核病的预防。2. 肥达试验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 32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用于肠热症的辅助诊断。

3. 干扰素是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使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生物活性。

4. 转化是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正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叫转化。

5. 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核酸称前噬菌体。

6. Dane颗粒是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电镜下呈大球形颗粒。其结构由双层壳和核心组成。外壳为包膜,表面有HBsAg、Pre-S1Ag和Pre-S2Ag。内壳为衣壳含有HBeAg和HbcAg。核心为双链DNA和DNA多聚酶。

7. 狂犬病病毒在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在胞浆内形成的嗜酸性包涵体,叫内基小体,可作为诊断狂犬病的指标。

五、简答题(7题,每题2分,共21分)

1. AIDS传播途径主要经性接触、血液及垂直传播。

2. ①人工自动免疫,注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②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用途有紧急预防和特异治疗两方面。③抗生素的使用。

3. 主要有三种形式:①真菌直接引起深浅部感染性疾病;②真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③真菌毒素中毒。

4. 人被狂犬咬伤后,应采取下列措施:①伤口处理:立即用20%肥皂水、清水冲洗伤口后,涂以5%碘酒,必要时局部用狂犬病病毒高效价免疫血清进行浸润注射。②疫苗接种:狂犬病潜伏期一般较长,人被咬伤后应尽早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以防发病。现用二倍体细胞培养制备的疫苗,可按说明书进行注射,但要注意过敏反应。③注射免疫血清:咬伤严重的病人,在使用疫苗前先注抗狂犬病病毒血清。

5.人类疱疹病毒的种类及其所致的主要疾病

病毒 所致疾病

人疱疹病毒1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龈口炎、唇疱疹、角结膜炎、脑炎 人疱疹病毒2型(单纯疱疹病毒Ⅱ型)生殖器疱疹、新生儿疱疹 人疱疹病毒3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肺炎、脑炎 人疱疹病毒4型(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 人疱疹病毒5型(人巨细胞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输血后引起的传染性单核增多样综合征、先天畸形、肺炎、肝炎 人疱疹病6型 婴儿急疹、幼儿急性发热病、间质肺炎 人疱疹病毒7型 幼儿急疹、脑炎、肝炎(?)人疱疹病毒8型 Kaposis肉瘤 疱疹B病毒 脊髓炎和出血性脑炎

6. 强度较疏松,较薄,5~10nm,肽聚糖层数少,1~3层,呈二维结构肽聚糖含量少,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多糖+,致病性多产生内毒素,药敏对链霉素等敏感,革兰染色性-,呈红色。

7. 肠热症、胃肠炎(食物中毒)、败血症、无症状带菌者

六、论述题(2题,每题5分,共10分)

1. HBsAg(+):表明机体感染了HBV。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携带者均可阳性;抗HBs:表明机体对HBV有免疫力,表示感染恢复或疫苗接种获免疫力。HBeAg(+):是HBV体内复制和血液传染性强的标志;抗HBe表明恢复期,已获一定免疫力;抗HBcIgM表示HBV感染早期在体内复制,血液传染性强;抗HBcIgG,出现于慢性乙肝或趋向恢复。2. 结核菌素试验是用结核菌素来测定对结核分枝杆菌能否引起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以判断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方法是分别取由人结核分枝杆菌来源和卡介苗来源的PPD各5单位注入两前臂皮内,48~72小时后,红肿硬结超过5mm者为阳性,≥15mm为强阳性,对临床诊断有意义;两侧红肿中,若PPD-C 33

侧大于BCG-PPD侧时为感染,反之则可能为卡介苗接种所致;小于5mm者为阴性反应。阳性反应表明机体已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卡介苗接种成功,对结核分枝杆菌有迟发型超敏反应及一定的特异性免疫力。强阳性反应则表明可能有活动性结核病。阴性反应表明受试者可能未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或未接种过卡介苗,但应考虑几种特殊情况:①受试者处于原发感染的早期,T淋巴细胞尚未被致敏;②老年人;③患严重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如麻疹等)的患者;④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均可出现阴性反应。应用:判断机体对结核有无免疫力;诊断婴幼儿结核;判断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流行病学调查。

一、多选题(1-40题,共25分)

I.MULTICHOICES(40 items, 25 points)A型题(1-30题,每题0.5分,共15分)

TYPE A(30 items, 15 points)

1.青霉素抗菌作用的机制是 A.干扰菌细胞壁的合成

B.干扰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C.破坏菌细胞核酸的代谢 D.破坏菌细胞膜通透性 E.干扰细菌细胞器的合成2.L型细菌的主要特点是 A.染色不易着色 B.细胞壁缺陷

C.形成光滑中等大小菌落 D.无致病性 E.形态为球形

3.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是 A.有丝分裂 B.二分裂 C.孢子生殖 D.复制 E.断裂

4.下列消毒灭菌法哪种是错误的 A.金属器械--漂白粉 B.排泄物--漂白粉 C.饮水--氯气

D.含糖培养基--间歇灭菌法

E.人或动物血清--滤过除菌

5.引起医院交叉感染最常见的细菌是 A.伤寒沙门菌 B.结核分枝杆菌

C.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E.变形杆菌

6.关于病原菌致病性的构成因素,叙述最全面的是

A.毒力+侵入部位+细菌数量 B.毒素+侵袭力+侵入部位

C.侵袭力+侵入部位+细菌数量 D.侵袭酶类+毒素+细菌数量 E.侵入部位+毒素+细菌表面结构

7.关于血清学诊断方法下列哪项是错误 A.伤寒-肥达反应 B.风湿症-抗“O”试验 C.斑疹伤寒-外斐反应 D.梅素-瓦色曼试验 E.结核-结核菌素试验

8.均可用抗毒素进行紧急预防的疾病是 A.破伤风与结核病 B.肠热症与波状热 C.白喉与痢疾 D.白喉与破伤风 E.猩红热与风湿热

9.不是由A群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疾病是 A.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B.猩红热 C.风湿热

D.急性肾小球肾炎 E.败血症

10.病原菌与其传播途径组合错误的是 A.淋病奈瑟菌-性传播 B.伤寒沙门菌-消化道传播

C.致猩红热乙型链球菌-血行传播 D.脑膜炎奈瑟菌-呼吸道传播 E.肺炎链球菌-呼吸道传播

11.一青年近3日咳嗽,高烧39℃,铁锈色痰,WBC18.5×109/L,X线胸片发现右肺中叶有大片阴影,临床诊断为大叶性肺炎,请问致

病菌是哪种 A.嗜肺军团菌 B.肺炎链球菌 C.肺炎杆菌 D.肺炎支原体 E.肺炎衣原体

12.某男,24岁,有不洁性接触史,因近2日尿急、尿频、排尿刺痛而来院就诊。查体尿道口有白色脓性分泌物。分泌物涂片染色,镜下见到G成双排列的球菌,试问,该患感染可能是由下述哪种细菌引起 A.肺炎链球菌 B.淋病奈瑟菌 C.葡萄球菌 D.链球菌

E.脑膜炎奈瑟菌

13.下列哪项,不是白喉杆菌的特性 A.形态特征有异染颗粒 B.产生外毒素引起心肌炎 C.用抗毒素可以进行预防

D.锡克试验阳性说明机体有免疫力

E.只有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白喉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

14.关于支原体特性,哪项是错误的 A.呈多形性生长,形成“油煎蛋样” B.是一种能够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 C.可用青霉素进行有效治疗' D.培养支原体的PH值不低于PH7.0 E.没有细胞壁

15.普氏立克次体主要引起哪种疾病 A.肠伤寒

B.流行性斑疹伤寒 C.Q热

D.地方性斑疹伤寒 E.恙虫病

16.第一个被发现的人类病毒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黄热病毒

C.口蹄疫病毒

D.烟草花叶病病毒

E.流感病毒

17.下列何者为分节段单链RNA病毒?

A.腺病毒

B.甲型流感病毒 C.麻疹病毒 D.副流感病毒 E.HSV-2

18.第一个有效抗HIV的药物叠氮胸苷(AZT)的作用靶点是:

A.包膜 B.p24

C.逆转录酶 D.蛋白酶

E.LTR(long terminal repeat).19.哪种病毒不造成持续感染? A.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B.呼吸道合胞病毒

C.HIV-1

D.Epstein-Barr病毒

E.HSV-1

20.哪组病毒-疾病关系不正确?

A.甲型流感病毒-Seye's综合症

B.风疹病毒-先天畸形

C.呼吸道合胞病毒-婴幼儿支气管炎/肺炎 D.巨细胞病毒-先天畸形

E.麻疹病毒-先天畸形

21.引起婴幼儿鹅口疮的真菌是: A.皮肤丝状菌 B.新型隐球菌 C.白色念球菌 D.荚膜组织胞浆菌 E.着色芽生菌

22.常用减毒活疫苗预防的疾病是: A.狂犬病-麻疹 B.破伤风-百日咳 C.白喉-乙型肝炎 D.脊髓灰质炎-结核病

E.流行性乙型脑炎-腮腺炎

23.下列何者隐性感染率高: A.汉坦病毒 B.麻疹病毒 C.腮腺炎病毒 D.B组柯萨奇病毒 E.狂犬病病毒

24.病毒中和抗体作用的主要机理是: A.阻止病毒吸附 B.抑制病毒脱壳 C.抑制病毒复制 D.抑制病毒释放 E.直接杀伤病毒

25.下列何者是正链RNA病毒: A.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B.麻疹病毒 C.腺病毒

D.甲型肝炎病毒 E.狂犬病病毒

26.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染源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 B.野生动物

C.受感染的幼猪 D.三节吻库蚊 E.家禽

27.属于肿瘤病毒的是: A.HPV B.HIV C.HBV D.HTLV E.EBV

28.无环鸟苷(acyclovir)抗病毒的机制是: A.抑制病毒TK激酶活性 B.抑制病毒蛋白酶活性 C.抑制病毒逆转录酶活性 D.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活性 E.抑制病毒释放

29.均为粪-口途径传播的病原为:

A.布氏杆菌-脊髓灰质炎病毒-脑膜炎球菌 B.炭疽杆菌-呼肠孤病毒-白色念珠菌 C.轮状病毒-破伤风杆菌-沙门杆菌

D.戊型肝炎病毒-志贺杆菌-脊髓灰质炎病毒

E.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变形杆菌

30.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理是: A.直接灭活病毒

B.对病毒有特异杀伤作用

C.作用于邻近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D.干扰病毒的吸附作用 E.直接干扰病毒蛋白的合成X型题(30-40题,每题1分,共10分)

TYPE X(10 items, 10 points)

31.致病性螺旋体主要引起的人类疾病有: A.梅毒 B.回归热 C.波浪热 D.风湿热 E.钩体病

32.衣原体主要引起的人类疾病有: A.沙眼

B.包涵体结膜炎 C.STD D.鹦鹉热

E.Q热

33.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主要方式有: A.转化 B.转导

C.融原性转换 D.碱基置换 E.原生质体融合

34.属于原核细胞微生物的是: A.立克次体

B.病毒体 C.支原体 D.放线菌 E.真菌

35.主要产生肠毒素的细菌有: A.霍乱弧菌 B.大肠埃希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痢疾志贺菌 E.伤寒沙门菌

36.动物源性病原有: A.布氏杆菌 B.炭疽杆菌 C.狂犬病病毒 D.鼠疫杆菌

E.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37.能出现白细胞结合型病毒血症的有: A.乙型肝炎病毒 B.巨细胞病毒 C.流感病毒 D.EB病毒 E.HTLV-1

38.HIV下列哪些基因是结构基因: A.env B.tat C.gag D.pol E.rev 39.乙型肝炎急性期血清中可检出的抗原抗体标志是: A.HBeAg B.HBcAb(IgM)C.HBcAb(IgG)D.HBsAg E.抗Pre-S抗体

40.引起肺炎的病原体是: A.呼吸道合胞病毒 B.肺炎支原体

C.麻疹病毒 D.军团杆菌 E.腺病毒

二、填空(30题,每空0.5分,共15分)

II.FILLS IN THE BLANKS(30 blanks, 15 points)

1.The growth cycle of bacteria in liquid medium has four major phases(阶段):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and ______________.2.The important clinical manifestation caused by Styphylococcus aurus(金黄色葡萄球菌)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toxin-mediated diseases are: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and ______________.3.Strains of Escherichia coli(大肠杆菌)that causes diarrhoea(腹泻)fall into four groups: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and ______________.4.There four medically important gram-negative rods(革兰阴性杆菌)that have significant animal reservoirs: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and ______________.5.Pathological changes(病理改变)in cells infected with viruses may include: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Lists four viruses which can be transmitted vertically(垂直传播):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The four clinical phases of HIV infections a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8.The prevention principles for rabies virus(狂犬病病毒)are: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10题,每题2分,共20分)

III.EXPLAINS THE FOLLOWING TERMS(10 items, 20 points)

1.Plasmid

2.Conjugation

3.Exotoxin

4.Disinfection

5.Lipopolysaccharide(LPS)

6.Replication cycle

7.Cytopathic effect

8.Virion

9.Arbovirus

10.Penton(五邻体)

四、简答题(6题,共20分)

IV.GIVES BRIEF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6 items, 20 points)

1.What i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bacterial cell wall? What is its important function?

2.Describe the life cycle of chlamydiae(衣原体).3.What are the thre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etanus(破伤风梭菌)

prevention?

4.What types of diseases can be caused by fungi?

5.Herpesviruses(疱疹病毒)cause latent infections(潜伏感染).In which cells are the five important herpesviruses(HSV-1, HSV-2, VZV, CMV, EBV)typically latent?

6.Compare the difference and likeness of HAV and HCV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entries: structures of viral particles, type of genomes , and pathogenesis(致病性).五、论述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

V.ANSWER QUESTIONS WITH DETAILS(2 items, 20 points)

1.Regarding the Salmonellae(沙门菌),(1)what is the pathogenesis of typhoid fever(伤寒)?(2)How to diagnose the typhoid fever in the clinical laboratory?

2.Choose one of the following items according to your class.For Clinical Class students: How are HBV and HIV transmitted? How to prevent the infections of HBV and HIV?

For Basic Medicine Class students: Describes the features(特点)of viral structure and genome of HIV.Lists the possible mechanisms(机制)of the death of CD4+ cells infected with HIV.一、多选题(1-40题,共25分)

A型题(1-30题,每题0.5分,共15分)A 2 B 3 B 4 A 5 C 6 B 7 D 8 D 9 A 10 C B 12 B 13 B 14 C 15 B 16 B 17 B 18 C 19 B 20 A C 22 A 23 B 24 A 25 D 26 C 27 D 28 D 29 D 30 C

X型题(30-40题,每题1分,共10分)

ABE 32 ABC 33 ABCE 34 ACD 35 ABCDE 36 ABCDE 37 BDE 38 BCD 39 BD 40 ABDE

二、填空(30题,每空0.5分,共15分)

1. 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2. 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毒素休克综合征

3. EIEC、ETEC、EHEC、EPEC、EAggEC 4. 鼠伤寒沙门菌、鼠疫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布鲁菌

5. 细胞凋亡、包涵体、病毒基因组整合、细胞增生与转化

6. HIV、HBV、风疹病毒、CMV 7. 原发感染急性期、无症状潜伏期、AIDS相关综合征、典型AIDS

8. 伤口处理、接种疫苗、注射抗血清

三、名词解释(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可携带某些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如R因子,还可通过接合或转导等方式将遗传基因传递给另一个细菌。

2. 接合是指两个细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DNA转入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如R质粒的转移。

3. 外毒素为细菌分泌到菌体外或在细菌死亡溶解后释放出来的毒性物质。主要由多数革兰阳性菌,少数革兰阴性菌产生;毒性极强,对组织有高度选择性,引起各自特殊病变和临床症状;外毒素成分是蛋白质,不耐热;经甲醛处理可脱毒变成类毒素。

4. 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可能仍存活。

5. LPS脂多糖为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成分之一,位于细胞壁外层,借疏水键与外膜相连,由类脂A、核心多糖、菌体寡糖重复单位三部分组成,是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

6. 复制周期:病毒增殖是复制,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复制一般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与释放5个阶段,称为病毒的复制周期,经过复制产生大量的子代病毒。7.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破坏死亡的作用称其为杀细胞效应,这种效应在体外组织培养时可观察到细胞变园、聚集、脱落等,称为致细胞病变作用(CPE)。主要见于无包膜病毒,如肠道病毒等。

8. 病毒体:将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

9. 虫媒病毒是一大类结构相似,大多数是20面体立体对称的有包膜的RNA病毒。在节肢动物(如蚊、蜱、白蛉等)体内增殖,对节肢动物不致病,但可以通过昆虫叮咬传染给脊椎动物或人,引起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包括脑炎或脑脊髓炎以及全身性感染等。

10.五邻体是由5个同样的壳粒包围的病毒顶角的壳粒。

四、简答题(6题,共20分)

1. 革兰阳性菌:肽聚糖、磷壁酸;革兰阴性菌:肽聚糖、外膜、脂蛋白、脂多糖。主要功能:(1)维持菌体固有外形;(2)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起屏障作用:(3)与细菌摄取外界营养,进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密切关系;(4)壁上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决定菌体抗原性。

2. 衣原体独特发育周期的两种形态之一,小而致密,具有高度感染性,是发育成熟的衣原体,称为原体;始体,也称为网状体,是衣原体独特发育周期的另一种形态,始体是衣原体发育周期中的繁殖型,不具感染性。

3. ①人工自动免疫,注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②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其用途有紧急预防和特异治疗两方面。③抗生素的使用。

4. 主要有三种形式:①真菌直接引起深浅部感染性疾病;②真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③真菌毒素中毒。

5. HSV-1, HSV-2, VZV潜伏在神经细胞, CMV在白细胞, EBV在B细胞

6. HAV为球形颗粒,无包膜,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核酸为单正链RNA,粪-口途径传播;HCV呈球形颗粒,有包膜,基因组为线性单正链RNA,经血液、垂直、性传播。

五、论述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沙门菌是胞内寄生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能在吞噬体的酸性环境中生存和繁殖,部分菌通过淋巴液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大量繁殖后,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肾、胆囊等器官。病人出现发热、不适、全身疼痛等前驱症状,通常潜伏期为2 周。病菌在上述器官繁殖后,再次入血造成第二次菌血症。在未经治疗病例,该时症状明显,体温先呈阶梯式上升,持续一周,然后高热(39℃~40℃)保持7~10天,同时出现相对缓脉,肝脾肿大,全身中毒症状显著,皮肤出现玫瑰疹,外周血白细胞明显下降。胆囊中菌通过胆汁进入肠道,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另一部分再次侵入肠壁淋巴组织,使已致敏的组织发生超敏反应,导致局部坏死和溃疡,严重的有出血或肠穿孔并发症。肾脏中的病菌可随尿排出。以上病变在疾病的第2~3周出现。若无并发症,自第3~4周后病情开始好转。实验室诊断:标本――-血、骨髓、粪便、尿液等。分离培养和鉴定;血清学诊断(肥达反应);带菌者检查。2. HIV为球形颗粒,核心由两条相同RNA构成双体结构,其外包裹衣壳蛋白,构成病毒核衣壳。外有两层膜结构,内层是内膜蛋白,外层是脂质双层包膜,包膜表面有刺突。基因组全长9200,有gag/pol/env三个结构基因。HIV对CD4细胞的损害:受HIV感染的细胞包膜蛋白与周围非感染细胞膜结合,致细胞融合、死亡;HIV增殖干扰细胞蛋白合成并改变细胞膜同透性,致细胞损失和死亡;诱导细胞凋亡;激活ADCC作用致细胞破坏自身免疫产生,致T细胞损伤。

第二篇:微生物试题库及答案大总结

第一章习题 绪论

一、填空题

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 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 2、1347年的一场由 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3、2003 年 SARS 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地被打 乱,这是因为SARS有很强的传染性,它是由一种新型的 所引起。

4、微生物包括: 病毒、朊病毒);具

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 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具

细胞结 的同时也来来。

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

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5、世界上第一个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是__ ___商人__ ___。

6、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是___ 的 ____,他对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卓越 的贡献,主要集中体现_____、____和__ ___。

7、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贾思勰的巨著“ 曲、酿酒、制酱和酿醋等工艺。

8、被称为细菌学奠基者是__ __国的_____ ____,他也对微生物学建立和发展作 出卓越贡献,主要集中体现_______和__ ____。9、20世纪中后期,由于微生物学的 和在发酵罐中进行生产。

10、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 3 大类微生物主要是 及。、、等技术的渗透和应用 ”详细地记载了制 的拓宽及发展,动、植物细胞也可以像微生物一样在平板或三角瓶中分离、培养

二、选择题

1、当今,一种新的瘟疫正在全球蔓延,它是由病毒引起的()。(1)鼠疫(2)天花

(3)艾滋病(AIDS)

(4)霍乱

2、微生物在整个生物界的分类地位,无论是五界系统,还是三域(domain)系

统,微生物都占据了()的“席位”。(1)少数(2)非常少数

(3)不太多

(4)绝大多数

3、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它又可分为()的分支学科。

(1)几个不同(2)少数有差别

(3)许多不同

(4)4个不同

4、公元9世纪到10世纪我国已发明()。(1)曲蘖酿酒 果酒

5、安东·列文虎克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倍,利用这种显微镜,他 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1)50~300

(2)10左右

(3)2~20

(4)500~1000

(2)用鼻苗法种痘

(3)烘制面包(4)酿制

6、据有关统计表时,20世纪诺贝尔奖的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从事微生物 问题研究的就占了()。(1)1/10(2)2/3

(3)1/20

(4)1/3

7、巴斯德为了否定“自生说”,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 著名的()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中确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 败。

(1)厌氧试验(3)曲颈瓶试验

(2)灭菌试验(4)菌种分离试验

8、柯赫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原体的基本原则——()。(1)巴斯德原则

(2)柯赫原则(3)菌种原则

(4)免疫原理

9、微生物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在某些微生物中存在一些与人类某些遗传疾病 相类似的基因,因此可以利用这些微生物作为()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为认识庞大的人类基因组及其功能做出重要贡献。(1)模式生物 先水平的开创性成果。(1)鼠疫杆菌

(2)沙眼病原体

(3)结枋杆菌(4)天花病毒

(2)受体

(3)供体

(4)突变材料

10、我国学者汤飞凡教授的()分离和确证的研究成果,是一项具有国际领

三、是非题

1、微生物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

行循环,否则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将无法繁衍下去。

2、由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基因治疗和基因工程药物的产生,许多已 被征服的传染病,例如:肺结核、疟疾、霍乱、天花等,不可能有“卷土重来” 之势。

3、当今研究表明:所有的细菌都是肉眼看不见的。

4、微生物学家要获得微生物的纯种,通常要首先从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 纯种,然后还要进行培养,因此研究微生物一般要使用特殊的技术,例如:消毒 灭菌和培养基的应用等,这也是微生物学有别于动、植物学的。

5、巴斯德不仅用曲颈实验证明微生物非自然发生,推翻了争论已久的“自生说”,而且做了许多其他重大贡献,例如:证明乳酸以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首次制成 狂犬疫苗,建立了巴氏消毒法等。

6、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原生动物学、微生物分类学、发酵工程、细胞工 程、遗传工程、基因工程、工业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医学微 生物学及免疫学等,都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7、微生物学的建立虽然比高等动、值物学晚,但发展却十分迅速,其重要原因 之一,动、植物结构的复杂性及技术方法的限制而相对发展缓慢,特别是人类遗 传学的限制大。

8、微生物学与迅速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其他学科汇合,使微 生物学全面进入分子研究水平,并产生了其分支学科“分子微生物学”。

9、在基因工程的带动下,传统的微生物发酵工业已从多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0、DNA重组技术和遗传工程的出现,才导致了微生物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包括 质粒载体,限制生内切酶、反转录酶等。

四、名词解释

1、微生物学

2、微生物学

3、分子微生物学

4、细胞微生物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

6、自生学

7、SARS

8、巴斯德消毒法

五、简答题

1、按照分子分类方法,生物可分为几个大的类群?

2、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

3、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4、微生物的最基本特性是什么?为什么?

5、简述科赫对微生物学的主要贡献。

六、论述题

1、为什么微生物学比动、植物学起步晚,但却发展非常迅速?

2、简述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

3、试述微生物学的研究发展前景。

习题 答 案

一、填空题:

1、巨大利益 残忍破坏;

2、鼠疫杆菌;

3、病毒;

4、无 原核 真核;

5、荷 兰 列文虎克;

6、法国 巴斯德 微生物生理 免疫 病原微生物学;

7、齐民要 术;

8、德国 柯赫 细菌学 微生物研究技术

9、消毒灭菌 分离培养;

10、模式微生物、极端微生物、医用微生物

二、选择题:

(3)、(4)、(3)、(4)、(5)、(4)、(3)、(2)、(1)、(2)

三、是非题

√、×、×、√、√、×、√、√、√、×

四、名词解释

1、微生物: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

2、微生物学: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 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3、分子微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 产物的科学。

6、自生学:认为一切生命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产生。

7、SARS: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呼吸道综合症。

8、巴斯德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生长而延长其保存期的措施。

五、简答题

1、真细菌域、古生菌域、真核生物域

2、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变异快;分 布广,种类多。

3、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微生物在人们的 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医药、环保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微生物也有可能引起 毁灭性的灾害。

4、体积小,表面积大。有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和代谢产物排除 面,能迅速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导致生长旺盛,繁殖速度快。

5、在微生物病原学和免疫学的贡献:(1)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 菌;(2)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当时死亡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因此柯 赫获得了诺贝尔奖;(3)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 则——柯赫原则。在细菌学研究技术学的贡献:(1)固体培养基分离和纯化微生 物的技术;(2)培养基配制技术;(3)发明了一系列微生物染色和观察方法,包 括显微摄影技术。

六、论述题

1、由于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个体小,生长周期短、易大 量培养,容易变异,重复性强,容易操作等。

2、微生物学在整个生命科学带领下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 了巨大的贡献。例如:生命科学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微生物学起了重要甚 至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影响最大,如长期争论而不

能得到解决的“遗传物质的基础是什么?”的重大理论问题,只有在以微生物为 材料进行研究所获得的结果才无可辩驳地证实;所谓“跳跃基因”(可转座因子)的发现,虽然首先来源于对玉米的研究,但最终得到证实是由于对大肠杆菌的研 究;基因结构的精细分析、重叠基因的发现,最先完成的基因组测序等都与微生 物学发展密不可分;通过研究大肠杆菌诱导酶的形成机制而提出的操纵子学说,证明了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为分子生物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于微生物学的 分离、培养、消毒灭菌及无菌操作等技术的渗透和应用的拓宽及发展,动、植物 细胞也可以像微生物一样在平板或三角瓶中培养,可以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以 像微生物工业那样,在发酵罐中生产所需产品。今天的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 的转化技术也源于微生物转化的理论和技术。微生物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包括质 粒载体,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反转录酶等,才导致了DNA重组技术和遗传工 程的出现,使整个生命科学翻开了新的一页,使人类定向改变生物、根治疾病、美化环境的的梦想将成为现实。3、21世纪微生物基因组学将在继续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模式生物,在后 基因组研究(认识基因与基因组功能)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外,会进一步扩大 到其他微生物,特别是与健康、人口、环境、资源和工农业有关的重要微生物。并且为从本质上认识微生物自身、利用和改造微生物将产生质的飞跃,也将带动 分子微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学科的发展。微生物具备生命现象的特性、共性、广泛 的应用性,将是 21 世纪进一步解决生物学重大理论问题,如生命起源与进化,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等,以及实际应用问题,如新的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能 源、粮食等的最理想的材料。微生物学将进一步向地质、海洋、大z三乙、太空 渗透,使更多的边缘学科得到发展,如:微生物地球化学、海洋微生物学、大气 微生物学、太空(或宇宙)微生物学以及极端环境微生物学等。微生物与能源、信息、材料、计算机的结合也将开辟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微生物学的研究技术 和方法也将会在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向更加准确、敏感、快速、简便和自动化高速.发展。此外,微生物产业将生产各种各样的新产品,例如,降解性塑料、DNA芯片、生物能源等,在21世纪将出现一批崭新的微生物工业,为全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习题

一、填空题

1、证明细菌存在细胞壁的主要方法有

2、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为,以,和,和

和 等。

3、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 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则是

4、肽聚糖单体是由 的 水解。

+

5、G 细菌细胞壁上磷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而革兰氏阳性细 和。

糖苷键结合,和 和,以及 3 种成分组成的,其中的糖苷键可被,和

等几种。

6、G 细菌细胞外膜的构成成分为,,和 和 和

。。

7、脂多糖(LPS)是由3种成分组成的,即

8、在LPS的分子中,存在有3种独特糖,它们是

9、用人为方法除尽细胞壁的细菌称为 为,未除尽细胞壁的细菌称,因在实验室中发生缺壁突变的细菌称为,而在自然界长期

。,,进化中形成的稳定性缺壁细菌则称为

10、细胞质膜的主要功能有 和。

二、选择题

1、G 细菌细胞壁的最内层成分是()。

(1)磷脂(2)肽聚糖(3)脂蛋白(4)LPS +

2、G 细菌细胞壁中不含有的成分是()。

(1)类脂(2)磷壁酸(3)肽聚糖(4)蛋白蛋

3、肽聚糖种类的多样性主要反映在()结构的多样性上。

(1)肽桥

(2)黏肽

(3)双糖单位

(4)四肽尾

4、磷壁酸是()细菌细胞壁上的主要成分。

(1)分枝杆菌(2)古生菌 +

(3)G(4)G

5、在G细菌肽聚糖的四肽尾上,有一个与G细菌不同的称作()的氨基酸。

-+(1)赖氨酸(3)二氨基庚二酸

(4)丝

氨酸

(2)苏氨酸

6、脂多糖(LPS)是G 细菌的内毒素,其毒性来自分子中的()。

(1)阿比可糖(2)核心多糖(3)O特异侧链(4)类脂A

7、用人为的方法处理G 细菌的细胞壁后,可获得仍残留有部分细胞壁的称作

-()的缺壁细菌。

(1)原生质体

(2)支原体(3)球状体(4)L 型细

8、异染粒是属于细菌的()类贮藏物。

(1)磷源类

(2)碳源类

(3)能源类

(4)氮源类

9、最常见的产芽孢的厌氧菌是()。

(1)芽孢杆菌属 叠球菌属

10、在芽孢的各层结构中,含DPA-Ca量最高的层次是()。

(1)孢外壁

(2)芽孢衣

(3)皮层

(4)芽孢核心

(2)梭菌属

(3)孢螺菌属

(4)芽孢八

三、是非题

1、古生菌也是一类原核生物。

2、G细菌的细胞壁,不仅厚度比G细菌的大,而且层次多、成分复杂。

3、在G和G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中,甘氨酸五肽是其肽桥的常见种类。

4、磷壁酸只在G细菌的细胞壁上存在,而LPS则仅在G细胞壁上存在。

5、古生菌细胞壁假肽聚糖上的糖链与真细菌肽聚的糖链一样,都可以被溶菌酶 水解。

6、着生于G 细菌细胞膜上的孔蛋白,是一种可控制营养物被细胞选择吸收的蛋

-++2-2-无氧呼吸的最终电子受体不是氧,而是像NO3、NO2、SO4、S2O3、CO2等,或延 胡索酸(fumarate)等外源受体,氧化还原电位差都小于氧气,所以生成的能量 不如有氧呼吸产生的多。

4.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合成的3个阶段(图5—10)。

(1)细胞质中的合成。①葡萄糖 N-乙酰葡糖胺—UDP(G—UDP)N-乙酰胞壁酸—UDP(M— UDP)②M—UDP “Park’’核苷酸,即UDP—N—乙酰胞壁酸五肽(2)细胞膜中的合成。“Park”核苷酸一肽聚糖单体分子。

3)细胞膜外的合成。青霉素抑制转肽酶。青霉素是肽聚糖单体五肽尾末端的 D—丙氨酸—D—丙氨酸的结构类似物,两者竞争转肽酶的活力中心。

5.相对于初级代谢而言,一般认为,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 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自身生命活动无明确生理功能的物质的过程,称为 次级代谢。这一过程形成的产物,即为次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大多是分子 结构比较复杂的化合物。根据其作用,可将其分为抗生素、激素、生物碱、毒素、色素及维生素等多种类别。

次级代谢特点:

(1)次级代谢的生理意义不像初级代谢那样明确,次级代谢途径某个环节发 生障碍,致使不能合成某个次级代谢产物,而不影响菌体的生长繁殖。

(2)次级代谢与初级代谢关系密切,初级代谢的关键性中间产物往往是次级 代谢的前体。

(3)次级代谢一般发生在菌体指数生长后期或稳定期,也会受到环境条件的 影响。

(4)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因菌株不同而异,但与分类地位无关,两种完全

不同来源的微生物可以产生同一种次级代谢产物。

(5)质粒与次级代谢的关系密切,控制着多种抗生素的合成。

(6)次级代谢产物通常都是限定在某些特定微生物中生成,因此与现代发酵 产业密切相关。

(7)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通常被细胞严密控制。

某些抗生素的产生可以被加在发酵培养基中的诱导物诱导产生,可在发酵培 养基中加入诱导物来增加产量。易代谢氮源如铵盐以及高浓度的磷酸盐,对 某些抗生素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在发酵培养基避免使用高浓度的铵盐和使用 低浓度或亚适量的磷酸盐可以防止抑制作用。

6.在微生物中,以天冬氨酸为原料,通过分支代谢合成赖氨酸、苏氨酸和甲硫 氨酸(下图)。为了解除正常的代谢调节以获得赖氨酸的高产菌株,工业上选育了 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的高丝氨酸缺陷型菌株作为赖氨 酸的发酵菌种。这个菌种由于不能合成高丝氨酸脱氢酶(HSDH),故不能合成高丝 氨酸,也就不能产生苏氨酸和甲硫氨酸。在添加适量高丝氨酸(或苏氨酸和甲硫 氨酸)的条件下,在含有较高糖和铵盐的培养基上,能产生大量的赖氨酸。

天冬氨酸 激酶

天冬氨酸 天冬氨酸磷酸 高丝氨酸

脱氨酸

天冬氨酸半醛 高丝氨酸

赖氨酸

苏氨酸 甲硫氨酸

图 谷氨酸棒杆菌分支代谢合成赖氨酸、苏氨酸和甲硫氨酸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习题

一、填空题

1、一条典型的生长曲线至少可分为 4个生长时期。

2、测定微生物的生长量常用的方法有 测定微生物数量变化常用的方法有、以生物量为指标来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方法有

3、获得细菌同步生长的方法主要有(1)中常用的有、和 和、、、、和(2)。、、和、和

和 和

。而 。、、和,其中(1)

4、控制连续培养的方法有

5、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 等。

6、对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物品可用 或其他液态食品一般采用

7、通常,细菌最适pH的范围为 霉菌的最适pH范围是。

或 进行灭菌;而对牛奶,时间为

。,、灭菌,其温度为,酵母菌的最适pH范围为

8、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有 和

等。

9、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有 合成酶结合,使其不能合成、、、、、和。

10、抗代谢药物中的磺胺类是由于与。

相似,从而竞争性地与二氢叶酸

二、选择题

1、以下哪个特征表示二分裂?()(1)产生子细胞大小不规则(3)子细胞含有基本等量的细胞成分 的。

(2)隔膜形成后染后体才复制(4)新细胞的细胞壁都是新合成

2、代时为0.5h的细菌由10个增加到10个时需要多长时间?()(1)40h(2)20h 9

(3)10h(4)3h

3、如果将处于对数期的细菌移至相同组分的新鲜培养基中,该批培养物将处于 哪个生长期?()

(1)死亡期(2)稳定期

(3)延迟期

(4)对数期

4、细菌细胞进入稳定期是由于:①细胞已为快速生长作好了准备;②代谢产生 的毒性物质发生了积累;③能源已耗尽;④细胞已衰老且衰老细胞停止分裂;⑤ 在重新开始生长前需要合成新的蛋白质()。(1)1,4(2)2,3

(3)2,4

(4)1,5

5、对生活的微生物进行计数的最准确的方法是()。(1)比浊法

(3)干细胞重量测定

(2)显微镜直接计数(4)平板菌落记数

6、下列哪咱保存方法全降低食物的水活度?()(1)腌肉(2)巴斯德消毒法

(3)冷藏

(4)酸泡菜

7、连续培养时培养物的生物量是由()来决定的。(1)培养基中限制性底物的浓度(3)温度

8、常用的高压灭菌的温度是()。(1)121℃(2)200℃

(3)63℃

(4)100℃

(2)培养罐中限制性底物的体积(4)稀释率

9、巴斯德消毒法可用于()的消毒。(1)啤酒(2)葡萄酒

(3)牛奶

(4)以上所有

10、()能通过抑制叶酸合成而抑制细菌生长。

(1)青霉素(2)磺胺类药物(3)四环素(4)以上所有

三、是非题

1、在群体生长的细菌数量增加一部所需时间为代时。

2、最初细菌数为4个,增殖为128个需经过5代。

3、一般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比稀释平板涂布法测定的菌数多。

4、一切好氧微生物都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

5、分批培养时,细菌首先经历一个适应期,所以细胞数目并不增加,或增加很 少。

6、特定温度下杀死某一样品中 90%微生物或孢子及芽孢所需的时间为热致死时 间。

7、巴斯德消毒法不能杀死细菌的芽孢。

8、对热敏感的溶液可采用巴斯德消毒法来灭菌。

9、酸泡菜较鲜肉更易受大肠菌污染而腐败。

10、四环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能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四、名词解释 1 微生物连续培养 2 抗微生物剂 3 抗生素 4 抗代谢物 5 微生物的抗药性 6 灭菌 7 消毒 8 生长曲线

五、简答题

1、试述单个细菌细胞的生长与细菌群体生长的区别。

2、与分批发酵相比,连续培养有何优点?

3、过滤除菌有些什么方法?哪种方法较为经济实惠?

4、近年来是什么原因导致抗生素不敏感的抗性菌株的增多?

六、论述题

1、用来测定细菌生长量的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一般采用什么具体的方法? 并从实际应用、优点、使用的局限性3个方面加以具体分析。

2、封闭系统中微生物的生长经历哪几个生长期?以图表示并指明各期的特点。如何利用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来指导工业生产?

3、大肠杆菌在37℃的牛奶中每12.5min繁殖一代,假设牛奶消毒中,大肠杆菌 的含量为1个/100mL,请问按国家标准(30000个/ml),该消毒牛奶在37℃下最 多可存放多少时间?

4、说明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详述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的具体表现。

5、详述嗜冷菌、嗜温菌、嗜热菌和极端嗜热菌的不同。

6、哪几种氧形式对细胞有毒性?微生物细胞具有什么酶来解除氧的毒性?

习题 答 案

一、填空题

1.迟缓期 对数生长期 稳定生长期 衰亡期 2.单细胞计数 细胞物质的 重量 代谢活性 培养平板计数法 膜过滤法 液体稀释法 显微镜直接计数 比浊法 重量法 生理指标法

3.机械法 环境条件控制法 离心法 过滤分离法 硝酸纤维素滤膜法 4.恒浊法 恒化法

5.营养物质 水活性 温度 pH 氧 6.高压蒸汽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 超 高温灭菌 135 ~150℃ 2~6s 7.6.5~7.5 4.5~5.5 4.5~5.5 8.温度 辐射作用 过滤 渗透压 干燥 超声波 9.抑制细菌细胞壁合 成 破坏细胞质膜 作用于呼吸链以干扰氧化磷酸化 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 成 10.对氨基苯甲酸 叶酸

二、选择题

1.(3)2.(3)3.(4)4.(2)5.(4)6.(1)7.(4)8.(1)9.(4)10.(2)

三、是非题

1. - 2.+ 3.+ 4.+ 5.+ 6.- 7.+ 8.- 9. - 10. -

四、名词解释

1微生物连续培养: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 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维持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抗微生物剂:是一类能够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3 抗生素:是由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它们是

能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或杀死它们的化合物。抗代谢物:是指那些在结构上与微生物生长因子相似但又有区别,它们不能 够在菌体细胞内起着生长因子的同样作用,但却能够阻止微生物对生长因子的利 用,因而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抗药性:微生物能够抵抗化学药物作用而正常生长的能力。6 灭菌: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7 消毒:利用某种方法杀毒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措施。8 生长曲线: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细胞数目的对数或生长速率为纵坐 标绘图所得到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五、简答题

1.单个细菌细胞的生长,是细胞物质按比例不可逆地增加使细胞体积增大的过 程;细胞群体的生长,是细胞数量或细胞物质量的增加。细胞的生长和与繁殖 两个过程很难绝对分开,接种时往往是接种成千上万的群体数量,因此,微生 物的生长一般是指群体生长。

2.由于连续培养中微生物的生长一直保持在对数期,生物量浓度在较长时间内 保持恒定,因此单批发酵相比,连续培养:能缩短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 率;便于自动控制;降低动力消耗体力劳动强度;产品质量较稳定。3。过滤除菌有 3 种:深层过滤、膜过滤和核孔过滤。深层过滤器是由纤维或颗 粒状物质制成的过 滤板层;膜过滤器是由醋酸纤维素、硝酸纤维素或其他合 成物质制成的具有微孔的滤膜;核孔过滤器是由核辐射处理后再经化学蚀刻的 薄聚碳酸胶片而制成。深层过滤较为经济实惠,多用于工业发酵,后两种方法 主要用于科学研究。

4.主要有以下 5 个原因:①细胞质膜透性改变使药物不能进入细胞;②药物进 入细胞后又被细胞膜中的移位酶等泵出胞外;③细菌产生了能修饰抗生素的酶 使之失去活性;④药物作用靶发生改变从而对药物不再具有敏感性;⑤菌株改 变代谢途径以绕过受药物抑制的过程或增加 靶代谢物的产物。

六、论述题

1. 直接计数法通常是利用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算一定容积里样品 中的微生物的数量,该方法简便,易行,成本低,而且能够观察细胞大小以及

形态特征。该方法的缺点是:样品中的细胞数不能太少,否则会影响计数的准 确性,而且该法不能区别活细胞和死细胞。间接计数法又称活菌计数法,一般 是将适当稀释的样品涂布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培养后活细胞能形成清晰的菌 落,通过计算菌落数就可以知道样品中的活菌数。平板涂布和倾倒平板均可用 于活菌计数。平板计数简单灵敏,广泛应用于食品、水体及土壤样品中活菌的 计数。该法的缺点有:可能因为操作不熟练使得细胞未均匀分散或者由于培养 基不合适不能满足所有微生物的需要而导致结果偏低,或使用倾倒平板技术时 因培养基温度过高损伤细胞等原因造成结果不稳定等。

2.细菌生长曲线图参见教材第六章。封闭系统中微生物的生长经历迟缓期、对 数期、稳定期和襄习亡期等4个生长时期。在迟缓期中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内 RNA、蛋白质含量增高,合成代谢活跃,细菌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敏感。在迟 缓期细胞处于活跃生长中,但分裂迟缓。在此阶段后期,少数细胞开始分裂,曲线略有上升。对数期中细菌以最快的速度生长和分裂,导致细菌数理量呈对 数增加,细胞内所有成分以彼此相对稳定的速度合成,细菌为平衡生长。由于 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和环境变化等,群体的生长逐渐停止,生长速率 降低至零,进入稳定期。稳定期中活细菌数最高并保持稳定,细菌开始储存糖 原等内含物,该期是发酵过程积累代谢产物i的重要阶段。营养物质消耗和有 害物的积累引起环境恶化,导致活细胞数量下降,进入衰亡期。衰亡期细菌代 谢活性降低,细菌衰老并出现自溶,产生或释放出一些产物,菌体细胞呈现多 种形态,细胞大小悬殊。

在工业发酵和科学研究中迟缓期会增加生产周期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采取 必要措施来缩短迟缓期。对数期的培养物由于生活力强,因而在生产上普遍用 作“种子”,对数期的培养物也常常用来进行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稳定 期是积累代谢产物的重要阶段,如某些放线菌抗生素的大量形成就在此时期,因此如果及时采取措施,补充营养物或去除代谢物或改善培养条件,可以延长 稳定期以获得更多的菌体或代谢产物。3. 代时G=(t﹣t0)/n =0.301 ×(t﹣t0)/(1gNt—lgNo)t﹣t0=(1g3000000—lgl)×12.5/0.301 ≈269(min)≈4.5(h)

答:最多能放4.5h。

4.微生物的生长具有相当高的温度依赖性,有最低、最适和最高生长温度这几 个基本温度。最适温度总是更靠近最高生长温度而不是最低生长温度。温度对 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的具体表现在:①影响酶活性,温度变化会影响酶促反应速 率,最终影响细胞物质合成。②影响细胞质的流动性,温度高则流动性高,有 利于物质的运输;温度低则流动性低,不利于物质的运输。因此,温度变化 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物质的分泌。③影响物质的溶解度,温度上升,物 质的溶解度升高,温度降低,物质的溶解度降低,机体对物质的吸收和分泌受 影响,最终微生物生长受影响。温度过高时酶和其他蛋白质变性,细胞质膜熔 化崩解,细胞受到损害。温度很低时,细胞质膜冻结,酶也不能迅速工作,因 此,在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生长温度时生长速度会降低。

5.嗜冷菌生长的温度范围是 0—20t,最适生长温度为 15 吧;嗜温菌生长的温 度范围是 15~ 45℃,最适生长温度为 20-45℃;嗜热菌生长的温度范围是 45—80'℃以上,最适生长温度

55—65℃;极端嗜热菌生长的温度范围是 80℃以上,最适生长温度为 80-113 ℃,低于 55℃通常不会生长。嗜冷菌的运输系统和蛋白质合成系统在低温下 能很好地发挥功能,其细胞膜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能在低温下保持半流 质状态。当温度高于 20℃时,细胞膜被破坏,细胞内组分流出。嗜热菌具有 能在高温条件下发挥功能的酶和蛋白质合成系统,细胞膜脂类物质的饱和程度 高,因此融点高,能保持高温下的细胞完整。

6.氧气受到辐射可被还原为超氧化物自由基、过氧化氢、羟基自由基等,它们 是强氧化剂,能迅速破坏细胞组分。专性好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的细胞中含有 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能破坏超氧化物自由基、过氧化氢。另外,细 胞中的过氧化物酶也能降解过氧化氢。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习题

一、填空题

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事例很多,其中最直接的证明有 三个经典实验。

2、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 又称。,在细胞中以紧密缠绕成的较致密的。

;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3、大肠杆菌基因组为双链环状的

不规则小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该小体被称为

4、酵母菌基因组最显著的特点是,酵母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完成后,在其

基因组上还发现了许多较高同源性的DNA重复序列,并称之为。

5、质粒通常以 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但从细胞中分离的 质粒大多是3种构型,即

型、型和、型。和。

6、转座因子可引发多种遗传变化主要包括

7、在 在 转导中,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而 转导中,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到受体细胞中。

8、细菌的结合作用是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 过程

9、线粒体遗传特征的遗传发生在核外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以外,因此它 是一种

10、丝状真菌遗传学研究主要是借助有性过程和 进行的,而

是丝状真菌,特别是不产生有性孢子的丝状真菌特有的遗传现象。

遗传。

过程,并通过遗传分析

二、选择题

1、最小的遗传单位是()。

(1)染色体(2)基因(3)密码子(4)核苷酸

2、细菌直接摄取外界游离的DNA片段发生变异称为()(1)转导(2)转化(3)接合

(4)转换

3、基因组通常是指全部一套基因。由于现在发现许多调控序列非编码序列具有 重要的功能,因此,目前基因组的含义实际上包括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以及 目前功能还尚不清楚的()。

(1)RNA序列(2)DNA序列(3)调控序列(4)操纵子序列

4、琼脂糖胶电泳是根据()和电泳呈现的带型将染色体DNA与质粒分开。(1)数量(2)相对分子质量大小(3)凝胶用量

5、由于个别碱基的置换、插入或缺失引起的突变称为()

(1)染色体突变(2)基因突变(3)自发突变(4)人工诱导突变

6、插入顺序和转座子有两个重要的共同特征:它们都携带有编码转座酶的基因,该酶是转移位置,即转座所必需的;另一共同特征是它们的两端都有()。(1)反向末端重复序列(3)同源序列

(2)不同源序列(4)不重复序列

(4)线型结构

7、Mu噬菌体是一种以大肠杆菌为宿主的温和噬菌体,其基因组上除含有为噬菌 体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基因外,还有为转座所必需的基因,因此它也是最大的()。(1)噬菌体(3)转座子

(2)插入顺序(4)转座因子

— —

8、F‵是携带有宿主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F‵×F 的杂交与F‵×F 不同的是给 体的部分染色体基因随F‵—起转入受体细胞,并且不需要整合就可以表达,实 际上是形成一种部分二倍分二倍体,此时的受体细胞也就变成了()。

+(1)F(2)F‵ —

(3)F(4)F

9、形成转导颗粒的噬菌体可以是温和的也可以是烈性的,主要的要求是具有能 偶尔识别宿主DNA的(),并在宿主基因组完全降解以前进行包装。(1)裂解机制(2)包装机制(3)识别机制(4)侵入机制

10、诱变育种是指利用各种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的随机(),通过一定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株。

(1)重组频率(2)融合频率(3)突变频率(4)调控频率

三、是非题

1、Avery和他的合作者C.M.Macleod和M.J.McCarty为了弄清楚Griffith实验 中的转化因子的实质,他们分别用降解 DNA、RNA 或蛋白质的酶作用于有度的 S

型细胞抽提物,选择性地破坏这些细胞成分,然后分别与无毒的R型细胞混合,观察转化现象的发生。结果发现,只有DNA被酶解而遭破坏的抽提物无转化作用,说明DNA是转化所必须的转化因子。

2、大肠杆菌及其他原核生物编码rRNA的基因 rrn多拷贝及结构基因的单拷贝,也反映了它们基因组经济而有效的结构。

3、大多数酵母菌株含有一种称之为 1μm 的质粒,它们是封闭环状的双链 DNA 分子,周长约6kb,以高拷贝数存在于酵母细胞中,每个单倍体基因组含60~100 个拷贝,约占酵细胞总DNA的30%。

4、酵母的DNA也是与4种主要的组蛋白(H2A、H2B、H3和H4)结合构成染色的 14bp核小体核心DNA;染色体DNA上有着丝粒和端粒,也有明显的操纵子结构,没有间隔区或内含子序列。

5、质粒作为细胞中的主要遗传因子,携带有在所有生长条件下所必需的基因。

6、Tn 比IS分子大,与IS的主要差别是Tn携带有授予宿主某些遗传特性的基 因,主要是抗生素和某些毒物抗性基因。

7、线粒体基因组可编码一些为线粒体呼吸链所需要的蛋白质,大多数的线粒体 蛋白质是由线粒体基因编码的。

8、营养缺陷型是微生物遗传学研究重要的选择标记和育种的重要手段,由于这 类突变型在基本培养基上不生长,所以是一种负选择标记,需采用划线分离的方 法进行分离。

9、基因型和表型是遗传学中常用的两个概念,基因型是指可观察或可检测到的 个体性状或特征;表型是指贮存在遗传物质中的信息,也就是它的DNA碱基顺序。

10、自然感受态除了对线型染色体DNA分子的摄取质粒DNA和噬菌体DNA,后者 又称为转化。

四、名词解释

基因组 遗传丰余 转座因子 同义突变 结构类似物 普遍性转导 局限性 转导 遗传转化 诱变育种 原生质融合

五、简答题

1、请概述质粒、转座因子异同点。

2、什么是准性生殖?简述其过程

3、根据突变的光复活修复作用、原理,你认为在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时,应注 意什么?

- 和 F×F 杂交得到的接合子都有性菌毛产生吗?它们是否都能被

4、Hfr×F

+ - M13噬菌体感染呢?

5、简述DNA Shuffling技术

六、论述题

1、从遗传学角度谈谈你对朊病毒(Prion)的理解和看法。

2、DNA链上发生的损伤是否一定发生表型的改变?尽你所能说出理由。

3、细菌接合作用机制?比较大肠杆菌的F、F、Hfr和F’菌株区别?

+-习题 答 案

一、填空题

1、细菌转化 噬菌体繁殖 病毒重建

2、单倍体 二倍体

3、DNA 分子 拟核

4、高度重复 遗传丰余

5、共价闭合状 CCC OC L

6、插入突变 产生染 色体畸变 基因的移动和重排

7、普遍性 局限性

8、转移 重组

9、细胞质 遗传

10、准性生殖 准性生殖

二、选择题

1、(2)

2、(2)

3、(2)

4、(2)

5、(2)

6、(1)

7、(4)

8、(2)

9、(2)

10、(3)

三、是非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名词解释

1、指存在于细胞或病毒中的所有基因

2、基因组中许多较高同源性的DNA重复序列

3、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

4、指某个碱基的变化没有改变产物氨基酸序列的密码子变化的突变

5、一些和细菌体内氨基酸、嘌呤、维生素等代谢物产物结构类似的物质

6、噬菌体可以携带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转导

7、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到受体细胞中

8、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分子被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并得到表达的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过程。

9、利用各种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的随机突变频率,通过一定的筛 选方法(或特定的筛子)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株。

10、将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种菌(包括种间、中内及属间)融合为一个新细胞的技 术。

五、简答题

1、质粒和转座因子都是一细胞中除染色体以外的另外两类遗传因子。前者是一 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 细胞中;后者是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 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2、不经过减数分裂就能导致基因重组的生殖过程。准性生殖的过程包括异核体 的形成、二倍体的形成以及体细胞交换和单元化。

3、在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时应注意避光,以防光复活修复作用。一般在红光下 操作,在黑暗中培养。在紫外线照射时,盛菌液的培养皿应置于磁力搅拌器上,边照射边搅拌使细胞能均匀受到紫外线照射

4、Hfr×F 中,由于Hfr菌株的染色体在向F 的转移过程中,整合在染色体上的F 因子除先导区外,绝大部分处于转移染色体的末端,由于转移过程中常被中断,因此F因子不易转移到受体细胞中,所以Hfr×F 得到的接合子仍然是F,无性菌 毛的产生;F ×F 得到的接合子有性菌毛产生,能被M13 噬菌体感染,因为M13 的侵染途径是性菌毛。

5、将来源不同但功能相同的一组同源基因,用 DNA 核酸酶Ⅰ进行消化产生随机 小片段,由这些随机小片段组成一个文库,使之互为引物和模板,进行PCR扩增,当一个基因拷贝片段作为另一个基因拷贝的引物时,引起模板转换,重组因而发 生,导入体内后,选择正突变做新一轮的体外重组,一般通过2-3次循环,可获 得产物大幅度提高的重组突变体。+ -

- - - -

六、问答题

1、阮病毒是不含核酸的蛋白质传染颗粒,但它不是传递遗传信息的载体,也不 能自我复制而仍然是有基因编码的一种正常蛋白质(PrP)的良种异构体PrP(存 在正常组织中)和PrP(存在病变组织中),其氨基酸和线性排列顺序相同但是三 维构象不同,因此,由PrP 引起的疾病又称之为构象病。

2、不一定,如下列情况:同义突变或沉默突变;发生了基因内另一位点或是另 一基因的抑制突变(一般指 tRNA 基因的突变)使突变得到校正;即使是错义突 变,但是是否改变表型还看置换的氨基酸是否影响蛋白质的功能;各种修复机制 可清除DNA的各种损伤,使其表型不发生改变。

3、指供体菌(“雄性”)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雌性”)直接接触,通过F 质粒 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

+ F(雄性)菌株是指细胞内存在游离的F质粒,细胞表面有性菌毛的菌株。— F 雌性菌株是指细胞中没有F 质粒,细胞表面也无性毛的菌株,与F 菌株或F′

sC sC

C 菌株接合获得 F 质粒或 F′质粒,并转变成为F 菌株或F′菌株。

+

+ 细胞中F 质粒从游离态转变成在核染色体组特定位点上的整合态的菌株。Hfr菌

- 菌株的基因重组频率要比单纯用 F 与F 接合后的频率高出数百倍而得 株与F

+ - 名。它的遗传性状介于F 菌株与Hfr菌株之间,是Hfr菌株细胞内的 F 质粒因不

+ 正常切离而脱离核染色体组时,形成游离的、带小段染色体基因的环状的特殊 F 质粒,称 F′质粒。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分类习题

一、填空题

1、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的分类学,其目的已不仅是物种的识别和归类,而主要 是通过分类追溯系统发生,推断进第谱系,这样的分类学也称。

2、大量资料表明:功能重要的分子或功能重要的分子区域比功能不重要的大分 子或大分子区域进化变化的 卡。

4、《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一版分 组。

5、微生物种的学名由

两部分构成。、命名,卷出版,它将原核生物分成。

特征检测

3、微量多项试验鉴定系统,实际上是一类专门设计制作的

6、分类学的内容涉及 3 个互相依存又有区别的组成部分,即 和。

7、如果相似性系数(SAB)等于1,说明所比较的两菌株rRNA序列 若SAB值小于0.1,则表明两菌株亲缘关系。

8、API/ATB 是微量多项试验鉴定系统,它包括众多的 种生理生化反应,可鉴定几乎所有常见的

。,共计有几百

9、微孔滤膜菌落计数板是一种可携带的检测水 大肠菌数的大肠菌测试卡,适于 工作和 使用,因可以放在人体内衣口袋中培养。

10、伍斯用寡核苷酸序列编目分析法对微生物的 16S rRNA 序列进行比较后,提 出将生物分成三界(域):、、和。

11、伍斯为了避免把古细菌也看作是细菌的一类,他又把三界(域)改称 为:、、和

。并构建了三界

(域)生物的系统树。(二、选择题

1、《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把葡萄球菌属和微球菌属分别放在不同的门 中,最可能的原因是()。

第三篇:微生物总结

微生物:一类分布广泛、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微小生物的总称。

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控制某些特定的生物学性状,不是细菌生长所必需。

荚膜:是细菌合成分泌的包绕于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界限清晰性质稳定结合牢固。培养基:由人工方法经灭菌后制成,专供微生物生长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一般pH为7.2-7.6。

兼性厌氧菌:兼有需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无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中,经过十八到24小时培养后,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红细胞吸附:流感病毒等感染细胞后,由于细胞膜上出现了血凝素(HA),具有吸附脊椎动物红细胞的能力,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吸附。抗毒素:通常是用细菌类毒素给马多次注射后,取其免疫血清提取免疫球蛋白精制而成抗生素:微生物来源的抗菌药物,以及人工化学修饰或半合成的衍生物

无菌:就是指没有活菌的意思。

1:细胞壁结构、化学组成及功能?答:化学组成:G+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②磷壁酸:粘附功能,与致病性有关;抗原性很强③其他成分:如A群链球菌的M蛋白G-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②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脂类A(毒性成分,无种属特异性);核心多糖;特异多糖。功能:①维持细菌固有形态②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③物质交换④决定菌体的抗原性。2:G-菌与G+菌细胞壁的异同点及其意义?答: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

11:与医学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答:① 毒素与侵袭性酶:外毒素和内毒素②热原质: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耐高温,250℃干烤破坏。③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④维生素:如VitK、B族维生素。⑤色素:脂溶性和水溶性色素。⑥细菌素:无治疗应用价值。13: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答:多数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呈杆状(植物病毒)、丝状(初分离的流感病毒)、弹状(狂犬病毒)、砖块状(如痘类病毒)和蝌蚪状(噬菌体)。病毒的核心和衣壳,二者构成核衣壳,病毒包膜和其他辅助结构。化学组成:核心:主要为核酸,化学组成为DNA或RNA。衣壳:包绕在核心外面的一层蛋白质,由许多蛋白质亚单位(壳粒)组成。包膜:化学组成: 脂质蛋白质糖类。

答: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多细胞真菌

结构:菌丝和孢子,菌丝:分为营养菌丝、气中菌丝、生殖菌丝;孢子:是真菌的繁殖体。结构:细胞壁外成分;细胞壁;隔膜;其他结构。

25:真菌培养特性。答:最常用的培养:沙保弱培养基。温度:多数都在22 ~ 28oC,但深部感染真菌最适温度为37oC,pH4.0 ~ 6.0病原菌通常生长缓慢,1~4周。

26:真菌繁殖方式。答:①无性生殖:①由菌丝断裂形成新个体②细胞直接分裂产生子细胞③产生芽生孢子④产生孢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②有性生殖:指经过两性细胞配合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27:真菌抵抗力答:①对干燥、阳光、紫外线及常用消毒剂有强抵抗力②不耐热,菌丝与孢子60℃ 1小时均可杀死③2﹪石炭酸、10%甲醛、0.1%升汞、2.5%碘酊敏感④抗真菌药物:菌集团。

纯培养基:挑取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培养基中,生长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

毒性噬菌体:在宿主菌细胞内噬菌体增殖产生子代噬菌体,宿主菌被裂解,形成溶菌性周期。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成为前噬菌体,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到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变成溶原性细菌,形成溶原性周期。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转座子:细菌基因组中的一段DNA序列,可以在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伴随转座子的移动,会出现插入突变。基因转移: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受体菌的过程为基因转移。

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称为重组,重组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性状。转化: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质粒或染色体等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

接合: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转导: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菌的DNA片段转移到受菌体内使受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溶原性转换:某些前噬菌体可导致细菌基因型和性状发生改变,例如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毒素的机理,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其基因可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使宿主菌获得噬菌体基因赋予的新的性状,称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融合的过程。融合后的染色体之间发生重组。病毒的自我复制:以病毒核酸为模板,经过复杂的生化过程,复制子代病毒的核酸并通过转录翻译产生病毒蛋白质,装配成熟后释放到细胞外,这种增殖方式称为病毒的自我复制。顿挫感染:被病毒侵入的细胞如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必需成分,则病毒不能合成本身成分,或能合成但不能组装和释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非容纳细胞与容纳细胞

缺陷病毒: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正常增殖,不能复制出完整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此病毒即缺陷病毒。缺陷病毒+辅助病毒完成复制

干扰现象:当两种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发生一种病毒的增殖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某些病毒感染细胞时不出现CPE或其他易于测出的变化(如HAd),但能干扰其后感染的另一病毒的增殖,从而阻抑后者所特有的CPE 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眼结膜,口腔、鼻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粘膜中的不同种类和数量及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正常微生物群通称为正常菌群

细菌群体: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材料表面后,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共同组成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机会性感染:由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

毒力: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侵袭素:某些细菌的基因编码一些具有侵袭功能的蛋白多肽,促进该病原菌向邻近组织扩散甚至介导进入邻近黏膜上皮细胞内。

包涵体:细胞浆或细胞核内出现光镜下可见的斑块状结构

G+ 菌: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维立体②磷壁酸:重要表面抗原,与粘附致病有关,加强稳定细胞壁G-菌: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组成二维结构, ②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组成)功能:屏障结构LPS是G-菌的内毒素。细胞壁结构异同:G+菌/G-菌--强度:较坚韧/较疏松--厚度:厚20-80nm/薄10-15nm--肽聚糖层数:多可达50层/少,1-2层--肽聚糖结构: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维立体/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二维平面--脂类含量/少/多--磷壁酸:有/无--外膜:无/有,由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组成3:细菌L型,特殊结构种类、化学组成、抗原性及意义?答:定义: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种类:G+菌细胞壁缺失后,仅有胞膜,称原生质体,G--菌肽聚糖层受损,尚有外膜,称原生质球。抗原性及意义:高度多形性,大小不一;大多染成G-;高渗低琼脂含血清培养基—油煎蛋样菌落;去除诱因后,有些可回复为原菌;某些L型仍有致病性,引起慢性感染。作用于胞壁的抗菌性药对L型感染治疗无效

4:细菌的特殊结构?答:①荚膜:多糖或多肽的多聚体。功能a抗吞噬b黏附作用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d有抗原性,用于细菌的鉴定和分型②鞭毛:蛋白质,由基础小体丝状体钩状体组成,高度抗原性。功能a是细菌的运动器官b某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c根据鞭毛的动力和鞭毛的抗原性可用以细菌的鉴别和分类③菌毛:由亚单位菌毛蛋白构成。功能a黏附作用b传递遗传物质④芽孢:生产芽孢的细菌都是革阳菌。功能:a增强抵抗力b不直接致病c鉴定。

5:细菌的遗传物质?答:细菌染色体,质粒,噬菌体:

6:基因转移与重组方式的种类及定义?答:定义:基因转移: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受体菌的过程为基因转移。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称为重组,重组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性状。分类:转化,接合,转导,融合,转换.【表格】类型:基因来源/转移方式--转化:供菌游离的DNA片段/直接摄入--接合:供菌质粒DNA/ 性菌毛--转导:供菌任意DNA或噬菌体与供菌特定DNA/噬菌体--融合:两菌原生质体的DNA/融合--转换:温和噬菌体/吸附穿入

7:噬菌体及其相关概念。答:1)毒性噬菌体:在宿主菌细胞内噬菌体增殖产生子代噬菌体,宿主菌被裂解,形成溶菌性周期。2)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成为前噬菌体,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到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变成溶原性细菌,形成溶原性周期。

8: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答:营养物质/酸碱度 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温度 多数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7℃/气体 据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渗透压。

9: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答:生长曲线:一定数量的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连续定时取样测定活菌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作图,得到的一条曲线。迟缓期:适应阶段。对数期:对抗生素敏感,细菌鉴定选此期。稳定期:代谢产物形成(如外毒素、抗生素、芽胞等)。衰亡期:菌体细胞呈现多种形态。

10:按细菌对氧需要的分类?答:据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14:双链DNA病毒的复制周期?答:vDNA(RNA聚合酶)→早期mRNA(翻译)→早期蛋白(酶)→ vDNA(酶)子代DNA → mRNA→结构蛋白.→子代DNA+结构蛋白→子代病毒。简要过程: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

15:顿挫病毒,缺陷病毒的概念?答:顿挫病毒:被病毒侵入的细胞如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必需成分,则病毒不能合成本身成分,或能合成但不能组装和释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非容纳细胞与容纳细胞。缺陷病毒: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正常增殖,不能复制出完整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此病毒即缺陷病毒。缺陷病毒+辅助病毒=完成复制 16:细菌的感染与致病。答:感染: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并导致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17:细菌的毒力比较,外毒素与内毒素生物学特性。答:【表格】种类:内毒素★外毒素。来源:G-菌★G+菌部分G-菌。编码基因:染色体基因★质粒或前噬菌体或染色体基因。存在部位: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化学成分:脂多糖★蛋白质。稳定性:好(160℃2~4h才破坏)★差(60~80 ℃30m可破坏)。毒性作用: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抗原性:弱,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

18:细菌感染的类型答:①不感染②隐性感染③潜伏感染④显性感染:急慢性感染;局部、全身感染⑤带菌状态。

19:病毒感染类型。答:①隐性感染②显性感染:急性病毒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数日或数周回复,病原消灭型感染。持续性病毒感染:慢性病毒感染;潜伏性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20:细菌的致病机制。答:细菌的致病性强弱取决于毒力,细菌的毒力因子:①侵袭力:致病菌突破宿主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黏附素、荚膜和微荚膜、侵袭性物质②毒素:细菌产生的损伤宿主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的毒性物质,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

21: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答:①生物拮抗:竞争粘附(占位性保护)作用;产生有害代谢物质;营养竞争②营养作用③免疫作用④抑癌作用⑤抗衰老作用。

22:病毒分离鉴定方法及病毒在培养细胞中的增殖的指标。答:病毒的分离:①动物接种②鸡胚培养;流感病毒初次分离接种于羊膜腔;流感病毒的再培养接种于尿囊腔③组织培养④细胞培养 — 病毒分离鉴定中最常用的方法单层细胞培养;原代细胞培养;二倍体细胞培养;传代细胞培养。指标:1)细胞的变化①细胞病变效应:有些病毒在细胞内增殖时引起的特有的细胞病变,如细胞变圆、聚集、坏死、溶解或脱落②多核巨细胞形成:有些病毒如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作用于细胞膜,使邻近的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③胞质或核内包涵体的形成狂犬病病毒、巨细胞病毒。2)红细胞吸附流感病毒等感染细胞后,由于细胞膜上出现了血凝素,具有吸附脊椎动物红细胞的能力,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吸附。常用来鉴定具有血凝素的黏病毒或副黏病毒的增殖3).红细胞凝集检测含血凝素病毒的方法4)干扰现象5)空斑形成试验。

23:病毒成份的检测(抗原、核酸检测)答:1.病毒抗原的检测2.病毒核酸的检测

24:真菌的形态结构(单细胞和多细胞真菌)。

灰黄霉素、制霉菌素B、二性霉素B、氟康唑和酮康唑;对抗生素不敏感。

28:抗菌药物的种类与作用机制。答:杀菌药和抑菌药。机制: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②抑制细菌

细胞膜功③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④抑制细菌核酸合成。29:细菌耐药的机制。答:产生钝化酶;细胞通透性的改变;靶位结构的改变;建立代谢旁路;代谢酶分子的改变

30:医院感染的定义。答:由医院的病原生物或其毒素导致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

31: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答: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原则上应对所有送检标本做分离培养,以便获得单个菌落后进行纯培养,从而对细菌做进一步的生物学、免疫学、致病性或细菌的药物敏感性等方面的检查,最终获得确切的报告。生化试验:得到细菌的纯培养物后,用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硝酸盐还原实验等对细菌的酶系统和其代谢产物的检查,是鉴别细菌的重要方法之一。血清学实验:利用含已知的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对细菌进行群和型的鉴别。

微生物种类名称★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致病机理及所致疾病

破伤风梭菌:菌体细长,芽胞正圆比菌体粗,位于菌体顶端菌体鼓槌状★不发酵糖类,不分解蛋白质。条件:局部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有泥土或异物污染,大面积创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主动免疫;迅速对伤口清创扩创,防止形成厌氧微环境;紧急预防:TAT(精制破伤风抗毒素);治疗: 早期足量使用TAT,抗生素。产气荚膜梭菌:G+粗大杆菌,芽胞位于次极端,椭圆形,直径小于菌体形成明显荚膜★血平板:双层溶血环,代谢十分活跃,牛奶培养基:“汹涌发酵”现象。增加血管通透性,组织坏死,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坏死性肠炎。

肉毒梭菌:G+粗短杆菌,芽胞位于次极端,椭圆形,菌体呈网球拍状,严格厌氧,分型多,生化反应复杂★肉毒毒素,抑制乙酰胆碱释放,引起运动神经末梢失调→肌肉麻痹;食物中毒,婴儿肉毒中毒。

支原体:菌落油煎蛋型,高度多形态型,细胞膜含高度固醇,无细胞壁,对青霉素有抵抗作用★支原体肺炎,病变为间质性肺炎,可合并支气管肺炎。称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不规则发热,刺激性咳嗽,头痛。婴幼儿病情严重,发病急,病程长,以呼吸困难为主。有些合并其他系统病变,如循环系统等。飞沫传播。立克次体:是一类体积微小,绝大多数为自身代谢不完善,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

衣原体:严格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沙眼:感染眼结膜上皮细胞→增殖,包涵体→局部炎症→早期流泪、有粘液脓性分泌物、结膜充血及滤泡增生→后期结膜瘢痕、眼睑内翻、倒睫以及角膜血管翳引起的角膜损害→影响视力或致盲包涵体结膜炎、泌尿生殖道感染、沙眼衣原体肺炎、性病淋巴肉芽肿

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基本结构及生物学形状与细菌相似★梅毒,人是唯一传染源,致病物质为荚膜样物质,透明质酸酶;后天通过性接触传播或者先天经过母体传播。

第四篇:微生物总结

第一章、绪论

巴斯得的贡献:

1、彻底否定了“自生说”

2、免疫学—预防接种

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3、巴斯德消毒法

柯赫贡献:

1、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2、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3、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病原菌——柯赫原则

4、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

5、配制培养基

微生物的5大共性:

1、体积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分布广、种类多

5、适应性强、易变异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一、涂布平板法作用:用于纯种分离、筛选菌落、得到单菌落,对一些细菌进行计数 五区划线发作用:纯化菌种、得到单菌落

摇瓶实验作用:菌种筛选、发酵实验、种子培养等 穿刺法的作用:保藏厌氧菌种、研究微生物的动力 之字划线法的作用:保藏菌种、单菌落的获取

二、斜面菌种保藏法:保藏期限3个月以内,沙土管保藏法:保藏期限1~10年主要适用于产孢子的,如芽孢杆菌、放线菌 石蜡油封藏法:保藏期限1~2年

真空冷冻干燥法:保藏期限5~10年,液氮超低温病结法:保藏期限5~10年 第三章

一、细胞壁:根据细胞壁将原核生物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种。

1、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特点:厚度大(20~80nm)和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革兰氏阳性菌的机械阻拦与保护作用有肽聚糖完成。磷壁酸:是结合在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磷壁酸为革兰氏阳性菌所特有。对于革兰氏阳性菌而言,抗原性由磷壁酸完成。磷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1)、其磷酸分子上较多的负电荷可提高细胞周围镁离子的浓度进入细胞后就可以保证细胞膜上一些需镁离子的合成提高活性 2)储藏磷元素 3)、增强某些致病菌如A族链球菌对宿主细胞的黏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以及补抗体的作用 4)赋予革兰氏阳性菌以特异的表面抗原 5)可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6)调节细胞自溶素的活力,借以防止细胞自溶而死亡

2、革兰氏阴性菌:由肽聚糖和外膜组成,外膜中的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菌所特有的 外壁层可分为3层:外层为脂多糖层,中层为磷脂层,内层为脂蛋白 革兰氏阴性菌外膜的作用:1)控制细胞透性

2)提高镁离子浓度 3)决定细胞的抗原性

4)类脂A是类毒素的主要成分

脂多糖:是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

脂多糖的功能:1)其中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2)因其负电荷较强,有吸附镁离子、钙离子等阳离子以提高其在细胞表面的浓度作用 3)由于LPS结构多变,决定了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表面抗原决定族 4)是许多噬菌体在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 5)具有控制某些物质进出细胞的部分选择性屏障功能

3、革兰氏染色机制: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膜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与乙醇与丙酮作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任呈紫色。反之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的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进行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则保留紫色。

二、芽孢

芽孢:某些细胞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芽孢的特点:1)芽孢内新陈代谢几乎停止,处于休眠状态,但保持潜在萌发力

2)芽孢不具生殖能力,仅只是一种休眠体 3)抗逆性最强的生命体之一,有抗热、抗化学药物、抗辐射和抗静水压能力 4)含水量低,壁厚而致密,通透性差,不易着色,折光性强

5)一个孢子萌发只产生一个营养状态的细胞 芽孢的耐热机制: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和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从而是皮层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而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因此,导致核心具极强的耐热性。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一、营养物质:能够满足微生物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条件所需的物质 营养:微生物获得U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

二、1、碳源:是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为微生物提供碳素来源的物质。为微生物提供碳元素与能量

2、氮源:为微生物提供氮元素来源,只有少数自养微生物能利用铵盐、硝酸盐同时作为氮源与能源(是构成细胞中核酸和蛋白质的重要元素)氮源的类型:无机氮、有机氮、气体氮

3、无机盐:作用:作为酶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维持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结构的稳定性、调节并维持细胞的渗透压、控制细胞的氧化还原电位和作为某些微生物生长的能源物质。

4、生长因子:通常是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的且需量很少,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5、水:生理功能:1)起到溶剂与运输介质的作用

2)参与细胞内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3)维持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稳定的天然构象

4)是良好的导热体,调节细胞温度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分类(P84表格)

三、1、培养基的配制原则:1)目标明确

2)营养协调

3)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4)原料来源的选择

2、C多有助于次生物质分泌,N多有助于个体生长发育

3、PH:细菌:7.0~8.0

酵母菌:4.0~6.0

放线菌:8.0~9.0

霉菌:4.0~5.8

4、维持培养基PH的方法:1)加缓冲剂一氢和二氢磷酸盐的混合物

2)备用碱:CaCO3、CaHCO3 3)弱酸盐:柠檬酸盐、乳酸盐

4)液氨或盐酸

5、原料来源:1)经济节约原则:以粗代精、以废代好、以简代繁

2)原料来源要广泛

3)原料药易处理、处理成本要低

4)原料处理后废物、废液、废气要少

6、选择和配制培养基的方法四种:生态模拟、查阅文献、精心设计、实验比较

四、培养基的分类

1、按成分不同划分:天然培养基:优点为取材方便,营养丰富,种了多样,配制方便合成培养基:优点:组分精确,重复性好确定:较昂贵,一般用于研究

2、根据物料状态划分: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进行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活菌计数及菌种保藏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特征、分类鉴定及噬菌体效价滴定液体培养基:用于大量培养微生物,研究生理代谢

3、按用途划分:基础培养基:用于培养野生型微生物和原养型微生物 加富培养基(营养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制成的一类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作用一般为分离某种微生物而专门设计或培养营养要求严谨的异样微生物 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可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 选择培养基: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要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微生物的生长 第五章、微生物代谢

微生物发酵过程的三个阶段:脱氢(电子)、递氢(或电子)和受氢(或电子)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些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代谢: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是微生物体内所进行的全部生化反应的总称。主要由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两个过程组成。分解代谢:是指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能量(都是氧化反应)合成代谢:是指细胞利用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大分子,在这个过程要消耗能量(都是还原反应)

代谢途径都是有一系列连续的酶促反应构成的

P102~P105EMP HM ED途径的特点功能以及途径路线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受体的不同可将发酵和呼吸分为有氧和无氧呼吸两种 P108 TCA途径图

TCA循环特点:1)氧虽然不直接参与其中反应,但必需在有氧条件下运行

2)每个丙酮酸产生15个ATP 3)位于一切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枢纽地位,可为生物合成提供各种碳价原料

TCA的生理意义:1)为细胞提供能量

2)各种能源物质彻底氧化的共同代谢途径(对于微生物来说)3)物质转化枢纽

无氧呼吸:电子受体不是氧气而是外源无机物与部分简单小分子有机物

发酵作用:没有外源电子受体,底物具有的能量只释放一小部分,合成少量ATP 三种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化,氧化磷酸化

光合磷酸化的特点:1)光驱使下电子自菌绿素上逐出后经类似呼吸链又回到菌绿素

2)产还原力[H]和产ATP分别进行,还原力来自于H2O等无机物

3)不产生氧气 合成代谢:微生物利用能量代谢所产生的能量、中间代谢产物以及从外界吸收的小分子合成复杂细胞物质的过程

P118~P119 CO2固定路线图

蓝细菌孤单的抗氧化保护机制:1)分化出特殊的还原性异形胞

2)非异形胞蓝细菌固氮酶的保护将固氮与光合进行时间上分隔

微生物固氮反应6要素:1)ATP的供应

2)还原力[H]及传递氢载体

3)固氮酶

4)还原底物——氮气

5)镁离子

6)严格厌氧微环境

联合固氮菌:指必需生活在植物根茎叶,动物肠道等处才能进行固氮的微生物,不形成类似根瘤的共生结构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酶活性的调节,即调节已经存在的酶分子的活性,是酶在化学水平的变化。另一类是酶合成的调节,即调节酶分子的合成量,是遗传水平发生的变化 第六章

一、生长曲线延滞期

特点:1)生长速率常数为零,细胞数目不增加或增加很小

2)细胞形态变大或 增长许多杆菌可长成丝状

3)合成代谢十分活跃,核糖体、酶类和ATP 的合成加速产生各种诱导酶

4)对外界不良条件如NaCl溶液,温度和抗 生素等理化因素反应敏感

出现原因:1)微生物接种到一个新的环境,暂缺乏足够的能量和必需的生长因子

2)“种子”老化即处于未对数期或种子未活化

3)接种时损伤

影响其长短的因素与实践意义:1)接种龄:对数期种子延滞期短,延滞期或衰亡期的种子延滞期较长

2)接种量:接种量大,延滞期较短,接种量小,延滞期较长

3)培养基成分:培养基成分丰富的延滞期较短,培养基成分与种子培养基一致的延滞期较短

二、生长曲线指数期

特点:1)生长速率最快,细胞呈指数增长

2)生长速率恒定

3)代谢旺盛,细胞组分平衡发展

4)群体的生理特性一致

影响指数期的意义:1)菌种:不同菌种代时差异极大

2)营养成分:营养越丰富代时越短

3)营养物浓度: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生长总量

4)培养温度: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生长总量

指数期的实践意义:1)是代谢、生理研究的良好材料

2)是增殖噬菌体的最适宿主菌龄

4)革兰氏染色是采用此期微生物

生长曲线稳定期特点:1)活细胞总数维持不变即新增殖的细胞数与衰亡的细胞数相等,菌体总数达到最高点

2)细胞生长速率为零

3)细胞生理上处于衰老,代谢活力钝化,细胞成分合成缓慢,革兰氏染色发生变化

三、生长曲线衰亡期

特点:细胞以指数速率死亡,有时细胞速率的降低是由于抗性细胞的积累,细胞变形退化,有的发生自溶,革兰氏染色发生变化

影响衰亡期的因素及实践意义:1)与菌种的遗传特性有关:有些细菌的培养经历所有的各个生长时期,几天以后死亡,有细菌培养基个月乃至几年以后任然有一些货细胞

2)与是否产芽孢有关:产芽孢的细菌更易幸存下来

3)与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有关:补充营养和能源,以及中和环境毒性,可以减缓死亡细胞的死亡速率,延长细菌培养物的存货时间

四、分批培养:是指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的培养基中,经过生长培养,最后一次收获培养方式 连续培养:在一个恒定容积的的流动系统中培养微生物,一方面以一定速率加入新的培养基,另一方面又以相同的速率流出培养物(菌体和代谢产物)

连续发酵的优点:1)高效

2)产品质量较稳定

3)节约了大量动力、人力、水和蒸汽,且使水、汽、电的负荷均衡合理

连续发酵的缺点:1)菌种易退化

2)易污染杂菌 3)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一般 同步生长:就是指在培养物中所有微生物细胞都同一生长阶段,并都能同时分裂的生长方式 同步培养法包括诱导法与选择法

诱导法:是采用物理、化学一男子使微生物生长到某一阶段而停下来,使所有细菌都达到这个阶段时再使其生长 恒浊器:根据培养器内微生物的生长密度并借光电控制系统来控制培养液流速,以取得菌体密度高,生长速度恒定的微生物细胞的连续培养

恒化器:与恒浊器相反,是一种设法使培养液流速保持不变 最高生长速率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一种连续培养装置 装置

控制对象

培养基

培养基流速

生长速率

产物

应用范围

恒浊器

菌体密度(内控制)

无限制生长因子

不恒定

最高速率

大量菌体或与菌体平行的代谢产物

生产为主

恒化器

培养基流速(外控制)

有限制生长因子

恒定

低于最高速率

不同生长速率的菌体、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其

实验室为主

五、防腐:是在某些化学物质或物理因子作用下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一种措施,它能防止食物腐败或防止其他物质霉变 消毒:利用某种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它可以起到防止感染或传播的作用

灭菌: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第七章

1、病毒的特点:1)形态及其微小,一般能通过细菌滤器必须自电镜下才能观察

2)没有细胞构造,主要成分仅为核酸与蛋白质

3)每一种病毒致含有一种核酸

DNA和RNA 4)依靠自身的核酸进行复制,一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等原件实现装配,实现繁殖

5)严格细胞内寄生,缺乏完整的酶和产能系统,只能利用宿主细胞的现成的代谢系统合成病毒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

6)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力的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器侵染力

7)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8)有些病毒的基因可以整合到宿主的基因中去

2、病毒与活细胞的区别:1)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

2)几乎所有的毒粒中只有DNA或RNA一种类型的核酸

3)在细胞外不能增殖

3、得到一步生长曲线的实验:二院培养系统:1)低浓度病毒宿主细胞(给几分钟时间侵染)2)高倍稀释病毒与细胞的培养物

3)保湿培养

4)不同时间取样,涂布平板,得到效价

5)以时间为横坐标,病毒浓度为纵坐标绘图

4、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后增殖裂解宿主 溶原性噬菌体(温和性细菌):感染后大多数可整合到宿主基因中少数以染色体外独立存在

5、病毒分为真病毒和亚病毒,亚病毒又分为类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朊病毒 类病毒:是一种只包含RNA的病毒,只在植物中出现,分质量极小,不能编码蛋白质 卫星病毒:寄生于与之无关的辅助病毒的基因产物的病毒 卫星RNA:是指必需依赖一些辅助病毒进行复制的小分子单链RNA,他们被包藏在辅助病毒的壳体中

朊病毒:是一类能引起哺乳动物亚急性海绵样脑病的病原因子 第八章

P204页Griffith转化实验等3个实验

基因组:是指位于细菌或细胞中的所有基因 大肠杆菌基因组的特点:1)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2)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

3)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

4)基因组重复序列少而短

质粒:是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中

转座子:是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种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质粒的主要类型:致育因子、抗性因子、Col质粒、毒性质粒、代谢质粒、隐秘质粒

致育因子:又称F质粒,其大小约100kb,这是最早发现的一种与大肠杆菌的有性生殖现象(结合作用)有关的质粒

抗性因子:是另一类普遍而重要的质粒,主要包括抗药性和抗重金属两大类,简称R质粒 Col质粒:该质粒含有编码大肠菌素的基因,大肠菌素是一种细菌蛋白,只杀死近缘且不含Col质粒的菌株,而宿主不受其产生的细菌素的影响

毒性质粒:致病菌中携带的能引起致病性的质粒,这些质粒具有编码毒素的基因 代谢质粒:携带有能降解某些基质的酶的基因的质粒

隐秘质粒:不显示任何表型效应,它们的存在只有通过物理方法检测出来 原核生物中对的转座因子有3种类型:插入顺序(IS)、转座子(Tn)、病毒(Mu)转座的遗传学效应:插入突变、产生染色体畸变、基因的移动和重排

基因突变: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包括一对或几对碱基的缺失、插入或置换,而导致的遗传变化

碱基变化对遗传信息改变的四种类型: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 同义突变:是指某个碱基的变化没有改变产物氨基酸序列的密码子变化

错义突变:是指碱基序列的改变引起了产物氨基酸的改变(可能为致死突变)无义突变:是指某个碱基的改变,使代表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蛋白质的合成的终止密码子,蛋白质的合成提前终止,产生短截的蛋白质

移码突变:由于DNA序列中发生1~2个核苷酸的缺失或插入,使翻译的阅读框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改变位置以后的氨基酸序列的完全变化(一般为致死突变)

表型变化的突变型:营养缺陷型,抗药性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形态突变型 营养缺陷型: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物的突变型,只有从周围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或前体物才能生长 影印平板P218 抗药性突变型:是由于基因突变使菌株对某种或某几种药物,特别是抗生素产生抗性的一种突变型

条件致死突变型:是指在某一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死效应的突变型 形态突变型:是指造成形态改变的突变型(包括菌落形态、颜色一件噬菌斑形态)

自发突变的缘由:1)NDA复制过程产生的错误

2)碱基互变异构体的相互转变

3)转座子的随机插入基因

自发突变的特性:1)非对应性

2)稀有性

3)规律性

4)独立性

5)遗传和回复

6)可诱变性

诱发突变:碱基类似物、插入染料、直接与DNA其化学反应的诱变剂、辐射和热、生物诱变因子

DNA损伤修复:光复活作用、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 光复活:由phr基因编码的光解酶进行

切除修复:又称暗修复,该修复系统除了碱基错误配对和单核苷酸插入不能修复外,几乎其他DNA损伤均可修复,是细胞内主要修复系统

重组修复:是一种越过损伤而进行的修复,这种修复不将损伤碱基除去

SOS修复:是DNA分子受到较大范围的重大损伤时诱导产生的一种应急反应 P226~227 高频重组菌等

转导:是由病毒介导的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的一种方式

供体DNA进入受体的命运:1)发生稳定的转导子

2)流产转导:即不被降解,又不被整合,也不被复制

3)外源DNA被降解,转导失败

遗传转化:是指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分子被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并得到表达的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过程

4个影响供体DNA与受体细胞间的最初相互作用:1)转化片段的大小

2)形态:双链DNA 3)浓度:在在临界值出现之前成正比

4)生理状态:感受器——刚停止DNA合成 微生物育种:诱变育种、代谢育种、体内基因组育种 代谢育种:改变代谢途径、扩展代谢途径、构建新的代谢途径 体内基因组育种:原生质体融合,杂交育种

融合子的判别:1)亲本遗传标记的互补的2)亲本灭活后性状的恢复

3)具有双亲本的荧光标记 第九章

顺式作用元件:位于基因的旁侧,可以调控影响基因表达的核酸序列。其本身并不编码蛋白质

反式作用因子:通常为蛋白质或RNA,其特征是可以合成并扩散到目标场所发挥作用 正调控:控制因子通过与启动子原件结合来激活基因的表达 负调控:抑制物与操纵基因结合起来阻止基因表达 P248 操纵子的结构

P249图

P250 图

启动子:是RNA聚合酶和CAP的结合位点,控制着转录的起始,一个启动子可以启动多个基因的表达

操纵基因:DNA上的一个结合位点,阻抑物能与之结合抑制相邻启动子的起始转录,操纵基因不表达任何东西 终止子:控制转录结束

转录因子:转录起始过程中RNA聚合酶所需要的辅助因子

转录水平的调控:1)DNA的结构

2)RNA聚合酶的功能

3)蛋白质因子及其他小分子配基的相互作用

第五篇:微生物复习总结

11级食品质量与安全班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

荚膜芽胞细菌外膜Ames试验溶原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毒性噬菌体

L-型细菌Vi抗原血浆凝固酶内毒素卡介苗二相性真菌

肥达反应外裴反应抗-O试验S9Ascoli热沉淀反应菌落总数

病毒病毒包膜

二、重点复习:

1、简述食品卫生细菌学样品采样的原则、种类及特点。

2、菌种保存的方法、特点及菌种保管的规章制度。防止菌种退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细菌外毒素的特点。

4、大肠菌群的定义,食品中大肠菌群数是指什么?

5、致病性葡萄球菌有哪些重要特点?

6、简述肠杆菌科细菌共同的生物学特性,如何初步区分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

7、鉴定A群、B群链球菌的特征性生化试验。

8、如何区别肺炎链球菌与草绿色链球菌?

9、小结KIA、MIU、O/F、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及SS、MaCC平板的指示剂.10、小结微生物学生化试验中常用酸碱指示剂(如酚红、甲基红、溴甲酚紫、溴麝香草酚

蓝、中性红)的显色特点。

11、比较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变形杆菌在KIA、MIU上的表现及肠道选择性培养

基(SS、麦康凯)上的菌落特点。

12、沙门菌细菌学检查标本采集的原则。

13、变形杆菌的鉴定依据。

14、结肠炎耶尔森菌的重要特征。

15、如何对疑为霍乱的病人标本进行细菌学检验?

16、试述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17、蜡样芽胞杆菌的形态与培养特性、选择性培养基,所致疾病。

18、军团菌的形态与培养特性、培养基,所致疾病、传播方式

19、肉毒杆菌的形态特征、肉毒外毒素的特点及致病机制、所致疾病、传播方式。

20、试述炭疽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类型。

21、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培养特点(培养基、培养条件、生长表现)及抵抗力。

22、试述Ames试验的原理、试验菌株、主要方法及结果判定。

23、细菌的分类标记有哪些?简述细菌的分类方法及特点。

24、测定DNA碱基组成的方法及意义,判定同属不同种及同一种内不同菌株的标准分别是什

么?(注:同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的G+C mol %差别应在4%~5%以下。同属不同种的G+C mol %

差别应在10%~15%以下,通常低于10%。)

25、常见的微生物突变类型有哪些?各有何特点?(营养缺陷型、抗药性突变型、条件致

死突变型、形态突变型)

注:抗药性突变型的特点是正选择标记(即突变株可直接从抗性平板上获得,在加有相

应抗生素的平板上,只有抗性突变能生长。)

营养缺陷突变型的特点是在选择培养基(一般为基本培养基)上不生长,即负选择标记。

26、数值分类法与传统方法的区别。

27、什么是真菌,病原性真菌的培养条件与细菌有何不同?

下载微生物试题库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微生物试题库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微生物实验总结

    微生物实验总结 姓名:赵叶锋班级:食品科学113学号:2011013522 大三的第二学期块结束了,这个学期操作了四个微生物实验,以及一个自主设计性实验。通过前阶段对四个实验的操作和认......

    口腔微生物总结

    1. 口腔生态系:是指口轻微生物与口腔环境所组成的微小生态系统,包括生态区、微生物、生态因子等因素。 2. 生态区:是生态系统的空间层次,是生物体生存的环境区。(生态区→生境......

    微生物重点总结

    微生物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益生菌(probiotics):某些细菌或真菌有利于宿主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平衡,能抑制对宿主有害的微生物的生长。 (2)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是指不存在某些特......

    微生物总结(合集5篇)

    观察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应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为宜。 L form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者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

    微生物总结题

    1、下列微生物中,不能在人工合成培养基上生长的是() A、细菌B、放线菌C、病毒D、酵母菌 2、自然界中微生物数量最多的地方是() A、田野上空的空气B、河流C、土壤D、海洋 3、霉菌......

    微生物实验总结

    食品卫生综合检验试验总结 食品质量091金秀建2009016521 为期五天(2012年6月11日-15日)的食品卫生综合检测实验已经告一段落了,在这一周的微生物实验主要包括牛奶中大肠菌群的......

    微生物大题总结

    球菌 1,何谓SPA?简述其作用。 答: 葡萄球菌A蛋白 (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的蛋白质;可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IgG分子的Fc段非特异性结......

    微生物二总结

    绪论 一, 什么是微生物 1. 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 微生物的分类:见下表1(P1) 二, 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 (一) 一个难以认识的微生物世界 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