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微生物名词解释

时间:2019-05-15 09:5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总结微生物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总结微生物名词解释》。

第一篇:总结微生物名词解释

1原生质体:脱去细胞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

2芽孢: 芽孢就是有些细菌(多为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高度浓缩脱水所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

3菌落: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4诱导酶:(induced enzyme)是在环境中有诱导物(通常是酶的底物)存在的情况下,由诱导物诱导而生成的酶。

5生长因素:是指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包括温度,辐射,氧气,水分,PH值,化学因子等。

6回复突变:突变体(mutant)经过第二次突变又完全地或部分地恢复为原来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7诱导:某些环境因子的刺激使基因或操纵子进入转录状态。

8拮抗: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从而稳定身体内环境的作用。9血清学反应:是指相应的抗原和抗体在体外进行的结合反应。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进行这类反应时一般都要用含有抗体的血清作为实验材料,所以把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称为血清学反应。

10巴斯德效应:由于葡萄糖在有氧呼吸中产生的能量要比在发酵中产生的多得多,所以在有氧条件下,兼性厌氧微生物终止厌氧发酵而转向有氧呼吸,这种呼吸抑制发酵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

11质粒:是附加到细胞中的非细胞的染色体或核区DNA原有的能够自主复制的较小的DNA分子(即细胞附殖粒、又胞附殖粒)。

12生长因子:具有刺激细胞生长活性的细胞因子。一类通过与特异的、高亲和的细胞膜受体结合,调节细胞生长与其他细胞功能等多效应的多肽类物质。

13光复活作用:经紫外线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称为光复活作用。

14活性污泥:活性污泥(activesludge)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其中,细菌和原生动物是主要的二大类.活性污泥主要用来处理污废水。

15营养型缺陷:因丧失合成某些生活必需物质的能力,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的,突变型菌株。

16BOD: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

17温和性噬菌体:指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附着)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18埃姆斯试验(Ames test):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简单方法。

19ELISA: 是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的简称

20PCR: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放大特定的DNA片段。可看作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

21类毒素:由于变性或化学修饰而失去毒性的毒素,但仍保留其抗原性。

22暗修复作用:是指照射过紫外线的细胞的DNA,不需要可见光的反应而修复,使细胞的增殖能力恢复的过程。

23转化:受菌体直接吸收供菌体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现象的现象。

24半抗原:能与对应抗体结合出现抗原-抗体反应、又不能单独激发人或动物体产生抗体的抗原。

25操纵子:指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一系列紧密连锁的结构基因的总称。

26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间接指标。一般指在20℃下,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主要是有机碳源),在进行微生物氧化时,5日内所消耗的分子氧的毫克数。

27单细胞蛋白,也叫微生物蛋白,它是用许多工农业废料及石油废料人工培养的微生物菌体。

28噬菌斑:噬菌斑是指在宿主细菌的菌苔上,噬菌体使菌体裂解而形成的空斑。

29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30半孢晶体:芽胞杆菌属中的有些种,在形成芽胞的同时,在细胞内部产生一种晶体状多肽类内含物。如苏云金杆菌,形成的晶体一般为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状,它是一种毒性晶体,对一百多种鳞翅目昆虫有毒性作用,对人畜很安全,现已用为生物杀虫剂。

31次生代谢物:是指某些微生物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物为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所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的化合物。32接合孢子:是接合菌的有性孢子,由菌丝长出形态相同或略有不同地配子囊接合而成。32局限性传导:指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与后者的基因整合、重组,形成转导子的现象。

33碳源物质: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

34基团移位:基团转位是一种特殊的主动运输,与普通的主动运输相比,营养物质在运输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糖在运输的过程中发生了磷酸化)。其余特点与主动运输相同。基团转位主要存在于厌氧和兼性厌氧型细菌中,主要是用于单(或双)糖与糖的衍生物,以及核苷与脂肪酸的运输。

35移码突变:指诱变剂使DNA分子中增加(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改变,并进一步引起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

36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生殖方式,它是同一生物的两个不同来源的体细胞经融合后,不经过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准性生殖常见于半知菌中。

37巴斯德灭菌:巴斯德灭菌法是一种加热食品,或其他食用原料,以消灭细菌,或防止食品变坏的方法。

38连续灭菌:连续灭菌也叫连消,就是将将配制好的并经预热(60~75℃)的培养基用泵连续输入由直接蒸汽加热的加热塔,使其在短时间内达到灭菌温度(126~132℃)。然后进入维持罐(或维持管),使在灭菌温度下维持5~7分钟后再进入冷却管,使其冷却至接种温度并直接进入已事先灭菌(空罐灭菌)过的发酵罐内。其过程均包括加热、维持和冷却等灭菌操作过程。培养基的冷却方式有喷淋冷却式、真空冷却式、薄板换热器式几种方式。39HFR菌株:高频重组菌株。指细菌接合时,将染色体以高频率传递给雌性菌(F-菌)而形成重组体的雄性菌。细菌含有F因子,并且F因子通过交换整合到主染色体上,这样的细菌叫Hfr菌株。

40对数生长期:当微生物生长一定阶段后,微生物的比生长速度达到最大,此时进入对数生长期,在对数生长期中若没有抑制或限制微生物生长的因素存在,因而微生物保持一个恒定的最大的比生长速度生长,细胞数量呈指数递增。41prophago: 42prototroph:

43孢囊孢子: 接合菌亚门无性生殖产生的孢子,接合菌无性繁殖所产生的孢子生在孢子囊内,孢子囊一般生于营养菌丝或孢囊梗的顶端。

44子囊孢子:子囊菌的有性配子或生于子囊内的有性配子叫子囊孢子

45PFU:噬菌斑形成单位 plaque forming unit,缩写pfu。指在培养于琼脂培养基上的细菌,或在单层培养的动物细胞上形成一个噬菌斑的病毒数。

46CFU:活菌计数。为将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系列稀释,取合适的稀释度(一般3个稀释度),以涂布法接种于平板,或以混碟法进行操作,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之后,直接统计平板上的菌落。该方法测定的是样品中所含的现时可培养的活的微生物数量,所以称之为活菌计数法。

47斜面保藏法: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以后,转移至2-8度冰箱中保藏。

48冷冻干燥法:是将材料冻结后,先冷却到冻结温度以下,再在低温和真空条件下使材料中冻结成冰的水分直接蒸发成水汽(升华),并冷凝除水的食品干燥新方法。

49基因文库:一个生物体的基因组DNA用限制性内切酶部分酶切后,将酶切片段插入到载体DNA分子中,所有这些插入了基因组DNA片段的载体分子的集合体,将包含这个生物体的整个基因组,也就是构成了这个生物体的基因文库。

50cDNA文库:以mRNA为模板,经反转录酶催化,在体外反转录成cDNA,与适当的载体(常用噬菌体或质粒载体)连接后转化受体菌,则每个细菌含有一段cDNA,并能繁殖扩增,这样包含着细胞全部mRNA信息的cDNA克隆集合称为该组织细胞的cDNA文库。

51生物膜:镶嵌有蛋白质和糖类(统称糖蛋白)的磷脂双分子层,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和细胞器作用生物膜,也是与许多能量转化和细胞内通讯有关的重要部位,同时,生物膜上还有大量的酶结合位点。细胞、细胞器和其环境接界的所有膜结构的总称。

52嗜高温噬菌体:

53增值培养:指从微生物混合群开始对特定种的数量比例不断增高而引向纯培养的一种培养方法。

54高压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autoclaving)可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是灭菌效果最好、应用最广的灭菌方法。方法是将需灭菌的物品放在高压锅(autoclave)内,加热时蒸汽不外溢,高压锅内温度随着蒸汽压的增加而升高。在103.4kPa(1.05kg/cm2)蒸汽压下,温度达到121.3℃,维持15~20分钟。

55Biofilm:镶嵌有蛋白质和糖类(统称糖蛋白)的磷脂双分子层,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和细胞器作用生物膜,也是与许多能量转化和细胞内通讯有关的重要部位,同时,生物膜上还有大量的酶结合位点。细胞、细胞器和其环境接界的所有膜结构的总称。

56Peptideglycan:肽聚糖存在于原核生物细胞壁的大分子聚合物,是由乙酰氨基葡萄糖、乙酰胞壁酸与四五个氨基酸短肽聚合而成得多层网状大分子结构。57Escherichia coli(Migula)Cvastellani et Chalmers 1919: 58益生菌:是指投入后通过改善宿主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达到提高宿主(人和动物)健康水平和健康佳态的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

59EMB:糖酵解途径。以一份子葡萄糖为底物,约经十步反应而产生2分子丙酮酸、2分子NADH+H和2分子ATP的过程。60国标:

61同型乳酸发酵:由EMP途径而进行的乳酸发酵。

62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一般由糖和多肽组成。

63选择性培养基:是指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64溶源转变:当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而使其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组上,而使后者获得了除免疫性以外的新性状的现象,称为溶源转变。

65大肠菌群: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66原噬菌体: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DNA称为原噬菌体。

67三域学说: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C.R.Woese(伍斯)等人对大量微生物和其他生物进行16s和18srRNA的寡核苷酸测序,并比较其同源性水平后,提出了一个与以往各种界级分类不同的新系统,称为三域学说,“域”是一个比界更高的界级分类单元,过去曾称原界。三个域指的是细菌域(以前称“真细菌域”)、古生菌域(以前称古细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68SOS修复:指DNA受到严重损伤、细胞处于危急状态时所诱导的一种DNA修复方式,修复结果只是能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提高细胞的生成率,但留下的错误较多,故又称为错误倾向修复(error-prone repair),使细胞有较高的突变率。

第二篇:微生物名词解释期末总结

名词解释

酶的活性中心 是指在酶蛋白分子中与底物结合,并起催化作用的小部分氨基酸微区。

中间产物学说酶与底物先络合成一个络合物,此中间产物被看作为稳定的过度态物质,然后络合物再进一步分解,成为产物和游离态酶。

生长因子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只需很少量。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营养基质。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化学、物理因素有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

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需肉眼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落的培养基。

基团转位一类既需要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要消耗能量的一种物质运输方式,其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分子结构发生变化。

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好氧呼吸在是有氧的情况下,微生物将底物彻底氧化,脱下的氢完整的呼吸链(电子传递体系)传给分子氧并生成水和产生大量ATP的过程。

种群(population)指有相似特性和生活在特定空间的同一生物种的所有个体的集合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分。

群落(community),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与它们的生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组成的一个自然体。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并能对外来干扰进行自我调节。

土壤自净 土壤对进入其中的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能力,通过各种物理、生化过程自动土壤自净是有一定限度的,即自净容量。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称土壤自净。

土壤生物修复是利用土壤中天然的微生物资源或认为投加目的菌株,甚至用构建的特异降解功能菌投加到污染土壤中,将滞留的污染物快速降解和转化,使土壤恢复其天然功能。

水体自净河流(水体)接纳了一定量的有机污染物后,在物理的、化学的和水生物(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后得到净化,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和状态,叫作水体自净。

分批培养是将一定量的微生物接种在一个封闭的、盛有一定量液体培养基的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温度、pH和溶解氧量,微生物在其中生长繁殖,结果出现微生物数量又少变多,达到高峰后又由多变少,甚至死亡的变化规律。

光复活现象经紫外线照射的微生物,随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有一部分受损伤的细胞可恢复其活力。

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从而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的措施灭菌.水活度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某溶液的蒸汽压(P)和纯水的蒸汽压(P0)之比,即aw = P/P0

驯化在工业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用含有某些污染物的工业废水筛选、培养来自处理其他废水的菌种,使它们适应该种工业废水并有效降解其中污染物能力的方法叫驯化。

半保留复制首先DNA双螺旋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多核苷酸链之间的氢键断裂,分离成两条单链,然后各自以原有的多核苷酸链为模板,根据碱基配对原则合成新的互补链,这样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与原来的DNA分子完全相同,故称之为复制。又因子代DNA分子的双链一条来自亲代,另一条是新合成的,故称为半保留复制。

DNA变性当天然双链DNA分子在热、酸或碱等因素作用下,氢键被破坏,成为不规则的卷曲单链,称为DNA变性。

复性变性DNA溶液经适当处理后重新形成天然DNA的过程叫复性。

基因突变:点突变,由于DNA(RNA病毒和噬菌体的RNA)链上的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被另一个或少数几个碱基对取代发生改变的突变类型。

诱变:指通过认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移码突变:由于DNA序列中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发生增添或缺失,从而使该处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改变,并进一步引起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基因重组:两个不同性状的个体细胞的DNA融合,使基因重新组合,从而发生遗传变异,产生新品种的过程。

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

转导: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普遍转导:通过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的任何小片段DNA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

局限转导: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与后者的基因组整合,形成转导子的现象。

接合:通过供体菌和受体菌完整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前者的部分DNA进入后者细胞内,并与其核染色体发生交换、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供体菌的遗传性状的现象。降解性质粒:携带有降解某些复杂有机物的酶的基因,含有这类质粒的细菌,特别是假单胞菌,能降解复杂的有机物,尤其是一些有毒的化合物,如芳香族化合物、农药、樟脑、辛烷等,该类质粒一般按其降解的底物来命名,如樟脑质粒(CAM)、辛烷质粒(OCT)等。

质粒育种:将两种多种微生物通过细胞接合或细胞融合技术,使供体菌的质粒转移到受体菌体内,使受体菌保留自身的功能质粒,同时获得供体菌的功能质粒,从而获得了具有几种功能质粒的新品种。

基因工程: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在体外通过人工剪切和拼接等方法,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或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重组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扩增和表达,从而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限制性内切酶:指能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序列,并在其识别位点 或其附近切割DNA的一类内切酶。

假菌丝当酵母菌进行一连串的芽殖后,如果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不立即分离,其间仅以极狭小的面积相连,这种藕节状的细胞串成为假菌丝。

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的措施灭菌。

固定化酶,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将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使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

固定化微生物,用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将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即成固定化微生物。

半保留复制:首先DNA双螺旋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多核苷酸链之间的氢键断裂,分离成两条单链,然后各自以原有的多核苷酸链为模板,根据碱基配对原则合成新的互补链,这样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与原来的DNA分子完全相同,故称之为复制。又因子代DNA分子的双链一条来自亲代,另一条是新合成的,故称为半保留复制。

当天然双链DNA分子在热、酸或碱等因素作用下,氢键被破坏,成为不规则的卷曲单链,称为DNA变性。

变性DNA溶液经适当处理后重新形成天然DNA的过程叫复性。

基因突变:点突变,由于DNA(RNA病毒和噬菌体的RNA)链上的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被另一个或少数几个碱基对取代发生改变的突变类型。

诱变:指通过认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好氧活性污泥是由多种多样的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兼有少量厌氧微生物)与污(废)水中的有机和无机固体物混凝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絮状体。菌胶团:所有具有荚膜或粘液或明胶质的絮凝性细菌互相絮凝聚集成的细菌团块。

好氧生物膜是由多种多样的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粘附在生物滤池滤料上或粘附在生物转盘盘片上的一层带粘性、薄膜状的微生物混合群体。

厌氧活性污泥:由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与废水中的有机杂质交织在一起形成的颗粒污泥。

捷径反硝化,即通过限制充氧量(0.5~1.0mg/L)和缩短曝气时间等条件,抑制硝化细菌生长,促使亚硝化细菌生长,迅速将氨氧化为HNO2后,随即利用有机物将HNO2还原为N2的过程。

某些微生物在好氧时能大量吸收磷酸盐合成自身核酸和ATP,并且能逆浓度过量吸磷合成贮能的多磷酸盐颗粒(异染粒和PHB)在体内,供其内源呼吸用。这些细菌称为聚磷菌。

堆肥化使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过程。

生物修复是利用天然存在的或特别培养的微生物在可调控环境条件下将环境中的有毒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处理技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指生物圈中的各种化学元素,经生物化学作用在生物圈中的转化和运动。

有机氮化物在氨化微生物的脱氨基作用下产生氨,称为氨化作用。

在有氧条件下,氨经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化成硝酸的作用,称为硝化作用。

在厌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将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和气态氮化物(N2和N2O)的作用,称为反硝化作用。

分子氮通过固氮微生物固氮酶系的催化形成氨,进而合成为有机氮化物的作用,称为固氮作用。

硫化作用:在有氧条件下,通过硫细菌的作用将硫化氢转化成元素硫,再进而氧化成硫酸的过程。

在厌氧条件下,某些微生物利用硫酸盐作为末端电子受体还原成不被同化的H2S的作用,称为反硫化作用。这些微生物为硫酸盐还原菌,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由一个细菌繁殖起来的,由无数细菌组成的、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的细菌集团。

由细胞质膜上的鞭毛基粒长出穿过细胞壁伸向菌体外的一条纤细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叫鞭毛,具有运动功能。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壁厚、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称为芽孢。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表面分泌一层粘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封住,使细菌和外界环境有明显的边缘,这层粘性物质叫荚膜。

质粒: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细胞质遗传因子。酶 是生物体内合成的一种具有催化性能的蛋白质,它是生物催化剂。

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人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的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因而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剂。

第三篇: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大全——绪论部分

微生物:是所有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统称。

科赫法则:伟大的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年)提出的一套科学验证方法,用以验证了细菌与病害的关系,其要点包括(1)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2)该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3)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4)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该病原菌纯培养。

内共生学说:关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它们起源于内共生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原核生物。这种理论认为线粒体起源于好氧性细菌(很可能是接近于立克次体的变形菌门细菌),而叶绿体源于内共生的光合自养原核生物蓝藻。这个理论的证据非常完整,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

双名法:规范的生物命名法,包括属名和种名两个部分,均以拉丁文表示,通常以斜体字或下划双线以示区别。第一个是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是种名,第一个字母无需大写。

五界系统:1969年魏特克(Whittaker R.H.)提出了五界分系统。他首先根据核膜结构有无,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原核生物为一界。真核生物根据细胞多少进一步划分,由单细胞或单细胞群(团藻)组成的某些生物归入原生生物界。余下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又根据它们的营养类型分为植物界,光合自养;真菌界,腐生异养;动物界,异养。

菌株:又称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单个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后代。因此,一种微生物的每一个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

标准菌株:亦称模式菌株。在给某细菌定名,分类作记载和发表时,为了使定名准确和作为分类概念的准则,以纯粹活菌(可繁殖)状态所保存的菌种。

名词—原核微生物

荚膜:

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分泌至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化学成分多为多糖。荚膜具有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菌胶团:有的细菌,它们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在一起成一团胶状物,其内常包含有多个菌体,称菌胶团。

芽胞:

某些细菌生长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浆内形成折光性强、呈圆形或椭圆形的一种抵抗性很强的休眠小体。一个细胞形成一个芽孢,一个芽孢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也只萌发生成一个细胞。

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菱形或双椎形碱溶性蛋白晶体。伴胞晶体对昆虫尤其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

鞭毛:

从某些少数细菌菌细胞上生长出的一种纤细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菌毛:某些少数细菌菌体表面生长出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更硬而直的丝状物。菌毛分为两种,一种为普通菌毛,与致病性有关;另一种为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传递接合有关。

性菌毛:是指长在某些G-细菌雄性菌株表面的、作为细菌接合时传递遗传物质通道的蛋白质附着物。

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外的一种遗传物质,为闭合环形双股DNA,能独立自我复制、转移赋于宿主菌产生新的生物学特性。失去质粒一般不影响细胞存活,但会失去质粒携带的遗传信息。

L型菌: 是发生了细胞壁缺陷型突变的细菌,形态呈多形性。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固体培养基中产生荷包蛋样菌落。L型菌仍具有致病性。

原生质体:用人工方法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完全缺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

球状体:用人工方法部分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细菌细胞称球状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

间体:是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

支原体: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地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

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能量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微生物学名词-真菌部分

真菌:是指一类有细胞壁、无叶绿体、营异养生活、以产孢子繁殖为主的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与霉菌:酵母菌是指一类无分枝状菌丝体、能发酵糖类、以出芽繁殖为主的单细胞真菌的统称;霉菌是是指菌丝体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

真酵母与假酵母:真酵母指能进行有性繁殖的酵母菌,假酵母指尚未发现有性繁殖的酵母菌。

假丝酵母:能形成假菌丝、不产生子囊孢子的酵母称为假丝酵母。

2μm质粒:存在于酵母菌细胞核内但不与核DNA整合的小型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其长度约2μm。

芽痕和芽蒂:芽痕是出芽繁殖的酵母菌,芽体脱落后在母细胞壁上留下的痕迹;蒂痕是出芽繁殖的酵母菌,芽体脱落后在子细胞壁上留下的痕迹。

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密布在固体培养基质内部,主要执行吸取营养物功能的菌丝体称营养菌丝体;伸展到空间的菌丝体,则称气生菌丝体。

真菌丝与假菌丝:真菌丝是指细胞间直接相连形成的竹节状细胞串;假菌丝是指酵母菌芽殖后,子细胞与母细胞不立即分离,而是以狭小的面积相连形成的藕节状细胞串。

微生物学名词—病毒部分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生物,只含有一种核酸,不能进行二分裂,只能在寄主细胞中借寄主细胞复制的一类生物。

核衣壳:核心与衣壳合称核衣壳。衣壳是包围于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由衣壳粒构成;核心是位于内部的核酸。

病毒粒子: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

真病毒、亚病毒:病毒是一类超显微、无细胞结构、只含有一种类型核酸、依靠宿主代谢系进行增值、活体外无生命特征但能保持其侵袭活性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有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成为亚病毒。

类病毒:是迄今所知最小的、具有感染性的、只含有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拟病毒:是包裹在动植物病毒粒子中的小分子RNA寄生物。

阮病毒:是指一类能侵染动物细胞并引起宿主体内同类蛋白质发生构象变化而使宿主致病的、不含核酸的蛋白质分子寄生物。

逆转录病毒:是指含有逆转录酶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宿主后,在宿主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光镜下可见、形态大小和数量不等的小体。

噬菌体:寄生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病毒。

烈性噬菌体:是指噬菌体侵入敏感细菌后,能迅速增殖并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某些噬菌体侵入细菌宿主细胞后,有时并不呈现导致细胞很快裂解的毒性反应而是将自己的DNA附着或整合在宿主细胞的核酸分子中,并随宿主细胞分裂而传递,这种不裂解细胞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丝状噬菌:细而不长的噬菌体,吸附在纤毛的尖端,它不使细菌裂解而是逐个从菌体中钻出来。

噬菌斑:将少量噬菌体与大量敏感菌在琼脂培养基上混合培养后,在布满菌苔的平板上出现的、肉眼可见的、不长菌的透明圆斑。

一步生长曲线:是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增殖规律的实验曲线。把少量噬菌体加入到含敏感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定时取样测定噬菌体数,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噬菌斑数为纵坐标,绘出的曲线为一步生长曲线。

噬菌体效价:指每毫升试样中所含侵染性噬菌体的粒子数,即噬菌斑形成单位数。

溶源性: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的裂解的现象称为溶源性。

前噬菌体:整合在溶源细胞染色体上的噬菌体核酸称为前噬菌体。

微生物学名词部分-遗传学部分

遗传型:又称基因型。是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表型:是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

变异:是生物体在某种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所起的遗传物质结构和数量的改变。

饰变:是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基因突变:泛指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生。

突变率: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

诱变剂:凡能提高突变率的任何理化学因子。

抗性突变型:对药物、噬菌体、紫外线等因素具有抗性的突变菌株。

艾姆氏试验: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物的方法。

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的突变菌株。

完全培养基:是指能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要求的培养基,是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某野生型菌株生长需要的最低成分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地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称为补充培养基。

野生型:是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它能在相应地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原养型:是指突变体回复突变成野生型性状的菌株。

基因重组: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称为基因重组。

转化:受体细胞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细胞的DNA片段并整合到基因组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感受态:是指受体细胞能接受转化的生理状态。

转染:噬菌体感染细菌并将其DNA注入细菌体内,并导致宿主细胞遗传性状改变的过程称为转染。

接合:供菌体(雄性)通过性菌毛与受菌体(雌性)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代,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转导:是指通过缺陷噬菌体作为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片段转移并整合到受体细胞基因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普遍转导:完全缺陷噬菌体把 “误包”的供体菌任一DNA片断转移到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局限转导:局限转导噬菌体感染受体细菌后只能把原噬菌体两旁的寄主基因片段转移到受体,使受体发生遗传变异,称为局限转导。

溶源转变:正常的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发生溶源化时,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核基因组上,使宿主获得除免疫性外的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出发菌株:用于诱变育种的原始菌株。

定向培育:是用某一特定的因素长期处理某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地对它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累积并选择相应自发突变株的目的。

诱变育种: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群体,促进其发生突变,从中挑选少数符合要求的突变株的育种方法。

有性杂交:指性细胞间的接合和随之发生的染色体重组,并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方法。

准性杂交:类似于有性杂交,但比它更原始。它可使同种生物两个不同菌株的体细胞发生融合,且不以减数分裂的方式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细胞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进而发生遗传重组以产生同时带有双视性状的遗传性稳定的融合子的过程。

菌种复壮:是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生产性能等方法,从衰退的群体中,找出少数尚未衰退的个体,以达到恢复该菌原有典型性状的一种措施。

第四篇:微生物试题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革兰氏阳性菌:细菌经革兰氏染色染色后最终染成紫色的菌

2.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半胞晶体

3.菌落:一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繁殖形成肉眼看见的群体。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

4.生命周期:指的是上一代生物个体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5.荚膜:是细菌外成型的一层多糖或多肽类物质。

6.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的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7.菌落:单个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就会在培养基表面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群体,即为菌落。8.静息孢子:是一种长期长在细胞链中间或末端的形大、壁厚、色深的休眠细胞,富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等不良环境。9.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相互依赖,互相有利,显示出一起共同生活比分开来单10.独生活更为有利。有时,甚至一种生物脱离了另一个种生物后即不能生活。这种产关系即为共生。

11.发酵: 广义的“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种生产方式;狭义的“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代谢产物的过程。

12.BOD 5 : 即“生化需氧量”或“生物需氧量”,是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一般指在 1L 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有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的溶解氧毫克数(其单位为 mg/L)。BOD 的测定条件一般规定在 20 ℃ 下 5 昼夜,故常用 BOD 5 符号表示。

13.温和噬菌体:凡吸附并侵入细胞后,将噬菌体的DNA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同步复制,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14.烈性噬菌体:侵染后并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病毒。

15.高频重组菌株 该细胞的F质粒已从游离态转变为整合态,当与F-菌株相接合时,发生基因重组的频率非常高.16.根圈:也称根际,指生长中的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

17.基内菌丝:当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就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射状向基质表面和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基内菌丝

18.菌膜:液体培养基上生长的菌在液体表面生长所形成的膜状结构。19.噬菌斑:噬菌体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斑”。

20.基团移位: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有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其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还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因此不同于一般的主动运输。

21脱水培养基:指含有除水以外的一切成分的商品培养基,使用时只要加入适量水分并加以灭菌即可,是一类既有成分精确又有使用方便等优点的现代化培养基。

22同步生长:指通过同步培养的手段而使细胞群体中各个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相应变化规律的生长状态称为同步生长。23膜边体:又称为须边体或边膜外泡,为许多真菌所特有的,它是一种位于菌丝细胞周围的质膜与细胞壁间、有单层膜包裹的细胞器。形态呈管状、囊状、球状、卵圆状或多层折叠膜状,其内含泡状物或颗粒状物,可由高尔基体或内质网的特定部位形成,各个膜边体间能相互结合,也可与别的细胞器或膜结合,功能可能与分泌水解酶和合成细胞壁有关。

24菌丝体: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菌丝集团称为菌丝体,包括密布在固体营养基质内部,主要执行吸收营养物功能的菌丝体,称营养菌丝体和伸展到空间的菌丝体气生菌丝。

25蕈菌:又称伞菌,也是一个通俗名称,通常是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括大多数的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26化能异养:绝大多数的细菌和全部的真菌利用有机物来汲取自身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的一种营养类型.27Hfr:高频重组菌株,在Hfr菌株细胞中,因F质粒已从游离态转变成在核染色体组特定位点的整合态,故Hfr菌株与F菌株相结合后,发生基因重组的频率要比单纯用F与F结合后的频率高出数百倍。

28HFT:高频转导指在局限转导中,若对双重溶源菌进行诱导,就会产生含一半左右的局限转导噬菌体的高频转导裂解物,用这种裂解物去诱导噬菌体,就可获得高达一半左右的转导子,故称为高频转导。

29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相互关系。30抗生:又称拮抗,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它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31生物膜:是指生长在潮湿、通气的固体表面上的一层由多种活微生物构成的粘滑、暗色菌膜,能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或有毒物质。

32消毒 :指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措施,可起到防止感染或传播的作用 33杀菌:杀灭物品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34灭菌 指用物理、化学杀死一切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35生活史:又称生活周期,指上一代生物个体经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36代时:指个体生长中,每个微生物分裂繁殖一代所需的时间称为代时.37生长谱法:是指在混有供试菌的平板表面点加微量营养物,视某营养物的周围是否长菌来确定该供试菌的营养要求的一种快速、直观的方法。

38衰退:指由于自发突变的结果,而使某物种原有一系列生物学性状发生量变或质变的现象。39菌套:外生菌根的菌丝在宿主根表皮繁殖,交织成致密的网套状结构。

40BOD:生化需氧量,又称生物需氧量,是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一般指在1L的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

+

--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的毫克数。

41生物气:又称沼气,是一种混合可燃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另有少量的H2、N2和CO。丝状噬菌:细而不长的噬菌体,吸附在纤毛的尖端,它不使细菌裂解而是逐个从菌体中钻出来。

42卫星病毒:是一类小病毒,一般只是单链RNA或环状单链RNA,只能依靠辅助病毒提供复制酶进行复制。43营养物质:微生物从环境中获得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以合成碳物质,提供能量及在新成代谢中起作用。

44virus:(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生物,只含有一种核酸,不能进行二分裂,只能在寄主细胞中借寄主细胞复制的一类生物。

45qu:(曲)微生物的扩大物。

46selected media:(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47fermentation:(发酵)是以有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是由厌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不具有以氧或无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电子传递链的生化过程,工业生产上将中间产物积累的过程叫发酵。

48reproduction:(繁殖)微生物长到一定阶段,经过细胞结构的复制和重建引起个体数目的增多,叫微生物的繁殖。49菌苔: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繁殖形式肉眼可见的多个菌落连成一片的群体。50噬菌体:寄生细菌和放线菌的病毒。

51溶原性关系:温和噬菌体和寄主之间的关系。

52缺损病毒:需要其他病毒基因的辅助才能复制,否则即使在活细胞中也不能复制。53营养:对营养物质的吸取和利用过程。

54鉴别培养基: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某些指示剂或其他化学药品使培养基发生某种变化以区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55Enrichment medium:加富培养基,加富的某种物质使能的到次种物质的菌体得以充分的发展,将此种培养基称为加富培养基。56选择性培养基: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广泛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

57同步生长:通过同步培养手段而使细菌群体中各个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生长状态。58高密度培养:微生物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胞群体密度超过常规培养十倍以上的生长状态。

59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经过诱变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的突变株。

60类菌体 比病毒小,只有RNA,无蛋白成分的植物病毒 61互生关系 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62内毒素 产生于细胞壁之间的毒素

63特异性免疫 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一类特异性反应

64活性污泥 含有大量微生物聚集而形成的絮状物,可以分解一些大分子物质

第五篇:微生物工程 名词解释

微生物工程

名词解释:

半合成抗生素:某些天然抗生素在去侧链后,可用化学合成法接上新的侧链而改变原有抗菌谱或其它特性,这样的抗生素就被称为半合成抗生素。

深层培养技术:在深层的液体培养中进行的一种发酵培养方法。

杂交育种:是指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经吻合或接合,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从中分离和筛选具有新性状的菌株。

质粒的分裂不稳定:是指基因工程菌分裂时,出现一定比例不含质粒的子代菌。

质粒的结构不稳定:是指外源基因从质粒上丢失、碱基重排或缺失,引起基因工程菌性能的改变。

菌种衰退:菌种经过长期人工培养或保藏,由于自发突变的作用而引起某些优良特性变弱或消失的现象。

代谢调节:是指微生物的代谢速度和方向按照微生物的需要而改变的一种作用,即自我调节。微生物代谢的控制:是指运用人为的方法对微生物的代谢调节进行遗传改造和条件的控制,以期按照人们的愿望,生产有用的微生物制品。

反馈抑制:是指代谢的末端产物对酶(往往是代谢途径中的第一个酶)活性的抑制。

诱导剂:能够诱导某种酶合成的化合物称为该酶的诱导剂,诱导剂可以是被诱导的酶的底物或底物的结构类似物。

组成酶:是机体内一类不依赖于酶的底物或底物结构类似物的存在而合成的酶。诱导酶(又称适应酶):是一类依赖于底物或底物结构类似物的存在而合成的酶。

初级代谢:是为生物提供能量、合成中间体及其关键大分子的各种相互关联的代谢网络,对菌的生长是必需的。产物有单糖、核苷酸、脂肪酸、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等等。次级代谢:次级代谢主要涉及合成过程,其终产物、次级代谢物对菌的生长不是必需的,对其生命活动可能具有某种意义,通常是在生长后期开始形成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有抗生素、维生素、生物碱、色素、毒素等等。

前体:是指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的某些化合物,能被微生物直接结合到产物分子中去,而自身的结构无多大变化,却能提高产物的产量。

产物促进剂:是指那些非细胞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又非前体,但加入后却能提高产量的添加剂。

代谢工程: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定向地对细胞代谢途径进行修饰、改造,以改变微生物的代谢特性,并与微生物基因调控、代谢调控及生化工程相结合,构建新的代谢途径,生产新的代谢产物的工程技术领域。

临界氧浓度(C临):指不影响菌体呼吸所允许的最低氧浓度,或微生物对发酵液中溶解氧浓度的最低要求。只有使溶氧浓度高于其临界值,才能维持菌体的最大比摄氧率,得到最大的菌体合成量。如果溶氧浓度低于临界值,则菌体代谢受到干扰。

富集培养:又称增殖培养,就是利用不同微生物生长对环境和培养基的特殊要求,设计选择性培养基,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使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环境中大量繁殖,由原来自然条件下的劣势种变为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以利于分离。

下载总结微生物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总结微生物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微生物名词解释全部

    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 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正常菌群:指居住在人体皮肤和黏膜表面,正常情况......

    山西医科大学微生物总结名词解释 by蕾

    微生物考试复习重点 1. 脂多糖(LPS):是G﹣菌细胞壁特有成分,也是G﹣菌的内毒素,位于外膜的最外层,由类脂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 2. 质粒:细菌细胞浆内核质之外的环状双股DNA,编......

    微生物 名词解释(最终5篇)

    第1、2章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1.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自己总结手打版

    菌落:经过18-24H培养,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DNA从而......

    微生物总结

    第一章、绪论 巴斯得的贡献:1、彻底否定了“自生说”2、免疫学—预防接种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3、巴斯德消毒法 柯赫贡献:1、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2、发现了肺......

    微生物总结

    微生物:一类分布广泛、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微小生物的总称。 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

    口腔微生物总结

    1. 口腔生态系:是指口轻微生物与口腔环境所组成的微小生态系统,包括生态区、微生物、生态因子等因素。 2. 生态区:是生态系统的空间层次,是生物体生存的环境区。(生态区→生境......

    环境工程微生物总结

    选择一个环境问题,论述微生物在防治此问题中的作用及研究应用现状。 由于有机毒物和重金属的污水农田灌溉和土地处理,固体废物的堆放和填埋,以及地下储油罐泄露,还有最普遍的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