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仔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配乐朗读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我们已学过《古诗三首》的前两首诗,哪位同学会背?(指名背)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舟夜书所见》(板书题目)。
1.解释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舟夜”呢?“所见”是什么意思?“书”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是什么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的内容吗?
三、自学古诗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插图想象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四、自学反馈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句含义
“月黑见渔灯”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见:通“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这句话是说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弧光一点萤”弧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这句话是说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指点: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散:散开。作:变作,变成。这句话是说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指点:这是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1.教师配乐朗读诗歌。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映“散作满天星”的景象。)
3.启发想象诗情画意:
(l)闭上眼睛想象: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坐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的光亮,就像许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朗读全诗。
4.小结:
漆黑的夜晚,河面上的神奇变化,这些都是诗人亲眼见到的。诗人观察得多么细致,想象多么丰富!诗人从“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天星”好像让我们感到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水波荡漾,光亮闪烁的景象又是多么动人!诗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像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教师范读。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七、作业
熟背三首古诗,记住古诗句意思。
第二篇: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独坐、敬亭山、烟渚、日暮、野旷、渔灯、风簇浪。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思想教育: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诗人的资料、古诗的有关图片、插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
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齐读)作者孟浩然。要求我们和学上一首诗一样,借助注释,利用字典,自己理解古诗内容,并在议论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学生读。
(检查学生的音准情况。)
3.指导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诗句没有注释的还可以理解。
(3)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可以发挥想像)
(4)提出疑难。
(加强自学能力训练,讨论时间10分钟左右)
三、整理汇报自学情况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学生可能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新的愁苦?教师要点拨一下:此时作者身在异乡,不免会引起一种思乡之愁。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放大了的挂图。
(结合图意理解诗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
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善导,使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以突破重点。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加强能力的训练,同时培养欣赏美的情趣。)
2.指导停顿,诗中表达情感。
3.配乐朗读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已学过《古诗三首》的前两首诗,哪位同学会背?(指名背)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舟夜书所见》。
(板书题目)
二、解题,简介作者
1.解释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舟夜呢?所见是什么意思?书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书字不易理
解,引导学生选字义。)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是什么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的内容吗?
2.作者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1650-1727年)。它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
多诗是通过旅行见闻来描写山川风景的。
三、布置自学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看图想像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四、指名朗读,试讲,教师精讲点拨,掌握全诗内容
1.指名朗读。
2.出示写有诗句的翻版,逐句翻出,引导学生试着讲解字、词、句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讲解情况指导订正。
月黑见渔灯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见:通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这句话是说漆黑的夜晚,一盏
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弧光一点萤弧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这句话是说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指点: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散:散开。作:变作,变成。这句话是说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指点:这是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1.教师朗读诗句,相机出示投影图片,或用电脑显示诗所描绘的情境。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
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映散作满天星的景象。)
3.启发想像诗情画意:
(l)闭上眼睛想像: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坐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
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的光亮,就像许
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朗读全诗。
4.教师小结:
漆黑的夜晚,河面上的神奇变化,这些都是诗人亲眼见到的。诗人观察得多么细致,想象多么丰富!诗人从孤光一点
萤到散作满天星好像让我们感到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
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水波荡漾,光亮闪烁的景象又是多么动人!诗
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
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像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教师范读。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七、作业
熟背三首古诗,记住古诗句意思。
板书设计:古诗三首
鸟飞
独坐敬亭山 云闲 看不厌
宿建德江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愁
鱼灯
舟夜书所见 风簇浪
散河星 美
第三篇: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 宿建德江 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仔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配乐朗读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我们已学过《古诗三首》的前两首诗,哪位同学会背?(指名背)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舟夜书所见》(板书题目)。
1.解释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舟夜”呢?“所见”是什么意思?“书”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是什么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的内容吗?
三、自学古诗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插图想象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四、自学反馈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句含义
“月黑见渔灯”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见:通“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这句话是说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弧光一点萤”弧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这句话是说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指点: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散:散开。作:变作,变成。这句话是说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指点:这是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1.教师配乐朗读诗歌。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映“散作满天星”的景象。)
3.启发想象诗情画意:
(l)闭上眼睛想象: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坐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的光亮,就像许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朗读全诗。
4.小结:
漆黑的夜晚,河面上的神奇变化,这些都是诗人亲眼见到的。诗人观察得多么细致,想象多么丰富!诗人从“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天星”好像让我们感到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水波荡漾,光亮闪烁的景象又是多么动人!诗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像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教师范读。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七、作业
熟背三首古诗,记住古诗句意思。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在本课采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学法进行学习,力争让学生弄懂每个词的意思,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并借助图片投影启发学生的想象,反复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和根据观察大胆想象的能力。探究活动
教师提供一些描写景色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然后,从中任选一首或其中的一句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并用笔画下来,设计一期板报。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 宿建德江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 宿建德江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 宿建德江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岸的意思。
泊:划船*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 宿建德江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仔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3.配乐朗读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我们已学过《古诗三首》的前两首诗,哪位同学会背?(指名背)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舟夜书所见》(板书题目)。
二、解题,简介作者 1.解释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舟夜”呢?“所见”是什么意思?“书”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是什么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的内容吗? 2.作者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1650-1727年)。它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旅行见闻来描写山川风景的。
三、自学古诗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插图想象诗句意思。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四、自学反馈 1.指名朗读。2.理解诗句含义
“月黑见渔灯”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见:通“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这句话是说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弧光一点萤”弧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这句话是说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指点: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散:散开。作:变作,变成。这句话是说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指点:这是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1.教师配乐朗读诗歌。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映“散作满天星”的景象。)3.启发想象诗情画意:
(l)闭上眼睛想象: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坐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的光亮,就像许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朗读全诗。4.小结:
漆黑的夜晚,河面上的神奇变化,这些都是诗人亲眼见到的。诗人观察得多么细致,想象多么丰富!诗人从“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天星”好像让我们感到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水波荡漾,光亮闪烁的景象又是多么动人!诗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像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教师范读。&nb
第五篇: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教案
一、课前谈话:
T: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
T: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白李太白)
S:青莲居士。(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T: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T: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谁来!(S都比较紧张)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学生齐背)
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
S:思念家乡。
T: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 S:望庐山瀑布。(紧张)S齐背。T: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S:潇洒的李白。S:很爱游玩。
T: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T: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板书:有情有意)
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解题。
(1)T: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2)再读题。
T: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 S读(读得很慢)T:你为什么这么读? T:再请个小朋友读。(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 S:李白很孤独。2、读诗歌。(1)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2)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T: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T: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学生比较紧张)S1:他读得孤独一些
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3)齐读。(4)质疑:
T: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S:为什么相看两不厌?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S:为什么只有径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S:为什么只有一多云飘来飘去? S: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
T: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T:请同学们读课题。(S读)(5)独:说词语。
S:孤独、独自、独一无二„„(6)再读题。
三、细读。1、找
T: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的读,一个一个的划。
S找
2、交流:
S: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T:这句话写了什么? S(回答略)
T: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 S:孤云独去闲的“独去”。就是说„„(略)
T: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径庭山啊?!
S:死气沉沉 S:清闲
3、指读。齐读。
T: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 S再读。T:“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亭山!T:还有么? S:“只有径庭山。”
T: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S:没有!T:有鸟么? S:没有!T:还有么?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谁也看不厌。板书“厌”字(繁体字)
T:一张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给你怎样的感觉?S回答(略)T: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谁来读。S读
T: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S再读。
四、研读。1、体会孤独 T: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径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径庭山呢?(孤独)
T: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S:“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T:我们一起读前两句。S读。
T: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S:再读。过渡:
T: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S(略)2、介绍背景
T: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T: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3、读。
S读。个人读,齐读。4、配乐,范读。
T: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S齐读
T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5、练习:(1)、出示: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2)、S写,T巡视。(3)、交流。
S: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S: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S: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S: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4)、引读。
T: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T: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精彩!师生的交流语言连起来像一首诗,教师用诗般的语言把几个学生的交流穿起来。)
T: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五、拓展。补充。《秋蒲歌》出示。1、自由读,感受李白。
T:大家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S读。齐读,指名读。2、读。(有思考要求)
带着“这是一个怎样李白?”再读《秋蒲歌》。S读。3、交流。
T: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 S:这是一孤独的李白。S:发愁的李白。S:孤独,哀愁。
T: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S: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S:你要开朗些„„
S: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T:哪些人会想着他? S:劳动人民会想着他。S: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T:还记得《静夜思》么?(S背)T:还记得《赠汪伦》吗?(S背)T: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S背)T: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六:升华吟诵《独坐敬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