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2 济南版
第一节 无脊椎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及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描述蚯蚓的形态结构及运动方式。
3、说出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实验及观察描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学习,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
2、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二、重点:
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
三、难点
各代表动物的结构。四.教具
课件、蚯蚓、挂图。
五、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谁能说出被发现的植物有多少种?
自然界还有一类,它包括的种类比植物的种类更多,这类生物,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始学习的:动物 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本节课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请同们观看录象。边放录像边讲解。然后播放水螅的捕食过程。
讨论:
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
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
指导学生讨论。师生一块儿得出结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口无肛门,体壁仅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食物在消化腔内消化。
扁形动物
设问:请同学们看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熄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入】: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又一类动物--扁形动物。
(1)出示猪肉绦虫生活史的挂图,讲解其生活史.(2)出示血吸虫挂图,学生观察形态,教师讲解其生活史(3)观察涡虫形态,总结扁形动物的特征.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环节动物: 课件播放蚯蚓。
学生分组实验: 观察蚯蚓 讨论:1、2、3、4、5、尝试描述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用手触摸蚯蚓会有何感觉? 尝试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怎样区分蚯蚓的前后端。大雨过后蚯蚓为何爬出地面?
指导学生讨论。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知道腔肠动物、线形动物、扁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及各种动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归纳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板书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腔肠动物
1、代表动物:水螅
(1)生活环境(2)形态 圆筒形
(3)结构 口、触手、消化腔、体壁
2、主要特征
二、扁形动物
1、代表动物 猪肉绦虫
2、主要特征
三、线形动物
1、代表动物 人蛔虫
2、主要特征
四、环节动物
1、代表动物 蚯蚓
(1)形态 圆柱形
(2)结构 前端、环带、体节、后端
2、主要特征
习题:
A类: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分别是什么?B类: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呼吸。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常见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2、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掌握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过程与方法
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二.教学重点:
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三.教学难点:
如何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四.课前准备
学生看课外书或上网搜集有关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的知识。
五、教学方法
直观、讨论、讲述。
六、教学准备
海星标本、挂图,海参浸制标本,试验桌上放置捉来的蟋蟀、蝗虫等昆虫
七、教学进程(一)温习: 导入主题:(二)新课
1.展现实物和挂图,提出问题,通过探讨,得出论断。(1)节肢动物的特征
请学生仔细观察自备实物,比较各种动物在足、触角、身体名义等的异同点(彼此间能够讨论),教师利用挂图或投影适当领导后得出:虽然它们形态各异,但都具备分节的足、触角和身体,都有外骨胳。最后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2)其余各类节肢动物
(三)小结本课 老师联合板书小结。
八、板书设计 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有外骨胳,身体分节,足和触角也分节。2.其它节肢动物
九、课堂练习
1河蚌的运动器官是()A纤毛
B腕足
C腹足
2河蚌、蜗牛、乌贼都属于软体动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是()A体型呈辐射对称 B有头部、身体柔软、有外套膜 C身体由体节构成 D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体内有骨骼 B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C体外有外骨骼 D足和触角分节
4、蝗虫的触角具有的作用是()
A嗅觉和触角 B嗅觉和听觉 C视觉和味觉 D听觉和味觉 5蝗虫的呼吸器官是()A鳃 B气管 C肺 D皮肤
第二篇:《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涉及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四种动物的基本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增加的新知识较多,涉及较广。基本特征的学习应借助图片,分析综合加深认识。本节是第二章的开篇,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
学情分析
通过对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生活中,有些同学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对较大个体、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有了整体的感知。有些同学通过阅读或观看视频等多种途径,对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教学重点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何节肢动物的区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说出他们的生活方式。能力目标
1、能很好的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理解蚯蚓的外部形态及生理特点,掌握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蚯蚓在环境生态方面的贡献。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学习,使学生加快生物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树立爱护的自然、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环境意识。
3、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结合实际:结合学生看到的动物和标本,并播放动物的纪录片、教学课件,扩大学生的视野,分析动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提高学生的认识;采用指导的方法,规范实验的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精心制作课件、蚯蚓的纪录片资料;观察实验的材料;标本等。
学生准备:搜集各种知道的动物资料;饲养捕捉蚯蚓等小动物。划分学习小组并委派发言代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自然界有一类生物,比植物的种类更多,这类生物,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始学习的:动物。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本节课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观察图片,讨论:
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
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
指导学生讨论。师生一块儿得出结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口无肛门,体壁仅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幻灯片展示一些腔肠动物图片。
扁形动物
设问:请同学们看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螅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又一类动物--扁形动物。(1)课件展示绦虫图。
(2)出示血吸虫挂图,学生观察形态。(3)观察涡虫形态。
指导学生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线形动物
课件展示蛔虫,指导学生总结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环节动物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蚯蚓
讨论:
1、尝试描述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
2、用手触摸蚯蚓会有何感觉?
3、尝试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
4、怎样区分蚯蚓的前后端。
5、大雨过后蚯蚓为何爬出地面?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要知道腔肠动物、线形动物、扁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及各种动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归纳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软体动物
课件展示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贝壳。节肢动物
课件展示蝗虫。
展现蝗虫模型和挂图,提出问题。讨论:
1、蝗虫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
2、蝗虫的足、出教材、翅各有何特点?
3、气门有何作用?
4、外骨骼有何则用?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请学生仔细观察自备实物,比较各种动物在足、触角、身体名义等的异同点(彼此间能够讨论),教师利用挂图或投影适当领导后得出:虽然它们形态各异,但都具备分节的足、触角和身体,都有外骨胳。最后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反思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应搞好实验教学。课前带领学生到野外挖蚯蚓,学生再挖蚯蚓的过程中,既能获得感性材料,又能掌握蚯蚓的生活环境。通过实践发现,他们非常希望增加动手的机会。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农作物。
第三篇: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2.2.1.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配套)
生物圈中的动物
2.2.1.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2、举例说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难点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本节课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
(二)讲授新课
探究: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阅读教材72——73页文字资料,思考: 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 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
第1页 4.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知识运用
1.水螅的身体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 2.海蜇和珊瑚虫排出消化后食物残渣的结构是()A.肛门 B.口 C.胞肛 D.体壁
(四)归纳小结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1.身体辐射对称,生活在水中; 2.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 3.体内有消化腔; 4.有口无肛门。
(五)随堂检测
1.身体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靠刺细胞捕捉食物,是下列哪种动物的主要特征()A.河蚌 B.水螅 C.螃蟹 D.海马
2.水螅常常可以捕到与自己身体差不多大小的猎物,这主要依靠()
第2页 A.刺细胞 B.触手的缠结 C.发达的肌肉 D.口的吞噬
3.海蜇等腔肠动物排出食物残渣的方式是()A.由肛门排出 B.由口排出 C.由胞肛排出 D.由细胞排出
六、板书设计
第二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特征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1.身体辐射对称,生活在水中; 2.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 3.体内有消化腔; 4.有口无肛门。
七、作业布置
请据水螅的纵切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3页
(1)水螅依靠__________和__________捕获食物.
(2)水螅由体壁由__________层细胞组成,它围成的空腔叫__________.(3)水螅消化食物是在__________进行,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__________排出 预习74——76页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八、教学反思
第4页
第四篇: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2)通过观察和交流,归纳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重、难点)
(3)说出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水螅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使用操作显微镜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收集腔肠动物的各种资料
2、准备实验的材料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水螅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3分钟
【导入】:
我们学习了我们身边的绿色植物,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出示动物图片)提出问题:这些动物有何不同?
师明确: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过渡语】:各种动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运动着,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使得生物圈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板书)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
生思考后回答:
生1: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可分为水生、陆生
生2:根据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寄生、自生
生3:根据脊椎的有无可分为有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30分钟
这些看似柔弱的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相比那个种类多?(猜一猜)它主要包括哪些类群?
(出示自由生活在水里的水螅图片)提出问题
这些机灵可爱还能翻筋斗的小动物大家见没见到过?它叫什么名字?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能采集到?
【过渡语】:它的形态结构及捕食特点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实验步骤见附件1)
(一)观察水螅的外部形态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
、水螅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2、观察时用肉眼能看清楚吗?我们要借助什么工具?它的体型有何特点?
(二)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
【过渡语】: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水螅身体呈筒状,有触角。那么它是如何利用自己简单的形体特点进行捕获食物的呢?
.水螅身体的两端有何区别?
2.水螅的触角有什么作用?它如何捕获食物?
(三)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特点
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宜的,它的体壁和消化腔有什么样的特点与此捕食相适应呢?
.水螅的体型是怎样的?
2.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
3.消化腔有什么特点?
复习显微镜的使用
对照课本P73页2.2—3水螅结构示意图观察
你在低倍显微镜下看到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
【强调】:实验过程注意事项:
.对光
2.装片的安放
3.做实验时各小组按课前分工进行合作。
教师巡视对于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
对整个实验进行结果分析:
生活环境
体色
体型
体壁
消化腔
运动方式
捕食
水螅
【过渡语】:水螅是一种常见的腔肠动物,通过实验你能总结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板书
除了水螅以外还有哪些比较常见的腔肠动物呢?
【扩展】:
这类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生物与人类有何关系?
生看书思考回答,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主要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类群。
学生思考回答:
按照各小组成员的分工,明确每个同学的具体任务,按课本上的方法步骤进行分组实验。
完成探究问题:
生1.淡水中
生2.看不清楚;要借助放大镜观察;身体呈筒状,有触手。
边观察边记录总结出水螅的捕食特点
生1.一端有触手,另一端没有
生2.用触手抓住食物,经口送入消化腔内
生回顾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在老师的引导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合作,观察水螅的结构。
生1.水螅的体型呈圆筒状。
生2.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
生3.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及时记录观察结果
完善实验结果
小组讨论,总结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多细胞动物,身体呈圆筒状,体壁仅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大多数腔肠动物生活在海洋里,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里。
留约2分钟的时间记忆
生结合课本第73页2.2-4图
加以认识理解
学生思考后回答
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主动建构知识,解决问题。
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通过观察进行分析、综合。形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对整个实验结果有更加系统的认识,为总结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做好铺垫。
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人的密切关系感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
小结
2分钟
师引导学生小结,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强调
总结助学自我感知进行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梳理。
巩固练习
5分钟
A类题目、水螅排出食物残渣的方式是()
A由肛门排出
B由口排出
c由触手排出
D由细胞膜排出
2、水螅体内的空腔叫做()
A消化道
B消化腔
c体腔
D内脏
3、在水螅周围放些水蚤,活水蚤进入水螅体内的方式()
A水蚤游到水螅口中
B水螅被吞入水螅口中
c水螅被水蚤的触手捕捉,送入口中
D水蚤被水螅的触手撕碎,送入口中
4、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动物,身体呈(),体壁仅由()层细胞构成,消化腔。
B类题目、下列腔肠动物中生活在淡水中的是
()
A海蜇B珊瑚虫c桃花水母D海葵
2、水螅在生物分类上属于
()
A腔肠动物B环节动物c扁形动物D线形动物
3、下列有关水螅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触手可以帮助捕获食物
B只能生活在淡水中
c有口无肛门
D呈圆筒状,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运动
4、在观察水螅的演示实验中所用工具与其目的搭配不一致的是()
A放大镜—水螅外部形态
B吸管—吸取水螅
c盛有清水的培养皿—存放水螅
D高倍镜—水螅纵切片
5、下列关于水螅生理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水螅先用刺丝麻醉食物,然后用触手送入口中
B水螅捕获的食物经口送入消化腔进行消化
c水螅消化后的食物残渣经口排出
D水螅的体壁由三层细胞构成
6、观察水螅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螅在生物分类上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 动物。
(2)当食物经过水螅时,水螅发出刺
丝麻醉食物,然后用〔
〕
捕获食物,经〔
〕
,送入
〔
〕
内进行消化,消化后的 食物残渣经〔
〕
排出体外。
(3)图中4称为
,由
层细胞构成。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及时纠正问题所在。
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以练导学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附件1
实验步骤:
目的要求、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2、描述水螅的捕食特点
材料器具
水螅,水蚤,水螅的纵切片;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吸管;清水
方法步骤、用吸管吸取水螅,放在成有清水的培养皿中,静置几分钟。
2、用放大镜观察水螅的外部形态
3、用试管吸取数个水蚤并注入盛有水螅的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水螅捕食水蚤的过程。
4、对照课本图,在低倍镜下观察水螅的纵切片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以问导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串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不断的探究学习,寻求问题的突破点。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把要解决的任务留给学生、把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分组实验中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想动手、都愿动手,并能按课前的分工有条不紊的进行,把自己的观察用语言总结表述。老师的及时表扬给了他们自信,增强了他们探究学习的欲望。整堂课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在“我要学”的触动下学生能够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效果明显。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致使课堂时间的分配上不太合理,今后要加强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
第五篇: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解析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走进新单元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引出主题。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讲授新课 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借助显微镜。
取镜和安放 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强右手握,左手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托;略偏左,安史。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目镜。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
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回答是光学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兴奋,跃跃欲试。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
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用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四种观察标本:
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情况不①写有“上”字的玻片; 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一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对光 名学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如何③动植物玻片标本;(1)低倍物镜观察到物像的。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对准通光孔。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2)左眼看,倾听,引起注意明确应注意的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右眼睁。问题后,动手操作,观察。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3)转动反光 同学上前演示。镜,看到明亮的给予鼓励性评价。视野。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观察: 提出疑问,明确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
(1)标本放在动手操作,观察,说现象,并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载物台上,压加以解释。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住,正对通光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孔。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
(2)镜筒先下数越多。看着物镜。
降,直到接近标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本。察。(3)左眼注视认真观看 观察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目镜,使镜筒缓动手观察,注意规范。同解决问题。使 缓上升,直到看学生明确: 清物像。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播放显微镜的使用录像。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按座位纵向分成四大组,随机明确评价标准,限定2分钟内找到物小组竞赛 抽查一组,起立操作,另外三像。组指出问题,评等级。
练习思考,回答。看书39页注意事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 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么办? 入箱中学生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