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七年级科学上册 2.4 常见动物第二课时《脊椎动物》教案 浙教版
第一册 第2章 观察生物
第4节 常见动物《脊椎动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能熟练区分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能自制和利用简单的检索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游戏活动和检索表的学习,领悟逐级分类的思想,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猜想、推理、交流和归纳的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和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根据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思想:
(一)、学情分析:
课标要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及心理、生理特点。初一的学生虽对动物世界感兴趣,喜欢表现自我;但好动,注意力易分散。通过前面的学习虽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有所了解,但要完全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还有一段距离。
(二)、教学方法:自主参与的活动教学为主,鼓励、启发、讲练结合为辅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模式教学为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克服注意力易分散的弱点,达到以“以参与求体验,以体验求感悟”的教学。
(三)、学法: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给学生快速检索脊椎动物的方法——利用检索表。并能将此法迁移到后面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习及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三、教材分析
结构和地位:脊椎动物属于常见动物部分,而常见动物部分的学习需3课时,第一课时了解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理解“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进行”的分类思想。
本节课进一步熟悉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学习相关的简单的检索表。体会“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逐级进行”的分类策略。这些分类方法和思想为后面学习理解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植物的分类及其他领域的分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本节观察描述的脊椎动物特征大多在器官水平上,为后面学习生物体构造的层次性,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埋下伏笔。主线:五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难点:理解区分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能自制和利用简单的检索表。
四、教学流程图
复习铺垫本节课所需知识―>猜动物游戏(加深对复习内容的理解及体会逐级分类的思想)―>逐级分类思想的体现——学习自制和利用简单的检索表―>知识的迁移应用小结―>课堂延伸―>课后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提问:五大类脊椎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完成五类脊椎动物主要特征的表格。复习的目的在于使游戏活动能顺利开展。
(二)、猜动物特征游戏约需20分钟
1、游戏规则和方法: 前后4人一组。每人将自己喜欢的脊椎动物的名称及主要特征写在纸上保密,备其他3位同学逐个提问。提问的同学:不能直接问类别名称,要从特征提问,如不能问是不是鸟类?只能问有无羽毛,是否体温恒定等特征。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熟悉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回答的同学:只需回答“有或无”,“是或不是”。
提问的同学:从回答中又能知道什么?如问有无羽毛时,如得到否定回答,则可肯定此动物不是鸟类。然后该提什么问题。经过多次的失败与成功提问,逐步理清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才能猜得快。并在活动中感受逐级分类的思想,熟悉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为后面检索表的学习打下思想基础。
要求在10个问题内猜出此动物的大致种类。如猜出属于鸟类就行了,不需得出此动物的名称。如猜出,则提问同学获胜。
2、组织形式:
先小组内竞猜10分钟。后小组间互猜。一组提问,另一组竞猜。竞猜思路:(略)
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快,猜的动物多,组织的又好。
意图:通过这些活动能使学生不断熟悉五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同时培养学生反思、推理等思维能力。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活动时教师深入到小组活动中了解情况,指导,鼓励和帮助学生,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同时便于灵活调整下一环节的教学活动。
3、小结:先学生,后教师。
(1)请具有不同猜法的同学谈谈他们是怎样猜的? 让学生自己来判断哪些方法有利于快速竞猜。(2)教师点评。
(三)、自制和利用简单的检索表
1、学习自制检索表:
检索表的自制过程采用对照课本第43页的图表内容,一步一步进行。
此部分需教师先引导转化,然后让学生动笔完成后半部分。培养学生自制检索表的能力。脊椎动物检索表(略)
选择课本这张图表要求学生掌握,是因为此表不仅体现逐级分类的思想,利用它制成的检索表能达到快速检索脊椎动物的目的,而且此表还隐含着生物进化历程的内容。比其它顺序制成的检索表多一层重要的内涵。
2、学习利用检索表:
教师举例培养学生运用检索表的能力。
例:如下列动物属于哪一类脊椎动物?如何利用检索表达到快速检索的目的。练习:你能利用检索表快速检索这些脊椎动物吗?鲸、娃娃鱼、麻雀。
然后请学生上来讲解,如何检索娃娃鱼。意在检查学生运用检索表的能力。鼓励学生。
检索表中隐含的逐级分类思想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
(四)、小结:
教师提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提问好、中、差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意在了解本节课教学的时效性。教师归纳:
1、熟悉五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
2、能利用和自制检索表。
(五)、课堂延伸:
对你的书籍进行分类放置,以达到快速检索的目的。(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课后练习:
将课本第44页的图表内容,转化成检索表,以便能利用它快速检索无脊椎动物的目的。(此课作业的目的:不仅使学生练习自制检索表,而且也达到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第2节 常见动物
脊椎动物
(一)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
(二)能自制和利用简单的检索表
七、教学反思
课标要求的学会使用简单的检查表,浙教版教材的处理是以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为主展开教学的。由于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较多又抽象、枯燥,且不同类动物间有相似的非本质特征,学生不易把握。而本堂课通过猜动物特征游戏的方法于无形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相结合,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都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
通过猜游戏活动和检索表的学习,领悟逐级分类的思想,并将此思想迁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是那么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第二篇:2013年七年级科学上册2.4常见的动物第一课时教案浙教版
第2章第4节常见的动物(1)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对于分类知识已经有所了解;生活也教给了学生一些分类的经验;事实上分类也只能根据事物的特征。动物分类知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动物种类繁多,特征千变万化,以它来学习分类方法有所不妥,不利于动物分类体系的建立。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简单进行分类。无助于分类思想的强化,因此这里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有目的地进行分类。要求学生分组对某些动物进行分类,同时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分有什么好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辨析生物学分类中经常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这种分类方法有什么道理,这样分的好处是什么?为了说明这种分类方法的意义,就不得不补充脊椎骨和脊柱出现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支持体重,使躯体可以长得大;可以保护脊髓、内脏;可以附着肌肉使得运动快速,增强适应能力。)。最后应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动物。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分类,分类需要根据事物的特征,分类是有目的的;
2、了解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了解分类的依据是脊椎骨形成的脊柱;
3、了解常见动物的分类。能力目标:
1、学习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习表达和交流能力,发展合作、实践和创新能力。
3、利用分类学知识解决动物分类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动物要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怎样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动物的重要特征上。教学方法:
教师参与的分组讨论式学习媒体形式:
动物图片和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思考
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大约125万种。展示动物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上的各种动物。为了研究与识别它们,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学习。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根据物体的特征做过一些分类。例如:物体分为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生物可以分为动物和植物。对动物分类时,也要先仔细观察和研究,了解动物的具体特征,在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分类。
听教师讲述和观察图片或多媒体课件。思考怎样对动物进行分类。
分类举例
请学生看书本上35页,阅读文字,再举出三种可以作为分类的特征。试问:分类可以多种多样,每种分类有什么特色,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阅读,思考,解决问题和回答问题。
分组练习
明确要求:对桌上的动物(图片或标本)进行观察,根据他们的特征进行分类。分成两类。分类方法可以多种,但分类后,要能明确汇报,我们为什么这样分,根据什么、目的是什么。
学生动手,动脑,动笔。讨论完成任务。
汇报分类情况
教师点评
学生分组汇报
引导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学生的分类中可能会有,那就进行比较讲解。如果没有,教师提出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是动物体内的脊椎骨。要求学生阅读图2-10。
提出问题这样分的好处是什么?讨论解决答案。
听讲,阅读,思考,讨论,表达。
了解更多的动物
完成书本上36页的讨论,要求写在自己的练习上,然后抽小组的同学来汇报,看正确程度和数量。回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书写,汇报。
小结: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什么?
课题:第2章第4节常见的动物(2)学情分析: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可以进一步分类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分类可以逐级进行。分类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可以略讲。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需要进一步了解,它是动物检索、归类的基础,也是生活中用得到的知识。因此这一块应该是重点内容。对于动物的基本特征的介绍并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去查找,给予他们一个逐渐积累的时间和过程。在了解各类动物特征的基础上,再介绍分类检索的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归纳脊椎动物各纲的主要特征和了解其中的常见代表动物;
2、利用猜动物游戏,巩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主要特征;
3、学习利用43页的分支检索表,根据动物的特征来进行归类,填写42表格; 能力目标:
1、学习收集和利用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习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特征的归纳和记忆。动物的特征多,差异大,每纲的动物特征多有例外,部分学生容易专牛角尖,不容易总体把握动物的主要特征。在这一块学生的兴奋点高,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控制学生的学习。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游戏、师生互动 媒体方式:图片及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是动物的体内是否有脊椎骨。现在知道地球上的脊椎动物有4.7万种左右,形态特征各异,要了解他们还需要进一步分类,我们把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上堂课已布置同学去收集信息,现在请准备一下,我们请同学来交流,介绍。也希望其他同学能够补充。
学生:鱼类介绍、补充; 两栖类介绍、补充; 爬行类介绍、补充; 鸟类介绍、补充; 哺乳类介绍、补充;
教师:简单归纳各纲的主要特征。(也可以利用课件)教师:下面我们来做猜动物游戏。介绍规则要求,可以准备好卡片。学生:猜动物游戏活动,巩固各纲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师:从游戏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脊椎动物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把脊椎动物分为五大类。在发现一些自己不认识的新动物时,同样可以用是或不是来确定它属于哪一类。
教师:下面一起来看43页的图,学会后,来判断青蛙、猫、鸡、蛇、草鱼各属于哪类动物,并说明理由。
学生:具体判断回答,填写。
教师:检查、评判学生做的情况,再出示几种不常见的动物进行判断(如海马、海龟、白鳍豚)。小结:
动物的分类可逐级进行,脊椎动物可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他们各自都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掌握了这些特征,我们可以用来检索未知的动物。课题:第2章第4节常见的动物(3)学情分析:
无脊椎动物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没有专门介绍过无脊椎动物各门的特征。这样要学生来进行分类较为困难,同时又不可能展开详细介绍各门的知识,因此学习时应该是教师参与的观察各门的代表动物和进行分类。
后面要求介绍的节肢动物的特征和昆虫的特征,学生同样不了解。幸好门类较少,至少比无脊椎动物的门类少,所以利用一些标本或图片能够归纳出它们的特征,并且较好地掌握这些特征,利用这些个特征来判断有些动物是否属于这一门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无脊椎动物各纲的特征和了解其中的常见代表动物;
2、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昆虫的特征,能够根据特征判断某个动物是否是昆虫;
3、探讨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学习收集和利用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习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无脊椎动物学生较少接触,了解得不多,同时书本又没有专门介绍他们的特征,同时门类繁多,不容易记忆,学习会相当困难。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观察讨论,获取动物的特征,并且分类; 利用一些图片学生来练习,巩固获得的知识; 媒体方式:课件片段,标本或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脊椎动物有4.7万多种,有谁知道,无脊椎动物有多少种? 学生:有120万种。
教师:如此多的动物我们如何来了解他们的特征呢? 学生:利用分类,分门别类进行了解。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图片,了解无脊椎动物的各个门类,及其主要特征。(利用光盘中的无脊椎动物图片介绍)
了解了上面关于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下面我们来把它系统化。请看书本上的44页的图表。学生:阅读图表。
教师:我们再来看几个动物,它分别属于哪一类?(梭子蟹、乌贼、蚱蜢、蛔虫等)学生:讨论完成。
教师:这些无脊椎动物中哪一类所占的数量最多呢?
学生:节肢动物,其中昆虫有占主要部分有100多万种。
教师:对于昆虫同学又了解哪些知识呢?请知道的同学来介绍。学生:对昆虫的特征、种类、形态、行为、分布等等进行交流。
教师:首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特别是昆虫的主要特征。然后提出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哪些昆虫对人类有益,哪些有害?我们可以利用昆虫干一些什么?如何正确对待害虫,怎样控制害虫? 小结:
这节课我们要了解无脊椎动物可以分为原生动物、扁形动物、腔肠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每个门类都有许多相同的特征。其中昆虫占无脊椎动物的大多数,有100多万种,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希望同学了解他们,并能加以利用。课内讨论:45页的题目
第二章第4节常见的动物课后记
一、课后调查(问题)
1、本节课你对什么最感兴趣:
2、针对哪些内容,你想发表自己的意见,意见是什么?
3、学习哪块内容,你想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问题?
4、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5、找同桌,请他给你的表现写一句话?
6、对老师有什么希望?
7、给自己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8、你认为生活中,哪些与本节课的联系紧密?
9、其它:
二、分析
问题1的学生答案汇总:如调查班级中男女生的特征;在本节课上,我对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比较感兴趣,它分得很细致;我对哺乳动物分类感兴趣;有脊椎骨和无脊椎骨动物的一切生活习性比较感兴趣;我对无脊椎动物有兴趣;本节课我对动物分类比较感兴趣;我对史前动物感兴趣;我对动物的住处,及内部器官感兴趣;鸡也会飞为什么不是鸟(有错误);我对两栖动物最感兴趣;古生物;恐龙;;浏览图片;等等等等。答案五花八门。上课以后的自我感觉和从学生中调查中了解得到的东西基本一致。有感觉到新课程中独特的东西,思维是开放了,讨论是积极了,课堂中图片是多了,学生的积极性是比较容易调动了。原来认为这节课很难找到切入口,学科的知识体系太成问题,观察生物的特征,无法引导学生达到生物的分类,可能学生会不能接受,事实上,学生对课程的展开并不需要太多的连贯性。
留下来的问题是学生学习以后,到底能学到什么东西,什么知识是已经落实了。说实在话,哪些属于这节课必须落实的基本骨架知识,这些知识点要落实到什么深度教师也不是太清楚。这是以后需要搞清楚,落实在以后的备课和教学中。上了这节课以后的知识点整理:
1、动物的总数大约是125万种;
2、根据生物的特征可以对动物进行进一步分类;
3、动物根据是否有脊椎骨,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 举例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4、脊椎动物可以进一步分为: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
5、了解鱼类的特征和代表动物;了解两栖动物的特征和代表动物;了解爬行动物的特征和代表动物;了解鸟类的特征和代表动物;了解哺乳动物的特征和代表动物;
6、哺乳动物的分类检索表;
7、无脊椎动物有120万种,昆虫大约有100万种;
8、无脊椎动物进一步分为八个门,八个门的名称及代表动物;
9、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检索表;
10、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11、昆虫的主要特征;
12、益虫和害虫的分类及与人类的一些关系。
第三篇:七年级科学上册《太阳和月球》第二课时教案
【重点】
月球的表面状况
【难点】
理解“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总是月球的一面”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查找、收集并整理人类对月球探测的资料
教学器材:相关图片
教学课件:无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都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球是被太阳照亮的月面,但你知道我们在地球上能看到月球的全貌吗?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设问:你知道月球是怎样围着地球转的吗?你知道我们每天看到的月球面貌是否一样?
活动:一个学生面对面的围着另一个学生转一圈(两个学生都在转)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我们每天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另一面我们在地球上是永远都看不到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地球、月球都有自转和公转运动。
月球的大小
活动:通过阅读下列数据,谈谈你对月球大小的认识
地球直径约12742千米月球直径是地球直径的3/1
1地球质量约为5.976×1027千克月球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81
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地球体积约为1万亿立方千米月球体积约是地球体积的1/49
设问:月球为什么看上去和太阳的大小相似?
月地距离
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大约是日地距离的1/400。
计算:一架时速为1000千米的飞机,从地球飞到月球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月球表面
边展示图片边提问
设问:①你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这个传说与月貌有什么关系?你知道月球表面明暗的地方是什么吗?
②你知道月球上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吗?
③登月的宇航员为什么要穿上那么笨重的宇航服?他们累吗?他们在月球上说话为什么还有用无线对讲机?
④在月球上为什么会发生书P42图2—21中的这些现象?
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设问:人类很早就有了遨游太空的遐想,到目前为止人类的足迹已经踏上了哪个星球?
交流:介绍一下你收集到的有关人类登月的情况,你知道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吗?你认为人类发展登月技术有何意义?
教案点评:
本课主要是通过学生课下查询、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在课上与同学交流,重在培养学生探索太空奥秘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天文学和空间学的发展。
第四篇: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观测太空》第二课时教案
【重点】
活动星图的制作和使用
【难点】
星等的规定;活动星图的制作和使用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按教材中的说明制作活动星图
教学器材:活动星图;蜡烛若干
教学课件:无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知道,太阳有东升西落的现象,月亮在夜空中也在缓慢地移动,那么星星呢?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大熊座在四季天空中的位置是不同的,其实,星星也在夜空中缓慢地移动。
(学生活动)们观察教材的“星星的周日视运动”图,教师讲解星星的运动。
(提问)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那么星星的运动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星星是恒星,它们的运动是人类的观察结果,因此也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天空中的繁星位置虽然在变化,但是人类还是可以找出规律的。古代人试图将夜空中的星座绘制出来,给航海者指示方向。这就是星图的来历。人们不仅将星星的位置标在星图上,还将星星的明亮程度也表示在图上,这就是星等。
星等是1850年由英国天文学家普森提出的,用来衡量天体的亮度。每相差一个星等,亮度差2.512倍,比如5等星比6等星亮2.512倍。因此如果星等相差五等,亮度便差了约100倍。由于星等范围太小,后来人们又引入了负星等,来衡量极亮的天体。太阳的亮度是-26.7星等。
星等只是地球上人的观察结果,恒星实际的明亮程度与我们看到的一样吗?学生讨论。教师点燃两支同样的蜡烛,请同学们观察不同距离下蜡烛的明亮程度,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真实亮度相同的恒星,距离越远,我们看过去它就越暗,它的星等就越大。因此,这种星等也叫做视星等,只是人类的视觉感受。
(提问)星星距离我们是有远有近的吗?
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的“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图,教师讲解星星的实际位置是有远有近的,并介绍光年的含义。
在星图上,我们不需要表示出星星到地球的距离,只要将它们绘制在一个平面上就行了。由于星空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某地某时的星空,人们发明了活动星图。
(学生活动)教师讲解活动星图的使用方法、制作方法。学生当堂完成活动星图的制作。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日期和方向的确定,使用星图时应该举过头顶,对照观察星空。
(学生活动)当堂完成练习3、4。
(教师总结)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学习星图的知识,连带介绍星等的概念。本课要让学生培养起恒星在空间的运动和距离的概念,这是星图制作的背景知识。因此教案设计一开始,从日、月的运动引出恒星的视运动;然后,通过探讨星体亮度,引入星等的知识,进而让学生了解恒星距离地球是远近不同的。最后,介绍星图,并指导学生制作活动星图。
第五篇: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探索宇宙》第二课时教案(范文模版)
【教学重点】银河系
【教学难点】宇宙的广袤空间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我国及世界宇航事业的最新动态
教学器材:各种星系图片、相关视频资料、地心说动画、日心说动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认为地球是中心的观点,叫做地心说;认为太阳是中心的观点,叫做日心说。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提供的“哥白尼与日心说”的材料,了解天文科学发展的历史。
(媒体展示)播放地心说、日心说动画
(提问)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太阳系虽然很大,但是也只是银河系中很小的一部分。教师用一组数据说明银河系的特征:银河系的直径、恒星数目、太阳系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
教师展示银河系的图片,学生认识银河系的形状。
(设问)银河系的中心是宇宙的中心吗?
(学生讨论回答)
(讲授)教师讲述星系的概念,宇宙是由许许多多的星系和广袤的空间组成的。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就有10亿个类似银河系的天体。人类可观测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约150亿光年。
(提问)我们看到最远天体发出的光,是在什么时候从那边发出的?
(学生回答)
(提问)银河系似乎也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哪里是宇宙的中心呢?或者,宇宙到底有没有中心呢?
(学生讨论回答)
(简要总结)
(复习反馈)当堂做教材提供的练习第1、2题。
教案点评:
本节紧密衔接上节,使学生的视野由走出地球,变成了走出太阳系,走出银河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注意广阔的宇宙概念和宇宙中星系众多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教师可以通过多组数据的比较,给学生一个空间大小和星系数目的概念。宇宙中未知的事情很多,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科学思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