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学概率网上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一
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1.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B.康有为 2.文化是指()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3.马斯洛认为在不同时期内各种需要对行为的支配力量是不一样的,支配力量最大的那种需要叫()C.优势需要
4.“老年保险”属于哪种需要()C.安全的需要
5.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D.米德
6.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A.同事一起春游
7.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8.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称作()A.继续社会化
9.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C.核心家庭
10.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叫做()A.角色丛 多选题:(共5道试题,每题3分)
1.马克思认为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经历()阶段。A.生存 B.享受 C.发展
2.集体行为的特征()A.非组织性 C.突发性 D.反常性
3.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分为(B.业缘关系 C.地缘关系 D.血缘关系
4.人际关系影响因素()A.双方距离的远近 B.态度的类似 C.交往的频率 D.双方需求的互补
5.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A.传授生活技能 B.教导社会规范 C.指点生活目标 D.提供角色人选)判断题:(共5道试题,每题3分)
1.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
错误
2.马斯洛认为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同时并存。()
正确
3.时尚是集体行为。()正确
4.继续社会化是由特定机构对越轨者进行世界观改造。()
错误
5.岗位培训属于再社会化。()
错误
第二次作业
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首先提出初级社会群体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是()A.库利
2.可以称为社会群体的是()D.学校
3.兄弟姐妹分别结婚后仍在一起生活组成的家庭是()B.联合家庭
4.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D.交换关系
5.从人性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的是(B.麦格雷戈)6.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C.城市化
7.提出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A.芝加哥学派
8.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社会学家是()C.韦伯
9.以下制度中不属于派生的社会制度有()A.经济制度
10.有人借改革之机,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B.制度化逃避
多选题:(共5道试题,每题3分)1.库利认为最重要的初级群体是()A.邻里
C.儿童游戏群体 D.家庭
2.以下哪些是正式组织()A.学校 D.工厂
3.与初级社会群体相比,社会组织的特征有()B.明确的行动目标 D.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 4.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B.宗教制度 C.教育制度 D.政治制度
5.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A.概念系统 B.规则系统 C.组织系统
D.设备系统
判断题:(共5道试题,每题3分)1.规模小的都是初级社会群体。错误
2.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业缘关系。
正确
3.家长制属于古典管理理论。
错误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基本采用了就业保障制度。
正确
5.阶级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阶级外部的游离化。
错误
第三次作业
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不基于契约,基于人们的共同意识和认同感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是()A.非正式控制
2.把越轨行为的归结为社会上的某些人或群体对某一行为下定义的结果,这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B.标签论
3.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C.创新
4.提出社会失范论的是()D.迪尔凯姆
5.最早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C.德国
6.二十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社会均衡论
7.社会系统的某一方面的变化,整个社会系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其结果最后是社会趋于平衡。这种观点是()A.社会均衡论
8.一个人一生中职业或社会地位的变化称为()A.代内流动
9.“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的状态”是哪种理论的观点()A.依附理论
10.社会保险是()C.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多选题:(共5道试题,每题3分)1.社会控制以控制所用规则形态不同可分为()B.正式控制 D.非正式控制
2.解释贫穷问题的几种理论有()B.贫穷文化论 C.社会环境剥夺论 D.贫穷的恶性循环论 3.社会保险包括()B.老年保险 C.医疗保险 D.伤残保险
4.二十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是()B.晏阳初 C.梁漱溟
5.社会变迁的原始因素()A.社会生产力的变化 B.文化交流与传播 C.人口变动
D.自然环境的变化
判断题:(共5道试题,每题3分)1.社会中的所有问题都是社会问题。
错误
2.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缓解社会问题。正确
3.越轨就是犯罪。
错误
4.失业有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两种形式。
正确
5.个人在一生中职业或社会地位的变化称为代际流动。
错误
第四次作业
单选题:(共30道试题,每题2分)
1.《群学肄言》一书是严复翻译了()的社会学著作。D.斯宾塞
2.孔德在()著作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学”这个新名词。C.《实证哲学教程》
3.人们通常把围绕某一特定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叫做()C.角色丛
4.以下属于社会交往的活动有()A.朋友谈心
5.当某人处在某种社会地位时,人们期望他按照与该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行事。
A.理想角色
6. 首先提出初级社会群体一词的是美国社会学家()A.库利
7.从人性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的是()B.麦格雷戈
8.提出“经济人”假设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是()A.泰罗
9. 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而城市难以吸收,流入城市的人口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的现象称为()D.过度城市化
10.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型的社会规范占有优先地位,这种现象称为()C.制度化优先
11.以下制度中不属于派生的社会制度有()A.经济制度
12.所谓“党有党纪,国有国法”就是指的制度的()D.规则系统
13.“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放弃文化目标,但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B.形式主义
14.“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用新的文化目标和手段代替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此为()D.反叛
15. 某种越轨行为理论认为,一个人第一次做出越轨行为,这种行为被公开判为越轨,此人会被视为有越轨倾向的危险人物,容易再次越轨。这种理论是()C.标签论
16.认为社会系统的某一方面发生变化,整个社会系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其结果是社会趋于平衡。这种观点是()A.社会均衡论
17.父母社会地位与子女的社会地位的比较是()C.代际流动
18.最早提出社会趋同论的是()B.丁伯根
19.可以称为社会群体的是()D.学校
20.有人借改革之机,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B.制度化逃避
21.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B.康有为
22.文化是指()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23.马斯洛认为在不同时期内各种需要对行为的支配力量是不一样的,支配力量最大的那种需要叫()C.优势需要
24.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25.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C.核心家庭
26.把越轨行为的归结为社会上的某些人或群体对某一行为下定义的结果,这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B.标签论
27.最早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C.德国
28.二十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社会均衡论
29.一个人一生中职业或社会地位的变化称为()A.代内流动
30.社会保险是()C.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多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分为()B.业缘关系 C.地缘关系 D.血缘关系
2.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有()A.双方距离的远近 B.态度的类似性 C.交往的频率 D.双方需求的互补性
3.角色扮演中通常出现的问题有()B.角色失败 C.角色中断 D.角色冲突
4.以下哪些是非正式组织()B.同乡 C.朋友圈子
5.城乡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和正在经历()发展几个阶段。A.对立 B.分化 C.融合 D.差别
6.解释贫穷问题的理论有()B.贫穷文化论 C.社会环境剥夺论 D.贫穷的恶性循环论 7.社会保险包括()B.老年保险 C.医疗保险 D.伤残保险
8.集体行为的特征()A.非组织性 C.突发性 D.反常性
9.人际关系影响因素()A.双方距离的远近 B.态度的类似 C.交往的频率 D.双方需求的互补
10.解释贫穷问题的几种理论有(B.贫穷文化论 C.社会环境剥夺论)D.贫穷的恶性循环论
判断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正确
2.马斯洛认为人可以同时部分地满足几种需要,在一定时期总有某一种等级的需要发挥主要作用。
正确
3.人的社会化也是发展形成每个人个性的过程。
正确
4.所有家庭都具有生产的功能
错误
5.科层制属于古典管理理论。
正确
6.韦伯的阶层论从多维度对社会分层进行了研究。
正确
7.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
正确
8.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才是越轨。
错误
9.社会保障主要是经济上的保障。
正确
10.越轨就是犯罪。
错误
第二篇:社会学网上作业(案例)
(第一次网上作业)材料分析题:请用所学“角色扮演”知识分析下面材料反映的问题实质,并试着给出合理的选择答案。
华商报:请别拿道德符号苛求洪战辉!
4月7日,洪战辉在一场报告会后,推销自己的新书,并且说每本他可以提成1.5元。谁知他的直白,引来不少质疑的声音:学生议论纷纷,网友横加指责,认为这样的功利和世俗有损其道德楷模的形象。洪战辉对质疑的声音感到很无奈,他不明白,自己凭双手赚钱到底有什么错,他说,他是想挣钱但不敢挣。(4月12日《河南商报》)
毫无疑问,洪战辉没有错。在现实的生活中,任何人都必须在解决了基本生存以后,才可以避谈物质、轻视金钱。但是,“洪战辉”却错了,这个“洪战辉”不是现实生活中世俗的那个,而是一个具有感动别人力量的道德符号,是一个存活在媒体报道中的社会角色。他不应该如普通人一样目光短浅,满身市侩气,他需要承担社会给他的期望,需要满足人们对他的期待。
这种个人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对立,就是角色期待的对立。对于洪战辉个人来说,他期待自己可以在获得社会荣誉的同时,保持个人的生活本色:他可以安心生活,可以大胆赚钱,而不必面对别人的苛求和冷眼。这是他个人角色的期待。与此同时,对于“洪战辉”这个符号而言,人们对他的期待是:你可以贫困,但不可以祛魅。既然社会已经给了你荣誉和褒奖,你就必须舍弃作为普通人的权利。
因此,在洪战辉扮演个人角色和社会角色时,在个人期待与社会期待不符时,个人痛苦和社会非议便不可避免。事实上,世俗社会始终以一个虚化却完美的指标衡量他。结果,造成的影响只能是,洪战辉被架空:他想做的事情不能做,不想做的事情却要装着做。更可怕的是,这种架空的结果造成了无法模仿的“道德高标”:人们只会欣赏镁光灯下的“洪战辉”,却不会关心现实中的洪战辉,也不会向其看齐,因为这种看齐的成本过高。
在我们的思维中,通常习惯把社会角色抽空,看成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特殊人。可是,我们忘记了圣人是不会在现实中存在,圣人也不具现实的示范性。因此,在评价那些社会角色时,如果他的行为没有违背他的角色,没有违背他的职业道德,那么即使他表现出一些个人的缺点也是可以接受的。具体到洪战辉的身上,就是把“符号洪战辉”还原为洪战辉,让他可以自由地呼吸,也让社会多一些可感、可学习的榜样。
答:(1)本案例反映的是角色扮演冲突问题。所谓角色冲突,是指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一个人同时担当的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的现象。
(2)本案例中记者的角色期待就发生了矛盾:作为“感动中国人物”的洪战辉社会角色的要求是道德楷模和精神文明的示范意义;而作为普通的社会公民,其角色要求是安心生活,大胆赚钱;因此这两种期待在他一人身上发生了矛盾。
(3)角色冲突往往使人在扮演角色时产生困惑,因此必须努力调整和克服。作为社会公众人物的洪战辉和作为普通社会公民的洪战辉应该得到社会大众的理解,他的角色扮演价值和意义在于诚实和自强不息,劳动致富,而不是轻视金钱、避谈物质。因此社会大众不应该对他道德作泛化要求,也不应该把他的形象抽象和符号化。否则,就使洪战辉失去了他所代表的真正社会角色意义。
(额外作业)请运用时尚的形成条件和社会功能的有关知识分析下面这则材料。
留学大年?高考线下生出国热
受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等影响,上海留学市场升温。去年自费留学人员9000多人,比往年增加1000多人。今年暑期留学市场更是火爆。记者昨天从本市多个留学机构了解到,从6月以来,业务量较4、5月有显著增长。目前,新增留学需求主要集中于本科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不少学生和家长把留学当做升学出路和就业的避风港。
杨先生的孩子今年高考成绩为文科428分,离二本控制分数线只差1分,与本科院校擦肩而过。不甘心让孩子读专科,杨先生决定送孩子到澳洲留学。“本来想过让孩子去高复,但又担心明年再考砸,还是决定留学!”杨先生说,与其等着专科填报志愿,不如到国外拿个本科文凭。记者注意到,像小杨这样因为高考或找工作失利,选择将留学作为升学出路和就业的避风港,是不少高中和大学毕业生家庭的心态。
目前,上海自费出国留学人员主要集中在16至20岁和21至25岁这两个年龄段中,大多为大、中学生,他们占了自费出国人数的79%。其中,申请攻读大专的占13.2%,本科的占35.94%,研究生的占11.84%。
不过,无论学生和家长是否是抱着“应急之策”而选择留学,还是有不少缺乏理性的地方。如他们在专业选择上偏商科、管理类居多。据了解,去年选择经济、管理、人文学科这些“热门专业”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67.8%,由于这几个专业人才市场上供大于求,他们回国后会面临一定就业压力。
答:要把握这则材料应回答以下几个方面:时尚是社会生活中某种行为模式相互效法并广为流传的现象。时尚有健康与否之分。(1)时尚形成的社会条件是多方面的:第一,社会对新思想、新价值观和新行为的宽容。第二,社会中有影响的人物的示范也对时尚的流行起推动作用。第三,大众传播媒介的鼓吹对时尚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第四,时尚发达与否受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制约。
(2)健康的时尚有如下功能:第一,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第二,可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生活变得生动活泼;第三,可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革新。第四,在商业社会中会刺激消费,活跃经济。时尚的副作用是:一,毒害社会风气,影响社会舆论的导向和价值观念的正确形成;二,给社会消费和生活方式造成浪费和相互盲目攀比,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造成阻碍。
(3)材料中反映的“出国热”现象就属于时尚现象,它既反映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情况下民众的行为,“出国热“反映出人们行为的不理性,把出国作为就业的“康庄大道”,这种不理性造成对问题的不全面的把握,可能会引起对个人和社会意想不到的不良影响,因此,政府和媒体要加强宣传和引导,让这些当事人“过热的头脑”冷却下来,避免各种“出国热“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二次作业)材料分析题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下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实质,并给出推动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些具体建议和措施)缩小城乡差距走向全民社保
作为市场经济的环节之一,社会保障在保护低收入群体、调节收入的再分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市场往往是无情的,在其追求效率之时,很可能会忽视公平。这时就需要社会保障的宏观调控。因而,十七大报告将社会保障作为六大民生任务之一,提出了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必须要确保社保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公平分配。然而事实情况是,现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了社会保障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失衡。以养老保险为例,城市居民可以拿到养老金,可是广大农村居民却依然停留在“养儿防老”的初始阶段。至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县以上的城镇全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助人数达到2200万多人。然而,在农村,只有1509万农民享受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要知道,农村居民人口总数比城市居民可是多出好几倍呀。
也正是基于此,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支出2019亿元,并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主要目标。但不打破社保的二元机制,农村的社保就很难缩小和城市的差距,因为在投入上,农村社保增加的速度肯定赶不上城市的增速,这样一来,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社保所起到的作用也就会降低。
因而,要构建公平社保,首先必须注重再分配的公平。我们知道,收入再分配的一重主要含义是指税收的调节,但除此之外还包括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再分配的另一重含义。可是在这些福利性保障上,城乡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城镇职工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却只是极少数;住房公积金从来都是针对城市居民,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却很少能享受到住房补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强调初次分配的公平外,再次强调再分配的公平,就显得不是那么多余。
其次,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难以打破的今天,不妨先以社会保障为突破口,在制度设计上淡化城乡差异。本质上讲,社保是个普遍性的制度,而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群体比如说城市居民的。虽然说目前已经有一些农民纳入了社保体系,但相比较而言,绝大多数农民都被排除在社保之外,因而,社保的二元体制必须破除。反过来说,现今妨碍户籍改革的最主要动力就是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与户籍挂钩,如果淡化社保的城乡差异,对推动户籍改革的作用也不可小视。
当然,要破除社保的二元体制,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必定需要一个过程。在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一个有力的推进,让农民们也能享受到社会保障,可谓通向“全民社保”的必由之路。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说,社会正义问题一是机会的均等,二是分配的公平,这其中自然包括社会保障的公平。以追求社会分配的公平为目标,既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又保障普罗大众共同分享社会发展成果,这就是社会保障的含义所在。
答:(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城乡差别问题。所谓城乡差别是城乡两类社区居民在经济收入、政治地位、文化教育及生活方式方面不同因而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形成对立。我国的城乡差别具有制度化、结构化的特点,是建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就业保障、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社会福利和公共建设等一系列政策造成的。
(2)城乡差别问题现已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城乡协调发展的严重阻碍。推动我国的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城乡社会保障统筹有如下一些措施:实行“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间广泛的劳动力、资源、产品等方面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结合,城市通过资金、技术、知识、服务等方式支援农村;赋予农村城市化以更丰富的涵义,特别是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推进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福利政策的城乡统筹制度;深化城乡户籍和人才流动的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如村村通公路、传媒通信等。
(第三次作业)材料分析题:请用社会失范论分析现阶段犯罪问题发生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有明显改观,但犯罪现象也令人担忧。现阶段我国的犯罪呈如下特点:①青少年犯罪占很大比重,且继续向低龄化方向发展;②重大刑事案件明显增加;③经济犯罪成为刑事犯罪的主体;④已被消灭的犯罪现象又有发生(如贩毒、卖淫、嫖娼等)。
答:(1)社会失范是指社会失去行为规范出现的反常状态。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社各部分相互协调处于整合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社会规范的指导和约束下互相适应,正常生活。然而在社会迅速变动的时代,当文化价值、社会结构以不同的速率转变时,原来的某些指导和约束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失效,因为它已不能指导人们适应新的变化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处于无所遵循的迷茫状态,从而做出各种类型的越轨行为,而严重的越轨行为即构成了犯罪。
(2)从材料中提到的现阶段我国的四类犯罪现象来看,都能找到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社会由政治价值中心向经济利益中心转化,人们以各种手段包括不法手段追逐经济利益;再加之“渐进式”改革的特点也使社会制度、法律不健全、容易出现转型期“真空”现象的情况下,社会规范对人们的约束力减弱、社会组织程度降低等原因导致的犯罪。如犯罪者个体社会化程度低,在社会转型期由于自身的弱势地位更容易无视社会行为规范和法律的约束;而犯罪者具体的生活环境如家庭、同龄群在社会迅速变动中的解体、破裂或同龄群的叛逆、出轨也常给子女或同龄人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极易诱导青少年低龄化犯罪。
(3)因此,必须在现阶段在建立、健全法律体系的同时加强包括思想教育在内的社会价值规范体系,使人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靠内在的控制约束自己,才能真正有效地长期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第四次作业)材料分析题:请结合下面这则材料谈谈你对城市现代化的理解与认识。
人的现代化有没有可能在一个城市中率先实现?
科学时报 12月19日电人的现代化,会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城市思想家沙里宁说过:“让我看一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城市在文化上追求什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让我看一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城市的现代化程度。
现代化是人与自然的高水准协调,而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从一个城市河流堤坝的倾斜度都可以看出来,“倾斜度”最直观地表现出一个城市的人在向大自然索取过程中的克制程度。假如它的河流堤坝已经从平缓变成垂直,然后是出挑的堤岸、上盖物业,那么,这种掩饰不住的贪婪显然与现代化不可同日而语。现代化的城市在自然面前要保持相当的克制。当然,河流的水质就更说明问题。假如这个城市的河流及其水质由于城市的人们排放和倾倒,已不可能洗菜淘米、浣纱行船,人们在休闲时间都远离河岸,整个城市都背对着河流生活和发展,这个时候,首要的事情显然不是编制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
现代化的城市不是一个“私人的城市”。至少,有着大量围墙和保安的单位大院,以及有着大量住宅小区的城市,就不应自称是现代化的城市。
公共治安不足,人们为了起码的安全而不得不躲进住宅小区“成一统”,在税负之外另付物业管理费来供养一支专门保护居住安全的保安队伍,把无形的红线变成有形的围墙,人为造出城市的禁区阻隔周边居民的出行,让大量城市道路白天闲置在小区中,却听任城市交通堵塞。这些,都有着存在的合理性:这个城市和它的居民在需求层次上还没有脱离马斯洛需求的第一层次,这样的城市怎么能好意思说是“现代化”城市呢?
现代化的城市社会是一个公民社会。假如这个城市中的市民在税制安排上仅仅是负税者,他连缴纳个人所得税都需要“代扣代缴”,他依法纳税却见不到纳税凭证,那他就没有得到纳税人应有的法律地位。当所有的市民都仅仅是负税者,而不是纳税人的时候,这个社会就更接近一个“皇粮国税”水平的古代社会,这个城市的当务之急就是民主法治建设,而不是急着去安排什么“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
答:
1、城市现代化是为了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都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但人的需要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变化的。现代人的需要不同于历代人的需要,而这种需要的不同,不仅在物质方面,更重要是在文化方面。“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要,首先要研究人的需要,研究现代人的特点,研究人自身发展、全面提高素质的过程、途径、手段和方法。不了解现代人,就很难实现城巾现代化。
2、城市是一个大环境,现代化的城市造就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人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在现实中,环境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好的一方面,可培育人造就人;不好的一方面,不利于人的成长和造就,甚至会带坏一些人,因此,要进行抵制和反对,用政府、群体、集团个人的力量去改造环境。社会、政府要造就一个好的环境,要通过法律的、政治的、行政的手段去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例如取缔法轮功、惩治犯罪等。严肃法纪、惩治坏人就是教育人、培育人,并造就一个好的环境。实施惩治与教育培养相结合的管理。
3、人的现代化,它从我们国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些定义可以看出来,它一个是文化方面的,一个是思想观念素质方面的,应该是这两个方面的一些素质评价标准。广州在十多年前曾经提出过要提高广州人的综合素质,把这当作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来考虑。因为当年在改革开放之初,广州在经济上面突飞猛进,但是文化方面,人的素质方面,人们认为,这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那么我认为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么人的现代化就是一个制约的重要因素。如果人的素质提高不了,你就没法在比较高的程度起点上面再进一步,尤其是在国际竞争的环境里面,你就难以取得不败之地。因为我们广州在早些年应该来说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比较多,那么通过政策这个杠杆,经济发展迈进了一大步。那么在WTO的规则下面,大家都是平等的,政策环境都差不多,这样的情况下,人的素质、人的现代化,它的决定性就很重要。那么人的素质,我们很多时候比较考虑人的文化素质、技术技能这些东西,但是我觉得人的观念非常重要,尤其在现代化这个概念下面。就说你虽然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但是你办事之后,你的行为方式、办事方法这些东西受观念的支配,所以制度的现代化这些都跟观念有关系。
第三篇: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txt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得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成就就越少。自卑有多种档次,最高档次的自卑表现为吹嘘自己干什么都是天才。社会学概论作业1 一.填空
1.孔德 19世纪
2.“优势需要” “需要” 3.社会关系 直接交往 情感性 4.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5.突发性 非组织性 6.自致角色 7.库利
8.家庭 邻里 儿童游戏 9.人际关系亲密
10.正式结构 非正式结构 11.泰罗
二.选择题 1-5 BDDAD 6-10 ACABA
三.名词解释 1.《群学肄言》:严复翻译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的一个绪论部分。1903年于上海文明编译书局出版,书名定为《群学肄言》,即“如何学习社会学”的意思。1897年先为上海国闻报社翻译了两章,名为《砭愚篇》和《倡学篇》,1901—1902年陆续译完,共十六章,于1903年出版。译文古雅而精深,文章并可琅琅成诵,一时风行海内。
2.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3.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四.简答题
简述西方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
答:社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学、哲学家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
①历史背景(时代条件):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也是其弊端开始暴露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物的许多新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 ②科学条件:当时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成果,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给立志研究社会运行规律的社会思想家以深刻启示,能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的运行规律。所以说社会学从产生开始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
③思想渊源: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分析,以及对圣西门试图用物 理学研究社会的想法都对社会学的建立有直接影响。
社会学概论作业2
一.填空 1.滕尼斯
2.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 3.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 4.过度城市化
5.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6.财富 声望 权利 7.社会需要 规范体系 8.社会行为规范 9.社会结构
10.人口再生产 物质资料在生产 11.国民收入
12.人民的物质和文化 13.“五行相胜”
二.选择题 1-5 BDCDC
三.名词解释
1.城市化:城市化是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2.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3.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为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四.简述社会趋同论
答:社会趋同论是一些学者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程中遵循同一规律的理论。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社会趋同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尽管不同的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第四篇:社会学作业
《社会学》第一次作业
浅析大学生婚恋观以及自我期待
完成日期:2013年5月15日 摘 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基于其处于独特的校园环境中、长期接受的价值观内化到心理、以及受到信息产业所带来的诸多影响的冲击等状况,导致其在婚恋观上具有复杂性、多重性等特点。本文试从本能与理性的较量、大学生需要处理的婚恋难题这两个方面来浅析大学生的婚恋观,并且在阐述个人感情经历,分析自我性格后,提出些许感情期待。关 键 词:大学生 婚恋 期待
爱,亘古不变的话题。恋爱和婚姻一直是诸多人士研究的专题。它们充斥在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国度、每一个学科。譬如,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中“木石之盟”敌不过“金玉良缘”;《孔雀东南风》中男女主人公因为爱情而舍弃生命;《简爱》坚强独立的简爱在爱情路上的曲曲折折„„
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基于其处于独特的校园环境中、长期接受的价值观内化到心理、以及受到信息产业所带来的诸多影响的冲击等状况,导致其在婚恋观上具有复杂性、多重性等特点。对此,我将从以下三点提出自己的浅薄看法。
一、本能与理性的较量
(一)人类无法回避的本能
人类从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逐步进化而来,因而体内有动物的某些本能,这些本能投射到心理上,就表现为征服、掠夺、掌控等心理,也有暴力、强迫等心理。在爱情和婚姻中,这些心理会在某些条件的促进下显现出来。例如,我们可以看到,在诸多影视题材中,恋爱故事往往都是从“多对一”的关系转为“一对一”的情节;泰剧中三大元素之一的“强吻”;以虐恋为题材的电视剧所反映的“有多虐等同于有多爱”的观念。而对于时常追逐偶像剧、关注电影院最新上映的爱情大片、在QQ空间转载经典台词的大学生们而言,这些影视题材对于他们的婚恋观的影响是具有普遍性的。
(二)我们拥有理性
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毕竟与动物不同。人有主观意识,人在后天习得的一切价值观内化到心理,成为指导人类人生行为的准则。大学生亦无法回避人原始的本能,但庆幸的是,他们在后天习得的价值观会使他们有理性、有能力去自制。世界这么大,每个个体就显得异常渺小。每个人有寻求依靠、渴望温暖的心理。我们渴求有一个人,与我们在这世间相伴,甚至组成一个家庭,在孤独无助时有一个怀抱可以投入;在迷茫彷徨时有一个肩膀可以依靠;在身心疲惫时有一个港湾可以停泊。或许这个人与我们有相同的爱好情趣,在一起我们会越来越像彼此;或许在这个人面前,我们可以卸下一切防备,做最真实的自己;或许我们相识时,应了那句“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或许„„;或许„„;爱情、婚姻中有太多的或许,我们无法用语言穷尽。
二、大学生需要处理的婚恋难题
(一)面包与爱情的纠结
大学生在婚恋中常常面临诸多难题。在这些难题中,最大的纠结点恐怕莫过于面包和爱情。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或成长环境都有诸多细微的不同之处,即使接受的学校教育是相同的,但是在长期的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许多价值观都得以内化,而这种内化在遭遇信息产业所带来的种种冲击,或者其与社会不断接触的过程中,不免被动摇和震撼。由此导致每个人在做选择时心境不同、考虑重点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在此归纳以下重要观点:
1.爱情至上论:坚信有爱可以改变面包匮乏等诸多问题,男女双方一旦在此问题上达成一致,会信心百倍的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付出诸多努力,在此暂且不考虑后果如何,虽然其必将经历较为坎坷曲折的历程,但是仅“彼此相爱就无所惧”的爱情理念足以值得肯定与鼓励!
2.物质享受论:物质享受是婚恋的首要条件,对于物质的需求并不仅仅停留在面包上,更超越房子、车子等等,更重要的享受全面的生活条件的优越性。很明显,对于物质享受的需求远远高于对于爱情的需求。
3.两者并重论:面包是基础,爱情是升华。这是一种可以称之为折中的观点,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这样的物质基础要求属于努力即可达到的范围。需要一定的爱情积淀,但是这样的爱情积淀可以共患难。
(二)爱情技巧的使用
在书架上,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关于婚恋的良莠不齐的书籍,诸如《恋爱心理学》、《怎样靠近你爱的他?》、《爱情36计》等等。显然,大学生必定会受到这些书籍的影响。有很多人选择在爱情里运用欲擒故纵等技巧,且认为自己能够玩得转。然而,偶尔使用这些技巧,会带给对方许多惊喜,有助于爱情的长久。但是,爱情或许更需要坦诚相待,没有人可以睿智高明到八面玲珑,精准的预料出对方的所思所想,如同对弈,你以为自己是高手,可以预料到对方10步之内的落点。但是你总有失手的时候,或许,你可以料到前9步,可是第10步的落点才是决定棋局输赢的关键,当你的那些心计被识破的时候,有几人会因为“工于心计的前提是我爱你”这个原因与你过往不咎。显然,因人而论!使用爱情技巧显然要掌握“度”,并且一定要谨慎加谨慎,否则就是玩火自焚。
三、个人感情经历与感情期待
(一)个人感情经历
爱情要么是个故事,要么是场事故。如果暗恋是爱情的一种,那么我的爱情既是个故事,也是一场事故!之所以说是个故事,是因为那个人的存在,使我对于自我的要求不断提升,他在我人生最灰暗的时光给予我灿烂的阳光,让我在人生最初的阶段明白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勇于向上,不断向前!之所以说是场事故,是因为这段暗恋从一开始就注定只是我一个人的事情,我曾经喜欢他,却与他无关。在这段暗恋我体会到许许多多的心酸与无奈。
(二)个人感情觉悟
我是女生,但基于个人成长经历的缘故,我在处理事情时理性多于感性。我很清楚我和他是两个世界的人,我们的人生找不到平衡点!所以放弃对于我和他都是最理智的结果!具体来说,对于他而言,人生的意义更多的偏向于有所作为,众生敬仰。他需要的是一个贤惠的愿意默默现在他身后支持他的人。而我要的人生是人格独立,做我自己。有句话叫做:“我所有的洁身自好,都是为了在将来的某一天遇到那个最合适的人,有资格站在他的身边。”可是,我们很多人在被人追求时总是还未开始,已经主观笃定我们和某某人不合适。然而,我们忽略了,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你怎么知道将来的某一天到底是哪一天?你没有给彼此磨合的机会,你怎么知道你的主观笃定是不是就是磨合之后的客观事实?但是,我个人却坚信自己的主观笃定。或许,我过于相信自己,可是,这就是真的我。
(三)个人感情期待
对于婚姻,我希望顺其自然。婚姻的最佳状态就是在你面前,我既可以是最好的自己,也可以是最坏的自己。爱情和婚姻都不能成为我改变自我特质,让我妥协的理由!我不需要以一个人为生活的中心,我的人生中心只能是我自己!这是我目前的恋爱观。我愿意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共同努力成就对的婚姻!也就是说,在婚姻里,我可以做最真实的自己。我们有共同的爱好。我们可以一起看体育直播比赛,一起做精致的美食,一起走在旅游的路上,一起为彼此的家人选购新年礼物,一起尽最大的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好一些,但绝不以疯狂赚钱作为人生的目标。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基于其处于独特的校园环境中、长期接受的价值观内化到心理、以及受到信息产业所带来的诸多影响的冲击等状况,导致其在婚恋观上具有复杂性、多重性等特点。鉴于此,大学生在婚恋中将遭遇最大的纠结点,即面包与爱情的抉择。此外,更需要适度谨慎使用爱情技巧,婚恋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坦诚相待!
提笔至此,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我的看法未必全面透彻。然而,可以庆幸的是,我在路上,我会期待,我愿意思考!
第五篇:社会学作业
关于贫困山区孩子成长生活问题调查报告
2009610130 郭笑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国的城市人口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然而,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生存的,更多的是农民,是山区的人民。要看一个国家的人民是不是过的好,首先要看生活在最底层的民众过着怎样的生活,作为最底层人民的希望,贫困山区孩子们的生活和成长更是一个值得深思和关注的问题。
现在媒体对于贫困山区孩子们的报道基本上是以深入他们生活,与他们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条件的方式。我觉得这种方式对于受众的感染力是非常强大的,能够给人十分震撼的感受,但是媒体引起的关注多数在普通民众当中,而且这种关注是具有时效性的,而解决大量的贫困山区孩子生活成长问题仅仅依靠普通民众的捐助只是杯水车薪,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必须要依靠政府,虽然近些年政府的拨款已经不断增加但是效果并不显著,所以我觉得除了政府需要加大力度坚持资助以外媒体方面也应该多加关注加大宣传力度。
从另一方面来说,我认为媒体在进行深入调查的时候应该是以一种关怀的态度,而不仅仅是为了工作而揭露别人的不堪生活,在政府方面,除了大量的拨款也应该给予心灵上的温暖让他们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成长。贫困山区孩子成长生活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贫困山区孩子成长生活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他们,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