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的构建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3:1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的构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的构建》。

第一篇: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的构建

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的构建

【摘要】 本文用从营造良好的小学课堂心理气氛的必要性和如何营造良好的小学课堂心理气氛两大方面来谈构建小学生心理安全感。从学会倾听和适度降低课堂中个体间竞争两个方面说明宽松的环境是维护小学生心理安全的基石。从尊重学生人格,拒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微笑是法宝、用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四点来证实正确的教师观是维护小学生心理安全的关键。

【关键字】 小学生 课堂 心理

安全

气氛

引言

在现在许多小学课堂里,小学生因紧张而不能集中注意力于当前的学习内容,害怕被轻视、笑话或怀疑自身能力而产生影响学习的焦虑情绪,避免与教师的目光接触,既期待又害怕、板演、发言说话时语音变调,表达混乱,不敢承担应有的学习活动和责任,害怕竞争者超越自己而产生一些自私情绪和行为,有的小学生甚至已经达到了患上“课堂恐惧症”的程度,这说明很多小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安全感。一提到安全感,教师更多的是考虑小学生的人身安全,而对小学生的心理是否安全很少关注,甚至没有这样的概念。然而,只有小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不焦虑,不恐惧,不孤独,不自卑,这样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充满安全感的课堂。教师应该营造出一个可以充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给小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

1、营造良好的小学课堂心理气氛的必要性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或精神状态,及其与之有关的学习态度、人际关系等,是小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它作为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小学生课堂学习效益的。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这些必然会影响学习效率。

良好的小学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教学的情景符合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和谐,小学生产生了满足、愉快、羡慕、互谅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高水平。” 有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既能提高人的各种心理机能,也能降低各种心理机能,活动效率对心理状态的依赖程度的变动幅度高达±70%。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小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小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心理气氛下,小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且容易受到“社会助长作用”的影响,能引起小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而消极压抑的课堂心理气氛易使小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思路狭窄,思维变得呆板拘谨。虽然被迫接受了一定的知识,但难以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不利于小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在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清醒地反省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努力营造一个优良的环境来促进优良个性的形成,使小学生健康地发展。

2、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2、1 宽松的环境是维护小学生心理安全的基石 2、1、1 学会倾听

倾听就是专注,耐心,主动地听,不仅要听懂学生通过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信息,还要听出他们在交谈中没有明确表达的,隐含的内容。当小学生发言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前走几步,用和善、专注的目光看着发言者,并不时地点头微笑,有时需要重述小学生言语中的关键词和生成点,即便学生的表发有欠缺,教师也不要随意打断小学生的话语,对待小学生错误的表达,教师要善意地纠正或启发引导。陈芳认为倾听能够创造一种安全温暖的气氛,是学生能够更加开放地展示自己的内心,更加坦率地表达真实想法。[1]

吕勤表示在课堂上,与小学生对话应该减少“是非”评价,更多的是接纳和倾听,鼓励和赞赏,接纳和倾听,使小学生不因答错而自我责备,也不会把自己的思考建立在对老师的估量上。[2]鼓励和赞赏,使小学生从老师的眼神、言语和行为里肯定了自身的价值,建立学习信心,敢于思想。教师以欣赏的眼神、宽容的姿态接纳小学生的意见,面对小学生正确的答案,不急于表扬;面对错误的答案,也不急于去否定,而是引导他们详细地了解各种答案是怎么来的。通过种种了解,使小学生明白哪怕是错误的答案,对每个人认识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老师给小学生提供了这么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学生的思考和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想法和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每个小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得到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思维活跃,想法很多。没有了批评和表扬的压力,学习心里轻松了,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小学生从而彻底放开自己的心理防线,轻装上阵,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2、1、2适当降低课堂中个体间的竞争

适当降低课堂中个体间的竞争可是更多的小学生有勇气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以建立协商和帮助型的学习群体。小学生在课堂里能积极地承担个人责任,对各自的学习任务进行群体加工,他们在个体学习的同时,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互相启发,遇到困难协商解决,并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认知冲突,这有利于他们拓展个体知识视野,共享群体智慧,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增强反思,评价和批评能力。2、2 正确的教师观是维护小学生心理安全的关键 2、2、1 尊重小学生人格,拒绝体罚和变相体罚

卞金祥说过“尊重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如果爱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尊重就是实施爱的教育的基本。”[3] 小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尊重是其恐惧课堂的主要原因,小学生违反纪律或没能按老师的要求行事,某些老师就使用一些外在的负面的强化方法胁迫小学生,如训斥,罚抄,罚站,终止听课,不允许参加集体活动或向家长告状等,这些举措与教育原则背道而驰,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使小学生仇恨反感,害怕教师,并抵触课堂。因此,教师应采用引导的方法,使小学生明确课堂纪律要求,使小学生将注意力转向学习。陈芳认为坚持“以最少的水灭火”的准则,这有利于避免无意义的师生对抗,缓解紧张的对抗情绪,可防止小学生对教师产生敌意,对课堂产生仇恨和恐惧的情绪。[4] 邵瑞珍说在小学课堂学习中,惩罚往往会使小学生为了避免今后学习的失败而付出更大的努力。[5] 有的教师说,小学生不打不成才,体罚小学生是教师责任心的一种体现,适度的体罚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这也许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一般来说,就如赵馨说的体罚对小学生的发展弊远大于利,而且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6]确实体罚小学生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阻碍了小学生聪明才智,严重伤害了小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小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降低了教师的威信,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影响了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有位教育学家说得好:“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要比惩罚更强烈,即使万不得已对顽固不化的小学生进行体罚,也要尊重其人格,重视其意愿、需要、情感和价值观。”体罚是一种粗暴行为,它不仅侵犯小学生的人身权利,而且也收不到好的教育结果。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经过体罚的小学生,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教师也经历过学生时代,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东子教育我们对待调皮捣蛋的孩子,只要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是什么大错,不妨让他们去调皮去捣蛋,说不定在他们当中就会产生“瓦特”、“爱迪生”。[7]教师要肯定小学生的聪明和悟性,不可一味训斥他们,对待他们抱以宽容和阔达的态度,学会欣赏他们。李琴在《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一书中提到学生之于调皮,犹如婴儿之于脏水,如果我们因为调皮就制裁学生,这与将婴儿与脏水一起倒掉有什么区别?[8]小学生调皮,即有其自身原因,也有生活环境的诱发。我们需要的是去除引诱小学生调皮的环境因素,而不是不棍子打在小学生的身上。其实小学生把自己的才能用在调皮活动而不是学习上,他本身就付出了很大的牺牲。我们只有真正明晰调皮活动的发生机制,才不会一味地去指责小学生。相反,我们会同情小学生在调皮活动中的牺牲,发掘小学生在调皮活动中显示出来的能力,最终帮助小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出让他们调皮的生活环境。2、2、2 微笑是小学教室里灿烂的阳光

东子曾经在公开演讲的场合“大胆”地说,“小学低年级老师可以不必有多高的专业水平,只要他会笑,每天进教室带着满脸的微笑,那么他就是一个成功的老师”[9]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适当的体态语言,有利于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在教师中,老师发现,小学生往往把老师的微笑看成一种奖励,一种鼓励而感到亲切,感到温暖。当小学生有了进步或做了好事时,教师能报以甜美的微笑,这对小学生是一种极大的奖励。当小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鼓励的微笑和慈爱的抚摸可以让小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小学生与教师情感向悖时,教师微微一笑,可能把几分钟前还较为紧张的情绪变得松弛。微笑成为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微笑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件小事,但它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位教师都应该把自己最美丽的微笑奉献给学生。微笑也是让教堂更加生动有趣的“敲门砖”。李琴在《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意书中写道微笑是世界上最娇艳美丽的花朵;微笑是世界上最意境悠远的诗歌;微笑是世界上最动人心魄的旋律;微笑是教室里最灿烂的阳光。[10] 2、2、3 用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小学生

现代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气氛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可见,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有赖于教师对待小学生的公正和平等。作为教师,首先不得自负。如果教师过于看重自己的权威,在教学中使用强迫、压制,甚至体罚等手段,小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就会被扼杀。爱因斯坦对这种现象进行过严厉地批评,他认为“对学校来说,最坏的事主要是靠恐吓、暴力和人为权威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摧残学生的健康感情、诚实和自信”。其次教师不能心存偏见。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而冷落成绩差的小学生,就会造成成绩偏好的小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小学生丧志,慢慢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小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师不能以威吓去压服学生,更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亲疏而厚此薄彼。

教师要尊重、关心每个小学生,让每个小学生都能获得同样的地位和机会。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有后进生崭露头角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我深深地感到:学生希冀教师的公正、平等,最忌恨教师的偏见、自负。如果每个小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尊重,便会迸出蕴藏在自身巨大的学习力量,便会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唐晓杰提到教室是否用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小学生极大地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情趣。尊重、信任优生容易,对差生则容易表现出厌弃,不信任情绪。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小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要帮助差生克服自卑心理,自暴自弃心理,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提高自信,让差生也能抬起头来走路。[11] 2、2、4 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平等对话”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问题。目前多数教堂中师生之间仍然是极不平等的,具体说表现在:其

一、课堂教学里教师仍然占垄断地位。其

二、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之间的多向沟通,其

三、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规训化”教育,学生的意志、情感、人格被漠视。课堂教学应如何实现师生共享,完成平等对话??其

一、与小学生对话首先搬掉“严师”的架子,少一些规矩,多一些人情味。不要在小学生面前总是一本正经,表情严肃,缺少笑容,或者说师生间心理距离甚远,使小学生敬而远之,踏进课堂应该面带真诚的笑容,为小学生的表现真诚喝彩,让小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一份真诚,一份亲切,一份关怀和欣赏。其

二、与小学生对话应该摒弃“学术权威”的形象,帮助小学生实现“自我超越”。课堂理应成为小学生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正如吕勤所说的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欣赏者。[12]老师要让小学生畅所欲言,为小学生提供探索机会,激发起小学生对真理的挑战,学会独立思考、创造性思考,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陈安福说课堂教育是一个人际关系的过程,师生关系的好坏对课堂教学活动影响极大。[13] 王成全表示有效的教学活动取决于有效的交往。[14] 语说:尊其师、重其道;亲共师,信其道。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一个与学生关系十分紧张的教师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教学计划的。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直接体现。

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只有把小学生看成“真正的人”,当做自己的亲密朋友,才能容忍学生的缺点,尊重他们的表达权,才能控制自己的情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教师拥有较强的亲和力,才会拥有宽广的胸怀,因而能够理解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小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并真诚地帮助他们在非本学科领域里获得成功,真正成为学生信赖、敬佩、爱戴的良师益友。

总之,在小学课堂上构建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对小学生的学习及心理发展意义重大。学会倾听,适当降低课堂中个体间的竞争,尊重学生人格,拒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微笑是法宝,用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小学生,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等都是帮助小学生构建心理安全感的有效途径。

注释 [1]陈芳 程小文《今日课堂缺什么》第 4页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 [2] 吕勤 吴荣华《课堂大问题》第186页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9 [3] 卞金祥《名师最受欢迎的特色教学艺术》第177页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4] 陈芳 程小文<今日课堂缺什么>第5页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 [5]邵瑞珍《教育心理学》第34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年版

[6] 赵馨 许俊仪《做最学生受欢迎的老师》第211页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7] 东子《快乐教育18法》第228页漓江出版社 2007.5 [8] 李琴《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第52页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3 [9] 东子《快乐教育18法》第87页 漓江出版社 2007.5 [10] 李琴《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第52页 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3 [11] 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第65页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5 [12] 吕勤 吴荣华《课堂大问题》第188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9 [13] 陈安福《课堂教学管理心理》第234页 1989年 四川教育出版社 [14] 王成全《各级学校班集体人际交往心理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989年1期

参考文献

[1]陈芳 程小文《今日课堂缺什么》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 [2] 吕勤 吴荣华《课堂大问题》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9 [3] 卞金祥《名师最受欢迎的特色教学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年版

[5] 赵馨 许俊仪《做最学生受欢迎的老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6] 东子《快乐教育18法》漓江出版社 2007.5 [7] 李琴《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3 [8] 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5 [9] 陈安福《课堂教学管理心理》 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 [10] 王成全《各级学校班集体人际交往心理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989年1期

第二篇:构建心理支持系统

构建心理支持系统,精心打造和谐校园——学校管理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的实践与探索

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刘波315200

和谐校园建设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浙江省已经出台了和谐校园的标准,并于2005年9月启动的省级和谐校园创建工程,将于2006年下半年产生首批20所省级和谐校园。2006年7月底,杭州市上城区公布了首批和谐校园,令人瞩目的是有些民间普遍认可的名校落马,倒是不少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学校榜上有名。

在浙江省和谐校园的评估标准里,有一条就是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教师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身心和谐发展是打造和谐校园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构建教师心理支持系统,切实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推进和谐校园建设。镇海区仁爱中学坚持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在管理中以“行人性化管理,创和谐型校园”为目标,切实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构建教师心理支持系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学校管理必须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现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4年8月,号称心理学界奥林匹克的国际心理学大会第20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本次大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教师和警察、医生都是属于最容易出现职业卷怠的群体。自2006年3月起,《中国教育报》已采用5个专版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广泛而而深入的探讨,这足以说明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不容忽视。职业倦怠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也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敲响了警钟。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促进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在需要,而且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原因如承受巨大的压力、交际面窄,缺乏人际交往支持系统等,也有教师个人的自身原因,如人格因素、自身心理素质不高和个人生活变化等。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个人的自我调节等。作为学校管理来说,必须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对于教师心理健康,也要一分为二地来看。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日益加剧,整个社会人群的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教师作为社会人,其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那是非常在正常的。我们也应该用平常心开看待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教师的职业要求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把实施素质教育写入了该法,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要求:应建立校长领导下的,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因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的教师,打铁必须自身硬,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应该更高一些。这样,现实对教师心理素质的高要求和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不高的矛盾,对学校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并积极寻求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二、学校管理应构建教师心理支持系统

现在,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杭州市和宁波市都已开通了教师心理热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2006年第6期刊登了杭州市教育工会提供的《教师心理支持系统的建立与运作》,介绍了该市构建教师心理支持系统,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践与探索。学校是教师工作、生活最主要的场所,如何以学校为依托,构建教师心理支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构建教师心理支持系统可从心理问题的三级防御体系中得到启发,即学校管理要为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氛围、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和提供良好的心理服务。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

对于学校管理来说,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心理氛围,使教师在工作中感到身心愉悦。仁爱中学提出了构建“教师敬业奉献,开心乐教”的和谐校园的奋斗目标,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

1.建立公正公平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公正公平的激励机制,对于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仁爱中学,没有论资排辈的说法,没有吃大锅饭混日子的说法,全体教师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以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如李东英老师从外地调入仁爱中学工作后,由于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职,在班级管理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仅半年的时间,她就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这一点令她激动不已。如庄孙江老师,调入仁爱中学仅一年半的时间,同样由于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获得了区优秀班主任的荣誉称号。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不少优秀的大学生毕业没几年,由于取得了很大的工作业绩,就被提拔了学校的中层管理干部。在这一点上,很多外地教师都有同样的感觉,仁爱中学根本不排外,只要你有业绩,在评优评先上是没有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区分的。

2.以情感人,增强教师的心理归属感

在每位教师的生日当天,他们就会收到由校长和书记亲笔签名的以仁爱园为背景的精美的生日贺卡和工会赠送的价值60元的蛋糕券。不少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生日当天收到校长书记亲笔签名的生日贺卡时,激动地热泪盈眶,并第一时间向家长告知学校领导对他们的关怀。近几年,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新分配的大学生教师比较多。学校每年都有不少青年教师结婚,在青年教师结婚的当天,他们就会收到以校长和书记名义给他们写的新婚贺信,这一点使他们在亲朋好友面前特别感到自豪。每年春节,学校还给工作五年内的工作优秀的年轻教师的父母写贺信,向他们表示感谢,并激励年轻教师要奋发向上,取得更大的工作业绩。学校还实行弹性工作制,对于那些处于哺乳期的教师和体弱多病的教师,可以迟一点上班和早一点下班。

(二)满足教师多元的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的满足会极大地激发人的创造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同时,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也会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仁爱中学坚持“教师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教师个人而言,他们也非常希望自己能得到学校领导、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认同。作为学校管理者,就应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学校管理者在政治上要帮助教师树立追求目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事业心、成就感,树立起“人人都有发展机会”的信念,促使他们更能够大胆去创造机会,不断给自己创造出一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时空;在业务上要为教师创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种说课开课活动、论文竞赛活动、第二课堂竞赛活动等等,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和培训,学校认真制定和实施教师全员培训规划,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学校在实施“名师工程”中,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分层次分阶段的操作方案,让每个教师都感受到不同层面、不同角色的成功和欢乐。仁爱中学积极为教师的外出学习创设条件。为拓宽教师的视野,促进与兄弟学校同行的的交流,学校积极为教师的外出学习创造机会。只要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学校就会积极争取,让相关的教师去学习提高,并由学校包揽全部费用。近几年,学校已经选送了3名教师赴澳大利亚进行中学英语教学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学校英语教学的水平。学校还加强同省内兄弟学校的交流,通过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嘉善三中、青田二中等学校进行短期互派交流,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仁爱中学出台了“教师论坛”制度、“教科研工作量”制度、“校长推荐文章”制度。2006年,学校还开展了“读好书促发展”的读书年活动,特意出资近6000元,尽可能为每一个教研组配齐宁波市教育局推荐的中小学教师优秀读本。校长书记带头读书,营造良好的书香校园氛围。通过多种途径引领教师读好书、用好书,不断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素养。

(三)帮助教师构建多元化的人际支持系统

人际关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而言,由于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其人际交往的范围相当狭窄,缺乏人际支持系统。强大的人际支持系统是维护和促进个人心理健康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学校管理者而言,就要在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为教师建立强大的人际支持系统上下功夫,才能更好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1.营造其乐融融的干群关系

干群关系是学校里占主导地位的一对人际关系。这对关系处理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占主导地位的心理氛围。仁爱中学坚持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所有的管理工作就是要为全体教师提供最好的服务。在学校的大会小会上,经常能听到校长爽朗的笑声和开心的笑脸,教师大会上也经常能传来广大教师会心的笑声。很多教师也经常到校长办共室来坐坐,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因工作需要,学校于2004年买了辆桑塔那轿车作为学校的校车。很多教师以为这是学校领导才能用的,但校长在教师大会上公开表态,只要教师有合理的理由,大家都可以用学校的校车。此举又大大拉进了广大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心理距离。

2.营造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校里最经常、最普遍的、最本质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必须排除自我中心意识,与学生保持一种心理上的双向互换,建立一种平等、友好、互助的师生关系。

为了使教师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更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建立更好的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学校开展了寻找理想课堂的大型校本教研活动。本系列活动通过教师自身的反思、集体的思考、学生的访谈,专家的引领以及专题的课堂教学行为观摩,使教师对“课堂”这一教学的主要载体有了深刻的认识。结合学生认同的理想课堂的要求,很多教师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学校还开展了学生评价教师活动。学生评价活动中,很多教师都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在评价表的“我想对某某老师说”一栏中,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任课教师提出了诚恳的建议。这样,从学生的角度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师今后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实效是很有帮助的。

3.营造团结协作的同事关系。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个体劳动与集体劳动的统一。首先这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的劳动,同样的学科,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上出来的课肯定不一样,往往会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同时,教师的劳动又是一项集体性很强的劳动,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是各个年级、各门学科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所谓独木不成林,靠一个人或几个人单枪匹马是培养不出全面发展的人才的。

因此,现在的教师必须学会交往、学会共处、学会合作,才能“双赢”。在这一点上,学校致力加强教研组建设和备课组建设,营造各教研组内团结协作的关系。学校还通过开展各种群体活动,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近几年,学校在原有的“师徒结对“的基础上还推出了“同伴成长”的新型的互帮互学的结对模式,更好地促进同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还要求各备课组具有资源库的意识,把好的资料及时汇总,使教师的备课具有“资源化+个性化”的特点。

4.构建协同作战的家校关系

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应该说,教师与家长一条战壕里的朋友,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正确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形成家校共育的最大合力,既能提高教育实效,同时也

能使教师心情舒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仁爱中学历来就重视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为方便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学校还为每位班主任配备了小灵通。学校还开展了《初中德育新课程实施中家长资源的充分开发与有效》利用的宁波市教科规划课题研究,让部分优秀家长成为学校的德育课师资,实现德育课程师资队伍的多元化。目前,已有区质监站副站长、杭州湾大桥某项目总工程师、宁波市海关官员、区人武部副部长等学生家长来校授课,密切了教师和家长的联系。在课题研究中,还将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提高全体家长的德育能力。2005年7月,学校与青田二中联合举行了“做好家教指导工作,形成家校最大合力”德育研讨会,2006年7月,学校与嘉善三中联合举行了“假如我是学生家长”的德育研讨会,这对于教师如何正确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四)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心理服务

1.引导教师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仁爱中学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教师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通过为教师征订心理期刊和购买心理书籍,让教师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能学到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学校还经常邀请心理专家来校讲座,如学校曾邀请了宁波大学陶志琼教授、张林博士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金伟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题讲座。

2.开展多种方式的减压活动

仁爱中学还通过工会开展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切实为教师减压。如学校每年精心组织好全体教师参与的教工趣味运动会,精心组织好教师节等各类节庆活动。学校仅可能安排好教师的暑期旅游活动,开拓教师的是视野,调节他们的身心。自2005年11月份起,学校还推出了教师集体健身制度,利用每天下午第三节课的时间,冬春季教师集体到操场上去跑步,夏秋季教师自由锻炼,学校为每一位教师配发了李宁跑鞋,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此举既增强了教师的体质,又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很好地起到了调节教师身心和谐发展的作用。

3.开展多种形式的谈心活动

仁爱中学毛志挺校长经常找教师谈心,促进领导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对于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校长谈心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对于工作业绩不理想的教师,校长谈心能给他们努力改变自己的勇气。学校规定教研组长也要定期跟本组成员谈心,特别是年轻教师。

4.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

学校的心理教师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并提供他们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为他们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

三、促进教师身心和谐,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仁爱中学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积极构建教师心理支持系统,减轻了广大教师的心理压力,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更好地齐心协力为学校发展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来源于仁爱中学管理实践的《行人性化管理,创和谐型校园》一文获得全国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并被人民网中国共产党频道全文转载,并将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

学校办学再上新台阶,学校取得了不俗的办学成绩。仅从2002年至今短短四年内,学校取得了市以以上荣誉 20多项,学校的中考成绩每年在全区公立初中名列前茅。学科竞赛全面开花,学校曾两次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浙江赛区优胜奖,自然科学竞赛也获得过省团体优胜奖,学校已连续6年蝉联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初中组团体第一名。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是新时期学校管理的必修课,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第三篇:小学生心理

小学生心理学

1.2.3.4.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科学心理学: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儿童心理学: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了第一本系统科学的著作《儿童心理》 弗洛伊德理论:

人格构成:本我、自我、超我。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5.皮亚杰理论:

(1)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只有动作的智慧,没有表象与运算的智慧。

2.前运算阶段(2~7):具有 相对的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三座山实验),刻板性(液体守恒实验)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人物;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能够完成序列化的问题:思维的去自我中心;掌握了群体的概念。4.形式运算阶段(11~15):能够抽象的思维,假设和检验假设。

(2)发生认识论:实质是关于认识如何起源的理论;特点是用发生学的观点、方法来

研究认识,强调认识个体心理起源、历史发展;基本观点是认识总是处于不断演化之中,因而不能静止地看待认识论问题;“相互作用论”:发展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里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认识逐渐形成。认知结构基本单位是图示。

(3)道德品质发展的理论:

1.对偶故事法

2.品德发展三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接受行为结果支配。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至8、9之间,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的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而不考虑行为意向,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始于9、10岁以后,大约相当于小学中学级。此阶段儿童,思维开始摆脱自我中心,不再盲目服从权威,认为自己和他人是平等的。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与他人相互尊重和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6.维果茨基理论:

(1)两种心理机能:1.生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2.历史发展的结果,以精神生产工具为中介而形成的高级心理机能。

(2)心理活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3>形成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高级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最近发展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一是将要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即最近发展区。

7.乔姆斯基理论:

先天语言生成说也称作转换生成说,儿童语言发展的决定因素不是经验学习而是大脑的机能,儿童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语言获得装置LAD,转化过程通过LAD实现。

LED包括—>普遍语法——语言环境——个别语法

8.儿童发展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

(1)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儿童的行为表现进行系统的观察、考察以获取研究

资料的方法。根据研究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根据研究内容可

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观察法是一种专门的技术,需要事先有基本的了解,目的明确,是被观察者尽量自然,做到客观精确,多做记录以便分析整理。

(2)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在心理学研究中科学性最强,从本质上讲,它也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常用的实验室法有自然实验、教育心理

实验、实验室实验。实验法的特点是:对实验情景、条件进行严格控制,实验结

果量化、记录准确客观,使用大量的实验仪器,随机抽样、随机安排。

此外还有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

9.发展:是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包括向前推进和消亡衰退的变化。

10.毕生发展观:核心是人的一生是不断发展的。特点: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个体的发展是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构构成了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

11.“关键期 ”: 个体成长过程中,其行为、习惯形成的最合适的时期。2~3岁是幼儿

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年龄,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12.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影响的假说:

(1)绝对决定论:遗传决定论,高尔顿;环境决定论,华生。

(2)共同决定论:辐射论---斯腾;成熟论---盖塞尔。

(3)相互作用论:皮亚杰、瓦龙、维列鲁学派。二者相互依存、转化、渗透。

1.遗传的作用及其作用大小离不开环境因素;2.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3.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并非一成不变的。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条件,环境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重要现实条件,社会生产方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需要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动力。

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二是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与水平。

13.始动调节:在儿童刚开始学习或活动时,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较低,以后逐渐提高,这

种起动性现象成为始动调节。

14.注意的功能:

(1)选择者:选择性注意,对信息进行筛选,是否值得注意或可以忽略。

(2)放大器:选中的信息成为焦点更易于处理,未选中的信息被弱化。

(3)指南针:注意引导认知的方向。

(4)分配者:认知资源有限而任务很多,分配使得各任务相互配合共享资源。

15.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区别: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有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其意识程度比较强。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其意识程度比较弱,不像有意注意可能由间接兴趣引起,它一般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产生。联系:二者虽然存在区别,但任何一项活动的完成都需要二者的共同参与。并且二者可相互转化,从有意注意转化来的无意注意叫做有意后注意,它的意识程度降低,不需要太多意志努力,但仍有预定目的,是自觉的注意,也是高级的注意形式。

三种注意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协同作用。

16.注意的起伏:视觉和听觉出现一会增强一会减弱的现象。

17.注意的品质: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

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转移:注意的中心根据心得任务,主动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上。

18.感觉、知觉的关系:

联系:(1)感、知觉同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

感觉的有机综合。

区别:(1)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3)感觉是天生的反应,知觉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19.感觉阈限:只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

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19.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现、回忆。

20.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特点:

(1)在量方面:记忆广度,记忆容量发展,7-9岁是儿童迅速发展时期;

记忆保持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且与兴趣有关。

(2)在质方面:态度,有意识记、有意重现逐渐占主导地位;

方法,意义的、理解的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内容,词的、抽象的记忆也在迅速发展着。

(3)记忆策略:复述策略,对信息不断重复帮助准确牢固记忆信息;

组织策略,根据记忆材料进行分类、组织;

精加工策略,在难归类的材料建立联系,赋予意义,便于提取。

21.思维:人脑借助于言语、动作、表象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2.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的关系:

区别:再造想象:(1)具有再造性,是根据词语、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

适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再造出的形象是已存在的;

(3)在一般性活动中的作用较大。

创造想象:(1)具有创造性,是不根据现有的描述而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包括幻想;

(2)创造出的形象是前所未有的;

(3)在创造性活动中作用较大。

联系:(1)都是根据已有表象构造新形象;

(2)想象中的事物是以前没有直接感知过的;

(3)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4)互有成分。

23.机械模仿说:阿尔波特;选择性模仿说:怀特赫斯特;学习----强化说:斯金纳;自然成熟说:勒纳伯格;社会相互作用论:布纳、贝茨。

24.言语的分类;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

25.内部言语的特点:语音的隐蔽性;与思维的相关性;片段性和简略性。

26.斯皮尔曼关于智力的二因素论:一般因素g,特殊因素s。

27.吉尔福德在三维结构模型中,将智力分为内容、操作、产物三个维度。

28.学习动机:推动学生积极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唤醒、指向功能)

29.学习兴趣:是求职的需要,渴望通过学习活动去认识事物的心理倾向。(直接、间接)

30.情感的种类:

按状态,(1)激情(强烈的、爆发式、短暂的,由外界强烈刺激引起);

(2)心境(微弱、平静、持久的,与个人感受有关);

(3)应激(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积极或消极)。

按社会性内容,(1)道德感(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的体验);

(2)理智感(对知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体验);

(3)美感(根据审美标准进行评价的体验)。

31.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32.小学儿童意志的发展特点;

(1)由简单发展到复杂,由软弱发展到坚强;

(2)调节作用的控制源变化---由外部控制为主逐渐转为由内部控制为主;

(3)品质发展特点: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33.认知、意志、情感的关系:

(1)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的:意志行动的目的本身就是认识活动的结果;

实现预期目的所需要的有关计划、方法是人是活动的结果;个体在意志行动中

能克服困难是认识活动参与的结果。

(2)意志也给认识过程以巨大影响:克服困难需要意志;认识世界需要意志。

(1)情绪、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阻力;(2)意志对情绪、情感起

到控制作用。

总之,认识过程引起情绪、情感和确立行动目标的基础;情绪、情感对认识活动与意志行动起推动或阻碍作用;意志品质又能对它们巨大影响。(因此密切联系、相互渗透)

34.个性: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括了一人区别

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35.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36.社会性: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

方式的总和。

37.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勤奋对自卑(6—12)。

38.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39.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40.性格: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41.性格的结构:性格的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特征。

42.自我意识: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也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

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

43.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44.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

(1)亲子关系:父母控制(6以前),共同控制(6-12),儿童控制(12以后)。

(2)师生关系:对教师的态度(向师性),教师期望与学业成就(皮革马利翁效应),教师评定与小学儿童的伙伴地位(依赖成人评价发展伙伴关系)。

(3)同伴关系:同伴接纳性(包括受欢迎的程度、在同伴中的地位;影响因素:社

会行为、学习成绩、生理特征、教师的影响)。友谊的发展(五个阶段)。

45.性别角色: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标准总称。

46.性别定型化:

是伴随着儿童社会化过程产生的,对自己性别和对异性性别的稳固认识与塑造。

47.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即观察学习,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而进行的学习。

48.道德品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49.柯尔伯格的认知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道德两难故事

2.三水平六阶段发展理论

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

第1阶段:惩服和服从的取向

第2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

第二水平: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

第3阶段:好男孩---好女孩的取向

第4阶段:法律和秩序取向

第三水平: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开始

第5阶段:社会契约的取向

第6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

50.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外在表现,也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见证。道德行为

造成的结果会反馈给个体,从而进一步强化或修正原有的道德认识并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原则。为此,我们要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几乎每一个儿童在刚跨进小学校门时都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教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有权威。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的话是无可置疑的,这种绝对服从心理有助于他们很快学习、掌握学校生活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起来。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五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开始对教师作出评价,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往往是讲课有趣、喜欢体育运动、严格、耐心、公正、知识丰富、能为同学着想的教师。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还影响着小学生对教师的反应,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往往报以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报以消极的反应。例如,同样是批评,如果来自于小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他们就会感到内疚、羞愧;如果来自于小学生所不喜欢的教师,他们就会反感和不满。因此,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其教育思想的有效实施。

小学生已进入正规的学习生活,学校对儿童来说是一个复杂的新环境,入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们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幼儿变成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学生,主导活动的变化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整个小学阶段,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在正规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儿童心理有了显著的发展。教师如能依据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据布鲁纳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由三个阶段组成,即:行为把握、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小学生的认识发展处于以图像把握为主并逐渐向以符号把握为主过渡的时期。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大阶段,即感知一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

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

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

14、15岁)。小学时期相当于具体运算阶段,此时,“表象性智慧首先开始于儿童有组织地把自己的动作为中心,同时把与这动作有关的现实中所知觉到的形象为中心。此后,进入以动作的一般协调为基础的脱离中心化,从而形成交换、常数或守恒的各种运算系统,使现实的表象从它易于被人迷惑的形象外貌中解放出来。”这里的“脱离中心作用”(即脱离自我中心作用)将成为下一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一个决定性特征。

埃里克森对其所分的人生八个阶段中相当于小学时期的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的描述有:“儿童必须忘掉过去的希望和愿望,而他丰富的想象得到了控制并被利用到非个人的事物——甚至‘读、写、算’之类的规则上。„„于是变得对致力于既定的技能和任务有所准备。这些技能和任务,远远超过了仅仅玩弄他自己的器官或对他的四肢活动感到快乐。他产生了一种勤奋感——即调节自己以适应这工具世界(the tool world)的人为规则。”。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思维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其实质是在协调自己与外界事物以“脱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其形象思维的逻辑性并最终过渡到铀象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的逻辑性的增强与抽象思维的逐渐增多是同一进程事的两个方面:也可以说在对信息进行接受和反应时图像编码能力的逻辑性增强和符号编码能力的逐步发展。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儿童思维过程中的逻辑性的逐步增强,也可以说是逻辑思维的逐步发展。

在此有必要就几个问题作点说明:

1.抽象思维并不等同于逻辑思维。如:好的形象思维“也要符合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形象思维也是一种逻辑思维。然而却不是抽象思维”。故而,我们认为逻辑思维的外延应包括符合逻辑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抽象思维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切不可因此而将形象思维简单地推到抽象思维的对立面,以为形象思维就不重要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结合为用的,扬长避短,各显其能,共同探究事物的奥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问题,因此不能说哪一种思维是低级的,哪一种思维是高级的。”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表象双重编码理论认为,表象既可以是图像编码,也可以是语言(符号)编码;前者属形象思维,后者属抽象思维;两种编码是可以互译的,即图像可以通过编码而以语言的形式加以表达或储存,而语言又可以通过编码而恢复为图像。这说明两种思维方法是紧密相关联的。

而小学生在“脱离自我中心”过程中形象思维逻辑性的增强与抽象思维的逐渐增加,必然也带来相伴随的两个结果:

1.通过实践与学习,将丰富多彩但主次不够明确的动作、表象予以重新组织,从而更高效地理解各种概念的真正含义,认识各种事物。理解各种观点。总之,于“雾里看花”中给人“一双慧眼”,从而尽可能地把这纷繁多变的世界看得清楚明白。2.在了解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观念客体)的基础上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现状、了解自己的需要和目标并于各种实现目标的方式中作出更合适的选择,甚至“在反映基础上对客体的信息加工制作,重新分解或组合这些材料,形成新的理论观点、行为模式”,即进行创造。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测试题

挫折心理测试

年级 姓名 得分

心理学上所说的挫折,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采取的行动受到阻碍而不能克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1.在过去的一年中,你自认为遭受挫折的次数()A. 0~2次 B. 3~4次 C. 5次以上 2.你每次遇到挫折:()

A. 大部分都能自己解决 B.有一部分能解决 C.大部分解决不了 3.你对自己才华和能力的自信程度如何()A.十分自信 B.比较自信 C.不太自信 4.你对问题经常采用的方法是()

A.知难而进 B.找人帮助 C.放弃目标。5.有非常令人担心的事时,你()

A.无法学习B.学习照样不误 C.介于A、B之间。6.碰到讨厌的学习对手时,你()A.无法应付 B.应付自如 C.介于A、B之间。7.面临失败时,你()A.破罐破摔 B.使失败转化为成功 C.介于A、B之间。8.学习进步不快时,你:()A.焦躁万分 B.冷静地想办法 C.介于A、B之间。9.碰到难题时,你()A.失去自信 B.为解决问题而动脑筋 C.介于A、B之间。10.学习中感到疲劳时()A总是想着疲劳,脑子不好使了 B休息一段时间,就忘了疲劳 C介于A、B之间

11.学习环境恶劣时,你()A. 无法学习B.能克服困难认真学习C.介于A、B之间 12.产生自卑感时,你()

A.不想再学习B.立即振奋精神去学习C.介于A、B之间。13.老师给了你很难完成的任务时,你会()

A. 顶回去了事 B.千方百计干好 C.介于A、B之间。14.困难落到自己头上时,你()

A.厌恶之极 B.认为是个锻炼 C.介于A、B之间 评分分析:1~4题,选择A、B、C分别得2、1、0分

5~14题,选择A、B、C分别得0、2、1分。心理测试(挫折心理)分析

抗挫折能力是一个人在受到外部或内部困难冲击时的一种自我意识的防卫心理及行为。如果一个人的抗挫折能力很差,那么他在遇到困难时心理就很容易被摧垮,导致自暴自弃。反之,抗挫折能力强的人,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应付自如。为了更好的了解我校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也为下一步开展好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对部分高年级学生进行了抗挫折心理测试,现将测试结果分析如下:

根据测试结果显示,大约90%的学生得分在19分以上,这说明这部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很强,8%左右的学生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对某些挫折的抵抗力薄弱,只有极个别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很弱。分析原因,我认为学生遭遇挫折后,会产生挫折感。正如巴尔扎克说的:“世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为什么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各不相同呢?

首先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未定性。对小学高年级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情感丰富、敏感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型,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环境的变迁、语言的差异、人际关系的变化,使得他们在遭到挫折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和后果。其二是性格特征不同。乐观、热情、开朗、坚强等性格的人,遇到挫折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这种人承受能力强。反之,就弱。因此,冯两努先生说过:“人生最迫切的学问,不是别的学问,而是切实地将自己的性格好好研究一下,找出自己本身的问题,努力去征服,这就是最大的学问”。

第三,生活阅历不同。生活阅历的多寡,使得人们对挫折的敏感程度也不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针对以上测试结果,我对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有了清楚的认识,这就需要我在下一学年的工作中有的放矢,逐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预想做法如下:

一、教育学生正确审视和对待挫折

在挫折、困难面前是悲观失望,一蹶不振,还是勇敢的面对,以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它,或者变换策略,都有赖于小学生如何正确看待挫折。

1、要勇敢的面对困难 在困难面前能否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既要有和困难作斗争的思想准备,又要靠自身的力量和决心去克服它。不少学生之所以在挫折面前变得消沉、脆弱,关键在于他们一开始就缺少与困难作斗争的心理准备,把困难估计得不够。因而当生活或学习陷入困境时便怨天尤人、悲观失望、焦急不安。这样做,只会消磨自己的意志和自信心。

2、要不俱怕失败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学生要想学有所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必然会遭遇荆棘与坎坷。生活中真正的强者应在失败中不断积累丰富的经验与教训,能经得起风吹浪打。古今中外无数科学家、革命家成功的秘诀关键就在于他们不惧怕失败,具有锲而不舍,迎难而上的精神,勇于在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3、要用百倍的勇气去面对不幸 对于因父母离异或天灾人祸造成的不幸,往往对幼小的心灵带来难以想象的心理伤痕和压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用慈母般的爱心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时时告诫自己的学生,对于不幸既不要害怕,又不必回避,要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命运,象身残志坚的人那样,用百倍的勇气去应付面临的不幸,以积极的态度迎难而上。

二、逐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意志品质对一个人的行动起着重要的调节、控制和支配作用。事实证明:意志顽强的人,其抗挫折能力也强;而意志薄弱的人,抗挫折能力也弱。

1、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2、要教育学生认真遵守纪律,从小事做起,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品质,努力克服困难,磨练意志。

三、针对个别差异,不断强化思想引导。

1、不断完善个性,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一样的挫折,在弱者看来是很大的心理压力;而对于强者而言,则往往会成为激发自己战胜自我,扬长避短的强大动力,因为他们坚信:乐观和自信能指引自己走向成功,“不经历风雨,难见彩虹”,苦难、挫折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因此,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或感情脆弱、缺乏自信的学生,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强化个别指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引导他们尽快从迷茫、困惑中走出来,继续朝着理想的彼岸扬帆奋进。

2、要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不断调整个人的心态和目标。

由此可见,对今天的小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懂得怎样正确对待挫折、失败、困难,逐步养成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在挫折面前具备较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品质,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无论对于他们个性的培养,还是身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不是一颗闪耀夺目的金石,可我却是一块经得起锤炼的坚石,我想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学生的抗挫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八一中心小学心语小屋心理咨询室

20012年12月23日

下载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的构建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的构建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心理测试题

    小学生心理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哪些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 D ) A、智力正常 B、情绪健康 C、意志健全 D、以上均是 3、什么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

    小学生心理案例

    我们班的王雷很让我担心!他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要想收他的作业,老师就必须坐在他边上看着他写;每周一甭想收到他一个字的作业;自己的课桌从来不整理,都是同学帮他理的;衣服由爸爸给他......

    小学生心理报告

    小学生心理报告 小学时代,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既是人生中最富有绚丽多彩的时代,又是人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个黄金驿站。这个阶段他们长身体,长智慧,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也逐步形......

    小学生心理游戏

    小学生室内心理游戏 进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探索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教育途径。一、了解小学生——探索小学健康教育途径的基础要想找到好的心理教育途径,就得了解两点:小......

    安全感问卷

    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SQ)由丛中(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和安莉娟(河北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于2003年编制。 安全感作为基础的心理需要一直受到各理论学派的重视。......

    安全感调查报告

    安全感调查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政法综治精神,服务好全县争创省级先进平安县工作要求,准确客观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对当前社会治安状况的评价,找准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和......

    不安全感

    不安全感 安全感是心理需要中的第一要素,是人格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成分。安全感的建立是在幼年,特别是一岁之内的时候。这时的安全感的建立是从父母特别是从母亲那里获得的。......

    群众安全感

    结论从宝山区居民公众安全感影响因素模型发现了不同因素对公众安全感的不同影响,从模型路径系数我们可以看出居住地治安对居民公众安全感的影响是最大的,系数为1.15;其次是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