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平面图形的拼组 (本站推荐)
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例2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目的是在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后,通过拼图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基本平面图形,并能对简单的图形进行拼补,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与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前面又学习了《认识图形》这一节课,学生已经在操作观察中认识和了解了常见的五种平面图形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在这个基础上来动手拼一拼,学生们是非常喜欢的。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能拼出好几种图形,有的仅能拼出一种图形。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在教学设计中应照顾到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摆、拼、剪等活动,初步让学生学会用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难点:感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存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风车、平面图形若干。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六一儿童节那天,小明的爸爸给他买了一个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礼物—— 一架大风车镶嵌着许多各式各样的小风车。【探究新知】
一、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猜一猜做风车的纸张是什么形状的。(学生猜测,答案有长方形也有正方形。)2.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询问学生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提问:要想验证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你有什么好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介绍方法:
方法一:用尺子分别量一量两条长边和短边。(教师肯定方法但不做演示。)师:通过测量的办法比较长短,真是好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方法二:对折边的方法。(学生边演示边介绍。)
生:两条边对齐了,证明两条长边的长度相等。
生:这样折,我发现两条短边的长度相等。
师:刚才我们用对折的办法,验证了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两条长边的位置是相对的,两条短边的位置也是相对的,我们也可以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3.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师:我们一起验证了长方形边的特征,风车是不是用长方形纸张做出来的呢?我们把风车拆开看一看。
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不是长方形而是正方形。
学生归纳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4.长方形、正方形的转化。教师出示长方形纸,要求把它变成制作风车用的正方形纸,向学生寻求方法。建议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进行活动)活动之后,汇报交流。
方法一:用眼睛看,估计一下把纸直接向里折。
学生质疑折出的不一定是正方形,这样折不标准。
方法二:用尺子量出短边的长度,在长边上画好,得到正方形后再折。
提问:这样能不能折出标准的正方形?还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呢? 方法三:用短边贴长边折纸。(学生边演示边介绍折法。)
师:我们都用这个方法折一折,一起摸一摸正方形的四条边,看看四条边在哪呢?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摸边,边摸边说明:有两条边凑到一起了,我们能看出它们的长度相等。另外两条边,它们的长度也相等。
5.验证正方形的特征。
师:怎样折能验证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呢?(学生再次活动,并介绍折纸的方法。)
师:这样折一下就能看出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折出了一个标准的正方形。小结:我们一起通过折叠的方法,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还利用长方形纸折出了一个标准的正方形。
二、建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1.在长方形中找到正方形。
2.在正方形中找到三角形。如图教师描出折痕。
三、简单平面图形的拼组 1.出示材料。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观察学具中材料的形状、数量和大小。2.各小组进行拼图活动。
师:请大家用自己手中的材料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新图形,看谁拼得又快又好。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把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贴出展示。(1)拼出长方形。
(2)拼出正方形。
师:把几个这样的作品再拼到一起,你们看,拼成了什么形?
小结:虽然我们用的材料不同,但是都依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拼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
(3)拼出其他图形。
学生展示并介绍拼图方法。
四、拼组图案
师:用你们手中的材料拼一只小兔子。(出示课件)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拼图。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页下面“做一做”。【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验证了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还发现了图形折一折、拼一拼就能变成新图形,同学们还用新知识拼出了小兔子,你们真了不起!只要大家平时注意观察思考,就能发现图形世界里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第二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平面图形的拼组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学内容:教科书27页例1、例2,28页做一做,练习六1、2题,30页折纸飞机。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学具准备:教师: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学生:学具袋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知道大家平时特别喜欢折纸,今天我们一起来折一折好吗?
二、学生自主探索有关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知识:
1、做小风车:
(1)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风车。
(2) 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和一张正方形的纸根据例1要求:沿虚线折一折。
(3) 汇报交流自己折后的发现,教师小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 做小风车,使学生既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2、平面图形的关系:
(1) 学生准备好学具(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
(2) 教师提出要求: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独立操作。
(3) 用你手中的图形拼组,可以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没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操作。
(4) 小组互相交流: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5) 全班共同交流,学生到黑板上演示。
(6) 说一说你通过这些平面图形的拼组有什么收获?
三、练习:
1、完成28页做一做:你会用一个 剪出一个 吗?
(1)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各种办法。
(2) 教给学生最简单的方法。
(3)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用圆形纸剪成一张正方形的纸,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看到有时圆和正方形是可以转化的,从而学习用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2、完成练习六第1题:用 拼一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习的兴趣。
3、完成第2题。
4、自己想想还能用什么拼成什么?
5、30页教你折纸飞机。
四、小结: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2、谈一谈你的收获。
第三篇: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认识平面图形 (19)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2)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使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过程与方法: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2)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使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过程与方法: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教学工具
1.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使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过程与方法: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教学过程 复习立体图形
(复习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师:同学们还认识这些朋友吗?我们一起喊出它们的名字,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记得很清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家族”里的新朋友——认识平面图形。
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一)学生动手,拓出平面图形 课件呈现主题图
1.你有什么方法能在纸上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呢?
2.学生动手操作,利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本子上描、画、印、拓出各种平面图形,小组交流自己画图的过程与方法。
(二)认识长方形
1.课件呈现长方形:从哪一种形状的物体得到这种图形的? 2.让学生在长方体物体上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3.谁能帮这样的图形取个名呢?板书:长方形。4.讲述生活中长方形的例子。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物品图片。
师:我们生活中的长方形可多了呢!下面请同学们指出图片中的长方形。
(书、电视机、方桌子、相框、纸巾盒等等)5.让学生自己说出生活中长方形的例子。想一想,自己生活中有哪些长方形呢?
同桌讨论,小组讨论,最后请同学自由发言,举出例子。
(三)认识正方形和圆
1.教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正方形和圆问:这些图形又分别是用哪一种物体的面画出来的?在这些物体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像这样的图形又分别叫什么呢?(在相应图形处板书:正方形、圆)2.举例讲述生活中的正方形和圆。
课件出示生活中带有正方形或圆的物品图片。
师:我们生活中的正方形和圆也不少呢!下面请同学们指出图片中的正方形和圆吧。
正方形的有(魔方、正方形纸巾盒,桌子的面、收纳盒、小坐凳等等)圆的有(纽扣、圆形石英挂钟、菜板、铜钱、盘子等等)3.在初步认识新知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生活中见过的正方形和圆。想一想,自己生活中有哪些长方形呢?
同桌讨论,小组讨论,最后请同学自由发言,举出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画图等操作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区别;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再通过生活中的图片具体感知平面图形。】
(四)认识三角形
1.你能把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对折成同样的两部分吗?有几种折法?谁愿意介绍自己是怎么折的?利用展台展示学生的折法。2.你能沿着折痕剪一剪,分一分吗?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归类、观察,并在组内交流、反馈。然后运用多媒体展台选择性的展示学生分的结果。
3.问:在上面两组图形中,你发现了新的图形吗?(板书:三角形)4.举例讲述生活中的三角形。
课件出示生活中带有三角形的物品图片。
师:我们生活中的三角形也很多!下面请同学们认一认图片中的三角形吧。
三角形的有(警示牌、自行车架、三角形蛋糕等等)5.学生寻找并说说生活中见过的三角形形状的物体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折、剪、分,直观认识三角形的过程,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认识平行四边形
1.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可以拼出几种图形?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将拼成的新图形放在多媒体展台展示。3.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指着平行四边形问:这种图形叫什么? 4.小结:像这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5.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平行四边形吗?(课件演示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拼一拼、说一说等学习活动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再通过找一找把知识回归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归类整理:
1.课件呈现多个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各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每种图形的样子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分类整理和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巩固应用
(一)P3“做一做”的第1题: 1.在图中找出平面图形
2.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二)P3“做一做”的第2题: 1.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平面图形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吗? 3.学生利用立体图形拓出自己喜欢的图形。4.展览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三)P5“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
(四)P5“练习一”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五)P5“练习一”的第3题【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分类、数图形等数学活动中,加深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意识。】 课后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认识平面图形,平面图形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回到家里去找一找,看看家里哪些物品有这样的图形。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的奥妙和乐趣是无穷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好它。老师希望在以后的数学课上,大家再积极再活跃一点,我们要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平面图形的拼组的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拼组》,它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拼组中的第一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
一、教材分析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上一学期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了,本次学习是要通过摆、拼、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在上学期已有涉及,并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随处可见。学生有比较好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但在做拼组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思维局限性,不能大胆的用多个材料多种方法进行拼组,教师要适当引导和示范,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标》中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及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具体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合作探究与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拼组,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设想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这一课中,我结合《课标》中的教育理念,透析教材,把教学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通过观察、操作,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二是通过”摆一摆“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间的关系,发现图形中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三是“做风车”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既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感受图形美。
六、教学流程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遵循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情境激趣、旧知导入——预习汇报、构建新知——夯实基础发展技能的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情境激趣、旧知导入
新课伊始,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班里来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用掌声把它请进来!在掌声中出示米老鼠图片,米老鼠又建了一座新房子,邀请同学们去参观,你们高兴吗?这时出示房子图片。接着,让学生观察说出房子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情境的导入很快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既复习了旧知,又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平面图形可以拼组成其他图形。
第二板块:预习汇报构建新知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提高课堂时效性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障,课前预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自主操作空间和探究空间,同时更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以上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课前预习,课上汇报巩固的形式,完成教材中的三个活动:
活动一: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
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认识不是一无所知的,只是他们的认知只停留在感性层面,在这里,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经验,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自主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清“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或正方形边的什么特点””学生主要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构,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同时,我又通过课件演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使学生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活动二:拼组图形
学生通过预习数学书27页例2,对几个相同的平面图形可以拼成一个更大的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上我又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课件汇报,巩固学生的认识。同时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图形,要求学生独立尝试进行拼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通过作品展示、与同伴交流,由学生自己讲解“用了几个什么平面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学生有了充分自我比较和与他人比较的机会,也就有了更充分的体验和感悟,通过对比不同的拼组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平面图形的关系,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
活动三:做风车
“做风车”这一活动,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思维的提升,否则就成了手工课。所以课堂中,我把重点放在讨论“风车制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图形,图形是如何转化的?”这一问题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我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纸是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三角形时,看到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第三板块:夯实基础发展技能
检测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节课的第三板块我设计了课堂目标检测,检测中以闯关形式设计了五个活动:即第一关:快乐填一填。第二关:动手剪一剪。第三关:用心拼一拼。第四关:仔细数一数。第五关:神奇拼一拼。
检测中前三关,重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后两关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及用数学的能力,符合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我充分利用了学生争强好胜,乐于竞争的心理,以争夺智慧星的小组合作赛形式进行检测。既提升了学生自主强化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以上是我对《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设计理念的剖析与阐述,当然,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第五篇:一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拼组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拼组等练习形式,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的关系。
3.在图形的拼组活动中,感受图形美,并能设计出具有个性的拼组图形。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从常见的“风车”引入:
<出示:一个风车>
这是什么?
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知道做风车需要一张什么形状的纸吗?
<展开风车,证实是一张正方形的纸>
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
像一幅“拼图”。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拼图,好吗?
二.图形分类,探究正方形、长方形的边长特征:
1.除了正方形、三角形,你还知道哪些图形?(引出“图形形状”、平面立体)
给信封里的图形按形状分类,放在垫板上。→说分类结果(有哪几类?各是几号图形?)
2.<老师取出灰色长方形和灰色正方形>跟我拿出这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像吗?(引导出:像→颜色,形状;不像→边长特点)
长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长边”相等;你怎么知道的?想办法证明给老师看。(①量一量②折一折③……)→每个小朋友都折一折。
用折一折的方法证明长方形的“短边”也相等。
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用折一折的方法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让每个人都折一折)
3.同桌分工,一人用火柴摆一个长方形,另一人用火柴摆一个正方形。
→摆长方形用了几根火柴?最少呢?摆正方形最少用几根呢?
→为什么摆长方形最少都要用6根,而正方形最少只要用4根呢?(引出:长方形一定有长边和短边)
4.看看折痕,你还发现了什么?
还能折出哪些学过的图形?(略讲)<将2个图形放到抽屉里>
三.图形的拼组
那么我们一起来玩拼图吧!
1.用剩下的图形拼一个正方形:长方形的两条短边合起来刚好是长边.2.两个1号三角形能拼成一个正方形,两个3号三角形能吗?能拼什么图形呢?(长方形三角形)
为什么两个3号三角形拼不出正方形呢?
还有哪两个图形也可以拼长方形?(略讲)
3.还能拼出其它三角形吗?(略讲)
4.有人拼出了这个图形,用了几个三角形?大小一样?你会吗?试试吧!
“缺了2个三角形”展示不同的方法:(同桌合用1号三角形;把正方形剪开;将正方形对折)
5.这个图形你会拼吗?动动脑筋.不同方法:同桌合用3号三角形;把长方形剪开;……
6.把正方形剪开成三角形,可以拼什么样有趣的图形?试试看。(根据学生情况出示课件)
四.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1.有个老奶奶家里想铺地砖,买了这种花式的地砖,一般4块地砖就能铺出一种图案。
老奶奶年纪大了,我们帮帮老奶奶,设计一些好看的图案,让她参考一下好不好?
独立完成,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向同学和老师介绍你的图案。
2.选用桌上的图片拼自己喜欢的一个图案或一幅画,粘好后,涂上颜色。
可以把这副作品送给你喜欢的同学或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