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5 03:0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被打断所引发的思考

【案例背景】

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符合新课程和高考要求的教学范式。其目的是既要使学生学会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能力,还要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虽然操作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在经过我校探究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多年实践后,自我感觉还是得心应手的。可是最近的一个课堂事件却给了我深刻的启示。【案例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也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难点。涉及面广,特别是洋务运动的内容,有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和顽固派,有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有封建性官僚企业和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有对洋务派学习西方所产生影响的评价等等,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一些问题情景: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是错误的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让学生穿越时空感悟:假如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统治者,你会怎么做?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大家先 浏览教材,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有哪些?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课堂按照我的设计正常运转着。前两个问题解决的比较好,到最后谈到影响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师:进行归纳总结环节时,大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我说:“不错,归纳的相当不错。”

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而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

生: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个同学突然问到:“老师,为什么说甲战的失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

问题的出现有点突然,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必修一的内容,并且也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怎么办呢?说实话,备课时也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大有不解决不罢休的感觉。我呢?自然要满足学生的愿望,并且理解了这个问题,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做出正确的评价,特别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而且联系现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学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样学?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是如何崛起的?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等等。想到这儿,我的 思路也打开了,于是我对学生说:“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90以后出生的孩子,对民族屈辱只停留在文字上,他们根本不懂得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不懂得百年前的中国是如何面临着巨大的屈辱。这也是民族的悲哀啊!讨论中,学生们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仿佛一下子长大了,看到这种巨大的收获,我趁热打铁,给学生讲解到:“从根本上来说,洋务运动的破产是指它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也就是说,它不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正确途径,不能实现它的目的。洋务派属于封建势力,出于自身阶级的局限性,并不能完成领导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任务,甲午战争以后洋务派又逐渐成演变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力量,所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可以看成是洋务运动破产的重要标志。洋务运动的众多局限性,已经在甲午战争中充分暴露,经过了甲午战争,洋务派已经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的代表,洋务运动也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的主流。”讲完这个问题,下课铃响起来了,同学们意犹未尽,还在沉思之中。虽然我设计的流程没有完成,但我深知我和学生的收获是巨大的。【案例分析】

小小的问题,引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我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备课时侧重于大纲,教材,而在备学生方面略显欠缺。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教案是教师的主观性设计,除了对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完美无缺,每一个子目怎么讲,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都设计好,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变成我的“操盘手”而已。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实施中可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计划。

误区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并且育人应该是为首的。

高一的学生处在一个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如果从高一开始,教师就能正确引导的话,学生是会终身受益的,做好公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

误区三: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千差万别的教育对象,很少满足学生的思想火花。

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做些什么?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说出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追求、探究,引导学生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习能力。

总之,不同的教法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抓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把教学和学情、教材、现实相联系才能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提倡“素质教育”是当今最时髦的教育术语,什么是素质教育?具体怎样实施素质教育一直是困扰我们一线教师最大的难题。而且有时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学会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能力,还要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所以感觉到很难。但最近的一次上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这部分知识里,涉及面很广,特别是涉及到洋务运动的内容,有地主阶级中的两大派洋务派和顽固派,有两大工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有两大性质的企业封建性官僚企业和具有民族资本主义的性质的企业,有对洋务派学习西方所产生影响的两大评价等等。所以内容很多,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块比较难处理的部分。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比如针对评价洋务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赛: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错了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假如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为了达到自救目的,你将会怎样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到教室,我按照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共同学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部分内容,本节内容比较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哪些表现,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响等。

学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前两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到最后谈影响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建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我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跃在总结时,我说:“不错,归纳的很好。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话:“老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因为这个知识点涉及到必修一的一部分内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讲课的重点,怎么办?说实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像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特别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而且联系现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学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样学,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是如何崛起的,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等等。想到这儿,我的思路也打开了,于是我对学生说:“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但大家手头的资料是有限的,只能先从书本中找到甲午战争这一节的内容,找到了清政府的强大的海军力量如何在甲午战争中洋务运动失败,特别是威海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但看了之后,学生还是似懂非懂,不过他们最起码懂了两点:知道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海军力量覆没了,知道了李鸿章在战争中的妥协退让,学生的表情是义愤填膺的,大骂李鸿章妥协卖国,看到学生的激动情绪,我也深受感染,我说:“同学们,这就是大清的水师,这就是大清的腐败,更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和悲哀,即使我们进行了奋力的抵抗,最终也无法阻挡资本主义国家铁蹄的践踏,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不变革中国的落后体制,而是单纯的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是不能让国家富强的,不实现民族的独立,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强国梦。”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90以后出生的孩子已经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们想的,做的,都是一种新思维,他们是和平年代中的宠儿,他们根本不懂的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不懂得百年前的国家是如何被列强蹂躏和瓜分的,不懂得先辈们所经历的苦难,更不屑一顾,这同样也是民族的悲哀。学生们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他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看到这种巨大的收获,我趁热打铁,和同学们共同在网上查阅了资料:“从根本上来说,洋务运动的破产是指它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也就是说,它不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正确途径,不能实现它的目的.甲午战争前洋务派的政策、战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多方面问题以及战争后洋务派对时代潮流的负面作用等方面可以看到,属于封建势力洋务派,并不能完成引导中国近代化的任务,而甲午战争以后洋务派又逐渐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力量,所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可以看成是洋务运动破产的重要标志。洋务运动的众多局限性,已经在甲午战争中暴露无遗,经过了甲午战争,洋务派已经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进步代表,洋务运动也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主流。”下课铃在热烈而又有点严肃中响了,同学们意犹未尽,还在沉思之中,但我知道这节课是成功的。

【反思】

一个小小的问题,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于备大纲,备教材,而在备学生方面略显欠缺。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备课(编写教案)的侧重,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误区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且应该是育人为首的。高一的学生处在一个由初中到高中心理的过渡阶段,处在一个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如果从高一我们老师就能正确的教导的话,我觉得三年甚至三十年甚至终身他都是受益匪浅的,好好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如果一味的只是高呼优生率,达线率,只会适得其反,只会扭曲教育的真正内涵,只会摧残学生幼小的心灵。。这方面的教训是数不胜数的。学生们了解了历史,我也觉得我真正懂得了历史,历史是一部书,更是一部育人题材的书。

误区三: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第一节《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

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形势及清政府的腐朽没落统治;鸦片走私;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时空过程;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2.能力培养

①通过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问题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鸦片战争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史料获取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

3. 德育目标

①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之际,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开辟海外市场进行全球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

②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③通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教育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家强大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

难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课前准备

利用电脑制作动态鸦片战争示意图,虎门硝烟电影录像片段、鸦片战争相关历史图片。学生:组织学生做好预习。如: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或“导学式”教学法,课前可将预习提纲和课上重点讨论的问题印发给学生,适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高中学段第一节历史课,教学设计的基点在于贯彻落实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与 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鸦片战争的重点和基本的历史知识,开始培养和训练 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近代中国国情和人文精神的思想教育。

2.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从起始年级抓起。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紧密结合高一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历史思维能力训练,使学生在掌握重点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历史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3.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式”和“双主导学”(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前预习、课中自学阅读、质疑答疑、分组讨论、检测练习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等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4.在教学媒体手段上,本节教学设计适时播放影视录像片段、鸦片战争演示战争进程示意图、介绍相应历史资料,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适度增加信息量。

【课堂实录】

(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

在那时,千年的中华帝国,连同它光辉灿烂的文明被

一场外来的血与火打败了,中华民族开始沦落为殖民

地、半殖民地。中英两国远隔万里,为什么会在19世纪的上半叶

发生了一场血与火的较量呢?首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

发生在200多年前的一个小故事。(师生一起聆听马戛尔尼子爵访华的故事录音,同时屏

幕呈现文字内容;通过学案材料一,探讨马戛尔尼子爵

访华的原因,略)

师:1792年的时候,马戛尔尼来了,试图通过和平外

交的方式打开中国大门,但遭到了中国的拒绝。那么,接下来英国会怎么做?

生:会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

下面我们一起研究学案材料二:自乾隆末年以来,官吏士民,狼艰狈獗,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

五六。„„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

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

(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

师:你能简单描述出龚自珍生活年代(1792~1841)的一些情况吗?

生:清朝从乾隆末年就开始衰落了。当时社会秩序

十分混乱;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经济凋 敝;吏治十分

腐败;国库亏空。

师:很好!乾隆末年中国社会在思想观念等其他方

面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我们接着分析材料三:

学案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

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

洋各国及尔国所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

洋行,俾得日用有资。(摘自乾隆帝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之国书,1793年)

师:根据材料判断,当时中国人思想观念是怎样的?

生: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盲目自大,自以为是。

师:很好。那么,你认为中国人对世界不了解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

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师:基于上面内容的分析,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生:英国侵略中国是必然的,并且从双方综合国力的比较看,战争一旦爆发,中国难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师:很好!十九世纪上半期中英两国社会状况的差

异决定了中英之战必然爆发,并且也正是中英两国这种

社会状况的差异构成了中国战败的必然性。马戛尔尼对

中国社会的描述无疑是对的。但是,大清帝国这一艘破

旧的战船它并没有马上沉没,而是在这之后摇摇晃晃了

一个多世纪后才宣告寿终正寝。屈辱和苦难伴随着清政

府,也伴随着中国。而所有这一切的起点,就是鸦片战

争,战争的导火线是鸦片问题

师:1799~1839年英国对华鸦片输入呈现出什么态势?

生:迅猛增长。

师:是什么驱使着英国商人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而且是冒着掉脑袋的危险进行武装走私?

生:巨额的利润。

师:对。问题是,对于万恶的鸦片贸易,英国政府

没有加以制止,而是采取了鼓励政策。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

师:这就怪了。英国是工业国,我国是农业国。为

什么在中英正当贸易中还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多媒体显示《天仙配》画面和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

苦也甜。”)

师: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个唱段。从这四

句唱词中你能看到什么?

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家庭生活状况。

生:说明当时中国很穷,老百姓没钱买东西;而且

老百姓没有消费的愿望。

师:你们觉得当时中国人的这种生活状态和中英贸

易状况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生:中国人可以自己生产,用不着买。

生:连想都没想到去买。

生:中国人穷,买不起。

师:也正因为这样,所以英国的商品,主要是棉布等

工业品在中国很难卖出去,而相反,中国的茶叶、丝绸等

却在英国人中很受欢迎。这样,就形成了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反而处于出超地位的状况。为了扭转这种贸易状,英国人找到了鸦片。

(屏幕呈现介绍鸦片图片和文字资料,并传阅罂粟

果实标本;师生探讨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屏幕

呈现鸦片输入相关的图片、文字及数据)师: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太多的灾难,请大家

描述一下鸦片的大量输入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

生:鸦片的输入会引起银荒兵弱,使国家的财政陷

入困境,军队丧失战斗力,严重影响到国家的安全。

生:吸食鸦片会使人丧使劳动能力,甚至威胁到生命。

生:吸食鸦片会使家庭日益贫困,一些人为了为有

足够的钱去买鸦片,不惜去偷、抢、做坏事。

生:在封建社会,一些人为了为有足够的钱去买鸦片,不惜出卖自己的妻子、儿女,搞的许多家庭妻离人散。

师:应该说,鸦片的危害,当时的大多数人并都意

识到了这一点,但为什么吸食鸦片的人却越来越多?

生:(没有人吱声)

师:许多人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吸食鸦片的行为?

生:应该说由于吸食鸦片容易上瘾,人对它有依赖

性,个人很难摆脱它。

师:对,大家讲的很好,正是由于鸦片有巨大的危

害性,人对它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清政府最终决定禁

烟,并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

(屏幕呈现虎门销烟视频画面,并讲述禁烟运动简况,略)。

师: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的侵略气焰,损

害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英国为了保护肮脏的鸦片

贸易,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1840年6月,英国政府悍然发动了这场蓄谋已久的战争。(屏幕呈现讲述战争过程的多媒体地图并讲解,此略)

三、鸦片战争的过程(投影板书要点)

爆发(1840年6月)──扩大(1841年)──结束(18

42年8月)

(投影板书)

人民群众的自发反抗──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清军爱国将士的英勇作战,为国捐躯

师:中英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是:握有正义、抵抗侵

略者失败,野蛮侵略、残暴劫掠者获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种结局呢?

(启发引导学生对比战前中英双方发展状况,围绕客观原

因、主观原因和根本原因进行思考、讨论,穿插林则徐的命运,得出相应原因和历史教训。在学生思考、讨论作答

后,教师进行归纳、补充、概括,并投影板书。)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鸦片战争时,英国已

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

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战争领导者清朝

统治集团战和不定、作战组织指挥不力等。

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发

展的资本主义。

师:(课堂总结,略)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教训中我们

应该得出哪些认识呢?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课后的作业留

给大家。最后我们以林则徐的话来激励自己:苟利国家

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教学反思】

本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由于自己是新面孔,学生对我还有一定的新鲜感。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我的身上转移到课文中来,也是我在上课之前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上课时,我通过设计几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回答,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随后,让学生带者问题来阅读课文,学生的思路很快转到课本上,课堂教学也顺利地进行。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内容丰富,重点、难点多,可以展开、补充的知识点也很多。在保证教学进度,充分利用课文中文字、图片、小字部分等书本资料的前提下,有选择地补充一些相关知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历史事件的把握。

在讲课过程中,通过采用设置问题、展开讨论、举例、对比等方法,逐

一、分曾剖析、讲本文重点;通过比较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变化,由浅入深,化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难点。

高一我带的班级比较多,各班学生配合不尽一致。在最初的两个班,对时间的控制不是太好,时间有点吃紧,但在课后随即进行总结和调整。随着对教材的不断熟悉,对时间的控制越来越好,在其余班基本都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当中,对于发现的一些问题,我都及时的同组里的老师共同讨论,在取得一致意见后,随即调整,也使我认识到了集体备课、集体讨论的重要性。

总体来看,各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比较高,上课表现都不错,能够积极回答问题,讨论也很热烈。但是,有些班相对有点沉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比别的班级稍有逊色,需要再好好调动一下。

一轮课上完后,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还需要改进:充分准备,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进去,认真备课;课堂语言还要适当简练,减少罗嗦、重复的话;语言的组织和逻辑性还需加强;同时,要和组里老师多讨论、多听课、多学习。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篇一:高中历史新课程优秀教学案例设计

高中历史新课程优秀教学案例设计

高中历史新课程优秀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案例]走近舞蹈

篇二: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洋务运动与师生的思考

榆中一中 郭子森 史地组

【关 键 词】 自主 合作 探究

【内容提要】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范式。不同的情景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教法产生不同的效果,自主合作探究要始终把教学和学生、教材、现实相联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案例背景】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范式。如何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学会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能力,还要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所以感觉到很难。但最近的一次上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过程】

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这部分知识里,涉及面很广,特别是涉及到洋务运动的内容,有地主阶级中的两大派洋务派和顽固派,有两大工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有两大性质的企业封建性官僚企业和具有民族资本主义的性质的企业,有对洋务派学习西方所产生影响的两大评价等等。所以内容很多,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块比较难处理的部分。

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比如针对评价洋务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赛: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错了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假如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为了达到自救目的,你将会怎样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到教室,我按照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部分内容,本节内容比较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哪些表现,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响等。

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前两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到最后谈到影响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建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师: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跃在总结时,我说:“不错,归纳的很好。”

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

生: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话:“老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

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因为这个知识点涉及到必修一的一部分内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讲课的重点,怎么办?说实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像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特别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而且联系现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学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样学,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是如何崛起的,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等等。想到这儿,我的思路也打开了,于是我对学生说:“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90以后出生的孩子已经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们想的,做的,都是一种新思维,他们是和平年代中的宠儿,他们根本不懂的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不懂得百年前的国家是如何被列强蹂躏和瓜分的,不懂得先辈们所经历的苦难,更不屑一顾,这同样也是民族的悲哀。学生们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他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看到这种巨大的收获,我趁热打铁,和同学们共同在网上查阅了资料:“从根本上来说,洋务运动的破产是指它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也就是说,它不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正确途径,不能实现它的目的.甲午战争前洋务派的政策、战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多方面问题以及战争后洋务派对时代潮流的负面作用等方面可以看到,属于封建势力洋务派,并不能完成引导中国近代化的任务,而甲午战争以后洋务派又逐渐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力量,所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可以看成是洋务运动破产的重要标志。洋务运动的众多局限性,已经在甲午战争中暴露无遗,经过了甲午战争,洋务派已经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进步代表,洋务运动也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主流。”下课铃在热烈而又有点严肃中响起来了,同学们意犹未尽,还在沉思之中,但我知道这节课是成功的。

【反思】

一个小小的问题,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于备大纲,备教材,而在备学生方面略显欠缺。

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误区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且应该是育人为首的。

高一的学生处在一个由初中到高中心理的过渡阶段,处在一个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如果从高一我们老师就能正确的教导的话,我觉得三年甚至三十年甚至终身他都是受益匪浅的,好好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如果一味的只是高呼优生率,达线率,只会适得其反,只会扭曲教育的真正内涵,只会摧残学生幼小的心灵。。这方面的教训是数不胜数的。学生们了解了历史,我也觉得我真正懂得了历史,历史是一部书,更是一部育人题材的书。

误区三: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

总之,课和课一样,课和课不一样,不同的情景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教法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抓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始终把教学和学生、教材、现实相联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篇三: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第一节《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

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形势及清政府的腐朽没落统治;鸦片走私;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时空过程;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2.能力培养

①通过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问题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鸦片战争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史料获取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

3. 德育目标 ②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③通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教育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家强大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

难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课前准备

利用电脑制作动态鸦片战争示意图,虎门硝烟电影录像片段、鸦片战争相关历史图片。

学生:组织学生做好预习。如: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或“导学式”教学法,课前可将预习提纲和课上重点讨论的问题印发给学生,适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高中学段第一节历史课,教学设计的基点在于贯彻落实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与 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鸦片战争的重点和基本的历史知识,开始培养和训练 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近代中国国情和人文精神的思想教育。2.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从起始年级抓起。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紧密结合高一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历史思维能力训练,使学生在掌握重点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历史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3.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式”和“双主导学”(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前预习、课中自学阅读、质疑答疑、分组讨论、检测练习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等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4.在教学媒体手段上,本节教学设计适时播放影视录像片段、鸦片战争演示战争进程示意图、介绍相应历史资料,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适度增加信息量。

【课堂实录】

(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

在那时,千年的中华帝国,连同它光辉灿烂的文明被

一场外来的血与火打败了,中华民族开始沦落为殖民

地、半殖民地。中英两国远隔万里,为什么会在19世纪的上半叶

发生了一场血与火的较量呢?首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

发生在200多年前的一个小故事。

(师生一起聆听马戛尔尼子爵访华的故事录音,同时屏 幕呈现文字内容;通过学案材料一,探讨马戛尔尼子爵 访华的原因,略)

师:1792年的时候,马戛尔尼来了,试图通过和平外 交的方式打开中国大门,但遭到了中国的拒绝。那么,接下来英国会怎么做?

生:会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

下面我们一起研究学案材料二:自乾隆末年以来,官吏士民,狼艰狈獗,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 五六。??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 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

(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

师:你能简单描述出龚自珍生活年代(1792~1841)的一些情况吗?

生:清朝从乾隆末年就开始衰落了。当时社会秩序 十分混乱;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经济凋 敝;吏治十分 腐败;国库亏空。

师:很好!乾隆末年中国社会在思想观念等其他方 面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我们接着分析材料三:

学案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 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 洋各国及尔国所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 洋行,俾得日用有资。(摘自乾隆帝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之国书,1793年)

师:根据材料判断,当时中国人思想观念是怎样的? 生: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盲目自大,自以为是。师:很好。那么,你认为中国人对世界不了解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

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师:基于上面内容的分析,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生:英国侵略中国是必然的,并且从双方综合国力 的比较看,战争一旦爆发,中国难以取得战争的胜利。师:很好!十九世纪上半期中英两国社会状况的差 异决定了中英之战必然爆发,并且也正是中英两国这种 社会状况的差异构成了中国战败的必然性。马戛尔尼对 中国社会的描述无疑是对的。但是,大清帝国这一艘破 旧的战船它并没有马上沉没,而是在这之后摇摇晃晃了 一个多世纪后才宣告寿终正寝。屈辱和苦难伴随着清政 府,也伴随着中国。而所有这一切的起点,就是鸦片战 争,战争的导火线是鸦片问题

师:1799~1839年英国对华鸦片输入呈现出什么态势? 生:迅猛增长。

师:是什么驱使着英国商人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而且是冒着掉脑袋的危险进行武装走私?

生:巨额的利润。

师:对。问题是,对于万恶的鸦片贸易,英国政府 没有加以制止,而是采取了鼓励政策。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

师:这就怪了。英国是工业国,我国是农业国。为 什么在中英正当贸易中还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多媒体显示《天仙配》画面和唱段:“你耕田来我 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 苦也甜。”)

师: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个唱段。从这四 句唱词中你能看到什么?

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家庭生活状况。

生:说明当时中国很穷,老百姓没钱买东西;而且 老百姓没有消费的愿望。

师:你们觉得当时中国人的这种生活状态和中英贸 易状况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生:中国人可以自己生产,用不着买。

生:连想都没想到去买。

生:中国人穷,买不起。

师:也正因为这样,所以英国的商品,主要是棉布等 工业品在中国很难卖出去,而相反,中国的茶叶、丝绸等 却在英国人中很受欢迎。这样,就形成了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反而处于出超地位的状况。为了扭转这种贸易状,英国人找到了鸦片。

(屏幕呈现介绍鸦片图片和文字资料,并传阅罂粟 果实标本;师生探讨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屏幕 呈现鸦片输入相关的图片、文字及数据)篇四: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高 中 历 史 教 学 案 例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我和很多教师一样,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营造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的教学氛围,其中最常用的就是讨论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教学又给我提出了新问题:讨论的问题往往是由教师提出的,在讨论中,有一些学生积极的参与了,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课堂气氛十分轻松而开小差;也有个别学生缺乏讨论的兴趣和热情,将自己隔离开来。针对这种情况,我通常是一方面适时地调节自己,根据学生因素设计问题,尽可能保证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及时鼓励学生发问,抓住学生突然闪现的有价值的思维火花,展开深入探讨。

【教学过程】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比如针对评价洋务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赛: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错了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假如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为了达到自救目的,你将会怎样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到教室,我按照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共同学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部分内容,本节内容比较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哪些表现,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响等。

学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前两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到最后谈影响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建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我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跃在总结时,我说:“不错,归纳的很好。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

啊。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话:“老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因为这个知识点涉及到必修一的一部分内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讲课的重点,怎么办?说实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像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阻碍力量,所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可以看成是洋务运动破产的重要标志。洋务运动的众多局限性,已经在甲午战争中暴露无遗,经过了甲午战争,洋务派已经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进步代表,洋务运动也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主流。”下课铃在热烈而又有点严肃中响了,同学们意犹未尽,还在沉思之中,但我知道这节课是成功的。

【反思】

一个小小的问题,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

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这种主体性的发挥,就目前教学现状而言,更多的要依靠教师角色的转换来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实现教学民主化的过程中,教师角色意识和观念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前提。二:课堂教学的设计是死板的,而教学情境随时都会变化,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细节,调整教学状态,尤其在面对学生的突然发问时,千万不能慌乱,更不能武断压制学生思维的火花,要做到尊重学生与妥善处理问题、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有机结合。

三:学生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处抓起,不应该忽视学生在教学中表露出来的任何表象。一些细节问题往往能够成为培养学生的有效的具体素材,有利于针对性的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洋务运动与师生的思考

榆中一中郭子森史地组

【关 键 词】 自主 合作 探究

【内容提要】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范式。不同的情景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教法产生不同的效果,自主合作探究要始终把教学和学生、教材、现实相联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案例背景】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范式。如何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学会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能力,还要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所以感觉到很难。但最近的一次上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过程】

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这部分知识里,涉及面很广,特别是涉及到洋务运动的内容,有地主阶级中的两大派洋务派和顽固派,有两大工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有两大性质的企业封建性官僚企业和具有民族资本主义的性质的企业,有对洋务派学习西方所产生影响的两大评价等等。所以内容很多,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块比较难处理的部分。

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比如针对评价洋务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赛: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错了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假如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为了达到自救目的,你将会怎样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到教室,我按照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部分内容,本节内容比较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哪些表现,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响等。

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前两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到最后谈到影响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建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师: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跃在总结时,我说:“不错,归纳的很好。”

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

生: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话:“老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

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因为这个知识点涉及到必修一的一部分内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讲课的重点,怎么办?说实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像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特别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而且联系现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学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样学,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是如何崛起的,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等等。想到这儿,我的思路也打开了,于是我对学生说:“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1

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90以后出生的孩子已经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们想的,做的,都是一种新思维,他们是和平年代中的宠儿,他们根本不懂的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不懂得百年前的国家是如何被列强蹂躏和瓜分的,不懂得先辈们所经历的苦难,更不屑一顾,这同样也是民族的悲哀。学生们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他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看到这种巨大的收获,我趁热打铁,和同学们共同在网上查阅了资料:“从根本上来说,洋务运动的破产是指它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也就是说,它不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正确途径,不能实现它的目的.甲午战争前洋务派的政策、战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多方面问题以及战争后洋务派对时代潮流的负面作用等方面可以看到,属于封建势力洋务派,并不能完成引导中国近代化的任务,而甲午战争以后洋务派又逐渐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力量,所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可以看成是洋务运动破产的重要标志。洋务运动的众多局限性,已经在甲午战争中暴露无遗,经过了甲午战争,洋务派已经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进步代表,洋务运动也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主流。”下课铃在热烈而又有点严肃中响起来了,同学们意犹未尽,还在沉思之中,但我知道这节课是成功的。

【反思】

一个小小的问题,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于备大纲,备教材,而在备学生方面略显欠缺。

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误区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且应该是育人为首的。

高一的学生处在一个由初中到高中心理的过渡阶段,处在一个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如果从高一我们老师就能正确的教导的话,我觉得三年甚至三十年甚至终身他都是受益匪浅的,好好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如果一味的只是高呼优生率,达线率,只会适得其反,只会扭曲教育的真正内涵,只会摧残学生幼小的心灵。。这方面的教训是数不胜数的。学生们了解了历史,我也觉得我真正懂得了历史,历史是一部书,更是一部育人题材的书。

误区三: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

总之,课和课一样,课和课不一样,不同的情景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教法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抓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始终把教学和学生、教材、现实相联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下载高中历史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古代科技案例—“四大发明”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古代科技案例—“四大发明”笔者按:今日观看日全食有感于科技的力量和大自然的奥秘。中国古代科技辉煌的标志当数四大发明,那就写一篇在科技史教学中适切处理......

    反思我的一个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反思我的一个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低着头谨慎走路,会让我们摸不清方向,看不到周围同伴的努力,也看不到来路旖旎的风光;抬着头傲视前方,则会让我们忽视脚下的路,看不到可能出现的绊脚......

    反思我的三个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的有效性

    反思我的三个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的有效性 晓娜的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67055/archives/2007/070730.shtml 内容提要:案例与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两大法宝。本文反思......

    反思我的三个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的有效性

    反思我的三个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的有效性 内容提要:案例与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两大法宝。本文反思了讲述、提问、教学方式采用的三个低效案例,思考实施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强......

    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我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已有七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特......

    加拿大高中历史教学

    整体设计及时评价多方参与 [ 摘要] 介绍加拿大圣十字高中历史主题活动教学中的两个评价案例,描述历史教师对学生在历史主题活动教学中的表现和成就进行评价的有关策略和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心得

    高中历史教学心得 梁军峰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共同的使命。同时也不应把素质教育与高考评估机制、......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15篇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1 忙碌而充实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5个月的时间已经悄悄溜走,浓重的期末备考气氛也时时提醒我,一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回顾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