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领域活动教案《空气的秘密》
旧宫镇第一中心幼儿园
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空气的秘密》
上课教师:王彩云
配课教师:李莲玉
活动时间:2016.5 活动来源:
一天下午户外,因为有一些风,我就让孩子们每人拿一个塑料袋玩,孩子们拿着塑料袋,在操场上开心的跑着,塑料袋变得鼓鼓的。他们就会说“你看,我捉到了好多的风”,孩子们,开心极了。根据《纲要》中对4—5岁幼儿科学领域的教育要求“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特性,并能根据某些现象进行初步的猜想”。所以,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初步的了解空气的3种基本特性。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的基本特征,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2、能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总结出空气的秘密。
3、体验参与探索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初步了解空气的基本特征,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活动难点: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火的燃烧是需要空气的。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2、【物质准备】气球、塑料袋、蜡烛、玻璃杯 活动过程:
一、激疑诱趣
教师出示气球,并把气球吹起来。小朋友们现在看一下气球鼓起来了,哪位小朋友知道气球里面是什么呀?瘪下去了,什么出来了?(引出空气的存在)
二、师幼探知:
(一)了解并感知空气的基本特征
1、提问:空气在哪里?请幼儿一起抓一抓,并出示宝贝“塑料袋”,提示幼儿用塑料袋来装空气
2、幼儿自由尝试抓空气。
每名幼儿拿一个塑料袋,可以到教师的任何地方去抓空气,并在抓完后回到座位。
3、提问:请幼儿看一看塑料袋里的空气,摸一摸、闻一闻、身体周围的空气,让幼儿自主
旧宫镇第一中心幼儿园
讨论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
4、提问:你的空气是在哪里抓到的?
5、小结: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二)游戏:身体需要空气
1、教师: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也没有味道,但是空气的作用可大了!很多东西都离不开它,你们相信吗?
2、请幼儿和自己一起玩儿个游戏:闭上嘴巴、用手把鼻子捏住。(1)提问: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呼吸困难、很不舒服)(2)张开嘴巴、放开手后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舒服一点)
3、小结: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我们就无法呼吸。
(三)实验:火的燃烧需要空气
1、提问:除了人需要空气,还有什么东西是需要空气的。
2、教师把蜡烛点燃,然后请一位小朋友用玻璃杯把蜡烛罩上,观察蜡烛的变化?
讨论:蜡烛为什么会灭?
3、验证猜想:将三只蜡烛点燃,用大、中、小三个杯子扣在蜡烛上,观察哪只先灭?
实验小结:小的杯子先灭,因为里面的空气少。
4、小结:火的燃烧也需要空气。
(四)小结:空气的3个秘密
三、活动延伸:
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但是空气污染情况严重,树立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篇: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空气的秘密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空气的秘密》
(800字)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空气的秘密(区域环境创设)设计意图:
本活动选取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空气作为载体,让他们运用多种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通过实际感受,知道空气是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条件,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大班阶段重在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兴趣,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探索的能力。本活动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教学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操作材料和探索、尝试的机会,每一环节都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材料,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活动,无拘无束地参与讨论,大胆尝试,获得经验。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的特征: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了解空气的重要性。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能积极主动与同伴合作、讨论、实验,共同布置科探区域环境。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透明塑料袋。
2.每组提供:装水的盆、空杯子、硬/薄纸片、毛巾、记号笔、弹珠、装水的盘子、蜡烛、打火机、硬币。
3.教师示范图示、画板四块、记录表格共八张(二张/四组)。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1.教师空手抓空气。
你们猜,我在干什么呀?你也来试试吧,看看能不能把空气抓住?(激趣的方式一下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2.幼儿自由尝试抓空气。
3.教师示范装空气。
出示塑料袋:我有一个宝贝(塑料袋),我用这个宝贝试试能不能抓住空气。
谁也想试试?(启发幼儿尝试用工具来抓空气。)
4.幼儿自由尝试抓空气。
现在你们每个人来拿一个塑料袋,可以到教室的任何地方去抓空气,待会告诉我:你的空气是在哪里抓到的?(暗示幼儿:空气无处不在。)
5.围绕空气,展开讨论。
你的空气在哪抓到的啊?
你的空气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味道的?
请所有幼儿一起闻一闻、摸一摸、看一看,感受空气特征(无色、无味、无形状、摸不着、看不见)。(提问步步展开,让幼儿了解空气特征。)
二、游戏“身体需要空气
1.教师以空气的身份说:虽然我无色、无味、摸不着、也看不见,但是我的作用可大啦!很多东西都离不开我!你们相信吗?现在请小朋友跟我一起玩个游戏:闭上嘴巴、用手把鼻子捏住。
你有什么感受?(呼吸困难、很不好受……)
张开嘴巴,放开手后有什么感受呢?(舒服一点……)
(教师以激趣的方法开启幼儿,幼儿通过共同游戏,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看来我们的身体需要空气,没有空气我们就无法呼吸了。2.还有什么东西需要空气呢?(请1-2名幼儿回答。)
3.幼儿自由分成四组,讨论并记录。
我们来个比赛,四人一组来找一找“谁需要空气”,你可以自己动脑筋想,也可以到我们班的材料收集架去找找什么东西需要空气。找到后就把它们画在记录表上,比比哪组找到的东西最多,好吗?(与原有主题环境互动。)
4.讨论:请每组幼儿介绍画好的记录表。(幼儿协商讨论、参与积极。)
三、魔法空气
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空气在发挥作用。而且空气还有魔法哦!它能让很多东西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你们相信吗?(教师积极主动地发起与幼儿积极主动地发起并重。)
(一)教师出示实验示范图介绍实验材料,讲解实验要求,并将图示张贴在表上,供幼儿在表格上作记录。
1.空气能让水不从杯子里流出来。谁想尝试一下它的本领?
2.幼儿分组操作实验。(实验材料:空杯子、硬/薄纸片、水、盆。)
3.集中讨论、分析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小结:在这个实验里,空气没有从上往下压,而是由下往上托住了纸片,气压很强,压住了水,让水不能从杯子里流出来。薄纸片不能承受水的重量,所以空气托不住。而厚纸片不能持续很长的时间,因为纸片会被水泡软。(帮助幼儿总结成功经验。)
(二)教师出示实验示范图,幼儿再次实验
1.空气还能让放人杯底的毛巾不被水打湿呢!想不想试试?
2.幼儿分组操作实验。(实验材料:空杯子、水盆、毛巾。)
3.集中讨论、分析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小结:杯子里看起来什么东西都没有,其实除了毛巾,空气占满了杯子。所以把杯子平放入水中时,水进不去,毛巾不会被打湿。如果你是斜放到水里的话,水就会把里面的空气挤走,再把毛巾打湿。(帮助幼儿总结成功经验。)
(三)实验“取弹珠”
1.有个弹珠掉到水里去了,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把弹珠拿出来而保证手不被打湿?谁能帮帮我啊?(幼儿:用夹子夹、戴手套……)
师:可是我现在没有那些材料,我只有桌上的这些材料:蜡烛、打火机、杯子、水、硬币。不知道谁能用那些材料帮忙,帮我把弹珠取出来而保证手不会被打湿?
2.幼儿分组尝试实验,教师不引导帮助,设置悬念让幼儿探索。(设置足长为科探区作准备,激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
四、师幼共同布置科探区
我们把这个实验的材料放到探索区去做实验,我们一起想办法找答案。我们一起来布置“空气的秘密”吧!你们需要老师帮忙吗?(以幼儿为主,充分考虑他们的需要。)
荐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1500字] 荐一上 科学
教案
荐科学
三上教案
荐中班
科学
教荐科学教案 [1000字]
(5000案
字)
]
[1000字
第三篇:科学领域活动教案
科学领域活动《数字找朋友》
一、活动目标:
1、认识相邻数,感受10以内数中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一个数大1,比它后面一个数小1。
2、探索发现一个数与前后两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3、激发幼儿与人合作,体验与同伴合作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重点:认识相邻数。
三、活动难点:理解一个数总比它前面的多1,比它后面的一个数少1。
四、活动准备:
1、红圆点1个,绿圆点2个,蓝圆点3个;1-9的竖长条点卡1套。数卡2套。
2、幼儿人手一份《找朋友》题卡,贴画是幼儿人数的一半。
五、活动过程:
(一)、复习10以内的数序。
1、出示点卡幼儿读出数。
2、看数拍手。
3、问答歌:复习数的形成。
(二)、认识2的相邻数。
1、将圆点散放到黑板上,提问:黑板上有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谁来把颜色一样的圆点放在一起,还要按数目的多少排队?
2、用数字表示圆点数目,请个别幼儿在每种圆点下面用数字表示它们的数目。
3、引导幼儿发现相邻数的关系。提问:圆点是怎样排队的?2个绿圆点的前面是几个什么?2个绿圆点的后面是几个什么?为什么1排在2的前面?3排在2的后面?2的前面是几?2的后面是几?2比1怎样?2比3怎样?
4、小结:2比1多1,所以2应排在1的后面,2比3少1,2应排在3的前面,2的好朋友是1和3。
(三)、体验相邻3个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1-9的点卡引导幼儿观察,并匹配数字。
2、教师出示4的点卡:卡片上有几个点?请找出比它少1的小朋友和比它多1的大朋友。
3、教师:1个数字有几个朋友?是两个什么样的朋友?
4、引导幼儿找数字8的朋友。提问:8有朋友吗?它的朋友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5、小结:一个数总比它前面的多1,比它后面的一个数少1。
(四)、游戏
1、找朋友
发给每位幼儿1张题卡(如图一),请幼儿按老师提供的图形的数目,用贴画贴出相邻数。对找的快又好的幼儿贴“红花”以资鼓励。
2、数字找朋友
老师将1-9的数卡发给幼儿,老师举起2-8任意数卡说:我是x,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相邻数的幼儿答:嗨,嗨,你的朋友在这里。游戏反复进行。
第四篇:找空气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找空气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代雪松
设计意图:
《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幼儿对你探索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气球、透明玻璃杯、粉笔、透明盛水容器、蜡烛、打火机、碎纸屑、纸片。活动重难点:
重点: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兴趣。
难点:引导幼儿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实验,从中找到空气。
第五篇:大班科学领域 成长的秘密
成长的秘密
活动目标
1.体验当妈妈的辛苦,有爱妈妈的情感。2.探索、了解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3.能通过自己收集的资料,大胆说说我从哪里来。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活动前请幼儿收集关于母亲十月怀胎的资料,可由家长协助幼儿上网、去书店、咨询医生等方法获得信息。
2.物质材料准备:关于小宝宝从受精卵到出生的课件或视频;《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大皮球若干。
活动过程
1.提问导入:我从哪里来? 教师提问:小宝宝都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引导幼儿围绕问题,分享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请幼儿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展开交流分享。2.观看课件,初步了解小宝宝的生长过程。
数师提问刚才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原来我们就是那个小“圆球”慢慢长成小宝宝的呀。小宝宝躺在什么地方?
教师小结:小宝宝躺着的这个温暖的宫殿,叫作子宫。教师提问: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待了多长时间才出来呀? 教师小结: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待十个月才出来。3.观看图片,了解胎儿长大的过程。
教师提问:胎儿在妈妈肚子里饿了怎么办?他是怎样获取营养的呢? 教师小结:胎儿就是通过红色管子吸收妈妈吃到肚子里的营养,这根管子叫脐带。
教师提问: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是怎么活动的? 做了妈妈的教师谈一谈做妈妈的感受。4.体验游戏:我来做妈妈
组织每个幼儿将一个大皮球塞在衣服里,体验怀孕大肚子的感觉。组织幼儿模拟怀孕后的生活场景,如:慢慢起床——小心走路、上下楼梯——弯腰打扫卫生——扶着肚子散步——弯腰捡东西——轻轻坐下等。让幼儿感受和体验怀孕给自己带来的不便。
教师提问:刚才你们体验了做妈妈,有什么感受呢? 教师小结:妈妈真辛苦,我们要感谢和关心妈妈。5.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爱妈妈? 6.一起演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