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实践探究性教学
怎样实践探究性教学
摘要探究性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开展探究性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要有很好的统领课堂的能力,以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鼓励教学,让学生敢于参与,敢于表达,敢于动手。学生在探究过程主动探索而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探究性 教学 实验 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模拟科学家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主动探索而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并发展自己的个性。下面就实验课中的探究式教学谈谈心得。
高中生物必修1《光与光合作用》中《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本实验录像课获2008年广东省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比赛高中组一等奖)的探究实验课中,让学生根据需要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引导动手做实验,从而以实验现象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活动中,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光合作用反应方程式,分析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作物产量?学生的答案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光质、温度、CO2浓度。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酶的种类数量、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水量、叶的发育阶段。那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呢?
实验中出现了一些预先想不到的情况,但在笔者引导下,学生自己想办法都能顺利解决。比如有一个探究小组提出的探究课题是“光照强弱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实验原理是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用不同强度的光照来照射相同的水草,根据产生不同体积的气体量来判断光照强弱与光合速率的关系。为了让他们能有条理进行实验,笔者提出了三个问题:(1)怎样处理光照强度?(2)怎样收集气体?(3)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学生的方案是:(1)采用不同瓦数的灯泡来解决光照强度的不同。(2)把水草扣在倒置的宽口漏斗中,尾端连接导管,再连接一个小滴管,上面是装满水的试管,也就是采用化学实验中的集气法。(3)把其中的一个装置用黑塑料袋包起来,形成对照实验。
实验结果收集不到气体。找出原因是修改实验的关键。笔者提出可以从实验的装置和材料考虑,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第一个原因是实验材料,水草产生的气体少不足以能充满试管;第二个原因是实验装置的导管过长。所以,他们一致认为通过比较试管中氧气量多少来衡量光合作用的强弱这一检测因变量的方法是不可行的。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这里气体的量是个关键。笔者提示:光照强弱不同金鱼藻产生气泡的多少快慢还是有区别的,可以考虑由定性测量改为定量测量。学生就想到可以通过在相同的时间内数数水草所释放的气泡的数目来进行比较。还有一个问题:如何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这就要采用平行重复原则,计算20分钟内每段金鱼藻冒出的气泡数目,重复观察3次,计算平均值。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既培养了他们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思维能力及分析数据的能力和敢于探究的精神。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优点:(1)注重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探究性教学方式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科学素质和科学探究能力。在实验课中,笔者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
(2)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实验课中,课本介绍的材料是用打孔器制取的圆形菠菜片,但学生提出用水草做实验材料的理由是他们发现在家里养鱼用的就是水草,说明利用水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而采用集气法来收集气体就是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拓展利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的能力。探究性教学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分析和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实验课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现象和数据,找出可能引起实验失败的原因并进行分析,为自己的实验假设提供证据,一方面可以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分析能力。
不足:(1)教师起引导作用的度较难把握。探究性教学重点是在老师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提出创新的想法或思路。但在实际中,多数教师会出现“真填鸭”“假探究”的形式化教学。
(2)教学设备不足。原因是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多。
(3)探究性教学在操作过程中难以实现有效的师生评价。
(4)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难于提高。
开展探究性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要有很好的统领课堂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以有效的问题进行引导,可以避免偏题而浪费时间,再者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引导性,切不可太肤浅或明显,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对该课题的深入研究。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多进行鼓励教学,让学生敢于参与,敢于表达,敢于动手,只要多鼓励,敢于实践,就能真正实现探究性教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周百鸣 朱世光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周百鸣
杭州师范学院附属高级中学朱世光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掌握历史知识和获取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锻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观察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能力,以古鉴今、据往知来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而是应该主动去认识历史、研究历史,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树立教育教学新理念,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开展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依据
1.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这是一个基于知识、注重更新、创新的时代。江泽民主席站在时代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习的性质由单一接受性逐渐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切都有赖于师生共同进行探究性教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曾指出,在今天,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这意味课堂教学需要具有科研素质的学者型教师,这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
2.使用新大纲新教材教学的要求。2000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布高中历史教学新大纲(试验修订版),这是供培养21世纪人才使用的。21世纪的学生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和世界,需要他们了解、掌握的 知识,远比前人丰富。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能够终身学习,关键在于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新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和教学目的中的重要内容。新大纲新设置的“研究性课题”,旨在加强培养学生上述各种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否则,怎么能够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课题研究呢?因此,我们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开展探究性教学,营造开放性的教学课堂,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性的机械式学习向主动探索性的发现式学习转变,由书本记诵式学习向体验式、思考型学习转变,努力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大纲编写的高中历史新教材。高中历史新教材课型增多,如增加了阅读课、活动课;每节课后的练习题题型多样,有材料解析题、选择题、讲图题、选择题、制表题等,同时在练习题之外每一章增加了“阅读与思考”,其目的是促使师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
法,加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为进入学习化社会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开展探究性教学的研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我们所进行的“高中历史研究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的第一阶段研究结果表明: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能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学生不断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的作者留美博士黄全愈在杭州的一次讲座中讲到: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起跑领先,终点落后?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名列前茅,却没有人能获得诺贝尔奖?缺乏创新精神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最重要,也是最紧迫的任务。笔者曾经在中学生中作过“你对历史课有什么 希望、建议、要求”的问卷调查。从调查反馈的情况看,学生建议历史课应能联系现实,研究当今中国和世界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希望历史教学的形式多样,比如开设专题讲座、开展课堂讨论、辩论、历史演讲比赛等,使学生思维碰撞;建议教师多指导学习历史的方法;希望历史考试能形式多样,比如开卷考试、写历史小论文、写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等;喜欢开放性、富有挑战性的作业,不喜欢死记硬背的考试;要求建立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等。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必须开展探究性教学,创设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环境,使之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能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深入思考问题,创造性地挖掘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学生观,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变教学为“导学”,为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创设各种条件,使历史课堂成为情感的、灵动的、开放的课堂。历史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多元的,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回答,“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科学的引导和指导,要始终自然地渗透德育和科学的理性,在教学中无论是提倡趣味性或创新意识,其前提都是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特征。
1.探究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重要的就是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获得的,而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到的。如学生通过参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课题研究,培养和锻炼了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对江泽民主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2.问题性。教师要积极创设研究历史问题的情境,用不同角度的问题来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对重要历史问题“自我设疑”,充分地从多角度进行思考。“疑”是激发思维的线索,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并产生要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这是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前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设置问题,如教学“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一节内容,可以向学生介绍。19世纪70、80年代世界历史大背景,剪辑中法战争若干镜头,让学生观看典型事例录象,教师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地区 出现的危机为什么叫新危机?新危机“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出现新危机?中法战争的结果为什么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说明了什么?教师积极引导促使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思考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3.开放性。传统教学注重整齐划一,“中心”(教师、书本)突出,讲求知识体
系完整和结论唯一,说教色彩浓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约束。而探究性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结果等方面与传统历史教学有很大不同。探究性教学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想法,不强求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教师重在科学理性的引导、指导。探究性教学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潜能。探究性教学提供更多的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1.问题探究教学策略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在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中,“问题探究教学策略”是以问题为主导,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求知欲,常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在现有认知水平与将要 达到的认知水平的距离使他们产生疑问,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出难易适中、典型性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力和诱惑力的问题,使之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这一教学策略的程序可以为:
提出问题→自学教材→讨论问题→讲解问题→归纳总结→思维训练。现以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洋务运动”一节为例,来看问题探究教学策略的运作。提出问题创设一种适宜的问题情景,维持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只有如此,才能产生正向的学习迁移。洋务运动一节课的教学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
(1)洋务派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出现的?(2)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3)洋务运动取得了哪些成就?(4)你对洋务运动怎样评价?(5)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
(6)在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方面,你认为洋务运动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自学教材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自学教材,教师可补充有关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自学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自学才能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增强自主探究的能力。
讨论问题只有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讨论,才能有思维的碰撞和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学习得更深刻。这一节课的讨论题可以是:(1)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①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②主要是消极的,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你的理解,谈谈你同意哪种看法,并说明理由。(2)你认为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3)在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方面,你认为洋务运动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学生采用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教师要注意引导,适当点拨,引发争论,使教学达到高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学习能力。
讲解问题讲什么问题?教师应该讲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从学生自学教材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了解哪些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问题。讲学习历史的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重点讲评价历史事件的两个基本标准,一个是生产力标准,一个是实践标准。
归纳总结只有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促使学生自己对本节内容进行概括整理,归纳总结,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构成网络,使学生的能力和认识得到提高和升华。思维训练思维是可以训练的。历史学习中的核心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问题探究教学策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这节课的思维训练,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范围可以是洋
务运动的评价与启示。
问题探究教学策略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思路设计的。提出问题是铺垫,自学讨论是重点,归纳总结是升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保持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与收获相结合的良好氛围。我们认为问题探究教学策略是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方法。
2.课题研究教学策略
课题研究教学策略,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可从自己感兴趣的历史学习内容中选定一个或几个主要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可以是从新大纲的22个研究性课题 中选取,也可以是教师帮助选择的课题或者学生自由选择的课题。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呢?下面结合我省“高中历史研究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组的研究实践,谈谈课题研究教学策略的运作程序。
知识铺垫中学生仍处在长知识、打基础的阶段,没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学生搞课题研究就会缺乏基础。除了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之外,我们还在立项课题的实验基地为学生开设了一系列专题讲座和历史选修课,如中西方文化比较,中国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中西方审美情趣比较,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查阅检索文献资料方法和技术,常用的历史科研方法等,以此来为学生搞课题研究作知识铺垫,同时激发学生研究课题的兴趣。
研讨辩论围绕着文化传统和文化比较等许多问题,教师指导学生搜寻处理相关资料,学生结合实际学习思考分析后,每位或每组学生确定一个主题,在研讨课上纷纷发表见解并进行辩论,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如有的学生对文天祥的一些事迹是气节还是愚忠进行了讨论,有的学生对中西方历史上形成的成语谚语习俗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辩论,有的学生对妇女地位问题从历史变迁、生产力发展变化原因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研讨课气氛热烈,从而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能力,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自信,还大大激发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兴趣。
选择课题选题阶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阶段。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师帮助学生搜寻整理选题的背景材料,激发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选择好研究的课题已是成功的一半。实验基地学生选择的历史研究课题有很多,如:“西湖三杰”的爱国精神和忠君思想,杭州西湖龙井茶的历史与文化,从《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看司马迁如何刻画历史人物与有关启示,透视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看科教兴国战略,等等。在学生选择课题的过程中,常出现这样一些问题:课题题目太大,课题所涉及的研究内容过于抽象,课题立论的依据不足,对课题要研究的问题不明确,等等。对于学生在选题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决不能撒手不管,一定要积极加以指导,要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不断帮助学生调整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
组织课题小组,制订研究计划依据学生个人兴趣、特长,在老师的协调下成立若干个课题研究小组,每组民主推举一位同学负责,课题组内进行适当分工,当然也有同学独立进行一项课题研究的。拟定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的、方式、步骤、进度,搜集信息的范围和方式等。教师提供或提示部分参考资料和渠道,如参考书目、历史学习网站、实地调查点、社会调研方式方法、注意事项等。
指导实施研究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小组成员调查、访问、参观,查阅资料,筛选信息,选取有效信息用来提炼或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师定期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情况,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课题研究的程序
及方法,对学生撰写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论文或课题研究报告提出修改意见。
组织答辩交流,进行过程评价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交流,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积极的评价,对其不足则由老师和其他同学共同进行引导修正。如在我们组织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学生论文答辩交流会上,“'西湖三杰'的爱国精神和忠君思想”课题组的同学谈了他们研究“西湖三杰”(岳飞、于谦、张苍水)的爱国精神和忠君思想的目的,回顾其研究过程、概况以及课题研究的感受,并且提出在杭州兴建“西湖三杰”纪念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建议。然后,老师和其他同学向他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如你们认为古代爱国与忠君关系怎样?你们研究这个课题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有哪些体验感悟?有哪些建设性的建议或对策、措施?教师们对学生的课题研究进行认真评价,在表彰学生研究成果的同时,侧重评价其研究学习的过程,特别是研究的态度、实践能力的提高、研究的感悟与体验以及对现实的启发。评价应注意发现学生研究学习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表扬,同时,教师还必须进行科学的理性的引导,纠偏导正。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教学实践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教学实践初探
【摘要】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气氛都比较沉闷,课堂效果相对比较低下,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果和质量,探究性课堂教学方式替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与实践进行探讨分析,从课堂导入探究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式探究这两个方面阐述了探究性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应用,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21-01
众所周知,探究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和合作讨论,以现行的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周围的世界和生活为参考对象,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大胆质疑和探究讨论的机会,使学生通过个人、小组或者集体等探究性活动,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由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较为低下,如何提升小学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为当前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践应用探究性教学探讨研究,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拙见,以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1.数学课堂的探究性教学实践
1.1 课堂导入探究教学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开始,决定这节课成功了一半。我们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将抽象问题进行具体化,使问题贴近学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我们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这部分知识时,我并没有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教学,而是提出了一个学生们很熟悉的问题:“你们喜欢篮球吧?我们今天来研究一个关于篮球的问题,怎么样?”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上来了。接着我把这个问题给大家说了一下,篮球比赛规则如下:
在比赛中,胜一场得5分,平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0分。湖人队在第一轮比赛中共赛10场,得20分,它在这一轮只负了3场,则湖人队打胜了几场?打平了几场?
这时,我问学生:“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来解答?”大家积极思考,有人提出应用算术法来解,湖人队胜利的场数为:(20-2×7)÷(5-2),又有人提出列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设湖人队胜利的场数为x,则湖人队打平的场数为(7-x),根据题意可以列出方程:5x+2(7-x)=20,这时,我顺势提问,如果同时用两个未知数来表示湖人队胜利场数和打平场数,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方程呢?我留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让大家去思考,这时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首先提出:我们可以设湖人队胜利场数和打平场数分别为x,y,我们由题意可以列出:x+y=7;5x+2y=20,对于学生的回答,我表示很满意,并告知学生这就是我们要讲授的二元一次方程组,鉴于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尚未理解,此时,我按照学生思路,给全体学生演示由实际问题到二元一次方程的建立过程,使全体学生很好地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建立方法。
1.2 引导学会归纳总结式探究
我们在教授《整式的乘法》这部分知识时,我提出了以下问题:下图是一个同学用小石头在马路上摆放了四个像房子一样的图案,根据图形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已有的四个图形,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然后讨论一下第n个图里会有多少小石头?
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他们以各自小组为单位开始展开讨论研究。只见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研究法:有的一个个在数;有的在热烈讨论;有的在纸上圈圈写写„„不一会儿就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找到了答案:“老师,我算到答案了,是n2+4n个小石头。”我连忙给予表扬,并且问道,你可以告诉大家你们小组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吗?这位同学自信满满地说道:“我们先把四个图形中的小石头数好个数,它们分别是5、12、21和32,我们发现5=1×(1+4),12=2×(2+4),21=3×(3+4),32=4×(4+4),我们找到了其中的规律,所以我们推断第n个小房子应有n(n+4)个小石头,也就是n2+4n个。我对这个同学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又问其它小组:“还有不同于这个小组的思考方法吗?”马上另一个小组有位同学站起来:“老师,我们的思路是这样的。我们将每个图形拆分成两个部分,上面是一个人字,下面是正方形,四个图形的人字分别有1、3、5、7个小石头,那第n个图形的人字应该2n-1个小石头;同样的方法推断下面的正方形,4、9、16、25,那么很容易得到第n个图形中正方形的石头数是(n+1)2个,将两者进行相加,得到2n-1+(n+1)2,通过化简得到了n2+4n个。”我为学生们的聪明叫好:“太精彩了!其他组还有别的思考方法吗?”这时又有一个小组的代表站了起来:“我们小组的思路也是将图形分为两部分考虑的,不过我们是把它分成上面的一个三角形和下面的一个长方形来考虑的。三角形中石子个数分别是3、6、9、12,则第n个图形中三角形中石子个数是3n个;长方形中石子个数分别是2、6、8、20,则第n个图形中长方形中石子个数就是n(n+1),两者相加,所以第n个图形中石子个数就是3n+n(n+1)=n2+4n个。”
2.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立足学生,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不断积累分析,不断寻求适合学生的探究性教学策略,积极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允华.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教师.2012(22):34-35.
第四篇: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
探究式模式的教学总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而展开。与基于问题式学习不同的是,这个知识点并非选自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也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而产生的,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进度来确定。一旦确定了这个教学出发点或者说学习对象后,教师就要通过问题、任务等多种形式,使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与此学习对象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
(2)启发思考
学习对象确定后,为了使探究式学习切实取得成效,需要在探究之前向全班学生提出若干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并与当前学习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以便全班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这是探究性学习是否能取得效果乃至成败的关键。这类问题要由教师提出。
(3)自主(或小组)探究
探究性教学模式因为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靠学生个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来完成,因此,本环节成为探究性教学模式中的关键教学环节。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几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信息技术要成为学生探究的认知工具。在不同的学科,所使用的认知工具有所差异。人文学科往往可以通过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这些资料能起到认知工具的作用;而 在数理学科中则可以使用能发挥认知工具作用的软件,如仿真物理、化学实验室、中学物理作图工具等。
(4)协作交流。
本环节是与前面的自主探究环节紧密相连的。学生只有在经过了认真的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后,才可能进入高质量的协作交流阶段。也就是说,协作交流一定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才能为学生提供思路交流、观点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起到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
(5)总结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较深入地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即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此过程中,能否取得成就的关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同时还需要有教师方面的引导、帮助与支持。换句话说,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涉及两个方面——既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要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离开其中的任何一方,探究性学习都不可能有良好效果。可见,“主导—主体相结合”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探究性教学模式常见两种表现形态:即建立专题网站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和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三年级语文上册:《花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本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设计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虚拟网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这篇课文所引发的植物学家利用花开放时间的不同,制成“时钟”,可是“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呢?因为由此入手,带领学生就这专题进行研究型学习。环境下的问题探究学习使本课有了丰富的外延,主要学科是语文,还涉及到历史、地理、美术、环保、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在教学中推崇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快快乐乐地获取新知,从而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设计特色]
开放整合创新
[学生特征分析]
1、小学三年级学生,年龄在10-11岁之间。作为“四结合”的实验班,学生已经懂得电脑的基本常识及基本操作。
2、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识记、理解、运用能力属同年级段学生中上水平。
3、学生对花感兴趣,但缺乏有关花儿开放原因的常识。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
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使用时间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媒体使用方式
知识与技能了解网络不同的花2提供资源观察朗读
掌握网络有关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常识3’提供资源扩容知识浏览观察
过程与方法理解多媒体花钟的形成10’创设情景观察、理解
运用多媒体出现花开放的条件的场面15’创设情景提供资源观察、仿说
运用BBS发表贴子学习句子的多种方式5’扩容实践动手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多媒体夏天画面、儿歌内容5’创设情景观察、朗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了解“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以及“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等知识。
2、体会作者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句意。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培养他们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美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精神和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鲜花吗?喜欢鲜花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吧!(媒体出示,配上轻音乐,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可以小声议论。)
2、你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描绘你刚才看到的景象。(学生自由谈感想,感受花的美)
〈学生踊跃介绍从多媒体、书中、课外等获悉的材料〉
3、老师也想用一句话表达一下我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出示)愿意读读这句话吗?
4、这么多的花争着开放来比美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呀!知道么,这么美的花儿身上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花的文章(出示课题 齐读)
5、读了课题以后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二、自主朗读,感悟文意(利用电子课本进行阅读)
那就让我们先在课文找找答案吧。
1、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在电脑上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2、有喜欢的句子吗?读给大家听听吧!(学生边读,边正音)
3、刚才有些同学提出了问题,通过读课文有哪些同学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4、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太不可思议了。你们瞧!(出示日内瓦大花钟)这就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最著名的日内瓦大花钟,它座落于瑞士这个“花园之国”。瑞士又称”钟表之乡“,瑞士的能工巧匠绝妙地将花卉之美同钟表的制造工艺完美地结合起来,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了”花钟"。
三、入境入情、自悟自得
1、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是有哪些花呢?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找花。
2、交流:
A、边回答边出示带图片的花: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
B、你认识它们么?来叫一叫他们的名字吧。
3、这么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一说(生边回答边或展示网站中的资料)
A、读这句描写花开放的句子。
B、出示句子进行比较。
C、带着独特的体验朗读本句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在比较中体验到课文用词的准确性,训练学生对好词的积累〉
4、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想不想知道还有哪些花也会在整点开放呀?就让我们上网看看,找到后,也用小作者的表达方式来描述一下花。
A、上网浏览
B、句式说话。_____点,______花________。
〈拓展性处理教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功能〉
5、真能干,一个个都简直成了小诗人了。各位小诗人,刚才我们通过认花、了解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以及用诗人般的言语描绘网上的花,现在,你们对花的感受不一样了吧!带上你独特的体验齐读第一段。
6、读了这段课文,小朋友们又会很自然地发出哪些问题?(主要是“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会不同”)
四、小组合作,自主解疑
1、利用网络,自主探究
这么多的问题,如果一个一个回答,这节课肯定解决不了,怎么办呢?
(小组合作,由同学解答一部分)这样吧,现在大家以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展开学习。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利用网络查寻相关资料,共同讨论。
电脑出示学习步骤:
(A)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B)利用网络浏览相关资料。
(C)共同讨论,每一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介绍你们组的学习成果。
2、组内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视,随机指导。
五、演示汇报,交流反馈
1、分小组汇报,从中理解“原来植物的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发挥小组学习的合作力量,从理解、模仿到迁移、创造〉
2、知识拓展“虫煤花”“风煤花”“鸟煤花”“水媒花”等。
六、激趣引申、课外拓展
今天,我们漫游了花之语学习网,通过认真的阅读,积极的探索,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学会了思考,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老师相信,大自然里还有许多许多的奥秘等着你们去发现。
1、利用本校校园网的BBS发表贴子“当当小诗人”
2、师生互评。
3、总结本课
〈这部分设计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实践应用的机会,采用选择性教学,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勇于创造。〉
第五篇:探究性教学教学案例
探究性教学案例
1、请大家用课桌上的长方体学具与非长方体学具进行对照,从面、棱、顶点三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并把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研讨。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学生共同进行研讨:
大家研讨得挺好,现在来汇报你的研究收获。(你认为有几个特征就说几个特征,老师帮你记录。)谁愿意先汇报?(学生举起学具汇报研究所得,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并进行点拨,规范表述语言,特别是数“面”、数“棱”的方法,即“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认识指导要到位。)
1、整理获取的结论,使之条理化:
⑴你能把长方体的这些特征有条理地整理一下吗?(结合板书,学生可以从数量、形状、大小和长短几方面整理;也可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整理。)⑵到底长方体的特征有几点?是否都重要呢?我们看看书上是怎样概括的?(通过看书,使学生明晰——长方体的特征就是三点:①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②相对的面完全相同;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⑶师:这就是长方体的三个重要特征,也就是识别一个形体是不是长方体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2、辨析比较,抓住本质:
⑴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学具(指长方体模型与非长方体模型)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为什么它是长方体?而它却不是呢?
⑵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三个特征中最本质的是“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⑶我们前面列举实例中的电视、冰箱等物体的形状都是在长方体形状基础上 的艺术加工。
3、建立表象:
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特征?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4、识图:
⑴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你最多能看到了哪几个面? ⑵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图略)。
5、认识长、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