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教案[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03:41: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面构成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面构成教案》。

第一篇: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教案

课程内容:平面构成——点线面

教学目的:分析讲解设计中的基本要素——点、线、面的构成及形式规律问题,培养同学们掌握和运用视觉语言的基本能力,开拓视野,丰富思维技巧。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范例讲解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

2、学生能够对平面构成三要素进行正确地分析和思考

从广义上来看,“构成”其实体现的就是一种创造行为。它在本质上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形成、造成:比如我们说眼镜由镜片和镜架构成的,或者我们说某个违法行为情节轻微,还没有构成犯罪。那么,这里的构成就包含了形成、造成的意思;还有一个含义是结构:比如我们说研究所目前的人员构成不尽合理。在这里,它就包含着结构的意思。

这个是从广义上来看的,那么,在艺术领域,构成应该如何来理解?它是指将一定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说得通俗一点,艺术中的构成,就是对于艺术形式的创造。不管是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还是影视艺术中,都存在着构成的形式。

其实,所有的这些构成行为都是对已知要素的重构,这些要素也都是作为构成的基础材料而存在的。我们今天所要讲的点、线、面就是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三要素。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是可以把这个点线面,当然还有形状、色彩等等作为设计表现时的基础材料。

再把这个构成说得简单一点,主要就是掌握两点:第一,基本要素是什么?第二,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至于这个表现的好坏就看你有没有创造性了,刚才定义中也一直都在强调这个创造性。

好了,下面我们就给今天所要讲的平面构成来下一个定义?

平面构成就是在二维平面内创造一个理想的形态,或者是将一个既有形态按照一定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一个新的理想形态的过程。这样就很好理解了。

在平面构成中,有形态要素和构成要素两个方面。最基本的形态要素就是点、线、面;构成要素有大小、方向、明暗、色彩、肌理等。以这些要素为条件,将他们进行组合构成,就能够创造出各种不同的造型。

任何物体,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人工造物等,这些具体的形态,都有它的外轮廓。比如我们走在大街上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很感兴趣的人,肯定会去观察她的脸型,还有整个身体的曲线等等。这个就是外轮廓。当然,这里所指的轮廓线还包括各个点、线、面、色彩等等。所以,我们要表现好它,就必须要研究它的特征。然后,再用它们去表现其他物体。

平面构成最基本的三要素看起来是非常简单,但是却是现代设计的基础。要学得好,用得好也不那么容易。点线面之间的不同运用与组合,能够产生各种各样的空间视觉形象,决定着构成设计的美感。因此,深入了解和把握点、线、面的性质与表现力,是创造设计形态的根本。

接下来,我们就对基本的形态要素——点、线、面的特性、作用及应用一一进行讲解。

第一节 基本要素之一——点

1、点的定义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点”是一切形态的基础。右边这张图是一个印刷网版的图像,它是以不同大小和疏密的网点所组成的。

在几何学的定义里,点是只有位置而没有大小的。点是线的开端和终结,也可以是两根线的相交处。但从设计的角度,我们不能这样来理解。设计中的点,必须是要有具体的形象存在,它是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

来看一下它的定义:细小的形象叫做“点”。所谓细小,是指在设计的画面中视觉上显得细小的形象。这个形象,可以是圆、可以是三角形、长方形或者是某个具体的形态、物体等等,都可以成为“点”。但是这个点的大小绝对不允许它超越当做这个视觉单位“点”的限度,如果超越了这个限度,它就有可能被剥夺作为点的权利,就有可能成为“线”或“面了。当然,要具体划分它的差别界限,还必须由它所处具体位置的对比关系来决定。

就像看到这幅画面中的这艘船,实际上它的体积是很庞大的,但是在这个画面中,把它放到了这么浩瀚的大海中,它就具有了点的性质;又比如:地球这么大,但是把它放到银河系中,它就呈现出点的性质。我们大多数人应该都做过电脑视力测试,一般的场景就是在一片宽广的田野深处站着一个人,这个时候远处的这个人就成为了一个“点”,也就是我们所要聚焦的中心点。可见,由于点的环境不同,所表现的对象也就随之而改变了。这些都突出了点的特征。

2、点的性质和作用

从点的作用来看,点是力的中心。当一个画面中只有一个点的时候,人们的视线就集中在这个点上,它具有紧张性。因此,点在画面的空间中,具有张力作用。它在人们的心理上,有一种向外扩张的感觉。

在设计中,点由于具有张力作用,就可以发挥它占据空间的功能。比如:看到这两幅耐克的宣传海报,耐克的标志就被放在了画面的右上角,虽然标志很小,但是起到了占据空间的作用,平衡了整个画面,而且又突出了商标的形象。这就是点所起到的张力作用。

又比如:这一张中国花鸟画,在画面的上部,这一大大片的空间里,作者放上了一只蝴蝶,起到的就是点的作用,使整个画面看上去感觉比较充实,而且,更能够显示出它的空间感。

当空间中有两个一样大的点,各自占有一定位置的时候,点的张力作用就表现在连接这两个点的视线上。在心理上产生吸引和连接的效果。空间中的三个点在三个方向平均散开时,点的张力作用就表现为一个三角形。

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这个“北斗七星”就是由于它的形象跟一个勺子的形状很像,而且这些点跟点之间能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连线的效果,所以这七个点就很容易被人们发现,也容易记得住。

如果画面中的两个点是不同大小的时候,一般观察者的注意力,首先会集中在有优势的一方,就是比较大的一方,然后再向另一个方向转移。

还有一种情况是点的排列,这些点以相同的间隔排成一条直线,就可以产生虚线的感觉,这在设计中也是经常应用到的。

比如:我们看到的这张海报中的说明文字的排列,就呈现出一种线的效果。如果再把这些虚线往上下或者左右方向延续的话,就会产生一种虚面的感觉。这种视觉效果,在设计的构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这些说明文字的排列,在整个构图中,可以起到块面的效果。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必须把这些说明文字,作为整个构图的组成部分,来统一安排。这些虚线和虚面在构图中,可以起到很好的对比效果。

3、点的错觉

所谓“错觉”,就是感觉与客观事实不相一致的形象。点所处的位置,会随着它的色彩、明度和环境等等条件的变化,产生一种远近、大小的错觉。

我们看到在黑底上的白点,比同样大的在白底上的黑点感觉会更大一点。白点给我们一种扩张感,而黑点有一种收缩的感觉。

同样大小的点,由于周围点的大小不同,会使中间的两个点也产生有不同大小的错觉。像这两幅图中间的点是一样大的,但是由于第一幅周围的点比较大,产生了对比作用,所以会感觉中间的点比较小。相反,第二幅图中间的点就感觉比较大。

在一个两条直线的夹角中,同样大小的两个点,由于位置不同,距离角尖端的远近不同,就会产生靠近角尖的点比较大的感觉。

同样大小的两个点,由于空间对比关系的作用,贴近外框的点,比离外框远的点感觉更大。这个原理主要是跟周围空间的对比所产生的错觉。

这幅图是两个完全对称的图形。但是由于圆点的大小不同,点跟点之间的距离也不一样,所以看上去给人的视觉效果也是有差异的。如:黑底中右上角的那个白点,因为这个白点更接近正方形的边框,所以受到了来自边框所产生的吸引力,有一种被拉过去的感觉,因此感觉会更贴近边框。相反,在白底图中左上角的黑色圆点,就不存在这个边框的问题,所以自然就不会有吸引力的效果。从这里也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图形与边框的关系,在设计中也要慎重考虑。

4、点在设计中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直接用点来表现的。比如我们看到左边这张图是盲人所使用的文字,它就是用凸出圆点不同的位置来进行辨别的。

右边这幅作品以字母为点的载体,用字母勾画出了一个人的轮廓,并且传达出了一定的信息,既有点的感觉,又有线的流畅,既简洁,又突出。

这两幅图都是点在海报中的运用。左边这幅图是汶川地震时的公益宣传海报,它用大小不同的心形,制造出了一种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空间感,代表着爱心的不断涌现。右边这张图是用黑白圆点相衬的手法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跳跃性,再配上看起来不是很清楚的文字,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既表现出了一定的形式感,又很好地宣传了自己的口号。

接下来看到,左边这幅图是一家电器公司的广告,正中的是红黄绿三个圆点,将点进行扩大化形成面的作用,这是我们刚才讲过的,点的形成取决于它在所处环境中的对比关系。在这个画面中的点,就是中下部形成块状的文字,以点来构成虚面,使整个作品看上去很充实。右边这幅图是神奈川艺术节的招贴作品,它是用很多大小不同的圆点组成的一个新的形态,整个形态很有韵律感,统一、美观,也体现了很强的秩序感,是一个很好的构成设计作品。

第二节 基本要素之二——线

1、线的定义

在几何学的定义里,线是只有位置和长度,而不具没有宽度和厚度的。它是点进行移动的轨迹。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窄长的形象叫做“线”。所谓窄长,是指形状的长度与宽度具有比较极端的比例。而且,这个线必须是使我们能够看到的,因此,它必须具有一定的位置、长度和宽度。

线有两种,直线和曲线。当点的移动方向一定的时候,比如从这个点顺着这个方向保持不变进行移动,那么,它就成为直线;当这个点移动的方向经常变换的时候,也就是移动方向不固定,忽上忽下的,忽左忽右的,那么,它就成为曲线。

线,对于刻画形象和在构成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东方的绘画艺术中,它的主要表现手段,就是各种不同的线。归结起来,可以说就是直线和曲线,以及两者的结合。这两幅图,一幅是中国的工笔画,一幅是构成作品。中国的工笔画很工整、很细致,线描也很精细,各种线条像行云流水,变化丰富,有很强的表现力。我们看到画面中物体就是由各种长短、粗细不一样的线条来组成的。当然,在构成中,线条也是灵活多变的,可以创造出很多不同的形态。

2、线的性质和种类

在设计中,线比点具有更强的感情性格。它的重要性格,主要是表现在长度上。而这个长度是由点的移动量的多少来决定的。除了移动量之外,点的移动速度也支配着线的性格。比如:速度的大小,决定线的流畅程度,能表现出线的力量强弱。加速、减速或速度的不规则变化,以及移动方向的变化,都会有各种性格的产生。

线的性格,一般来讲,直线表示静,曲线表示动,曲折线有不安定的感觉。线的种类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直线,一种是曲线。

①直线,是男性的象征。具有简单明了、直率的性格。它能表现出一种力量美。其中:粗直线,表现力强、比较粗笨;细直线,表现秀气、有点神经质;锯齿状直线,有焦虑、不安定的感觉。

从线的方向上来说,不同方向的直线,也会反映出不同的感情性格,它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来灵活运用。

比如:垂直线,具有严肃、庄重、高尚等性格;水平线,具有静止、安定、平和的感觉;斜线,则有飞跃、向上或冲刺前进的感觉。这种心理效果的产生,往往跟人们在生活中所形成的视觉经验是分不开的。对于垂直线,视觉反映到人们头脑里,会联想到端庄、肃立的形象。而水平线,则会联想出风平浪静的湖面,或者是人们卧床休息的一种姿态。对于斜线,又很容易跟短跑运动员的起跑,或者飞机脱离地面腾空而起,或者是溜冰的姿态联系起来,它将力的重心前移,有一种向前冲的力量。所以,这种感情性格的产生,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一种视觉经验在心理上反映。

直线表现在空间上的视觉经验是:粗的、长的和实的直线,有向前突出,给人一种比较近的感觉;相反,细的、短的和虚的直线,就给人一种向后退,比较远的感觉。这是由于自然景物中,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透视现象,在我们头脑中的一种反映。这些规律我们在学习绘画的时候应该也是经常用到的。

②曲线,一般是比较女性化的象征,它比直线更有一种温暖的感情性格。曲线具有一种速度感,比较有动力、有弹性的感觉。它会使人们体会出一些柔软、幽雅的情调。

3、线的错觉

线的错觉,我们归纳了一下,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两条一样长的水平直线,由于线的两个端点加入了斜线,就会产生不一样长的错视效果。上边的直线比下边的直线感觉稍短,下边的直线,由于斜线与直线的成角超过90度,占据了直线以外的空间,所以看上去好象比上边的直线稍长一点。

②一样长的两条直线,垂直方向的直线比被分割成两段的水平直线感觉长。

③同样长度的两条直线,由于它周围造型因素的对比,会产生错觉。对比越强,则错视效果越大。就像这里面,上面中间的直线由于跟周围的直线对比比较强,所以看上去比下面中间的那根直线会稍长一点。

④一条斜向的直线,被两条平行的直线断开,这条斜线会产生不在一条直线上的错觉。实际上它们是在一条直线上的。

⑤在一个用直线组成的正方形周围,如果加入曲线的因素,会使正方形的直线,产生变形的错视效果。在方框内曲线的影响下,它的方框直线会产生向外弯曲的感觉;相反,右图的方框直线,则有点向内弯曲的错觉。

在设计中,我们应该灵活地运用上述这些错视原理,有时可以加强它们的对比关系,利用这种错视效果,使画面更加活泼;但有时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避免这种错觉所产生的不良效果。比如我们讲到的垂直线会比被分割的水平线稍长的错视效果,就可以用来分割画面构图,加强画面横向跟纵向的对比关系。

4、线在设计中的应用

在广告、包装或者标志等等的设计中,有些作品可以直接用线的构成来表现,也能够体现出形式美的法则,取得很好的效果。

我们看到图中的这些标志设计的作品就不同程度地运用了线的错视以及空间来表现更多的内涵。

再看到这个标志,这个是原创于意大利的创新品牌——汤斯敦的标志,汤斯敦的中文含义是“钨”的意思。就是钨金的钨。钨是金属中的钻石,很保值,所以设计师采用了钻石的外形,又利用了直线的坚强等性格作为支架,反映了钨质地坚硬的品质。再加上钨的颜色是黑色的,因此采用了黑色作为标志的标准色,这里还有一个有特殊视觉效果的地方,就是线跟线连接处的小圆点,不管你盯着哪一点看,你总会感觉边上有黑色的小点一直在闪个不停。

这幅画面结合了女性和海水所共通的柔美特征,设计师用了比较绚丽柔美的曲线迎合了人物的动态,表现出了很强烈的效果。

这幅图用了很多五彩缤纷的线条来表现夜幕中的灯光、烟火,很好地反映出了物体的形态特征,跟宁静的黑色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表现出了很强的视觉效果。

这两幅图都是电影海报设计,画面都是以人物形象为背景,同时,在画面中穿插了不同长度、宽度的点和线,再用这些元素配上不同的肌理和颜色,形成了很华丽的画面效果,极大地吸引了人的眼球,这也正是突出了电影海报商业性的特征。

第三节 基本要素之三——面或形

1、面的定义

面,在几何学中的含义是线移动的轨迹。垂直线平行移动可以成为方形;直线进行旋转移动可以成为圆形;倾斜的直线进行平行移动可以成为菱形等等。在设计中,所有非“点”非“线”的平面形象叫做“面”或“形”。面或形具有长跟宽两度空间,它在造型中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形态,是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2、面的种类及其性格

平面上的形,大体可分为四类:即直线形、曲线形(几何曲线形)、自由曲线形和偶然形。这些不同的形,在视觉上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也各不相同。

①直线形:具有直线所表现的心理特征。如:正方形,最能强调垂直线与水平线的效果。它能呈现出一种安定的秩序感。在心理上具有简洁、安定、井然有序的感觉。

②曲线形(指几何曲线形),它比直线形柔软,有秩序感。特别是圆形,能表现几何曲线的特征。但是,由于正圆形过于完美,所以有呆板、缺少变化的缺陷。而椭圆形,比正圆形更有变化,更富有美感。在心理上能产生一种自由整齐的感觉。

③自由曲线形,这种曲线形能较充分地体现出作者的个性,所以是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造型,它也是女性特征的典型代表。在心理上可产生幽雅、柔软和带有人情味的感觉。但是要是搞不好的话,很容易出现一种散漫、无秩序、繁杂的效果。而且如果用得不好,会给人一种收不住的感觉。

④偶然形,它是不能随心所欲产生的图形。例如用手撕开纸张所产生的形,比较自然而具有个性。再如,把墨汁随意地喷洒在纸上,或将颜料涂在纸上进行对印,这种自然形成的图形,也具有不同的个性。这些图形都可以应用在设计中,有些也可以给设计者进行思维的启发。

3、图与地

任何“形”都是由图与地两部分组成。要使形感到存在,必然要有地将其衬托出来。在一幅画面里,成为视觉对象的叫图,它周围的空虚处叫地,也可以称作负形。图,一般具有紧张、密度高、向前进的感觉,并且能够突出形体;地,使形显现出来。这个理论的发现,是1920年由一个叫芦宾的人研究出来的,所以这个图形被称作“芦宾之壶”,又叫作“图地反转”。

在这个图中,首先给人看到的,是方框中的黑杯,但是,再进一步认真地观察,就可发现在黑杯左右两侧的黑白部分,又是由两个对称的侧面头像所组成。在这里,白地往往是容易不被人注意的。这种现象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不是的。我们要认识一个图形,必须同时注意到它与地的关系,处理好地的部分,才能使画面更完整,才能更好地将图衬托出来。

在设计中,要强调形的突出,同时还要注意地的变化。如图是一幅重复构成的作品,它的整体创作来源是宝马汽车的标志,只不过是以黑色代替了宝马的蓝色。整个作品黑白互相映衬,图地作用明显。因为宝马汽车的标志本身就比较严谨。所以整体画面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因此,在构成中既要做到形的完整,同时,又要使负形完善,这才能达到比较完美的效果。

根据人们的视觉习惯,一般要突出形的条件,有以下几项:

①居于画面的中央部位,或处于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形,比较容易成为图。如刚才看到的黑杯,是处于画面的中央部位,所以,容易被人们所注意。

②被封闭的图形,比周围开放的图形,更容易显现出来。这幅图是一个被封闭的三角形,它与外面这一个缺少三个角、不太完整的大三角形相比,被包围的小三角形,容易成为图。

③小的形态,比那些大的形态,更容易成为图。

④在一定领域中,不同性质的图形比相同性质的图形,更容易显示出来。这幅图是在一组以圆点重复排列的图形中,特殊出现了三个菱形,就产生特殊感,能够在画面中突出出来。

⑤形的群化,或对称的图形,也就是把一些相同因素放在一起,有秩序的排列,因为具有一种类似性,所以容易成为图。

⑥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容易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印象,所以容易成为图。比如在北方冬天的时候玻璃上有时会结很多冰花,乍一看上去会感觉出有些部位像棵树,另一部位像个什么动物等等。我们看天上的云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一种视觉经验在观察事物时所产生联想的结果。

5、面在设计中的应用

这幅图是面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不同颜色、不同宽度的面构成了标志的形,红色的十字块与工作室的名称相对应,很容易就可以让人记得住。

左边这幅图也是图地关系的经典案例。这个被称作是合理的设计。老鼠挖洞嘛,很容易联想到的,只不过这个地洞是用了老鼠的形象本身,很合理也很突出地利用了画面的物体形象。

右边的这张海报也是利用到了负形的空间效果,两个人物形象黑白映衬,一下子就把画面的视觉中心拉过去了,再用文字做面状处理,整张海报主题鲜明突出,又给人一种错落有致、稳重的感觉。

这是一张较早的书籍封面设计作品,树叶相交叉形成的四个小树叶,代表了钢琴的琴键,可以给人一种节奏感。

这两张都是西联汇款的宣传海报。画面中心简洁突出,用了形与文字的联想,很好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这幅广告作品应该说是同时用到了点、线、面三要素,大块的面形成了中心,小块的点和线形成了向外发射的感觉,再加上画中人物呐喊的表情,给了人们“够兄弟”的感觉。

这个是IPOD的宣传广告,女主人公的享受表情,以及整体形象被用了很暗的调子统一到了一块,跟后面的黄色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画面的下部,又把主题产品放到了黑色的面上,并且用白色加强了对比,突出了形象。

第二篇: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教案

第一章:平面构成的造型要素

一、构成概述

(1)构成的来源

构成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理念、形式基础,产生与20世纪初。其三个重要的源头一般认为是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构成主义运动、荷兰的风格派运动和以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为中心的设计运动。

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构成主义设计,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在俄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当中产生的前卫艺术与设计运动。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因素干扰,构成主义运动没有产生世界性的影响。一批构成主义、前卫艺术的探索者离开俄国前往西方,将俄国的构成主义传入西方,对艺术和设计新形式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荷兰“风格派”是荷兰的一些画家、设计家、建筑师在1918年—1928年之间组织起来的一个松散的集体。发起人和组织者是《风格》杂志的编辑杜斯伯格,这本杂志也是维系这个集体的中心。“风格派”的设计特点是高度理性,它的思想和形式都源于蒙特里安的绘画探索。

1919年,德国创建“公立包豪斯学校”,建筑设计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院长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教育口号,并在“包豪斯”学院最早设立了以“构成”为基础的课程。包豪斯为了加强现代设计理论基础及介绍综合性的美学思想,于1925年开始编辑并出版了“包豪斯”丛书,传播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思想以及新的设计教育计划和方法。从那时候起,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思想便一直影响着世界的设计发展,它因此被誉为现代设计的摇篮。

相对于俄国的构成主义和荷兰的“风格派”,德国包豪斯无疑是影响最大的。虽然它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在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从建筑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平面设计、染织设计到家具设计,从理论到实践,乃至教学、全面地对现代设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包豪斯使现代设计思想传遍全世界并使之成“正果”,它不只是遗存在历史之中,更有如不死的火凤凰,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设计创作和设计教学,我们仍可以时时见到其闪烁着的光芒。

构成主义讲求的是形态间的组合关系,即设计师主观地考察事物间的构筑规律,再按自己的理解直观抽象地表现客观世界各形态的组合关系。在具体的设计中,它强调功能与形式的统一,而不是设计对象的外部施加装饰。这一理论使得艺术设计脱离了传统的纯粹艺术与传统装饰的方法。(2)学习构成的目的

通过学习构成,培养和提高造型能力,训练对形式规律的掌握与运用,更重要的是建立新的四外方式和造型观念,达到丰富艺术想象力和启发创造力之目的。设计构成的学习能让设计者在未来的设计中有独特的构思、形态的合理组合以及美的感觉。学生经过构成课程的练习后,在观念和审美意识上,应能够从旧有的模式中逐渐地解放出来,从而养成具有创新价值的创造力。设计构成的学习属于设计基础训练的范围,它是今后设计创作的一个准备阶段,它能将未来的设计创作变成一种自然而深入的创作,而非一种盲目的状态。它能培养设计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找到一个适合的点或定位来进行设计创作,做到有的放矢,并且还能培养一种对事物的敏锐的观察力。

设计构成理论是人们在长期艺术创造中对造型规律的认识与总结,对现代设计影响深远。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设计尤其是商业领域的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平面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有了更高的要求,设计的构成元素在这些设计中占据了极高的比例,甚至完全控制着整个设计的创意思想和形式。(3)平面构成的概念

平面构成的完整定义是:将既有的形态,包括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在二维的平面内依照美的形式法则和一定的秩序进行分解、组合,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形态及理想的组合方式、组合秩序。

(4)平面构成的特点

平面构成不是表现具体的物象,但它反映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其特点有二:

第一,它以知觉为基础。它把自然界中存在的复杂过程,用最简单的点、线、面进行分解、组合、变化、反映出客观现实所具有的运动规律;

第二,它是一种理性活动,自觉而有意识的再创造过程。平面构成运用了数学逻辑、视觉反应、视觉效果,对形象进行重新设计并突出它的运动规律,表现出具有超越时空的图形效果。

(5)平面构成的分类

任何形态都可以依据构成原理进行构成。平面构成主要可以分为自然形态的构成和抽象形态的构成两大类。

1、自然形态的构成

以自然形象为基础的构成形式就是自然形态的构成,该构成法保持原有形象的基本特征,对形象整体或局部进行分割、组合、排列,构成一个新图形。

2、抽象形态的构成

以几何形象为基础的构成形式就是抽象形态的构成,该构成法以点、线、面等构成元素,按照一定的构成规律进行几何形态的多种排列组合。抽象形态的构成是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规律性的组合,如重复、近似、渐变等,其视觉效果具有节奏感、运动感、进深感、整齐划一的视觉效果。非规律性的组合,如对比、集结、肌理、变异等,其视觉效果具有张力和运动感,组合比较自由。

二、构成的形态要素

1、点

(1)点的概念

几何学中指没有长、宽、厚而只有位置的几何图形为“点”。在平面构成中,点的概念是相对的,它在对比中存在。例如,地球是巨大的,但它在宇宙中就成为一个点。相对而言,越小的形体越能给人以点的感觉。课堂练习1:关于点的联想 作业要求(1):从宏观角度,发挥联想,记录关于点的图案。例如:脸上的雀斑、苹果上的蛀虫洞。。。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数量越多越好,同时也要注意图像的质量。这个练习可以采用分组合作比赛的形式进行。作业数量:1页 作业尺寸:A4 建议课时:1课时

构成中的点不同于几何学中的点。自然界中的任何形态,只要缩小到一定程度,都能够产生不同形态的点。作业要求(2):

使用现成工具表现点的形态。可以是用同种工具表现不同点的形态,也可以是用不同工具表现不同点的形态;也可以是用不同的工具,表现同一种点的形态。关注点的形态样式,最大限度的发掘形态的可能性,拉开点形态之间的个性。作业数量:8张

作业尺寸:100mm*100mm/张 建议课时:2课时 作业提示:这里的现成工具指商店可以购买的绘画工具,如铅笔、毛笔、水性笔、油性笔等。尝试把每种工具的特性研究透彻,发挥到极致。作业要求(3):

使用自己创造的工具来表现点的形态,工具不限。作业数量:8张

作业尺寸:100mm*100mm/张 建议课时:2课时

作业提示:注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寻找或创造多样的工具,鞋底、筷子、麻绳、图钉、瓦楞纸板等许多身边的物都可以用来创造“点”。随着工具的多样化,点的形态也会更加丰富多变。注意画面中点的具体形态、大小、疏密以及由点所形成的画面黑白灰关系。

(2)点的构成方式

1、不同大小、疏密混合排列,使之成为一种散点式的构图形式;

2、将大小一致的点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给人的视觉留下一种由点的移动而产生的线化感觉;

3、以由大到小的点按一定的轨迹、方向进行变化,使之产生一种美的韵律感;

4、把点以大小不同的形式,既密集、又分散地进行有目的的排列,产生点的面化感觉;

5、将大小一致的点以相对的方向逐渐重合,又产生微妙的动态视觉

6、不规则点的视觉效果。

2、线(1)线的概念

几何学上指一个点任意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直线和曲线两种。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在几何定义中,线只有位置、长度而不具有宽度和厚度;从构成的角度讲,线既有长度,也可以具有宽度和厚度。(2)线的形态

直线和曲线是线的最基本形态。直线中又分为垂直线、水平线、斜线;曲线中又分为几何曲线和自由曲线。课堂练习:

作业要求:使用现成工具表现线的形态

作业数量:8张

作业尺寸:100MM*100MM

课时:2课时

作业提示:注意利用线的长度、粗细、间距、形态等特性传达不同的情感,或精致、或跳跃、或理性,又或者拙劣。课堂练习:

作业要求:使用自己创造的工具表现线的形态;根据命题,准确表现出线的不同性格。

作业数量:8张

作业尺寸:100MM*100MM

课时:2课时

作业提示:根据命题表现线条时,首先应当分析命题,用心体会命题的情感印象,在选择合适的工具加以表现,同时注意画面的节奏感与秩序感符合美的形式法则。线的练习应当注重表达不同的情感,或灵活飘逸、或秩序井然、或精致坚韧、或厚重沉稳。

线的构成方式:面化的线、疏密变化的线、粗细变化的线、错觉化的线、立体化的线、不规则的线。

3、面

(1)面的概念

几何学上把线移动的轨迹称为面,面有长度、宽度没有厚度

(2)面的形态

面有规则面和不规则面。规则面是由圆形、方形等几何图形所组成。圆形、方形这两种面的相加和相减,可以构成无数多样的面。不规则的面是由曲线、直线围成的复杂面。(3)面的构成方式

面体现了充实、厚重、整体、稳定的视觉效果。

几何形的面:表现出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

自然形的面:不同外形的物体以面的形式出现后,给人以更为生动、厚实的视觉效果; 徒手的面:主观随意性较大,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 有机形的面:得出柔和、自然、抽象的面的形态; 偶然形的面:自由、活泼而富有哲理性; 人造形的面:具有较为理性的人文关怀。作业要求:循序渐进设置三个环节:(1)白面积在黑面积上移动;

(2)两部分白面积在黑面积上移动;

(3)白面积可以任意裁切,黑面积不动,用取景框构图。

第二章:平面构成的法则

基础骨骼

认识骨格

骨格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基本形组合起来的编排方式,就如人体的骨架一样起支撑作用。在构成中,骨格支配着构成单元的排列方式,它决定着各个组成单元的距离和空间,在构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骨格的形式与作用

骨格可分为规律性骨格和非规律性骨格、有作用性骨格(显性)和无作用性骨格(隐性)。规律性骨格:指骨格规律性很强的有序排列方式,如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等构成方法。非规律性骨格:是一种自由的构成形式,它体现了很大的随意性,如密集、对比、变异等构成方法。

有作用性骨格:骨格线将画面划分成许多骨格单位,每个骨格单位就是基本形的存在空间。基本形在骨格单位的空间内,可以自由变化位置和方向,也可以变化形状、大小和数量。当基本形大于骨格单位时,逾越的部分将被切除,使基本形发生变化。有作用的骨格线其本身可自成形象而不一定要纳入基本形才可以构成设计,也可以是骨格线和基本形同时存在成为设计中的形象。无作用性骨格:骨格线在画面上不可见,只起着固定基本形的作用。当基本形大于骨格单位时,形与形相遇,可形成多种组合关系。第一节

重复、渐变、对称、均衡

重复构成:平面构成中的重复概念是指同一形态连续、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它在运用时应保持形状、色彩、肌理的相同。重复的视觉效果是使形象秩序化、整齐化和谐富于节奏感。重复这种构成形式在设计应用中极其广泛,给人以壮观、整齐的美感。如建筑中整齐排列点的窗户、阳台、地面的瓷砖,纺织面料等。以一个基本单形为主体在基本格式内重复排列,排列时可作为方向、位置变化,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简单重复构成:一个形体反复排列

多元重复构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形成一组反复排列的图形。

(重复:重复是英文中克隆、拷贝的概念,以一个物象作为单元,通过原样复制,罗列在一起构成画面。

重复是由一个元素衍生出多个元素,是平面构成最初级的一种构成手法。重复的构成由于单个元素的增多而积聚力量。一个平凡的东西单个看也许毫不起眼,但是不断地连续出现,它就会给人一种视觉扩散和心理震撼力,从而产生一定的艺术效果。平面构成中的重复符合人们追求有规律性的事物的普遍心理要求。同样,重复的个体和重复的序列也应颇具艺术创意,出其不意是重复构成手法摆脱呆板和平庸的良好契机。)

渐变构成:渐变是骨骼或基本形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秩序的构成形式,反映的是运动变化的规律。渐变是一种符合发展规律的自然现象。渐变的构成形式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基本形的渐变::把基本形体按照形状、大小、方向、位置、疏密、虚实、色彩等关系进行渐次变化排列的构成形式叫基本形渐变。

(2)骨骼渐变:即骨骼线的位置依照数列关系逐渐地、有规律地循序变动。往往产生令人眩目的效果。

(渐变是由一个事物按序列略加变化派生出多个事物。渐变的形式贵在变的渐进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事物朝着某个方向(这里的方向是广义的方向)逐步的发展变化,这些变化由很多细小环节构成,每一个环节都是条变化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缺少就显得突兀了。平面构成渐变有点的渐变、线的渐变、面的渐变以及综合要素的渐变。

点的渐变表现为点的形状、深浅程度逐渐变化的过程。线的渐变表现为线的粗细排列或线的组织形状有秩序地逐渐变化。

面的渐变表现为面的空间透视渐变。面以一定轨迹运动,形成了由强到弱或由弱到强的渐变趋势。

综合要素的渐变表现为多方面要素结合起来的整体渐变。对称与平衡:人的身体便是一个对称的构成,至于多数的动物、天然矿物晶、星球等,甚至其构成要素的分子、原子本身,也都具有对称结构,这样的例子在自然界中不胜枚举。自然界中充斥着对称之形,至于人造物,以对称为主体的东西也不计其数,不论是家具、餐具、文具,还是电器用品、交通工具等大多如此,大部分都具有对称之形。

在艺术表现方面,对称形适用于表现明快统一的感觉,或井然有序,或明确坚实,乃至严肃神秘的两面。

对称是均衡的基本形式,就像天平持平时,支点在中间的左右两边形态,它们的视觉分量相等。对称是在传统设计中被大量采用的方法,左右对称的图形虽缺乏动感和立体感,但是具有安定、庄严、稳定、安静、平和的感觉,并且具有纯平面、简洁、井然、静态的均齐美。基于这些特性,用对称的构成方法表现具有实力、静谧、稳健、庞大的机构形象及政府徽章等设计项目时,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对称这一概念与两形之间的测量有关。在对称的许多种形式中,“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是较为常见的两种形式。而“轴”与“中心”都是测量的方式,“轴对称”指以直线划分某图形,其两边的部分完全相同,这根直线被称为对称轴,两边的部分互为对称形态。“中心对称”指某图形通过中心一点任引一条直线,能把此图形分为完全相同的两部分,这个点即为对称点。

平衡指画面中所处支点两侧的部分,虽然在大小、明暗、繁简等方面不尽相同,但能够使视觉达到某种平衡,如一棵塔松或杉树,它的树干左右侧的枝条、树叶不是绝对对称,而是交错生长的,但从总体来看,它整体的视觉关系是左右平衡的。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称,而是给人心理上的“对称”感。平衡比对称更富于变化,在保持平衡与视觉平衡中求得变化的同时,也具有活泼的因素。

平衡的基本形式有三类:(1)两侧不同体量的形态距离画面的支点远近不同,体量大的距支点近,体量小的距支点远,从而导致了视觉的平衡。

(2)两侧的形态的性质(如金属和木头、男和女、方与圆等)有区别,但如使其体量大体相等,黑白关系一致、类别属性相同、处于对称的位置,也可产生平衡感。

(3)两侧形态的精彩醒目程度处理不同,可以不同体量却又处于支点两侧相同位置的部分产生平衡感。如大面积等大文字(基本形相似)与单幅的精彩小图片分据两侧相等的位置,也可以使画面产生平衡感。

(对称与镜像:对称与镜像构成往往要求有一确定的中轴,物象以中轴为基准,对称组合或者正反镜像组合构成。镜像的概念是从生活中的镜照影像关系中得来,也如水中的倒影关系。平面对称物象的选择要有一定的考究,尽量避免简单和一目了然的图形,因为对称形式构成本身是相当简洁的一种结构。

对称构成或镜像构成练习除了作为单元的物象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条件外,对于作为中心的中轴的选择也可以有方向、位置、形状等变化。而对称构成独具匠心者擅长将两个完全一样的单体,通过中轴暗线结构作用,完全融进整体构成语境当中,使单体不再是两个独立存在、互不相干的个体,而是整体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称并非机械的对称,二是像故宫建筑群一样,能让人置身其间会深刻地感受到它的博大。在中国传统古建筑中,对称的格局是最具有民族特征的格局。对称而高挑的飞檐,以主殿为轴心左右对称的建筑群,形成了鳞次比节、庄严肃穆、大气磅礴的设计风格,显示出轩昂的中国式建筑风貌。

优秀的对称与镜像构成作品,庄严中透着活泼,而失败的对称与镜像构成作品,显得既拘谨又呆板。

节奏、韵律: 节奏、韵律这一普遍存在于各种艺术类别中的表现方法,也同样成为平面构成热衷于研究的对象。平面构成中的节奏、韵律依赖于形式的组合产生带有婉转变化的整体关系,这种整体关系形式构成的基点是不断重复和近似变化的渐变。但是这其中的渐变是经过仔细推敲过,置于画面中与其他的形相适应并共同构成视觉的秩序美和意蕴美。

节奏、韵律是秩序美平面构成的较高层次。首先,它要关注到构成形式变化大小程度“度”的衡量,变化过程过快会导致形象的突兀,变化得过慢会导致形象窒息、死板的感觉。《淮南子·好色赋》中点出事物“过与不及皆不成美”,古人对于美的评判标准以“恰到好处”为佳。然而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却是一直以来争论而无定论的话题。这并非是审美无评判标准,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是多方面的,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审美无形中就宽泛多了。

在节奏、韵律构成中,必须关注不同形象或抽象点、线、面的外部条件的一致性,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形象表象的视觉性质。如在节奏性画面中,在所有的一致环节中,出现单个性质迥异的个体,就会破坏整体的节奏连贯性,打乱构成的秩序。比如:同是几何体,圆形的视觉美特征与方形截然不同;同理,有机曲线与直线的性质也不一样(所有游离线条变化中,突然让直线强调性的出现,就会扰乱画面的轻松气息,割裂节奏性变化的秩序)。史前陶文化的彩陶装饰非常注重节奏、韵律构成关系。马家窑文化的图形是以弧线优美的节奏关系著称于世,而红山文化则以统一而不失变化的锯齿纹享誉当世。不同性质的形象组合创造不同美感的秩序美。

节奏、韵律讲求的是通过形式处理构成画面核心的内在意向。韵律一词顾名思义,即“韵”、“律”的有机构成,灵动而自由的单个元素就像音乐中的音符一样,跳跃着生命的气息。“韵”靠“律”来烘托,而“律”靠“韵”来深化。

近似构成:近似的基本形在重复或近似骨骼中的排列就形成了近似构成。严格来说,绝对重复的事物并不存在,即使是双胞胎也存在细微的区别。但近似现象比比皆是,如飘落的树叶、畅游的鱼儿、飞行的小鸟、盛开的花朵、随风而动的树木等,相似却不相同,自由一种自然和谐之美。

一、近似基本形的获取

(1)直接简化同类事物而取得的形。如蝴蝶、飞鸟、任意动物、花卉等,性质相同,形状大同小异,极易形成近似形,且较丰富,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也是最简单、最常见的形式。

(2)联合或减缺出来的形,即两个基本形相加或相减,使形象大小、方向、位置有所变动而组成近似形。

(3)形状不同的事物,用同一手法造型可构成近似形。例如将几种不同的玩具,如飞机、小鸭、汽车、鱼等用线简化形象构成近似基本形。

二、近似构成的骨格

近似构成的骨格课通过变化重复骨格网的方向、间距、线型等获取,也可把近似的形态自由排列。

三、近似构成的形式

(1)近似形在重复骨骼中的排列

近似形在重复骨格中的排列是最常用、最基本的形式,极易取得既统一又富有变化的丰富视觉效果。

(2)近似形在近似骨骼中的排列。

近似形的方向、位置比较灵活,形在框内所占面积大致相同。近似形可以不受骨骼单位约束,可占有两个骨格单位。近似形可以被骨格线切去,在框内以残缺形态显示。

(3)近似形的自由排列近似形自由排列无需骨格线,可把近似的形态自由排列在画面上,取得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形态美

(4)骨骼的近似构成

在骨骼的近似构成中,也可以作单一骨格的近似构成,无需近似形,同样可以取得活泼而富于变化的形式美感。

四、近似程度的把握

近似程度要适宜,近似程度太大,则统一感太强,接近重复构成;近似程度太小,则变化太大,会失去近似感,使整体显得杂乱。

五、重复构成与近似构成的异同点 重复是指同一基本形连续、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在同一画面上的构成方式。而近似是在重复的基础上,使基本形出现较小的变化,是重复的轻度变异。

重复具有极强的安定性、秩序感与节奏感,是构成中最基本的形式。而近似打破了重复构成的单调,表现出有变化又不失系列感,即统一又有对比的特征。

渐变构成:基本形和骨骼逐渐地向外或向内扩大或缩小,发生循序渐进的变化,就构成了渐变构成。渐变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由大到小、由近及远等都是有序的渐变现象。

一、基本形的渐变形式(1)形状渐变

形状渐变是指一个基本形渐变到另一个基本形,基本形可以由完整渐变到残缺,由简单渐变到复杂,也可以由抽象渐变到具象等。(2)位置渐变

位置渐变是指逐渐改变形态在空间中的位置,使画面产生起伏、波动的效果。(3)方向渐变

方向渐变是指逐渐改变有方向感的形态在空间中的朝向。(4)色彩渐变

色彩渐变是指逐渐改变形态色彩的色相,明暗程度或鲜灰程度等。(5)大小渐变

大小渐变是指基本形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渐变排列,会产生远近、深度及空间感。

二、骨骼的渐变形式

(1)单元渐变:一组骨格线渐变,其他骨格线重复排列。(2)双元渐变:两组不同方向的骨格线同时渐变。

三、渐变构成的渐变比率

渐变构成的渐变比率大,则变化剧烈,对比鲜明;渐变构成的渐变比率小,则重复、柔和,缺乏空间效果。

四、渐变构成的表现形式

(1)基本形渐变,骨格不变(2)基本形不变,骨格渐变(3)基本形渐变,骨格渐变

(4)单一骨格线的变化,即分条渐变,分条的宽窄变动。发射构成:发射是一种特殊的重复,也是一种渐变的造型。发射是指重复的形或骨格单位环绕一个中心向外散开或向内集中。

发射现象在自然界中很常见,如太阳的光芒、盛开的花朵、燃放的礼花、蜘蛛结网、水的涟漪等都是发射现象。发射具有多方面的对称性及视觉焦点和光学效果,引人注目,视觉效果强烈。

一、发射骨骼的形式

(1)离心式发射:骨格线由中心向四周散开

(2)向心式发射:骨格线又四周向中心集中,如万箭射向靶心。(3)同心式发射:以一个焦点为中心,层层环绕发射,如枪靶图形。(4)多心式发射:由数个圆心点构成的复合式发射构成。以上几种骨格形式可任意组合,仅一种则太单调。

二、发射构成与渐变构成的关系 渐变和发射都是规律性很强的现象,这种现象运用到视觉设计中能产生强烈的透视感和空间感,是一种有秩序、有节奏的变化,渐变形式可以是基本形的渐变,也可以是骨格的渐变,而发射形式则以骨格的渐变为主,基本形的发射为辅。

对比构成:所谓对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差别的形态放在一起比较而产生的效果。最强的对比是特异,最弱的对比是重复,最和谐的对比是黄金比。

一、对比的作用:对比可以产生明朗、肯定、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自然界中充满着对比,如天地、陆海、红花绿叶、蓝天白云等;乐曲中的强弱、快慢等也都是对比。

二、对比的种类:在平面构成中,可以将对比构成形式归纳为形状对比、大小对比、方向对比、空间对比、曲直对比、明暗对比、材质对比等多个方面。

1、大小对比

大小对比是指构成元素之间在形态的大小上相差悬殊而形成的对比。其构图特点是主体突出,一般将主体内容处理得大些,形成主次关系明确、对比较鲜明的画面效果。

2、形状对比

形状对比是指因不同元素在形状上的差异而产生的对比。形状对比要注意整体的统一感,应了解不同形象的形状之间产生的对比关系所形成的效果及其在不同性质、不同构图的画面中的适应性。

3、方向对比

方向对比是指构成画面的元素因在方向上放置位置的不同所形成的对比。方向对比中方向的变动不宜太多,把握住主导方向,避免凌乱、松散,才能营造有意味的节奏感个运动感。

4、曲直对比

曲直并置,能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形成清晰、明确的心理感受。

5、动静对比

直线具有刚直、安静的性格特点,而曲线则具有优美、运动的特性。在一副作品中,如果过多运用曲线,会产生不安定的感觉。反之,过多使用垂直线和水平线,则会产生呆板、停滞的感觉。曲直结合可以刚柔并济,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6、空间对比

空间对比是指在平面构成元素的正与负,图与地、远与近、前与后等不同空间关系上形成的具有空间感的对比,空间对比要注意构图的均衡。

7、明暗对比 利用明暗关系可使画面产生强烈或柔和的对比效果。黑白对比是最强烈的明暗对比,可产生强烈、刺激、清晰的视觉效果。

8、质感对比

将质感不同的图形形象依据主题需要整合在画面中,可产生不同肌理感觉的对比。运用质感对比时要注意画面整体的协调性。第三章:空间、肌理构成与表现

(二)肌理构成

肌理指客观自然物所的表面形态,是各种物体的表面性质特征。以肌理为构成的设计,就是肌理构成。

肌理效果的应用在我国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时所有的压抑法、汉代的画像砖、宋代的瓷器中利用窑变产生的“冰纹”、中国书法和写意画中的“飞白”,这些例子都说明了

人们对于不同肌理形态的认识和利用。因此,肌理构成的课题训练在造型领域有重要的意义。

肌理的形式可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

1、视觉肌理

通过目视就可以观察到的物体表面特征就叫视觉肌理。肌理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滴色法、水色法、水墨法、吹色法、蜡色法、撕贴法、压印法、干笔法、木纹法、叶脉法、拓印法、盐与水色法等。比如用钢笔、毛笔、圆珠笔、彩笔和电脑、摄影技术处理等,都能形成各自独特的肌理效果。画、喷、擦、染、烤、淋、压、印、熏、浸等手法无所不用其极。材料几乎没有限制,可用木、石、玻璃、布、纸、颜料等。常见的简单手法有以下几种:

(1)电脑处理法:图片输入电脑后,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处理,可得到多种肌理效果;

(2)拓印法:在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着色,将纸覆盖其上,然后均匀印在纸上,构成肌理效果;

(3)自流法:将油漆或油画颜料滴入水中,以纸吸入;也可以将颜料滴在光滑的纸上,使颜料自由流淌或用气吹,形成自然纹理。

(4)熏炙法:用火焰熏炙,使纸的表面产生一种自然纹理;

(5)绘写法:用笔绘写,直接造就肌理效果。肌理元素的形象越小,其肌理效果就越好;

(6)印刷法:用丝网版、石版、铜版、木版等效果综合制作;

(7)粘贴法:将各种纸材和其他平面材料通过分割,组合在一张画面上;

(8)擦印法:在纸上用色料(如铅笔、炭精笔)来摩擦,将纸下的凹凸或质感擦出图形;

(9)压印法:在玻璃或光滑的纸上放置色料,然后加上强压,色料便会沿着强压的方向往四周挤出来。或者选择具有特殊肌理的材质进行压印,会在纸上形成偶然形态和特殊的肌理效果。

(10)复印法:通过图片在复印机上复印,经过调节黑白度,使其丧失部分信息,形成新的肌理。

2、触觉肌理

用手触摸有凹凸起伏感的肌理为触觉肌理。触觉肌理有两类:

(1)自然的肌理:自然的肌理就是自然形成的现实纹理,如没有加工的石、木等的肌理。

(2)创造肌理:创造的肌理就是由人工造就的现实纹理,即原有材料的表面经过加工改造,与原来触觉不一样的一种肌理形式。通过雕、刻、撕、压、揉、烤、烙堆叠等工艺,再进行排列组合而形成。

肌理在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织物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肌理应用恰当,可以使设计锦上添花。肌理的构成形式还可以与重复、渐变、发射、变异、对比等构成形式综合运用。

肌理在设计中的应用

肌理在现代设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室内墙体不用材质的肌理效果、地面的不同肌理都会给人带来多样化、艺术化的视觉效果。肌理在其他设计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如生活中的家具、服饰等都有肌理的痕迹,不同的材质肌理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与实用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肌理已经成为设计领域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分割构成形式

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秩序进行切割或划分的构成形式叫分割。分割是最常用的构成方式,如室内设计,书籍、海报、网页、报纸、杂志等的平面版式设计中,都是根据分割原则进行的。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为探索艺术中的节奏规律,如设一个线段长度为1,把一个线段分成两部分,即长度为A和1-A,使其中一长段部分与全长1的比等于另一短段部分与这一长段部分的比。

从古希腊的瓶画到巴底依神庙、埃及的金字塔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绘画,都可以看出比例分割的重要性和唯美性。

分割的形式有等形分割、等量分割、自由分割、比例与数列分割等。

1等形分割:要求形状完全一样地重复性分割,有整齐划一之美感,形式较为严谨; 2等量分割:只求比例的一致,不需求得形的统一;

3、自由分割:自由分割是不规则的,给人以自由活泼之感;

4、比例与数列分割:利用比例与数列的秩序进行分割,给人以秩序、完整、明朗的感受。

1)黄金比例分割;2)菲波拉契数列;3)等级差数数列;4)等比级数列;

比例的运用,在现代生活中更加广泛化,各种材料和用品在尺寸上都符合规格和比例,有统一的计划。

第三篇:平面构成教案

第一讲:平面构成基本概念及内容:

第一章平面构成概述

平面构成它是现代艺术设计造型、创意的基础,是所有学习、研究、参与 设计行业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学科。

它应用于现代设计的所有领域。

其中包括

1、艺术构成与VI VI是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它最直观、具体、最富有传播力和感染力。经常运用 我们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如:重复、对比、近似、变异

2、艺术构成与招贴

招贴设计追求画面视觉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会引 起受众视觉及心理兴趣,以便 信息的传递。经常运用我们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如:变异、渐变、矛盾空间等。

3、艺术构成与服装

但凡服装设计大师,其作品对点、线、面的运用都十分考究。服装的裁剪、装 饰纹样的选用以及款式的取舍都会运用到艺术构成。

4、艺术构成与装饰图案

装饰图案设计也融入了平面构成的法则与抽象因素。

5、艺术构成与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建筑设计首先是在平面上完成的,与建筑设计群中的窗子、路、回廊、草坪、灯饰等就会形成点线面的对比。

6、艺术构成与摄影

摄影的成败在于构图的层次,而这正是平面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摄影是做减 法,用最少的点线面传达最为丰富的视觉的内涵。这就需要作者有相当的平面 感受能力和处理能力。

因此,平面构成是现代美术设计不可缺少的训练手段之一,是引导学生建立 理性思维的基础。

第一节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内容平面构成的概念:

一、平面构成的由来:

■ 包豪斯——现代设计的摇篮:1919年~1933年德国创立了第一所现代设计 学校——国立魏玛建筑学校,即著名的包豪斯。其办学的宗旨是:寻求艺术与 技术的新统一。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发展,包豪斯的教学思想 以及教育体系开始在我国落户。现在,构成艺术成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教学 的主干构成。当时大量启用一批年轻、有激进思想的画家雕塑家任教,他们放 弃了一贯追求作品的装饰因素,探求发挥结构本身的美感。

二、概念

所谓平面:是指与立体的差别,它主要解决长、宽两度空间的造型问题。所谓构成: 就是“组装”的意思,也就是说把平面设计中,所需要的诸要素,象 机器零件那样,按照美的形式法则,进行“组装”,形成一个新的,适合需要的 图形。

平面构成: 是一种视觉形象的构成。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平面设计中,如 何创造形象,怎样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如何掌握美的形式规律,并按 照美的形式法则,构成设计所需要的图形,从中培养设计人员的审美能力,并 提高其创造“抽象形态”和构成的能力。

三、平面构成的特点 两方面特点:

1、以知觉为基础。强调客观现实的构成规律,通过最简单的点、线、面进行分 解、组合、变化,反映物体运动规律性。

2、高度强调理性活动,是自觉、有意识的再创造过程。运用数学逻辑、视觉反 应、视觉效果对形象进行重新设计。

课后:

思考平面构成的概念及内容,简述学习习近平面构成的意义。

第二讲:平面构成设计的材料工具与设计步骤:

四、使用工具和材料 草图阶段:

HB铅笔,直尺,三角板,曲线板,圆规,软橡皮。

绘制正稿阶段:

鸭嘴笔、针管笔、黑色墨水或墨汁、毛笔(中白云、花枝俏、小叶筋)、剪刀、美工刀、双面胶带、纸张(白卡纸、黑卡纸、绘图纸或素描纸)

工具的使用方法: 1 针管笔 2 格尺:

作用:打边框,并配合其它工具使用,要把格尺翻过来用,以免墨汁透到格尺 下面,弄脏画面。纸张:白卡纸、绘图纸或素描纸 黑色墨水或墨汁 鸭嘴笔:用毛笔沾墨水,在鸭嘴笔尖部分存留一部分,把嘴尖微微拧开一小空 隙,在纸上划动就出现墨笔黑线,可以直接画圆,也可用格尺辅助画直线(鸭 嘴笔在平面作品中起到很大的作用)6 毛笔---中白云、花枝俏、小叶筋 中白云:用来涂墨

花枝俏、小叶筋用来勾细小边缘的

页 刻刀:用来裁纸、纸板(配合格尺用)还可以轻轻修补画面不足的地方。以上是对平面构成中所用到的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的介绍,具体的方法还得在 绘图中应用,寻找经验。

五.平面构成的设计步骤:

(一)纸面上绘制的步骤:

1.构思:先了解设计内容及要求,然后从基本形开始考虑。

2.起稿:按照构思,先用铅笔在规定尺寸里画出大体框架,并不断调整比

例结构,直至满意。落笔不宜太重,以便修改。

3.画墨稿:用针管笔、直尺勾出图形的骨架,需要处大面积涂黑。绘画时

要仔细,墨色要浓淡适中。完成晾干后,可用橡皮把多余的铅笔

线条擦掉。

4.修整:将各别上色前后有效果差异的地方,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以求

画面均匀美观,完整统一。

(二)利用电脑进行绘制

第三讲:平面构成中形的构成(基本形与骨骼)平面构成形的内容:

平面构成的主要内容大体可分为基本形、骨骼和肌理等。

一、基本形

1、基本形的概念

用点、线、面基本元素构成设计形态的基本单位形象

2、基本形的分类

1、次基本形:如果一个基本形是由几个更小的基本形态组成,那就称这最小的形态为次基本形。

2、基本形:可以选任何一个形象做基本形,因为这个形就是最基本的。

二、骨格

①、骨格:就是构成图形的骨架和格式。

②、重复骨格:用相同的骨格,进行排列的方法。

③、骨格线:形象基本单位的重复排列可以形成骨格线。一般采用正方形,它便 于基本形方向的变换,构成灵活多样。也可用长方形、斜向、水平错位或波形 曲线等格式。

④、骨格的分类

(1)规律性与非规律性:

A规律性:具有严谨的、数字关系的骨格线。基本形可以按照骨格线进行有规 律、有秩序的排列。主要包括:重复骨格、渐变骨格、发射骨格。

B非规律性 :没有严谨的骨格线,基本形或其他形按照较自由的方式进行排列。

主要包括:特异骨格、对比骨格、密集骨格、打散骨格等。

(2)有作用性与无作用性

作用性:基本形作用在骨格线内的框架内。

把每个单元基本形控制在骨格线内、它即可分割空间、又可影响基本形的形状,但基本形可在单元骨格内改变方向、位置、正负、肌理,超出骨格线的部分 被切割掉。

无作用性:基本形在骨格线的焦点上。

是纯粹概念上的骨格,它不出现在画面中,不影响基本形的形象,也不会分割 空间,但有助于基本形的排列。

三、肌理

是指物体表面组织结构,这些表面的特殊效果在构成设计中极为重要,是 不可忽略的构成表现手段。可分为触觉肌理和视觉肌理。

平面构成中形的构成

主要是指单形与复形,正形与复形,独立形与连续形等。

一、单形与复形

1、单形。主要是指一个形象,一般理解为视觉效果单一的形象。基本构成 方式是以圆形、方形、三角形等为基本形体,以一个形象为单位,然后再把每一 个单位要素再构成,从而产生出新的形象。

两个或更多的单形在相遇时,可产生不同的关系,其中包括:

分离、接触、重叠、透叠、联合

组形:在构成中,由于基本形的组合,产生了形与形的组合关系。1分离:不接触,有一定距离 2接触:形与形之间边缘正好相切

3复叠:形与形之间是覆盖关系,产生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

4透叠:形与形有透明性的相互交叠,但不产生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 5结合:形与形结合成较大的新形

6减缺:形与形相互覆盖,被覆盖的地方被剪掉 7差叠:形与形相互交叠,交叠的部分产生一个新形 8重合:形与形相互重合变为一体

2、复形

复形是指两个以上形构成的较为复杂的视觉形象。复形相对单形显得更加 丰富、完整,因此它作为独立形象出现。例如符号、标志等,都可以是复形的形 象。

二、正形与负形

正形与负形是形象在平面上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利用黑白关系,即“图”、“底”关系进行的图底造型转换。

三、独立形与连续形

作业布置:

1.完成一幅24*24cm的“单元形与骨骼排列”的设计作业。2.利用黑白图底关系,完成“正负形转换”的设计。24*24cm一张。

第四讲:本周设计作业随堂绘画练习。

作业内容:

1.完成一幅24*24cm的“单元形与骨骼排列”的设计作业。

2.利用黑白图底关系,完成“正负形转换”的设计。24*24cm一张。

授课内容:

帮助学生将不懂的知识点再次梳理,协助完成设计作业的绘制。

引导学生修改设计稿,帮助增加画面层次感,完善设计效果。

第五讲:几何形的基本画法

借助直尺、圆规,通过几何学的比例规律,学习以下几种几何基本形的画法: 1.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画法; 2.正五边形的画法; 3.五角星的画法; 4.六边形的画法; 5.旋转弧线的画法; 6.渐伸漩涡线的画法; 7.S形的画法;

作业布置:

按照所教授内容,依次完成每种几何基本形的绘画(A4纸绘制)。

第六讲:作业实操练习。

课堂作业:几种几何基本形的绘画

授课内容:

帮助学生将不懂的知识点再次梳理,协助完成基本形绘制的作业。

相对较难理解绘画的是五边形的几何图形绘制,再次演示教学,巩固

记忆,辅助更好的完成作业。

第七讲: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比例与分割:

■变化与统一:即在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找变化。

变化是指将两个以上不同事物放置在一起,所体现的差别和对比。

统一是和谐,是指不同的或类似的形态要素并置在一起,造成一致或具有一致 趋势的感觉,是指在差异中求取一致性和共通性,达到整体统一的艺术效果。

■对称与均衡

对称:达到平衡的方式如同天平,对称轴两边的形态面积是相等的。

均衡: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利用杠杆原理,画面中的形态、面积不一定相等,但是每个元素的位置和彼此对比的关系,决定了它们在整个画面中的力量互相 牵制达到平衡。

对称是以静感为主导的平衡,指以对称轴线为表现,中心线左右或上下的形态 呈现出同形、同量的,完全对应重合的对称形式。

均衡则是以动感为主导的平衡,保持以心理感受为依据的知觉平衡。经验和提示:

1.均衡比对称更容易实现,毕竟画面中完全对称的形态是不多的。2.对称是静止的形态均衡则将动态包含在画面中,比较活泼生动。

3.实际的构成和设计中,均衡有着更多的变化空间和形式,容易产生新的效果。

■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人们对一切事物识别的主要方法。在画面上所产生的效果是变化。对比是变化的一种形式。

运用其变化规律,能丰富设计形式,增强艺术感染力。但是过强的对比会给画

面带来混乱,这就势必要采取某种调和的手法使不同的形式统一起来,使其协调。如在色彩构成中,当一个画面形态、色彩变化太多时,可以通过统一的色调进 行调和。对比的形式:

①形态:大小、曲直、方圆、薄厚 ②色彩:明暗、鲜灰、浓淡 ③质感:干湿、滑涩、老嫩 ④空间:远近、疏密、虚实

调和:几种要素具有基本的共同性和融合性。

对比和调和的关系:对比和调和是变化统一最直接的体现。统一的环境一旦变 化,势必形成对比,要使诸多不同的形式统一起来,势必要采取调和的手法。处理画面的方法:

①大对比,小调和,即总体是对比的格局,局部调和。②或是大调和,小对比,总体上调和,局部存在对比。

■节奏与韵律

节奏:本是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节奏这个具有时间感的用 语,在构成设计上是指以同一要素连续重复时所产生的运动动感。节奏与韵律借用的是音乐中的概念。

节奏指各因素持续的、有秩序的、重复的律动形式。

韵律一般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产生于按一定规律而变化的节奏之中,也 是自然界处处可见的现象。如水中的涟漪,天边的流云,摆动的柳枝,起伏的 沙丘,层叠的梯田等,都呈现不同的韵律美感。对应于构成设计中,韵律指各 视觉元素具有明显规律性的和谐的组合,表现的象诗歌一样抑扬顿挫的优美情 调和趋势。

节奏与韵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节奏决定着韵律的情调和趋势,韵律是节奏 的丰富和发展。在特定的情调和趋势中,节奏与韵律相统一,才能在整体中形 成完美的视觉效果。

作业布置:

选取其中三组形式美的设计要点,完成以下三幅设计作业: 作业一: 利用图形纹饰,完成“节奏与韵律”的图形设计。10*10cm 4张

作业二:

形式美的“变化与统一”的图案图形设计。24*24cm一张

作业三:

形式美的“对称与平衡”的图案图形设计。24*24cm一张

第八讲: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绘画实操练习

练习作业:

选取其中三组形式美的设计要点,完成以下三幅设计作业: 作业一: 利用图形纹饰,完成“节奏与韵律”的图形设计。10*10cm 4张

作业二:

形式美的“变化与统一”的图案图形设计。24*24cm一张

作业三:

形式美的“对称与平衡”的图案图形设计。24*24cm一张

授课内容:

帮助学生分析三个设计作业的画面要求跟区别,调整部分设计的画面构图,完善设计效果。

第九讲: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一、点的概念

在几何学上,点只有位置,没有面积。

从造型意义上说,点是一切形态的基础,是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

点、线、面是平面设计的造型基础。点、线、面的关系是在比较中界定的,只有 相对意义。

点的位置上下左右移动,产生稳定与不稳定感;近距离排列点,由于张力产生线 与聚的感觉;由大到小渐变排列的点,产生运动与空间感。

2、点的性质和作用 ①点是力的中心:

②点具有紧张性(张力作用): 一点膨胀,两点连线,三点成面。

大点易显现,点集中呈虚线,点密集成实线,点过大有面的效果。

3、点的错觉

错觉:是指与客观事物不相一致的现象。①、黑白产生的大小错觉 ②、陪衬产生的大小错觉 ③距夹角远近产生的大小错觉 ④边框产生的大小错觉

⒋点在应用中多变的特征

①.不同的点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通常用一些词语表达这些感受,比如大小、教

虚实等。

②.点的视觉强度并不和面积大小成正比,太大、太小都会弱化点的感受。③.点通常是在比较的环境中得以确认自己的位置和特征。

④.单个点会吸引并停留视线,产生强调作用;多个点会使视点往返跳跃,分散其力量。⑤.点的位置很重要,画面中心的点比较稳定,边缘的点有逃逸的倾向。⑥.很多的点间距很近,连续排列就给人线的感受,这就是点的线化和面化。

二.线 1.线的概念

几何学上的线是只具有位置、长度而不具有宽度和厚度的。它是点进行 移动的轨迹。从造型的意义上说,线具有位置、长度和一定的宽度。2.线的性质和种类

直线——平行线,垂直线.折线,斜线等。曲线——弧线,抛物线.双曲线,圆等。

①、直线:点移动方向保持一定时。表示静,是男性的象征,具有简单明了,直率的性格。1)、按常规分;

A、粗直线:力感强,钝重和粗笨的感觉。

B、细直线:秀气、锐敏和神经质的感觉。

C、锯状直线:焦虑、不安定的感觉。2)、按画法分:

A、尺量直线:是一种无机线,带有机械式感情性格,冷淡而坚强的感觉。

B、徒手直线:带有一种人情味的感觉。

②、曲线:点移动方向发生变化时。表示动,是女性的象征,具有自由活泼、浪漫的性格。

1)、几何曲线:点的移动方向变换。

表示动感,是女性的象征,比直线较有温暖的感情性格,给人以柔软,幽雅的情调具有直线和曲线的双重性格。

2)、自由曲线:点的移动方向常变换构成自由曲线。

富有自由,幽雅的女性感、具有自然的伸展、圆润及弹性的性格。

3)、按方向分:

A、垂直线:严肃、庄重、高尚、强直的感觉。B、水平线:静止、安定、平和、静寂、疲劳的感觉。C、斜线:飞跃、向上、冲力的感觉。

D、粗的、长的、实的有前进感;细的、短的、虚的则有后退感。

3.线的错觉

①、等长线箭头连接角度不同产生的长短错觉:

②、等长线垂直方向与水平直线产生的长短错觉:

③等长线陪衬环境变化产生的长短错觉:

④一条斜线被等长两条平行线切开产生的错觉:

⑤、条平行直线,受发射线角度的影响产生的错觉:

1)、产生向内弯曲的错觉:

2)、产生向外弯曲的错觉:

⑥、曲线与直线并置时直线会产生的错觉:

1)、产生向外弯曲的错觉:

2)、产生向内弯曲的错觉:

4.线的构成形式

相同直线的等间隔与非等间隔构成、曲线的等间隔与非等间隔构成、曲线组合构成、自由曲线组合、发射线螺旋线的组合构成等等。

(1)相同直线的等间隔构成:产生排列均匀、方向性虽弱但整体性强的效果。(2)相同直线的非等间隔:在虚面的基础上产生律动与空间感。

(3)曲线的等间隔构成:产生无休止的流动感,也像严谨中的律动与节奏。

(4)曲线的非等间隔构成:一种秩序中求变化的组合,给人的视线带来极强的引导力(5)自由曲线的交叉组合:极富变化的组合形式,性格充满多变性与复杂性。(6)自由曲线的平行组合:对立线性组合,产生相互弥补与连接,出现新形体 倾向。

(7)发射线的组合:具有方向明确,视点集中的特点,表现出复杂的视觉效果。(8)螺旋线的组合:规整螺旋线秩序感、逻辑性极强;自由螺旋线机灵、生动。

5.线在设计中的应用

三、面 1.面的概念

在几何学中,面是线移动的轨迹。

从造型的意义上说,面具有长度,宽度,无厚度,是体的表面,它受线 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形状。

2、形的分类和性格:

①、直线形:直线或斜线按水平或倾斜移动产生的形象。

②、曲线形:直线或斜线按圆周或波状移动产生的形象。③、自由曲线形:徒手绘制的自由形态。

④、偶然形:它是不能随心所欲而产生的图形,而是偶然形成的形象。

3、面的错觉

①、大小的错觉:环境形象大小不同的陪衬,产生的错觉

②、位置的错觉:等大的两个正圆形上下并置,产生的错觉。

③、形状的错觉: 圆角四边形与弯曲边的四边形,产生的错觉。

④、方向的错觉:

等距的垂直线和水平线组成两个同等面积的正方形,产生的错觉。

两个同等大的长方形,在横向和竖向上等分三次产生的错觉。4.面在设计中的应用

①.面的明暗和色彩对比 ②.面的虚实对比 ③.面的大小对比 ④.有机面和几何面对比

四、点、线、面的构成

1、点的平衡构成:通过点的大小、疏密、位置、重心等关系来调整。

2、线的平衡构成:通过线的长度,宽度以及它在画面中所形成的空间对比来

完成的。

3、图与地

任何“形”都由图与地两部分所组成,要使形感到存在,必然要有地将其衬托出 来,在一幅画面里成为视觉对象的叫图,其周围的空虚处叫地。

2、图与地的特点:

①、图:紧张密度高,前进的感觉并有使形突出来的性质。

②、地:则有使形显现出来的作用。

3、形成图的条件:

①、居于画面的中央部位,或处于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形,较之在侧位或斜位置 的形易于成为图。

②、被封闭的图形较周围开放的图形,易显现出来。③、小的形态,较之过大的形态,成为图的条件更为有利。④、在一定领域中,异质性图形比相同性质的图形更容易出来。

⑤、形的群化,或对称的图形即相同因素放在一起有秩序的排列因具有类似性 易成为图。

⑥、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头脑中容易成像,故易成图。

第十讲:平面构成中“点”的特点及表现(实操)

一,设计作业

运用点的构成方式,完成一张“点的构成”设计。

尺寸24*24cm一张

二,授课内容

讲解构成中“点”的构成特点

布置作业,并讲解作业要求。

帮助学生完成设计效果草图,按照构成的画面特性,改善部分作品的

构图效果。

第十一讲:平面构成中“线”的特点及表现(实操)一,设计作业

运用点的构成方式,完成一张“线的构成”设计。

尺寸24*24cm一张

二,授课内容

讲解构成中“线”的构成特点

布置作业,并讲解作业要求。

帮助学生完成设计效果草图,按照构成的画面特性,改善部分作品的

构图效果。

第十二讲:平面构成中“面”的特点及表现(实操)

一,设计作业

运用点的构成方式,完成一张“面的构成”设计。

尺寸24*24cm一张

二,授课内容

讲解构成中“面”的构成特点 布置作业,并讲解作业要求。

帮助学生完成设计效果草图,按照构成的画面特性,改善部分作品的

构图效果。

分析点线面三张作业的画面效果,公开点评学生设计作业,重述点 线面构成的设计意义及画面效果。

第十三讲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几何形

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几何形

一、几何形

就是知觉中的形状,就是直接能感受到实际存在于空间的形。包括圆形---回转运动而固定的形态

方形---正直、稳重的视觉效果

三角形---具有空间挑战的动态个性,底边水平向下时有安全感,一角 向下时则产生不安全感。

二、几何形的画面设计及构成效果绘制

布置学生按照常见几何形的造型特点,完成几何形的综合构成设计

(由于作业要求及作业量的考虑,该作业以手绘草稿上交)

第十四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自然形、人工形

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自然形、人工形

一、自然形

包括动物、植物、山川——大自然的一切形态 “师法自然”是设计创作的 真谛。给人以真实、熟悉、亲切之感。

二、人工形

就是由人工造就的现实形态。包括建筑、服装、产品、广告——潜心探讨 人工形态的外部特征:形状、色彩、材质等因素,也称第二自然,也是构成设 计取之不尽的源泉

三、自然形的画面设计及构成效果绘制

布置学生按照常见自然形的造型特点,完成自然形的综合构成设计。

作业要求:

尺寸8*8cm,9张。

列举9种自然形,可运用拼贴、手绘的方式进行绘画。

第十五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偶然形

一、偶然形

即偶然形成的形状。

偶然形制作的特殊技法:吹色法、滴流法、抗水法、压印法、吹肥皂泡法、纸张揉搓刮撕法。

(1)吸附法。将墨或颜料滴在水面,稍加搅动,任其流淌,然后用吸水纸 接触水面,纹理自成。

(2)对印法。在两张纸之间或在玻璃板等光滑的平面上挤压颜料,形成纹理。(3)喷洒法。用喷洒法,让颜料在纸上形成纹理。

(4)压印法。将纸团、树皮、丝瓜筋、织物等涂洒上颜料,压印纸上,形成纹理。(5)涂蜡法。将蜡涂抹纸上,刷上颜料,形成纹理。

(6)拓印法。将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涂上颜料,用纸覆盖其上,均匀地挤压,纹样印在纸上。

(7)拼贴法。将各种纸材和其他平面材料,通过分割后组合在一张画面上。(8)刻刮法。在已着色的表面,用尖利的物品刻刮,会得到粗犷,强烈的肌理 效果。

二、简介肌理的画面效果在平面构成中的设计意义。

三、偶然形的作业

作业要求:

1、尺寸8*8cm,9张。

2、列举9种自然形,可运用吹色法、滴流法、抗水法、压印法、吹肥皂泡法、纸张揉搓刮撕法的方式进行绘画。

3、要保证画面的整洁度,以及每种肌理纹饰的造型差异化。

第十六讲:本章作业的实操练习及作业评讲

一、作业内容:

1.自然形的画面设计及构成效果绘制

布置学生按照常见自然形的造型特点,完成自然形的综合构成设计。

作业要求:

尺寸8*8cm,9张。

列举9种自然形,可运用拼贴、手绘的方式进行绘画。

2.偶然形的作业

作业要求:

1、尺寸8*8cm,9张。

2、列举9种自然形,可运用吹色法、滴流法、抗水法、压印法、吹肥皂泡法、纸张揉搓刮撕法的方式进行绘画。

3、要保证画面的整洁度,以及每种肌理纹饰的造型差异化。

二、授课重点

帮助学生采集素材材料,学习运用材料美化构成画面。

第十七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重复

第四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一、重复构成形式

1、生活中哪些事物是以这种形式存在的?

如:树叶、花瓣、鱼鳞、玉米。高楼大厦、桌椅板凳等。

重复是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基本形规律性的反复,给予画面极强的 秩序感和规律感,加强了图像的描绘力度给人印象深刻。但是也会产生呆板乏 味的机械感,那么就要求我们在重复中寻求变化,如:色彩、方向、肌理等表 现手法。

2、重复构成遵循的骨骼形式:

特异骨格:其骨格单元绝大多数是有规律性的变化,只有少数在形状、大小、方向、位置等方面发生变化

密集骨格:较自由的非规律性骨格。由于变化较多,产生的形象有较强的随意性。打散骨格:构成元素按骨格线所在位置、形状、方向较自由的排列

3、重复的分类:

包括基本形重复、大小重复、肌理重复、方向重复等。a、基本形的重复排列:

b、重复基本形正、负交替排列:

c、复基本形在方向上,进行横竖或上下变换位置,有的作品并结合加以正负

交替变换。

d、重复基本形的单元反复排列: e、重复基本单元间空格反复排列: f、重复基本形的错位排列: g、基本形的局部群化排列: h、基本形交错重叠排列:

i、自由排列构成:

4、重复的情感特征

重复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高楼上一个个的窗子,地面上的砌砖,布 上的图案等等都有基本形的重复,它是一种规律性最强的设计手法,有安定、整齐和机械的美感。

5、重复在设计中的应用

重复是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手法,以加强给人的印象,造成有规律的节 奏感,使画面统一。

作业布置:

运用“重复”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第十八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近似

二、近似构成形式

1、近似的概念

几个基本形的构成元素很相近,但又有所不同的基本形,称近似基本形。近似 构成是重复骨格、近似基本形的构成。

取得近似的要点:“求大同存小异”,达到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效果。

2、近似的条件

1)、近似的程度不能过大,如果近似程度过大,就产生重复之感;

2)、近似的程度太小会破坏统一感。失去近似的意义;

3)、近似的形之间是一种同族类的关系。

3、近似的形式 1)、形状的近似

两个形象若属同一族类,它们的形状均是近似的,如同人类的形象是近似的一样。①、两个相同形状基本形的组合方式、正负、大小,方向等方面的变化。②、两个不同形状基本形的组合方式,正负、大小,方向等方面的变化。③、同一基本形在空间中旋转方向,得到近似的形状。

④、还有利用变形的手法,把基本形伸张或压缩以取得近似的基本形。

2)、骨格的近似

骨格可以不是重复而是近似的,也就是说骨格单位的形状,大小有一定变化,是近似的。或将基本形分布在设计的骨格框架内,使每个基本形以不同的方式、形状出现在单位骨格里。

4、近似的情感特征

1)、它表现了在统一中呈现生动变化的效果。2)、使画面具有丰富的趣味,耐人寻味。

作业布置:

运用“近似”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第十九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渐变

三、渐变构成形式

1、渐变的概念:

是以类似的基本形或骨格、渐次地、循序渐进地逐步变化,呈现一种有阶段性 的,调和的秩序。基本形或骨格有规律地、渐次循序地变化,弥补了重复构成 的单一性,使重复中显得变化、生动。

2、渐变的类形

1)、基本形的渐变——基本形形状、大小、位置、方向、明暗逐渐变化。A形状的渐变:一个基本形渐变到另一个基本形,基本形可以由完整渐变到残 缺,也可由简单渐变到复杂,由抽象渐变到具象。

B方向的渐变——基本形可在平面上作有方向的渐变。

C位置的渐变——基本形在由作用的骨格中,进行上下左右的位置移动。

基本形作位置渐变时须用骨架,因为基本形在作位置渐变时,超出骨 架的部分会被切除掉。

D大小的渐变——基本形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渐变排列,会产生远近深度及 空间感。

E间隔的渐变——基本形与基本形间的距离渐次地变疏变密。

F骨格的渐变——骨格的渐变是指骨格有规律的变化,使基本形在形状,大小、方向上进行变化。

3、渐变的基本形和骨格的关系(1)将渐变基本形纳入重复的骨格中。(2)将重复的基本形纳入渐变骨格中。(3)将渐变的基本形纳入渐变骨格中。

三、渐变的情感特征

1、易于表达细腻的情感变化。

2、能引人入胜,可以利用渐变的特征,引导人的思绪渐渐进入设计的意图之中。

3、渐变能够形成空间感,以及空间幻想性的心理。

4、渐变能够形成运动感,变化丰富。

四、渐变的注意事项

1、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渐变;

2、基本形在进行渐变过程中的始与终的形状;

3、渐变的节奏规律性和渐变的次数;

4、渐变后部分形体与整体的效果是否统一。

作业布置:

运用“渐变”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第二十讲:本章作业的实操练习及作业评讲

一、作业内容:

运用本周学习的“重复、近似、渐变”的三种构成效果,分别完成三张

24*24cm的设计作业。

需要设计画面紧扣设计主题,能够在视觉效果上区分三种设计形式的各自

特点。

二、授课重点

1、帮助学生分析“重复、近似、渐变”的特质与共性,辅助学生完善设计

草稿。在图形设计上帮助解决色彩布置与画面效果的统一结合。

2、随堂评讲上交作业,点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抽取画面效果好的设

计作品当面展示表扬。通过学生作业的评讲,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差异,了解更多形式的设计画面效果。

第二十一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对比

四、对比构成形式

对比就是由于平面构成的各元素在形态、颜色、材质的不同形成了视觉性 的差异。这种差异的范围很广,如形的圆与方,点、线的疏密、曲直,颜色深 和浅等等,强烈的反差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般来说,对比代表了一种张力,能够挑起观看者的情绪反应,能够带来一定的视觉感受。

对比能够给人深刻的印象,它不受骨骼线的约束,而是依据形态本身的大 小、疏密、虚实肌理等对比因素得以实现。

可分为方向对比、形状对比、大小对比、数量对比、空间对比。

作业布置:

运用“对比”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第二十二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发射

五、发射构成形式

1、发射的概念

发射构成,是基本形围绕骨格的中心点,向外散发或向内集中的构成形 式。是一种特殊的重复和特殊的渐变。

2、发射构成的必备条件

1)、首先要有发射点,发射的骨骼线都集中在此点上,发射点有的可

见,有的不可见。

2)、其次发射线具有方向。

3、发射构成的分类及基本形式

1)、离心式发射:即发射骨格线由中心向外发射。

2)、向心式发射:从四周向中心归拢发射点在画面外。

3)、同心式发射: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扩散。

4)、移心式发射:发射中心有秩序、渐次移动位置。

5)、多心式发射:以多个中心为发射点,形成发射集团。

4、发射的情感特征

1)、离心式发射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有良好的 视觉效果。

2)、移心式的陀螺旋转痕迹,具有强烈的运动感,形成曲面的效果。

3)、同心式和向心式,都有强烈的视觉集中感,对人心理的空间具有占据

感的威慑力。

4)、多心式的焰火具有强烈的空间特征。

作业布置:

运用“发射”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第二十三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特异

六、特异构成形式

1、特异的概念

是一种破坏旧秩序的形式,是在相同的大多数基本形中所出现的特殊 状态,是使个性与共性形式对比,是最强烈的对比之一。

2、特异的作用

特异的效果是从比较中得来的,通过小部分不规律的对比,使人在视觉上 受到刺激,形成视觉焦点,打破单调,以得到生动活泼的视觉效果。

3、特异的形式

1)、位置的特异

2)、形象的特异

3)、方向的特异

4)、大小的特异

5)、色彩的特异

6)、肌理的特异

7)、特异骨格

在规律性骨格中,部分骨格单位的形状、大小、位置、方向发生了变异。

4、特异在情感特征

1)、特异构成中的变化部分会成为视觉的中心焦点,视觉传达上经常用这种方法 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2)、特异的方式多种多样,为创意和想象留下了空间。在寻常的视觉中,假如 一些荒诞的、反常规的元素出现,势必带来观者心理的强烈变化,达到四两拨千 斤的功效。

3)、构图上的整齐和统一,加上局部的变化,画面既可以控制稳妥,也不会沉 闷单调。

作业布置:

运用“特异”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第二十四讲:本章作业的实操练习及作业评讲

一、作业内容:

运用本周学习的“对比、发射、特异”的三种构成效果,分别完成三张

24*24cm的设计作业。

需要设计画面紧扣设计主题,能够在视觉效果上区分三种设计形式的各自

特点。

二、授课重点

1、帮助学生分析“对比、发射、特异”的特质与共性,辅助学生完善设计

草稿。在图形设计上帮助解决色彩布置与画面效果的统一结合。

2、随堂评讲上交作业,点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抽取画面效果好的设

计作品当面展示表扬。通过学生作业的评讲,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差异,了解更多形式的设计画面效果。

第二十五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空间

七、空间构成形式

1、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一种具有高、宽、深的三次元立体空间。

自然形象存在于实际空间中,是实际的立体形象。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编排、不同的光线,都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表现是立体的,是最直接的三 次元空间。当形象表现为平面时则是二次元空间。

2、空间形成的因素 1)、利用大小表现空间感

2)、利用重叠表现空间感

3)、利用倾斜变化表现空间感 4)、利用弯曲变化表现空间感 5)、利用投影效果来表现立体感 6)、透视效果表现空间感

7)、面的连接表现空间感

3、空间的形式

形象在二维的平面空间上也能得到立体感、运动感、韵律感、透明感等等 视觉空间效果。平面的空间关系可以形成:平面空间、立体空间、矛盾空间、幻想空间。重点在于是用平面来显示凹凸的空间幻觉。

1)、平面空间

2)、立体的空间

3)、矛盾的空间

矛盾空间是指利用平面的局限性以及视觉的错觉,形成的在实际空间中无法存 在的空间形式。

在平面构成中有时故意违背透视原来,有意制造出矛盾空间,这是因为这种空 间存在着不合理性,而有时还不容易立即找出矛盾所在,这样就会增加观者的 兴趣,引人遐想。

4、矛盾空间的构成方法

1)、公用面:指将两个不同视点的立体形以一个共用面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此 构成视觉上既是俯视又是仰视的空间结构。

2)、矛盾连接:是利用直线、曲线、折线在空间中产生方向上的不确定性,使矛 盾形体连接起来 3)、幻想的空间

5、空间的情感特征

空间变化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平面、静止的空间,让人感觉安静、平和;运动、转换的空间,让人感到旋律与变化;而那些理念的空间则让人感 到理性的严谨。现实中不存在的空间,会产生虚幻的浪漫与离奇,生成„种超脱 上升的感觉。矛盾的空间与正负形也可以形成强烈的趣味性。

作业布置:

运用“空间”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第二十六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密集、分割

八、密集构成形式

1、密集的概念

多个基本形围绕着一个中心点收拢。

2、密集的特点

密集是一种对比的情况,利用基本形数量排列的多少,产生疏密、虚实、松紧的对比效果。

3、密集的形式

1)、点的密集

2)、线的密集

3)、面的密集

4)、自由的密集

4、密集的情感特征

密集在设计中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图面的手法,基本形在整个构图中可自由 散布,有疏有密。最密或最疏的地方常常成为整个设计的视觉焦点,在图面中造 成一种视觉上的张力,像磁场一样,并有节奏感。

九、分割构成形式

等形分割、等量分割、自由分割

作业布置:

运用“密集 分割”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第二十七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肌理

十、肌理构成形式

1、肌理的概念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

肌理又称质感,是由于物质内部结构的不同,所表现出物质表面的不同质感。

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排列,组织,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肌理是形象的表面特征。

肌理构成,就是将不同物质表面的肌理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构成设计。肌理 构成是一种技法构成,注重制作手段,随意性很大,注重变化、注重美感。

2、肌理的种类 1)、触觉肌理

用手触摸后有凹凸、粗细感的肌理。如有光滑、细腻的;有类玻璃、金属的; 而岩石、木头的肌理会给人感觉粗糙等。

(a)自然肌理。自然界与生俱来的、自然形成的物质纹理,如:泥、木、石等 未经加工形成的肌理。

(b)人工肌理。是经人工再造的物质纹理形态。如水泥地面、胶合板、大理石、不锈钢制品、纺织品等。

2)、视觉肌理

具有一定视觉元素和关系元素的表现内容,它是用来装饰使设计效果更 加丰富多彩。视觉肌理是对物体表面特征的认识,是用眼睛看而不是用手摸的

肌理。人工创作的方法多种多样。

3、制作肌理的常用方法

(1)吸附法。将墨或颜料滴在水面,稍加搅动,任其流淌,然后用吸水纸接触 水面,纹理自成。

(2)对印法。在两张纸之间或在玻璃板等光滑的平面上挤压颜料,形成纹理。(3)喷洒法。用喷洒法,让颜料在纸上形成纹理。

(4)压印法。将纸团、树皮、丝瓜筋、织物等涂洒上颜料,压印纸上,形成纹理。(5)涂蜡法。将蜡涂抹纸上,刷上颜料,形成纹理。

(6)拓印法。将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涂上颜料,用纸覆盖其上,均匀地挤压,纹样印在纸上。

(7)拼贴法。将各种纸材和其他平面材料,通过分割后组合在一张画面上。(8)刻刮法。在已着色的表面,用尖利的物品刻刮,会得到粗犷,强烈的肌理 效果。

4、肌理和材料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

1).在现在的构成和设计中,材料的综合处理给创意带来了很大的发挥空 间,因此必须长期保持对材料的敏感,寻找新的材料的表现力。

2).对材料肌理和质感的探求可以多方借鉴,可以借鉴影视、建筑、室内设 计、绘画等艺术形式,也要亲自不断尝试,反复推敲,发现新的肌理和效果。

3).应以轻松和游戏的心态来发现肌理,寻找新的质感效果。

4).材料的肌理和质感的应用要根据目的和需要,不要只顾吸引注意力,产 生过度设计。

5).现成材料的肌理和质感应用虽然容易,表现力强,但不能忽视点、线、面的处理带来的微妙的层次和质感的变化。

6),在应用各种材料和肌理效果时,变化统一、对比等形式美法则仍可以 帮助我们控制画面的总体效果。

作业布置:

运用“肌理”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第二十八讲:本章作业的实操练习及作业评讲

一、作业内容:

运用本周学习的“空间、密集和分割、肌理”的三种构成效果,分别完成 三张24*24cm的设计作业。

需要设计画面紧扣设计主题,能够在视觉效果上区分三种设计形式的各自

特点。

二、授课重点

1、帮助学生分析“空间、密集和分割、肌理”的特质与共性,辅助学生完

善设计草稿。在图形设计上帮助解决色彩布置与画面效果的统一结合。

2、随堂评讲上交作业,点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抽取画面效果好的设

计作品当面展示表扬。通过学生作业的评讲,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差异,了解更多形式的设计画面效果。

第四篇: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

第一章 概述

对于概述、概论、概念、定义之类的东西在原来上学的过程中是我特别不喜欢的一个章节,我一般都跳过不看。前段时间我在看有关其他教学课件的时候发现也跳过了这个章节直接进入了平面构成的三要素。

但是由于要给你们讲课的原因,出于我个人的职业道德,我不得不仔细看了下我们这门课的概述,之后我发现其实概述部分是整本书的精华,它告诉你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将会给以后的课程奠定怎样的基础,你要做好准备将要把这段学习的过程中的知识怎样运用到你的设计中。

这样看来,概述可能有点像我们的书里“序”,但是我也不太确定,因为我从来没有看过“序”这类东西。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概述,我会尽量让大家不要睡着,也希望大家珍惜我的第一次。

一、平面构成的产生

在艺术领域,“构成”这个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的俄国,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前后俄国产生的前卫艺术运动和设计运动,是人们之后常常提及的“俄国构成主义运动”。

我们中学的政治学过“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当生产力发展,原来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合或者阻碍了生产的发展,这个时候就会发生变革,产生新的生产关系。

其实生产力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计,它辐射影响到了社会中的各个领域 我们在学《世界现代设计史》《艺术史》等等史论,就会了解,设计史的开端就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发生的前夜,那这段时期之前在生产方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就是18世纪60年代英国爆发的工业革命,19世纪初,欧洲各国先后进入或者完成了这场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为什么生产力的发展会影响到艺术领域的变革呢。我们举一个最简单浅显的例子。在中国大家就更好理解了,穷人家的孩子在放牛和种地,有钱人家的小姐在家琴棋书画,唐伯虎要是饭都吃不饱也没心情吟诗作画。

在外国的古代,具体古到什么时候我也没有研究。在那个时候,艺术、文学、甚至是数学这种有关文化的领域只有贵族才能涉及,因为穷人和当时所谓的下层阶级所有的精力都在解决温饱问题上。当时没有明确的界限,天文学、数学、绘画从事这些领域的人们并不是为了实用和切身利益,主要是为了满足某种好奇心或者求知欲,是有钱的闲富人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归为高级的心理追求和精神享受。就像达芬奇,1 他即是科学家也是艺术家。

转回我们的话题,在18世纪末,我们发明了蒸汽,会使用煤炭,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不能满足当时的情况了,就爆发了工业革命。生活提高了,艺术家们就蠢蠢欲动了,觉得当时的艺术理论绘画风格等等等等不能满足他们了,在艺术界就爆发了“工艺美术运动”。大家不喜欢原来的学院派了,不喜欢写实了,印象派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大家比较熟悉的梵高、塞尚就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印象派的特征是追寻光与色的美,他们为什么无端端的开始追寻光了呢,因为当时发现了光有七种颜色,就是我们物理学的那个光,就是这个时候发现的。

所以说艺术的发展是奠定在科技和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的。

(看课件做的时间表整体回顾,最后回归到20世纪俄国俄国构成主义运动,构成产生了)

二、构成的概念

构成主义否认了艺术绘画的再现性,认为艺术的形式是抽象的几何形式,主张用长方形、圆形、直线等构成半抽象或抽象的画面和雕塑,以表现自由的单纯结构及结构自身。代表人物有卡西米尔.马列维奇、弗拉基米尔.塔特林、罗金科、李西斯基等。

卡西米尔.马列维奇俄国画家,为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出生于基辅附近,在基辅和莫斯科学院学习,接受严谨的西方艺术美学的教育、相继受到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影响,和康定斯基、蒙德里安成一起成为早年几何抽象主义的先锋,最终以朴实而抽象的几何形体,以及晚期的黑白或亮丽色彩的具体几何形体,创立这个几乎只有他一个人独舞的至上主义艺术舞台。“模仿性的艺术必须被摧毁,就如同消灭帝国主义军队一样。”这就是他铿锵有力的表白。他全心力的推展其理论,因俄国的锁国政策,终而被遗忘以至于贫困至死。为什么在艺术上有突出贡献的先驱最后都不得善终呢?

1913年,马列维奇的立体主义突然转向一种图表式形象拼凑,构成半画谜,半招贴画式的性质。这一幅《一个英国人在莫斯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幅画上,具体的形象以反逻辑方式并列,是一种前达达派的构想。画上有俄罗斯教堂、马刀、蜡烛、剪刀、文字、锯子、鱼和梯子等等,这些在生活逻辑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完全按画家的自由意志杂乱地并存在画面上。它们大小不均,事物间也毫无可供联想的因素。

马列维奇首创了几何形绘画,留存于世的那些作品在这么多年以后,仍以它的单纯简约而令人惊讶。他称得上是二十世纪抽象绘画的伟大先驱。他一生以其谜一般的作品,为20世纪的艺术界勾勒出了另一片璀璨的星空,预示了从达达主义到后来的极简主义等多种艺术运动时代的来临。他为艺术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任由后来者遨游与徜徉。

至上主义是传统绘画时代终结的标志,而整个至上主义艺术团体中几乎只有他一个人。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思想影响了塔特林的结构主义和罗德琴柯的非客观主义,并通过李西茨基传人德国,对包豪斯的设计教学产生影响。

三、平面构成的概念

平面构成是利用点、线、面等视觉元素在二维的空间里,按照美的视觉效果,以理性和逻辑性的手法进行编排和组合的一种方法。

重点研究在二维空间中如何创造形象,如何运用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组织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创造出具有强烈形式美感的新形态。

四、学习习近平面构成的意义

平面构成是其他专业设计课程的基础内容,是现代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平面构成的目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造型能力、及形态组织能力,最终为设计服务。在之后的标志设计、招贴画设计、装饰图案、纹理材质设计中平面构成的理论和设计方法都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之前的色彩归纳和冷暖对比大家已经开始根据自己的主观态度开始设计,把花儿想象变形成少女,把花儿画成棒棒糖、风车之类,都是比较简单直接的变形,是一个好的尝试。但是为什么对于花儿这个主体物大家想的都离不开这些范围呢,这涉及到一个比较专业的领域,叫做艺术心理学。

《呐喊》是挪威印象派画家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代表作之一。画面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

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每年的十月伊始,人们就明显地感觉到白天越来越短,到了十一月底,太阳就彻底降到地平线以下,就这样太阳消失在北挪威的天空整整两个月,十二月和一月就是极夜了,天总是在十点半以后才露出一点光亮,而那灰蒙蒙的光亮不到三个小时便消失的无影无踪,让万物彻底被黑暗笼罩。

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而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在阿尔,梵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1888年,高更应邀前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这位易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他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为什么在平面构成课上给大家讲这么多呢,我是想让大家了解在设计领域、我的灵感和思维由什么导向、会产生什么变化。我们平时要做些什么准备,在那些领域有所深入的研究。在大一的时候奠定好基础,充实自己,在之后的课程里面才能够结合之后的专业理论知识做出好的设计。

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一、形式美

1、形式美的定义:

形式即物体的形体,是事物的外部表现态势,包括事物外在的形态及其组合规律,形式美法则是指事物外在形态的自然物理属性(色彩、形状和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所体现出来美,是构成学中形式的视觉审美特征,属于美的范畴。

2、形式美产生的过程:

作为社会的人,原始先民开始把动物的牙齿串起来挂在脖子上,起初是为了表示勇敢、祈求神灵赐予力量、吸引异性等,但久而久之,这种形式的装饰脱离了实用内容,成为心灵上的积淀,当人们看到它时就产生一种非实用的愉快情感,即形式美感,这个从实用向审美的转化就是形式美的产生过程。

形式美感与人的心理、生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人的这些形式美感一经形成,又成了对形式美进行审美的依据,人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有继承性、共同性、也有时代、民族的差异性,它总是对着社会生活不断的演变而产生新的发展和变化。

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

然而单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视觉形象时,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一种基本相同的共识。例如,在人们的视觉经验中,高大的杉树、耸立的大厦、巍 峨的山峦尖峰等,它们的结构轮廓都是高耸的垂直线,因而垂直线在视觉形式上给人以上升、高达、威严的感受;而水平线则使人联系到地平线、一望无际的平原、风平浪静的大海等,因而产生开阔、徐缓、平静等感受„„这些源于长期生产、生活积累的共识,使人们逐渐发现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第五篇: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

设计的概念

“设计”一词源于英语Design,意思是通过符号把计划表示出来。设计是一种构思(设想)与计划,以及把这构思与计划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之视觉化的形象创作过程。设计的目的是消除不符合人类使用目的因素而满足人类生存直接需求的实用性功能。与造型艺术相比,设计首先满足的是人类生理方面的需求,其次才是心理方面的需求。设计的基础理论

作为设计的最基本的领域是关于形和色的研究。前者称之为形态的理论或形态学,后者则称为色彩理论或色彩学。形态又有平面与立体之分。

作为设计教学的基础,可以概括地划分为三个方面:

一、平面设计

二、立体设计

三、装饰色形

设计基础的学习目的

学习设计基础的目的,主要是进行一种视觉语言的系统训练,使学者在进入专业设计之前,全面地掌握关于形象创造的原理、规则、以及掌握一种系统的形象创造思维方式。初学设计者应持的态度

环境与时代是作用于我们观念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一个初学设计者来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加以细心地观察,这包括科学技术、审美时尚等各个方面。同时,初学设计者不宜固执自己的主观看法.应采取开放式的学习态度,要善于思考和发现新的东西,勤于构思和加强制作方面的练习,以培养出一种创造性的和独立的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平面设计构图是绘画的基础,也是广告设计的基础。广告构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广告的视觉传达;不同的广告构图风格体现出不同的广告氛围;独特而有创见的构图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广告效果……。总之,我们处在注重设计和注重效率的时代,广告客户精益求精,设计师更要注重现代构图原理的灵活运用,提高设计的水准,这对于静态的平面广告设计而言,尤为重要。

平面构成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面广告设计属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平面构成原理广泛应用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构图和编排中。平面构成作为一种设计基础的训练方法,在很早就被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所重视,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完善起来。

平面构成设计是一种理性的创作活动,它在强调形态之间的比例、平衡、对比、节奏和律动等的同时,又要求讲究构图和图形给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平面构成在于探求二度空间的视觉传达规律,视觉形象的建立和归纳,栅格的划分和组织,各种视觉元素之间的构成规律与规律的突破……,最终运用构成的原理创作出既严谨又有无穷发展变化的平面构图。它综合了现代物理学、光学、数学、心理学和美学的成就,扩大了传统工艺美术思想的表现领域,大大丰富了现代艺术和设计的表现手段,在现代设计基础的教学训练中,对于培养我们的艺术思维能力和构图设计能力,具有重大作用。

1、形象视觉形象是物体的外部特征,是直接可见的。视觉形象包括视觉元素的各个部分,如形状、大小、色彩等。所有概念元素如点、线、面,也都具有各自的具体形象,比如在一幅平面广告设计中,线可以是一条提示线、一行文字;面可以是一个色块、一张图片、一篇文字等。所以,在平面构成设计中对视觉形象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视觉形象的分类: ①几何形

几何形是具有几何数学规律的图形,比如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等。几何形比较抽象、单纯,视觉上有理性、明快的感觉,在现代工业发展的今天,几何形被大量运用在建筑、绘画以及产品的设计中,因为它不仅便于现代化机械大生产的批量加工,而且具有现代的美感。②有机形

是指有机体的形态,如有生命的动物、生物细胞等,它的特点是轮廓由圆滑而无规律的曲线构成、有生命的韵律。③偶然形

指我们无法刻意去创作,偶然形成的图形,如破碎的玻璃、一滩水、毛笔笔触的拖尾等偶然形成的形状。④人为形

指人为创造的形态,如房屋、衣服、机器、文字等。⑤自然形

指大自然中原有的可见形态,如云彩、初阳、山川、沙石、树木、花卉、游鱼、猛兽等。自然形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是设计题材的宝库。

A、形象的分类在平面设计中,出现于平面上的形象,包含着视觉的各个元素。因此,须认识形象状、大小、色彩、肌理等等的性质。

形象,可分自然形象、几何形象、偶然形象。而在平面设计中,又常常分之为有机形几何形象和偶然形象。当然还有其它更为细密的分类方式。

自然形象

几何形象

偶然形象

有机形象

B、形象的元素

点、线、面是形象的基本形式,形象有大小、形状、色彩、肌理、方向、位置之别。因此,形象的元素应包括形象存在的基本形式和关系。

C、点的形象点虽有位置、大小、但没有方向,点的移动便形成线。线是点移动(运动)的轨迹的扩张移动,便形成面。因此,面是线移动的轨迹,从而组成二维空间。而体则是面移轨迹,因此,占有三维空间。

细小的形象称之为点,所谓细小是相比较而言的。一个形象称之为点,不是由它自身的大小所决定,而常常由于它的大小与框架或周围的形象所产生的比例而决定。

点有大小之别,当然也具有形状之别。理想的点虽是圆,但决不限于此,它可以是正方形、三角形、多边形或其它种种的不规则形。

点也可以相联或排列成线,或是组合而成较大的形象。

D、线的形象线是点移动的轨迹。线是过长的形象。尽管线有粗有细,但其宽度与长度必须差异悬列方能称之为线。

关于线的形象,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1.线的两大系列。2.线的性格。3.线的两端。

根据线的运动方向,可以概括为直线系和曲线系两大系统。几乎全部的形象(有机形象几何形象、偶然形象)都可以由直线或是曲线或是两者混合来构成。

E、面的形象面是线的移动轨迹。所有非点非线的平面形象统称之为面。

面可以作如下分类:

1.几何形--即用数学方式构成。(图1)

2.有机形--即用自由曲线构成。(图2)

3.直线形--即用直线随意构成。(图3)

4.不规则形--即用直线加自由曲线随意构成。(图4)

5.偶然形--即用特别手段意外获得的形。(图5)

图12

图34

图5

F、正与负的形象在平面上,形象常称之为“图”,而其周围的空间被称之为“底”。或称之为正形负形。

但是,图与底的关系并非都是清楚的,而常常发生混淆,这就是所谓的图底反转。如图中所示,其形象即可视为一只黑的杯,又可看成两个白色的人头。日常生活中,这类现象是很多的。

G、单形单形常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形象,可依或不可依框架而存在。单形不是一连续的单位。它可非 常简单也可复杂。

H、基本形是构成一个重复式彼此关联的复合形象的单位。基本形常常是比较单纯简练的。同样的基本形固然有其重复的组合方式之不同,但可以形成各种视觉效果的形象。(如图)是一个基本形和他的四个组合。

I、基本形的重复重复是设计中最易的方法,也是最易于获得和谐效果的手段。比如建筑中的窗和往,以及地上砌的砖等等,都是极为典型和普遍的实例。(如图)

J、重复中的变化如果基本形的形状、大小等元素始终不变,那就是绝对重复。即使如此,基本形的方向、位置等仍可有变动。以重复的最一般意义讲,基本形重复中的变化,主要是指其重复中基本形方向之变化。如:不定方向(图1);对比方向(图2);渐变方向(图3);重复方向中带有特异等等(图4)。

图12

图3图4

重复中的变化是为了在一个视觉效果统一的基础上,产生其引人注目的中心和使其构成形和形的关系:

两个以上的单形或基本形,在其组合上可产生下列几种不同的关系:

1.分离--它们之间可以保持一定距离而不相触。(图5)

2.相触--形象与形象之间,其边缘线恰好相接。(图6)

3.覆盖--就是一个或一些形象覆盖于另一个或另一些形象之上,产生或上或下或前或后的空间关系。(图7)

4.透叠--与覆盖不同,透叠不会掩盖各形象的轮廓,而且有透明的效果。(图8)

5.联合--形象组合相遇后形成一个新的形象、联合的形象常处于同一空间平面。而其色彩与肌理必保持一致性。(图9)

6.减缺--一个形象的某一部分经组合后被另一个形象所吞减,而被吞减的形象必小于未吞减之前。减缺可使原有形象变为另一新的形象。(图10)

7.差叠--是指两个形象互相叠置后所得到的减缺部分的形象。但减缺的程度并不是毫无限制的。(图11)

8.重合--相同的形象完全重合为一体。而绝对的重复对我们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因此,重合与覆叠、透叠、联合、减缺之间有相似的地方,只是相重合的面积几乎是全部而已。(图12)

图56

图78

图910

图11 图12

K、形与空间的关系在特定的画框里,形象的安排与组合,必然要涉及形象与空间的关系。这就是图与底的关系。

1.消失-一是说A与B色相同时,形成B的消失,但实际上仍存在(A、B同为黑色或同为白色)。(图1)

2.负-一是说A的上面画上B(黑底上画出白的形象)。(图2)

3.正-一是将A与B的色彩颠倒过来白底上画出黑的形象。(图3)

图1

图2图3

正与负在设计中可以互相替换,即负可为正,正可为负,黑可为白,白可为黑。

如把两个形象的关系加以变动,那么形与空间会有更多的变化。为了便于理解,现作如下图示:

方形为画面,圆形为形象;A为黑色,B为白色。组合后其结果有M:

1.消失-一形与底的色相同。(图4)。

2.减缺-一左边形象的色彩与底相同而成消失,但使右边的形象出现减缺。如形与底的色相互相替换,其结果是形的位置相反。(图 5)

3.单独-一左边形象因与底色相同而消失,右边的形象完整地保留,形成单独之形。若形与底的色彩相互替换,则形的位置相反。(图6)

4.联合-一两个形的色彩相同,便成为一个新的形象。(图7)

5.差叠-一两形相叠,因色彩之差异形成差叠,差在多为减缺。(图8)

6.透叠-一两边为透明相叠,被叠部分因素改变了原有彩色。(图9)

如果把形与底的色彩全部互相替换,则正变负,负变正。

图45

图67

图89

2、空间空间先于形象而存在,但形象决定空间的性质。形象未出现之前,空间就是一张白纸,形象出现之后便占有空间,形象之外的空白即是未占有的空间。在设计中,形象固然重要,而未占有的空间也是重要的。两者之间的比例及关系的改变,会使设计产生不同的感觉。

面的形象易使空间产生平面的感觉,而立体的形象会使空间产生幻觉的立体空间,幻觉的制造是平面设计的重要课程之一。

A、自然的空间

自然空间是现实中的真实空间。在平面设计中即使其形象是抽象化的,但因形与形、形与空间的关系是合乎现实逻辑的,故亦可以表现出自然的空间。(如图)

B、暧昧的空间

所谓暧昧的空间,即是一种模棱两可的空间,属于非真实的空间。一般暧昧的空间中总是有两个以上的视点。由于视点的变动,形象的空间关系——或回或凸,就会交替发生变化。视此为凸,则彼便为回,反之亦然。(如图)

C、矛盾的空间

矛盾的空间不是模棱两可,而是两者互不相让,形成极为强烈的空间冲突。这是矛盾空间不同于暧昧空间之所在。(如图)

D、点、线、面与空间练习

1.点的练习:限用圆点。圆点没有方向性,但多个圆点的组合便产生方向感。练习时可自由地选定点的数量,或用相同数量的点组织不同的画面,或用不等量的点组织。(图1)

图1

规律性的组织则更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圆的聚散关系、点与点之间的平衡等等,是其研究的重点。

2.线的练习:限用直线,长短与数量不限。(图2)

线的组织亦有规则与不规则之分。但线的研究以方向性为重点。非规律性组织要注重其聚散及各种方向性,规律性组织则可以从线的群化、重复等方面加以研究。(图3)

图3

3.面的练习:面的形状可繁可简。组织方式也有规则与不规则之分。练习时最好选用长条形的面或平行四边形。面的练习重点是空间的虚实、对比、和面与面之重叠、透叠。减缺。(图4)、(图5)

图4图5

E、点、线、面的组合练习

点、线、面混合的练习要比上述练习杂复一些。这项练习的重点是如何使不同的元素产生统一的和谐感。组织的方式是不规则的,所强调的是对比中求统一。

3、骨骼

所谓骨骼,就是形象的编排秩序。骨骼的作用有两种,一是固定基本形的位置;二是分割画面的空间。骨骼分规律性、非规律性,有作用性和非作用性。

对于广告设计原理而言,骨格其实就是广告版面构成中的栅格。我们在构成设计中常常借助于骨格,骨格有助于我们排列基本形,使之成为有规律、有秩序的构成。骨格决定了基本形在构图中彼此的关系。有时,骨格也成为形象的一部分,骨格的不同变化会使整体构图发生变化。

A、规律性骨骼

规律性骨骼是以严谨的数学方式构成的。这些骨骼是呈重复、渐变及发射形式的。它们包括一些骨骼点和骨骼线,以引导形象的编排。

B、非规律性

骨骼这种骨骼是比较自由地构成的,有些是规律性骨骼的衍变,也有一些是具有极大的自由性的(如图)。

C、有作用性骨骼

它是骨骼线将画面面积分割成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骨骼单位,形成多元性的空间。基本形移出骨骼单位便受到分割。这种骨骼里,基本形不一定被固定在每一骨骼单位中,且基本形的数目及方向在每一骨骼单位中可做变化。但完成后的画面必须能显示出骨骼线的存在。(如图)

D、非作用性骨骼

骨骼只决定基本形的位置,骨骼线不构成独立的骨骼单位。完成后的画面不会显示出骨骼线。(如图)

E、重复的骨骼

在各种规律性的骨骼中,重复骨骼是最常见的一种。只要平均分割空间,就会得到重复骨骼。

如果将构成骨骼的两大基本元素(即垂直线与水平线)加以变动就可得到下面几种骨骼形状。

第一种变动:

1.宽窄变动--将骨骼线的宽窄加以变动,形成骨骼各组的空间变化。(图1)

图1

2.方向变动--将垂直或水平的骨骼线变成斜线。只改变其中一种线的方向,称为单元方向变动。而将两种线同时变动,称为双方方向变动。(图2)

图2

3.线质变动--是将水平、垂直的直线变为弧线、曲线等,称为线质变动。(图图3

4.线质、方向、宽窄的混合变动。(图4)

3)

图4

第二种变动:

将骨骼的单位或合M而

一、或一分为M地联合与分离变动。(图5)

图5

第三种变动:

将骨骼线的水平线或垂直线,作分类的迁移的变动。(图6)

图6

F、重复骨骼中的基本形

骨骼通常决定基本形的位置,但可作灵活的变动。如基本形方向的任意变动,骨骼单位内基本形的位置的灵活采用,和基本形的大小的自由选定等(如图)。

G、骨骼与基本形相叠

有作用性的骨骼或可见的骨骼线可与基本形相叠,产生覆叠或透叠的关系。(如图)

H、练习:骨骼:重复骨骼

基本形:由半圆或任何圆弧与直线所构成基本形。基本形的形状、大小须重复。

尺寸:20公分 X 20公分

色彩:底色外只准用两色,色与色不能相混。也可用单色。参考:

4、近似

在自然界中两个完全一样的形状是不可能的,但近似的形状却很多:比如同种植物的叶子,溪中的鹅卵石,风吹过的沙丘等,在形状上都很近似。平面构成中的近似是指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的基本形构成画面,在统一中呈现出生动变化的效果。近似的程度可大可小,但是如果近似程度大,就产生重复之感;近似的程度太小则破坏统一感,失去近似的意义。总之,平面构成中的近似构成要让人感觉到基本形之间是一种同族类的关系。

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的形象,都可称为近似的形象。所谓近似,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所以,在使用近似时,要注意近似的程度是否适当。近似,应先考虑形态方面,然后考虑其大小、色彩肌理等诸方面因素。

A、自然形象的近似

在自然形象中,近似的现象到处可见。凡属同类的自然现象,如鸭、鱼、羊等等均可称为近似现象(如图)。

B

设计近似基本形时,可以结合拉丁字母之近似效果,进行组合、变动,而成为一种很好的构思。(图1)

图1

通常设计各种近似基本形,往往用一基本形,求出各种基本形。即把一基本形的形状稍作左右、上下的改变,或加或减,就可以得出几个以上近似的基本形。(图2)

图2

利用两个形象的相加或相减,也可以构成一定数量的近似基本形。在相加或相减中,两个形象的形状、大小都可以进行各种变动而得到近似效果。此外,还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向或位置变动,求得不同的组合。(图3)

图3

在作用性骨骼中,近似的基本形因受骨骼线切除的关系,常常可与邻近的基本形或背景联合。此外适当的色组变动,亦可增强设计的效果。(图4)

图4

C、近似的骨骼

骨骼单位的形状、大小、方向不完全相等,但有些近似,则称为近似的骨骼。近似骨骼没有重复骨骼那种严谨性。其骨骼的结构要在有作用性的骨骼中,才能感到它的存在。(如图)

D、近似基本形的自由组合近似基本形可以不循任何骨骼的编排而作自由的组合。若基本形之间的距离大致没有多大的变化,则近似乎无作用性近似骨骼的效果。如果基本形作聚散式的组合,那就近似乎密集的观念了.(如图)

E、练习:

基本形:可自由决定,但各基本形之构成必须有不同的变化,而又能保持彼此间的近似。

骨骼;重复骨骼,可用有作用性或无作用性。

色彩:底色外只准用两色,两色之间能相混合,也可用单色。

尺寸:20公分X 20公分

5、渐变

渐变是一种规律性很强的现象,这种现象运用在视觉设计中能产生强烈的透视感和空间感,是一种有顺序、有节奏的变化。渐变的程度在设计中非常重要,渐变的程度太大,速度太快,就容易失去渐变所特有的规律性的效果,给人以不连贯和视觉上的跃动感。反之,如果渐变的程度太慢,会变生重复之感,但慢的渐变在设计中会显示出细致的效果。

渐变的含义非常广泛,除形象之渐变外,还可有排列秩序之渐变。渐变从形象上讲,有形状、大小、色彩、肌理方面的渐变;从排列上讲,有位置、方向、骨骼单位等等渐变。形状的渐变可由某一形状开始,逐渐地转变为另一形状,或由某一形象渐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形象。渐变的节奏可以急缓任定,亦可急缓交错展开。

渐变的骨骼编排,可以从左至右、从上至下,或从中央向四周展开,或作多元次编排。其方式是灵活而多样的。

A、自然形象的渐变

自然形象因时间性之渐变,则分秒不停地发生在我们的周围。种子之萌发抽叶,花蕾之欲放至残.人由婴儿到老年等等,皆为形象之渐次变化。

电影的记录动作,也是由一系列这一画面到另一画面的渐变过程。不过时间性的渐变不可能在同一视觉空间中显示出来。但在自然界,因空间位置之变化而产生的渐变,则是到处可见的。

B、基本形的渐变

一切基本形的视觉元素,均可渐变。

1.方向渐变--基本形具有方向性时,可作基本形排列的方问渐变。(图1)

图1

2.位置渐变--在作用性骨骼中,按基本形切除在骨骼单位中的逾线部分,而使之位置渐变。(图

2)

图2

3.大小渐变--基本形在编排中具有由小至大或由大至小的渐变。(图3)

图3

4.色彩渐变--用色彩由深至浅的渐变。

5.形状渐变--是形的增减而得的渐变效果,也可以基本形的分裂或迁移而成的各种渐变基本形。同时,也可以由一种形状渐变为另一形状的移入渐变。将一种自然形象渐变为另一自然现象,将会产生特殊的渐变的效果。(图4)

图4

C、渐变骨骼

取得渐变骨骼的通常方式,就是逐渐的移动骨骼的垂直线和水平线的编排秩序及位置。

1.单元渐变骨骼--组线仍是等距离,而另一组线产生渐变。(图1)

图1

2.双元渐变骨骼--水平线和垂直线同时产生渐变。(图2)

图2

3.分条渐变骨骼--每一骨骼单位之分条的宽窄渐变。双元的分条渐变,更为精细繁复。(图 3)

图3

4.等级渐变--水平线或垂直线产生宽窄的分条变动,每一行是分条的重复,形成台阶似的渐变效果。(图4)

图4

5.阴阳渐变--将骨骼线的粗细扩大成面的感觉,无须再承纳基本形,双元阴阳渐变,可加上线的方向变化、线质变化或分条变化。(图5)

图5

渐变骨骼的骨骼线,比基本形更为重要。因此基本形的形状要尽可能地简练。一般地讲,如果渐变骨骼的骨骼线数量较多,疏密对比较大时,则基本形应尽量简练。如果基本形渐变较复杂,则骨骼渐变宜尽量简练。

有些渐变骨骼不纳入基本线,那这样的线要有粗壮、有面的感觉,使骨骼线之编排有强烈的疏密变化,以求得特殊效果。(如图)

E、练习:[/img][/img] 骨骼:重复或渐变。

基本形:任选。

色彩:最好用单色,或用两色。

尺寸:20公分 X 20公分

参考:

6、发射

发射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形状。花瓣的结构、水面上的涟漪等都是发射状的。发射具有方向的规律性,发射中心为最重要的视觉焦点,所有的形象均向中心集中,或由中心散开,有时可造成光芒四射的动感,或产生爆炸的感觉,有很强烈的视觉效果。

发射是渐变的一种特殊形式。发射是由有秩序性的方向变动形成的。

发射的前提,是确定发射中心。虽然中心有时有几个或更多,或是移出画面之外等等。中心,是方向变化的根据,方向变化应有一定的规律,而中心的编排是规律的主要部分。A、发射骨骼与自然现象

许多植物的生长方式,如树木与花卉等等,常具有发射结构。所谓发光体都具有发射骨骼。自然界的 中心发射现象,只要留心观察,是艰容易寻找的。

B、发射骨骼种类1.离心式--由发射中心向四周发射。骨骼线或直或曲,或弧线型,或发射线不连接,以及中心迁移与多发射。(图1)(图2)(图3)(图4)

图1图2 图3图4

2.向心式--骨骼线由各个方向朝中心迫近,其实它正是向离心式发射的反转而已(图5)(图6)(图7)

3.同心式--骨骼线层层环绕中心。骨骼线可以是曲线、方型、螺旋型等等(图8)。

图5

图6 图7图8

C、发射与重复

重复骨骼可叠入发射骨骼。发射也可成为一种基本形而重复,或渐变地纳入重复骨骼内。相同的发射基本形可彼此覆盖,透叠或联结。(图1)(图2)

图1图2

D、发射与渐变

渐变骨骼可叠入发射骨骼,发射也可成为基本形而纳入渐变骨骼中。(如图)

任何规律性的发射骨骼,都可以渐变为不规律的较自由的发射骨骼。

E、发射骨骼中基本形

基本形纳入发射骨骼,其性质可分为四种:

1.用线作基本形--即骨骼线成为可见的线,或各组线分别纳入各骨骼单位里。(图

1)

图1

2.非作用性骨骼中的基本形--非作用性骨骼线引导各基本形依次排列。基本形可以重复、渐变或近似。(图2)

图2

3.作用性骨骼中的基本形--作用性骨骼除确定各基本形位置外,并将背景分割或逾线的基本形切除。(图3)

图3

4.特大的基本形--如基本形面积过大,超越任何的骨骼单位,甚至盖住发射中心,则此类基本形可由非作用性骨骼编排其位置及方向。(图4)

图4

F、练习:

发射骨骼,可自由地选择骨骼与基本形。色彩:单色或两色。

尺寸:20公分 X 20公分 参考:

7、特异

特异是指构成要素在有秩序的关系里,有意违反秩序,使少数个别的要素显得突出,以打破规律性。所谓规律,这里是指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等有规律的构成。特异的效果是从比较中得来的,通过小部分不规律的对比,使人在视觉上受到刺激,形成视觉焦点,打破单调,以得到生动活泼的视觉效果。应当注意特异的成分在整个构图中的比例,如果特异效果不明显,不会引人注目,而过分强调特异则破坏了统一感。

特异依赖于秩序而存在,必须具有大多数的秩序关系,才能衬托出少数或极小部分的特异。特异的目的在于突出焦点,在于打破单调重复的画面。

任何元素均可作处理,如形状特异、大小特异、色彩特异、肌理特异、位置特异、方向特异等等。

A、基本形的特异

基本形的特异,能消除画面的单调感。在使用特异时,特异的基本形只要有一项或两项视觉元素不合大体的规律,就会起到特异的效果。

1.大小特异--规律与特异之基本形有大小的比例差。(图1)

图1

2.色彩特异--用色彩加强特异的效果。(图2)

图2

3.位置特异--把较明显的位置作为特异的基本形部分。在位置特异中也可以结合基本形大小、形状色彩的变异。(图3)

图3

4.形状的特异--设计中出现两种基本形,一种是规律性的,另一种性特异的。(图4)基本形的特异,能使设计中的画面产生焦点作用。

图4

B、骨骼方面的特异

骨骼产生特异的部分,可以从一种规律性骨骼经转移点进入另一种规律性骨骼,然后或转入原来的规律骨骼中,(图1)或是再转入第三规律中。(图2)此外,也可以在规律性骨骼中,故意用破坏规律获得特异效果。(图3)

C、练习:

以重复基本形及重复骨骼构成设计。设计中应纳有一个或多个特异的基本形,以突破规律。基本形之形状、大小可自定。

尺寸:20公分 X 20公分

色彩:单色或两色 参考:

8、密集

密集在构成设计中是一种常用的组织画面的手法,基本形在整个构图中可自由散布,有疏有密。最密或最疏的地方常常成为整个设计的视觉焦点,在图面中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张力,像磁场一样具有吸引力,并有节奏感。密集也是一种对比的情况,利用基本形数量排列的多少,产生疏密、虚实、松紧的对比效果。在密集构成中基本形的面积要小,数量要多,以便有密集的效果,基本形的形状可以是相同的或近似的。在大小和方向上也可有些变化。在密集的构成中,重要的是基本形的密集组织,一定要有张力和动感的趋势,不能组织涣散。

基本形不循严谨的骨骼而作自由性的结集,有时趋于点,有时趋于线,或组织成面,这些不同方式的聚合,构成密集。

用作密集的基本形,面积不能太大,数量不能太少。

A、自然形象的密集

密集,在自然界中极为常见。如山上的森林,海滨的卵石,天空中的白云和星星,都是生动的例子。随手将小豆撒在桌面上,是寻求意外性密集构图的一种方法。我们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因为许多美妙的现象常在我们的周围发生。

B、密集骨骼

“密集”常指骨骼方面,密集骨骼可分三类:

1.趋于点的密集--以点状位置为中心的基本形趋附于这些点的周围。(图1)

2.趋于线的密集--概念的线在画面内构成骨骼,基本形趋附于这些线的周围。(图2)

3.无定性密集--设计可随意构成。(图3)

点与线的密集均得以规律性骨骼来引导设计的构成,其结果较接近规律方面。点的密集近似重复与发射,线的密集近似渐变。在使用无定性密集时,应注意统一感。

图1 图2

图3

9、对比

对比又称对照,把反差很大的两个视觉要素成功地配列于一起,虽然使人感受到鲜明强烈的感触而仍具有统一感的现象称为对比,它能使主题更加鲜明,视觉效果更加活跃。对比关系主要通过视觉形象色调的明暗、冷暖,色彩的饱和与不饱和,色相的迥异,形状的大小、粗细、长短、曲直、高矮、凹凸、宽窄、厚薄,方向的垂直、水平、倾斜,数量的多少,排列的疏密,位置的上下、左右、高低、远近,形态的虚实、黑白、轻重、动静、隐现、软硬、干湿等多方面的对立因素来达到的。它体现了哲学上矛盾统一的世界观。对比法则广泛应用在现代设计当中,具有很大的实用效果。

形象与背景、形象与形象之间,皆因有异之点而形成对比的关系。从广义上讲,任何视觉元素之间都存在着若干对比成份。从范围上讲,设计的构图可以从特殊的对比观念出发。上述特异与密集两章都是对比观念的一部分。而本章要讲的是每项元素在对比方面的使用。A、自然形象的对比

自然界充满着各式各样的对比现象:山峦与丘陵;平原、大地与江河、溪流;繁花与野草等等,不胜枚举。选择自然现象做对比安排,要注意的是其对比所产生的情趣与象征。

B、基本形的对比

1.形状的对比--形状对比有多种方式,如简与繁、角与圆、直与弧、规则与不规则等筹。(图图1 2.大小对比--同一形状的大小,其对比会更明显。(图2)

图2 3.色彩对比--色彩的明与暗,鲜与晦及对比色等均属对比。(图3)

图3 4.方向对比--相反的方向或是成直角的方向,都有对比的感觉。(图 4)

1)

图4 5.位置对比--位置的对比须籍框架和骨骼线才能显示其上与下、左与右的对比关系。(图5)

图5 6.肌理对比--肌理的对比指不同材质表面纹理之对比,如平滑与粗糙等等。(图 6)

图6 7.空间的对比--平面上形的前后而成空间的对比。空间的对比还包括虚与实等的对比(图7)。

图7 8.重心对比--指稳定与不稳定的对比。形的轻重感也属重心对比。(图8)

图8

C、骨骼的对比

设计可以完全不靠任何规律性骨骼构成,因此骨骼的对比,实际上不依靠骨骼自身的规律,而是通过形象的编排方式,以及形与框架的空间关系来体现。

1.虚与实的对比--画面中的形通常以实的部分称为实,而画中的空间部分,则称为虚。虚与实的感觉不同,故可以产生多种虚实的对比。(图1)

图1

2.疏密对比--是指形与空间的疏密关系,同时也包含着形与形的集中与分散的排列对比。(图2)

图2

3.宾主对比--指形的密集与分散之间的比例而形成的多者与少者的对比。多者为主,少者为宾。位置显者为主,位置次者为宾。(图3)

图3

4.显晦对比--因突出与不突出而决定其显与晦的对比。(图4)

图4

图5

D、统一

使用对比时,须注意在画面中的某些因素具有统一其它诸因素的作用。以减少各种因素不必要的竟争。

一般而论,达到统一有两种:一种是以多数驾驭少数达到统一;另一种则以特异而引人注目,产生能控制整个画面的作用而具有统一感。这两种方法并不一定相互抵销,有时常可相辅相成。

E、练习:

基本形:取直线型与弧线型两种形象,两种形可作近似变动与大小变动。两种形可独立使用,也可相互加减而成新的形。

骨骼:运用各种对比,造成自由性骨骼。

尺寸:20公分 X 20公分

色彩:单色或三色

参考:

10、肌理

肌理指形象表面的纹理。

肌理又称质感,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组织、排列、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肌理是理想的表面特征。人们对肌理的感受一般是以触觉为基础的,但由于人们触觉物体的长期体验,以至不必触摸,便会在视觉上感到质地的不同。我们称它为视觉质感。

肌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肌理给人以各种感觉,并能加强形象的作用与感染力。A、视觉肌理

视觉肌理是指眼睛所看到的肌理,无须用手摸而能感觉到它的特征。实际上,视觉肌理是一种平面的视觉图案。

下载平面构成教案[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面构成教案[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 教案 授课时间:2012-–2013学年度 2 学期 授课教师: 许磊 授课对象: 图形图像 班级人数: 60 所用教材: 《平面构成》 出 版 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标:通过点线......

    平面构成教案

    单元二 构成 项目一平面构成课 题 授课时间 一二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授课课次 教 具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教......

    平面构成教案

    前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简称三大构成。从学校教育的视角出发,他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建筑、雕塑、绘画专业的专修课程。他是知识和技法相结合的而且具......

    平面构成教案

    【教学目标】 形态构成是没有具体目的的视觉创造,它通过形态要素极其空间组合原则的研究、创造独特的新形象。通过对《平面构成》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构成美的形式法......

    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 构 成 第一章平面构成的相关基础知识 第一节平面构成的含义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是现代形态构成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构成即构......

    平面构成教案

    第一课平面构成——设计表达的起点和基础 一 构成的概念 “平面构成”作为艺术设计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

    平面构成教案1

    第一章 概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一些基本知识,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平面构成、什么是“二维设计”,以及什么是造型艺术的美学规律和形式法则。 二.重点与难点......

    平面色彩构成教案

    《动画图形基础》教案 学时数:64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动画设计学科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动画艺术设计专业要求掌握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