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的有效性初探(大全)

时间:2019-05-15 03:0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的有效性初探(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的有效性初探(大全)》。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的有效性初探(大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的有效性初探

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课程重新定位,对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其中一条便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通过对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补充、扩展与延伸,让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有效地帮助他们深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随着课改的深入,拓展语文教学范围,建设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已成为越来越多学校教师的共识。“拓展与延伸”冲破“课本”的约束和限制,俨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许多阅读教学公开课,“拓展延伸”环节更是作为创造性、发散性的亮点来呈现的,甚至有老师认为一堂课没有拓展延伸就不完美,就没有体现新课标理念,就不是一堂好课。那么,是否每节阅读教学课就一定要有拓展呢?拓展延伸一定要作为单独的一个板块,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吗?怎样的拓展延伸才有价值?下面我想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的有效性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拓展延伸的意义探讨

语文学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综合系统,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与之相媲美的。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为拓展延伸提供了契机。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正是依据语文学科这种综合性的特点,注重语言学科诸要素的联系,由课内向课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是学生在老师调动下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迁移环节。相对于那种拘守于一隅、孤立地处理教材的形式,语文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对学生思维广度、灵活程度的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的教学应该使全体学生能根据课文所学去主动地学习课文以外的东西,若没有这一点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难以形成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课文当作传授语文知识的载体,更应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

作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学科,教师应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课堂学习永远不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而应该成为学生更自由更主动地学习的起点。

二、关于拓展延伸的模式探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以点拓面,再由面驭点,在沟通相关联知识的过程中,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这种拓展延伸应该是有机的,“随风潜入夜”,能自然地融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拓展延伸的角度有很多: ①从作者入手进行拓展延伸。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及创作风格都是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的重要内容。如教学琦君的《春酒》时,我们可以插入有关琦君的生平事迹介绍、阐述作者情感的一些资料,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理解作者对童年、对故乡、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与怀念之情。此外我们还可以推荐学生读一读琦君的其他一些代表作品,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②从作品内容入手进行拓展延伸。作品中文句的揣摩品味,情节的想象补充,作品的相关内容链接以及必要的背景资料、名家对作品的理解性材料等等更是拓展延伸的好材料。

比如《蜡烛》一文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们可以布置学生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段,展开想象,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从而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老妇人对苏联战士情同母子的深情。再如教学《土地的誓言》,我们可引用有关抗战的资料、图片、歌曲等等,营造特定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特别是对于节选小说的教学,适当的背景介绍更是必需的。③从写作手法入手进行拓展。比如周敦颐《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莲花自况,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和情感。可以从此入手进行拓展,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某一事物进行描写,并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

④从文体知识入手进行拓展。如学习毛泽东的《新闻两则》后,可布置学生课外搜集一则新闻资料,并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从而更好地巩固学生对新闻这一文体的认识,进一步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拓展延伸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比较阅读,提升能力。比较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内化能力的有效途径。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从而让学生牢牢掌握所学知识。如教学《隆中对》,可延伸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片段),通过课文与小说片段的比较,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和小说与史传文学的渊源。再如教学杏林子《生命生命》,可以布置学生读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并与课文进行比较。以此培养学生赏析的能力,并从中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

②拓展阅读,丰富语文素养。所谓拓展阅读,是指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比如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这单元的课文都节选自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绝对不能停留在课文所展示的层面上,而要用诱导、点拨、激励等方式促使学生自觉迈进中国古典小说的殿堂。内引阅读积累,意在强调课外阅读,提升文学素养,将更广阔的阅读和创造的空间留给了课外。只有展开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双翼,语文才能腾飞。③发挥想象,补充情节。情节补充法主要是教师为了辅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人物的性格,对文章进行的再创造。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我们可以设计要求学生写出杜甫这位老者在邻村的孩童抱茅而去独立秋风中的情景和心情。学生要构思好这个片段,除了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还必需能够理解杜甫的境况和充分感受诗的意境,这样的片段写作能够使学生对杜甫的诗体会得更深刻。

④外联生活,启迪思想。课堂教学若能和学生的经历、生活联系起来,将由作品生发的思索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就能培养学生对身边世界的敏感,培养学生发现、思考的能力,使学习语文向学习生活的广阔天地迈进。如教学《荒岛余生》,在读了课文第三部分后,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仿照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学会辨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和不幸,培养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⑤联系以往知识,加深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联系旧知识,除了可以巩固并加深理解旧知识,使旧知识巩固化、系统化以外,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探寻、推知、学习、掌握新知识。

有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在引导学生走进雪国,驱遣想象,描绘画面后,联系了柳宗元的《江雪》:“1000多年前的柳宗元也曾描写过浑莽雪飞的世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个了无生气、孤寂冷清的雪世界正是诗人抑郁苦闷而又清高孤傲的内心的写照。那毛泽东笔下的雪世界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毛泽东的豪情满怀、坚定自信和意气风发。再如教学《孤独之旅》,可以联系《傅雷家书》中有关“孤独”的阐述,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孤独。

⑥随堂练笔,应用反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采取随堂练笔的形式,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利用课文所留出的“空白点”,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课文主题、内容的“相似点”,开展拓展性活动。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故事设计一个合理的结尾。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要求学生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描写自己家乡冬天的景物。

三、拓展延伸应遵循的原则

(一)拓展延伸应立足于文本,立足于语文课本身。文本是教学之本,课堂的活动都要聚焦文本。于漪老师曾指出,“那种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她进一步指出,“离开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讨论某些内容”,不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的拓展,中心只有一个,即语文本身。真正的拓展,应该强化教学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好地深化发现的成果,不能脱离文本随意拓展,“要真正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

(二)拓展延伸应立足于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要联系教学的目标,整堂课的内容都应围绕目标组织进行。比如有老师在教学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时,在引导学生懂得“拥有巨大的财富会引起得失之患”这个寓意后,让大家讨论:假如你们拥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你们会怎么办?问题一出,学生四人一组,热烈地讨论起来,顿时教室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之后学生一个个踊跃发言,直至铃声响起,有些学生还意犹未尽。可是最热闹处,并非最精彩处。老师在这堂课中安排这一个环节其实是多余的,它跟教学目标游离甚远,引起学生兴奋的不是教材本身,而是“巨大的财富”,学生们只是沉浸在拥有想象中财富的快乐中,课文严肃的主题被热热闹闹冲得荡然无存。因此拓展延伸必须立足于教学目标,否则会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无边无岸的课堂。

(三)拓展要面向学生现实生活世界。拓展延伸的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符合学生的经历和体验,要考虑学生的既有水平,要难易适度。一位教师在教学郭沫若的《雷电颂》时,由作品的创作背景延伸开去,要求学生想象当时的人们观看《屈原》时轰动的场面,并诉之于文。虽然说老师的初衷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但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无米做炊,致使想象显得空洞笼统,甚至荒唐。如果老师能从文章的抒情方式入手,将《雷电颂》与初一册学过的《天上的街市》及《静夜》相比;或者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屈原》全文,进一步感知屈原的形象,这样学生获得的对文本的认识与体验将更深入。

总之,拓展延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确实很重要,运用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课文都适于拓展,也不是说所有的拓展都值得提倡。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不是无序的、盲目的。作为教师,要立足于文本,立足于教学目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立足课本,跳出课堂。

然而,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易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定势。限制了教师的文化和学术视野。同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除了对文章能作文体上的把握外,并没有能积淀起应有的文化底蕴,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能力,甚至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语文知识框架。

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论中美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 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弊端,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语文教师,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是很重要的。

一、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

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又该向哪个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中的“此”与“彼”又是什么呢?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不妨从情节、主题、作家、文体等四个角度着手。

1、从情节角度中延伸

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们知道《孔乙己》一文,最后作者用句近乎模糊的语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来作结。可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怎么去“结案”呢?于是,让学生想象。许多学生就结合上文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断定孔乙己是必死无疑,——饥寒过度,暴尸野外。而有部分学生却认为“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学着武侠剧中惯用的一环——无巧不成书,给人以惊喜,孔乙己在他最危难之际,来了个救世主,不但救了他一命,而且支持他读书,孔乙己一改往日作风,最终取得功名,且回到当地(鲁镇)任父母官„„

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从主题角度延伸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

例如,讲黄昏与中国人的日暮情思时,我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现在女作家张洁《挖荠菜》里的日暮黄昏不敢回家的描写;从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夕阳黄昏的意象传递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多了一层家园落日的温馨和人生迂世的感情。

再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请来席慕蓉的《乡愁》;学《爱莲说》,引进《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教师如此有意识地查找这样的资料,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从作家角度延伸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借此机会,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是《水浒传》中第三回部分,将花和鲁智深(鲁提辖)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报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趁机,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去关心鲁提辖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

另外,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例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时,可结合她的前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学生在理解了这两首词截然相反的意境后,不难知道这与词人所属的时代背景有关。

4、从文体的角度延伸

拿说明文为例,我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而后选取另一说明文——《万紫千红的花》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彼此的异同。

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每个学生都逐渐理清了:“说明文有的介绍事物的特点,有的是说明一个道理,要介绍明白这些特点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必须准确”。这样的一种阅读思路,也就是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文阅读大门的钥匙。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领”实际上就是“导”,是从学生的“学”出发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跳出课堂,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作为母语,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资源极度丰富;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它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也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走出象牙塔,让知识向生活延伸,可以接触更多的,更贴近生活中的学习资料。

首先,跳出课堂,就是在与学生集体备课、讨论、讲解及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感兴趣的,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学习《死海不死》一文时,有同学提出“咸度高真的浮力大吗?”这个小组的同学就主动查阅资料,请教老师,进行探究性实验,在获得答案,服务课堂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普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其次,课外延伸方式要多样化。如果只给学生提供一个读本,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开辟语文学习的天地。我们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还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给学生播放切合教学实际的电视、电影;让他们欣赏各种名曲、名画,了解艺术名人;让他们就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某一现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慨,发表自己见解;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著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去体验生活„„

例如,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一个风情园参加实践活动,见到花圃中几棵桃树红花夭夭,我提醒学生,对照已学的课文和此情此境,有何感受。学生便争先恐后地吟起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正是学过的《渔歌子》。

一句话,只要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较大帮助的形式我们都可以选择。这样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把在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延伸。学生在博大的生活课堂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体验到语文真正是一个施展才华和体验人生的大舞台。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服务课堂。

此外,还要化有限为无限。课外延伸仅靠课堂是十分有限的,要想借助课外延伸这条渠道达到真正开辟语文天地的目的,必须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如果一年四季,从开始到结束都由老师给学生朗读,给学生播放录音,带学生走向社会,那么,精力再旺盛的老师也会被累垮。而且还会使学生养成事事依赖、被动接受的不良习惯,也不符合叶圣陶先生“现在教是为了将来不教”的原则。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课外延伸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延伸的妙处,懂得怎样去延伸,向哪个方向延伸,延伸的目的是什么,继之以自觉地、津津有味地向课外不断扩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觅。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向课外延伸的兴趣,一方面进行合理指导。如摘抄精彩片段、评析佳作、记录有意义的事、主持辩论会等各种有益的活动。长此以往,积少成多,变不能为能,变少能为多能。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从一滴水中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同样,上述的分析也试图想让更多的人能对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有一个全貌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拓展延伸的教学步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因此,在实践操作的运用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机械地去模仿、照搬,而应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去应用、尝试。既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客观事物有如此多的变化,我们的思维更应当有无限的空间。对于包罗万象的语文,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克服 “一锅炒”、“一刀切”、“一言堂”;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是一种理想,这理想的实现需要“新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与同仁共勉,努力为“新教师”,为“新课程”的完美开展添砖加瓦。让充满着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我们语文课堂上闪现吧!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从中考试题看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甘肃省民乐县第二中学 陈建国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各省市中考语文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中考语文试卷紧扣课程标准,分别从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和写作五个板块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试题难易适中,灵活开放,不仅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强调了语文学习注重情感体验、生活感悟和语文知识相结合的特点,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方向。我就近几年中考语文试卷的命题意图、考生答题情况、失分原因剖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我对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的一些想法。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应用 1.命题意图

基础知识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综合考查学生语文能力。连续五年的语文试卷都有8到9个小题,涉及字词的读音、写法、词语的实际运用、古诗文的积累和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等内容。这与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基本理念是完全一致的。病句辨析修改题,考察的方式有直观的选择,也有具体改错的题型,往往会有一定的难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这两条不仅指明了写作的方向和要求,也是对学生语言运用的总体要求。根据答题情况看,此题得分普遍不高。原因在于考查对象对语法知识的极度贫乏。2.教学策略

鉴于以上实际存在的问题,参照新课标的总体要求,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应用上,我觉得应该采取主动参与式的教学策略。

这个策略就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强调两个词语:听和说。

“听”作为语文学习上的一项基本能力,一个训练有素的作家可以从作品中获得比旁人更丰富的感受,一个掌握了“听”的能力的学生,能够从语言中获得比旁人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出更深刻的思维和反应。如果对语言不能很好地进行注意、感受、思维和反应,即缺乏“听”的能力,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智力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叶圣陶等我国教育界老前辈都十分重视“听”的能力的培养,大声疾呼:“要在口、耳上下功夫”。在课堂上怎样才算认真听呢?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听”、“思”并重。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积累的多了才能谈上运用,因为古人早就说过:“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说”是表达,是思维的外壳。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反映对语言的认识理解感悟因此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爱说善说的习惯。那么在课堂上具体怎样做呢1.要鼓励学生大胆、响亮地说。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对于大胆发言的学生要进行及时的表扬。2.教给学生说的方向紧扣课文内容说结合自己经历说联系身边现象说。3.提示学生说的方式运用关联词语说提示开头说词语串联说提示概要扩张说等等。

二、文言文阅读理解 1.命题意图

纵观近几年各市语文中考试卷,文言文的命题重视学生古诗文积累的考查,材料选自课本,是考生所熟知的篇目。试卷从文言文字、词、音、义,材料内容、作者观点等几个方面设题,既考查了学生的古文基础知识,又检测了学生的迁移能力。适度设计了一些提供具体语境,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默写的试题。试题既保证了学生的基本得分,也对古诗文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2.教学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文言文有较多的语言障碍,离学生的生活背景又较遥远,许多教师生怕学生读不懂,就一字一句地讲解。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扼杀了,许多学生碰到课外文言文束手无策。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以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文言文教学,也应通过学生的言语实践,达到自能阅读的目的。①、教师引领,学生朗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韩愈认为解惑是大事,重在质疑问难,这是不错的。但读顺读畅课文,是小事吗?离开“知句读”这一步,何来“传道受业解惑”呢?文言文重语感,重朗读,但必须以“知句读”为前提。在大量的、反复的朗读中,读出语感来,在日积月累中产生对句读的感觉。因此,领读、范读是少不了的。在教师引领下,学生把课文读顺读畅了,他便能对文章获得初步的感知。作为第一步的“教师引领”下的学生朗读,目标是:读顺读畅,初步感知课文,能讲出文章的大意来。②、借助工具,学生自读

学生对一篇文言文,读顺读畅了,获得的初步感知往往错误百出。如果教师急于指出错误,要求学生理解,这不利于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古汉语词典,联系已学课文中掌握的词义,自己去读。借助工具书,联系旧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我们语文教师备课时,离不开这一步;即使是古文大家,也经常用这一方法,以求证自己对字词句义的理解。这第二读的目标是:了解课文内容,大体上疏通字词句。通过复述,可以对学生掌握的程度有所了解。③、相互合作,学生猜读

通过学生复述,教师可以发现有些字词句,学生仍未疏通。教师发现问题后,可以板书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猜读。猜读的原则是:一要顾及字词的含义,二要顾及全篇,上挂下联,要言之成理。猜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思维高潮。

猜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如读到某处觉得不易理解,可以姑且存疑。有的读完全篇即可理解,有的读完了全篇,前后联系也可推出正确的结论。这“推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正是阅读一切文章的重要能力。

④、独立思考,学生默读

在教师参与、组织、合作、指导下,完成了以上“三读”,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读顺了文章,疏通了字词句,掌握了内容,了解了主旨,应该说大体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因为语文是工具性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所以质疑问难与品评鉴赏是一切阅读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读文言文也如此,如果能“疑义相与析”,岂非一大快事?

以上“四读”以“学生自读为中心”,通过训练,逐步使学生能“自读”文言文,我们认为这样才能适应中考对文言文的考试变化,也才能真正完成文言文的教学任务。

三、现代文阅读 1.命题意图

《考试说明》在现代文阅读这一版块的考试目标中,一共有六条目标阐述:

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探讨。

6、赏析和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感情。

近两年来,为与新课改接轨,各市中考语文命题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现代文阅读考查变化最大,其中渗透了不少新课改的思想,主要表现为:阅读材料稳中求新;考查重点由侧重文体阅读转向文章整体理解体悟的检测,有淡化文体的趋势;考查内容体现人文性和教育性;考查方式更趋向主观表达,新题型不断出现。2.教学策略

现代文阅读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阅读兴趣,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会恰到好处地运用阅读技巧。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形成多重对话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要营建发问型课堂,从多元解读的角度出发,倡导个性化阅读。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于统一文本的兴趣,统一问题的体悟可能是不同的,学法也是各异的,表达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就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能动地谋求自身发展。让每个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对文本进行品读、分析,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都能感受文本,读出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开展体验式阅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切的感悟,获得真切鲜明的感受,从而深刻理解阅读内容,培养体验能力。

四、综合性学习1.命题意图

综合性学习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探究与学习”的指导思想,设置综合性学习题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教会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生活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凸显语文立体化整体推进式发展。综合性学习考查的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筛选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语文学习的能力,看学生能否将知识活学活用。2.教学策略

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对课本设计进行改造和拓展,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设计,也是一种开放性和选择性的范例。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应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为目标,敢于打破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创造性的去利用和丰富课程资源。甚至还可以重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拓宽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五、写作 1.命题意图

近几年中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主要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几种类型。命题体现课标中“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总目标。要求考生能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的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2.教学策略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在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引领下,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把语文教学延伸与心理健康教育

把语文教学延伸与心理健康教育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学校、家长、老师仍然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性格形成及健康心理的培养,致使一些孩子因各种心理障碍而产生过激行为与严重后果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浙江金华中学生徐立,因不满其母的“唠叨”而引发的弑母事件;黑龙江七台河高二学生汪洋因追求本校一女生不成而跳楼自杀„

以上事件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发生在身边的事件也很多,本县仅2006年连续相隔不长时间就发生了三起不该发生的事件:某乡中学生因教师批评了几句后,竟服毒自杀;一中学生竟把英语教师打昏在课堂上,还振振有词;某高二学生因不满母亲阻止他把对象带回家,竟残忍的杀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这一件件触目惊心的事实,无不在昭示着这样一个问题: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和错位。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五分之一左右的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还相当严重。

乍一看,这全都是有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如果小学六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的话,中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又会有多大起色呢?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还应从娃娃抓起。

现在,各小学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且,各学校都有专职教师任课。这足以证明我国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各种挫折,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的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但是,仅仅靠几节心理健康课,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不够的,它需要各学科与心理健康学科整合。如果各科教师能把心理健康教育适时的贯穿于自己的课堂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定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认为,在小学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而且对人的性格形成及健康心理的发展更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语文课更应该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

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将自己所掌握的语文知识传递到学生的心灵之中,进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呢?下面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谈一点粗浅的做法:

一、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相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

语文学科强调与学生的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有声的语言和形体语言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一个温暖的目光,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点头,都能让学生生出不畏风雨的力量。

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用心爱心专心 1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心理健康的内容和素材,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只要我们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的例子的研读中,一定能挖掘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受到心理素质的实效。

1、感悟品味,榜样激励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教材里面有很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他们崇高的品质将对小学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有吸引人物的教育因素在领读和学生自读中感悟人物,抓住描写他们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领悟英雄遇事不慌、机智敏锐、困难挫折面前不低头等心理品质。如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爱迪生救妈妈》一课中的,小爱迪生就是一个聪明可爱,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极好的学习典范。学习课文时刻抓住描写小爱迪生的语言、动作的词语细细体味。学生会对爱迪生特别敬佩,并产生向爱迪生学习遇事爱动脑、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

2、结合事例,对比评价。

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足,自我意识水平不高,存在着自我认识不足,尤其是自己的缺点,如自私、自卑、嫉妒等心理问题。教师可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与文中优秀人物对比、自我对照,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消除自己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画家和牧童》一文,主要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及戴高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

我在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个人物的性格后,又让学生联系实际自我对照,谈出自己的感想。一个聪明的淘小子想我“开炮”了:“老师,你说做人要诚实,不能说假话,可上次你对李老师就说慌了,明明李老师得了癌症,你还对他说,他身体很好呢?连我爸都知道他活不多长时间了。”我连忙夸奖这个学生爱动脑,善观察。接着解释道“我们对待危重病人时不能说实话,否则会加重病人的精神负担,会使病情加重。这叫做善意的谎言,是可以说假话的”。我又让一名爱邋遢的男生谈感想,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以前谁说我不干净,我就跟谁干。现在想想,我也确实太邋遢,早就应该接受同学的批评。”我马上表扬了他,说他肯接受别人的批评,能大胆说出自己的不足。

3、创设情境

教学《揠苗助长》时,为了让学生明晓“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的道理时,在课末我设计了一个五分钟的课堂小剧,引导学生在表演中受到教育。

三、精心设计日记、作文等语文作业,发现心理教育契机。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写日记、作文,必须是“言为心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一篇篇日记、作文,就是一颗颗纯洁透明的心灵,他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和对周围生活思考的小天地。因此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心理的难题。

我在一段时间里,常发现原来非常活跃的男孩金某,老是在课堂上走神,注意力不集中。问了他几次,他都说没什么。看来直接问是问不出来的。在一次周五放学时,我留了这样一篇作文:“我最近的烦心事”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要有真情实感,下周一交齐。

原来,该生的父亲去韩国打工了,他的妈妈一人在家没事干,瘾上了打麻将,这个学生一到家,十有八九看见他妈妈和一帮人在打麻将。他的晚饭就是妈妈给的五块钱,随便买什么都可以。早上饭,他醒了时,妈妈由于晚上打麻将晚了,还在睡觉。所以他的早饭也就多数情况下饿肚子了。

他在作文的结尾处写到:“要是每天早晚能吃上妈妈做的热腾腾的饭菜,不再吃那硬面包,那该多好啊!”

用心爱心专心

2发现这个秘密后,我找到了这个学生的母亲,跟她谈了很长时间,而且也谈到了孩子写的那篇小作文。原来,这个学生母亲以为只要给孩子钱,想吃啥就买啥,孩子一定很高兴。没想到,竟让孩子受了这么大的委屈。

孩子想的不仅仅是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更主要的是想得到一种母爱„„

那次家访后,这个学生又恢复了昔日的神采。

四、结合语文课外学习,进行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外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学习包括课外阅读、课外语文实践活动等等。在小学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外实践中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通过这些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一)、从课外读物中吸收丰富的知识

课外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课外阅读,而语言文字,除了达意

外,还有传情的作用。

我大力提倡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在我给小学生推荐的各类型的书中有:童话、小说、科普读物、社会杂志等。

如有的学生通过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掌握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有的学生受诗歌的影响,还试着写起了小诗歌;有的学生还养成了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二)、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一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如在母亲节之际,通过给妈妈的一封信,一个小礼物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另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与农村小学的孩子们结成互帮对子,城乡孩子在交流活动中互相关心、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营造健康的课堂学习氛围,给学生创造愿意学习、勤于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愉快地适应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取得优异学习成绩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得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关于阅读教学

1、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2、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 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 等等;○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3、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4、注重诵读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5、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内容提要: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于是,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其对策有:(1)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2)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3)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如某位语文老师在教完《木兰诗》一课时,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走路都很困难。木兰怎么还能够参军打仗?”老师闻说便敷衍了事地说:“噢,那可是书上写的,可能是木兰没有缠足吧。”但这位男生却追根问底:“木兰可是个很听话,很孝顺的孩子啊!怎么会不听父母的话,而不缠足呢?”老师这时可不耐烦了,说:“我们只要学懂这篇课文,至于木兰有没有缠足我们就不必去讨论了。”这位男生说:“可是,老师,这样不就违背事实,不真实了吗?„„”这位老师听了,沉不住气了,他以训斥的口吻对学生说:“学习这篇课文,你只要理解木兰的性格特点就可以了,别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要写的。你用不着去多想。坐下!”就这样,一句“用不着去多想”重挫了学生的个性,一声“坐下”伤害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一顿训斥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探索的火花。由此看来,一名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他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也可以压抑孩子们探索的童心。

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强调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如一位教师教学《变色龙》一课,刚讨论完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学生A举手发言:“我觉得警官奥楚蔑洛夫并没有断错案,赫留金才是罪有应得。”老师在对学生A的提问作了肯定和鼓励后问:“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学生A说:“开始时,小狗一副的可怜相;而赫留金却得意洋洋,完全没有受了害的感觉。我认为他想嫁祸小狗以获得一笔赔偿费。”这个发言轰动了教室,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同学探索的好奇心。教师因势发问:“对于这位同学的说法,大家有什么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吗?”学生们纷纷搜寻文中相关内容,不久便有多名学生举手。学生B:“我同意同学A的看法。就如警官奥楚蔑洛夫说的,狗那么小,够不着赫留金。”

学生C:“我也同意。当有人说出是赫留金用烟卷戳狗时,赫留金很凶,还用自己兄弟当宪兵吓唬人。可见他做贼心虚。”

学生D:“我认为,虽然事情的真相是赫留金不对,但奥楚蔑洛夫根本不曾以真相为依据来断案。所以,谈不上有没有断错案。”„„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断案的依据始终是狗的主人,而非事实,足见其性格特征。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变支配者为引路人,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放下身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平等互助的气氛中与学生研究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只有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才有课堂上的师生间情与情的相融、心与心的相通、教与学的相长、师与生的互促,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文本多元解读才得以真正开展。

二、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如何,还可在处理教材上见功夫。我们应该在处理教材时,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文本多元解读可从以下“五点”进行切入:

1、抓住文本内容。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的,有琴棋书画的,有诗词曲赋的,还包含着医药学的、建筑学的、美学、哲学的,可谓包罗万象。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把握情况。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又如教学《我的第一本书》,在学生自读文本尽情触摸文本后,教师问:你了解到哪些内容?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社会黑暗;有的说:我了解到了友情的珍贵;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父爱;有的说:我知道了父亲心灵手巧,等等。

2、抓住文本语言。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但是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说:“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 如一个算命先生给某局长算命,他说:“你的这个位子会坐牢。”这句话,就具有多义性:一理解为你这个位子会坐得很牢固;另一理解为你在这个位子上会进牢监的。所以,在对有些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语言进行品味揣磨时,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我的第一本书》末句“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可引导学生概括出:父亲的教育,父亲的希望,友情的重要,亲情的温馨,生活的艰辛等。还有《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末句“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作如何理解?它的答案也是多样的: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我们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们都是美丽的、品质高尚的孩子等等。

3、抓住文本主旨。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又如《白兔和月亮》寓意可多达五六种:(1)拥有财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2)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强求;(3)拥有财富,不能产生患得患失之感;(4)做任何事要量力而行。

4、抓住人物形象。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我们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模式界定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有创性的思考争鸣。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变色”之速,难道不可能出于难言的隐衷?难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语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又如鲁迅散文《风筝》,文中的鲁迅是个爱护弟弟的严兄,又是一个严于自省的、做事一丝不苟、知错必改的人,同时小时候在管教弟弟时行为又是十分粗暴的人。

5、补充文本“空白”。“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语文课也变得空灵和鲜活。

一、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任何事情,物极必反。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也不是绝对地学生化,更不是普遍化、随意化。无论怎么“多元”总有一个界限。作为阅读客体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界”范围。“多元解读”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总还是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的反映,彼此在某些细节上难免会有些差别,而在基本性格上还是那个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为堂吉诃德。正如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指出的,阅读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无限的,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限的,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的共通性。因此,“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

首先,多元解读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钱梦龙老师说:“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因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如某位教师教鲁迅《社戏》时,要求学生品读“归航偷豆”情节部分,有个学生说:“‘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句话写得很形象,它把小伙伴们的野性和饥饿感写出来了。”这位教师听了,并没有人云亦云,盲目表扬肯定学生,而是引领学生进一步品味揣摩语言,领会词语真正内涵。教师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说:“从‘任凭’‘围’‘撮’等词可看出。”教师问:“‘撮’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看文下注解,齐答:“撮,是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教师追问:“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用手指捏取东西的?在饥饿的情况下会这样吗?”学生恍然大悟:“哦,一定是豆太烫手了。”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领略了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准确美。

其次,多元解读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某位教师上寓言《白兔和月亮》,在探讨寓意时,有位学生认为白兔得月后,有了无穷的得失之患,是因为它独自拥有了月亮,因此,我们有什么东西也不能独自专有,应与朋友共享,还举了例子,如金钱、爱情等。引起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该教师马上因势利导,他说:“世上有很多东西可以与他人共享的,如友情、欢乐、书籍、自己劳动成果等等,但也有个例是不能与他人分享的,特别是爱情等,爱情不同于友情,它是自私的,等同学们长大后便会体验到的。”教师廖廖数语,让学生懂得了爱情与友情的不同,避免了学生陷入误区。

“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我们应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我们期待着,在学生阅读的枝头上缀满富有个性的花朵,鲜艳夺目。

下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的有效性初探(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的有效性初探(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北峰山区初中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福州北峰中学 吴知光 [摘要] 目前山区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缺乏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回首自己的教学历程......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用自己浓烈的情感感染学生,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激发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来获取教学的最佳效果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学本......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精心巧设计灵活用方法 ――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几点尝试从素质教育到新课程改革到大力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教改用不同的理念和方式影响着我们,每每接触到新的理念,都会给教师提供......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07—08学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稳妥推进和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为中心, 以“尊重规律,实事求......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应用之我见瑞昌市乐园学校梁霞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小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设备日益普及,即使是笔者所......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言文字的规范在教学中的作用上蔡县邵店二中尼奎内容摘要:语言文字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信息载体。标准规范的语言文字是人们准确的传递和理解......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提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必须是具有生成性资源的课堂,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从三个方面来做好。首先是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应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