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我们的朗读教学

时间:2019-05-15 03:1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进我们的朗读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进我们的朗读教学》。

第一篇:改进我们的朗读教学

改进我们的朗读教学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小学生无论是低段还是到高段,都有朗读方面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反观我们的朗读教学,也有形式化、随意化的困惑,因而本文试从提高范读效率、进行自然真切的朗读指导以及注重评价激励三个方面为改进朗读教学、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作一努力。

【关键词】小学生 朗读 范读 指导 评价

我们一直重视朗读教学,可是,学生的朗读还存在普遍问题。先来说说低段学生朗读的问题:

一、拖腔拖调。轻者在词与词之间拖音,如“小小的——船儿——”,重者字与字之间也拖音,没有词的感觉,如“小——小——的——船——儿——”。

二、轻声不轻,学生读轻声不但不轻不短,反而读得又长又重,特别是遇到“的”、“着”、“了”等字时:《浅水洼里的小鱼》、《秋天的雨》、《纸船和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三、停顿不当。有的学生字字拖音,有的学生则一字一顿。一句与一句之间,一段与一段之间,正确的停顿就更难。也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停顿,直读得喘不过气了,想停哪就停哪。

四、音量不适,有的轻如蚊子叫,谁也听不清,有的大声喊叫,破坏了文章语言的美感。很多学生喜欢像原生态歌手那样扯着嗓子喊高八度的音,也有的学生,读书时声音从喉咙底下发出来,十分难听。

到了高年段,学生的朗读却又容易变得缺乏热情,没盐没醋没滋没味的,担心老师指名朗读,不求出彩,但怕出丑。

再看不少中学生,虽然经过了多年的语文学习,但是在头脑中记忆的语言材料寥寥无几,口头表达上笨口拙舌,阅读理解能力差,写起文章非常吃力。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朗读这一必要环节:只剩下空洞的形象分析朗读,就像咱们南方人的米饭、北方人的面食,填饱了全国人民的肚子——没有这大量的朗读积累,怎来诗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怎能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可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朗读教学,关于朗读教学,我们大有可为。诚然,就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看,课堂上,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知道“读”的重要性,一堂课,有范读、指名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等,形式多种多样。在许多人看来,这似乎“读”够了,可往深处一推究,就会发现不少“读”只是形式的变化,学生朗读的能力没有“质”的飞跃——有的是为朗读而朗读,有的是朗读成为讲课的点缀和附庸——走过场,有的是只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朗读与阅读是两张皮,各自为阵,朗读教学没有真正促进阅读教学的展开。很多学生读书如同“有口无心”的“念经和尚”一般,仅仅只是把文字变成了声音——朗读,难道仅仅是大声读吗?

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存在随意性,齐声读、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个别读、形式繁多的朗读,自己想怎么读就请学生怎么读,没从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入手,把学生降格为发声的机器,欠缺对学生的人格尊重。

这些现状告诉我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必须从改进课堂朗读教学入手。

如何改进我们的朗读教学,克服朗读的形式化,使朗读真正起到实质作用呢?我试着从三方面来谈谈。

一、提高范读效率。从心理学上讲,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由于他们的模仿性强,加上小学生的阅历有限,初读时,无法很好地去体会文本大意,感受肤浅,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十分重要的。范读首先得准确。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要细心朗读(不仅是默看),读准字音、节奏,正确理解文本,读出轻重缓急,朗读,范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读,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其次是要声情并茂,不光强调音调上的抑扬顿挫,表情上也要入木三分,让学生进入意境。另外还要注重适时。范读什么时候最好?是一开课,学生无法很好把握文本大意时,给他们定下基调?——可又担心是否会压缩学生自主的思维空间;是课中学生朗读理解之时?——又担心范读是否成了马后炮;要不„„?总之,范读的时机让人难以抉择。于永正老师说:“范读要选择好时机。”到底什么时候最需要?他总是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才范读,而且毫无强加给学生的意思。我想,就是学生为咬不准音进退维谷的时候,是读着读着总是原地踏步的时候,是反复读了也觉得茫然不知文本内涵的时候„„范读,带给学生正确朗读的模本,传递给他们充沛的情意,激起他们无限的启发。

当然,朗读指导是朗读教学时最常用的,与学生个体息息相关,也是最有文章可做的。

二、处理好“自读感悟”与指导“朗读技巧”之间的关系。时下有两种大的观点相对:一种坚持以自我感悟为本,坚信“情动而声发”,不需重视朗读技巧指导。另一种恰恰认为朗读技巧指导特别重要,做什么事都得讲个方法,朗读也一样。还有很多认为两者不可偏废,只是内心深处不知怎么正确把握“自读感悟”与指导“朗读技巧”的度。

这儿有个同教学内容的案例对比,也许会带给您启发。两位教师教的是《我要的是葫芦》的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第一步两位老师一样: 师: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那个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再读课文。(生读课文)师:“盯”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以看出“那个人”看得怎么样? 师:“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那个人”说话时是什么心情? 学生一一作答。师:我们读“那个人”说的话要读出感情来,怎样才能读好呢?下面听清老师的要求:“那个人”是“自言自语地说”,读时声音要低一些,速度要慢一些。“那个人”说话时心理很高兴,“盯”、“自言自语”、“快长啊”和“大南瓜”这些词语要读重一点。大家拿起笔,在这些读重音的词句下面加上点儿。同学们请按以上的要求认真练读,看谁能读出感情。另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生读“那个人”说的话)师:“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 生:自己对自己说话。师:咱们平时大都“自言自语”过,同学们把“那个人”说的话读一读,体会体会,然后说一说怎样读才算是“自言自语”。(学生练读)生:声音不能高。生:速度要慢一些。

师:说得好!“自言自语”是自己对自己说话,当然声音要低一些,速度要慢一些。另外,读时还要注意“那个人”说话时是一种什么心情。大家练一练,看谁既能读出“那个人”自言自语的语气,还能读出他的心情。(学生练读)师:好!你能读出“那个人”自言自语的语气。老师想请你给同学们说说:为什么你把“快长啊”读成重音? 生:我觉得这样读,能表达出“那个人”的高兴心情。师:不简单!你能一边读,一边体会课文中的感情,让我们为他鼓掌(师生鼓掌)。不过,老师想补充一点,“那个人”说的话,其中有两个感叹号,表示他心里特别高兴。这位同学还没充分地把他这种心情读出来,同学们先看看68页的插图,再听老师是怎样读的。教师范读后,学生练读。来看看练读结果:第一位老师教的,大都是把几处要求读重音的词语作了过分强调,其余地方基本是音量相等,速度均衡,显得十分呆板、生硬、做作。接着,学生又反复地进行练读、试读,但总是读不出真情实感来。最后,教师只好找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试读作结。第二位老师教的,开始试读时,感情还不太到位。通过反复训练,最后,绝大多数学生能读出感情,有的读得有声有色。两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中,所教内容相同,为何教学效果各异?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自读感悟”与指导“朗读技巧”,应以“自读感悟”为主,“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具有很强个体性的活动,朗读感悟过程是学生的必经之路,不能由教师一力代替,再则,感情是温暖的东西,不是冰凉的技巧能包容妥帖的。纯技巧,只会把完美的语言整体肢解得七零八落。舍弃了有灵性的内在“神似”,去生吞活剥地追求外表的“形似”。无怪学生虽经反复训练,到头来,仍是“貌合神离”,读不出语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第二位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读”去“感悟”。在训练中,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客观生活画面,在学生脑海里逐渐清晰,学生的思想感情逐渐与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融。这位教师并不是不指导“朗读技巧”,而是把“朗读技巧”的指导有机地寓于“自读感悟”之中。如,“那个人”说话时“自言自语”的语气和高兴的心情,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读”感悟出来的。

怎样做到“自读感悟”与 “朗读技巧指导”交融?总原则两条。

首先,是指导学生学会“见文生情”。见到文字、文本产生真切的情境、萌生情感。朗读课文时,指导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联想和想象.就像“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中所说,汉字的字词是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其实,汉字还是有温度的、有重量的,总之,汉字是有灵性的,汉字是有生命的。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笼统的描述具体化,把省略的情节明朗化,使之形成“内心视象”,使文中描写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从学生脑海中映过,并在朗读中贯穿到底,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视其形。

指导学生把文本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理解,消化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变为朗读者自己要说的话,而不是生吞活剥,照本宣科,无情无义,有字无句的“字话”,也不是与己无关,有口无心的“死话”,更不是简单的念字出声。古诗《春日》《观书有感》的作者、宋代理学家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他曾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可见,英雄所见略同:熟读多练,伴以思考理解,是指导学生“内化语言、见文生情”的不变法门。

总之,“见文生情”,就是要经历下列环节:看到文字,产生表象,再现场景,领悟内涵, 引动感情,把握本质。

看到文字,又看到内涵;再现场景,又引动感情产;生表象,又把握本质。一切的一切几乎同时涌现出来,萦绕在脑际,流露在声中。

其次,努力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经历过,感受过,总能让人留下许多刻骨铭心的体验。一旦有外力触动,情感便会喷薄而出。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学生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只有通过比较、想象、联系,让他们的这些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相呼应,才能触动学生内心的独有的感受,朗读才有味道。这样的朗读才是“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真情实感便会自然流露。否则即使读得声音再响,嗓门儿再粗,也是白搭!

三、评价激励。

小学生大多人大多时候是为别人学习的,教师的评价更左右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兴趣,所以教师不可吝啬自己的激励,让学生从你激励性的评价中找到朗读的信心、体味到朗读表达的乐趣,从而产生尝试朗读的欲望进而产生对朗读的热情,这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师也需要让学生学会评价,但学生喜欢挑刺,这就需要教师引导评价的学生先找找优点,再看看需要帮助他改正什么。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乏如翘大拇指、夸“你真棒”、大家拍手表扬等,而这个学生读得棒在哪里呢?不得而知。教师的评价语缺乏针对性、准确性。这种简单而笼统的评价模式,对于每一次接下来的朗读者来说是模棱两可的概念,学生无从“发力”,自然也只是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前一个同学的朗读语调、语气、节奏、感情。这样无效的“朗读推进”,只能造成前面所说的“只有形式的变换,却没有质的飞跃”的弊端,最后只能是对课堂时间的白白耗费。因此,教师应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把评价有机地渗透、附着于学习内容,使它们浑然一体,拭去刻意评价的痕迹,使之少了理性与机械,多了感性与灵动,少了程序与呆板,多了想象和意境。比如,真好,不愧是我们的朗读明星!你能让那些花在我们眼里更红一点,草更绿一点吗?

但是评价又是需要实事求是的,如果把不好说成好,就会混淆视听,使学生无所适从或者干脆找错学习之模范。所以评价又要注意保持指向性——比如:真不错,第一遍读书就基本上把字音读准了!多练几遍,还怕不流利吗?XX虽然声音不够响亮些,但是,小朋友们,你们是没有听见,XX刚才读书时不仅准确、流利,而且还很有表情呢!XX,你愿意读得响亮点,让大家都来听听吗?让学生听了既受到激励又明确努力方向,这样才能既保持学生的读书热情,又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何改进我们的朗读教学,摆脱朗读的随意性?接着我就教学环节的推进谈谈课堂朗读教学的常见运用及基本方略。

一、初读课文,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地读,读准字音,要边读边想,你读的自己懂了吗?把知识回收到大脑信息储存库。这是个大量吸收全面感受的阶段,我们更多采用自由拼读、练读的方式让学生尽情学习字词,接触文本整体,然后用齐读、赛读的方式求得学生对字词音形义的基础性掌握。

二、品读、精读课文。

朱作仁先生在谈朗读时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启示我们,应让学生反复朗读,读悟结合。反复朗读,就要形式多样,避免枯燥单调,老在同一层面打转;读悟结合,就要让读更适宜学生个体感受、体验,不能多采用整齐划一的齐读,避免把丰富的感情世界程式化——因为,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性认识可能是相同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通的,但内在的思

维方式却是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的。对于同一对象,不同的读者自会有不同的感悟理解,感悟文本时,一不能剥夺朗读的时间,把教室的讲解分析强塞给他们——要相信,经历过,才算真正拥有过;同时,老师能做的,是适时的范读、引读,给全体学生以启示;请学生个别读,便于有的放矢地点拨,以点带面;放手让学生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读,便于学生在合作中展开交流,相互促发,从而一举多得,丰富彼此的感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这样字斟句酌,琢磨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揣摩一个句子的语气,让学生通过读去有所“发现”,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立意谋篇的匠心,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内蕴。碰到典型的词句而学生有比较难体味时,比较朗读是一种简捷易行的方法。比较朗读,就是通过有比较的朗读,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在语句的增删、变换中豁然开朗,同时在比较中体味增删、变换的妙处,认识语言的精当与粗疏;在比较朗读中,词句的优劣高下彰明昭著,达到选词(句)知文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运用语言比读法进行朗读教学,通过词语的增删、句式的变换,使学生在比较中对文本的解读获得一种思想的顿悟,在比较中认识语言的精当与粗疏,我们会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感,语言的妙处就不需要肢解式的分析了

三、赏读美读课文阶段。

对文本的赏读美读基于对作品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优秀的朗读表现着朗读者的文学水平和艺术功底。作家将他客观形象的感知写成文字,朗读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文字尽可能的还原形象。在这过程中,学生理解文章结构、情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和风格,并通过朗读增加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增加更多的文化底蕴融他人思想于自己胸中,从而更好的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采用配乐读营造学生情感喷薄的温床,可以采用表演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宣泄,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探索性乃至创造性阅读——总之,此刻的朗读教学要有益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有益于学生融入自己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从而更好的把握和感悟文章含义。

总之,虽然体裁的多样化决定了朗读的方法的多样性,不同的体裁应采用相应的朗读方法。但无论哪一种朗读,时间应该是充分的,目的应该是明确、具体的,教师给予的指导应该是科学的,同时教师应该允许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朗读教学不应是形式化的,也不应是随意性的,只有将朗读教学与语文教学科学地结合起来,方能真正丰富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让我们像重视吃饭一样重视朗读教学吧!

【参考资料】

语文课程标准 《“自读感悟”与“朗读技巧”》 江苏 郝敬华 《一年级新生的朗读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视朗读技巧指导 发展学生朗读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岳培江

第二篇:朗读教学

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看清你的脸

——重新审视新课程下的朗读教学

论文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要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语文老师必须转变观念,走出应试教学的误区,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

关键词:新课程

朗读教学

时代呼唤进步,教育要求改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语文阅读教学似乎也在经历着脱胎换骨的转变。当我们站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重新审视一下语文阅读教学,我们觉得,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依旧是语文教学的宗旨。遗憾的是,在课堂上,空洞繁琐的分析仍然很多。老师们“妙语连珠”,把一篇原本好好的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没价值的提问太多,使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都用在了问问答答上,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对话变成了“一问一答”。学生所得甚少;语文课堂变成了“杂货摊”,纷繁复杂的多媒体看得学生眼花缭乱,学生一会儿唱歌、一会儿画画、一会儿做做游戏,课堂上气氛好不热闹---------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流于形式,中看不中用,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太少,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会有不少困难。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科学、有效的朗读教学呢?介于本人对新课程标准的钻研,结合本人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的感受,以下就把朗读教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认识作一简单的阐述。

一、通-----初读课文的追求

初读课文就是刚接触到课文的朗读,这是一种表层性朗读。这一环节应该让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不给充分时间读的现象。这一环节的朗读训练,首先,我们应该要求学生人人参与读书活动,一是要把语言文字读正确,并结合查阅工具书,清除阅读障碍;二是要把课文读通顺,即“字字读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读破句。”有一次,县教育局在东北片开展的观摩课研讨活动,我真切地感受到本镇学科带头人庄老师 “真实,扎实,朴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艺术。

请看案例:苏教版第八册《珍珠鸟》

课的开始,教师在大屏幕上依次出示下列字、词、短句: “拨 撞 担 蹦”

“柜顶 细腻 淘气 信赖”

“舒适而有温暖的巢 幽深的丛林 愈发繁茂的绿蔓 尖细又娇嫩的鸟叫”

请学生个别朗读,然后齐声读词组(教师适当点拨)接着,让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最后,庄老师让学生挑最难读的,读不好的那个段落,再试着指名读。这一环节大概用了25分钟,为后面体会言外之意、言中之情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大都能做到朗朗上口,了了于心。而教师只是起到了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做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拨,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做到四会:

(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

(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

(三)、会动笔在读过的课文上圈圈,点点,批批,注注;

(四)、会自己质疑问难,与同学展开讨论。长期坚持训练,学生在读的训练中,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会逐步培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连贯、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便形成科学的课堂朗读训练。

二、悟-----精读课文的彼岸

在第一环节学生读通、读顺的基础上,“精读”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

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我们必须摒弃那种传统的段落、章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真正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所要言传的意。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不是讲书的。”翻开小语教材,无论是苏教版的也好,还是人教版的也好,他们大多数都是声情并茂,如诗如画。所以,我们作为老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入情入境,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训练:

1、有所侧重,抓重点词语朗读。

如苏教版第九册《鼎湖山听泉》的第4自然段,是写夜晚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师:同学们,读读第四小节,找找关键词。生:各自找关键词,并交流。

师:同学们,把关键词读准并不难,可要把它读好,得花一番夫。生:读词语,教师点拨。

“万籁俱寂”(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应轻轻地、静静地读呀!)“轻柔”(咱们班谁的声音轻柔?指名一女生读)“清脆”(女生一起读)

“后重回响”(男生一起读,声音粗一点)

“雄浑磅礴”(先通过观看媒体,体会磅礴之势。再请全体学读)学生理解并体会了重点词语的意境,自然也就能够体会到鼎湖山各种泉声的差异,受到了美的熏陶。

再如苏教版第十册《悲壮的一幕》中有这样一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科马洛夫的生命也在分分秒秒中消逝。人们的心不由得加剧了跳动,科马洛夫就像做在办公室里正常工作一样,神态是那样从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把这句话中的重点词语“分分秒秒”、“一分一秒”、“正常工作”、“从容”去掉以后再读,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出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意境,即

时间是如此的短暂,生命是如此的宝贵,但科马洛夫更把他心爱的崇高的科学事业放在首位。同学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2、仔细分析,抓句型特点朗读。

如:《大江保卫战》中第五小节的用的多个排比句:“飞向----”“飞向----”“飞向----”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激昂的语调,饱含深情地朗读,营造出一种英勇抢险的氛围,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出人民子弟兵的铮铮铁汉的英雄形象。

又如《莫高窟》中的排比句“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偏偏起舞。”这一系列优美、整齐的句式,很快就把学生陶醉在了美景中,再配上舒缓流畅的轻音乐,学生的情感很快就和作者产生了共鸣。

3、感情升华,再现情景,分角色朗读。

再现课文情景,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从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半截蜡烛》一文,写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国兵周旋的三场戏。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读一读课文,掌握课文所描写的各个情节,熟读对话,然后让学生准备好道具,演练三场课本剧。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德国兵、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林的对话,从中体会到伯诺德夫人一家机智、勇敢、爱国的美好品质。

4、多点开花,示范朗读

示范朗读的形式可以是录音示范读、教师示范读、学生示范读等。示范朗读要求学生对所听到的朗读进行评析,并不是单纯听完朗读就行。让学生在评析中理解内容,体会意境,领悟语感,然后再仿读。如录音范读后,让学生边听边想:刚才是以怎样的语速、语调读的?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从范读中逐渐领悟到了语感,体会到了感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像《船长》这类语言感情色彩浓厚的课文,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哈尔威船长那种临危不惧,镇定

自若以及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高大形象。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诚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朗读教学除此以外,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我们还必须教会学生速读,让学生眼、脑快速反应,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上经常训练在一定时间内读一篇课文,强化读书速度,久而久之,有助于积累词汇,丰富知识,开阔学生眼界。总之,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新的课程标准,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努力付诸于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会看到朗读教学所带来的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

《江苏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 刘进才《探索“感悟”方法,提高“感悟”能力》

第三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江西吉水尚贤中心小学罗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语文阅读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功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时间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在新课程的实验中,我以自己的教学方式诠释着我的朗读教学。

一、当前朗读教学在小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给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不足。

2、学生对朗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

3、学生对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

4、学生对读的形式比较单一。

5、学生对接受朗读指导方式单调。

二、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作为一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创设语境,高度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指导学生朗读,以本人看可着手于以下八方面来做:

1、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2、朗读训练是学生对文本中蕴涵意象的二次重构和创造,包含着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解读。而要达到重构和创造的目标,离不开对朗读技巧的掌握,熟练的掌握朗读技巧,教者对朗读技巧的指导,对学生能否准确、传神的表达出文本之思想情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停顿、节奏、语气、重音、换气等技巧的传授,需要教者耐心指导,直到学生得心应手的表达出内心之郁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3、保证读书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4、创设情景,营造氛围。直观、生动的事物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就最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乐于读书,并且读出感情,首先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以及老师的范读来渲染课文情景。例如,在教学《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时,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我在网上给学生找了很多课文中所写到的黄果树瀑布的图片,在讲到瀑布的美时我便把收集到的这些图片展示出来给同学们看,他们不禁发出声声赞叹“太美了!”“简直太美了!我真想到黄果树瀑布看一看!”。这时候我便因势利导“你们谁能通过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瀑布很美很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每一位同学都尽情地抒发了自己内心对瀑布的赞美。

5、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庐山的云雾》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庐山的云雾这么美,变幻莫测,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云雾特点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庐山云雾在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它的特点?”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6、角色转换,模拟表演。

听其声,视其形”,教师都知道评析学生朗读的好坏,不仅要听学生读,还要看学生朗读时所表露出来的神态。如我在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读到两位友人送别的场面时,我准备了道具,让学生通过朗读再现当时话别的场面,同学们表演的入情入境,抓住了人物神态,感受到了任务的内心,而后再分角色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这种方法迅速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7、形式多样,合理运用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8评价学生朗读,提高朗读水平。新教材识字量大,课文篇幅、语句都有显长,加上一些孩子认字慢、遗忘快,又可能学前教育不充分或家里没有相应的学习环境。于是,一些孩子一开始朗读就出现困难,甚至部分孩子惧怕朗读,连最起码的单独起立面对大家大声朗读的勇气都没有。从这些孩子的发展出发,我们教师需要用发展的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和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在教学中委婉地提醒学生读错了,一定要自己认真读正确,同时对孩子又是一种鼓励。结果被夸的孩子参与热情陡增,举起的小手一度高过前面孩子的头顶。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都有待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我在上《美丽的小路》,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我评道:“呀,这个,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多聪明的老师!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首先教师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紧跟时代步伐,然后要对学生精心指导,再加上学生们的刻苦练习,“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我们坚信朗读教学一定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展现出艺术魅力!

第四篇:;朗读教学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董服相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因此,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培养语感。

然而,在大量的听课和调研中发现,一些教师还没有把朗读教学作为阅读的重要手段,朗读教学仍存在着种种误区,制约着朗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阻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

误区之一:一味求同,抹杀个性。

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但是,在朗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往往以自己或班中朗读较好的学生为范本,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代替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以齐声朗读压制学生的个性朗读,使他们失去了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这对有效实施面向全体的策略,落实人人参与读书实践是不利的。

误区之二:追求技巧,轻视领悟。

一些教师指导朗读时,往往过分强调纯技法的指导,诸如哪里要重读、哪里要轻读,何处要读慢些、何处要读快些,或是要求学生“带着悲痛的心情读”、“带着高兴的感情读”„„这样的“朗读技术”指导,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不能细细咀嚼品味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学生的自主实践、探索领悟的权利和机会被剥夺,势必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朗读能力的提高。

误区之三:不求生成,漠视创新。

长期以来,朗读教学指导目的往往只在于兢兢业业地跟着作者的足迹走,还作品原意,很少甚至不允许学生根据时代特点和自身经验去重新考察、发现、生成课文提供的新义和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其余学生只能是一味模仿,缺少真情。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义和读中的异常表现,总是否定的多、引导的少,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棱角也就被磨平了,朗读能力也没有长进。

误区之四:无的放矢,忽视效率。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或是为了提问而读一下,或是为了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读以下,或是预设的教学内容已讲完可还没有下课,为了凑时间而毫无目的地读一下。这些读的处理,仅仅是作为教学过场来安排的,学生并没有认真思考地读,收效是甚微的。

误区之五:缺乏过程,忽略指导。

在实际的朗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感情朗读训练毫无层次,只有读的“量”没有读的“质”的提升。多次的读也只是在同一层面展开,缺乏层次性和指导过程,学生感情无法得到升华。有些课虽然朗读形式也注意多样化,但教师的评价也只是不着边的廉价肯定,对读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纠正,朗读训练效果大打折扣。

以上误区的存在,制约着朗读教学再上新台阶,进入新境界。我们应该认真反思,研究对策,及早走出误区,使朗读教学迈向更实、更活、更新的天地。

对策之一:激发兴趣,确保参与。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围绕课文内容,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体验的环境,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通过多种多样、活泼灵活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参与面。

首先,要善用导语来调动。教师巧妙的导入,能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如一位教师教学《雪孩子》这篇课文,在指导学生朗读“梦见夏天到了,他们结满金色的麦穗,在阳光下唱丰收歌”这句话时,微笑着说:“小麦苗梦见自己长大了,成熟了,给农民伯伯带来了丰收的喜悦,这是多么令人高兴、自豪的事情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为麦苗唱一唱丰收歌。”教师寥寥数语,艺术性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想像、情感等心智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其次,要恰当运用媒体来激发。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等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优美的情境,来诱发学生的朗读激情,使他们由不情愿朗读到渴望朗读,由被动观望到主动参与,从而热爱朗读。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教师播放课件,把那些描写火烧云的无形无色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绚丽多姿、色彩斑斓的有声有色的画面,学生一下子被火烧云的美景所陶醉,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学生就容易爱读、乐读、读出情感。

再次,要确保个体参与的时间。在朗读教学中,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把握好学生个体参与朗读的时间。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保证个体自由朗读的时间,以确保每位学生读完,基本读好,决不能流于形式,匆匆收场。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充分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学生的朗读。

对策之二:淡化技巧,读中感悟。

朗读是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还原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体会语言情感的复杂心理过程。朗读中所体现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章情感之前,纯属理性化的“朗读技术”是徒劳的。因为语音语速的变化是和情感变化是相一致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侧重引导学生自我的思、悟、品,让学生推敲课文的情感基调,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如《爬山虎的脚》的朗读指导:

师: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学生自由读,动笔画)

师:请你把最喜欢的句子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热烈讨论)

师:喜欢爬山虎的叶子吗?谁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生:因为它的叶子绿得可爱。

生:因为它的叶子颜色在变化。

生:因为它的叶子很好看,铺得也很均匀。

生 :一阵风吹来,爬山虎的叶子就会漾起波纹。

师:“漾起波纹”是什么样子?

生:就像风吹到水面上出现的波纹一样。就像这样(用手势表示)。

师:请大家看课文插图。闭起眼睛想一想,那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颜色在变化,一阵风吹来还荡漾着波纹„„多美啊!你能不能把那种美丽的颜色,那种变化的样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学生轻声自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读得很好,让我也喜欢上这些句子了。谁来读给大家听听?(绝大多数学生读得有声有色)

上述教学,教师没有进行“重音、停顿、速度、音调”朗读技巧指导,而是调动学生情感体验,让他们自己寻找、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对作者的感情有了自己的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做到了《语言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对策之三:尊重个性,鼓励创新。

传统朗读教学只追求“还原”,重作品的客观性,轻读者主观能动作用。这无疑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压抑情感的尽情抒发,限制了学生在朗读中的再想像、再创造,养成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性和奴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宜过多地强求划一,应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用心体验作品情境,珍视每位学生独特感受、体验,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多元朗读,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方式选择自己认可的语气,读出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教师可以这样说:“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最好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老师最喜欢有特色的朗读。”„„如《雪孩子》一课的朗读指导:

师: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小朋友自由读第八段,想一想,你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学生自由朗读)

议论: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雪孩子认为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值得。所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该生朗读)

生:我觉得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小白兔觉得很伤心,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该生朗读)

师:其他小朋友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学生各抒己见)

师:刚才小朋友们是分别站在雪孩子和小白兔的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学生自由朗读)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这样的朗读教学,倡导了求异和创新,学生充分展现各自的智力、阅历和悟性,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

对策之四:体现层次,精当点拨。

学生认识事物是有规律的,超越了认识的阶段,思维就会受阻。所以,指导学生朗读要经历一个“粗读——细读——精读”的过程,即由理解性的读逐步过渡到品味性的读。那种一接触课文就要求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之类的毫无层次的指导方法是不可取的。

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借助拼音反复朗读课文,扫清字音上的障碍,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学生一边伴着《高山流水》的音乐看关于黄山风景的录像片,一边听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在情境的感染之下,他们不由展开想像的翅膀,仿佛自己就置身于黄山之上,尽赏大自然的种种神奇、千般美丽,从而生发出对黄山奇石的喜爱之情。这时,我再要求学生边想像黄山的美景边朗读课文,学生自然能够读得有声有色,充满感情。

在朗读指导中,教师在启发学生情感体验外,还应根据学生模仿性和依赖性的特点,通过自己的范读、导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使他们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等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从而提高学生朗读的表现力,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教师在点拨时,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关注学生个体朗读能力的发展,既要进行学生和学生之间朗读的横向比较,更要重视学生个体本身朗读的纵向比较,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对策之五:丰富形式,激励为主。

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避免训练的单一性,力求做到读有变化。要把读的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交叉使用,并随阅读教学的进程和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应时而用。

在朗读指导时,教师要讲究评价的艺术,巧用评价语言,尽量采用激励性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捎上不足,这样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第五篇:亲子朗读我们一起成长

我们一起成长

朗诵:

L:妈妈、妈妈,看啊!这次期末考试我竟然100分。

D:妈妈真替你高兴,但你也不能骄傲。好的学习方法要巩固,好的学习习惯要坚持呦!

L:嗯!妈妈,其实这里面也有您的功劳。记得前年夏天陈阿姨家添了宝宝,我就嚷嚷着也要您给我生个妹妹小宝。

D: 是啊!我也想给你多一个亲人,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相互照顾。

L:今年2月妹妹出生了,我高兴的好几天都没好好睡觉。开学了,新的问题却随之来到,学习上缺少主动的我没有了依靠,您要照顾妹妹,我不知道如何是好,总是让时间白白浪费掉。D:当我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说你的作业拖欠不少,心中真的很是苦恼。我亲爱的宝贝,你是我们手心里的宝,怎样才能把你和妹妹都照顾好?

L:于是那天晚上,您和我促膝长谈,帮我分析原因,查找不足,告诉我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您还帮助我制定了目标,要我坚持不懈努力做到。

D:你目光坚定,信心满满,我从此默默守候,静静陪伴。每天晚上,听见爸爸询问“卓睿你的作业写完了吗?”你都会干脆利落答道: L:都写完喽!

D:可是,失望又一次到来。老师再次打电话,你的作业又没有交。我很难过……反思许久,原来孩子的学习光靠询问效果并不好。从此,我对你的要求更加细化,所有作业不但要在规定时间完成,而且要学会自己检查,自己纠正。只有这样,知识点才记得牢。L:做题时,每当我查出错误进行改正,您都会给予奖励;写字时,每当我字迹潦草书写凌乱,您都会让我重做;为了让我写好钢笔字,您甚至坚持天天和我一起练„„您不厌其烦耐心陪伴,您不顾疲惫悉心指导„„终于,我良好的学习惯渐渐养成,各科成绩也有了提高。

D:亲爱的孩子,这就是爱啊,爸爸妈妈已陪你走过十个春秋,虽然知道你学习吃力,但从未将你放弃,因为我们爱你!陪伴你成长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今天的付出是为了你将来走的更远,飞得更高!

如今,你已经是五年级的孩子了,学习压力会比从前增大,学习任务会比以往更重。但妈妈希望你能够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面对困难不退缩,遭遇失败不放弃,在新学期一路向前,收获更多!

宝贝,你准备好了吗? L:亲爱的妈妈,我准备好了!

D:孩子,妈妈也准备好了,我会按照老师们的要求每天督促你课外阅读、认真检查你的家庭作业,即使再忙再累,妈妈也不会在你成长的道路上缺席!

L:谢谢亲爱的妈妈!妈妈,您放心,有了您的陪伴,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有一首诗叫《感恩父母的爱》,今天,我想把它献给您,同时也献给在座的各位叔叔阿姨们。李卓睿朗诵:

《感恩父母的爱》 有一个词语最亲切 有一声呼唤最动听 有一个人最要感谢 有一种人最应感恩 她就是---------母亲 他就是---------父亲 是您

将我带到人间 是您

领我认识世界

天寒地冻时

将我双手放入怀中温暖

您用爱心穿引的线

那一针一线

都是您的爱在悄悄蔓延

如果我是风筝

您就是拉动风筝的线 如果我是一条船

您就是灯塔是港湾 您用爱心浇灌,您在精心磨砺,您的黑发显出几丝枯黄。岁月如梭,呕心沥血,您的脸颊写满了丝丝牵挂。春去秋来,由于您的执着追求,您的眼睛注满了殷殷嘱托。

这就是母亲的爱 这就是父亲的情 她柔柔如水

轻轻如烟 他深沉如海

恩重如山 鲜花可以枯萎

沧海可变桑田 但父母的爱

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间!

D:谢谢你我的孩子!妈妈也有一段文字想送给你: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

D:这是台湾作家龙应台讲给儿子的话,借此机会朗读给大家,也希望与各位家长共勉。LD:谢谢大家!

下载改进我们的朗读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进我们的朗读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然而,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具......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设计(朗读感悟)[最终版]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设计(朗读感悟) 设计理念: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

    朗读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诵读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通过诵读,了解诗歌描绘的情景,从而理解诗意。 3.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初步......

    朗读教学论文

    浅析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赣榆县赣马第二中学 222124 李学诗 *** 朗读,既是我们读书治学的法宝,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从教育实践看,朗读......

    浅谈朗读教学

    浅谈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一节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曾经就有语文专家说过:‚上语文课,不朗读,怎么叫上语文课呢?‛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教学方面......

    朗读教学反思

    朗读教学反思 反思一: 在朗读教学中必须发音正确,不能随意添字或减字。朗读要有用普通话读,不能读出方言音来。特别要注意形声字、多音字的读音,切记蒙着来,把音读错。朗读要严格......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14篇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1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的时间稍长)师:有进步!停顿的时间再长一点儿。再读。生:第一次抱母亲。(题目与正......

    朗读教学论文

    朗读——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重视读法指导、重视教师范读 摘要: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课堂上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