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阳节的传说》教学反思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反思
《重阳节的传说》是本书最后一单元的一节精读课文,内容主要讲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课文分为三部分,先交代了桓景为降妖救人,历尽艰辛,拜师学艺;接着写桓景是怎样除掉瘟魔的;最后讲了重阳节的一些风俗。赞扬了桓景斩妖除魔,为民除害的精神,课文内容浅显易懂,通过课堂效果及自我反思总结如下:
一、在课堂上我注重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而不是先读了再去想问题。例如: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学生们把句子读的很顺畅,我及时给予他们:“你们能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读书,真好!”的评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我及时做出了“你们的感情真丰富,谢谢你们这么精彩的朗读。”的评价,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增强学生信心。
二、个性的朗读,拉近了老师、学生、文本的距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尊重孩子的个别体会,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读。本文中,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过程是重点。我让孩子们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试着写出自己的体会。在抽生个别谈了体会后,将自己深刻的体会放到句子中读。在读句子“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时,我先让学生找到重点词语“一路一路”、“一座又一座”、“一条又一条”、“一双又一双”,引导学生体会桓景的艰辛后再读句子。看着一张张小脸表情生动,如临其境,抑扬顿挫地朗读声此起彼伏。教师、学生、文本都因为这真情的朗读而深深地交融在一起
三、在课堂上指导了学法、写法。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是关键,怎么样在公开课上也能如平常课,展现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呢?在学习第二部分桓景学成武艺后,在教第三部分时我主要是放手让学生参照第二部分的步骤自学。先读再找印象深刻的句子,最后再通过找重点词语进行体会。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有所收获。在学习中,我将鼓励语言用在平时善于动脑,上课发言积极的学生身上,给他更加充分的肯定,更好的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如:在第四自然段学习中的一个问题,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我听了一个平时比较积极的学生的发言,我给予他了“你总能给老师带来惊喜!”“你的发言越来越精彩啦!”的评价。学生受到了鼓励,增强了自信心,学习积极性自然得到了提高。
本单元的习作是写一篇民间故事,在这节课堂上,我注重了对学生的写法指导。在学习第二部分时,我让学生将“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学写具体。因为学生有了前面的感受,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
当然,在这堂课上也暴露出了自己的很多不足:
一、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有点平均使力,教案设计得虽然不错,但实际操作中却出现卡壳。
二、在时间分配上前面的时间用得过多,导致教后面的内容时有些赶时间。总之,在这次课堂上我收获了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自己能收放自如地挥洒于课堂上。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心中有“底”,需要扎实的语文功底!
第二篇:《重阳节的传说》教学反思
一、激情的老师点燃了学生的激情,成就了激情的课堂.课如其人.我的课堂,激情永远不会缺席.热情开朗、积极乐观的我,总是用一颗阳光的心来爱孩子,爱教育.我一直喜欢白居易的这句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喜欢看云的这句“要想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必须首先要有感。”更喜欢“要想让学生走进文本,教师必须先走进文本。”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初,我用自己饱满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领他们身心愉悦地走进文本中。课中,引导学生体会桓景斩妖除魔的原因时,我声情并茂地讲解:“是这可怕的瘟魔,让原本一个个和和睦睦的家庭变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让学生从特意营造的氛围中与主人公同呼吸,萌生出对瘟魔的憎恶。桓景除魔时精彩段落朗读时,我的“激动”也刺激学生“动”了起来。课尾,我引导孩子回忆这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鼓励他们在学会复述能力的同时,把这个传说讲给你想告诉的人。“在很久很久的将来,我要把这个美丽的传说告诉我的后代„„”这充满童真童趣的话语,不正是激情课堂的最佳诠释吗?
一堂课,老师激情饱满,身心投入,学生神采飞扬,鲜活灵动,课堂能不迸发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吗?
二、个性朗读拉近了老师、学生、文本的距离,三者交融为一体。
《课标》指出,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读中独特的个性体验。设计教案时,我尤其注重孩子朗读能力的训练。侧重找出本文中关键的句、段进行理解、体会、朗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尊重孩子的个别体会,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读。本文中,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过程是重点。我让孩子们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试着写出自己的体会。在抽生个别谈了体会后,将自己深刻的体会放到句子中读。
三、追问让课堂迸发出不可漠视的非凡魅力。
课堂需要追问,需要巧妙地有策略地追问,这样或许会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四、对学生学法指导贯穿课堂始终。
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是关键,怎么样在公开课上也能如平常课,展现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呢?
不足之处:
一、找到了语文知识训练点,但没落实到位。(典型的想到没做到)
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有点平均使力,教案设计得虽然不错,但实际操作中却出现卡壳。
二、预设很巧妙,生成却更精彩。
一堂课,课前精心巧妙的设计,会令授课者做到胸有成竹,但同时,过度的关注预设,却往往会被死的教案牵着鼻子走,而忽略了现场生成的精彩。
教学机智是一种教育智慧。它需要我们教师具备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尤其需要意志的果断性。它是我们迅速地了解学生和机敏地影响学生的教育艺术。看来,在修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时,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呀!
三、精雕细琢虽华美,顺其自然更显真。
公开课,为了让课堂出彩,教案的精心设计,课件的精美制作,时间的合理分配,学生的积极性„„所有问题总是纷沓而至,哎,自然而然就少了很多本真的东西,也少了许多原滋原味的语文课堂味儿。常常艳羡那些能轻松自如立于讲台,能收放自如地挥洒于课堂上,能把“语文老师站上讲台就姓语”演绎得淋漓尽致。但也知道,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心中有“底”,扎实的语文功底!
第三篇:重阳节传说
重阳节,一个旧有的传统节日,现在已经很少人庆祝了。有者甚至是不懂这个节日的存在,他们所知道的也不过是九月初一到初九是九皇爷大诞。九月初九,是我们传统节日中其中一个已经鲜为人知的节日。每一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离开家到处去旅行或爬山。原来,这是有它的典故的。话说,在东汉时期,有一个能预言未来的道长。他懂法术,并且擅长驱魔。有一天,他向他的门徒说,灾祸之神将在农历九月初九降临人间。他交待他的门徒到乡间去将灾祸之神征服。道长给了他的门徒捆扎好的草药及一壶菊花酒。他要他的门徒将这些药和酒带去给人们以化解灾祸。他的门徒乘仙鹤而去,将道长的草药和菊花酒分派给众人。同时,把他们带到山上去。喝了菊花酒及草药,灾祸之神就不敢接近他们了。当灾祸之神到来村庄时,发现村里的人都不见了。它发现人们都跑到山上去了,就赶紧奔到山的那边去。可是,它是怎么也接近不了。后来还被道长的门徒刺伤。从此以后,每到农历九月初九,人们都会到山上去或出外游玩,以避开灾祸之神。谈到九月初九,最为人知道的还是从九月初一到初九庆祝的九皇爷诞。这在马来西亚各个地区都很多人庆祝。重 阳 节 的 传 说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恒景访遍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地”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恒景回到家乡,下百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在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第四篇: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
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很快就要进入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学习了,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现在哪位同学能背诵,并告诉大家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板书:重阳节的传说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新课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浓厚。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2)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3)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4)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教师在课上给足时间,每次读书应明确要求,注意读的质量。]
(三)指导认字和写字
(1)屏显本课的生字。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3)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交流妻、拜、瓶、侵、袭这5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4)学生练习写5个生字、3个词语;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四)语文实践活动:调查访问: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五)作业:写生字抄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默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拜师学艺斩妖除魔纪念桓景
(二)深入研读
1.指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2.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
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桓景拜师学艺历尽了艰辛,可见他为民除害的决心多么坚定。]
出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
[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读写结合,既理解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学习传说故事的写作特点,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基础。从写作角度说,传说故事多半是口头流传的,要求便于记忆,所以多用反复、对比、重叠等修辞方法,使故事情节在反复、对比中产生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艺术魅力。学生在表达时不用告诉他们这些内容,能模仿上文去说就可以了。]
3.过渡:桓景一心为民除害,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又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4.学习第二部分:出示灯片
思考题:桓景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
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2)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简单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汇报,理解重点:
(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联系上文理解桓景按照师父的办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备。]
(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桓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的精神,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学生对桓景为民除害的敬佩之情。]
(三)总结课文
1.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2.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可以用上因为所以。
3.说说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四)作业
1、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课本》中的民间故故事。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第五篇: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
《重阳节的传说》教书设计
甸南中心小学
赵小会
2009年12月18日
重阳节的传说
一、教材分析:
《重阳节的传说》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故事内容是古时候在汝河边的一个村庄里出现了瘟魔,村庄里流行起了瘟疫,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历经千辛万苦上山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让家乡的人们登上高处,带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并将瘟魔杀死了。以后大家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以及由绳子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练习用“终于、先„„然后„„、因为„„所以„„”造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说说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组词、书写等掌握本课绳子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3)通过理解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2、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习过《清明节的由来》,谁能说说清明节的来历?你还知道哪些节日的来历?
2、在我们国家,有很多节日都跟民间美丽的传说有关,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板书课题:
29、重阳节的传说。
3、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题。(同学提问题,互相解答)
4、出示PPT课件,简单介绍重阳节
(设想:利用学生已 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新课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浓厚。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读通课文,感知内容。检查自读课文情况:
1、读: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同桌互读互评。
2、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哪一天?课文讲了什么?说说桓景是怎样铲除瘟模、为民除害的?
3、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用“--”标出。
(学生自学,同桌讨论。)
(三)深入研读
1.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对比读瘟魔来前后桓景家的变化。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板书:家人死于瘟疫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2.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
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请你也试着说一句话。
板书:不怕困难拜师学艺
(设想:引导学生理解桓景拜师学艺历尽了艰辛,可见他为民除害的决心多么坚定。)
出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板书:勤学苦练练成武艺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小组合作完成。
(设想: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读说写结合,既理解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学习传说故事的写作特点,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基础。从写作角度说,传说故事多半是口头流传的,要求便于记忆,所以多用反复、对比、重叠等修辞方法,使故事情节在反复、对比中产生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艺术魅力。学生在表达时不用告诉他们这些内容,能模仿上文去说就可以了。)
3.过渡:桓景一心为民除害,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又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4.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桓景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斩妖除魔为民除害
(2)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比说说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简单批注。
(3)你喜欢桓景吗?简单说说你西画吧桓景的理由.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汇报,理解重点句子:
(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设想:联系上文理解桓景按照师父的办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备。)
(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设想: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桓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的精神,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学生对桓景为民除害的敬佩之情。)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复述课文内容
2、你喜欢桓景吗?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可以用上“因为„„所以„„”。(小组合作)
3、展示历代诗人关于重阳节登高的诗句。
(五)作业
1、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全办齐读,要求: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课后作业第3题。)
(六)板书:重阳节的传
家人死于瘟疫—不怕困难拜师学艺—勤学苦练练成武艺—斩妖除魔为民除害
(七)、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读中独特的个性体验。设计教案时,在课堂中,我力求做到:
1、用老师的激情点燃了学生的激情,成就激情的课堂.。
2、用个性朗读拉近老师、学生、文本的距离,我尤其注重孩子朗读能力的训练,侧重找出本文中关键的句、段进行理解、体会、朗读。我让孩子们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试着写出自己的体会。在抽生个别谈了体会后,将自己深刻的体会放到句子中读。
3、采用追问让课堂迸发出不可漠视的非凡魅力。课堂需要追问,需要巧妙地有策略地追问,这样或许会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4、不求精雕细琢,力求顺其自然。一直向往名师们上课那份自信那份优雅与那份从容。王崧舟、于永正、窦桂梅……他们,轻立于课堂之上,没有那么多华丽的雕饰,清水如芙蓉,原生态最本真的语文课味道浓极了.授课者享受,听课者享受,当然学生更是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