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
课型:新授 课时:2 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么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么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么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么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么作用?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么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么?(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么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有趣的故事是学生喜爱的表达方式,通过故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层层深入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
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
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
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似的内容。)
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四)拓展延伸:
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准备补充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
这篇扩读材料,写出了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前、废墟上,欢笑嬉闹的人群,作者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呐喊。
(五)布置作业:
1、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提示:(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2、结合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学生在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作业第一题的设计,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思想感情。
第二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
附: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赞美圆明园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讽刺侵略者
说教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文主题是战争。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后,法国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给予当朝政府的行径以极大的谴责和抨击。文章主旨鲜明,语言饱含感情感染力强。
说学情:
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此类题材的文章有所了解,对战争有了一些感知和认识。再加上历史上已经学过鸦片战争,所以对本文内容不难理解。但要想更深入的理解战争的原因,及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还有一定困难。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领会文章主旨。学习修辞方法“反语”,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圆明园被毁后的原因和启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热爱人类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难点:圆明园被毁的原因及启示。
说教学过程:
1.出示图片“圆明园遗址”,请学生说说有关圆明园的知识。生一定会谈到圆
明园是被英法联军烧掉。师再补充完整有关二战中英法火烧圆明园的材料。
(用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快速进入教学情景)
就势引导介绍法国巴特勒上尉想让大作家雨果为他的胜利捧场,我们今天就来
看看这位大作家是如何答复巴特勒上尉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同时板书课题。
2.学生读课文,扫清字词(屏幕同时出示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
问题。
请用见解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生自由回答。总结到:文章赞美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即可。
(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概括文章的能力。).找出作者赞美圆明园的段落,想象圆明园的美。并把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圆明园被毁前的图片和宝藏
(从语言到形象,让学生深刻的感知曾经辉煌壮观的名园风采)
过渡引导,可惜这美丽的宫殿,在英法联军的劫掠后变成了废墟。同时出示被毁后的圆明园。(用图片的对比,激起学生对强盗的痛恨,让他们和文本产生共鸣)
4.听读文章第二部分,感受雨果对强盗的讽刺和谴责。
自己找出最有讽刺意味的句子大声朗读。品析“反语”修辞的作用。
(好的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文章,并有意识的模仿。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能更深刻的感悟“反语”修辞的表达效果)在读的过程中,落实教学重点。
5.合作探究
(1).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2)中国当年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参与其中。
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雨果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侠骨铮铮,敢于仗义执言。被掠夺得根本原因是贫穷落后。
(两个问题是本课难点,学生在分组讨论中,既发表自己看法,又听取别人意见。既锻炼了他们合作,探究的能力。又攻克了难点。在全班的广泛发言中,学生对本课的认识提到一个新高度。)
6.集体朗诵凭吊圆明园。(带着悲壮的感情,让自己对圆明园的痛惜民族的责任感得到升华)
7.布置作业: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写信的形式正好和本文形式一样,在书写感受时,既锻炼写作能力,又能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附: 板书设计
世界奇迹圆明园[文明]
征求意见全部赞誉
给予赞誉
两个强盗洗劫[野蛮][谴责]
反语
有关图片和朗读材料放在我的工作室,期待着各位老师和陈老师的点评,谢谢!
第三篇: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学案
界首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谭和平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习重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学习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学习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一、导入。
由学生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导入。
二、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1、正音
给予
珐琅
箱箧
赃物 .....
2、解释词语
眼花缭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制裁
独一无二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明确文章两大内容板块:①赞美圆明园 ②谴责侵略者
2、学生再读课文 ⑴学生有感情地朗读①——④段,找出作者评价圆明园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⑵有感情地朗读⑤——⑩段,找出作者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哪些是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3、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找出课文中的句子。1)、2)、3)、4、那么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么态度?(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有什么作用? 答:有
作用
5、那么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答:
6、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么?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么品质?
答: 雨果具有
品质。
7、课堂练习: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8、板书设计:
世界奇迹
“赞誉”
破烂
惊人杰作
讽刺、谴责
人道、正直、公正、是非分明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同情、尊重中国人民
教学后记:
第四篇: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2: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4: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
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
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
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似的内容。)
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四)拓展延伸: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准备补充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这篇扩读材料,写出了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前、废墟上,欢笑嬉闹的人群,作者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呐喊。
(五)布置作业 :
1、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提示:(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2、结合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学生在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业 第一题的设计,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思想感情。第二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
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附:板书设计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赞美圆明园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讽刺侵略者
第五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
号参赛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亲爱的爸爸妈妈》,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给大家说课
一、说教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出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基于这一理念的理解,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针对明确的目标,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三:说学情: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心理上,学生对这种刚接触的课文有着懵懂而好奇的心理,老师应该抓住学生这种好奇心,因势利导。在讲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从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些特点,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意见,发挥学生主动性。
四、说教学方法:
我先说教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我再说学法:教育学家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需要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我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五、就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问题,引出重点。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
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讲解: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是读者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讲解: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
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
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师生互动。雨果站在正义的立场上,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已解决课文的重难点。
(三)巩固复习,拓展延伸: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准备补充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这篇扩读材料,写出了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前、废墟上,欢笑嬉闹的人群,作者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呐喊。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
1、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提示:(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
果 赞美圆明园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讽刺侵略者
总之,在教学中,我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熏陶紧密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所收获。
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