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生命为生命呐喊
用生命为生命呐喊
——王君老师《老王》课堂实录研读
(刊发《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1期)
作者:江苏省特级教师丁卫军 王君《老王》课堂视频
王君老师曾这样发表她青春语文的宣言:“课堂是你和学生生命在场的地方。每一堂课,都要当成公开课来上。以课堂的质量抵抗轻飘易逝的生命,凭借课堂的高度走向生命的高度。”
曾现场感受过王君老师执教的《老王》,再读王老师异地执教的《老王》教学实录,不禁感叹,王君老师无处不在践行她的宣言:以课堂的质量抵抗轻飘易逝的生命,凭借课堂的高度走向生命的高度。
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篇颇具教学价值的文本,也是一篇颇有挑战性的文本。正因如此,对执教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听过多位名师执教《老王》,也观摩过多位一线普通教师执教《老王》,尽管课堂呈现的方式不一样,但大多把切入点放在了对文章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上。
王君对《老王》选定的教学切入点是独特的,她抓住老王的生命状态——“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种“活命”展开对文本的解读。
很多的课堂听下来对于“幸”与“不幸”仍然是雾里看花,一篇模糊,而王君的课,正因为有了对“生命”的理解,才使得对“幸”与“不幸”有了一种辩证的体悟。用王益民先生的理解就是:王君老师是用生命为生命呐喊。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句似乎并不起眼的句子,却成了王君课堂教学的有效“凭借”。纵观整堂课,王君老师时时关注的正是“老王”与“我”的生命状态。学生在王君老师的引导下在对“老王”和“我”的生命状态的解读中理解了杨绛的写作本意。
王君对文本的解读是具有“王君”色彩的,无论是《我的叔叔于勒》《台阶》,还是《老王》,不仅仅是让人感觉“不一样”、“很特别”,不是用一个“新”字可以形容的,重要的是有一种深沉的平民意识,博大的悲悯情怀,深刻的生命言说。这些无不与王君的个人成长史、精神成长史有关。也正是如此,也只有王君可以发现这样的解读切口。
王君对文本的解读,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带着自己真诚的心进入文本,在触摸、品咂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中读出人物的心灵;带着自己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穿透文本,穿透语言,挖掘出文本的人文内涵,从而站在生命的高度,读出老王和“我”的灵魂高度。看王君的课堂现场展示,读王君的课堂文字实录,让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之外的“文本细读”之功。
孙绍振先生说:通过语言的驾驭来塑造人的心灵是第一位的。关键是有了想象的丰富,心灵的丰富,才有语言的丰富;反过来,也可以说,有了语言的丰富,才有心灵的丰富和想象的丰富。
王君是深谙这一点的,在对老王这一人物的解读中,抓住“活命”这一关键提取出哪些看似平淡而富有表现张力的字词句段,诸如:“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从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只”里,饱含着多少“老王”——“活命”辛酸与悲苦。
王君老师智慧地通过咬文嚼字、深情朗读、重现情景、发现空白、探究疑点等“文本细读”的方法,玩赏杨绛作品“沉定简洁” 的语言特色,在一次次的思维激活,情感唤醒中,领着学生“沉入到词语”的深处去,领悟到“平平淡淡,无阴无晴”中的“苦心经营”,感受到“生命最本真最炫目的华丽”;在一次次的灵魂叩问中,不断地丰富着学生的心灵,也丰富着学生的语言。
“王君在课堂上敏锐快捷,灵活跳跃,思维密度极大,伴着课时推进,问题的转换,她不断挑战着学生的智力和潜力,不断挑战着学生的认知极限和价值边际,精彩之时甚至进图一种张力十足的思维交锋,精神对峙状态;她眼界很宽,视野广阔一以贯之地秉持善良、善世的人文情怀,不断在与文本的对话、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感知时代,回应现实,联结社会,叩问心灵。”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教研室庞荣飞老师对王君课堂的印象。
在《老王》的课堂里,我们看到王君老师与学生的精神的对峙、思维的交锋。很显然,进入她的课堂,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一开始,我们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一个强势的老师拽着学生在奔跑。“老王”所处的时代、“老王”的生活境遇、“老王”的内心世界,与当下的这一代孩子存在着极大距离。那种隔膜,使得学生难以进入文本,难以进入“老王”的世界。课的推进有时会显得很艰难。我们甚至会产生出这样的疑问:文本是不是被王君人为的拔高了?
孙绍振有一段话极好地诠释了王君的课堂教学实践:人的思想是离不开感觉和情感的。感觉,特别是比较独特的、个性化的感觉和情感,往往埋藏在潜意识中,一般情况下,人是感觉不到自己深层次、内在的感觉的,不加以唤醒,就会被遗忘。审美教育,就是从“审感”和“审情”开始的。作为人,全面发展的人,要让认知、情感和意志得到全面发展,就不能让生命的任何一种之中。从审美意义上讲,不仅是“我思故我在”,而且是“我感故美在,我不感故美不在”。艺术的功能之一,就是吧时时刻刻的在流失的感觉唤醒,从而把感情唤醒。只有把全部属于人的感觉唤醒了,是之复活在文字言语中,人才能从实用的功力中解放出来,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其实,这种看似的艰涩,是感觉与情感被唤醒“过程”中的应然状态。王君老师一次次地叩问,甚至是拷问,促使学生在语言的反复品咂,多层次多角度的演读中进入一个因人性光辉而极美的天地中,让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高贵。从一开始的拽着学生跑,到在大密度的训练中,学生的言语自觉被激活,课堂生态也因此峰回路转。从课堂第一部分“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到第二部分“感受杨绛的‘活命’状态”;从“老王去世了,杨绛的心‘不安’,你认为呢?她该不该‘心安’”的争鸣,到“我也不懂,没 问”的追问,思维突围后的“柳暗花明”,风景无限。
王君的课堂更注重的是一种情感、精神的唤醒,进入一种审美的境地。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在经典文本的阅读中实现情感的丰富、心灵的自由。因此,王君老师课堂的所有言语活动,都是从唤醒学生的生命性、审美性和生命性出发,从而实现以生命对生命的解读,以生命对生命的理解。
当你聆听王君和孩子一起诵读《老王和杨绛》这首诗的时候,当你到王君激情喊出“卑微的生命即使在尘土中也依旧开出了花来”这样哲性思考的时候,你的情感是否也一样波澜激越,你的精神是否也会随之振奋昂扬呢?王君就是这样把你的心灵把你的灵魂紧紧地拽在她精心营造的语文世界,精神世界,审美世界和生命世界里。如果长此以往,你的生命一定会走向高贵,至少在这样的熏染中,你的语文素养会丰富起来。做王君的学生是幸福的。
提起“生命课堂”,常常因为虚飘浮空,因为说教痕迹过重而遭到诟病。听王君的《老王》,不仅仅让我们进入一种生命场,感受到生命的高贵;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语文味”。这是源于王君老师抓住了语文之“语言”这一根本,是她把课堂的言语训练落到了实处。
在具体的训练中,王君老师善于把握训练的契机,实现教学的扎实;善于分解训练目标,教学的层次鲜明;善于形式丰富多彩,教学灵动,富有活力;善于拓展训练和谐,达到教学的圆融无痕。看王君执教的《老王》如此,看王君其他的课亦如此。这是王君老师的一贯追求。
语文天生重要。王君老师的语文课堂是有高度的。这高度的源头在于她对生命对语文的深刻理解。作为语文老师她有着深沉的使命感,努力地让她的学生让她的课堂里的每一个孩子,甚至是听课者时刻感受到生命的高度。有人说,王君的课堂只是王君的,他人难以企及。也许这正是“王君的意义”所在。
第二篇:《药》读后感--用生命发出呐喊
《药》读后感--用生命发出呐喊
死一般的寂静中,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般地站着,然而终于,乌鸦张开两翅向着远处天空箭似的飞去了。革命烈士夏瑜的坟上,一簇野花热烈的开放着。
这是鲁迅的小说《药》所描述的最后一幕,凄惨但又饱含一丝希望的结束。
在鲁迅的所有文章中,我印象最深震动最大的一篇便是《药》。第一次读它是因为这是初中时语文老师在鲁迅的文章中最喜欢的一篇。当时读时虽觉得前面的情节有些混乱,还是受到了很大的触动,那个沾满鲜血的馒头也就由此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塑造了很多个落后无知的封建小人物,同时未用一句正面描写就衬托出了一个英勇赴死的革命烈士的光辉形象。夏瑜希望用自己的鲜血唤醒愚昧的人民,但无知的人民却企图用他的鲜血去治痨病。老栓和华大妈用毕生积蓄去买一个沾了烈士鲜血的馒头,刽子手对烈士的残暴无情,旁观者的冷嘲热讽,都与夏瑜为社会进步而献身的行为形成强烈的对比。“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只这一句便将革命烈士对中国社会进步人民觉醒的沉重呼唤表现了出来。落后无知的人们嘲弄革命烈士因为造反而受尽苦楚,夏瑜等人却在可怜人们身上沉重的封建镣铐与眼前愚昧的黑幕,民众的凶狠、残暴、冷漠、嘲讽,使得烈士的牺牲具有了极强的悲剧性,如果鲜血换来的不是醒悟而是冷笑,如果生命换来的不是光明而是冷血,那他们的牺牲究竟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也可以看出鲁迅一直以来对革命持有的一种冷静而怀疑的态度,太多的血淋淋的现实让鲁迅认识到革命烈士这种壮烈而义无反顾的牺牲鲜有得到人们的认同,鲁迅在用笔向这个世界发问,这种牺牲真的值得么?这是阻止中国沦落的正确方式么?
小栓得“痨病”而病入膏肓,中国社会又何尝不是病入膏肓呢?将鲜血“趁热”吃下,并没有挽救小栓的生命;革命烈士的热血,同样也没能挽救中国一步步沦陷于黑暗的命运。老栓与华大妈从鲜血中得到了传说的药,夏三爷从鲜血中得到了白花花的银子,众多愚昧的人民从鲜血中得到了谈资。唯独夏四奶奶在鲜血中流尽了自己毕生的气力。她丧失了自己的精神支柱。而从始至终,没有一个人从这尚有余温的鲜血中得到震动与觉醒。他们认为夏瑜罪有应得,夏四奶奶也因为儿子的“造反”感到羞愧而不敢抬起自己的头。这一事件只是让他们更加坚定地认为夏瑜所说的国家属于每一个人根本不是人话,夏瑜在死前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换来的只是两个恶狠狠的嘴巴!夏瑜的呐喊,或许就是鲁迅隐喻的自己的呐喊,就如他在《呐喊》的序中所说的那样,“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夏瑜用生命发出的最后一声呐喊,实在是悲哀的,并在旁观的人眼中是十分可笑的,现实击碎了他最后的希望,哪怕唤醒一个人的希望。短短一篇小说将社会的黑暗面暴露无疑,但同时又展现了那一丝光明的可贵。
这篇文章写于1919年4月,当时的中国社会乌烟瘴气,军阀混战,革命失败混乱的社会局面,灰败的革命现实让鲁迅内心十分沉重,但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鲁迅对中国社会的前途还是抱有希望的,他仍然坚信只要不放弃呐喊中国终会有觉悟的那天,这也正是我十分敬佩鲁迅先生的一个原因,尽管对中国社会的现状感到沉重失望,却不曾失去过对那一丝光明的向往。
小说的结尾,那两个步履蹒跚的母亲令人十分心酸。在凄凉的坟场上,两个痛失爱子的母亲的那种孤单与绝望,那怔楞的无神的双眼中流出的泪水,直击内心的最深处。两个新坟一字排开,一个是封建社会中病入膏肓的纤弱青年,一个是头脑中充满新思想的革命烈士,这两个典型人物生存价值的强烈对比,就恰恰突出了鲁迅所要表达的内容,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活?而小栓坟上的孤寂与夏瑜坟上红白的花正表现了鲁迅对于革命烈士死的重于泰山的赞扬。真正医治整个中华民族的药,其实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满腔民族热忱的人用自己手中的笔甚至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发出的呐喊!
第三篇:用责任为生命护航
用责任为生命护航
提起“生命”这个词,人们首先会想到活力、璀璨、美好和希望,然而作为一名矿山子弟,每当把“生命”这个词和安全、隐患、事故、伤亡等词联系在一起,我的内心就会强烈的震颤,一种无法抗拒的沉重萦绕心头。
我们煤矿工人时常被称之为“采撷光明的使者”、“最可爱的人”。一直以来我们的矿工就是在这片“赞美”声中一代又一代的地在与大自然的顽强搏弈中为人类开采着光明,为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默默奉献着。然而和其它行业相比,高危行业的性质谁也无法改变,艰辛伴随着危险的作业环境是不争的事实。从前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的数次拍桌而起到温家宝总理与我局煤海骄
子徐群贤的亲切拥抱,从小煤窑的狂开滥采到国有大矿瓦斯爆炸的一声巨响,我们的行业、我们的矿工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注、关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然而,我们不要忘了这是用多么惨痛的教训换来的,为了悲剧不在重演,为了唤醒人们对生命的珍视,让我们再一次去回想那条血泪汇成的记忆之河,仅去年以来,全国煤矿共发生重特大事故30余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就达10余起,死亡4000余人,继山西省去年8月、9月连续发生的两起重特大事故就夺去了306名矿工的生命。旧的血迹未干,新的哭声又起,今年2月22日,被称为“中国品牌煤矿”的西山煤电屯兰煤矿再次发生事故,78名矿工的生命瞬间不复存在。他们有的正值青春年华,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和未来;有的正值壮年,家庭美满妻贤子孝;有的即将退休,就要享受人间天伦。然而,无情的事故让这一切化为乌有,他们就这样带着牵挂、带着遗憾、带着留恋忽忽远去,我想他
们在天堂一定十分惦念年老的父母和年轻的妻子,一定十分担心求学创业的儿女和尚在襁褓的婴儿,那个还未出世的宝宝啊!该到哪里去找寻未及谋面的爸爸,失子之痛,亡夫之痛,丧父之痛都聚集在那一刻,绝望的眼神、呆滞的目光、滴血的伤痛……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人的命运都与我们有关。”在此我想说:“矿井的深处,每位矿工的生命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我能想像我的矿工兄弟们遇难时无比眷恋的眼神,也能想像亲人痛苦无助的表情。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幅图片,是我局陈家山矿难后将全体遇难者名字刻在一块石碑上,作为对亡灵的纪念和刻骨铭心的教训,有一位遇难者家属用悲痛的手在自己亲人的名字上使劲的抹,想抹去上面的名字,能抹去吗?作为煤矿,每一次伤亡事故留给亲人的伤痛和阴影都是永远的,远到需要几代人用一生的时间去抚平、去疗伤。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磨难,而
是内心深处长久的煎熬和对亲人逝者痛苦的记忆。而此情此景,使我更深切的感悟到活着是多么的美好,怀念遇难矿工应是我们每一位生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让每位矿工兄弟的生命安全得到最充分的保障、让每位矿工在和谐阳光照耀下快乐的工作、幸福的生活更是全社会所有人的责任。
我还曾亲眼目睹一位在煤矿瓦斯爆炸中幸存下来的矿工,经过全力抢救,六个月后他奇迹般的从植物人的状态苏醒,但因全身肌肉大面积萎缩,生活已不能自理,智商也降到只相当于三、四岁儿童的样子,家属需24小时陪伴照顾,但就是这样的结局,她的家属也对企业的全力抢救心存感激,她说:“和那些长眠井下的矿工相比,毕竟他还能吃饭,我们每天还能看到他。”这就是无情的事故为我们留下的悲伤和苦痛。遇难矿工远去了,那么我们现在的从业者,我们的各级管理人员,应该做些什么来告慰他们的英灵?至今我还记得山
西屯兰矿难后那振聋发聩的四句话:“通风管理不到位,瓦斯治理不彻底,现场管理不严格,安全措施不落实”。我想只要每个人能都真正承担起安全生产的责任,从我做起,从每个环节开始,把安全工作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就没有控制不了的事故,不要等到事故发生了再追究责任,总结教训,吸取事故教训固然重要,但对生命个体来说,对遇难者家庭来说,这一切无易于亡羊补牢。
有位哲人说过:“历史的巨大破坏,必定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在此,我想说,矿工的生命已经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带着遗憾永远的走了,我们至今仍在从事井下工作的矿工师傅们、各级管理者、科技工作者,都有责任、有义务担负起各自对安全工作的职责,用责任筑起安全生产的铜墙铁壁,用责任为生命保驾护航。
发表99
第四篇:用责任为生命护航
提起“生命”这个词,人们首先会想到活力、璀璨、美好和希望,然而作为一名矿山子弟,每当把“生命”这个词和安全、隐患、事故、伤亡等词联系在一起,我的内心就会强烈的震颤,一种无法抗拒的沉重萦绕心头。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人的命运都与我们有关。”在此我想说:“矿井的深处,每位矿工的生命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我能想像我的矿工兄弟们遇难时无比眷恋的眼神,也能想像亲人痛苦无助的表情。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幅图片,是我局陈家山矿难后将全体遇难者名字刻在一块石碑上,作为对亡灵的纪念和刻骨铭心的教训,有一位遇难者家属用悲痛的手在自己亲人的名字上使劲的抹,想抹去上面的名字,能抹去吗?作为煤矿,每一次伤亡事故留给亲人的伤痛和阴影都是永远的,远到需要几代人用一生的时间去抚平、去疗伤。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磨难,而是内心深处长久的煎熬和对亲人逝者痛苦的记忆。而此情此景,使我更深切的感悟到活着是多么的美好,怀念遇难矿工应是我们每一位生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让每位矿工兄弟的生命安全得到最充分的保障、让每位矿工在和谐阳光照耀下快乐的工作、幸福的生活更是全社会所有人的责任。
我还曾亲眼目睹一位在煤矿瓦斯爆炸中幸存下来的矿工,经过全力抢救,六个月后他奇迹般的从植物人的状态苏醒,但因全身肌肉大面积萎缩,生活已不能自理,智商也降到只相当于三、四岁儿童的样子,家属需24小时陪伴照顾,但就是这样的结局,她的家属也对企业的全力抢救心存感激,她说:“和那些长眠井下的矿工相比,毕竟他还能吃饭,我们每天还能看到他。”这就是无情的事故为我们留下的悲伤和苦痛。遇难矿工远去了,那么我们现在的从业者,我们的各级管理人员,应该做些什么来告慰他们的英灵?至今我还记得山西屯兰矿难后那振聋发聩的四句话:“通风管理不到位,瓦斯治理不彻底,现场管理不严格,安全措施不落实”。我想只要每个人能都真正承担起安全生产的责任,从我做起,从每个环节开始,把安全工作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就没有控制不了的事故,不要等到事故发生了再追究责任,总结教训,吸取事故教训固然重要,但对生命个体来说,对遇难者家庭来说,这一切无易于亡羊补牢。
有位哲人说过:“历史的巨大破坏,必定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在此,我想说,矿工的生命已经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带着遗憾永远的走了,我们至今仍在从事井下工作的矿工师傅们、各级管理者、科技工作者,都有责任、有义务担负起各自对安全工作的职责,用责任筑起安全生产的铜墙铁壁,用责任为生命保驾护航。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五篇:用爱为生命护航
用爱为生命护航 ——关爱生命,远离艾滋 生命,人一生中最宝贵而又最脆弱的东西,它承载了人一生中所有的感情,所有的梦想。追忆过去,岁月沧桑,我们用同样的眼光翘首未来,才恍然大悟;生命弥足珍贵,关爱生命是我们始终如一的选择。
生命是来之不易的,来到这个世上,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承载了太多太多,有当初父母抚养我们时的辛酸与泪水;有长辈的关爱与亲人的关怀;有老师的教诲与朋友的祝福;有太多太多的难以割舍,所以我们更应珍惜我们的生命。生命可以色彩斑斓,可以五彩缤纷,但一旦失去了只会剩下无奈的悲伤。
生命是无比脆弱的,我们的生命从出生到离去的那一刻都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疾病,意外,各种隐患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的周围。如果我们不提高警惕,如果我们疏忽大意,就很可能失去我们珍贵的生命。失去了生命也就失去了一切。
然而,三十年前一种毫不起眼的病毒悄悄地在人们的身边诞生了,它就是至今已肆虐全球,夺取无数生命,演变为人类的一场空前灾难的艾滋病。自从艾滋出现的那一刻,科学家就一直不懈地寻找着解决的方法,但至今还是毫无进展。在人们的眼中艾滋是一个可怕的死亡杀手,是一种无药可治的绝症。人们谈艾色变,唯恐避之而不及,艾滋病患者更是受到了严重的歧视。面对艾滋,我们做了什么?我们所做的是恐慌,是逃避。那些身患艾滋,生命垂危的患者是多么需要我们的爱。所以我们所有的人更要团结起来,提高警惕,共同来面对这一个冷酷的死亡杀手。只有我们团结起来,关爱生命,关怀艾滋病患者,关注艾滋,提高警惕,才能用爱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强的护堤来阻挡汹涌着要吞噬我们的艾滋病毒。
生命是宝贵的,哪怕是一只蚂蚁,一条小鱼也值得我们去珍惜,去爱护。那么就请我们用爱为生命护航吧,让生命的航船可以劈波斩浪,航行得更远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