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来自生命的呐喊
来自生命的呐喊
——读《忠诚与背叛》有感
在虔诚的拜读《忠诚与背叛》这本记录那段白色恐怖的悲壮历史的红色读物中,不仅被红岩烈士们可歌可泣的忠诚所折服,更是被先烈们提出的《狱中八条意见》深深震撼。这是那些对党最忠诚的战士用生命中最后的力量向自己的组织和同志发出最沉重的呐喊,它号召党员干部都要坚信信仰,并无条件的忠于信仰。
信仰是生命?信仰是灯,能够指引方向;信仰如火,能够点燃希望;信仰似山,始终坚定不移。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来说,信仰是根本性的政治立场,是精神的支柱、奋斗的动力、前进的坐标,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信仰是党员干部的道德核心,党员干部一旦丧失了信仰,就会失去精神支撑,失去灵魂。正是因为有着坚定信仰的支撑,我们才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也正是有着坚定信仰的支撑,陈然、张国维,江竹筠等革命先烈才能经受百般酷刑折磨时依然不改其志,给世人留下具有巨大现实意义的“狱中八条意见”。
《狱中八条意见》是红岩烈士们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在残酷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特别是经历失败和挫折后,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令人震撼警示。它是狱中烈士的血书遗言,每一个字都浸满了烈士们不屈灵魂的忠贞,每一句话都是忠诚战士们来自生命的呐喊,他们仰望黎明的曙光,寄希望于党;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进行最后的述说和嘱托。
它不但富有历史价值,而且对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针对性,是我党对“四个危险”的“锦囊妙计”,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防止领导成员被腐化;
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锻炼;
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左跳到右;
五、切勿轻视敌人;
六、主义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生活作风;
七、严格整党整风;
八、严惩叛徒,特务;
下面我就《狱中八条意见》谈谈个人体会心得:
《狱中八条意见》中的第一条、第六条和第七条是针对党组织遭受重大破坏教训后的痛感而发,它警示着共产党员必须加强作风建设。生活作风,作为人们对待日常生活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模式,是一个人政治信念,思想格调,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更像一面镜子,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党的面貌和形象,人民群众往往也是通过这面
镜子来观察和认识我们党的。毛主席曾经说过:“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而党员干部中的领导成员,在党内建设中无疑是决定因素中的核心要素,往往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成员由于所处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空间不同,又容易出现经济、恋爱、生活作风等问题,理想信念一旦动摇,灵魂就将走向腐化:生活腐败,贪图享受,发展到最后的贪生怕死。这时候他们基本会思想保守,作风漂浮,不思进取,而且维护既得利益,甚至会在特定条件下向右倾投降主义转化。前有刘国定、冉益智们,后有陈良宇、成克杰们,我们必须引以为戒。过去是敌我斗争考验着我们的党员干部,现在在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的诱惑也时刻考验着我们每一位共产党人,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真理,不能被我们束之高阁,更不能遗忘。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必须要牢牢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为建设中同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狱中八条意见》中的第五条主要是在针对实际斗争中的敌人或敌对力量,它警示着共产党员时刻要保持忧患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敌人存在形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更具欺骗性和复杂性,我们共产党员必须保持清醒地头脑,认识到形式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防腐拒变和抵御奉献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的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因此全党同志必须常怀忧国忧民忧党之心,始终保持对自身肌体腐蚀的高度警觉,始终以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狱中八条意见》中的第二条和第八条都是针对性地重要措施:一个是从正面强化党的队伍的自身建设,一个是从反面进行从严防范。时至今日,“加强党性修养,锤炼思想作风”始终是我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内教育”不但需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而且需要思想素质的教育,同时还需要加强个人对政治理论素质、政治品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和历练,而“实际斗争的锻炼”则是强调从具体工作中去增加才干,丰富知识,这与“严格整党整风”相结合,就有利于我们共产党员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人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明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遵守政治
纪律、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关键时刻不迷失方向,这既有助于我们广大的共产党员切实的提高坚持真理、弘扬科学、把握大势、驾驭全局的发展本领;也有利于保持党员干部的思想纯洁性和政治坚定性,更有助于全面提高整个党员队伍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从而保证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并积极投身于“去伪存真、去腐存新”的“十二五”阶段性建设中。
《狱中八条意见》中的第三条、第四条就一针见血的直接指出理想总是坚定的,但纯粹的理想主义是不切实际的。在实际工作中,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工作,肯定存在每项工作本身的现实性,特殊性和复杂性,不能不顾现实的好高骛远,也不能脱离实际的照搬照抄,更不能再发展之中无视当前阶段性工作的要求,使实际工作遭受挫折;对上级不要迷信正是需要从大局出发,不要把个人领导与党组织画等号,应当辩证理性的看待问题,区别真伪,不要盲从。尤其是在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和压力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努力践行共产党员求实、奉献、奋斗等优良传统,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知识素养,熟悉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努力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努力做红岩精神的传承者,做体现时代进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倡
导者和实践者,脚踏实地的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抚今思昔,痛定思痛,《狱中八条意见》是红岩烈士们的血泪凝成,更是烈士群体的智慧结晶和崇高象征,虽朴实无华,明白简洁,却揭示了党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规律性的建设问题。我们共产党人必须时刻聆听这来自生命的呐喊、始终牢记这带血的意见,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意志,矢志不渝的奋斗拼搏,在人生广阔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第二篇:生命的呐喊读后感
用生命作抵押
——《生命的呐喊》读后感
这是我第一次读一个女人的自传,没有莺莺燕燕的喧闹,没有生离死别的纠葛。单看书的名字,便知道里边肯定充满了苦难、挣扎和抗争。像很多人一样,我不害怕自己受苦,却不愿知道那些天可怜见的人们的痛。即使这已经成为了事实,并且写进了书里。
我想,我看不见,心里也就不难受。可偏偏那一行字让我看见了,“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相反,很多时候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一切没有选择的行为,在道德上都是没有价值的”。这句话里有慢慢的负能量,却也是赤裸裸地揭露沉甸甸的事实。是的,它激起了我的共鸣,我认定这本自传是真诚的,幸好我没有错过这本好书。
这部自传体小说出自一个擅长报告文学的作家之手,却丝毫感觉不出生硬和严肃,就像张雅文在写作中追求的一样,看这本书就像是在听一位邻家阿姨不动声色地将她半生辛酸娓娓道来。这样的人一定是宽厚和温柔的,是经历过困难又超脱于苦难的人。她的故事注定不是悲哀的诉说,娟秀笔迹下散发的,是闪光的倔强。
小说一开头就不落俗套,我读到的不是她的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而是一次与死神的较量。正是搭了六根桥的心脏,成为这部小说诞生的源动力。张雅文又在以后的篇章中结合自己的报告文学作品,穿插生活经历、写作经历,让我直观地了解了这个浑身散发着光芒的小女人。她说话的时候,我好像坐在她对面;她写作的时候,我好像站在她旁边;她远赴车臣的时候,我好像跟在她后面。一切都真实而不造作。
她出生在一个贫寒人家。童年时候的每一次搬家,只是从一个穷山沟搬到另一个穷山沟。为了去上学,她顶着漫天大雪,在冰冻的土地上每天跋涉三十里地,几次险些丧命在大草甸里;到了体校,成为一名速滑运动员,她又被厄运击倒,频繁的伤病让争强好胜的她也无可奈何地选择了放弃;三十五六岁,生活开始一帆风顺的她又开始尝试写作,并且一定要发表出作品,一定要成为一名作家。她就是这么一个爱跟命运较劲的人。
她的生活没有离开过东北,从小在黑龙江的暴风雪中长大。大学时期曾经穷游过哈尔滨,见识了关外凛冽的寒风和坚毅的人们,他们生活得安然又充满激情,张雅文的个性是东北的冰天雪地造就的。小说里,她遇到的生死考验就有五六次,活脱脱就是现实版的死神来了。好在大难不死,也让她能够用一颗破碎的心脏继续前行。
苦难让她学会了感恩。他那始终怀才不遇、心高命薄的父亲,出身富贵又身有残疾的母亲,给了她所有的爱;打官司时给她提供内幕信息的神秘电话,她竟然也一直念念不忘;她的爱人,一直相互扶持,携手走过当年严酷的政治环境,她也会因为没时间做家务而自责。最让我感动的是那条大黄狗,正是它与狼群搏斗才救了她,她却因为自己的呼喊而自责。
苦难让她学会了抗争。我也能看到她,这个东北女人的直爽。因为自己的单纯和那个影视圈里的各种黑暗的潜规则、不公平和嫉妒心,她被折腾得心力交瘁,身体几近崩溃。但她没有向浊流妥协,而是抗争,书中她敢于指名道姓地揭露,不就是一种勇气吗?而且,我也特意百度搜索了以下,确有其人,让我也看得痛快。
苦难让她学会了博爱。她的报告文学作品,都是在写平凡的,处于苦难中的人们,她要通过她的作品让社会去重视这些人群。有关于傻子村的,有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些作品与官方的宣传口径不一致,她也从不曾退缩,坚持了自己的原则,自己却屡遭刁难。她把她的书送给死刑犯,送他最后一程;她去过打死东北虎的两兄弟家中,给他们的父母所有可能的帮助。
古往今来,写自传的人太多了,大多是为了沽名钓誉吧。张雅文虽不是大人物,但她的这部自传体小说带给我的是真诚和震撼。她自己的“小人生”,反映的是“大时代”。摒弃冠冕堂皇的宏大叙事,她的娓娓道来让人觉得亲近,更重要的是,读了这本书,我以后可能会记不住张雅文这个人,却能记住她教给我的感恩、抗争和博爱的精神。
赵小四
2014年9月30日
第三篇: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忠诚与背叛读后感)
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
《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读后感
面对敌人的“老虎凳”、“水葫芦”等等所谓的“菜谱”、面对苟且偷生与“子弹穿身身方贵”的抉择,他们义无反顾的发出了“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我们死而无愧!”等等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闪耀着共产党人党性的光辉,这种对共产党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生能舍己”的牺牲精神,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细细品读《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听,来自渣滓洞和白公馆的无声的呐喊,没有一丝的胆怯与软弱,有的是共产党人的。
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四种考验”依然长期、复杂、严峻。“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家”,呐喊出的是对无产阶级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
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完整地回顾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读出小说《红岩》中众多人物的生活原型——先烈们坚贞不屈、顽强斗争、至死不渝的英雄形象栩栩如生,闪耀着共产党人党性的光辉。
他的《欢乐颂》奏响了!温柔、低沉、浩荡、狂热,是自由的追求,是不屈的呐喊!那喊声中,没有一丝胆怯与软弱,只有勇敢与欢乐!那声音来自贝多芬,他正挥舞着欢乐的利剑,将痛苦的天穹霹个粉碎。欢乐抓住了全人类的灵魂,发起了对痛苦的战争。整个人类全部迎接着快乐的苍穹,拥抱他带来的明媚、欢乐的力量!
红岩,一个史诗般的名称,她是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凝聚起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精神丰碑。品读纪实文学《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使我们得以完整地回顾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读出小说《红岩》中众多人物的生活原型——先烈们坚贞不屈、顽强斗争、至死不渝的英雄形象栩栩如生,闪耀着共产党人党性的光辉。
第四篇:生命的美丽来自痛苦
生命的美丽来自痛苦
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它丰满、绚丽且斑斓,在这个金色的季节里绽放着宛如钻石般璀璨的光芒······那是经历了痛苦的生命,那是属于经历了痛苦的生命特有的光彩。
不是风,秋实早已霉烂枝头;不是雨,秋实早已枯落山沟;不是光,秋实早已灰暗苍白;不是热,秋实早已憔悴丑陋。风吹雨打,给了秋实成熟的筋骨;光照日晒,给了秋实成熟的俊秀······经历了痛苦的生命是最美丽的,它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绽放着夺目的光彩。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这些古代先贤正因为经受了痛苦的考验,才书写了自己美丽的人生。
苏武牧羊,世人难忘,不失为一种美。多年流离,荒漠僻凉,更是无法否定的痛苦。后者在前者之前,才成就前者。痛苦经时间洗涤,终会现出它蕴含的美丽。
贝多芬在准备大展宏图时,厄运捉弄了他---他的听觉大大衰退;同时,还剥夺走了他追求的爱情,再次蹂躏他的心灵。但贝多芬在痛苦和绝望中挺直了腰杆,最终作了永垂不朽的伟大交响乐《命运》。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亚圣孟了如是说;“草木不经风霜,则生意不固;吾人不经忧患,则德慧不成。”近代哲人沈近思如是说。
在生命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跌跌撞撞地前进着,经历着不尽相同的痛苦,却同样有着在每次经历痛苦后绽放的宛如钻石般的光芒。那是经历了痛苦后的生命的升华,那是经历了痛苦后的美丽。
珍珠贝选择了创伤,它才孕育出夺目的珍珠;瀑布经历了摔下悬崖的痛苦,跌宕成了生命中灿烂的银河;种子经历了撑裂躯壳的痛苦,展露出了生命的油油绿意;雄鹰经历了与风雨的搏击,它便成为勇者与力量的化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了痛苦的生命是最美丽的,它宛如梅花暗香浮动;就像蒲公英飘过大地时留下的金色花田;如蜕变后的蝴蝶,翩跹于生命的花丛;如滚滚前进的江河,越过崇山峻岭,终于到达浩瀚的蔚蓝的海洋。
评语:紧扣痛苦与美丽的关系展开论证,切合题意,中心突出,思路严谨,先以秋天的果实经历种种考验才能达到生命的极致开头,引出观点:“经历了痛苦的生命是最美丽的。”接着以名言为引子,总说经历了痛苦的考验,才能书写美丽人生,然后以苏武、贝多芬为例加以论证,然后再以名人名言为引子,作结论。文章最后两段照应开关,再以自然为例,论述痛苦和美丽的因果关系。
第五篇:《药》读后感--用生命发出呐喊
《药》读后感--用生命发出呐喊
死一般的寂静中,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般地站着,然而终于,乌鸦张开两翅向着远处天空箭似的飞去了。革命烈士夏瑜的坟上,一簇野花热烈的开放着。
这是鲁迅的小说《药》所描述的最后一幕,凄惨但又饱含一丝希望的结束。
在鲁迅的所有文章中,我印象最深震动最大的一篇便是《药》。第一次读它是因为这是初中时语文老师在鲁迅的文章中最喜欢的一篇。当时读时虽觉得前面的情节有些混乱,还是受到了很大的触动,那个沾满鲜血的馒头也就由此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塑造了很多个落后无知的封建小人物,同时未用一句正面描写就衬托出了一个英勇赴死的革命烈士的光辉形象。夏瑜希望用自己的鲜血唤醒愚昧的人民,但无知的人民却企图用他的鲜血去治痨病。老栓和华大妈用毕生积蓄去买一个沾了烈士鲜血的馒头,刽子手对烈士的残暴无情,旁观者的冷嘲热讽,都与夏瑜为社会进步而献身的行为形成强烈的对比。“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只这一句便将革命烈士对中国社会进步人民觉醒的沉重呼唤表现了出来。落后无知的人们嘲弄革命烈士因为造反而受尽苦楚,夏瑜等人却在可怜人们身上沉重的封建镣铐与眼前愚昧的黑幕,民众的凶狠、残暴、冷漠、嘲讽,使得烈士的牺牲具有了极强的悲剧性,如果鲜血换来的不是醒悟而是冷笑,如果生命换来的不是光明而是冷血,那他们的牺牲究竟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也可以看出鲁迅一直以来对革命持有的一种冷静而怀疑的态度,太多的血淋淋的现实让鲁迅认识到革命烈士这种壮烈而义无反顾的牺牲鲜有得到人们的认同,鲁迅在用笔向这个世界发问,这种牺牲真的值得么?这是阻止中国沦落的正确方式么?
小栓得“痨病”而病入膏肓,中国社会又何尝不是病入膏肓呢?将鲜血“趁热”吃下,并没有挽救小栓的生命;革命烈士的热血,同样也没能挽救中国一步步沦陷于黑暗的命运。老栓与华大妈从鲜血中得到了传说的药,夏三爷从鲜血中得到了白花花的银子,众多愚昧的人民从鲜血中得到了谈资。唯独夏四奶奶在鲜血中流尽了自己毕生的气力。她丧失了自己的精神支柱。而从始至终,没有一个人从这尚有余温的鲜血中得到震动与觉醒。他们认为夏瑜罪有应得,夏四奶奶也因为儿子的“造反”感到羞愧而不敢抬起自己的头。这一事件只是让他们更加坚定地认为夏瑜所说的国家属于每一个人根本不是人话,夏瑜在死前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换来的只是两个恶狠狠的嘴巴!夏瑜的呐喊,或许就是鲁迅隐喻的自己的呐喊,就如他在《呐喊》的序中所说的那样,“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夏瑜用生命发出的最后一声呐喊,实在是悲哀的,并在旁观的人眼中是十分可笑的,现实击碎了他最后的希望,哪怕唤醒一个人的希望。短短一篇小说将社会的黑暗面暴露无疑,但同时又展现了那一丝光明的可贵。
这篇文章写于1919年4月,当时的中国社会乌烟瘴气,军阀混战,革命失败混乱的社会局面,灰败的革命现实让鲁迅内心十分沉重,但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鲁迅对中国社会的前途还是抱有希望的,他仍然坚信只要不放弃呐喊中国终会有觉悟的那天,这也正是我十分敬佩鲁迅先生的一个原因,尽管对中国社会的现状感到沉重失望,却不曾失去过对那一丝光明的向往。
小说的结尾,那两个步履蹒跚的母亲令人十分心酸。在凄凉的坟场上,两个痛失爱子的母亲的那种孤单与绝望,那怔楞的无神的双眼中流出的泪水,直击内心的最深处。两个新坟一字排开,一个是封建社会中病入膏肓的纤弱青年,一个是头脑中充满新思想的革命烈士,这两个典型人物生存价值的强烈对比,就恰恰突出了鲁迅所要表达的内容,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活?而小栓坟上的孤寂与夏瑜坟上红白的花正表现了鲁迅对于革命烈士死的重于泰山的赞扬。真正医治整个中华民族的药,其实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满腔民族热忱的人用自己手中的笔甚至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发出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