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的呐喊作文900字
生命的呐喊作文900字
生命的呐喊作文900字——柔和的阳光照耀大地,大地上的生物仿佛是太阳的儿女,太阳细心地呵护着它的儿女们,让它的每一个儿女都受到阳光的照耀,在阳光下变得生机盎然。
一个娇弱的生命在我们不经意间悄悄地诞生了,那是一朵花的幼苗,在充满母爱的阳光下迫不及待地探出了头,急切地想要感受母爱的力量。
这颗幼苗显露出它那嫩绿娇小的身姿,让人看了有想要呵护它,保护它的冲动。它的周围都是翠绿的小草,陪伴它成长。
阳光逐渐变得强烈起来,幼苗周围的小草、小草旁边的大树,耐不住热,都变得懒洋洋的。风轻轻地吹着,小草和树上的枝叶也随着风吹的方向来回摇晃着。只有这棵幼苗对这强烈的阳光无所畏惧,射向幼苗的光反射回来,像一面翠绿的镜子,显得更加有活力。
几天过去了,这棵幼苗长出了花骨朵,呈淡粉色,它娇小的身躯在草丛里显得更加突出。含苞待放的它好像立刻就会绽放,它急切地想用自己最好的一面来和世界打招呼。
终于,它绽放了。它绽放出诱人的花朵,它绽放出令人羡慕不已的娇艳。它绽放出了自己独有的色彩。
这是生命之花。这是原来那娇弱的幼苗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期盼和渴望。
偏偏在它最欢喜的时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许多来游玩的人不懂得“怜香惜玉”。一只沉重的脚瞬间就踩在了这朵让人怜悯的花上,枝条折断了,仿佛能听到“咔嚓”的声音。也许它的内心,就像被炸弹炸了的似的,它企盼已久的未来,就这么消失了。娇艳的花朵躺在地上,上面沾满了尘土,仿佛遮盖住它的,是一片令人恐惧的黑暗。它失去了以前的光彩,不再光彩夺目,也不再令人赞叹,而令人可悲、惋惜。它仿佛在哭泣,它不甘心自己渴望的未来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它正幻想着的未来却化为泡沫,怎么抓也抓不住。为什么它等待已久的事情会被破坏?为什么它想做的事只有短暂的、不到一天的时间?旁边的大树嘲笑它,说它太自大了,而小草们都为它感到悲哀。那片草地没有了它的存在,显得毫无生机。它的内心已是遍体鳞伤,无法救治。它伤心地哭泣着。
它那幼小的心灵变得强大起来,它在向世界呐喊,呼唤着每个被践踏了的生命。
黑夜缝合了昨日的伤疼,黎明带来了新的希望。春雨悄悄拭去它脸上的污渍,春风轻轻扶起它的手臂。伴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它渐渐苏醒过来。枯萎的叶片慢慢地伸展、蓬勃生长,凋零的花朵再次绽放出芬芳的笑靥。
第二篇:呐喊的读后感900字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下面小编收集了呐喊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篇一:呐喊的读后感
鲁迅先生所写的小说,我的感触最大的是,他就是写的自己。今天我也写写自己。
香灰,就是给菩萨点香燃尽之后的粉状物。极容易造成肺病。就是这么一种东西,我记得小时候就曾经见过我妈妈,在生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就曾经泡水服过。当然后来病是好了。当时,我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香灰真起了什么作用。后来出来读书之后,有次回家,我妈妈也有拿出过这么一小包东西,她告诉我这是求菩萨时得的,但是我妈妈说她稍微喝点,你就不要喝了。我当时跟我妈妈说不要喝这种东西,但是我妈妈还是坚持抿了一小口。
前段时间,我妈妈身体一直不适,她跟我提的第一个事情就是,她已经去医院挂过水了,可是还是没有好,还要再挂一段时间的水。后来我带她去医院做了个比较全面的身体检查,她很质疑那个医院,连药都不配,身体么又不见好,这些医生到底会不会看病。
后来我妈的一个小姨,那时候兄弟姊妹多,我叫她外婆的这个小姨不辞辛劳特地从南京打听,帮忙着介绍了一个苏州的专家医生,她家的一个亲戚也跟我妈差不多的情况的,身体好多了。而我呢,也为此专门打了这位外婆电话了解了这位医生,跟我妈检查出来的症状其实是毫无关系的另一病症的专家。我就一直推着拖着。最终也是不了了之。估计我妈会嘀咕,她不嘀咕,这些亲朋好友也不会饶了我。
这期间,偶然有一次,她跟我提了我阿姨给她买了一些营养保健品,说是效果非常好,建议我妈,也就是她姐姐也应该用用。营养的保健品真心贵的啊。
做儿子的实在不想像鲁迅先生那样质押衣服首饰换钱买药。不晓得如何跟妈妈大人开口,就如当年不知道该怎样劝解妈妈不要喝那香灰泡水一般。我对妈妈的感受想法,就好像鲁迅先生当时暗地里笑话闰土拿了香炉和灶台一样。
在了解了妈妈的比较确切的病况后,我跟我妈妈说了几点想法,都59岁了,不要上班了,至少好好休息一段时间;第二呢,多锻炼锻炼;最重要呢,从饮食上去改变一下。大半年过去了,上个月我妈打我电话,说想去厂里上班了。我也支持,毕竟一个人呆在家里也会觉着闷。
前两天,她很开心的说着,她在新厂里面,大家之间都非常谈得来。谈得来就好。
篇二:呐喊的读后感
“我在青年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忧,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完全忘却,这不能完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呐喊》
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中无由的产生的一种陌生,那种陌生感是寒冷的。带着这样的感觉,我开启了品读《呐喊》的征程。
从《一件小事》、《狂人日记》、《故乡》这些文章中,我感到了迷茫,我真正的不能理解,不能感受出文章中的韵味,相反我对要读懂这本书的意念越发强。在《孔乙己》中,我看到了悲惨的人生,同时也看到了造成这悲惨人生背后那黑暗的社会,我开始慢慢懂得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能够治好国民的皮肉之伤是完全不足够的,只有填满了那内心的空白,人们才会觉醒,才会懂得拿起武器反抗那扭曲的黑暗。
可以使人欢,可以使人忧,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
与家人团聚必然是欢,妻离子散可以使忧,但是我觉得用“苦”或者是“悲”字来形容就更加好了。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造就了这样凄凉的文章理所当然,祥林嫂的惨死街头,孔乙己的悲惨,外加国民的愚昧无知,营造了这样凄凉的氛围,从而产生了《呐喊》。
有时,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我也想呐喊,将这种不满发泄出来,写到书本中,但是这毕竟只是内心的暗示。有人说,时间可以使人忘却那内心的伤痛,开始的强烈感觉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变得淡了,最后淡的让你已经忘却了曾经有过这样的伤痛。然而,我觉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样的感觉就如同鲁迅先生书中说描述的那样“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忧,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完全忘却。”回忆就是这么强烈,因为内心深处的强烈呼唤,所以造就了今日的呐喊。
今日的呐喊与昨日的《呐喊》唯一的区别就是,面对的人,所处的社会,表露的情感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并不能阻隔两者的联系,这便让我想到了一首诗《如果》,可是生命中并没有如果,有的只有无尽的呐喊与彷徨。
篇三:呐喊的读后感
鲁迅,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弃医从文,为的是不仅拯救人类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思想,他用独特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用犀利的文字,刺痛了一代又一代后人的心;用讽刺的手法,对封建下了封杀令,他的一切,都将成为经典,我个人非常喜欢鲁迅,实话是,我更喜欢他的文章,在他的文章中,我能看到千姿百态的人生与各种各样的情感,我能感受到鲁迅那一双炽热的眼睛,以及那渴望世人苏醒的心,这是多么强烈的感情。
在呐喊里,我以开始就上书隐了,当看到这个题目时,我的感觉就爆发出来,这题目也许是作者以及世人心中最深处的呼唤,呐喊吧,让心也炽热起来!
呐喊是鲁迅短片小说的精粹,它包含了好几篇小说,每篇小说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封建时代的残酷。
我深刻的感受到了鲁迅的感情,从荷中,我看到了世人的愚昧无知,他们用鲜血浇灌馒头,却以它为神圣的东西,为了治病,不惜用他人的鲜血,多么令人发指;从狂人日记里,我看到的是一副又一副的险恶的心肠,人们生活在吃人的世界,每个人都如同野兽一般,虎视眈眈,看到的尽是旧社会的麻木不仁,残忍无情;从阿Q正传中,我看到一个堕落的可怜的人儿,即自欺欺人地把自己当爷爷,别人是孙子,被人打到吐血,却不知悔改,虽然后来穿的衣冠楚楚,大摇大摆,却是当贼头偷别人钱得到的,多么令人叹息,无奈;在孔乙己中,我看到一个堕落的书生,被封建科举残害得如此可悲、可叹、可怜又可恨,他的迂腐,自命清高以及自高自大成为他最终的失败的原因,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做产生对他的同情,但也有善良,诚实的一面,但已经被封建科举制磨得面目全非了,在太多的故事都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对过去的了解,更是一种教育,一种教训。
书可以使我们更加成熟,而好的书更可以开我们自身的素质,鲁迅的文章,成为我精神上的一顿大餐,我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读过呐喊,我对文学更加感兴趣了,我恨不得天天泡书里,遨游在书的海洋,汲取知识的甘霖。
总之,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会以勤奋为友、书籍为伴、;艰苦为师、认真为母、坚持不懈地学习,读呐喊后,我会呐喊地,大声说:“我将向书发出呐喊,我会努力加油!”
篇四:呐喊的读后感
要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书,《呐喊》当居首位。它带给了我很多,让我受益匪浅。它并不是一部普普通通的作品,它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病历本;他描述的不只是社会事件,而是披露封建社会腐朽制度的写照!不论是《孔乙己》中的主角;《药》中的华老栓;《明天》中的单四嫂子;还是《阿Q正传》中的阿Q,都跃然纸上。
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的坚强精神脊柱,他弃医从文,在《呐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这八字深深包含着对中国人民的怜惜和哀伤。
曾记得,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那个“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地上,带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作者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点头哈腰的。将当时人民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展露无遗。
而在《呐喊》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阿Q正传》了。《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是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阿Q性格极其复杂: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却又不敢正视现实,他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阿Q由于受剥削受压迫而要求革命,又因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后,最终还是落得个被迫害致死的下场。阿Q其实只是旧中国的一个贫苦农民。在当时,阿Q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他专做短工,穷得只有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他是弱者,受了他人欺负却又要欺负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挨了打,常用“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胜利,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虽然阿Q的“精神胜利法”最终还是无济于事,被迫面对残酷的现实,但是,在精神上宽慰自己,鼓励自己,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它能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强大,只不过阿Q宽慰自己过了头,最后演变成了自欺欺人。而在我的生活中,当自己遇到挫折时,我会积极面对,而不是逃避现实,该来的总会来的,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梦里面,最后被迫面对现实,只会更加痛苦难耐。就像那一次,我的考试成绩很不理想,但不理想又能怎么样呢,成绩是自己考出来的,总该面对的。想想:人生的旅途中总会遇到挫折的,太完美的人生总是不太现实,何况,挫折能历练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正是这样的剧情故事,让我懂得了很多,成长了很多。这本《呐喊》注定从来都是孤善,我们在其中找寻息息相关,仍未足够冷却的时代,又向往着从罅隙中觅得我们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传统的桥接。在对于传统的有限接续中,我们每次停下来回头,都会发现,有响亮,但却孤单的呐喊声投诸前方。然而,前方,仍未知晓。
第三篇:来自生命的呐喊
来自生命的呐喊
——读《忠诚与背叛》有感
在虔诚的拜读《忠诚与背叛》这本记录那段白色恐怖的悲壮历史的红色读物中,不仅被红岩烈士们可歌可泣的忠诚所折服,更是被先烈们提出的《狱中八条意见》深深震撼。这是那些对党最忠诚的战士用生命中最后的力量向自己的组织和同志发出最沉重的呐喊,它号召党员干部都要坚信信仰,并无条件的忠于信仰。
信仰是生命?信仰是灯,能够指引方向;信仰如火,能够点燃希望;信仰似山,始终坚定不移。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来说,信仰是根本性的政治立场,是精神的支柱、奋斗的动力、前进的坐标,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信仰是党员干部的道德核心,党员干部一旦丧失了信仰,就会失去精神支撑,失去灵魂。正是因为有着坚定信仰的支撑,我们才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也正是有着坚定信仰的支撑,陈然、张国维,江竹筠等革命先烈才能经受百般酷刑折磨时依然不改其志,给世人留下具有巨大现实意义的“狱中八条意见”。
《狱中八条意见》是红岩烈士们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在残酷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特别是经历失败和挫折后,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令人震撼警示。它是狱中烈士的血书遗言,每一个字都浸满了烈士们不屈灵魂的忠贞,每一句话都是忠诚战士们来自生命的呐喊,他们仰望黎明的曙光,寄希望于党;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进行最后的述说和嘱托。
它不但富有历史价值,而且对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针对性,是我党对“四个危险”的“锦囊妙计”,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防止领导成员被腐化;
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锻炼;
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左跳到右;
五、切勿轻视敌人;
六、主义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生活作风;
七、严格整党整风;
八、严惩叛徒,特务;
下面我就《狱中八条意见》谈谈个人体会心得:
《狱中八条意见》中的第一条、第六条和第七条是针对党组织遭受重大破坏教训后的痛感而发,它警示着共产党员必须加强作风建设。生活作风,作为人们对待日常生活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模式,是一个人政治信念,思想格调,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更像一面镜子,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党的面貌和形象,人民群众往往也是通过这面
镜子来观察和认识我们党的。毛主席曾经说过:“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而党员干部中的领导成员,在党内建设中无疑是决定因素中的核心要素,往往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成员由于所处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空间不同,又容易出现经济、恋爱、生活作风等问题,理想信念一旦动摇,灵魂就将走向腐化:生活腐败,贪图享受,发展到最后的贪生怕死。这时候他们基本会思想保守,作风漂浮,不思进取,而且维护既得利益,甚至会在特定条件下向右倾投降主义转化。前有刘国定、冉益智们,后有陈良宇、成克杰们,我们必须引以为戒。过去是敌我斗争考验着我们的党员干部,现在在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的诱惑也时刻考验着我们每一位共产党人,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真理,不能被我们束之高阁,更不能遗忘。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必须要牢牢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为建设中同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狱中八条意见》中的第五条主要是在针对实际斗争中的敌人或敌对力量,它警示着共产党员时刻要保持忧患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敌人存在形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更具欺骗性和复杂性,我们共产党员必须保持清醒地头脑,认识到形式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防腐拒变和抵御奉献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的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因此全党同志必须常怀忧国忧民忧党之心,始终保持对自身肌体腐蚀的高度警觉,始终以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狱中八条意见》中的第二条和第八条都是针对性地重要措施:一个是从正面强化党的队伍的自身建设,一个是从反面进行从严防范。时至今日,“加强党性修养,锤炼思想作风”始终是我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内教育”不但需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而且需要思想素质的教育,同时还需要加强个人对政治理论素质、政治品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和历练,而“实际斗争的锻炼”则是强调从具体工作中去增加才干,丰富知识,这与“严格整党整风”相结合,就有利于我们共产党员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人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明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遵守政治
纪律、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关键时刻不迷失方向,这既有助于我们广大的共产党员切实的提高坚持真理、弘扬科学、把握大势、驾驭全局的发展本领;也有利于保持党员干部的思想纯洁性和政治坚定性,更有助于全面提高整个党员队伍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从而保证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并积极投身于“去伪存真、去腐存新”的“十二五”阶段性建设中。
《狱中八条意见》中的第三条、第四条就一针见血的直接指出理想总是坚定的,但纯粹的理想主义是不切实际的。在实际工作中,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工作,肯定存在每项工作本身的现实性,特殊性和复杂性,不能不顾现实的好高骛远,也不能脱离实际的照搬照抄,更不能再发展之中无视当前阶段性工作的要求,使实际工作遭受挫折;对上级不要迷信正是需要从大局出发,不要把个人领导与党组织画等号,应当辩证理性的看待问题,区别真伪,不要盲从。尤其是在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和压力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努力践行共产党员求实、奉献、奋斗等优良传统,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知识素养,熟悉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努力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努力做红岩精神的传承者,做体现时代进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倡
导者和实践者,脚踏实地的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抚今思昔,痛定思痛,《狱中八条意见》是红岩烈士们的血泪凝成,更是烈士群体的智慧结晶和崇高象征,虽朴实无华,明白简洁,却揭示了党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规律性的建设问题。我们共产党人必须时刻聆听这来自生命的呐喊、始终牢记这带血的意见,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意志,矢志不渝的奋斗拼搏,在人生广阔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第四篇:为生命着色(900字)作文
精选作文:为生命着色(900字)作文
人生得意匆匆,失败匆匆。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我们最终回忆的只有那沿途的风景。
红色青春的诗篇。年轻就是活力的代名词,激情四射,好似那初日的朝阳,美丽而短暂,可是真正懂得欣赏它的人却不多。那份美丽就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成为最难忘的记忆。可是单单的享受会造成未来的苦果,没有流过汗水的辛勤劳动,哪得喷香的甜蜜果实?适时的享受和更多的辛苦学习比那单纯无味的玩耍不是更有意义吗?
美丽霎那转流逝,一切终将化为烟。
青色稳重的期间。那些自由的日子早已成为过去,如今迎来的便是事业的高潮,脚踏实地的干,用自己的才能和坚持换来应收的成功与回报。那些青涩的遐想和美好的记忆,只有在深夜得到那会心的一笑。感叹无华月,愿得有情人。得到个既能帮助自己又能珍惜家庭的人是最成功的回报。这是最繁忙的时刻,却也是最刻骨铭心的日子。那是正午前后的太阳,人会更成熟,虽然很多人讨厌它的火辣,但愿成大事,必有付出,必要忍耐。能有宽容,未来便更辉煌。
强烈付出必成功,老年享受作过渡。
黑色老成与苍白的寂寞色。现在既是为下一代做铺垫,也是该享受生命美好时光的时候,美丽的山河,深邃的大海都是该去好好欣赏和品味的自然风光,那些错过的美好和失败都是该好好体会的对象,现在就是生活在回忆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遍万山日出云落,享遍大海潮起潮退。想那美好的画面便觉得温馨,是自己用青春的付出和中年的坚持换到的。如果当初一味贪图玩乐,如今岂能有这闲情。不过也有难过的,看着爱人的死去,或让子女望着我们走了,也是一种苍白和悲哀吧。这就如濒临的夕阳,就快沉下却仍舍不得那美好的世界,散发最后的余温,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很快便有新的阳光灿烂。
青春是基础,中年是过渡,老年是结局。
芳华终会逝,又有何办法。青春是小鸟,一去不复返。中年是黄牛,辛苦却知足。待到花甲时,悔恨满意便以明。才知,到底自己的价值。
如今我们正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时,好似一张白纸,用时间来涂鸦,岁月也帮我们洗掉那些潜在的污垢。不只那些色彩,也许人生中有更多色彩去体味。只不过,如今我们得压制住内心的渴望,先去打下那厚实的基础,先苦后甜。有了付出才有回报。
风花不让等,花甲伴青灯。相信我们一定会拥有那美妙的人生画卷,在风中招展摇动。高一:蔡婷婷 篇一:为生命着色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70分)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一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蓝教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 ?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它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请以“为生命着色” 为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命题分析」
色即颜色,颜色是丰富多彩的,颜色是有其象征意义的。色彩的象征意义,有热情的,有快乐的,有青春的,有理智的,有高贵的? ?生命里可以有一种颜色,可以有多种颜色,有的人生命里缺少色泽,一生毫无生机和美感可言;有的人生命色调单一,或平淡,或单纯,有的人生命里五彩缤纷,有红,有蓝,有绿? ?为生命着色,就是让生命丰富多彩,就是希望拥有自己的生命色彩,就是渴望自己对生命有个性化的感悟? ? 「立意指导」
“色彩”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上的释意是(1)颜色;(2)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那么,按照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考生选择它的本意与引申意思来写作文都是不跑题的。事实上,基本上是没有考生跑题的!
然而,在立意上还是有高下之分的。最好的立意一定是在话题的比喻意或引申意上展开,而在本意上做文章则是其次了。这一点很像话题“天空”与“我与空间”的立意角度。下面将本次作文中较好的立意列举如下:
1、从“色彩”的释意(2)出发,来写人的诸多优良品质,比如珍爱生命、博爱善良、正直无私、刚正不阿、奋斗不止、刚强不屈、淡泊名利等真善美的一面,来抨击强权政治、自私自利、趋炎附势、欺师灭祖等假丑恶的一面。在具体写作中,将“色彩”巧妙的融合在各种品质中,“拉来”历史英雄、文化名人助阵,将自己对生命意思的理解(强调“大我”)作了很具体的诠释。
2、与以上立意相反,主张不要给生命着色,保持生命本来的色彩,活出“真我的风采”。实际上,只是立意角度不同,而主题还是殊途同归,与以上立意一致,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要与世俗同流。例如:一杯清水,来自高山,没有任何色彩。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迎合客人的口味,往这杯水中加入各种“调味剂”,使之失却本来的纯净。而我们想要恢复它的纯洁,却是万分困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自己的色彩,活出“真我的风采”呢?
3、从“色彩”的释意(1)过渡到释意(2),来写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面对生活的态度(强调“小我”),将自己的个性、好恶、追求等很好的与“色彩”结合起来,比如热烈的红色象征我对生活的热爱,蓝色或白色代表我的纯洁,绿色蕴涵希望等。此类立意虽好,在操作中能写好的却不多,不能将“色彩”与自己的追求水乳交融,很是肤浅。建议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主观情感或意志寄托在某种色彩鲜明的事物上,通过对该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主旨。
4、还有部分考生谈到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中的色彩(即乐趣)越来越趋于单调,来质问生命的意义。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立意。但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一部分考生能积极的面对,认为生命需要一个积累与沉淀的过程,唯厚积方可薄发,正如贾平凹在《白夜》中所说,“耐得住寂寞才是伟大哩!”这才是生活的本来“色彩”!这是很有深度的立意。而另一部分考生限于阅历不足与人生观的局限,未能将这个主旨很好的挖掘与阐释,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出消极的思想倾向。
「例文展示」
1.为生命着色
生命原是无色的,而我们却在无意中为它着上了我们喜爱的颜色。着上了青色就是选择了希望、坚强;着上了红色就是选择了健康热情,着上了白色就是选择了神圣、纯洁;着上了紫色就是选择了高贵、典雅? ? 深秋,监狱。
秋风萧瑟,秋天的夜晚甚是寒冷,无情的寒风狂裹着西伯那早已骨守如柴的身躯。西伯裹紧那早已破陋不堪的薄被子。寒冷的秋风更使他想起了远在西周的妻子和儿子,他们应该还好吧?纣王不会连他们也不放过吧?他俯着头慢慢思索着。事实已经把他推到了悬崖之上。只是因为自己的高傲,崇侯虎的谗言,纣王就把他关了十几年。是苟且的活着,还是离开这无情的世界,残暴的君王?“不,我不能死。”他想起了温柔的妻子和那顽皮的孩子,他在人生的岔路口为自己的人生着成了青色。他选择了坚强,选择了希望。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几十年的牢狱生活换来的是整个周王朝。深秋,易水河畔。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面队秦王强暴,荆轲义无返顾的站了出来。易水河畔,“白衣冠”送别,在悲壮、凄怆的泪水中,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头也不回就
走了。在这国家存亡的时刻,他选择了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来换取国家的长存。他为自己的人生着上了红色,他选择了悲壮,选择了永恒。
江滨。
襄王的无情让屈原感到了人生的无奈。面容憔悴的他来到了江畔,人君的不辨忠奸,不识贤愚让他绝望了。面对自己无法报效祖国,无法与奸臣共处一朝的事实,屈原选择了离开那污浊的人世。“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投进了无情的江水,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了世人皆知的《离骚》。在生的最后,屈原为自己的人生着上了那种神圣的、纯洁的、不朽的白色。
山水间。
面对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的事实,李白离开了皇宫,离开了翰林,开始寄情于山水之间,过着逍遥的生活。他选择了紫色的人生,选择了高贵和典雅。
生命原是无色的,需要我们着色,选择了什么样的颜色,就选择了怎样的人生。
2.为生命着色
下页篇二:为生命着色 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为生命着色”写作指导及精彩例文
【作文题目】: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一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蓝教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 „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它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请以“为生命着色”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指导】:
①色即颜色,颜色是丰富多彩的,颜色是有其象征意义的。色彩的象征意义,有热情的,有快乐的,有青春的,有理智的,有高贵的„ „生命里可以有一种颜色,可以有多种颜色,有的人生命里缺少色泽,一声毫无生机和美感可言;有的人生命色调单一,或平淡,或单纯,有的人生命里五彩缤纷,有红,有蓝,有绿„ „为生命着色,就是让生命丰富多彩,就是希望拥有自己的生命色彩,就是渴望自己对生命有个性化的感悟„ „
审题立意的角度可以有:为什么着色,着什么色彩,着色不着色会怎样。可以写自己生命里的色彩,为什么会拥有这种色彩,可以写他人生命里的色彩,他为其奋斗的思想历程结局;可以抒发生命充满生机、色彩斑斓的情感,可以记叙描写自我为生命着色的经历,可以议论为什么要让生命有色彩;可以写正面积极的作用,可以写反面消极的内容;可以借鉴教材里素材,屈原为生命抹上汨罗江一样的色彩,司马迁为生命抹上黄土地一样的色彩,陶渊明为生命抹上秋菊一样的色彩„ „
②“色彩”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上的释意是(1)颜色;(2)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那么,按照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考生选择它的本意与引申意思来写作文都是不跑题的。事实上,基本上是没有考生跑题的!然而,在立意上还是有高下之分的。最好的立意一定是在话题的比喻意或引申意上展开,而在本意上做文章则是其次了。这一点很像话题“天空”与“我与空间”的立意角度。下面将本次作文中较好的立意列举如下,仅供各位老师与考生参考。
1、从“色彩”的释意(2)出发,来写人的诸多优良品质,比如珍爱生命、博爱善良、正直无私、刚正不阿、奋斗不止、刚强不屈、淡泊名利等真善美的一面,来抨击强权政治、自私自利、趋炎附势、欺师灭祖等假丑恶的一面。在具体写作中,将“色彩”巧妙的融合在各种品质中,“拉来”历史英雄、文化名人助阵,将自己对生命意思的理解(强调“大我”)作了很具体的诠释。
2、与以上立意相反,主张不要给生命着色,保持生命本来的色彩,活出“真我的风采”。实际上,只是立意角度不同,而主题还是殊途同归,与以上立意一致,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要与世俗
同流。例如:一杯清水,来自高山,没有任何色彩。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迎合客人的口味,往这杯水中加入各种“调味剂”,使之失却本来的纯净。而我们想要恢复它的纯洁,却是万分困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自己的色彩,活出“真我的风采”呢? „„
【精彩例文】:
为生命着色
人一出生,便如白纸,生机盎然,傲对来世.随着岁月流逝,光阴轮转,白纸上会留下点点痕迹,红的,黄的,蓝的,白的抑或是春的万紫千红 夏的浓荫绿树 秋的金黄世界 还是冬的洁白剔透。
人生,恰似一幅画,画的色彩全由你自己掌握.如白色淡泊,如灰色沉郁,也如红色灿烂明艳„„
白,如苏东坡。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一蓑风雨平生任,踏雪飞鸿.苏东坡的一生极为坎坷,仕途的偃蹇,爱情的曲折,辗转的劳累与奔波。多少次,他的心里矛盾重重:放弃仕途,怎能报效祖国放弃文学,怎能跻身文坛 ?最终,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所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走出,为自己的生命涂上一笔洁白的白色,纯美,高洁„„
灰 ,如中国历代文人泥土般的朴素。他们以不羁的笔墨,内敛的性情勾勒出自己生命灰色的空间,似怀才不遇的陈子昂,似报国无门的陆放翁,似一贬再贬的杜工部,也如借酒浇愁的李太白。他们用那一抹浓重的灰色,让历史为之叹息,让文化在后人的眼里变得厚重起来,他们,在灰色的空间里成为风中飘摇的朵朵青莲!红,如陆幼青。每当看到他强忍着生理和心理的痛苦写下的文字时,每当看到他那株笑魇为面的向日葵时,我都会有一种欲哭无泪的酸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选择了一种落叶的方式――用拼尽全力的翩舞来托起生命的辉煌,像流星一般在最后一瞬间划出一道貌岸然最亮丽的光弧。他的生命因此而灿烂!人生的境界在于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生命的画板,让我们自己着色!活着,总会有一个位置,让你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也许我们并不卓越,但平凡并非没有自豪的理由,喧嚣之后,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目标,诠释自己的精彩!是小草就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成为栋梁之材!不要问什么是低,什么是高,在生命的蓝天中飞到你的极致,这便是最好!蒙娜丽莎向你发出永恒的微笑,惠特曼的诗篇在召唤,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在为你的青春伴奏!让我们拿起画笔,倾听心声,为自己的生命着色!
为生命着色
生命在刚诞生时纯洁得像一张白纸。可是随着时间的浸染,它会慢慢泛黄,失去原有的选择。所以,我要为它涂上美丽的色彩,让它持久如新。
就让我先为它涂上一层嫩绿吧。“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我要着的便是那春雨中时隐时现的那抹嫩绿。沐浴着细雨和微风,一株株弱小的生命在四处坚硬的土层里寻到了生命的契机,酝酿一冬的绿色之梦经过黑暗阴冷的考验终于迎来了春的呼唤。小草在春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就像幼年的我,在爱的呵护下渐渐长大,我的生命着上了一层嫩绿。
再让我为生命描上一抹明黄,就像朝阳下的光芒,它代表着我的青春,是那么欢快明亮。就像刚抽枝的杨柳,像才露角的小荷,像枝头跳跃的黄鹂用清越的歌声去证明生命的力量。要把阳光的金线编成一串串绝美的旋律,将我年轻的宣言播撒。青春不怕失败,青春不怕痛楚,青春不怕挫折,即使风雨覆盖,我依然如骄阳穿越任何阴霾,将高远的天空染色,将心中的希望照亮,将生活涂上一抹明黄。
最后再给生命刷上一道金红,就像一枚金红斑斓的落叶,在阳光下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它从树枝上决绝地飞旋而下,宛如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它处在生命的结尾,却也在辉煌的时刻和自我完美的巅峰。即使这一刻如此短暂,它仍以最高贵优美的姿态,奔赴大地的怀抱。它闪着金红的光芒,飞过秋千去,飞过篱笆外,化成一?g春泥,在大地的血液里重生。我想我的一生也应像落叶壮丽地逝去,轰轰烈烈地凝成血与光的色彩,为我的生命刷上一道金红。我想在我的生命的白纸上留下缤纷的色彩,热情的红,冷静的蓝,梦幻的紫,浓烈的黑„„让它们填上我生命的空缺,给我的生命画一幅美丽的抽象画,让我生命的白纸永不褪色,持久如新。
为生命着色
在勇敢者的天空翱翔,我绝不轻言放弃。——题记
每次回家,我总会顺眼看看我家院子外面那一片爬山虎。一直以来,那里都是令我感到惬意的好去处。
那是一片绿的海洋。你看,它们紧紧地抓住墙,那白色的小脚一个接一个地往上爬呀爬呀,尽管没有人照料,却依然这么茂盛。当微风从它们身上轻轻拂过时,成群的爬山虎像一层层绿波在荡漾;发出沙沙的声音,像是大海在歌唱。整个院里都是爬山虎带来的勃勃生机。清晨,它们闪烁着朝阳的霞光,让人神清气爽,觉得这一天都会是精彩的。每当疲惫时,我便伫立在窗边静静凝望,这充满生命的绿可以使我的眼睛得以充分的休息,给我写作的灵感。没有花香,是清爽的;没有花艳,是淡雅的;没有花朵点缀,是悠闲自得的。这由无数片绿叶组成的大海,是充满生命的大海。
我还记得去年晚冬时节,曾经下了一场好大的雪,像棉被似的覆盖了整座城市,院子也顿时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那时的爬山虎承受不了雪压的重量,像蜕皮似的被剥到了墙脚,我觉得它们的生命已经干枯了,衰败了,对这一片绿色景象的消失倍感心痛。
可是
正奋力往上爬,星星点点的。也许它们已经发芽好些天了,只是我没有机会看到而已。仍然是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死而复生,它的力量使我肃然起敬。我相信:用不了多久,这些墙上一定还会长满苍翠的爬山虎的。
我知道,在我成长的岁月中,一定会经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就在我亲眼看到爬山虎重生的时候,我读懂了生命的更深的一个讯号。这,就是勇敢。
爬山虎是勇敢的,它在生命将要终结的时候显示出一种顽强,一种求生的欲望。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片绿叶。这些绿叶,需要经历风雨才能更加茂盛。当我们勇敢面对失败时,一切困难都会屈服于我们脚下,当我们充满勇敢的力量时,我们就能度过一切寂寞的冰墙。惟有勇敢,生命的绿叶才能不断生长,最后拥有一片绿的海洋。
在勇敢者的天空翱翔,我绝不轻言放弃。
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与联系
2006年高考中,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种类型均出现在考卷中,特别是材料作文,在沉寂数年后,出现在全国i、ⅱ卷中,着实让师生感到意外,因为许多学生的训练功夫都下在了话题作文上,一旦接触了似曾相识的材料作文,难免有无处下手的。某省高考评卷现场,阅卷主任拿着几百份抽样作文惊讶不已,因为这其中关涉材料的文章寥寥可数,以至于不得不重新调整评分标准,以适应这“后话题时代”的到来。三者命题、材料、话题作文的区别与联系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命题作文是从传统中走来的长者
中国自有科举考试便有了命题作文,从《赋得古原上草送别》一路走到解放后的《一年来我在努力地工作》虽则内容因时代不同而不同,可命题这种形式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中期,命题作文这位从传统中走来的长者才结束了他一统天下的权威,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日益活跃,但话题作文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越来越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的特色。2004年北京的《包容》、2005年天津的《留给明天》、辽宁的《今年花胜去年红》、重庆的《自嘲》、北京的《说安》、2006年天津的《愿景》、辽宁的《肩膀》、上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北京的《北京的符号》,都显示出命题作文这位鹤发童颜的长者的无限魅力,特别是今年北京的命题作文《北京的符号》更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高考命题,赢得一片喝彩。命题作文的题目是确定的,不可另起炉灶、改换题目,这是与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最大区别。命题作文一般不提供材料,但也有例外,如2006年北京的《北京的符号》,就列举了故宫、四合院、天桥的杂耍、胡同的小贩的吆喝、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王府井的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等.这与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很相似,此中材料可以作为帮助理解题目的桥梁,也可以作为写作发挥的内容。命题作文对文体的限制性最强,这也是它同其它两类作文的差别所在。如2005年北京的《说安》、湖南的《淡意气》,题目具有明显的文体指向——议论文,其它文体就难以吻合题目要求。而2006年北京的命题作文《北京的符号》之所以倍受好评,原因也正是它在文体方面显示了相当大的自由度:作家梁晓声认为:过去的高考作文题目要么是感性的,叙事的;要么是理性的,议论的。《北京的符号》模糊了这两者的界限,是理性和感性的交融,有悟性的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落脚点,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比如擅长感性写作的同学,他可以写北京的建筑物、时尚、民俗,甚至可以具体
到庙会、抖空竹这样特别细小的地方。擅长理性写作的学生则可以写北京经济和文化的能动力、时代的脉搏;他甚至可以说,他说不出北京的符号在哪里,但足可以感觉到它无处不在。材料作文是富于思辨的成人
材料作文兴盛于上世纪90年代。因为它思辨性强,并且符合高中毕业生思维发展实际而备受命题者青睐。2006年高考i、ⅱ卷材料作文似稳重而博厚的成人,在稳定了三年的关系型话题作文之后又走到高考作文的前台。
材料作文不限制标题,命题灵活度比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大,提供的材料对作文主旨及内容的限制远大于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如果是记叙文,必须根据材料提供的情境写人、记事,至于扩写、续写更足必须以材料为根本;如果足议沦文,必须从材料所包含的角度提炼观点,发表看法,材料提供的角度又远少于话题作文提供的角度。材料作文所附材料.必须辩证地全面、具体、历史地分析。材料作文必须紧扣材料,不能象话题作文那样确立话题后可以不顾及所附材料。
思辨性是材料作文最重要特征。2006年全国卷i作文题所用的材料是经过改编的拉封丹寓言,原来寓言中的鸟鸦是个愚蠢、盲目、缺乏自知之明的被讽刺对象,而作文材料中“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多可爱啊!”是命题者加的。这样就增加了,材料的辩证意味,审题难度增加,尽管题干中还要求“可以选择一个侧而、一个角度构思”,但还要在“全面理解材料”的框架下,在对寓言的全面而不是片面的理解下,才能做到恰如其分,才能体现客观辩证的态度,才符合命题暂对丰题思想的要求。
材料作文对文体的要求同话题作文一样,是比较自由的,考生尽可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运用不同表现形式,甚至创造性地发挥:但如果足写c义论文,试卷所附材料足必用的,关键是运用得巧妙,富于概括性,突出重点,小可面而俱到,兼收并蓄,这同话题作文的材料有很大差别,材料作文的材料在于“用”,话题作文的材料在于“引”,话题作文的材料只起引出作文话题、提示话题内容的作用。
话题作文是跳街舞的青年
话题作文源于电说节目中的话题讨论,作为命题形式的话题作文及其际志是“三自方针”: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因为它比其它命题形式更符合文章生成的规律,因而倍受师生的欢迎,近三年来,独领风骚,成为较为稳定的命题形式。它收放有度,便于发挥,如当今流行的青年街舞,传统与创新,流行与高雅,异彩纷呈。
话题作文的题目应是考生自拟的,话题不是题目,但对于议论性文章,题目包含话题,可以有效避免离题。话题字数少的,话题前可加“关于”、“说”,或在话题后加“断想”、“联想”、“沉思”等,如《关于问》、《走与停的断想》、《二的联想》、《雨燕减肥的沉思》。话题字数多的可以直接用作文章题目,如《雕琢心中的天使》、《帮一点空白》。
话题作文的材料不同于材料作文的材料。“话题作文所用的材料仅仅是对话题的一个说明、一个解释,或者说是一个例子,目的是帮考生理解话题。”(张伟明语)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宜拿材料到文章中去分析,话题才是话题作文的核心,要分析的恰恰应该是话题。材料不同于话题,材料的内容大于话题,分析材料容易离题,话题本身就是生成文章之树的种子,而材料是堆土,其中可能有无数颗可以长成文章之树的种子,过分分析材料,就可能选错种子,这就是过分留恋材料容易造成离题的原因。所以张伟明先生明确地说:“作者完全可以只根据话题要求而无需照顾材料的内容来作文。”
话题作文对文体要求较松,考生可以用不同文体,发挥各自的优势。由于话题由谈话而来,不同说话人对问题有不同看法,要让自己的看法成立,就少不了对话题的分析和综合,这样,话题作文本质上是趋于议论性或思辨性的,而关系型命题更要求作文的思辨性。当然,作文并小意味着只能如此,如果你习惯于编故事,就不妨写故事性文章,只是要注意主旨或写作对象要与话题相符;如果你习惯于写象征性文章,那么,象征意义或描写对象要与话题相符。下页篇三:为生命着色作文800字 为生命着色作文800字
我们都有生命,我们的生命缤纷多彩。让我们为生命来着色,让我们的生命在平凡中显得不平凡!
《孟子》曾说过: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认为仙人掌就是因为这句话,而走进我们的世界。
仙人掌的家乡是沙漠,那是寸草不生的一片荒漠。它为了减少水分蒸发,亦为了作阻止动物吞食的武器,毅然将自己美丽的枝叶变成了一根根令人畏惧的刺布满全身。它为了生存,放弃了自己的美丽,但命运却仍不肯放过它。可是对于这些困难与挫折,它从不怨天尤人,而是默默承受,并勇敢地去克服。当太阳火辣辣地扫视大地时,它坚强的通过了太阳的检验,当月亮出来了,刺骨的寒风游戏在这一片土地上时,它也毫不退缩依旧挺立在天地之间。终于,它成功了,它在这里生存下来了。日复一日,虽雨水严重缺乏,可它却绿如往昔。它虽然不美丽,但却在我心中留下了重要的地位。
李商隐曾说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话专门是为蜡烛而作的。
这使我想到了一个故事;主人家里既有电灯,又有蜡烛。电灯很高傲,总不可一世地嘲笑蜡烛,也看不起蜡烛,因为自己比蜡烛更亮,更有用。可是,有一天突然停电了,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片漆黑之中。在黑暗中,主人想起了那个蜡烛,并点燃了它照亮了家里。蜡烛在照亮别人的时间里,一点点被黑暗吞噬。许久,蜡烛消失了,只剩下一桌雪白的泪痕。电灯现在才明白,原来蜡烛是那么伟大,宁愿牺牲自己,而去帮助别人。
仙人掌在沙漠中迎风微笑,用绿色诠释生命中的顽强,蜡烛为照亮别人,而燃烧了自己,默默地用白色保存在我们的脑海,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生命如此多姿多彩,让我们怎能不爱它、不珍惜它!
篇四:【命题作文“为生命着色”写作指导及例文】
命题作文“为生命着色”写作指导及例文
【原题展示】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70分)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一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蓝教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 „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它的色彩。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请以“为生命着色” 为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命题分析】
色即颜色,颜色是丰富多彩的,颜色是有其象征意义的。色彩的象征意义,有热情的,有快乐的,有青春的,有理智的,有高贵的„ „生命里可以有一种颜色,可以有多种颜色,有的人生命里缺少色泽,一声毫无生机和美感可言;有的人生命色调单一,或平淡,或单纯,有的人生命里五彩缤纷,有红,有蓝,有绿„ „为生命着色,就是让生命丰富多彩,就是希望拥有自己的生命色彩,就是渴望自己对生命有个性化的感悟„ „
审题立意的角度可以有:为什么着色,着什么色彩,着色不着色会怎样。可以写自己生命里的色彩,为什么会拥有这种色彩,可以写他人生命里的色彩,他为其奋斗的思想历程结局;可以抒发生命充满生机、色彩斑斓的情感,可以记叙描写自我为生命着色的经历,可以议论为什么要让生命有色彩;可以写正面积极的作用,可以写反面消极的内容;可以借鉴教材里素材,屈原为生命抹上汨罗江一样的色彩,司马迁为生命抹上黄土地一样的色彩,陶渊明为生命抹上秋菊一样的色彩„ „
【立意指导】
“色彩”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上的释意是(1)颜色;(2)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那么,按照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考生选择它的本意与引申意思来写作文都是不跑题的。事实上,基本上是没有考生跑题的!
然而,在立意上还是有高下之分的。最好的立意一定是在话题的比喻意或引申意上展开,而在本意上做文章则是其次了。这一点很像话题“天空”与“我与空间”的立意角度。下面将本次作文中较好的立意列举如下,仅供各位老师与考生参考
1、从“色彩”的释意(2)出发,来写人的诸多优良品质,比如珍爱生命、博爱善良、正直无私、刚正不阿、奋斗不止、刚强不屈、淡泊名利等真善美的一面,来抨击强权政治、自私自利、趋炎附势、欺师灭祖等假丑恶的一面。在具体写作中,将“色彩”巧妙的融合
在各种品质中,“拉来”历史英雄、文化名人助阵,将自己对生命意思的理解(强调“大我”)作了很具体的诠释。
2、与以上立意相反,主张不要给生命着色,保持生命本来的色彩,活出“真我的风采”。实际上,只是立意角度不同,而主题还是殊途同归,与以上立意一致,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要与世俗同流。例如:一杯清水,来自高山,没有任何色彩。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迎合客人的口味,往这杯水中加入各种“调味剂”,使之失却本来的纯净。而我们想要恢复它的纯洁,却是万分困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自己的色彩,活出“真我的风采”呢?
3、从“色彩”的释意(1)过渡到释意(2),来写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面对生活的态度(强调“小我”),将自己的个性、好恶、追求等很好的与“色彩”结合起来,比如热烈的红色象征我对生活的热爱,蓝色或白色代表我的纯洁,绿色蕴涵希望等。此类立意虽好,在操作中能写好的却不多,不能将“色彩”与自己的追求水乳交融,很是肤浅。建议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主观情感或意志寄托在某种色彩鲜明的事物上,通过对该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主旨。
4、还有部分考生谈到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中的色彩(即乐趣)越来越趋于单调,来质问生命的意义。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立意。但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一部分考生能积极的面对,认为生命需要一个积累与沉淀的过程,唯厚积方可薄发,正如贾平凹在《白夜》中所说,“耐得住寂寞才是伟大哩!”这才是生活的本来“色彩”!这是很有深度的立意。而另一部分考生限于阅历不足与人生观的局限,未能将这个主旨很好的挖掘与阐释,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出消极的思想倾向。
【例文展示】
为生命着色
生命原是无色的,而我们却在无意中为它着上了我们喜爱的颜色。着上了青色就是选择了希望、坚强;着上了红色就是选择了健康热情,着上了白色就是选择了神圣、纯洁;着上了紫色就是选择了高贵、典雅„ „
深秋,监狱。
秋风萧瑟,秋天的夜晚甚是寒冷,无情的寒风狂裹着西伯那早已骨守如柴的身躯。西伯裹紧那早已破陋不堪的薄被子。寒冷的秋风更使他想起了远在西周的妻子和儿子,他们应该还好吧?纣王不会连他们也不放过吧?他俯着头慢慢思索着。事实已经把他推到了悬崖之上。只是因为自己的高傲,崇侯虎的谗言,纣王就把他关了十几年。是苟且的活着,还是离开这无情的世界,残暴的君王?“不,我不能死。”他想起了温柔的妻子和那顽皮的
孩子,他在人生的岔路口为自己的人生着成了青色。他选择了坚强,选择了希望。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几十年的牢狱生活换来的是整个周王朝。
深秋,易水河畔。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面队秦王强暴,荆轲义无返顾的站了出来。易水河畔,“白衣冠”送别,在悲壮、凄怆的泪水中,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头也不回就走了。在这国家存亡的时刻,他选择了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来换取国家的长存。他为自己的人生着上了红色,他选择了悲壮,选择了永恒。
江滨。
襄王的无情让屈原感到了人生的无奈。面容憔悴的他来到了江畔,人君的不辨忠奸,不识贤愚让他绝望了。面对自己无法报效祖国,无法与奸臣共处一朝的事实,屈原选择了离开那污浊的人世。“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投进了无情的江水,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了世人皆知的《离骚》。在生的最后,屈原为自己的人生着上了那种神圣的、纯洁的、不朽的白色。
山水间。
面对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的事实,李白离开了皇宫,离开了翰林,开始寄情于山水之间,过着逍遥的生活。他选择了紫色的人生,选择了高贵和典雅。
生命原是无色的,需要我们着色,选择了什么样的颜色,就选择了怎样的人生。
为生命着色
生命原是无颜色的,有人为它涂上黄色,因为黄色象征着光明与快乐;有人为它涂上金色,因为金色象征着华贵与辉煌;还有人为它涂上青色,因为青色象征着希望与坚强„ „但是我为生命着上红色, 并不单单是因为红色象征着激情与健康, 还因为红色代表着奉献与牺牲。
我热爱生命,所以我为生命着上红色。
在无数为革命献出生命的人中,瞿秋白可以算上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一个文弱书生在党生死悬于一线时,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他一面将大批的同志调往较安全的地区,另一方面将一部分同志转变为地下工作者。在那段日子里,白色恐怖盛行,国民党反动派更是对共产党施行所谓“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漏网一人”的政策,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瞿秋白将党从消失的边缘拉了回来。他是伟大的,他更是坚强的。当他被捕后,敌人以为这位共产党的头领会因为害怕用刑而将许多秘密合盘托出时,当他们还为此沾沾自喜时,他们
不知道,在他们面前的这个文弱书生,在他们用刑时,他没有吐出一个字;在他们用枪指着他的脑袋时,他会高唱《国际歌》。
瞿秋白走了,但他的鲜血并不仅仅染满了敌人的屠刀,更染满了共产党的党旗,染满了中国革命史。党旗是红色的,因为它是先辈们用鲜血染成的;党史是红色的,因为它是先辈们用牺牲换来的。
我敬仰先辈们,所以我为生命着上红色。
雷锋是历代青少年的楷模,雷锋精神更是影响了几代人。在战士家中有事时,他会将自己的津贴偷偷以战士的名义寄给他们家;在发现战士们的衣服,袜子磨出洞时,他会一声不响的用针线包将它们修补好;在战士遇到工作上的困难时,他总会跑来帮忙,并为此乐此不疲。
“我是一颗钉子,哪里需要我,我总会到哪里去。”正是靠着这种象火一般的“钉子精神”雷锋被人们熟知并喜爱,而他的这种红色奉献精神,也必定会被人们继承和发扬。我崇拜雷锋,所以我为生命着上红色。
生命是红色的,因为它在燃烧;生命是红色的,因为它在付出。也许正因为如此,生命是美色的,而红色也是美丽的。
我喜欢红色,因为它是生命之色。
为生命着色
两年前,我是哼着那首“长大后就成了你”,快活地跨出师范的校门。告别自己的学生时代,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我都没有来得及去适应这个角色的转换。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之间,我走上讲台已经有两个多年头了。当
他们用心灵和汗水在那块褪色的黑板上抹去人间的功利,写下永恒的真理。这一种责任,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人世间的事,往往是事与愿违的。对于一个初为人师的我来说,毫无教学经验和工作经验,可以说是最大的弱势。许多耐不住寂寞的“调皮鬼”看我个子小,年纪轻,还是个小姑娘,便在课堂上对我“施以颜色”。初涉人世的我面对着他们的“挑战”,竟束手无策。在经过了无数个回合的“屡战屡败”之后,我不得不“投降”了。多少次流着泪向母亲诉说自己的不幸与无奈;多少次在坚持与放弃之间作着“生死抉择”;多少次在课堂上虚掷属于教学的时光;多少次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与无能。在二十三个春与秋交替的年头中,我从来没有这样失落过,从来没有这样失败过。我几乎失去了对工作的动力与信心,甚至失去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偶尔有一次,坐在画架前,消磨时光。面对着一张白得刺眼的画板,思绪万千。如果这是生命的画板,我将试图搜寻世界上最好的颜料,我想把它描绘得绚丽多彩。可为什么每一次笔与纸的接触却都不是完美,一份苦恼、困惑、无奈袭上心头。直到有一天,我久久地徘徊于初耕后的田间,猛然抬头间,一道异常绚丽的色彩在空中闪过——那是躬身握锄的老农额头晶莹的汗珠折射出的光彩。在那一瞬间,我明白了,在生命的画板上,汗水描绘的色彩最绚丽。
让我也去做一个快乐的老农吧,默默地去耕耘这片土地。我总能从孩子的脸上,孩子的眼中,孩子蹦跳的身影里读出有新叶滋长,有花儿绽放,难道这不值得欣喜吗?只要有付出,就有收获。我还乞求什么呢?伫立于风中,信念在现实中袒露,让挫折高高扬起,重重摔下。
当清晨的 下页
第五篇:生命的呐喊读后感
用生命作抵押
——《生命的呐喊》读后感
这是我第一次读一个女人的自传,没有莺莺燕燕的喧闹,没有生离死别的纠葛。单看书的名字,便知道里边肯定充满了苦难、挣扎和抗争。像很多人一样,我不害怕自己受苦,却不愿知道那些天可怜见的人们的痛。即使这已经成为了事实,并且写进了书里。
我想,我看不见,心里也就不难受。可偏偏那一行字让我看见了,“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相反,很多时候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一切没有选择的行为,在道德上都是没有价值的”。这句话里有慢慢的负能量,却也是赤裸裸地揭露沉甸甸的事实。是的,它激起了我的共鸣,我认定这本自传是真诚的,幸好我没有错过这本好书。
这部自传体小说出自一个擅长报告文学的作家之手,却丝毫感觉不出生硬和严肃,就像张雅文在写作中追求的一样,看这本书就像是在听一位邻家阿姨不动声色地将她半生辛酸娓娓道来。这样的人一定是宽厚和温柔的,是经历过困难又超脱于苦难的人。她的故事注定不是悲哀的诉说,娟秀笔迹下散发的,是闪光的倔强。
小说一开头就不落俗套,我读到的不是她的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而是一次与死神的较量。正是搭了六根桥的心脏,成为这部小说诞生的源动力。张雅文又在以后的篇章中结合自己的报告文学作品,穿插生活经历、写作经历,让我直观地了解了这个浑身散发着光芒的小女人。她说话的时候,我好像坐在她对面;她写作的时候,我好像站在她旁边;她远赴车臣的时候,我好像跟在她后面。一切都真实而不造作。
她出生在一个贫寒人家。童年时候的每一次搬家,只是从一个穷山沟搬到另一个穷山沟。为了去上学,她顶着漫天大雪,在冰冻的土地上每天跋涉三十里地,几次险些丧命在大草甸里;到了体校,成为一名速滑运动员,她又被厄运击倒,频繁的伤病让争强好胜的她也无可奈何地选择了放弃;三十五六岁,生活开始一帆风顺的她又开始尝试写作,并且一定要发表出作品,一定要成为一名作家。她就是这么一个爱跟命运较劲的人。
她的生活没有离开过东北,从小在黑龙江的暴风雪中长大。大学时期曾经穷游过哈尔滨,见识了关外凛冽的寒风和坚毅的人们,他们生活得安然又充满激情,张雅文的个性是东北的冰天雪地造就的。小说里,她遇到的生死考验就有五六次,活脱脱就是现实版的死神来了。好在大难不死,也让她能够用一颗破碎的心脏继续前行。
苦难让她学会了感恩。他那始终怀才不遇、心高命薄的父亲,出身富贵又身有残疾的母亲,给了她所有的爱;打官司时给她提供内幕信息的神秘电话,她竟然也一直念念不忘;她的爱人,一直相互扶持,携手走过当年严酷的政治环境,她也会因为没时间做家务而自责。最让我感动的是那条大黄狗,正是它与狼群搏斗才救了她,她却因为自己的呼喊而自责。
苦难让她学会了抗争。我也能看到她,这个东北女人的直爽。因为自己的单纯和那个影视圈里的各种黑暗的潜规则、不公平和嫉妒心,她被折腾得心力交瘁,身体几近崩溃。但她没有向浊流妥协,而是抗争,书中她敢于指名道姓地揭露,不就是一种勇气吗?而且,我也特意百度搜索了以下,确有其人,让我也看得痛快。
苦难让她学会了博爱。她的报告文学作品,都是在写平凡的,处于苦难中的人们,她要通过她的作品让社会去重视这些人群。有关于傻子村的,有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些作品与官方的宣传口径不一致,她也从不曾退缩,坚持了自己的原则,自己却屡遭刁难。她把她的书送给死刑犯,送他最后一程;她去过打死东北虎的两兄弟家中,给他们的父母所有可能的帮助。
古往今来,写自传的人太多了,大多是为了沽名钓誉吧。张雅文虽不是大人物,但她的这部自传体小说带给我的是真诚和震撼。她自己的“小人生”,反映的是“大时代”。摒弃冠冕堂皇的宏大叙事,她的娓娓道来让人觉得亲近,更重要的是,读了这本书,我以后可能会记不住张雅文这个人,却能记住她教给我的感恩、抗争和博爱的精神。
赵小四
2014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