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反思
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第二篇:五年级下册科学《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设计教科版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
(2)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3)知道傅科摆和其他一些方法可以证明地球自转。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一物体运动现象,认识现象和事实的联系。(2)通过摆的实验探究,了解摆方向不变的特点。
(3)通过一些自然现象观察和模拟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3.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成因提出不同的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傅科摆可以证明地球自转。
三、教学准备:
摆、水盆、记录表、转盘、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两张照片,问:有什么不同? 生1:角度 生2:一个白天一个黑夜 引导出主题地球的自转。
二、感受地球自转
师:咱们有没有感受到地球在自转呢? 生1:有…… 生2:没有…… 师: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转? 生:太慢了。
师:我们感受不到地球自转的原因是:我们都生活在同样的一个地球,同样的速度,同样的背景,是无法感受到的。
三、证明地球的自转
师:那怎样来证明地球的自转呢? 生:去外太空。。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方法,供大家课后可以参考: 1.井深法…… 2.炮弹法…… 3.漂浮法…… 4.傅科摆……
四、认识傅科摆
1.猜测原因:①摆本身的偏转 ②傅科自己的偏转。2.设计实验,证明摆是否会发生偏转。3.学生实验。
4.汇报总结: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5.播放视频,深刻认识傅科摆的原理。
五、拓展
1.师演示,学生观察转动水盆里筷子的变化。
第三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的教学反思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的教学反思
黄卫文
每一届的高一在地理学习的第一章就是一个最大的难点,虽然教材发生了变化,但这一部分的难点没有变化。有关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意义,对学生的空间立体知识要求高。首先学生要有运动的感觉,其次学生对于空间中立体的球体的认识水平还不到位,数学上对球体的教学还没有,再加上物理上对物体运动的速度的讲解还未开始,尤其是角速度和线速度让学生更是不能理解。我在一些班级的教学中还是用了老的教学方法,先讲地球自转的方向,再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角速度什么是线速度,之后分析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公转的讲解也是如此。课是上完了,学生掌握的怎么样?练习中发现许多学生还是不能理解,在分析中学生总是把地球想成是静止的,在公转时更是容易这样想,不能把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合在一起,对于后面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运动以及这个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同一纬度是怎样运动的,学生觉得难度很大。仔细想来这也不能怪学生,毕竟高一学生的认识能力还是有限的,这一部分又是多门学科综合的知识,要用到的学科知识几乎都是该学科中最难的一部分,这也就不难想像学生为什么掌握不好这部分知识,就连简单的知识也被困难化了。面对新的教材,应该有新的方法,我想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采取用一些新的手法。
这次我做了一个对比试验,在两个班级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教学,看教学效果怎样。其中在A班按老的教学思路教学,先让学生看动画,是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的动画,看看动画上地球是怎样运动的,看完动画后,我带着全班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或是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我再进行分析,最后让学生记住结论,其实对于学生而言,记住结论不难,但一到实际应用时就出问题,如学生在记忆公转和自转时都是分开记忆的,应用时都是合在一起应用的,像3月21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但这一天是24小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是24小时运动的,不是在北回归线固定不动的,图中的黑点就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但A班学生在学习了之后总是认为3月21日太阳就在这一点,其实图中三角形点也是这天被直射的,因为一天是24小时,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着。还有学生认为三角形是在黑夜中不可能被直射,说明学生没有认识到地球的公转与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在图中几个小时之后三角形就到了太阳能直射到的地方,而几小时之后还是3月21日。从在A班的实践的效果来看并不好。
在B班这次我改了教学顺序,在看完动画后,组织学生活动,把教室清空对着动画摩仿动作。有几个学生演地球而且还是四个不同位置(春、夏、秋、冬)的地球,找四个学生让他们自己感受一下地球自转的同时又公转的效果,有学生演太阳。何时地球转的快,何时转的慢,向哪个方向转等全和动画上一样,让学生有个感性上的认识。这时让学生自己在纸上画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其时在这种摩仿的过程中,地球何时处于黑夜,何时处于白天一目了然(就看学生的脸是否面对演太阳同学的位置)。在之后的几次练习中,学生对这一部人知识掌握比以往要好很多。这样的教学过程感觉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我发现对于新上高一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没有比初中提高多少,在对一些逻辑性很强的问题中,不能用像对高二或高三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高一学生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参与比看做好的FLASH强多了。在A班同样的问题B班学生反应就好多了,之后我再理性的提炼一下,学生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现在在小学有“做中学”的观点,其实在高中尤其高一像地理这样的学科也是要“做中学”,在“做”中,学生才能对抽象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在“做”中,学生才能更加有兴趣;在“做”中,学生也更会投入,在“做中学”学生在练习中才不会放错误。
新的地理教学课程标准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它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并且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我以上的地理教学中,其时也贯串这一课程标准,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在这一个月教学来最为深刻的体会。
要想达到这一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很重要的,在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教学中,就是打破以往教学设计和过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益。所以在新教材和新课标面前,我们老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学生知识现状和接受能力,认识总是不断进步的,对于教学设计的改进也是如此,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认真研读新的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我们的教学设计就会越来越科学,效果越来越好。
第四篇: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课件——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教学过程:、自然界有许许多多的奥秘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这节课,就让我们做个小小的科学家,一起来研究--地球的运动,好吗?
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白天和黑夜是交替出现的。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请大家猜想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昼夜交替现象的。
2、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1)引导质疑
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
会怎样?(向后移动)
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2)实验。
①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模拟实验。(用乒乓球和铁丝制作一个小地球仪,在它上面用彩笔涂一个圆点代表自己的家乡。用蜡烛的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②观察讨论:“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了?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想一想,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检验猜想。你怎样转才能让自己的家乡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④汇报小组研究结果。
(1、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2、太阳静止不动,地球自转;
3、地球太阳都在转……)(3)、播放课件(昼夜交替)。(4)学生小结: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 小时。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双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二)、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公转及四季成因(1)谈话:地球除自转外,还有其他运动形式吗?
(2)出示课件:地球公转。(3)学生分组讨论(4)汇报讨论结果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我们知道太阳高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气温的变化,这样,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气温就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现象。
巩固应用
l、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媒体呈现本课的知识要点,请同学根据提示复习本课所学的知识。
修改说明: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然后让学生自已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篇:《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变化》教案
《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
2、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周期为一天。
3、知道地球公转形成的四季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探究昼夜交替。
2、通过小组活动,探究四季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重证据的学习态度。
2、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了解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
三、教学难点
了解地球运动引起的四季变化。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有关实验的材料等。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事实: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转。同学们,我们就在地球上,怎么感觉不到地球的转动呢?让我们做个实验来体会一下吧。
二、猜想与实验 “地球自转”模拟实验
1、猜想与实验
同学们围成一个圈,中间一位同学从右向左旋转。猜一猜,中间的同学看周围的同学会是怎样的情况?
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老师重点提示)
中间的同学就是地球。从右向左旋转。眼睛看着周围的同学。
由于咱们教室的空地不够大,我挑选一个小组代表我们验证一下。引导:先转一圈,怎样才算转了一圈? 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思考:我们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与原来的猜想一致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结论:当我们在运动的时候去观察周围的物体,就会发现周围的物体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2、引申:
(1)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实际上是地球在怎样运动?(2)地球怎样才算转了一圈?
生:从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算起,又一次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地球就转了一周。
(3)地球自转一圈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生: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是一天,大约二十四小时。师:为什么是一天?
生:太阳从东方升起旋转一圈,再一次从东方升起的时间,恰好是一天。师:为什么大约二十四小时?
生:因地球在自转的时候,太阳也在转动。
三、实验与讨论 昼夜变化
1、引入:日出和日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每天,我们都能看到白天和黑夜交替的出现。同学们,你知道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吗?昼夜现象又为什么会交替着出现呢?(板书:昼夜变化?)
2、教师演示实验:我们来做一个实验,一起探究昼夜变化的秘密。实验要求:
一位同学地球自西往东转,手电筒当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讨论:昼夜现象为什么会不停的交替出现呢?
结论: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不停地交替出现。
3、小组通过模拟实验提出假设或解释:
如果让地球仪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怎样才能让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猜想
验证猜想的最好方法就是实验。
为了做好这个实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手电筒和地球仪,小组内讨论一下,如何利用手边的这些素材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还有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你觉得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温馨提示:
(1)手电筒和地球仪之间的距离适当,以手电筒光圈照到地球仪的一半为宜。(2)在地球仪上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昼夜交替观察的起始点。(3)转动地球仪时,要保持匀速。
(4)手电筒和地球仪之间的距离适当,以手电筒光圈照到地球仪的一半为宜。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四、小组活动
探究地球运动引起的四季变化。
五、验证收获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